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社会经济发展成就报告
十二五时期工作总结
十二五时期工作总结在十二五规划的指引下,我国在经济建设、社会事业、科技创新、生态文明建设、改革开放、民生福祉、区域协调以及文化繁荣等多个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
这些成绩的取得,不仅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也为我们今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经济建设成就显著十二五期间,我国经济保持了中高速增长,经济结构持续优化,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打下了坚实基础。
我们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跃上新的大台阶。
国内生产总值从五十四万亿元增长到一百一十四万亿元,我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经济的比重达百分之十八点五,提高七点二个百分点,稳居世界第二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从三万九千八百元增加到八万一千元。
二、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在教育事业上,我们实现了九年义务教育全覆盖,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
在医疗卫生领域,基本医疗保障制度更加完善,医疗服务水平不断提高。
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也取得了显著成效,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长,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升。
此外,我们还加强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丰富了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三、科技创新成果丰硕十二五时期,我国科技创新取得了历史性成就。
我们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取得了一批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重大科技成果。
在航天、深海探测、超级计算等领域实现了重大突破,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同时,我们还加强了知识产权保护和科技成果转化,激发了全社会的创新活力和创造潜能。
四、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积极进展我们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通过实施重点生态工程、推广节能环保技术、加强环境监管等措施,我国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明显提高,水环境质量稳步提升,土壤污染得到有效管控。
生态文明建设不仅提升了人民的生活质量,也为我国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五、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化十二五时期,我们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深入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和其他领域改革。
“十二五”时期我国发展取得重大成就
“十二五”时期我国发展取得重大成就“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进程中极为重要的五年。
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顽强拼搏、开拓创新,奋力开创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新局面,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新的重大成就,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国际影响力又上了一个大台阶。
一、经济、科技实力显著增强
经济总量稳定增长。
“十二五”期间,我国妥善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持续影响等一系列重大风险挑战,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不断创新宏观调控方式,推动形成经济结构优化、发展动力转换、发展方式转变加快的良好态势。
2014年与2010年相比,国内生产总值从40.2万亿元增至63.6万亿元, 稳居世界第二位。
我国人均国民总收入由2010年的4300美元提高至2014年的7380美元,在上中等收入国家中的位次不断提高。
对于有13亿多人口的大国来讲,这是了不起的成就。
经济结构优化。
交通、水利、能源、信息等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
高效、便捷的铁路网、公路网、航空运输网、城际铁路网、航道网逐渐形成。
2014年年末,铁路营业里程11.2万公里,公路里程446.4万公里,高速公路里程11.2万公里,定期航班航线里程463.7万公里,特别是高速铁路运营里程突破1.6万公里,居世界首位。
沙河市“十二五”时期经济发展情况分析
“十二五”时期的五年,是改革开放以来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五年。
我国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三期叠加”的阵痛持续加深,多重困难和挑战相互交织,改革转型任务繁重。
