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普博研究生培养方案-清华大学计算机系
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培养计划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人才培养计划一、基本学制:四年二、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知识背景,较系统地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基本理论知识,具有较强地实践应用能力与知识创新能力,能从事有关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方面的研究、应用和开发工作的高级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
三、业务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方面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从事研究与应用计算机的基本训练,具有研究和开发计算机系统的能力。
本专业是软硬兼顾,略偏重于软件的宽口径专业,毕业生应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1.系统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基本理论与基本知识;2.掌握计算机系统的分析和设计的基本方法;3.具有研究开发计算机软硬件系统的基本能力;4.掌握计算机网络与应用技术;5.掌握一门外语,具有较强的专业外文阅读能力;6.了解与计算机相关的法律、法规;7.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获取信息的能力;8. 具有工程意识、创新意识、经济意识和管理意识,掌握一定的经济学与管理学的知识,具有较强的工作适应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
四、主干学科、学位课程及主要实践教学环节1、主干学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2、学位课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大学英语、高等数学、C与语言程序设计、电路与模拟电子技术、数字逻辑、算法与数据结构、离散数学、汇编语言程序设计、微型计算机技术、数据库原理及应用、操作系统原理、计算机组成与系统结构、软件工程、数值分析、编译原理。
3、主要实践教学环节:程序设计语言编程实践、数据结构课程设计、操作系统课程设计、计算机网络课程设计、微型计算机技术课程设计、组成原理课程设计、管理信息系统课程设计、毕业设计。
五、毕业规定学生在毕业时应达到德育培育目标和大学生体育合格标准要求,应获得最低总学分为205学分,其中课内理论必修课126学分,实践教学35学分,选修课(含公共选修课12学分)44学分;课外学分10学分。
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培养方案
(2) 物理 8学分
10430344
大学物理 (1)(英)
10430354
大学物理 (2)(英)
20470024
普通物理(1)英
20470034
普通物理(2)(英)
30470204
近代物理(1)(英)
30470214
近代物理(2)(英)
5学分 5学分 4学分 2学分 4学分 3学分
4学分 4学分 4学分 4学分 4学分 4学分
环节的时长至少相当于两周(全时)。
设清华大学本科生英语水平考试作为非英语专业本科生英语水平检测,学生在校学习满一年后可
以报名参加。
日语、德语、法语、俄语等小语种学生入学后直接进入课程学习,本科毕业需完成三学期13学分
文化素质课(理工类)包括文化素质核心课及新生研讨课和一般文化素质课,要求在本科学习阶段 修满 13 学分。文化素质核心课及新生研讨课为限选,至少 8 学分,要求其中必须选修 1 门基础读写 (R&W)认证课;一般文化素质课程为任选。除新生研讨课外,其它所有课程划分为八个课组:①哲学与 伦理、②历史与文化、③语言与文学、④艺术与审美、⑤环境、科技与社会、⑥当代中国与世界、⑦ 人生与发展、⑧数学与自然科学。
操作系统
(3) 专业选修课 限选 6学分 建议选修:
30470223
计算网络基础
30470093
2
4.专业相关课程 57学分
(1) 学科基础课 必修 14学分
20220214
电路原理
20220221
电路原理实验
20250153
数字电子技术基础B
30240382
编译原理
40240784
计算机组成与系统结构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博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博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学科代码:0812,申请工学博士学位适用)一、培养目标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领域的高级专门人才,具体要求为:1.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行端正,诚实守信,学风严谨,团结协作,具有良好的科研道德和敬业精神。
2.具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领域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以及系统、深入的专业知识。
3,可胜任本学科领域高层次的教学、科研、工程技术工作与科技管理工作,能在本学科或专门技术上做出创新性成果。
4.掌握两门外国语,能熟练阅读本专业外文资料,能熟练使用一种外语撰写学术论文,并具有良好的外语听说能力以及进行国际学术交流能力。
5.具有健康的体质与良好的心理素质。
二、研究方向1.智能信息处理2.计算生物信息学3.并行分布式计算4.可信软件理论与技术5.图像处理与理解6.数字传播工程7.计算机网络与信息安全三、学制及学习年限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博士学位研究生学制为4年,学习年限一般为4-5年,全日制最长不超过7年,非全日制最长不超过9年。
休学创业的研究生,最长学习年限为10年。
四、课程设置及学分要求1.学分要求总学分数为力6学分,其中课程学习学分为之12学分,必修环节学分为4学分。
