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三第5课_3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 第5课 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 提纲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 第5课 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 提纲](https://img.taocdn.com/s3/m/321eb8b2aeaad1f347933f2f.png)
第5课西方人文主义精神的起源人文精神,通常译作人文主义、人本主义、人道主义。
它肯定人性和人的价值,要求享受现世的欢乐,追求个性解放和自由平等。
人文主义的发展经历了智者运动、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三个时期。
一、起源:智者学派——“人是万物的尺度”(感性人文主义)1、概念:智者学派是公元前5-公元前4世纪古希腊城邦收徒取酬的职业教师的统称。
他们以雅典为中心,周游希腊各地,对青年进行修辞、辩论和演说等知识技能的训练,教授参政治国、处理公共事务的本领。
被反对者称为“诡辩学派”。
2、兴起背景:(1)经济基础:希腊工商业得到发展,海外贸易繁荣,奴隶制经济繁荣。
(2)政治基础:奴隶制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雅典称为希腊政治和文化中心。
(伯里克里时期)(3)社会基础: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
平民地位提高,越来越多地参与政治生活,需要提高文化素质和能言善辩;个人主义情绪不断高涨,人在社会中的地位日益突出。
(4)思想基础:自然哲学。
公元前7-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出现了一批自然哲学家。
被誉为西方“哲学之父”的泰勒斯提出“水是万物的本原”,冲破了宗教神灵的束缚,标志着西方人文精神的觉醒。
到公元前5世纪中叶,古希腊先哲们由物质世界转向关注人类自身,特别强调人的价值。
3、智者学派的特点:提倡怀疑精神,强调人的价值和作用,用人的眼光考察和认识社会、政治、道德等问题,把个人的感觉作为真理的标准,世间没有客观的评价标准和永恒的真理。
4、性质:是一场反对旧的思想方法和传统的运动,形成了西方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5、代表人物:普罗泰格拉(1)思想观点:①中心内容是“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
万物的存在与否及事物的形态,全在人的感觉。
②否定“神意决定一切”的传统观念,树立了人的尊严和权威。
③认为世间没有客观的评判标准和永恒的真理,判断是非善恶的标准以个人的感觉为转移。
(2)意义:“人是万物的尺度”否定了“神是万物的尺度”(神本-人本),率先吹响了人类精神觉醒的号角,是人类自我意识的第一次觉醒,而普罗塔格拉被视为西方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的先驱。
第5课 南亚、东亚与美洲的文化(学案)——2022-2023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3
![第5课 南亚、东亚与美洲的文化(学案)——2022-2023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3](https://img.taocdn.com/s3/m/247c7d2be97101f69e3143323968011ca300f737.png)
第5课南亚、东亚与美洲的文化学案学习目标1.通过自主学习和史料阅读,了解古代印度文化、古代朝鲜与日本文化、美洲印第安文化的发展历程、特征。
2.通过史料研读与合作探究,理解各个独具特色的区域文化形成的原因,尝试运用时空观念架构知识体系,用唯物史观分析经济社会现象,3,通过各区域文化的交流共存的相关史实,感知文化的多样性与共进性,涵养文化自信的情怀与文化包容的胸怀。
学习重难点重点:古代印度文化对周边地区的影响;古代朝鲜和日本民族文化的特征及形成原因。
难点:美洲印第安文化迅速衰落的原因探学新知一、古代印度文化1、地理环境:古代印度包括今天南亚次大陆的印度、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国等广大地区,这里有着辉煌的古代文明。
2、特点:(1)社会等级森严:公元前1500年左右,雅利安人进入南亚次大陆,逐渐建立起一系列国家。
在这些国家的形成过程中,印度出现了种姓制度和婆罗门教。
(2)佛教文化兴盛:公元前6世纪以后,印度社会矛盾尖锐,人们对严格规定社会等级的种姓制度和婆罗门教的不满加剧,佛教产生了。
佛教提倡“众生平等”和忍耐顺从,得到了很多人的支持。
(3)以宗教为中心:古代印度的艺术很多都与宗教有关,佛塔和石柱以及石窟是佛教艺术的代表。
(4)以诗代史:史诗《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在古代印度文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前者大约完成于公元前4世纪,后者大约完成于公元前2世纪。
两部史诗都源自民间口头创作,后经人加工而成,集中反映了古代印度人民的生活和文化成就。
3、印度种姓制度(1)产生的背景:种姓制度是雅利安人进行社会管控的手段,雅利安人进入印度之初,曾用种姓来区分征服者和被征服者,当雅利安人的氏族制度走向解体时,内部也出现了等级划分,社会分裂为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四大种姓集团。
(2)内容:种姓制度是最典型、散森严的等级制度,四个等级在地位、权利、职业、义务等方面有严格的规定:婆罗门(僧侣)掌握神权,主持祭祀,是人民精神生活的统治者;刹帝利(贵族、武士),掌握政治、军事实权,是古印度国家的世俗统治者;吠舍(农民、工商业者),多属被刺削的小生产者;首陀罗(奴、杂工、仆役),是没有任何权利的被压迫被剥削者(3)特征:各等级的权利、地位和义务有着很大差别;在种姓制度下各等级之间贫贱分明,职业世袭,低等级的人不能从事高等级的人的职业,不同等级间不允许通婚等。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教案)统编版中外历史刚要必修上册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教案)统编版中外历史刚要必修上册](https://img.taocdn.com/s3/m/bc100630876fb84ae45c3b3567ec102de2bddfdc.png)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教材分析本课时为人教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二单元中第一课的内容。
教材主要涉及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局面,国家呈现分裂状态;同时长期政权分立和对峙,正好是中国历史上一次各民族大批量大范围流动的时期。
在这期间促进了民族大融合,也带动了江南地区经济的发展,而这些为之后隋唐的统一和经济中心的南移奠定了基础。
具体分为三个子目:第一目,三国与西晋。
简介三国鼎立和西晋的短暂统一,其中简述了少数民族内迁、八王之乱等史实。
第二目,东晋与南朝。
概括了东晋建立与南朝的政权更替,突出区域开发的问题。
第三目,十六国与北朝。
首先介绍了与东晋对峙的十六国整体情况,突出前秦政权及民族间的隔阂与战争。
然后,教材重点放在鲜卑族建立的北魏政权,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汉化政策,突出民族交融的问题。
由于初中七年级(上)的历史教材中已对本课内容设立了独立的单元进行了详细的介绍,所以学生理解本节课的内容不算难事。
虽然初中教材较为详实,但是对于这一时期的总的特点及其具体的表现,以及这一时期在中国历史上所起的作用还需老师继续深化。
学情分析本节课的对象为高一学生。
本校为省重点高中,学生基础较好,有一定的自学能力。
关于此章初中七年级上册18课、19课有非常详细的内容,而且高一的学生已极可能从书籍、电视剧、电影中了解这一时期的历史,可安排学生在课前完成对基础知识的学习,如根据书本描绘出《朝代更迭图》。
在上课过程,应多创设问题情景,加强自主学习。
在处理教材时应更注重问题的高度、深度和广度,来扩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知识的运用能力。
教学目标通过对于魏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的史实梳理,来培养学生能够初步按照时间顺序和空间要素,建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之间的相互关联,正确理解魏晋南北朝大动荡、大分裂的局势是中华文明发展过程中的兴衰和挫折。
时空观念、 历史解释 通过学习,使学生识记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治、经济等相关史实,运用历史发展观点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迭与社会经济、民族关系的发展,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人教版高中历史 第5课 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 (共45张PPT)教育课件
![人教版高中历史 第5课 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 (共45张PPT)教育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489d41f5e2bd960591c6774c.png)
“人是万物的尺度”这句口号有
什么不足?
