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务运动和清末新政的比较
洋务运动、清末新政
消极作用 增负 为了实行新政,清政府必须想方设法筹集经费,增加了人民 的负担,使中国劳苦大众生活更加贫困化,社会矛盾更加尖锐。 北洋军阀崛起 袁世凯和北洋军阀的崛起,是清末新政的又一恶果。
列强的经济侵略 清末新政时,某些经济政策的公布,客观上也为帝国主义输 出资本创造了方便条件。
强化封建国家机器 清末新政时,练新军、办警政,强化了封建专政的国家机器, 有利于清政府对人民群众反抗斗争的镇压。
2.(2015山东)“中国历史与西方历史的会合结束了中国的闭 关自守,使它越来越多地介入世界事务,乃至于到今天,在中 国或西方发生的事情都会即时产生相互的影响。”这强调的是 B A.中国近代历史发展中西方的主导性 B.近代中国和世界的碰撞与融合 C.中国按照西方模式向近代社会演变 D.中国近代史是西学东渐的过程 3、(2015山东)下列四项为中国近代不同时期的考题,其中19 世纪70年代初洋务学堂使用的考题应是 A
对中央统治观念的影响在于它改变了最高领导阶层对中国与 世界之关系的认识,使得统治阶层能够采取比较务实的态度来处 理中外关系,较好的动用西方的“用”而为中国的“体”来服务。 三、“辛酉政变”与列强对华态度的转变 辛酉政变后,清朝的掌权者由主战派变为了求和派,对外国 列强的态度发生了极大转变,故外国列强对华也采取了与之前不 同的策略。原先的那种武力对华政策已不适应新情况的变化,因 而,列强开始寻求一种相对缓和的政策。 辛酉政变后,西方资本主义和清政府之间开始“建立了令人 满意的关系”,出现了所谓“中外和好”的新局面。清政府向西 方“借师助剿”。辛酉政变标志着清朝政府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 关系史上的一个重大转折点,清朝政府已开始从盲目“排夷”转 向百般“媚夷”的过程,改变了它由“惧夷结民”为“结夷剿民” 的主张,中国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 辛酉政变在中国近代史上促进了清政府由“惧外仇外”向“信 外靠外”的方向转化,使它的政权开始贴上半殖民地的标志,成 为外国侵略势力的代办。
试论洋务运动与清末新政的比较
试论洋务运动与清末新政的比较摘要:清朝末年,国力衰微,外敌入侵。
千疮百孔的大清皇权像在风雨中飘摇的孤船,谁是都有沉没的危险。
于是,大清朝的掌权者要保住百年的基业,荣华的富贵,开展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变法运动。
要活,要生存,无论是顽固派还是洋务派,帝党还是后党,都力图挽救大清于危亡之中。
关键词:思想、政策、人物、主要影响一、主要的历史背景1.1洋务运动,又称自强运动,是指1861年(咸丰十年底开始)至1894年,清朝政府内的洋务派在全国各地掀起的“师夷之长技以自强”的改良运动。
经过两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的统治阶级对如何解决一系列的内忧外患分裂称为“洋务派”与“守旧派”,洋务派主张利用取官办、官督商办、官商合办等方式发展新型工业,增强国力,以维护清政府的封建统治。
对中国迈入现代化也奠定了一定基础。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朝内外交困。
统治集团内部一些较为开明的官员主张利用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强兵富国,摆脱困境,维护清朝统治。
1860年12月曾国藩上奏折说,目前借外国力量助剿、运粮,可减少暂时的忧虑;将来学习外国技艺,造炮制船,还可收到永久的利益。
第二年他对上述看法加以发挥,主张购外国船炮,访求能人巧匠,先演习,后试造,不过一、二年,火轮船必成为官民通行之物,那时可以剿发(指太平军)、捻(捻军),勤远略,这是救时第一要务。
1862年李鸿章到上海后,得到外国侵略者帮助训练洋炮队、设洋炮局。
他认为,清军作战往往数倍于外敌,仍不能胜,原因在于武器不行,枪炮寙(yǔ)滥,如能使火器与西洋相埒,则“平中国有余,敌外国亦无不足”,今起重视,最后可达自主(《李文忠公全书》朋僚函稿,第3卷)。
奕 看到曾李两人学造外国船炮,决定派员前往学习,在奏折中说,治国要做到自强,自强以练兵为要,练兵又以制器为先,“我能自强,可以彼此相安”《筹办夷务始末》咸丰朝)。
1.2清末新政(又称庚子新政、庚子後新政),後继清朝的中华民国称遮羞变法,香港称晚清改革,日本称光绪新政,是清朝末年的一场经济和政治体制改革运动,也是中国现代化的重大事件之一。
论戊戌变法和清末新政
摘要:本文通过戊戌变法、清末新政的政治力量对比,经济基础对比,民智程度对比,探究了其对于近代中国改革的历史启迪。
我们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在素质较高的民众、经济基础的发展、政府的强有力之下,我们的改革才能获得满意的效果。
关键词:戊戌变法、清末新政、政治力量对比、经济基础、民智正文一、政治力量对比。
在戊戌变法之前,洋务运动已经进行了一段时间了,可是洋务运动终究是治标不治本,其本质并不是以根本方式改变中国落后状态,而是如何避免圣道沦亡,如何师事洋人;最根本的它并没有将中国政治观念代入近代国际的框架之中。
因此,正是由于其没有将改变中国政治观念纳入其改革的范畴以内,以慈禧太后为代表的清政府势力才对其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但是,戊戌变法却把改变当时中国的政治观念纳入了变革的范畴,其目地是想从政治观念的改变进而致使政治制度的改变。
我们来分析一下当时的政治力量对比把,主要的政治力量分为,清政府,立宪派,革命派。
而在清政府之中,又分为以慈禧太后为代表的守旧顽固派和以光绪皇帝为首的变革派。
不难看出,以光绪皇帝为首的变革派和立宪派的的观点十分契合,于是他们一拍即合。
但是,当时中国政治力量以清政府为首,以慈禧太后为代表的守旧顽固派又是清政府的绝对意志,因此,戊戌变法在这样的政治背景之下,只能以光绪皇帝软禁宫中,六君子喋血宫城落下帷幕了。
接着,随着时间的推演,帝国主义对中国侵略的不断加深,清政府势力不断衰弱,随着慈禧太后的罪己、变法护权而拉开了清末新政的序幕。
为何慈禧太后会改变其政治态度呢?究其原因,我认为有一下几点。
其一,随着庚子之变和西狩的经历,对百姓艰苦生活的真正体会,由此而产生的内疚心里,是促使慈禧太后政治态度由顽固守旧向变革进步的重要原因;其二慈禧太后面临的是内外交困的局面,一方面帝国主义不断讹诈中国,中国不断丧权辱国,另一方面国内民族矛盾突起,反满的呼声越发强烈,统治阶级内部群臣改革呼声不断壮大。
当然最最主要的还是慈禧太后希望借助新政——宪政,富国强兵,巩固权力,恢复自庚子之变后的权威。
洋务运动 戊戌维新 清末新政 明治维新
