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阅读练习3(附答案及解析)
专题06 古代诗歌阅读-2023年高考真题和模拟题语文分项汇编(解析卷)
专题06:古代诗歌阅读(2023·全国·统考新高考I真题)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答友人论学林希逸逐字笺来学转难①,逢人个个说曾颜②。
那知剥落皮毛处,不在流传口耳间。
禅要自参求印可,仙须亲炼待丹还。
卖花担上看桃李,此语吾今忆鹤山③。
【注】①笺:注释。
这里指研读经典。
②曾颜:孔子的弟子曾参和颜回。
③鹤山:南宋学者魏了翁,号鹤山。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的首联描述了当时人们不畏艰难、努力学习圣人之道的学术风气。
B.诗人认为,“皮毛”之下精要思想的获得,不能简单依靠口耳相传。
C.颈联中使用“自”“亲”二字,以强调要获得真正学识必须亲自钻研。
D.诗人采用类比等方法阐明他的治学主张,使其浅近明白、通俗易懂。
2.诗的尾联提到魏了翁的名言:“不欲于卖花担上看桃李,须树头枝底方见活精神也。
”结合本诗主题,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答案】1.A 2.①卖花担上的桃李,虽然也缤纷绚烂,但活力已经不再。
②唯有回归本原,方能获得学问真谛,就如同在树头枝底欣赏桃李,方能体会到其活泼的精神。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赏析诗歌语言、手法的能力。
A.“不畏艰难、努力学习圣人之道的学术风气”错误,“学转难”表明用“逐字笺”的学习方法难以理解经典真谛,且“逢人个个说曾颜”也并非指努力学习圣人之道,而是讽刺当下人们对圣人之道的学习流于表面。
故选A。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句内涵,把握诗歌主题的能力。
由题干可知,首先要把握魏了翁名言的意思。
“不欲于卖花担上看桃李,须树头枝底方见活精神也”是说在树头枝底观赏桃李才能体会到其活泼泼的精神状态。
接着把握本诗尾联的内容并结合诗歌的主题来谈自己的理解。
“卖花担上看桃李,此语吾今忆鹤山”是说大家在肩挑的担子上观看鲜花,在喧闹的酒楼上欣赏音乐,根本想象不到桃李绽放的盛况,也不可能体会到丝竹管弦的精妙。
结合诗歌的标题“答友人论学”可知,此处用“看桃李”来喻指做学问,以“树头枝底”来喻指学问的本源,诗人以此说明要想获得学问的真谛需要回归本源,这就如同观赏桃李,卖花担上的桃李虽美,但离开“树头枝底”,没有了活力,唯有到树头枝底才能体会到其活泼的精神状态。
古代诗歌《归园田居(其三)》阅读练习及答案(河北2023学年高二上)
河北2023学年高二年级上学期第一次考试(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15~16题。
归园田居(其三)[晋]陶渊明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农家[明]钟芳牛放平芜绿满郊,小池储水灌新苗。
夜归醉共妻孥乐,不与陶朱[注]斗富饶。
[注]陶朱,即陶朱公,后泛指大富者。
1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陶诗的第一、二句写诗人在南山下种豆的情形,诗句平实自如,如叙家常,让人觉得淳朴自然而又亲切。
B.陶诗的第三、四句写诗人每天早上下地,晚上月亮都出来了才扛着锄头回家,流露出对辛苦劳作的抱怨。
C.陶诗第六句“夕露沾我衣”与杨万里《插秧歌》中“雨从头上湿到胛”,都通过细节描写反映从事农业劳动的艰苦。
D.陶诗的第一、二句写原野吃草的牛和蓄水灌溉新苗的水池,营造了祥和、安宁的气氛,为后面的抒情做铺垫。
16.陶诗和钟诗的最后两句分别是全诗的“诗眼”,请分析二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论语·里仁》冲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指要向先进典型学习,加强自身修养,而对于反面典型要对照反省,引以为戒。
(2)《论语·雍也》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很好地阐释了“文”和“质”的关系:质朴超过文采就会粗野鄙俗,文采超过质朴就会虚饰浮夸。
(3)《论语·颜渊》中,孔子认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就是说不论什么时候,只要能够自己做主去实践礼的要求,天下的一切就都归仁了。
15.B(“流露出对辛苦劳作的抱怨”错,诗人虽然劳作艰辛,但这是诗人向往的田园生活,诗人的心情是愉快的)16.陶诗最后两句写诗人不惧农事的劳累,坚定自己躬耕隐居的理想愿望,洋溢着归隐的恬适。
江苏省部分地区2023届高三2月语文试卷分类汇编:古诗阅读专题(含答案)
古诗阅读专题江苏省扬州市2022-2023学年高三年级2月模拟语文试卷(二) 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15~16题。
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王维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
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
复值接舆①醉,狂歌五柳②前。
送崔九裴迪归山深浅去,须尽丘壑美。
莫学武陵人,暂游桃源里。
【注】①接舆:春秋时期楚国隐士,躬耕为食,佯狂不仕。
②五柳:陶渊明《五柳先生传》:“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
”15. 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王诗首联有声有色,动静结合,凸显山水之美。
远山苍翠,极富色彩感染力;流水潺潺,极具音乐流动美。
B. 王诗颈联将两处景象巧妙地组合在一起,画趣盎然,体现诗人高超的构图技巧,契合“诗中有画”这一评价。
C. 王诗尾联巧借接舆和陶渊明两个典故,表明了自己和裴迪与古人的精神相互映照,有着共同的精神追求。
D. 裴诗是一首劝勉诗,劝勉友人既然隐居就必须坚定不移,语气亲切自然,看似平淡,实则蕴含深刻的哲理。
16. 试结合两首诗的内容分析裴迪这一人物形象。
(6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江苏省连云港市2023届高三年级2月调研考试语文试题(三)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小题。
