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障儿童认知发育特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5

中国听力语言康复科学杂志总第42期听力障碍儿童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听力严重受损或丧失,以致听不清或听不到声音,不能通过自然声音符号进行交流和沟通的儿童[1]。一般认为听力语言的缺失会影响聋儿的社会交往及认知功能发育。与听力正常儿童相比,听障儿童是否有不同的认知途径和特有的认知特征? 影响听障儿童认知发展的因素有哪些?这些是医学、教育、心理等各学科共同关心的问题。

1 认知的概念

认知能力指个体了解与认识世界的一系列心智活动,是人们成功完成社会职能最重要的心理过程,包括记忆、语言、思维、动作、知觉、注意和社会学习能力等多种因子[2],

是构成智力活动的基础。认知的基础是感觉和知觉,核心是抽象思维,是人们对事物的构成、性能、事物之间的关系、发展的动力、发展方向以及基本规律的把握能力。

2 听障儿童认知研究的历史回顾

上世纪50年代开始,众多学者对听障儿童认知特点及发展规律进行了系统研究。Oleron的研究率先发现,语言并不是认知发展的必要条件[3]。Furth报道了他用非语言的方法所做的一系列皮亚杰认知任务的实验,结果显示聋童的认知发展可能滞后于听力正常儿童2年而不是6年[4]。随后Rittenhouse和Spiro探讨了聋童语言与认知发展的关系,他们比较了36名听力正常儿童(4~16岁)、

40名听力残疾儿童(7~19岁,其中16名寄宿于特殊学校,24名随班就读)的体积和重量的守衡能力。研究发现,只有16名寄宿听力残疾儿童的认知能力与正常儿童之间有显著的差异,而随班就读的听力残疾儿童的认知能力与听力正常儿童之间并没有显著的差别,说明语言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认知的发展。Rittenhouse、Morreau及Iran等人的比较研究也得出了上述结论,证明在高级认知能力方面,聋人与听力正常人之间没有明显的差异[5]。

早期对听力残疾儿童认知问题的研究基本上采用的是皮亚杰的实验模式,着重探讨分类、守衡、语言等方面的认知能力。

上世纪90年代,在中国残联的资助下,由山西医科大学、中国聋儿康复研究中心、北京师范大学,联合国内22个省市相关单位采用希-内学习能力测验量表对我国1758例3~17岁听障儿童及1684名健听儿童智力水平进行调查,发现3岁时听障儿童较健听儿童智力年龄落后约6个月,7岁时落后约12个月,12岁时差距增加至26个月[6]。进入21世纪,方俊明的“残疾人与正常人的认知过程的比较”课题通过系列实验得出结论:在认知发展过程中,感官残疾人与正常人相比,确实存在发展滞后,但这种差异并没有人们通常想象的那么大,随着年龄的增长和教育与训练,认知发展的差距逐渐缩小和消失[7]。

此类研究的核心问题是如何测定儿童认知能力?近年来许多研究者使用“执行功能”这一概念,他们从系统的角度,将执行功能看作是一种多

层次或多维度的有结构的高级认知能力。李一员[8]等的研究指出聋童的执行功能发展的时间比正常儿童滞后2年左右,这与Noterdaeme等人的研究结果吻合[9]。

但是Jackson认为正常儿童与聋童的执行功能没有发展上的不一致[10]。

在认知结构方面,鲍永清[11]的研究得出以下结论,

与听力正常儿童相比,聋儿手眼协调、知觉辨别、空间和知觉等能力方面发展较好,而记忆力和抽象思维能力较弱。

doi:10.3969/j.issn.1672-4933.2010.05.008

*基金项目:“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聋儿认知规律 与康复技术规范化的研究》(项目编号:2008BA I50B01);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残疾预 防对策研究》(项目编号:09&ZD072)作者单位:1 山西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 太原 030001 2 中国聋儿康复研究中心 北京 100029作者简介:杨晓娟 在读硕士;研究方向:社会心理流行 病学

听障儿童认知发育特征*

The cognitive development characteristics of hearing-impaired children

■杨晓娟1 张 芳2 综述 曲成毅1 孙喜斌2 审校

YANG Xiao-juan,ZHANG Fang,QU Cheng-Yi,SUN Xi-bin

【中图分类号】R17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933(2010)05-0035-04

