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基础-中国耕作制度区划

合集下载

耕作制度演变及区划

耕作制度演变及区划
耕作制度演变及区划
• 一熟带:大于0℃积温4000-4200 ℃以下的地区 • 二熟带:大于0℃积温4000~4200 至 5900-6100 ℃地区 • 三熟带:大于0℃积温在5900-6100 ℃以上的地区
• 一熟地区主要是东北、西北地区,华北与西南丘陵旱地 •二熟地区主要是华北、西南、江淮、长江中下游、东南丘陵 • 三熟地区主要是西南盆地,长江中下游、东南及华南水田
耕作制度理论以传统的“地力常唯新”为主,以原苏联的草田轮制 度和土壤团粒学说为主。
耕作制度演变及区划
2、以用养结合,发展化肥、灌溉为主导的阶段 (1956-1970年)
进行耕作改制,长江以南水稻单季改双季、间作改连作,长江 以北、秦岭淮河以南则扩大冬种(小麦、油菜),发展稻麦两 熟,北方推广三种三收,复种指数达到140;
用地与养地相结合,灌溉面积30%以上,化肥投入迅速增加, 1970年已经达到26kg/hm2,农业机械和电能增长;粮食单 产达到1841kg/hm2,
开始了探索有中国特色的多熟制理论。
耕作制度演变及区划
3、以农作物间套作及高产技术为主导的阶段 (1971-1985年)
进行大规模耕作制度改革,耕作制度进入了的创新和全面发展的阶段 粮食作物面积下降,经济作物面积增加;小麦、水稻、玉米和棉花、
Ⅰ⒉ 海北甘南高原喜凉作物一熟轮歇区。在 青海北部的环湖地带和柴达木盆地甘肃西南角,为 农牧交错区。
耕作制度演变及区划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耕地概况
生产水平**
经济水平
耕地 详查 面积
人均 耕地 详查
耕地 统计 面积
人均 耕地
粮食 猪单 单产 位
非农 区
45.6
*
0.135

秦岭淮河以北耕作制度

秦岭淮河以北耕作制度

秦岭淮河以北地区耕作制度的演变在中国农业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秦岭淮河以北地区一直是农业发展的重要区域。

这里既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又有独特的人文环境,形成了独特的耕作制度。

本文将从历史演变、特点和现状三个方面来探讨秦岭淮河以北地区的耕作制度。

一、历史演变秦岭淮河以北地区的耕作制度可以追溯到古代。

古代的农业生产主要依靠人力和畜力,因此农业生产力水平较低。

在这种情况下,人们采用了一种叫做“旱耕”的农业耕作制度。

旱耕是指在没有灌溉条件下,通过种植旱作农作物来维持农业生产。

这种耕作制度在秦岭淮河以北地区广泛应用,直到现代化农业的出现。

随着农业生产力的提高,人们开始采用灌溉农业耕作制度。

灌溉农业是指通过灌溉水源来提高农业生产力。

在秦岭淮河以北地区,灌溉农业始于唐代。

唐代时期,人们开始修建大规模的水利工程,如运河、排渠、水坝等,使得农田得到了充分的灌溉。

这种耕作制度的应用,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生产力。

二、特点秦岭淮河以北地区的耕作制度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 稻麦轮作稻麦轮作是秦岭淮河以北地区的一种耕作制度。

这种制度的核心是将稻和麦两种作物轮流种植在同一块田地上。

稻作和麦作的生长季节不同,可以充分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土地的利用率。

同时,稻麦轮作还可以增加土地的肥力,提高农业生产力。

2. 大田耕作大田耕作是指在广阔的平原地区,采用大规模的机械化耕作方式。

这种耕作制度在秦岭淮河以北地区广泛应用。

大田耕作可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减少人力和物力的浪费。

3. 种植绿肥绿肥是指在不耕种作物的季节,种植一些绿色植物,如豆类、草类等。

这种耕作制度可以增加土地的肥力,提高土地的利用率。

同时,绿肥还可以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地的抗灾能力。

三、现状随着农业技术的不断发展,秦岭淮河以北地区的耕作制度也在不断改变。

现在,农民们开始采用现代化的农业技术,如机械化耕作、化肥施用、农药喷洒等。

这种耕作制度可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减少农业生产成本。

同时,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农村人口逐渐减少,土地利用率降低。

中国地理之中国的农业

中国地理之中国的农业
47
48
五、林业
• 我国的森林资源主要分布在:
①东北的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地,是我国最大的天然林区; ②西南横断山区是我国第二大天然林区; ③东南部的台湾、福建、江西等省山区,以人工林、次生林 为主。 • 除森林外还有多种多样的经济林产品:
温带的苹果(主要产于山东、河南、河北、陕西、新疆、辽宁) 亚热带柑桔(主要产于浙江、福建、江西、四川等省) 亚热带的茶叶(产于南方各省山区) 南部沿海各省(福建、广东、广西、海南、云南)出产香蕉、荔
33
生长习性:喜温 、喜湿
34
四川江油用800亩油菜花拼出李白头像
35
我国播种面积最大的油料作物
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但近年 来出现“北移南迁”的趋势。
黑龙江 辽宁
北移南迁
四川盆地、
黄淮海平原
华南地区
36
甘蔗 生长习性:喜温 、喜湿 、生长期长
37
➢ 是我国主要制糖原料。 ➢ 在我国主要分布在24°N以南的热带、亚热带
——北方春播玉米区。 面积约占全国36%, 总产量占全国40%。 ——黄淮海春夏播玉 米区。面积占32%, 总产量占34%。 ——西南山地玉米区。 面积占22%,总产量 占18%。
我国是世界玉米的产销大国,总产量仅次于美国。 24
我 国 九 大 商 品 粮 基 地
25
商品粮 基地
①生产条件和基础好的地区:
46
四、水产业
水产业包括淡水水产和海洋水产。根据生产方式又可分 天然捕捞和人工养殖两大类。我国的水产品产量居世界第 一位。我国发展水产的水域条件优越,陆地上河湖面积广 大,养殖历史悠久;海洋方面,自北而南,依次有渤海、 黄海、东海、南海等广阔水域。
影响我国东南部水产业分布的因素:

耕作制度-文档资料

耕作制度-文档资料

在同一块地里,一个生长季节只种植一种作物的方式。

3.混作:在同一块地里,同期混合种耕作制度植两种或者两种以上作物的种植方式。

4.套种:是指将两种生长季节不同的作物,在前作未收地理科:张隆家整理如在小麦生育后期套播玉米,既可提早玉米的播种期,又获前于行间套播后作的种植方式。

耕作制度是指在农业生产中,为了达到持续高产所采取的全部农田技术措施。

它主要包括避免了双夏农活紧张问题。

种植制度、土壤耕作制、施肥和杂草防除制度等环节。

(二)间作套种增产的原因:1.立体利用空间,连续利用时间,协调作物之间的争地矛盾;是种植制度对天然生态系统成层性的摹拟 ; 2.用地养地相结合:禾本科—豆科 ; 套种,可减少地面裸露种植制度是指一个地区或者生产单位的作物组成及其在时间(种植顺序)和空间上(种植地点)时间,保持水土; 3.改善田间通风透光条件 ; 4.利用边行优势; 5.增加作物的抗逆能力:的配置安排。

具体是指:在一个地区或者生产单位种什么作物和品种、每种作物的种植方式、作使农田生态系统复杂化,作物群体的抗逆性增强。

物之间应如何安排及种植地点等内容。

其内容包括作物布局、复种或者休耕、单作、间作套种、 (三)间作套种的技术要点轮作或者连作等等。

1.要合理搭配不同的作物种类和品种:?从株型来说,要一高一矮,如玉米与花生的搭配 ;一、作物布局作物 ?地上部份要一胖一瘦,即松散型与紧凑型作物搭配,如芝麻与绿豆混作;?作物的叶片要一布局的概念:决定一个地区或者生产单位(农场或者农户)种什么作物和品种,种多少和种在哪里圆一尖,即阔叶与窄叶的搭配,如棉花与小麦套种;?从根系分布来说,要一深一浅 ;?用等问题的安排;即农作物在空间上的安排。

作物布局的重要性:1.充分利用当地自然资源和地作物和养地作物要相互搭配。

生产条件,促进农、林、牧、副、渔各业的全面发展;2.解决作物生产中争时、争地、争水肥、 2.采用适宜的配置方式和比例:有行间、带状间、套播等方式; 行比可根据作物的主次和生育争劳力等一系列矛盾,掌握生产的主动权。

耕作学

耕作学

12个一级区: 12个一级区: 个一级区 38个二级区 个二级区: 38个二级区:
3 轮种耕作制 (Rotation farming)
传统农业阶段。 传统农业阶段。
4 集约耕作制 (Intensive farming )
高投入高产出。 高投入高产出。
耕作学
第八章
耕作制度发展与区划Leabharlann 1.2 耕作制度发展的规律
自然条件是耕作制度发展的基础 ; 社会需要是推动耕作制度发展的动力 ; 科学技术进步是农作制度发展的保证 ; 用地程度与养地程度的提高是耕作制度发展的主要内涵 ; 耕作制度的地域性差异是耕作制度发展的重要特征 ; 继承与发展相结合是耕作制度演进的重要原则
1.3 耕作制度发展的方向
多熟; 多熟; 多样 ; 多利 ; 多养
耕作学
第十章
耕作制度区划
Section 2 耕作制度区划
中国农大主持,西北农大、江西农大、贵州农学院、 中国农大主持,西北农大、江西农大、贵州农学院、甘肃农大等参加完成 中国耕作制度区划》 《中国耕作制度区划》
3个带: 个带:
一熟带、 一熟带、二熟带和三熟带
1 撂荒耕作制( Shifting farming )
分生荒耕作制和熟荒耕作制。 分生荒耕作制和熟荒耕作制。 原始社会;刀耕火种,木器、石器;靠自然恢复地力。 原始社会;刀耕火种,木器、石器;靠自然恢复地力。
2 休闲耕作制( Fallow farming )
休闲期1 铁器;施有机肥。 休闲期1 - 2 年;铁器;施有机肥。
耕作学
Chapter 8 耕作制度的发展与区划
耕作学
第八章
耕作制度发展与区划
Section 1 耕作制度的形成和演进

耕作学

耕作学

耕作学1、耕作制度:也称农作制度,是指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的作物种植制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养地制度的综合技术体系。

2、耕作制度包括:种植制度和养地制度3、种植制度:是指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的作物组成、配置、熟制与种植方式的综合。

4、种植制度主要包括:作物布局、熟制、种植方式、轮作与连作5、养地制度:与种植制度相适应的,以提高土地资源这一主要要素生产力为内容的一系列技术措施。

包括土地培肥、土壤耕作、水土保持、农田防护、农田基本建设6、以种植制度为中心,以养地制度为基础。

7、建立合理耕作制度的目的:(1)、提高单位土地资源利用率,增加农业产量,满足社会需求。

(2)、调整农业结构,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

(3)、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8、耕作制度在农业发展的功能:(1)技术指导(2)宏观调控与决策9、世界农业经历了:原始农业、传统农业、现代农业。

10、现代农业的基本特征:(1)生产程序的机械化(2)生产技术科学化(3)科学生产高效化(4)产供销加社会化(5)农业主体知识化11、耕作学:研究建立合理研究制度的技术与管理体系及基础理论的一门综合性应用科学。

第二章1、作物布局:指一个地区或农业生产单位对作物的种类、品种及配置方式所做出的选择安排。

2、作物布局的意义:(1)满足人民的消费要求(2)有利于资源合理的利用和实现可持续发展(3)适应国内及国际市场的需求(4)有利于充分吸纳农民就业3、作物布局应遵循的原则:(1)要与市场要求有效对接(2)要与当地生态条件吻合(3)要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4)要有利于农民收入的不断提高(5)要有利于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4、作物布局的生态适应性:指在一定地区作物生长发育所必须的条件与自然生态条件相吻合。