代意二首(其一)杨亿①梦兰前事②悔成占,却羡归飞拂画檐。
锦瑟惊弦愁别鹤③,星机促杼怨新缣。
舞腰试罢收纨袖,博齿④慵开委玉奁。
几夕离魂自无寐,楚天云断见凉蟾。
注:①据欧阳修《归田录》载:“真宗好文,初待大年(杨亿字)眷顾无比,晚年恩礼新衣” ②梦兰前事,典出《左传》。
高三语文二轮专题复习:古代诗歌鉴赏03 Word版含答案
古代诗歌鉴赏03鉴赏古典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是考查的重要内容之一。
常见考查类型有:“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表现了怎样的情趣”“主旨是什么”或结合意境提问,或就某句某联发问等等。
如:采桑子欧阳修天容水色西湖好,云物俱解。
鸥鹭闲眠,应惯寻常听管弦。
风清月白偏宜夜,一片琼田。
谁羡骖鸾,人在舟中便是仙。
试分析这首词的内容主旨。
答:再如:阅读白居易的《村夜》诗,分析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霜草苍苍虫切切,村南村北行人绝。
独出门前望野田,月明荞麦花如雪。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由原先的孤独寂寞,到独出门后去排遣烦闷,看到了明丽景色而感到特别喜悦的感情变化。
在分析某一首诗歌作者的观点与态度时,所用的方法并不一定是单一的、孤立的,往往是多方面的综合,只有这样才能比较完整、准确地把握诗人的态度与观点。
作者的观点与态度是建立在语言、形象、表达技巧等外在形式之上的。
古代诗歌的作者以诗歌作为载体表达的情感、主张、观点和态度。
其表现方式有别,手法各异:或直白张扬,或含蓄隐晦,或开门见山,或卒章显志。
因此,正确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必须建立在广泛阅读和准确理解的基础上,必须准确分析诗歌的具体内容,这样才能概括出作者在作品中表达的观点和态度。
一般而言,诗文作者表达观点态度有两种方式:一是直接表达,二是间接表达。
6.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南柯子王炎山冥云阴重,天寒雨意浓。
数枝幽艳湿啼红。
莫为惜花惆怅对东风。
蓑笠朝朝出,沟塍处处通。
人间辛苦是三农[注]。
要得一犁水足望年丰。
【注】三农:指春耕、夏耘、秋收。
试分析下阕内容,以及作者在词中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答:答案:描写了农民不避风雨、辛勤劳作的生活,发出了“人间辛苦是三农”的感叹,表达了农民盼望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心情。
作者通过对农民辛劳生活的感叹,抒发了怜悯农民的思想感情。
详细分析:作者所抒发的思想情感可以从诗句的表述中得到答案,如“莫为惜花惆怅对东风”,对雨的态度不是怨恨风雨摧花,而是“要得一犁水足望年丰”,“朝朝”“处处”表现了农民劳作的艰辛。
高三高考 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答案解析(3)
高三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答案解析(3)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后面各题。
归王官次年作司空图乱后烧残数架书,峰前犹自恋吾庐。
忘机渐喜逢人少,览镜空怜待鹤疏。
孤屿池痕春涨满,小栏花韵午晴初。
酣歌自适逃名久,不必门多长者车。
【注释】王官,即王官谷,在今山西省永济县东南的中条山上,是司空图的故乡。
鹤疏,书体名,古时用于招纳贤士的诏书。
逃名,《汉书•逸民传》载:东汉人法真恬静寡欲,朝廷四次征辟皆不就,遁形远世,世人谓之逃名。
长者车,达官贵人的车。
(1)下列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上句写诗人故居在兵燹之后受到的严重毁弃:“乱”指战乱,“烧”让人想到大火熊熊的情景,“烧残”点明故居经过火烧,已洗劫一空,只剩下几架残破不全的书了。
B.首联下句表现诗人对故乡执着的热爱:“犹自”充满着人世沧桑之感,“恋吾庐”表明诗人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希望社会不要再有战乱发生。
C.颔联上句表现诗人归隐后在旧居中屏绝尘嚣、泊然宁静的心境:“忘机”是不用机心、不计较一切贵贱荣辱,点明诗人归隐故乡的真正原因。
D.尾联通过用典,委婉但却坚决地表明,自己要像法真那样做逃迹的隐士,与扰攘争夺的政治绝缘,深隐故居,悠然自适地度过自己的一生。
(2)请简要赏析诗歌颈联和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中“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的异同。
2.阅读下列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与颜钱塘①登樟亭望潮作[唐] 孟浩然百里闻雷震,鸣弦暂辍弹②。
府中连骑出,江上待潮观。
照日秋云迥,浮天渤澥③宽。
惊涛来似雪,一坐凛生寒。
注释:①颜钱塘:钱塘令颜某,名不详。
②鸣弦暂辍弹:此句暗用孔子弟子宓子贱任单父县县令时,鸣琴不下堂而把县城治理好的典故,称赞颜钱塘善理政。
③渤澥:渤海的古称。
(1)从体裁上看,本作品属于()。
A.律诗B.小令C.古体诗D.曲子词(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百里闻雷震”写未见江潮,先闻其声。
潮声巨大如雷鸣,并且震动百里,渲染出江潮的磅礴气势。
高考复习(语文)专项练习:(古代诗歌阅读)优化阅读步骤,准确解读诗歌【含答案及解析】
任务突破练15优化阅读步骤,准确解读诗歌一、(2021·湖北麻城高三5月冲刺)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除忠州,寄谢崔相公白居易提拔出泥知力竭,吹嘘生翅见情深。
剑锋缺折难冲斗,桐尾烧焦岂望琴。
感旧两行年老泪,酬恩一寸岁寒心。
忠州好恶何须问,鸟得辞笼不择林。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出泥”表明自己原是在淤泥之中,暗示了诗人被提拔之前的艰难境况。
B.“力竭”是说崔相公帮助自己用尽全力,“情深”是说他与自己情谊深厚。
C.颔联说自己的宝剑缺损,无法上阵杀敌,就像烧焦的梧桐不能制成瑶琴。
