麻风病科普知识
麻风病健康教育
麻风病健康教育麻风病,又称为麻风症或者麻风症状,是一种慢性传染病,主要由麻风杆菌引起。
该疾病主要通过呼吸道传播,但也可以通过皮肤接触传播。
麻风病在全球范围内存在,特别在发展中国家的贫困地区更为普遍。
为了提高公众对麻风病的认识和预防意识,以下是一份麻风病健康教育的详细内容。
1. 什么是麻风病?麻风病是一种慢性传染病,主要由麻风杆菌引起。
它主要通过呼吸道传播,但也可以通过皮肤接触传播。
麻风病的主要症状包括皮肤损伤、神经系统受损和免疫系统受损。
它可以导致肢体肿胀、皮肤溃烂、神经损伤、失明等严重后果。
2. 麻风病的传播途径麻风病主要通过呼吸道传播,当一个感染者咳嗽或者打喷嚏时,会释放出含有麻风杆菌的飞沫,其他人吸入这些飞沫后可能会感染。
此外,麻风病也可以通过皮肤接触传播,特殊是当一个感染者的皮肤有溃疡或者损伤时。
3. 麻风病的症状麻风病的症状通常在感染后几年才会浮现。
最常见的症状是皮肤损伤,如红斑、结节、溃疡等。
此外,麻风病还会导致神经系统受损,造成肢体肿胀、感觉丧失、肌肉萎缩等。
免疫系统受损也是麻风病的一个特征,使患者容易感染其他疾病。
4. 麻风病的预防方法麻风病可以通过一些简单的预防措施来避免传播。
首先,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如勤洗手、保持身体清洁等。
其次,避免与感染者密切接触,特殊是当感染者有皮肤损伤时。
最后,接种麻风病疫苗也是预防麻风病的重要措施。
5. 麻风病的治疗方法麻风病可以通过多种治疗方法进行管理和治疗。
药物治疗是最常见的方法,使用抗麻风病药物可以有效抑制麻风杆菌的生长。
此外,手术治疗也可以用于修复受损的组织和神经。
早期诊断和治疗对于预防麻风病的发展和并发症的发生至关重要。
6. 麻风病的社会影响和心理健康麻风病不仅对患者的身体健康造成严重影响,还会对患者的社会生活和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由于对麻风病的误解和歧视,不少患者会面临社会排斥和孤立。
因此,提高公众对麻风病的认识和理解,减少对患者的歧视和偏见,对于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至关重要。
麻风病防治知识
⿇风病防治知识 ⿇风病是⼀种由⿇风分枝杆菌感染引起的慢性传染病,如何进⾏防治呢?以下是由店铺整理关于⿇风病防治知识的内容,希望⼤家喜欢! ⿇风病防治知识 1、什么是⿇风病? ⿇风病是由⿇风杆菌引起的⼀种慢性传染病,主要侵犯⼈体的⽪肤、粘膜和周围神经。
未经治疗过的⿇风病⼈是唯⼀的已知传染源(特别是多菌型病⼈)。
2、⿇风病是如何传播的? 直接密切接触和呼吸道是马蜂菌传播的重要途径。
3、感染⿇风菌就⼀定会得⿇风病吗? ⿇风菌感染后会不会发病取决于机体⾃然免疫⼒,95%⾄99%以上的⼈对⿇风菌有⾃然免疫⼒,即使感染了⿇风菌也不⼀定发病,只有易感者才发病。
4、⿇风病的症状和体征 可发⽣于全⾝任何部位。
⿇风病临床体征主要表现为⽪肤和神经损害。
⽪肤有单块或多块不痛不痒的斑块、丘疹、结节、斑疹、⽔疱等(但也有个别患者感觉奇痒)⽪肤损害。
神经损伤主要以⾯、⼿、⾜等部位为主。
⿇风病防治⼩知识 ⼀、1954年,世界卫⽣组织确定每年1⽉的最后⼀个星期⽇为“世界防治⿇风病⽇”。
2016年1⽉31⽇是第63届“世界防治⿇风病⽇”暨第29届“中国⿇风节”,今年活动主题是“加速⾏动,消除⿇风危害”。
⼆、⿇风病是由⿇风杆菌引起的⼀种慢性传染病,主要通过飞沫的呼吸道吸⼊和长期密切的⽪肤接触传播。
⿇风病的传染源主要是未经治疗的多菌型⿇风病患者。
绝⼤多数⼈对⿇风病具有免疫⼒,发病率低。
三、⿇风病可防、可治、不可怕。
密切接触活动性⿇风病患者时戴⼝罩、接触后洗⼿、注意个⼈卫⽣、加强营养、提⾼机体抵抗⼒等可以减少患⿇风病的危险。
四、⿇风病早期症状是浅⾊或红⾊⽪肤斑⽚,常伴感觉丧失。
如果怀疑⾃已得了⿇风病,应该主动去⽪肤病防治院(所、站)等⿇风病防治机构检查治疗,或与当地疾病预防控制中⼼联系咨询。
五、⽬前我国对⿇风病的诊断和治疗实⾏免费。
各级政府实⾏报病奖励,中央财政给予适当补助。
此外,民政等部门也为⿇风病患者提供必要的医疗和⽣活救助等。
麻风病健康教育
麻风病健康教育麻风病,又称为麻疯病,是一种慢性传染病,由麻风杆菌引起,主要侵犯皮肤和周围神经系统。
麻风病的传播途径主要是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也可以通过接触患者的皮肤和黏膜传播。
麻风病患者常表现为皮肤上的麻木、毛发脱落、溃疡和肿胀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为了提高公众对麻风病的认识和了解,以下是一份关于麻风病健康教育的详细内容:一、麻风病的基本知识1. 麻风病的定义:麻风病是一种由麻风杆菌引起的慢性传染病,主要侵犯皮肤和周围神经系统。
2. 麻风病的传播途径: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也可以通过接触患者的皮肤和黏膜传播。
3. 麻风病的症状:包括皮肤麻木、毛发脱落、溃疡和肿胀等。
4. 麻风病的治疗方法:常规治疗包括抗麻风病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
二、麻风病的预防和控制1. 提高公众的麻风病认识:通过开展宣传活动、健康教育等方式,提高公众对麻风病的认识和了解。