洋务运动、戊戌维新变法不同之处(一)历史背景不同洋务运动发生于19世纪60年代初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和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清朝统治危机出现,半殖民地逐步加深的情况下,清朝统治者内部部分成员为解决内忧外患(太平天国运动,列强坚船利炮入侵)而引起的;戊戌维新变法运动则是在甲午中日战争中中国惨败,新的强大的民族危机迫在眼前,代表民族资产阶级的先进分子激起了新的民族觉醒,在内忧外患的冲击和两方文化碰撞中形成了要救国只有维新变法,要维新只有学习外国的新思维;(二)改革指导思想不同洋务运动的日的与指导思想是“中体西用”,即“中学为体,两学为用”,以中国封建伦理纲常所维护的统治秩序为主体,用西方的近代工业和技术为辅助,并以前者来支配后者,以达到“自强”求富”的目标。
戊戌维新变法是在洋务运动“中体西用”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将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同传统儒学结合起来,开民权、设议会、废科举,也就是在一定范围改造“中体”。
如果说前者是新瓶装旧酒的话,后者则是旧瓶装新酒。
(三)性质不同洋务运动是在封建制度下,在封建思想指导下,在维护封建的上层建筑、经济基础的条件下发展一些近代企业,为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服务。
而戊戌维新变法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良运动,维新突破了洋务派的“中体西用”的局限,主张君主立宪取代君主专制制度。
(四)侧重点不同洋务运动中,洋务派侧重于学习西方科学技术,而对封建儒学统治予以坚守,属于器用层面的改革。
而戊戌维新运动侧重于对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的学习与传播,从其最大效果来看,它更是一场西方资本主义思想的启蒙运动,属制度层面的改革。
(五)过程与结果不同洋务运动由封建统治集团内部实权派推动,首先是采用西方练兵和大量购置西式武器,同时大力仿照西方设厂制造小组的成功贡献自己的力量。
由于分组比较合理,所以合作学习进展得比较顺利,同学们积极参加小组的学习活动,收到了不错的效果。
相同之处(一)历史背景相似二者改革的发生历史背景都是在当时历史条件下,为了整个民族国家的生存发展富强所逼迫产生出来的。
洋务运动与清末新政时期的留学教育比较述论
第30卷第10期2016年10月白城师范学院学报Journal of Baicheng Normal UniversityVol.30,No.10Oct.,2016洋务运动与清末新政时期的留学教育比较述论朱孔京(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102488)摘要:在洋务运动和清末新政过程中,留学教育一直被置于特别重要的地位,并最终促成了洋务时期的幼童留美、船政留欧和清末新政时期的留日高潮。
从留学教育人才思想的角度,对两个时期的留学目的、国家,留学生的选拔、管理以及学习内容与科目等方面进行比较,能使我们深刻地理解中国近代向西方学习的思潮。
对两次留学教育人才思想的比较,反过来也能加深我们对洋务运动和清末新政的理解。
关键词:留学人才思想;洋务运动;清末新政中图分类号:K25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3118(2016)10-0062-05收稿日期:2016-08-17作者简介:朱孔京(1969———),男,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近代教育史。
19世纪60至80年代,面对列强的侵略和向西方学习的思潮的兴起,为维护清朝统治,清政府中央以奕诉地方上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为代表的洋务派进行了一场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兴办军事、民用工业,以“自强”“求富”为目的的洋务运动。
20世纪初,面对内忧外患的严重形势,清政府不得不颁布“变法上谕”,决定实行“新政”。
在这两次自上而下的改革过程中,教育特别是留学教育一直被置于特别重要的地位,并最终促成了洋务时期的幼童留美、船政留欧和清末新政的留日高潮。
对于留学教育,社会上进行过各种论述和探索,形成了丰富的留学人才教育思想。
本文拟围绕这两个时期的留学教育,对当时的留学教育人才思想进行分析和比较。
一、留学目的的比较洋务时期的留学是在面临列强侵略的情况下,为“自强”“求富”,维护清朝统治而采取的应急措施。
具体看,有以下几点直接目的:第一,为当时日益增多的外交活动培养人才。
从洋务运动清末新政看地主阶级改革
从洋务运动、清末新政瞧地主阶级改革一、洋务运动时间:1861年-1895年背景:经过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清政府内部痛定思痛,意欲图强。
洋务运动就是一场由失败的封建大地主统治阶级领导的自救运动。
美国汉学家芮玛丽这样评价这一阶段的“自强”运动:“不但一个王朝,而且一个文明瞧来已经崩溃了,但由于十九世纪六十年代的一些杰出人物的非凡努力,它们终于死里求生,再延续了六十年。
”1、指导思想洋务运动的最根本的指导思想就是“自强”、“求富”。
其分类思想就就是“师夷制夷”、“中体西用”八个字。
前四个字“师夷制夷”表明洋务运动与外国资本主义侵略者的关系,即学习西方的长技用以抵制西方的侵略。
后四个字“中体西用”,表明洋务运动与本国封建主义传统文化的关系,表明中学与西学各自在洋务运动中的地位,即以中学为主体,西学为辅用。
“师夷制夷”、“中体西用”,也就是洋务运动中洋务派处理中西民族国家关系及中西文化交流的基本原则。
在洋务运动时期,从冯桂芬的“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到薛福成的“今诚取西人器数之学,以卫吾尧、舜、禹、汤、文、武、周、孔之道”,都就是作为一种理论服务于“求强”、“求富”这一洋务运动主导思想的。
2、军事:积极创办新式军事工业,训练新式军队,筹建南洋、北洋与福建三支海军。
洋务运动前期,洋务派以“自强”为旗号,采用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
在李鸿章等人的主持下,江南制造局、金陵制造局、福州船政局、天津机器局等一批大型近代化军事工业相继问世。
短短几年中,中国就已经具备了铸铁、炼钢以及机器生产各种军工产品的能力,产品包括大炮、枪械、弹药、水雷、与蒸气轮船等新式武器,装备了一些军队。
北洋海军的建立,就是洋务运动军事方面的最高成果之一。
尽管最后北洋海军失败了,但就是它毕竟曾经就是中国可以威慑海洋的先进军事力量,在世界海军史上都占踞了一席之地,并且在培养北洋海军的过程中,还带动了一系列的近代事业发展。
洋务运动和清末新政评价
洋务运动和清末新政评价历史用一种静默的姿态述说着事实,独留下我们这些读史者唏嘘不已。
