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哲学的困境与出路
哲学发展在目前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哲学发展在目前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吴晓明】哲学发展在目前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长期以来,哲学的地位和作用似乎是不成问题的。
然而随着近年来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发展,我们开始面临着这样一个极具挑战性的问题,即:在改变了的历史条件下,哲学如何求生存、求发展?虽然一切看起来都还照常,但内在的紧张和不安已开始活跃涌动了。
哲学研究者们自己发问:我们的职业是否有前途?我们的工作是否有价值?我们所探讨的那些课题在未来的发展中是否还有意义?一种颇为执着的看法认为,我们可以不顾及外面的所有变化而把哲学当做一种单纯的学术坚持下来;而另一种较为悲观的看法则认为,虽然我们仍可坚持,但这毕竟只是一种不幸的“命运”,因为哲学本身已经过时—一无论是它的问题还是它的方法都已不再具有什么现实的意义或价值了。
不管这些看法具体说来怎样,有一点却是可以肯定的:对于哲学之地位和作用的坚定信念正在让位给某种不稳定的动摇,让位给对于哲学之意义和价值的怀疑态度。
这种信念和态度上的改变并不是可以简单地用“好”或“坏”、“对”或“错”来标识的,正象我们现在所面临的诸多问题并不是可以用一两个词令就轻易地打发掉一样。
必须认识到,正在出现的怀疑和动摇实际上包含着某种“历史上非常真实的东西”,因而即令要对此做出概括的评判,也只有以对问题的认真分析为前提,才可能是有意义的。
以下我们想就目前哲学发展的主要之点提几个问题,并尝试作一些相应的评论。
1.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我们的哲学一直居于知识领域的王座,成为理论界“合法的宠儿”。
然而现在这种地位却似乎发生了某种动摇。
问题在于:这种地位动摇是如何发生的?它意味着什么?又当怎样去评价?就某种较为一般的意义来说,哲学地位的动摇显然是与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生活的改变相联系的。
自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作为一种切近的实践要求提出来之后,我们的经济生活已经有了极大的发展,而我们的社会生活也正在发生并且还将继续发生巨大的变革。
哲学教学的困境、成因及出路
课程教育 研究
c o u r s e E d u c a t i o n R e s e s r c h
2 0 15 年5 月 中旬 刊
前提 是教 师要 与 学 生真诚 沟通 . 了解 学 生的 思想动 态 . 并积 极加 以 家 长树 立 正 确 的德 育意 识 .让 父母 意 识 到 自 己对孩 子 的 重 要 影 响, 在 平 时的 生活 中给 孩 子树 立 良好 的德 育榜样 并 营 造德 育 的 环 引导 . 对 学生的进 步及 时给 予肯 定和 鼓励 。 2 - 2落 买 实践 活 动 境 。 另一 方面 , 家长要 主 动地 关心 孩 子 . 了解 孩 子 的思 想 动 态 . 与 实践 活动 的 开展 能 使 学 生切 身体会 到 德 育 工 作 的 重要 性 以 孩子 做 朋友 , 不要 居 高临 下地 进行 说教 同时要 帮 助孩 子 建 立信 及其 积极 意 义 比如教 师可 以与 学 生进 行 角 色转换 . 有 针 对性 地 心 在 生 活 中对 孩 子 有进 步 的方 面 多 多予 以肯 定 . 让 孩 子 感 受 到 安排 学生组 织德 育工作 , 让 学生 自己组 织班会 , 安 排教 育主 题 。 这 父母 的 关 爱 , 从 而使 孩 子 更好 地 克服 困难 , 有 勇气改 变 自 己 样 学生 可 以获得 与 平 时被 动 受教 育 完全 不 同的 体验 . 更 好 地理 解 3 . 总 结 教师的 良苦 用心 . 从 而在今后的生活中更好地配合班主任的德育 高 中 中学生的德 育工作 是 十 分重要 的 . 它关 系着学 生 未 来进 工作 。另外 . 还 可 以 让 学生进 行 实 习活 动 在 实 习活 动 中 . 学生 以 入社 会 能否有 健全 的人 格和 正确 的价值 观 以及人 生观 帮 助 学生 个社会人的身份与外界接触. 而不再是一个处处被教 师管束被 形成 科 学的道 德理 念 对于 学生今后 的成 长 以及发 展 有 至 关重要 的 父母庇护的孩子.学生们可以更好地感受- f  ̄A . 以及做事的道理 . 作 用。 高 中的班主任 要认 清 自己身上 的 重担 . 对 学生 负责 . 了解 学 明 白道 德 观念 以及组 织 纪律 的 重要 性 生的德 育状 况并有针 对 性地 进行 干预 . 以达 到较好 的德 育效 果 2 . 3 提 高 家庭教 育 的质 量 参考 文献 : 对 学 生进行 德 育 工作 不 单 单是 学校 的 工 作 . 家庭教 育 对 于 f 1 ] 郑远 茂 . 分 析 高 中班 主任 德 育 工作 效 率低 的 原 因及 对 策研 学生的德育教育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要想全方位地培养学生 究m. 新教 育时代 电子 杂志 ( 教 师版 ) , 2 0 1 4 ( 4 ) . 们 的 道德 观 念 , 纠正 不 良的 心理 . 班 主任 要 和 父母做 好 沟 通 工作 , 『 2 ] 李靖. 新 时期 高 中班 主 任 德 育 工作 研 究 m. 东 方教 育 , 2 0 1 3 配合起 来对 学 生进行 引导 班 主任 在 与 父母 进 行联 系的 时候 要 给 ( 8 ) .
人类的生存困境及出路的哲学思考
( 生活方式异化 的弊端 四) 1 费主义不是马克思主义为人类 艄
享乐 主义——追求 通过感 官 刺激 及 时行乐 , 声色犬马 , 醉生梦死 。
所设计 的生活方式 ,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 的发 展观就是 以单纯 的经 济增长 为核
科 学 主义——把人 类 的命 运 寄托 的批 判主要在 于 : 一方面使人的劳动堕 心的片面发展观。 它体 现为对物质的直
各施 工环节 的技能要求 , 培训 中做到准 励更多 的操作层员工脱颖而 出。 在施工 下工夫 ,在落实激励机制上下工夫 , 让 确对接 , 大胆延伸。 根据各专业特点 , 抓 现场采取 以老带新的传 、 、 帮 带方式 , 组 企业受益 、金点子” “ 闪光 、 个人得实 惠。 施工个案处 其次是建立绩效 考核制度 , 形成培训效 好培训的难点 、 重点 , 根据实际需要 , 适 织员工进行施工案例研讨 、 度调整培训教学计划 ,达到工学结合 、 理体会讨论等形式对 员工进行培训 。
2 1 年第 O 期 / 02 5 总第 2 9 5 期 19 3
学 术 纵 横
空气 、 植被 、 土地等正面临很大危机 , 人 发 展 问 题 。 类的生存环境受 到了根本性威胁。 人性危机 : 实证科学支配着整个世 人有主体性 , 即人具有能动的实践活动 界观 , 价值发生 了迷失 。对人类赋予世 能力 , 然而人类历史 的发展史使我们不
其它生命 的态度和关系 。
( ) 二 生活价值观的异化 危机 的根源是人类的生活方式。
然可能会受到别人非议 或者成为另类 。
据相关调查显示 , 北京市 、 上海市 、 广州 求则构成消费合理与否的依据 。 科学发 市等地 区, 结婚 时的人情份子钱平均为 展观是 当代 中国面对人类 生存 困境 所
论马克思主义传统哲学理论的困境与出路
论马克思主义传统哲学理论的困境与出路摘要:当前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概括,主要有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实践唯物主义、唯物辩证法等。
本文考察了这些理解的困境,认为它们都没能把握住马克思的哲学理念,不能概括马克思哲学的特质。
但是,它们也从特定视角把握住了马克思哲学的某种品质。
如何概括马克思哲学,本文提出了人类学唯物主义,认为这一提法可以把以上哲学所强调的辩证性、历史性、实践性等概括在人类性中,因为它们都不过是人类世界的特性。
关键词:马克思的哲学理念;人类性;人类学辩证法;广义马克思主义;人类学唯物主义有人问,为什么要提出以“人类学唯物主义”来概括马克思哲学乃至马克思主义哲学,这是由于我们深感当前的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实践唯物主义、唯物辩证法、人道主义等提法,与马克思的哲学理念不相符合,甚至掩盖了马克思真正的哲学创造。
之所以有这诸多提法,在于每一种都有它的困境,能不能正视这些困境,是我们能不能解决问题、寻找新的出路的关键。
一、“辩证唯物主义”的困境:不是马克思所要创立的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包括“哲学唯物主义”和“唯物辩证法”两部分。
前者就是传统的“唯物主义”,它比较强调物质实体。
对这种以物质实体为对象的“唯物主义”,马克思从来就没有赞同过。
马克思所说的“唯物主义”,主要是方法论的唯物主义,态度性的唯物主义,而不是实体性的唯物主义。
所以,他特别强调自己的唯物主义是“新唯物主义”。
但是,长期以来,人们都以传统的物质来理解马克思的唯物主义,停留在十八世纪法国唯物主义对物质的理论研究上,即以传统的物质概念解释世界。
对这种倾向,恩格斯早就作了经典性的批判:“人们在理解现实世界(自然界和历史)时,决意按照它本身在每一个不以先入为主的唯心主义怪想来对待它的人面前所呈现的那样来理解,他们决意不怜惜地牺牲一切和事实(这里所说的从事实本身的联系而不是从幻想的联系来把握事实)不相符合的唯心主义怪想。
除此之外,唯物主义没有更多意义。
价值哲学的困境及其出路--价值哲...
