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汉学研究(第一讲)
“国外汉学”研究概览(一)

“国外汉学”研究概览(一)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外文化与文学交流日益频繁,中国走向世界之势空前强盛,世界需要进一步了解中国,中国需要进一步了解世界,便成了历史的必然。
而深入考察和研究中华文明播扬于世界各国的历史与现状,对于我们来说,更是迫切的需要。
于是,在20世纪末的几年内,渐渐形成了所谓的“汉学热”,仅在1996年至1997年两年之中,这种热潮就已经初见端倪。
“汉学热”的显著标志,乃是专业力量的增强和专题著述数量的激增。
在这之前,相关研究的译文和论文,多半散见于各种期刊、学报(如《传统文化与现代化》),而在《国际汉学》(1995)之后,又有《汉学研究》、《世界汉学》、《法国汉学》等刊物或书系相继问世。
专业刊物的创办,有力地推动了“国外汉学”研究的发展。
这两年间随着中西、中日、中韩、中俄双边关系研究的深化,还有一些研究著作和文集陆续出版。
这些著作多半以交流史和学术史的形式出现,如严绍璗、中西进主编《日中文化交流史大系》(已出文学卷和思想卷,1996)、严绍璗着《日本藏宋人文集善本钩沉》(1996)、卫茂平着《中国对德国文学影响史述》(1996)、河北人民出版社编《国际汉学漫步》(1997)、刘海平主编《中美文化的互动与关联》(1997)、吴芳思(FrancesWood)着《马可·波罗到过中国吗?》(洪允息中译本,1997)、黄鸣奋着《英语世界中国古典文学之传播》(1997)、周发祥着《西方文论与中国文学》(1997)、郑判龙主编《韩国诗话研究》(1997)等等。
据不完全统计,总数当在20种以上。
在半个世纪之前,老一代学者已有汉学著作,这时又见重印本,以补学术研究的空白,如陈铨的《中德文学研究》(1997)。
在“汉学热”兴起之时,一些学者认为对“汉学”一词本身,就应该有个比较明确的认识。
于是他们撰写文章,着重探讨它的内涵和性质,以及反馈国外汉学研究信息的价值和意义。
阎纯德为《汉学研究》创刊号作序时,强调国外汉学的特殊性、开放性、及其对交流双方文化建设的互补性。
意大利汉学研究

二、意大利汉学的相关特征
第一,意大利汉学是西方汉学的发轫者。 第二,意大利汉学在由传教士汉学向专业汉学过 渡一百多年间,中国通俗文学的翻译和介绍成 为意大利汉学研究的主体。 第三,当代意大利汉学研究方向由“古典”向 “现代”转变。
卫匡国
1、生平简历 卫匡国,字济泰, 原名马尔蒂诺·马尔 蒂尼,1614年生于意 大利北部城市特伦托 (Trente),欧洲著名 的东方学者 。
将《水浒传》翻译成拉丁文,这也是西方第一个 《水浒传》译本。 (2)赛维理尼(Antelmo Severini,1828--1909), 是佛罗伦萨皇家高等研究院第一个“远东语言”讲 座,他在日本文学的翻译研究上成就更高。 (3)普意尼(arlo Puini,1839--1924),更多地关 注中国的公案小说,翻译出版有包括《龙图公案》 在内的七个公案小说(1872)。
3、代表人物及其作品
(1)利玛窦
《天主实义》(用汉文写出的第一本介绍天主教义的书 ) 《交友论》 (第一部汉文论著) 他还将儒家的《四书》翻译成拉丁文,并加少量的注释介 绍给西方,这也是《四书》的第一部西文译本。
(2)卫匡国
《汉文文法》(西方第一部汉语教材 ) 《中国先秦史》(欧洲汉学史上第一部关于中国的历史著作)
2、中国学院
那不勒斯东方大学的前 身 ,成立于1732年 ,标志 着意大利的汉学研究由传教 士的个别行为转向学校的正 规教育。 培养目标在起始阶段主 要是为罗马教廷培养正统的 中国传教士,但后来逐渐向 专业汉学偏离。 1868年将中国学院更名 为皇家亚洲学院。
国外汉学研究

国外汉学研究国外汉学研究是指在世界范围内的学者对中国汉文化和汉字的研究。
这是一个历史悠久且发展迅速的学科领域。
近代国外汉学研究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7世纪。
在当时,随着欧洲各国与中国的交往增加,越来越多的西方学者对中国的语言、文字、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其中,荷兰学者杨维格(Matteo Ricci)是最早的一批汉学研究者之一,他在公元1601年出版了一部关于中国文化的著作《利燕华字义》,成为西方汉学研究的里程碑之作。
国外汉学研究的发展可以分为几个不同的阶段。
在18世纪,随着美国和欧洲国家的殖民扩张,对中国的研究也变得日益重要。
当时的学者们主要关注中国的宗教、哲学和历史。
一些重要的学者如马克思、韦伯等,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0世纪初至20世纪中叶,国外汉学研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这个时期的主要成就之一是汉字的解读和种类的分类,从而帮助西方学者更好地理解中国的文化。
另外,西方学者还对中国的历史、文学、古代文化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而在20世纪后期至21世纪,国外汉学研究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推动,国外学者们对中国研究的广度和深度都有了进一步的拓展。
互联网的普及和中文教育的普及也为他们提供了更多的研究机会。
在这个阶段,西方学者开始更多地关注中国的现代社会问题和经济发展,中国学研究的视角也更加多元化。
不可否认,国外汉学研究对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通过汉学研究,西方学者们深入研究了中国的语言、文化和历史,为中外文化交流和相互理解做出了重要贡献。
然而,也要承认国外汉学研究也有一些限制和争议。
其中一个争议较大的问题就是西方学者对中国的历史和文化的解读。
由于不同文化背景和观点的差异,他们可能会出现一些误解和偏见。
因此,建立起一个相互尊重、平等对话的学术交流平台非常重要。
