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劳动法律常识

合集下载

六年级劳动与技术上册教案

六年级劳动与技术上册教案

六年级劳动与技术上册教案第一章:劳动与技术的意义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劳动与技术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对劳动与技术的兴趣和热情1.2 教学内容劳动与技术的定义和意义劳动与技术在个人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1.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劳动与技术的定义和意义讨论法:引导学生讨论劳动与技术的作用1.4 教学评价观察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学生回答问题的准确性和深度第二章:劳动与技术的基本技能2.1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劳动与技术的基本技能培养学生运用基本技能解决问题的能力2.2 教学内容劳动与技术的基本技能介绍实例讲解和操作演示2.3 教学方法演示法:展示实例和操作过程实践法:学生动手操作,实践所学技能2.4 教学评价观察学生的操作准确性和熟练度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意识第三章:劳动与技术的安全常识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劳动与技术的安全常识培养学生遵守安全规定的好习惯3.2 教学内容劳动与技术中的常见安全隐患安全规定和自我保护方法3.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安全常识和规定游戏法:设计安全知识游戏,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3.4 教学评价观察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行为学生对安全知识的掌握程度第四章:劳动与技术的实践应用4.1 教学目标让学生学会将劳动与技术应用于实际生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4.2 教学内容劳动与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学生动手实践,完成实际项目4.3 教学方法实践法:学生动手操作,完成实际项目小组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4.4 教学评价观察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意识学生完成项目的质量和效果第五章:劳动与技术的未来发展5.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劳动与技术的发展趋势培养学生对劳动与技术未来发展的认识5.2 教学内容劳动与技术的发展历程和现状劳动与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和挑战5.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劳动与技术的发展历程和现状讨论法:引导学生讨论劳动与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5.4 教学评价观察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学生回答问题的准确性和深度第六章:劳动与技术的环境保护6.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劳动与技术对环境的影响培养学生进行绿色劳动与技术的意识6.2 教学内容劳动与技术活动中的环境问题绿色劳动与技术的概念和实践6.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环境问题和绿色劳动与技术的概念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的绿色劳动与技术案例6.4 教学评价观察学生对环境问题的认识程度学生提出绿色劳动与技术解决方案的能力第七章:劳动与技术的法律法规7.1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与劳动与技术相关的法律法规培养学生遵守法律法规的习惯7.2 教学内容劳动与技术活动中的法律法规介绍法律法规的具体应用和遵守方法7.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法律法规的基本内容和要点情景模拟法:模拟劳动与技术活动中的法律情景7.4 教学评价观察学生对法律法规的理解程度学生在模拟情景中遵守法律法规的表现第八章:劳动与技术的健康保护8.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劳动与技术活动中的健康风险培养学生进行自我保护的能力8.2 教学内容劳动与技术活动中的常见健康问题保护自身健康的方法和技巧8.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健康问题和保护方法实践操作法:学生进行健康保护的实践操作8.4 教学评价观察学生对健康问题的认识程度学生实践操作的正确性和熟练度第九章:劳动与技术的创新思维9.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劳动与技术中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运用创新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9.2 教学内容创新思维的定义和特点创新思维在劳动与技术中的应用9.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创新思维的基本概念头脑风暴法: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9.4 教学评价观察学生的创新思维活跃程度学生提出创新解决方案的能力第十章:劳动与技术的综合实践10.1 教学目标让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劳动与技术知识培养学生进行综合实践的能力10.2 教学内容劳动与技术综合实践的项目设计学生进行项目实践的过程和方法10.3 教学方法项目教学法:设计综合实践项目学生主导法:学生自主进行实践操作10.4 教学评价观察学生实践操作的整体效果学生完成项目的创新性和实用性第十一章:劳动与技术的职业规划让学生了解劳动与技术相关的职业前景培养学生进行职业规划的能力11.2 教学内容劳动与技术领域内的职业介绍职业规划的步骤和方法11.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职业规划和劳动与技术的关系职业咨询法:提供职业规划的咨询和指导11.4 教学评价观察学生对职业规划的理解程度学生制定个人职业规划的可行性第十二章:劳动与技术的项目管理1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劳动与技术项目的管理流程培养学生进行项目管理的技能12.2 教学内容项目管理的基本概念和流程劳动与技术项目中常见的管理技巧12.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项目管理的基本流程模拟实践法:学生进行项目管理模拟实践观察学生对项目管理流程的理解程度学生进行项目管理模拟实践的表现第十三章:劳动与技术的伦理道德1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劳动与技术活动中的伦理道德问题培养学生遵守伦理道德规范的意识13.2 教学内容劳动与技术活动中的伦理道德问题介绍伦理道德规范的具体要求13.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伦理道德问题和规范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讨论伦理道德的实际案例13.4 教学评价观察学生对伦理道德问题的认识程度学生在实际案例中表现出遵守伦理道德规范的能力第十四章:劳动与技术的资源利用1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劳动与技术活动中资源的利用培养学生合理利用资源的能力14.2 教学内容劳动与技术活动中所需资源的种类和特点资源利用的有效方法和策略14.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资源利用的基本概念实践操作法:学生进行资源利用的实践操作14.4 教学评价观察学生对资源利用的理解程度学生进行资源利用实践操作的正确性和熟练度第十五章:劳动与技术的评价与反馈15.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劳动与技术活动的评价方法培养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接受他人评价的能力15.2 教学内容劳动与技术活动的评价标准和方法有效的反馈技巧和处理反馈的方式15.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评价标准和反馈方法角色扮演法:学生模拟评价和反馈的过程15.4 教学评价观察学生对评价标准的理解程度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接受他人评价的表现重点和难点解析本文主要介绍了六年级劳动与技术上册教案,共包含十五个章节。

