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数学2.2.1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合集下载

中职生数学基础模块上册课件《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中职生数学基础模块上册课件《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04
不等式的解集是指满足不等式条件的所有数值 或表达式的集合。
不等式的性质
01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不等式两边同时加(或减) 同一个数,不等式仍成立。
02
不等式的传递性:如果a>b,b>c,那么a>c。
03
不等式的可逆性:如果a>b,那么b<a。
04
不等式的同向性:如果a>b,c>d,那么 a+c>b+d。
学习目标
A
B
C
D
掌握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理解不等式的基本概念
掌握不等式的基本解法
提高数学思维能力和逻 辑推理能力
不等式的概念与性质
不等式的定义
01
不等式是一种数学表达式,表示两个数值之间 的关系。
02
不等式通常由一个不等号(如“>”、“<”、 “≥”、“≤”)连接两个数值或表达式。
03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包括:对称性、传递性、可 加性、可乘性等。
本、工期等 物理问题:计 算速度、加速
度、质量等
经济问题:计算 利润、成本、收
益等
生活问题:计算 时间、距离、费
用等
课堂练习与巩固
基础练习
判断不等式的 基本性质
解不等式
比较两个不等 式的大小
求不等式的解 集
进阶练习
证明不等式的 基本性质
求解不等式方 程
利用不等式性 质求解实际问

拓展练习:不 等式的变形与
04
不等式的应用:实际问题中的不等 式求解、不等式在数学中的作用
THANK YOU
YOUR LOGO
反证法
01
反证法的定义:通 过证明一个命题的 否定形式为假,从 而得出原命题为真 的证明方法。

中职数学不等式

中职数学不等式

2.1不等式的性质一、知识要点:性质1(传递性)如果a>b,b>c,则a>c.性质2(加法法则) 不等式的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不等号的方向不变.如果a>b,则a+c>b+c.不等式中任何一项,变号后可以从一边移到另一边.例1(1)在-6<2 的两边都加上9,得;(2)在4>-3 的两边都减去6,得;(3)如果a<b,那么a-3 b-3;(4)如果x>3,那么x+2 5;(5)如果x+7>9,那么两边都,得x>2.性质3(乘法法则) 如果不等式两边都乘同一个正数,则不等号的方向不变,如果都乘同一个负数,则不等号的方向改变.如果a>b,c>0,那么a c>b c;如果a>b,c<0,那么a c<b c.练习2(1)在-3<-2的两边都乘以2,得;(2)在1>-2的两边都乘以-3,得;(3)如果a>b,那么-3 a-3 b;(4)如果a<0,那么 3 a 5 a;(5)如果 3 x>-9,那么x-3;(6)如果-3 x>9,那么x-3.练习3 判断下列不等式是否成立,并说明理由.(1)若a<b,则a c<b c. ( )(2)若a c>b c,则a>b. ( )(3)若a>b,则a c2>b c2. ( )(4)若a c2>b c2,则a>b. ( )(5)若a>b,则a(c2+1)>b(c2+1) . ( )2.2区间的概念一、知识要点:设a,b 是实数,且a<b.满足a≤x≤b 的实数x 的全体,叫做闭区间,记作 [a,b],如图.a,b 叫做区间的端点.在数轴上表示一个区间时,若区间包括端点,则端点用实心点表示;若区间不包括端点,则端点用空心点表示.全体实数也可用区间表示为(-∞,+∞),符号“+∞”读作“正无穷大”,“-∞”读作“负无穷大”.例1 用区间记法表示下列不等式的解集:(1) 9≤x≤10; (2) x≤0.4.练习1 用区间记法表示下列不等式的解集,并在数轴上表示这些区间:(1) -2≤x≤3; (2) -3<x≤4;(3) -2≤x<3; (4) -3<x<4;(5) x>3; (6) x≤4.例2 用集合的性质描述法表示下列区间:(1) (-4,0); (2) (-8,7].练习2 用集合的性质描述法表示下列区间,并在数轴上表示这些区间:(1) [-1,2); (2) [3,1].例3 在数轴上表示集合{x|x<-2或x≥1}.练习3已知数轴上的三个区间:(-∞,-3),(-3,4),(4,+∞).当x 在每个区间上取值时,试确定代数式x+3的值的符号.填制表格:2.3 一元二次不等式1.一元二次不等式的概念.只含有一个未知数,未知数的最高次项的次数是2,且系数不为0的整式不等式叫做一元二次不等式.它的一般形式是ax2+bx+c>0 或ax2+bx+c<0(a≠0).a x2+b x+c>0或a x2+b x+c<0 (a≠0)中,当b2-4 a c>0时进行求解:(1) 两边同除以a,得到二次项系数为1的不等式;(2) 分解因式变为(x+x1)(x+x2)>0或(x+x1)(x+x2)<0的形式.练习1 判断下列不等式是否是一元二次不等式:(1) x2-3x+5≤0; (2) x2-9≥0;(3) 3x2-2 x>0; (4) x2+5<0;(5) x2-2 x≤3; (6) 3 x+5>0;(7) (x-2)2≤4; (8) x2<4.2.解一元二次不等式.例1 解下列不等式:(1) x2-x-12>0; (2) x2-x-12<0.练习2 解一元二次不等式:(1) (x+1)(x-2)<0; 2) (x+2)(x-3)>0;(3)x2-2x-3>0;(4)x2-2x-3<0.(5) x2+8x+15>0 (6)-x2-3x+4>0例2 解下列不等式:(1) x2-4 x+4>0; (2) x2-4 x+4<0.例3 解不等式:(1) x2-2 x+3>0; (2) x2-2 x+3<0.练习1 解下列不等式:(1) x2-2x+3≤0; (2) x2+4x+5>0;解一元二次不等式的步骤:S1 求出方程ax2+bx+c=0的判别式∆=b2-4ac的值.S2 (1)∆>0,则二次方程ax2+bx+c=0(a>0)有两个不等的根x1,x2(设x1<x2),则ax2+bx+c=a(x-x)(x-x2) .1不等式a(x-x1)(x-x2)>0的解集是(-∞,x1)∪(x2,+∞);不等式a(x-x1)(x-x2)<0的解集是(x1,x2) .(2)∆=0,通过配方得a( x+b2a)2+4ac-b24a=a( x+b2a)2.由此可知,ax2+bx+c>0的解集是(-∞,-b2a)∪(-b2a,+∞);ax2+bx+c<0的解集是∅.(3)∆<0,通过配方得a(x+b2a)2+4ac-b24a(4ac-b24a>0).由此可知,ax2+bx+c>0的解集是R;ax2+bx+c<0的解集是∅.练习2 解下列不等式:(1) 4 x2+4 x-3 <0;(2) 3 x≥5-2 x2;(3) 9 x2-5 x-4≤0;(4)x2-4 x+5>0.五、基础知识训练:(一)选择题:1.(97高职-1)不等式x2+2x+1>0的解集是( )A.ΦB.RC.{x|x= -1}D.{x|x ≠-1,x∈R}2. 不等式(x 2-4x-5)(x 2+8)<0的解集是( )A.{x|-1<x <5}B.{x|x <-1或x >5}C.{x|0<x <5}D.{x|-1<x <0}3. 不等式ax 2+2x+c >0(a ≠0)的解集是空集的充要条件是( )A.a <0且b 2-4ac >0B.a <0且b 2-4ac <0C.a <0且b 2-4ac ≥0D.a <0且b 2-4ac ≤04. 下列不等式中,解集是空集的不等式是( )A.4x 2-20x+25>0B.2x 2-34x+6≤0C.3x 2-3x+1>0D.2x 2-2x+1<05. 若x 2-mx+1<0,则实系数m 的取值范围为( )A.m >2或m <-2B.-2<m <2C.m ≠±2D.m ∈R 6. 若ax 2+5x+c >0的解集是}2131{<<x x,则a+c 的值为( ) A.7 B.5 C.-5 D.-7 (二)填空题:7. 已知不等式x 2+bx+c >0的解集为{x|x <3-或x >2},则b= ,c= .8. 已知(m+3)x 2+(2m-1)x+2(m-1)<0对任意x ∈R 都成立,则实系数m 的取值范围为 . (三)解答题:9. 设集合A={x|x 2-2x-8≥0, x ∈R},B={x|1-|x-a|>0, x,a ∈R},A ∩B=Φ,求a的取值范围.2.4 含有绝对值的不等式1. | a |= ⎩⎪⎨⎪⎧ (a >0)(a =0) (a <0)一、|a |的几何意义数 a 的绝对值|a |,在数轴上等于对应实数a 的点到原点的距离. 例如,|-3|=3,|3|=3.二、|x |>a 与|x |<a 的几何意义 问题1(1)解方程|x |=3,并说明|x |=3的几何意义是什么?(2)试叙述|x |>3,|x |<3的几何意义,你能写出其解集吗? 结论:|x |>a 的几何意义是到原点的距离大于a 的点,其解集是{x |x >a 或x <-a }. |x |<a 的几何意义是到原点的距离小于a 的点,其解集是{x |-a <x <a }. 三、解含有绝对值的不等式 练习1 解下列不等式(1)|x |<5; (2)|x |-3>0; (3)3|x |>12.例1 解不等式|2x -3|<5例2 解不等式|2 x -3|≥5.四、含有绝对值的不等式的解法总结|a x +b |<c (c >0) 的解法是先化不等式组 -c <a x +b <c ,再由不等式的性质求出原不等式的解集.|a x +b |>c (c >0)的解法是先化不等式组a x +b >c 或a x +b <-c ,再由不等式的性质求出原不等式的解集.练习2 解下列不等式(1)|x +5|≤7 ; (2)|5 x -3|>2五、基础知识训练: (一)选择题:1. 不等式|x-2|>1的解集是( )A.(1,3)B.(3,+∞)C.(-∞,1)D.(-∞,1)∪(3,+∞)2. 不等式|2-3x|>5的解集是( )A.(-1,37)B.(37,+∞) C.(-1,+∞) D.(-∞,-1)∪(37,+∞) 3. 不等式|2-3x|≤21的解集是( )A.{x|21<x <65}B. {x|x <21或x >65}C. {x|x ≤21或x ≥65}D. {x|21≤x ≤65}4. 已知A={x 2+x ≥5},B={x x -3<2},则A ∪B 等于( )A.{x|x ≤7或x >1}B.{x| -7≤x <1}C.{x|x ∈R}D.{x|x ≤7或x ≥3}5. 已知A={x 2-x <3},B={x 1-x >1},则A ∩B 等于( ) A.{x|x <0或x >2} B.{x| -1<x <5} C.{x|-1<x <0} D.{x|-1<x <0或2<x <5} (二)填空题:6. 若不等式|x-a|<b 的解集为{x|-3<x <9},则ba2log = . 7. 若{x||a-2x|>b,b >0}={x|x <-5或x >4},则a 2+b= .8. 若x ∈Z,则不等式382<-x 的解集是 .不等式作业一、选择题(1)不等式123>-x 的解集为( ) A.()+∞⎪⎭⎫ ⎝⎛-∞-,131, B.⎪⎭⎫ ⎝⎛-1,31 C.()+∞⎪⎭⎫ ⎝⎛∞-,131, D.⎪⎭⎫⎝⎛1,31(2)、设集合(,1),(0,),A B =-∞=+∞则A B =_______A .R B.(),1O C.(),0-∞ D.()1,+∞(3)、不等式21≤≤x 用区间表示为: ( )A (1,2)B (1,2]C [1,2)D [1,2](4)、不等式22--x x <0的解集是 ( )A .(-2,1)B .(-∞,-2)∪(1,+∞)C .(-1,2)D .(-∞,-1)∪(2,+∞)(5)、()2,5A =,[)3,6B =,则A B =( ).A 、()2,5B 、[)3,6C 、()3,5D 、[)3,5(6)、设()(]0,,2,3,A B =+∞=-则A B =_______A.()2,-+∞ B.()2,0- C.(]0,3 D.()0,3(7)、已知全集U={0,1,2,3},A={1,2},则C U A=( )A 、{0}B 、{3}C 、{0,3}D 、{0,1,3}(8)、不等式2232x x --≥0的解集为 ( )A. (12,-⎤-∞⎦∪[)2,+∞ B. 12,2⎡⎤-⎣⎦C. (12,⎤-∞⎦∪[)2,-+∞ D. 12,2⎡⎤-⎣⎦(9)、已知全集U R =,(]1,2A =,则C U A=( )A. ()(),12,-∞+∞B. ()[),12,-∞+∞C. (](),12,-∞+∞D. (][),12,-∞+∞(10)、一元二次方程042=+-mx x 有实数解的条件是m ∈( )A.]()[∞+-∞-,44,B.()4,4-C.()()+∞-∞-,44,D.[]4,4-二.填空题⑴ 不等式352>-x 的解集为(2)设(][]1,3,3,6,A B =-=,则A B .(3)24x >的解集(4).已知全集U={0,1,2,3},A={1,2},则C U A=( )A 、{0}B 、{3}C 、{0,3}D 、{0,1,3}(5)不等式组⎩⎨⎧<->-0201x x 的解集为 ; (6)不等式∣2x -1∣<3的解集是 ;(7)集合{}2x x ≥-用区间表示为 .(8)设全集(),3,R A ==+∞,则CA = .(9) 当x 时,代数式x x 42-有意义(10)不等式()()021>+-x x 的解集为2.解下列各不等式⑴ 22>0x x - ⑵ 052≤+-x x⑶ 02322>++x x ⑷ 2212x -≤(5)4130x +->。