D.“岁寒心”指坚贞不屈的节操,诗人以此表达会对崔相公的帮助永怀感恩。
2.诗歌的尾联有何含意?在情感表达方面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二、(2021·河北邯郸高三月考)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3~4题。
秋暮书怀谢榛木落风高万壑哀,山川纵目一登台。
夕阳满地渔樵散,秋水连天鸿雁来。
白发无情淹岁月,黄花有意照樽罍①。
西园②公子虚陈迹,词客于今说爱才。
:酒杯。
②西园:位于河北临漳,为三国曹操所建,常召曹植、陈琳等文士在此吟诗宴游。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诗人登高望远,抓住秋天的代表景色,营造了一个萧瑟、旷远的意境,并以“哀”字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
B.颔联从俯视和仰视两个角度进行描写,紧扣题目中的“秋暮”两字取景,借“夕阳”“鸿雁”等意象,表现了日月更替、夏秋变换的时光流逝。
C.颈联运用拟物的手法,埋怨“白发无情”,慨叹“黄花有意”,体现了诗歌创作的“无理之妙”,别具情怀,富有诗趣。
D.尾联讲述西园荒芜,曹氏父子早已不在,如今的文人词客仍然谈论着他们爱才的故事,借用典故,暗寓情怀,委婉含蓄,发人深思。
4.同是悲秋之作,此诗的后两联与杜甫《登高》的后两联在情感上有何不同?三、(2021·湖北天门一中高三5月模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5~6题。
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题讲析(附练习及答案解析)
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题讲析(附练习及答案解析)1.熟知诗歌鉴赏选择题“4大设误角度”“3大解题步骤”[诗歌鉴赏选择题“4大设误角度”]古代诗歌鉴赏选择题,其考查落脚点仍是考纲规定的4大考点(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在一定程度上选择题不仅降低了诗歌鉴赏题目的解答难度,而且间接降低了诗歌的阅读难度,解决了阅读理解上的部分障碍。
[典例剖析][例1]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赴洛道中作陆机①远游越山川,山川修且广。
振策陟崇丘,案辔②遵平莽。
夕息抱影寐,朝徂衔思往。
顿辔倚嵩岩,侧听悲风响。
清露坠素辉,明月一何朗。
抚枕不能寐,振衣独长想。
【注】①陆机:西晋文学家。
出身东吴名门,东吴灭亡后退居家乡,闭门勤学,后被迫离开家乡前往京城洛阳。
②案辔:案,同“按”。
按辔,扣紧驭马的缰绳,使马慢步行走。
下列有关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远游越山川,山川修且广”紧扣诗题,概括写自己“远游”历经了艰辛的跋涉。
B.“振策陟崇丘,案辔遵平莽”写诗人行程的风尘仆仆,流露出漫漫行程之后的释然。
C.“夕息抱影寐,朝徂衔思往”采用互文手法,写出了朝夕均不能排遣的孤独和忧伤。
D.“顿辔倚嵩岩,侧听悲风响”句用“悲”来修饰“风”,突出诗人情感中的孤寂和落寞。
E.全诗写赴洛途中所见,借嵩岩、悲风、清露、明月等来表达身在旅途的独特感受。
【解题流程】设误角度:情感分析不当、技巧确认不准分析:B项,情感分析不当(无中生有)。
诗人风尘仆仆,行于高山莽原之中,并没有“释然”之情,只有孤独和忧愁。
C项,技巧确认不准。
“互文”错误,应是“朝”“夕”对比,两相呼应。
【答案】BC[例2] (2017·全国卷Ⅱ)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送子由使契丹苏轼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
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
沙漠回看清禁月①,湖山应梦武林春②。
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③。
2019年全国各地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真题及答案解析
2019年全国各地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真题及答案解析(一)(2019全国Ⅰ卷)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题许道宁画[注]陈与义满眼长江水,苍然何郡山?向来万里意,今在一窗间。
众木俱含晚,孤云遂不还。
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
[注]许道宁:北宋画家14.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这首题画诗写景兼抒情,并未刻意进行雕琢,却能够于简淡中见新奇。
B.山水是这幅画的主要元素,特别是江水,占据了画面上大部分的篇幅。
C.诗人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领略其表现的辽阔万里之势。
D.颈联具体写到苍茫暮色中的树木与浮云,也蕴含了欣赏者的主观感受。
15.诗的尾联有什么含意?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对这幅画有什么样的评价?(6分)【答案】14. C 15. “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意思是画作里蕴含着美好的诗句,但是怎么吟诵也难以与画意相合,也吟不尽画作包含的丰富意蕴。
从中可以看到诗人对这幅画高度赞美,称赞画之精妙。
【解析】【14题详解】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理解鉴赏能力。
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诗人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错误,作者表达的是万里江山浓缩在尺牍之间的画作里。
故C错误。
【15题详解】此题考查把握诗歌句子含义、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
结合诗歌题目、作者、注释、诗句,整体理解诗歌内容,重点分析指定句子,组织答案。
诗歌翻译:画作望去,满眼都是长江水,山体苍翠。
