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观幸福感的研究综述

合集下载

主观幸福感综述

主观幸福感综述

文化视野主观幸福感综述徐杏玉 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摘要:什么是幸福,怎样得到幸福,多年前已成为社会热议的焦点。

本文对国内外主观幸福感文献研究整理的基础上,回顾了主观幸福感的定义、结构、测量和理论,最后对主观幸福感未来研究方向提出了展望。

关键词:主观幸福感;研究综述;未来展望中图分类号:C444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30-0363-02一、主观幸福感定义什么是幸福?这是自古至今人们都十分关注的问题。

学术界对幸福的界定有多种标准,大致可归纳为以下三种。

1.以外在标准界定的幸福这种标准认为幸福来自于观察者价值判断,而不是基于被观察者的自我判断。

许多人把他人在某方面取得的成就或是否拥有大量的物质财富作为标准来衡量幸福。

苏格拉底认为幸福和智慧密切联系,智慧是幸福产生的源泉;Tatarkiewica则将“成功”看作幸福的标准。

2.以内在情绪体验界定的幸福Bvudbern(1969)通过调查发现,人们积极的和消极的情绪相互独立,当积极情绪相比消极情绪占得优势,则会体验到较强的幸福感。

赫拉克利特反对把肉体快乐作为判断幸福的指标,认为应注重内在体验。

3.以个体自我评价界定的幸福Shin和Johuson(1978)认为幸福是评价者基于自己的价值判断标准对其生活质量作主观性的整体评价。

这种概念属于本文所讨论的主观幸福感(Subeject Well—Being,SWB)范畴。

当代对主观幸福感的研究起自Wilson(1967)发表的《自称幸福的相关研究》。

Wilson(1967)认为快乐源于内在需要是否获得满足,而满足到什么程度才能带来快乐感依赖于个体的适应或期望水平。

Diener(1984)对主观幸福感的定义与Shin和Johuson(1978)提出的对主观幸福感的定义相一致,即个体主观上认为自己已有的生活状态与自己心目中理想生活状态相符合,而产生的一种肯定的态度和感受。

Diener进一步指出主观幸福感包括生活满意度和情绪体验两个维度。

主观幸福感研究综述

主观幸福感研究综述

主观幸福感研究综述主观幸福感是指一个人对自己生命状况满意的程度。

它是人类普遍追求的目标,也是衡量国家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主观幸福感研究得到了广泛关注和研究。

本综述将介绍主观幸福感的定义、衡量方法、影响因素等内容,并对相关研究进行简要概述。

一、定义和衡量主观幸福感是指人们对自己生命的感觉,包括情感、感知和认知方面。

其中,情感方面主要指人们对生活的感觉,包括快乐、满足、兴奋等;感知方面则是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评价,包括健康、财富、年龄等;认知方面则是人们对自身的评价,包括自尊、自信、成就等。

主观幸福感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它可能受到日常经历和生活事件的影响。

主观幸福感的衡量通常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主要是通过让被试者给自己的幸福感打分,常用的量表有生活满意度量表、主观幸福感量表和正面情感量表等。

另外,也有研究采用自我报告方法,即让被试者自己描述自己的幸福感。

二、影响因素主观幸福感受到的影响因素很多,主要可归纳为以下几类:1. 个体特征:个体特征包括性别、年龄、教育等方面。

研究表明,女性、年龄较大、受过良好教育的人通常更容易体验到高的主观幸福感。

2. 生活环境:生活环境包括住房、工作、家庭、邻里关系等方面。

住房面积较大、职业稳定、家庭和邻里关系和睦的人通常更容易感受到高的主观幸福感。

3. 经济状况:经济状况包括收入、消费、失业等方面。

收入丰厚、不愁吃穿的人通常体验到高的主观幸福感。

4. 人际关系:人际关系包括亲密关系、友谊、社交等方面。

亲密关系和良好的社交能力有利于提高主观幸福感。

5. 价值观:价值观包括自我认知、宗教信仰、道德观点等方面。

具有较高的自我认知和积极的价值观通常具有更高的主观幸福感。

三、研究综述以往的研究表明,主观幸福感受到的影响因素是多样的,而且因为个体和环境的差异而有所不同。

当前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1. 幸福感的测量尺度:不同的测量尺度可能影响到研究结果,因此当前的研究关注于建立更准确的测量尺度。