第三章工伤基本常识

第三章工伤基本常识

• (二)在抢险救灾等维 护国家利益、公共利益 活动中受到伤害的;

按照工伤的定义,职工在工作过程中因工
作原因受到事故伤害或者患职业病才能认定工
伤,但是为了维护国家利益、公共的利益,从
事抢险救灾、见义勇为等的公益性活动引起的
伤害,既不在工作过程中,也不是因工作原因,
超出了工伤范围,所以,《工伤保险条例》规
哪些情况不能认定为工伤?
• 有6种情况不能认定为工伤: (1) 犯罪或违法; (2) 自杀或自残; (3) 斗殴; (4) 酗酒; (5) 蓄意违章; (6)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况
认定工伤的程序
• 1、申报工伤事故 (1) 企业应从工伤发生之日或职业病确诊之日起,
15日内向劳动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提出工伤报告。 (2)工伤职工或其亲属应从工伤发生之日或职业病确
根据人民法院宣告死亡的判决,劳动保障行政部 门可以认定该职工因工死亡。
在外出差期间,属于个人探亲访友,参加与工作 无关的旅游,娱乐活动造成的事故伤害,不应当认定 为工伤。
(六)在上下班途中,受到机动 车事故伤害的;
• 劳动部颁发的《企业职工工伤保
险试行办法》规定:在上下班的规 定时间和必经路线上,发生无本人 责任或非本人主要责任的道路交通 机动车事故的,应认定为工伤。
受到机动车伤害应该认定为工伤,表明了国家加强劳
动者权益保护力度的决心和立场。“上下班途中”既
包括职工正常工作的上下班途中,也包括职工加班加
点的上下班途中。“受到机动车事故伤害的”既可以
是职工驾驶或乘坐的机动车发生事故造成的,也可以
是职工因其他机动车事故造成的。
• 所以各位职工如果是上下班途中,发 生了机动车交通事故,一定要报交警部 门,不能与对方发生私了,交警部门就 会出际一张交通责任认定书,这份认定 书有时间、地点、交通工具以及最关键 的责任认定等内容,有了这一份基本资 料,才能报工伤申请。不要等事后感觉 伤势严重,再来提起工伤认定,已经来 不及,因为事发现场已没有了。

七年级上册政法知识点总结

七年级上册政法知识点总结

七年级上册政法知识点总结政法知识在七年级上册的学习中占有重要的一部分,它们为我们提供了必要的法律知识,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法律法规,防止自身违法犯罪。

本文将对七年级上册政法知识进行总结,以便同学们更好地掌握这些重要知识点。

第一章《国家与公民》本章重点介绍了国家和公民的概念、构成等基本知识。

在这里,我们必须了解什么是公民及其权利和义务。

公民有权利,但同时也有义务,我们作为公民应当注重相应的义务的履行,以便更好地保护我们的权利。

此外,在国家构成方面,我们应该掌握国家的主权、领土等基本概念。

第二章《法律常识》在本章中,我们学习了法律的定义及其基本特征特点。

我们了解了法律的来源、立法机关以及法律的等级。

此外,在学习这些知识点的同时,我们也需要了解要如何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以及处理日常纠纷的方法。

第三章《劳动权益保护》在这一章中,我们学习了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还了解了劳动合同和劳动保护等基本知识。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应该了解劳动保护法规,包括工作时间、加班要求、工伤及生育方面的保护,以便我们更好地保护自己的权益。

第四章《消费者权益保护》在本章中,我们学习了消费者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包括消费者权益保护的法规、消费者权益保护协会及其职能等知识点。

此外,我们还了解了如何维护自身消费者权益,如何依法维权。

第五章《安全与保险》在本章中,我们学习了安全和保险等基本概念及其重要性,了解了相关的法律法规。

我们也重点关注了安全生产和交通安全等方面的保护,以及使用各种保险类型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以上为七年级上册的政法知识点总结。

政法知识的掌握是非常必要的,它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法律和法律法规,学会合理维权,并避免自身的违法行为。

因此,同学们要认真学习掌握这些知识点,为自己的人生奠定良好的基础。

六年级劳动教案(上册)

六年级劳动教案(上册)

六年级劳动教案(上册)第一章:认识劳动【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劳动的概念和意义。

