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地方课程教案
六年级上册地方课程教案
六年级上册地方课程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认识地方文化的独特性,培养学生的地域认同感。
2. 通过学习地方历史、地理、风土人情等内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 培养学生热爱家乡、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第一课时:地方历史与文化1. 介绍家乡的历史背景和发展历程。
2. 分析地方文化的特点和影响。
第二课时:地方地理与环境1. 讲解家乡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
2. 介绍家乡的自然景观和生态环境。
第三课时:地方风土人情1. 分析家乡的风俗习惯、传统节日。
2. 探讨地方方言、民间艺术等特色文化。
第四课时:家乡的保护与发展1. 引导学生关注家乡的发展现状和问题。
2. 提出保护家乡环境、传承文化的措施。
三、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地方历史、地理、风土人情等内容。
2.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深入了解家乡的特色文化。
3. 开展小组讨论,引导学生关注家乡的发展问题。
四、教学评价1. 学生能简要介绍家乡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等方面的内容。
2. 学生关注家乡的发展现状,提出保护家乡环境、传承文化的措施。
3. 学生对家乡的特色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提高地域认同感。
五、教学资源1. 教材:六年级上册地方课程教材。
2. 课件:地方历史、地理、风土人情等方面的图片、视频等资料。
3. 参考资料:关于家乡的报纸、杂志、网络资源等。
六、教学活动第一课时:历史探索之旅1.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询问长辈等方式,了解家乡的历史背景和发展历程。
第二课时:地理探索之旅1.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户外实地考察,观察家乡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
2. 学生记录考察过程中的发现,教师讲解家乡的自然景观和生态环境。
七、风土人情体验第一课时:民俗风情1. 教师介绍家乡的风俗习惯、传统节日,引导学生参与相关的实践活动。
2. 学生亲身体验家乡的民俗风情,了解地方文化的独特性。
第二课时:方言与民间艺术1. 教师讲解家乡的方言特点,引导学生进行方言交流。
六年级地方课程教案
六年级地方课程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认识地方文化的特色,培养学生的地域认同感。
2. 通过学习地方历史、地理、民俗等知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 培养学生热爱家乡、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第一单元:家乡的历史与文化1. 课时安排:2课时2. 教学重点:了解家乡的历史变迁和文化特色。
3. 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深刻理解家乡文化的内涵。
第二单元:家乡的地理与环境1. 课时安排:2课时2. 教学重点:掌握家乡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和生态环境。
3. 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家乡的历史、地理和文化。
2.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具体的事例,深入理解家乡的特色文化。
3. 采用小组合作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给予相应的评价。
2. 作业完成情况评价: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3. 实践探究评价:评估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如参观家乡的历史遗迹、民俗活动等。
五、教学计划第一周:家乡的历史与文化(第1课时)1. 导入新课,介绍家乡的历史与文化。
2. 引导学生了解家乡的历史变迁,分析历史事件对家乡文化的影响。
第二周:家乡的地理与环境(第1课时)1. 导入新课,介绍家乡的地理位置和地形地貌。
2. 分析家乡的生态环境,引导学生关注环境保护。
六、家乡的民俗与风情1. 课时安排:2课时2. 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家乡的民俗风情,感受家乡的魅力。
3. 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深刻理解民俗风情的内涵。
七、家乡的经济与社会1. 课时安排:2课时2. 教学重点:了解家乡的经济状况和社会发展,培养学生关注家乡发展的意识。
3. 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认识到家乡发展的不平衡性。
八、家乡的自然资源与保护1. 课时安排:2课时2. 教学重点:掌握家乡的自然资源,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
小学六年级地方课程教案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交通安全之认识交通标志教学目标:1、了解公路旁各种标志牌的用处,懂得要爱护标志牌。
2、初步学会识别常见的交通标志,并知道它们的用处。
3、使学生受到交通安全知识的教育,增强安全意识。
教学重、难点:使学生初步学会识别常见的交通标志,并知道它们的用处。
教学准备:课件、标志牌教具卡片。
每人一张没有上色的标志牌、每人一张白纸、水彩笔。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激趣揭题师:小马是森林里的长跑健将,今天一大早,他又沿着公路进行长跑训练,结果一路上发现了许多怪牌子(出示标志牌)。
师:你见过这样的牌吗?是在哪儿看见的?学生回答:生1:我在我家旁边的十字路口看见过这种牌。
生2:我在到外婆家的路上看见过。
生3:我是在山洞的洞口看见的。
……课件播放生活中一些常见的交通标志,揭示课题:这些出现在公路边的牌子是交通标志牌,它提醒司机行人注意交通安全。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认识一些常见的交通标志。
二、合作探究认识标志活动1:初步认识常见的交通标志课件出示四个标志牌。
师:看屏幕上的这四个标志牌,想一想它们具体有什么作用呢?如果你是这些标志牌,你会对司机叔叔说些什么?请你和同桌选择其中一个讨论讨论。
反馈交流:⑴、反向弯路标志师:看(课件演示)汽车开在盘山公路上,你发现了什么?生1:汽车一下向左拐弯,一下又向右拐弯。
生2:汽车连续拐了两个弯。
生3:向左向右拐弯的方向是相反的。
生4:山路弯弯曲曲,汽车开来开去很危险。
生5:路边的标志牌就说明了山路是弯弯曲曲的。
……师生共同给标志取名——反向弯路标志(课件点击出示板书)师:如果你是这个标志,你会对司机叔叔说什么?生1:司机叔叔,这里汽车一下要向左拐弯,一下又要向右拐弯,要小心哟。
生2:司机叔叔,这里山路弯弯曲曲,汽车开来开去很危险的,你要注意一点。
生3:司机叔叔,山路弯弯曲曲,开车一定要小心。
