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危机
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危机及解决对策
球化的方向发展,多元文化会使很多同学的思想心
理变得混乱。而且大学生有一定的叛逆心理,对于
(三)社会方面
第一,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多元文化的渗入。随
社会上出现的一些弊端不能做到理性分析,往往是
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
全球各国间的联系不断加强,
批判的态度,而西方社会的某些思潮恰恰迎合了大
没有哪个国家能够在脱离世界的情况下发展。西方
朱 玉
(兰州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甘肃 兰州 730050)
摘 要: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目前,
当代大学生中存在着信仰的
功利性、
世俗化和不明确性等马克思主义信仰危机问题。导致马克思主义信仰危机产生的原因在于当代大学生自
“马克思自由的三层及其幸福生活的启示”
(2017A-014)
作者简介:朱玉(1995—),
女,
山西运城人,
兰州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
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第6期
朱玉: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危机及解决对策
绩。信仰模糊的这部分人最容易受到不良思想的
影响。
二、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危机的
克思主义知识是高度认可的,但是在课堂外却热衷
[1]
第二,大学生信仰的世俗化。信仰的世俗化是
于一些封建迷信的活动。
“信仰的田地一旦拔去马列
指大学生狂热地追求和享受世俗生活,只注重当下
[2]
主义的禾苗,必然长满封建迷信的野草。”
一些学
的物质享受,而将自己的理想信念完全抛在脑后。
生平时不努力,临近考试却烧香拜佛来求一个好成
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对于树立其正确的价值观,坚
高校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问题及对策分析
高校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问题及对策分析随着社会主义建设不断深入发展,马克思主义在我国高校教育中的地位日益凸显。
近年来,一些高校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理解和认识出现了一些偏差,甚至出现了一些负面现象。
高校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问题亟待解决。
本文将结合实际情况,对高校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对策。
一、问题分析1.马克思主义理论认识偏差在高校教育中,一些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识存在偏差。
他们将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误解为形式主义和教条主义,认为马克思主义只是一种理论,与现实生活脱节。
这种偏差认识导致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程度下降,甚至出现一些怀疑和抵触情绪。
2.教育内容单一化在高校教育中,马克思主义教育的内容过于单一化,重点偏向于理论知识的传授和死记硬背,缺乏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深入解读和实践应用。
学生在接受这种教育的过程中,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理解和信仰动力较弱,无法真正地领会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和价值观。
3.缺乏引导与实践在高校教育中,对于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缺乏引导与实践。
学校过于强调理论教育,忽视了对学生思想品质的培养和实践能力的提升。
缺乏实践教育会导致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识停留在表面水平,无法真正理解和信仰马克思主义。
二、对策分析1.多角度教育,多元化思考为解决大学生马克思主义认识偏差问题,高校应该通过多角度教育,多元化思考的方式,使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有一个全面、深入的认识。
这包括让学生了解马克思主义的历史渊源、理论体系、实践价值,让学生了解马克思主义在当今社会中的应用和意义,引导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2.实践结合,注重实用性在马克思主义教育中,学校应该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而不仅仅是理论知识的灌输。
通过开设一些实践性的课程和活动,使学生能够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际问题相结合,提升学生的实用能力和思考能力,增强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和认识。
浅析当代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
浅析当代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当代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问题一直备受社会关注。
虽然有些人认为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但是仍然有一些年轻人坚定地信仰着马克思主义。
在当代大学生中,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程度不尽相同。
一些学生认为,马克思主义是一种神圣不可侵犯的思想,是人类解放的灵魂;而另一部分学生则认为,马克思主义只是一个被人篡改的历史产物,已经变成了一些极左主义者的口号。
在大学校园中,马克思主义学术研究仍然很活跃。
许多年轻人对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和经济理论有很高的热情和兴趣。
许多学生通过阅读马克思主义的著作,深入研究社会历史和经济学的改革,不断探索思想的深渊。
首先,当代大学生信仰马克思主义的原因是他们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分析。
在当代社会中,物质生活水平提高了,但社会的危机和矛盾也随之而生。
财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日益激烈的斗争、不公平的分配制度、环境污染问题、人口过剩、道德沦丧等问题都是当代大学生关注的焦点。
他们从社会现实中发掘问题,寻求解决方案,马克思主义思想成为他们研究解决问题的一种助力。
其次,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吸引力部分源于其独特的思考方法和理论丰富性。
马克思主义以历史科学、经济学为基础,结合了宏观社会分析和实际问题分析,提供了对社会现象深入分析的理论框架,对许多经济和政治问题进行了精准评估,因此受到很多年轻人的认可和拥护。
最后,大学的教育环境对于年轻人信仰马克思主义的影响也十分重要,教育机构普遍推崇以马克思主义为基础的人文素质和思维科学。
教师们往往会推进对理论的学习,并给予学生施加政治影响的激励。
当代大学生信仰马克思主义有其价值所在,并从中获得了一些启示。
第一,当代大学生应摆脱口号主义思想。
年轻人在判断问题、思考方案时,不能够一昧地遵循口号或信仰领袖,应借鉴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基础,秉持理性和独立思考,做出正确的决策。
第二,年轻人应具备批复能力。
大学生可以通过不断地阅读和研究,确立自己深度思考能力和理论分析能力。
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危机及对策探究