主观幸福感研究综述

主观幸福感研究综述

主观幸福感研究综述幸福感是一个个体对于自身生活从各种层面上的评价和感受。

主观幸福感是指一个人对自己所经历的生活状况的主观评价。

主观幸福感成为学术研究的对像,成为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等多学科研究的热点。

主观幸福感是人们对于生活的一个整体评价,包括对生活中的各个方面的主观体验和感受,如个人成就感、人际关系、健康、收入等。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关注于如何提升人们的主观幸福感。

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开始于 1950 年代,在那个时代,精神医学家认为幸福只是一种表现出来的情绪,是主观幸福感的状态下的表现。

在 20 世纪 80 年代,随着主观幸福感研究的兴起,学界逐渐从幸福的定义和测量方法入手,梳理了大量有关主观幸福感的研究以及其相关领域的理论发展。

测量主观幸福感的方法也日趋丰富。

目前较为常用的测量方法有“幸福感量表”和“流程体验量表”两种。

其中,“幸福感量表”是目前世界上应用最广泛的测量主观幸福感的工具,它包括正向情绪、满意度、意义感、自主感、哲学自我等方面的测量。

“流程体验量表”则聚焦于具体的生活体验,可帮助采集与幸福感相关的精细数据,包括情感、行动、认知等各个方面的体验。

在研究主观幸福感的来源和影响因素方面,学界目前普遍认为,主观幸福感受人际关系、健康、经济收入、文化背景等多方面的影响因素。

其中,人们的人际关系是主观幸福感的重要因素之一。

人际关系的质量对幸福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健康也是影响主观幸福感的重要因素,身体健康有助于提升人们的正向情绪和幸福感。

与健康紧密相关的经济状况也会影响主观幸福感。

一定的经济收入水平对于维持行居安乐的生活质量有必要的保证。

除此之外,文化、教育水平也会对主观幸福感产生影响。

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对于幸福的理解和感受不尽相同。

在不同文化背景的社会中,人们之所以会感到幸福和不幸的原因也不同。

教育水平也是影响主观幸福感的一个重要因素。

受过良好的教育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掌握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机会获得更好的工作和学习环境,从而提升自我的主观幸福感。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研究基础综述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研究基础综述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研究基础综述一、概述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水平的提高,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越来越受到关注。

主观幸福感是个体对自身生活质量的主观评价和情感体验,它反映了个体对生活的满意程度和积极情感的体验。

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其主观幸福感不仅关系到个体的心理健康和生活质量,还对社会的发展和稳定产生深远影响。

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目前,关于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进行了深入探讨,包括其定义、影响因素、测量方法以及提升策略等方面。

由于主观幸福感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当前研究仍存在一些不足和争议,如研究方法的局限性、影响因素的复杂性以及提升策略的实效性等。

本文旨在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基础进行综述,梳理现有研究成果,分析存在的问题和争议,并提出未来的研究方向和建议。

通过回顾和总结相关文献,本文旨在为后续研究提供理论支持和参考,推动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研究的深入发展。

同时,本文也期望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和实践工作提供有益的启示和指导,帮助大学生提升主观幸福感,促进其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1. 主观幸福感的定义与重要性在《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研究基础综述》一文中,我们首先需要对“主观幸福感”的定义与重要性进行探讨。

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简称SWB)是指个体根据自己的内心标准对其生活质量做出的整体评价,包括认知评价和情感反应两个方面。

认知评价主要是指生活满意度,是对生活各个方面满意程度的整体评价情感反应则包括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是个体在生活中的情感体验。

对于大学生而言,主观幸福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它关系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高主观幸福感的个体往往具有更积极的心态,更能应对生活中的压力和挑战。

主观幸福感影响大学生的学习和成长。

积极的情绪状态有助于大学生更好地投入学习,提高学习效率,实现自我成长。

主观幸福感还与大学生的社交关系、未来发展等方面密切相关。

主观幸福感研究综述

主观幸福感研究综述

主观幸福感研究综述主观幸福感是人们对自身生活质量的主观感受,是一种情绪体验,是人们对自己整体生活感到满意或高兴的心理状态。

主观幸福感被认为是一个人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直接关系到个体的幸福和健康。

对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已经成为心理学和社会学领域的热门话题,越来越多的研究呈现出了其重要性和复杂性。