万里江山,如今都在尺牍之间。
白云飘荡在傍晚的树木上空。
画作里蕴含着美好的诗句,但是怎么吟诵也难以与画意相合,也吟不尽画作包含的丰富意蕴。
结合苏轼说过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即这幅画包含着丰富的诗意,只是言有尽而意无穷,从而表达对画家画的高度赞美之情。
古代诗歌鉴赏专项测试三答案
古代诗歌鉴赏专项测试三答案1.(1)此词以时光的转换为线索(或答“以时间先后顺序为线索”),表现了深秋萧瑟清寒中作者因人去屋空而生的凄切孤独感。
简要说明如下:上阕首句写“秋阴向暝”显然是天光昏暗,下阕首句写“更深寂静”显然是夜深人静,综合起来看,词人是以时间先后顺序为线索来写的。
(2)作者意在写心境、写情,但主要笔墨却是写环境,而白日萧瑟清寒的环境浸透了主人公的凄清之感,夜半沉寂冷落的环境更浸润了主人公的孤独感。
2. 50.总领全词,点明主旨;议论开篇,奠定感情基调。
51.①以情相问,以景作答;②化抽象之情为形象之景,增强了全诗的抒情效果;③“深山”、“夕照”、“秋雨”三个意象连用,委婉地表达出词人心中的孤寂、惆怅之情。
3.(1)诗人客居他乡,在吟诗作赋中淡泊度日,情趣高雅;在杏花春雨时荡舟寻访“病”“穷”老友,珍视友情;在二月春风时头戴纶巾,身披鹤氅,风流俊逸。
(2)①此联以“客子”对“杏花”,以“雨声”对“诗卷”,一我一物,一景一情,情景交融。
②上句写客中吟咏度日的宁静淡泊,下句写杏花春雨的清丽顺适,表达了诗人的淡泊、闲适之情,意境和谐。
4.(1)这两句从声与色的角度描写了山泉的情态。
山泉平缓流淌时,清澈见底,水面映照天光云色。
飞流而下时,水石相击,如风雨之声。
山泉虽然无名,却有映地照天、兴风作雨的奇观。
这两句与前两句先抑后扬。
前两句写山泉的平淡无名,为抑;这两句彰显泉流山中的奇观,为扬。
为诗歌最后两句赞美山泉做了铺垫。
(2)这首诗在表现山泉得天地之声色,具有满涧平池之能的同时,又表现了山泉恬淡自然,清高自守的品格。
诗人借咏山泉表现了淡泊清高,任性自然的情怀。
5.(1)奔波忙碌(几问津、忙于我),孤身在外(孤枕),思念家乡(乡国梦),朋友零落(交游落落)。
(2)以到处飞翔的沙鸥衬托作者的孤单漂泊。
6. 55.古体56.A57.“我”揽衣而起,出门徘徊,伸颈远望,回房落泪;这些动作写出了“我”夜不能寐的状态;流露出忧愁、孤独的情绪;表达了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情感。
高三语文三模考试古代诗歌阅读试题及答案解析
木兰花·乙卯①吴兴寒食张先龙头舴艋吴儿竞,笋柱秋千游女并。
芳洲拾翠②暮忘归,秀野踏青来不定。
行云去后遥山暝,已放笙歌池院静。
中庭月色正清明,无数杨花过无影。
【注释】①乙卯:宋神宗熙宁八年(1075)。
②拾翠:本指拾取翠鸟羽毛作为首饰;后指古代春游,妇女们采集百草。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上片从龙舟竞渡的场景展开,一“竞”字写出了划桨人之矫健、船行之轻疾、气氛之热烈。
B.杜甫《秋兴》有“佳人拾翠春相问,仙侣同舟晚更移”之句,本词上片后两句的境界与之颇为相似。
C.下片春夜独游的寂寥与上片白日游春的热闹形成鲜明对比,随风飘荡的落花更添哀伤情致。
D.整首词的描写独具匠心,上片写景,景中有人,人为景乐;下片写景,静中有动,情景交融。
2.张炎曾在《词源》中提出“过片”的概念,称“最是过片,不要断了曲意”。
我们通常把词的下片的开头视为“过片”。
请分析本词的“过片”在结构上的作用。
(6分)参考答案及解析1.C【命题意图】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鉴赏诗歌的思想情感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解题思路】C项,“下片春夜独游的寂寥”“落花更添哀伤情致”分析错误。
“行云去后遥山暝,已放笙歌池院静”,意思是游女散后,远山渐渐昏暗下来;音乐停止,带有池塘的庭院显得异常幽静。
通过静谧优美的夜景,反衬白昼游乐的繁盛,并不是为了突出“寂寥”之感。
“中庭月色正清明,无数杨花过无影”中的“杨花”是柳絮而非“落花”,反映出作者游乐一天之后,心情恬淡而又舒畅,没有“哀伤情致”。
2.①承上。
前句写游人散去后,远山渐渐昏暗下来,体现出寒食游春的时间变化,反衬上片白昼游乐的繁盛,为上片游春场景作结。
②启下。
后句说笙歌已歇,喧嚣一天的池院此刻显得分外清静,一“静”字又引出下句的中庭月色幽静之景。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分析诗歌结构的能力。
【解题思路】解答此题,首先要理解题目中“最是过片,不要断了曲意”对“过片句”的要求,根据“不要断了曲意”可知,“过片句”的作用是承上启下。
古代诗歌鉴赏之三答案
古代诗歌鉴赏之三——表达技巧答案例1.2013年新课标卷2运用了烘托和渲染的手法。
全诗几乎未涉及梅花的色香,而注重环境的烘托和感情的渲染,从而表现梅花的精神和品格。
(5分。
答出烘托和渲染的,给2分;能作简要分析的,给3分。
意思答对即可。
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例2.2013年辽宁卷全联视听结合,生动地描写了诗人的所见所闻,表现了竹轩环境的清幽和诗人生活的闲适;“梢影细从茶碗入”准确地描绘了茶具间光影的变化;“叶声轻逐篆烟来”运用比拟(拟人)手法,形象地写出叶声与烟缕升起相伴的动态美。
(5分。
答出视听结合并加以分析,给2分;若答出衬托或动静结合并加以分析,可给1分。
答出光影变化,给1分;答出比拟手法并加以分析,给2分。
意思答对即可。
)例3.2006安徽卷答案:⑴强调二人相聚之短暂、相别之仓促。
在写聚、散的内容之间起承上启下。
(意思答对即可)⑵主要运用了比喻手法。
上片用“云边孤雁,水上浮萍”的比喻来表现离别之苦,下片用“尘随马去,月遂舟行”的比喻来表现思念之切。
(意思答对即可)例4.20110年安徽卷、1、【试题答案】边境发生战争,时局艰危,朝中无人为国分忧;岁末暮年,漂泊异乡,政治上被冷落,孤独寂寞;诗人崇高的责任感、强烈的爱国感情与其艰难的处境,报国愿望难以实现形成巨大反差。
【试题考点】本题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能力层级为D(鉴赏评价)【试题解析】本题在鉴赏过程中,不但要细读本诗,了解诗人境遇、主观志向,明确注释中点明时局背景,还要做到知人论世,根据平时所学习的杜甫的诗歌,了解杜甫的终生志向,然后进行综合思考,才能不遗漏要点。
2、【试题答案】借代,如“烟尘”代边境战争;与后文“鼓角”相应,从视角和听觉两方面突出了战争的紧张,渲染了时局的艰危。
用典,如,“请缨”,典出《汉书.终军传》;在诗句中暗示朝中无人为国分忧,借以表达诗人对国事的深深忧虑。
