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钱币发展史」

合集下载

中国古钱币发展史

中国古钱币发展史

中国古钱币发展史古钱币简介:中国古代钱币萌芽于夏代,起源于殷商,发展于东周,统一于赢秦,历经了四千多年的漫长历史,创造了七十多项世界之最。

不仅如此,中国钱币系统之完整,门类之丰富,脉络之清闲,内涵之博大,是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比拟的。

中国古钱币文化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多彩,千百年来一直为人称道,并由此产生了颇具中国特色的的钱币之学。

中国还是世界上最早使用铸币的国家,距今三千年前殷商晚期墓葬出土了不少“无文铜贝”,为最原始的金属货币。

至西周晚期除贝币外还流通一些无一定形状的散铜块、铜渣、铜锭等金属称量货币。

中国古钱数量之大,品类之盛,分布之广,为世界所罕见。

不仅揭示了中国社会三千年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和变迁,而且对周边许多国家和民族也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是从另一个层面写就的中国古代历史。

青铜之光---原始钱币【约前21世纪前770年】大约在三、四千年以前,我们的祖先就已经用天然的海贝充当商品交换中的媒介--货币。

商周是贝币使用的鼎盛时期,所以,贝也就自然成为人们衡量财富的象征。

贝币作为我国最早的货币形式之一,今天仍然留有明显的遗迹。

在我们使用的汉字中,贵、贱、财、货、买、卖等与财富价值交换有关的文字上,依然与贝有着密切的联系。

随着商品交换的频繁,天然海贝经常供不应求,于是便产生了石贝、玉贝、骨贝等代用品。

贝币书写了中国古钱币历史的开端,而石贝和铜贝的出现更标志着当时商业的逐渐发达和对冶炼技术的掌握。

殷商晚期以海贝为形式的青铜铸贝出现了,1971年,出土于山西保德商墓中的这枚保德铜贝,完全算得上是中国铜铸币之鼻祖,也是人类最早发现的金属铸币。

异彩纷呈---先秦【前770年-221年】春秋战国时期,商品交换的繁荣使得金属铸币被推上了中国货币史的前台,根据各地不同的自然条件,当时的货币也逐渐形成了各有特色的流通领域和货币体系,在中原地区,由农具铲的演变在货币上出现了空首布,也称铲布。

在南方的楚国,一种铸成椭圆形的蚁鼻钱应运而生,这种又称为鬼脸钱的货币,形状酷似贝币,应该是铜贝的高级形式。

中国钱币发展历史演变

中国钱币发展历史演变

中国钱币发展史(带图解说)先秦钱币(一) 先秦时期经济在我国夏商西周奴隶社会时期,经济以农业为主,土地归天子所有。

夏朝时,农业知识就比原始社会有所提高,发明了节气和干支记日法,商朝时,农业生产已不是石头制品,而是金属工具,今河南境内曾出土有商代铜铲等物。

西周时,已实行井田制度,天子每年都要让一万人到公田服役,每家出一人到公田耕作,不到公田耕作的,就要纳税,农业生产工具方面主要是铜制农器。

从这时起,畜牧业已与农业分开,在夏朝遗址中发现有大量的猪、狗、牛、马等兽骨,可以想见当时的畜牧业在生产中已占有重要的地位,在夏朝和西周时畜牧业已发展到较高的阶段,传到后世的家畜,在当时就已经全有了。

遗址中发现的家畜多达数百头。

手工业已逐渐发达,大批的奴隶被送入手工作坊,分门别类,进行手工生产,当时比较重要的是青铜业制作。

那时的商业也开始兴起,东面沿海和新疆青海等地的玉,已被当作贵重物品贩卖了。

在西周时已准许人们到远方贩卖货物,并有一部分人靠经商谋生。

当时商人的地位也已提高,可分享regime,经济文化交流已日渐繁荣起来。

到了春秋时期农业进一步发展,齐国实行了“相地衰征”的土地制度,实行了“均地分民”与“民民分货”,的政策,极大的激发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农业生产大大提高了。

这时的手工业也得到了发展,一切器物都变得精巧玲珑、体积轻便,形制新颖了。

随着农业生产的提高,中下等贵族和自由农民竞相开垦荒地,私田不断增加,生产率高于奴隶主的公田。

由于生产工具和技术的进步,以及交通的发展,使商业也得到了广泛的发展,郑国的商人可到楚买丝,到周卖皮革等等。

到了战国时社会经济出现了繁荣景象。

随着人口的大量增加,农业、手工业都有相当大的发展,商业也更加兴盛,官府商业和私人商业都得到了发展,《周易》上说“日中作市,召集天下人民,即天下的货物,交易而退,各得其所”指的就是当时典型的集市商业。

总之先秦时期的经济发展有了飞速的提高,较远古时代大为进步,而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之间交易的需要,各种形式的货币也就出现了。

古代钱币的发展历史

古代钱币的发展历史

古代钱币的发展历史
中国古代钱币的发展历史可以大致分为五个阶段:
1.刀布园贝时期:这是铜铸币发展的早期阶段,当时货币经济尚未确立,铜铸币也处于滥觞阶段。

按其形制可分为刀币、布币、园钱和贝币(蚁鼻钱)四大类。

2.半两钱时期:从秦统一至汉武帝元狩五年(前118年),秦始皇统一货币,将战国时期的四大货币类型统一为秦国的方穿圆形的半两钱,确立了古钱的外型基础。

3.五铢钱时期:从西汉武帝元狩五年(前118年)直至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前后七百余年。

五铢钱是中国历史上使用最久的货币,形制上,有郡国五铢、赤仄五铢、上林三官五铢等。

4.开元通宝时期:唐代钱帛并行,金基本退藏。

唐高祖武德四年废隋五铢,铸“开元通宝”,唐代钱帛并行,金基本退藏。

从此我国铜钱不再用钱文标重量,都以通宝、元宝相称,它一直沿用到辛亥革命后的“民国通宝”。

5.铜元时期:铜元的发行最早始于清代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清政府虽然首先进行了币制的整顿,但并未真
正实现统一化,除中央政府制造的“大清铜币”和“大清铁币”外,在地方政府时期还有二十多个省份分别制造发行了带有本省简称的铜元。

此外,中国货币发展史中还有许多值得提及的点。

例如,夏商时期生产资料私有制的产生使得珠玉谷帛贝类等价物
出现;秦始皇统一币制改革,黄金铜钱并行;汉武帝确立“五铢钱制”;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分裂,币制混乱;宋代以铜铁钱为主,和纸币、银锭混合流通;元代禁用铜钱,推行纸币;明代纸币贬值,银本位确立;清代前期银两制,白银为主,铜钱为辅;辛亥革命后纸币繁杂混乱;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币成为法定货币。