【摘要】大学生产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淡漠化和感性化的危机,高校应高度重视这一问题,强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力度,加强学校课堂教育和党的建设,加大网络管理力度,巩固马克思主义信仰,解决大学生的思想困惑,促进他们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危机;表现;原因;对策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处于大学阶段的他们,思想和行为将会发生极大的转变,在这一阶段他们将会发挥更大的主观能动性,在社会生活和社会实践中根据自我的感性认识,来接纳与他们檫肩而过的多样化的客观存在,并在长期的接触交往中,逐渐形成一系列不成系统的思想认识,而此时的这些思想观念是自我的社会经验和感性认识的综合,是以自我为中心的社会感知,是感性的、不科学的。
因此,处于大学生产生并形成科学、正确的价值观并最终提升为人生信仰的关键时期的大学教育对大学生的社会认知的形成将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对他们的人生发展也是不可估量的。
信仰,是指人们所认定的对某种具有最高价值的理论、思想、学说、观念等高度信服、敬仰、向往和追求,并作为自身终极价值追求的活动。
[1]是人类最基本和最深刻的精神活动,作为文化的灵魂,信仰决定着一个时代的精神风貌,并构成该时代文化成就的本质特征,对社会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2]个人、民族乃至社会是否存在有信仰以及信仰的科学性与否是个人、民族和社会在纷杂的世界丛林中做到独立自主、不顺波逐流的前提和基础。
马克思主义作为一门科学理论,在人们认识、实践过程中发挥着指导性作用,它不仅是一门科学,而且应当发展为崇高的社会信仰。
目前,强化对在校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教育,不单纯的只是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更关键的是在于让他们自觉立足于当今社会的发展、立足于当代基本国情来充分认识马克思主义信仰确立的必要性。
这是社会赋予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也是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必然要求。
一、马克思主义信仰危机的表现随着社会结构的全面深化改革,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许多旧的社会结构模式将发生全方位的转变,原有的生活习惯、行为方式甚至一定的思维模式都要发生巨大的变化,进而带来一系列传统与现代的矛盾冲突,造成暂时性的社会失衡。
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问题
大学生在接受马克思主义教育的过程中,能够意识到自身作为社会成员的责任, 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为社会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增强国家认同感
马克思主义信仰有助于增强大学生的国家认同感,使他们更 加热爱祖国、拥护社会主义制度。
通过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大学生能够理解国家的发展历程 和未来发展方向,认识到自己在国家建设中的重要地位,从 而更加积极地投身于国家的发展和进步。
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 问题
汇报人: 2023-12-23
目录
• 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现 状
• 马克思主义信仰对大学生的重 要性
• 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问题的 原因分析
目录
• 加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 育的对策建议
• 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问题的 研究展望
01
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现 状
信仰缺失现象
缺乏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系统学习
01
许多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缺乏深入了解,没有形成完整的
理论体系。
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淡化
02
部分大学生在面对多元化价值观时,逐渐淡化了对马克思主义
的信仰。
缺乏实践马克思主义信仰的自觉性
03
一些大学生虽然口头上认同马克思主义,但在实际生活中却难
以践行。
信仰模糊问题
分析不同地区、不同类型高校大学生马克思主 义信仰问题的差异,为制定针对性的解决方案 提供依据。
建立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问题的长期跟踪研 究机制,动态监测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变 化趋势。
创新教育方法
结合时代特点和大学生的实际 需求,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教 育的方式和方法,提高教育的
当代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
浅谈当代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信仰是人类精神现象的核心,马克思主义信仰是我们社会主义国家意识形态的主导社会信仰,也是当前唯一正确科学的信仰.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可以让大学生树立符合马克思主义、符合中国现实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可以让大学生更好的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本文将主要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三个本质特点角度,来分析当前大学生面临的一系列信仰问题、阐明大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必要性以及相应的对策,从而达到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目的。
人不能没有信仰,正如克莱尔所说,“人是为了某种信仰而活着",这是由人的社会属性决定的。
“人存在的前提是精神上的自由,没有这种精神上的自由就不能成为人。
”人们追求信仰的过程,也就是人们追求生存意义的过程,然而,人类在追求生存意义的同时,却不自觉得使自己陷入“二律背反”(二律悖反(antinomies)是18世纪德国古典哲学家康德提出的哲学基本概念。
指双方各自依据普遍承认的原则建立起来的、公认为正确的两个命题之间的矛盾冲突。
康德认为,由于人类理性认识的辩证性力图超越自己的经验界限去认识物自体,误把宇宙理念当作认识对象,用说明现象的东西去说明它,这就必然产生二律背反)的困境,而只有马克思主义在实践基础上把人类个体生命存在的有限性与人类整体追求的无限性的矛盾冲突展现为人类自身的存在方式-—实践之中,并提出人的终极目标和意义是建立人类理想社会(共产主义社会) 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所以说,马克思主义信仰是目前世界上唯一科学的信仰,作为年轻一代的大学生,更应该成为马克思主义的忠实信仰者。
但是,现实并非如此,在大学生群体中普遍存在着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危机”,很多同学质疑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性,崇尚所谓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坚定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势在必行.马克思主义信仰具有一些普世的价值,这些普世价值不会随时间的流失而消退。
在当代,对青年人而言,这些价值的现实指导意义更为显著。
新时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问题及对策研究