高教版中职数学基础模块上册《不等式的基本性质》课件

高教版中职数学基础模块上册《不等式的基本性质》课件
B的左边,则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
A.a>b
B.a=b
C.a<b

D.a≥b
C
[数轴上的数自左向右越来越大,故选C.]
2.已知a>0,则5a和4a的大小关系是(
)
A.5a>4a

B.5a<4a
C.5a=4a
D.无法确定
A
[∵5a-4a=a,a>0,∴5a>4a,故选A.]
3.已知a<b,则下列不等式成立的是(

+3


+3 − +3


+3
3−3
3 −


+3
+3
又∵a>b>1,∴b(b+3)>0,b-a<0,
3 −

+3
+3
<0,∴
+3

+3
− <0,∴ < .

+3

当堂达标训练
一、选择题
1.在数轴上,点A对应的实数是a,点B对应的实数是b,若点A在点
[解析]
∵m-n=(x+1)(x+2)-(x-3)(x+6)=(x2+3x+2)-(x2+3x
-18)=20>0,∴m>n.
题型分类透析
题型1:作差比较法的应用
例1 已知x≥1,设m=x3,n=x2+x-1,试比较m,n的大小.
[解析] ∵m-n=x3-(x2+x-1)=x3-x2-x+1=x2(x-1)-(x-1)=(x-
[解析]
∵m-n=(4a2-2a+3)-(3a2-4a)=a2+2a+3=(a+1)2+2,
(a+1)2≥0,
∴(a+1)2+2≥2,∴(a+1)2+2>0,∴m-n>0,∴m>n.