中国古代货币发展史

中国古代货币发展史

中国古代货币发展史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古代货币发展的相关史实。

2.知道中国古代货币在每一个历史时期的的影响。

中国古代钱币发展大致经过六个阶段:第一阶段:夏商周时期的贝币第二阶段:战国时期的铸币第三阶段:秦朝开始的方孔圆钱第四阶段:汉朝的五铢钱第五阶段:唐朝的开元通宝钱第六阶段:始于北宋的纸币起源:货币是商品交换的产物。

在原始社会末期最早出现的货币是实物货币。

一般来说游牧民族以牲畜、兽皮类来实现货币职能,而农业民族以五谷、布帛、农具、陶器、海贝,珠玉等充当最早实物货币。

但众所周知,流通较广的古代实物货币为“贝”。

因为充当实物货币,牛、羊、猪等牲畜不能分割,五谷会腐烂,珠玉太少,刀铲笨重,故最后集中到海贝这一实物货币。

海贝可作颈饰,有使用价值,便于携带与计数,因此在长期商品交换中被选为主要货币。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铸币的国家。

距今三千年前殷商晚期墓葬出土了不少“无文铜贝”,为最原始的金属货币。

至西周晚期除贝币外还流通一些无一定形状的散铜块、铜锭等金属称量货币,这在考古发掘中也有出土。

综上所述,原始社会后期至夏、商、周时代主要货币形态是实物货币,流通较广的是天然贝。

后期出现少量金属称量货币、铸币,属货币萌芽与形成时期。

第一阶段:夏商周时期的贝币在考古发掘中,夏代,商代遗址出土过大量天然贝,贝作为实物货币一直沿用到春秋时期。

贝币。

贝币是古代流通较广的实物货币。

这主要是因为牛、羊、猪等牲畜充当实物货币不能分割,五谷充当实物货币容易腐烂,珠宝玉石又太少了,海贝就成为了古人首选的实物货币。

因此中国汉字中和财富,价值有关的字大多与“贝”字有关。

如:贵、资、贪、贫、财、购等。

海贝----我国最早的货币,也是夏商周时期最重要的实物货币。

第二阶段:战国时期的铸币货币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由于商人阶级的出现,商业活动不再限于剩余生产物的偶然交换。

商业的发展促进了生产物向商品形态转化。

商人阶级的出现,使产品发展成商品,这是经济方面的重大转折,反映在货币方面,就是铜铸币的发展极其广泛流通,又由于政治上各诸侯互相争雄,造成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均,因而各地区基于不同的生活条件和自然环境,铸造出各种不同的铜铸币,即布币、刀币、圜钱、蚁鼻钱。

《中国古代钱币发展》PPT课件

《中国古代钱币发展》PPT课件


汉朝古币
唐朝古币
• 唐代开元通宝货币。钱币在唐代始有“通宝”,开创了新纪元,在钱 币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唐初沿 开元通宝用隋五铢,轻小淆杂。 唐高祖武德四年(公元621年),为整治混乱的币制,废隋钱,效仿 西汉五铢的严格规范,开铸“开元通宝”,取代社会上遗存的五铢。 最初的“开元通宝”由书法家欧阳询题写,形制仍沿用秦方孔圆钱, 规定每十文重一两,每一文的重量称为一钱,而一千文则重六斤四两 。从此,中国的币制正式脱离以重量为名的铢两体系而发展为通宝币 制,成为唐以后历朝的铸币标准,沿袭近1300年。
秦朝古币
秦朝(公元前221—前206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封建制国政 权,它是在战国时期秦国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秦王嬴政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秦灭掉关东六国中的最后一个国家——齐国,而完成 了统一大业。秦朝建立以后,推行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巩固统一,加强中央集权。嬴政 确定最高统治者的称号为皇帝,废谥法,以世计,自称始皇。国家一切政务皆取决于皇帝 ,取消分封制度,推行郡县制,分全国为三十六郡,郡下设县,在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 从中央到地方的重要官吏均由皇帝任免。统一法律、度量衡,货币和文字。 秦半两这种方孔钱,是秦始皇削平战国诸侯以后,为了适应商品经济的发展,结束紊乱的 币制,而统一施行的钱币。这种外圆内方的钱,使用起来非常方便,从而也就奠定了我国 历朝铜钱的基本形式。这种半两钱重为古代的十二铢,古代以十黍为絫,十絫为铢,二十 四铢为一两。其实,它的重量没有那么准确。虽说货币由王室专铸,但往往随时而变,轻 重无常,大小不一。如严格要求,许多半两钱是不够标准的。可见秦始皇颁布的度量衡, 一时尚难以统一实施。史书记载,秦末农民起义军领袖项梁,就曾自铸秦半两大钱。秦始 皇时半两钱直径为2.5-2.8厘米,重3-6克。但留传下来的实物直径也有大于4厘米的,最大 的为6.8厘米,后者有人认为是假钱,有人认为是样钱。

中国古钱币发展史

中国古钱币发展史

中国古钱币发展史古钱币简介:中国古代钱币萌芽于夏代,起源于殷商,发展于东周,统一于赢秦,历经了四千多年的漫长历史,创造了七十多项世界之最。

不仅如此,中国钱币系统之完整,门类之丰富,脉络之清闲,内涵之博大,是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比拟的。

中国古钱币文化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多彩,千百年来一直为人称道,并由此产生了颇具中国特色的的钱币之学。

中国还是世界上最早使用铸币的国家,距今三千年前殷商晚期墓葬出土了不少“无文铜贝”,为最原始的金属货币。

至西周晚期除贝币外还流通一些无一定形状的散铜块、铜渣、铜锭等金属称量货币。

中国古钱数量之大,品类之盛,分布之广,为世界所罕见。

不仅揭示了中国社会三千年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和变迁,而且对周边许多国家和民族也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是从另一个层面写就的中国古代历史。