本文将对主观幸福感的研究进行综述,从定义、影响因素、测量方法和幸福感与健康、人际关系、工作等方面展开讨论,以期更好地理解主观幸福感的本质和影响因素。

一、定义主观幸福感通常指的是一个人对自己生活的整体满意程度、快乐感受以及对未来的乐观期许等主观感受。

主观幸福感不同于客观指标,比如收入、职业地位等,它更多地关注个体的内在心理体验。

主观幸福感通常被测量为对生活满意度、幸福感和积极情绪的体验和评价。

主观幸福感也常常被认为是一个人整体生活满意度、幸福感和良好情绪状态的综合表征。

二、影响因素1. 个体因素个体的性格特质、自我效能感、内心价值观和认知方式等都会影响其主观幸福感。

研究发现,积极乐观、善于情绪调节和自我肯定的人更容易拥有较高的主观幸福感。

个体的社会关系网络、社会支持和人际关系质量也会对主观幸福感产生重要影响。

2. 物质条件物质条件是影响主观幸福感的重要因素之一。

收入水平、财富积累、住房条件等都会对个体的主观幸福感产生影响。

研究发现,物质条件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并不是线性的,一定程度上的物质条件提升对主观幸福感有明显的积极影响,但是当物质条件提升到一定程度后,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会递减,甚至消失。

3. 社会环境社会环境的变化也会对主观幸福感产生重要的影响。

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公共服务的完善程度、社会文化氛围等都会对个体的主观幸福感产生影响。

一般来说,社会环境的稳定和安全会促进个体的主观幸福感,而社会紧张、不安全的环境则会抑制个体的主观幸福感。

4. 文化因素文化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也是值得重视的。

不同的文化背景对个体的主观幸福感产生着不同的影响。

主观幸福感研究综述

主观幸福感研究综述

主观幸福感研究综述主观幸福感研究是心理学和社会学领域中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

本文将综述近年来相关研究的主要发现和趋势。

主观幸福感是指个体对自己生活满意程度的主观评价,其研究始于上世纪60年代,由此以来,该领域的研究逐渐增多。

主观幸福感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问卷调查、心理实验和神经科学技术等。

问卷调查是最常用的测量方法,通过测量个体对幸福感的主观评价,以及与之相关的生活满意度、积极情绪和社会支持等因素,从而评估个体的幸福感水平。

研究发现,主观幸福感与个体的生理健康、经济收入、社会关系、教育水平等因素密切相关。

较高的主观幸福感与较好的生理健康状况、更高的经济收入、稳定的婚姻关系以及较高的教育水平等正相关。

人们在社会支持和社会参与等方面的经验也会对主观幸福感产生重要影响。

拥有良好的社会支持网络和积极参与社会活动的人们往往拥有更高的主观幸福感。

主观幸福感的研究还关注个体和环境之间的关系。

研究发现,个体对于同一事件的评价因人而异,而不仅仅取决于事件本身。

具体而言,个体的价值观、心理特质和认知偏差等因素都会影响他们对事件的评价。

乐观的人更倾向于对事件做出积极评价,从而提升主观幸福感。

研究还发现主观幸福感对于个体的社会行为和决策有重要影响。

具有较高主观幸福感的人更加乐于助人,更有社会责任感。

主观幸福感还对个体的决策和风险倾向产生影响。

较高的主观幸福感与更加理性和谨慎的决策倾向相关。

最近的研究还探讨了主观幸福感的神经基础。

神经科学研究发现,主观幸福感与脑内多个区域的活动有关,包括前额叶皮层、纹状体、杏仁核和海马等。

这些脑区参与了个体对于情绪状态和奖赏的感受和体验。

主观幸福感研究的目标是帮助人们理解幸福感的本质和影响因素,从而指导幸福感的提升和心理健康的促进。

在未来的研究中,我们可以进一步探索幸福感的测量方法和提高幸福感的干预策略等,以更好地满足人们的幸福需求。

主观幸福感研究综述

主观幸福感研究综述

主观幸福感研究综述幸福是人们追求的目标之一,也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

而主观幸福感作为对个体幸福感的一种感知和评价,对于个体的心理健康、生活质量和社会稳定都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关于主观幸福感的研究逐渐受到学者们的关注,各种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等学科的研究都为我们揭示了主观幸福感的内涵和影响因素。