所修课程由公共学位课、专业学位课和选修课三部分组成,其中公共学位课为学分,专业学位课为学分,选修课必学分。
必修环节包括:实践环节2学分、学术活动1学分、选题报告及中期考核1学分。
五、必修环节1.实践环节的基本类型(1)社会实践研究生可以通过组织和参与社会调查、支教、扶贫及其他志愿者服务等方式进行实践活动,提倡以小组或团队形式开展,累计不少于15个工作日。
研究生完成“社会实践''活动后,需撰写不少于3000字的社会实践总结报告,内容包括实践过程概述及体会、感想等,并附必要的佐证材料。
社会实践服务对象(单位或个人)应在报告上填写评语。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学科代码: 0812 授工学学位)一、培养目标1. 具有良好的科研道德,严谨、求实、创新、进取的科学态度和作风以及独立从事本学科科学研究的能力;2. 具有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3. 在本学科或专门技术上做出创造性的成果。
二、研究方向1. 计算机系统结构专业(1)海量存储系统与技术(2)并行分布式计算(3)计算机网络(4)多核与虚拟化技术(5)新型存储技术与器件2.计算机软件与理论专业(1)现代数据库理论与技术(2)中间件理论与技术(3)软件工程方法与技术(4)计算优化理论与技术(5)移动实时计算(6)系统软件3.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1)多媒体信息处理(2)人工智能(3)知识发现与数据挖掘(4)嵌入式系统(5)普适计算4.信息安全专业(1)鉴别与授权管理(2)密码理论与技术(3)网络安全(4)信息隐藏(5)数字取证三、学习年限本学科、专业博士生的学习年限一般为3-5年。
硕博连读、直攻博研究生的学习年限一般为4-6年。
四、学分要求已获硕士学位博士生总学分要求≥29学分。
硕博连读、直攻博研究生总学分要求≥53学分。
注:以同等学力报考博士生按硕博连读、直攻博研究生的要求培养,符合课程免修规定的,可申请免修。
五、课程设置及学分分配六、本学科对博士研究生培养提出的具体要求1. 博士研究生的培养实行导师负责制,组成以博士生导师为组长的博士研究生指导小组,负责博士研究生的培养和考核工作。
2. 对跨一级学科课程的限定(1)跨一级学科课程指本一级学科外的研究生课程,且必须跟班听课并同堂参加考试。
(2)所选的跨一级学科课程不得与硕士期间所修的课程相同。
3. 论文选题报告,通过开题得1学分。
选题报告应包括的内容为:(1)课题的来源、意义;(2)课题的国内外研究概况及发展趋势;(3)课题的研究内容和技术方案;(4)理论与实践方面预计的创造性成果;(5)预期成果;(6)主要参考文献。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研究生培养方案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研究生培养方案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是一个涵盖广泛、涉及多方面的学科领域,因此研究生培养方案也应当具有全面性和针对性。
下面是一个可能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研究生培养方案的正文和拓展:一、培养目标和规格本研究生培养方案旨在培养具有扎实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理论基础、广泛的技术视野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研究生。
具体规格包括:1.掌握扎实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基础知识,包括数据结构、算法、计算机组成原理、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数据库、人工智能等;2.具备较高的英语水平,能够阅读、理解和翻译相关技术文献;3.具备较高的数学素养,包括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离散数学等;4.具备扎实的编程能力,能够独立设计和实现计算机系统;5.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参与软件开发、系统测试和项目管理等工作;6.具备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能够参与学术交流、技术合作和创新活动。
二、课程设置本研究生培养方案的课程设置包括以下内容:1.基础课程:包括数学、物理、英语等;2.专业课程:包括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核心课程、计算机体系结构、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数据库、人工智能等;3.实践课程:包括编程实践、软件开发实践、系统测试实践、项目管理实践等。
三、教学方法本研究生培养方案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课堂教学、实验室实践、在线学习、项目实践等。
1.课堂教学:采用理论教学和案例教学相结合的方式,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和知识的普及。
2.实验室实践:在实验室内组织学生进行编程实践、软件开发、系统测试等实践性课程,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在线学习:通过MOOC等在线学习平台,提供相关课程的学习资源,帮助学生自主学习和提升知识水平。
4.项目实践:通过项目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毕业要求本研究生培养方案毕业要求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掌握扎实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基础知识,具备较高的英语水平;2.具备扎实的编程能力,能够独立设计和实现计算机系统;3.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参与软件开发、系统测试和项目管理等工作;4.具备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能够参与学术交流、技术合作和创新活动。
清华计算机专业的人才培养计划