青铜之光---原始钱币【约前21世纪前770年】大约在三、四千年以前,我们的祖先就已经用天然的海贝充当商品交换中的媒介--货币。

商周是贝币使用的鼎盛时期,所以,贝也就自然成为人们衡量财富的象征。

贝币作为我国最早的货币形式之一,今天仍然留有明显的遗迹。

在我们使用的汉字中,贵、贱、财、货、买、卖等与财富价值交换有关的文字上,依然与贝有着密切的联系。

随着商品交换的频繁,天然海贝经常供不应求,于是便产生了石贝、玉贝、骨贝等代用品。

贝币书写了中国古钱币历史的开端,而石贝和铜贝的出现更标志着当时商业的逐渐发达和对冶炼技术的掌握。

这枚世界罕见的虎斑宝贝,可以说是天然海贝中遗存至今的珍品大贝,也可说是三千多年前,作为货币的天然海贝的最高代表。

殷商晚期以海贝为形式的青铜铸贝出现了,1971年,出土于山西保德商墓中的这枚保德铜贝,完全算得上是中国铜铸币之鼻祖,也是人类最早发现的金属铸币。

(图见《千年传世珍宝鉴赏——土卷》53页096/098图)异彩纷呈---先秦【前770年-221年】春秋战国时期,商品交换的繁荣使得金属铸币被推上了中国货币史的前台,根据各地不同的自然条件,当时的货币也逐渐形成了各有特色的流通领域和货币体系,在中原地区,由农具铲的演变在货币上出现了空首布,也称铲布。

中国古代钱币的发展史

中国古代钱币的发展史

中国古代钱币的发展史中国古代钱币的发展历程源远流长,历经数千年演变,从最初的实物货币到金属铸币,再到纸币的出现,每个阶段都体现了当时社会经济、技术以及文化的特点。

以下是中国古代钱币发展的主要阶段概述:1.自然货币时期:最早的钱币形式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末期和早期奴隶社会,以贝壳(如贝币)、布帛等充当交易媒介,这是中国最早的实物货币。

2.金属称量货币时期:商朝晚期出现了铜贝,是最早的金属货币形态,但还处于称量交换阶段,没有固定的形状和重量标准。

西周时期,开始铸造青铜材质的“布”、“刀”、“圜钱”等形态各异的金属货币,虽然尚未形成统一的标准,但已逐渐过渡到形制化的铸币阶段。

3.标准化铸币时期: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纷纷自行铸币,其中楚国的蚁鼻钱(鬼脸钱)和齐国的刀币、赵国的铲币(布币)等流通较广。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推行圆形方孔的半两钱作为全国统一货币,这标志着中国古代铸币走向了规范化和标准化。

4.通宝元宝时期:汉武帝时期,铸行五铢钱,进一步巩固和完善了国家货币制度。

唐朝时,“开元通宝”的出现开启了新的纪元,其后的“乾元重宝”和“淳化元宝”等都是以“通宝”或“元宝”为名的货币体系,确立了以“文”为单位的计价方式,并影响了此后千年的中国货币形态。

5.纸币与银锭时期:宋代是中国古代纸币发展的重要时期,交子作为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在四川地区发行,随后又有会子、关子等相继出现。

明清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白银成为重要的流通货币,同时,明朝政府也发行了大明宝钞等纸币,而清朝则广泛使用银两和制钱。

6.近代变革:近代以后,受西方货币制度影响,清朝末年和民国初年先后进行了货币改革,银元和法币相继出台。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钱币的发展历程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繁荣与变迁,同时也展示了我国先民们在货币制度上的智慧与创新。

古代钱币的发展史

古代钱币的发展史

古代钱币的发展史
1.天然贝币:早在3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天然海贝已经被用作货币,如商代的琥珀
金币和春秋战国时期的无文铜贝。

2.夏代至秦朝:中国的货币萌芽于夏代,起源于殷商,发展于东周,统一于秦朝。

夏商时
期主要使用实物货币,即天然贝。

西周晚期除了贝币外,还流通了一些无固定形状的散铜块、铜渣、铜锭等金属称量货币。

3.先秦货币:春秋战国时期,商品交换的繁荣推动了金属铸币的使用,货币形态多样化,
如空首布、铲布(农具铲的演变)、蚁鼻钱(铜贝的高级形式)、刀币等。

这一时期,货币体系因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的不同而有所区别。

4.秦朝货币: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推行统一的货币制度,以秦半两为主,但由于政策问题
导致货币减重,引发了一系列社会经济问题。

汉朝初期,刘邦为了筹集军需自行铸钱,并在汉武帝时期正式确立了五铢钱作为官方货币。

5.货币文化的演进:随后的朝代,如唐朝、明朝、清朝等,都在货币文化和铸造技术上进
行创新和发展。

例如,唐朝的开通元宝、宋朝的交子、元朝的纸钞等,都是各自时代的代表性货币。

6.货币体系的完善:中国古代货币体系非常完善,包括多种形态和用途的货币,如布币、
刀币、圜钱、蚁鼻钱、方孔圆钱等。

这些货币不仅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也对周边国家和地区产生了重要影响。

中国古代货币演变过程

中国古代货币演变过程

中国古代货币演变过程一、贝壳货币时代在中国古代,最早的货币形式是贝壳。

贝壳因为形状美观,易于保存和携带,被人们广泛接受作为交换媒介。

贝壳货币的使用可以追溯到旧石器时代晚期,距今已有数千年的历史。

二、青铜器货币时代随着青铜器的出现,人们开始使用青铜器作为货币。

青铜器货币的形状和功能比贝壳货币更加复杂和多样化。

青铜器货币通常采用不同形状和纹饰的青铜器,如刀、斧、铲等,用于交换和支付。

三、金属钱币时代金属钱币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古代货币的重要进步。

最早的金属钱币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当时的钱币主要是铜质的,形状为圆形,中间有一个方孔。

这种方孔钱的使用,为后来的铜钱奠定了基础。

四、铜钱时代铜钱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货币形式之一,它的使用时间跨越了两千多年。

最早的铜钱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当时的铜钱形状简单,多为圆形,中间有一个方孔。

随着时间的推移,铜钱的形状和铸造技术不断改进,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铜钱,如方孔铜钱、圆孔铜钱、无孔铜钱等。

五、纸币的出现纸币是中国古代货币演变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最早的纸币可以追溯到唐朝时期,当时的纸币被称为“交子”,是由政府发行的。