中职数学21不等式的基本性质教案

中职数学21不等式的基本性质教案

中职数学21不等式的基本性质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不等式的概念及其基本性质;2.掌握不等式中常见运算的性质;3.能够利用不等式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1.不等式的基本定义及举例理解;2.不等式中常见运算的性质;3.通过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应用不等式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1.不等式中常见运算的性质的理解;2.实际问题的转化和求解。

教学准备:PPT、黑板、粉笔、教辅资料。

教学过程:Step 1 引入(5分钟)通过举例引导学生回忆什么是不等式,并介绍不等式的基本定义。

举例让学生观察和分析不等式的性质,引导学生理解不等式的基本概念。

Step 2 不等式中的常见运算性质(10分钟)结合具体例子,介绍不等式中常见运算的性质,如加法性质、减法性质、乘法性质和除法性质,并解释其推理过程。

Step 3 练习(15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一些基础的不等式练习,巩固不等式运算的性质,引导学生理解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Step 4 实际问题的应用(20分钟)通过一些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将问题转化为不等式,并利用不等式的性质解决问题。

例如:手机厂商生产两种型号的手机A和B,已知A型手机每台利润为500元,B型手机每台利润为300元。

厂商希望利润不少于4000元,又知道生产每台A型手机需要工期为2天,B型手机需要工期为3天。

问厂商应生产多少台A型手机和多少台B型手机,才能在总工期不超过15天的前提下达到最大利润?通过引导,将问题转化为一个不等式,并利用不等式的性质解决问题。

Step 5 总结归纳(10分钟)总结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和应用方法,帮助学生回顾所学的知识点,并拓展思维。

Step 6 达成目标检测(10分钟)布置一些综合性的不等式题目,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并将题目答案上交。

通过检查学生的解题过程和答案,评估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Step 7 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适量的不等式练习题作业,要求学生独立思考和解答,并在下节课上检查。

人教版中职数学(基础模块)上册2.1《不等式的基本性质》ppt课件2

人教版中职数学(基础模块)上册2.1《不等式的基本性质》ppt课件2


(8)如果a>b>0,则 a 2 ____b 2

高考链接
D (2013 )若a b(ab 0),则下列关系式中正确的 是() 1 1 2 2 A. a b ; B.ac bc ; C. ; D.c a c b a b
不等式及其基本性质
1. 作差比较法
作差
变形
◆你有200元钱呢?
答:当然够,
还会有剩余
理由:200 > 150 ,即 200 – 150 > 0
不等式及其基本性质
1:思考不等式常用的符号有哪些呢?
(, , , , )(至少,至多,不小于,不大于等。)
2:怎样判断两个实数的大小关系呢?
100 < 150 ,即 100 – 150 < 0 150 = 150 ,即 150 – 150 = 0 200 > 150 ,即 200 – 150 > 0
5 m

5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解:
1 m 1 4m 5 5m 5 m 5 m 5 5(5 m) 5(5 m) 5(5 m)
>0
1 m 1 所以: 5 m 5
作差比较法
作差
变形
断号
结论
练习
1: 2 x 2
2: x 2
1与
5和 4 x
x 1 的大小
2
的大小
游戏猜猜猜
作业
1:基础作业
P26
2,3,4
2:探讨作业
陈老师每月的工资原来高于周老师,但低于他 的两倍.今年开始后,他们的工资同时加薪 10﹪,问现在陈老师的工资仍高于周老师但低 于两倍吗?

中等职业教育规划教材数学1-3册目录(人民教育出版社)

中等职业教育规划教材数学1-3册目录(人民教育出版社)

中等职业教育规划教材数学1-3册目录(人民教育出版社)目录第一章集合(第一册)1.1集合及其表示1.1.1集合1.1.2集合的表示方法1.2集合之间的关系1.3集合的基本运算1.3.1交集1.3.2并集1.3.3补集1.4充要条件第二章方程与不等式2.1一元一次方程2.2不等式2.2.1不等式的基本性质2.2.2不等式的解集与区间2.2.3含有绝对值的不等式2.2.4一元二次不等式第三章函数3.1函数的概念3.2函数的表示方法3.3函数的单调性3.4函数的奇偶性3.5二次函数的图像和性质3.6函数的应用第四章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4.1实数指数4.2指数函数4.3对数及其运算4.3.1对数4.3.2对数的运算4.4对数函数4.5幂函数4.6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的应用第五章数列5.1数列5.2等差数列5.2.1等差数列的概念5.2.2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5.3等比数列5.3.1等比数列的概念5.3.2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5.4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的应用第六章空间几何体6.1认识空间几何体6.1.1认识多面体与旋转体6.1.2棱柱、棱锥6.1.3圆柱、圆锥、球6.2空间几何体的表面积与体积6.2.1空间几何体的表面积6.2.2空间几何体的体积第七章三角函数(第二册)7.1任意角的概念与弧度制7.1.1任意角的概念7.1.2弧度制7.2任意角的三角函数7.2.1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的定义7.2.2单位圆与正弦、余弦线7.2.3利用计算器求三角函数值7.2.4三角函数值在各象限的符号7.3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式7.4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7.5正弦、余弦函数的图像和性质7.5.1正弦函数的图像和性质7.5.2余弦函数的图像和性质7.6已知三角函数值求角第八章平面向量8.1向量的概念8.2向量的线性运算8.2.1向量的加法8.2.2向量的减法8.2.3数乘向量8.3平面向量的的直角坐标系8.3.1平面向量的直角坐标及其运算8.3.2平面向量平行的坐标表示8.3.3向量的长度公式和中点公式8.4向量的内积8.4.1向量的内积8.4.2向量内积的直角坐标运算第九章直线与圆的方程9.1直线的方程9.1.1直线的方向向量与点向式方程9.1.2直线的斜率与点斜式方程9.1.3直线的法向量与点法式方程9.1.4直线的一般式方程9.2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9.2.1两条直线的平行9.2.2两条直线的交点与垂直9.3点到直线的距离9.4圆的方程9.4.1圆的标准方程9.4.2圆的一般方程第十章立体几何初步10.1平面的基本性质10.2空间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10.3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10.4平面与平面的位置的关系第十一章概率与统计初步11.1计数的基本原理11.2概率初步11.2.1随机事件与样本空间11.2.2古典概率11.3随机抽样11.3.1简单随机抽样11.3.2系统抽样11.3.3分层抽样11.4用样本估计总体11.4.1用样本的频率分布估计总体的分布11.4.2用样本的数字特征估计总体的数字特征11.5一元线性回归分析第十二章三角计算及其应用(第三册) 12.1和角公式12.1.1两角和与差的余弦12.1.2两角和与差的正弦12.1.3两角和与差的正切12.2倍角公式12.3正弦函数)sin(?ω+=x A y 的图像和性质 12.4解三角形12.4.1余弦定理12.4.2三角形的面积12.4.3正弦定理12.5三角计算及应用举例第十三章圆锥曲线与方程13.1椭圆13.1.1椭圆的标准方程13.1.2椭圆的几何性质13.2双曲线13.2.1双曲线的标准方程13.2.2双曲线的几何性质13.3抛物线13.3.1抛物线的标准方程13.3.2抛物线的几何性质第十四章坐标变换与参数方程14.1坐标变换14.1.1坐标轴的平移14.1.2利用坐标轴的平移化简二元二次方程14.1.3坐标轴的旋转14.1.4利用坐标轴的旋转化简二元二次方程14.2一般二元二次方程的讨论14.2.1化一般二元二次方程为标准式14.2.2一般二元二次方程的讨论14.3参数方程14.3.1曲线的参数方程14.3.2圆的参数方程14.3.3直线的参数方程14.3.4圆锥曲线的参数方程14.4参数方程的应用举例第十五章逻辑代数基础15.1常用逻辑用语15.1.1命题15.1.2量词15.1.3逻辑联结词15.2数制15.2.1十进制与二进制15.2.2十进制与二进制之间的转换15.3逻辑代词15.3.1基本概念与基本逻辑运算15.3.2逻辑代数的运算律和基本定理15.3.3逻辑函数15.3.4逻辑函数的表示方法15.3.5逻辑函数的化简15.3.6逻辑图第十六章算法与程序框图16.1算法的概念16.2程序框图与算法的基本逻辑结构16.2.1程序框图的基本图例16.2.2顺序结构及其框图16.2.3条件分支结构及其框图16.2.4循环结构及其框图16.3条件判断16.4算法案例第十七章数据表格信息处理17.1数组、数据表格的概念17.2数组的代数运算17.3用软件处理数据表格17.4数据表格的图示第十八章编制计划的原理与方法18.1编制计划的有关概念18.2关键路径法18.3统筹图18.3.1网络图18.3.2横道图18.4进度计划的编制18.4.1网络图的时间参数18.4.2时间优化的方法第十九章线性规划初步19.1线性规划问题19.2二元一次不等式表示的区域19.3线性规划问题的图解法19.4线性规划问题的应用举例19.5用Excel解线性规划问题第二十章复数20.1复数的概念20.1.1复数的有关概念20.1.2复数的几何意义20.2复数的运算20.2.1复数的加法和减法20.2.2复数的乘法和除法20.3实系数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20.4复数的三角形式20.4.1复数的三角形式20.4.2复数三角形式的乘法与乘方运算20.4.3复数三角形式的除法运算20.4.4复数的开方运算20.5复数的指数形式20.6复数的应用第二十一章概率分布初步21.1排列与组合21.1.1排列与排列数公式21.1.2组合与组合数公式21.2二项式定理21.2.1二项式定理21.2.2二项式系数的性质21.3离散型随机变量及其分布21.3.1离散型随机变量21.3.2二项分布21.4正态分布。

