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高尔斯华绥《品质》艺术之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解读高尔斯华绥《品质》的艺术之美摘要高尔斯华绥的短篇小说《品质》,细细品读,不仅有品格张扬、社会拷问,更重要的是,作品意味深远,发人深思,令人震撼。本文从细节描写、悲剧审美特征、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主旨等四个方面来挖掘作品的艺术之美。

关键词:《品质》艺术美悲剧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约翰·高尔斯华绥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国著名现实主义作家,其作品在揭示资本主义经济繁荣背后的社会弊端,特别是在反映资本主义物质文明给下层民众所带来的苦难方面,有相当的广度和深度,体现了一个有良知的知识分子的深邃目光和博爱胸襟。《品质》是他的短篇小说代表作之一。小说讲述了“我”从小到大多次到格斯拉兄弟店做靴子的经过,但这只是表层叙述线索;而作者着意要展示的,也是小说的内在线索,则是格斯拉兄弟的品质和命运。透过“我”的所见所闻,作者的笔触深入到格斯拉兄弟的灵魂中,并深入追索其悲剧命运的根由。表面是讲了一个“做了顶好的靴子”的鞋匠最终“饿死”的悲剧故事,细细品读,不禁为主人公的高贵品质而感动、震撼,作品的艺术魅力不仅有品格张扬,社会拷问,更重要的是作品意味深远,发人深思。

一通过细节描写来烘托人的心灵

细节描写是一篇小说成败的关键,也是小说的摄人心魄之处。而对细节的选择,描述的要领,则一定要能够传达人物个性、内在

灵魂和活动心理。《品质》所描绘的人物都是在特定情景中生活着、挣扎着的有血有肉的普普通通的小人物,小说要表现的也正是小人物的性格和命运,内容不可能有惊人的情节和较大的动静,因此它主要是通过一系列精心设计的细节描写来显现人物的性格和命运。因为作者精心的艺术提炼,使他们身上散发着浓烈的生活的芳香。这些细节,或聚焦肖像、场景,或点染言谈、行为,形成大大小小、多姿多彩的细节群,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直通人物的心灵。为了歌颂了格斯拉兄弟的优良品质,作者从两个角度走进他们的心灵深处,不惜笔墨,反复描述格斯拉怎样为顾客选皮子,怎样为顾客做靴子,写靴子怎么耐穿,写靴子的质量高,其实就是写人的高贵的品质和美好的心灵。另一点就是为了突出鞋匠的灵魂完全融化到靴子里去了,作者这样描述:“他从早到晚坐在那里做靴子,一直做到最后的时刻”,“从不让自己有吃饭的时间”,“店里从来不存一个便士”,“经常断炊”,“所有的钱都用在房租和皮革上了”,直到“慢性饥饿”而死。格斯拉全身心地贯注于为顾客做“顶好的靴子”,这就是他的灵魂,也就是作者反复说的“迷恋的理想”、“靴子的理想”、“靴子的梦”。这样的“梦境”不仅是一种质朴的心灵美,而且是一种强劲的精神力量。小说结尾那个“年轻人”说:“他怎么能活这么久,我也莫名其妙”。其实,对“顶好的靴子的执著”,就是他在饥饿中活得那么久的精神支柱。除此之外,文中还在“僵硬和迟钝的脸庞、表情描写中,突出蓝灰眼睛里含蓄着迷恋的理想,让人在活化石般的原始质朴中,看到了一颗执著于靴子梦的痴心;

多次呈现的楼梯口看望、拖鞋踢踏声、一阵喉音,行动迟缓而沉重,让人想见他从不让自己有吃饭时间的卖命工作状态,感受到一种对靴子理想的宗教般虔诚;面对偶尔一次微不足道的靴子咯吱声,他始而不信,继而蹙眉头,终至心情悲惨,如此敏感而强烈的羞耻反应,微妙地活托出一个纯真无暇、精诚所至的心性;声言“我可以做新的式样”,并打破四级结账日开账单的常规,一个那么诚信而固执的老人,临终前说出了他最不愿说的话,最不愿做的事,可见他已经被逼到了何种境地,他当时的心情是何等凄惨痛苦;从“一双”,“三双”,到“几双”、“许多双”,终至“每种靴子都要”,把“我”到格斯拉兄弟老店做靴子的数量写得这么具体有序,隐藏着“我”被感化的心理过程,充分彰显出格斯拉高尚品质的动人力量。俗话说:写人要写心,写心不能直白,通过一系列的细节描写,向我们彰显了格斯拉兄弟的高贵、圣洁,在他们高贵的灵魂的映照下,诸如崇高等字眼也显得那么庸俗,那么苍白,面对这种高贵,我们只有震撼。这就是细节描写的精妙之处。