总之,国外汉学研究是一个重要的学科领域,它对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通过深入研究中国的语言、文学、历史和文化,国外学者们促进了中外学术交流和相互理解。
【汉朝历史】比较文学和海外汉学研究

【汉朝历史】比较文学和海外汉学研究近年来关于海外汉学(中国学)的译著越来越多,域外汉学(中国学)对当代中国学术的转型和发展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影响。
究竟应该如何把握汉学著作已经成为我们注意的问题。
海外汉学(中国学)虽然其内容是关于中国的,但它是发生在域外,由外国人所做的学问,从西方汉学(中国学)来看,它是西方学术体系中的一个分支“东方学”的一部分。
既然它是西学的一部分,它必然要遵循西方学术的传统和规范。
这样汉学和国学之间既有同,也有异。
同,则表现在内容上,无论是传统的汉学还是当代的中国学,材料、文献都是中国的;异,则表现在学术规范和方法上,最终还在问题意识上,它是从自身的文化发展的需要出发的,从一个“他者”的角度来看中国文化的。
这样,在汉学(中国学)的研究中就必须从一种跨文化的角度,运用比较文化的方法来分析汉学。
许多国内做“国学”研究的学者认识不到这一点,往往将“汉学(中国学)”和他们自己所从事的“国学”相等同,对其“同”的部分较为赞赏,认为有水平;对其“异”的部分则有所不满,对汉学家们对中国文化和学术的“误读”不能给予一个合理的解释,究其原因,就是缺乏一种比较文化的视角,不能运用跨文化的研究方法来对待汉学(中国学)。
如果从比较文化的视角来看待汉学(中国学),我认为以下几点是很重要的:首先,在知识论上海外汉学对中国研究有著自己的成就。
从方法论的知识论角度来看,域外汉学并非像是赛义德所说的全然就是一种“集体的想象”,也并非就是在本国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全然影响下,沦为一种不无任何可靠的一种语言的技巧,一种没任何客观性的科学知识。
就西方的汉学(中国学)而言,从16世纪以后,他们对中国的科学知识赢得了大踏步的进展,“游记汉学”与“传教士汉学”的关键性区别就是,后者已经已经开始长期地生活在中国,并已经开始一种依据基本文献的真实地研究,它不再就是一种浮光掠影式的记述,一种走马观花的研究,传教士汉学绝不就是传教士们随意堆砌给西方人的一幅唯美的图画,他们对中国实际重新认识的进展,对中国典籍的高超和在译者上的用功之诚,就是今天的汉学家也很难与其较之。
国际汉学研究资料整理

第一讲:导论一、汉学的概念Sinology:指国外研究中国的政治、经济、社会历史、哲学宗教、语言文字、文学艺术、天文地理、工艺科技等各种学问的综合性学科。
又称中国学。
研究对象:不仅是中国汉民族的历史和文化,也包括中国少数民族历史和文化,涵盖中国的一切学问。
二、汉学的性质(如何看待汉学)1.汉学的历史是中国文化与异质文化交流的历史。
2.汉学是一门在国际文化中涉及双边或多变文化关系的近代边缘性学术。
3.汉学的借鉴与启迪作用。
三、汉学的形态Sinology 传统汉学传统汉学以法国为中心Chinese Studies 现代汉学现代汉学兴显于美国传统汉学以文献研究和古典研究为中心,现代汉学则以实用为原则,主要兴趣在中国政治、经济、军事、教育和社会生活各层面。
世界汉学概况世界汉学可分为三大板块:周边国家的汉学、俄罗斯汉学和西方汉学。
周边国家的汉学:主要是日本、韩国和越南。
日本的学术深受中国传统学术的影响。
他们的汉学研究以编纂、译注、训诂、考证、梳理发展史为特色。
1.俄罗斯汉学:由于地理和历史的原因,一方面面向西欧,间接获得汉学信息,一方面注重发展本国的汉学研究。
它视野阔大,兼顾东方和西方。
十月革命后,以马克思主义学术观研究中国,也是它的特色。
2.西方汉学:西方汉学具有浓重的西方学术的色彩,与日韩汉学、俄苏汉学相比,它有着独特的价值和意义。
1)中西文化属异质文化,西方接受中国颇多曲折,汉学研究忠实地记录或者真实地反映了这一历程;(2)西方学术不断求变,代有新学,这也影响到了汉学研究,如撰写中国文学通史、敦煌学研究、中亚交通史研究等等,均早于国内同类研究;(3)西方汉学研究的方法论极为活跃,它明确反映出“西论中用”是否可行,如何正确操作,可为国内研究提供借鉴。
四、汉学学科发展简史旅游汉学西方商人、外交使节、探险家等所写的游记、通信等,包含着重要的汉学资源。
传教士汉学耶稣会传教活动,开西学东渐之先河,也推动了中学西传专业汉学传统汉学与现代汉学旅游汉学在公元八九世纪至十六七八世纪期间,许多外国人写的“游记”在汉学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国外汉学研究

1.汉学:sinologg,指国外学者对中国历史、现状、哲学、文学、语言等的研究,受西方学者所受教育和文化背景的影响。
2.海外汉学的本质是外国的学问。
3.分类:①按国别分:英国汉学、美国汉学......②按时间段分:游记汉学(《马可·波罗游记》);传教士汉学(门多萨《中华大帝国史》);专业汉学4.书籍的名词解释:作者,年代,主要内容,主要影响,地位5.《中华大帝国史》:门多萨,1585年在罗马出版,西班牙文,涉及中国的历史、地理、政治、经济、宗教、教育、风俗、特产等;第一部欧洲撰写的中国史,比较严谨。
6.卫匡国,意大利传教士,主要在浙江传教。
7.利玛窦,《中国札记》:关于中国宫廷政治、地理、外交、科技等方面的内容;出版时受到教会的影响,内容作了删改,删除了其中关于批评中国的内容;它是16世纪末西方汉学知识的重要来源。
8.利玛窦:16世纪末生活在中国。
主要著作:《中国札记》;将《四书》翻译成拉丁文并注释。
主要贡献:在中国开创了融合儒家学说传教的方式,使基督教比较顺利的进入到中国;将西方的科技尤其是水利技术传入中国。
9.《通信集》:在中国和东印度的传教士之间的或写给欧洲的书信或报道集;包括了当时传教士在中国的传教情况,向西方介绍了中国的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成名于17-18世纪;评价:内容庞杂,记述全面,但是有诸多夸张和猎奇,不是一本严谨的学术著作。
10.《中华帝国全志》:18世纪在法国出版,法国传教士主编的多卷本的中国百科全书式著作,共分四卷;介绍了关于中国的地理、科技、宗教、道德、医药、少数民族的情况;18世纪西方传教士最具代表性的著作。