【人教版】中职数学(基础模块)上册:2.1《不等式的基本性质》ppt课件(1)

【人教版】中职数学(基础模块)上册:2.1《不等式的基本性质》ppt课件(1)

a b2 a b, a b, , ab, 的取值范围。 b a
4 b 3
-2 a +b 0
( 2) 4 b 3
2 a3
(加法法则-同向可加性)
3 -b 4 (乘法单调性)
5 a b 7 (加法法则)
三、例题分析:
例5:已知 2 a 3, 4 b 3 ,求
∵ 3≤a+b≤4,1≤4a-2b≤2. 8 32 1 1 2 ∴ 8≤ (a+b)≤ , ≤ (4a-2b)≤ , 3 3 3 3 3 25 34 ∴ ≤4a+2b≤ . 3 3 25 34 即 4a+2b 的取值范围是 [ , ]. 3 3
注意:
在求解过程中要避免犯如下错误:
2 a3 得 8 ab 9 由 4 b 3
错因:用乘法法则时不符合其 “同向同正”的前提条件。
利用不等式性质求范围 利用几个不等式的范围来确定某个不等式的范围是一 类常见的问题, 对于这类问题要注意: 同向(异向)不等式的 两边可以相加(相减), 这种转化不是等价变形, 如果在解题 过程中多次使用这种转化,就有可能扩大其取值范围,所 以我们在解题时务必小心谨慎. 整体法:
1 例3:已知 x2 x1 1 ,比较 x2 x 2 1 与 x1 x 的大小。
1
三、例题分析:
解法1:(作差法)
a b 例4:已知a 0, b 0,比较 ( ) ( ) b a 与 a b 的大小。
2
1 2
2
1 2
a 0, b 0 2 1 a2 1 b a b 2 2 [( ) ( ) ] ( a b ) a b b a b a ab ba 1 1 (分组通分) (a b)( ) b a b a

人教版中职数学基础模块上册《不等式的基本性质》教案 (一)

人教版中职数学基础模块上册《不等式的基本性质》教案 (一)

人教版中职数学基础模块上册《不等式的基本性质》教案 (一)人教版中职数学基础模块上册《不等式的基本性质》是一个重要的教学内容,也是初学者学习数学知识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点。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根据教材的内容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制定出符合课程标准的教学方案,以便提高教学质量。

一、教学目标本章教学的核心内容是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学生需要掌握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了解不等式的概念及其相关符号。

2、掌握不等式的基本四则运算与合并同类项的方法。

3、学会列出不等式,通过分析推导来得到其解集。

4、熟悉不等式两边相加、相减、乘除以同一数的性质。

5、了解不等式的数量积性及其运用。

6、掌握几何意义中的不等式。

7、学习如何使用不等式来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过程根据教学目标,制定出以下的教学过程:1、引入通过举例子和生动的图片引入此章内容,引导学生了解数学中的“不等式”概念。

2、知识点讲解根据不等式的基本知识点,分模块进行详细阐述,每一模块之间互相联系,并注重举例讲解,让学生真正理解不等式的相关性质和特点。

3、教学练习在教学过程中穿插小测验,让学生检验自己的学习成果。

同时对做错的题目进行分析,帮助学生理解错题的原因,巩固知识点,并提高对相关问题的应用能力。

4、讲解实际应用通过实例的练习帮助学生掌握以下技能:1) 如何使用不等式来解决实际问题。

2) 如何分析较复杂的不等式问题。

3) 如何将语言问题转化为符号问题。

4) 运用两个等式的性质求解问题。

三、课后作业教师应布置带有一定难度的课后作业,以巩固学生对该章节内容的掌握和运用能力。

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加上课所涉及的数学社团和比赛等活动,并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进度,确保教学效果。

四、教学要点此章节内容相对较多,教师需要借助合适的教学工具如幻灯片、黑板等,并从学生的眼睛和视角出发,通过引导、鼓舞、总结等方式,使学生能够逐渐掌握不等式的特点和规律,并在掌握知识点的基础上不断提高综合应用能力。

中职数学基础模块上册2.1《不等式的基本性质》ppt课件1

中职数学基础模块上册2.1《不等式的基本性质》ppt课件1

问题解决:
▪ 某公园的门票每张30元,15人以上(含15人) 的团体票八折优惠,那么不足15人时,怎样 购票最省钱?
二、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性质1、如果a b,那么a c b c
性质2、如果a b, c 0,那么ac bc 性质3、如果a b, c 0,那么ac bc 性质4、如果a b,b c,那么a c
(2)两个实数x、y的积是正数
(3)某公路立交桥对通过车辆的高度H“限高4米”
常用的等价关系:
a b ab0

a b ab0 ab ab0
——“做差法”
例2、比较下列各组数的大小
(1)5 ,6 77
2
(2)
,2
35
2
(3)
,5
37
例3、已知x是实数,试比较3x+1和2x+1的
大小
分类讨论!
例4、已知x是实数,试比较2(x+1)2与2x2+1的 大小.