自然生态条件是作物布局的基础。

包括以下几点:5、光照对作物布局的影响:(1)C3和C4作物的分布(2)喜光作物与耐阴作物的分布(3)日照长短与作物的分布6、温度对作物布局的影响:(一)喜凉作物:喜凉耐寒型、喜凉耐霜(二)喜温作物:温凉型、温暖型、耐热型7、水分条件与作物布局:(一)大田作物的水旱适应性:喜水耐涝型、喜湿润型、中间水分型、耐旱怕涝型、耐旱耐涝型、避旱避涝型(二)草类水分适应性:耐湿类型、耐旱类型、不耐湿与耐旱类型(三)灌溉农业的作物布局:有水则水,无水则旱、多种“雨季作物”、同心圆型作物布局8、土匪条件与作物布局:(一)土层厚度(二)质地(三)酸碱度(四)盐碱度(五)耐瘠性与耐肥性(六)养地与耗地9、作物布局设计的步骤与内容:(1)查清环境条件(2)明确对产品的需要(3)农作物生态适应性的确定(4)种植适宜区的划分(5)作物生产基地和商品基地的确定(6)作物组成的确定(7)综合区划或配置(8)可行性鉴定(10)宣传实施10、作物布局研究法:生态适应性分析方法、生物节奏与季节节奏平行分析、相似分析法、成本利益分析法、相关分析法、作物生态适应性回归法11、我国的作物结构:粮食为主、经济作物为辅、饲料少第三章1、种植方式:指作物在农田上的时空配置,包括间、混、套作与复种。

中国耕作制度

中国耕作制度

中国耕作制度
中国的耕作制度是一套复杂的农业利用调整机制,具有晚清时期
特有的政治色彩。

它是对古代中国社会土地制度的有效升级。

耕作制
度的建立保证了中国政府可以有效地控制土地、经济和军事资源,从
而实现汉代以来长期稳定的社会治理。

耕作制度的政治结构以地方分封租形式为主体,将土地归入垦田
范围,由掌管垦殖的官员负责管理。

根据土地性质和用途的不同,分
为垦殖田、公用牧场、官畜、家畜、民地等五种。

垦殖田是最主要的,也是垦殖官最重要的贡献所在。

各种类型的土地都受到相应的耕作税
征收,由此形成的政府收入主要用来维持政府的正常运作。

耕作税分国家税和地方税,其中国家税有三种:田租、米租和其
他税收,平时比较受人重视的是田租和米租。

而地方税有十三种,其
中最重要的是牧草税、犁税以及私地收入税。

耕作制度广泛存在于晚清时期,除了控制土地和经济之外,更主
要的是在军事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晚清时期的耕作制度确保了军队
的充足供给,使军事实力得以提升。

此外,耕作制度还赋予了垦殖官
员特殊权利,加强了政府对社会的控制。

总之,中国的耕作制度是一套复杂的农业利用调整机制,具有晚
清时期特有的政治色彩,它为中国政府维持政权稳定,控制财富和武
力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是晚清中国特有的一个政治制度。

我国农业耕作制度的区划及成就

我国农业耕作制度的区划及成就
1 . 1 . 3 间作、 混作、 套种 间 、 混 、 套 种 的优 势 主 要 有 : 充
壤耕 作制 度 , 其 主要 内容 见 图 l 。
r 作 物 布局 I l 复 种
分 利用空 间 , 增 加 叶面积 系数 , 提高 光能 利用 率 ; 充分
利 用 生长季 节 , 发 挥作 物丰 产性 能 ; 调 协水 分 、 养分平 衡, 将用 地 与养 地 紧密 结 合起 来 ; 利 用 不 同作 物 的抗
等 内容 。 1 . 1 . 1 作物布局 作 物 布局 是 指 农 作 物 在 空 间 上 的 安
土壤耕作 是 根据作 物对 土壤 的要 求和 土壤 特性 , 应用 机械方 法 改善土壤 的耕 层结 构 和理化 性状 , 为达
到提 高土 壤肥 力 、 消 灭病 虫杂草 目的而采 取 的一 系列
力, 合理利 用 土壤养 料 , 有 利 于调节 肥料 的余 缺 。 轮 作
1 . 1 种 植 制 度
时, 主要作 物 安排 在 肥 沃 的茬 I S l 上, 使 前作 有 利 于 后 作, 确保 用地 与养 地相 结合 。
1 . 2 土壤 耕 作制度
种 植 制度 是 指 一个 地 区或 生 产 单位 的作 物组 成 及其 在 时 间 ( 种植 顺 序 ) 和 空 间上 ( 种植地点) 的配 置 安排 。其 主要 包 括作物 结构 与布 局 、 熟 制与 种植 方式
耕 作 制 度 1
j i
,土 壤 耕 作 制 度

肥制 度
土壤管理制度

灌溉制度
病虫害防治制度 I
i L
种, 确定 合理 的群体 与 田间结 构 。 1 . 1 . 4 轮作换茬 轮 作 是 指 在 同一 田地 上 有 顺 序 地 轮

耕作制度演变及发展趋势

耕作制度演变及发展趋势

整理课件
29
农业布局与区域发展方面:
• 农业结构调整与布局优化 • 粮食安全与区域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 优势农产品基地选建与区域农产品贸易 • 农业多功能开发 • 特色农产品发展
整理课件
30
多熟制方面:
• 粮田多熟高产高效模式与技术 • 棉田多熟高产高效模式与技术 • 菜田多熟高产高效模式与技术 • 农-林复合多熟模式与技术 • 南方冬闲田利用模式与技术 • 北方夏闲田利用模式与技术 • 农田复合系统作物种间关系及调控技术
整理课件
8
英国典型三圃休闲制示意图
西区(冬谷类)
羊圈
房屋
房屋
领主
公共
牧场
收场
东区(休闲)
道路
森林
领主 牧场
割草地
南区(春谷物)
整理课件
小河
9
• 休闲主要目的(或作用)是:
• ① 使耕地短暂休息,减少水分、养分的 消耗,并蓄积雨水。
• ② 休闲期间实行耕作,能消灭杂草,并 促进微生物活动,促进土壤养分潜在养分有 效化,为以后作物创造良好的土壤条件。
整理课件
6
• 西方国家休闲制的出现晚于我国。公元 八世纪欧洲的“休闲──冬谷类作物─── 春谷类作物”的“三圃制”,是西方国家 休闲制的代表。
• 所谓“三圃制”,就是每一个封建领主, 将用于种植的农作耕地划分为三个一样大 小的区(每一区再分为0.5──1英亩的小 地,分给农户种,每户每区都有, 都随着
整理课件
16