关于如何理解作为价值哲学基础的价值概念问题9我国哲学界常有争执020世纪80年代初至90年代初9哲学界大都是依循主体客体模式来处理价值问题的0在这种主体-客体模式中9我国价值哲学研究虽然取得了一些积极的成果和共识9但也存在着难以摆脱的困境和问题0面对这些困境和问题920世纪90年代初9哲学界开始了对主体-客体模式的反思和批判0进入21世纪以来9如何超出主体-客体模式9寻求专属于价值哲学的思路和方法9更是成了当前我国价值哲学研究的焦点0本文围绕价值哲学的困境和出路问题9对学界的相关研究进行梳理并展开评说0不妥之处9请学界同仁赐教0一20世纪80年代初至90年代初9哲学界关于价值概念的理解和争执主要是在主体-客体模式内部进行的9并形成了C主体性价值论$[1]\C关系价值论$[2]和C效应价值论$[3]三种最具代表性的见解0虽然在C能否用主体需要界定价值$\C价值的本质究竟是客体主体化还是主体客体化$等问题上存有分歧9但这三种观点都是在主体-客体模式中来处理价值问题的9并在这种模式所容许的范围内取得了一些积极的成果和共识0首先9他们都主张以主客体的相互作用作为价值存在的基础9认为价值既不是实体范畴9也不是属性范畴9而是关系范畴0在他们看来9C价值不是一个实体范畴9它不表示在主体\客体之外的第三种实体9不能把它理解为一种独立存在物9价值也不是一个属性范畴9在孤立的主体或客体身上都不存在着6价值9这种属性9不能把价2006年第8卷第2期巢湖学院学报NO.2.,VOI.8.2006总第77期ChaOhu COIIege JOulnaI GenelaI SeliaI NO.77价值哲学的困境及其出路!!!价值哲学研究述评余在海张传开(安徽师范大学9安徽芜湖241000)摘要!我国哲学界关于价值概念的理解常有争执!!"世纪#"年代初至$"年代初"哲学界大都是依循主体%客体模式来处理价值问题的!在这种模式中"我国价值哲学研究在取得一些成果的同时也遇到了难以解决的问题和困难!面对这些问题和困难"!"世纪$"年代初"哲学界开始了对主体%客体模式的反思和批判!为了超出主体%客体模式"寻求专属价值哲学的方法和思路"哲学界进行了许多有益的尝试"并提出了四种代表性的路向!但是"这四种路向从根本上说都未能超出康德关于价值概念的理解!关键词!价值哲学#主体%客体模式#路向中图分类号!B01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2868"2006#02-0001-07收稿日期!2005-11-25作者简介!余在海(1978 )9男9安徽宿松人0安徽师范大学政法学院讲师0张传开(1951 )9男9安徽庐江人0安徽师范大学政法学院教授0!值理解为任何存在物生而有之的固然属性9价值是一个关系范畴9它表明主客体之间一个特定关系方面的质\方向和作用0$[1](P124-125)这样一来9既与c唯客体主义$的c属性说$(即认为价值是客体的属性)区别开来9又与主观主义的价值哲学划清了界限0其次9他们都坚持价值的客观性9反对西方新康德主义学派的主观主义的价值哲学和其他主观主义的价值学\价值论0这是我国价值哲学研究的一个显著特点0为了与形形色色的唯心主义或主观主义的价值哲学区别开来9学界分别从c主体的客观性$\c需要的社会性和客观性$\c效应的客观性$等角度进行了论证9以保证价值的客观性0然而9在论证的过程中9价值的客观性却似乎成了一个难以解决的难题9始终面临着客观主义与主观主义的争执0这种争执集中体现在c需要$问题上9即主体需要究竟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0为了保证价值的客观性9学界进行了多方面的努力0其中9一个关键性的努力9就是把c主体$与c主观$\c主体性$与c主观性$区别开来9试图通过此区分来保证主体需要的客观性9进而保证价值的客观性0有学者认为9c一般来说96主观9是指人的精神方面的特性9因此只有人才有所谓主观9主体在任何情况下都只能是人9因此主体总是有主观性的0这是问题的一个方面0问题的另一方面是9人不仅有精神的方面9还有物质存在的方面9因此人作为主体不仅有主观性9还有客观性9把主体归结为主观是片面的0$[1](P65)本来9把c主体$与c主观$区别开来的本意是解决价值的客观性问题0但价值的客观性问题并没有因此区分而得到真正的解决0既然人作为主体是主观性和客观性的统一9那么在承认主体需要有客观性的同时9同样不能否认主体需要也有主观性的一面0这样一来9我们就不得不再次面对c价值是客观的还是主观的$争执0在这种争执的展开中9我们恰恰触及到了价值的方法论问题9即主体-客体模式是否适当或有效的问题0从这个意义上说9只要我们遵从主体-客体模式9价值的客观性问题就是一个永远无法解决的问题0换言之9只要我们停留在主体-客体模式的基础上9那么就会出现c所有总是一再被实验\并且在无止境的讨论中相继被释放出来的种种可能性~客体依赖于主体9或者主体依赖于客体9或者两者相互依赖$0[4](P137)同样9如果我们仅仅局限于主体-客体模式来处理价值问题9那么就无法解决c价值究竟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争执0二20世纪90年代初期9学界开始了对主体-客体模式的反思和批判01993年赖金良在<浙江社会科学上发表了<主客体价值关系模式的方法论特点及其缺陷的文章0这篇文章发表后9被<新华文摘全文转载9从而引起了学界的广泛关注0文章指出9主客体价值关系模式9是国内哲学界从20世纪80年代初展开关于价值问题的讨论以来所遵循的基本方法论模式0主客体关系理论并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独创性理论9而是近代哲学所留下的一笔思想遗产0主客体关系理论9是以认识论研究为侧重点的近代哲学的基本理论0与此相应9主客体关系模式9是近代哲学思考所遵循的基本方法论模式0因此9在主体-客体模式中处理价值问题9把主客体价值关系模式当作价值哲学研究9尤其是马克思主义价值哲学研究的基本方法论模式9是不妥当的0理由有三~首先9当人们用主客体价值关系模式去把握一般价值现象时9实际上已经预先假定了所有价值关系皆是主客体之间的关系0但这个假定并不是自明的0因为不仅在客体与客体相互关系的较高层次上9尤其是在有机体与外部环境之间客观上已经存在着价值关系的原型结构9而且人们的社会交往关系以及在此基础上所形成的特定的社会规范价值关系也并不都是互为主客体的关系0这就是说9并非所有的价值现象都是主客体之间的关系0其次9主客体价值关系模式的实际应用9是以对对象的客体化处理为前提的0这种处理方式虽能较好地说明c物的价值$9但却不能全面地说明c人的价值$0当主客体价值关系模式把人作为客体来谈论人的价值时9不但人作为主体的价值消失了9而且人的价值与物的价值的区别也消失了0这样一来9人作为主体存在的价值9c人的价值$的真正内涵就在主客体价值关系模式中隐而不见了0换言之9主客体价值关系模式根本就不能说明作为价值关系中的主体的人即c主体人$!