2. 培养学生对劳动的尊重和热爱。

3. 引导学生认识到劳动是实现自我价值的重要途径。

【教学内容】1. 劳动的定义和种类。

2. 劳动的意义和价值。

3. 劳动与个人成长的关系。

【教学活动】1. 讲解劳动的定义和种类。

2. 分享劳动的意义和价值。

3. 引导学生思考劳动与个人成长的关系。

【作业布置】1. 写一篇关于自己最擅长的一项劳动技能的短文。

第二章:家庭劳动教育【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家庭劳动的意义和价值。

2. 培养学生热爱家庭劳动的习惯。

3. 引导学生学会承担家庭责任。

【教学内容】1. 家庭劳动的种类和意义。

2. 家庭劳动教育的原则和方法。

3. 家庭劳动与家庭关系的关系。

【教学活动】1. 讲解家庭劳动的种类和意义。

2. 分享家庭劳动教育的原则和方法。

3. 引导学生思考家庭劳动与家庭关系的关系。

【作业布置】1. 制定一个家庭劳动计划,包括每天要完成的任务。

第三章:学校劳动教育【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学校劳动的意义和价值。

2. 培养学生积极参与学校劳动的习惯。

3. 引导学生学会团队合作。

【教学内容】1. 学校劳动的种类和意义。

2. 学校劳动教育的原则和方法。

3. 学校劳动与学长的关系。

【教学活动】1. 讲解学校劳动的种类和意义。

2. 分享学校劳动教育的原则和方法。

3. 引导学生思考学校劳动与学长的关系。

【作业布置】1. 参与学校的一次劳动活动,并写一篇关于活动的体会。

第四章:社会劳动教育【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社会劳动的意义和价值。

2. 培养学生尊重社会劳动的态度。

3. 引导学生学会为社会做贡献。

【教学内容】1. 社会劳动的种类和意义。

2. 社会劳动教育的原则和方法。

3. 社会劳动与个人成长的关系。

【教学活动】1. 讲解社会劳动的种类和意义。

2. 分享社会劳动教育的原则和方法。

3. 引导学生思考社会劳动与个人成长的关系。

劳动保障法包括什么劳动保障法规基本常识

劳动保障法包括什么劳动保障法规基本常识

劳动保障法包括什么劳动保障法规基本常识劳动保障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部法律,旨在保障劳动者的权益,维护社会稳定。

该法规定了劳动者的基本权益和劳动关系的基本规则。

本文将介绍劳动保障法的基本常识。

劳动保障法共分为十章,包括总则、劳动合同、工资、工时和休假、劳动安全卫生、女职工和未成年工保护、社会保险和福利、劳动争议处理、法律责任和附则等内容。

以下是对每章内容的详细介绍:第一章总则劳动保障法的总则规定了劳动者的基本权益和劳动关系的基本规则。

劳动者享有平等就业、平等工作、平等待遇的权利,雇主应当提供公平的就业机会,不得有性别、民族、残疾等歧视。

同时,劳动者有参与劳动关系协商和集体合同谈判的权利。

第二章劳动合同劳动合同章节详细规定了劳动合同的签订、履行和终止的规定。

劳动合同是劳动者与雇主之间约定劳动条件和权益的书面协议,应当明确约定劳动报酬、工作时间、休假等条款。

雇主不得随意解雇劳动者,解雇应当符合法律规定的情形。

第三章工资工资章节规定了劳动者的工资权益。

劳动者有权按照劳动合同约定获得劳动报酬,工资应当及时支付,不得少于最低工资标准。

同时,雇主应当公开工资支付情况,确保劳动者合法权益。

第四章工时和休假工时和休假章节规定了劳动者的工作时间和休假权益。

劳动者的标准工时为每日8小时、每周40小时,超过工时应当支付加班工资。

劳动者有带薪年休假、婚丧产假等休假权益,雇主不得拒绝或者延迟劳动者的休假申请。

第五章劳动安全卫生劳动安全卫生章节规定了劳动环境的安全与健康保护。

雇主应当提供安全的工作条件,保障劳动者的生命和身体安全。

劳动者有权拒绝危险、有害、艰苦的工作,有权举报、反映安全问题。

第六章女职工和未成年工保护女职工和未成年工保护章节重点关注对女性劳动者和未成年工的特殊保护。

法律规定妇女享有与男子平等的劳动权益,保护女性劳动者的生育权益。

未成年工的劳动条件和保护要求有特殊规定。

第七章社会保险和福利社会保险和福利章节规定了劳动者的社会保险权益。

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知识点梳理

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知识点梳理

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知识点梳理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是初中生学习道德与法治的一本教科书,旨在帮助学生了解道德规范和法律知识,培养健康的道德品质和法治观念。

本文将对这本教材的知识点进行梳理,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课程内容。

第一章:道德准则第一节道德与人生本节主要介绍道德与人生的关系,强调道德对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学生应该明白道德对自己和他人的影响,以及培养良好道德品质的重要性。

第二节道德的基本准则与行为规范本节介绍了道德的基本准则,如诚实守信、富有正义感等。

此外,还列举了一些行为规范,如尊重师长、帮助他人等。

学生应该了解并遵循这些准则和规范,以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

第三节道德的教化与培养本节介绍了培养良好道德品质的方法和途径。

学生应该明白道德的教化和培养不仅来自于学校教育,还需要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努力。

同时,学生也应该自觉地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

第二章:公民道德第一节公民道德的基本内容本节介绍了公民道德的基本内容,如尊法守纪、参与公共事务等。

学生应该了解并遵守这些基本内容,以成为有责任感和奉献精神的公民。

第二节尊法守纪本节强调了尊法守纪的重要性。

学生应该了解法律的作用和意义,并切实做到尊重法律、遵守法纪、维护社会秩序。

第三节参与公共事务本节介绍了公民参与公共事务的方式和途径,如参与社团活动、关注社会问题等。

学生应该主动参与社会,关心他人,为社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第三章:法律常识第一节法律的基本概念和特征本节介绍了法律的基本概念和特征,如权威性、普遍性等。

学生应该了解法律的基本属性,认识到法律在维护社会秩序和保护公民权益方面的重要作用。

第二节法律与道德的关系本节探讨了法律与道德的关系,包括相互关联和差异性。

学生应该明白道德和法律虽然有区别,但在维护社会公共利益方面有着共同的目标。

第三节法律的产生与发展本节介绍了法律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从人类社会的起源和发展中找到法律的渊源。

