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障儿童认知发育特征
特殊教育学--听觉障碍儿童的心理特点
特殊教育学——听觉障碍儿童的心理特点从听觉障碍儿童的心理特点中,我们可以发现其存在哪些教育的需要,为第三节的学习做好准备。
一、认知特点(一)感知觉特点听觉障碍儿童由于听觉损失,所以对外界事物的感知和认识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
因此我们从知觉信息加工不完整、视觉的优势地位以及缺陷补偿三个方面来了解听觉障碍儿童感知觉特点。
1、知觉信息加工不完整一是指我们在综合运用各种感官来加工信息时,由于缺少听觉的参与而使信息变得不完整,例如,看电影的过程;二是指单独用听觉来加工时,及时佩戴助听设备,所获得的信息也是支离破碎的。
因此运用其他感官(尤其是视觉)进行补偿就变得迫切和必要了。
2、视觉的优势地位由于听觉上的障碍,聋生的眼睛就成为最主动、最活跃、最重要的感觉器官。
研究表明,听觉障碍儿童观察敏锐,辨别细小物体或远处物体的技能高于听觉健全的同龄幼儿。
国外也有研究表明:聋童在一年级时,视觉反应速度比正常儿童慢,但到了三年级,聋童的视觉反应速度与正常儿童的差距缩小了,到了六年级时,聋童的视觉反应速度甚至超过正常儿童。
3、缺陷补偿听觉损伤影响儿童的语言发展,而缺陷补偿可以帮助聋童发展语言。
例如在早期语言康复训练中,通过眼睛观察说话者发音时口形和舌位的变化,利用触觉和动觉感知发音时是否送气、声带是否振动。
在课堂教学中,利用情景教学法,使学生通过观察和活动参与来帮助学生理解语言。
但是,视觉等其他感官对听觉缺陷的补偿作用还是有限度的,不能完全取代听觉。
因此,在缺陷补偿的同时,不能忽视听觉障碍学生听觉技能的培养。
(二)注意的特点什么是注意,以及注意的分类在上一章中已介绍,本章不再赘述。
注意,特别是有意注意是开展一切认识活动的前提。
但是在整个学龄期,听力障碍儿童注意的两个方面的发展都比正常儿童缓慢,且无意注意占优势。
鲜明的颜色、生动的形象、突然出现的事物和有明显变化的事物都会引起听觉障碍儿童的无意注意。
为了培养听力障碍儿童的有意注意,使其能更集中的参与到康复、训练和教学中,教师要利用教具和活动场所的新颖性来引起学生的注意,使课堂、学习、活动变成一件有兴趣的事情,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逐渐培养有意注意。
聋生的智力特征
聋生的智力特征
1.语言表达能力差:听觉是语言的主要载体,听觉障碍儿童由于双耳听不到
声音,因此难以通过语言将声音传递到大脑,从而表现为语言发育迟缓,甚至是聋哑。
另外,由于听觉障碍,对外界声音辨别能力也会下降,儿童容易出现语言表达能力较差的情况。
2.观察能力差:听觉障碍儿童对周围环境的观察能力较差,察觉能力较差,
容易将物体、自身的细小物件,放到比较小的位置,察觉不清楚,比较容易出现迷路等情况。
3.注意力不集中:听觉障碍儿童平时注意力难以集中,容易分神,通常会伴
有走神的情况,而且对周围的事物较为警觉,比如看动画片、看动画片等,注意力难以集中在某一件事情上,容易出现走神或者是粗心的情况。
4.认知特点:由于听觉刺激的缺损,听觉残疾儿童对复杂的事物和环境感知
不完整,缺乏听觉信息加工。
他们更多地依赖视觉、触觉和动觉获得信息,不易形成视听结合的综合信息。
5.视觉的优势地位:听觉丧失后,视觉在一定程度上处于感知活动中的优势
地位。
听觉残疾儿童进入学校后,一方面由于长期对视觉的依赖和使用,视知觉经验丰富;另一方面通过专门的训练,他们的视觉补偿能力有了较大的发展。
国内的一些研究表明,听觉残疾儿童的视知觉速度提高比较快,在凭借视觉参与的感知活动中,他们的视知觉能力与正常儿童没有显著差异。
听力障碍儿童的认知发展
听力损伤对听障儿童认知产生的影响
• 局限了感知活动 • 缩小了知觉范围 • 缺失了某些特性 • 影响了声音定位
残余听力的特点
• 残余听力频率分配不均 • 对语音感知难度大 • 对声音刺激的感知受到局限
残余听力的训练
• 有意识倾听能力训练 • 辨别性倾听能力训练 • 理解性倾听能力训练
(五)听障儿童观察力的特点及 培养
2、视觉认知
• 听障儿童对物体的视觉认知能力起点水平 低,但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步发展,且发 展速度较快。
2、视觉认知
• 低年级听障儿童的视觉认知能力低于正常 儿童;
• 他们认知倒置物体的困难比正常儿童要大; • 他们的视觉认知发展速度较快,四年级时
已接近正常成人。
2、视觉认知
• 我国研究者发现,14-17岁年龄段,听障儿
(一)视觉注意
• 以目代耳(注意大都是由视知觉刺激引起) • 中央视野与外周视野的注意加工 • 听障儿童视觉注意的发展稍滞后于普通儿
童
(二)无意注意、有意注意和有 意后注意
• 无意注意:不随意注意,是指实现没有目的也不 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 有意注意:随意注意,是指有预定目的、需要一 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 听障儿童比正常儿童可能出现更多的视觉 缺陷问题。
• 视觉缺陷:聋童40%~60% 正常儿童 20%~30%
• 不同听觉损失损失程度的儿童具有视觉缺 陷的可能性有所差异。
• 视觉缺陷:重听25% 聋童57%
4、视觉补偿
• 听障儿童的视觉表象清晰、完整、接近实 物。
• 但在概括性上,听障儿童落后于普通儿童。
(一)听障儿童想象的特点
• 想象的内容以视觉形象为主,听觉形象缺 乏;
听觉障碍儿童特征及诊断
听觉障碍儿童特征及诊断听觉障碍是指个体在听力功能上存在异常或损害,导致不能正常听到或理解语言和声音。
听觉障碍儿童是指在幼儿期或儿童期出现听力障碍的个体。
以下将会详细介绍听觉障碍儿童的特征及诊断。
首先,听觉障碍儿童的特征非常明显。
根据听力损失程度,听觉障碍儿童的特征可以分为轻度、中度、重度和极重度四个级别。
轻度听觉障碍儿童在安静环境下可以听到80分贝以上的声音,但较远距离或较低音调的声音可能不太能听到。