本综述将从主观幸福感的概念、影响因素和测量方法等方面进行梳理和分析,以期能够全面了解主观幸福感的研究现状和未来发展方向。

一、主观幸福感的概念主观幸福感是指个体对自己生活满意度和幸福感的主观感知和评价。

在心理学中,主观幸福感通常被称为幸福感或幸福感受,它是一个根植于个体主观心理状态的概念,反映了个体对自己生活的满意程度和情感状态。

主观幸福感包括情感维度和认知维度两个方面,情感维度主要指个体对自己当下的情感状态的评价,认知维度主要指个体对自己生活整体的满意度和幸福感的评价。

两者共同构成了个体的主观幸福感,反映了个体的整体幸福感受。

二、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主观幸福感受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包括个体内部的心理状态和外部环境等。

心理学者根据已有研究,总结了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个体特质:个体的性格、情感状态、习惯和人格特质都会对主观幸福感产生影响。

乐观的人更容易体验到幸福感,而情感不稳定的人可能更容易感受到负面情绪。

2. 环境因素:外部环境对主观幸福感也有重要影响。

包括物质条件、社会支持、人际关系等。

有研究表明,物质条件的改善可以提高个体的主观幸福感,而社会支持和良好人际关系对个体的幸福感也有积极影响。

3. 文化背景:不同的文化背景也会对主观幸福感产生影响。

东方文化强调个体与社会的和谐,注重人际关系和社会认可,而西方文化则更注重个体的实现和自我价值感。

这些文化差异对主观幸福感的体验和评价都会产生影响。

4. 生活事件:生活中的事件和经历也会对个体的主观幸福感产生影响。

婚姻、工作、家庭、健康等都会对个体的主观幸福感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研究综述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研究综述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研究综述主观幸福感是个体根据自我设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的整体性评估。

是衡量个体生活质量的重要综合性心理指标,对个体的身心健康及其发展都有积极影响。

本文介绍了主观幸福感的概念、测量,并探讨了影响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从而为提高大学生主观幸福感提供方法。

标签: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研究综述1主观幸福感的概念目前,大多数研究者比较认同Diener(1984)提出的概念,即主观幸福感包括人们的情感反应、领域生活满意度以及对生活满意度的综合判断。

主观幸福感包括认知和情感两个成分,其中,认知幸福感指生活满意度,而情感幸福感指积极情感体验和低水平的消极情感两个方面。

主观幸福感有三个基本特点,即主观性,它的评定主要依赖于评价者自身标准而非他人标准;稳定性,主要测量长期而非短期情感体验和生活满意度,这是一个相对稳定的值;整体性,是一种综合评价,包括对情感反应的评估和认知判断。

2主观幸福感的测量(1)幸福感指数量表。

Campbell(1976)编制的《幸福感指数量表》主要用于测试个体目前所体验到的幸福程度。

该量表包括总体幸福感指数量表和生活满意度问卷两个部分。

前者由8项组成,从不同角度叙述了情感的内涵;而后者只有一项。

我国盖笑松对该量表进行了修订。

(2)总体幸福感量表。

Fazio(1977)编制的《总体幸福感量表》用来评价个体对幸福的陈述。

该量表共33项,除了评定总体幸福感,该量表还通过将其内容组成6个分量表从而对幸福感的6个因子进行评分。

这6个因子是:对健康的担心、精力、对生活的满足和兴趣、忧郁或愉快的心境、对情感和行为的控制以及松弛与紧张(焦虑)。

国内段建华对该量表进行了修订,即采用该量表的前18项对个体进行施测。

(3)情感平衡量表。

Bradburn(1969)编制的《情感平衡量表》包含10个项目,其中5项涉及积极情感,另5项涉及消极情感。

根据个体在这两个方向上的得分情况,就可以对其近期的情感状态做出判断,从而推测其主观幸福感状况。

主观幸福感研究综述

主观幸福感研究综述

主观幸福感研究综述目前,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幸福感的关注日益增加。

主观幸福感是一个复杂的心理概念,代表着个体对生活满意度和主观感受的评价。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开始关注主观幸福感,并且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讨论。