的价值0因为按照主客体价值关系模式9价值始终被理解为客体对于主体的价值9客体是价值的载体9主体是价值的衡量者0换句话说9这个方法论模式所探讨的只是价值关系中的客体的价值9至于价值关系中的主体的价值9它是既不去考虑也不可能予以考虑的0然而9即使就物与人的价值关系而言9也并不仅仅只是一个物对于人有无价值的问题0人要能够衡量物有无价值9他自身就必须有价值0如果人作为价值主体没有价值9他又如何能够衡量和判定作为价值客体的物有无价值呢7这种作为价值主体的人的价值9恰恰是无法用主客体价值关系模式来加以说明的0最后9在主客体价值关系模式中9既然C价值$只能是客体对于主体的价值9那么客体有无价值或价值大小9就只能根据C主体的需要及其满足$(主体自身的尺度)来规定和衡量0但是9这种C价值$的效用论定义却导致了一个相当严重的后果9即把C人的价值$变成了一种纯粹的手段性和工具性价值9而忽视了C人是目的$这个C绝对的价值$0因此9文章认为9要真正说明C人的价值$9避免把人的价值降低为工具性价值9就必须超出主客体价值关系模式0[5]三赖文对主客体价值关系模式的批评和质疑9使学界开始注意到价值哲学的方法论问题9并一度引起了C主客体关系论$与C人道价值论$之间的激烈争执0进入21世纪以来9面对价值哲学缺乏理论突破和创新的困境9如何超出主体客体模式9寻求专属价值哲学的思路和方法9更是成了当前我国价值哲学研究的焦点0面对这一现实的难题9学界做了许多有益的尝试9并提出了四种代表性的路向:一是人学的路向0[6]这一路向与上述对主客体价值关系模式的批判直接相关0在这种路向看来9作为近代哲学的思想遗产9主客体关系理论作为当代中国价值哲学研究的基本方法论模式9导致了对人的拒斥和消解0表面上9主客体关系模式也是谈论人的9但是它所谈论的不是C人作为人的完整存在或本来意义上的人$9而是抽象的人0这就是说9主客体关系模式对人的拒斥有其独特的方式9它不是完全置人于不顾或拒绝谈论人9而是对人进行抽象消解9使人不是作为人被谈论0就像以往曾有一些哲学家把人变成抽象的C自我$\C自我意识$\C观念$\C理性$等等一样9它的特点是把人变成某种抽象的C主体$或C客体$0换句话说9被纳入主客体关系模式之中的9并不是人作为人的完整存在或本来意义上的人9而只是关于人作为主体或作为客体的某种抽象0这样一来9当人在主客体关系模式中被抽象地理解为C主体$时9具有丰富规定性的完整的人不见了9剩下的只是人的某种由特定关系所规定的存在方式或功能身份0与之相应9建构其上的价值哲学也就成了C没有人的价值哲学$0但问题的关键恰恰在于9人是价值世界的轴心和真正秘密所在9价值哲学研究的最后根基或C终极$基础是人学(人论)0因此9价值哲学只有跳出主客体关系模式的方法论!臼9恢复人在价值世界以及价值理论中的地位9才能在人学的土壤中结出丰硕的思想果实0这种路向认为9人之所以为人9之所以不同于其他事物的地方在于9人是一个从自身出发并以自身为目的的自我生成\自我超越\自我实现的动态过程9人是一种C非终极性的$或C未完成的$存在9是C实然之人$和C应然之人$的二重化0这就决定了我们人类其实是生活在两个相互关联的世界中9一个是已然实然的世界9一个是未然应然的世界9它们分别代表着人的存在与期望\现实与理想\实存与可能0与之对应9人类史作为一个C人成为人$的动态过程9其实质性内容正是不断从实然之人走向应然之人0所谓人的自我创造\自我超越\自我实现\自我完善等等9就是通过这一在实然之人基础上建构应然之人\使应然之人成为实然之人\从实然之人走向应然之人的连续过程而实现的0在这个C人成为人$的过程中9人既是出发点同时又是目的9既是价值的设定者同时又是价值本身:一方面9作为出发点的实然之人以作为目的的应然之人为自己所追求的理想型价值9另一方面9作为目的的应然之人以作为出发点的实然之人为自己所依存的现实型价值0这是人以自己为价值9把自己设定为价值0这种以人本身的C实然之人$与C应然之人$的二重化为根源的人的价值9是一种具有终极意义的本体价值和原生价值9而人类生活世界的各种其他价值(当然也包括物的价值在内)9则是这!种原生形态的人的价值的次生形态或衍生形态0总之7在这种路向看来7C人的价值3或价值世界的秘密7不在于人与对象世界或主体与客体之间7而在C人成为人3的自我创造\自我超越\自我实现过程中7即价值最终起源于实然之人与应然之人的二重化建构及其动态关联0在此意义上7 G人的价值3既不是任何外在关系意义上的人对人的价值(如通常所说的人对于他人的价值)7也不是一般内在关系意义上的人对人的价值(如通常所说的人对于自身的价值)7而是一种以人本身的二重化及其关联为基础的人对人的价值7包括实然之人对应然之人的现实型价值和应然之人对实然之人的理想型价值0这种本原性的人的价值7决定和派生出了人的世界即人类生活世界的价值7并进而决定和派生出了包括自然资源\物质财富\制度设置等等在内的各种人为或非人为事物的价值0一句话7人是价值世界的轴心7价值理论的轴心概念是G人30二是人类存在论的路向0[7]这种路向认为7国内哲学界关于价值哲学的方法论问题的讨论7实际上引出了两个问题:如何合理评价价值规定的主客体关系模式在理论上的得失7以及我们能够由之得出什么样的结论7在这种路向看来7G以具有客观性必然性的人的需要来规定价值7这是主客体关系模式价值论中所包含的最基本的合理内容0人的需要7从根本上说来7就是人的本质或本性7是构成人的存在方式的最基本的因素7而这种人的存在方式不言而喻是一种客观的东西7因而7抓住了人的需要也就抓住了人的本质7从而就有可能将价值的规定建立在人的本质或人的存在方式这一客观的\坚实的基础之上03[7] (pl83-l84)然而7这一合理的内容却难以合理地在主客体关系方法论模式中被表达出来0因为主客体关系方法论模式作为一种抽象的认识论研究原则7与价值哲学本身所要解决的问题从根本上说是不相适应的0按照罗蒂的说法7认识论所要解决的问题7就是如何G从内部空间达到外部空间的问题30[8](pl20)这个认识论的根本问题决定了认识论主客体关系中的主体只具有纯粹的认识活动功能的抽象的逻辑结构0所谓认识主体7其实只是一个单纯的与G外部空间3即客体相对应的G内部空间3或G主观性30这样一种主体无疑是非现实的\抽象的7即对于存在论意义上现实的人的一种抽象0从这样一种抽象的主体出发来规定认识活动自有其合理意义7但以之规定\描述价值的生成7却大有问题0G因为这样一种作为6内部空间9的抽象主体只是一种与客体或客观性相对立的纯粹的主体或主观性7这样一种抽象主体的客观性只在于与客体的统一之中03[7](pl85)这样一来7因为作为与客体相对立的主体在开端处就不可避免地拥有G主观性37因此7只要用主体需要来规定价值7那么无论我们怎样强调主体需要的客观性7都会不可避免地得出主观价值论的结论0如前所述7在主体-客体模式中7价值的客观性永远是一个问题0既然如此7出路何在7答案很简单7即突破认识论的抽象视域7在人类存在论的基础上建立价值哲学7即人类存在论意义上的价值哲学0这里7关键的地方在于7不再在主客体关系模式中而在人类存在论的基础上来考察人的需要0在存在论的意义上7人的需要即人的本性或本质0这种作为人的本质的人的需要7不是人的直接存在7不是一种偶然的个体主观上的欲望7而是规定着人的直接存在的东西7因而也就是人的存在或人类存在的规律0作为人类存在的规律7人的需要不仅界限了人类存在的可能范围7而且是规定着人之为人的东西7是规定着个别的偶然的需要的客观的必然的东西0在此意义上7确切地说7在把人的需要理解为人的本质或人类存在规律的意义上7价值就是人的需要的满足或人的本质人类存在规律的实现0这样7我们就能克服以往主客体价值关系模式所无法解决的价值客观性问题7以及把人的价值等同于物的价值的问题0三是超验的路向0[9]在这种路向看来7由于在研究方法上受到经验论的束缚7国内哲学界通过20多年来的价值哲学研究虽然看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价值维度7但并没有通过价值而发现马克思主义哲学所内在地包含的超验性规定0这突出地表现在7国内哲学界仅仅把价值局限于客体对象同作为主体的人的需要之间的满足与被满足的关系7把G价值3同G有价值的3混淆起来7从而遮蔽了价值的超验性0而问题恰恰在于7价值物是可以而且必须通过经验的方式把握到的7但!