中度听觉障碍儿童需要大声说话或者近距离传达信息才能听清。
重度听觉障碍儿童只能听到非常大声的声音,并且也比较依赖口形来进行沟通。
极重度听觉障碍儿童几乎无法听到任何声音并且也无法理解口形。
其次,听觉障碍儿童在语言和认知发展方面存在延迟。
由于无法正常听到和理解语言,听觉障碍儿童的语言和发音能力会受到影响。
他们可能会在语言表达、词汇量和语法方面出现落后。
同时,他们的认知发展也会受到影响,特别是在语言和听力为主要输入和输出的认知任务中。
另外,听觉障碍儿童在社交和心理方面也存在困难。
由于无法正常听到和理解他人的言语,他们可能在交流和与他人互动时感到困惑和受限。
这可能导致他们在社交场合中变得孤立和封闭。
同时,他们也可能因为沟通障碍而感到挫折和自卑,对自己产生负面情绪和心理状态。
最后,对于听觉障碍儿童的诊断通常需要进行多种评估和测试。
医生会对儿童的听力进行详细评估,包括通过纯音评估和语音评估来确定听力损失的程度。
此外,医生还可能进行言语和语言评估来评估儿童的语言发展和交流能力。
其他评估还可能包括认知评估和心理评估,以全面了解听觉障碍对儿童的影响。
总结起来,听觉障碍儿童具有明显的听力损失,语言和认知发展延迟,社交和心理困难等特征。
针对听觉障碍儿童的诊断通常需要进行多方面的评估和测试,以了解他们的听力程度和全面评估他们的发展情况。
及早的诊断和干预对于听觉障碍儿童的语言和认知发展非常重要,可以帮助他们减少困难,提高生活质量。
低龄听障儿童语言与思维浅析
低龄听障儿童语言与思维浅析随着先天性听障儿童筛查与康复的日益广泛开展,越来越多的低龄听障儿童得到了早期干预的机会。
然而,这些婴幼儿由于在发育过程中遭遇听觉障碍的影响,面临着诸多语言和认知方面的困难。
本文将就低龄听障儿童语言和思维发展的特点进行分析,并探讨相应的干预方法。
首先,就语言发展方面而言,低龄听障儿童往往存在以下问题:1. 能力受限:由于听觉障碍导致其无法获取正常的语音输入,因此低龄听障儿童的语音能力通常比正常儿童较弱,而且还容易出现语音残缺或混淆的情况。
2. 词汇量缩小:听障儿童往往由于无法接触到周围的语言环境而导致词汇量的缩小。
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差距可能会进一步扩大。
3. 句子结构错误:低龄听障儿童在学习语言结构和语法规则方面也常常表现出明显的困难。
比如,在处理长句子和复杂的从句结构时,他们往往需要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1. 空间认知能力差:听障儿童对空间信息的处理能力较弱,比如无法识别方向、位置或空间顺序等。
2. 社交行为受限:听障儿童由于无法有效地沟通交流,与正常儿童相比,其社交行为往往比较被动和被动。
3. 学习兴趣不高:由于语言和认知方面的困难,听障儿童常常在学习过程中感到无趣和无助。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干预方法:1. 通过利用可视化和图像化的手段帮助低龄听障儿童更好地理解和记忆语音输入。
比如,可以使用图画或图片来帮助他们理解词汇意义,或者使用语音合成器来改善语音输入的质量。
2. 利用语言启发游戏等拓展词汇。
通过多种游戏、互动故事等方式拓展词汇,让孩子们在认知中获得新的词语。
3. 以实际情景为背景,帮助听障儿童学习语言结构和语法规则。
可以通过角色扮演等方式,让孩子们在实际情景中感受结构与语法。
4. 建立良好的家庭互动及社交环境。
孩子们通过家庭和社交环境的学习和交流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并提高社交行为。
总之,对低龄听障儿童的语言和认知发展进行有效的干预对他们的未来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
听障幼儿的心理特点
听障幼儿的心理特点1、认知发展特点(1)感知觉发展不均衡听障幼儿的视觉、触觉、嗅觉等其他感知觉会在一定程度上代偿听觉的缺失,往往发展得较为敏锐。
例如,他们可能更善于通过观察他人的表情、动作来理解情境,通过触摸来感受物体的形状、质地等。
但听觉感知的缺失也使得他们在声音认知、语言韵律感知等方面存在明显困难,难以像正常幼儿那样自然地感知和分辨各种声音,对语音的音高、音强、音色等要素理解有限。
(2)注意力发展受影响听障幼儿的注意力容易分散,一方面是因为他们需要更多地依赖视觉等其他感官来获取信息,外界环境中过多的视觉刺激可能会干扰他们;另一方面,由于缺乏听觉信息的辅助来明确提示关注重点,他们较难在复杂的情境中迅速聚焦到关键信息上。
不过,当他们对某一事物感兴趣时,也能表现出相对集中的注意力,比如在进行手工制作、观察喜欢的图片等活动时。
(3)思维发展存在局限语言是思维的重要工具,听障幼儿因语言发展迟缓,其思维发展在早期阶段往往受到一定限制。
他们更多地依赖直观形象的事物和具体的动作来思考问题,抽象思维能力相对薄弱。
例如,在理解数学概念时,可能更需要通过实际操作教具、数具体的物品等方式来进行,较难直接通过语言讲解来掌握抽象的数学原理。
2、语言与沟通特点(1)语言发展迟缓这是听障幼儿最为突出的特点之一。
由于听力障碍,他们无法正常接收和模仿语音,导致口语表达能力明显落后于正常幼儿。
在发音方面,可能存在发音不清、发音错误率高的情况,甚至有些听障幼儿在没有经过专业干预的情况下难以开口说话。
同时,他们在词汇量积累、语句组织等方面也进展缓慢,难以用完整、准确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2)沟通方式特殊听障幼儿通常会采用非语言的沟通方式来弥补语言的不足,如手势、表情、肢体动作等。
他们会通过观察他人的表情和肢体语言来理解对方的意图,自己也会用丰富的手势和动作来传达信息。
例如,用手指指向想要的东西表示需求,点头或摇头表示同意或不同意等。
听障幼儿特点
听障幼儿特点
听障幼儿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语言和沟通障碍:由于听力受损,听障幼儿在语言和沟通方面的发展会受到影响。