● 2004年2月23日,云南大学2000级学生马加爵在宿舍残忍杀 害4名同学……
● 2002年2月23日,清华大学电机系四年级学生刘海洋将硫酸 泼向北京动物园的5只熊;2005年复旦大学研究生张亮虐杀30只 小猫 ● 法制日报报道:武汉某大学副教授利用化学知识,在大学 实验室里研制开发新型毒品麻果被逮捕…… ● 电脑奇才黄永波出了可盗他人资料的软件“期货精灵”, 非法牟利数3000余万元……
过路人:“欺骗敌人是符合道德的,但欺骗 自己就不道德了。”
苏格拉底:“当我军被敌军包围时,为了鼓 舞士气,将领就欺骗士兵说,援军已经到了,大 家奋力突围吧!结果突围果然成功了。这种欺骗 也不道德吗?”
过路人:“那是战争中的迫不得已啊,日常 生活中这样做是不道德的。”
苏格拉底:“假如你的儿子生病了,又不 肯吃药,作为父亲,你欺骗他说,这不是药,而 是一种很好吃的东西,这也不道德吗?”
善是人的内在灵魂,世界上没有人自愿作恶, 人之所以作恶是出于无知。
没有知识就无法做到道德,美德即知识
苏格拉底产婆术(精神助产术)
苏格拉底问过路人:“对不起!我有一个问 题向您请教。怎样才是一个有道德的人?”
过路人:“忠诚老实,不骗别人,就是有道 德。”
苏格拉底:“为什么和敌人作战时,我军将 领却千方百计地去欺骗敌人呢?”
罪名:不敬神和败坏青年
苏 格 拉 底 之 死
资料搜集:苏格拉底之死的真正原因?
1、针砭时弊,批判雅典的政治领袖。 2、否定传统的神,而宣扬自己的思想。
问题探究:苏格拉底之死体现了什么人文精神?
体现了遵守法律,捍卫思想自由和人格尊严等人文精神.
苏格拉底和智者的异同:
高中历史必修3人教版课件:第二单元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第5课 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
![高中历史必修3人教版课件:第二单元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第5课 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https://img.taocdn.com/s3/m/c8bcd1ea65ce050877321327.png)
高考导航(教师备用)
考查方向 人文思想的
来源
人文精神的 内涵
古中国思想 与古希腊思 想的对比
角度
考情分析
古代雅典人文思想根植于传统
文化。[2017·全国Ⅰ卷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32] (1)考查重点:人文
(1)梭伦思想体现的人文精神。 [2018·全国Ⅰ卷,32] (2)古希腊悲剧《被缚的普罗米 修斯》中渗透的人文精神。 [2016·全国Ⅲ卷,32]
[问题]据材料指出古希腊人文精神的特点。
[解析]材料一体现古希腊人文精神根植于传统文化。材料二体现古希 腊推崇人的价值,否定神的意志。 [结论]根植于传统文化;否定神的意志,强调人的价值。
探究主题3 东西方人文精神的对比
材料 苏格拉底与孔子比较,他们的共同之处都是以审美的方式不停地 追求人之为人的完美。他们的不同之处是,两人主要从不同的方向进行 思索。一个从人的“自我意识”,唤醒人的“反思”;一个从人的“群体 意识”,呼唤人们之间的“仁爱”……由此可见两人的精神指向不同,一 个深入人之心,一个游于国之间;一个“立”于自我之意识,一个“行” 于群体之意识。
解析:C 普罗泰格拉认为“人是万物的尺度”,强调人作为认识客观 事物的主体的意义,否定了神的意志是衡量一切的尺度,其消极影响是 过于强调个人的主观感受,容易导致主观随意性,故A、B、D三项正确, 不符合题意。C项为苏格拉底的哲学贡献。
2.(2018·湖北黄石调研)普罗泰格拉说:“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的事 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下列评论不正确的 是( ) A.强调人作为认识客观事物的主体的意义 B.否定了神的意志是衡量一切的尺度 C.是对人性本身的研究,使哲学真正成为一门研究“人”的学问 D.过于强调个人的主观感受,容易导致主观随意性
历史部编版高中选择性必修三(2019年新编)第5课 南亚、东亚与美洲的文化 教案
![历史部编版高中选择性必修三(2019年新编)第5课 南亚、东亚与美洲的文化 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5c97d8e027fff705cc1755270722192e453658b7.png)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设计意图】:让学生初步了解本课的学习要点,形成对本课的时空观念,并为接下来的新课学习奠定学习基础。
新课讲授一、丰富多彩——古印度文化【教师活动】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小组合作学习,找出古代印度文化的成就【学生活动】【设计意图】:落实重点知识,培养学生提取相关信息,提升归纳概括的能力。
【教师活动】古代印度的地理位置;古代印度早期文明及成就;古代印度的文明进程;雅利安人南迁及种姓制度。
【设计意图】:通过讲解,深化学生对古代印度文化所处时代的记忆与理解。
【拓展一】: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古印度文化的特点和形成的原因。
材料1:大自然的毁灭力量给予古代印度居民不可磨灭的印象,在人还无力战胜自然控制自然之时,这种恐惧情绪自然地表现为宗教性的崇拜,将各种自然现象人格化、神奇化起来,想象他为各种的神,于是出现了各种神话和传说。
——摘编自雷海宗《世界古代史纲要》材料2:公元前9世纪恒河中游开始得到迅猛发展,取代印度河,成为印度古代政治、经济、文化的重心。
那里雨量充沛,光照时间长,树木参天,经冬不凋,自然界这种浓郁得过剩的生命力,启发了土著民对生命不死轮回问题的思考。
——摘编自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学生活动】特点:深受种姓制度的影响;宗教性;多样性;包容性;辐射性。
成因:①灾害频繁,使人们对自然和神的信仰特别强烈;②恒河流域草木常青引发印度先民对生命不死轮回的思考;③外来民族频繁入侵的影响;④古代印度文化具有独特的魅力;【设计意图】:进一步培养学生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和表达的能力。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根据教材和课件材料探究分析古代印度文化对周边地区和国家产生了哪些影响?【设计意图】:提高学生阅读结合材料、分析概括、提取信息、归纳总结的能力。