价值本身却只能通过超验的方式才能被领悟0因此9当代价值哲学研究的当务之急就是9摆脱经验方法\实证视野的束缚9在人类学本体论的内在基础上真正发现并确认价值的超验性0在人类学本体论的视域中9人双重地存在着0一方面9作为肉体存在物9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9必须与外部世界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9以维持自身生命过程0在此意义上9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0另一方面9人又具有自己的内在尺度9从而有可能通过自我意识把自身从自在世界中提升出来0因此9人不仅仅是自然存在物9而且是为自身而存在着的存在物9即类存在物0人的这种二重化结构的历史生成9意味着人对自然的超越0它标志着价值存在物的诞生和意义世界的确立9标志着人类作为真正的c人s而出现0价值世界的确立与人类的出现可谓是同一事实的两个方面9而且在逻辑意义上9正是价值世界的确立9才使得人作为c人s而存在着0着眼于此9唯物史观从人类劳动和社会性的角度对人的本质的揭示9都只是从不同维度呈现了价值的人类学本体论意义9亦即由人类所特有的生成性所昭示出来的应然状态对实然状态的超越0这种应然状态所内蕴的绝对超越指向9正是价值的本质规定0在此意义上9c所谓价值9既不是有形的\具体的存在所构成的实体9也不是客体对象与主体需要之间的满足与被满足的关系9而是人类所特有的绝对的超越指向0因为它是绝对的9所以是自足的0又因为它是自足的9所以是超越的即对外在他律的自然事物的超越 0由于是超越的9价值又表现出应然性\理想性\目的性和批判性特征0这些才是作为哲学概念的价值所蕴含的内在规定0s!"#$四是生存论的路向0%""$与c超验的路向s企图在人类学本体论的内在基础上彰显价值的超验性不同9c生存论的路向s却力图在生存论的基础上建构价值哲学0这种路向认为9在这个充斥着物的c价值s的当今社会9最讲c价值s的现代人面临着一个相当普遍的人生价值难题9即人生的目的和意义究竟何在从某种意义上说9这个难题只是现代人的c问题s0在近代以前的传统哲学和神学中9本体及其与价值的同一是个基本的设定0在这个设定中9本体既是万物的根由与归宿9又是人的生命和生活赖以维系亦即人的身心皆可得到安顿的所在0整个宇宙人生的意义乃至存在9都维系于这一终极的\超验的\绝对的价值上帝 0超验的绝对的价值由于对人的整个生活的规范作用而同样规范了人的基于本能的各种需要9从而使人的需要获得了合理性即价值意蕴0但是9近代以来9日益兴起的工业文明和市场经济却直接导致了c超验的绝对价值s的消解0随着这一c神圣之物s的消解9现代人也越来越生活在一种矛盾和分裂之中0一方面9由于工业文明和市场经济把人们引向对现世功利的c无限s追求9人们越来越重视自身的能力\对外部世界的支配和对自身命运的承担9人的生存方式变得越来越世俗化和个体化9个人的感性的肉体和与之相匹配的精神需要于是成为他们行为的动因和取舍尺度0在这种背景下9价值作为人的生存目的\生活追求和值得珍惜之事物的表征9日益丧失了原先的c超验s维度9而具有了更多的经验性内涵和功利色彩0但另一方面9现代人在对物孜孜追求的同时9也感到了生存竞争的压力和残酷9感到了生活的身不由己9感到了自我与他人之间的冲突以及由此冲突所引发的认同的危机9感到了精神的空虚和人生的渺茫0就这方面的问题而言9世俗的功利性价值及其观念根本派不上用场9于是超越及其信仰重新成为人的生命攸关的大事0这样一来9现代人在价值观上就面临一个似乎无法克服的矛盾和困境1一方面是经验的功利的相对的价值观9另一方面是超验的非功利的绝对的价值观0这种矛盾反映在理论上就体现为c西方古典经济学的价值理论s与c新康德主义的价值哲学s之间的对峙前者遵循的是经验实证的思路9而后者走的是主观的超越的路向0在生存论的路向看来9在国内的价值哲学研究中9占主导地位的不是主观的超越的路向9而是经验的实证的思路0这突出表现在国内多数学者都用人的c需要s来界说价值的本质0但是9这种关于价值本质的理解却带来了一个非同小可的理论矛盾9即价值的工具性定义和本体论承诺之间的矛盾0这就是说9局限于主客体关系的认识论框架9按照经验的实证的思路来!。
校园哲学教导困难及出路透析论文
校园哲学教导困难及出路透析论文校园哲学教导困难及出路透析论文如果说科学的说教是为了知识传授,那么哲学的说教就是为了启迪智慧。
因此把哲学视为一种知识体系,以此种方式看待哲学,必然陷入认识上的误区。
主要体现在: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内容当作终极真理;把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看作是真理传授和知识灌输。
二是哲学意识形态化。
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我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功能,这是毋庸置疑的。
但哲学不等于意识形态,哲学是对政治生活进行批判性反思。
如果把哲学纳入现实的政治生活,势必导致不是把哲学变成政治的“婢女”,就是把哲学当作政治的附属品。
以这种方式对待哲学,必然导致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只注重政治化的说教灌输,结果把本来属于解放人们头脑的“智慧之学”变成了桎梏人们头脑的抽象教条和僵死的概念,哲学在现实中变成了“大套话”和“大空话”。
(3)马克思主义哲学哲学教材体系问题。
由于受到前苏联政治理论教育方式的影响,长期以来,我们国家的理论教科书一直陷于教条化和本本化的阴影中,原本极其丰富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到了我们的教科书里就被化为“概念+原理”的简单模式,教材内容较为陈旧,主要局限于四大模块,即本体论、辩证法、认识论、历史观。
哲学味不足而说教味有余,在各个方面都没有及时反映当今哲学研究的最新成果,也没有完全体现“时代精神的精华”。
虽然哲学遭遇冷落,哲学教育处于低谷,但我们也不是无能为力,应当借助综合的力量,通过哲学教学改革,重新树立哲学的威望。
1.加强马克思主义哲学学科建设。
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高校要想在异常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要通过特色化来挖掘自己的生存空间,取得竞争优势。
因此在这种形式下,高等教育在有意或无意的情况下制造了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分离,在求真与求善中高举功利导向和物质追求,促进了自然科学的长足发展,旁落了人文学科的建设;在一定时候也促进了高校的发展,却忽视了高校的可持续发展。
哲学教学的困境、成因及出路
2015年5月中旬刊前提是教师要与学生真诚沟通,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并积极加以引导,对学生的进步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
2.2落实实践活动实践活动的开展能使学生切身体会到德育工作的重要性以及其积极意义。
比如教师可以与学生进行角色转换,有针对性地安排学生组织德育工作,让学生自己组织班会,安排教育主题。
这样学生可以获得与平时被动受教育完全不同的体验,更好地理解教师的良苦用心,从而在今后的生活中更好地配合班主任的德育工作。
另外,还可以让学生进行实习活动。
在实习活动中,学生以一个社会人的身份与外界接触,而不再是一个处处被教师管束被父母庇护的孩子,学生们可以更好地感受做人以及做事的道理,明白道德观念以及组织纪律的重要性。
2.3提高家庭教育的质量对学生进行德育工作不单单是学校的工作,家庭教育对于学生的德育教育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要想全方位地培养学生们的道德观念,纠正不良的心理,班主任要和父母做好沟通工作,配合起来对学生进行引导。
