谏逐客书

合集下载

《谏逐客书》译文 原文

《谏逐客书》译文 原文

谏逐客书李斯〔先秦〕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

昔缪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丕豹、公孙支于晋。

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缪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

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从,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

昭王得范雎,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

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

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乘纤离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鼍之鼓。

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说之,何也?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则是夜光之璧不饰朝廷,犀象之器不为玩好,郑、卫之女不充后宫,而骏良駃騠不实外厩,江南金锡不为用,西蜀丹青不为采。

所以饰后宫,充下陈,娱心意,说耳目者,必出于秦然后可,则是宛珠之簪、傅玑之珥、阿缟之衣、锦绣之饰不进于前,而随俗雅化佳冶窈窕赵女不立于侧也。

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者,真秦之声也;《郑》《卫》《桑间》《昭》《虞》《武》《象》者,异国之乐也。

今弃击瓮叩缶而就《郑》《卫》,退弹筝而取《昭》《虞》,若是者何也?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

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

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

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

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

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

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

谏逐客书原文及翻译古诗文网

谏逐客书原文及翻译古诗文网

<<谏逐客书>>原文赏析: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

昔缪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求邳豹、公孙支于晋。

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缪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

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众,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

昭王得范雎,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

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

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乘纤离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鼍之鼓。

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说之,何也?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则是夜光之璧,不饰朝廷;犀象之器,不为玩好;郑、卫之女不充后宫,而骏良駃騠不实外厩,江南金锡不为用,西蜀丹青不为采。

所以饰后宫,充下陈,娱心意,说耳目者,必出于秦然后可,则是宛珠之簪,傅玑之珥,阿缟之衣,锦绣之饰不进于前,而随俗雅化,佳冶窈窕,赵女不立于侧也。

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者,真秦之声也;《郑》、《卫》、《桑间》,《昭》、《虞》、《武》、《象》者,异国之乐也。

今弃击瓮叩缶而就《郑》、《卫》,退弹筝而取《昭》、《虞》,若是者何也?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

今取人则不然。

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

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

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

是以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

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

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借寇兵而赍盗粮”者也。

《谏逐客书》原文及译文

《谏逐客书》原文及译文

《谏逐客书》是秦朝大臣李斯写给秦始皇的一篇奏章,发生在秦王嬴政十年(公元前237年)。

当时,秦国宗室贵族借韩国派水工修灌溉渠,阴谋消耗秦的国力,建议秦王下令驱逐一切客卿。

李斯也在被逐之列,他在被逐的路途上惶恐不安地写下了《谏逐客书》。

秦王读后,取消了逐客令,并恢复了李斯的官职。

原文: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

昔缪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丕豹、公孙支于晋。

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缪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

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从,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

昭王得范雎,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

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

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乘纤离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鼍之鼓。

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说之,何也?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则是夜光之璧不饰朝廷,犀象之器不为玩好,郑、卫之女不充后宫,而骏良駃騠不实外厩,江南金锡不为用,西蜀丹青不为采。

所以饰后宫,充下陈,娱心意,说耳目者,必出于秦然后可,则是宛珠之簪、傅玑之珥、阿缟之衣、锦绣之饰不进于前,而随俗雅化佳冶窈窕赵女不立于侧也。

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者,真秦之声也;《郑》《卫》《桑间》《昭》《虞》《武》《象》者,异国之乐也。

今弃击瓮叩缶而就《郑》《卫》,退弹筝而取《昭》《虞》,若是者何也?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

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

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

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

《谏逐客书》原文、译文及赏析

《谏逐客书》原文、译文及赏析

《谏逐客书》原文、译文及赏析《谏逐客书》是李斯给秦王的一个奏章。

这件事是在秦王赢政十年。

秦国宗室贵族借韩国派水工修灌溉渠,阴谋消耗秦的国力,谏秦皇下令驱逐一切客卿。

秦王读了李斯这一奏章,取消了逐客令。

可见本文说服力之强。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谏逐客书》原文、译文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谏逐客书先秦:李斯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

昔穆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邳豹、公孙支于晋。

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穆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

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纵,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

昭王得范雎,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

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

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乘纤离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鼍之鼓。

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说之,何也?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则是夜光之璧,不饰朝廷;犀象之器,不为玩好;郑、卫之女不充后宫,而骏良駃騠不实外厩,江南金锡不为用,西蜀丹青不为采。

所以饰后宫,充下陈,娱心意,说耳目者,必出于秦然后可,则是宛珠之簪,傅玑之珥,阿缟之衣,锦绣之饰不进于前,而随俗雅化,佳冶窈窕,赵女不立于侧也。

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者,真秦之声也;《郑》、《卫》、《桑间》,《韶》、《虞》、《武》、《象》者,异国之乐也。

今弃击瓮叩缶而就《郑》、《卫》,退弹筝而取《昭》、《虞》,若是者何也?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