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探讨。

一是从个体层面进行研究,关注个体内心的满意度和感受;二是从社会层面进行研究,探讨社会因素对幸福感的影响;三是从文化层面进行研究,探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幸福感差异。

在个体层面的研究中,有很多研究关注个人特征对幸福感的影响。

性别、年龄、婚姻状况等个人因素被认为与幸福感存在相关性。

研究发现,女性相对于男性更容易感到幸福。

年龄方面的研究表明,年轻人和年长人群在幸福感上存在差异,年轻人更容易感到幸福,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幸福感逐渐下降。

婚姻状况也被认为是影响幸福感的重要因素之一,已婚人群的幸福感普遍高于未婚人群。

在社会层面的研究中,很多学者关注社会因素对幸福感的影响。

社会支持是一个重要的社会因素,研究发现,得到他人的支持和帮助可以显著提高个体的幸福感。

经济因素也是影响幸福感的重要因素之一,研究表明,收入水平与幸福感存在正相关关系,但是随着收入水平的增加,其对幸福感的影响逐渐减弱。

在文化层面的研究中,主要关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幸福感差异。

研究发现,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对幸福感有不同的理解和价值观。

东方文化强调个体与社会的关系,而西方文化更注重个体的自由和个人实现。

这种文化差异可能导致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幸福感差异。

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一是如何准确测量主观幸福感,目前还没有一个统一和标准的测量方法。

二是幸福感的解释和理解还存在一定的争议,需要更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未来的研究可以继续从个体、社会和文化等多个角度进行探索,以期更全面地理解主观幸福感的本质和影响因素。

主观幸福感研究综述

主观幸福感研究综述

主观幸福感研究综述
关于主观幸福感的定义,研究者们普遍认为主观幸福感是个体对自己生活满意度和幸福程度的主观评价。

主观幸福感包括情绪幸福和认知幸福两个维度。

情绪幸福指的是个体当前的情绪状态,通常通过问卷调查来测量;认知幸福则是个体对自己整体生活的评价,包括生活满意度、目标达成感等。

关于主观幸福感的测量方法,研究者们采用了多种研究工具。

最常用的测量工具是主观幸福感问卷,包括正性和负性情绪定向量表、生活满意度问卷、SWLS问卷等。

一些研究通过生理指标如皮肤电阻、脑电波等来客观测量幸福感。

关于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研究者们发现主观幸福感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个体的基本生活条件如收入、教育水平、职业地位等对幸福感有一定的影响。

个体的个性特质如乐观、自尊等也与幸福感密切相关。

社会关系和社会支持也被证明对幸福感有积极作用。

关于幸福感与健康之间的关系,研究者们发现幸福感和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之间存在正向的关系。

幸福感不仅可以预测个体的生活满意度和心理健康水平,还与生活行为、免疫功能和寿命等健康指标相关。

对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仍然需要更多的研究来深入探讨幸福感的内在机制和影响因素,以及幸福感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希望未来的研究能够进一步推动幸福感领域的发展,为个体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提供更好的指导和支持。

主观幸福感研究综述

主观幸福感研究综述

年15期(5月)摘要:近年来,中国经济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随着物质生活的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需求也不同于以往。

对于人们的主观幸福感的研究也日渐受到重视,文章对近年来国内学者对于主观幸福感的研究进行了系统性的梳理与归纳,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分类与整理。

研究发现,主观幸福感的内涵随着其研究的深入不断丰富,研究方法多以传统的社会统计调查方法为主。

以整个社会的大的发展背景而言,我国的城镇化、工业化过程为主观幸福感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取得了不少新的发现。

关键词:主观幸福感;城市化;心理杨新国等(2014)研究了留守初中生生活事件、心理资本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发现它们之间两两关系显著,且心理资本在生活事件与留守学生主观幸福感之间起调节作用。