……师:如果一条山路上有连续好多个弯,你能画个标志告诉司机叔叔吗?学生画好后展示讲评。
⑵、交叉路口标志(课件演示)T型交叉路口不同方向两车相撞,得出在交叉路口设置一个交叉路口标志可提醒司机减速慢行,保证安全。
六年级地方课程教案
六年级地方课程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认识地方文化的特色,培养学生的家乡情怀。
2. 通过学习地方历史、地理、民俗等知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 培养学生热爱家乡、保护环境、传承文化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1. 家乡的历史:介绍家乡的历史发展、重要事件、历史人物等。
2. 家乡的地理:介绍家乡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特点等。
3. 家乡的民俗:介绍家乡的风俗习惯、传统节日、民间艺术等。
4. 家乡的环境:介绍家乡的自然环境、资源分布、环境保护等。
5. 家乡的文化:介绍家乡的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产业等。
三、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家乡的历史、地理、民俗等知识。
2.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家乡的环境问题和文化特色。
3. 采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家乡的发展现状和未来规划。
4. 采用实地考察法,组织学生参观家乡的历史遗迹、文化场所等。
四、教学评价1. 学生对家乡的历史、地理、民俗等知识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对家乡环境问题的认识和解决能力。
3. 学生对家乡文化的理解和传承意识。
五、教学计划1. 第一周:家乡的历史教学活动:讲解、讨论、实地考察等。
2. 第二周:家乡的地理教学内容:介绍家乡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特点等。
教学活动:讲解、地图绘制、实地考察等。
3. 第三周:家乡的民俗教学内容:介绍家乡的风俗习惯、传统节日、民间艺术等。
教学活动:讲解、展示、实践等。
4. 第四周:家乡的环境教学内容:介绍家乡的自然环境、资源分布、环境保护等。
教学活动:讲解、案例分析、实地考察等。
5. 第五周:家乡的文化教学内容:介绍家乡的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产业等。
教学活动:讲解、讨论、实地考察等。
六、教学资源1. 教材:《家乡的地方课程》2. 辅助材料:历史图片、地理图表、民俗物品、环境数据等。
3. 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电脑、打印机等。
4. 实地考察基地:历史遗迹、文化场所、自然资源等。
七、教学进度安排1. 第一周:家乡的历史课时:2课时2. 第二周:家乡的地理课时:2课时教学内容:介绍家乡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特点等。
六年级地方课程教案
六年级地方课程教案地方课程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自己所在的地方的自然环境、人文景观、特色文化等。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总结的能力,培养学生对地方的归属感和自豪感。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和对地方文化的保护意识。
二、教学重点了解自己所在的地方的自然环境、人文景观、特色文化等。
三、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总结的能力。
四、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法、讨论法、归纳法、实践教学法。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引导学生看一段视频,介绍一些著名地方的自然风景和人文景观,让学生了解不同地方的特色。
2. 学习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一个地方进行深入了解,包括地方的自然环境、人文景观和特色文化等。
并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了解,制作一份PPT或海报,展示给全班同学。
3. 展示每个小组展示他们所选择的地方,并向全班同学介绍他们所了解到的自然环境、人文景观和特色文化等。
4. 总结通过小组展示,学生一起总结不同地方的特色,包括不同地方的自然环境、人文景观和特色文化等。
5. 课外调研布置学生到具体地点进行实地考察,了解更多关于地方的信息,包括地方的历史文化、传统工艺、特色美食等。
学生可以以日记、照片、视频等形式记录调研结果,并在下一堂课上进行分享。
六、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表现,包括分工合作、沟通协商、展示等。
2. 评价学生在课外调研中的记录和分享能力。
3. 通过学生的展示和总结,评价学生对地方的了解程度和培养学生对地方的归属感和自豪感的效果。
七、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参加地方的文化活动,了解和体验地方的传统文化。
2. 组织学生参观地方的自然景点和历史遗迹,加深学生对地方的认知。
3. 引导学生保护地方的环境和文化,培养学生的环保和文化保护意识。
八、教学资源1. 视频资源:介绍不同地方的自然风景和人文景观的视频。
2. 图书资源:介绍地方自然环境、人文景观和特色文化的图书。
3. 网络资源:如地方特色美食、特产等的介绍和图片。
六年级地方课程教案
六年级地方课程教案地方课程教案(六年级)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并了解本地区的自然地理、历史文化等方面的知识,增强对本地区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一、课程内容:1. 本地区的地理概况2. 本地区的历史文化3. 本地区的名胜古迹二、教学准备:1. 地图、图片等教具2. 本地区的地理、历史文化相关资料三、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将地图展示给学生,并引导学生找出本地区的位置。
通过讨论和提问,引导学生回忆和复习本地区的地理特点。
2. 学习地理概况:通过展示地图和图片,介绍本地区的地理概况,包括地理位置、地势、气候等。
学生可以通过观察地图,回答问题,了解本地区的地理特点。
3. 学习本地区的历史文化:通过展示图片和资料,介绍本地区的历史文化,包括本地区的传统节日、传统手工艺等。
学生可以通过观察图片,回答问题,了解本地区的历史文化。
4. 学习本地区的名胜古迹:通过展示图片和资料,介绍本地区的名胜古迹,包括著名景点、历史古迹等。
学生可以通过观察图片,回答问题,了解本地区的名胜古迹。
5. 小结与复习:教师复习本课所学的内容,并进行总结,让学生对本地区的地理、历史文化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四、课堂评价:通过讨论、问题回答等活动,检查学生对本地区地理、历史文化等方面知识的掌握情况。
可以采用口头评价或以小组形式完成的练习进行评价。
五、拓展延伸:学生可以通过参观本地区的名胜古迹、父母的协助等方式,深入了解和感受本地区的地理、历史文化。
可以通过展示、报告等方式分享自己对本地区的了解和感受。