沙河市委、市政府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大力推进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实现了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十二五”时期经济发展基本情况(一)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产业结构显著优化经济总量不断扩大。
2010年沙河市实现生产总值160.10亿元,2015年全市生产总值达到226.99亿元,增加了66.89亿元,年均增加13.38亿元。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7.77亿元,是2010年的1.17倍;第二产业增加值127.55亿元,是2010年的1.21倍;第三产业增加值91.68亿元,是2010年的1.91倍。
经济总量稳居邢台各县(市、区)第一,占邢台市的比重为12.86%。
在经济总量扩大的同时,人均生产总值步步攀高。
2015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53917元,较2010年增加20169元。
经济增长速度放缓。
新常态下,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之一就是增长速度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
“十二五”期间,全市经济增长速度进入换挡期。
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7%,分年度看,2011年增长15.0%,2012年增长12.8%,2013年增长9.3%,2014年增长7.5%,2015年增长4.4%。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产业结构作为以往经济增长的结果和未来经济增长的基础,体现着经济发展的方向和发展的水平。
2010年,全市三次产业比重为4.15:65.82:30.02。
2015年,三次产业比重为3.42:56.19:40.39,第三产业比重较2010年提高了10.37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快速发展,逐渐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
(二)农业经济稳定发展,产业化进程加快农业生产稳定增长。
“十二五”期间,全市认真贯彻落实沙河市“十二五”时期经济发展情况分析姚瑞平中央一号文件和农村工作会议精神,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坚持把“三农”问题放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突出位置,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落实支农惠农政策,积极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农林牧渔业持续稳定发展。
原州区“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成就
原州区“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成就作者:梁存香来源:《现代经济信息》2016年第30期摘要:“十二五”时期是原州区发展不平凡的五年。
面对艰巨繁重的发展任务,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紧紧抓住国家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和“一带一路”战略及设立宁夏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等重大机遇,统筹推进“工业强区、城镇塑区、农业稳区、商贸活区、旅游旺区”发展战略,着力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基本完成了“十二五”规划提出的预期目标,取得令人瞩目的发展成就,为“十三五”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关键词:原州区;经济社会发展;成就中图分类号:F124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30-0000-01一、经济实力稳步提升“十二五”期间,全区经济保持较快发展态势,主要经济指标总量规模明显扩大,经济综合实力显著提升。
到“十二五”末,实现地区生产总值93.14亿元,年均增长16.4%,其中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达到13.42亿元、24.86亿元和54.86亿元;人均生产总值21821元,年均增长16.6%;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39.24亿元,年均增长25.2%;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2.51亿元,年均增长21.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9.37亿元,年均增长13.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463.2元,年均增长9.5%,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296.1元,年均增长15.5%。
主要经济指标基本完成,部分目标超额完成,经济发展步入总量扩张、增速加快、质量效益同步提升的新阶段。
二、经济质量逐步改进“十二五”期间,坚持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把产业结构调整作为主攻方向,到“十二五”末,产业向精细化、高端化发展。
1.现代生态农业快速发展蔬菜产业初具规模,马铃薯产业提质扩量,草畜产业壮大提升,建成高效节水灌溉面积30万亩,设施农业园区31个,冷凉蔬菜面积达到23万亩,种薯面积13万亩,带动全区种植马铃薯42万亩,牧草面积达到34万亩,牛、羊饲养量分别达到22万头和83万只,先后荣获“中国(西部)冷凉蔬菜之乡”和“中国马铃薯种薯之乡”的美誉。
十二五 小结
十二五小结“十二五”是我国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也是实现中国梦的关键时期。