(一)加强和完善新时代中国的社会主 义核心价值体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信仰 的 本 质 内 容, 决 定 着 社 会 意 识 形 态 领 域 的 方向和性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新时 代中华民族共同奋斗的思想基础,是社会主 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推动力量,对于建设社会 主义先进文化,对于团结和引领社会成员在 思想道德等精神文明领域共同进步,具有中 流砥柱的重要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为新时代大学生加强信仰建设指明了前进方 向,提供了前进动力,明确了前进途径 [4]。
改进新时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工作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
关键词: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4609(2018)11-0020-002
在《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中对信仰的 解 释 是:“ 对 某 种 宗 教、 理 论 主 张 及 原 则 等的信服与崇拜,并以之为行为准则。”而 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对信仰的解释是“对某 种主张、主义、宗教或对某人、某物的信奉 和尊重,并把他奉为自己行动的准则,信仰 具有强烈的情感体验意蕴,是个人的意识行 为”。总的来说,信仰是指对某物或者某种 思想等高度的推崇和信服,并把它视为自己 的精神支撑和行为指南 [1]。
党政智囊
智库时代
新时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问题及对策研究
汪 朝
(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 200241)
摘要:进入新时代以来,信仰教育越来越成为大学生思想理论教育的核心。现在,我们正处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道路上,新
时代大学生存在的马克思主义信仰缺失问题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分析了新时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暴露出来的问题,同时为
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危机的多维分析与现实应对
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危机的多维分析与现实应对面对马克思主义信仰在当代大学生群体中逐渐式微的危机,从多维度对其进行理性审视。
通过内在原因,外部困惑以及信仰教育层面的反思,探析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危机的内在根源,以此奠定现实应对之基。
一方面,从马克思主义信仰作为科学信仰的体系整全性出发,拟对马克思主义体系进行创造性转换;另一方面,由理论认同、政治认同而至情感认同,构建重塑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现实路径。
标签:马克思主义信仰危机;多维分析;体系建构;现实路径马克思主义信仰是凝心聚力共筑中国梦的精神支柱。
然而,鉴于社会主义发展完善过程中出现的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以及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仍在发展的现实,不少大学生开始怀疑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
在各种反马克思主义思潮的侵袭下,马克思主义信仰的虔诚性危机在大学生群体中开始蔓延。
要化解这一危机,必须解决大学生群体的信仰的内在诉求与信仰对象(马克思主义信仰资源)顺利对接的问题。
一、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危机的多维分析随着主体意识的强化,大学生的信仰需求也日益增加,不再满足于被动地接受对主流信仰的跟从,而是主动地对作为先在的社会信仰对象进行理性审视:能否解决现实人生问题,能否回答终极追问与关怀问题……针对马克思主义信仰不能被多数当代大学生所“信”所“仰”这一现象,我们应先从马克思主义信仰自身进行理性反思,同时结合其面临的外在困境以及当前信仰教育中存在的偏差来探析危机引发的根源。
就内在原因而言,是马克思主义作为信仰对象在解决人生意义、现实性超越、本体存在、道德坚守问题时没能完全达到大学生的真实需求。
首先是价值误读。
人生的终极意义是什么?人生的价值是什么……在部分大学生看来,马克思主义信仰并没有对这一问题做出回答,无论是现实性的“为人民服务”,还是理想性的“实现共产主义”,似乎对人的终极关怀不甚关注。
这里面明显存在学生误读马克思主义的因素,即在看到马克思主义宏大叙事的同时忽视了其对人及其发展的关注。
浅谈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危机及对策分析
黑 河 学 刊
He i h e J o u r n a l
Se p. 2 01 3
总第 1 9 4期 第 9期
S e r i a l No . 1 9 4 No . 9
浅谈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 信仰危机及对策分析
⑧李 劲 , 李 蕊2
在信仰 选择上 , 当代大 学生信 仰取 向复杂 多样 , 呈现
多元化 的趋势 。据北 京联合大学郭 淑敏教授进行 的《 北京 地 区大学 生信 仰现 状调 查分 析 》 显示, 在 回答 “ 您 的信仰
时” , 有4 0 . 8 8 %的学生填写 了“ 个人 奋斗” ; 在对人生 的看法
上, 有6 5 . 1 8 %的 人 认 为 “ 多贡献 , 多得利” ; 有2 7 . 5 %的学 生
【 关键词】大学生 ; 信仰危机 ; 马 克 思 主 义
【 中圈分类号 】
G 6 4 1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号 】1 0 0 9 — 3 0 3 6 ( 2 0 1 3 ) 0 9 — 0 1 4 7 — 0 3
一
、
当代 大 学 生 马克 思 主 义信 仰 危机 的表 现
一
倾向, 信仰的多元化是难 以改变 的现实 。
( 二) 信 仰 的世 俗 与 功 利 化
学生来说 , 尤为突出。当共产 主义运动遭受挫折后 , 他们便 开始对 马克思主义信仰产生怀疑与动摇 , 认为 马克思主义 不 灵了。当我们打开 国门, 引进 资本主义先进 的管理经验
有 些 大 学 生 崇 拜 和 向往 的 经 常 是 权 力 、 金钱 、 名 誉 及
不可能获得发展 的机会和好的生活。换言之 , 对他们 而言 ,
当代大学生信仰危机
(三)功利性和实用性成为当 代大学生主要价值观。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竞争变得更加激 烈而残酷,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可以说是中 国社会转型期的折射。大学生行为的目的性、 功利性增强,实用性成为其主要的价值取向。
二、当代大学生信仰危机产生的原因
(一)外国文化入侵和侵蚀。 (二)现行的教育体制存在一定的问题。
身边的同学都在说:
(二)反感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信奉自由主 义和浪漫主义。
对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必修课,马克思主义哲学等课 程,绝大部分大学生持反感态度,认为太过枯燥、虚假、 不可实现;针对国内政治生活中出现的腐败现象不能辩证 地看待,而是片面地埋怨中国共产党腐败,对共产主义和 马克思主义失去信心。 另一方面却盲目追求自由和浪漫,例如,对大学生而言, 校园爱情早已不再讳莫如深,而是公开化、开放化。受到 西方电视广播和网络及价值观念的影响,青年大学生更加 注重心灵的释放,过度追求自由、独立和浪漫。
社会、学校和个人多方合作,多管齐下。
大学生信仰的重塑不是靠单方面的努力能够实 现的,必须依靠各方面的力量。就社会而言,应该 Ⅱ 形成一个良好的道德风尚,尊崇道德伦理,对于学 校应该注重学生的思想道德培养,不要一味地关注 成绩和升学率。而作为大学生自己,应该抛弃低俗 的行为习惯,多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提升自己的道 德素质和涵养。