学生应该了解法律的历史,明白法律的不断完善和发展。

八年级上册法制知识点总结

八年级上册法制知识点总结

八年级上册法制知识点总结第一章法律与法律意识1.1 法律的概念和作用法律是规范社会行为的行为规则和准则的总称。

法律具有指导行为、惩罚违法和保护权益等作用。

1.2 法律意识的培养法律意识是指个体对法律的认知、理解和情感态度。

要培养良好的法律意识,需要了解法律的基本知识,尊重法律权威,养成守法的习惯。

1.3 法律的层级和效力法律分为宪法、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地方法规等层级,宪法是最高法律,其他法律需要与宪法相协调。

法律具有直接效力和间接效力。

第二章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2.1 公民的基本权利公民的基本权利包括生存权、发展权、平等权、民主权等。

公民应当依法行使权利,同时也要履行相应的义务。

2.2 公民的基本义务公民的基本义务包括守法、纳税、保护环境、参加社会公共事务等。

公民应当履行自己的义务,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

2.3 公民的参政权利公民具有参政权利,可以通过选举、罢免、言论、集会等方式参与政治活动,并行使监督权利。

第三章法律常识3.1 法律的知识和常识了解法律的知识和常识对于公民来说很重要,可以帮助公民避免违法行为,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3.2 法律制裁的形式和程序法律制裁的形式包括行政处罚、刑事制裁、民事赔偿等,不同的违法行为会受到不同的法律制裁。

3.3 法律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在日常生活中,公民需要运用法律知识来维护自己的权益、解决纠纷和处理事务。

第四章法律制度和社会管理4.1 法律制度的构建和完善法律制度的构建和完善是社会管理的基础,需要不断完善和发展法律制度,提高社会管理的效率和公正性。

4.2 法律工作机构和职能部门法律工作机构包括国家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等。

这些机构负责法律的制定、执行和审判工作。

4.3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基本方针,要求国家各级机关和公民都要依法行事,维护国家法律的尊严和权威。

第五章法律实践5.1 在日常生活中依法维权在日常生活中,公民可以通过法律途径来维权,例如通过法律程序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九年级上期《劳动技术》教案

九年级上期《劳动技术》教案

九年级上期《劳动技术》教案第一章:劳动的意义与价值1.1 学习目标:了解劳动的定义和意义,认识到劳动的价值和重要性。

1.2 教学内容:劳动的定义和种类劳动的意义和价值劳动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1.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劳动的定义和意义,引导学生理解劳动的价值。

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劳动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分享自己的观点。

1.4 教学评估:小组讨论评估: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表达能力。

作业评估: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劳动意义的短文,评估学生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第二章:劳动安全常识2.1 学习目标:了解劳动安全的基本知识和自我保护意识,掌握一些基本的劳动安全技能。

2.2 教学内容:劳动安全的基本知识个人防护装备的使用紧急情况下的应对方法2.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劳动安全的基本知识和个人防护装备的使用方法。

实地操作法:进行紧急情况下的应对方法训练,让学生掌握实际操作技能。

2.4 教学评估:理论知识考核:通过笔试评估学生对劳动安全知识的掌握程度。

实地操作评估:观察学生在应对方法训练中的操作准确性and 熟练度。

第三章:劳动法律法规3.1 学习目标:了解劳动法律法规的基本内容和劳动者权益,学会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3.2 教学内容:劳动法律法规的基本规定劳动者的权益和义务劳动者权益的保护途径3.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劳动法律法规的基本内容和劳动者权益。

案例分析法:分析一些劳动者权益受到侵害的案例,引导学生学会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3.4 教学评估:理论知识考核:通过笔试评估学生对劳动法律法规知识的掌握程度。

案例分析评估:观察学生在案例分析中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四章: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4.1 学习目标:了解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的基本知识,学会制定个人职业规划和寻找就业机会的方法。

4.2 教学内容:职业规划的基本概念和方法就业市场的了解和分析寻找就业机会的途径和技巧4.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的基本知识和寻找就业机会的途径。

法律常识大全

法律常识大全

法律常识大全导言法律是一个复杂而广泛的领域,维护社会秩序和公正至关重要。

对于每个人来说,了解一些基本的法律常识是必要的。

本文将为您介绍一些重要的法律常识,帮助您更好地了解和运用法律。

第一章法律的定义与分类一、法律的定义法律是由具有立法权的机关制定的一系列行为规范,旨在调整和规范社会成员的行为,以维护社会秩序和公正。

二、法律的分类1.公法和私法公法主要调整国家与公民、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包括宪法、行政法、刑法等;私法则主要调整个人之间的关系,包括民法、商法等。