2. 加强麻风病的监测和报告:建立麻风病的监测系统,及时发现和报告病例,做到早发现、早隔离、早治疗。
3. 提供免费的麻风病治疗和康复服务:政府和相关机构应提供免费的麻风病治疗和康复服务,确保患者得到及时的治疗和康复。
4. 推广卫生防护措施:教育公众采取卫生防护措施,如勤洗手、保持清洁卫生等,以减少麻风病的传播。
三、麻风病患者的心理支持和社会融入1. 提供心理咨询和支持:为麻风病患者提供心理咨询和支持,帮助他们积极面对疾病,树立信心。
2. 加强社会融入:鼓励社会各界给予麻风病患者更多的关心和支持,消除对麻风病的歧视和偏见,帮助患者重新融入社会。
四、麻风病的国际合作与交流1. 加强国际间的合作与交流:与其他国家和地区加强合作,分享麻风病防治的经验和技术,共同推动麻风病的全球消除。
2. 支持麻风病疫苗研发:鼓励和支持麻风病疫苗的研发,为麻风病的预防和控制提供更有效的手段。
总结:麻风病是一种慢性传染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通过麻风病健康教育,可以提高公众对麻风病的认识和了解,加强麻风病的预防和控制,提供麻风病患者的心理支持和社会融入,促进国际间的合作与交流。
麻风病知识
麻风病知识
麻风病,又称麻风症,是一种由麻风杆菌(Mycobacterium leprae)引起的慢性传染病。
这种病菌主要影响皮肤、周围神经和上呼吸道黏膜。
麻风病主要在
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分布,尤以印度、巴西和东南亚国家最
为多见。
以下是关于麻风病的一些基本知识:
1. 传播途径:麻风病主要通过飞沫传播,在与患者长时间
密切接触时才会感染。
目前认为,没有人到人的直接传播,而是通过持续的鼻腔分泌物排出来的飞沫传播至他人。
2. 症状:麻风病主要影响皮肤和神经系统,常引起皮肤上
的麻木、斑块、溃疡、失去感觉等症状。
此外,病菌还可
侵犯眼睛、鼻子和喉咙等黏膜组织,引起眼睛干涩、疼痛,鼻腔出血和溃疡形成等症状。
3. 诊断:麻风病的诊断主要依靠患者的症状和体征,以及
对病组织取样进行病原学检查。
病原学检查主要是通过镜检、组织培养和分子生物学技术检测病菌。
4. 治疗:麻风病可以通过多药联合疗法(MDT)进行治疗,常用的药物包括达耐(dapsone)、利福平(rifampicin)和卡片青霉素(clofazimine)。
治疗时间通常需要6个月到2年不等,视病情而定。
5. 预防与控制:麻风病的预防主要依靠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
此外,麻风病患者应采取个人防护措施,如使用个人
专用物品、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等。
需要注意的是,麻风病是一种可以治愈的疾病,只要早期
发现并接受规范治疗,大多数患者可以康复。
同时,提高
公众的麻风病认知和减少歧视也是预防与控制麻风病的重
要措施。
麻风病健康教育
麻风病健康教育麻风病是一种慢性传染病,由麻风杆菌引起,主要通过呼吸道传播。
它会对人体的皮肤、神经系统和眼睛造成损害,导致肢体畸形、感觉丧失和视力丧失等严重后果。
为了提高人们对麻风病的认识和预防意识,以下是一份关于麻风病的健康教育。
一、麻风病的基本知识1. 麻风病的病原体:麻风杆菌是麻风病的病原体,通过空气飞沫传播。
2. 麻风病的传播途径:主要通过呼吸道传播,也可以通过接触感染的皮肤传播。
3. 麻风病的潜伏期:潜伏期长达数年,一般为3-5年,最长可达20年。
4. 麻风病的症状:麻风病主要表现为皮肤损害、神经损害和眼部损害等症状。
5. 麻风病的治疗:麻风病可以通过多药联合治疗来控制病情,但无法根治。
二、麻风病的预防与控制1. 加强宣传教育:通过各种媒体渠道,向公众普及麻风病的基本知识、传播途径和预防方法等。
2. 提高个人卫生水平: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勤洗手、勤洗澡,避免与感染者密切接触。
3. 接种麻风病疫苗:麻风病疫苗是预防麻风病的有效手段,应按照规定接种。
4. 及早发现感染者:对于有麻风病症状的人,应及早就诊,接受专业医生的诊断和治疗。
5. 加强麻风病病情监测:建立麻风病病情监测网络,及时发现和报告病例,采取控制措施。
三、麻风病的社会支持与康复1. 提供社会支持:为麻风病患者提供心理和社会支持,帮助他们克服歧视和偏见。
2. 康复治疗与康复服务:提供康复治疗和康复服务,帮助患者恢复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3. 促进社会融入:鼓励麻风病患者参与社会活动,促进他们的社会融入和自我价值实现。
四、麻风病的国际合作与支持1. 国际合作:加强国际间的合作与交流,共同应对麻风病的挑战。
2. 提供援助与支持:向麻风病流行地区提供援助与支持,包括人员培训、药物供应等。
3. 促进科研与创新:加强麻风病的科研与创新,寻找更有效的治疗方法和预防措施。
总结:通过加强麻风病的健康教育,提高公众对麻风病的认识和预防意识,可以有效控制麻风病的传播,减少感染者的数量,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麻风病健康教育宣传资料
【健康教育宣传资料】麻风病健康教育宣传资料一、麻风病是一种慢性传染病,主要通过飞沫的呼吸道吸入和长期密切的皮肤接触传播。
绝大多数人对麻风病具有免疫力,发病率低。