例5. 09年山东卷答案(1)“悠悠”,写出了水面的平和、水流的悠长、也透露出江上的清寂。
古代诗歌赏析王粲《从军诗五首(其三)》阅读练习及答案
三、本大题共5小题,共26分。
(一)阅读下面诗歌,完成12-14题。
(共12分)从军诗五首(其三)王粲【1】从军征遐路,讨彼东南夷。
方舟【2】顺广川,薄暮未安坻【3】。
白日半西山,桑梓有余晖。
蟋蟀夹岸鸣,孤鸟翩翩飞。
征夫心多怀,恻怆令吾悲。
下船登高防,草露沾我衣。
回身赴床寝,此愁当告谁?身服干戈事,岂得念所私。
即戎有授命,兹理不可违。
注释:【1】王粲,“建安七子”之一。
曾从曹操南征孙权,此诗为征战途中所作。
【2】方舟:两船相并。
【3】坻:指江岸。
12.下列对诗句的理解。
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方舟顺广川”是说战船相并,顺江而下,军队征战气势非凡。
D.“薄暮未安坻”与首句的“征遐路”呼应,强调征战路途遥远。
C.“下船登高防”两句,写出了草深露重时登高望远的复杂心绪。
D.“即戎有授命”两句,诗人慨叹作战自有军命法则,不可违背。
13.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13分)A.诗歌以叙事开篇,简洁地交代了征战的目的。
B.诗歌融情于景,奠定了悲壮豪迈的基调。
C.诗歌语言有表现力,几笔便勾画出征夫形象。
D.诗歌情感真挚动人,抒情中不乏理性思考。
14.诗歌情感跌岩起伏,请结合诗句,分析诗中的情感变化。
(6分)15.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
(共8分)①吾视其辙乱,_________,故逐之。
(《曹刿论战》)②母、孙二人,更相为命,__________.李密(《陈情表》)③________,__________。
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④杜甫在《登高》中描写秋叶飘落、江水奔涌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⑤今年9月30日是我国第七个烈士纪念日。
在学校国旗下讲话中,我们可以引用屈原《国殇》中“_________,__________”,缅怀那些在民族生死存亡之际挺身而出的英雄们,赞颂他们身虽亡而精神不朽。
三、(本大题共5小题,共26分)12.(3分)D13.(3分)B14.(6分)答案要点:15.(8分)①望其旗靡②是以区区不能废远③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④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⑤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子魂魄兮为鬼雄【评分说明】每句1分;有错别字或多字、少字,该句不得分。
高三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古代诗歌鉴赏》练习题(附答案解析)
高三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古代诗歌鉴赏》练习题(附答案解析)1.阅读下面这首汉代古诗,完成(1)-(2)题。
步出城东门无名氏步出城东门,遥望江南路。
前日风雨中,故人从此去。
我欲渡河水,河水深无梁。
愿为双黄鹄①,高飞还故乡。
【注】①黄鹄:传说中的大鸟,一举千里,仙人所乘。
(1)这首诗主要写了哪两件事?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内容的能力。
概括诗中所述事件,要注意抓住叙事的要素,比如时间是“前日”,地点是“城东门”“江南路”,背景是“风雨中”,人物是“故人”和“我”,行为是送别友人、“还故乡”。
由此可以概括出两件事:游子送友和游子欲归不能。
写游子送友,是为了突出他自己欲归不能的哀愁。
答案:一是游子送友,二是游子欲归不能。
在风雨中送别友人归去,更加衬托出游子的孤独寂寥,越发增添游子的思乡之情,表现出游子不能归乡的哀愁。
(2)这首诗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思想情感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诗中最后两句运用了想象的表现手法,表达了诗人归乡的强烈愿望,思想情感和表现手法都比较容易分析得出。
高三高考适应性考试三语文古代诗歌阅读试题及答案解析
甘州【清】蒋春霖王午桥,常山人,词笔清丽似吴梦窗,渡滹沱①时相见。
庚午复遇于南中,云自越绝返都门也。
歌而送之。
记疏林霜堕蕲门②秋,高谈四筵惊。
击珊瑚③欲碎,长歌裂石,分取狂名。
短梦依依同话,风雨客窗灯。
一醉江湖老,人似春星。
蓦上长安旧路,怅春来王粲,还赋离亭。
唤天涯绿遍,今夜子规声。
待攀取垂杨寄远,怕杨花比客更飘零。
凄凉调,向琵琶声里,唱彻幽并。
【注】①滹沱:滹沱河,在今河北西部。
②蕲门:今湖北蕲春。
③击珊瑚:晋石崇与王恺争豪斗富,晋武帝曾赏赐给王恺一株珊瑚树,世所罕见,被石崇用铁如意击碎。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上阙以“记”字领起,追忆了作者与好友初识、交游的细节,“击珊瑚欲碎”表现出二人当年穷奢极侈的生活。
B.词人与好友在风雨之夜饮酒叙旧,情意欢洽,“人似春星”四字表现与故人天各一方的惆怅,以形象写出抽象。
C.本词善于用典,如下阕中“王粲”“子规声”“杨花”等典故,层层渲染出友人的羁旅之情和词人的惜别之意。
D.词的末尾,词人想象友人归去都门之后,自己仍吟唱着凄凉曲调,表达了对友人绵绵无尽的思念,言尽意远。
2.“序”是诗词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请简析本词“序”的作用。
(6分)参考答案及解析1.(3分)A(“表现出二人当年穷奢极侈的生活状态”错,联系“长歌裂石,分取狂名”,应当是表现了二人洒脱不羁的狂士形象,以此说明二人的性情相投。
)2.(6分)①词序交代了写作的背景和原因。
序以“滹沱”“南中”“越绝”“都门”四个地名勾连,展现词人与友人之间的交往历史,以及二人久别重逢的现实境况。
②奠定了全词感情基调。
“词笔清丽似吴梦窗”与“春来王粲”、“歌而送之”与“唱彻幽并”在内容上前后呼应,表现了词人对友人的欣赏之情和惜别之意。
评分建议:每点3分,意对即可。
2023届高考语文模拟专题汇编:古代诗歌鉴赏专题(附答案解析)
2023届高考语文模拟专题汇编:古代诗歌鉴赏专题(附答案解析)一、(2023·山东潍坊·统考一模)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画松元稹张璪①画古松,往往得神骨。