张西超,胡倩等(2014)运用问卷调查法和结构方程模型对小学教师的心理资本和主观幸福感的关系进行研究,发现心理资本和主观幸福感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职业压力在二者之间起到部分中介作用。

黄永明、何凌云等(2013)利用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评估了环境污染对我国城市居民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我国城市居民主观幸福感受居住环境和工作环境影响显著,空气污染显著降低了我国城市居民的主观幸福感。

刘霞等(2013)构建了歧视知觉对城市流动儿童幸福感影响机制的结构方程模型,将流动儿童的幸福感划分为个体幸福感和群体幸福感,内群体认同和群体地位感在其中发挥了完全中介作用。

周春燕,郭永玉等(2013)研究了家庭社会阶层的不同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公正世界信念在其中起到了中介作用。

刘兴华、徐慰等(2013)发现正念信念能有效提升参与者的主观幸福感。

李晓巍、刘艳等(2013)以农村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为对象,考察了亲子关系、师生依恋与主观幸福感间的关系。

黄嘉文等(2013)发现对于不同时空下的个体而言,教育程度提高会对个体幸福感产生正面效应。

余勇、田金霞(2013)研究了骑乘者休闲摄入、休闲效益与幸福感结构之间的关系,并将幸福感划分为乐趣享受、人际和谐和社会支持三个维度。

国内外关于主观幸福感影响因素研究述评

国内外关于主观幸福感影响因素研究述评

国内外关于主观幸福感影响因素研究述评一、本文概述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追求也日益增强,其中,主观幸福感作为衡量个人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

主观幸福感是个体对自身生活质量的整体评价,反映了人们的心理满足程度和情感体验。

国内外学者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的研究涉及众多领域,包括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等。

本文旨在综述国内外关于主观幸福感影响因素的研究现状,梳理相关理论和实证研究成果,以期为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文章首先回顾了主观幸福感概念的演变和定义,明确了研究范围和边界。

接着,从国内外两个维度出发,对主观幸福感影响因素的研究进行梳理和归纳。

国内研究方面,重点关注了文化、社会支持、经济状况等因素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国外研究则更加注重个人特质、心理健康、生活事件等因素的作用。

文章还将对国内外研究的差异和共性进行分析,探讨不同文化背景下主观幸福感影响因素的异同。

在梳理国内外研究的基础上,文章将总结现有研究的不足之处,如研究方法的局限性、研究对象的片面性等,并提出未来研究的展望。

通过综合分析国内外研究成果,本文旨在为提升人们的主观幸福感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推动相关领域的研究发展。

二、主观幸福感的理论基础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简称SWB)是一个多维度的概念,涵盖了人们对自身生活质量的整体评价以及他们在情感上的反应。

其理论基础主要源自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和哲学等多个学科。

在心理学领域,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为理解主观幸福感提供了基础。

马斯洛认为,人们的需求从基本的生理需求到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呈现出层次性。

当低层次的需求得到满足后,人们会追求更高层次的需求满足,从而获得更高的幸福感。

积极心理学也为主观幸福感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它强调个体的积极情绪、意义和投入在主观幸福感中的作用。

在社会学领域,社会比较理论指出,人们的幸福感往往来自于与他人的比较。

主观幸福感研究综述_李丛聿

主观幸福感研究综述_李丛聿

新视角92 全国商情主观幸福感研究综述李丛聿 吴晶晶 金彬珥(北京林业大学,北京100083) 摘要:国内外关于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50年代,目前关于主观幸福感的研究重点已经从理论下放到了实证研究的阶段。

笔者在参考不同文献的基础上,对主观幸福感的概念做一个界定,并总结出其不同的测量方法与研究的新趋势。

关键词:主观幸福感;研究综述一、主观幸福感的概念20世纪中期兴起的主观幸福感的研究主要从人自身对幸福水平的评价出发,研究人们自身对于自己生活状态的的态度,包括对生活满意度、正面情绪评价、负面情绪的评价等三个方面。

目前对于主观幸福感的定义很多,综合各方意见。

笔者认为主观幸福感就是主体对自己生活现状满意度以及正面、负面情绪的感受。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1.国外研究现状研究者认同Diener提出的主观幸福感的概念:主观幸福感是个体依据自定标准对其整体生活质量做出综合判断。