问题1:麻风病是如何传染的?答:麻风病是由麻风杆菌引起的一种慢性传染病,主要侵犯皮肤、周围神经、上呼吸道黏膜和眼睛等组织,通过皮肤密切接触或呼吸道飞沫传播。
麻风病的传染源主要是未经治疗的多菌型麻风病患者。
95%以上的人对麻风杆菌有正常抵抗力,即使感染了麻风杆菌,发病的比例也很低。
二、麻风病可防、可治、不可怕。
问题2:麻风病的流行情况如何?答:据世界卫生组织报告,2012年全球新发现麻风病例232857例,主要分布在印度、巴西、印度尼西亚等国。
近年我国每年报告新发现麻风病例均在1000例以上,2012年新发病人1206例,大部分省份都有新发现麻风病例。
问题3:怎样预防麻风病?答:密切接触活动性麻风病患者时戴口罩、接触后洗手、注意个人卫生、加强营养、提高机体抵抗力等可以减少患麻风病的危险。
三、麻风病早期症状是浅色或红色皮肤斑片,常伴感觉丧失。
问题4:麻风病的主要表现有哪些?答:麻风病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早期主要是皮肤上出现不痛不痒的浅色或红色斑片,如不能早期发现和治疗,病期长时皮肤多伴有感觉减退或丧失,病情逐渐发展后可以出现兔眼、歪嘴、爪形手、垂足、足底溃疡等畸残。
四、怀疑患麻风病,应当尽早到专业机构就诊。
问题5:怀疑麻风病,应该去哪里就诊?答:如果怀疑自已得了麻风病,应该主动去皮肤病防治院(所、站)等麻风病防治机构检查治疗,或与当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联系咨询。
五、国家对麻风病的诊断和治疗实行免费政策。
问题6:国家对麻风病防治有哪些政策?答;2004年,中央财政将麻风病防治纳入了公共卫生专项,各级政府也给予了稳定的资金投入,目前我国对麻风病的诊断和治疗实行免费。
为了鼓励发现麻风病患者,各级政府实行报病奖励,中央财政给予适当补助。
此外,民政等部门也为麻风病患者提供必要的医疗和生活救助等。
麻风病基本常识PPT课件
麻风病患者及其家庭可以获得一定的 社会福利和救助,如生活补贴、住房 援助和免费教育等,以帮助他们度过 难关。
消除对麻风病患者的歧视与偏见
宣传教育
通过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麻风病的认知和理解,减少对患者的恐惧和歧视。媒 体、学校和社区等渠道可以开展相关活动,传播正确的信息。
立法保障
政府应制定相关法律和政策,保护麻风病患者的权益,禁止任何形式的歧视和排 斥。同时,建立投诉机制,为受到不公正对待的患者提供法律援助和支持。
社会各界对麻风病防治的支持案例
政府对麻风病防治的支持案例
介绍一些国家或地区政府在麻风病防治方面所采取的有效措施和支持力度,如财政投入、政策制定等 。
非政府组织对麻风病防治的支持案例
介绍一些国际或国内非政府组织在麻风病防治方面所做的贡献和支持,如提供医疗资源、开展宣传教 育等。
麻风病防治的科研成果案例
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提高公众对麻风病的认识, 使人们了解如何预防麻风 病,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促进社区参与
鼓励社区居民积极参与预 防麻风病的活动,共同维 护社区卫生和健康。
03
麻风病的治疗与康复
麻风病的治疗方式
药物治疗
使用抗麻风药物进行治疗, 如氨苯砜、利福平、氯法 齐明等,以控制病情并预 防并发症。
心理支持
关注患者的心理健康,提供必 要的心理辅导和支持,帮助患 者克服自卑、焦虑等情绪问题
。
04
麻风病的社会影响与支 持
麻风病对个人和家庭的影响
身体和心理健康
麻风病是一种慢性传染病,会对患者的皮肤、神经和器官造成损害,导致疼痛、 残疾甚至失明。这不仅对患者自身造成痛苦,还对家庭成员产生心理压力和经 济负担。
(完整)麻风病宣传知识
(完整)麻风病宣传知识麻风病,又称麻风症,是一种传染病,由麻风杆菌引起。
这种疾病早在古代就有记载,被认为是一种可怕而致命的疾病。
在过去的几个世纪里,麻风病给全球带来了巨大的健康和社会负担。
尽管如今有针对麻风病的治疗方法和预防措施,但仍然需要对公众进行宣传教育,以提高社会对麻风病的认识。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麻风病的病因和传播途径。
麻风病是由麻风杆菌引起的慢性感染病,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
与许多其他传染病不同,麻风病的传播涉及人际之间的密切接触。
感染者的咳嗽、打喷嚏和说话等,都可能将麻风杆菌传播给周围的人群。
此外,长期暴露在感染者身边,也可能使人感染上麻风病。
麻风病的主要症状是神经系统和皮肤的损害。
患者可能会出现脱发、皮肤变厚和变硬、感觉丧失以及肢体畸形等症状。
由于这些症状的缓慢发展和不可逆转性,麻风病给患者的生活和社会融入带来了巨大的困难。
了解了麻风病的传播途径和症状后,我们应该关注如何预防麻风病的发生。
作为公众,我们可以采取简单而有效的措施来减少感染的风险。
首先,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非常重要。
勤洗手,尤其是在接触到患者后,使用肥皂和清水洗手。
通过掩嘴、避免与患者密切接触并避免分享个人用品等方法,减少接触口鼻飞沫。
其次,早期发现和及时治疗麻风病也是防控的重要环节。
如果对于自身或他人有疑似麻风病症状的情况,应及时就医寻求帮助。