今取人则不然。

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

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

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谏逐客书》原文及翻译

《谏逐客书》原文及翻译

《谏逐客书》原文及翻译《谏逐客书》是李斯的一篇优秀古代公文,是应用写作法定公文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下面,小编为大家分享《谏逐客书》原文及翻译,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谏逐客书》原文及翻译篇1出处或作者:李斯秦宗室大臣皆言秦王曰:“诸侯人来事秦者,大抵为其主游间于秦耳。

请一切逐客。

”李斯议亦在逐中。

斯乃上书曰:“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

昔穆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丕豹、公孙支于晋。

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穆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

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众,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

昭王得范睢,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

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

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丽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乘纤离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鼍之鼓。

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说之,何也?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则是夜光之壁,不饰朝廷;犀、象之器,不为玩好;郑、卫之女,不充后宫;而骏良駃騠,不实外厩;江南金锡不为用,西蜀丹青不为采。

所以饰后宫、充下陈、娱心意、说耳目者,必出于秦然后可,则是宛珠之簪、傅玑之珥、阿缟之衣、锦绣之饰,不进于前;而随俗雅化、佳冶窈窕赵女,不立于侧也。

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目者,真秦之声也。

郑、卫桑间,《昭虞》《武象》者,异国之乐也。

今弃击瓮叩缶而就郑、卫,退弹筝而取《昭虞》,若是者何也?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

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

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

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

《谏逐客书》原文、译文及赏析

《谏逐客书》原文、译文及赏析

《谏逐客书》原文、译文及赏析《谏逐客书》是李斯给秦王的一个奏章。

这件事是在秦王赢政十年。

秦国宗室贵族借韩国派水工修灌溉渠,阴谋消耗秦的国力,谏秦皇下令驱逐一切客卿。

秦王读了李斯这一奏章,取消了逐客令。

可见本文说服力之强。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谏逐客书》原文、译文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谏逐客书先秦:李斯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

昔穆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邳豹、公孙支于晋。

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穆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

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纵,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

昭王得范雎,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

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

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乘纤离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鼍之鼓。

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说之,何也?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则是夜光之璧,不饰朝廷;犀象之器,不为玩好;郑、卫之女不充后宫,而骏良駃騠不实外厩,江南金锡不为用,西蜀丹青不为采。

所以饰后宫,充下陈,娱心意,说耳目者,必出于秦然后可,则是宛珠之簪,傅玑之珥,阿缟之衣,锦绣之饰不进于前,而随俗雅化,佳冶窈窕,赵女不立于侧也。

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者,真秦之声也;《郑》、《卫》、《桑间》,《韶》、《虞》、《武》、《象》者,异国之乐也。

今弃击瓮叩缶而就《郑》、《卫》,退弹筝而取《昭》、《虞》,若是者何也?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

今取人则不然。

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

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

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李斯《谏逐客书》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

李斯《谏逐客书》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

李斯(公元前284年—公元前208年),字通古,汝南上蔡(今河南省上蔡县芦冈乡李斯楼村)人。

秦朝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和书法家。

参与制定法律,统一车轨、文字、度量衡制度。

李斯的政治主张的实施,对中国和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专制的基本格局。

秦始皇死后,勾结内官赵高伪造遗诏,迫令公子扶苏自杀,拥立胡亥为二世皇帝,后为赵高所忌。

秦二世二年(前208年),父子腰斩于咸阳,夷灭三族。

《谏逐客书》(先秦)李斯原文: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

昔缪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丕豹、公孙支于晋。

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缪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

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从,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

昭王得范雎,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

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

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乘纤离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鼍之鼓。

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说之,何也?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则是夜光之璧不饰朝廷,犀象之器不为玩好,郑、卫之女不充后宫,而骏良駃騠不实外厩,江南金锡不为用,西蜀丹青不为采。

所以饰后宫,充下陈,娱心意,说耳目者,必出于秦然后可,则是宛珠之簪、傅玑之珥、阿缟之衣、锦绣之饰不进于前,而随俗雅化佳冶窈窕赵女不立于侧也。

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者,真秦之声也;《郑》《卫》《桑间》《昭》《虞》《武》《象》者,异国之乐也。

今弃击瓮叩缶而就《郑》《卫》,退弹筝而取《昭》《虞》,若是者何也?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

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

谏逐客书(原文、译文及注释)

谏逐客书(原文、译文及注释)

谏逐客书(原文·题解·注释·译文)〔战国〕李斯原文如下: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1)。

昔穆公求士(2),西取由余于戎(3),东得百里奚于宛(4),迎蹇叔于宋(5),求丕豹、公孙支于晋(6)。

此五人者,不产于秦,而穆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7)。

孝公用商鞅之法(8),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

百姓乐用,诸侯亲服。

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9),至今治强。

惠王用张仪之计(10),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11);北收上郡(12);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13);东据成皋之险(14),割膏腴之壤。

遂散六国之从,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

昭王得范雎(15),废穰侯,逐华阳(16),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

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

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17),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18),服太阿之剑,乘纤离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鼍之鼓(19)。