()
▪ 若a>b,c>d,则ac>bd
√( )
▪ 若a<0,-1<b<0,则a+bd<0 (× )

税率(%) 速算扣除数
3
0
10
105
20
555
25
1,005
30
2,755
35
5,505
45
13,505
★全月应纳税所得额=月薪金收入总额(包括加班费等)3500-个人支付的社保和公积金费用
★全月应纳税额=全月应纳税所得额×适用税率-速算扣除数
例题
例1、用不等式表示下列的不等关系 (1)实数a的平方是非负数
一、不等关系

中职数学(高教版)授课教案: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中职数学(高教版)授课教案: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课题】2.1不等式的基本性质【教学目标】知识目标:⑴理解不等式的基本性质;⑵了解不等式基本性质的应用.能力目标:⑴了解比较两个实数大小的方法;⑵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计算技能.【教学重点】⑴比较两个实数大小的方法;⑵不等式的基本性质.【教学难点】比较两个实数大小的方法.【教学设计】(1)以实例引入知识内容,提升学生的求知欲;(2)抓住解不等式的知识载体,复习与新知识学习相结合;(3)加强知识的巩固与练习,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学备品】教学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45分钟)【教学过程】【课题】2.2区间【教学目标】知识目标:⑴掌握区间的概念;⑵用区间表示相关的集合.能力目标:通过数形结合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数学思维能力.【教学重点】区间的概念.【教学难点】区间端点的取舍.【教学设计】⑴实例引入知识,提升学生的求知欲;⑵数形结合,提升认识;⑶通过知识的巩固与练习,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⑷通过列表总结知识,提升认知水平.【教学备品】教学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45分钟)【教学过程】讲解}4xx<|24}过 程行为 行为 意图 间表示的区间是右半开区间,用记号[2,4)表示;只含右端点的区间叫做左半开区间,如集合{|24}x x <表示的区间是左半开区间,用记号(2,4]表示.引入问题中,新时速旅客列车的运行速度值(单位:公里/小时)区间为(200,350). 强调 细节领会各区 间的 规范 书写10*巩固知识 典型例题例1 已知集合()1,4A =-,集合[0,5]B =,求:AB ,A B .解 两个集合的数轴表示如下图所示,(1,5]A B =-, [0,4)A B =.质疑 分析 讲解 思考 理解 复习 相关 集合 运算 知识 15*运用知识 强化练习 教材练习2.2.11.已知集合(2,6)A =,集合()1,7B =-,求A B ,A B .2.已知集合[3,4]A =-,集合[1,6]B =,求A B ,A B .3. 已知集合(1,2]A =-,集合[0,3)B =,求A B ,A B .巡视辅导思考 解题 交流 反馈 学习 效果20 *动脑思考 明确新知 问题集合{|2}x x >可以用数轴上位于2右边的一段不包括端点的射线表示,如何用区间表示? 解决集合{|2}x x >表示的区间的左端点为2,不存在右端点,为开区间,用记号(2,)+∞表示.其中符号“+∞”(读作“正无穷大”),表示右端点可以任意大,但是写不出具体的数.类似地,集合{|2}x x <表示的区间为开区间,用符号(,2)-∞表示(“-∞”读作“负无穷大”). 集合{|2}x x表示的区间为右半开区间,用记号[2,)+∞表 质疑 讲解 说明 强调 细节思考 领会 记忆 理解学习 各种 区间过 程行为 行为 意图 间示;集合{|2}x x表示的区间为左半开区间,用记号(,2]-∞表示;实数集R 可以表示为开区间,用记号(,)-∞+∞表示. 注意“-∞”与“+∞”都是符号,而不是一个确切的数.明确25*巩固知识 典型例题例 2 已知集合(,2)A =-∞,集合(,4]B =-∞,求AB ,A B .解 观察如下图所示的集合A 、B 的数轴表示,得 (1)(,4]AB B =-∞=;(2)(,2)A B A =-∞=.例3 设全集为R ,集合(0,3]A =,集合(2,)B =+∞, (1)求A ,B ;(2)求AB .解 观察如下图所示的集合A 、B 的数轴表示,得 (1) (,0](3,)A =-∞+∞,(,2]B =-∞; (2) (0,2]AB =.质疑 说明 讲解 启发 强调观察 思考 领会 主动 求解通过 例题 巩固 区间 的概 念 注意 规范 书写30 *理论升华 整体建构下面将各种区间表示的集合列表如下(表中a 、b 为任意实数,且a b <). 区间(,)a b[,]a b (,]a b 集合 {|}x a x b << {|}x a x b ≤≤ {|}x a x b <≤ 区间[,)a b(,)b -∞ (,]b -∞ 集合 {|}x a x b <≤ {|}x x b < {|}x x b ≤ 区间(,)a +∞[,)a +∞ (,)-∞+∞集合 {|}x x a >{|}x x a ≥R引导分析思考 互动 总结小组 讨论 教师 归纳35B,A B.(0,3),求A,B,B A.巡视指导*归纳小结强化思想(1)本次课学了哪些内容?(2)通过本次课学习,你会解决哪些新问题了?(3)在学习方法上有哪些体会?引导提问【课题】2.3 一元二次不等式【教学目标】知识目标:⑴了解方程、不等式、函数的图像之间的联系;⑵掌握一元二次不等式的图像解法.能力目标:⑴通过对方程、不等式、函数的图像之间的联系的研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与数学思维能力;⑵通过求解一元二次不等式,培养学生的计算技能.【教学重点】⑴方程、不等式、函数的图像之间的联系;⑵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教学难点】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教学设计】⑴从复习一次函数图像、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联系入手;⑵类比观察一元二次函数图像,得到一元二次不等式的图像解法;⑶加强知识的巩固与练习,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⑷ 讨论、交流、总结,培养团队精神,提升认知水平.【教学备品】教学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90分钟)【教学过程】教 学 过 程教师 行为 学生 行为 教学 意图 时间*揭示课题 2.3 一元二次不等式 *回顾思考 复习导入 问题一次函数的图像、一元一次方程与一元一次不等式之间存在着哪些联系? 解决观察函数26y x =-的图像:方程260x -=的解3x =恰好是函数图像与x 轴交点的横坐标;在x 轴上方的函数图像所对应的自变量x 的取值范围,恰好是不等式260x ->的解集{|3}x x >;在x 轴下方的函数图像所对应的自变量x 的取值范围,恰好是不等式260x -<的解集{|3}x x <. 归纳一般地,如果方程0ax b +=(0)a >的解是0x ,那么函数y ax b =+图像与x 轴的交点坐标为0(,0)x ,并且(1)不等式0ax b +>(0)a >的解集是函数y ax b =+的图像在x 轴上方部分所对应的自变量x 的取值范围,即0{|}x x x >;介绍 提出 问题 引领 分析 讲解了解 思考 观察 领悟 理解复习 相关 知识 内容 强化 知识 点的 内在 联系 突出 数形 结合()0或()0(a≠感受新知二次函数的图像、一元二次方程与一元二次不等式之间存过 程行为 行为 意图 间内的值,使得260y x x =--<.30 *动脑思考 探索新知 解法利用一元二次函数2y ax bx c=++()0a >的图像可以解不等式20ax bx c ++>或20ax bx c ++<.(1)当240b ac ∆=->时,方程20ax bx c ++=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解1x 和2x 12()x x <,一元二次函数2y ax bx c =++的图像与x 轴有两个交点1(,0)x ,2(,0)x (如图(1)所示).此时,不等式20ax bx c ++<的解集是()12,x x ,不等式20a x bx c ++>的解集是12(,)(,)x x -∞+∞;(1) (2) (3)(2)当240b ac ∆=-=时,方程20ax bx c ++=有两个相等的实数解0x ,一元二次函数2y ax bx c =++的图像与x 轴只有一个交点0(,0)x (如图(2)所示).此时,不等式20ax bx c ++<的解集是∅;不等式20ax bx c ++>的解集是00(,)(,)x x -∞+∞.(3)当240b ac ∆=-<时,方程20ax bx c ++=没有实数解,一元二次函数2y ax bx c =++的图像与x 轴没有交点(如图(3)所示).此时,不等式20ax bx c ++<的解集是∅;不等式20ax bx c ++>的解集是R . 归纳 总结讲解分析强调 讲解思考 观察 理解 领会 记忆引导 学生 经历 由特 殊到 一般 的提 炼过 程 强化 图像 作用 熟练 数形 结合 应用40*理论升华 整体建构2(,)x +∞0(,)x +∞0([)2,x +∞R 0< 12,)x∅]12,x }0x224b ac x =-. 典型例题解下列各一元二次不等式:26x x --0.首先判定二次项系数是否为正数,再研究对应一元二次方程解的情况,最后对照表格写出不等式的解集.26x --=0的解(3,)+∞.)29x <可化为290-=的解集为)253x x -两边同乘1-,得30.由于判别式0的解集为0的解集为是什么实数时,有意义. 题意需要20-.解0=得1x =.由于二次项系数为30>以不等式的解集为[)1,⎛-∞+∞.[)1,+∞时,32有意义. 解下列各一元二次不等式:0.本次课学了哪些内容?重点和难点各是什么? 【课题】2.4含绝对值的不等式【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 理解含绝对值不等式x a <或x a >的解法; (2)了解ax b c +<或ax b c +>的解法. 能力目标:(1) 通过含绝对值不等式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计算技能与数学思维能力; (2)通过数形结合的研究问题,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教学重点】(1)不等式x a <或x a >的解法 .(2)利用变量替换解不等式ax b c +<或ax b c +>.【教学难点】利用变量替换解不等式ax b c +<或ax b c +>. 【教学设计】(1) 从数形结合的认识绝对值入手,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2) 观察图形得到不等式x a <或x a >的解集; (3) 运用变量替换,化繁为简,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4) 加强解题实践,讨论、探究,培养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团队精神.【教学备品】教学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90分钟)【教学过程】过 程行为 行为 意图 间不等式2x <和2x >的解集在数轴上如何表示? 根据绝对值的意义可知,方程2x =的解是2x =或2x =-,不等式2x <的解集是(2,2)-(如图(1)所示);不等式2x >的解集是(,2)(2,)-∞-+∞(如图(2)所示).引导分析观察 领会习做 准备 充分 借助 图像 进行 分析10 *动脑思考 明确新知一般地,不等式x a <(0a >)的解集是(),a a -;不等式x a >(0a >)的解集是()(),,a a -∞-+∞.试一试:写出不等式x a 与x a (0a >)的解集.总结 强化理解 记忆强调 特点15*巩固知识 典型例题 例1 解下列各不等式: (1)310x ->; (2)26x.分析:将不等式化成x a <或x a >的形式后求解.解 (1)由不等式310x ->,得13x >,所以原不等式的解集为11,,33⎛⎫⎛⎫-∞-+∞ ⎪ ⎪⎝⎭⎝⎭;(2)由不等式26x ,得3x ,所以原不等式的解集为[]3,3-.分析讲解强调 细节思考 主动 求解进一 步巩 固知 识点20*运用知识 强化练习 教材练习2.4.1 解下列各不等式:巡视解题反馈 学习(2)(1)8;(2)实际操作 探索新知如何通过x a <等式2x +3.3213x --, 224x -, 12x-,所以原不等式的解集为 []1,2-. 7>.257x +>,整理,得6- 或 1x >,()1,+∞.11;4212.本次课学了哪些内容?重点和难点各是什么?。