培养学生形成利用唯物史观进行辩证分析的学科素养。
二、中华基因——古朝鲜与日本文化【教师活动】指导学生根据教材找出古代朝鲜文化的成就,完成学案上的表格。
【学生活动】随机抽选两组同学派代表展示探究结果。
第5课 南亚、东亚与美洲的文化 导学案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三文化交流与传播
![第5课 南亚、东亚与美洲的文化 导学案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三文化交流与传播](https://img.taocdn.com/s3/m/46d9e162f6ec4afe04a1b0717fd5360cba1a8d1d.png)
第5课南亚、东亚与美洲的文化【课程标准】通过了解世界各主要区域文化,理解世界文化的多样性,认识世界各国、各地区、各民族对人类文化发展所做出的的贡献。
【学习目标】1.通过填补时间轴、在地图上找到古印度、古朝鲜、古日本、玛雅文化区、阿兹特克文化区、印加文化区范围,了解本课时空定位方面基础知识,在此基础上回答有关问题,培育时空观念核心素养。
2.通过阅读教材填表梳理基础知识,锻炼信息获取和加工的能力,培育历史解释核心素养。
3.通过阅读材料,联系所学,重点回答古印度文化的特点和形成的原因,锻炼信息获取与加工能力,逻辑推理与论证能力,语言组织与表达能力,培育唯物史观、史料实证、历史解释核心素养。
4.通过学习本课,认识到人类早期文化发展具有多源性和文化多样性特点,各个文明没有高低贵贱,都能发展出自身的优秀文明成果,培育家国情怀核心素养。
【重点难点】重点:古代印度文化、古代朝鲜与日本文化、美洲印第安文化的成就。
难点:认识古代印度文化、古代朝鲜文化与日本文化、美洲印第安文化的特点及其形成原因;通过了解这些古代文化,理解古代文化的多样性。
【时空定位】【知识链接】1.种姓制度:种姓制度是印度的社会等级制度。
公元前2000年代中期,雅利安人入侵印度,形成征服者的“雅利安”和被征服的土著的“达萨”两大种姓。
后雅利安种姓中又分化出婆罗门、刹帝利和吠舍三个等级;达萨转化为首陀罗,从而形成四大种姓。
古印度的宗教戒律和国家立法,规定了种姓间的严格界限,任何人的种姓与生俱来,永不变更。
种姓制度延续了数千年,至今仍有影响。
2.武士道:武士道也称士道,是日本武士的行为规范、道德修养和精神情操。
它是儒、道(神道)、释(主要是禅宗)三位一体的复合型意识形态,比较突出地体现了日本文化的明显特征。
内容有忠节、武勇、孝行、廉耻、无欲等。
镰仓时期,以法规形式确定下来。
江户时期,形成一套思想理论体系,正式定名为“武士道”。
明治维新后,武士等级在法律上被废除,但武士道却因军国主义者广泛提倡而继续流行。
高中历史选修三 第5课 南亚、东亚与美洲的文化(共20张)
![高中历史选修三 第5课 南亚、东亚与美洲的文化(共20张)](https://img.taocdn.com/s3/m/ccfa5d000c22590103029dbb.png)
印度教等宗教的发源地。——百科在世界所有宗教中,印度教算得上是最古老而又最复 杂的宗教,它对印度文化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 ——杨必仪《印度教的特点及其对印度文化的影响》
早在哈拉帕文化时期(约公元前2500-1750年),印度 已经出现了属于图腾崇拜的原始宗教,公元前2000年 中期,当雅利安人赶着牛羊从波斯地区进入印度西北 部地区后,印度进入吠陀教时期,时信奉的神祗少者说 有33种,多者说有3399种。雅利安人直到公元前16世 纪才开始定居于印度河流域,并于公元前1000年左右 逐渐形成以吠陀书为典籍的婆罗门教。进入印度前, 雅利安人就编纂了自己的颂诗集,进入印度后,又补充 了颂诗集 的后半部分而产生了吠陀教的经典《梨俱 吠陀》是祭祀中劝请者吟诵的颂诗,它产生于公元前 1500年至1000年左右。 ——杨必仪《印度教的特点及其对印度文化的影响》
选择性必修三 文化交流与传播 第二单元 第5课
文明交流中的多种选择 ——南亚、东亚、美洲文化
课程标准:通过了解世界各主要区域的文化,理解世 界文化的多样性,认识世界各国、各地区、各民族对 人类文化发展所作出的贡献。
2020/12/14
2020/12/14
南亚既是世界四大文明发源地之一,又是佛教、
古代印度的文化颇具特色(包容)。 印度古代文化丰富多彩,对东南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辐射)。
印度人发明的数字,后被阿拉伯人 传到欧洲,被称为阿拉伯数字。
2020/12/14
柬埔寨·吴哥窟
P31 在白人踏上美洲几个世纪前,危地马拉、 墨西哥和安第斯高地的印第安人已经拥有几 乎一切文明特征的较高的文化。如果不是被 征服的话,他们完全可以会为发展中南美自 己的文化打下一个基础,这一文化可以同任 何其他洲的文化相媲美。 ——伯恩斯、拉尔夫著,罗经国、赵树濂、 邹一民译《世界文明史》 美洲印第安文化有哪些特别的地方?为什么?
【创新设计】2105人教版历史必修三第二单元精美课件:第5课《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ppt课件
![【创新设计】2105人教版历史必修三第二单元精美课件:第5课《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a44d4fd83186bceb19e8bb92.png)
不同点:(1)智者学派为达到目的而不择手段,完全从个 人角度和利益出发,忽视道德追求功利。(2)苏格拉底强调道 德哲学,认为人生的最高目标是追求正义和真理。提倡教化 人民,改善人的灵魂。
金品质•高追求 我们让你更放心!
返回
◆历史•必修3•(配人教版)◆
应用示例 与智者学派相比,苏格拉底对“人”的研究进一步深化, 主要体现在( ) A.人是认识客观事物的主体 B.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来自感觉,没有感觉就没有认知
C.美德即知识,道德和知识合二为一
D.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标准判断是非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比较分析能力。 苏格拉底对智者学派宣扬的“人是万物的尺度”造成的消极影 响不满,提出“美德即知识”的思想,强调道德和知识合二为 一。
答案:C 金品质•高追求
我们让你更放心!