清华计算机专业的人才培养计划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作为全球顶尖的计算机专业之一,一直致力于培养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计算机人才。
清华计算机专业的人才培养计划是通过开展系统化的教育、科研和实践活动,以及与国内外优秀学府和企业的合作,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培养与就业支持,助力其在计算机领域取得成功。
一、培养目标清华计算机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扎实的计算机理论基础、广泛的专业知识和创新精神的高水平计算机专业人才。
学生毕业后应具备以下能力:1. 掌握计算机科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具备独立开发和设计计算机系统的能力;2. 具有良好的数理基础,能够进行复杂的计算和分析工作;3. 能够熟练运用计算机编程语言进行软件开发,并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4. 具备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能够在跨学科、跨领域的团队中开展工作;5. 具备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意识,有较强的自主学习和自我提升能力。
二、课程设置清华计算机专业的课程设置旨在全面培养学生的计算机理论基础和实践能力。
主要课程包括计算机网络、数据库系统、操作系统、算法设计与分析、人工智能等。
学生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发展方向选择各类选修课程,如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以满足个性化的学习需求。
三、实践教学清华计算机专业注重实践教学,通过实验课、项目实习和社会实践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可参与学校与企业合作的项目,实践各种计算机技术,并在实践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四、科研和创新清华计算机专业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科研与创新活动,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意识。
学生可参加学术论文撰写、科研项目设计等活动,培养独立思考和问题解决能力。
学校还与国内外顶尖科研机构和企业合作,为学生提供实习和科研交流的机会,帮助他们开拓视野,拓展学术圈。
五、就业支持清华计算机专业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就业支持,助力他们顺利就业。
学校会组织各类招聘会和就业培训活动,帮助学生了解行业发展趋势和用人需求,提升自己的就业竞争力。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在校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专业专业在校博士在校博士在校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研究生培养方案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坚持党的四项基本原则,掌握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能自觉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德、智、体全面发展,愿意献身于科学和教育事业的高级专门人才。
要求研究生具有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具有计算机应用技术的扎实基础和宽广的专业知识、独立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使他们了解本学科的现状和发展以及国际学术研究前沿问题,特别使他们对本学科领域某一研究方向有深入的了解并能运用数学、计算机等手段在计算机应用技术上做出创造性成果。
要求研究生熟练掌握一门外国语。
二、培养方式与修读年限博士生的培养采取导师负责制与集体指导相结合的指导方法。
学制为三年,毕业论文答辩时间由博士生导师决定,可提前但一般不得少于两年半,亦可延迟但最长不超过六年。
三、研究方向1、计算机支持的协同工作2、普适计算3、软件设计方法与技术4、计算机网络5、图像分析与智能系统6、计算机网络实时系统理论和应用四、课程设置与学分(总学分18分)(一)必修课1、学位公共课(必修)(7学分)俄语(下)() 4学分德语(下)() 4学分法语(下)() 4学分日语(下)() 4学分汉语() 5学分中国概况() 3学分博士政治(文科)() 3学分博士政治(理科)() 3学分英语口语() 2学分英语翻译() 2学分2、学位专业课(必修)(6学分)程序语言理论() 3学分图像分析() 3学分无线网络与移动计算讨论班() 3学分协同计算理论和应用() 3学分计算机科学中的数学方法() 4学分专业英语() 1学分(二)选修课1、专业选修课(选修)(2学分) 分布计算与分布式系统() 3学分数据分析方法() 3学分并行计算() 3学分计算机网络前沿技术() 3学分信息安全中的数学基础() 3学分计算机学科前沿专题讨论班() 2学分信息安全讨论班() 2学分模式识别() 3学分形式语义学讨论班() 2学分计算理论() 3学分2、跨学科或跨专业课程(选修)(2学分)(三)实践与科研训练(四)学术讲座五、科研成果要求研究生应积极参与系所和指导教师的科研项目,积极参与国内外学术交流,积极申请学校研究生科研基金并在项目的研究与实现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1.培养目标: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博士研究生培养目标是以系统、深入、全面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理论、基础知识和高级技能为依托,培养具有创新能力、高级理论和技术研究与解决问题能力、系统分析和综合设计能力、科研组织和管理能力,可以在高校、科研单位、企事业单位等多种领域从事教学、科研和开发的高水平专门人才。