2.刑法和民法刑法规定了各种违法行为所应承担的刑事责任,包括盗窃、杀人等;民法则调整了人们在财产、合同、婚姻等方面的权利和义务。

3.国际法和国内法国际法调整国家之间的关系,如国际贸易、战争等;国内法则是各个国家内部的法律体系,以维护社会秩序和公正。

第二章基本法律原则一、平等原则平等原则要求法律对所有人平等适用,不论其种族、性别、宗教或社会地位。

法律的实施应保证每个人在法律面前都是平等的。

二、合法性原则合法性原则要求任何行为都必须依据法律规定。

行为符合法律的规定,才能被认为是合法的,并受到法律的保护。

三、自由原则自由原则要求法律保护个人的自由,包括言论自由、信仰自由、组织自由等。

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每个人都有权行使自己的自由。

四、公正原则公正原则要求法律的制定和执行都应公正无私,确保每个人都能获得公正的待遇和裁决。

第三章常见法律问题解析一、合同法常识合同是民事法律关系的基础,它规定了各方当事人的权利义务。

在签订合同时,应注意明确合同的对象、内容、价格等要素,以免引发纠纷。

二、刑法常识刑法规范了社会危害行为,包括盗窃、抢劫、杀人等。

了解刑法规定可帮助人们避免违法行为,并提高自身的法律意识。

三、劳动法常识劳动法保护员工的合法权益,规定了劳动关系的建立、双方的权利义务、劳动报酬等。

了解劳动法的基本原则可以帮助雇主和员工维护自身的权益。

结语法律常识的了解对每个人来说都是必要的,它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社会规范和法律制度。

五年级劳动上册教案(全册)

五年级劳动上册教案(全册)

五年级劳动上册教案(第一部分)第一章:认识劳动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劳动的概念和意义。

2. 培养学生对劳动的尊重和热爱。

3. 引导学生认识到劳动对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性。

二、教学内容:1. 劳动的定义和种类。

2. 劳动的意义和价值。

3. 劳动对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的作用。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劳动的定义、种类和意义。

2. 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劳动对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性。

3. 案例分析法:分析劳动模范的事迹,激发学生的劳动热情。

四、教学步骤:1. 导入:引导学生思考劳动的含义。

2. 讲解:讲解劳动的定义、种类和意义。

3. 讨论:分组讨论劳动对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性。

4. 案例分析:介绍劳动模范的事迹,引导学生学习劳动精神。

5. 总结:强调劳动的价值和意义。

五、作业布置:1. 课后思考: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思考劳动对自己的成长和发展的影响。

2. 家庭劳动实践:安排一次家庭劳动,如打扫卫生、做饭等,让学生亲身体验劳动的乐趣。

第二章:劳动安全常识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劳动安全的基本知识。

2. 培养学生遵守劳动安全规定的意识。

3. 引导学生掌握劳动事故的预防方法和处理技能。

二、教学内容:1. 劳动安全的基本要求。

2. 劳动事故的预防方法。

3. 劳动事故的处理技能。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劳动安全的基本要求和事故预防方法。

2. 演示法:展示劳动安全设备和操作规范。

3. 实践操作法:让学生模拟操作,掌握安全技能。

四、教学步骤:1. 导入:引导学生关注劳动安全。

2. 讲解:讲解劳动安全的基本要求和事故预防方法。

3. 演示:展示劳动安全设备和操作规范。

4. 实践操作:分组进行模拟操作,掌握安全技能。

5. 总结:强调劳动安全的重要性。

五、作业布置:1. 课后思考: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思考如何遵守劳动安全规定。

2. 家庭劳动实践:观察家庭中的劳动安全隐患,并提出改进措施。

第三章:日常劳动技能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一些日常劳动技能。

五年级劳动上册教案(全册)

五年级劳动上册教案(全册)

五年级劳动上册教案(第一至第五章)第一章:认识劳动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劳动的定义和意义,认识到劳动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情感和积极性。

教学内容:1. 劳动的定义和分类: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

2. 劳动的意义:创造物质财富、提高生活质量、促进个人成长等。

教学活动:1. 讨论:让学生分享对劳动的认识和感受。

2. 小组讨论:探讨不同类型的劳动及其重要性。

3. 案例分析:介绍一些优秀的劳动模范,让学生了解他们的劳动成果和奉献精神。

作业:1. 调查家庭成员的劳动情况,了解他们从事的劳动类型和劳动成果。

第二章:日常生活中的劳动教学目标:2. 让学生学会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

教学内容:1. 日常生活中的劳动:家务劳动、自我管理劳动等。

教学活动:1. 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在家庭中的劳动经验和感受。

2. 小组活动:共同完成一项家务任务,体验劳动的乐趣。

作业:1. 制定个人劳动计划:确定自己的劳动任务和完成时间。

第三章:劳动安全常识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劳动安全的基本知识,提高安全意识。

2. 培养学生正确使用劳动工具和设备的能力。

教学内容:1. 劳动安全的基本要求:遵守劳动纪律、正确使用工具等。

2. 常见劳动安全隐患及预防措施:如高空作业、机械操作等。

教学活动:1. 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劳动安全的认识和经验。

2. 观看劳动安全宣传片:了解常见的劳动安全事故及预防方法。

3. 小组活动:模拟劳动场景,学会正确使用劳动工具和设备。

作业:1. 调查周围环境中的劳动安全隐患,并提出相应的预防措施。

第四章:劳动技能培养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劳动技能,提高动手能力。

2. 让学生在劳动实践中培养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意识。

教学内容:1. 基本劳动技能:如扫地、擦窗、整理物品等。

2. 劳动实践:选择一项劳动任务,进行实践操作。

教学活动:1. 演示:教师展示正确的劳动操作方法。

2. 小组实践:学生分组进行劳动实践,互相学习和交流。

法律常识手册

法律常识手册

法律常识手册第一章:法律的基本概念与原则法律是指由国家制定和实施的,以维护社会秩序、保护公民权益为目的的规范性规则。

法律的基本原则包括平等原则、公正原则、自由原则和合法原则等。

平等原则要求法律对所有人一视同仁,不得歧视;公正原则要求法律的适用和实施应当公正无私;自由原则要求法律保护公民的自由权利;合法原则要求行为应当符合法律规定。

第二章:法律的分类法律可以按照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

按照法律的形式,可以分为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等。

按照法律的内容,可以分为刑法、民法、行政法、经济法、劳动法等。

按照法律的效力,可以分为法律、行政法规和规章等。

按照法律的适用范围,可以分为国际法、国内法等。

第三章:法律的来源法律的来源包括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和司法解释等。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律,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法律是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的,具有普遍适用的法律效力。