这个阶段的小结可以从经济、社会、环境等多个方面来进行。
首先,经济方面,从2011年到2015年,我国经济保持了较快的增长态势,年均增长达到7.8%。
GDP总量超过了60万亿元,跃居世界第二位。
我国的经济结构也发生了深刻变革,服务业和消费市场逐渐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
同时,我国的对外贸易也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出口和进口总量都实现了较为稳定的增长。
其次,社会方面,在“十二五”期间,我国取得了显著的社会发展成果。
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领域得到了明显改善。
教育事业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全社会的教育水平普遍提高。
医疗服务质量得到提升,医疗改革取得了积极成果,人民群众的医疗保障水平不断提高。
同时,社会保障体系也逐渐完善,城乡居民的医保、养老保险等保障范围不断扩大。
再次,环境方面,“十二五”期间,我国在环保领域做出了积极努力。
大力推进能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工作,加强对煤炭、钢铁、水泥等行业的整治。
我国的可再生能源利用率也得到了提高,生态环境质量有所改善。
同时,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也在推进中注重生态建设,建设了一大批生态城市和生态园区,营造了良好的生态环境。
总的来说,“十二五”是我国发展的一个关键阶段,取得了许多重要成果。
经济保持了较快的增长,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环境质量有所改善。
然而,我们也要看到,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比如,经济增长方式仍然偏重于投资驱动,环境问题依然存在,农村地区的发展还存在一定差距。
因此,在未来的发展中,我们仍然要进一步优化经济发展方式,加强环境保护,实现全面的社会发展。
总之,“十二五”发展规划是我国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取得了许多令人瞩目的成绩。
在未来的发展中,只有更加注重生态建设,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才能够实现更高水平的现代化建设,迎接更加美好的未来。
“十二五”时期我国发展取得重大成就
1、“十二五”时期我国发展取得重大成就。
我国经济总量稳居世界第二位,十三亿多人口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增至七千八百美元左右。
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超过第二产业,基础设施水平全面跃升,农业连续增产,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百分之五十五,一批重大科技成果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2、“十三五”时期,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取得重大进展,各领域基础性制度体系基本形成。
人民民主更加健全,法治政府基本建成,司法公信力明显提高。
人权得到切实保障,产权得到有效保护。
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基本形成。
中国特色现代军事体系更加完善。
党的建设制度化水平显著提高。
3、完善能源安全储备制度。
加强城市公共交通、防洪防涝等设施建设。
实施城市地下管网改造工程。
加快开放电力、电信、交通、石油、天然气、市政公用等自然垄断行业的竞争性业务。
4、拓展网络经济空间。
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
完善电信普遍服务机制,开展网络提速降费行动,超前布局下一代互联网。
推进产业组织、商业模式、供应链、物流链创新,支持基于互联网的各类创新。
5、扩大高校和科研院所自主权,赋予创新领军人才更大人财物支配权、技术路线决策权。
实行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提高科研人员成果转化收益分享比例,鼓励人才弘扬奉献精神。
6、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完善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办法,依法推进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构建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政策体系。
培养新型职业农民。
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
7、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守耕地红线,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提高粮食产能,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
8、深化财税体制改革。
建立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制度,适度加强中央事权和支出责任。
调动各方面积极性,考虑税种属性,进一步理顺中央和地方收入划分。
9、加快金融体制改革,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效率。
积极培育公开透明、健康发展的资本市场,推进股票和债券发行交易制度改革,提高直接融资比重,降低杠杆率。
“十二五”时期山西经济社会发展成就斐然