2.培养方式:(1)完善的课程体系:博士研究生需要修读一定的学术课程,包括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
理论课程主要包括《计算机体系结构》、《算法理论》、《软件工程理论》等,实践课程主要包括《计算机软件设计》、《计算机网络技术》、《计算机图形学》等。
在修读课程的同时,还需要进行相关的研究工作,并完成相应的研究论文。
(2)导师制度:每位博士研究生都会被分配一个导师,导师将负责指导学生的学术研究和论文写作。
导师将帮助学生确定研究方向,并提供必要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
同时,导师还将定期与学生开展个人指导和讨论,督促学生完成学术研究工作。
(3)研究生交流学习:博士研究生还需要积极参与学术交流活动,包括参加学术会议、研讨会和学术讲座等。
这些活动将为学生提供与其他研究生和学者交流、合作的机会,拓宽视野、增强能力。
(4)科研实践:博士研究生还需要参与科研项目的实践工作,积累科研经验。
学院将鼓励学生与导师共同申请科研项目,开展相关研究工作,并提供必要的经费和设施支持。
3.培养周期与课程设置:(1)学术研究课程:包括《计算机体系结构》、《算法理论》、《软件工程理论》、《计算机网络技术》等。
这些课程旨在帮助学生建立扎实的理论基础,提高学术研究能力。
(2)实践课程:包括《计算机软件设计》、《计算机图形学》、《人机交互技术》等。
这些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博士生培养方案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博士生培养方案一、学科介绍XX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拥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国家一级重点学科、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和“软件工程”两个A类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和“软件工程”2个博士后流动站;拥有计算机软件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计算机软件新技术引智基地、XX省软件新技术与产业化协同创新中心、XX大学HPI研究院、中德社会计算研究所、XX大学-帝国理工学院机器学习联合研究中心、英特尔-XX大学人工智能IPCC 联合研究中心等科研、产业化和国际合作平台,以及计算机科学技术与软件工程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教育部“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等计算机科学人才培养基地。
现有在编在职教职工104人,其中,教授46人、副教授35人,博士生导师62人,硕士生导师34人,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欧洲科学院外籍院士1人。
目前已经初步形成学科覆盖面广、高层次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具有特色、基地建设与队伍建设互相促进、能适应国际IT技术发展和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的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基地。
二、培养目标通过博士阶段的学习,培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及相关领域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工程应用等方面、具有创新能力的专业人才:1.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制度,热爱祖国,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具有良好的科研作风、科学道德和合作精神,品行优良,身心健康。
2.具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内全面而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有独立见解,科研及组织能力强,掌握某一方向的最新技术,能较好地从事该方向的教学、科研与开发工作。
3.学位论文应具有创造性或较大的应用价值。
三、修业年限普通博士基本修业年限为四年,最长修业年限为八年;直博生基本修业年限为五年,最长修业年限为八年。
四、培养方式本学科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落实导师在博士研究生培养全过程中的第一责任人作用,具体培养方式如下:1.博士研究生培养工作实行导师负责和导师组共同培养相结合的办法。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学术学位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学术学位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学科代码: 0812 授工学学位)一、培养目标1. 具有良好的科研道德,严谨、求实、创新、进取的科学态度和作风以及独立从事本学科科学研究的能力;2. 具有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3. 在本学科或专门技术上做出创造性的成果。
二、研究方向1. 计算机系统结构专业(1)海量存储系统与技术(2)并行分布式计算(3)计算机网络(4)多核与虚拟化技术(5)新型存储技术与器件2.计算机软件与理论专业(1)现代数据库理论与技术(2)中间件理论与技术(3)软件工程方法与技术(4)计算优化理论与技术(5)移动实时计算(6)系统软件3.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1)多媒体信息处理(2)人工智能(3)知识发现与数据挖掘(4)嵌入式系统(5)普适计算4.信息安全专业(1)鉴别与授权管理(2)密码理论与技术(3)网络安全(4)信息隐藏(5)数字取证三、学习年限本学科、专业博士生的学习年限一般为3-5年。
硕博连读、直攻博研究生的学习年限一般为4-6年。
四、学分要求已获硕士学位博士生总学分要求≥29学分。
硕博连读、直攻博研究生总学分要求≥53学分。
注:以同等学力报考博士生按硕博连读、直攻博研究生的要求培养,符合课程免修规定的,可申请免修。