六、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通过具体的情境和实例,让学生能够实际感受和体验本地区的地理、历史文化等方面的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提高学习效果。
同时,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
小学六年级地方课程教案
小学六年级地方课程教案家庭生活安全第一节家庭防火教学时间一、教学目标1、通过对火灾事件的了解提高学生的防火意识。
2、认识各种灭火设备,牢记灭火方法3、以小组为单位制作防火宣传墙报共同提高防火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提高学生的家庭防火意识。
2.通过本节课的研究让学生充分了解火灾中各种逃生自救的办法二、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火灾是无情的。
但是,在无情的大火面前,如果能够有效地进行防范,就可以逃避火魔的侵害,摆脱灾难和痛苦。
(二)火灾事件介绍:方法:运用幻灯片展示各种火灾现场图片,学生谈观后感受。
教师总结:“生命如此美丽,又是如此脆弱爱惜生命提高防火意识”(三)熟灭火设备,牢记灭火办法。
方法:运用幻灯片介绍各种灭火设备,牢记各种灭火方法。
教师组织学生表演模拟灭火(制造道具、学生扮演XXX 和灭火英雄)(四)学会背诵《儿童防火歌》1.儿童防火歌小同伙笑呵呵,大家来唱鼓掌歌。
你拍一我拍一,拍完南北拍东西。
你拍二我拍二,咱俩宣扬做同伴。
你拍三我拍三,禁火场所别吸烟。
你拍四我拍四,用火不当会出事。
你拍五我拍五,烟囱坏了快修补。
你拍六我拍六,XXX失火不好救。
你拍七我拍七,不要玩火做游戏。
你拍八我拍八,电线不能随便拉。
你拍九我拍九,火警电话一一九。
你拍十我拍十,人人防火要落实。
我拍你你拍我,大家都要来防火。
2.小组为单元制造防火宣扬墙报。
(五)展示幻灯片研究自救知识几种逃生办法的总结:1、关门求生2、测试门的温度3、从窗户逃生4、高层建筑火灾逃生5、公共场所火灾逃生6、安全出口逃3、教学小结:同学们,今天我们学到了哪些防火知识呢?注意家庭用火安全,发生火灾时,及时拨打119火警电话。
四、功课以图书网络为资源进行防火知识的搜集活动。
第二节家庭烫伤预防教学时间一.教学目标:1.了解家庭烫伤几种情况。
2.加强平时注意烫伤。
二.教学重,难点:增强家庭安全的意识。
三.课前准备:有关烫伤的资料。
四.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在生活中,最常见得家庭伤害是被热水,热油烫伤。
六年级下测地方课教案修
六年级下册《地方课程》教案修正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认识我国不同地方的特色文化、历史、地理、资源等。
2. 通过对比分析,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提高学生的地域认同感。
3. 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合作交流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第一课时:家乡的概况1. 介绍家乡的自然地理特征(如地理位置、气候、地形、水系等)。
2. 介绍家乡的历史文化特色(如历史文化名城、著名历史人物、民间传说等)。
3. 分析家乡的发展优势与不足。
第二课时:家乡的产业1. 了解家乡的主要农业产业(如粮食作物、经济作物、特色农业等)。
2. 了解家乡的工业发展(如主导产业、新兴产业、特色产业等)。
3. 探讨家乡产业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第三课时:家乡的民俗风情1. 介绍家乡的传统节日习俗。
2. 介绍家乡的特色美食、民间艺术等。
3. 感受家乡民俗风情的魅力,培养学生的地域情感。
第四课时:家乡的环境与资源1. 分析家乡的自然环境(如生态环境、资源状况等)。
2. 探讨家乡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3. 培养学生环保意识,提高学生关爱家园的责任感。
第五课时:家乡的名人故事1. 讲述家乡的著名历史人物、文化名人等。
2. 分析名人的精神品质,激发学生立志成才的决心。
3. 培养学生热爱家乡、为家乡争光的情感。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家乡的问题。
2.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深入了解家乡的特色与优势。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
4. 利用多媒体展示法,丰富教学手段,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教学评价1. 学生对家乡的概况、产业、民俗风情、环境与资源等方面的认识程度。
2. 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地域认同感以及立志成才的决心。
3. 学生主动探究、合作交流能力的提升。
五、教学资源1. 家乡的地图、图片、视频等资料。
2. 有关家乡的文献、书籍、报道等资料。
3. 学生分组讨论所需的学习材料。
六、家乡的旅游景点1. 介绍家乡的著名旅游景点(如名胜古迹、自然风光、人文景观等)。
六年级下册地方课程国学教案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认识国学的基本概念和内涵,对国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2. 通过学习国学经典,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
3.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二、教学内容1. 国学的定义与分类2. 国学经典著作简介3. 国学的学习方法4. 国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5. 国学典故和成语故事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让学生掌握国学的定义、分类及其基本内容。
2. 难点:引导学生运用国学知识,提高文学素养和品德修养。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解、讨论、案例分析等教学方法,让学生深入了解国学。
2. 结合课外阅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学生的国学知识。
3. 开展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国学知识,提高综合素质。
五、教学安排1. 第一课时:国学的定义与分类2. 第二课时:国学经典著作简介3. 第三课时:国学的学习方法4. 第四课时:国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5. 第五课时:国学典故和成语故事教案示例:【第一课时:国学的定义与分类】1. 导入:简要介绍国学的概念,引发学生对国学的兴趣。
2. 讲解:详细讲解国学的定义、分类及其基本内容。
3. 互动:学生提问,教师解答;学生分享自己对国学的认识和体会。
4. 总结:强调国学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学习、运用国学知识。
【第五课时:国学典故和成语故事】1. 导入:引导学生回顾前几节课所学内容,激发学生对国学典故和成语故事的兴趣。
2. 讲解:讲解一则国学典故或成语故事,引导学生了解其中的文化内涵。
3. 互动:学生分享自己了解的典故或成语故事,教师点评、指导。