翠帚扫春风,枯龙戛②寒月。
流传③画师辈,奇态尽埋没。
纤枝无潇洒,顽干空突兀。
乃悟埃尘心,难状烟霄质④。
我去淅阳山,深山看真物。
[注]①张璪:唐代画家,工画树石山水。
②戛:敲击。
③流传:流俗,平庸。
④烟霄质:指松树高凌云霄烟霞的气质。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前四句描述了画中松树的形象,翠绿的生枝和盘曲的枯干虽然形态各异,但都颇具神韵。
B.中间四句诗人由张璪的松画联想到世俗画师,并将其与张璪对比,继而引出下文的感慨。
C.诗中“烟霄质”遥承开头四句,诗人借此间接交代了张璪画作的格调,抒发对其赞美之情。
D.最后两句收束全篇诗意,以去淅阳山看松结尾,传达出观再好的画作也不如看真松的感受。
2.本诗通过谈画松,体现了诗人怎样的绘画主张?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1.D2.①抓住事物特征,绘出事物神骨。
三、四句写出张璪抓住了松枝的“奇态”,凸显出松树的神韵。
②提高思想境界,加强艺术素养。
九、十句指出平庸的画师格调不高,修养不够,难以画出松树的气质。
③深入生活,善于观察体悟。
最后两句传达出画师应善千观察体悟,从生活中获取创作的灵感。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D.“传达出观再好的画作也不如看真松的感受”错,最后两句是说诗人因为仰慕画家的传神之笔要亲自再去深山欣赏一下真物。
故选D。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涵和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三、四句“翠帚扫春风,枯龙戛寒月”意思是:(张璪画的古松画的很好)枝叶茂盛看起来就像是翠色的笤帚在春风中扫动(或者是翠色的笤帚扫起了一阵春风),苍松的枝干盘曲如龙,仿佛在轻轻地敲打天上的那轮寒月。
其中,“翠帚”形容松树枝叶之颜色与形状。
古代诗歌赏析元稹《遣悲怀三首(其三)》阅读练习及答案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遣悲怀三首(其三)•元稹唐代闲坐悲君亦自悲,百年都是几多时。
邓攸无子寻知命,潘岳②悼亡犹费词。
同穴窅冥何所望,他生缘会更难期。
惟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
注:①该组诗是诗人悼念亡妻韦氏所作,这是第三首。
②邓攸:西晋人。
《晋书·邓攸传》载:永嘉末年战乱中,他舍子保侄,后终无子。
潘岳:西晋人。
妻死,作《悼亡诗》三首。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3分)A.首联以“自悲”引出下文,由妻子的早逝想到了人寿有限,人生百年,也没有多长时间。
B.颔联引用典故,故作达观无谓之词,写人生的一切自有命定,暗伤自己无妻无子的命运。
C.颈联继续抒怀,诗人情难自已,无意于人间,唯寄希望于死后夫妇同葬和来生再作夫妻。
D.尾联向亡妻表白心迹,要以终夜“开眼”来“报答”其“平生未展眉”,真是痴情缠绵。
16.诗歌题为“遣悲怀”,你认为诗人的悲怀排遣了没有?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春江花月夜》中,“ ”写月光照进树林,点染出春江月夜中的奇异之花;“ ”将月光、游子、诗人之情交织成一片,洒落在江树上,也洒落在读者心上,情韵袅袅。
(2)古典诗词常以杜鹃表达悲切、凄凉之情或思念之意,《蜀道难》中“ ”和《琵琶行》中的“ ”都描绘了杜鹃悲啼的画面。
(3)电视剧《大秦赋》正在热播,贾谊的《过秦论》中“ ,”两句形象地描写了始皇派遣得力将士守卫要塞、盘问行人的情景。
15.C (解析: “无意于人间”错)16. (6分)没有。
诗歌起笔由悲妻子而自悲,想到人寿有限而悲,并未排遣悲情;再以邓攸、潘岳自喻,透露出对无法预知天命的绝望,表达了深沉的悲哀;接着诗人虽寄希望于后夫妇同葬和来生再作夫妻,但这个愿望“更难期”,诗人陷入更大的绝望中。
诗歌尾篇诗人要以终夜“开眼”来报答妻子的“平生未展眉”,更显哀痛欲绝。
古代诗歌陆游《蝶恋花》阅读练习及答案(2022年陕西宝鸡高考模拟3)
2022年陕西宝鸡高考模拟检测语文试题(三)(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4-15题。
蝶恋花①陆游桐叶晨飘蛩夜语。
旅思秋光,黯黯长安路②。
忽记横戈盘马处,散关清渭应如故。
江海轻舟今已具。
一卷兵书,叹息无人付。
早信此生终不遇,当年悔草《长杨赋》③。
【注】①孝宗乾道八年(1172),陆游曾任四川宣抚使王炎的幕宾,亲临抗金前线,准备收复被金人占领的西北军事重镇——长安。
但不到一年,朝廷调走王炎,陆游也奉调回京安置。
本词写于此时。
②长安:借指南宋首都临安。
③长杨赋:汉扬雄所作常把扬雄看做怀才不遇之人。
4.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上阕首句状景,触景生情。
桐叶飘零,寒蛩夜鸣,都引发悲秋之景,映衬了词人的心境。
B.上阕四、五句是诗人对往昔军旅生活的深情回忆,表达艰苦岁月的哀叹和劳苦的感伤。
C.“江海轻舟”让人联想到苏轼《临江仙》“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表明归隐之意。
D.词人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表达了复杂的人生感受和浓烈的爱国感情,读来感人至深。
15. 本词构思今昔交织,回环往复请联系全词内容具体分析。
(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李白在《行路难》中以“,”两句表现了他对人生前途的乐观豪迈气概,充满了积极浪漫主义的情调。
(2)杜牧在《阿房宫赋》中批判秦统治者穷奢极欲,以“,”两句揭露其疯狂掠夺财富而大肆挥霍的暴行。
(3)《庄子·逍遥游》中“,”两句,用风和翅膀的关系说明大鹏展翅需要凭借大风才行。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14.B(3分)【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分析鉴赏诗歌内容、语言、表达技巧及情感的能力。
解析:“表达艰苦岁月的哀叹和劳苦的感伤”错误。
诗人回忆亲临前线、守关拒敌,怀念着那实现他崇高理想的地方,系念着关系国家命运的前线,表达的是对国事的忧虑,这是一种爱国情怀的表达。
15.(6分)【解题思路】本题考查诗歌的表现手法,分析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2021届高三语文复习【古代诗歌鉴赏题】专练三附答案解析