早期发现麻风病,通过正确的治疗和康复干预,能够减少病情的进展和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此外,社会的认知和支持也是麻风病防控的重要一环。
通过宣传教育,可以帮助公众理解麻风病的真相,减少对患者的歧视和排斥。
了解麻风病的传播途径和病情,能够帮助人们更好地保护自己和他人。
此外,麻风病的康复患者也需要社会的支持和关怀,以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社会。
为了预防和控制麻风病的传播,许多国家和地区采取了广泛而有效的措施。
例如,加强麻风病的监测和报告系统,提高医务人员对麻风病的认识和诊断能力,加强社会宣传和教育,以及推广麻风病的治疗方法和康复服务等。
麻风病知识
麻风病知识麻风病是一种由麻风杆菌引起的慢性传染病。
它主要通过空气飞沫传播,也可通过接触感染者的皮肤和黏膜传播。
麻风病最主要的表现为神经和皮肤病变。
由于其传染性极强,麻风病曾经被认为是一种无法治愈的疾病,但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医疗条件的改善,麻风病已经得到了有效的控制和治疗,愿意通过科学正确认识麻风病,从而减轻对患者的歧视和孤立。
一、麻风病症状麻风病是一种多样化的疾病,其症状和体征相对复杂。
最初出现的症状是由皮肤下的肌肉纤维和神经受损引起的。
在麻风病的早期阶段,患者可能会感觉到四肢、手指和脚趾麻木或刺痛感。
这些症状随着时间的推移会变得更加明显。
患者的皮肤可能会变得苍白或橙黄色,并出现凹陷,皮肤也可能变得粗糙。
在麻风病的中期,患者的神经系统受损将会变得更加严重,并导致肌肉萎缩。
肌肉的萎缩将会进一步改变手指、脚趾和四肢的形态。
肌肉萎缩也可能导致口腔和鼻子内的神经损伤,使得呼吸和进食变得更加困难。
在麻风病的后期,患者可能会发展出严重的神经和皮肤病变。
这些病变将会影响眼睛、耳朵和鼻子,导致失明、耳聋和鼻咽部结节形成。
患者的手足还可能会出现明显变形,以及不可逆的神经损伤。
二、麻风病的诊断在麻风病的早期阶段,患者的症状可能与其他一些疾病非常相似,比如风湿病和神经病变等。
因此,对于麻风病的诊断需要进行综合性的评估,包括症状和体征的观察,以及实验室检查等。
麻风病的医学诊断主要基于皮肤的感觉和神经系统的受损情况。
医生通常会执行一些常规测试,比如轻触和锤击神经以确认其在身体中的位置。
医生还可以通过皮肤采样或神经活检来检查组织样品,以查看是否存在麻风杆菌。
最常用的测试方法是使用医学术语M. leprae的PCR检测。
三、麻风病的治疗麻风病是一种慢性传染病,目前尚无完全治愈的方法。
但在过去几十年间,针对麻风病的有效治疗方案已经得到了出色的发展和改善。
麻风病的治疗方案包括长期使用抗生素和免疫增强剂。
这些药物可以帮助减轻症状、控制病情,以及避免病情恶化。
麻风病的基本知识ppt课件
麻风病的主要表现(斑疹)
麻风病的主要表现(斑疹)
麻风病的主要表现(丘疹和结节)
麻风病的主要表现(丘疹和结节)
麻风病的主要表现(斑块)
麻风病的主要表现(斑块)
麻风病的主要表现(脱眉和浸润)
麻风病的主要表现(脱眉和浸润)
麻风病的主要表现 (晚期脱眉和浸润)
麻风病的主要表现 (晚期脱眉和浸润)
麻风病的概述
2.传染源:未经治疗的多菌型 麻风病患者。 3.传播途径:与麻风病患者密 切接触者的破损的皮肤粘膜是麻风 杆菌侵入人体的主要途径。
麻风病病原体:麻风杆菌
麻风杆菌在抗酸染色是呈阳性。这种抗 酸性是指在用Zeihl-Neelsen法染色时,细 菌能被石炭酸复红染成红色,着色后在规 定条件下不能被酸性溶液所脱色的现象。 麻风杆菌在镜下呈杆状或束状。治疗过病 人的涂片中呈颗粒状。
八、萎缩: 为皮肤皱缩变薄的表现。多为各型麻 风皮损消退后的表现。结核样型麻风多为 斑片状萎缩,境界清楚,闭汗,毳毛脱落, 麻木,有轻微有色素减退改变。瘤型麻风 皮损部位则呈广泛对称萎缩,如老年人样 或羊皮纸样萎缩,并有闭汗和麻木。
九、皮肤附件症状: 1. 毛发脱落:各型麻风患者都可出现,尤
以瘤型麻风更普遍。 毛发脱落的原因 1. 麻风肉芽肿炎症破坏或压迫毛囊,造成毛 乳头破坏或缺血而脱发。2.真皮内神经小 分支破坏导致血管舒缩功能紊乱以及毛囊 营养不良所致。瘤型麻风因内分泌腺体如 性腺受到破坏与毛发脱落也有关系。。
麻风病的主要表现 (晚期脱眉和浸润)
麻风病周围神经粗大
麻风病的畸残表现
麻风病的畸残表现
麻风病的畸残表现
麻风病的症状:
除纯神经炎型麻风,绝大多数麻风病人早期 有不同程度和数量的皮肤损害。
预防麻风病宣传知识
预防麻风病宣传知识
1. 了解麻风病的症状:麻风病的早期症状可能包括皮肤浅色斑、麻木、感觉异常、皮肤结节等。
了解这些症状有助于及时发现并寻求医疗帮助。
2. 加强个人卫生: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包括勤洗手、勤换衣服、保持皮肤清洁等,可以减少细菌的传播。
3. 避免接触感染源:尽量避免与麻风病患者密切接触,尤其是直接接触他们的皮肤病变部位。
如果必须接触,应采取适当的防护措施,如戴手套。
4. 提高免疫力: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均衡饮食、适量运动、充足睡眠等,可以提高身体的免疫力,降低感染的风险。
5. 宣传和教育:通过宣传和教育活动,提高公众对麻风病的认识和了解,消除对麻风病患者的歧视和偏见,促进早期诊断和治疗。
6. 定期体检:定期进行身体检查,特别是对于高风险人群,如与麻风病患者有密切接触的人员、医护人员等,有助于及时发现和处理潜在的感染。