4. 总结:强调国学典故和成语故事在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化素养。
六、教学内容6. 诗词鉴赏与创作7. 书法艺术欣赏与实践8. 传统文化与民俗9. 中国历史与人物10. 道德修养与人文素质七、教学重点与难点6. 重点:培养学生对诗词的鉴赏能力,掌握基本的诗词创作技巧。
六年级地方课教案[方案]
六年级地方课教案[方案]第一章:认识我们的家乡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认识自己所在的家乡,包括地理位置、历史文化、风土人情等。
2. 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教学内容:1. 家乡的地理位置介绍。
2. 家乡的历史文化概述。
3. 家乡的风土人情描述。
教学活动:1. 让学生带来家乡的图片或实物,进行展示和介绍。
2.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对家乡的了解和感受。
3. 邀请当地的文化人士或长者来校讲解家乡的历史文化。
第二章:探索家乡的自然环境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家乡的自然环境特点,包括地形、气候、植被等。
2. 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内容:1. 家乡的地形特点介绍。
2. 家乡的气候特点介绍。
3. 家乡的植被特点介绍。
教学活动:1. 组织学生进行户外考察,观察和记录家乡的自然环境特点。
2. 让学生通过绘画或写作的方式,表达自己对家乡自然环境的感受。
3. 邀请环保专家来校讲解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第三章:了解家乡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家乡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包括产业发展、基础设施、民生改善等。
2.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自豪感。
教学内容:1. 家乡的产业发展介绍。
2. 家乡的基础设施建设介绍。
3. 家乡的民生改善情况介绍。
教学活动:1. 组织学生参观家乡的企业或项目,了解家乡的产业发展。
2. 让学生通过调查或采访的方式,了解家乡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民生改善情况。
3. 邀请家乡的领导或相关部门负责人来校介绍家乡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
第四章:体验家乡的文化活动教学目标:1. 让学生体验家乡的文化活动,增强对家乡文化的认同感。
2. 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创新能力。
教学内容:1. 家乡的文化活动介绍。
2. 家乡的文化遗产保护。
3. 创新文化活动的方式。
教学活动:1. 组织学生参加家乡的传统节日或文化活动,体验家乡的文化魅力。
2. 让学生通过调查或研究的方式,了解家乡的文化遗产保护情况。
3. 鼓励学生创新文化活动的方式,如组织一场文化交流展览或演出。
小学地方课程教案
小学地方课程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认识地方特色,培养学生的地域文化意识。
2. 通过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 培养学生热爱家乡、保护环境的情感。
二、教学内容:1. 家乡的自然环境:地理、气候、资源等。
2. 家乡的人文环境:历史、文化、民俗等。
3. 家乡的特色产业:农业、手工业、旅游业等。
4. 家乡的环境保护:环保意识、实践行动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让学生了解家乡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特色产业和环境保护。
2.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家乡的特色产业和环境保护。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寻找答案。
2. 运用案例分析法,分析家乡的特色产业和环境保护实例。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五、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的教学材料,如图片、视频、案例等。
2. 准备实践活动所需的工具和材料。
3. 安排学生分组,并指定小组长。
六、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家乡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家乡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
2. 探究:让学生分组讨论,分别研究家乡的地理、气候、资源和历史文化、民俗等。
3. 实践:让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如调查家乡的特色产业、参观家乡的环保项目等。
4. 总结:让学生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分享学习心得。
七、教学评价:1. 学生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情况。
2. 学生表现:评价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 学生作业:检查学生的课后作业,了解学生对家乡特色产业和环境保护的理解程度。
八、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家乡特色产业的实地考察,深入了解家乡的产业发展。
2. 邀请环保专家进行讲座,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3. 举办家乡文化展览,让学生展示家乡的文化魅力。
九、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
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地域文化意识和环保意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六年级地方课程教案
六年级地方课程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认识地方文化的特色,培养学生的地域认同感。
2. 通过学习地方历史、地理、民俗等知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 培养学生热爱家乡、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第一单元:地方历史1. 节课:家乡的历史变迁内容:了解家乡的历史背景、重要事件和名人。
2. 节课:地方古迹探究内容:参观家乡的古建筑、历史遗址,了解其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
第二单元:地方地理3. 节课:家乡的自然环境内容:学习家乡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特点等。
4. 节课:家乡的资源与环境内容:了解家乡的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