班主任在与父母进行联系的时候要给家长树立正确的德育意识,让父母意识到自己对孩子的重要影响,在平时的生活中给孩子树立良好的德育榜样并营造德育的环境。
另一方面,家长要主动地关心孩子,了解孩子的思想动态,与孩子做朋友,不要居高临下地进行说教。
同时要帮助孩子建立信心,在生活中对孩子有进步的方面多多予以肯定,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爱,从而使孩子更好地克服困难,有勇气改变自己。
3.总结高中中学生的德育工作是十分重要的,它关系着学生未来进入社会能否有健全的人格和正确的价值观以及人生观。
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道德理念对于学生今后的成长以及发展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高中的班主任要认清自己身上的重担,对学生负责,了解学生的德育状况并有针对性地进行干预,以达到较好的德育效果。
参考文献:[1]郑远茂.分析高中班主任德育工作效率低的原因及对策研究[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4(4).[2]李靖.新时期高中班主任德育工作研究[J].东方教育,2013(8).哲学教学的困境、成因及出路谢晓健(贵州广播电视大学贵州贵阳550000)【摘要】时代的发展、民族精神的升华及个人素养的提高都离不开哲学的引导。
浅析哲学的困境与出路
浅析哲学的困境与出路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哲学的声音也随着声势巨大的改革浪潮逐渐远去。
之所以产生这种现状在于哲学未能与时俱进跟上甚至滞后后于时代的步伐。
同时哲学专业遭到冷遇也需要从自身找寻答案,认清哲学教育的真正目的应该是让社会走出困境的有效方法之一。
标签:哲学批判教育哲学作为时代精神的精华,其形式和内容将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
由于生产力的高速发展和经济基础的显著变化,文化意识也必然相应的蜕变。
也就是说,跟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完善,哲学需要重新找寻自己的立足之地和发展方向。
一、当下哲学没落的原因分析1978年,《光明日报》发表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文章,正是由于这篇哲学意味相当浓厚的文章,由此引发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掀起思想解放的波澜,为“改革开放”开辟了空间。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问题也逐渐显现,那就是当时的哲学理念跟不上经济发展的浪潮,由此许多的出版社和书店都被哲学著作所拖累,影响其经济效益。
高中毕业生报第一志愿时多愿意选择热门的与经济相关的专业,哲学专业的学生多是调剂而来,大学不得不停止或减少招生哲学专业的学生,被哲学专业录取的学生真正对哲学感兴趣的恐怕也在少数。
许多人转移到热门专业,或专注于英语和其他实用性的知识上,以便毕业找到出路。
不用说,哲学专业成为越来越没落的文史类专业之一。
我国确立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期,由于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被前所未有的金钱冲昏了头脑,往往追逐效率和金钱,相较于哲学家的话语则被显得无足轻重。
这种现状也不能简单的归结于人们思想觉悟低,被物质世界所俘获。
归根结底,还是应该从哲学的内部寻找答案,哲学之所以被冷落,是因为哲学未能与时俱进跟上甚至滞后后于时代的步伐。
伴随着现代学科的分化和社会转型,哲学也像别的学科那样,成为专门之学,不再是所有学科方法论的指导老师,哲学家也从前台退回到幕后,开始到书斋中进行潜心的研究。
实践哲学视域中教育哲学的困境与出路人在困境中怎样找出路.doc
[实践哲学视域中教育皆学的境与出路]人在摘要:通过分析4位不同时代的实践哲学大师的观点,提出实践哲学是主体不断寻求价值超越的精神生命活动。
根据实践哲学的基本观点,指出教育哲学面临着合法性危机和合目的性危机。
教育哲学要走出困境,可以从5个方面寻找出路:一是教育哲学的发展需要民主和宽容的社会氛围,二是教育哲学需要回归口常生活世界,三是教育行动须与教育思想相结合,四是教育哲学须与教育科学相贯通,五是教育哲学实践主体须相互合作。
关键词:实践哲学;教育哲学;双重困境中图分类号:G40-0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64 (20)04-0048-05 —、实践哲学的涵义关于实践哲学的涵义,学者们多是从某个实践哲学大师或者某类实践哲学流派來解读,这显然无法全面洞察“实践哲学”的涵义。
而我们从亚里士多徳、康徳、马克思、胡塞尔等4位不同时代的实践哲学大师那里历史地发展地看待“实践哲学”,不失为一种较好的方法。
作为“西方实践哲学的奠基人”,亚里士多徳将“实践”概念分为两种,一种是作为生产劳动的实践活动,一种是作为道徳行为的实践活动[1]。
不过从道徳层面而言,亚里士多徳的“实践专门是指人类的活动”,具有“以自身为目的”和“对象是'人事'而非'物事”'两个基本特点,强调实践的目的是具有终极意义的“善”和“承担起追求人类福祉的责任” [2]。
不仅如此,亚里士多徳还非常强调实践哲学要引起行动,提出“因为我们的研究不是为了去认识什么是美徳,而是为了要使自己变好,要不然,我们的研究就会毫无用处了” [3]。
这是具有起始意义和奠基作用的实践哲学观。
也就是说,实践哲学是根植于人的生活和指向人的灵魂的有价值取向和受理性支配的活动,且“实践并不是与理论科学相对的,并不是理论科学之知的实际的具体的应用过程,实践是人类生存的现实的全部事实” [4]。
不过坚持“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的亚里士多徳,在思想深处还是认为“实践理性低于理论理性” [5],这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理论”与“实践”、科学和信仰的分离。
当代哲学研究面临的困境、挑战和主要问题
当代哲学研究面临的困境、衫瞧主要问题文/江怡当前哲学研究困境原因之分析哲学是一门古老的学科,但又是一门新兴的学科。
古老的意义在于历史悠久,轴心时代形成的思想传统流传 至今;新兴的意义在于变化万千,哲学不仅诞生了人类科 学,催生了世间宗教,而且为一切思想和知识提供了解释 和指南。
然而,如今的哲学却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困 境,这门既古老又新兴的学科目前正处于“世纪性”的衰 落之中。
分析这个困境产生的原因,一方面来自现代社会 的急剧变化和自然科学的快速发展所带来的对整个人文 学科的普遍挑战,另一方面则是由于哲学学科自身存在 的困难。
现代社会变化对人文学科的挑战,构成了哲学研究困 境产生的外在因素。