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说之(20),何也?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则是夜光之璧不饰朝廷,犀象之器不为玩好,郑魏之女不充后宫,而骏马駃騠不实外厩(21),江南金锡不为用,西蜀丹青不为采。

所以饰后宫、充下陈(22)、娱心意、说耳目者,必出于秦然后可,则是宛珠之簪、傅玑之珥、阿缟之衣、锦绣之饰不进于前(23),而随俗雅化(24)、佳冶窈窕赵女不立于侧也。

夫击甕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目者(25),真秦之声也。

郑卫桑间、韶虞武象者(26),异国之乐也。

今弃击甕而就郑卫,退弹筝而取韶虞,若是者何也?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

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

是以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

《谏逐客书》原文、译文及赏析

《谏逐客书》原文、译文及赏析

《谏逐客书》原文、译文及赏析《谏逐客书》是李斯给秦王的一个奏章。

这件事是在秦王赢政十年。

秦国宗室贵族借韩国派水工修灌溉渠,阴谋消耗秦的国力,谏秦皇下令驱逐一切客卿。

秦王读了李斯这一奏章,取消了逐客令。

可见本文说服力之强。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谏逐客书》原文、译文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谏逐客书先秦:李斯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

昔穆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邳豹、公孙支于晋。

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穆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

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纵,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

昭王得范雎,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

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

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乘纤离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鼍之鼓。

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说之,何也?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则是夜光之璧,不饰朝廷;犀象之器,不为玩好;郑、卫之女不充后宫,而骏良駃騠不实外厩,江南金锡不为用,西蜀丹青不为采。

所以饰后宫,充下陈,娱心意,说耳目者,必出于秦然后可,则是宛珠之簪,傅玑之珥,阿缟之衣,锦绣之饰不进于前,而随俗雅化,佳冶窈窕,赵女不立于侧也。

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者,真秦之声也;《郑》、《卫》、《桑间》,《韶》、《虞》、《武》、《象》者,异国之乐也。

今弃击瓮叩缶而就《郑》、《卫》,退弹筝而取《昭》、《虞》,若是者何也?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

今取人则不然。

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

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

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高中语文课外古诗文李斯《谏逐客书》原文及翻译

高中语文课外古诗文李斯《谏逐客书》原文及翻译

李斯《谏逐客书》原文及翻译李斯原文:臣闻吏议逐客,窈以为过矣。

昔穆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丕豹、公孙支于晋。

此五人者,不产于秦,而穆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

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众,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

昭王得范雎,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

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求纤离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鼍之鼓。

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说之,何也?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则是夜光之用,西蜀丹青不为采。

所以饰后宫、充下陈、娱心意、说耳目者,必出于秦然后可,则是宛珠之簪、傅玑之珥、阿缟之衣、锦绣之饰,不进于前;而随俗雅化、佳冶窈窕赵女,不立于侧也。

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呼鸣鸣,快耳目者,真秦之声也。

郑卫桑间、《昭虞》《武象》者,异国之乐也。

今弃击瓮而就郑卫,退弹筝而取昭虞,若是者何也?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

今取人则不然。

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

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

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

是以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

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

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候,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问,裹足不入秦,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

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

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

高中语文课外古诗文李斯《谏逐客书》原文及翻译

高中语文课外古诗文李斯《谏逐客书》原文及翻译

李斯《谏逐客书》原文及翻译李斯原文:臣闻吏议逐客,窈以为过矣。

昔穆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丕豹、公孙支于晋。

此五人者,不产于秦,而穆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

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众,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

昭王得范雎,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

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求纤离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鼍之鼓。

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说之,何也?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则是夜光之用,西蜀丹青不为采。

所以饰后宫、充下陈、娱心意、说耳目者,必出于秦然后可,则是宛珠之簪、傅玑之珥、阿缟之衣、锦绣之饰,不进于前;而随俗雅化、佳冶窈窕赵女,不立于侧也。

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呼鸣鸣,快耳目者,真秦之声也。

郑卫桑间、《昭虞》《武象》者,异国之乐也。

今弃击瓮而就郑卫,退弹筝而取昭虞,若是者何也?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

今取人则不然。

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

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

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

是以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

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

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候,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问,裹足不入秦,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

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

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

李斯《谏逐客书》原文、注释及解析

李斯《谏逐客书》原文、注释及解析

李斯《谏逐客书》原文、注释及解析〔原文〕谏逐客书[秦] 李斯臣闻吏议逐客①,窃以为过矣②。

昔缪公求士③,西取由余于戎④,东得百里奚于宛⑤,迎蹇叔于宋⑥,求丕豹、公孙支于晋⑦。

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缪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⑧。

孝公用商鞅之法⑨,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⑩,诸侯亲服(11),获楚、魏之师(12),举地千里,至今治彊(13)。

惠王用张仪之计(14),拔三川之地(15),西并巴、蜀,北收上郡(16),南取汉中(17),包九夷,制鄢、郢(18),东据成皋之险(19),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从(20),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21)。