第三单元:地方民俗5. 节课:家乡的节日习俗内容:学习家乡的传统节日、习俗和民间艺术。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家乡的历史、地理、民俗等问题。
2. 利用实地考察、采访、调查等方法,让学生亲身感受家乡的特色文化。
3. 运用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四、教学评价1. 学生对家乡历史、地理、民俗知识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参与实地考察、采访、调查等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 学生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的能力和表现。
五、教学资源1. 地方历史、地理、民俗等资料书籍。
2. 实地考察、采访、调查所需的器材和工具。
3. 网络资源,如地方新闻、博客、论坛等。
六、教学活动1. 组织学生参观家乡的历史博物馆,通过实物和图片了解家乡的历史变迁。
2. 开展地方历史知识竞赛,激发学生对家乡历史的兴趣。
3. 安排学生进行地方地理考察,如河流、山脉、城市布局等,增强学生对家乡地理环境的认识。
七、教学实践1. 组织学生参与地方民俗活动,如民间艺术表演、传统手工艺制作等,让学生亲身体验家乡民俗的魅力。
2. 开展环境保护活动,如河流清洁、植树造林等,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
八、教学拓展1. 引导学生进行地方历史、地理、民俗的深入研究,如选择一个地方历史人物、地方特色地理现象、民间艺术等进行专题研究。
小学地方课程教案六年级
小学地方课程教案六年级教案小学地方课程教案六年级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本地区的历史、地理、文化等方面的知识。
2. 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关注家乡的情感。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本地区的历史沿革2. 本地区的地理特点3. 本地区的文化特色三、教学过程(一)导入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教师简要介绍本节课的主题:了解本地区的历史、地理、文化。
(二)本地区的历史沿革1. 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本地区的历史地图,让学生了解本地区的历史变迁。
2. 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个历史时期,深入了解该时期本地区的历史事件。
3.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三)本地区的地理特点1. 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本地区的地图,让学生了解本地区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等。
2. 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个地理特点,深入了解该特点对本地区的影响。
3.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四)本地区的文化特色1. 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本地区的文化景观,让学生了解本地区的传统文化、民俗风情等。
2. 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个文化特色,深入了解该特色的形成原因和传承方式。
3.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五)课堂小结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内容,强调本地区的历史、地理、文化的重要性。
2. 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教师点评并总结。
(六)课后作业1.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调查本地区的其他特色,如美食、旅游景点等。
2. 各组制作一份调查报告,下节课进行汇报。
四、教学反思1. 教师在课后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总结经验教训。
2. 教师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五、教学资源1. 多媒体课件:本地区的历史地图、地理特点、文化景观等。
2. 调查报告模板:供学生课后使用。
教案小学地方课程教案六年级——家乡的自然资源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家乡的自然资源,包括土地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等。
六年级下册地方课程教案
六年级下册地方课程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认识我国各地的风土人情、历史文化、自然景观等,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地域自豪感。
2. 通过学习地方课程,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 引导学生关注家乡的发展变化,学会关爱环境,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为家乡的繁荣做出贡献。
二、教学内容第一单元:家乡的自然环境1. 地理位置与气候特点2. 河流湖泊与自然资源3. 动植物多样性第二单元:家乡的历史文化1. 古代文明与重要历史人物2. 传统节日与民俗风情3. 地方特色文化传承第三单元:家乡的社会经济发展1. 农业发展与农村改革2. 工业与科技创新3. 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家乡的自然、历史、文化、经济等方面的问题。
2. 运用案例分析法,以家乡的实际情况为例,让学生深入了解家乡的发展与变化。
3.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鼓励学生相互交流、讨论,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 利用多媒体手段,展示家乡的美丽风光、历史文化和民俗风情,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四、教学评价1. 学生课堂参与度、提问与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2. 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表现,包括沟通交流、团队协作等。
3. 学生课后实践活动的完成情况,以及对家乡发展的建议和思考。
4. 学生地方课程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五、教学课时本教案共分为三个单元,每个单元教学时间为2课时,总共6课时。