由此可见,集约耕作制是一种高度用
地与养地结合的一种耕作制。
• “种植集约化”与“栽培集约化”结 合,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单位面积上的年 总产量。

耕作学

耕作学

一、名词解释1、耕作制度:也称农作制度,是指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的作物种植制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养地制度的综合技术体系。

2、中耕:是在农田休闲期或作物生育期间进行的表土耕作措施,能使土壤表层疏松,形成幂层,能很好地保持土壤水分,减少地面蒸发。

3、作物布局:是指一个地区或农业生产单位对作物的种类、品种及配置方式所作出的选择和安排。

4、轮作:是在同一块田地上有顺序地轮换种植不同作物或不同复种方式的种植方法。

5、种植方式:又称种植形式,是指作物在农田上的时空配置,包括间、混、套作及复种。

6、初级耕作措施:又称基本耕作措施,是指入土较深、作用较强、能显著改变耕层物理性状、后效较长的一类土壤耕作措施。

包括翻耕、深松耕和旋耕。

7、套作:是在同一田地上于前季作物生长后期在其株、行间播种或移栽后季作物的种植方式。

8、复种:是指在同一田地上一年内接连种植二季或二季以上作物的种植方式。

9、逆境土壤:通常是指存在对植物生长有各种限制因素的土壤,即那些受干旱、盐碱、洪涝、污染、养分缺乏等因素胁迫,影响植物正常生长的土壤。

10、可持续农业:指采取某种合理使用和维护自然资源的方式,实行技术变革和机制性改革,以确保当代人类及其后代对农产品需求可以持续发展的农业系统。

11、茬口:是作物在连作或轮作中,给予后作物以种种影响的前茬作物及其茬地的泛称。

12、种养结合:有两层意思:一是指种植业和养殖业相配套,即农牧结合,二者互为促进;二是指农田种养结合,即田间种植作物的同时,又养殖鱼、蟹、蛙和种蘑菇,多物种共生,形成复合群体。

13、连作:与轮作相反,是在同一块田地上连年种植相同作物或相同复种方式的种植方法。

14、土壤宜耕性:又叫土壤耕性,是指影响土壤耕作难易和耕作质量的土壤属性。

15、农田保护:指农田不受自然与人为的破坏,防止跑土跑水跑肥,保护作物正常生育。

16、种植指数:是指某一生产单位全年作物总收获面积占总耕地面积的百分比。

二、填空1、种植制度包括作物布局、熟制、种植方式、轮作与连作。

农学《耕作学》教案

农学《耕作学》教案
名称
作物布局
目的要求
作物布局是农业区划的主要依据的组成部分,通过学生对本章的学习,掌握作物布局的意义、原则、理论依据、设计方法。
重点
难点
作物布局应遵循的原则、光照条件、温度、地貌等对作物布局的影响、作物布局研究法、粮食作物布局
时间
教学组织
教学方法
4
1.总体介绍作物布局的概念、理论
2.讲授:
作物布局的意义与原则、
YLT= KQ(1-α)PT(1-R)
YT=3000/(1+e1.315-0.119t)
YLT=CL·CN·CH·G[F(0.8+0.01Ym)Y0+(l-F)(0.5+0.025Ym)YC]
生态条件与作物布局、
作物布局设计、
我国的作物布局
3.对本章作总结。
4 .自学内容。
5.留作业
1.多媒体教学法
2 .启发式教学法
3.一般教学法
单 元 教 学 计 划
名称
间套作
目的要求
种植方式包括间、混、套作和复种,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掌握间、混、套作的概念、增产理论、农业技术。
重点
难点
间套作的概念、空间上的互补与竞争、时间上的互补与竞争地下养分、水分的互补与竞争
时间
教学组织
教学方法
2
1.总体介绍耕作制度的发展与区划
2.讲授:
耕作制度历史演进与现状
主要农区耕作制度改革及成效
中国耕作制度区划耕作制度的发展与区划
3.对本章作总结。
4 .自学内容。
5.留作业
1.多媒体教学法
2 .启发式教学法
3.一般教学法
课目
第一章耕作制度引论
目的
要求

我国的耕作制度

我国的耕作制度

我国的耕作制度我国的耕作制度,是指农民在农田中进行种植、养殖等农业生产活动的规范和制度。

它是农业生产的基础,对我国的农业发展和粮食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

我国的耕作制度可以追溯到古代。

在古代中国,农民主要依靠天时、地利、人和来进行农业生产。

种植作物的选择、播种和收获的时间都严格按照当地的气候和土壤条件来确定。

同时,农民还采用了旋作和轮作的方式来保护土壤的肥力并提高农作物的产量。

随着农业技术的发展和社会制度的变迁,我国的耕作制度也发生了一些改变。

在社会主义改革开放以后,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一方面,加大了对农业科技的投入,推广了高产优质的农作物品种和现代化的耕作技术。

另一方面,改革了土地制度,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赋予农民更大的自主权和经营权。

农民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选择种植的作物和养殖的动物,自主决定生产方式和销售方式。

然而,我国的耕作制度在实践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由于土地资源有限和人口压力增加,农田面积逐渐减少,造成农业生产的压力增大。

其次,农民的耕作水平和技术水平不高,缺乏现代化的农业管理知识和技能,限制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第三,市场的不完善和农产品的不稳定价格,使农民面临着销售困难和收入不稳定的问题。