昭王得范雎(22)、废穰侯、逐华阳(23),彊公室,杜私门(24),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

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

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25)? 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26),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彊大之名也(27)。

今陛下致昆山之玉(28),有随、和之宝(29),垂明月之珠(30),服太阿之剑(31),乘纤离之马(32),建翠凤之旗(33),树灵鼍之鼓(34),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说之(35),何也?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则是夜光之璧不饰朝廷,犀、象之器不为玩好(36),郑、卫之女不充后宫(37),而骏良駃騠不实外厩(38),江南金锡不为用,西蜀丹青不为采(39)。

所以饰后宫、充下陈、娱心意、说耳目者(40),必出于秦然后可,则是宛珠之簪、傅玑之珥、阿缟之衣、锦绣之饰不进于前(41),而随俗雅化、佳冶窈窕赵女不立于侧也(42)。

夫击瓮叩缶(43),弹筝搏髀(44),而歌呼呜呜快耳目者(45),真秦之声也(46)。

郑、卫、桑间、韶、虞、武、象者(47),异国之乐也。

今弃击瓮叩缶而就郑、卫,退弹筝而取韶、虞,若是者何也?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48)。

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

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

李斯《谏逐客书》原文和译文(LiSiJianZhuKebookthe

李斯《谏逐客书》原文和译文(LiSiJianZhuKebookthe

李斯《谏逐客书》原文和译文原文: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

昔缪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丕豹、公孙支于晋。

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缪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

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从,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

昭王得范雎,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

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

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乘纤离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鼍之鼓。

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说之,何也?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则是夜光之璧不饰朝廷,犀象之器不为玩好,郑、卫之女不充后宫,而骏马駃騠不实外厩,江南金锡不为用,西蜀丹青不为采。

所以饰后宫、充下陈、娱心意、说耳目者,必出于秦然后可,则是宫中无聚女,外臣无说饰,立车无文采,而王乃用之,何也?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

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雠,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

译文:我听说官吏们在商议驱逐客卿,私下里认为这是错误的。

从前秦穆公寻求贤才,西边从西戎得到了由余,东边从宛地得到了百里奚,从宋国迎来了蹇叔,从晋国招来了丕豹和公孙支。

这五位贤人,并不出生在秦国,但穆公重用了他们,结果兼并了二十个小国,使秦国在西戎称霸。

秦孝公采用商鞅的新法,移风易俗,人民因此富裕,国家因此富强,百姓乐意为国家出力,诸侯列国都来亲近归附,俘虏了楚国、魏国的军队,攻占了上千里的土地,直到今天秦国仍太平昌盛。

秦惠王采用张仪的连横策略,攻取了黄河、洛水一带,西边吞并了巴、蜀,北边收复了上郡,南边夺取了汉中,控制了楚国、魏国的土地,东边占据了险要的成皋,割取了肥沃的土地,于是瓦解了六国的合纵同盟,使他们向西事奉秦国,功烈延续到今天。

李斯谏逐客书原文及翻译

李斯谏逐客书原文及翻译

谏逐客书【作者】李斯【朝代】先秦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

昔缪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丕豹、公孙支于晋。

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穆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

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众,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

昭王得范雎,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

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

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乘纤离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鼍之鼓。

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说之,何也?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则是夜光之璧,不饰朝廷;犀象之器,不为玩好;郑、卫之女不充后宫,而骏良駃騠不实外厩,江南金锡不为用,西蜀丹青不为采。

所以饰后宫,充下陈,娱心意,说耳目者,必出于秦然后可,则是宛珠之簪,傅玑之珥,阿缟之衣,锦绣之饰不进于前,而随俗雅化,佳冶窈窕,赵女不立于侧也。

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者,真秦之声也;《郑》、《卫》、《桑间》,《昭》、《虞》、《武》、《象》者,异国之乐也。

今弃击瓮叩缶而就《郑》、《卫》,退弹筝而取《昭》、《虞》,若是者何也?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