六、教学资源1. 教材:六年级下册地方课程教材2. 参考资料:家乡相关的历史文化资料、经济发展数据、自然环境图片等3. 视频资源:家乡的风光宣传片、历史文化纪录片等4. 实地考察:组织学生参观家乡的景点、企业、农村等地,深入了解家乡的发展与变化5. 网络资源:利用互联网查找家乡的相关信息,如旅游景点、特色美食、民俗活动等七、教学步骤第一单元:家乡的自然环境1. 导入新课,引导学生关注家乡的自然环境2. 学习地理位置与气候特点,分析家乡的自然优势和劣势3. 探讨河流湖泊与自然资源的关系,了解家乡的水资源利用和保护4. 探究动植物多样性,关注家乡的生态环境第二单元:家乡的历史文化1. 导入新课,引导学生了解家乡的历史文化底蕴2. 学习古代文明与重要历史人物,传承家乡的历史文化精神3. 探讨传统节日与民俗风情,体验家乡的民俗文化活动4. 分析地方特色文化传承,培养学生对家乡文化的自豪感第三单元:家乡的社会经济发展1. 导入新课,引导学生关注家乡的社会经济发展2. 学习农业发展与农村改革,了解家乡的农业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3. 探讨工业与科技创新,认识家乡的产业优势和转型发展4. 分析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为家乡的旅游业发展提出建议八、教学策略1. 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六年级下册地方课程教案
六年级下册地方课程教案第一章:家乡的自然环境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家乡的自然地理特征,包括地理位置、气候、地形等。
2. 培养学生热爱家乡、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1. 家乡的地理位置及其特点2. 家乡的气候类型及其影响3. 家乡的地形地貌及其特色三、教学活动1. 图片展示:展示家乡的自然环境图片,让学生说出自己对家乡环境的认识。
2.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家乡的自然环境特点,并分享给全班同学。
3. 案例分析:分析家乡环境保护的案例,让学生提出保护家乡环境的建议。
四、教学评价1. 学生对家乡自然环境的了解程度。
2. 学生对环境保护的行动意识和能力。
第二章:家乡的历史文化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家乡的历史文化背景,传承家乡优秀文化。
2. 培养学生对家乡文化的自豪感和保护意识。
二、教学内容1. 家乡的历史沿革2. 家乡的文化特色3. 家乡的著名人物三、教学活动1. 故事分享:讲述家乡的著名历史故事,让学生了解家乡的历史背景。
2. 文化体验:组织学生参观家乡的文化遗址,感受家乡文化的魅力。
3. 主题演讲:让学生围绕家乡文化主题进行演讲,展示对家乡文化的理解。
四、教学评价1. 学生对家乡历史文化的了解程度。
2. 学生对家乡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第三章:家乡的经济发展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家乡的经济发展现状,认识家乡的主要产业。
2. 培养学生关注家乡发展,为家乡经济建设出谋划策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1. 家乡的农业发展2. 家乡的工业特点3. 家乡的旅游业潜力三、教学活动1. 数据统计:让学生收集家乡经济发展方面的数据,进行分析。
2. 实地考察:组织学生参观家乡的农业、工业和旅游区,了解家乡的经济发展状况。
3. 小组讨论:让学生为家乡经济发展提出建议,分享给全班同学。
四、教学评价1. 学生对家乡经济发展现状的了解程度。
2. 学生为家乡经济发展提出的建议和创意。
第四章:家乡的社会生活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家乡的社会生活状况,关注家乡人民的生活变迁。
转载:山东省地方课程六年级环境教育教案
山东省地方课程六年级环境教育教案环境保护是当今社会最重要的问题之一。
环境质量的下降不仅会直接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也会给人类带来严重的健康问题。
环境教育在当今教育中占据了重要的位置。
为了加强环境教育的教学效果,山东省制定了六年级环境教育教案。
一、教学目标1. 学生了解环境保护的概念和意义。
2. 学生了解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3. 学生掌握环境保护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二、教学内容本教案主要内容如下:一、环境保护的概念和意义。
二、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三、环境保护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2.探究法3.课堂讨论法4.小组活动法5. 观察法四、教学步骤步骤一:导入老师可以从环境问题、环境保护的意义等方面展开讨论,引起学生对环境保护的关注。
步骤二:学习环境保护的基本知识教师应该带领学生学习环境保护的基本知识。
讲解有关环境污染的原因,常见的环境污染物,以及如何减少这些污染物对环境的影响。
步骤三:课堂讨论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和学生讨论如何保护我们的环境。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可以了解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并学习到一些实用的环境保护技能。
步骤四:小组活动教师可以让学生分为小组,通过小组活动的方式,让他们了解环境保护的关键问题,并让他们思考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可以培养他们创新思维、团队协作等能力。
步骤五:总结在本节课的教师应该对所学知识做一个总结,并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同时,应该鼓励学生在生活中积极参与环境保护,积极行动起来。
五、教学方法本教案通过讲授法、探究法、课堂讨论法、小组活动法、观察法等多种教学方法,通过多种角度引导学生了解环境保护的知识和技能,培养他们对环境问题的认识和责任感。
六、教学效果通过本教案的教学,学生可以了解环境保护的意义和重要性,了解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并掌握环境保护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同时,学生也能够培养创新思维、团队协作等能力,积极参与环境保护,积极应对环境问题。
七、教学建议为了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我们还需要做到以下几点:1.注意教学过程中环境的培育。
六年级地方课程教案
六年级地方课程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认识地方文化的特色,培养学生的地域认同感。
2. 通过学习地方历史、地理、民俗等知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 培养学生热爱家乡、保护环境的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1. 地方历史:介绍家乡的历史发展、重要事件、历史人物等。
2. 地方地理:介绍家乡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特点等。
3. 地方民俗:介绍家乡的风俗习惯、传统节日、民间艺术等。
4. 地方特色:介绍家乡的特色产业、美食、资源等。