然而,当时的纸币并没有普及使用,主要是作为政府的官方票据来使用。

直到宋朝,纸币的使用才开始广泛普及。

宋朝的纸币被称为“官钞”,具有一定的信用背书,得到了公众的普遍认可。

随着纸币的普及,人们不再依赖实物作为交换媒介,纸币成为了主要的货币形式。

六、金银货币时代随着贸易的发展和对外交往的增加,金银货币逐渐成为了中国古代的重要货币形式。

金银货币的使用可以追溯到秦汉时期,当时的金银货币主要是以金、银块或金、银圆形的形式存在。

随着时间的推移,金银货币的形状和重量不断变化。

在唐宋时期,金银货币的形状逐渐演变为扁平形状,称为“锭”,其上刻有各种花纹和文字。

在明清时期,金银货币的形状进一步演变为圆形或方形,上面刻有明确的面额和文字。

七、近代货币时代近代以后,随着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货币形式也发生了巨大变化。

中国古代钱币发展史

中国古代钱币发展史

中国古代钱币发展史中国古代钱币的发展史可以追溯到距今约3000年前。

那时,中国古代的铜币就已经出现,并在不断地发展和演变。

20世纪初,中国古代钱币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体系:小环钱、大环钱、同图环、钱面环、铜钱、银钱、纸币等,在古代的历史过程中将钱币的生产、流通和储藏的过程发展到了一定的规模。

从发展的历史看,中国古代钱币可以大致分为三个不同的发展阶段:统一铜元、小环钱到大环钱、同图环、钱面环等,形成一个完整的发展体系;以银和金为基础的中国古代银钱和金钱;最后的纸币的发展,形成了一个完整的钱币体系。

首先是中国古代最早的统一铜元,统一铜元有秦钱、汉钱、魏钱、宋钱等多种,后来的明清时期,又出现了许多种不同质地的钱币,如:小环钱、大环钱、同图环、钱面环等。

统一铜元有着丰富的形式,它们是中国古代钱币在明清时期发展的基石,它们已经由普通钱品到精良钱品,从原来的丝锭到现在的硬币,发展变化很大。

其次是以银和金为基础的中国古代银钱和金钱,这是中国古代钱币发展的第二阶段,它们有着非常丰富的类型,有着许多不同的制作方法。

有五铢钱、三元钱、圆钱、砚台钱、楷书钱、草书钱等等。

它们的出现,使中国古代钱币发展了一步,也更加充实了古代钱币的内容。

最后,就是中国古代最关键的一个发展阶段——纸币的发展,它改变了中国古代钱币的流通方式,从此之后,钱币的发行和流通都受到了政府的直接控制,而且受到社会和政治形势等内外因素的影响。

明朝末年,郑和下西洋时期,以及清代以后,纸币发展逐渐成熟,被人们广泛使用起来,成为中国古代钱币的主要流通形式。

中国古代钱币的发展,从普通钱品到精良钱品,从原来的丝锭到现在的硬币,发展变化很大,不仅在体系上有较大变化,而且在流通形式上也更加成熟、完善。

中国古代钱币发展的过程,既见证了中国古代货币制度的发展,也为中国古代钱币文化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同时也是一批历史瑰宝,具有不可估量的艺术和经济价值,为世人今后研究注入新的活力。

中国古钱币发展四步曲

中国古钱币发展四步曲

中国古钱币发展四步曲我国钱币自商代起源之后,在长达3000多年的漫长岁月中,钱币的形态经历了一个由低级向高级不断发展的过程。

根据各时期钱币的基本特征和发展变化,我们将中国钱币的发展演变过程分成钱币萌芽、纪地钱币、铢两钱币、年号钱币四个大的历史时期。

一、钱币萌芽时期这一时期从公元前12世纪的商代晚期开始,到公元前8世纪的春秋初年结束,先后历时400多年。

这一时期钱币的主要特征是:①钱币虽然已经出现,但形态上尚处于比较原始的阶段,铜贝模仿天然贝,原始布与一般生产工具铲的小型化。

②铸币原料采用当时铸造礼器、兵器、工具最常用的铜金属,对后世铸币长期使用铜料产生深远影响。

③存在着共同使用铜贝、原始布、铜金属块称量货币的现象,开启了春秋战国时期多种钱币体系的先河。

④钱币上尚没有文字出现。

总的看来,这时的钱币尚处于萌芽时期,但它为以后的钱币发展奠定了铸钱技术的基础。

另外,由于西周宗法制度制约了商品经济的发展,金属钱币的使用并没有能完全排斥民间广泛流行的“以物易物”交换活动和用其他物品作为货币的传统,钱币因而未能在商品流通中取得主导地位,这是迄今为止未能发现众多商周钱币遗物的根本原因。

早期贝币二、纪地钱币时期这一时期从公元前8世纪的春秋初年开始,到公元前3世纪末的战国晚期结束,先后历时500多年,史称春秋战国时期。

通常又细分为春秋、战国两个时期。

在这一时期,中国社会发生了一系列重大变化。

在商品经济方而,最显著的特点是商业化大都市的涌现和金属铸币的发展以及大量使用。

所谓纪地钱币,主要指在钱币上铸有地名、城邑名。

当然,当时钱文的性质比较复杂,还有纪天干、纪地支、纪数目、纪重量、纪交换值、纪范次、纪炉别、纪国名、纪币名等情况。

但主流是纪地性质,因此学术界通常把这一时期内的钱币统称为纪地钱币。

从钱币文化发展的总体水平看,经地时期的钱币较前有很大的变化,形成鲜明的时代特色:①钱币上出现了文字,这是一个最大的特点和进步。

这些钱币文字性质不一,书体不同,它们为探讨钱币的流通范围、铸主、年代、币值提供了十分珍贵的文字依据,它们也是研究早已失传的秦、齐、楚、燕、赵、魏六国古文字的珍贵实物资料。

中国古钱币发展史简介

中国古钱币发展史简介

中国古钱币发展史简介
第一章:古代货币的演变
自古以来,人类交换商品的方式多种多样。

最早的货币是实物货币,如贝壳、布匹等,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实物货币逐渐演变为金属货币。

在中国古代,铜钱是最早的货币形式之一。

第二章:铜钱的发展
铜钱始于商周时期,最早的铜钱是用贝壳模制而成,后来逐渐演变为铜质的圆形或方形钱币。

在汉代,铜钱的制造工艺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铜钱的使用范围也逐渐扩大。

在唐代,铜钱的规格和重量得到统一,成为了中国流通最广泛的货币。

第三章:钱币的流通
自铜钱广泛流通以来,各个朝代都曾经发行过大量的钱币,其中不乏精美绝伦的艺术品。

在各朝代的钱币中,以清代的钱币最为丰富多样,而且制作精良,是钱币收藏家们最为热衷的收藏品之一。

第四章:现代钱币的发展
自20世纪初,中国货币制度逐渐走向现代化,国家开始发行纸币。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国的货币制度也不断完善,2005年,中国人民银行开始发行了第五套人民币,至今已经发行了七套人民币。