专业汉学1.法国⑴雷慕沙:①著作:关于中国语言方面,《汉语语法基础》;②翻译小说《玉娇梨》;③翻译佛学《佛国记》。
④贡献:他主要集中汉语和中国佛教方面的研究。
⑵儒莲:①将《孟子》翻译成拉丁文②翻译《赵氏孤儿》,《大唐西域记》;③评价:法兰西学院教授,东方语言学院教授;出色的汉学家,对法国汉学的发展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19世纪中叶欧洲汉学界无可争议的大师。
海外汉学研究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国外汉学研究课程编码学分:1.5总学时:30开设学期:5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适用专业:对外汉语专业一、教学目的、任务及要求本课程为对外汉语专业的基础课,主要讲授自古代起至20世纪国外汉学研究的概况,着重介绍国外有代表性的学者在汉学研究尤其是汉语研究方面的主要研究成果,借以开阔学生的视野,使其了解国外在汉学研究领域所取得的成绩和现状,从而加深对所学专业的认识。
要求学生通过学习,掌握国外汉学研究的概貌,熟悉国外汉语研究的重要学者的代表性著作,并能从中得到借鉴。
二、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一)绪论(2学时)1、何谓“汉学”2、国外汉学研究的历史3、学习本课程的意义(二)国外汉学研究的酝酿时期(6学时)(古代——18世纪末)1、概述2、神话、传说阶段3、真实记载阶段4、全面了解阶段5、职业研究阶段(三)国外汉学研究的确立时期(10学时)(19世纪——20世纪初)1、概述2、法国的汉学研究3、英国的汉学研究4、德国的汉学研究5、俄国的汉学研究6、美国的汉学研究7、日本的汉学研究8、朝鲜的汉学研究9、东南亚国家的汉学研究(四)国外汉学研究的发展时期(12学时)(20世纪20年代以来)1、概述2、赵元任(美国)及其《中国话的文法》3、李约瑟(英国)及其《中国科技史》4、高本汉(瑞典)及其《中国音韵学》5、龙果夫(苏联)及其《现代汉语语法研究》6、太田辰夫(日本)及其《中国语历史文法》7、李讷、汤普森(美国)及其《主语与主题:一种新的语言类型学》三、考核及成绩评定方式本课程一学期内授完,期末安排一次考查,成绩以考查为准。
四、教材及参考书目(一)推荐教材:《国外汉学史》,何寅、许光华主编,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年3月出版。
(二)主要参考书目如下:1、《汉学研究之回顾与前瞻》,林徐典主编,中华书局,1995年。
2、《中西文化交流史》,沈福伟,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
3、《国际汉学著作提要》,李学勤主编,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
英国汉学研究

韦利的古代诗歌译介和巫文化研究
亚瑟•韦利 (Arthur Waley, 1889~1966)是著名英国汉 学家、文学翻译家,他精通 汉文、满文、蒙文、梵文、 日文和西班牙文等语种。他 一生撰著和译著共200余种, 其中大部分都与中国文化有 关。有部分德国血统。自幼 聪颖过人,酷爱语言和文学。 1903年,在英国著名的拉 格比学校读书,因古典文学 优异而获得剑桥大学皇家学 院的奖学金。坚持不懈地研 究东方学与中国学,并致力 于把中国古典名著翻译成英 文。
诗经翻译与三大诗人研究 白居易 李白 袁枚 2 楚辞与巫文化研究 3 中国古典文学作品的译介
1
霍克斯的古代文学与文化研究
霍克思 (DavidHawkes)是 当代研究中国文学的 巨匠、翻译界的泰斗。 1.译介《楚辞》 继韦利之后,霍克思 又一次系统地译介了 “楚辞”。
二,汉学家的研究 傅兰雅 禧在名的无赖,英国汉学史 上一大悲哀
第五节20世纪初至今的英国汉学
一,二战至2O世纪6O年代 特点:1,政府支持、较大发展 2,汉学研究主要 在大学3,从事的研究者和学生人数增长,研究范 围扩大 二、《斯卡布勒报告》与《海特报告》 《帕克报告》
2015-4-7
第四节20世纪初的英国汉学
《雷伊报告》Reay 一,总体特点 1、研究水平难以提升
Report
2、经费困难发展缓慢
3、师资水平参差难有杰出人才
4、英势力衰退汉学地位下
《雷伊报告》
1906年,英国财政部门成立专门的委员会,研讨 改进汉学教学和研究问题。委员会由利伊勋爵任 主席,邀请一些著名专家学者进行调查,1909年 形成调查意见向国会报告,这就是英国汉学史上 有名的“利伊报告”。报告建议将伦敦大学的大 学学院和帝王学院合并,由国家拨款成立东方研 究院,研究范围包括印度、中国、马来西亚、缅 甸、日本、东非和西非等国语言。 以培养专业的 汉学人才和从事高级学术研究为主,而不是把训 练为商业服务的翻译人才作为唯一宗旨。
2013 海外汉学史-1

中国近代学术从传统的注经转变为现代社会 科学的方法,一个重要因素是受启于海外汉 学。陈寅恪任教清华之初,遵循地道的欧洲 汉学及东方学方法,讲授欧洲东方学研究之 目录学。
汉学研究对象
从汉学发展的历史和研究成果看,其研究对 象不仅仅是中国汉民族的历史和文化,实际 上是研究包括中国少数民族历史和文化的整 个中国的学问。由于汉民族是中国的主体, 而且汉学最初发轫于汉语文领域,因而学术 界一直将汉学的名称沿用下来。也有学者用 中国学来称呼传统的汉学。汉学以整个中国 为研究对象,其研究范围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中国如此庞大,学问如此之多,用一个词来概括 难。‘汉学’让人觉得比较古旧,但‘中国学’ 的困境更多,因为‘中国学’里包括胡锦涛研究、 中国能源与经济研究、导弹研究……包罗万象, 铺天盖地。Sinology是欧洲的词汇,指对中国历史 语言及传统文化的研究;汉学是中国的词,汉代 的经学。但中国当下语境的“汉学”既不是 sinology这个词的翻译,也不是古老的中国经学。 20年前,李学勤先生已经写了文章:‘汉学是指 国外对历史中国之研究,换而言之,从人文社会 科学出发对中国的研究;中国学就是国外对当代 中国现实的研究。汉学非乾嘉之学,非一族一代 之学问,它已经不是sinology意义上的汉学。’”
国外汉学家的一些研究为什么会在一 些方面高于国内同行的研究?