他们可能无法像正常孩子一样理解和使用语言,也无法通过正常的语音方式进行交流。
2. 认知和学习能力受限:听障幼儿的认知和学习能力可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他们可能需要更长时间来理解新知识,掌握新技能,也可能在处理复杂问题时遇到困难。
3. 情绪和行为问题:由于沟通困难和认知受限,听障幼儿可能会出现情绪和行为问题,如易怒、焦虑、抑郁等。
他们也可能会表现出社交障碍,难以与同龄人交流和互动。
4. 教育和康复需求:听障幼儿需要特殊的教育和康复服务,如听力辅助设备、语言训练、心理治疗等。
他们需要专业人员的指导和支持,以帮助他们在语言、认知、情感和社会方面得到全面的发展。
需要注意的是,每个听障幼儿的情况都是独特的,他们的特点和需求可能会有所不同。
因此,对于听障幼儿的教育和康复,应该根据他们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方案,以便更好地满足他们的需求。
简述听觉障碍儿童的思维发展特征
简述听觉障碍儿童的思维发展特征引言听觉障碍儿童指的是由于听觉系统的异常而导致听力功能受损的儿童。
这些儿童在感知和理解语言、社交交流以及认知发展方面面临着独特的挑战。
了解听觉障碍儿童的思维发展特征对于教育工作者、家长以及社会大众来说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简要介绍听觉障碍儿童的思维发展特征,为相关方面提供参考和指导。
1.语言和沟通的发展听觉障碍儿童在语言和沟通方面面临较大的困难。
由于听力受损或缺失,他们往往无法准确地听到和理解他人的语言表达。
因此,在语言和沟通的发展上,他们常需借助手语、口形、图像等非言语方式进行交流。
这种情况下,听觉障碍儿童的思维发展会呈现以下特征:-语言表达能力受限:由于无法准确听到和模仿语音,听觉障碍儿童的语言表达能力常较差。
他们的词汇量和语法知识相对有限,句子结构不够复杂。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他们的思维能力低下,只是需要通过其他方式表达和接受信息。
-空间思维发展较强:听觉障碍儿童缺乏对语言声音的依赖,他们往往更加注重观察和感知物体、人际关系以及环境中的空间信息。
因此,他们在空间思维方面的发展往往较为突出。
-非言语交流能力:为了弥补语言交流的困难,听觉障碍儿童会逐渐培养和提高非言语交流的能力。
手势、面部表情、身体动作等都会成为他们传递信息和与他人沟通的方式,这也对他们的思维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
2.社交认知的发展社交认知是指人们对他人的思想、情感和行为进行感知和理解的能力。
听觉障碍儿童在社交认知的发展上存在一些与听觉正常儿童不同的特征:-理解他人情感的困难:由于无法直接通过声音来感知他人的情感,听觉障碍儿童可能对他人的情感表达理解困难。
他们需要通过观察面部表情、身体语言等其他线索来推测他人的情感状态。
-独立性和自我认同的形成:由于与听觉正常儿童的沟通相对较为困难,听觉障碍儿童可能更多地依赖自己的思考和判断。
这种情况下,他们往往更容易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并逐渐建立自己的自我认同和价值观。
聋生的认知规律和教育特点
三、教学中需要注意的方面: 1、充分运用直观手段,建立丰富表象,注重动手操作; 2、关注聋生注意分配的特点,并训练注意转移、注意 广度、注意分配。 3、重视知识的重现与间隔复习; 4、注重语言的内化和吸收:将“学习语言、模仿语言、 运用语言、积累语言、内化语言”紧密结合起来, 建立自己的语言“仓库”,不断发展和形成自己的 语言。 5、培养学习的独立性;培养质疑的问题;培养深钻细 研的习惯;培养归纳、总结、比较的习惯;培养多 角度、多方向思维的习惯。
二、全面认知聋生认知、思维、学习特点:
根据有关研究表明——
聋生与正常学生在感觉、认知、理解、运用和方法 等方面有差距,但是,其智力发展水平无异于正常儿童。 聋生的形象记忆、动作记忆和情绪记忆与正常儿童 无明显差别,甚至还优于正常儿童。 聋生的想象力是非常丰富的,他们的观察力也极为 敏锐,在视觉上往问题、语言问题、心理问题
思维问题、学习问题、行为问题……
1、感知觉特点:
听觉障碍学生会因听力损伤而对事物的认识不 完整、不准确,在他们的感知活动中缺少了声音的 刺激和语言的参与。听残儿童普遍存在的两种信号 系统的脱节问题。听觉障碍以后,耳聋学生主要依 靠视觉、触摸觉、味觉、嗅觉器官进行感知活动, 其中视觉器官起着主导作用,以目代耳。
结 语
只要认真关注聋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选择
适合于聋生特点的教学过程与方法,就能充分挖
掘聋生的潜能,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效益。
2、注意特点: 声音刺激一般不易引起听觉障碍学生的注意, 而来自视觉、触觉、振动觉的刺激可使他们容易
产生和保持注意。
3、记忆特点: 听觉障碍学生的头脑中留下的视觉、触觉、 运动觉表象要比听觉表象多,因此他们对直观形 象的东西记得比较快,保持得也比较好,也容易 回忆出来。 相反,在缺少语音的帮助下,他们对语言材 料则不太容易记忆,保持和再认相对要差。听觉 障碍学生背课文时常常感到枯燥无味,机械识记 多,意义识记少。
听障儿童认知发育特征
35中国听力语言康复科学杂志总第42期听力障碍儿童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听力严重受损或丧失,以致听不清或听不到声音,不能通过自然声音符号进行交流和沟通的儿童[1]。
一般认为听力语言的缺失会影响聋儿的社会交往及认知功能发育。
与听力正常儿童相比,听障儿童是否有不同的认知途径和特有的认知特征? 影响听障儿童认知发展的因素有哪些?这些是医学、教育、心理等各学科共同关心的问题。
1 认知的概念认知能力指个体了解与认识世界的一系列心智活动,是人们成功完成社会职能最重要的心理过程,包括记忆、语言、思维、动作、知觉、注意和社会学习能力等多种因子[2],是构成智力活动的基础。