——题记我时常幻想,若我有一部时光机,我要穿越到哪个时代去大显身手呢?我要去春秋战国,观看百家争鸣的壮观景象;我要去三国,在那枭雄混战的年代,领略英雄气魄;我要去盛世唐朝,听诗人吟唱,看英明女皇如何运筹天下;我要去抗日战争,为中华人民的解放献上自己的满腔热血;我要去……可我唯独不想去的,就是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37年抗日战争的这一段时期。
一个古老王国被一群年轻国家肆意践踏掠夺的经历,让我感到生生的痛。
尽管那是一个呼唤英雄的时代,可我去又能干什么呢?我还是站在一旁安静地看历史的发展,思考。
洋务运动历史书上说:洋务运动是清朝封建统治集团中一部分大官僚、大地主,为适应帝国主义和镇压农民革命的需要而推行的一场利用西方生产技术以挽救清朝封建统治的运动。
洋务派们主张以中国之道、用西方之器,以儒家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西方富强之术,借用西方资本主义的甲胄以保护清朝封建主义的躯体。
这些蕴含深厚语文功底,言简意赅的句子我是写不出来的,我就用粗浅的语言说说我对洋务运动的看法吧。
性质和目的洋务运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在当时的中国还是很先进的,那时的普通百姓甚至一些官员还把西方的大炮舰船视为怪物、仙术,用他们的语言形容就是“奇技淫巧”,别说主动去学习了,躲避还来不及呢。
可是洋务派官僚们,很聪明地意识到了自己军队的落后,他们想着,如果把清军也装备上外国那样的大炮,打赢义和团应该是没问题的,还能加强海防、边防——对,我们就是要自己造大炮,造大船,生产先进兵器,创建新式海陆军队。
那些西方“蛮夷”能做到的事,我们肯定也能做到,还能做得更好,中国肯定会“自强”。
不过一想到资金问题,嗯,国家还需要有钱,没有money什么都做不成,所以我们还通过办一些民用企业来“求富”。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我们的责任是要精忠报国,要维护清王朝的统治。
当然,官僚们还会考虑自身的利益。
从洋务运动清末新政看地主阶级改革
从洋务运动、清末新政瞧地主阶级改革一、洋务运动时间:1861年-1895年背景:经过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清政府内部痛定思痛,意欲图强。
洋务运动就是一场由失败的封建大地主统治阶级领导的自救运动。
美国汉学家芮玛丽这样评价这一阶段的“自强”运动:“不但一个王朝,而且一个文明瞧来已经崩溃了,但由于十九世纪六十年代的一些杰出人物的非凡努力,它们终于死里求生,再延续了六十年。
”1、指导思想洋务运动的最根本的指导思想就是“自强”、“求富”。
其分类思想就就是“师夷制夷”、“中体西用”八个字。
前四个字“师夷制夷”表明洋务运动与外国资本主义侵略者的关系,即学习西方的长技用以抵制西方的侵略。
后四个字“中体西用”,表明洋务运动与本国封建主义传统文化的关系,表明中学与西学各自在洋务运动中的地位,即以中学为主体,西学为辅用。
“师夷制夷”、“中体西用”,也就是洋务运动中洋务派处理中西民族国家关系及中西文化交流的基本原则。
在洋务运动时期,从冯桂芬的“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到薛福成的“今诚取西人器数之学,以卫吾尧、舜、禹、汤、文、武、周、孔之道”,都就是作为一种理论服务于“求强”、“求富”这一洋务运动主导思想的。
2、军事:积极创办新式军事工业,训练新式军队,筹建南洋、北洋与福建三支海军。
洋务运动前期,洋务派以“自强”为旗号,采用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
在李鸿章等人的主持下,江南制造局、金陵制造局、福州船政局、天津机器局等一批大型近代化军事工业相继问世。
短短几年中,中国就已经具备了铸铁、炼钢以及机器生产各种军工产品的能力,产品包括大炮、枪械、弹药、水雷、与蒸气轮船等新式武器,装备了一些军队。
北洋海军的建立,就是洋务运动军事方面的最高成果之一。
尽管最后北洋海军失败了,但就是它毕竟曾经就是中国可以威慑海洋的先进军事力量,在世界海军史上都占踞了一席之地,并且在培养北洋海军的过程中,还带动了一系列的近代事业发展。
洋务运动与清末新政
洋务运动与清末新政中国近代史是一段屈辱史也是一段抗争史,但是无论任何时代之下历史的车轮是不会停下的,是在曲折中发展的没有一个国家的统治者希望自己的国家走向没落但是历史就是这样,从古至今。
中国近代史也是中国人开始摆脱封建枷锁走向近代化的开端。
无论经济还是政治中国人没有停止他们对未来的探索。
人们总说是西方的船坚利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那么引领中国走到今天的又是谁呢?洋务运动和清末新政是腐朽的清王朝在垂亡阶段为延续其统治而做出的挣扎,下面就对二者从多个方面做一下比较。
洋务运动是从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开始分为两个阶段前期以自强为口号,后期以求富为口号,从鸦片战争的惨败到火烧圆明园的惨状再到太平天国运动的浩大声势,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现状不断加深之下。
满清政府深刻认识到了西方工业给他们所带来得巨大之利益,和军事力量的强大。
早期的资本主义思潮萌芽的产生,已经在沿海地区渗透。
开明的士大夫以及先进的知识分子开始从天朝上国的睡梦中惊醒。
统治阶层开始关注西方学习西方在饱受西方凌辱的时刻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旗帜,以曾国藩等为代表开始开办近代工业,从机械、开矿、等方面开展一场轰轰烈烈的洋务运动。
清末新政满清政府被列强瓜分殆尽,革命呼声高涨,动荡不安的时代。
有人说是统治者为维护其统治缓和阶级矛盾实行的愚民政策,从皇族内阁的产生来开这样的判定也是无可非议的,然而对于无可救药的清王朝来说,又有谁能支撑这个已经摇摇欲坠的大厦。
洋务运动是清王朝统治阶级为了谋求封建国家的“富强”而进行的改革运动,在客观上具有一定程度的资本主义倾向。
洋务派是这场运动的倡导者和组织者,其指导思想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洋务运动的目的是师夷长技以制夷,同时消除“内忧外患”的严重危机。
核心是创办军事工业和编练新式陆海军的军事活动。
从1865年到1895年,洋务派在各地创办了20多个制造枪炮、弹药和船舰的工厂。
在自制和外购的基础上,19世纪70年代,淮军已“尽弃中国习用之抬鸟枪,而变为洋枪队”。
洋务运动与清末新政之比较
洋务运动与清末新政之比较院系:国际教育学院班级:互联网10-02姓名:汪子闯学号:541012010219洋务运动与清末新政之比较摘要:看待洋务运动与清末新政,需要从横向和纵向来进行分析。
横向分析主要包括其各自的历史原因、背景、涉及内容以及产生的效果,而纵向主要是以清末谋求近代化为主线,在认识层面上一次比一次深入,在变革范围上一次比一次宽泛。