返回
◆历史•必修3•(配人教版)◆
我们让你更放心!
返回
◆历史•必修3•(配人教版)◆
(2)强调人的______;普罗泰格拉提出“__________”。树 立了人的尊严和权威。 (3)反对迷信,强调________,认为一切制度、法律和道 德的都要以人为尺度。 (4)在社会道德方面,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判断标准。 4.评价 (1)体现了希腊文化__________的本质。 (2)重视人的作用,但忽视______。 答案:(2)价值 人是万物的尺度 4.(1)人文主义 (2)道德 金品质•高追求 我们让你更放心! (3)自由
解析:本题考查古希腊先哲的思想是西方人文主义 的滥觞。
答案:C 金品质•高追求 我们让你更放心!
返回
◆历史•必修3•(配人教版)◆
金品质•高追求
我们让你更放心!
返回
◆历史•必修3•(配人教版)◆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课件-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课件-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https://img.taocdn.com/s3/m/1f4708db988fcc22bcd126fff705cc1755275fc7.png)
末年
朝廷内部
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社会底层
农民起义(黄巾起义)
统治集团
军阀割据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2单元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课标要求:通过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认识三国两 晋南北朝时期的制度变化与创新、民族交融、区域开发的新成就。
本课时空坐标:
北朝(439-581)
建立者:孙权 都 城:建业 时 间:229-280
吴
公元221年 夷陵之战
汉
◎三国鼎立形势图
公元200年 官渡之战
公元208年 赤壁之战
一、三国与西晋
2、西晋的短暂统一(263--316)
(1)统一历程 ①263年:曹魏权臣司马昭发兵灭蜀 ②266年:司马昭之子司马炎代魏称帝,
国号晋,史称西晋。 ③280年:西晋灭吴,完成统一
无积聚,饮食还给,不忧冻饿,亦无千金之家。
——《史记》Hale Waihona Puke 史料2:国家根本,仰给东南。
——《宋史》
问题:阅读以上史料,试回答秦汉时期物资贫乏的江南到了宋 代为什么能成为国家的财富根本?
经济重心从北方转移到了以东南为主的南方地区
古代经济重心转移的过程: 开始南移: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迅速南移:隋唐五代时期 最终完成:北宋到南宋时期
质量的统一”,你如何看待?
一、三国与西晋
3、 八王之乱与少数民族内迁
(1)八王之乱
释义
290年司马炎病逝,惠帝即位。贾 皇后欲独揽大权与辅政大臣杨骏发 生矛盾。291年贾皇后杀杨骏,统治 阶级内部遂爆发政治残杀和战争, 先后有8个分封为王的皇族参与其中, 历时16年之久,史称“八王之乱”。
第5课 南亚、东亚与美洲的文化 教案-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3
![第5课 南亚、东亚与美洲的文化 教案-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3](https://img.taocdn.com/s3/m/a24a4b33a66e58fafab069dc5022aaea998f418e.png)
《选择性必修三》第5课《南亚、东亚与美洲的文化》教学设计【课标要求】通过了解世界各主要区域文化,理解世界文化的多样性;认识世界各国、各地区、各民族对人类文化发展所作出的贡献。
【教材分析】《南亚、东亚与美洲的文化》是《选择性必修》(三)第二单元最后一课的教学内容。
本单元的主题线索为“丰富多样的世界文化”,古代印度、朝鲜、日本、美洲等国家(地区)作为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曾经产生过辉煌灿烂而独具特色的文化,成为多样世界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本课“古代印度文化"“古代朝鲜与日本文化”“美洲印第安文化”三个子目,它们呈现出并列的逻辑关系。
古代印度文化主要呈现出宗教色彩浓厚、交流性强的特点;古代朝鲜和日本在学习中华文化的同时也积极发展着独具特色的本民族文化;印第安文化则因为地理位置相对独立,呈现出特色明显的特点。
各民族文化各具特色、相互辉映,共同体现了世界文化的多元性。
此外,“文化交流与融合”也是本课的一条暗线。
亚洲的三个国家积极对外交流,文化包容性更强。
印第安文化则相对独立、最终以被侵略的方式完成了文化交流。
因此,教师在准备本课时也可以联系当今中国提倡“文化在交流中发展”的时代热点。
最后,本课教学内容呈现出史实多、时空跨度广的特点,教师在教学时应注重对于教材内容的梳理。
【学情分析】高二的学生在初中阶段及纲要下的学习中都接触过古代亚洲、美洲文明等相关内容,但是学生对于亚、美文化多样性及其形成的原因缺乏系统深刻的认识。
对此教师采取的策略,是根据高中生的抽象辩证思维、批判性思维有所发展的情况,引导学生梳理教材、分析史料、探究思考,完成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其次,本课史实繁多,学生可能学习兴趣有限,教师可以运用图片、视频等多种形式的史料,吸引学生兴趣。
【教学目标】基于以上教材分析、学情分析,并结合2017版新课标对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1.根据地图和时间轴等材料,列举古代南亚、东亚和美洲在文字、艺术、科学等领域取得的文化成就。
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 第5课 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课后作业(含解析)岳麓版必修3-
![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 第5课 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课后作业(含解析)岳麓版必修3-](https://img.taocdn.com/s3/m/c5f0fa29ec630b1c59eef8c75fbfc77da2699771.png)
第5课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训练点1“异端”思想家李贽1.冯友兰在《中国哲学史》一书中写道:“(明清时期)官方方面,程朱学派的地位甚至比前朝更为巩固。
非官方方面,程朱学派和陆王学派在清朝都发生了重大的反动。
”这里的“反动”是指( C )A.宋明理学的统治地位丧失B.对传统儒学地位的彻底否定C.对传统儒家思想的批判继承D.出现倡导“自由”“平等”思想解析:明清时期的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人批判继承了传统儒学。
A、B、D 的表述与史实不符。
2.在《红楼梦》第二回中,贾宝玉发表了自己离经逆道的独到见解:“凡山川日月之精秀只钟于女儿,须眉男子不过是些渣滓浊沫而已。
”“我见了女儿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得浊臭逼人。
”他的这种叛逆精神与下列哪位人物的思想主X是一致的( A ) A.李贽B.董仲舒C.朱熹D.孔子解析:本题考查材料解读和知识迁移能力。
贾宝玉的话抨击了重男轻女的思想,实际上强调男女平等。
四个选项中只有A符合题意。
3.李贽自称“异端”,主要是因为他( A )A.鞭挞理学的道德观念 B.否定儒家思想C.否定孔孟学说D.否定封建专制制度解析:根据教材所学可知,李贽自称为“异端”,指出孔子不是天生圣人,儒家经典也不是神圣不可侵犯的理论。
他认为是非标准依照时代变化而变化,反对以孔子的是非为标准。
据此本题选A项。
B、C两项中“否定”一说错误,D项观念不符合李贽的学说。
4.李贽称赞汉朝司马相如和卓文君“善择佳偶”,自由恋爱,赞扬寡妇再嫁;称赞武则天是杰出的女政治家;赞颂商鞅、吴起等改革家;肯定封建社会揭竿起义的农民。
对上述材料理解最准确的是( B )A.反对封建社会“男尊女卑”的观念B.反对以“三纲五常”为核心内容的封建礼教C.歌颂了农民的反抗精神D.揭露道学家的虚伪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综合分析、全面理解李贽思想的能力。
题干中材料的设计有多层意思,A、C、D三项只反映了题干材料中的某层含义。
新教材2023年高中历史第2单元丰富多样的世界文化第5课南亚东亚与美洲的文化课件部编版选择性必修3
![新教材2023年高中历史第2单元丰富多样的世界文化第5课南亚东亚与美洲的文化课件部编版选择性必修3](https://img.taocdn.com/s3/m/b719e6e177a20029bd64783e0912a21614797f9d.png)
③文 学 :诗 歌 集 《 万 叶集 》 和小 说 __《__源__氏__物__语__》___ 享誉世界 文 坛。
④建筑:法隆寺是日本古代建筑的代表。 ⑤绘画:大和绘和__浮__世__绘___都是极具特色的日本绘画艺术。 (2)特征:深受中华文化影响 ①文字:日本人先是直接使用汉字,后来根据日本语言的发音,借 用汉字的__楷__体__笔__画___和草体,分别创制了字母片假名和平假名。 ②其他:来自中国的制度、儒学、佛教等深刻影响了日本文化的发 展。
(3)玛雅人创造了独特的文字,发明了“__玛__雅__历___”。知道“零” 的概念,创造出20进制。