因此,为了进一步提高我国农业的发展水平和粮食安全,需要采取一些措施来完善耕作制度。

首先,加大对农业科技的投入,提升农民的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

其次,完善农业支持政策,加强农业市场的组织建设,稳定农产品价格。

此外,还应该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

总而言之,我国的耕作制度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通过完善制度,加强技术支持和市场建设,可以进一步提高我国农业的生产能力和效益,实现农村的可持续发展和粮食安全。

耕作学(第一章 耕作制度引论)

耕作学(第一章  耕作制度引论)
幅度提高;
(二)世界农业发展趋势
1、立体高效型农业 从平面、时间、空间多层次利用农业资源,
生产高产优质农产品。
(二)பைடு நூலகம்界农业发展趋势
2、高新技术农业 利用高新技术如生物工程技术,培育动植物
品种,大幅度提高农物产量和品质。
(二)世界农业发展趋势
3、快速型农业 采用速生快繁技术,进行动植物繁殖、生产。 4、设施农业 利用人工设施来创造适于动植生长的环境而进
行农业生产。 5、工艺型农业 生产工艺型农产品,如方形西瓜,彩色水果、
蔬菜。
(二)世界农业发展趋势
6、保健型农业 生产保健型、营养型、食疗型产品,如燕
麦片、苦荞、有机茶等。 7、观光农业
二、中国农业现状与发展趋势
(一)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二)以数量型为主的农业向数量、质量、效
益型并举农业转变; (三)小规模、分散型农业向规模化、产业化
(三)中国农业发展趋势
1、科技成为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通过科技、教育的发展,促进农业发展。 2、以劳动密集型为主的多元化生产方式 中国自然条件多样,人多地少各地区经济发
展不平衡,经济基础不够雄厚,因此,不可 能像西方国家那样走高耗能的“石油农业” 的道路,只能走劳动密集型、集约化生产, 因地制宜发展与当地条件相适应的特色农业 之路。
(二)中国农业发展趋势
3、合理配置资源,农村城镇化发展步伐加 快;
4、发展中国特色的生态农业; 5、产业化、规模化、商品化生产是农业发
展的主要方向
第三节 中国耕作制度改发展方向
一、集约化 (一)集约多维利用土地 从平面上、时间上、空间上充分利用土地。 (二)在单位耕地面积上增加投入 建立高投入、高产出、高效益耕作制度。 (三)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提高劳动生产

耕作制度

耕作制度
撂荒耕作制是一种原始的游耕制度,在耕作土地的自然肥力用尽后即行抛弃,另辟耕地。随着社会的进步和 生产力的提高,逐步进入休闲耕作制,即耕作土地休闲一、两年,靠自然恢复地力后,再行耕作。此后,发展了 连作耕作制,即在同一块田地上连年种植同一种作物,强化对土地的利用。由于连作耕作制不能均衡利用土壤中 的养分,长期连作会引起土壤衰竭,于是出现轮作耕作制,即在同一块田地上按不同时间依次轮种不同的作物 (或同一作物依次轮作于不同田块)。随着集约化水平的提高,又发展为一年多熟的轮作,即复种轮作制。复种 轮作制又有间作、套作、混作等形式。
耕作制度
农业术语
01 内容Hale Waihona Puke 03 研究简史目录
02 类型
耕作制度亦称“农作制度”。是种植农作物的土地利用方式以及有关的技术措施的总称。其主要包括作物种 植制度和与种植制度相适应的技术措施。例如,在种植制度中确定作物的结构与布局,耕种与休闲,种植方式 (如间作、套作、单作、混作),种植顺序 (如轮作、连作);在技术措施中进行农田基本建设、土壤培肥、水分 管理、土壤耕作、防止和消除病虫害和杂草等。
研究简史
中国的相关研 究
国际上的相关 研究
中国是一个农业历史悠久和以精耕细作著称的国家,汉代就有了轮作和复种,而西欧在中世纪仍以三圃制 (一种典型的休闲制)为主。中国在耕作制度方面的历史文献也很丰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来,通过广泛的 耕作制度改革,提高复种指数,有力地促进了各种农作物的增产,但由于不顾客观条件,硬性推广某种种植制度, 也走过弯路。在发扬精耕细作传统的同时,注意与现代农业技术特别是农业机械化相结合,因地制宜地提高复种 指数,实行复种轮作制,将是中国主要农业耕作制度发展的基本方向。
内容
耕作制度耕作制度是根据作物的生态适应性与生产条件采用的种植方式,包括单种、复种、休闲、间种、套 种、混种、轮作、连作等。与其相配套的技术措施包括农田基本建设、水利灌溉、土壤施肥与翻耕、病虫与杂草 防治等。耕作制度在一定的自然经济条件下形成,并随生产力发展和科技进步而发展变化。在农业发展史上,其 演变过程大致由撩荒农作制、休闲农作制、连作农作制、轮作农作制向复种农作制发展。在中国,除东北、西北、 华北北部因热量条件不足实行一熟制外,大部分地区实行复种制。复种北界已越过长城一线,双季稻种植已北移 到北纬34°,在云贵高原已上升到海拔2420米处;三熟制界线由北纬25°北移到北纬32°。中国耕地资源不多, 因地制宜采用科学的耕作制度,可有效地利用土地资源,保持良好的农业生态坏境,并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亦 是种植业发展的重要途径。