第二,研究方法汉学家高于国内学者。高本汉用现 代语音学的理论研究中国古代音韵,从而使这一研 究走出了中国传统语言学研究的老路。李约瑟运用 现代科技思想整理中国历史,从而开创了中国科学 技术史这一新的学科。费正清用现代社会科学的研 究方法研究中国近代社会,从而开创了西方汉学的 新路,使美国汉学从此有别于欧洲汉学。 目前,国内文科研究中许多人采取社会学、人类学 的方法,这同样受启于汉学家。在中国历史文化研 究面临范式转换的今天,汉学家对中国学术界在方 法论上的影响日益增大。
国外汉学研究

国外汉学研究国外汉学研究讲稿上编概述对外汉语专业系列教材中没有《国外汉学研究》。
本课程应改为“国外汉语研究”。
⼀、汉学定义汉学(Sinology)或中国学(Chinese Studies)是指外国⼈研究中国⽂化、历史、语⾔、⽂学、社会、宗教、经济、科技等⼈⽂和社会科学领域的学问。
德国汉学家傅海波对“汉学”下的定义:“汉学是运⽤语⾔学⽅法,从中⽂史料来研究中国、中国历史和⽂明”。
如果说中国⽂化是源,那么汉学就是流。
汉学是中外⽂化的混⾎⼉,属于跨⽂化研究。
从传统汉学到中国学的转型。
传统的,注重纯⽂字的考证和翻译以及对⼈⽂科学的关怀;现代的,注重政治和意识形态以及⾃然科学的研究。
“汉学”有宽窄两义。
⼴义上,它可以指“⼀切⾮本⼟的研究中国的学问”。
狭义上,则于以现代⽅法来考释中国古代⽂化特别是经典⽂献的学问。
(刘东《“国学”与“汉学”》,葛兆光主编《清华汉学研究》第三辑,清华⼤学出版社,2000年)“汉学”的另⼀种意义经学史上有汉学和宋学两个阶段,⼀般说来汉学讲求训诂名物、五⾏谶纬,宋学讲求⼼性哲学,着重纲常伦理(范⽂澜《中国经学史的演变》,《范⽂澜历史论⽂选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79年)。
⼆、汉学研究的意义汉学已经是外国⼈的研究成果,⽽汉学研究则是研究的研究。
汉学是国学的⼀⾯镜⼦,有借鉴意义。
任继愈先⽣说:“西⽅学者接受近现代科学⽅法的训练,⼜由于他们置⾝局外,在庐⼭以外看庐⼭,有些问题国内学者司空见惯,习⽽不察,外国学者往往探骊得珠。
如语⾔学、民俗学、考古学、⼈类学、社会学诸多领域,时时迸发出耀眼的⽕花。
”总的来说是开阔眼界。
汉语是世界的,汉语研究也是世界的。
就汉语研究来说,汉学主要有以下借鉴意义:1、理论背景。
国内的普通语⾔学理论基本上是从西⽅全盘移植的。
理论探索⼀直是国内汉语研究的软肋。
蒋绍愚先⽣、王宁先⽣多次⼤声疾呼加强理论研究。
⾃⼰不动⼿去探究理论,遇到语⾔现象便到外国学者的理论中寻求解释。
德国汉学研究1

考察西方早期汉学史,基歇尔的这本书是必须研究的2[2 朱谦之先生的《中国哲学对欧洲的影响》是国内最早对该书研究的著作,朱先生将基歇尔译为“刻射”。],它是西方早期汉学发展史的链条上一个重要的环节。基歇尔在《中国图说》中对中国语言的研究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对大秦景教碑的注音和注义,一个是对中国文字的介绍。当然,当我们这样说时,必须说这个注音系统实际上是来华传教士卜弥格(Michel Boym, 1612-1650)和他的中国助手来完成的,基歇尔不过将其发表而已。
基歇尔虽然著述繁多,但他在1667年在阿姆斯特丹所出版的《中国图说》恐怕是他一生中最有影响的著作之一。《中国图说》拉丁文版的原书名为Chia Monumentis qua Sacris quà Profanis ,Nec non variis Naturae & Artis Spectaculis, Aliarumqe rerum memorabilium Argumetis illustrata.1[1 朱谦之先生在《中国哲学对欧洲的影响》一书中对此书做过介绍,但他将该书第一版出版时间说1664年是有误的。],中文为《中国宗教、世俗和各种自然、技术奇观及其有价值的实物材料汇编》,简称《中国图说》即China illuserata。
--------------------------------------------------------------------------------布尼茨时代的四位德国汉学家,每个人的学术成就,汉学研究的特点和知识的来源,并叙述了他们和莱布尼茨的关系。通过这样的研究展现了17世纪德国汉学发展的历史、过程和环节,从而给读者提供了莱布尼茨时代的文化和学术背景。
第六种:仓颉鸟迹字(Choam ham miào cye chi);
海外汉学研究第一讲

马可波罗和他的行记
传教士汉学时期
传教士汉学无疑是 西方汉学发展的重 要阶段,时间可约 略划为16世纪至19 世纪。但这种划分 不是绝对的,如我 们一般认为专业汉 学是在19世纪初期 确立的,所以在19 世纪游记汉学、传 教士汉学和专业汉 学是并存的。
利玛窦和徐光启
钦慕中国的科举制
“最高爵位者仅靠读书就能获得,而且人们一般是按照他们的能力获得相 应提升;根据延续四千多年的帝国法律,只有有学问的人才能担任城市 和省份的总督并享受所有的朝廷官职”