这些挑战主要来自四个方面:(1)各国政府财政对人文学科的投入大幅度削减,使得研究和 教学岗位逐年减少,这直接导致哲学学科的就业岗位数量 下降;(2 )线上课程和兼职教师不断增加,削减了线下 课程对于专业老师的人数要求;(3 )STEM (科学、技 术、工程、数学)专业的大幅度增加,表明现代社会对科 技的更大依赖;(4)国家经济和军事力量对技术的要求 也减少了政府对人文学科的整体投入,人文学科在国家财 政支出中的比例大幅度削减,这也直接影响到人文学科本 身的发展。
当然,哲学自身的发展历来都不是依靠社会对哲学的 要求,相反是哲学家自身对本身专业的热爱和他们对人性 的理解促成了对社会的普遍要求。
因此,只有哲学自身内 部的原因才是导致哲学面临困境的主要根源。
这个内部原 因就是对哲学发展的内在动力缺少信心,无法让社会理解 自身价值。
人文学者既缺乏对以往伟大思想传统的关注,沉迷于后现代的理论;又对当下社会的道德滑坡和审美衰 落表现得毫无作为。
哲学家并没有满足社会对于哲学的普 遍高涨的要求,拉开了哲学与普通人对哲学重要问题的距 离。
人文学者对数字化和标准化的抵制导致了整个社会对 于人文学科认识的缺失。
虽然这些并非是导致人文学科,特别是哲学研究出现明显衰落的全部原因,但整个社会对 人文学科缺乏了解和重视,以及人文学科自身远离社会生活的现实,却是不争的事实。
中国哲学的贫困与出路(转载)
摘要]中国哲学的贫困窘境是由于崇拜西方分析哲学的结果。
要寻找出路,必须回到中国传统的综合、分析哲学上来。
本文从“吉”、“喆”、“嚞”、“悊”、“哲”等字,以及“思维、思想、智慧等词,进行多角度的综合、分析,指出中国哲学就是双吉之学,多吉之学,合分之学,知人之学,思维之学,智慧之学。
[关键词]嚞喆综合分析悊哲思维智慧中国哲学曾经的辉煌就是“全民学哲学”的运动,但在辉煌之下也蕴藏着危机。
其辉煌之际,表现在今天的中国社会科学院其前身被称之为哲学社会科学部,正如今天把经济凌驾于社会之上一样:既要讲经济效益,又要讲社会效益。
其实社会效益就包涵了经济效益,正如同社会科学就包涵了哲学一样。
其实说它是哲学社会科学部,不如说它是政治社会科学部。
所说的“哲学”完全是为政治服务的,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都是为无产者通过暴力革命夺取物质服务的,为夺取政权服务的,为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服务的。
一旦整个社会工作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后,“唯物论”的哲学,就难于为有产者的“唯资论”服务了,也就更难为今天的以人为本的“唯人论”服务了,其贫困的窘境也就显现出来了。
中国哲学何以会走进贫困的窘境?原来这个中国“哲学”不是中国的“喆学”,而是西方的哲学。
西方哲学侧重于分析,而忽略了综合。
请看“哲”字便明白。
它由“扌”、“斤”、“口”三字构成。
“扌”就是“手拿”的意思;“斤”就是“斧斤斫砍”的意思;“口”用来吃飯、讲话,这里是讲话言说。
言为心声,所以“哲”又写成“悊”。
“悊”与“思”都有一颗“心”,但“折”侧重于思维方法中的分析方法,而“田”则是思维对象和方法兼重,思维方法中的综合方法和分析方法兼重。
“折”字符号给人类显示的意思是,手拿着斧斤斫砍木材,进行分析的实践活动:了解树木的年轮,有无疾病,削减旧枝让生长出新芽,砍伐木材搭建房屋,制造家具等。
当年毛泽东的“一分为二”就是典型的西方哲学思想侧重于分析的表现,而杨献珍提出的“合二为一”则是侧重于综合的不同观点。
浅析当前我国哲学教育的困境及出路
浅析当前我国哲学教育的困境及出路关于哲学教育,其基本的问题可以概括为一句话,即在一定的环境中,谁怎样教谁什么?该问题至少可以分解为五个次级问题: 第一,谁教? 即哲学教育者的资格、素质、要求等;第二,怎样教? 即教育者实施教育过程的方式、方法等; 第三,教谁? 即受教育者的资格、条件、目的等; 第四,教什么? 即教育的内容、目标等;第五,在什么样的环境中教? 即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所处的社会环境、条件等。
此五者紧密联系在一起,任何一个问题的充分解答都要以其他问题的解答为前提。
在此,我们不可能对它们都有一个较为充分的解答,甚至连具有充分根据的概括性解答都很难达到。
因此,我们将讨论的问题限制为: 当前我国哲学教育方式的主要困境是什么,出路何在? 此问题的解答,主要涉及第二个次级问题,而对其余的问题不做专门的讨论。
一、当前的两种教育方式及其困境当前我国哲学教育的主要方式有两种: 一是以权威教材为纲的教育方式; 二是以经典原著为纲的教育方式。
这两种教育方式,分别源自不同的元哲学( meta - philosophy) 预设和教育教学目的预设。
以权威教材为纲的教育方式,通常包括这样一些程式化的环节:( 1) 统一编订权威的教材;( 2) 组织哲学教师进行教材培训;( 3) 哲学教师严格按照教材讲授每一条哲学原理或众多哲学家的主要思想; ( 4) 讲授的方式主要是灌输式的,对于哲学原理的讲授,先阐明基本原理,再以通俗的事例作为例证; 对于哲学史的讲授,先是哲学家的时代背景、生平、思想渊源等,再是概括其主要的哲学思想;( 5) 学生的学习主要是记诵哲学原理或大哲学家的思想史事实;( 6) 以单选、多选、简答、辨析、论述、材料分析等题型进行标准化的考试,这些题目都可以在教材上找到标准的答案,记诵的准确性是考试的法宝。
这种以权威教材为纲的哲学教育方式,或明或暗地做出了如下的一些预设:( 1) 哲学研究等于探究到关于自然、社会、人类思维之确定不移的原理或规律; ( 2) 历史上的大哲学家要么已经发现了这些原理或规律,要么已经部分地认识到了这些原理或规律;( 3) 哲学教育就是传授关于这些原理或规律的知识,或者是传授大哲学家探究这些原理或规律的历史事实,即思想史的事实;( 4) 学生学习哲学就是理解并记忆这些原理、规律或思想史的事实;( 5) 这些哲学原理或思想史的事实可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从而指导他们过最有价值的生活,或者指导他们在改造世界的活动中获得成功。
马克思主义哲学视域下主体性哲学的困境和出路
马克思主义哲学视域下主体性哲学的困境和出路【摘要】本文探讨了马克思主义哲学视域下主体性哲学的困境和出路。
首先分析了主体性哲学在马克思主义视域下的矛盾,接着详细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对主体性的理解和批判。
然后探讨了主体性哲学在马克思主义中的定位与价值,以及在实践中的探索和突破。
最后引入历史唯物主义视角对主体性哲学进行重构。
通过对各个方面的分析和探讨,本文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视域下主体性哲学的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为该领域的研究和探索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哲学、主体性哲学、矛盾、理解、批判、定位、价值、实践、探索、突破、历史唯物主义、重构、未来发展方向。
1. 引言1.1 马克思主义哲学视域下主体性哲学的困境和出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视域下,主体性哲学面临着诸多困境和挑战。
一方面,传统主体性哲学强调个体的自主性和独立性,而马克思主义强调社会性和历史性,这两种理念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矛盾。
主体性哲学往往忽视了社会结构和历史条件对个体的影响,导致个体被孤立地看待,忽略了个体与整体之间的关系。