中职对口升学-高三数学第一轮复习: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及区间

中职对口升学-高三数学第一轮复习: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及区间

解析
对于本题选项A ,若c = 0 ,则 ac = bc = 0 ,A选项不成立 ; 对于选项B和选项D ,可以通过特殊值来判断,令a=0,b=1,c=-2,d=-3,可排除选项B和D. 本题选项C正确.
技巧 点拨
解答此类题目,要注意不等式性质的正确应用,同时也 要考虑其他知识 另外也可用特殊值法来判断.
典例解析
例3 已知 的取值范围.
解析
对于a +b ,a b 的取值范围可直接利用不等式的同向可加性和同向可乘性求
得.对a - b 和 的取值范围,应先求出-b 和 的取值范围.
根据不等式的同向可加性可知8<a +b <13;根据不等式的同向可乘性可知
12<a b <30;
因为2<b <3,所以-3<-b <-2.
第一轮 复习
第一节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及区间
知识梳理 知识点一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1.不等式的定义 表示不等关系的式子称为不等式,满足不等式的未知数的取 值的集合称为不等式的解集.
知识点一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2.实数的大小比较基本性质
(1)作差比较法.对于任意两个实数a,b.
(2)作商比较法.对于任意两个实数a,b.
又因为6<a <10,所以6-3<a -b <10-2,即3<a -b <8.
又因为
所以

技巧 点拨
利用不等式的性质求取值范围时一定要熟练掌握不等式的性质,特别 是同向可加性和同向可乘性.
同学们!再见!
知识点一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3.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性质1 性质2 性质3
如果a >b ,并且b >c ,那么a >c 如果a >b ,那么a +c >b +gt;b c ;如果a >b ,c <0,那么a c <b c

中职数学(基础模块)2.1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中职数学(基础模块)2.1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与其他数学知识的联系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定义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分类
练习题
汇报人:
性质3:不等式的同乘性
单击此处添加正文,文字是您思想的提炼,请言简意赅的阐述您的观点。单击此处添加正文,文字是您思想的提炼,请言简意赅的阐述您的观点。
单击此处添加正文,文字是您思想的提炼,请言简意赅的阐述您的观点。单击此处添加正文,文字是您思想的提炼,请言简意赅的阐述您的观点。
以上是关于“性质3:不等式的同乘性”的介绍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性质:当两个不等式相乘时,如果两个不等式都是正数或都是负数,则它们的乘积仍然是正数或负数。
定义:不等式的同乘性是指当两个不等式相乘时,如果两个不等式都是正数或都是负数,则它们的乘积仍然是正数或负数。
利用不等式性质比较大小
定义:不等式是数学中比较两个数大小关系的数学符号。
性质:不等式的性质有对称性、传递性、可加性和同向不等式的可乘性。
单击此处添加正文,文字是您思想的提炼,请言简意赅的阐述您的观点。单击此处添加正文,文字是您思想的提炼,请言简意赅的阐述您的观点。
应用:不等式的同乘性在解决不等式问题时非常有用,可以用来化简不等式或比较大小。 以上是关于“性质3:不等式的同乘性”的介绍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证明:设a>b>0,c>d>0,则ac>bc>0,bc>bc+d>0,ac>bc+d>0,因此ac>bc+d>0,即不等式的同乘性成立。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对于任意两个实数a和b,如果a>b且c>d,则a+c>b+d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对于任意两个正实数a和b,如果a>b,则ac>bc

中职数学教学设计——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中职数学教学设计——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作差比较法为研究不等式奠定了基础.那么,
较法”让
如何用这个方法研究不等式的性质呢?
学生尝试
在义务教育阶段,我们学习过1
情境
导入
如果 a b ,那么 a c b c .
义务
不等式性
教育 观察 质 的 证
性质 1 表明,不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 阶段
解 因为
例题
辨析
5 2 15 14 15 14 1




0,
7 3 21 21
21
21
5 2
所以 .
7 3
例 2 比较 ( x +1)(x +2) 与 3x 1 的大小.
思考 掌 握 “ 作
引导
差 比 较
分析 求解 法”,培养
观察 学生的数
解 因为
学运算、
( x +1)(x +2) (3x 1) ( x 2 3x 2) (3x 1) x 2 3 0 提问
(1)a+1
(3) 3a+3
b+1;(2) -5a
及时掌握
-5b;
3b+2.
学生的知
巡视 动手 识掌握情
2.判断下列结论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
巩固
练习
(1)如果

(2)如果a
b,那么
(3)如果a
b 且
,那么


,那么a
求解 况,查漏
补缺
指导

b
交流

3.若代数式 3x-5 与代数式 x+2 的差不小
引导
养学生数
学生 计算 学抽象的

北师大版中职数学基础模块上册:2.1.1不等式的基本性质(教案)