认知的基础是感觉和知觉,核心是抽象思维,是人们对事物的构成、性能、事物之间的关系、发展的动力、发展方向以及基本规律的把握能力。
2 听障儿童认知研究的历史回顾上世纪50年代开始,众多学者对听障儿童认知特点及发展规律进行了系统研究。
Oleron的研究率先发现,语言并不是认知发展的必要条件[3]。
Furth报道了他用非语言的方法所做的一系列皮亚杰认知任务的实验,结果显示聋童的认知发展可能滞后于听力正常儿童2年而不是6年[4]。
随后Rittenhouse和Spiro探讨了聋童语言与认知发展的关系,他们比较了36名听力正常儿童(4~16岁)、40名听力残疾儿童(7~19岁,其中16名寄宿于特殊学校,24名随班就读)的体积和重量的守衡能力。
研究发现,只有16名寄宿听力残疾儿童的认知能力与正常儿童之间有显著的差异,而随班就读的听力残疾儿童的认知能力与听力正常儿童之间并没有显著的差别,说明语言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认知的发展。
Rittenhouse、Morreau及Iran等人的比较研究也得出了上述结论,证明在高级认知能力方面,聋人与听力正常人之间没有明显的差异[5]。
早期对听力残疾儿童认知问题的研究基本上采用的是皮亚杰的实验模式,着重探讨分类、守衡、语言等方面的认知能力。
简述学前听障儿童言语与语言发展特点
简述学前听障儿童言语与语言发展特点学前听障儿童是指在3-5岁阶段,由于听觉障碍而对言语及语言发展受到影响的儿童。
他们的言语与语言发展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声音感知的困难:由于听力受限,学前听障儿童往往对声音的感知存在困难。
他们可能无法听到低音调或者轻微的声音,从而对语音的构成和语音片段的连贯性缺乏理解。
2.语音表达的障碍:学前听障儿童由于听觉受限,对于语音的产生和发声机制理解不够充分,因此常常无法正确地模仿和发出一些音素。
他们的语音表达可能不够准确,发音存在替换、省略、增加、畸变等问题。
3.语言理解的困难:由于听觉受限,学前听障儿童可能无法准确理解他人的语言表达。
他们对语言的声音、节奏和韵律理解不够充分,从而导致对语言的理解能力较差,常常需要更多的重复和解释。
4.词汇量的不足:学前听障儿童在词汇的积累上存在一定的困难。
他们由于听觉受限,无法通过自然环境和语言输入进行词汇的积累,导致词汇量相对较少。
这会影响他们的语言表达和沟通能力。
5.语法和句子结构的不完整:由于对语言的理解存在困难,学前听障儿童往往无法掌握语法规则和句子结构。
他们的句子可能存在严重的语法错误,缺乏较复杂的句子结构,从而影响了语言的准确性和流利性。
6.社交交流的障碍:学前听障儿童由于听觉受限,往往无法准确地感知他人的语言表达,导致在社交交流中存在障碍。
他们可能无法及时回应他人的问候或者意图,难以参与到群体讨论中,从而影响了他们的社交能力和人际关系。
在日常的教育和康复中,应该根据学前听障儿童的发展特点,采取相应的教育方法和策略,帮助他们克服语言困难,提升语言和沟通能力。
例如,可以采用手语、口形模仿和影像辅助等方式,提高他们的语音表达能力;同时,可以通过情境化教学和多模态输入方式,增加词汇积累和语法理解的机会;此外,建立积极的沟通环境,鼓励学前听障儿童参与交流和社交活动,提高他们的社交能力和自信心。
听觉障碍儿童的感知觉和思维特点
的健听学生。
• 数学成绩落后同龄普通学生至少3个年级。 • 听觉障碍儿童的成绩落后于健听儿童,而且差距会随着年龄
的增长而日益扩大。
注意:
听觉障碍学生的学业成就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 学业成绩≠智力
•谢 谢!
• 听觉障碍儿童语言发展缓慢影响了他们抽象思维能力的发展,
他们的思维更多地受到事物外在形象的影响。
• 听觉障碍儿童在进行思维活动时,更多地依赖其他感觉通道,
特别是视觉通道。
• 听觉信息的缺乏是导致听觉障碍儿童认知发展滞后主要原因。
提示:
• 重视直观教学方法的运用知觉和 思维特点
听障儿童的感知觉发展特点
• 由于存在听力损失,听障儿童更多地运用其他感觉器官特别
是视觉来获取信息,他们的视觉更为敏锐。
• 关注过多的视觉信息,反而使听障儿童在完成某项任务需要
排除无关信息,集中注意力于某些信息时出现困难。
听障儿童的思维特点
• 从整体上看,听觉障碍儿童的思维发展落后于同龄普通儿童。 • 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听觉障碍儿童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 • 听障儿童抽象思维发展缓慢,并带有明显的形象性。
低龄听障儿童语言与思维浅析
低龄听障儿童语言与思维浅析低龄听障儿童是指在幼儿期出现听力障碍,并受影响的儿童。
他们常常因听力障碍而导致语言和思维发育延迟,给他们的生活和学习带来了很大困难。
了解低龄听障儿童的语言和思维特点,对于家长、教育者和社会大众来说,都是十分重要的。
本文将就低龄听障儿童的语言与思维进行浅析,旨在为相关人士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语言特点1. 语言习得延迟低龄听障儿童的语言习得往往延迟于正常儿童。
由于听力受限,他们无法像正常儿童一样通过倾听和模仿来学会语言。
这种延迟可能导致他们在语言表达和理解能力上与同龄孩子存在较大的差距,因此需要更多的特殊教育和训练,以帮助他们尽快地赶上正常儿童的语言发展步伐。
2. 语言表达障碍低龄听障儿童的语言表达受到一定的障碍。
因为他们无法准确地听到和模仿语音,所以在语音和语调上存在较大的问题。
有些听障儿童甚至可能出现口齿不清、语音模糊的情况。
需要采取一些有效的训练方法,来帮助他们改善这些问题,以更好地进行语言表达。
3. 语言理解困难低龄听障儿童在语言理解方面存在困难。
由于他们无法准确地听到语言信息,因此在理解语言时可能会出现困难和混淆。
这就需要家长和教育者采取更多的耐心和技巧来与他们进行交流和沟通,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语言信息。