我国耕作制度的区划原则

我国耕作制度的区划原则

我国耕作制度的区划原则我国耕作制度的区划原则一、引言耕作制度是指人类在农业生产中按照一定规则和方式组织和管理土地的制度。

在我国,由于地域广阔、气候特点复杂多样,耕作制度需要根据不同区域的特点进行区划。

本文将围绕我国耕作制度的区划原则展开讨论,并结合个人观点和理解对该主题进行分析和评述。

二、耕作制度的区划原则1.区域自然条件我国地域广阔,东西长、南北宽,气候、地理和土壤特点各异。

耕作制度的区划原则中,首要考虑的是区域的自然条件。

根据不同的气候、地理和土壤特点,可以划分出不同的耕作制度区域。

我国北方地区气候干燥寒冷,土壤贫瘠,适宜发展旱地农业和畜牧业;而南方地区气候湿润,土壤肥沃,适合发展水稻和蔬菜种植。

2.农作物适宜性根据农作物在不同地区的适宜性,也可以划分耕作制度区域。

不同农作物对气候、土壤和水分的要求不同,因此根据农作物的适宜性可以确定不同的耕作制度。

我国东北地区适宜种植大豆和小麦,因此在那里应推广种植这些作物的耕作制度。

3.经济发展水平耕作制度的区划也需要考虑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

在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可以推行机械化、标准化的耕作制度,以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

而在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地区,需要注重基础设施建设和技术培训,以提升农民的种植技能和农业生产水平。

4.生态环境保护在划分耕作制度区域时,还应考虑生态环境保护的因素。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我国的生态环境面临着严峻挑战。

在划分耕作制度区域时,需要考虑土地的保护和合理利用,避免过度开垦和破坏生态环境。

三、个人观点和理解我认为,在我国耕作制度的区划中,应充分考虑地方特色和农民实际需求。

中国拥有悠久的农业历史和文化传统,不同地区的农耕方式和技术积累各具特色。

在划分耕作制度区域时,需要充分利用当地的农业经验和技术优势,推动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我认为耕作制度的区划应注重统筹规划和跨区域合作。

随着交通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不同地区的农业发展趋势越来越趋同。

耕作制度的基本原理概述

耕作制度的基本原理概述

二、耕作制度的功能
(一)技术功能 农作物种植的合理布局技术 复种、间套作等多熟种植技术 轮作倒茬技术 农牧结合技术 土壤耕作技术 区域耕作制度优化设计技术
(二)宏观布局功能 种植业合理布局与结构调整 耕作制度结构分析和调整 耕作制度分类及区划 农业生产综合发展及技术体系构建
耕作制度的功能
❖微观技术功能
) • Yc 一定地点作物在全晴天条件下干物质生产率(公斤/公顷天
) • G 作物总生长天数 • F 云层覆盖度
附表1 几种作物的干物质生产率(Ym, kg/ha.hr

平均温度(℃)
作物类别
5
10 15 20 25 30 35 40 45
I凉气候作物 5
15 20 20 15
5
0
0
0
I温气候作物 0
护地) ❖ 不同栽培技术差异(密植、施肥量、施肥期、病虫
防治合理否)
c)土地生产力
❖ 单位面积土地上平均每年的有机物(生物产物)生产 量(公斤/亩)
❖ 不同地区差异(南北,东西) ❖ 不同地形地貌差异(山坡、平原、洼地) ❖ 不同土壤差异(粘土、壤土、砂土,肥土、瘦土) ❖ 不同作物组合差异(小麦——水稻、小麦——甘薯、
十一 月
五月
十二 月
六月
0 ºRse Yc
Yo
14.35 15.07 15.44 15.23 14.61 14.10 14.35 14.94 15.40 15.28 14.61 14.10 413 424 429 426 417 410 413 422 429 427 418 410 219 226 230 228 221 216 218 225 230 228 222 216

全国耕作制度分区表

全国耕作制度分区表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全国耕作制度分区表篇一:全国各地耕作制度附录b(规范性附录)表b2全国各县(市)标准耕作制度速查表说明:本表提供已经开展与即将开展农用地分等工作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标准耕作制度,是《农用地分等规程》附录b中表b2的完整版。

b2.1使用说明a)本表用于各县(市)农用地分等查算标准耕作制度;b)利用本表可以直接获得县级行政区域农用地分等标准耕作制度,表中“-”表示年内复种,“/”表示套作,“→”表示隔年;c)各级行政单位名称按拼音顺序排列;d)本表县名根据为《中国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简册(20xx)》。

b2.2标准耕作制度分省速查表表b2.1安徽省标准耕作制度表b2.2北京市标准耕作制度表b2.3重庆市标准耕作制度表b2.3重庆市标准耕作制度(续)表b2.4福建省标准耕作制度篇二:耕作制度我国耕作制度的改革主要取得了以下七方面成就:调整作物布局,扩大了高产作物、经济作物面积;提高复种指数,发展多熟制;发展了多形式规范化的间套作制度;发展多形式的短期换茬轮作与连作;发展了多种形式的旱农耕作制度;发展了适于机械化的耕作制度;进一步强化了养地制度。

我国耕作制度改革的主要成就(一)调整作物布局,扩大了高产作物、经济作物面积主要扩大了稻谷、小麦、玉米、薯类的面积,扩大了油料、糖料、烤烟的面积,压缩了高梁和谷子的面积,对提高粮食产量,增加细粮比重起了积极作用。

(二)提高复种指数,发展多熟制复种指数从解放初期的128%提高到1990年的155%左右,以南方地区和黄淮海地区增加较显著,增加复种的主要形式是:::长江流域以南地区过去以稻麦两熟为主,双季稻较少,通过50年代的“单改双”、“间改连”,60年代双季稻早熟品种的育成,70年代杂交稻、80-90年代的杂交早稻的出现,推动了双季稻面积的增加与产量水平的提高,目前已发展成以双季稻为主,冬作配以大麦、元麦、小麦、油菜、绿肥的双季稻三熟制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耕作制度区划一、综述我国气候、地形、上壤、作物十分复杂,人多耕地少又是农业的根本特点,因而决定了耕作制度的集约性与复杂性。

(一)历史发展我国黄河流域六七千年前已开始了农业。

商代(公元前16世纪至11世纪),实行刀耕火种的撩荒制。

西周(公元前11 世纪)后到战国时期,休闲制逐步兴起,总耕地中己有1/3-1/2面积种植作物。

秦汉以后,休闲已减少到总耕地1/3以下。

唐宋以后,南方农业兴起。

清朝开始,人口增加到1亿以上,人均耕地减少到5亩以下,集约耕作制渐渐增多。

(二)1949年以来的变化随着生产条件的改善,耕作制度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①复种指数增加较多,1949年约为128%,而1978年已达151%。