在这过程中,钱币的作用逐渐被纸币所取代,但钱币作为一种文化和历史的遗产,仍然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

中国上下五千年——「钱币发展史」

中国上下五千年——「钱币发展史」

中国上下五千年——「钱币发展史」在我国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货币也随着时间的流转变化,慢慢发展到今天的钱币;而现在越来越多的人进入收藏的圈子,钱币收藏则是收藏圈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今天小编带您了解了解咱中国人自己的钱币发展历史。

1、商周(刚铸造好的“金色”青铜器)商周时期考古通常分为商朝、西周、东周3个时期而东周又可以分为春秋、战国两个时期,商周考古学是中国考古学的一个重要阶段。

此时已经出现了较为完善的文字制度,进入了文明历史时期,创造了灿烂的青铜文化。

2、战国(刀布)战国时期,黄金被称正式称为币,《管子》一书写到“以珠玉为上币,以黄金为中币,以刀布为下币。

”《史记·平准书》中又记载着:“金有三等,黄金为上,白金为中,赤金为下。

”古时的黄金、白金、赤金分别对应现代的金、银、铜。

3、秦(秦半两)在秦代,中国货币史上出现了一次划时代的革命:黄金先于银成为国家法定货币始皇统一黄金的换算单位——镒(相当于二十两或二十四两)。

法令明确规定黄金为上币,铜钱(秦半两)为下币,而银、锡玉、龟甲、海贝等均作装饰收藏之用,不得再作为货币流通。

从此贝币、玉器都退出了货币流通领域。

4、汉(柿子金)汉代金币主要分为两类:一为圆形饼状,实心,被称为柿子金(沈括《梦溪笔谈》对此总结道“圆饼四边无模范迹,似于平物上滴成,如今干柿,土人谓之柿子金”);二为背面中空,周壁内收,状如马蹄西汉时期,黄金明定为法定货币,计量单位由“镒”改为“斤”,银铸币偶有出现。

东汉时期,白银作为货币正式流通,而由于连年征战、局势不稳,黄金的使用曾一度衰落,一直持续到魏晋时期。

5、唐(开元通宝)从唐代开始,白银的计量单位在衡制上也由“斤”、“两”并行,过渡到以“两”为主要计量单位,这时的使用形制主要有圆饼状和长条笏状。

唐代把金银铸成钱币的形式,用于赏赐、馈赠和大宗交易的支付,如开元通宝金钱和银钱就曾大量出现。

但由于其价值较高,大体相当于纪念品和赏赐物,因此还不算真正意义上的流通钱币。

中国古钱币发展史

中国古钱币发展史

中国古钱币发展史中国古钱币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遗产,承载了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和文化积淀。

它不仅是经济交易的媒介,更是历史的见证和研究的重要资料。

本文将带您回顾中国古钱币的发展历程,了解其与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等方面的关系。

中国古钱币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七世纪的春秋战国时期。

在此之前,我国一直采用贝壳、兽牙等特殊物品来交换商品,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货币。

那时的"货币"还非常单一,主要是青铜质地的圆形或方形铜钱。

这些早期的铜钱还非常简单朴素,上面常常刻有简短的文字或符号,一般不带有历代皇帝的名字。

中国古钱币的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是在秦代。

秦朝的统一,建立了中央集权的王朝体制。

这导致了财政和经济的发展,需要一种更加方便的货币来进行交易。

于是,在秦始皇时期,就出现了铸造有"半两"、"一两"、"五铢"等字样的铜质钱币。

这些钱币不仅规格统一,而且承认并广泛使用,成为了全国通用的货币。

进入汉代,中国古钱币的形式和铸造技术都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汉朝时期,钱币的正面开始刻有皇帝的名字和时期,增强了政治和权威的象征意义。

同时,钱币的形状也丰富了,出现了方孔、我的等不同形状的钱币。

这些改变不仅提高了钱币的辨识度,还进一步推动了货币的发展和经济交易的活跃。

到了唐代,中国古钱币达到了一个高峰时期。

唐代的钱币形式非常多样化,有大钱、小钱、包钱等等。

同时,钱币的质量也得到了极大的提升,铸造技术更加精湛。

唐代的钱币不仅在国内广泛流通,还被丝绸之路所带到世界各地。

这些钱币的铸造标准化和大规模生产,为唐代的经济繁荣和文化交流做出了重要贡献。

钱币在宋、元、明、清时期的发展也非常丰富多样。

宋代的钱币以方形为主,同时还有大号、小号之分,便于日常交易。

元代的钱币主要呈现圆形,标志着钱币形态的一种新的转变。

明代的钱币开始出现了各种不同字样和纹样的钱币,丰富了钱币的艺术表现力。

中国古钱币发展史

中国古钱币发展史

中国古钱币发展史商周时期:贝币,是指先秦时期以海贝充当原始货币。

出土发现早在夏晚期,贝币已得到使用,商周时代则更为普遍了。

商代常见的是一种齿币,背面往往磨平,或钻一穿孔,便于携带,学名为货贝。

春秋战国:布币。

春秋战国时期广泛流通的一种货币,由铲演变而来。

最早的布币,保留着铲的形状,所以也叫铲币。

刀币,是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铸币之一。

其形由春秋时期的农具、手工工具和日常用具——刀演变而成。

秦汉时期:铜钱,古代铜质辅币,指秦汉以后的各类方孔圆钱,方孔圆钱的铸期一直延伸到民国初年。

秦朝方孔圆钱是世界上最早由政府法定的货币。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也统一了货币。

废除刀、布、贝等钱币,以“半两”做为货币。

汉武帝即位后,国家统了新的货币一五铢钱。

它制作精良,百姓非常喜欢,一直用了700多年,是中国历史上最长寿的货币。

唐朝:开元通宝是唐代铸造的一种铜质货币,钱币在唐代始有“通宝”。

唐高祖武德四年(公元621年),为整治混乱的币制,废隋钱,效仿西汉五铢的严格规范,开铸“开元通宝”,取代社会上遗存的五铢。

两宋时期:交子是中国最早的纸币。

宋、金纸币名称之一。

北宋初年,四川用铁钱,体重值小,1000个大钱重25斤,买1匹绢需90斤到上百斤的铁钱。

流通不便。

于是,商人发行一种纸币,名为交子,代替铁钱流通。

元朝:这时的钱币包括通宝宝钞(纸币)、银锭,上面有蒙、汉两种文字。

元朝用宝钞的人非常多,不过也有人喜欢用银锭。

如果银锭有五十两重,就可以叫“元宝”了。

明朝:明初期曾用钞不用钱,后改为钞钱兼用,以纸币为主,并且有明一代276年历史只发行一种“大明宝钞”纸币明熹宗,天启元年八月补铸完其父年号钱“泰昌通宝”随即开铸天启通宝。