7. 疫苗接种:目前尚无特效的麻风病疫苗,但对于一些高风险人群,如密切接触者或流行地区的居民,可以考虑接种卡介苗,以降低感染的风险。
需要注意的是,麻风病是一种可防可治的疾病,早期发现和治疗是预防麻风病传播和控制病情的关键。
如果出现可疑症状,应及时就医并接受专业诊断和治疗。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需了解更多详细信息,建议咨询专业医生或相关机构。
同时,我们应该关注和支持麻风病患者,为他们提供关爱和帮助,共同为消除麻风病做出努力。
麻风病宣传知识
麻风病防治知识1、什么是麻风病麻风病在我国流行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它是由麻风分枝杆菌引起的一种古老的慢性传染病,主要侵犯包括皮肤和周围神经等部位.这个病最大的特点就是,得到早期治疗的病人可以没有任何畸残,完全可以像正常人一样工作、生活和参加社交活动.若患者得不到及时治疗可以导致严重的畸残,倍受社会歧视. 大家之所以对麻风病感到比较恐惧,主要就是因为它可以引起畸残.因此早期发现和治疗麻风病人,就可能减少畸残的发生.2、麻风病是如何传播的还没有接受过治疗的麻风病人是目前麻风病唯一的已经被确定的的传染源.至于这个病如何传播,其具体传播途径仍未完全明了.目前认为它的传播途径主要有两种:(1)呼吸道传播,病人通过上呼吸道可排出大量麻风菌,通过飞沫传播.2与麻风患者直接接触.一般来说,接触越密切,被感染的可能性就越大.那么感染麻风菌就一定会得病吗这就是我要向大家介绍的的第三个问题.3、感染麻风杆菌后一定会发病吗感染麻风菌是否发病取决于机体对麻风菌的免疫力.绝大多数99%以上人群对麻风杆菌具有自然免疫力,机体能将有效的杀灭体内的麻风菌而不发病.只有极少数对麻风杆菌没有免疫力的人在感染后,麻风菌在体内逐渐繁殖,从而出现症状,成为病人.4、麻风病的表现有哪些由于麻风菌的繁殖速度很慢,从感染麻风菌到麻风病发病大约需要2-5年的时间,出现症状后病情的进展也很缓慢,而且没有明显的痒、痛等主观症状,因此这些早期症状往往引不起患者的注意,患者即使注意到了自己的早期症状,由于缺乏痒、痛等症状,也可能得不到患者的足够的重视,没有及时去就诊.有相当一部分患者丧失了最佳的治疗时机. 麻风病主要表现包括各种各样的的皮肤和神经症状.其皮肤表现跟许多皮肤病类似,因此很容易被误诊.皮肤损害主要有与皮肤平齐或略高起的斑疹、也可出现大小不等的疙瘩等.皮疹的颜色可以比皮肤颜色浅,也可能是红色、暗红色或棕褐色.皮损大小不一,有的很小,有的可以占据整个肢体或躯干.随着病情的发展,患者的面部、上下肢和耳垂等部位的皮肤变厚,呈现潮红颜色,表面光亮,部分病人面部整天发红,就像刚喝了酒的醉酒面容.晚期面部的皮肤更加肥厚,还可出现许多皮肤色,或更深颜色的疙瘩,形成“狮面”样的外观.皮肤损害往往不痛、不痒;有的皮损因不出汗出现皮肤干燥、粗糙.除了皮肤损害外,病人可以同时伴有一些神经的损害,患者可以出现整个上、下肢的疼痛.神经受损的具体表现可以出现肢体或皮损的麻木感,疼痛觉、轻触觉以及温度觉迟钝或丧失,因此出现感觉不到针刺疼痛,或容易发生没有疼痛烫伤的情况.有的患者还出现手、足的运动乏力,逐渐演变为爪形手、腕下垂、拖拉脚,到晚期可出现指趾变短、手掌足底发生无痛性溃疡等畸残.面部可以出现嘴唇及耳垂肥厚、口眼歪斜、眼睑不能完全闭合、鼻梁塌陷等现象.少数病人也可能表现为只有神经损害,而没有皮肤症状. 麻风病对人类的主要危害来自神经的损伤引起的畸残.畸残的发生不但使患者因生产劳动能力下降,减少或丧失了收入来源,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同时也加重了患者所受社会歧视的程度.5、麻风病人真的那么可怕吗畸残的形成及害怕被传染是人们恐怖和歧视麻风病人的主要原因.其实,麻风病人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可怕,也远没有艾滋病等疾病对人类的危害大.这主要是因为:(1)麻风菌在外界的存活能力较弱,因而其感染人体的能力相对较低;(2)绝大多数人对麻风菌具有抵抗力,即使被感染也不一定发病;3目前世界卫生组织提供的联合化疗方案用药1天后即可杀灭体内99.99%以上的麻风菌,从而使患者失去传染能力.因此,即使社区内有麻风病人,只要他接受了治疗,并不会对周围人群的健康构成威胁.他们完全可以像正常人一样出入公共场所、参加各种社会活动.6、我国对麻风病治疗的相关政策尽早发现和治疗对麻风病的防治非常重要.我国免费提供麻风病治疗药物,对患者实行社区内保密治疗.7、8、怀疑自己或他人患有麻风病怎么办协助相关部门搞好疾病控制工作是每个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各县市的皮防站所或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负责辖区内的麻风病防治工作.大家一旦发现他人可能患有麻风病,应该尽早主动向上述部门进行报告.若怀疑自己患有麻风病,应当尽早到上述单位就诊,早诊断早治疗. 为便于广大群众掌握和报告麻风病,现将麻风病特征概括为十大线索口诀作为参考:(1)生疮生癣,不痛不痒;2红斑白斑,麻木闭汗;3虎口无肉,手指弯曲;4吊脚跛行,歪嘴兔眼;(5)眉手脱落,面如酒醉;6手足起泡,不知痛痒;7四肢筋痛神经疼痛难忍;8足底溃烂,久治不愈;(9)面部结节,耳垂肥大.10长期接触,勿忘检查.9、被确诊为麻风病后该怎么办被在确诊为麻风病后,患者讳疾忌医导致畸残发生或加重的例子屡见不鲜.