注重道德教育,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一个民族如果没有信仰,就没有凝聚力和前进力,是一个没 有希望的民族。信仰和精神是人生前进的力量,是民族繁荣兴旺
的法宝,而青年是国家的希望,在学校德育教育工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中,道德工
作者必须唤起青年一代的信仰意识、团结意识、忧患意识、大局 意识、民族意识和民族精神,唤起民族之魂,摈弃从前的机械灌 输模式,将理论知识和实际生活相结合,充分做好德育教育工作, 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
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危机及对策探究
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危机及对策探究【摘要】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危机是当前教育领域的一大挑战。
本文将从背景介绍和问题意识入手,分析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危机的现状及影响。
探究其原因包括社会环境变迁、教育体制不足等,并提出应对措施建议如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培养道德价值观。
教育引导策略包括注重实践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政策支持方面应加大宣传力度,建立制度化的政策支持体系。
最后结论部分总结问题根源,并展望未来提出继续加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的重要性。
通过本文内容,可以为解决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危机提供思路和支持。
【关键词】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危机、对策、分析、原因、探究、应对措施、建议、教育引导、政策支持、问题总结、展望未来、重申对策重要性。
1. 引言1.1 背景介绍大学生作为国家未来的中坚力量,其思想信仰的危机不仅会影响个人的成长和发展,也将直接影响社会主义事业的前进。
对于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危机的探究和解决,不仅是一项重要的理论研究课题,更是当前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紧迫需求。
本文将从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危机的分析、原因探究、应对措施建议、教育引导策略和政策支持等方面展开讨论,力求为解决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危机提供有效的思路和方法。
1.2 问题意识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危机是当前大学生思想教育面临的严峻挑战之一。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发展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入推进,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危机日益凸显。
这一问题与时代变迁、全球化进程、信息传播速度等因素密不可分,需要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和深入思考。
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危机主要表现在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知不足和对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信仰缺失。
随着社会发展的不断变化,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存在一定程度的认知误区,甚至出现了对其产生怀疑和质疑的现象。
这种危机不仅影响了大学生的思想意识形态建设,也影响了他们的综合素质和社会责任感。
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
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分析(一)当代中国大学生主流信仰危机表现目前,我国处于剧烈的社会转型期,当代大学生由于受家庭环境、学校教育和社会主流价值观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信仰由单一变成多元,面对各种相互冲突的价值观,函需对马克思主义信仰以及各种价值观进行有效整合,这是建立大学生精神家园的必要选择。
目前,英美等发达国家正不遗余力地通过对外文化交流等形式大规模输出精神文化产品,凭借覆盖全球的综合信息传播体系来大肆宣扬其意识形态、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企图实现价值观念的“全球化”,这在一定程度上动摇人们的信仰,模糊大学生的价值观,影响大学生的文化认同感。
大学生正面临信仰危机的严重挑战,情感淡漠,个人主义、拜金主义盛行,爱国主义虚化。
“宁肯坐在宝马车里哭,也不坐在自行车上笑”、“富二代校园征婚”等现象的出现反映了部分大学生道德与尊严的渐行渐远。
校园中发生的各种不正常的道德现象无不说明(少数人)权利的异化己波及到往日纯净的象牙塔。
公务员考试的“持续升温”、为进入权力部门工作而“被暗箱操作”等透射出“官本位”思想在高校的蔓延。
“钱本位”“官本位”引发的社会问题正冲击着部分大学生的价值观。
以上种种无不反映部分大学生信仰缺失、价值观混乱等现象。
具体表现在:第一,对某种现实力量进行崇拜的现实性信仰开始滋生。
一部分人看到现实的物质力量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形成了以物质条件为上的思想观念。
把物质看成是成功与否的标准,颠覆了整个人生观。
第二,个人利益至上。
他们认为人生的目的是为了实现个人利益。
这种以个人利益为中心的功利主义思想开始在大学生中产生并传播,表现为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为了得到个人的利益不惜采用各种手段等。
第三,宗教信仰开始复苏蔓延。
一部分人在信仰出现危机的时候会再次寄托于宗教,使当前宗教传播的势头日益强劲,甚至产生了诸如“法轮功,,等一些邪教。
造成了人们精神世界的混乱。
第四、信仰的虚无化严重。
有些人根本没有信仰,享乐是他们的唯一追求,信仰多元化的产生,冲击了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主导地位,马克思主义信仰主体有所动摇,信仰心态也有所改变,最后,共产主义理想的淡漠。
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危机
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危机及其对策思考摘要:大学生的信仰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当代大学生的信仰是在社会转型期的背景下形成的,有其特殊的表现形式。
冷静分析大学生的信仰现状、特点及其信仰危机产生的主要原因,才能使大学生牢固确立马克思主义信仰。
关键词:大学生;信仰危机;构建途径马克思指出,“信仰的本质,在于人类对自身本质力量和生存发展的把握。
”[1]信仰就是人们对其认定的最高生活价值的某种对象的始终不渝的信赖和执著的追求,是一种对人生有限性的超越和对不朽精神的追求。
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就是指对马克思的理论及其奋斗方向坚信不移,并且愿意身体力行。
青年,寄托着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只有赢得青年,才能赢得未来。
胡锦涛同志指出:“一个有远见的民族,总是把目光的关注投向青年;一个有远见的政党,总是把青年看作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前进的重要力量。
”[2] 现在“信仰教育”已经成为一个比较重要和流行的概念。
思想政治教育中所说的信仰教育也可以说是一种特殊的信仰教育,即我国进行的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仰教育。
一、关于大学生信仰状况的调查文献分析(1)调查文献资料的引入为了深入而全面地了解当代大学生的信仰状况,我们先来对已有的文献进行一些分析。