(4) 印 加 人 建 造 了 长 达 数 千 千 米 的 驿 道 和 宏 大 的 太 阳 庙 ; 会 使 用 __麻__醉__剂___,能进行人体解剖;制定了太阳历和太阴历。
(5)阿兹特克人采用天然铜锻造铜器,还会使用图画文字记录重要事 件。制作的__陶__器___、石雕、木刻和金银首饰都非常精美。
2.古代日本的文化 (1)古代日本的文化成就 ①古代日本人认为,太阳、海、河、树、山等都有神灵,应该加以
崇拜。神道逐渐发展起来。7世纪,天皇制度形成。天皇为巩固权力, 自称是__太__阳__神___的后裔。
②12世纪以后,随着武士阶层的崛起,神道融合了佛教等外来文 化,逐渐形成了__武__士__道___。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史料四 也许是整个地区的气候发生了不利于玛雅农业的骤变,杂 草疯长,达到难以控制的程度。丛林日益向城市逼近,像沙漠吞噬绿洲 一样,毁坏了玛雅人生存的基础;或者是疫病流行,导致人口锐减,损 伤了文化的元气,也逼迫幸存者尽快逃离危险的故园;再或者是外部的 威胁,如墨西哥中部居民侵犯,致使玛雅人逃难而去,听任自己繁荣的 城市中心倾颓;甚至可能直接由入侵者捣毁了玛雅宗教建筑,发生“犁 庭扫穴”的大灾变。
人教版高中历史教材目录
![人教版高中历史教材目录](https://img.taocdn.com/s3/m/106ca2256d175f0e7cd184254b35eefdc9d31544.png)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1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1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第2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第二单元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第5课古代希腊民主政治第6课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探究活动课“黑暗”的西欧中世纪一一历史素材阅读与研讨第三单元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第7课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第8课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第9课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在欧洲大陆的扩展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第10课鸦片战争第11课太平天国运动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第13课辛亥革命第14课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第16课抗日战争第17课解放战争第五单元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第18课马克思主义的诞生第19课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第六单元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第20课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第21课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第22课祖国统一大业第七单元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第24课开创外交新局面第八单元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第25课两极世界的形成第26课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第27课世纪之交的世界格局附录一中外历史大事年表附录二重要词汇中英文对照表附录三历史学习推荐网站后记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2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1发达的古代农业2古代手工业的进步3古代商业的发展4古代的经济政策第二单元资本主义世界的市场的形成和发展5开辟新航路6殖民扩张与世界市场的拓展7第一次工业革命8第二次工业革命第三单元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9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10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11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12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13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14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15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进步16大众传媒的变迁探究活动课中国民生百年变迁第六单元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17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18罗斯福新政19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20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21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第八单元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22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23世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24 世界经济的全球化附录一中外历史大事年表附录二重要词汇中英文对照表附录三历史学习推荐网站后记人教版高二历史必修3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第3课宋明理学第4课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第二单元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第5课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第6课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第7课启蒙运动第三单元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第8课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第9课辉煌灿烂的文学第10课充满魅力的书画和戏曲艺术第四单元近代以来世界的科学发展历程第11课物理学的重大进展第12课破解生命起源之谜第13课从蒸汽机到互联网第五单元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第14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第15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第六单元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第16课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第17课毛泽东思想第18课新时期的理论探索第七单元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第19课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第20课“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第21课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第八单元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第22课文学的繁荣第23课美术的辉煌第24课音乐与影视艺术附录一中外历史大事年表附录二重要词汇中英文对照表后记人教版高二历史选修1第一单元梭伦改革第1课雅典城邦的兴起第2课除旧布新的梭伦改革第3课雅典民主政治的奠基石第二单元商鞅变法第1课改革变法风潮与秦国历史机遇第2课”为秦开帝业”——商鞅变法第3课富国强兵的秦国第三单元北魏孝文帝改革第1课改革迫在眉睫第2课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第3课促进民族大融合第四单元王安石变法第1课社会危机四伏和庆历新政第2课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