每一次变革都不同程度地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关键词:洋务运动清末新政中国近代化清政府资产阶级革命派新政改革洋务派近代化运动资本主义近代化帝国主义侵略横向对比历史背景:首先,洋务运动的时候,国家还比较强大,没有赔款,自信心也很足。
经历了一次太平天国运动,军队都得到了锻炼。
此时,经过战争的军人将领意识到新式武器的重要性,便开展了洋务运动。
因为有钱,所以很多事情都很好办。
这是干的最有成绩的,甚至还打败了法国、俄国,让列强震惊。
也招来了帝国主义的报复。
清末新政,基本上已经大势已去了。
连京城都被人家攻打下来了,财政部的银子都被日本人拖走了。
战后赔款列国的银子,恐怕要还到1949年。
中央的财力和影响力被大大削弱,此时,搞新政,无非是把死马当活马医,看能不能不发生大变革,能救活这个国家。
清末新政背景:国内危机严重洋务运动:背景事19世纪五六十年代,清政府面临政府统治危机;清政府内部有识之士认识到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的重要性。
目的是师夷长技以制夷。
清末新政:清朝末年列强为了达到占领中国的目的,向清政府施加压力,要求它改变当前的无能状态;清政府和军队已经无法应付当时的政治局势,财政上也出现了严重的亏空,使清朝统治着感到自己的统治地位已经开始动摇。
目的是继续维护清王朝腐朽的统治。
洋务运动的背景:资产阶级萌芽,对外战争和外交上不断失败,人们思想动摇,维新变法派的活动不断壮大目的:富国强兵,维护满清政权,欲求与列强平等新政背景:军队无法应付当前证据,财政巨额亏空,列强和国内压力目的:缓和国内矛盾,维持和巩固其封建统治,适应帝国主义的侵略要求,拉拢上层资产阶级分子,洋务运动是中国近现代史的开端,清末新政受到了洋务运动很大的影响,许多政策都都与洋务运动相关,1)洋务运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朝内外交困。
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清末新政和日本明治维新的比较
洋务运动是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目的是师夷长技以制夷,维护清王朝封建统治,一定程度上促进中国近代化进程,抵御外来侵略。
戊戌变法是资产阶级维新派发起的改革运动,主张在中国实行君主立宪制,发展资本主义,宣传维新思想。
清末新政就是清政府的垂死挣扎,名义上是新政,实际上是同改革派拖延时间,没什么作用。
日本明治维新是日本在受到西方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冲击的背景下所进行的由上而下、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全面西化与现代化改革运动,是日本近代化的起航,但也使得日本走上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
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的比较相同之处:(1)都是在西方列强入侵、殖民地的危险加剧,国内阶级矛盾尖锐的背景下,为摆脱困境而实施的变革。
(2)都是在封建社会的基础上,接受了西方资本主义文化,在短时期内移植西方的大机器工业,从办军事工业入手,逐渐扩展到民用工业。
不同之处:(1)虽然洋务运动以引进西方先进技术为主要内容,但就其倡导者来说,是在列强大炮的轰击下,不得已而为之,在他们的思想深处仍寄希望于列强。
日本明治维新的目的是摧毁幕府为代表的封建势力,使日本摆脱政治经济各方面的危机,走资本主义道路。
(2)洋务运动走的是一条与封建势力、外国资本相勾结的改良之路,必然失败。
而明治维新所推行的政策如“奉还版籍”、“废藩置县”、“地税改革”等较彻底地打击了封建保守势力,逐步走上资本主义道路。
戊戌变法和明治维新的比较共同点:(1)都是在本国面临着西方列强的全面侵略、社会面临着殖民地化或半殖民地化严重危机时所发生的政治运动。
(2)在本质上都是以带有某种半殖民地化色彩的封建社会为母体,向资本主义过渡的变革。
改革都包括着政治、经济、军事和思想文化等诸方面变革,两个运动所涉及、所要解决的,都不是枝节性的而是社会体制、社会制度问题。
(3)都是由围绕着皇帝的一个政治集团酝酿、引发、组织、施行,自上而下地采取颁布政令、法令等方式进行的。
区别:(1)历史文化背景不同。
日本民族具有开放性地吸收外来文化的历史传统。
清末新政与洋务运动之比较
清末新政与洋务运动之比较十九世纪下半叶的洋务运动和二十世纪初的清末新政有许多共同之处,亦有许多可探讨的问题。
对这两个历史事件进行对比研究,弄清二者的关系、性质及各自的历史地位是十分必要的。
洋务运动和清末新政两大运动都是由清政府所掀起的近代化运动。
虽然到最后都是以失败而告终的,但它毕竟使封建的中国向资本主义近代化方向前进了一步。
看待洋务运动与清末新政,需要从横向和纵向来进行分析。
横向分析主要包括其各自的历史背景、涉及内容以及产生的效果,而纵向主要是以清末谋求近代化为主线,在认识层面上一次比一次深入,在变革范围上一次比一次宽泛。
每一次变革都不同程度地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历史背景洋务运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朝内外交困。
统治集团内部一些较为开明的官员主张利用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强兵富国,摆脱困境,维护清朝统治。
清末新政:清朝末年,由于国内义和团运动以及列强的政治压力,清政府处境艰难,举步维艰。
财政上也出现了严重的亏空,这使清朝统治着感到自己的统治地位已经开始动摇。
因此,维护清王朝的统治成为统治者们面临的重要课题。
洋务运动与清末新政都发生在内外交困的情况下,主观目的都是为了维护封建的国家机器,巩固满族贵族的统治。
同时两者又都有迎合帝国主义的表现。
涉及内容洋务运动:“推积弱所由来,叹振兴之不早”,“农工商业,为富强之根本,自应及时振兴。
”目的是“以期渐图富强”。
这期间,洋务派采取官办、官督商办和官商合办等方式,开办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上海机器织布局等民用企业。
与此同时,洋务派还开始筹划海防,初步建立起南洋、北洋和福建海军,又进一步扩建北洋舰队,修建旅顺船坞和威海卫军港,巩固国防。
清末新政:清政府在经济上开始振兴商务,奖励实业,允许自由发展实业,奖励兴办工商企业,鼓励组织商会团体;同时也更加注重发展教育,废科举,创办新式学堂, 派遣留学生;在军事方面,编练新军,裁汰旧军。
其中最重要的方面是政治制度方面的变革,包括“裁冗衙” 、“裁吏役” 、“停捐纳” 等,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组建内阁预备立宪。
清末对国家出路的三次探索分别是洋务运动