五、课程设置及学分分配六、本学科对博士研究生培养提出的具体要求1. 博士研究生的培养实行导师负责制,组成以博士生导师为组长的博士研究生指导小组,负责博士研究生的培养和考核工作。
2. 对跨一级学科课程的限定(1)跨一级学科课程指本一级学科外的研究生课程,且必须跟班听课并同堂参加考试。
(2)所选的跨一级学科课程不得与硕士期间所修的课程相同。
3. 论文选题报告,通过开题得1学分。
选题报告应包括的内容为:(1)课题的来源、意义;(2)课题的国内外研究概况及发展趋势;(3)课题的研究内容和技术方案;(4)理论与实践方面预计的创造性成果;(5)预期成果;(6)主要参考文献。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硕士)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学科代码:081200 学位授予类别:工学硕士)一、培养目标1. 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道德风尚。
具有严谨求实、勇于创新的治学态度,团结协作和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奉献精神。
2. 适应科学进步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在本门学科上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
了解本学科领域的现状、发展方向和国内外学科的前沿发展动态。
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和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
比较熟练地运用英语。
3. 具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二、学科简介及主要研究方向大连海事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隶属于信息科学技术学院。
1977 年设立计算机本科专业,1996年开始招收硕士生;2006 年获“计算机应用技术”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 2012 年获批设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018 年获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
2002 年起,“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成为辽宁省及交通运输部共建重点学科,2018 年起,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成为辽宁省一流学科建设 A 类学科。
主要研究方向:1、计算机软件与理论2、计算机应用技术3、计算机网络与信息安全三、学制及学习年限硕士研究生学制 3 年,最长学习年限为学制的 6 年(含休学)。
对于提前完成培养计划、学位论文等符合申请答辩要求的研究生,可按规定程序申请提前答辩,具体按照《大连海事大学研究生提前答辩有关规定》执行。
四、培养方式实行导师本人负责制或导师组组长负责制,指导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导师的主导作用及导师组的学术群体作用,借助学术群体成员的业务专长,提高培养质量。
导师或导师组负责制订硕士研究生培养计划,指导科学研究和论文撰写等工作,对研究生的思想品德、学术道德有引导、示范和监督的责任。
0812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培养方案
0812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培养方案0812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如下:一、培养目标1. 树立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思想,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
2. 能够适应科学进步及社会发展的需要,在本门学科上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系统的专门知识,掌握本学科的现代实验方法和技能,具有从事科学研究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
3. 在科学研究或专门工程技术工作中具有一定的组织和管理能力。
4. 将来可望成为学科带头人、技术负责人和行政领导人。
二、研究方向1. 计算机智能接口2. 中文信息处理与自然语言理解3. 企业智能计算4. 计算机网络与信息安全技术5. 可穿戴计算机技术6. 生物信息技术7. 数据库系统8. 多智能体机器人技术9. 人工智能与信息处理三、课程学习及论文工作时间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年限为二年。
实行学分制,以课内18学时为1学分,研究生在答辩之前须修完不少于36学分(包括必修环节学分)。
四、培养方式1. 严格执行培养方案,采用导师负责、导师组集体培养相结合的方式因材施教培养研究生。
2. 发挥导师、研究生两方面的积极性,研究生自学与导师指导相结合。
3. 坚持课程学习和学位论文工作并重。
课程讲授采用启发式、讨论式。
理论课学习、科学研究、工程实践相结合,加强研究生实践能力的训练,培养计算机技术与行业技术相结合的能力。
4. 充分发挥导师作用。
成立导师组,会同有关教学系、学生管理部门对研究生的思想教育、学业与生活、科研工作等进行全面管理,保证培养质量。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不同学校的培养方案可能有所不同,建议查询具体学校的官网或咨询相关人员获取更多信息。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408)培养方案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408)培养方案(2012版)一、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人文素质、业务素质和身心素质;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受到良好的实践应用训练和初步的科学研究训练,具备从事计算机系统开发、IT产品生产与技术支持、IT工程项目的施工、运行和维护等能力,能在各企事业单位从事计算机技术开发、应用和管理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与工程技术人才。