正是在这样的困境之中,主体性哲学也能够找到出路。
可以通过重新审视马克思主义对主体性的理解和批判,探讨个体在社会和历史中的真正地位和作用。
主体性哲学可以在马克思主义的框架下重新定位和审视自身的意义和价值,找到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路径。
通过在实践中进行探索和突破,主体性哲学可以不断地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丰富和发展自身的理论体系。
引入历史唯物主义的视角对主体性哲学进行重构,使个体的主体性与社会历史的发展相统一,实现个体与整体的有机联系和统一。
2. 正文2.1 主体性哲学在马克思主义哲学视域下的矛盾在马克思主义哲学视域下,主体性哲学面临着诸多矛盾和挑战。
马克思主义强调社会存在决定意识形态,主张个人的意识和行为受到社会环境和经济基础的制约,这与主体性哲学强调个体自由意志和独立性的立场存在明显的冲突。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主体性是在社会关系中才能得以实现的,而主体性哲学则强调个体的主体性意识和能动性。
思想的来路与去路:认知中国哲学的四大困境
思想的来路与去路:认知中国哲学的四大困境大家好,太多资源不能在本号发出,如想看更多更好电影,现在就请移步另一个号。
今天已做好链接,可以免费点开欣赏限时删,全网都在找的10部纯新大片以后主要在这个号看电影。
你懂的。
现在就请长按二维码关注(抱歉的是,备用小号刚被关,11月23号解封,关注后可欣赏以前的电影,点开就可以看)。
,思想的来路与去路认知中国哲学的四大困境文:少年X 编:大宛自1840年以来,西方世界带着现代化的坚船利炮和文化思潮,轰开了天朝上国的大门。
面对外来文化的冲击,中华文明开始审视自身传统。
民国时期,众多“新文化领袖”以救亡为目的,对文化传统选择了批判、乃至全盘否定的态度。
同时,也有人返回文化传统,深入其中,试图寻找适合本土的“中华文明现代化转型”。
两种相反的面向撕扯百年,直至今日,国人对于本土的中华文明,依旧保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推崇它的人认为:众多古文明之中,唯有中华文明一脉流传,绵延几千年而没有断绝。
这说明中华文明具有高度的稳定性和优越性,在逐渐失序的未来世界,中华文明将变得越来越重要。
——唱衰它的人认为:中华文明固然稳定,却有着难以克服的缺陷,例如抗拒自由、民主、人权等现代文明价值观。
因此,只有放弃传统文化,拥抱欧美体系的现代文明,才符合大势所趋。
但是,无论是推崇还是唱衰,都不得不承认:中华文明在三个领域的成就,它们的影响是很难被抹杀的:◎艺术文化:不仅亚洲周边的艺术文化,无不受到中国影响;而且,随着贸易,中国艺术进入欧洲,在文艺复兴后的欧洲刮起了一阵“中国风”,甚至成为欧洲艺术家的灵感来源。
◎政治制度:中国的领土广袤、民族众多,却能在两千年的大部分历史时期,维持一种大一统帝国的统治模式,无论褒贬,自有其特出之处。
◎哲学思想:中国思想如儒学、心学极具生命力,已经深入到了整个东亚的文化内核;《道德经》这样的经典,更是成为人类出版史上印刷次数最多的典籍之一。
三者之中,如果说艺术文化、政治制度更多是表现,那么哲学思想才是从过去直到未来的价值支撑。
浅谈当代哲学面临的困境
浅谈当代哲学面临的困境摘要:“哲学贫困”已成为近年来哲学界经常感慨的话题。
在当今市场经济活跃发展的条件下,人们对哲学的态度发生了重大转变,由改革开放前的人人学哲学,集体学哲学到现在的哲学几乎走到了无人问津的境地。
考察当代哲学的现状及其面临的重重困境,能够启发当代人思考及为探寻当代哲学的出路提供基础性的借鉴。
尽快摆脱当代哲学面临的困境,寻找哲学的复兴之路,是每位哲学工作者的重要使命。
关键词:当代哲学;误解;困境哲学就其本意是一门使人聪明,启发智慧的学科,如古希腊哲人多认为,哲学是关于人类智慧的学问。
然而,综观当代哲学在现时这个社会,并未表现出其使人聪慧的征兆。
不仅如此,反而在有些地方使人变得偏激、迟钝和思维定势,社会上大多数人都不看好哲学。
作为“时代精神的精华”的哲学,如今却陷入了重重困境。
一、从哲学自身的状况来审视哲学当前的困境1.从哲学与科学的关系来看哲学当前的困境在人类的思想史上,哲学与科学有着不解之缘。
那时,人类的思想探索还没分化为各门独立的学科,哲学和科学交织在一起,处于一种混沌的状态,两者并无明确的分界。
人们最初关于世界万物“本原”的探索,既是科学,也是哲学。
随着探索的深入,哲学和科学才逐渐“分家”,科学集中于解释经验现象之间的联系,而哲学则侧重于追问经验现象背后的本原。
如亚里士多德所言:“有一门学术,它研究‘实是之所以为实是’,已经‘实是由于本性所应有的禀赋’。
这与任何所谓专门学术不同;那些专门学术没有一门普遍地研究实是之所以为实是。
它们把实是切下一段来,研究这一段的质性;例如数学就在这样做。
现在因为我们是在寻取最高原因的基本原理,明白地,这些必须是禀于本性的事物……所以我们必须认清,第一原因也应当求之于实是之所以为实是。
”走出人类思想史早期的混沌状态,随着近代西方实验科学的兴起,自然科学取得了至高无上的地位,“在我们现代世界中,再没有第二种力量可以与科学思想的力量相匹敌。
它被看成是我们全部人类活动的顶点和极致,被看成是人类历史的最后篇章和人的哲学的最重要主题。
哲学的当代处境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前景
【内容提要】集中体现西方哲学传统的黑格尔体系哲学的失败,同当代人类处境的根本性质内在相连。
近代启蒙理想在现代性状况中的失落,在黑格尔哲学的本质中被预先展示出来了。
因此,在黑格尔之后的哲学努力在原则上都不得不采取对西方哲学传统的批判态度。
对西方哲学传统的批判,同时也就是对现存世界本身原理的批判,这一点构成了哲学在当代的根本语境。
马克思的学说早在一百多年前创立之初,即已自觉地进入了这一语境。
但是,对这一点的真切理解,却仍不得不有赖于当代人对自身处境在生活世界中的本质来历的自觉意识。
这就是马克思的思想与当代生活实践的内在联系。
唯有从这一点出发,才能真正看清马克思主义哲学透过日常世界的“理论方式”而深入到生活世界中去的实践本质,从而去展示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时代条件下继续发展的真实前景。
【关键词】当代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前景【正文】人类目前所处的境况,一般被笼统地称之为“现代性”。
在现代性的生存状况中,工具理性和计算的理性占居统治地位,近代启蒙思想实现为形式的正义或正义的形式。
在过去的时代里的那种(尽管也是在异化的形式中)向着被认为具有普遍真理性的崇高实在攀登的梯子已经消失,人们如今只能在一个由合理的利益原则和效率目标所构成的平面上活动。
在反思现代性要求的激励下,学院的哲学家们近年来已发表了大量的论述,有批判性的反思,也有辩护性的反思。
尽管众说纷纭,但至少说明这样一点:现代性并不是一张供人沉睡的床,在这张床上不再有时间和历史。
然而,对现代性的哲学觉察并非新鲜事情,它由来已久,对它所作的反思甚至在作为西方近代思想集大成的黑格尔哲学中,也已达到了相当深刻的程度。
当然,在黑格尔哲学中,思辨的思维方式所包含的对现代性的批判要素结不出真实的果实来,反倒成了哲学与生活世界最终隔绝的完成。
人们向来所向往的代表普遍真理的体系哲学,通过黑格尔哲学的形式而终结了。
在黑格尔之后的体系哲学的努力,即使采取了针对黑格尔的批判形式,其命运却总是和黑格尔哲学没有差别。
当哲学走向末路,我们内心的迷茫和困惑是否仍有出路?