行政法规是由国务院制定的,适用于行政管理活动。

地方性法规是由地方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的,适用于本地区的行政管理活动。

司法解释是由最高人民法院制定的,对法律的具体适用进行解释。

第四章:法律的适用与解释法律的适用是指根据具体情况,将法律规定应用于具体案件的过程。

法律的解释是指对法律规定的具体含义进行解释和说明的过程。

法律的适用和解释应当遵循法律的原则和精神,注重实际情况,维护公正和公平。

第五章:法律责任法律责任是指违反法律规定所产生的法律后果。

法律责任可以分为刑事责任和民事责任。

刑事责任是指违反刑法规定所产生的法律后果,包括罚金、拘役、有期徒刑和无期徒刑等。

民事责任是指违反民法规定所产生的法律后果,包括赔偿损失、承担违约责任等。

第六章:法律的保护与维权法律的保护与维权是指公民和组织通过法律手段维护自身权益的行为。

公民和组织可以通过诉讼、仲裁、行政救济等方式来维护自身权益。

同时,法律也规定了一系列的法律保护措施,如知识产权保护、消费者权益保护等。

劳动法基础理论PPT课件

劳动法基础理论PPT课件
25
典藏PPT
(二)与劳动关系密切联系的某些关 系也是劳动法的调整对象
1、劳动力管理方面的关系; 2、劳动力配置服务方面的关系; 3、社会保险方面的关系; 4、工会活动方面的关系; 5、监督劳动法律执行方面的关系; 6、处理劳动争议方面的关系
26
典藏PPT
案例1
龙某系某市从事货物运输经营活动的个体 经营者,长期雇佣3个人员为其工作,并为3 人缴纳社会保险费。1999年11月,龙某承接 了一项运输水泥电线杆的业务。11月12日 开始运输后,龙某认为3人无法完成预定的 运输任务,其雇工之一张某介绍自己的邻居 钟某参加运输,龙某同意,并与钟某约定完 成这次运输任务后即不再雇佣钟某,费用一 次性付给钟某。
7
典藏PPT
二、劳动法的调整对象
(一)劳动关系
1、劳动关系: →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与用人单位之
间形成的社会关系
8
典藏PPT
2、劳动关系的特征: (1)存在时间与空间:只能在劳动过程中
产生; (2)主体: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 (3)性质:既有平等性,又有从属性
9
典藏PPT
钟某在为龙某提供劳务时死亡,应依《民法 通则》处理,即按民事纠纷处理。
29
典藏PPT
工伤自负协议效力如何?
2009年6月16日,周某经人介绍到李某承包 的某高速公路一路段打工,双方签订的协 议约定在工作中如果周某人身受到伤害, 李某不负赔偿责任。6月21日下午,周某在 搬运石头过程中不慎扎伤右手,经诊断为 中指末端骨折,遂于当天做了右手中指末 节缺损清创腹部转移修复术,周某共住院15 天,支出医疗费4800元,其间李某支付医药 费800元。经鉴定周某的损伤构成十级

法律知识普及宣传手册

法律知识普及宣传手册

法律知识普及宣传手册第一章:引言法律是社会秩序的基石,它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保障和指导。

然而,由于法律知识的普及程度不高,很多人对法律的了解仅限于表面,缺乏深入的认识。

为了提高公众对法律的认知和理解,本手册旨在向广大民众普及法律知识,使其能够更好地维护自身权益,增强法治意识。

第二章:法律基础知识2.1 法律的定义和特点法律是由国家制定并公布的,具有强制力的规范,它对人们的行为进行约束和规范。

法律具有普遍性、强制性、公正性和稳定性等特点,是社会秩序的基石。

2.2 法律的分类法律可以分为宪法、民法、刑法、行政法、经济法等不同的领域。

每个领域的法律都有其特定的适用范围和规定,公民应当根据具体情况遵守相应的法律。

2.3 法律的层级关系法律有层级关系,宪法位于最高层级,其他法律都必须遵守宪法的规定。

宪法下面是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和司法解释等。

公民在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时,应当遵守各级法律的规定。

第三章:法律常识3.1 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公民享有言论自由、人身自由、财产权等多项权利,同时也有遵守法律、维护社会秩序的义务。

公民应当了解自身的权利和义务,合法维护自身权益。

3.2 婚姻家庭法律知识婚姻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了解婚姻家庭法律知识对于维护家庭稳定和幸福至关重要。

本节介绍了结婚登记、离婚程序、夫妻财产、子女抚养等相关法律知识。

3.3 劳动法律知识劳动法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规定了劳动合同、工资福利、工时休假等方面的内容。

了解劳动法律知识有助于维护自身的劳动权益。

3.4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律知识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定了消费者的权益和维权途径,包括产品质量、虚假广告、维修保养等方面的内容。

了解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律知识有助于提高消费者的维权意识。

第四章:常见法律问题解答4.1 合同纠纷解决办法本节介绍了合同的定义、要素和签订合同的注意事项。

同时,还介绍了合同纠纷的解决办法,包括协商、调解、仲裁和诉讼等多种方式。

4.2 治安案件处理流程本节介绍了治安案件的定义和种类,以及治安案件的处理流程,包括报案、立案、侦查、审查起诉等环节。

六年级劳动教案(上册)