“十二五”时期山西经济社会发展成就斐然作者:山西省统计局来源:《前进》 2016年第3期山西省统计局“十二五”时期,面对国际国内经济形势的复杂变化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任务,全省人民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锐意进取、开拓创新、攻坚克难、砥砺前行,积极应对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的困难局面,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三大突破”推动“六大发展”,统筹做好煤与非煤两篇大文章,全省实现了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综合实力持续增强(一)经济规模不断壮大“十二五”期间,全省坚持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发展战略,特别是在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的背景下,着力在稳增长方面下大气力,做大文章,全省经济规模不断壮大。
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由2010年的9188.8亿元增加到2015年的12802.6亿元。
按可比价格计算,全省地区生产总值2011年至2014年,分别增长12.9%、10.1%、8.9%和4.9%。
2015年受主导产业需求不足,特别是煤炭等工业品价格持续走低等因素影响,全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长3.1%。
尽管如此,“十二五”期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速依然达到7.9%。
2015年,全省人均地区生产总值35018元,比2010年的26249元增加8769元。
按201 5年平均汇率计算为5624美元。
(二)财政实力显著增强随着全省经济规模的不断壮大,全省财政收入持续稳定增长,“十二五”期间,全省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从2010年的969.7亿元,增加到2015年的1642.2亿元,年均增长1 1.1%。
收入的持续增长为全省经济健康发展、保障民生事业等提供了强有力的财力支撑,“十二五”期间,全省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从2010年的1931.4亿元,增加到2015年的3443.4亿元,年均增长12.3%。
乡镇“十二五”规划中期经济社会发展汇报材料
乡镇“十二五”规划中期经济社会发展汇报材料十二五规划以来,我镇在县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全会精神,以“实践科学发展,加快富民强镇”为目标,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为主线,紧紧围绕镇第十届党代会、十一届人大一次会议确定的总体目标,统一思想、抓住机遇,各项工作扎实有效推进。
一、主要指标完成情况2016年末,全镇实现工农业总产值16298万元,比上年(下同)增长15%;地方财政收入万元,增长%;固定资产投资完成6157万元,增长19%;农民人均纯收入4572元,增长40%;粮食总产量13417吨,增长15%;人均有粮335公斤,增长13%;人口自然增长率‰。
(一)畜牧产业(截止2016年6月,下同)。
生猪存栏39462头,肥猪出栏37444头,分别完成任务46000头、70000头的%、%;大牲畜存栏19268头,肉牛出栏4353头,分别完成任务19400头、8000头的 %%、 %;山羊存栏2068只,出栏1918只,分别完成任务2300头、4100头的%、%;家禽存栏74586只,出栏81346只,分别完成任务78000只、150000只的%、%。
上半年不适宜种草,50亩连片种草养殖基地下半年将组织实施。
畜牧兽医科技推广指标,完成了动物春季防疫工作,免疫注射覆盖率均达100%。
动物疫病死亡率猪为% 、牛为% 、马为%、羊为%、禽为% 。
半年来扶持重点示范户399户,其中扶持养猪234户,养牛52户,养羊63户,养禽50户。
养殖场和示范村均得到巩固,在上年基础上繁殖群体增加10%以上,出栏量已增加10%以上。
培育壮大新建觉得湾子养牛示范村1个,老卧挖者库养猪示范村1个。
半年来共举办畜牧兽医科技培训78期受训2389人。
1 / 14(二)农业工作。
粮食种植面积81230亩,占任务数93100亩的%;大春作物还没有产量,粮食总产无法统计。
农民人均纯收入暂时无法统计。
种植万寿菊5280亩,占任务数3000亩的176%。
十二五工作总结5篇
十二五工作总结5篇篇1一、引言过去的五年,是我国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十二五”规划实施期。
在这一时期,全社会共同努力,克服国内外复杂多变的经济环境挑战,顺利完成了各项发展目标。
现将“十二五”期间的工作进行全面总结,梳理成绩与经验,查找不足与问题,为未来的发展提供参考。
二、总体工作回顾在“十二五”期间,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
国内生产总值持续增长,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实施,改革开放全面深化。
社会事业稳步发展,民生福祉不断改善。
下面分别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生态文明三个方面进行概述。
(一)经济发展1.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2. 创新驱动战略实施:科技创新成果丰硕,一批重大科技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3. 改革开放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推进,市场活力不断增强。
(二)社会进步1. 教育事业发展: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素质教育深入推进。
2. 医疗卫生服务水平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增强,人民健康水平不断提高。
3. 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就业、社保、扶贫等工作取得积极进展。
(三)生态文明1. 生态文明建设理念深入人心:绿色发展理念得到广泛认同,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