5. 环保教育:介绍家乡的环境保护现状、环保意识、环保行动等。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地方文化知识。
2.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深入了解地方特色。
3. 采用小组合作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 利用实地考察法,让学生亲身感受家乡的魅力。
5. 运用讨论交流法,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四、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以家乡的图片或故事引发学生兴趣,导入新课。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家乡的历史、地理、民俗等知识。
3. 案例分析:教师展示地方特色案例,引导学生分析、讨论。
4. 小组合作:学生分组进行实地考察,收集家乡的特色资料。
5. 成果展示:各小组展示考察成果,分享地方特色知识。
6. 讨论交流:全班同学就地方文化进行讨论,互相交流心得。
五、教学评价1. 学生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讨论、展示等情况,评价学生的参与程度。
2. 学生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3. 学生综合素质:通过实地考察、小组合作等环节,评价学生的团队协作、观察分析、表达能力等综合素质。
4. 学生满意度:课后调查学生对课程的满意度,了解教学方法的适用性。
六、教学资源1. 教材:地方文化知识教材、家乡历史地理民俗等相关书籍。
2. 图片:家乡风景、历史事件、民俗活动等图片。
3. 视频:家乡特色产业、传统手工艺、民间艺术等视频资料。
4. 实地考察:安排学生参观家乡的历史遗迹、文化场所等。
六年级下册地方课程教案
六年级下册地方课程教案第一章:地方历史与文化概述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地方的历史与文化发展脉络。
2. 培养学生对地方文化的兴趣和自豪感。
3. 提高学生的历史文化素养。
二、教学内容1. 地方历史沿革2. 地方文化特色3. 地方杰出人物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地方历史发展的特点和文化特色。
2. 难点:地方历史事件的时间顺序和文化内涵。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地方历史与文化的发展脉络。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地方杰出人物的事迹。
3. 小组讨论法:探讨地方文化的特点。
五、教学步骤1. 导入:引导学生关注地方历史与文化。
2. 讲解:详细讲解地方历史沿革、文化特色和杰出人物。
3. 案例分析:分析地方杰出人物的事迹,引导学生感受地方文化的魅力。
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地方文化的特点,分享学习心得。
5.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第二章:地方传统艺术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地方的传统艺术形式。
2. 培养学生对传统艺术的热爱和传承意识。
3. 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
二、教学内容1. 地方传统艺术形式及其特点2. 地方传统艺术的代表作品3. 地方传统艺术的传承与保护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地方传统艺术形式及其特点。
2. 难点:地方传统艺术的代表作品和传承与保护。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地方传统艺术形式及其特点。
2. 欣赏法:欣赏地方传统艺术的代表作品。
3. 实践法:引导学生动手实践,体验传统艺术的魅力。
五、教学步骤1. 导入:引导学生关注地方传统艺术。
2. 讲解:详细讲解地方传统艺术形式及其特点。
3. 欣赏:欣赏地方传统艺术的代表作品,引导学生感受艺术魅力。
4. 实践:分组进行传统艺术实践,让学生亲身体验。
5.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第三章:地方特色产业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地方的特色产业。
2. 培养学生对特色产业的兴趣和认知。
3. 提高学生的经济素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环境教育第8课交通状况巧改善教学目标:1、思考人们经常使用的交通工具的优缺点,知道在不同情况下选取哪种交通工具最合适。
2、了解造成交通拥堵的原因,知道改善的一些方法措施。
3、调查公众对交通拥堵问题的认识和满意度,写出调查报告。
教学重点:了解造成交通拥堵的原因,知道改善的一些方法措施。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大车小车,出行方便了,课时,新的问题开始困扰我们:交通拥挤,环境污染。
二、开动脑筋:1、经历过交通拥挤么什么感受2、人们出行只要用到哪些交通工具分析优缺点。
知道在哪种情况下选取哪种交通工具最合适三、交通拥堵以及改善的方法和建议。
1、造成交通拥堵的原因:2、缓解交通拥堵的方法有哪些四、走出校园1、阅读小资料:无车日2、调查公众对交通问题的满意度和认识,写出调查报告。
第9课我是环保小法官教学目标:1、知道我国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有哪些。
2、对于身边一些无视或违反环保法律法规的行为,能做出判断,知道该如何裁决,做环保小法官。
3、用拍手歌、小快板、儿童剧等形式,宣传保护环境的法律法规知识。
教学重点:了解我国制定的一些关于环保的法律法规知识,能自觉做环保的小法官。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我国把环境保护作为一项基本国策,并颁布了一系列的环境保护的法律,一起来学习。
二、开动脑筋:1、为何要制定一系列保护环境的法律、法规2、制定了哪些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1)环境保护法。
(2)自然资源法(3)生态保护建设法(4)环境影响评价法(5)清洁生产促进法……三、用法,做小法官1、寻找身边无视或违反环保法律法规的行为2、做小法官,对该事件应如何裁决四、走出校园:自编自演拍手歌、小快板、三句半等形式,宣传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知识。
第10课生机盎然的农村教学目标:1、了解感受社会主义的和谐新农村。
2、知道该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以及建设目标。
教学过程:一、导入过去的农村是怎样的如今的农村呢从古今对比中,了解农村的变化。
二、开动脑筋:如今的乡村是怎样的情景三、讨论: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四、阅读小资料: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
五、交流农民靠勤劳致富的实例。
六、走出校园:和父母去乡村旅游,感受一下生机盎然的新农村。
第11课小区的变迁一、教学目标1、了解小区的变化。
2、了解完美居住小区的标准。
二、教学过程1、走进现代化的和谐小区。
2、讨论(1)你所居住的小区有什么特色(2)发生了哪些变化还有哪些地方然令人不悦3、齐心协力(1)你认为完美的小区应该是什么样子的(2)你的小区还有哪些地方需要改进4、走出校园对居住的小区进行综合评价。