二、思维特点1. 认知能力受限低龄听障儿童的认知能力受到一定的限制。
由于他们无法准确地接收外界的语言信息,因此在认知、记忆和思维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困难。
这需要家长和教育者采取更多的帮助和指导,来帮助他们进行认知和思维的训练,以提高他们的认知水平。
2. 社交能力不足低龄听障儿童的社交能力相对不足。
由于语言和听力的障碍,他们在与他人的交流和互动上存在较大的困难。
家长和教育者需要更多的关注和指导,来帮助他们培养良好的社交能力,以更好地融入到社会生活中去。
3. 自理能力需要提高低龄听障儿童的语言与思维发展存在一些困难和特殊的特点。
我们需要采取一些有效的教育和训练方法,来帮助他们克服这些困难,赶上正常儿童的发展步伐。
听障幼儿心理特征
听障幼儿心理特征一、正确认识听障幼儿心理1.肯定听障儿童与普通儿童心理发展的共性2.肯定听障儿童与普通儿童.心理发展的特殊性二、听障幼儿认知的特点1.感知活动(1)信息加工不完整,对事物概念不清楚,理解不完整。
(2)视觉利用:依靠手势语言和别人进行交往,靠视觉器官的直观形式获得信息并进行交流,因此视觉敏感,形象思维非常发达,而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就相对较差。
(3)伤到前庭和半规管会影响平衡功能2.注意的特点(1)无意注意占主导作用,有无意注意发展到有意注意。
(2)稳定性较差,注意广度受限。
(3)注意力分散,注意力的转移代替分配。
(4)转移过程中容易遗漏某些内容。
(5)引起注意的刺激源主要来自视觉对象。
3.记忆的特点:(1)听障幼儿的一般记忆特点:记得慢,忘的快(2)机械记忆、情感记忆比抽象记忆、逻辑记忆好。
(3)无意记忆胜过有意记忆(4)听障学生的视觉形象记忆特:聋生由于听觉障碍,偏向于使用视觉,所以视觉记忆占优势(5)听障幼儿的形象记忆特点:由于听力的损伤,听障幼儿主要以形象记忆为主。
4.思维特点(1)“动作思维→形象思维→抽象思维”整体发展趋势一样,(2)有思维的特殊性,形象思维阶段往后发展很困难。
(3)分析能力优于综合能力(4)概念的扩大和缩小.由于综合能力不足造成。
(5)听障幼儿从外界获得的信息少,从而知识面狭窄,理解力、表达能力和领悟力也处于劣势,这些不足的能力严重影响他们思维的发展,使他们的思维不灵活,常常受思维定势的影响。
5.语言发展的特点(1)从非言辞性语言开始,语言的习得,从理解到表达,同样具有模仿性。
(2)语言发展跟年龄发展是不同步的(3)发展趋势a.如果处于手语环境中,更倾向于手语的学习。
b.处于非聋人环境中,只有简单的体态语c.给听障儿童给予康复训练获得有声语言更倾向于先获得手语,在学习普通话有声语言。
6.学习特点:从模仿开始。
(1)视觉模仿到听觉模仿动作模仿到语言模仿听障:以视觉模仿和动作模仿为主(2)很难获得间接经验习得,大多从直接经验习得(3)知识传授时注意示范作用(4)具有很强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也强。
听力障碍儿童认知
二、注意规律在聋校教学中的运用
• (一)从师生双向活动的角度,建立良好 的教学秩序 • 1、精心组织教学活动 • 2、建立良好的师生互动关系 • 3、优化教学环境
(二)正确运用无意注意的规律组 织教学
• • • • 1、教室环境要整洁、淡雅,物品放置有序。 2、教师着装要讲究。 3、教学内容的难度要适宜。 4、教学方法应灵活多样,防止单调呆板的教 学模式,把提问、讲述、演示与学生阅读、 看话、练习和实际操作等各种教学手段有机 地结合起来。 • 5、教师的语言要规范化,形象化。
第三节听觉障碍儿童的记忆与教育
• 复习回顾: • 记忆 Leabharlann 三环节• 分类 • 品质
一、听觉障碍儿童的记忆 特点
• 1、从记忆所依赖的分析器来看,听觉 障碍儿童的视觉记忆优于动觉记忆。 • 2.词语逻辑记忆薄弱。 • (1)对语音的感知困难。 • (2)言语听觉与言语动觉的神经联系不 复存在。 • (3)与听觉障碍儿童掌握语言的程度有关。
第二章 听力障碍儿童的认知
内容提要
• • • • • 听力障碍儿童的感知觉 听力障碍儿童的注意 听力障碍儿童的记忆 听力障碍儿童的想象 听力障碍儿童的思维
第一节 听力障碍儿童的感知觉
• • 一、听力障碍儿童感知活动的特点 (一)听力障碍儿童的视觉
• • • • • 1、感知活动贫乏,范围狭窄,缺乏完整性。 2、听力障碍儿童视觉感知能力是随着年级的增长逐 步发展的。 3、听力障碍儿童的感知活动缺乏选择性、系统性和 准确性 4、听力障碍儿童的视觉感知中,分析能力比概况能 力强 5、听力障碍儿童感知活动中往往缺少声音的刺激和 语言的参与,感知能力与其语言能力的发展不相适 应。
〔四)把意义识记与机械识记有机 结合起来
听障学生的心理特点
听障学生的心理特点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教育的普及,对于听障学生的关注和重视也越来越多。
了解听障学生的心理特点对于教育工作者和家长来说至关重要,可以更好地帮助他们融入社会、获得成功。
本文将从认知、情感和社交三个方面探讨听障学生的心理特点,并分析其对教育和社会交往的影响。
一、认知特点1.语言发展受限:听障学生在语言习得过程中会遇到困难,他们无法通过听觉来获取语言输入,因此语言的学习和理解是一个艰巨的任务。
这也导致他们在词汇量和语法结构上可能会落后于同龄人。
2.注意力集中困难:由于无法通过听觉感知环境,听障学生在注意力的集中方面可能会遇到困难。
他们更容易受到外界干扰,注意力不易持久,这对于学习和注意力密集的任务是一个挑战。
3.空间感知能力较强:由于听觉受限,听障学生往往依赖视觉和触觉来获取信息。
这使得他们在空间感知方面相对较强,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空间概念。
二、情感特点1.自尊心脆弱:听障学生常常面临着沟通困难、被忽视和歧视的问题,这可能导致他们的自尊心受到打击。