2. 环境保护力度加大:大气、水、土壤等环境治理取得积极进展。
3. 资源节约利用水平提高: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取得重大进展,能源消费结构不断优化。
三、重点工作详述(一)经济发展方面在“十二五”期间,我们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降低企业成本,优化资源配置。
同时,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培育新动能,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此外,我们还加强了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激发市场活力。
(二)社会进步方面我们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全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十二五”期间,我们加大了对教育事业、医疗卫生事业和社会保障体系的投入力度,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
同时,我们还积极推动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三)生态文明方面我们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
区统计局“十二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报告
区统计局“十二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报告区统计局“十二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报告xx区地处xx畔,xx南岸。
全区共有土地面积2126.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16.95万亩。
现有24.14万户,76.47万人。
一、“十二五”规划总体进展情况“十二五”时期五年,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区上下紧紧围绕区委提出的“城市经济”和“二次创业”发展战略,全力打造工业新城、开发城市新区、建设生态新村,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创新发展环境,全区经济和社会事业呈现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
——宏观经济运行方面。
“十二五”期间,全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35%,达到256.91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35.51%,达到236.9亿元;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增长20.78%,达到11.13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4.72%,达到152.7亿元。
——经济结构调整方面。
到2015年底,全区三次产业结构比由2010年的28.6:34.3:37.1调整为21.1:34.8:44.1,第一产业下降7.5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提高0.5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提高7个百分点;城镇化率稳步提高,2015年城镇化率达到47.5%,高于规划2.5个百分点。
——城乡居民生活方面。
2011年至201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17955元、20396元、22120元、24185元、26079元,年均增长9%;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为6781元、8295元、9834元、10998元、12011元,年均增长14.33%;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2%以内。
——可持续发展方面。
2015年末全区总人口76.47万人,全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5.33‰,均控制在5.5‰的规划目标以内;截止目前,全区耕地保有量77973公顷,少于规划要求1420公顷(因柳叶湖、白鹤山、石门桥已行政划转);森林覆盖率为30.6%,低于规划目标7.9个百分点;节能减排工作逐步推进,2015年全区氨氮排放总量同比减少3.27%,氮氧化物排放总量与上年持平,单位gdp综合能耗低于0.562吨标准煤/万元。
“十二五”时期我国经济发展成就综述
的数据显示,9月份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 为49.8%,较上月上升0.1个百分点,在连续下 降4个月后再次小幅回升。中国物流信息中心分析师陈 中涛表示,这一指数企稳回升,表明稳
增长政策措施效应进一步显现,经济运行呈现缓中趋稳 积极变化。今年以来,面对下行压力,中国经济虽形有 波动,但势仍向好,上半年增速达到7%。回顾“十二 五”前4年,在世界经济增长总体放缓、
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条主线贯穿始终。从农业看,综合生 产能力稳步提高,粮食产量实现新中国成立以来首个 “11连增”,今年有望实现“12连增”。从工业看, 一手抓化解过剩产能,一手抓改善品质质
量,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特征的智能制造成为 新生力量。从服务业看,2012年服务业增加值占G DP比重历史上首次超过第二产业,今年上半年已占据 半壁江山。从新兴产业看,节能环保、新
主要经济体走势分化背景下,中国把握经济运行合理区 间,稳定宏观经济政策,同步扩大市场需求和有效供给, 实现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2011年至2 014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