中国社科院青年人文社科中心撰写的“青年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状况调研”的调查报告表明,在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上,有78.8%的学生认为马克思主义“有说服力,没有过时”;有4.8%的学生认为马克思主义已经“没有说服力、完全过时了”;而16.4%的学生感到“说不清楚”。
一些青年学生反映,我国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主要以经济杠杆为手段,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利益关系、金钱关系。
对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是否趋同的问题,有19%的学生认为趋同论正确,有13.5%的学生认为说不清楚。
这说明,青年学生对于社会主义前途命运的认识还是较为复杂、模糊的,甚至可以说是混乱的[3]。
根据对江苏省某高校大学生的问卷调查分析,结果显示绝大部分学生还是坚持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对社会主义充满信心。
当代大学生信仰危机及表现
当代大学生信仰危机及表现所谓信仰,是指人们所认定的对某种具有最高价值的理论、思想、学说、观念等高度信服、敬仰、向往和追求,并作为自身终极价值的追求。
信仰危机是指对某种具有最高价值的对象不再信仰,不再成为终极价值的追求。
信仰危机并不是指信仰的完全丧失,而是对原有良好稳定的信仰产生困惑、迷茫、怀疑甚至崩溃,没有明确的信仰与追求。
总起来说,大部分大学生具有热爱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事业的伟大情操,具有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但有一部分的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不坚定,对马克思主义表示怀疑否定,出现思想多元化倾向的信仰危机。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信仰的多样性在我国,随着对外开放不断深入,西方形形色色的社会思潮如雨后春笋般在国内涌现,新鲜事物层出不穷,各种理论相互交织碰撞,马克思主义信仰不再是大学生唯一信仰追求,政治信仰生活呈现多元化趋势,西方的实用主义、存在主义、自由主义及后现代主义等在大学校园里各占有一定的市场,大学生们追求个性自由的倾向日趋明朗。
大学生们对西方思想观点缺乏理性分析,凭感觉的、表面化的、缺乏科学内涵的追逐潮流,当他们在现实生活中遇到麻烦,就会心理承受力极小,失去理智。
(二)信仰的世俗性和功利性市场经济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物,由于市场经济负面作用的冲击,部分大学生集体主义、爱国主义和奉献主义等意识日趋淡薄。
他们往往向利己主义、享受主义、拜金主义等价值取向攀附,不谈贡献,讲索取,不谈理想,讲现实。
在实际工作、学习、生活和交往中,这类大学生处处显示出自私自利,斤斤计较,金钱重于感情的一面,缺乏集体荣誉感,人际关系紧张,甚至为了一己私利,做出有损他人、集体、国家利益的行为。
(三)信仰的非理性和非科学性非理性主义、非科学主义思想影响了当代一部分大学生的信仰选择,他们思想僵化,墨守成规,极力维护传统的或不符合时代发展的观念和行为方式,相信伪科学,沉迷于封建思想、迷信中不能自拔。
恐惧社会变化发展,厌恶新鲜事物。
浅析当代马克思主义信仰危机
而 且 必 要 的 一 种精 神 活 动 在 漫 长 的人 类 历 史 发 展 过 程 中 , 同 不 来 愈 深 刻 地 体 会 到 它 的真 理 性 .成 为 数 代 中 国人 神 圣 的精 神 家 文 化 .不 同 地 域 的人 们 在 自然 规 律 和 社 会 规 律 面 前 不 断 地 从 必 园 。
律 来 禁 止低 于某 种 特 殊 水 平 的 工 资 以 便减 少 贫 穷 。事 实 上 . 果 如
最 低 工 资 法 有 任 何 影 响 的话 .那 么 .它 们 的 影 响 显 然 是 增 加 贫 个 人从 私人 公 司 购买 养 老 金 : 同时 可 以要 求 个 人 购 买 具 体 规 定 穷 国家 能 够 通 过 立 法 制 订 一个 最 低 工 资 率 但 它很 难 要 求 雇 主 的 养 老 金 。政 府 可 以 从 事 出售 养 老 金 的 事 务 而 又 不 强 迫 个人 购 按 照 最 低 工 资 雇 用 所 有 以前 在 最低 工 资 率 以下 被 雇 用 的 人 这 买 具 体 规 定 的 养 老 金 , 且 要 求 这项 事 务 收 支 相 抵 此 外 . 府 并 政 样 做 显 然是 不 符 合雇 主 利 益 的 因此 , 低工 资 率 的影 响 是 使 失 最 业 人 数 多 于 没有 最低 工 资 时 的 情 况
, 1 8
浅 析 当 代 马 克 思 主 义 信 仰 危 机
袁 方
( 徽 大 学 哲 学 系 安 徽 安 中图 分 类 号 : 8 A
合肥
20 3 ) 3 0 9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 编号:0 8 9 5 2 1 ) 5 0 2 — 2 1 0 — 2 X(0 2O — 0 2 0
( ) 低 工 资 法 二 最 很 多赞 成 最 低 工 资 法 的 人们 对 特 别 低 的 工 资 率 表 示 痛 惜 是 完 全 应 该 的 ; 们 把 它 当 做 贫 穷 的 一 个 征 兆 : 他 们 希 望 通 过 法 他 而
高校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问题及对策分析
高校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问题及对策分析随着社会不断发展和科技进步,高校大学生对于信仰的概念和内涵也发生了一些变化。
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问题日益凸显,如何有效提高高校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理解和认识,成为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一项紧迫的任务。
1、理解淡薄。
由于大学生缺乏实践经验和社会阅历,基础知识薄弱,对于马克思主义信仰理解不深入,更难以将之应用到日常生活之中。
2、思想动摇。
高校大学生学业繁重,生活压力大,精神空虚时常遭到非理性思想的侵扰,更加容易受各种异端思潮的影响和束缚,从而产生思想动摇。
3、缺乏宏观视野。
一些大学生在接触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同时,只停留在知识学习层面上,缺乏对其宏观性问题的探讨,不易产生深感体悟,难以从中获得启迪和感悟。
为了有效提高高校大学生对于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理解和认识,需要采取以下对策:1、多样化教学。
对于马克思主义信仰进行多角度、多维度的教学探讨,如以案例、实例、形象等进行教学,让大学生在学习中观察、感悟和思考,从而达到更深层次的探讨。
2、课堂互动。
探讨班级制度,鼓励在课堂上进行互动交流,在问题思考活动中寻找答案,形成“真知灼见”,提高大学生对于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关注度和理解力。
3、注重实践。
对马克思主义信仰进行现实生活应用示范,培养大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促使其能够将目前所学运用到实际生活当中,从而更快、更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信仰。
4、创新教育方式。
运用新型教育思想进行教学,鼓励大学生参加马克思主义书院、志愿者活动等,加深他们对于信仰的感悟和理解,帮助他们增强信仰意识和坚定信仰。
5、完善管理机制。
制定具体的管理机制,通过评优评先、奖学金等形式,激发大学生的学习热情,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到马克思主义学习和研究之中,为教育管理工作的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综上所述,高校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问题重重,但只要我们认真分析问题,采取合适的对策,便能够解决这些问题,更好地为高校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提供有效保障。
当代大学生信仰危机及表现
当代大学生信仰危机及表现所谓信仰,是指人们所认定的对某种具有最高价值的理论、思想、学说、观念等高度信服、敬仰、向往和追求,并作为自身终极价值的追求。
信仰危机是指对某种具有最高价值的对象不再信仰,不再成为终极价值的追求。