因复种而增加的播种面积3亿多亩。

全国实行复种的耕地7亿多亩,约占耕地的1/2,复种播种面积则达全国总播种面积的2/3,它所生产的粮食已占全国3/4以上。

可见,复种已是我国耕作制度的突出特点。

1978年以后,由于调整结构,复种指数下降,到1983年为146.4%,但到1987 年又回升到151%的水平;②扩大间作套种。

我国旱地上历来多间混套作。

1949 年以后,混作面积减少,间作,尤其是套作发展甚快,主要形式是玉米大豆间作、小麦玉米间作、小麦玉米套作、麦棉套作、稻田套种绿肥等。

目前,世界上约有复种的耕地面积15亿亩左右,间混套10亿亩左右,我国分别占世界的1/2与1/3。

(三)现状 1949年前,我国南方以单季稻和麦稻两熟为主,双季稻较少(仅6000万亩)。

50年代,长江以南改间作稻为前后连作稻,并开始单季稻改双季稻,淮河秦岭以南长江以北则扩大小麦油菜冬种,发展稻麦(油菜)两熟。

60年代,双季稻北移至长江流域。

到70年代,改两熟为三熟,发展冬闲-稻-稻、油菜-稻-稻、麦-稻-稻、绿肥-稻-稻。

双季稻与单季稻播种面积之比接近2:1。

1979年,三熟制(包括绿肥-稻-稻在内)面积达1.5亿亩,约占南方稻田面积的一半。

近10年来,这种双季稻为主体的三熟制面积略有减少。

目前,长江以南(包括广东、广西、福建、湖南、江西、浙江、皖中南、鄂中南)以双季稻或双季稻三熟制占多数,长江以北、淮河以南以及西南地区则以麦(油菜)稻两熟居多数。

华北平原在1949年以前,以一年一熟与两年三熟(如冬小麦-夏玉米-春玉米)为主。

1949年以后,随着灌溉面积的扩大,小麦-玉米、小麦-大豆等一年两熟面积扩大。

目前,复种指数约150%。

棉花在过去以一年一熟为主,近年来麦棉套种两熟在迅速发展。

东北、西北以玉米、春小麦、谷子等一年一熟为主。

有少量麦后种植填闲作物,也有极少量休闲田。

(四)展望随着人均耕地的减少,发展多熟多层种植势在必行。

经研究,在2000年前,全国复种指数的可能潜力达到160%上下,约可增加播种面积1.5亿亩。

复种的土地不必从头建设,而且投资少见效快,因为这些土地水、热、土、肥条件较好,一亩复种耕地产量往往等于在边远地区开荒的5倍以上。

据预测,复种潜力最大的在粤、桂、闽三省,主要是开发冬闲田,约有复种指数50%的潜力,由当前的188%增加到247%;长江中下游(浙、苏、赣、湘、鄂)可从206%发展到223%;西南三省可由170%增加到185%;华北的京、津、冀、鲁、豫从151%增加到158%;西北与东北主要是减少休闲,只局部地区可复种,西北复种指数可由103 %增加到109%,东北由99%增加到102%。

此外,各种类型的间套作,立体种植模式可因地制宜推广。

当然,间套复种的增加,必须以增加投入,改善农田质量为前提。

二、分区简述由于我国幅员广阔,地域差异性极大、耕作制度多种多样,若只按同一指标逐级分区就难以反映实际情况,故在本区划中采用了分级分类方法。

即同一0级带内的一级区划分指标是一致的,但不同0 级带间一级区的具体指标是不同的。

在指标中,环境指标主要是热量、水分、地貌、人均耕地以及社会经济条件,种植制度主要指标是熟制,其次是作物类型。

按此,全国共分3个0级带(一熟带、二熟带、三熟带),12个一级区与38 个二级区。

各一级区主要特征如下。

Ⅰ.青藏高原喜凉作物一熟轮歇区共99县,总人口446万,农业人口321万,耕地955万亩,人均2.14亩。

主要分布于河谷与盆地,海拔大部为2600-4000米。

≥10℃积温500-2300℃,无霜期70-130天,最热月平均温度只10-17℃,只能种喜凉作物,年降水量300-600毫米。

农业以牧为主,实行一年一熟制,仍多撩荒,主要作物是青稞、小麦、豌豆、油菜等。

复种指数90%,耕作较原始,投入少,但45%耕地实行灌溉。

Ⅱ.北部中高原半干旱喜凉作物一熟区地处内蒙古高原南部和黄土高原西部,共93县。

农业人口1741万,耕地8830万亩,人均耕地4.73亩,人少地多,耕作粗放,历史上为草原牧区。

海拔较高(1000-2000 米),气候冷凉、干旱。

最热月平均温度16-19℃,不能大面积种植喜温作物,以春小麦、马铃薯、莜麦、胡麻等为主,一年一熟,复种指数只90%。

仍以有机原始耕作为主,广种薄收,粮食单产极低(69公斤/亩),人均收入最少。

Ⅲ.北部低高原易旱喜温作物一熟区紧邻Ⅱ区东南,包括内蒙古高原东南部,黄土高原东部等。

海拔大部在400-1000米之间。

温度≥10 ℃积温2500-3600℃)、降水(450-550毫米)均比Ⅱ区好,最热月温度已超过20℃,可种喜温作物,但仍易旱多灾,水土流失严重。

本区以种植业为主,旱作为主,一年一作,复种指数为100.8%。

作物主要是小麦、玉米、谷子、高粱等。

实行不规则的作物换茬与连茬,耕作较粗放。

Ⅳ.东北平原丘陵半湿润喜温作物一熟区共186县,农业人口 5022万,耕地20700万亩.人均2.87亩,主要分布于平原。

气候温和湿润,≥10℃积温2000-3600℃,无霜期140-170天,降水量500-800毫米,是我国主要农业与商品粮、豆基地。

一年一熟,复种指数99.7%,南部水浇地上可实行麦田复种,但实际面积甚少,有玉米与大豆间作。

轮作换茬较为普遍,如春小麦-大豆-玉米。

历史上采用畜力垄作,耕种结合。

当前机畜并存,起垄播种与平播后起垄相结合,翻耕、深松与耙茬相结合。

Ⅴ.西北干旱灌溉一熟兼二熟区主要包括内蒙占河套灌区,宁夏引黄灌区,河西走廊与新疆,共117县,农业人口1664万,耕地6905 万亩,人均2.9亩,呈块状或带状分布。