3 听障儿童的认知特点

3.1 记忆

记忆是人脑对经验的反映,是人反复感知一定的客观事物,借以形成巩固联系的识记过程。视觉和听觉是人类接受外界信息的主要渠道,而听障儿童的视觉感知在其认知世界及心理活动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关于听障儿童视觉记忆与听力正常儿童之间是否存在差异的问题,已经有学者做过相关的论述。国外的研究显示对那些易进行言语编码的材料,听力障碍儿童的视觉短时记忆能力较正常儿童差;而对那些不易进行言语编码的材料与正常儿童相近。有听力障碍的儿童视觉补偿是相当强的,聋儿在信息处理上具有选择性的技巧,更加依赖于视觉信息[12]。赵美荣[13]等的研究也发现聋哑儿童视觉鉴别和对色彩刺激的视觉记忆能力较强,由于生理补偿,他们的视觉记忆和想象力有可能高于一般儿童。王枫[14]等采用一种非语言的检测方法也得出了同样的结论。曲成毅[6]等人研究结果显示,3~9岁聋儿的短期视觉记忆和色彩记忆与健听儿童差别都有统计学意义。此外王枫等的研究数据也显示尽管听障儿童存在着视觉补偿能力的现象,但是并不能代替听力障碍所造成的缺陷,所以聋儿对外界事物的理解还是存在明显的困难,这也会影响认知的发展。

3.2 思维

认知能力以思维能力为核心。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的和概括的反映,包括动作思维、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儿童思维发展有3个黄金期,第一阶段(0~3岁)直观动作思维发展,具体形象思维刚刚萌芽;第二阶段(3~7岁)具体形象思维迅速发展,抽象逻辑思维萌芽;第三阶段(7~15岁)发展抽象逻辑思维。早期听力损失对具体思维能力影响不大,而对借助于语言的抽象思维能力影响较大,在某些概念形成中更差。研究者认为,在思维发展的直觉行动思维和具体形象思维阶段,聋儿并不比正常儿童落后,只是在思维发展的第三个阶段即抽象思维阶段显出落后[15]。赵美荣[13]等的研究也得出了同样的结论。

国外有关聋儿思维能力的看法并不一致[16]。Myklebust,Oleron等人的研究认为,聋儿的抽象思维水平不及听力正常儿童,并提出语言缺陷是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Myklebust提出了他的机能转换假说:聋儿与听力正常儿童的思维等量却非同质,聋儿更擅长于具体思维而非抽象思维,所以提倡着重发展聋童的语言技能,在此基础上才有可能发展其思维能力。Canabal、Homeamann和Spiro等人的研究发现,听力障碍儿童在较小年龄阶段的思维能力落后于听力健全儿童,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差异会逐渐消失。以Furch为代表的研究者认为,聋儿和听力正常儿童的思维没有什么差别。

国内孟宪章[17]等的研究显示聋儿的抽象思维能力落后于听力正常儿童,赵美荣、鲍永清等研究也证实了这一点[11,13],这可能是因为聋儿缺少听觉和语言所致。杨艳云等的研究表明即使聋生的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类比推理)能力的发展都落后于同龄听力正常儿童,但能保持平衡[18],不过这种相对较强的推理能力并未给聋童在学习抽象知识时带来任何的优势,如对形容词的掌握,原因可能是聋童在应用推理能力方面存在着不足。由于思维一般要通过语言来实现,从小丧失听力导致的言语缺陷、阅读能力差,限制直接和间接经验的获得,使思维发育过程落后。

3.3 语言

语言是交际的工具,是思维的外在表现形式,语言与思维紧密相联[19]。聋儿的语言涉及口语、手语和书面语,我国目前大部分聋校按照以“口语为主,手势语、手指语和书面语恰当运用的原则”进行课堂教学,听障学生的语言能力发展并不令人满意。国内外部分学者提出了不同听力损失水平的儿童应当发展不同的言语交往模式,轻度与中度听力损失者可以在早期借助助听器进行听力、语言训练,重点发展口语能力;重度、极重度听力损失者可以借助助听器发展口语、手语能力。国外许多学者认为早期手语的学习对于听障学生获得书面语言有着积极作用[20]。水仁德[21]等的研究也显示以聋人手语为母语并不影响听障学生今后书面语言的学习。方俊明[7]研究显示,聋人虽然在书面语的输入与输出条件下语言理解和语言生成的能力明显地落后于听力正常人,但在手语的输入与输出条件下语言理解和语言生成的能力与听力正常人的口语相比没有显著的差异。研究者认为,汉语语言系统支持下的手语对中国聋童语言的发展能产生积极的影响,主张在聋校中实行手势语与口语的双语教学[11]。还有一部分研究者认为,说的能力并不是最为重要的,重要的是能在聋童更早的时候使用任何一种语言形式进行交流。

当前我国多数听力障碍儿童(这里指那些不能通过听觉通道获得有声语言的聋儿)的有声语言发展具有不完整、不流畅的特点,大多数聋童的有

36中国听力语言康复科学杂志2010第5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