信仰危机并不是指信仰的完全丧失,而是对原有良好稳定的信仰产生困惑、迷茫、怀疑甚至崩溃,没有明确的信仰与追求。
总起来说,大部分大学生具有热爱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事业的伟大情操,具有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但有一部分的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不坚定,对马克思主义表示怀疑否定,出现思想多元化倾向的信仰危机。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信仰的多样性在我国,随着对外开放不断深入,西方形形色色的社会思潮如雨后春笋般在国内涌现,新鲜事物层出不穷,各种理论相互交织碰撞,马克思主义信仰不再是大学生唯一信仰追求,政治信仰生活呈现多元化趋势,西方的实用主义、存在主义、自由主义及后现代主义等在大学校园里各占有一定的市场,大学生们追求个性自由的倾向日趋明朗。
大学生们对西方思想观点缺乏理性分析,凭感觉的、表面化的、缺乏科学内涵的追逐潮流,当他们在现实生活中遇到麻烦,就会心理承受力极小,失去理智。
(二)信仰的世俗性和功利性市场经济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物,由于市场经济负面作用的冲击,部分大学生集体主义、爱国主义和奉献主义等意识日趋淡薄。
他们往往向利己主义、享受主义、拜金主义等价值取向攀附,不谈贡献,讲索取,不谈理想,讲现实。
在实际工作、学习、生活和交往中,这类大学生处处显示出自私自利,斤斤计较,金钱重于感情的一面,缺乏集体荣誉感,人际关系紧张,甚至为了一己私利,做出有损他人、集体、国家利益的行为。
(三)信仰的非理性和非科学性非理性主义、非科学主义思想影响了当代一部分大学生的信仰选择,他们思想僵化,墨守成规,极力维护传统的或不符合时代发展的观念和行为方式,相信伪科学,沉迷于封建思想、迷信中不能自拔。
恐惧社会变化发展,厌恶新鲜事物。
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忧患的思考
德育与思政研究中国电力教育2010年第15期 总第166期大学生历来都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其思想政治素质尤其信仰状况如何,不仅直接关系其自身全面发展与否,还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关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的实现。
深入分析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尤其是信仰状况,科学把握当前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工作面临的新形势,努力探索进一步加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新方法、新途径,是一项十分重要而紧迫的战略任务。
一、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是当代大学生的应有品质人是需要有信仰的,信仰是人类永恒的本性。
它体现了人类对其自身存在和发展的终极价值关怀。
马克思主义信仰是迄今为止人类信仰史上最伟大的信仰。
大学坚定对马克思主义信仰,无论对于国家、民族或是对个人都是非常重要的。
1.马克思主义能够满足信仰者的需要马克思主义理论揭示了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轨迹。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成为信仰对象的根本依据在于,这种理论把人类所具有的生存与发展的本性与人类历史的本质和规律有机地结合起来,为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提供了一般性的指导原则。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具有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终极价值和意义。
2.大学生自身发展需要马克思主义信仰大学生一般年龄为18~22岁,已进入青年期,思想敏锐,可塑性强,是马克思主义信仰确立的关键时期。
但他们的认知结构还存在缺陷。
一方面,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他们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缺乏深入系统的学习和熏陶;另一方面,他们还没有广泛的社会经验和丰富的人生阅历。
这些都会干扰他们树立正确的信仰。
因此,我们要切实加强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走好未来的人生道路。
3.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马克思主义信仰当代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当代大学生要担当起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历史重任,没有马克思主义信仰作支撑是不可能的。
因为我们国家是社会主义国家,我们的指导思想就是马克思主义。
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状况调查与对策分析
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状况调查与对策分析【摘要】随着社会主义建设不断发展,当代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态度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本文通过对当代大学生的信仰状况进行调查并分析了影响大学生信仰马克思主义的因素。
文章也指出了存在的问题与挑战,并提出了针对这些问题的对策建议。
在具体对策上,建议学校加强马克思主义教育,提高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和认同。
本文探讨了未来发展的方向,并总结了调查结果,展望未来,并提出了建议实施措施。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当代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状况,为进一步加强马克思主义教育提供参考。
【关键词】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状况调查、对策分析、态度、因素分析、问题、挑战、建议、发展方向、总结、展望、实施措施。
1. 引言1.1 背景介绍背景介绍部分将通过对当代大学生思想观念的调查和分析,探讨他们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现状。
在当前社会环境下,大学生们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思想冲击和价值观念的碰撞,这不仅来自于外部社会环境的影响,也来自于自身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识不足和理解偏差。
研究当代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态度,有助于进一步加深对大学生思想观念的认识,为引导大学生坚定信仰马克思主义提供理论支撑。
1.2 研究意义研究意义处,是对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状况进行调查和分析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进行阐述的部分。
具体内容如下: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具有丰富理论内涵和深远影响的思想体系,是现代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当代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状况直接关系到其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形成和发展。