清末对国家出路的三次探索分别是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和清末新政。
洋务运动,又称自强运动,是指1861年(咸丰十年底开始)至1894年,清朝政府内的洋务派在全国各地掀起的“师夷之长技以自强”的改良运动。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朝内外交困。
统治集团内部一些较为开明的官员主张利用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强兵富国,摆脱困境,维护清朝统治。
洋务运动在两次鸦片战争和农民运动的冲击下,清政府内外交困。
一些有权势的官僚,为了维护封建统治,从19世纪60到90年代,从西方引进机器设备、科学技术和军事装备,在国内创办近代工矿交通企业、创建海军,以及兴办一些教育事业。
从事这些运动的官僚,被称为洋务派。
洋务运动的重要特点是实行“以洋为师”的政策,即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和文明。
在清朝政府的倡导下,大量的人才被派往海外留学,学习外国的先进知识和技术。
同时,大量的外国专家也被引进中国,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提供支持。
洋务运动还实行了“洋务派”,即招收一批外国专家和中国新式军队中的外籍军官来帮助中国现代化建设。
这些外国专家和军官,不仅带来了现代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还为中国创造了更好的政治环境和文化背景。
洋务运动在各个领域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如军事、工业、交通、教育、卫生等。
这些设施的出现,不仅方便了人们的出行,也促进了地区之间的联系和经济的发展。
在教育领域,许多新的学校得以兴起,为中国的人才培养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在卫生领域,洋务运动也推进了卫生设施的建设,提高了人们的健康水平。
戊戌变法,是指1898年6月至9月21日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主要领导人物的资产阶级改良派为了挽救民族危亡,以光绪帝为首进行倡导学习西方,提倡科学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发展农、工、商业等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
戊戌政变,清末时期的历史事件。
戊戌政变,是指1898年9月21日发生在清政府统治集团内部,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派势力向以光绪皇帝为首的维新派势力发动的一场血腥政变。
政变的结果是,持续了百余日的戊戌变法宣告失败,戊戌六君子被杀,康有为、梁启超等逃往国外,光绪皇帝失去了人身自由,被软禁于中南海瀛台,而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派势力重新掌权。
洋务运动、清末新政
1.(2012大纲)张謇评论某人时说:“以四朝之元老,筹三省之 海防,统胜兵精卒五十营,设机厂、学堂六七处,历时二十年之 久,用财数千万之多……曾无一端立于可战之地,以善可和之 (B) 局。”张謇评论的是
A.曾国藩
B.李鸿章
C.张之洞
D.袁世凯
【解析】考查重要历史人物及相关活动。李鸿章是道光、咸丰、 同治、光绪四朝元老,19世纪80年代,李鸿章筹办北洋海军,管 辖直隶(今河北)、奉天(今辽宁)和山东三省海域,洋务运动 中创办军事民用企业,兴办新式学堂,耗费巨资筹办的北洋海军 在甲午中日战争中全军覆没,这与他在战争中的避战求和政策有 关。
洋务运动主要内容 ①以“自强”为口号创办军事工业; ②以“求富”为口号,创 办民用工业; ③创办近代海军; ④创力新式学校,选送留学生。 失败原因 1.在不触动腐朽的封建制度的前提下,试图利用西方资本主义的 某些长处来维护封建专制统治,这种手段和基础的矛盾,是不可 能成功的;洋务运动受到顽固派的阻挠和破坏,加大了洋务运动 开展的阻力。 2.洋务派的阶级局限性,决定了他们既是近代工业的创办者和经 营者,也是其摧残者和破坏者,其封建衙门和官僚式的体制,必 定导致洋务企业的失败。 3.洋务运动的目的之一是抵御外侮,但洋务派在外交活动中,坚 持“外须和戎”,对外妥协投降,他们所创办的近代企业有抵御 外侮和“稍分洋人之利”作用,但却不能改变中国半殖半封社会 地位。 4.洋务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即腐朽的清朝统治阻碍着先进生产 力的发展,新的生产力不可能在封建主义的外壳中发展起来的,
辛酉政变 辛酉政变是1861年(咸丰十一年)咸丰帝病死后,发生在内 忧外患背景下的宫廷权力之争。是慈禧太后联合恭亲王奕,在 西方列强的支持下,为夺取清朝最高统治权而发动的政变。通过 辛酉政变,慈禧处置了肃顺等“顾命八大臣”,开始了长达四十 八年的垂帘听政。又称“祺祥政变”,亦称“北京政变”。 影响 一、“辛酉政变”对清朝对内政策的影响 在辛酉政变后,清朝统治集团内部完成了从肃顺集团到慈禧、 奕集团权力的转移,清朝的掌权者由“主战派”变为了“求和 派”。 由于辛酉政变后清政府没有削弱从前受肃顺集团重用的汉族 地方势力,反而加大对他们的依赖,使晚清政局得到了暂时的稳 定,也为随后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以及洋务运动的发展提供了基础; 同时,这种对内政策也造成了中央与地方的一定隔绝。 二、“辛酉政变”对清朝对外政策影响 在辛酉政变以后,清政府认识到了外交上的薄弱,开始培养外 交人员,陆续派出使臣驻欧美各地,尽管这个过程进行得十分缓
4从洋务运动到清末新政
4从洋务运动到清末新政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改良不能挽救近代中国,革命是历史选择的必然•一、洋务运动的兴衰•二、戊戌变法•三、清末新政参考书目•夏东元:《洋务运动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汤志钧:《戊戌变法史》,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吴春梅:《一次失控的近代化改革:关于清末新政的理性思考》,安徽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思考题•1、如何认识洋务运动的性质和失败的原因、教训?•2、如何认识戊戌维新的意义和失败的原因、教训?•3、如何认识清末新政的历史影响及其失败的原因?洋务运动的兴衰•一、洋务运动产生的历史条件•官僚地主买办进行洋务运动,企图采取中体西用模式求强求富1、历史背景“ 洋务运动” :历史学家把部分清朝官员从十九世纪六十年代至九十年代从事的“ 富强之计” ,包括创办军事工业和民用企业、设立新式学堂和派遣留学生、建设近代海陆军的一系列实践活动,称为洋务运动。