今取人则不然。

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

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

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

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

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

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

《谏逐客书》原文、译文及赏析

《谏逐客书》原文、译文及赏析

《谏逐客书》原文、译文及赏析《谏逐客书》是唐朝著名文学家韩愈所作,是一篇关于愤慨官场腐败现象的长文。

本文通过对原文、译文及其赏析的分析,探讨这篇作品的内涵及其意义。

原文:昔者先王以明民讲信修睦,不以封建乎寡人之躬,而祗躬不恤以及育后嗣。

至于追述文、武之猷,靡有不在;成、康之绩,靡有不述。

其所以先后受之者,实由于此道也。

今天下太平,百废俱兴,而朝廷阉奸,奢侈炫丽,日益骄躁,国家安危,不可不察,由是犯上之罪,蜂起而成乱者,已非一朝,数百年来皆然。

自明堂乃至于狗官,无不满口君王,而实际唯恐朝廷不以他物役之矣。

防人之口甚于防川,而攻击之言甚于攻城。

宁肯以奸猾竞争之徒,作为国家重器,而忽视有德良臣以待罚戮之辈为荣,此乃闵命之绝响也。

管取作此等言论者,必为忠良之士,乃忠不避屠,智不假私者耳。

岂惟朝廷不能用,且一夫之勇,百姓所识,所贺非浅。

译文:远古时代,先王教化民众,讲究忠诚、信誉,弘扬和睦。

他们不以封地划分自身及四方各诸侯,而是以己任作为唯一念头,保障人民利益,培育后代子孙。

先王的英明睿智,像是他们的功劳之一。

如今许多国家都和平稳定,国泰民安,各种事业也都是朝气勃勃,蓬勃发展。

但是,官场却肆无忌惮地腐化,颓靡奢华、张扬虚荣气质,愈演愈烈,已经有了长时间的历史。

这些官场的败坏不仅是当前政局不佳导致的,而且是无数年来都是如此。

官员从皇上到小小的雇员,无不动口动舌说君王,真实情况是他们唯恐朝廷不调遣他们。

人们日益警惕虚妄杂谈,仿佛战斗堡垒中的严密防线,更胜于洪水猛兽的攻击。

国家依靠世家势力、政治野心、暴力压迫当然是行不通,明智而有德之人才可以被应用。

司马光法度网罗这些言论者,是凭真正的忠诚、语言与行动相辅相承,而非由于小聪明而用私人意志作出判断。

他们不但一心顾及朝堂,还要全心全力保障国家利益,以他们为耻者对社会非常不公。

赏析:《谏逐客书》宣扬了中华民族的德治思想,是一篇具有反腐倡廉意义的文章,对古代及现代都具有启示意义。

《李斯谏逐客书》原文、译文及注释

《李斯谏逐客书》原文、译文及注释

《李斯谏逐客书》原文、译文及注释题记:据《史记·李斯列传》记载,韩国派水工郑国游说秦王嬴政(即后来的秦始皇),倡言凿渠溉田,企图耗费秦国人力而不能攻韩,以实施“疲秦计划”。

事被发觉,秦王嬴政听信宗室大臣的进言,认为来秦的客卿大抵都想游间于秦,就下令驱逐客卿。

李斯也在被驱逐之列,尽管惶恐不安,但他在临行前主动上书劝说秦王不要逐客,写下流传千古的《谏逐客书》。

原文:李斯谏逐客书先秦-李斯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

昔缪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丕豹、公孙支于晋。

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缪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

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从,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

昭王得范雎,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

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

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乘纤离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鼍之鼓。

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说之,何也?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则是夜光之璧,不饰朝廷;犀象之器,不为玩好;郑、卫之女不充后宫,而骏良駃騠不实外厩,江南金锡不为用,西蜀丹青不为采。

所以饰后宫,充下陈,娱心意,说耳目者,必出于秦然后可,则是宛珠之簪,傅玑之珥,阿缟之衣,锦绣之饰不进于前,而随俗雅化,佳冶窈窕,赵女不立于侧也。

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者,真秦之声也;《郑》、《卫》、《桑间》,《昭》、《虞》、《武》、《象》者,异国之乐也。

今弃击瓮叩缶而就《郑》、《卫》,退弹筝而取《昭》、《虞》,若是者何也?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

今取人则不然。

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

【文言文】谏逐客书原文及翻译

【文言文】谏逐客书原文及翻译

【文言文】谏逐客书原文及翻译《谏逐客书》是李斯的一篇优秀古代公文,文章先叙述自秦穆公以来皆以客致强的历史,说明秦若无客的辅助则未必强大的道理;然后列举各种女乐珠玉虽非秦地所产却被喜爱的事实作比,说明秦王不应该重物而轻人。

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

昔穆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邳豹、公孙支于晋。

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穆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

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纵,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

昭王得范雎,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

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

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乘纤离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鼍之鼓。

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说之,何也?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则是夜光之璧,不饰朝廷;犀象之器,不为玩好;郑、卫之女不充后宫,而骏良駃騠不实外厩,江南金锡不为用,西蜀丹青不为采。

所以饰后宫,充下陈,娱心意,说耳目者,必出于秦然后可,则是宛珠之簪,傅玑之珥,阿缟之衣,锦绣之饰不进于前,而随俗雅化,佳冶窈窕,赵女不立于侧也。

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者,真秦之声也;《郑》、《卫》、《桑间》,《韶》、《虞》、《武》、《象》者,异国之乐也。

今弃击瓮叩缶而就《郑》、《卫》,退弹筝而取《昭》、《虞》,若是者何也?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

今取人则不然。

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

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

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

是以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

《谏逐客书》原文及翻译

《谏逐客书》原文及翻译

《谏逐客书》秦.李斯一、本篇原文: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

昔缪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丕豹、公孙支于晋。

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穆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

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从,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

昭王得范雎,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

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

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乘纤离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鼍之鼓。

