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板印象与归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刻板印象与归因
刻板印象:是指人们通过有关信息及个人经验形成的一种针对特定对象既定认知模式。(个个人对某社会群体的图示)
类别化——扩大不同群体间的差异,减小同一群体间的差异。
偏见:人们不要客观事实为根据建立的对人、对事的态度。(以有限或不正确的信息来源为基础其认知成分是刻板印象有过度类化的倾向含有先入为主的倾向)原因;1动机因素:a歧视的替罪羊理论(挫折导致对弱势群体的替代性攻击,发泄情绪)b社会同一性理论:为实现社会同一性目标,对内部群体成员给予偏向
对待)
2社会文化因素:社会群体间利益冲突、社会化、人格(独裁主义)
3认知因素
减少偏见的方法(对抗刻板印象、平等接触、创造消除偏见的环境)
归因(attribution)是指人们对他人或自己的行为原因进行推论的过程。
(内外因、稳定性、可控性)
归因理论
1、海德(Heider,F.)的朴素心理学
海德认为,社会上的每个人都有两种强烈的动机:一是要对个人周围的环境有适当的认识;二是对周围的环境能进行有效的控制。这样,人们就会对他人或自己的行为作出因果性解释。海德把这种普遍现象称为朴素心理学(naive psychology)。
2、琼斯和戴维斯的相应推断理论
“相应推断”是指外显的行为是因行为者内在的动机和人格特征直接引起的。
影响相应推断正确性的主要条件是:
a社会赞许性水平。一个人的某种行为越被社会所赞许,对其行为原因的推论就越困难。
b非共同性效应。应根据行为的非共同性效应进行。
c选择的自由性。只有从那些经过自由选择而采取的行动中,才能推断行动者的意图。
3、凯利(Kelley,E.E.)的三维理论(cube theory)
凯利认为,要进行正确的归因,需要多次观察同类行为或事件,这称为多线索归因。在多线索归因中,尽管导致行为产生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但最终可以将其归为三类:即行为者本身、客观刺激物、行为产生的环境。
•区别性资料,即分析他人行为是否特殊。
•一致性资料,即分析他人行为是否与其他人一致。
•一贯性资料,即分析他人行为是一贯的还是偶然的。
4、维纳(Weiner,B.)的成败归因理论
稳定不稳定
内在能力努力
外在任务难度运气
5、异常条件聚焦模型:
人们进行归因时主要借助逆向标准和对照标准
(既没有三维模型的复杂条件匹配,也不局限于三个维度)
1、基本归因错误(fundamental attribution error)
是指人在归因时高估个人或内因作用而低估情境作用的普遍倾向。
2、行为者—观察者偏见(actor-observer bias)
即行为者将自身行为归因于情境因素,而观察者总是把同样的行为归因于行为者稳定的性格特点。
此偏见的原因有学者认为,它与人们注意的指向有关。
3、自我保护偏见(self-serving bias)
是指人们有把自己的成功归结为个人因素而把自己的失败归结为环境因素的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