患者首先应当接受现实,学习和掌握麻风病防治相关知识,正确认识麻风病,现在已经有药物可以治疗好麻风病了.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保持积极向上,自尊、自爱、自强的生活态度,顺从医嘱,完成治疗、随访和畸残防治.10、11、应该怎样对待社区内的麻风病人12、社区居民应该认识到正在接受治疗的麻风病人不会给周围的社区居民的健康构成威胁,支持患者的保密治疗工作.大家应同情和关心麻风病患者,为其顺利完成药物治疗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为其工作和生活提供相应便利,参与营造全民帮助弱势群体的良好社区氛围.13、如何预防麻风病(1)对麻风病目前尚无一级预防的方法,最重要的预防方法是早发现,早治疗.(2)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在广大干部和人民群众中普及麻防知识,减轻社会歧视,提高大众对麻风病的警觉性,有利于早期发现可疑患者,促进患者及早就医.3对现症愈后病人家属及其密切接触者定期进行健康检查,及时发现潜在病人.。
麻风病防治知识宣传
麻风病防治知识宣传麻风病防治知识宣传一、麻风病是一种什么病?麻风病是由麻风杆菌引起的一种慢性接触传染性皮肤病。
主要侵犯皮肤和浅表神经。
临床上常有皮肤和神经症状。
晚期病人可有眼、鼻、咽喉、淋巴结及内脏损害。
二、麻风病是怎样传染的?麻风病的病源菌是麻风杆菌。
麻风病的主要传染方式是直接接触传染,即健康人破损的皮肤和粘膜直接接触病人含有麻风杆菌的皮损或粘膜损害。
其次是间接接触传染。
即健康破损的皮肤或粘膜经常接触病人用过的生活用品或生产工具而造成感染。
感染了麻风杆菌不一定发病。
是否发病主要决定于本人机体对麻风杆菌的抵抗力(免疫力)据调查统计95%以上的成人对麻风病有免疫力。
世界上曾有二十多人自愿把麻风病杆菌接种到自己身上,经观察都没有发生麻风病。
证明麻风病发病率很低,并不可怕。
三、麻风杆菌的抵抗力强?麻风杆菌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相对较弱。
经紫外线照射30-60分钟或经日光直射2小时即完全失去活力,但在碎冰中保存20天后或在室温(14-24℃)条件下保存2周,活力才完全丧失;麻风菌对热十分敏感,60℃10-30分钟即完全失活。
四、感染了麻风菌就一定会得麻风病?绝大多数人(约占95%)对麻风杆菌具有特异性免疫力,即使麻风杆菌侵入机体也很快会被消灭而不引起发病,只有很少部分免疫力低下或存在免疫缺陷者才会导致发病。
五、得了麻风病有哪些表现?1、面部浮肿、发红、发光,似酒醉面容。
常伴有眉毛稀疏脱落及脸部蚁行感或异物感。
2、身上生斑、起结节或斑块。
有的斑块象癣,但不痒,用治癣的方法治不好。
3、皮肤麻木、不出汗。
特别是那些斑和斑块处。
有的筋痛(神经痛)作风湿治疗无效。
4、手指伸不直,虎口无肉(肌肉萎缩)形如鸡爪。
5、足底溃烂,无明显疼痛,久治不愈。
6、走路跛脚,步态异常。
7、口角歪斜,不能作吹口哨动作。
8、眼睛闭不拢。
似兔眼。
麻风病可具备上述症状,但有上述症状者不一定是麻风病,应找医生仔细检查,以求确诊。
为便于基层防治人员和广大群众认识和报告麻风病,将麻风病特征概括为十大线索口诀作为参考:1、生疮生癣,不痛不痒;2、红斑白斑,麻木闭汗;3、虎口无肉,手指弯曲;4、吊脚跛行,歪嘴兔眼;5、眉手脱落,面如酒醉;6、手足起泡,不知痛痒;7、四肢筋痛(神经)、疼痛难忍;8、足底溃烂,久治不愈;9、面部结节,耳垂肥大。
麻风病的基本常识麻风病介绍及相关知识剖析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麻风病的基本常识麻风病介绍及相关知识麻风病是由麻风杆菌引起的一种慢性接触性传染病。
主要侵犯人体皮肤和神经,如果不治疗可引起皮肤、神经、四肢和眼的进行性和永久性损害。
下面店铺网要分享给你的是麻风病的基本知识,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麻风病有哪几类1.结核样型麻风病(tuberculoid leprosy) 本型麻风病最常见,约占麻风病患者的70%,因麻风病的病变与结核性肉芽肿相似,故称为结核样麻风病。
本型特点是患者有较强的细胞免疫力,因此病变局限化,病灶内含菌极少甚至难以发现。
病变发展缓慢,传染性低。
主要侵犯皮肤及神经,绝少侵入内脏。
(1)皮肤:麻风病病变多发生于面、四肢、肩、背和臀部皮肤,呈境界清晰、形状不规则的斑疹或中央略下陷、边缘略高起的丘疹。
镜下,病灶为类似结核病的肉芽肿,散在于真皮浅层,有时病灶和表皮接触。
肉芽肿成分主要为类上皮细胞,偶有Langhans巨细胞,周围有淋巴细胞浸润。
病灶中央极少有干酪样坏死,抗酸染色一般不见抗酸菌。
因病灶多围绕真皮小神经和皮肤附件,故引起局部感觉减退和闭汗。
病变消退时,局部仅残留少许淋巴细胞或纤维化,最后,炎性细胞可完全消失。
真皮内有主由类上皮细胞构成的结节状病灶,其中可见Langhans细胞,颇似结核结节,但中央无干酪样坏死(2)周围神经:麻风病最常侵犯耳大神经、尺神经、桡神经、腓神经及胫神经,多同时伴有皮肤病变,纯神经麻风而无皮肤病损者较少见。
神经变粗,镜下有结核样病灶及淋巴细胞浸润。
和皮肤病变不同的是神经的结核样病灶往往有干酪样坏死,坏死可液化形成所谓“神经脓肿”。
病变愈复时类上皮细胞消失,病灶纤维化,神经的质地因而变硬。
神经的病变除引起浅感觉障碍外,还伴有运动及营养障碍。