“夷”、“洋”二字的替换•1.世界资本主义潮流的冲击----历史必然性•2.农民起义的打击----主观自觉性•3.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外和好”局面的出现——现实可能性洋务派代表人物洋务运动的过程和主要成绩•1、1860——1870年代,以“求强”为目标,兴建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开始发展新型的陆海军。
几个主要军工企业(1)江南制造总局(沪局):1865年李鸿章筹办。
(2)金陵机器局(宁局):1865年李鸿章创建。
(3 )福州船政局(闽局):1866 年左宗棠创建。
(4)天津机器局:1867年崇厚创建。
(5)湖北枪炮厂:1890年张之洞创建。
•洋务派的军工企业,经费由政府划拨,管理人员由政府任命,企业所有权、经营权归官府,产品不进入市场,由政府调拨,因此它是典型的封建官办企业•特点—封建性;依赖性创建近代海军洋务派创办的近代民用企业•办厂形式:官办、官商合办、官督商办•生产目的:追求利润•产品去向:与市场联系密切•管理方式:以雇佣为主•企业性质:具有官僚资本主义性质其他洋务事业(1)创办新式学堂(2)派遣留学生(3)翻译和出版西学书籍•创办新式学堂30多所。
洋务运动与清末新政之比较
两次新政,需款甚巨,劳苦大众,捐税累累,如牛负重。洋务运动与清末新政,为中国造成并发展了买办阶级、军阀集团与官僚资本。两次新政的军事工业、建新军等,也起到了镇压人民的反动作用。洋务运动与清末新政客观上的进步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首先,洋务运动期间,在军事、民用企业中出现了一批产业工人;而清末新政中,由于工矿企业迅速增加,中国工人阶级的队伍逐步扩大。其次,洋务运动中,洋务派把西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搬到中国来,这是拔地而起破天荒之事,民族工业就伴随着洋务派“求富”口号的声浪出现了。清末新政,民族资本更加兴旺,达到了初步发展阶段的最高峰,壮大了民族资产阶级的力量。第三,洋务运动期间设学堂、派留学生、译西书,使西方近代科学技术开始在中国传播。而清末的办学热、留学生洪流的出现及大量翻译外国书籍,使西方科学技术更广泛地传播开来。第四,洋务运动中的民办企业,在抵制洋货与洋人贸易垄断上起了一定作用。清末新政的抵制作用就更鲜明了,各种工厂企业大量出现,是其表现之一,特别是收回利权运动,群情高昂,成效显著。
其二,帝国主义联军的压力。洋务运动开始时,正是第二次鸦片战争刚刚结束,战争的硝烟尚未散尽。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强迫清朝签订了《天津条约》,又把战火烧到了北京城,咸丰皇帝逃往热河,清朝被迫签订了《北京条约》。在列强的压力下,清朝统治者逐渐向侵略者靠拢,中外反动势力开始公开勾结,洋务派也开始得势。
洋务运动与清末新政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加强封建的国家机器,巩固满族贵族的统治。同时两者又都有迎合帝国主义的表现,洋务运动开始于中外反动派公开勾结之时,主奴关系初步确立,清末新政是在八国联军大兵压境的情况下开始的,有迎合帝国主义一面是不足为怪的,但不应说是主要目的。
历史背景惊人的相似。
论晚清近代化的两个阶段——洋务运动和清末新政
作者: 王守中
出版物刊名: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页码: 21-27页
主题词: 洋务运动;清末新政;中国近代化;清政府;资产阶级革命派;新政改革;洋务派;近代化运动;资本主义近代化;帝国主义侵略
摘要: <正> 洋务运动和清末新政,都是清政府所搞的近代化运动,虽然这两次运动都没有成功,但它毕竟使封建的中国向资本主义近代化方向前进了一步。
但以往人们很少把二者联系起来进行研究,本文试图在这方面作点尝试。
一、洋务运动是当时把中国引向近代化的可行之路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论述“资产阶级在历史上曾经起过非常革命的作用”时指出:“资产阶级,由于一切生产工具的迅速改进,由于交通的极其便利,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蛮的民族都卷到文明中来了。
”“它迫使一切民族——如果它们不想灭亡的话。
比较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清末新政的异同
{历史谈话}比较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清末新政的异同(清政府的3次自救运动)洋务、维新、保皇三派的主张和实践都无法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也不能使人民摆脱受压迫受剥削的境况。
概述:19世纪60年代,中国的封建官僚发起了一场“自强”、“求富”的运动,史称洋务运动;1898年中国的资产阶级发起了一场救亡图存、发展资本主义的变法,即“戊戌变法”;清末新政是在二十世纪初在西太后主持下,在义和团运动后十年间,推行的一系列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措施,当时习惯称为“新政”。
通过颁谕展开的。
了解这种联系,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晚清社会的变迁及中国近代化的历史进程。
(一)不同点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运动都是发生在民族危机严重的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但是这三场运动有着本质上的区别:1、时间不同:洋务运动发生在清政府鸦片战争和镇压太平军起义的内忧外患后,维新变法发生在洋务运动,甲午战争后,发生的民族危机之时;清末新政发生在,义和团爆发后,八国联军侵华瓜分的民族危亡之时。
2、阶级属性不同:前者代表地主阶级,后者代表资产阶级,在后者是统治者自己3、目的不同:洋务运动和清末新政是要维护清王朝封建统治,镇压人民革命运动的目的;维新办法是要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
4、领导阶级不同:洋务运动是洋务派(即封建统治阶级中的一些开明官员);戊戌变法是资产阶级的维新派,清末新政是统治阶级皇族内部5、探索之路不同:洋务运动是走军事器物救国之路;戊戌变法想通过变法图强,清末新政是变法维护其风雨飘摇的反动统治6、从内容来看:都主张学习西方,但洋务运动只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戊戌变法和清末新政还学习政治制度,发展资本主义。