长8%,2014年达到63万亿元,折合10.4万 亿美元,占世界的份额达到13.3%,比2010年 提高4.1个百分点。——2014年我国人均GDP4 6629元,扣除价格因素,比201
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等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 占工业主营业务收入比重提高到14.8%,产业高端 化步伐明显加快。“经过近5年的努力,我国经济持续 稳定增长,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取得的成
绩来之不易,人民满意、社会认同、世界瞩目。”国家 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宁吉喆说。改革新动能:消除体制机 制障碍,对外开放纵深拓展近日,我国第一个按照“准 许成本加合理收益”原则测算的省级电网
政策体系初步建立,“双创”蓬勃发展,市场主体开办 新企业、开发新产品、开拓新市场的速度加快;科技创 新逐步成为发展内生动力,科技创新投入大幅增长,企 业作为创新主体的作用越来越明显。——
乡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工作总结
乡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工作总结“十二五”期间,我乡坚持以又好又快发展为主题,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工业经济和项目建设为重点,坚持以人为本,牢固树立和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积极建设节约型社会,全面推进和谐社会建设。
一、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预计到2015年底,全乡农林牧副渔业总产值达到25800万元,“十二五”期间年平均递增3.2%;工业总产值达到26.9亿元,“十二五”期间年平均递增16.5%;财政收入实现1500万元。
固定资产投资达到34800万元,年平均增长17.2%。
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690元,年平均递增9.1%;全乡总人口3.25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达1.35‰;粮食总产量达到1.2万吨,年平均递增3%;棉花总产量达到0.21万吨,年平均递增0.7‰;油料总产量达到0.06万吨,年平均递增2.5‰。
二、主要工作举措(一)加快项目建设,培育我乡经济支柱。
牢固树立工业是主导、项目是一切的思想,全面实施“工业兴乡”战略,在项目的数量和质量上取得新的突破,实现我乡经济的大发展,快发展。
一是全力优化发展环境,确保新建项目按期开工投产。
大力推行全程办事代理机制,对所有投资者的入驻企业实行终身跟踪服务,对固定资产投资超过500万元以上的项目,实行领导包保机制,并在建设期间由公安部门在现场设立警务室,为项目建设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二是改进招商引资方式,营造一流的开放意识。
引导广大干部群众树立“人人都是招商环境”的发展理念,通过“三集中”(集中人力、物力和精力)、“三落实”(任务分解落实、重点项目分包落实、考核奖罚落实),进一步改进招商方式,调动一切社会力量,实行全民招商。
同时,组织专人开展可利用土地存量调查,摸清全乡土地利用率,建立台账,实行网上招商。
把废旧金属回收、汽车配件制造等新兴产业作为招商重点,鼓励本地企业结对招商、抱团招商,推动以企招商、以商招商。
目前,总投资3.5亿元的河北嘉驰科技有限公司热浸锌项目已落地投产,投资5956万元的聚隆汽车配件公司项目正在等待园区土地规划。
乡镇“十二五”规划中期经济社会发展汇报材料
乡镇“十二五”规划中期经济社会发展汇报材料十二五规划以来,我镇在县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全会精神,以“实践科学发展,加快富民强镇”为目标,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为主线,紧紧围绕镇第十届党代会、十一届人大一次会议确定的总体目标,统一思想、抓住机遇,各项工作扎实有效推进。
一、主要指标完成情况2016年末,全镇实现工农业总产值16298万元,比上年(下同)增长15%;地方财政收入万元,增长%;固定资产投资完成6157万元,增长19%;农民人均纯收入4572元,增长40%;粮食总产量13417吨,增长15%;人均有粮335公斤,增长13%;人口自然增长率‰。
(一)畜牧产业(截止2016年6月,下同)。
生猪存栏39462头,肥猪出栏37444头,分别完成任务46000头、70000头的%、%;大牲畜存栏19268头,肉牛出栏4353头,分别完成任务19400头、8000头的 %%、 %;山羊存栏2068只,出栏1918只,分别完成任务2300头、4100头的%、%;家禽存栏74586只,出栏81346只,分别完成任务78000只、150000只的%、%。
上半年不适宜种草,50亩连片种草养殖基地下半年将组织实施。
畜牧兽医科技推广指标,完成了动物春季防疫工作,免疫注射覆盖率均达100%。
动物疫病死亡率猪为% 、牛为% 、马为%、羊为%、禽为% 。
半年来扶持重点示范户399户,其中扶持养猪234户,养牛52户,养羊63户,养禽50户。
养殖场和示范村均得到巩固,在上年基础上繁殖群体增加10%以上,出栏量已增加10%以上。
培育壮大新建觉得湾子养牛示范村1个,老卧挖者库养猪示范村1个。
半年来共举办畜牧兽医科技培训78期受训2389人。
(二)农业工作。
粮食种植面积81230亩,占任务数93100亩的%;大春作物还没有产量,粮食总产无法统计。
农民人均纯收入暂时无法统计。
种植万寿菊5280亩,占任务数3000亩的176%。
十二五规划工作总结
十二五规划工作总结1500字自2011年至2015年,我国实施了第十二个五年规划。
在过去的五年中,我国取得了重要的发展成就,各项经济指标稳步增长,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科技创新取得突破性进展,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生态环境保护取得明显成效。
以下是对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工作的总结。