六年级劳动教案(上册)

六年级劳动教案(上册)第一章:认识劳动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劳动的意义和价值,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

教学内容:1. 劳动的定义和种类2. 劳动的意义和价值3. 劳动与生活、学习的关系教学活动:1. 讲解劳动的定义和种类,引导学生理解劳动的多样性。

2. 通过实例讲解劳动的意义和价值,让学生认识到劳动对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性。

3. 讨论劳动与生活、学习的关系,引导学生自觉参与劳动。

第二章:家庭劳动技能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家庭劳动技能,提高生活自理能力。

教学内容:1. 家庭劳动的种类和重要性2. 家庭劳动技能的掌握教学活动:1. 讲解家庭劳动的种类和重要性,引导学生认识到家庭劳动的价值。

2. 示范和指导一些基本的家庭劳动技能,如洗衣、做饭、打扫卫生等。

第三章:学校劳动管理1. 让学生了解学校的劳动管理规定,遵守学校的劳动纪律。

教学内容:1. 学校劳动管理规定的了解2. 学校劳动纪律的遵守教学活动:1. 讲解学校劳动管理规定,让学生了解学校的劳动要求和标准。

2. 讨论学校劳动纪律的重要性,引导学生自觉遵守学校的劳动纪律。

3. 组织学生参与学校的劳动活动,如扫地、擦窗等,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合作精神。

第四章:社会劳动实践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社会劳动的种类和重要性,培养学生的社会劳动观念。

2. 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劳动实践,增强社会责任感。

教学内容:1. 社会劳动的种类和重要性2. 社会劳动实践的参与教学活动:1. 讲解社会劳动的种类和重要性,引导学生认识到社会劳动对社会的贡献。

2. 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劳动实践,如参加社区清洁活动、帮助老人等。

3. 引导学生反思社会劳动实践的经历,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第五章:劳动安全常识1. 让学生了解劳动安全常识,提高劳动安全意识。

2. 培养学生遵守劳动安全规定,预防劳动安全事故的发生。

教学内容:1. 劳动安全常识的了解2. 劳动安全规定的遵守教学活动:1. 讲解劳动安全常识,让学生了解劳动安全事故的预防方法。

劳动安全教案:预防事故从我做起

劳动安全教案:预防事故从我做起

劳动安全教案:预防事故从我做起第一章:认识劳动安全1.1 学习目的:让学生了解劳动安全的概念和重要性,提高安全意识。

1.2 教学内容:1.2.1 劳动安全的定义: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理解劳动安全的含义,知道劳动安全涉及到生产、生活、工作等方面的安全问题。

1.2.2 劳动安全的重要性: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认识到劳动安全对于个人和社会的意义,强调预防事故的重要性。

1.3 教学方法:1.3.1 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劳动安全的概念和重要性,使学生掌握基本知识。

1.3.2 案例分析法:教师通过分析安全事故案例,引导学生认识到劳动安全的重要性。

第二章:预防事故的基本原则2.1 学习目的:让学生了解预防事故的基本原则,提高事故预防能力。

2.2 教学内容:2.2.1 预防为主:强调预防事故的重要性,让学生认识到预防事故是每个人的责任。

2.2.2 安全第一:教育学生将安全放在首位,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以安全为前提。

2.2.3 全面参与: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安全管理,共同营造安全的劳动环境。

2.3 教学方法:2.3.1 讲授法:教师讲解预防事故的基本原则,使学生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2.3.2 小组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如何将预防原则应用到实际工作中,提高安全事故预防能力。

第三章:劳动安全常识3.1 学习目的:让学生了解劳动安全常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3.2 教学内容:3.2.1 个人安全防护用品的正确使用:教育学生了解并学会正确使用安全帽、安全带、防护眼镜等个人防护用品。

3.2.2 事故应急预案:教授学生事故应急预案的制定和实施,提高应对突发事故的能力。

3.3 教学方法:3.3.1 演示法:教师演示个人安全防护用品的正确使用方法,学生跟随学习。

3.3.2 角色扮演法:学生分组扮演不同角色,模拟事故应急预案的制定和实施过程。

第四章:安全生产法律法规4.1 学习目的:让学生了解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增强法治意识。