他们可能会感到自卑和无助,对自己的能力和价值产生怀疑。
2.情绪易受影响:听障学生由于语言和交流的障碍,可能会遭受各种挫折和困惑,情绪更容易波动。
他们可能会感到沮丧、焦虑和愤怒,并且对学习和社交产生消极情绪。
3.社会适应困难:由于沟通和交流的问题,听障学生在社交方面可能会遇到困难。
他们可能感到孤立和排斥,缺乏社交技巧和自信,对与他人建立关系和融入社会感到困难。
三、社交特点1.沟通方式多样:听障学生由于听觉受限,他们常常需要借助手语、口型、文字和辅助工具等多种方式进行沟通。
这使得他们在沟通方式方面更具灵活性和创造力。
2.互助意识强烈:听障学生通常会更加重视团队合作和互助精神。
他们意识到自己的困境,并愿意提供帮助和支持给其他听障学生,共同面对挑战。
3.需要包容和理解:由于听障学生的特殊需求和困难,他们更需要社会的包容和理解。
教育工作者和家长应该尊重他们的个体差异,提供合适的支持和资源,帮助他们充分发展潜力。
第二章 听觉障碍儿童的认知与教育
第二章听觉障碍儿童的认知与教育第一节听觉障碍儿童的感知活动与教育一、听觉障碍儿童的感知活动的特点(一)感知活动受到局限1、听觉障碍影响了知觉的完整性2、缩小了感知的范围3、不能利用声音识别物体的某些特性(二)不能利用声音进行定向(三)听觉障碍使视觉发生明显的变化1、视觉反应时2、对物体的视觉认知3、视觉补偿能力得到长足的发展4、视觉表象更清晰、更完整、更接近实物。
(四)触觉、振动觉和言语动觉更具重要性1、触觉和振动觉部分地代偿听觉功能2、言语动觉对听觉障碍儿童学习口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二、听觉障碍儿童观察力的培养(一)听觉障碍儿童观察力的特点1、自觉性差2、缺乏选择性3、整体性不强(二)听觉障碍儿童观察力的培养1、明确观察的目的任务2、激发学生观察的积极性3、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4、尽可能让多种感觉器官参与感知和观察活动5、应注意直观形象和语言的及时结合6、科学地运用“观察教学”,对学生进行观察训练。
第二节听觉障碍儿童的注意与教育一、听觉障碍儿童的注意(一)引起注意的刺激源主要来自视觉对象(二)无意注意其主动作用,有意注意发展迟缓(三)注意的稳定性较差(四)注意的分配更加困难,较多地用注意的转换代替追的分配(五)注意难以随任务的变化而适时转移(六)有意后注意发展水平较低二、注意规律在聋校教学中的运用(一)从师生双向活动的角度,建立良好的教学秩序1、唤起学生的期待心理迎接上课2、建立良好的师生互动关系3、优化教学环境(二)正确运用无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1、教室环境要整洁、淡雅、物品放置有序2、教师着装要讲究,课上课下有别3、教学内容的难度要适应4、教学方法应灵活多样5、教师的语言要规范化、形象化(三)运用有意注意规律组织教学1、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任务2、严格要求,形成良好的教学常规3、课堂组织要紧凑4、防止疲劳产生(四)利用两种注意转换的规律组织教学第三节听觉障碍儿童的记忆与教育一、听觉障碍儿童的记忆1、从记忆所依赖的分析器来看,听觉障碍儿童的视觉记忆优于动觉记忆2、词语——逻辑记忆薄弱(1)对语音的感知困难(2)言语听觉与言语动觉的神经联系不复存在(3)与听觉张障碍儿童掌握语言的程度有关(4)与听觉障碍儿童对语言材料的理解程度有关(5)与强化的机会太少有关(6)与语言的个体保存方式有关二、教育对策(一)打好口语基础多种感官协同参与识记活动(二)充分利用无意识记1、教学内容要符合听觉障碍学生的实际需要2、培养学生的学科兴趣3、创设情景,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三)努力培养有意识记1、及时向他们提出识记的目的任务2、要提出较远的识记任务3、培养学生善于自觉地提出识记任务(四)把意义记忆与机械记忆有机结合起来1、及时复习2、边复习边回忆3、复习方式多样化(五)运用科学的复习方法防止过多过早的遗忘第四节听觉障碍儿童的想象与教育一、听觉障碍儿童的想象(一)无意性较强,有意识相对薄弱(二)想象富于形象性、直观性、逻辑性、概括性相对肤浅(三)想象富于再创造,创造性成分不多二、教育对策(一)发展听觉障碍儿童的语言能力(二)丰富表象、积累想象的素材1、运用直观教学,注重亲身体验2、因地制宜,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参观、游览、实验,要求学生按照一定的目的观察事物,进行实际操作,丰富活动经验。
听觉障碍儿童特征与诊断
听觉障碍儿童特征与诊断听觉障碍是指人的听觉功能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导致个体无法正常感知和理解声音。
听觉障碍可分为先天性和后天性两种。
先天性听觉障碍是指儿童在出生前或出生时就已经存在的听觉障碍,而后天性听觉障碍是指儿童在出生后或幼儿期后才发生的听觉障碍。
1.语言发育延迟:由于听觉功能受损,儿童无法正常听到和理解语言,因此语言发育受到延迟。
他们可能开始说话的时间相对较晚,而且语言表达能力较差。
2.沟通困难:听觉障碍儿童若未接受特殊教育和训练,可能无法像正常儿童一样通过听觉进行有效的沟通。
他们可能需要借助手势、嘴唇读形、书写或者使用助听器等辅助工具来与他人进行交流。
3.学习困难:由于听觉障碍儿童无法正常听到教师和同学的语言表达,他们在学习上可能会遇到困难。
他们需要更多的时间和努力来理解和掌握知识,因此学习进程相对较慢。
4.社交问题:由于沟通困难和学习困难,听觉障碍儿童可能无法像其他正常听力的儿童一样自如地与自己的同龄人交往。
这可能导致他们在社交方面遇到障碍,缺乏自信心和自尊心。
针对听觉障碍儿童的诊断,一般会进行以下几个步骤:1.听力测试:通过听力测试可以确定儿童的听觉功能是否正常。
常用的听力测试方法包括自由场音测试、出生后听力筛查等。
这些测试可以了解儿童的听觉损失程度和类型。