当哲学走向末路,我们内心的迷茫和困惑是否仍有出路?人生在世,迷茫总会如影随形。
我们固然可以选择无知而快乐地活着,但也总会有那么些愿意选择红药丸的人们,会冷静地自省,会执着地追问:我是谁?人生的意义是什么?世界的意义又是什么?而疑问和思考之后,随之而来的,就会是深切的困惑。
我们求助于科学、哲学和宗教,无非是通过理性的思考或非理性的念想,让自己向真相靠近那么一点点,从而使内心多一份由“认识上的清醒”所带来的平静。
哲学,对很多人而言都是冷僻而陌生的。
迄今为止,我还没完整的看过一本纯哲学著作。
《中国哲学简史》两年前就看到老庄了,到现在还没看完。
《西方哲学史》看了个开头,连希腊都没看完。
《纯粹理性批判》几年前就买来塞在书柜里,翻开第一页,思考了一下自己智商的上限,就决定了放弃,这也间接打击了我看哲学的信心。
现在想来,应该是哲学类书的打开方式不对,如果能早一点看《哲学家们都干了些什么》,也许自己就不至于直到今天仍然是个对哲学有兴趣没知识的门外汉了。
这是一本很好的哲学入门类书籍,将晦涩的历史知识用简易的故事方式呈现,语言走诙谐路线,虽然未必真如作者所愿那般搞笑,但至少读来轻松。
当然,博大精深的哲学知识经过如此改造,势必会失去大部分思考的深度和原作的精彩,这是科普类书籍的硬伤。
但恰恰是这种内容上的浅薄和不完美,激发了我继续看其他哲学书的兴趣。
兴趣,永远是阅读最大的动力。
一对于哲学,其实作者并未给出一个明确的定义,只是泛指“世界的本质是什么”、“人生的意义是什么”这类“形而上”的问题。
“形而上”这个词翻译地相当传神,语出《易经》:“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看来东西方的这些站在人类智慧顶峰的先哲们认识世界的方法还是殊途同归的。
相比之下,罗素在《西方哲学史》的开篇中对哲学的定义更为明确一点:哲学,乃是某种介乎神学与科学之间的东西。
它和神学一样,包含着人类对于那些迄今仍为确切的知识所不能肯定的事物的思考;但是它又象科学一样是诉之于人类的理性而不是诉之于权威的,不管是传统的权威还是启示的权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键词]哲学 批判 教育
哲学作为时代精神的精华, 其形式和内容将随着时代的发 展而变化。 改革开放30多年来 , 中国社会发生了 翻 天 覆 地 的 改 变。 由于生产力的高速发展和经济基础的显著变化,文化意识也 必然相应的蜕变。 也就是说,跟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和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完善, 哲学需要重新找寻自己的立足之 地和发展方向。
(4)T:湖 南 省 科 技 型 中 小 企 业 创 新 的 外 部 威 胁 目前全国各省市的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势头都非常迅 猛,无论是在新能源开发,信息技术的研发、生物技术的运用等 方面都已经有许多的同类竞争者,这些都威胁着企业的生存。 另 外,世界各国对专利的保护,也使得研发出来真正意义上的创新 产品也设置了屏障:对国外高科技的“模仿”、“山寨”已经不能成 为企业维系其创新的来源。 因此,与本土的科研院所联合,让一 些只生活在实验室的产品,走向市场。 让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管理 也融入创新的元素,这才是湖南省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创新之路、 生存之道。 三、政策建议 通过以上分析湖南省科技型中小企业要建立一套现代化的 创新机制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利用资本市场、金融 创新改革来解决企业发展的资金制约问题, 为企业的创新人才 设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如股权激励、技术参股。 第二、充分利用湖 南省乃至全国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社会化服务体系, 接收技术 支持、市场开拓、创业指导、管理咨询等多方面的社会化服务。 参考文献: [1]聂荣喜、马贱阳、谭丽霞、常小佑. 对湖南省科技型中 小 企 业建立技术创新机制的一点思 考 [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1(7): 81-82. [2] 周 三 多 、 陈 传 明 、鲁 明 弘.管 理 学[M] .上 海: 复 旦 大 学 出 版社, 1999. [3] 黄志民, 蔡淑琴.发挥中小企业的创新活力[N] .经济日报. 2005年11月 24日.
因此,目前哲学家的任务是,对哲学思维方式和哲学教育进 行改革与创新, 而不是在抑郁中沉沦。 真正的哲学家必期许于 “为 天 地 立 心 ,为 生 民 立 命 ,为 往 圣 继 绝 学 ,为 万 事 升 太 平 ”,充 满 为国家民族命运的忧患意识和深切的大众关怀。
《商场现代化》2012 年 9 月(下旬刊)总第 696 期 135
学术研讨
面对现状,哲学家不应该气馁无望,相反,应该根据症结所 在积极地投入到社会变革的浪潮中, 从中寻找走出困境的答 案,同时也应有“板凳要坐十年冷”从容心态。 依托我们所处的 时代,遇到问题不能全靠本本主义而解决,需要探索新的处理 方式和答案,这可能会是个漫长的过程。 浅薄的思想可能在某 个历史时期大有市场,但终归会退出历史的舞台。 把握时代的 脉搏、紧跟发展的步伐、不断进行自我扬弃、保持前瞻性和冷静 的批判质疑精神、对指导社会实践极具价值、能给人以勇气和 智慧的的哲学,才会为大众所喜爱和接受,才能受到社会各界 的认可。
作者简介: 王静怡(1981—),女,讲师,湖南桃江人,湖南生物 机 电 职 业 技术学院现代管理工程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区域经济 学; 杨燕曦(1982—),女,讲师,云南昭通人,湖南省委 直 属 机 关 党校经济学教研室,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产业经济学.
浅析哲学的困境与出路■源自 婧 宁夏大学政法学院一、当下哲学没落的原因分析 1978年 ,《光 明 日 报 》发 表 了 《实 践 是 检 验 真 理 的 唯 一 标 准 》 的文章,正是由于这篇哲学意味相当浓厚的文章,由此引发真理 标准问题的大讨论,掀起思想解放的波澜,为“改革开放”开辟了 空间。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问题也逐渐显现,那就是当时的哲学 理念跟不上经济发展的浪潮, 由此许多的出版社和书店都被哲 学著作所拖累,影响其经济效益。 高中毕业生报第一志愿时多愿 意选择热门的与经济相关的专业, 哲学专业的学生多是调剂而 来,大学不得不停止或减少招生哲学专业的学生,被哲学专业录 取的学生真正对哲学感兴趣的恐怕也在少数。 许多人转移到热 门专业,或专注于英语和其他实用性的知识上,以便毕业找到出 路。 不用说,哲学专业成为越来越没落的文史类专业之一。 我国确立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期,由于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 被前所未有的金钱冲昏了头脑,往往追逐效率和金钱,相较于哲 学家的话语则被显得无足轻重。 这种现状也不能简单的归结于 人们思想觉悟低,被物质世界所俘获。 归根结底,还是应该从哲 学的内部寻找答案,哲学之所以被冷落,是因为哲学未能与时俱 进跟上甚至滞后后于时代的步伐。 伴随着现代学科的分化和社会转型, 哲学也像别的学科那 样,成为专门之学,不再是所有学科方法论的指导老师,哲学家 也从前台退回到幕后,开始到书斋中进行潜心的研究。 这样就导 致学术研究其实是与现实生活相分离的, 而如果哲学之思不是 对芸芸众生普遍关心的问题进行思考和回应的话, 它其实是徒 劳无功的。 因此,哲学的视角和方式若一成不变,那么它将会自 行消亡。
企业建设
■■■■■■■■■■■■■■■■■■■■■■■■■■■■■■■■■■■■■■■■■■■■■■■■■■■■■■■■■■■■■■■■■■■■■■■■■■■■■■■■■■■■■■■■■■■■■■■■■■■■■■■■■■■■■■■■■■■■■■
创新过程中处于资金缺乏的困境得到改善。 并且,湖南本土在机 械制造等方面已经有规模较大的公司占领了行业领先地位,如 中联重科、三一重工等,科技型中小企业如果能够依托这类产业 的蓬勃发展, 在此产业链上能够创新并提供与之配套的相关产 品,体现产业集群的效力,这也能为在行业中有立足之地。 同时 随着国家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重视,提供创新基金,这在一定程 度上既能获得政策的支持, 也是湖南省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机遇 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