4.2 教学内容:4.2.1 我国安全生产法律法规体系:学生应了解国家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的构成和主要内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 劳动法律常识
第一节 劳动关系
• 甲在乙的小店干活,遇到下列问题,请解 答:
• 1.答应给的钱,不给怎么办?工资能用其他 物品替代不?约定的钱少于最低工资标准 ,能否主张按照最低工资标准付款
• 2.受伤,能否要求享受工伤待遇 • 3.不干了,能否要求支付经济补偿金 • 4.有没有退休金 • 5.能不能要求签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 • 6.节假日加班,能要加班费不 • 7.在计件工资的情况下,能否主张加班工资
• 原则上没区别,用于考虑公有制性质,劳 动人民当家作主。
• 广义的雇佣关系,包括劳务关系
3.承揽关系
• 承揽人 • 定作人 • 定作人的责任比用人单位轻 • 定作人的工作独立性强,仅需交付工作成
果。
• 4.合伙关系 • 无偿 • 作为合伙人的大厨 • 5.特许经营许可 • 夜班司机的地位 • 6.单位之间的服务合同 • 学校和保安公司、运输公司
• (3)劳动者提供的劳动是用人单位业务的 组成部分。
2.可参照的凭证
• (1)工资支付凭证或记录(职工工资发放名 册)、缴纳各项社会保险费的记录;
• (2)用人单位向劳动者发放的“工作证”、 “服务证”等能够证明身份的 件,
• (3)劳动者填写的用人单位招工招聘“登 记表”、“报名表”等招用记录;
一、劳动关系概述
• 1.劳动关系概念 • 2.劳动关系的特征 • 3.劳动关系与类似关系的联系与区别
一、劳动关系的概念
• 1.劳动关系的主体
• 劳动者(劳)
用人单位(资)
• 劳动者是为用人单位提供劳动力的自然人, 也称职工、工人、雇员。
• 年满16周岁,具有劳动能力。
• 用人单位是依法招用和管理劳动者,对劳 动者承担有关义务的组织,包括企业、个 体工商户、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 体。(公务员或参照公务员管理的,不是 劳动关系)
二、劳动合 第三节 劳动合同的的条款 • 第四节 劳动合同的效力
二、劳动关系与劳动合同
• (一)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的劳动关系 确立时间
• 1. 《劳动各同法》第七条规定。“用人单 位自用工之日起即与劳动者建立劳动关系。 用人单位应当建立职工名册备查。”
• 1.劳务关系 • 非职业性——无排他性,可以建立多个劳
务关系
• 非有偿性,可以无偿 • 临时性,不稳定,用人单位解除受到的限
制少
• 主体非限制性 • 劳务提供者,可以是退休人员、未成年人 • 劳务接受者,可以是自然人、家庭等非用
人单位。用人单位的责任也比劳动关系轻。
• 2.雇佣关系 • 雇员与雇主
• 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在用工前订立劳动合 同的,劳动关系自用工之日起建立。
(二)用人单位不签书面劳动合同的法律后果
• 1.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超过一个月不满一年末 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当向劳动者每 月支付两倍的工资,并与劳动者补订书面劳动合 同;劳动者不与用人单位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 用人单位应当书面通知劳动者终止劳动关 ,并依 照劳动合同法第四十七条的规定支付经济补偿。 (经济补偿按劳动者在本单位工作的年限,每满~ 年支付一个月工资的标准向劳动者支付。六个月 以上不满一年的,按一年计算,不满六个月的, 向劳动者支付半个月工资的经济补偿。 )
• 2.劳动关系的客体
• 劳动(行为):劳动者为履行劳动合同规 定的义务所为的具有从属性的职业上的有 偿劳动。
3.劳动关系的内容
• 主体的权利义务 • 劳动者的义务 • (1)劳动义务(2)服从义务(3)保密义
务(4)增益义务——忠实、勤勉 • (5)损害赔偿义务 • 用人单位的义务 • (1)给付劳动报酬的义务(2)保护义务 • (3)提供劳动条件(4)费用偿还(5)给
假义务
• 4.劳动关系的变动
• 成立(入职)、变更(变更工作岗位、地 点等)、终止(离职)
• 5.变动的原因 • (劳动合同的订立、变更、解除和终止)
• 劳动关系是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基于劳动合 同而依法成立的权利义务关系,劳动者在 用人单位的管理下提供有报酬的劳动而用 人单位应向劳动者支付劳动报酬。
• 2. 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满一年未与劳动 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自用工之日起满 一个月的次日至满一年的前一日应当向劳 动者每月支付两倍的工资,并视为自用工 之日起满一年的当日已经与劳动者订立无 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应当立即与劳动者补 订书面劳动合同。
(三)劳动者不签书面劳动合同的法律后果
• 自用工之日起一个月内,经用人单位书面 通知后,劳动者不与用人单位订立书面劳 动合同的,用人单位应当书面通知劳动者 终止劳动关系,无需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 偿,但是应当依法向劳动者支付其实际工 作时间的劳动报酬。
• 所谓“用工”,是指用人单位实际上开始 使用劳动者的劳动力,劳动者开始在 用人 单位的指挥、监督、管理下提供劳动。用 工之日,通俗地讲,就是劳动者在用人单 位开始上班的那一天。 岗前培训
• 2. 《劳动各同法》第十条 建立劳动关系, 应当订立书面劳动合同。
• 已建立劳动关系,未同时订立书面劳动 合同的,应当自用工之日起一个月内订立 书面劳动合同。
• (4)考勤记录; • (5)其他劳动者的证言等。 • 其中,(1)、(3)、(4)项的有关凭证由用人单
位负举证责任。
(四)未签书面劳动合同是劳动关系是 否成立的判断依据
• 1.用人单位招用劳动者末订立书面劳动合同, 但同时具备下列情形的,劳动关系成立;
• (1)用人单位和劳动者符合法律、法规规 定的主体资格,
• (2)用人单位依法制定的各项劳动规章制 度适用干劳动者,劳动者受用人单位的劳 动管理,从事用人单位安排的有报酬的劳 动;
二、劳动关系的特征
• 1.劳动关系的唯一性和排他性(职业性)。 劳动者不能同时处于两个劳动关系当中。
• 2.主体的特定性 • 劳动关系是劳动者和用人单位的关系 • 3.标的的特定性 • 劳动关系的存在,必须以劳动为目的 • 4.劳动者对用人单位的从属性 • 劳动合同订立时平等,履行时是有从属性

三、劳动关系与类似关系的联系 与区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