7、性质不同:洋务运动和清末新政是清朝封建地主阶级为了维护其统治地位而实行的一场自救改革运动;戊戌变法既是一次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又是一次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也是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8、作用不同:洋务运动在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为中国近代化开辟了道路;戊戌变法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为资产阶级思想的传播奠定了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洋务运动和清末新政的比较摘要:从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初,洋务运动和清末新政的依次出现,启动并推进了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历史进程。
这两次新政的主要内容都涉及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军事等方面的改革,并且都是在重要的对外民族战争以后出现的,这是两次新政的共性所在。
但是这两次新政在其各自的历史原因、在推进过程中的主观目的与客观效果、新政发动者与所处的时代中心等方面表现出不同的特点。
因此,看待洋务运动与清末新政,需要我们客观分析。
关键词:洋务运动清末新政中国近代化资本主义近代化洋务运动简介:洋务运动是在19 世纪60 年代初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起义的过程中和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兴起的,其主要领导人物是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人,他们被称为“洋务派” 。
他们作为封建统治阶级中的成员为了维护自身在清政府存在前提下获得的利益,他们主张引进、仿造西方的武器装备和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创立近代企业,兴办洋务。
“师夷长技以制夷” 、自强、求富是洋务派的口号。
清末新政简介:清末新政是指1901—1911 年,清政府为挽救其统治的危亡,迎合新兴阶级的需要而进行的一次自上而下的改革。
其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法制、文化教育、社会生活等多方面。
洋务运动和清末新政在我国近代史中占有重要地位,它们既有相似之处也有不同之处,现就以下几方面对它们进行比较。
历史背景及目的历史背景方面相似之处:洋务运动与清末新政, 有着非常类似的历史背景。
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首先,人民起义斗争的沉重打击。
洋务运动开始时,正是太平天国进行激烈抗争的时期。
洋务派大企业创立时,太平天国虽然失败了,但仍有太平天国余部、捻军及各少数民族起义继续战斗。
在太平军旗与捻军勇猛冲击下,八旗绿营一触即溃,土崩瓦解,清朝政府不得不动员汉族地主组织团练, 产生了湘军和淮军等地方军队势力。
清末新政比洋务运动晚了四十年。
当时,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刚刚被镇压下去,但人民起义斗争仍然没有结束。
在这种形势下,穷途末路的清朝政府搞起了新政。
其次,帝国主义侵略势力的入侵。
洋务运动开始时,正是第二次鸦片战争刚刚结束,战争的硝烟尚未散尽。
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强迫清朝签订了《天津条约》、《北京条约》。
在列强的压力下,清朝统治者逐渐向侵略者靠拢,中外反动势力开始公开勾结,洋务派也开始得势。
清末新政开始时八国联军侵入中国,攻陷了北京,1901 年清朝被迫签订《辛丑条约》。
不同之处:洋务运动背景是19 世纪五六十年代,清政府面临政府统治危机,清政府内部有识之士认为需要学习西方先进技术。
当时,对外战争和外交上不断失败,人们思想动摇,维新变法派活动不断壮大。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朝内外交困。
统治集团内部一些官员主张利用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强兵富国,摆脱困境,维护清朝统治。
军队无法应付当前政局,财政巨额亏空,列强和国内压力。
清末新政是在清朝末年,由于国内义和团运动以及列强的政治压力,清政府处境艰难,举步维艰。
财政上也出现了严重的亏空,这使清朝统治着感到自己的统治地位已经开始动摇。
因此,维护清王朝的统治成为统治者们面临的重要课题。
清末新政,基本上已经大势已去了。
连京城都被人家攻打下来了,财政部的钱被日本人拖走了。
中央财力和影响力被大大削弱,此时,搞新政无非是把死马当活马医,看能不能不发生大变革,能否救活这个国家。
宗旨与目的方面相似之处:洋务运动与清末新政,有着相似的宗旨与目的。
洋务运动是在不触及封建统治根基的前提下, 学习一些西方资本主义的皮毛,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清末新政的实质也是在不触及封建统治根基的前提下,进行一些"改良"性质的具体政策上的改革。
不同之处:洋务运动首要的目的是为了镇压人民起义,其军事工业直接生产屠杀人民的武器。
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求强” 不仅仅是为了镇压人民起义,也有其反抗外来侵略的意图。
目的是富国强兵,维护满清政权,欲求与列强平等。
"师夷长技以制夷"、自强、求富是洋务派的口号。
清末新政的目的是继续维护清王朝腐朽的统治。
其口号是“振兴”,这是洋务派“求富”口号的翻版。
当时清廷认为中国“推积弱所由来,叹振兴之不早”,“农工商业,为富强之根本,自应及时振兴。
目的是“以期渐图富强”。
改革内容机构设置方面:1861年清朝设立总理衙门,标志着洋务运动的开始,该衙门成了洋务运动的领导机关。
清末新政开始时,清廷设立督办政务处,为总指挥部。
接着将总理衙门改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前。
不同的是因形势所需,又增加了一些新的机构。
如1906 年设农工商部、民政部、陆军部、海军部等。
经济方面:洋务运动期间,办起了上海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汉阳铁厂、上海机器织布局等民用企业。