严重时出现鹰爪手(尺神经病变使掌蚓状肌麻痹,使指关节过度弯曲、掌指关节过度伸直所致)、垂腕、垂足、肌肉萎缩、足底溃疡以至指趾萎缩或吸收、消失。
在有效的防治措施下,上述肢体改变已不复见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麻风病科普知识麻风病是由麻风杆菌引起的一种慢性传染病,主要侵犯皮肤和周围神经。
麻风杆菌是由挪威学者韩森于1874年首先发现,所以麻风病也叫韩森氏病。
未经治疗的麻风病人是唯一的已知传染源。
一、世界防治麻风病日的时间及由来每年1月的最后一个星期日,是“世界防治麻风病日”。
世界防治麻风病日(也叫国际麻风节)的由来是1954年法国慈善家佛勒豪(Raoul Follerean 1903-1977)律师,为唤起人们宽容地对待麻风病人,尊重他们的人格和自由,鼓励和帮助他们得到与其他病人一样的治疗和生活.在巴黎发起建立“国际麻风节”,目的是让全世界了解麻风是可以治愈的,过去恐惧和歧视麻风的现象再也不能持续下去了,呼吁人们伸出援助之手。
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在这一天举行各种形式的活动,目的是调动社会各种力量来帮助麻风病人克服生活和工作上的困难,获得更多的权利。
中国“世界防治麻风日”是由中国麻风防治协会首届理事会倡仪,并决定于1988年开始进行“世界防治麻风病日”自上而下的、全国性的宣传、科普活动,目的是普及麻风防治知识,消除麻风恐怖和歧视,吸引社会各界关心和参加消灭麻风的事业,对在我国消灭麻风病的伟大事业起促进作用。
二、早期麻风病期在一年以内,无畸残,皮损少,皮肤和神经损害不严重,在广义上可称为早期麻风。
任何一型麻风都有早期的含义。
由于主动发现麻风患者的难度太大,从现场防治的角度出发,任何一型麻风患者在其损害不严重,无畸残,治愈后将不会有后遗症时将其发现,就是广义上的早期发现,这就要求我们在防治工作中不漏诊一个病人,达到及时发现,及时给予联合化疗。
从生物学角度上考虑,麻风的早期诊断难度很大。
首先麻风是一个临床的疾病。
一定要出现临床症状时才能确诊为麻风。
因为在麻风高流行区健康人带有抗酸菌的亚临床感染是常见的现象,但他们没有发病,依靠机体免疫力,所带的抗酸菌很快消失。
不能将这类健康带菌者诊断为麻风。
其次早期麻风患者症状轻微,很少有患者在极为早期阶段主动就诊。
故目前讨论早期诊断,从广义的角度考虑各型早期麻风较有现实意义。
三、麻风病的早期症状和体征麻风病的临床表现是多样性的,为描述方便可以分为三部分:A.“原发”性损害是指由麻风菌直接导致的各种各样的皮损和周围神经损伤。
皮损可以是一处或多处,通常其颜色均较周围的正常皮肤浅一些,有时这些损害也可以是淡红或铜色的。
以斑诊、丘诊、斑块、弥漫浸润、结节、溃疡为常见。
神经损伤如爪形手、腕下垂、足下垂等。
麻风皮损大多数缓慢发生、发展,但以反应形式为首发症状者也因麻风病人机体免疫力不一,发病后临床表现各异,一般分为结核样型麻风、界线类麻风。
多数皮损麻木无汗,但少数有痒感或奇痒。
并伴有感觉障碍:感觉丧失是麻风病的典型特点,皮肤损害处可显示不同程度的温觉、痛觉等感觉障碍。
B.麻风菌抗原诱导的免疫反应性损害是指麻风菌在体内死亡后会释放抗原,诱发机体产生免疫反应和组织损伤,如麻风结节性红斑、虹膜睫状体炎和神经炎等。
这些表现一般出现在皮肤和周围神经损害之前,但有时也可发生较早,成为首发和突出表现,常引起误诊。
请您注意对皮肤和周围神经检查,可疑时请转有关专科医生协助诊断。
C.神经损伤主要见于周围神经干,表现为皮肤的感觉障碍和受损神经所支配的肌肉变的软弱无力。
周围神经损害后的并发症:如手足麻木、无汗,晚期可出现皲裂、溃疡,甚至骨和组织吸收。
以上表现可相互重叠和交叉,一般病期越短,神经损害的可能性越小,因此,早期诊断和治疗,对预防畸残有重要意义。
四、麻风病的分型及症状麻风病的分类在麻风病防治与科研工作中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对麻风病认识的深入以及医学技术水平的提高,麻风病的分类方法亦在不断发展。
根据麻风病免疫“光谱”学说,1962年有人提出了“五级分类法”。
结核样型(tubrculoid leprosy , TT)界线类偏结核样型(boderline tuberculoid leprosy ,BT)中间界线类(boderline lerosy , BB)界线类偏瘤型(boderline leprornatous leprosy , BL)瘤型(lepromatous leprosy , LL)未定型(inderminate leprosy , I)现根据五级分类法,对各型麻风症状特点分述如下:(一)结核样型麻风本型病人的免疫力较强,麻风杆菌被局限于皮肤和神经。
皮肤损害有斑疹和斑块,数目常一、二块,边缘整齐、清楚、常有明显的感觉(湿、痛、触)障碍分布不对称,损害处毳毛脱落,这是很重要的特征。
好发于四肢、面部、肩部和臂部等易受磨擦的部位。
斑疹颜色有浅色和淡红色,表面常无鳞屑。
斑块的颜色常为暗红色,轮廓清楚,边缘高起有的向内倾斜,移行到变平的萎缩中心,有的趋向于边缘厚度不同的半环形、环形或弓状。
表面多干燥有鳞屑,有时可见多数小丘疹堆积而成的损害。
损害的附近可摸到粗大的皮神经。
有时损害附近的淋巴结也变大。
眉毛一般不脱落。
本型的周围神经受累后(如耳大神经、尺神经、腓神经等),神经杆变粗大呈梭状、结节状或串珠状,质硬有触痛,多为单侧性,严重时因发生迟发型超敏反应可形成脓疡或瘘管。
部分病人中人神经症状而无皮肤损害,称为纯神经炎。