第3课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探究活动课一历史上的改革与发展第五单元欧洲的宗教改革第1课宗教改革的历史背景第2课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第3课宗教改革运动的扩展第六单元默罕默德阿里改革第1课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埃及第2课默罕默德阿里改革的主要内容第3课改革的后果第七单元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第1课19世纪中叶的俄国第2课农奴制改革的主要内容第3课农奴制改革与俄国的近代化探究活动课二古老文化与现代文明第八单元日本明治维新第1课从锁国走向开国的日本第2课倒幕运动和明治政府的成立第3课明治维新第4课走向世界的日本第九单元戊戌变法第1课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的加深第2课维新运动的兴起第3课百日维新第4课戊戌政变探究活动课三改革成败的机遇与条件附录重要词汇中英文对照表后记人教版高三历史选修2第一单元专制理论与民主思想的冲突第1课西方专制主义理论第2课近代西方的民主思想第二单元英国议会与国王的斗争第1课英国议会与王权矛盾的激化第2课民主与专制的反复较量第三单元向封建专制统治宣战的檄文第1课美国《独立宣言》第2课法国《人权宣言》第3课《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探究活动课一撰写历史短评——试评辛亥革命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第四单元构建资产阶级代议制的政治框架第1课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第2课英国责任制内阁的形成第3课美国代议共和制度的建立第五单元法国民主力量与专制势力的斗争第1课法国大革命的最初胜利第2课拿破仑帝国的建立与封建制度的复辟第3课法国资产阶级共和制度的最终确立第六单元近代中国的民主思想与反对专制的斗争第1课西方民主思想对中国的冲击第2课中国资产阶级的民主思想第3课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酝酿和爆发第4课反对复辟帝制、维护共和的斗争第七单元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争取民主的斗争第1课英国宪章运动第2课欧洲无产阶级争取民主的斗争第3课抗战胜利前中国人民争取民主的斗争第4课抗战胜利后的人民民主运动探究活动课二近代时期人们对民主的追求与斗争——学习编辑历史报纸附录重要词汇中英文对照表后t己人教版高三历史选修3第一单元第一次世界大战1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2旷日持久的战争3同盟国集团的瓦解4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后果第二单元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下的世界1巴黎和会2凡尔赛体系与国际联盟3 华盛顿会议4维护和平的尝试第三单元第二次世界大战1 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2局部的反法西斯斗争3走向世界大战4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面爆发5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扩大6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7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8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影响探究活动课一世界大战的启示一战争给人类带来了什么?第四单元雅尔塔体系下的冷战与和平1两极格局的形成2冷战的开始3美苏争霸4两极格局的结束第五单元烽火连绵的局部战争1朝鲜战争2越南战争3中东问题的由来与发展4曲折的中东和平进程5南亚次大陆的冲突6两伊战争7海湾战争第六单元和平与发展1联合国的建立及其作用2世界人民的反战和平运动3和平与发展:当今世界的主题探究活动课二汲取历史经验教训,努力维护世界和平附录重要词汇中英文对照表后记人教版高三历史选修4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家第1课统一中国的第一个皇帝秦始皇第2课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第3课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康熙帝第二单元东西方的先哲第1课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探究活动课一追寻孔子的足迹第2课西方哲学的代表柏拉图第3课古希腊文化的集大成者亚里士多德第三单元欧美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杰出人物第1课英国革命的领导者克伦威尔第2课美国国父华盛顿第3课一代雄狮拿破仑第四单元亚洲觉醒的先躯第1课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第2课圣雄甘地第3课新土耳其的缔造者凯末尔第五单元无产阶级革命家第1课科学社会主义的奠基人马克思第2课无产阶级革命导师恩格斯第3课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缔造者列宁第4课新中国的缔造者毛泽东第5课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探究活动课二春天的故事第六单元杰出的科学家第1课杰出的中医药学家李时珍第2课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第3课中国地质力学的奠基人李四光第4课近代科学之父牛顿第5课20世纪的科学伟人爱因斯坦人教版高三历史选修5第一单元历史和历史的“重现”第1课历史是什么第2课历史学是什么第3课历史学怎样“重现”历史第4课历史学有什么社会功能探究活动课一我们身边的历史学第二单元人类起源之谜第1课人从哪里来第2课人类进化的历程第3课寻找人类的祖先第4课人类起源在何方第三单元米诺斯宫殿遗址与克里特文明第1课克里特岛的美丽传说第2课伊文思的惊人发现第3课克里特文明的“重现”第4课克里特文明的未解之谜第四单元二里头文化的探索第1课二里头遗址的发掘第2课二里头遗址的文化遗存第3课二里头文化与认识夏史第4课二里头文化中的疑难问题第五单元三星堆遗址——古蜀文明之谜第1课“一醒惊天下”的三星堆遗址第2课三星堆文化的丰富内涵第3课三星堆文化和古蜀文明第4课三星堆文化的未解之谜第六单元玛雅文明的消失第1课玛雅文明的发现第2课玛雅文明的历史第3课玛雅人的智慧第4课玛雅文明的假说第七单元大津巴布韦遗址与非洲文明探秘第1课穆塔帕王国与“黄金国”的传说第2课大津巴布韦遗址的发掘第3课大津巴布韦遗址的建筑与文物第4课谁创造了大津巴布韦文明探究活动课二走进历史博物馆附录一历史读物与网站推荐附录二重要词汇中英文对照表附录三大事年表后记人教版高三历史选修6第一单元全人类共同的宝贵财富——世界文化遗产1世界文化遗产的由来2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第二单元古代埃及的历史遗产1雄伟的金字塔群2阿布辛拜勒神庙的新生第三单元古代希腊、罗马的历史遗迹1雅典卫城和奥林匹亚遗址2古罗马城的建筑艺术成就第四单元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遗产1佛罗伦萨的文化遗产2 罗马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遗产第五单元中国著名的历史遗迹1世界建筑的奇迹万里长城2秦始皇陵及深埋两千多年的兵马俑3世界屋脊上的布达拉宫第六单元明清的宫殿、皇家园林和陵墓1中国古代宫殿建筑的典范——北京故宫2瑰丽的夏宫——颐和园3突显皇权的明孝陵4宏伟壮观的明十三陵第七单元多姿多彩的中国古城和古村落1古色古香的平遥古城2清新典雅的皖南古村落探究活动课本居住地区人文自然环境的考察和保护建议第八单元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昆曲1古雅的昆曲2昆曲的拯救和保护第九单元具有警示意义的世界文化遗产1殖民罪恶的见证——戈雷岛2德国法西斯的杀人工厂——奥斯威辛集中营附录后记。
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五课
![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五课](https://img.taocdn.com/s3/m/1946d023abea998fcc22bcd126fff705cc175cca.png)
A
谢谢观赏
4、苏格拉底对古代希腊哲学开展所起的作用是
A、创立了朴素的唯物主义世界观
B
B、使哲学真正成为一门研究“人〞的学问
C、使哲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D、创立了逻辑学
5、“人是万物的尺度〞表达出的思想本质是
A.法律是神授的 C.人人平等
B.人文主义 D.人创造了万物
B
6、与智者学派相比苏格拉底更重视 B
A、天地万物生死存亡都是神意志的安排,人类 不必神费心 B、人的伦理道德 C、在整个自然界中,人类是最高级的 D、追求自然界和人类生活各方面的秩序
人文精神(humanism)
在西文中,“人文精神〞一词应是humanism, 常译作人文主义、人本主义、人道主义.