明代所有钱币统称通宝,忌用元宝。

清朝:这时的主要货币是用白银制成的宝银(银元宝)。

虽然清朝也发行了纸币“大清宝钞”,但只用了十年就停用了清末时朝廷还从国外买了造币机,铸造了圆形无孔的钱币——龙洋银元。

中国古代货币发展历程

中国古代货币发展历程

中国古代货币发展历程命制:孙秀英货币是商业发展的产物,其演变反映了商业发展水平,它适应商品经济发展需要向轻便方向发展。

它的演变和发展又与政治环境有关,政治安定、国家统一,则货币统一;政治动乱、国家分裂,则货币混乱。

一、中国古代货币的发展历程1、战国:各诸侯国都有自己的铸币,如齐国的刀形币、赵国的铲形币、楚国的蚁鼻钱以及秦国的半两钱等。

这是各诸侯国商业兴盛的表现,但货币不统一妨碍各诸侯国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春秋战国时代货币的特点:(1)、货币单位已分成等级;(2)、没有统一的货币铸造制度;(3)、多种货币同时并存。

2、秦:规定圆形方孔钱作为通行全国的货币,后世历代都仿照秦钱样式。

规定全国使用统一的货币,币面铸有“半两”二字,表明每枚的重量是半两,史称半两钱。

禁止其他财物作为货币流通。

秦始皇统一货币的意义:(1)、货币的统一是巩固中央集权政治,促进封建国家统一的重要措施;(2)、货币的统一有利于各地物资交流和贸易的发展,促进经济的繁荣;(3)、秦始皇对货币的规定是中国货币史上第一个货币立法,半两钱对以后历代钱币的形式有深远影响;(4)、半两钱以重量为名称,又是中国量名钱的开端。

3.两汉:(1)汉初的钱币制度多有变化,铜钱由民间自铸,十分混乱。

(2)汉武帝改革币制的内容:汉武帝时铸造五铢钱,每枚重5铢,钱面铸“五铢”二字,周边有轮廓。

汉武帝对钱币制度进行整顿,采取两条措施:一是统一铸币权,五铢钱由中央政府的上林三官负责铸造,禁止各郡国铸钱;二是全国统一使用上林三官铸造的五铢钱,非三官钱不许使用。

汉武帝改革币制的评价:①汉武帝改革钱币制度,创造了一个适合社会经济发展的新的钱币体制。

五铢钱重量适宜使用,便于流通,是最为理想的封建经济条件下商品交换媒介,历经700余年时间而不衰,成为中国主要的货币。

②钱币改革确立了中央政府的货币铸造权和发行权,禁止私铸,这有利于货币的统一和币值稳定,有利于经济发展和政权的巩固,也有利于安定人民的生产和生活。

中国古代钱币的发展历程

中国古代钱币的发展历程

中国古代钱币的发展历程从古到今,钱币一直扮演着货币交换媒介和贸易方式的重要角色。

而中国古代钱币作为世界上最早的货币之一,其发展历程也非常独特和精彩。

本文将从古代时期一步步剖析中国古代钱币的发展历程,让我们一起了解这段错综复杂的历史吧。

一、先秦时期钱币的雏形在先秦时期,钱币并不是人们交易的主要手段,而是以实物交换为主。

然而,人们在经济交往过程中纷纷发现,实物的交换具有局限性,所需要的交换品往往不对等或者难以评估价值。

于是,人们便开始创造类似于钱币的交换媒介,例如贝壳、石子等等。

这些雏形钱币虽然使用颇为广泛,但由于不规范和价值难以衡量,因此还是无法解决交易中的问题。

二、战国时期钱币的诞生进入战国时期,随着人们经济交往的日益频繁,雏形钱币逐渐得到改进和完善。

战国时期的钱币,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质地坚硬的布币,一类是以铜、铁为材料的实物钱。

其形状大都规则,表面印有制造时打的印记,用以标识其制造地和制造者。

战国时期钱币的出现,对当时的经济交往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也为后来郭沫若先生所称之为“轮润抒章、异样天下”的汉币铺平了道路。

三、汉代钱币的大规模流通汉代,钱币作为货币的地位逐渐得到肯定,并且开始大规模流通。

汉代钱币以铜质为主,重量和大小也有所规范。

较为著名的包括五铢钱、半两钱、轻车币等等。

此外,在汉代还出现了刻有文字和图案的钱币,这一举措标志着钱币制度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汉代钱币的大量流出,也标志着中国古代钱币制度的初步完善。

四、唐宋时期钱币的监制唐宋时期,钱币制度进一步完善,出现了“均值制”和“背铸制”两种规范。

唐代钱币以铜质为主,流通铸造具有钱文或者图案,其形制逐渐规范化,出现了“铁钱”和“宣泉钱”等。

而宋代钱币则将权力下放至地方府县,由其分别负责钱币的发行、监制和流通,这也为当时经济的稳定和繁荣提供了有力保障。

五、元明清时期钱币的改革与制度竞争元、明、清三代,钱币制度逐渐与时俱进,此期间出现了铸法和打制法并存的局面。

古代货币发展历程

古代货币发展历程

古代货币发展历程
古代货币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000年左右,早期的货币
形式主要是一些简单的交换工具,如贝壳、石块、动物牙齿等。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开始需要更便于携带和交换的货币形式。

公元前7世纪,古代中国的货币形式逐渐演化为铜钱。

最早的铜钱是由贝壳形状的物体演化而来,古人称之为贝币。

后来,铸造技术的发展使得铜钱逐渐成为主要的货币形式,并在中国的历史上使用了几千年。

古埃及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形式,
它们使用的是鸟的羽毛作为货币代表。

随着时间的推移,古埃及的纸币也逐渐演化成了细长的竹签,上面有特定的记号用于交换商品和服务。

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金属货币开始得到广泛应用。

希腊使用银币和金币,而罗马使用银币作为主要的交换媒介。

这些金属货币不仅方便携带,而且可以通过它们的重量和质量来确定其价值。

随着贸易和商业的发展,古代货币逐渐从物物交换转变为代表价值的符号。

人们开始使用纸币和金属币作为标准化的货币形式,这使得交换变得更加方便和高效。

总的来说,古代货币的发展经历了从简单的物品交换到金属货
币,再到纸币的演化过程。

这种演化不仅反映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也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钱币发展史古钱币简介:中国古代钱币萌芽于夏代,起源于殷商,发展于东周,统一于赢秦,历经了四千多年的漫长历史,创造了七十多项世界之最。