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说之,何也?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则是夜光之璧,不饰朝廷;犀象之器,不为玩好;郑、卫之女不充后宫,而骏良駃騠不实外厩,江南金锡不为用,西蜀丹青不为采。

所以饰后宫,充下陈,娱心意,说耳目者,必出于秦然后可,则是宛珠之簪,傅玑之珥,阿缟之衣,锦绣之饰不进于前,而随俗雅化,佳冶窈窕,赵女不立于侧也。

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者,真秦之声也;《郑》、《卫》、《桑间》,《昭》、《虞》、《武》、《象》者,异国之乐也。

今弃击瓮叩缶而就《郑》、《卫》,退弹筝而取《昭》、《虞》,若是者何也?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

今取人则不然。

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

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

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

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

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

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

《谏逐客书》原文、译文及赏析—高考必修

《谏逐客书》原文、译文及赏析—高考必修

《谏逐客书》原文、译文及赏析—高考必修原文:谏逐客书李斯〔先秦〕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

昔缪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丕豹、公孙支于晋。

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缪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

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从,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

昭王得范雎,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

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

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乘纤离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鼍之鼓。

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说之,何也?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则是夜光之璧不饰朝廷,犀象之器不为玩好,郑、卫之女不充后宫,而骏良駃騠不实外厩,江南金锡不为用,西蜀丹青不为采。

所以饰后宫,充下陈,娱心意,说耳目者,必出于秦然后可,则是宛珠之簪、傅玑之珥、阿缟之衣、锦绣之饰不进于前,而随俗雅化佳冶窈窕赵女不立于侧也。

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者,真秦之声也;《郑》《卫》《桑间》《昭》《虞》《武》《象》者,异国之乐也。

今弃击瓮叩缶而就《郑》《卫》,退弹筝而取《昭》《虞》,若是者何也?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

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

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

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

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

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

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谏逐客书教学时数:2学时授课类型:理论课教学目的、要求:结合本文的写作,懂得著文为用,在生活中学习养成用文章表达自己意见的习惯。

学习本文开门见山、前后贯通,围绕中心选材,突出表现个人观点的方法。

学习本文运用铺陈、排比、比喻等手法增强文章感染力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文中正反对比的手法,并简要分析识别文中铺陈部分及运用排比、对偶的句子,分别说明其表达作用。

教学方法和手段:讲授、讨论结合,采用课件教学。

教学内容及过程:一、作家生平:李斯(公元前280年~公元前208年),姓李,名斯,字通古。

秦代政治家。

战国末年楚国上蔡(今河南上蔡西南)人。

早年为郡小吏,后从荀子学帝王之术,学成入秦。

初被吕不韦任以为郎,后劝说秦王赢政灭诸侯、成帝业,被任为长史。

秦王采纳其计谋,遣谋士持金玉游说关东六国,离间各国君臣,又任其为客卿。

秦王政十年(前237年)下令驱逐六国客卿。

李斯上《谏逐客书》阻止,为秦王嬴政所采纳,不久官为廷尉。

在秦王政统一六国的事业中起了较大作用。

秦统一天下后,与王绾、冯劫议定尊秦王政为皇帝,并制定有关的礼仪制度。

被任为丞相。

他建议拆除郡县城墙,销毁民间的兵器,以加强对人民的统治;反对分封制,坚持郡县制;又主张焚烧民间收藏的《诗》、《书》、百家语,禁止私学,以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统治。

还参与制定了法律,统一车轨、文字、度量衡制度。

秦始皇死后,他与赵高合谋,伪造遗诏,迫令始皇长子扶苏自杀,立少子胡亥为二世皇帝。

后为赵高所忌,于秦二世二年(前208年)被腰斩于咸阳闹市,并夷三族。

二、作品背景:此文是上给秦始皇的一篇奏议。

李斯原是楚国上蔡人(今河南)后到秦国游说,劝秦王统一天下,受到秦王(即后来的秦始皇)重用,拜为“客卿”(当时对别国人在秦国作官者的称呼)。

秦王政元年(前246)时,韩国派了一个叫郑国的水利专家到秦国修长达三百余里的灌溉渠,企图以此来消耗秦的国力,不能伐韩,被秦发觉,要杀掉他。

郑国说:“臣为韩延数年之命,然渠成,亦秦万世之利也。

”终于让他完成此项工程,那些因为客卿入秦而影响到自己权势的秦国贵族,借机对秦王进行挑拨,说外来的客卿都别有用心,应把他们赶跑,秦王接受了他们的意见,下令驱逐所有客卿。

李斯也在被逐之列,于是就写了这篇《谏逐客书》,文章从秦国统一天下的高度立论,反复阐明驱逐客卿的错误,写得理足辞胜,雄辨滔滔,因此打动了秦王,使他收回了逐客的成命,恢复了李斯的官职。