临床上表现神经粗大,相应部位的皮肤感觉障碍和肌无力。
神经受累严重时,神经营养、运动等功能发生障碍,则出现大小鱼际肌和骨间肌萎缩,形成“爪手”(尺神经受累)、“猿手”(正中神经受累)、“垂腕”(桡神经受累)、“溃疡”、“兔眼”(面神经受累)、“指(趾)骨吸收”等多种表现。
畸形发生比较早。
本型查菌一般为阴性。
麻风菌素实验为强阳性。
细菌免疫功能正常或接近正常。
组织病理变化为结核样肉芽肿,其特点是在表皮下看不见“无浸润带”,抗酸染色查不到抗酸杆菌。
少数病人不经治疗可以自愈,若经治疗消退较快。
一般预后良好,但形成的畸形常不易恢复。
(二)界线类偏结核样型麻风本型发生的与结核样型相似,为斑疹和斑块,颜色淡红、紫红或褐黄,边界整齐清楚,有的斑块中央出现“空白区”或“打洞区”(又称无浸润区、免疫区),形成内外边缘都清楚的环状损害,洞区以内的皮肤似乎正常。
损害表面大多光滑,有的上附少许鳞屑。
损害数目多发,大小不一,有的散在,以躯干、四肢、面部为多,分布较广泛,但不对称。
虽有感觉障碍,但较TT轻而稍迟。
眉睫一般不脱落。
神经受累粗大而不对称,不如TT粗硬而不规则。
粘膜、淋巴结、睾丸、眼及内脏受累较少而轻。
本型查菌一般为阳性,细胞密度指数(对数分类法,后同)1~3+。
麻风菌素试验为弱阳性、可疑或阴性。
细胞免疫功能试验较正常人低下。
组织病理变化与TT相似,但上皮样细胞周围的淋巴细胞较少、较松散。
在表皮下可见有一狭窄的“无浸润带”,切片抗酸染色无或有少许麻风杆菌。
预防一般较好。
“升级反应”可变TT,“降级反应”可变为BB。
麻风反应后易致畸形和残废。
(三)中间界线类麻风本型皮损的特点为多形性和多色性。
疹型有斑疹、斑块、浸润等。
颜色有葡萄酒色、枯黄色、棕黄色、红色、棕褐色等。
有时在一块皮损上呈现两种颜色。
边缘部分清楚,部分不清楚。
损害的形态有带状、蛇行状或不规则形,若为条片状,则一侧清楚,一侧浸润不清。
若为斑块,中央有“打洞区”,其内环清楚高起,渐向外体面斜,外缘浸润而不清,呈倒碟状外观。
有的损害呈红白的环状或多环状,形似靶子或徽章,称为“靶形斑”“徽章样斑”。
有的病人面部皮损呈展翅的蝙蝠状,颜色灰褐,称为“蝙蝠状面孔”。
常见一个病人不同部位的皮肤上存在似瘤型和结核样型的损害。
有时可见到“卫星状”损害。
有的病人在肘、膝的伸面和髋部可风由结节组成的厚垫状块片。
损害表面滑、触之较软。
损害数目较多,大小不一,分布广泛,多不对称。
神经受损后,轻度麻木,比结核样型轻,比瘤型重。
眉睫常不脱落。
粘膜、淋巴结、眼、睾丸及内脏可以受累。
本型查菌为阳性,细菌密度指数2~4+。
麻风菌素试验反应阴性。
细胞免疫功能试验界于两极型之间。
组织病理变化为组织细胞肉芽肿,表皮下“无浸润带”大部分存在,可见组织细胞不同程度地向上皮样细胞分化,一般较小,有的切片中可见典型、不典型泡沫细胞。
淋巴细胞少而分散。
切片抗本乡染色有较多的麻风杆菌,预后介于两极型之间。
本型最不稳定,“升级反应”向BT发展,“降级反应”向BL发展。
(四)界线类偏瘤型麻风本型皮肤损害有斑疹、丘疹、结节、斑块和弥漫性浸润等。
损害大多似瘤型损害,数目较多,形态较小,边界不清,表面光亮,颜色为红或桔红色。
分布较广泛,有对称的倾向。
损害内的感觉障碍较轻,出现较迟。
有的损害较大,中央呈“打洞区”,内缘清楚,外界浸润模糊。
眉、睫、发可以脱落,常不对称。
在晚期,面部的深在性弥漫性浸润亦可形成“狮面”。
中晚期病人粘膜充血、浸润、肿胀、淋巴结和睾丸肿大有触痛。
神经受累倾向多发双侧性,较均匀一致,触之较软,畸形出现较晚。
本型查菌强阳性,细菌密度指数为4~5+。
麻风菌素反应阴性,细胞免疫功能试验显示有缺陷。
组织病理变化,肉芽肿性质倾向于泡沫细胞肉芽肿,有的组织细胞发展为不典型的上皮样细胞,有的发展为泡沫细胞。
淋巴细胞常呈灶状,存在于泡沫细胞浸润之间,为本型的病理特点。
切片抗酸染色有多量麻风杆菌。
预后比LL好,比TT差,但仍不稳定,“升级反应”可变为BB,“降级反应”可变为LL。
(五)瘤型麻风本型病人对麻风杆菌缺乏免疫力,麻风杆菌经淋巴、血液散布全身。
因此组织器官受侵的范围比较广泛。
皮肤损害的特点是数目多,分布广泛而对称,边缘模糊不清,倾向融合,表面油腻光滑。
皮肤的颜色除浅色斑外,大多由红色向红黄色、棕黄色发展。
感觉障碍很轻。
在较早期就有眉睫毛稀落的表现,先由眉的外侧开始脱落,以后睫毛亦稀落,这是瘤型麻风的一个临床特点。
麻风杆菌检查强阳性,皮肤损害有斑疹、浸润、结节及弥漫性损害等。
早期斑状损害分布于全身各状,以面部、胸部、背部多见,颜色淡红色或浅色,边界不清,须在良好的光线下仔细检视,方可辩认。
稍晚,除斑损继续增多外,陆续形成浅在性、弥漫性润和结节。
在面部由于浸润弥漫增厚,外观轻度肿胀,眉睫常有脱落。
稍晚,斑损融合成大片浸润,或在斑损和弥漫性浸润上出现结节,弥漫性浸润向深部发展,更增明显而严重。
往往遍及全身。
在面部弥漫增厚,皮纹加深,鼻唇肥厚,耳垂变大,眉睫脱光,头发稀脱或大片脱落,结节和深在性浸润混融在一起,眼结膜充血,形成“狮面”样外观。
四肢伸侧、肩、背、臀部、阴囊等处有多数大小不等的结节。
更晚,由于弥漫性损害部分吸收,并有明显感觉障碍和闭汗。
在小腿,皮肤轻度变硬,光滑发亮,出现鱼鳞样或蛇皮样损害,长久不退,有的头发几乎脱光,可见残发多沿血管存留分布。
神经干虽然受累,但感觉障碍较轻,表现较晚。
神经干轻度粗大,对称而软,到晚期亦可出现肌肉萎缩、畸形和残废。
鼻粘膜损害出现较早,先充血肿胀,以后随着病情加重,发生结节、浸润和溃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