二、培养要求要求学生系统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工程技术,接受从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相关工程知识的基本训练,注重职业道德修养,熟悉软硬件应用和工具,具有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具备项目分析、设计、构造和组织实施的基本能力。
熟练掌握英语,具备良好的阅读、理解和撰写外语资料的能力。
掌握文献检索、技术文档写作的基本方法,具有较强的获取信息的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个方面的知识和能力:1.具有正确的政治方向和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正确的法制观念,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职业道德。
2.具有英语的听、说、读、写、译的基本能力,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信息交流。
3.计算机水平达到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三级或达到中国计算机软件专业技术资格(水平)考试中级水平的要求。
4.具有良好的口头表达能力,普通话达到三级甲等水平。
5.具有健康的体魄、顽强的意志品质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6.具有一定的感受美、鉴赏美的能力。
7.具有比较扎实的数学基础,受到比较严格的科学思维训练,具有良好的数学素养,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8.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
9、掌握计算机系统的分析和设计的基本方法。
10、具有计算机软件系统分析、设计与开发能力。
11、了解信息安全有关的法律和法规。
12、了解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发展动态与应用前景。
13.掌握本专业文献检索、资料查询方法,具有自我获取知识的能力,初步具备本专业领域的科研能力。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培养方案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以下简称计算机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以下简称计算机专业)通过对计算机核心专业知识进行全面、深入的学习和实践,培养计算机领域的复合型人才。
通过本科阶段的学习,学生应掌握较为扎实的数学和自然科学基础,掌握较为系统、深入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的基础理论、专门知识和基本技能。
计算机专业培养实行多学科交叉背景下、通识教育基础上的宽口径专业教育,构建具有专业共性基础的大类课程体系以及具有一定特长的专业核心课程体系,强调对学生进行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基本能力(技能)以及健全人格、综合素质和创新精神培养,为学生提供增强基础、选择专业的机制,培养基础厚、专业面宽、具有自主学习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计算机专业致力于为学生全面参与教育教学、科学研究、文化艺术、社会服务等活动创造条件,提倡学生在参与中发现自己的能力和兴趣,最大限度地发展自己的智力和潜能,鼓励学生敢于面对挑战、不断探索、努力创造、追求卓越,并提供一种基础和环境,促使学生养成独立工作的能力和终身学习的习惯。
所培养的学生应具有远大的科学抱负和人生理想,同时具有为实现这种抱负和理想而脚踏实地不懈奋斗的精神、自信心和能力,培养一批有潜力发展成为能够引领计算机学界潮流的“学术大师”或在业界叱咤风云的“兴业之士”的高水平毕业生。
二、培养成效计算机系通过各种教育教学活动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学生具有健全人格;具有成为高素质、高层次、多样化、创造性人才所具备的人文精神以及人文、社科方面的背景知识;具有国际化视野;具有创新精神;具有提出、解决带有挑战性问题的能力;具有进行有效的交流与团队合作的能力;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领域掌握扎实的基础理论、相关领域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及基本技能,具有在相关领域跟踪、发展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能从事相关领域的科学研究、技术开发、教育和管理等工作。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本科生运用所掌握的理论知识和技能,从事计算机科学理论、计算机系统结构、计算机网络、计算机软件及计算机应用技术等方面的科研、开发与教育工作。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专业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专业博士生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培养适应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的、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德智体全面发展、具备严谨科学态度和敬业精神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人才。
通过博士阶段的学习,具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内全面而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有一定的独立见解,教学、科学及组织能力较强,掌握某一方向的最新技术,能较好地从事该方向的教学、科研与开发工作。