深入了解当代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态度,对于推动马克思主义在大学生群体中的传播和实践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对当代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信仰态度的调查研究,不仅可以揭示大学生群体中存在的思想倾向和信仰趋势,还可以帮助了解当代大学生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认知水平和情感认同程度。
这对于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观念,提升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危机研究
信仰本身虽然有非理性的成分, 但科学 的信仰则强调应当把非理性建
立在 理 性 的基 础 之上 。 体 表现 为 : 是 以感 觉取 代 思 考 。 跟 着 感觉 走 ” 具 一 “ ,
凭感觉的触角在多变的社会 中摸索前进。 二是以潮流的选择代替 自己的选 择。 在大学生思想园地里, 部分学生存在着盲从、 迷信、 目信仰的倾 向, 盲 个 体 感情 色 彩 浓厚 , 性 思考 不 足 。 理
机 十 分 47 - 忧 ,培 养 大 学 生 的 马克 思主 义 信 仰 ,成 为社 会 、 学校 和 教 育 工作 者 的应 有 职 责 。 " - ̄ --
【 关键 词 】马克 思主 义 信 仰 信 仰 危 机 大 学生 马克 思 主 义信 仰教 育
中 图 分 类 号 :D9 文 献 标 识 码 :A 文 章 编 号 : 1 0 4 6 ( 01 1 . 4 0 0 9.0 7 2 1 - l 0 0 0 9
当代 大 学 生 马 克 思 主 义信 仰 危 机 研 究
高 文芝 中 国矿 业 大 学 江 苏 徐 州 2 l l 2 1 6
【 摘 要 】信 仰 是人 类 特 有 的 一 种 精神 现 象 ;马克 思主 义信 仰 是 个人 成 长 成 才 、 完 善 自身 的 “ 存 智 慧” 生 ,是 无 产 阶 级 及 其政 党 完成 伟 大而 崇 高 使 命 、 实现 人 类生 命 的 终 极 关 怀 的旗 帜和 灵 魂 。 当代 大 学 生 的信 仰 现 状 存 在 着一 些 问题 ,近 些 年 来 ,愈 演愈 烈 的信 仰危
三 、大学生信仰 危 机的成 因分析
社会 存 在决 定社 会 意 识 。 会 的改 革 和发 展 势必 使 人们 在 思想 观 念上 社 有 一个 调 适的 过程 。 这~ 过 程 中 , 在 一些 大学 生 出现 理想 信念 迷 失或 信仰 动 摇 是 难免 的 社 会现 象 。 要 原 因有 以下几 个 方 面 : 主 从国 外 因素 来 看 , 西方 多 元 文化 的 侵蚀 和 苏 东剧 变 的 影响 。 经济 全 在 球 化 背 景下 , 西方 一 些 学者 大 肆 鼓 吹 “ 体化 ” 试 图用 资 本主 义 来 主导 世 一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危机及其对策思考摘要:大学生的信仰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当代大学生的信仰是在社会转型期的背景下形成的,有其特殊的表现形式。
冷静分析大学生的信仰现状、特点及其信仰危机产生的主要原因,才能使大学生牢固确立马克思主义信仰。
关键词:大学生;信仰危机;构建途径马克思指出,“信仰的本质,在于人类对自身本质力量和生存发展的把握。
”[1]信仰就是人们对其认定的最高生活价值的某种对象的始终不渝的信赖和执著的追求,是一种对人生有限性的超越和对不朽精神的追求。
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就是指对马克思的理论及其奋斗方向坚信不移,并且愿意身体力行。
青年,寄托着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只有赢得青年,才能赢得未来。
胡锦涛同志指出:“一个有远见的民族,总是把目光的关注投向青年;一个有远见的政党,总是把青年看作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前进的重要力量。
”[2] 现在“信仰教育”已经成为一个比较重要和流行的概念。
思想政治教育中所说的信仰教育也可以说是一种特殊的信仰教育,即我国进行的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仰教育。
一、关于大学生信仰状况的调查文献分析(1)调查文献资料的引入为了深入而全面地了解当代大学生的信仰状况,我们先来对已有的文献进行一些分析。
中国社科院青年人文社科中心撰写的“青年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状况调研”的调查报告表明,在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上,有78.8%的学生认为马克思主义“有说服力,没有过时”;有4.8%的学生认为马克思主义已经“没有说服力、完全过时了”;而16.4%的学生感到“说不清楚”。
一些青年学生反映,我国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主要以经济杠杆为手段,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利益关系、金钱关系。
对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是否趋同的问题,有19%的学生认为趋同论正确,有13.5%的学生认为说不清楚。
这说明,青年学生对于社会主义前途命运的认识还是较为复杂、模糊的,甚至可以说是混乱的[3]。
根据对江苏省某高校大学生的问卷调查分析,结果显示绝大部分学生还是坚持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对社会主义充满信心。
但是,也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不那么感兴趣,甚至产生怀疑和动摇。
如对“资本主义必将被社会主义取代”持“不同意”和“说不清”态度的占41.72%;在问及对“多党制不适合中国”的态度时,38.13%的人“不同意”和“说不清”;对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这一观点持“不同意”和“说不清”观点的占20.04%;回答“中国共产党有能力把自身建设好”这一问题时持“不同意”和“说不清”观点的占14.6%;而在问到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的态度时,9.6%的学生“不同意”和“说不清”[4]。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最近的一项关于后现代语境下大学校园亚文化的调查发现,90%以上的大学生在信仰方面表现出了令人担忧的“超然物外”的游离状态。
调查显示,在对于入党动机的调查中,“积极争取”的占到38%,“无所谓”的超过50%。
看来大部分学生还是选择了一种中庸态度。
在被访者中,30%的人相信“信仰”,47.7%的人在乎“前途”[5]。
从以上材料可知,当代大学生信仰的主流仍然值得肯定,但也存在信仰危机。
所谓信仰危机,并不是也不可能是人们完全没有了信仰或不再需要信仰,而是由于某种原因对原有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动摇了、削弱了,发生了困惑或迷失。
历史的变迁、社会的转型总是伴随着不同程度的信仰危机。
当前的中国社会正处于历史的转型期。
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变更和转换,带来了各种各样的社会现象,也带来了各种各样的危机。
在各种危机中,信仰危机是一种带有总体性、具有深刻影响的思想文化危机。
就个人而言,信仰危机是其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危机,是人的存在方式变迁及由此引发的人的存在意义系统的危机,是人的一种根本的精神危机,这就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危机。
(2)部分大学生信仰危机的表现信仰在不同文化群体中各有其特点。
部分大学生信仰危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信仰的非理性化。
如在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上,有16.4%的学生感到“说不清楚”。
现实表明,信仰一旦处于不坚定状态,理性与非理性的关系就会颠倒,崇尚非理性就会成为一种社会时尚。
这对于少数涉世不深、人生体验欠缺的大学生来说,尤为突出。
二是信仰的多样化。
其最为突出的表现是:主流信仰有被模糊化、边缘化、复杂化的趋向,诸如社会主义的理念(包括奉献精神、利他精神、集体主义精神、人的高度责任感、为人民服务的思想等)在部分大学生心目中的地位失落。
而西方盛行的个人主义、实用主义思想则甚嚣尘上。
这些大学生个体意识明显增强,价值主体向个人本位倾斜,崇尚自我选择、自我设计、自我奋斗。
同时一种虚幻的、超验的宗教信仰在大学生中有复苏的迹象。