三、讲解分析:1.应注意的重点字词开头“窃以为过矣”的“过”字是全篇的张本,一下接到“逐客”之“过”,尤应留意。

多义词。

如“兵”的两种意义:“兵强则士勇”之“兵”指军队,“籍寇兵而赍盗粮”之“兵”指兵器。

“所以”的两种意义:一是“用来”,如“此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二是“原因”,如“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

2.段落层次:全文由四段组成,第一段以历史事实说明客卿为秦国做出的贡献,为论证逐客的错误提供依据。

起句开门见山,提出总的论点,显得鲜明有力。

明明是秦王下了逐客令,却把逐客的过错归之于“吏”,说明作者措词委婉,十分注意讽谏策略。

宋代李深说:“起句至矣,尽矣,不可以回矣”。

接着文章进行具体分析。

首先由回顾历史入题,举出四个秦国的先君重用客卿而致富变强的事例,说明重用客卿对秦国有利。

接着,又用多种手法加以论述:先说这四个君主的成就都靠任用客卿才取得,是对前面所述的小结。

后讲从这样看来,客卿有什么对不起秦国的呢?这是进一步的引用和反诘。

又从反面假设和推论。

在列举史实,层层渲染的基础上,把客卿对秦国的重要作用阐述得极为透彻。

第二段笔峰一转,设下许多比喻,说明秦王对外来物品喜爱,而对人却持另一种态度是不对的。

此段分为四层。

第一层以珠宝等物为喻设问作结,只提出问题,不立即作答,但不答自明,显得耐人寻味。

第二层以玩好美女为喻,进行推论。

这一层从反面并分两个小层次重叠错杂出之,把“必秦国之所生而后可”的严重危害说得很透辟,更显出非秦国所出的宝物不可或缺。

第三层以音乐为喻,进行对比。

回答近承上文,远承第一层的设问,可说是对前三层的小结,归纳了秦国对物取舍的标准,为下文转入正题作了很好的铺垫。

第四层以人和物作比较,指出待非秦之人不如待非秦之物,看重声色珍宝轻视人才,绝不是用来统一天下,制服诸候的方法。

这里以成就统一大业作为出发点,说明重物轻人,驱逐外来人才的错误,推论符合逻辑、立意超卓不凡,具有一种高屋建瓴的气势和撼动人心的力量,这段设喻丰富多样,写法灵活多变,运笔酣畅淋淳,为全文最精彩部分,前人对此极为称誉。

宋代李涂说:“中间论物不出于秦而秦用之,独人才不出于秦而秦不用,反复议论,痛快,深得作文之法。

”第三段论述驱逐客卿有利敌国,而不利于秦国。

先从正面说理,下面仍继续设喻阐述这个意见。

泰山、河海两个比喻是陪衬,“王者不却众庶”才是本意。

由于连续设喻运用排比,显得很有力量。

接着又深一层阐明此意:地不分东南西北,人才不论来自哪一个诸候国,这就是五帝三五所以能够无敌于天下的原因。

此处以古证今,强调应该不分地域,广揽人才,落脚点是说明逐客的危害。

这里不但运用古今对比,还有敌我对比,提出两种作法,两种后果。

以此说明逐客对敌人有利,对秦国的统一大业不利,论证鞭辟入理,雄辩有力。

最后一段收束全文,进一步说明逐客关系到秦国的安危。

总结了前面三段的意思:谈物的一段照应第二段,以见出“必秦国所生然后可”态度的错误。

谈人的一段照应第一段,以见出“诽秦者去,为客者逐”的作法不当。

最后一句照应第三段,阐明逐客对秦国危害之所在,因在利害关系上立论,抓住了秦王的思想要害,所以极有说服力。

这两句还和文章开头提出的总论点“窃以为过矣”相呼应,具有首尾相连,前后贯通之妙。

文章没有在逐客这个具体问题上就事论事,也没有涉及自己个人的进退出处,而是站在“跨海内制诸侯”完成统一天下大业的高度,来分析阐明逐客的利害得失,反映了李斯的卓越见识,体现了他顺应历史潮流的进步政治主张和用人思想。

文章所表现的不分区域,任人唯贤的思想,在今天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3.思想情感:李斯的主要意图是让秦始皇取消逐客令,所以这个奏章主要分析论证:广招天下人才是统一天下、成就霸业的前提,驱逐人才、人才被别国所用,自己就相对削弱,那样国家就很危险了。

因此,秦下令逐客是错误的。

4.文学特征:1)摆事实设比喻重铺叙,言辞有力,说理透彻。

2)结构上既曲折多变,又严谨有序。

在论说泰王对物的态度时,几层的意思差不多,可是,顺说,倒说,正叙,反诘;或略换几字,或者稍变手法,真是跌宕生姿,极尽曲折变化之能事。

行文上前后呼应一气贯通,全文不枝不蔓,紧凑缜密。

3)多用排比和对偶句造成文章雄浑奔放的气势。

语言形式整齐错落,音节上抑扬顿挫,使全文增强了雄放不羁的气势。

《谏逐客书》开散文辞赋化的风气之先,对后代汉的散文和辞赋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5.相关链接:讨论题:认识本文能够达到预期效果的根本原因。