不仅如此,中国钱币系统之完整,门类之丰富,脉络之清闲,内涵之博大,是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比拟的。

中国古钱币文化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多彩,千百年来一直为人称道,并由此产生了颇具中国特色的的钱币之学。

中国还是世界上最早使用铸币的国家,距今三千年前殷商晚期墓葬出土了不少“无文铜贝”,为最原始的金属货币。

至西周晚期除贝币外还流通一些无一定形状的散铜块、铜渣、铜锭等金属称量货币。

中国古钱数量之大,品类之盛,分布之广,为世界所罕见。

不仅揭示了中国社会三千年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和变迁,而且对周边许多国家和民族也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是从另一个层面写就的中国古代历史。

青铜之光---原始钱币【约前21世纪前770年】大约在三、四千年以前,我们的祖先就已经用天然的海贝充当商品交换中的媒介--货币。

商周是贝币使用的鼎盛时期,所以,贝也就自然成为人们衡量财富的象征。

贝币作为我国最早的货币形式之一,今天仍然留有明显的遗迹。

在我们使用的汉字中,贵、贱、财、货、买、卖等与财富价值交换有关的文字上,依然与贝有着密切的联系。

随着商品交换的频繁,天然海贝经常供不应求,于是便产生了石贝、玉贝、骨贝等代用品。

贝币书写了中国古钱币历史的开端,而石贝和铜贝的出现更标志着当时商业的逐渐发达和对冶炼技术的掌握。

殷商晚期以海贝为形式的青铜铸贝出现了,1971年,出土于山西保德商墓中的这枚保德铜贝,完全算得上是中国铜铸币之鼻祖,也是人类最早发现的金属铸币。

异彩纷呈---先秦【前770年-221年】春秋战国时期,商品交换的繁荣使得金属铸币被推上了中国货币史的前台,根据各地不同的自然条件,当时的货币也逐渐形成了各有特色的流通领域和货币体系,在中原地区,由农具铲的演变在货币上出现了空首布,也称铲布。

在南方的楚国,一种铸成椭圆形的蚁鼻钱应运而生,这种又称为鬼脸钱的货币,形状酷似贝币,应该是铜贝的高级形式。

当时,由实用刀转化而来的一种货币,称为刀币,流通于齐、赵、燕等国。

到了战国时期,仿照纺轮或璧环的形式在我国北方的魏、秦等国出现了圆形铜铸币圜钱。

至此构成了先秦时代中国货币史上早期较为完备的四大货币体系。

在这一阶段,除了青铜被选择为货币的载体之外,黄金这种被称为天然货币的金属,这时也早早地出现于流通领域,侧身于早期中国货币史的记载之中,战国时期楚国的爰金,便是中国最早有固定形式的黄金铸币。

布币:春秋战国钱币,先后流通于周、郑、晋、卫、宋及韩、赵、魏、燕等国,其形制各有差异。

蚁鼻钱:俗称鬼脸钱,春秋战国钱币,主要流通于楚、陈、鲁等国,其形制各有差异。

刀币:春秋战国钱币,主要流通于齐、燕、赵等国,其形制各有差异。

圜钱:春秋战国钱币,主要流通于东周及魏、赵、秦等国。

天圆地方---秦【前221年—220】年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兼并天下,统一六国。

在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的同时,以法律形式废除了战国时流通于各国的布币、刀币、蚁鼻钱,在圜钱的基础之上,推出全国法定的唯一流通货币秦半两。

“天道圜,地道方”(《吕氏春秋·圜道篇》),秦始皇以天圆地方的宇宙观赋予古钱币,代表不可逆转的皇权,作为社会稳定的精神支柱,这一理念在中国几千年的钱币文化史中便被历代君王和百姓所接受,自秦半量问世以来,这种方孔圆钱的货币形制一直持续到中国封建社会的结束。

那么将一种意识形态赋予钱币便是中国钱币史上的空前之举,千年的锈蚀依然没有掩去秦半两开创的方孔圆钱两千年历史的光辉。

秦半两秦始皇统一天下后, 以法令宣布,黄金以镒为名,为上币;铜钱识曰半两,重如其文,为下币,而珠玉龟贝,银锡之属为器饰宝藏,不为币,规定外圆内方的半两钱为全国法定货币, 秦半两的标准为12铢,钱文以李斯的泰山石刻为代表的小篆,形体方长,线条圆润流畅,笔势瘦劲俊逸,体态典雅宽舒,从中可以感受到秦人统一天下后的端庄稳重。

大汉雄风---汉【公元前206----公元220年】年汉初,因政府无力掌控,允许明间私铸钱币,于是郡国诸侯,地方豪强便纷纷私铸,形制各异的榆荚钱风行于世,随后导致通货膨胀及后来的七国之乱。

公元前113年(汉武帝元鼎四年),汉武帝废除一切旧币铸造五铢钱,并在上林苑设立负责铸钱的机构,称作“上林三官”。

颁布严刑峻法:“盗铸诸金钱罪皆死,天下非三官钱不得行”,从此五铢钱作为唯一的流通货币,独步于大汉王朝的五铢钱又一次迎来了重大钱币史改革。

值得一提的是汉末王莽时期的铸钱,它分五物六名二十八品,铸材众多,形状各异,堪称一绝。

单从钱币艺术的角度来讲, 王莽时期的铸钱称得上是空前绝后,蔚为大观。

泉中国收藏界把“钱”又称作“泉”,也就是来源于这一时期,因为王莽相信谶纬之学,他夺了刘姓天下,而“刘”字繁写,由“卯、金、刀”组成,所以避讳“刘”字,同样违忌“金、刀”两字,钱字有“金”便用了“泉”字来代替了。

金错刀---- “美人赠我金错刀,何以报之英琼瑶”。

王莽时期的货币,在中国历史上始终为收藏者所青睐,还有一个重要原因,便是形制别具,制作精良了。

在精美制作的基础上,新莽货币独有的纤秀书法,又被称作“悬针篆”,特别是错刀,由形容方孔钱的环和刀柄组成,环上用黄金镶错“一刀”两字,顶上有平五千字,俗称金错刀,独特精美的形式,使其在钱币史上传为佳话,为收藏家所珍视,并受到诗人吟诵。