三是信仰的功利化与世俗化并存。
如一些青年学生反映,我国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市场经济主要以经济杠杆为手段,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利益关系、金钱关系。
信仰功利化的实质是以市场价值取向取代人生信念取向,市场经济的繁荣,激活了人们感性的物质需求。
在很多人看来,信仰只有“获利”,只有“有所得”,只有带来更多的物质享受,才值得去信仰。
许多大学生只信物质价值,不信精神价值,只信个人价值,不信社会价值,只信当下价值,不信远大价值。
他们没有远大的精神追求,缺乏远大理想,满脑子只关心一些具体而实在的现实问题,放弃精神上的信仰和追求,把某种有限的物质神圣化,作为自己生活追求的目标。
四是信仰的主导不明、偏执狭隘。
相当多的大学生没有认真思考过人生价值是什么,人为什么要活着;他们也有自己的信仰,但这些信仰都是零散的,有的还是相互排斥的,缺乏一个统率全局的主导信仰。
二、大学生信仰危机的成因分析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社会的改革和发展势必使人们在思想观念上有一个调适的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一些大学生出现理想信念迷失或信仰动摇是难免的社会现象。
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大学生的理性认识不够从大学生自身来看,其身体和生理机能处于成熟高峰,心理发展迅速,处于成熟而未完全成熟的阶段,这一时期的大学生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日益增强。
同时,他们的人生实践经验匮乏,对外界的认识经验不足,因而对一些错误思潮识别能力不强,往往容易上当受骗、迷失方向而做出错误判断,常常对马克思主义信仰产生动摇心理。
(2)转型期的社会变化目前大学生所面临的信仰危机,从本质上来讲是我国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过程中所出现的价值体系断层的现象,即英国社会学家吉登斯所说的“现代化所带来的传统社会和文化特质的一种断裂”的一种表现。
这种断裂主要表现为:伴随着社会的变迁,由传统社会主流文化价值观日渐衰落所带来的旧的信仰体系(父辈一代的主流信仰体系)的逐渐解体。
这一过程又由于现代社会特质向各个领域的渗透而得以加速。
而新的适应现代性社会特质的信仰体系又由于缺乏支持的基础而尚未建立,这就出现了价值体系转型时期的断层现象。
(3)西方多元文化的侵蚀和苏东剧变的影响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西方一些学者大肆鼓吹“文化趋同化”和“文化同质化”,试图用资本主义文化来主导世界文化。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除了利用其经济、政治、军事优势来控制世界各国外,还试图利用其多元文化对社会主义国家进行渗透,促使社会主义国家抛弃马克思主义信仰。
20世纪后期的苏东剧变,使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走向了低谷,一时间国际上反对共产主义的思潮一浪高过一浪,这种情况自然会使部分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产生动摇。
(4)现实社会生活的消极影响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我们吸收和借鉴了世界上大量优秀的东西,大大增强了综合国力,加快了社会发展的进程,增强了人们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各种意识,如开放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民主与法制意识等。
但是,伴随着改革开放的过程,西方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也乘机而入,造成人们思想观念的混乱,影响人们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
同时,由于体制、机制的不健全、不完善等原因,社会生活中的各种矛盾和深层次问题日渐暴露,如经济体制改革中的失业问题、社会保障问题,先富与后富、效率与公平的关系问题,以及腐败问题、社会信用下降等问题,都严重困扰着人们的实际生活,也影响人们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仰。
三、加强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对策思考转型时期出现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危机,从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历史逻辑上看,是一种不可避免的历史现象。
但是,这种信仰危机,正孕育着对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反思和对危机自身的否定,孕育着马克思主义发展新阶段的到来和马克思主义信仰在更高层次上的复苏。
这也是必然的,是历史经验的深刻启示。
(1)信仰教育的理论基点: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现实性任何信仰都有其思想基础并赖以发展。
科学的信仰的形成和发展,一般是建立在人们“知”的基础之上。
人们“知”之越全面、越深刻、越肯定,其理想、信念、信仰的确立就越真实、越坚定,反之亦然[6]。
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有一个由感性到理性的发展过程,只有到了理性阶段,才会做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而不仅仅是人们信奉的“主义”的判断。
如果只知道它是“主义”,而没有认识到它是“科学”,那么这种信仰是不成熟的、缺乏根基的。
社会主义诞生至今,经历了一百五十多年,其中怀疑、非议、否定的态度不断。
只有努力学习,深入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实质,把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由感性升华到理性,才能经受住各种风浪的考验[7]。
同时,要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中的连续性与阶段性的关系,既要认识马克思主义发展的“连续性”,马克思主义最本质的东西是“一以贯之”的,又要认识它在发展中的阶段性,即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会打上时代的烙印,具有一定的“阶段性”。
中国共产党人在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它们都具有鲜明的时代性、阶段性的特点,这就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在发展。
因此,高校的信仰教育必须在帮助大学生真正认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的同时,促进大学生坚定地信仰马克思主义,特别是科学社会主义。
(2)科学认识当今资本主义的新发展在新科技革命的巨大推动下,当代资本主义一方面通过种种手段调节和改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另一方面又利用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旧秩序在世界市场上谋取巨大利润,使其经济获得了迅速的发展,表现出相当强的自我调节能力和相当大的容纳现代生产力发展的潜能。
资本主义国家通过体制改革,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资本主义的危机,使其获得了一个较长的稳定发展时期,社会富裕程度和人民生活水平有了较大提高。
一些人对资本主义改良措施只能缓解内部矛盾,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缺乏正确认识,从而认为“资本主义垂而不死”,对社会主义经过曲折发展最终战胜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产生怀疑和动摇[8]。
江泽民深入思考国际国内发生的深刻变化时,注意到当代资本主义的一些新的重要的现象:第一,资本主义可以对自身的生产关系和某些环节、经济社会的运行管理机制作自我调节、改良和改善,包括借鉴社会主义的一些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