本文如题目所示,是劝谏秦王放弃驱逐客卿的。

刚愎自用的秦始皇最终所以采纳了李斯的意见,改弦易辙,固然因为文章写得好,有说服力,但这不是根本原因。

根本原因是作者时时处处都始终针对秦王意欲富国强兵、统一天下的心理,说到了他的心坎上。

全文各小段的小结,借以晨钟暮鼓般的语气,着重强调逐客之害,他会使秦“无强大之名”、“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藉寇兵而赍盗粮”、“求国无危,不可得也”句句都可使秦王怦然心动。

附:译文我听说官员们在商量着要驱逐宾客,我个人认为这是错误的。

当年秦穆公征招人才,从西方的戎招来了由余,从东方的宛那里找到了百里奚,从宋国接来了蹇叔,让丕豹和公孙支从晋国来到秦国。

这五个人并不出生在秦国,但秦穆公任用他们,吞并了20个国家,终于在西方称霸。

秦孝公采用商鞅的变法建议,移风易俗,老百姓(变得)乐于为国家服务,各诸侯国亲近并服从(秦国),俘获了楚魏两国的军队,国土面积扩大了上千里,秦国至今安定强大。

秦惠王采用张仪的计策,把黄河、伊水、洛水一带的土地收归秦国,又向西吞并了巴、蜀,向北占有了上郡,向南占领了汉中,收复了南方的各少数民族地区,控制鄢和郢都,还向东占领了险要的成皋,获取了大片肥沃的土地,于是瓦解了(东方)六国的的合纵联盟,使他们面向西方对秦国称臣,(张仪的)功业一直影响到现在。

昭王得到了范雎,废除了穰侯的相国大权,将华阳君逐出了关外,增强了君主王室的权力,抑制了贵族豪门的势力。

逐渐吞灭诸侯各国,使秦国完成了统一大业。

这四位君主,都是凭借了宾客的力量。

由此看来,宾客哪有对不住秦国的地方呢?假如当初这四位国君拒不接受这些来自其他诸侯国的宾客,这将使秦国既没有富强的事实,更不会有强大的名声了。

现在陛下得到了昆仑山上的美玉,有随侯珠、和氏璧,悬挂着明月般的夜明珠,佩戴着太阿宝剑,骑着纤离骏马,立着用翠羽毛织成的凤形旗帜,架着灵鼍皮蒙的大鼓。

这些宝贝,秦国一样都不出产,但是您却喜欢它们,这是为什么呢?一定要秦国出生的东西才可以用,那么夜间发光的美玉就不会装饰在秦国的朝廷上;犀牛角和象牙雕刻的东西就不会成为(你喜欢)玩耍欣赏的东西;能歌善舞的赵、卫两国美女就不会挤满(秦国的)后宫;而那些趹踶骏马就不会挤满(秦国的)马棚;江南产的金锡器皿就不会让您使用;西蜀产的丹青也不会成为(秦国的)颜料色彩。

凡用来装点后宫、站满堂下、让人心情愉快、耳目快活的东西,必须是出生在秦国才可以用,那么这些宛地珍珠装饰的簪子,镶着珍珠的耳环,东阿丝绸做的衣服,五彩刺绣做的饰品,就不会进献到您的面前;而那些随着时尚打扮得时髦漂亮、艳丽动人的赵国女子就不会站在您的身旁了。

那些敲着瓦盆瓦罐,弹着秦筝,拍着大腿呜呜地唱着叫着,让人听了非常痛快的,是地道的秦国音乐。

《郑》、《卫》、《桑间》、《昭》、《虞》、《武》、《象》等,都不是我们秦国的音乐。

现在放弃敲盆击罐的秦国音乐而接受《郑》《卫》这样的外国音乐,不听弹筝而听古老的《韶》《虞》乐曲,象这样做是为了什么呢?无非是眼前听了舒服、适合观赏,所以一切也就可以了。

现在用人却不是这样:不问可不可以,不管是对是错,不是秦国出生的统统赶走。

这样看来,您所重视的是美人、音乐、珍珠和宝玉,而对人却是非常轻视的。

这不是统一天下、征服诸侯各国的办法啊。

我听说土地广了粮食多,国家大了人才多,军事强大了战士就勇敢。

所以泰山因为不拒绝泥土才能变得那样雄伟高大黄河大海不舍弃细水短流才变得那样深;君主不拒绝百姓才使他的思想品德得以发扬光大。

因此地不分东西南北,人民不分国内国外,只要你这里一年到头富足和平,鬼神都会跑来帮你。

这就是五帝三王天下无敌的原因哪!如今却抛弃百姓让他们去帮助敌国,拒绝宾客而让他们去成就其他诸侯的事业,使天下的人才望西而却步,停止脚步不敢进入秦国,这就是通常所说的拿武器借给强盗、拿粮食资助贼寇的行为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