翟理斯(H. A. Giles)和理雅各(J. Legge)
卫三畏(S. W. Williams)
法国第一位汉学
教授是雷慕莎,经 过儒莲、沙畹、微 席叶几代人的努力, 到二十世纪伯希和 时期,法国汉学研 究已达到很高的成 就,成为国外汉学, 尤其是西方汉学的 领头羊。到今为止, 法国汉学在整个国 外汉学中仍占据十 分重要的地位,这 都和它的这段历史
完整版课件ppt17中国风918thcenturydutchdelftplate瓷chinoiseriedecorationshowingfishermanborderdecoratedalternatingpanels完整版课件ppt18中国风10delftplateschinoiseriedatingback18thcenturyeur22500完整版课件ppt19入乡随俗的传教士完整版课件ppt20完整版课件ppt21乡村学校女子学堂完整版课件ppt22完整版课件ppt23做针线活上课完整版课件ppt24师生其乐融融完整版课件ppt25燕京大学校址今为北京大学完整版课件ppt26司徒雷登完整版课件ppt27完整版课件ppt28岭南大学校址今为中山大学完整版课件ppt29圣约今华东政法大学完整版课件ppt30完整版课件ppt31华西协合大学今四川大学渊源之一完整版课件ppt32辅仁大学北师大人大中国政法前身之一完整版课件ppt33齐鲁大学今山东大学完整版课件ppt34检查口腔完整版课件ppt35治疗眼疾完整版课件ppt36完整版课件ppt37林则徐完整版课件ppt38完整版课件ppt39完整版课件ppt40育婴堂完整版课件ppt41圣母院仁慈堂修女与孤儿们的合影完整版课件ppt42麻风病院完整版课件ppt43完整版课件ppt44残酷的刑罚完整版课件ppt45残酷的刑罚完整版课件ppt46一个西方人所描述的死刑场景刽子手砍完了那33个人的头后接着用单刃刀对钉在十字架上的那个人用刑
海外汉学研究第一讲共68页PPT文档70页

11、战争满足了,或曾经满足过人的 好斗的 本能, 但它同 时还满 足了人 对掠夺 ,破坏 以及残 酷的纪 律和专 制力的 欲望。 ——查·埃利奥 特 12、不应把纪律仅仅看成教育的手段 。纪律 是教育 过程的 结果, 首先是 学生集 体表现 在一切 生活领 域—— 生产、 日常生 活、学 校、文 化等领 域中努 力的结 果。— —马卡 连柯(名 言网)
13、遵守纪律的风气的培养,只有领 导者本 身在这 方面以 身作则 才能收 到成效 。—— 马卡连 柯 14、劳动者的组织性、纪律性、坚毅 精神以 及同全 世界劳 动者的 团结一 致,是 取得最 后胜利 的保证 。—— 列宁 摘自名言网
15、机会是不守纪律的。——雨果
谢谢你的阅读
❖ 知识就是财富 ❖ 丰富你的人生
71、既然我已经踏上这条道路,那么,任何东西都不应妨碍我沿着这条路走下去。——康德 72、家庭成为快乐的种子在外也不致成为障碍物但在旅行之际却是夜间的伴侣。——西塞罗 73、坚持意志伟大的事业需要始终不渝的精神。——伏尔泰 74、路漫漫其修道远,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75、内外相应,言行相称。——韩非
《国外汉学研究》(ForeignSinology)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04071238《国外汉学研究》(Foreign Sinology)课程教学大纲学时:(32)学分:(2)一、教学大纲的说明国外汉学研究教学大纲是教学指导性文件,它是作为对外汉语专业学生学习该课程必须达到的合格要求,是学校制订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的依据,也是进行课程教学质量评估的重要依据。
1、授课对象: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对外汉学专业学生。
2、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
本课程虽名为“国外汉学研究”,但是实际上还达不到研究性层次,应以介绍基本情况和知识为主。
3、任务及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掌握国外汉学发展的概貌,特征,国外主要汉学家的研究领域、特长,了解著名汉学家研究中国学问、中国问题的经典著作,进而稍能反思国内学界的局限。
本课程主要以国别为单位,介绍欧美主要国家国外汉学的基本概念、各国汉学研究的基本概况、主要汉学家以及经典汉学著作,分析介绍国外汉学研究的特色,重要汉学家研究中国的独特视角和方法。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以拓展学生的学术视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意识,为日后的进一步学习和研究提供一个参考,所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二、教学大纲1、课程内容:第一章绪论“汉学”概念辨析,国外汉学研究的特色,研究国外汉学的意义,关于本课程的安排和要求,作业和考试说明。