学位论文应具有一定的创造性或较大的应用价值。
二、研究方向本学科博士生的培养主要侧重计算机软件与理论、计算机应用技术两个专业领域。
研究方向包括:(1)软件自动化(2)分布计算与并行处理(3)新型程序设计与方法学(4)先进操作系统(5)软件工程(6)计算机图形学与CAD(7)多媒体计算机技术(8)人工智能(9)机器学习与数据挖掘(10)模式识别(11)计算机系统信息安全三、招生对象通过学校组织的博士生人数考试招收合格的博士生源有:1.应届硕士毕业生2.提前攻博硕士生3.往届硕士或同等学历四、学习年限1.一般情况下,学习年限为三年2.特别优秀者可适当提前3.来不及完成博士论文者可适当延长五、课程设置现代科学技术革命与马克思主义第一外语第二外语计算机科学技术进展软件自动化先进操作系统高性能并行计算软件形式化方法巨量并行算法多媒体技术进展分布式人工智能可视化技术及应用机器学习与神经网络机器学习与数据挖掘信息安全基础六、培养方式博士生招生录取时明确导师,由导师负责成立指导小组,制定培养计划。
由博士生导师和培养小组负责全部培养工作。
公共课以讲授为主,辅以自学。
根据研究方向和科研工作的需要,选读若干门专业选修课。
专业课以讲授、自学、讨论相结合的形式,要求博士生阅读有关的专业文献,参加讨论班、学术报告等各种学术活动。
七、考核方式1.公共课以笔试考核为主。
2.专业课以笔试、撰写专题报告等形式进行考核,着重检查博士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情况、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及从事研究与开发的技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普博研究生培养方案[081200]计算机科学与技术[00]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适用学科、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一级学科,工学门类,学科代码:0812本方案适用于以下二级学科(方向):1、计算机系统结构网格与高性能计算CPU 设计计算机网络网络与信息系统安全可信计算与系统性能评价无线传感器网络与物联网2、计算机软件与理论计算机科学理论数据工程及知识工程计算机图形学、可视化及CAD技术软件工程计算机与VLSI设计自动化软件理论与系统量子计算及量子网络理论计算机科学3、计算机应用技术人工智能智能控制及机器人人机交互与普适计算计算机视觉与媒体信息处理二、培养目标与定位本专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领域的高级专门人才。
要求本专业博士学位获得者较好地学习与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德良好;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相关学科上掌握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与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熟练掌握1-2门外国语,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在有关研究方向做出创造性的成果。
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需要的高级专门人才。
三、培养方式1. 博士生培养实行导师负责制。
必要时可由导师提名,经学位分委员会批准,聘请一名副导师。
也可由导师组织指导小组,报系备案。
副导师必须具有正高级职称或具有博士学位的副高级职称,指导小组成员必须具有副高级以上职称或具有博士学位的讲师。
2. 跨一级学科(或交叉领域)培养博士生时,应从相关学科中聘请副导师协助指导,并由学位分委员会审批。
3. 建立规范化的学术交流和学术报告制度,按期检查培养环节的完成情况。
4. 导师应有适于培养博士生的研究课题和充足的研究经费。
导师(副导师或指导小组)应与博士生定期交流,关心博士生的思想品德、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
促进博士生德、智、体全面发展。
四、培养环节与学位要求1. 制定个人培养计划博士生入学后三个月内,在导师指导下完成个人培养计划。
内容包括:研究方向、课程学习、文献阅读、选题报告、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学位论文及实践环节等方面的要求和进度计划。
2. 选题报告与资格考试博士生的资格考试结合选题报告以口试的方式进行,每学期组织一次,由博士生本人提交书面申请,教学办公室统一安排。
资格考试委员会由不少于8名具有高级技术职称、或副高技术职称(有博士学位)的教师组成(其中博士生导师至少5人,学位委员会委员至少2人)。
博士生首先作论文选题报告,随后,资格考试委员会就有关问题提问,全面考查博士生的学科和专业基础以及综合素质。
选题报告一般须在论文答辩两年前完成。
普博生的资格考试一般安排在第三学期进行。
直博生的资格考试一般安排在第五学期进行。
选题报告应包括文献综述、论文选题及其意义、主要研究内容、可行性、工作特色及难点、预期成果及可能的创新点,论文工作计划、发表文章计划等。
评审通过的选题报告以书面形式交系教学办公室备案。
资格考试成绩由两部分组成:直博生:学位课成绩占40%,考试和评审小组打分占60%。
普博生:学位课成绩占30%,考试和评审小组打分占70%。
资格考试按成绩排序,每次资格考试的通过率不超过80%,考试不通过者可申请参加下次资格考试。
资格考试通过两学年后方可申请博士学位论文答辩有关资格考试的执行细则见附录2。
4. 年度进展报告为了使学位委员会、教学办公室更好地了解博士生研究进展,督促博士生做好学位论文的研究工作,已资格考试(开题)的博士生,和到期却未参加资格考试的博士生,需于每年9月1日前,提交有导师签字确认的年度研究进展报告一式三份及电子版一份。
教学办组织专家评审,并将评审结果通知指导教师及本人。
进展报告的格式见附录3。
5. 社会实践按照“清华大学研究生社会实践管理规定”执行。
6. 学术活动与学术报告实行博士生学术报告制度。
博士生在论文工作期间每学期至少做一次学术报告;至少有一次在全国性或国际学术会议上报告自己撰写的论文。
博士生在学期间应参加30次以上学术报告,其中至少2次为跨二级学科的学术报告。
7. 最终学术报告在博士学位论文工作基本完成以后,至迟于正式申请答辩前三个月,做一次论文工作总结报告,由至少5位具有高级技术职称的教师(其中博士生导师至少3人)组成的审查小组,对论文工作的内容、创新性进行审查。