2.语言评估:通过语言评估可以了解儿童的语言发育情况,包括听觉理解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语音发音等。
语言评估可以帮助医生确定儿童的语言发育延迟情况。
3.影像学检查:对于先天性听觉障碍的儿童,医生还可能进行影像学检查,如听觉脑干反应检测和核磁共振成像等,以确定听觉障碍的病因。
诊断结果可以帮助医生制定个性化的康复方案和教育计划,以最大限度地发展儿童的听觉和语言能力。
总之,听觉障碍儿童的特征主要包括语言发育延迟、沟通困难、学习困难和社交问题。
针对听觉障碍儿童的诊断主要包括听力测试、语言评估和影像学检查等。
及早诊断和早期干预对于听觉障碍儿童的康复和发展至关重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5中国听力语言康复科学杂志总第42期听力障碍儿童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听力严重受损或丧失,以致听不清或听不到声音,不能通过自然声音符号进行交流和沟通的儿童[1]。
一般认为听力语言的缺失会影响聋儿的社会交往及认知功能发育。
与听力正常儿童相比,听障儿童是否有不同的认知途径和特有的认知特征? 影响听障儿童认知发展的因素有哪些?这些是医学、教育、心理等各学科共同关心的问题。
1 认知的概念认知能力指个体了解与认识世界的一系列心智活动,是人们成功完成社会职能最重要的心理过程,包括记忆、语言、思维、动作、知觉、注意和社会学习能力等多种因子[2],是构成智力活动的基础。
认知的基础是感觉和知觉,核心是抽象思维,是人们对事物的构成、性能、事物之间的关系、发展的动力、发展方向以及基本规律的把握能力。
2 听障儿童认知研究的历史回顾上世纪50年代开始,众多学者对听障儿童认知特点及发展规律进行了系统研究。
Oleron的研究率先发现,语言并不是认知发展的必要条件[3]。
Furth报道了他用非语言的方法所做的一系列皮亚杰认知任务的实验,结果显示聋童的认知发展可能滞后于听力正常儿童2年而不是6年[4]。
随后Rittenhouse和Spiro探讨了聋童语言与认知发展的关系,他们比较了36名听力正常儿童(4~16岁)、40名听力残疾儿童(7~19岁,其中16名寄宿于特殊学校,24名随班就读)的体积和重量的守衡能力。
研究发现,只有16名寄宿听力残疾儿童的认知能力与正常儿童之间有显著的差异,而随班就读的听力残疾儿童的认知能力与听力正常儿童之间并没有显著的差别,说明语言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认知的发展。
Rittenhouse、Morreau及Iran等人的比较研究也得出了上述结论,证明在高级认知能力方面,聋人与听力正常人之间没有明显的差异[5]。
早期对听力残疾儿童认知问题的研究基本上采用的是皮亚杰的实验模式,着重探讨分类、守衡、语言等方面的认知能力。
上世纪90年代,在中国残联的资助下,由山西医科大学、中国聋儿康复研究中心、北京师范大学,联合国内22个省市相关单位采用希-内学习能力测验量表对我国1758例3~17岁听障儿童及1684名健听儿童智力水平进行调查,发现3岁时听障儿童较健听儿童智力年龄落后约6个月,7岁时落后约12个月,12岁时差距增加至26个月[6]。
进入21世纪,方俊明的“残疾人与正常人的认知过程的比较”课题通过系列实验得出结论:在认知发展过程中,感官残疾人与正常人相比,确实存在发展滞后,但这种差异并没有人们通常想象的那么大,随着年龄的增长和教育与训练,认知发展的差距逐渐缩小和消失[7]。
此类研究的核心问题是如何测定儿童认知能力?近年来许多研究者使用“执行功能”这一概念,他们从系统的角度,将执行功能看作是一种多层次或多维度的有结构的高级认知能力。
李一员[8]等的研究指出聋童的执行功能发展的时间比正常儿童滞后2年左右,这与Noterdaeme等人的研究结果吻合[9]。
但是Jackson认为正常儿童与聋童的执行功能没有发展上的不一致[10]。
在认知结构方面,鲍永清[11]的研究得出以下结论,与听力正常儿童相比,聋儿手眼协调、知觉辨别、空间和知觉等能力方面发展较好,而记忆力和抽象思维能力较弱。
doi:10.3969/j.issn.1672-4933.2010.05.008*基金项目:“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聋儿认知规律 与康复技术规范化的研究》(项目编号:2008BA I50B01);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残疾预 防对策研究》(项目编号:09&ZD072)作者单位:1 山西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 太原 030001 2 中国聋儿康复研究中心 北京 100029作者简介:杨晓娟 在读硕士;研究方向:社会心理流行 病学听障儿童认知发育特征*The cognitive development characteristics of hearing-impaired children■杨晓娟1 张 芳2 综述 曲成毅1 孙喜斌2 审校YANG Xiao-juan,ZHANG Fang,QU Cheng-Yi,SUN Xi-bin【中图分类号】R17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933(2010)05-0035-043 听障儿童的认知特点3.1 记忆记忆是人脑对经验的反映,是人反复感知一定的客观事物,借以形成巩固联系的识记过程。
视觉和听觉是人类接受外界信息的主要渠道,而听障儿童的视觉感知在其认知世界及心理活动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关于听障儿童视觉记忆与听力正常儿童之间是否存在差异的问题,已经有学者做过相关的论述。
国外的研究显示对那些易进行言语编码的材料,听力障碍儿童的视觉短时记忆能力较正常儿童差;而对那些不易进行言语编码的材料与正常儿童相近。
有听力障碍的儿童视觉补偿是相当强的,聋儿在信息处理上具有选择性的技巧,更加依赖于视觉信息[12]。