第二章国外汉学简史19世纪以前国外对中国的了解状况;汉学作为一门学科的确立;20世纪以来的汉学;汉学中心的转移;汉学派与中国研究(中国学)的对立与融合;国外汉学研究现状。
第三章朝鲜和韩国汉学汉字与朝鲜汉学;朝鲜的汉文学;朝鲜的儒学;韩国的中国文学研究;韩国的汉语教学;韩国的汉学研究机构。
第四章日本汉学汉文化的传入;飞鸟、奈何时代的汉学研究;汉字与日本汉学;日本的儒学、文学;平安时代的汉学;五山时代的汉学;江户时代的汉学;明治、大正时代的汉学;昭和时代的汉学;战后的日本汉学;日本的汉学研究机构和汉语教学第五章意大利汉学旅行家与汉学;《马可·波罗游记》;传教士与汉学,卫匡国;礼仪之争。
国外汉学研究(第一讲)

朱子学派、古学派和阳明学派
朱子学派:藤原惺窝、林罗山 古学派:山鹿素行、伊藤仁斋、荻生徂徕 阳明学派:中藤江树、吉田松阴
江户时代的中国文学研究
江户时代的中国文学研究影响最大的并不是 诗歌而是小说。 都贺庭钟:古今三谈(冯梦龙三言的翻案) 上田秋成:《雨月物语》、《蛇性之淫》 曲亭马琴:《八犬传》
平安时代的汉文学
平安时代以来日本诗坛汉风大盛 814年,嵯峨天皇即位,在不到4年的时间里,敕令 编写了两部汉诗集:《凌云集》《文华秀丽集》, 开其后300年日本汉文化发达之先河,以后的各位 天皇,都具有相当高的汉文化修养,都着力于日本 本国的文化建设。 《经国集》内容丰富,艺术表现力有所提高。
释空海汉诗集《性灵集》风雅典丽,更胜 《凌云集》;《文镜秘府论》论述汉诗创作 方法,旁征博引,汇集许多唐人诗论,是当 时日本人学习汉诗的津梁。
谚解
《训民正音》颁布后,用朝鲜语翻译中国书 籍的活动开始兴起。用谚文注解汉文的翻译 形式叫做“谚解”。 《四书谚解》 《楞严经谚解》 《杜诗谚解》(官方组织,1481刊行):认 同儒家文化,褒扬忠君爱民思想价值取向与 审美标准和中国文人同出一体。
崔《飘海录》
古代朝鲜最早的一本中国行记专著。1487 年,崔“奉王命为济州等处敬差官”,翌年 正月初三,奔父丧还家,“不候风便颠倒过 海,为风所逆,惊涛掀浪”,他与同船42 人于17日漂至浙江台州府沿岸,被疑为倭 寇,经多次审查明确其身份原委后,由运河 水路送他们到北京,又经陆路,于当年6月 4日渡鸭绿江回国。
高句丽第17代小兽林王二年(372年)建立 儒学教育机构——太学,并设置五经博士制 度。 公元4世纪,百济也设置了太学并五经博士制 度。 新罗于4世纪开始接触儒学,6世纪儒学得到 国家认可并成为官方思想。
国外汉学研究讲义

《国际汉学》讲义绪论(教学时数2 学时)一、汉学的定义我们将要学习的是一门既熟悉又陌生的学问——汉学。
“汉学”这个名词,在学习其它课程的时候,也许曾经接触过。
例如新人江藩有一部书,叫做《汉学师承记》。
但是这个“汉学”不是我们要学习的“国际汉学”之“汉学”的意思。
江藩还有一部书,名曰《宋学渊源记》,今人将它与前者合在一起出版。
实际上,江藩所谓“汉学”就是同“宋学”相对而言的,指继承汉代古文经学派的学风,重考证而轻议论的朴学,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清代乾嘉学派之学。
现在我们将要学习的“汉学” 来源于法文sinologie ,英文为“sinology[saina_]”, “汉学”显然是借中国故有的一个名词对这个词的意译,但是,绝不能按中文原有的意思来理解这个名词。
那么,“汉学”应当如何理解呢?可以说,这是一个至今尚无一致定义的名词。
首先从法文sinologie 和英文“sinology[saina_]”来看,其词根都是“sino”,乃“支那”的音译,“支那”是古印度梵文对中国的称谓(即指“秦”,英语译为“china”)。
所以,英文用“sinology[saina_]”指汉学家或汉学,即支那学家或支那学的意思。
“日本学者曾用‘支那学’译“sinology”,在语源上最为忠实。
‘支那’这个梵文古字的初义似乎有褒无贬。
然而,‘支那’或‘支那人’在某些近代日本人的使用中又添上了一层特别的含义(冯按,支那学在1945 年已被日2本政府禁止使用)。
因此,‘支那学’也不是现代中国人所愿意接受的。
”(刘正《图说汉学史之《余英时先生序》》。
既然“支那”是古印度梵语对中国的称谓,而近代日本军国主义者给它加上了殖民色彩,所以现代中国人不大愿接受,何不将“sinology”翻译成“中国学”学呢?上世纪以来,国际上兴起了一股研究中国的高潮,人们称之为“中国学”。
但这个中国学与汉学又有些不同。
从语义上说,“中国学”的英文为“Chinese studies”,严格地讲当翻译成“中国研究”,当然,有时候也使用“sinology”。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日本最早的汉诗集《怀风藻》