一、经济发展在第十二个五年规划期间,我国经济保持了平稳较快的增长。
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8%,保持了高速增长的势头。
经济结构逐步优化,消费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服务业和高技术产业快速发展。
国际竞争力和综合国力不断提升,在全球经济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二、科技创新科技创新工作在第十二个五年规划中得到了重视。
大力支持企业加强自主创新,加大科研经费投入,改革科技管理体制,完善科技创新政策。
科技创新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一大批创新性成果涌现出来,推动了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提升了我国在国际科技领域的地位。
三、城乡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注重城乡发展的协调。
城市化进程加快,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都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
同时,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基本公共服务覆盖面不断扩大,农民生活条件得到改善。
城乡差距缩小,城乡共同发展取得实质性进展。
四、社会事业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教育、医疗、养老、就业、住房等方面取得了重要成果。
义务教育普及率达到100%,高等教育水平进一步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水平不断提升,养老服务体系初步建立,就业形势总体稳定,住房保障制度不断完善。
人民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人民获得感明显增强。
五、生态环境保护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推进绿色发展,实施重点区域和行业污染防治。
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得到一定程度的治理,生态环境质量提高。
推行能源节约与新能源开发利用,推动能源消费结构优化,促进了节能减排。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六、社会稳定社会稳定是发展的前提和保障。
在第十二个五年规划期间,我国保持了社会稳定和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十二五”社会经济发展成就报告
2015/10/15 9:44:00 陕西统计局
“十二五”时期,在国家继续坚持扩大内需、保障和改善民生,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的大政方针指导下,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面对经济下行的内、外部压力和重重困难,积极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西部强省的坚定目标,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科学制定经济发展方向和重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全省经济发展和社会文化事业等各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经济稳定发展,综合实力增强,产业、需求和区域结构进一步优化,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都得到了大的提高,民生改善、社会和谐得到进一步加强。
谱写出科学发展、富民强省的又一新篇章。
经济稳定发展综合实力增强
“十二五”时期,陕西经济发展经历了从高速发展逐步回归到稳步发展的过程。
初期几年,经济发展势头强劲,增速位居全国第一方阵。
今年,由于受煤炭、石油及加工等能源工业价格持续下跌,市场需求下降,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大幅回落的影响,经济增速大幅度回落。
初步预计到“十二五”末,陕西经济总量达18000亿元左右,年均增速达11%,为近几十年来较好发展时期。
从各项指标来看都有大的增长,2014年,人均生产总值46929.14元,略高于全国水平,年均增速11.6%,经济总量在全国的位次从17位上升到2014年16位;财政收入达到3145.5亿元,比“十一五”末增长74.6%,年均增长15%,累计总收入和支出分别是“十一五”的1.96倍和1.89倍;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5.75万亿元,是“十一五”的2.19倍,平均每年增长21.7%;社会商品零售总额达5918.71亿元,比“十一五”末增长85.2%,年均增长16.7%。
同期城镇和乡村居民人均收入达到24366元和7932元,年均增长分别达到12.3%和15.4%,增速均快于全国平均水平,实现了经济、社会和人民生活同步和谐发展的良好局面。
服务业占比提高产业结构优化
“十二五”时期,我省三次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三次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由“十一五”末9.8∶53.8∶36.4变化为“十二五”末9.1∶52.3∶38.6。
呈现出一、二产占比下降,三产业占比提升的特点。
一、工业、建筑业增长依然是经济发展的主动力。
第二产业迅猛发展,特别是工业、建筑业的快速发展成为支撑全省经济快速增长的主导力量。
“十二五”以来,第二产业在我省经济发展中的主导地位不断增强,增加值由“十一五”末5446.1亿元增加到“十二五”末9500亿元,增加了4053.9亿元,年均增长12.4%,是增长较快时期之一,对全省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明显。
“十二五”时期,第二产业对GDP的贡献率61.8%,在GDP年均增长11 %速度下,贡献8个百分点。