北师大版中职数学基础模块上册:2.1.1不等式的基本性质(教案)
课 题
2.1.1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课 型
新授课
课 时
1
授课班级
授课时间
授课教师
教材分析
教材来源:“十四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高中一年级基础模块上册第二章;
教材内容:包括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区间、一元二次不等式、含绝对值的不等式、不等式的应用;
地位与作用:不等式是数学中的重要内容,它具有应用广泛、变换灵活的特点,是研究数量大小关系的必备知识,与数学的其他分支内容有着密切的联系,也是学习高等数学的基础和工具.本单元在初中学习的基础之上,进一步学习不等式பைடு நூலகம்基本性质、区间、一元二次不等式、含绝对值的不等式等,学习根据数量关系列出相应的不等式,并利用这些不等式找到问题的解决方案,提升数学运算、直观想象、逻辑推理和数学建模等核心素养.
2.掌握不等式的基本性质的推论;
教学方法
讲授法、谈话法、谈论法
课前准备
教师:认真备课,设计教学方法,创设问题情境,做好授课过程中出现的突发状况预案;
学生:认真预习教材,标记预习中不清楚、模糊的知识点,准备笔记本;
教学媒体
教学课件PPT、多媒体展板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设计
学生活动设计
设计意图
若c<0,根据性质3,有ac<bc.
若c=0,则有ac=bc=0,所以ac=bc.
例2已知a>b,比较a-1与b-2的大小.
解因为a>b,-1>-2,
根据推论1,有a+(-1)>6+(-2),
即a-1>b-2.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并请同学上台黑板作答,并进行讲解
通过课后习题的解答,巩固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及时纠正学习过程中的错误

中职数学(基础模块)上册第二章《不等式》教学设计

中职数学(基础模块)上册第二章《不等式》教学设计

中职数学(基础模块)上册第二章《不等式》教学设计2.1不等式的基本性质教学目标:(1)理解不等式的基本性质;(2)了解不等式基本性质的应用.教学重点:⑴比较两个实数大小的方法;⑵不等式的基本性质.教学难点:比较两个实数大小的方法.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122.2区间教学目标:掌握区间的概念,会用区间表示相关的集合。

教学重点:区间的概念.教学难点:区间端点的取舍.课时安排:1课时.(45分钟)教学过程:424}x<24}x<引入问题中,新时速旅客列车的运行速度值(单位:公里强调细节质疑56过 程活动 活动 意图 解 两个集合的数轴表示如下图所示,(1,5]A B =-, [0,4)A B =.分析讲解理解 集合 运算知识*运用知识 强化练习 教材练习2.2.11.已知集合(2,6)A =,集合()1,7B =-,求A B ,A B .2.已知集合[3,4]A =-,集合[1,6]B =,求A B ,A B .3. 已知集合(1,2]A =-,集合[0,3)B =,求A B ,A B .巡视 辅导思考 解题 交流反馈学习 效果 *动脑思考 明确新知 问题集合{|2}x x >可以用数轴上位于2右边的一段不包括端点的射线表示,如何用区间表示? 解决集合{|2}x x >表示的区间的左端点为2,不存在右端点,为开区间,用记号(2,)+∞表示.其中符号“+∞”(读作“正无穷大”),表示右端点可以任意大,但是写不出具体的数.类似地,集合{|2}x x <表示的区间为开区间,用符号(,2)-∞表示(“-∞”读作“负无穷大”). 集合{|2}x x 表示的区间为右半开区间,用记号[2,)+∞表示;集合{|2}x x表示的区间为左半开区间,用记号(,2]-∞表示;实数集R 可以表示为开区间,用记号(,)-∞+∞表示. 注意“-∞”与“+∞”都是符号,而不是一个确切的数.质疑讲解 说明强调 细节思考领会记忆 理解 明确学习各种 区间*巩固知识 典型例题例 2 已知集合(,2)A =-∞,集合(,4]B =-∞,求AB ,质疑观察7过 程活动 活动 意图 A B .解 观察如下图所示的集合A 、B 的数轴表示,得 (1)(,4]AB B =-∞=;(2)(,2)A B A =-∞=.例3 设全集为R ,集合(0,3]A =,集合(2,)B =+∞, (1)求A ,B ;(2)求AB .解 观察如下图所示的集合A 、B 的数轴表示,得 (1) (,0](3,)A =-∞+∞,(,2]B =-∞; (2) (0,2]AB =.例4 解不等式组321,5 2.x x ->⎧⎨-⎩≥解 不等式321x ->的解集为(1,)+∞;不等式52x -≥的解集为(,3]-∞. 故不等式组的解集为(,3](1,)(1,3]-∞+∞=.说明讲解启发强调引领 归纳思考领会主动 求解思考 求解 领会 通过例题 巩固 区间 的概 念 注意规范 书写学生自主完成 不等式的 求解*理论升华 整体建构下面将各种区间表示的集合列表如下(表中a 、b 为任意实数,且a b <). 区间(,)a b[,]a b (,]a b 集合 {|}x a x b << {|}x a x b ≤≤ {|}x a x b <≤ 区间 [,)a b (,)b -∞ (,]b -∞ 集合 {|}x a x b <≤ {|}x x b < {|}x x b ≤ 区间(,)a +∞[,)a +∞ (,)-∞+∞集合 {|}x x a >{|}x x a ≥R引导 分析思考 互动 总结小组 讨论 教师 归纳8(0,3),求A ,指导*归纳小结 强化思想(1)本次课学了哪些内容?(2)通过本次课学习,你会解决哪些新问题了?引导2.3 一元二次不等式教学目标:(1) 了解方程、不等式、函数的图像之间的联系; (2) 掌握一元二次不等式的图像解法. 教学重点:(1) 方程、不等式、函数的图像之间的联系; (2)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 教学难点: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9过 程活动 活动 意图 问题一次函数的图像、一元一次方程与一元一次不等式之间存在着哪些联系? 解决观察函数26y x =-的图像:方程260x -=的解3x =恰好是函数图像与x 轴交点的横坐标;在x 轴上方的函数图像所对应的自变量x 的取值范围,恰好是不等式260x ->的解集(3,)+∞;在x 轴下方的函数图像所对应的自变量x 的取值范围,恰好是不等式260x -<的解集(,3)-∞. 总结由此看到,通过对函数y ax b =+的图像的研究,可以求出不等式0ax b +>与0ax b +<的解集.提出 问题引领 分析讲解提炼思考观察 领悟理解认知 复习 相关知识 内容 强化 知识 点的 内在联系 突出 数形 结合*动脑思考 明确新知 概念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为二次的不等式,叫做一元二次不等式. 一般形式2()0ax bx c ++>或 2()0ax bx c ++<()0a ≠.讲解强调理解记忆明确定义*动手探索 感受新知 思考二次函数的图像、一元二次方程与一元二次不等式之间存质疑思考10*动脑思考 探索新知解法:通过对二次函数图像的观察可以解一元二次不等式.由于当0a <时,不等式两边同时乘以1-,就可以转化为0a >的情况.下面就0a >的情况研究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集.(1)当240b ac ∆=->时,方程20ax bx c ++=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解1x 和2x 12()x x <,一元二次函数2y ax bx c =++的图像与x 轴有两个交点1(,0)x ,2(,0)x (如图(1)所示).此时,不等式20ax bx c ++<的解集是()12,x x ,不等式20a x bx c ++>的解集是12(,)(,)x x -∞+∞;(1) (2) (3)11)当b ∆=一元二次函数[)2,x +∞R0< 12,)x∅]12,x 24b ac =-解一元二次不等式的基本步骤是:12首先判定二次项系数是否为正数,再研究对应一元二次方程解的情况,最后对照表格写出不等式的解集.60x --=的解集,因为二次项系数为10>,的解集为()3,3-.,将不等式30x +=没有实数解.所以不等式,即22x -是什么实数时,2x --有意义.等式 3x 方程1.由于二次项系数为30>)+∞时,3引领讲解13本次课学了哪些内容?重点和难点各是什么? 2.4含绝对值的不等式教学目标:(1) 理解含绝对值不等式x a <或x a >的解法; (2) 了解ax b c +<或ax b c +>的解法. 教学重点:(1)不等式x a <或x a >的解法 .(2)利用变量替换解不等式ax b c +<或ax b c +>. 教学难点:利用变量替换解不等式ax b c +<或ax b c +>. 课时安排:2课时.(90分钟) 教学过程:14过 程活动 活动 意图 *揭示课题2.4含绝对值的不等式 *回顾思考 复习导入 问题任意实数的绝对值是如何定义的?其几何意义是什么? 解决对任意实数x ,有,0,0,0,,0.x x x x x x >⎧⎪==⎨⎪-<⎩其几何意义是:数轴上表示实数x 的点到原点的距离. 拓展不等式2x <和2x >的解集在数轴上如何表示? 根据绝对值的意义可知,方程2x =的解是2x =或2x =-,不等式2x <的解集是(2,2)-(如图(1)所示);不等式2x >的解集是(,2)(2,)-∞-+∞(如图(2)所示).介绍提问 归纳总结引导 分析了解思考回答观察 领会复习 相关 知识点为 进一 步学 习做 准备充分 借助 图像 进行 分析*动脑思考 明确新知一般地,不等式x a <(0a >)的解集是(),a a -;不等式x a >(0a >)的解集是()(),,a a -∞-+∞.试一试:写出不等式xa 与xa (0a >)的解集.总结强化理解记忆强调 特点(2) (1)15得13x >,所以原不等式的解,3⎛ ⎝⎭)由不等式26x 如何通过x a <162- 12x-,所以原不等式的解集为 []1,2-. 57x +>,整理,得2;12.本次课学了哪些内容?重点和难点各是什么?17。