《怀风藻》成书于741年,是日本第一本书 面文学集,日本最早的汉诗集,64位诗人的 120首作品,有141处引用中国诗的典故成 语,40处模拟中国诗的句式。 当时的中国诗歌已显现“盛唐气象”,诗人 们已超越齐梁诗风,进入诗歌发展的黄金时 期。而《怀风藻》还是六朝诗风。
平安时代
五山诗风,崇尚中晚唐和宋代诗歌。作者大体可 分为“本土派”和“游学派”。 本土派:虎关师炼、义堂周信 游学派:中岩月圆、绝海中津 绝海中津33岁时入明,在华求学问法8年,归国时, 明太祖朱元璋在英武楼会见他,宾主互有唱和。 五山时代的汉诗诗人,成为当时中国新儒学传入 日本的主要传媒者。
江户时代
江户时代是儒学传入日本后发展的高峰期。儒学, 特别是朱子学,受到了德川幕府的推崇,被尊为 “官学”,成为日本的统治思想。 朱子学作为官方意识形态,不仅在理论层次上影响 了这一时代的学术,而且在实践层次上成为日本人 主导的价值观念,因此,不了解江户时代的日本儒 学,就不能理解儒学和日本文化的关系,也不能理 解日本汉学的发展。
朱子学派、古学派和阳明学派
朱子学派:藤原惺窝、林罗山 古学派:山鹿素行、伊藤仁斋、荻生徂徕 阳明学派:中藤江树、吉田松阴
江户时代的中国文学研究
江户时代的中国文学研究影响最大的并不是 诗歌而是小说。 都贺庭钟:古今三谈(冯梦龙三言的翻案) 上田秋成:《雨月物语》、《蛇性之淫》 曲亭马琴:《八犬传》
五山时代(c.13-c.16):僧侣阶层主宰文化
江户时代(1603-1867):日本封建社会末 期。江户即今东京,又因是德川幕府统治时 代,又称德川时代。
飞鸟奈良时代
日本奈良时代的汉文学
散文《日本书纪》模仿荀悦《汉纪》,其中 关于天地开辟的叙述,几乎是《淮南子·天文 训》的翻版。 韵文集《怀风藻》受六朝到唐初的骈俪文影 响很深。 著名的《万叶集》在形式上也是模仿中国古 诗的,其中的长歌、短歌和旋头歌的音节组 成都以五七为主。
禅宗主张不立文字,不必研读佛教经典,主 张见性成佛和顿悟,在武士阶层中大受欢迎。 14世纪中期,禅宗势力打进京畿地区,便仿 效中国“五山”的名法定南禅寺、天龙寺、 建仁寺、东福寺和万寿寺为“五山”,五山 时代于是开始。
日本禅宗之开山祖师明庵荣西1168年入宋, 归国时带回茶种及天台山之《新章疏》60卷, 喝茶之风遂传入日本。 明庵荣西1187年再次入宋,学禅于天台山万 年寺及天童山,宋孝宗赐以千光法师之法号, 归国后建立建仁寺于京都,建立寿福寺于镰 仓,极力宣扬禅宗,成为日本禅宗之开山祖。
国外汉学研究
第一讲 国外汉学的滥觞和酝酿
从古代至18世纪
《国外汉学史》内容框架
国外汉学的滥觞和酝酿(从古代至c.18) 国外汉学的确立和发展(c.19—c.20初) 从传统“汉学”到现代“中国学” (20世纪20年
代以来)
第一讲 国外汉学的滥觞和酝酿
从古代至18世纪
第一章 高丽、李朝、朝鲜朝的汉学 第二章 日本对中国文化的认识和受容 第三章 汉学在西方的酝酿
这种情况直到1894年“甲午更张”后,李 朝高宗发布敕令,立谚文为正宗文字, 1910年日本占领朝鲜半岛后,汉字被彻底 废除。
朝鲜的汉语教材
《老乞大》、《朴通事》:在汉字左下方以朝 鲜文字(谚文)释义,右下方以谚文注汉字的 本音,以此帮助人们掌握汉字的音和义。 《训世评话》:采用汉语文白对译,在中国的 民间传说或笔记小说中节选了65则古今明贤节 妇的故事。
此后日本派出了多批遣唐使、留学生和学问 僧,大批汉籍于是进入日本。
飞鸟时代(593-710):向封建制度过渡、逐 渐确定的时代,社会变化剧烈; 奈良时代(710-794):封建社会相对稳定 平安时代(794-1184):封建社会纵深发展
相当于中国的中晚唐至南宋,平安即京都。贵族 知识分子垄断文化
பைடு நூலகம்
此书以日记形式写成,5万余言,用汉文 写成,于1573年刊行。
退溪学派和粟谷学派的性理学
1289年,高丽仕人安珦随忠烈王赴元,第一 次见到《朱子全书》,便将其携带归国。高 丽末白颐正又从元朝引入朱子学,这被认为 是“吾东程朱子学的始起之嚆矢”。 15世纪中叶至16世纪上半叶,是朝鲜朱子学 发展成熟时期,研究成果主要是开始形成徐 敬德的朱子学主气说和李彦迪的主理说的不 同理论。
林罗山
少年时在建仁寺学佛,18岁开始读朱子的章 句集注,为之倾倒,后入惺窝之门。林罗山 终身仕于幕府,曾主持幕府的学问所,参与 幕府制定法令,起草外交文书,一直受到幕 府宠信,朱子学成为德川幕府时代的官学, 朱子学成为德川幕府时代的官学, 朱子学成为德川幕府时代的官学 主要得力于他。 主要得力于他。
第一章 高丽、李朝、朝鲜朝的汉学
朝鲜接受中国文化最早,据《韩国哲学史》, 中国文化至少在朝鲜的三国时代已经正式被 接纳并保留下来。 朝鲜的三国时代指高句丽(前37-668)、百 济(前18-660)、新罗(前57-935)。 高句丽:朝鲜半岛北部 百济:半岛西南端 新罗:半岛东南方