其二,占主导地位的工业经济由于工业化进程加快,“十二五”时期成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支柱。
工业增加值由2010年的4558.97亿元,增加到2014年7993.39亿元,增加了1.75倍,占GDP比重也由45%上升到45.2%。
工业对全省经济的贡
献率54.9%,在同期GDP年均增长11.9%中贡献6.53个百分点。
其三,建筑业发展相对加快,成为继工业后凸显出的又一大亮点。
特别是2013、2014年建筑业增长速度分别达13%和11.8%,首次超过工业增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增强,为经济稳定增长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二、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服务业比重提升。
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对扩大新的服务领域、增加就业岗位,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质量、改善生态环境也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十二五”时期,我省积极采取各种措施,着力调整经济结构,积极推进建设科教型、文化型的西部强省的战略,加大服务业的发展。
第三产业增加值由“十一五”末3688.93亿元增加到“十二五”末7000亿元,总量翻了近一番。
比重由36.4%上升到38.6%,年均增长10.2%,虽然增速低于第二产业,但二者增速差距在逐渐缩小,服务业较快的发展,对稳定和促进全省经济发展的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三、信息、金融、文化、居民服务业等现代服务业增势强劲,成为经济发展的一大新的力量。
“十二五”期间,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民生活水平及质量提高,需求的深度和广度扩大,与其相关的信息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金融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及居民服务等服务业增势强劲,极大推动了第三产业及整体经济的发展。
2014年与“十一五”末相比,这些行业实现增加值占第三产业的比重由25%提高到30%,每年提升1%,是我省未来经济发展的又一支撑力量。
需求结构改善投资拉动依然为主
一、需求结构改善,投资拉动依然为主。
“十二五”时期,经济发展与“十一五”时期相比,速度回落。
在工、农业生产增幅回落的情况下,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作用更加明显,仍然是拉动经济快速增长的主要因素。
从资本形成总额看,2014年,资本形成总额达到1.29万亿元,年均增长12.6%,占同期GDP的比重从67.5%上升到67.7%,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72.2%,在同期GDP年均增速11.9%中资本形成总额贡献8.6个百分点,是拉动经济增长的绝对主力。
二、消费增长平稳,推动经济增长作用提高。
“十二五”期间,由于居民收入的逐步增长,有效的带动和促进了消费总量的扩大,为经济带来了一定的活力。
2014年,全社会最终消费7816.1亿元,比“十一五”末增长49.2%,对全省经济的贡献率为39.8%,在同期GDP年均增速11.9%中,贡献4.7个百分点。
其中居民消费总量5584.31亿元,比“十一五”末增长57.4%,年均增速12%,占最终消费的比重达到71.4%。
三、流入大于流出,净流入的经济结构未有改观。
最终消费、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和货物服务净流出是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
“十二五”时期,我省的投资和消费都保持了一定的增长,对地区外的需求和依赖逐年扩大,流进的货物和服务超过流出,是我省长期以来未曾改观的状况。
2014年,我省净流入达到2108.29亿元,占GDP的比重达11.9%,比“十一五”末下降1.4百分点。
区域经济相互协调稳步发展
区域经济稳步、协调的向前发展,有力的支撑了全省经济的增长,对搞活全省经济一盘棋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十二五”以来,关中、陕南、陕北三大区域经济发展与全省一
样,增速逐年有所回落,但各区域充分发挥以自身优势,克服不利因素,积极应对挑战,表现出以下特点:
一、区域经济应对挑战,稳步发展。
“十二五”时期,我省三大区域积极贯彻省委、省政府各项发展战略,经济实力稳步增强。
但由于我省陕北地区产业单一,产业链短,受外部煤炭、能源产品消费市场需求减缓的影响,工业增速大幅回落,区域经济发展受到很大的影响。
2014年,关中地区实现GDP为1.11万亿元,与“十一五”末相比,GDP总量净增4713.67亿元。
陕南地区实现GDP为2267.26亿元,与“十一五”末相比,GDP总量净增1144.6亿元。
陕北地区“十二五”时期受影响最大,2014年实现GDP 4306.7亿元,比“十一五”末净增1664.58亿元。
与全省同期年均增速相比,关中高于全省0.5个百分点,陕南高于全省1.8个百分点,陕北低于全省1.6个百分点。
二、各区域在全省经济中所占份额有所变化。
2014年,各区域占全省经济总量的比重分别为:关中62.7 %、陕南12.9%、陕北24.4 %。
关中仍然是全省第一大经济体。
但与2010年相比,各区域所占份额发生了变化,关中地区比重下降了0.1个百分,陕南上升1.8个百分点,陕北比重下降了1.7个百分。
三、区域经济对全省经济贡献率有新变化。
“十二五”以来,三大区域在稳步发展、实力提高的同时,对全省经济发展的贡献发生了变化。
关中 2011--2014年,GDP年均增长速度12.4%;陕南年均增长速度13.7%,陕北年均增长速度10.3%。
关中对全省贡献率从63%上升到65.3%,上升了2.3个百分点;陕南对全省贡献率从11.5%上升到12.9%,上升了1.4
个百分点;陕北对全省贡献率从25.5%下降到21.8%,下降了3.7个百分点。
在同期全省增速11.9 %中,关中7.8个百分点,陕北2.6个百分点,陕南1.5个百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