2021届高三语文复习【古代诗歌鉴赏题】专练三一、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1~2题。
沁园春·梦孚若①[南宋]刘克庄何处相逢?登宝钗楼②,访铜雀台③。
唤厨人斫就,东溟鲸脍;圉人呈罢,西极④龙媒⑤。
天下英雄,使君⑥与操,余子谁堪共酒杯?车千乘,载燕南赵北,剑客奇才。
饮酣画鼓如雷,谁信被晨鸡轻唤回。
叹年光过尽,功名未立;书生老去,机会方来。
使李将军,遇高皇帝,万户侯何足道哉!披衣起,但凄凉感旧,慷慨生哀。
[注]①孚若:方信孺,字孚若,是诗人的同乡,又是志同道合的亡友。
本词大致写于方孚若过世后二十年。
②宝钗楼:汉武帝时建,故址在今陕西省咸阳市。
③铜雀台:曹操时建,故址在今河南省临漳县西南。
④西极:指西域,古时名马多来自西域。
⑤)龙媒:骏马名。
⑥使君:古时对州郡长官的称呼。
这里指刘备。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词的上阕描写梦境,运用了浪漫主义和夸张手法,梦中与古人畅游中原名胜古迹,“宝钗楼”和“铜雀台”颇有深意,与后文的“燕南赵北”相照应。
B.词的上阕说词人梦中请厨人操刀,把东海鲸鱼切细片做菜,叫养马人送上西域骏马,因在梦境不觉夸张失真。
这虽是词人虚构,但还是可看出真实的影子。
C.词的下阕写晨鸡无情地唤醒美梦,梦境值得留恋,但是实际生活的境遇如此残酷无情,为此词人发出“年光过尽,功名未立”的绝望悲鸣。
.D.作为一首悼念亡友的作品,词人结合生活实际,融汇历史题材,巧妙引用典故,做到虚实相彰,使主题思想表达得更加充分、深刻。
2.刘克庄梦中见挚友,深切悼念,无限唏嘘,上下两阕情感起伏,跌宕激越。
请结合背景,分析本词包含的复杂情感。
(6分)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水槛遣心(其二)①杜甫蜀天常夜雨,江槛已朝晴。
叶润林塘密,衣干枕席清。
不堪祗②老病,何得尚浮名。
浅把涓涓酒,深凭送此生。
[注]①本诗作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年),杜甫定居草堂之后。
②祗:zhī,恭敬。
3.下列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描绘了四川夜里多雨的天气,与天明放晴构成对比,烘托出晴朗天气的可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诗歌鉴赏练习3(附答案及解析)(限时:40分钟)1.(2017·武汉4月质检)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1)~(2)题。
长安月夜①白居易喧喧车骑帝王州②,羁病无心逐胜游。
明月春风三五夜,万人行乐一人愁。
禁中独直对月忆元九③白居易三五夜中新月色,二千里外故人心。
犹恐清光不同见,江陵卑湿足秋阴。
【注】①本诗为诗人在长安应举时所作,诗题有改动。
②帝王州:都城长安。
③原诗是一首七律,作者时任翰林学士。
元九即诗人元稹,当时被贬湖北江陵。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A.第一首诗中,“喧喧车骑”直接表现了唐代都城长安节日之夜车水马龙、游人如织的热闹场景。
B.“羁病”交代了诗人滞留长安期间的个人境况,而“无心逐胜游”则明确表达了诗人对现实的隐忧。
C.第二首诗题目中的“禁中独直”表明诗人写此诗时正在翰林院值班,“忆”是全诗的题眼。
D.两首诗的写作年代虽然不同,但题材相近,诗中的两处“三五夜”所指的时令和具体节日也是相同的。
E.诗人是写月的高手,他在多篇诗作中借月抒发感情,比如“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BD[B项,“表达了诗人对现实的隐忧”缺乏依据。
D项,第一首诗中的“三五夜”指正月十五元宵节夜晚,第二首诗中的“三五夜”指八月十五中秋节夜晚。
](2)两首诗运用的主要表现手法有何不同?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6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解答本题时,考生要先辨别两首诗歌表现手法的不同,然后再各自结合诗句进行分析,并指出运用该种手法的妙处。
《长安月夜》主要运用的是对比的手法,诗人将“万人行乐”与“一人愁”对比,突出这“一人”的孤独、愁苦。
《禁中独直对月忆元九》主要运用的是虚实结合的手法。
诗歌中“实”的地方是自己在中秋之夜想念远方好友,“虚”的地方是诗人想象对方此时也在月下思念自己。
【答案】①第一首诗主要运用对比的手法,京城元宵之夜,明月春风,热闹非凡,“万人行乐”;而诗人却因“羁病”无心游玩,独处客舍“一人愁”,显得格外孤单、愁苦。
(3分)②第二首诗主要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
诗人实写自己在中秋之夜,对着明月思念远方的好友;同时,诗人以己心理及“故人心”,想象对方此时也在月下思念自己,又设想江陵潮湿多云,担心对方不能和自己同见“清光”。
诗作虚实结合,表现了元白二人千里同思的深厚友情。
(3分) 2.(2017·榆林一模)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2)题。
诉衷情吴激①夜寒茅店不成眠,残月照吟鞭。
黄花细雨时候,催上渡头船。
鸥似雪,水如天,忆当年。
到家应是,童稚牵衣,笑我华颠②。
【注】①吴激:宋人,出使金国被扣,留仕于金多年。
此词写于其归家途中。
②华颠:头发花白。
(1)下列对诗歌的解说和赏析,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A.上片“夜寒茅店不成眠,残月照吟鞭”两句化用“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它们在艺术表现特点上也一致。
B.“残月照吟鞭”用“残”饰“月”,表现词人的悲伤之情;用“黄花细雨”营造一种哀伤孤寂的氛围。
C.“鸥似雪,水如天”两句,承上启下,词人由眼前水行所见,唤起对记忆深处美好情景的神游。
D.词人用“童稚牵衣,笑我华颠”描写亲切温馨的场面、轻松活泼的家庭气氛,来表达此时自己欢快的心情。
E.上片写景为主,营造氛围;下片重在抒情,情真意切。
整首词用语清婉,哀而不伤。
CE[A项,在艺术表现上有区别,本词句情景交融,而“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是连缀名词成句,罗列意象,塑造环境,营造氛围。
B项,“残月照吟鞭”是点明时间,表现词人趁早赶路,急于归家之情;“黄花细雨时候,催上渡头船”是以自然景物来渲染气氛。