前109年,汉武帝在高句丽的疆域设置乐浪、 临屯、真番、玄菟“汉四郡”,高句丽是三国 中最早接受中国文化、最早使用汉字的。 《史记·朝鲜列传》:前195年,燕人卫满带领 千余难民到古朝鲜,儒家思想随之传入朝鲜。
这些是7世纪以前的文化现象。当时中日尚 未有正式的政治文化关系,也没有直接的贸 易渠道,中国文化典籍的东传,主要是通过 人种的交流来实现的。这是中日文化关系原 初时期的通道。也就是说,早在飞鸟、奈良 之前,中国大陆向日本移民,是造成汉籍东 传的一个最主要的因素。
日本直接从中国传入儒学始于6世纪后半期的 推古天皇时期(562-628年)。 推古天皇十五年(607),当时摄政的圣德太 子派遣小野妹子出使隋朝,第二年小野妹子 陪同隋使文林郎裴世清等13人回日本,裴文 清等同年回国时,日本又派小野妹子并留学 生、学问僧10余人同往,其中留学时间有长 达二三十年者。
奈良文化史直接汲取唐代文化的精粹而繁荣; 平安文化则不同,它是在继承总结提炼日本 文化遗产的基础上,消化唐文化之后而发展 起来的独具民族风格的新文化。 这是个贵族文化为主流的时代,日本贵族是 最早掌握汉字和汉文化的社会阶层,他们把 中国文明作为典范。
当时的日本皇室为了尽快地达到中国唐朝那 种博大精深的文化和文明,极力倡导学习唐 文化,他们对中国文化施行全方位的开放, 在唐代289年间,日本遣唐使不下18次,在 日本朝野造成一片讴歌汉风的风气。
平安时代的汉文学
平安时代以来日本诗坛汉风大盛 814年,嵯峨天皇即位,在不到4年的时间里,敕令 编写了两部汉诗集:《凌云集》《文华秀丽集》, 开其后300年日本汉文化发达之先河,以后的各位 天皇,都具有相当高的汉文化修养,都着力于日本 本国的文化建设。 《经国集》内容丰富,艺术表现力有所提高。
释空海汉诗集《性灵集》风雅典丽,更胜 《凌云集》;《文镜秘府论》论述汉诗创作 方法,旁征博引,汇集许多唐人诗论,是当 时日本人学习汉诗的津梁。
1199年,俊芿入宋,在宋12年,归国时不 仅带回禅宗、律宗典籍,更带回外典汉籍 718卷,包括朱子《四书集注》的初刊本。 由僧侣自觉地带回外典汉籍,特别是宋儒著 作,表现着禅宗与宋儒逐渐合一的趋向。 日本僧侣对中国儒学原来采取排斥的态度。
中国本土禅宗大盛,佛与儒两家开始了交 互为用的新局面: 禅:坐禅内观——宋儒:静坐省察 禅:顿悟——宋儒:豁然贯通 禅:禁欲——宋儒:禁欲
在中国与日本禅僧的交往中,中国的新儒学—— 宋学进入了日本。 宋学在东传的过程中,逐渐发展成一门独立的学 问,五山时代,各种研究著作先后问世。宋学研 究三阶段: 语录——专题论文——专著 15世纪,日本逐步形成了宋学学派。17世纪初, 新建立的江户幕府终于把它确立为国家的意识形 态。
五山汉文学
中日两国禅僧的频繁交往,推动了中国文学 在日本的流布,唐宋诗歌的艺术成就在日本 逐渐深入人心,日本僧侣汉诗写作渐成风气, 终于形成了日本文学史上的五山汉文学。 五山汉文学是指日本禅宗僧侣的汉文学欣赏 和创作,其中以汉诗创作为主。
第二章 日本对中国文化的认识和受容
儒学传入日本最初不是从中国直接传入,而 是通过朝鲜传入的。 日本《古事记》记载:“于应神天皇十六年 (284年)朝鲜百济博士王仁东渡日本时, 携带《论语》10卷和《千字文》1卷传授于 日本。”
“十七条宪法”
公元604年,圣德太子兼取中国法家、儒家和 佛家思想,结合日本具体情况而制定。 它是日本历史上第一个较完整而具体地提出建 立中央集权统治的政治纲领,具有时代的进步 性,并为大化革新奠定了基础。
谚解
《训民正音》颁布后,用朝鲜语翻译中国书 籍的活动开始兴起。用谚文注解汉文的翻译 形式叫做“谚解”。 《四书谚解》 《楞严经谚解》 《杜诗谚解》(官方组织,1481刊行):认 同儒家文化,褒扬忠君爱民思想价值取向与 审美标准和中国文人同出一体。
崔《飘海录》
古代朝鲜最早的一本中国行记专著。1487 年,崔“奉王命为济州等处敬差官”,翌年 正月初三,奔父丧还家,“不候风便颠倒过 海,为风所逆,惊涛掀浪”,他与同船42 人于17日漂至浙江台州府沿岸,被疑为倭 寇,经多次审查明确其身份原委后,由运河 水路送他们到北京,又经陆路,于当年6月 4日渡鸭绿江回国。
高句丽第17代小兽林王二年(372年)建立 儒学教育机构——太学,并设置五经博士制 度。 公元4世纪,百济也设置了太学并五经博士制 度。 新罗于4世纪开始接触儒学,6世纪儒学得到 国家认可并成为官方思想。
15世纪中叶前,朝鲜人虽有本民族的语言,却没有 自己的文字,他们的书面语完全用汉字,汉字、汉 文在朝鲜半岛上使用了千余年,士大夫阶层几乎人 人通晓汉语。 1444年,创制了正音文字,1446年,颁布施行《训 民正音》,但汉文仍在上层人士和知识分子中通行, 被视为正统文字。政府颁布的一切法令、公文或王 家记录,文人墨客的书籍仍均用汉文。
823-833年,淳和天皇时期,日本编纂了一部 大型的汉籍类书《秘府略》,共1000卷,是 日本历史上空前的大编纂。如今其中大部分 已散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