中职数学基础模块知识点、典型题目系列---2.不等式(适合打印,经典)

中职数学基础模块知识点、典型题目系列---2.不等式(适合打印,经典)

第二章 不等式 第1节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1、作差法:比较ɑ与b 的大小,作差ɑ-b>0⇔ɑ>b , ɑ-b=0⇔ɑ= b , ɑ-b<0⇔ɑ<b【习题】1.比较95与74的大小。

2.比较()()4x 1x ++与()22x +的大小。

3.比较ab -a 2与2b -ab 的大小。

4.比较x 2与2x-1的大小。

5.设R ∈a 比较3-a 2与15-4a 的大小。

2、不等式的基本性质:传递性:如果ɑ>b 且b >c 那么ɑ>c; 加法性质:如果ɑ>b 那么ɑ+c>b+c .乘法性质:如果ɑ>b ,c>0那么ɑc>bc ;ɑ>b ,c<0⇒ɑc<bc . 推论1、ɑ>b>0,c>d>0⇒ɑc>bd .【习题】1.当x 为何值时,代数式31-x 的值与代数式2x-3的值之差不小于2?并用数轴表示。

2.当x 为何值时,代数式21x +的值与代数式31-2x 的值之差不大于8?3.解不等式42x 373-x 2+≥并指出应用了哪些不等式的性质。

第2节 区间1. 名称 符号 定义 数轴上表示有限 区间闭区间 [,]a b a x b ≤≤ 开区间 (,)a b a x b <<右半开区间 [,)a ba xb ≤< 左半开区间 (,]a ba xb <≤无限 区间左无界右开 -,b ∞() x b <左无界右闭 -,]b ∞( x b ≤ 左开右无穷 (,)a +∞ x a >左闭右无穷[,)a +∞ x a ≥【习题】1.设全集为R ,集合{}3x x 2|x +>=M ,{}2x 1-|x ≤≤=N ,用区间表示下列集合:(1)M C R ,N C R (2)N M ⋃,N M ⋂(3)()N M C R ⋂,()()N C M C R R ⋃ (4)()N M C R ⋃,()()N C M C R R ⋂2.设R 为全集,{}42x 4|x +>=x M ,{}1x 1|x ≤≤-=N ,用区间表示下列集合 (1)N M ⋃,N M ⋂(2)M C R ,N C R第3节 一元二次不等式 函数、不等式、方程的关系1.解一元二次不等式的步骤:(1)看.二次项系数化为正数. (2)解.解不等式对应的方程。

中职学业水平测试不等式知识点

中职学业水平测试不等式知识点

二、中职学业水平测试不等式知识点
1.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2)不等式的性质
性质1(加法法则):如果a>b,那么___________________.
性质2(乘法法则):如果a>b,c>0,那么__________ ;如果a>b,c<0,那么__________. 性质3(传递性):如果a>b,b>c ,那么__________.
性质4(同向不等式的可加性):如果a>b,c>d ,那么__________________. 2.比较大小的方式
①__________;②函数法. 2.区间
由数轴上两点间的一切实数所组成的集合叫作区间.
3.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
解一元二次不等式的基本步骤是:
(1)判断二次项系数是否为正数,如果不是,那么先将不等式两边同乘-1﹔ (2)判断对应方程解的情况,如果有解,求出方程的解; (3)根据对应二次函数的图像;
(4)根据图像写出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集.
二次函数的图像对应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集:
4.含绝对值的不等式的解法
(1)
(2)
即:|ax+b|<c↔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ax+b|>c↔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2.1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学习目标】: 1.复习归纳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2.学会证明这些性质;
3.并会利用不等式的性质解决一些简单的比较大小的问题。

【学习重点】:不等式性质的证明
【课前自主学习】:
1、数轴上右边的点表示的数总 左边的点所表示的数,可知:
0b a b a -⇔>
0b
a b a -⇔= 0b a b a -⇔<
结论:要比较两个实数的大小,只要考察它们的差的符号即可。

2、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1) 对称性:b a >⇔ ;
(2) 传递性:⇒>>c b b a , ;
(3) 同加性:⇒>b a ;
推论:同加性:⇒>>d c b a , ;
(4)同乘性:⇒>>0,c b a ,
⇒<>0,c b a ;
推论1:同乘性:⇒>>>>0,0d c b a ; 推论2:乘方性:⇒∈>>+N n b a ,0 ; 推论3:开方性:⇒∈>>+N n b a ,0 ;
【问题发现】:
【问题导学,练习跟踪】:
例1. 用符号“>”或“<”填空,并说出应用了不等式的哪条性质.
(1) 设a b >,3a - 3b -;
(2) 设a b >,6a 6b ;
(3) 设a b <,4a - 4b -;
(4) 设a b <,52a - 52b -.
变式练习(1)设36x >,则 x > ;
(2)设151x -<-,则 x > . 例2. 已知0a b >>,0c d >>,求证ac bd >.
变式练习:已知a b >,c d >,求证a c b d +>+.
当堂检测:
1.如果b a >,则下列不等式成立的是( )
A.b a 55-<-
B.b a >
C.bc ac >
D.22bc ac >
2.如果0<<b a ,则下列不等式中不能成立的是( ) A.b a 11> B.b a > C.b
b a 11>- D.22b a > 3.已知b a ,为任意实数,那么( )
A.b a >是的22b a >必要条件
B.b a >是b a -<-11的充要条件
C.b a >是b a >的充分条件
D.b a >是22b a >的必要条件 归纳小结 强化思想
本次课学了哪些内容?重点和难点各是什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