第12课取之不尽的清洁能源一、教学目标1、了解什么是清洁能源,了解我国的能源消耗情况。
2、清洁能源的应用情况,如何开发新的清洁能源。
二、教学过程1、你消费的能源有哪些这些能源的开发和利用会带来哪些资源环境问题2、从我国的能源消费情况你体会到什么3、什么是清洁能源清洁能源可用于哪些方面4、走出校园:查阅资料,了解山东的风力发电。
三、小资料清洁能源清洁能源是不排放污染物的能源,包括核能和“可再生能源”,可再生能源是指原材料可以再生的能源,如水力发电、风力发电、太阳能、生物能(沼气)、海潮能等,可再生能源不存在能源耗竭的可能,因此日益受到许多国家的重视,尤其是能源短缺的国家。
第13课色彩斑斓的自然界一、教学目标1、了解自然界五颜六色的原因。
2、了解保护色的知识3、了解色彩与心理活动的变化。
二、教学过程1、开动脑筋自然界有哪些颜色自然界的景物为什么是五颜六色的2、实践天地通过实践,知道太阳关的组成。
3、了解保护色的有关知识哪些动物和它的生活环境颜色相似4、探究园地:周围的环境中某些色彩发生了变化选择一种变化,探究其原因。
资料:赤潮发生的原因很多,目前尚未有定论,所以以下写的要么就是普遍认可的原因,要么就是个人的见解,要么就是赤潮多发时的情况(比如说,气候条件之中的一些无风之类的)如果按你的说:气候条件:无风或微风、高温、干燥、闷热、水温较高等等生物因素:这是十分重要的一个条件,因为赤潮究其本质是赤潮生物的增殖达到了一个限度甚至是超过了这个限度,如果赤潮生物增殖正常,数量稳定,即使其他条件都符合,也不会引发赤潮。
生物因素,主要就是一些赤潮生物的异常增殖(原因很多),引发了赤潮……以及之后一切的后果化学因素:主要是污水、工厂一些废水的未处理排放,导致水体的富营养化环境因素:我觉得在这里面,比较重要的,是比如说海水的水循环,将下层营养物质搅到上层……引发表层水体富营养化其实,原因很多,而且很多原因,我无法归类到你所说的四方面中去,罗列如下人为活动,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
由于人为的活动,引发水体富营养化,或者是一些厄尔尼诺现象、全球变暖等都对赤潮有影响,他们都直接或间接的为赤潮的发生提供或创造了一些条件,比如说营养物质上的、温度上的生物互相之间的,一些赤潮生物的过量增殖,会有一些毒素、粘液等等的排放,导致以他们为食的鱼类等动物被毒死或窒息而死(粘液有可能附着于鱼鳃上)之后的尸体分解、赤潮生物大量繁殖阻断与空气的交流等等原因还会导致水体氧气的缺乏……这些整体打乱了水体平衡5、颜色与心情资料大自然的各种色彩使人产生各种感觉,并可陶冶人的情操。
不同的颜色使人产生不同的情绪,从而引起人的心境发生变化。
心理学家对颜色与人的心理健康进行了研究。
研究表明在一般情况下,红色表示快乐、热情,它使人情绪热烈、饱满,激发爱的情感。
黄色表示快乐、明亮,使人兴高彩烈,充满喜悦之情。
绿色表示和平,使人的心里有安定、恬静、温和之感。
蓝色给人以安静、凉爽、舒适之感,使人心胸开朗。
灰色使人感到郁闷、空虚。
黑色使人感到庄严、沮丧和悲哀。
白色使人有素雅、纯洁、轻快之感。
总之各种颜色都会给人的情绪带来一定的影响,使人的心理活动发生变化。
俄国一位学者研究表明,红色使人心理活动活跃,紫色使人有压抑的感觉,玫瑰色使人已经消沉或受到压抑的情绪振奋起来,蓝色可以使人镇静并可抑制人过于兴奋的情绪,绿色可以缓和人的紧张心理活动。
颜色可使人绝望,也可使人重新获得生活的勇气。
当然这种作用是间接的诱发作用。
国外曾发生过一件有趣的事:有一座黑色的桥梁,每年都有一些人在那自杀。
后来把桥涂成天蓝色,自杀的人显著减少了;人们继而又把桥涂成粉红色,在这自杀的人就没有了。
从心理学观点分析,黑色显得阴沉,更会加重人的痛苦和绝望的心情,把人向死亡推进了一步。
而天蓝色和粉红色使人感到愉快开朗,充满希望,使人从绝望中挣扎出来,重新燃起生命之火。
在临床实践中,学者们对颜色治病也进行了研究,效果是很好的。
高血压病人戴上烟色眼镜可使血压下降;红色和蓝色可使血液循环加快;病人如果住在涂有白色、淡蓝色、淡绿色、淡黄色墙壁的房间里,心情很安定、舒适,有助于健康的恢复。
颜色对人的脉搏和握力都有一定影响。
国外有的学者做过实验,证明人在黄颜色的房间里脉搏正常,在蓝色的房间里脉搏减慢一些,在红颜色的房间里脉搏增快很明显。
法国的生理学家实验发现,在红色光的照射下,人的握力比平常增强一倍,在橙黄色光的照射下,手的握力比平常增强半倍。
由此可见,颜色不但可以影响人的情绪,而且还对人的健康发生影响。
6、走出校园查阅相关信息,说说颜色与心情的关系。
第14课融入自然的生态住宅一教学目标1、了解什么是生态住宅,生态住宅的特点。
2、对比自己的住宅,分析差距。
设计心目中的生态住宅。
三、教学过程1、开动脑筋向大家介绍自己的住宅,说说自己喜欢的地方,为什么。
2、畅所欲言(1)什么是生态住宅(2)生态住宅的特点。
3、沉思默想对比自己的住宅,想想哪些地方符合生态住宅的要求,哪些地方存在差距、4、展开想象,设计心中的神态住宅。
第15课向海洋索取淡水一、教学目标1、了解海水是如何变成淡水的。
了解海水变成淡水的方法。
2、了解海水淡化还未普及的原因。
二、教学过程1、了解地球淡水资源情况,知道海水分布情况。
2、实践天地通过实验,了解海水是如何变成淡水的。
3、了解海水淡化的方法。
资料:[编辑本段]海水淡化方法现代意义上的海水淡化则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才发展起来的。
战后由于国际资本大力开发中东地区石油,使这一地区经济迅速发展,人口快速增加,这个原本干旱的地区对淡水资源的需求与日俱增。
而中东地区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加之其丰富的能源资源,又使得海水淡化成为该地区解决淡水资源短缺问题的现实选择,并对海水淡化装置提出了大型化的要求。
在这样的背景下,20世纪60年代初,多级闪蒸海水淡化技术应运而生,现代海水淡化产业也由此步入了快速发展的时代。
海水淡化技术的大规模应用始于干旱的中东地区,但并不局限于该地区。
由于世界上70%以上的人口都居住在离海洋120公里以内的区域,因而海水淡化技术近20多年迅速在中东以外的许多国家和地区得到应用。
最新资料表明,到2003年止,世界上已建成和已签约建设的海水和苦咸水淡化厂,其生产能力达到日产淡水3600万吨。
目前海水淡化已遍及全世界125个国家和地区,淡化水大约养活世界5%的人口。
海水淡化,事实上已经成为世界许多国家解决缺水问题,普遍采用的一种战略选择,其有效性和可靠性已经得到越来越广泛的认同。
冷冻法:冷冻法,即冷冻海水使之结冰,在液态淡水变成固态冰的同时盐被分离出去。
冷冻法与蒸馏法都有难以克服的弊端,其中蒸馏法会消耗大量的能源并在仪器里产生大量的锅垢,而所得到的淡水却并不多;而冷冻法同样要消耗许多能源,但得到的淡水味道却不佳,难以使用。
真空冷冻海水淡化法工艺包括脱气、预冷、蒸发结晶、冰晶洗涤、蒸汽冷凝等步骤,海水淡化水产品可达到国家饮用水标准,是一种较理想的海水淡化法。
冷冻海水淡化法原理海水三相点是使海水汽、液、固三相共存并达到平衡的一个特殊点。
若压力或温度偏离该三相点,平衡被破坏,三相会自动趋于一相或两相。
真空冷冻法海水淡化正是利用海水的三相点原理,以水自身为制冷剂,使海水同时蒸发与结冰,冰晶再经分离、洗涤而得到淡化水的一种低成本的淡化方法。
与蒸馏法、膜海水淡化法相比,冷冻海水淡化法能耗低,腐蚀、结垢轻,预处理简单,设备投资小,并可处理高含盐量的海水,是一种较理想的海水淡化法。
冷冻海水淡化法工艺冷冻海水淡化法工艺之脱气由于海水中溶有的不凝性气体在低压条件下将几乎全部释放,且又不会在冷凝器内冷凝。
这将升高系统的压力,使蒸发结晶器内压力高于二相点压力,破坏操作的进行。
显然减压脱气法适合本系统。
冷冻海水淡化法工艺之预冷海水脱气后可与蒸发结晶器内排出的浓盐水和淡化水产生热交换,预冷至海水的冰点附近。
海水淡化法工艺之温度和压力它们是影响海水蒸发与结冰速率的主要因素。
海水淡化法工艺之冰—盐水是一固液系统普通的分离方法均可使冰—盐水得到分离,但分离方法不同,得到的冰晶含盐量也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