二悲剧审美特征的充分体现

悲剧人物不一定都是英雄人物。善良的普通人虽然没有投身于重大的斗争,也不具有崇高的理想,但他们在私有制条件下的不幸和苦难,也能形成悲剧。鲁迅笔下的祥林嫂,关汉卿笔下的窦娥,都是这样的悲剧人物。鞋匠格斯拉兄弟的生意被别人“抢去了”,“一年一年地清淡下去”,他们本来就“黑暗”的店铺,先是一半挂上了别人的招牌,后来就全部盘出去了;哥哥先死了,最终弟弟也因

“经常断炊”而“饿死”。可以想见,他们的“顶好的靴子”、“神妙的手艺”及其优良品格,也随着人亡店空而难觅踪影了。这里就把当时的社会悲剧表现出来了:在资本主义经济高速发展的过程中,大机器生产代替了原始的手工业,商品市场取代了个人定制,生产方式和流通方式的转变,不仅冲垮了原始的经营模式。同时也消解了传统的质朴美德。“他们利用广告而不是工作把一切垄断去了”,这就是手工业生产的灭顶之灾。“人们好像不要结实靴子了”:资本家不要,因为不结实才能生产,才能有利润;顾客不要,因为不结实才能勤换,才能赶时髦。于是,格斯拉兄弟破产了,“饿死”了,这是小人物的悲剧,根本不会产生轰动性的社会效应。但我们读完小说,却百感交集,既为格斯拉兄弟难过,又无可奈何。这种悲剧的效果主要来自几个方面:首先是来自于作者深谙悲剧的审美特征,并在构思上强化了这一特征。悲剧的本质是什么?简要地说,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要素有两个:美好的东西,毁灭。好的悲剧不仅有这两个要素,还要讲究审美特征。悲剧的审美特征很多,但有很重要的两点是:一是被毁灭的东西越美好,悲剧的效果就越强;二是造成悲剧的原因越难以解决,悲剧性就越大。

《品质》所描述的悲剧就体现了这两个审美特征。格斯拉做的靴子,不是一般的靴子,而是最美观、最合脚、最结实的“顶好的靴子”;他不仅靴子做得好,而且质朴、诚信、认真,品格十分高尚;即使在生意清淡、即将“饿死”的时候,他仍然坚执鞋子的质量,保持品格的高尚,他把这两者看得比生命还重要。就这样,作

者把美好的东西推向了极致,同时又把可悲的结局推向了极致:“饿死”。于是,两个极致之间就形成了巨大的落差。显然,这种落差愈大,人们的心灵就愈难以承受,从而也就强化了悲剧的效果。这无疑是小说成功的关键。同时,格斯拉兄弟的悲剧又似乎是无法解决的。大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制作,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人的意志无法转移的,正享受着物质文明的人类恐怕也没有人愿意逆转。那么,消除这种悲剧的途径就只能是改变自我,顺应社会发展潮流了,但是这样就往往连同那些美好的东西一起毁掉了。谁愿意让“顶好的靴子”和那么高尚的人格一起消灭呢?即使理智上想得通,感情上也过不去。这样看来,格斯拉的悲剧就成了具有普遍意义上的人类悲剧、永恒悲剧。四顾茫然,既心酸又无可奈何,这就是《品质》所描述的悲剧,这也是小说耐人寻味的地方,也是小说的主要价值所在。

三第一人称的口吻叙事增强了真实感和亲切感

小说家喜欢采用的叙述方法就是用第一人称的口吻来讲故事。小说本来是虚构的,用第一人称,写“我”的亲眼所见亲耳所闻,仿佛本来如此,实际上都是作者的精心选择和安排。因此,运用第一人称的口吻叙事能使人物显得真实和亲切。《品质》写格斯拉兄弟的品质和命运,若正面展开,漫长而滞重,于是作者就以“我”几次去做靴子的情节,将他们品格的要点和命运的主要环节勾勒出来:第一次着眼他的精妙手艺,第二次写他为偶尔的小瑕疵而羞愧痛心,第三次说垄断抢走了他们的生意,第四次以失去半爿店为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