属于旱荒漠气候,降水量100-250毫米,均实行灌溉。

光热资源较好,≥10℃积温2800-3200℃,南疆达4000 ℃以上。

是西北地区的农产品基地。

种植业是主体,作物以小麦、玉米为主。

适于棉花、甜菜、瓜果等经济作物生长。

大部分地区实行一年一熟,全区复种指数97.2%。

南疆已可一年二熟,其它地区已适于套种或复种短期作物。

生产潜力较大。

Ⅵ.黄淮海平原丘陵水浇地二熟旱地二熟一熟区本区是我国最大平原。

有502县,农业人口22411万,耕地38585万亩,人均1.49亩。

≥10 ℃积温3600-4800℃,无霜期170-200天,适于一年二熟。

年降水量500-950毫米,有旱涝威胁。

土壤深厚、平坦、上质适于耕作,潜力较大。

作物以冬小麦、玉米、大豆、甘薯、棉花、花生为主。

复种指数149.2 %,在水浇地上以及黄淮平原旱地上广泛实行小麦与玉米(或大豆)一年二熟,多套种。

棉花、花生原以一年一熟为主,现正向套种两熟发展。

Ⅶ.西南中高原山地旱地二熟一熟水田二熟区共288县,农业人口7503万,土地面积65万平方公里,耕地9763万亩,垦殖率只9.9%。

人均1.15亩。

海拔500-3000米,耕地主要分布于山地丘陵间的平坝,川地以及坡地上。

一般平坝及丘陵低处为水田,实行麦(油菜、蚕豆)一稻一年二熟,丘陵山地上部坡地为旱地,实行玉米、甘薯一年一作或麦(油菜)-玉米(甘薯)、马铃薯套玉米一年两熟等。

农业垂直立体性强。

目前,复种指数158%,耕作粗放与集约并存,人均粮食316公斤,不能自给。

Ⅷ.江淮平原丘陵麦稻两熟兼早三熟区共94县(市),耕地7870 万亩,人均耕地1.19亩。

耕地集中在平原及部分丘陵岗地上。

≥10 ℃积温4600-5300℃,年降水量900-1200毫米,无霜期220天。

平原以水田为主,利于麦一稻两熟,丘陵岗地及早田则以小麦、玉米(甘薯、大豆)等为主的一年两熟。

复种指数达183.8%。

棉花占耕地面积8%,集中于东部沿海,大部为麦(油菜)棉套种或移栽两熟。

本区南部可少量实行油菜(绿肥)-稻-稻三熟。

Ⅸ.四川盆地水旱两熟兼三熟区共133县,农业人口7589万,耕地7917万亩,人均0.94亩。

人多地少。

垦殖率高,平原达60%,丘陵地区也高达40%,山区5-20%,属中亚热带湿润气候。

年降水量950-1200 毫米,≥10℃积温5000-6000℃,无霜期280-320天,其中最冷月平均气温5-8℃,极端最低温平均-2-5℃,因而十分有利于小麦、油菜、蚕豆以及柑桔等亚热带果木的越冬。

粮-猪型是耕作制度特色,作物水旱并重,以水稻、小麦、玉米、薯类为主,经济作物有柑桔、甘蔗、油菜、桑蚕等。

以两熟为主,复种指数189.1%。

水田中除部分冬水田外,以麦-稻、油菜-稻为主,部分地区可种双季稻,三熟制或二旱一水三熟制。

旱地两熟主要是冬作(小麦、蚕豌豆、油菜)-玉米(甘薯),冬作/棉。

盛行小麦/玉米/甘薯三茬套种。

Ⅹ.长江中下游平原丘陵水田三熟二熟区共288县,农业人口 13110万,耕地15139万亩,人均0.98亩。

主要分布于沿长江中下游的几块平原。

是我国农业精华地区,为商品粮、棉、油、麻、桑、茧、茶、渔、猪、禽基地。

气候温暖湿润,雨量充沛(1100-1800毫米),土地肥沃。

作物中水稻占绝对优势(占粮食播种面积79%),其中双季稻又占稻谷播种面积的88%。

旱粮只占14.6%,有小麦、大麦、蚕豆、玉米、甘薯等。

经济作物主要是油菜、棉花、蚕丝、麻、柑桔。

复种指数占全国之冠( 228.8%)。

主要是双季稻三熟制,即绿肥-稻-稻、麦(大、小麦)-稻-稻、油菜-稻-稻。

双季稻占水田的2/3。

Ⅺ.东南丘陵山地水田旱地二熟三熟区共226县,农业人口6579万,人均土地约9亩,但耕地只0.87亩。

主要特征是,地貌大部为缓丘陵低山与山间盆地谷地相同。

热量、水分条件比Ⅹ区好,但因地形不利,复种指数(180%)反低于Ⅹ区,以冬闲-稻-稻居多,部分为绿肥(油菜、麦)-稻-稻。

旱地实行一年两熟,如冬作-甘薯(玉米),或玉米-玉米(甘薯、大豆)。

滇南复种指数低(136.5%),耕作较粗放。

Ⅻ.华南丘陵沿海平原晚三熟热三熟区共160县,农业人口6864万,耕地7360万亩,人均0.92亩,人多地少。

本区水热条件为国内最优者,适于种植晚熟型的双季稻,冬作还可种喜温作物(甘薯)、热带亚热带经济作物与果木(橡胶、胡椒、油棕、椰子、咖啡、剑麻、柑桔、甘蔗、香蕉、荔枝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