细雨霏霏,秋菊盛开,在具有风雅兴致的词家眼中,本该是饮酒赏菊的美好时光,但一个“催”字却使意境陡转,催上渡头船是写游子急于归家的心态。
D项,是词人设想的场景,除表现词人憧憬归家的喜悦之情,还着重于对眼前羁旅多年难归、人生年华衰老、离家多年的慨叹等。
](2)词人“不成眠”的原因是什么?“不成眠”与“残月照吟鞭”有什么关系?请简要分析。
(6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有两问,第一问,抓住关键词句分析词人不成眠的原因。
如“夜寒”交代因天寒而不眠,“黄花细雨时候,催上渡头船”表明思乡心切,“鸥似雪,水如天”表明行至途中的兴奋与激动。
第二问,“不成眠”与“残月照吟鞭”是因果关系,结合语境分析即可。
【答案】①不成眠的原因:夜寒;思乡心切;行至途中的兴奋与激动。
(3分)②词人因为夜不能寐,所以索性早起,在残月之下低吟、扬鞭赶路。
(3分) 3.(2017·成都二模)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1)~(2)题。
离亭赋得折杨柳(二首)①[唐]李商隐其一暂凭尊酒送无憀②,莫损愁眉与细腰。
人世死前惟有别,春风争③拟惜长条?其二含烟惹雾每依依,万绪千条拂落晖。
为报行人休尽折,半留相送半迎归。
【注】①程梦星云:“此二首留别女校书也。
”②憀(liáo):依赖。
③争:怎,怎么。
(1)下列对诗歌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在标题中,“离亭”点明分别时所在之地;“赋得”是古人诗题常用语,有为某物或某事而作诗之意。
B.《其一》首句中的“无憀”是“无所依赖”的意思,指离愁别绪,诗句是说暂且借着这杯酒驱遣离愁。
C.《其一》第二句语带双关,柳叶如眉,柳条似腰,与第四句表达的“爱惜柳条不要攀折”之意相呼应。
D.《其二》前两句用拟人手法,写出杨柳风姿,无论在烟雾中,还是在夕阳下,都千枝万缕,依依有情。
E.《其二》后两句写出了杨柳善解人意,为了报答行人,宁愿被折至“休尽”,从而一半相送一半迎归。
CE[本题考查分析诗歌表现手法和赏析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
C项,第四句表达的不是“爱惜柳条不要攀折”之意,而是说:“即使春风有情,却又怎能因为爱惜长长的柳条,而不让那些满怀离别之苦的人们去攀折呢?”E项,后两句大意是说:“替我告诉行人不要把柳枝折尽了,折掉一半,送人离去;留下一半,迎人归来,这样可能更好。
”](2)这两首诗都写离别,但感情基调有所不同,请简要分析。
(6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赏析能力。
本题是比较鉴赏诗歌的感情基调,抓住关键词句分析。
第一首通过“暂凭尊酒送无憀”“惟有别”等词句概括出伤感的感情基调。
第二首,“半留相送半迎归”一句富有乐观气息,对未来再次相见充满希望。
【答案】①第一首充满悲伤的基调,写离别之愁。
(2分)前两句写尽了离别之愁,后两句表达离别的痛苦。
(1分)②第二首富有乐观气息,对未来再次相见充满希望。
(2分)最后两句写杨柳折掉一半,送人离去;留下一半,待人归来。
给送行者以希望和安慰。
(1分)4.(2017·马鞍山一模)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1)~(2)题。
回乡偶书二首贺知章其一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其二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
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第一首诗用“少小离家老大回”写出了自己的人生经历,概括写出自己数十年来客居他乡的事实,暗含自己长期不能归乡的感伤情绪。
B.第一首诗后两句借儿童问话这一细节,既表现了儿童天真可爱的一面,也描摹出儿童因不认识诗人而故意捉弄诗人的狡黠心理。
C.第二首诗可以看作第一首诗的续篇,诗人回到家乡以后,耳闻目睹家乡人事的种种变化,感慨少小时的玩伴中有不少再也见不着面了。
D.第二首诗后两句看起来是写故居门前镜湖水没有什么改变,实际上想要表达这样一种感慨:故乡已经不是记忆中的样子,变化太大了。
E.两首诗中表示时间的词语有很多,如“少小、老大、近来、旧时”等,这些词语的运用使读者产生了在时空中穿越的感觉,令人迷惘。
BE[B项,“儿童因不认识诗人而故意捉弄诗人的狡黠心理”不合语境。
E项,“令人迷惘”错。
](2)这两首诗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这些情感是如何产生的?(6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情感的能力。
第一首,“少小离家老大回”表达了归家的欣慰,而“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则表达了一种不被儿童认识的伤感。
第二首,“近来人事半消磨”表达了诗人对物是人非的感慨。
【答案】①第一首诗的情感:回到家乡的欣慰和老大体衰的感伤。
(1分,意思对即可)原因:欣慰于久别回乡,又闻乡音;伤感于离家太久,家乡后辈以我为“客”。
(2分,意思对即可)②第二首诗的情感:对物是人非的感伤。
(1分,意思对即可)原因:回到家乡后,耳闻目睹了家乡的“人事消磨”、物是人非,心生感伤。
(2分,意思对即可)5.(2017·成都二模)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
满庭芳苏轼有王长官者,弃官黄州三十三年,黄人谓之王先生。
因送陈慥①来过余,因为赋此。
三十三年,今谁存者,算只君与长江。
凛然苍桧,霜干苦难双。
闻道司州②古县,云溪上、竹坞松窗。
江南岸,不因送子,宁肯过吾邦?③,疏雨过,风林舞破,烟盖云幢。
愿持此邀君,一饮空缸。
居士先生老矣,真梦里相对残④。
歌声断,行人未起,船鼓已逢逢。
【注】①陈慥:字季常,眉州人。
东坡至黄州,季常数从之游。
②司州:唐代武德初以黄陂置南司州;王长官时住黄陂。
③:拟声词。
④:灯。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上片开篇三句语出不凡,既包含着词人岁月流逝、傲视天下的感慨,又将王长官与长江共论,有赞颂之意。
B.“古县”表明历史悠久,“云溪”“竹坞”“松窗”凸显环境之幽,“江南岸”三句则写与王长官黄州会面的因由。
C.下片转入写景,描写雨过风起、烟云迷离的景象,借景邀王先生喝酒,侧面表现了王先生高雅的志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