这些厂矿分别以官办、官督商办、官商合办等形式出现,民族工业也掺杂其中了。
清末新政,在经济上的努力更为突出。
工矿业方面,由于清廷采取奖励政策,洋务运动的老厂矿有所恢复与发展,新的厂矿也大量涌现。
相当于以前四十多年总和的一半,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民族工商业,金融事业也有所发展。
军事方面:洋务运动期间, 洋务派对清朝军队进行武器和训练的革新,突出的是建立近代军事工业和海军。
清末新政期间, 对原有军事工业进行了扩建,普遍增加了经费,更主要的是编练新军。
文化教育方面:洋务运动期间有了一定的重视,1862年,在北京设立"同文馆"培养办洋务人才,地方出现了新式学堂及派遣留学生活动。
清末新政时,清政府把文化教育方面的改革,提到了非常重要的地位。
清政府不仅废除了科举制度,而且清廷又令各省兴办各级各类新式学堂,为了人才,清廷还大力派公费留学生,鼓励自费留学,提倡到欧美各国留学。
因此,清末出现了留学洪流。
失败的原因相似之处洋务运动和清末新政失败的原因具有相似之处:第一,特殊的社会形态使得晚清政治发展开始就缺乏起码的运行条件"半殖民地半封建是晚清中国社会的总体特征;第二,陈旧的统治意识和狭隘的统治心理使得晚清政治发展缺乏足够和良好的发展空间和环境,封建专制政体发展到清代已达到登峰造极的程度;第三,内部政治局势的动荡加大了晚清政治改革的难度政治发展需要有一个相对稳定的内部政治环境!不同之处洋务运动和清末新政失败的原因又有其各自特征1)洋务运动:一、在不触动腐朽的封建制度的前提下,洋务派试图利用西方资本主义的某些长处来维护封建专制统治,这种手段和基础的矛盾,使洋务运动注定是不可能成功的。
同时,洋务运动处处受到顽固派的阻挠和破坏,从而加大了洋务运动开展的阻力;二、洋务派本身的阶级局限性,决定了他们既是近代工业的创办者和经营者,也是其摧残者和破坏者,其封建衙门和官僚式的体制,必定导致洋务企业的失败;三、洋务运动的目的之一是抵御外侮,但洋务派在主持外交活动中,坚持“外须和戎”,对外妥协投降.而洋务运动的失败正在于其“一手欲取新器,一手仍握旧物”,只变“用” 而不变“体”,“只想新其貌、而不想新其心”。
2)清末新政:一、改革缺乏强有力的领导。
二、地方督抚对改革态度冷淡、倍加阻挠,使改革流于形式。
三、众多中小官吏对新政缺乏足够的思想准备和认识,甚至持反对态度。
四、严重的财政困难是造成改革失败的又一原因。
五、盲目仿效日本立宪做法,给改革带来了无穷灾难,直接导致立宪派对清政府的背离,加速改革的失败。
六、列强对清政府的改革持冷谈态度。
二者产生的影响洋务运动和清末新政都有着消极和积极两方面的作用消极方面:两次运动的破产,说明其不能使中国富强,也无法实现维护清朝统治的目的。
由清朝官府举办,为维护反动统治服务;军事工业主要是为了镇压人民革命,不能救国求强;民用工业是为解决军事工业的困难,不是为社会求富,很大程度上被洋人控制利用;经营管理腐败。
两次改革,需款甚巨,劳苦大众,捐税累累,如牛负重。
洋务运动与清末新政,为中国造成并发展了买办阶级、军阀集团与官僚资本。
积极方面洋务运动与清末新政也都有其各自的积极作用对于洋务运动:一,洋务运动虽然没有使中国走向富强的道路,但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二,开始了中国近代化的历程。
三,它引进了西方国家的近代生产方式,第一批近代企业在中国出现了;四,洋务派引进西方科学技术,创办了一些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实现了中国从手工业制造转入机器生产的起步,培养了一批近代科技人员;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五,创办新式学堂和派遣留学生出国学习,使中国的国防近代化和教育近代化也开始起步;六,洋务派还筹划海防,为中国军事的近代化创造了条件。
对于清末新政:一,政治增设新机构裁撤冗官、冗衙,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封建顽固势力但也反映出清政府已沦为维护帝国主义的工具增设机构维护帝国主义利益;二,军事编练新军,一定程度上增强了中国国防实力;三,文化教育废科举颁行新学制和设立各式新学堂、派遣留学生,形成了重视西方科技与社会政治学说的风气培养了近代科技、教育、法政、军事人才;四,振兴商务、奖励事业,促进了中国近代经济的发展。
总之,洋务运动和清末新政都有其消极和积极两方面作用,我们要对其进行客观评价。
洋务运动和清末新政给我们的启示洋务运动和清末新政这两次改革都失败了,但是它们也给我们留下了诸多启示。
当时的中国在很多方面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因而受到西方列强百般欺辱。
这使我们深刻认识到“落后就要挨打”。
中国在和列强的外交谈判中屡次失败,也更是“弱国无外交”的集中体现。
我们要以史为鉴,从中总结经验教训,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助力。
1)要解放思想,敢于探索,与时俱进近代中国屡遭列强欺辱,“落后就要挨打”这已然是历史的体现。
因而,一个国家要想长久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就必须开放思想,跟上世界发展的潮流。
清朝的闭关锁国,是导致其落后的重要原因。
在改革开放的今天,我们更要坚持“走出去,引进来”,探索新思路,走在时代前列。
2)改革要彻底洋务运动和清末新政在改革的很多方面引进了西方的技术与经验,确实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然而,这两次改革在学习西方新鲜事物的时候,并不彻底,它们仍然保留着其腐朽的制度。
因此,在改革发展方面,要想成功,就要尽量彻底,不能拖泥带水。
3)改革要全面这两次改革的内容涉及很多方面,但大都是技术方面的,然而很重要的一点是缺乏制度和机制方面的改革,这种改革方式只是“换汤不换药”,因而也就“治标不治本”。
在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今天,在政策实施上也要考虑多方面,既要进行技术层面的革新,更要进行制度方面的革新。
4)改革要适应本国国情,实事求是,不能盲目洋务运动和清末新政都是使中国朝着资本主义的方向发展,然而不考虑具体国情,只是一味的照搬,必然导致其失败。
当今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也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我们应该坚持科学发展观,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统筹兼顾,充分考虑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才能使我国朝着又好又快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