审查小组应严格要求,对达不到博士学位论文要求的,应要求延期答辩,并至少3个月后重新做最终学术报告。
五、课程设置A. 普博生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研究生需获得学位学分不少于19,其中公共必修学分4,学科专业要求学分不少于9,必修环节6。
与学科专业要求无关的任选课程及自学课程学分另记。
B.直博生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研究生需获得学位学分不少于34,其中公共必修学分5,学科专业要求学分不少于23,必修环节6。
与学科专业要求无关的任选课程及自学课程学分另记。
普博生和论文博士课程1、学位课程与环节( 不少于19 学分)(1) 公共必修课( 不少于 4 学分)博士生英语90640012 2学分考试春秋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90680032 2学分考试春秋第一外语类留学生中国文化课(2) 必修环节( 不少于 6 学分)研究生学术与职业素养62550031 1学分考查春秋社会实践69990041 1学分考查学术活动与学术报告99990032 2学分考查文献综述与选题报告99990041 1学分考查春秋资格考试99990061 1学分考试(3) 学科专业课程( 不少于9 学分)A、基础理论课随机过程60230014 4学分考试秋组合数学60240013 3学分考试秋高等数值分析60420024 4学分考试秋应用随机过程60420094 4学分考试秋基础泛函分析60420144 4学分考试秋应用近世代数60420153 3学分考试春现代优化方法60420174 4学分考试春最优化方法60420194 4学分考试秋不确定规划60420214 4学分考试春计算几何70240183 3学分考试秋算法与算法复杂性理论70240193 3学分考试春我校数学系开设的课程编号以“7”“8”“9”开头的所有课程B、学科专业课(可用基础理论课代替)模式识别60230023 3学分考试春软件工程技术和设计60240033 3学分考试秋人工智能60240052 2学分考试秋微型计算机系统接口技术60240063 3学分考试春高等计算机网络60240083 3学分考试春高性能计算实验60240093 3学分考查秋随机信号的统计处理64030013 3学分考试春数字图像处理学70230043 3学分考试春高等计算机系统结构70240013 3学分考试秋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70240023 3学分考试秋人工智能原理70240033 3学分考试秋计算机控制理论及应用70240043 3学分考试秋计算语言学70240052 2学分考试秋分布式数据库系统70240063 3学分考试秋智能控制70240073 3学分考试春计算机视觉70240083 3学分考试秋数据安全70240093 3学分考试春知识工程70240103 3学分考试春VLSI设计基础70240113 3学分考试秋语音信号数字处理70240123 3学分考试春多媒体计算机技术70240133 3学分考试春计算机辅助几何设计技术70240143 3学分考试秋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布图理论与算法70240163 3学分考试春数字系统自动设计70240173 3学分考试春分布式多媒体系统与技术70240203 3学分考试秋计算机支持的协同工作CSCW 70240223 3学分考试春微计算机系统设计70240233 3学分考试春计算机图形学70240243 3学分考试秋计算机网络和计算机系统的性能评价70240253 3学分考试春并行计算70240263 3学分考试春高级编译及优化技术70240342 2学分考试春高等数值算法与应用70240353 3学分考试秋统计学习理论与应用70240413 3学分考查春计算智能及机器人学80240033 3学分考试春计算机网络中的形式化方法与协议工程学80240123 3学分考试秋现代优化算法――设计与实践80240133 3学分考试春高性能路由器体系结构与高速信息网络技术80240143 3学分考试秋计算科学与工程中的并行编程技术80240153 3学分考试春下一代互联网80240173 3学分考试春网格计算80240183 3学分考试春计算机网络前沿研究80240193 3学分考试春软件项目管理80240203 3学分考试秋宽带交换网与QoS控制技术80240213 3学分考试秋计算机系统性能测试80240242 2学分考试春信息检索的前沿研究80240262 2学分考试春网络系统的建模与分析80240283 3学分考试秋流媒体技术80240292 2学分考试秋网络存储技术80240303 3学分考试春小波分析及其工程应用80240313 3学分考试春人工智能基础理论选讲80240322 2学分考试春无线网络和移动计算80240333 3学分考试春计算生物学80240343 3学分考试秋计算机网络安全技术80240352 2学分考试春计算机网络管理80240362 2学分考试春数据挖掘: 理论与算法80240372 2学分考试秋信息隐藏和数字水印技术80240382 2学分考试春可信计算平台与可信网络连接80240392 2学分考查春网络测量与分析技术80240422 2学分考试秋高级操作系统80240442 2学分考查春互联网路由算法和协议80240452 2学分考试春高级机器学习80240603 3学分考查秋大数据分析与处理80240632 2学分考查春神经与认知计算80240642 2学分考试秋网络科学与策略机制80240653 3学分考查秋大数据分析与内存计算80240673 3学分考试春高级算法设计与分析80240703 3学分考试春高等理论计算机科学(上)80470014 4学分考试春秋高等理论计算机科学(下)80470024 4学分考试春算法分析与设计80470032 2学分考试秋计算理论导论80470043 3学分考试秋高等计算经济学80470063 3学分考试秋计算生物学热门课题80470073 3学分考试秋随机网络优化理论80470084 4学分考试春大规模数据分析专题80470113 3学分考查秋大数据平台系统80470123 3学分考查秋凸规划80470133 3学分考试秋导师认可的其它专业的研究生课程(可跨一级学科)< 5学分2、公共选修课程学术与职业素养课直博生课程1、学位课程与环节( 不少于34 学分)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期间,需获得学位学分不少于34,其中公共必修课程6 学分,学科专业要求学分不少于23,必修环节5 学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