这一时期,闻名遐尔的六泉十布仍然是今天众多钱币收藏家奋力攀登的一座收藏高峰。

五铢钱五铢钱相当精美,铜色浑厚匀称,文字端庄俊秀,并且采用了战国刀币、环钱边缘突起的轮廓,以保护币上的文字不致磨损,增加牢度。

同时这也正是为杜绝不法之徒凿边盗取铜料之风而想出的一个绝妙的办法,今天的硬币仍保留这种外廓以防止盗铸。

与过去不修边幅的钱币相比,五铢钱呈现出一种规范之美,体现出大汉鼎盛时代经济严谨的作风和沉稳大方的气派。

汉五铢在历史则第一次实现了货币本身的标准化,对古代货币史和整个中国的历史都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承启文明---魏晋南北朝钱币【公元220年-公元581年】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钱币流通突破了西汉五铢的钱制,名称呈多元化,不拘一格。

三国鼎立之时,魏、蜀、吴便实行着各自不同的货币制度和政策。

魏国实行以实物货币为主的货币政策,而吴,蜀两国都实行的是通货膨胀政策,推行大面额钱币。

两晋南北朝依然是以货币铸造和使用混乱为主要特征,过度性特征成为这一时期的突出特点,以重量为钱名的传统特征遭到了破坏,各种钱币混合流通,形制、制作、文字,版别更是五花八门。

“一千钱长不过三寸”, “十万钱不满一捧”,魏晋南北朝长达数百年的大分裂大内战,政治舞台走马式的更换便造成了质量轻薄的剪边钱、綖环钱、风行于世。

劣币的泛滥正是这种乱世在货币上的反映。

丰货东晋十六国后赵石勒自称赵王(319年)铸于其都襄国(今河北邢台)之钱。

钱径2.4厘米左右,重2~3克。

分内外廓俱全及面无内廓者两种。

“丰货”二字篆书而见隶意,笔画壮实有力,横列穿孔两侧。

在计重计值的五铢钱系盛行之际,钱文“丰货”出现是一突破,然通行困难,未久即罢,故今传世丰货钱不多。

永光:南朝宋前废帝刘子业永光元年(465年)所铸小钱。

形制颤似文帝孝建四铢,内外有廓,面文“永光”二字章法亦如薤叶篆,横列穿孔两侧。

径1.6厘米,重约1克。

旧谱因其重近二铢而称之“二铢钱”。

“永光”年号行六月改元,故永光钱出世绝少,至为珍稀。

开元盛世---隋唐钱币【公元581年-公元960年】隋王朝统一中国以后,中国封建社会开始迈向它的顶峰,经济上这时已出现了空前繁荣的景象,隋文帝改革币制,铸行统一标准的五铢钱,在各地设关卡置样。

历史进入唐代,正如同唐代灿烂而辉煌的历史,唐代货币发展,同样迈上了中国货币发展史上的一座顶峰,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高祖改币制,废五铢,改铸开元通宝,规定径八分,重2.4铢,每十文为一两,每一文的重量为钱,两以下采取十进制,开元通宝的铸行对中国古代的衡制改革,同时开创了中国货币宝文钱称谓的先河,带来了深远影响。

唐末五代十国更曾有多种藩镇铸钱,然而在钱的形制和重量上,开元通宝所树立的中国货币的标准形象始终被奉为典范。

隋五铢隋文帝杨坚开皇元年(581年)始铸,又叫“开皇五铢”。

钱文“五铢”二字篆书,笔画精整,“五”字交笔有圆曲与斜直两种,“朱”头多呈方折。

外廓甚阔,面无穿廓,唯“?”字左侧多一竖划,横读似“凶”,故有“凶多吉少”之传。

文帝为统一币制,曾放五铢样钱令诸关查禁劣钱,遂又称“置样五铢”。

径2.4厘米、重3克左右。

后杨广在扬州开炉鼓铸夹锡五铢,铜色发白,世称“白钱”。

杨广嗣位后因国势腐败,私铸劣钱渐多,物价上涨,“米斗千钱”,以至产生剪铁叶、裁皮、糊纸为钱者。

开元通宝就像它的名字一样,经过长期的衰落沉寂之后,开元通宝迎来了中国货币史上的新纪元。

武德四年(621年),唐高祖废除了五铢钱,改钱文为“开元通宝”。

开元通宝钱不再像“半两”,“五铢”那样命名,这标志着独立的钱的概念诞生了,人们意识到半两,五铢起决定作用的并不在于它的重量,而是为大家所认同在流通中的中介作用,从货币发展的进程来看,从实物货币、金属称量货币都存在着一种向符号化、抽象化、信用化演变的趋势,开元通宝正是在这一点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成为历史上有名的信用钱。

翰墨神韵---宋辽西夏金元钱币【公元960年-公元1386年】宋代的中国,经济在经历唐末五代动荡之后重新走上安定发展的道路,商品经济的发达,使宋代每年平均铸钱数超过唐代近20倍,同时,宋代铸造的多种多样的铁钱,也构成了中国货币史上最为复杂的铁钱制度。

宋代的钱文艺术可谓登峰造极,真,草、隶、篆、行,各种书体,介入钱文。

不仅许多名书法家大显身手,甚至连皇帝也技痒难忍,平炉争容。

淳化年间,宋太宗赵炅用真行草亲自书写御书钱,使一个年号钱具有3种书体,成为中国货币史上的空前之举。

这一时期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昙花一现,在适应了经济的快速发展的同时也成为政府聚敛财富的手段,而大元帝国的灭亡正与此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元丰通宝宋神宗元丰年间(1078—1085年)铸。

面文有篆,行、隶三体,均旋读,小平,折二各式对钱计达百种以上,为宋钱中版式最多,数量最大、分布最广之品种。

以小平中之隶书钱及背有月纹者为珍奇。

据传隶书有为苏轼所写者称“东坡元丰”。

另有大小铁钱,今展出土。

又有日本仿铸之“曲”头元丰及安南仿之“虎尾元丰”,后者珍稀。

崇宁通宝宋徽宗崇宁年间(1102—1106年)铸。

面文为徽宗亲书“瘦金体”,俗称“铁划银钩”,系徽宗御书钱中文字最秀美者,有小平、折五、当十等版别多种。

蔡京更铸折二及折五夹锡钱。

传世以当十大钱为多,小平稀少。

当十合背钱为难得异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