狭义是指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一种思潮, 其核心为:以人为本,重视人的价值;张扬人 的理性.
广义那么指欧洲始于古希腊的一种文化传统。 ①对人的幸福和尊严的追求---人性; ②对真理的追求---理性; ③对生活意义和人生值的追求---超越性。
没了年轻人,他奋力挣扎才将头探出水面。苏格拉底差异:“你在水里最大的愿望是什么 〞 “空气,当然是呼吸新鲜空气!〞 “对!学习就得使上这股子劲儿。〞
快乐 一群学生在到处寻找快乐,却遇到
许多烦恼、忧愁和痛苦。他们向大哲 学家苏格拉底请教:“教师,快乐到 底在哪里?〞苏格拉底说:“你们还 是先帮我造一条船吧!〞
没有知识就无法做到道德,美德即知识
二、“美德即知识〞——苏格拉底公元前5世纪 最优秀的人就是你自己。 每个人身上都有太阳,主要是如何让它发光。 教育是把我们的内心勾引出来的工具和方法。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三 第5课《杜甫诗三首》【结】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三 第5课《杜甫诗三首》【结】](https://img.taocdn.com/s3/m/8c29a117011ca300a6c3909e.png)
【结】人教必修3第5课《杜甫诗三首》教学资料一、学习探究《秋兴八首》(其一)1.首联“凋伤”中的这个“伤”字换成“凋落”的“落”字好不好?这两个字换一下会不会有不一样的感觉出来?①“凋伤”更能表达伤心、伤感;②只有人才会感到悲伤,诗人这样写就赋予了玉露、枫树林以生命。
就好像玉露、枫树林与自己的情感产生了共鸣一样。
2.颔联是作者归家途中所见的风景。
这是一幅怎样的秋景?结合时代背景,说说这一联反映出作者怎样的心情?波浪很大——作者心情起伏不定;云雾绕山——作者内心迷茫凄迷。
杜甫晚年处于动荡的藩镇割据的时代,社会环境十分恶劣,阻碍着他回家的路途。
这一联一方面表达了情感,另一方面也是对当时社会环境的暗示。
《咏怀古迹》(其三)3.赏析这首诗的前两句,说说它对刻画王昭君的形象有何意义?山是群山起伏,连绵不绝;水是万壑争流,奔腾不息,直赴荆门山。
一个“赴”字,用拟人的手法把迤逦的千山万壑陡然间写活了,既有飞动之势,又有变幻之姿。
这雄伟的山川从侧面烘托了王昭君那坚强的性格。
4.《咏怀古迹(其三)》开篇“群山万壑赴荆门”明代评论家胡震亨认为,这么气象雄伟的起句,只有用在生长英雄的地方才适当,用在昭君村上是不适合、不协调的。
你同意这种看法吗?不同意。
常言道:地灵人杰,正是因为有了如此雄奇的山水,钟灵毓秀,才孕育出昭君这样美貌的、不平凡的女子。
作者在此是从咏江山之奇绝引出咏佳人之奇美。
作者在引出昭君之前特意用了这么一个内涵厚重的句子做铺垫,也说明了在作者的心目中,生长在这里的昭君决不只是一个明眸皓齿、秀发冰肌的弱女子,而是一位具有大山般坚强性格的奇伟女性。
所以,画面的底色用的不是阴柔的秀丽而是阳刚的伟岸,是较为和谐的。
《登高》5.这首诗前四句写了哪些景物?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氛围?首联采用画面叠合的手法勾勒出一幅登高远眺的壮阔图景。
渚清沙白,风急天高,猿啼悲哀,飞鸟回翔描绘了一幅气势磅礴的长江秋日图,意境极雄浑高远。
“哀”字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沉郁悲哀,为画面增加了不尽的悲怆意味。
第5课南亚东亚和美洲的文化课件--高中历史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三文化交流与传播
![第5课南亚东亚和美洲的文化课件--高中历史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三文化交流与传播](https://img.taocdn.com/s3/m/3c0d931aec630b1c59eef8c75fbfc77da369974f.png)
一、古代印度文化
文字 印章文字、梵文(是古印度最有代表性的文字)、巴利文
宗教 先后出现婆罗门教、佛教、印度教。
文学
《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在古代印度文学中占有 重要地位。
艺术 多与宗教有关,佛塔、石柱、石窟是佛教艺术的代表。
数学 发明了包括“0”在内的十个数字符号。
印度的政治史可以说是一部不断被异族征服的历史,印度的文化史可以 说是一部不断接受异质文化挑战的历史。不过异质文化挑战的结果是,外来 文化既没有消灭印度文化,印度文化也未能完全把外来文化同化。
12世纪完成的《三国史记》是朝鲜半岛现存最早的史书。 15世纪中期《高丽史》,仿照中国史书的编写体例;
(4)乐舞
朝鲜的音乐、舞蹈源远流长,特色鲜明。
(5)文字 朝鲜文字“谚文”
二、古代朝鲜与日本文化
(一)古代朝鲜的文化
★史料实证:阅读教材并搜集资料,实 证“古代朝鲜在吸收中华文化的基础上发 展了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这一观点。
政治
尚书省、八省实际上是唐三省、 六部、九寺中某些部门的综合)
省、门下省;吏、户、礼、兵、刑、 工)
地方:国、郡、里
地方:州县制
经济 班田收授法、租庸调制
均田制、租庸调制
5、深受中华文化的影响 (3)中国唐朝的建筑、货币、服装等深刻影响日本生活
平城京与长安城 唐代的朝服
和同开珎与开元通宝 奈良时期的服饰
谚文是一种参考借 鉴汉字方体形态的 方块拼音文字。
佛教4世纪传 入,高丽王朝 时成为国教。
二、古代朝鲜与日本文化
(二)古代日本的文化
时空定位
弥生时代:(前300-250):倭奴国; 古坟时代(250-592)大和统一; 飞鸟时代(592-710)大化改新;天皇制形成; 奈良时代(710-794) 平安时代(794-1192) 幕府时代, 镰仓幕府(1185—1333) 武士阶层崛 室町幕府(1336-1573) 起(武士道) 江户幕府(1603-1867) 明治维新时代(1867-1912) 大正时代(1912-1926) 昭和时代(1926-1945)(二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积 极: 是衡量一切的标准,体现了希腊文化人本
主义本质
局限性: 强调人的主观感受,重视人的作用,忽视
人的道德,导致主观随意性和极端个人主 义泛滥
返回
苏格拉底
孟子
孔子
“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孔子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福各特
“古代最伟大的百科全书, 古希腊人的科学的杰出代表和改革者, 古典时代最博学的人”
——马克思和恩格斯
隐士与熊的故事 熊和隐士成了好朋友。熊看到有苍蝇
来打扰隐士睡觉,很生气。它抱起一块大 石头砸向落在隐士额角上的苍蝇。苍蝇飞 跑了,隐士的脑袋也成了两半。
这则寓言说明了什么
“殷勤过分的蠢才比任何敌人还要危险。”
①“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
②“美德即知识”
③指出教育对美德同样重要 (前469—前399)
中国古代类似于苏格拉底 的思想家有谁?