赵美荣[13]等的研究也发现聋哑儿童视觉鉴别和对色彩刺激的视觉记忆能力较强,由于生理补偿,他们的视觉记忆和想象力有可能高于一般儿童。
王枫[14]等采用一种非语言的检测方法也得出了同样的结论。
曲成毅[6]等人研究结果显示,3~9岁聋儿的短期视觉记忆和色彩记忆与健听儿童差别都有统计学意义。
此外王枫等的研究数据也显示尽管听障儿童存在着视觉补偿能力的现象,但是并不能代替听力障碍所造成的缺陷,所以聋儿对外界事物的理解还是存在明显的困难,这也会影响认知的发展。
3.2 思维认知能力以思维能力为核心。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的和概括的反映,包括动作思维、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
儿童思维发展有3个黄金期,第一阶段(0~3岁)直观动作思维发展,具体形象思维刚刚萌芽;第二阶段(3~7岁)具体形象思维迅速发展,抽象逻辑思维萌芽;第三阶段(7~15岁)发展抽象逻辑思维。
早期听力损失对具体思维能力影响不大,而对借助于语言的抽象思维能力影响较大,在某些概念形成中更差。
研究者认为,在思维发展的直觉行动思维和具体形象思维阶段,聋儿并不比正常儿童落后,只是在思维发展的第三个阶段即抽象思维阶段显出落后[15]。
赵美荣[13]等的研究也得出了同样的结论。
国外有关聋儿思维能力的看法并不一致[16]。
Myklebust,Oleron等人的研究认为,聋儿的抽象思维水平不及听力正常儿童,并提出语言缺陷是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Myklebust提出了他的机能转换假说:聋儿与听力正常儿童的思维等量却非同质,聋儿更擅长于具体思维而非抽象思维,所以提倡着重发展聋童的语言技能,在此基础上才有可能发展其思维能力。
Canabal、Homeamann和Spiro等人的研究发现,听力障碍儿童在较小年龄阶段的思维能力落后于听力健全儿童,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差异会逐渐消失。
以Furch为代表的研究者认为,聋儿和听力正常儿童的思维没有什么差别。
国内孟宪章[17]等的研究显示聋儿的抽象思维能力落后于听力正常儿童,赵美荣、鲍永清等研究也证实了这一点[11,13],这可能是因为聋儿缺少听觉和语言所致。
杨艳云等的研究表明即使聋生的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类比推理)能力的发展都落后于同龄听力正常儿童,但能保持平衡[18],不过这种相对较强的推理能力并未给聋童在学习抽象知识时带来任何的优势,如对形容词的掌握,原因可能是聋童在应用推理能力方面存在着不足。
由于思维一般要通过语言来实现,从小丧失听力导致的言语缺陷、阅读能力差,限制直接和间接经验的获得,使思维发育过程落后。
3.3 语言语言是交际的工具,是思维的外在表现形式,语言与思维紧密相联[19]。
聋儿的语言涉及口语、手语和书面语,我国目前大部分聋校按照以“口语为主,手势语、手指语和书面语恰当运用的原则”进行课堂教学,听障学生的语言能力发展并不令人满意。
国内外部分学者提出了不同听力损失水平的儿童应当发展不同的言语交往模式,轻度与中度听力损失者可以在早期借助助听器进行听力、语言训练,重点发展口语能力;重度、极重度听力损失者可以借助助听器发展口语、手语能力。
国外许多学者认为早期手语的学习对于听障学生获得书面语言有着积极作用[20]。
水仁德[21]等的研究也显示以聋人手语为母语并不影响听障学生今后书面语言的学习。
方俊明[7]研究显示,聋人虽然在书面语的输入与输出条件下语言理解和语言生成的能力明显地落后于听力正常人,但在手语的输入与输出条件下语言理解和语言生成的能力与听力正常人的口语相比没有显著的差异。
研究者认为,汉语语言系统支持下的手语对中国聋童语言的发展能产生积极的影响,主张在聋校中实行手势语与口语的双语教学[11]。
还有一部分研究者认为,说的能力并不是最为重要的,重要的是能在聋童更早的时候使用任何一种语言形式进行交流。
当前我国多数听力障碍儿童(这里指那些不能通过听觉通道获得有声语言的聋儿)的有声语言发展具有不完整、不流畅的特点,大多数聋童的有36中国听力语言康复科学杂志2010第5期声语言发展很难达到完整和流畅使用的水平。
口语发展水平和速度难以跟上认知的发展。
多年的口语教学发现多数听障学生最后达到的口语水平不仅不足以应付日常交流,而且他们的语言理解水平也很低,制约了他们对事物的理解和认识。
因此不少研究者都趋向于这样一种观点:听力障碍儿童的认知作业能力之所以低,是由于语言障碍使他们难以理解所从事的作业,而非认知能力的不足。
如果采用他们熟悉的表达方式,他们的成绩会大大提高[16]。
国内许多聋校开设了学龄听障儿童听觉言语康复训练班(通称口语强化班),核心是帮助听障儿童形成和发展有声语言,建立正确的语音意识,发展语音思维,把语言与文字统一起来,为将来的学习和发展奠定基础[22]。
实践证明,通过对有残余听力的学龄听障儿童进行听觉言语康复训练,可以培养他们一定程度的听说交往能力,促进其语言的发展。
3.4 认知的其他方面聋儿在手眼协调、知觉辨别、空间知觉等能力方面始终发展较好。
这是因为聋儿视觉代偿能力较强,他们比听力正常儿童观察更仔细,辨别事物的能力更强[8]。
聋童由于语言发展缓慢而低下,所以他们内部注意的发展水平明显低于正常儿童,自我意识能力也很差,对问题的思考缺乏深度,难以准确地剖析自己和他人的思维、情感体验等[15]。
张雪娇[23]等研究表明,聋哑儿童社会适应能力亦明显低于听力正常儿童,以运动能力、交往能力、参加集体活动和自我管理能力不足为主。
4 听障儿童认知功能影响因素4.1 年龄智力是一个高度概括性的概念,涉及到认知功能的许多维度。
研究表明,与听力正常儿童相比较,总的趋势是年龄越小听障儿童的智龄与听力正常儿童越接近,随着年龄增长,差距逐渐增大。
从2岁配戴助听器开始并送到康复中心培训班接受听觉言语康复教育的聋儿,甚至比听力正常儿童达到更高的智力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