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反比例的整理与复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正反比例的整理与复习
六(1)、(2)班科任严雪梅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正、反比例的意义,学会判断两种量是否能成正比例或反比例。
2. 使学生在学会判断正反比例关系的基础上,学会用比例的方法解答有关正反比例应用题。
教学重点:学会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反比例的方法。教学难点:能通过两种量推导出数量关系,从而判断出成正或反比例。
教法学法:讲授法、复习法、练习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
(1)正比例的意义:
①两种()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也就是()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关系。
②简单归纳起来,成正比例的两种量,必须符合
()个条件:分别是:()(2)反比例的意义:
两种()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
()关系。
简单归纳起来,成反比例的两种量,必须符合
()个条件:分别是:()(3)正、反比例意义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比较正比例关系和反比例关系,写出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二、复习正、反比例关系的判断:
1、工作效率一定,工作总量和工作时间
()
2、总价一定,购买练习本的单价和数量
()
3、减数一定,被减数和差
()
4、xy=15, x和y
()
5、3a=b, a和b
()
三、小组讨论:
1、在长方形的长、宽、面积三种量中,当什么量一定时,哪一种量和哪一种量成什么比例?
2、在每块方砖面积、方砖块数、铺地面积三种量中,当什么量一定时,哪一种量和哪一种量成什么比例?
四、复习正反比例应用题:
例:一辆汽车用了3小时行驶180千米。照这样的速度,从广州到阳山共行驶了4小时,广州到阳山一共多少千米?
①用以前学过的方法解答;②用比例的方法解答;
五、小结:这节课我们复习了什么内容?
六、作业布置:
实践作业:发掘日常生活中哪些地方应用了正比例和反比例的原理,并记录下来,看谁发掘最多。
【教学反思】
今天我执教的内容是“正反比例的整理与复习”,下面就本课的教学内容以及教学设计思路作如下说明:
正反比例的对比练习》是一节综合复习课,如何巩固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顺利实现知识的同化和顺应呢?我认为要注意两个方面:一是要掌握正、反比例的意义,熟练地进行判断;二是把题目中两种相关联的变量用表格的形式呈现出来。这样就好像为学生搭起了建构新知的脚手架,学生才能顺利地列出并理解正、反比例。在教学中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策略:
一、采用直观的教学方法强化重点。
对于正比例和反比例意义的理解,涉及到学生对一些数量关系的掌握情况。于是我把对意义的理解作为重点,并没有急于让学生背数量关系,而是通过几个具体的表格和图像强化学生对正反比例的理解。这也是新教材与老教材的区别。新教材淡化数量关系,而是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的中慢慢体会两种数量间的变化关系,找出两种数量的变化规律,得出结论。
二、采用现代教学手段突破教学难点。
正反比例关系是一种重要的数量关系,是一种数学模型,是中学学习正比例函数和反比例函数的认知基础。而正反比例的联系和区别是这节课的教学难点,我们就要从一个新的数学角度来加以研究,用一种新
的数学思想来加以理解,用一种新的数学语言来加以定义。在教学中我积极利用了学生的自我观察,为学生提供了一些较为形象具体的表格、图像进行对比、分析。在观察和对比基础上让学生发现正反比例间的联系和区别,并对学生的回答进行归纳总结。由浅入深,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由形象具体转化成文字叙述。这样,教学难点就迎刃而解了。
第三,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正反比例的教学并不仅仅停留在数量关系上,而是让学生利用正反比例的变化规律作一些简单的判断。为了防止学生只是停留在机械的模仿和识记上,我设计的练习题都是现实生活中常见的数量关系,使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到正、反比例知识来源于现实生活,又服务于现实生活。
虽然三个教学目标都基本达到,但也有令人遗憾的地方,如个别的学生理解还不到位,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时还不灵活,判断不准确,今后会努力克服这些缺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