苏格拉底对人性本身的研究有什么积 极意义?
(2)评价:
是人类精神觉醒的一个重要表现,使哲 学成为一门研究“人”的学问
想一想:
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的思想有什么相同点 和不同点?
人的隐私是最大的罪恶,不知自己的过失是最 大的痛苦。
◇学问是富贵者的装饰,贫困者的避难所, 老年人的粮食。
——亚里士多德
伟大的成就
“亚里士多德似乎是属于另一个时代, 另一个民族和不同思想形式的人,他在任何 时代都应该是独一无二的,而且不能用希腊 人的视角去看代他,他即被他的崇拜者也被 他的诽除 武装谤者所误解”.
4、亚里士多德
(1)观点: 强调在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然界中,
人类是最高级 (2)地位:
古希腊最博学的人
(前384——前344)
亚里士多德
亚里士多德(前384—前 322)古希腊哲学家、科学家, 柏拉图的学生。曾就学于雅 典,学业精进,后来被马其 顿国王腓力一世聘为太子亚 历山大的教师。数年后,他 回雅典开办学校,边教学边 著述。他的著作丰富,内容 广泛,大多已经散失,现存 47部著作。他解剖过50多种 动物,开辟了动物学的新领 域。他最大的哲学贡献在于 创立了逻辑学。
第5课
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
[课标要求] 了解古代希腊智者学派和苏 格拉底等人对人的价值的阐述,理解人 文精神的内涵。
什么是人文精神?(humanism)
广义指欧洲始于古希腊的一 种文化传统。狭义指欧洲文艺 复兴时期的一种思潮 。核心是 关心人,尤其是关心人的精神 生活;尊重人的价值,尤其是 尊重人作为精神存在的价值。 即以人为本,重视人的价值。
亚里士多德伸出右手,
“吾爱手 明吾:掌师现向,实下世,吾界好才象是在他说 尤爱的真研理究课”题。柏拉图 -亚则 示里右一士手切多手均指源德向于上神,灵表的
启示。这两个对立的
手势,表达了他们思
想 上的原则分歧。
亚里士多德部分著作(中文单行本书影)
◇优秀不是一种行为,而是一种习惯。 ◇放纵自己的欲望是最大的祸害,谈论别
“无羞恶之心,非人也”
----孟子
都强调人要爱人,要有羞耻之心。 实际上强调人要有美德
出生时代: 公元前5世纪 时代背景:世风日下,道德沦丧 重要主张: 都强调“道德”的价 主要方式:值都重视教育的功能
精神品质:“忧道不忧贫”救世精神; “诲人不倦”的教育态度。
孔子侧重在社会方面 苏格拉底侧重在个人方面
有些学者的研究越来 越关注“人”本身
二、代表人物:
1、智者学派(重点) 代表:普罗泰格拉
(1)探索主题:
人和人类社会
(2)思想主张
普罗泰格拉
(约前481—约前411)
①强调人的价值,否定神的意志
“人是万物的尺度”
②反对迷信,强调自由
(3)局限性: ——忽视道德
2、苏格拉底(重点)
(1)思想主张:
(小结)古希腊人文主义者的比较
重要主张
普罗泰格拉 强调人的价值,否定神的意志。提出人 是万物的尺度,反对迷信,强调自由。
苏格拉底 柏拉图
“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 “美德即知识”; 教育对美德同样重 鼓要励人们独立理性思考(“理想国”学说)
亚里士多德 强调在整个自然界中,人类是最高级的
相 都以人和人类社会为探索的主题 同 都否定神的意志,强调人的价值 不 智者学派:强调人的感性(自由),忽视道德 同 苏格拉底:强调人的理性(美德),重视教育
相同点:都是以人和人类社会为研究对象, 肯定人的价值,重视人的作用
智者学派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强调 个人的作用,忽视社会道德
不同点:
苏格拉底强倡导“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 的尺度”,调道德对人作用,认为美德 即知识
3、柏拉图
关注焦点:人类社会 代 表 作《:理想国》
(1)观点:护国者\卫国者\生产者
没有人自愿做恶,之所以作恶是出于无知, “邪恶即无知” ;没有知识,甚至无法去道 德 ——认识你自己,知识来源于教育——知 识就是道德(或道德就是知识,或知德合一)
“人是万物的尺度”——普罗泰格拉
意思—人的需求是衡量事物的标准,认为判断是 非善恶的标准,只能是个人的感觉和利害,强调 个人选择。 请思考“人是万物的尺度”这句话在当时有什么 积极意义?它的局限性是什么?
第二单元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 其发展
★单元线索
人文精神的产生、复兴和发展成熟的过程
西方奴隶制时代(公元前5世纪以后)人 文精神的萌芽——古希腊思想家们(智者 学派、苏格拉底等)的思想。
14---17世纪人文主义的兴起与发展——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所体现的思想
17---18世纪人文主义思想的进一步弘 扬——启蒙运动。
•根据智慧品德进行明确
分工,各司其责;
•鼓励人们独立思考
(2)评价:
(前427—前347)
为理性主义的发展奠
定了基础。
《理想国》
第一等级: “贤哲”, 具有智慧的品德,国 家的统治者
第二等级:武士,具 有勇敢的品德,国家 的捍卫者
第三等级:农民、手 工业者,具有节制的 品德,国家的劳动者 和供养者
哲学的诞生及含义
◆哲学的诞生:约公元前7世纪
◆含义:“爱智”、“爱智慧之学”
◆起源: 哲学脱胎于宗教和神话的世
界观。古希腊的哲学是欧洲乃至 整个西方哲学的源头。
一、人文主义精神兴起的原因:
1、古希腊奴隶制经济繁荣 主要原因
2、奴隶制民主发展到顶峰 3、雅典成为希腊政治和文化中心 4、参与政治生活成为每个公民生活的重要 内容,人在社会的地位日益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