对主观幸福感进行研究开始于上世纪50年代,其研究背景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二战后美国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二是积极心理学的崛起。

从此之后,人们对主观幸福感的重要性了解的越来越深,相关研究越来越多。

对于主观幸福感的研究主要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研究,这个阶段主要是简单描述与主观幸福感相关的一些变量。

第二个阶段主要是建构有关的理论框架,探讨获得幸福的各种途径和跨文化研究,这一阶段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

第三阶段为主观幸福感的测量、评估,在这一阶段,研究者们开始运用主观幸福感的测量理论来整合各种方法,主要有纽芬兰纪念大学量表、生活满意度量表、总体幸福感量表和牛津幸福感问卷等著名量表。

2.国内研究现状我国学术界开始主观幸福感的研究比较晚,最初的研究来自于心理学界对城市居民生活质量调查和分析。

而国外通用的一些主观幸福感调查量表,如纽芬兰纪念大学幸福度量表也被引入国内的研究之中。

2011年广州市总工会发布的《广州市农民工幸福感调研报告》显示农民工幸福感显著低于本地居民,新生代农民工幸福感略低于传统农民工。

国内外主观幸福感研究的文献综述

国内外主观幸福感研究的文献综述

国内外主观幸福感研究的文献综述主观幸福感是个体依据自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的整体评价,主观幸福感是衡量个人和社会生活质量的重要综合性心理指标,具有个人评价的主观性,认知评价及情感评价的全面性以及跨时间跨情境的相对稳定性特点。

主观幸福感可以是对生活满意感等方面所作的概括性评定或对生活某一方面的特定评定;既涉及人的主观幸福感及主观不适感,又包含从极度绝望等消极状态到幸福完美等积极状态。

1.国内主观幸福感研究概况国内主观幸福感研究最多的为学生群体及教师群体,也有对城乡居民、社区老人及病残群体及医生护士等群体的研究,主要通过调查问卷或量表等手段收集数据;研究涉及主观幸福感与人格特质、情感因素、认知方式、应付方式、社会支持及人口统计学因素、生活行为方式、生活事件、健康状况等因素的研究。

总体来讲国内在该领域研究中调查研究居多,干预研究相对较少;横断研究居多,纵贯研究相对较少,没能注重提出中国化的主观幸福感理论。

2.国外主观幸福感理论发展近五十年来,西方在主观幸福感领域研究较为深入,创建了许多关于主观幸福感的理论,有些理论也遭到质疑与修正。

幸福感稳定论定值理论、动态平衡理论、适应理论都体现了幸福感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思想。

定值理论认为人的主观幸福感由相对稳定的人格特质或某些生物学因素所决定,个体幸福感水平在成年后基本不会变化,具有恒定的点值;动态平衡理论认为在生活事件发生后,幸福感只是在一定的范围内上下波动,最终再恢复到原来的水平;适应理论认为个体适应生活事件后,重新生成新的幸福感或不幸感标准,幸福感处于动态的平衡。

该理论因不能解释生活事件引起的幸福感长期性改变及某些类型人幸福感水平的易变性等问题而受到质疑与批评。

认知比较论目标取向论、社会比较论都包含通过现实状况与自定标准间的认知判断与比较,产生幸福或不幸感,笔者都将其归于判断比较论。

目标取向理论认为人有不同的目标与价值取向,痛苦与幸福源自目标达成程度与设定目标间的比较:若向着实现自己期望、符合自己价值取向的方向进展,人们会有幸福感,否则痛苦;当外界提供的支持与帮助利于人的自我实现时,人会幸福;当问题或困难阻止目标实现时,人会痛苦。

主观幸福感研究综述

主观幸福感研究综述

主观幸福感研究综述主观幸福感是指个体对自己生活满意程度以及对未来的乐观程度的评价。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研究者逐渐意识到主观幸福感对于个体健康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性,因此越来越多的研究涉及到主观幸福感的测量和影响因素。

本文将对主观幸福感的研究进行综述。

主观幸福感的测量是主观幸福感研究的基础。

一些经典的主观幸福感测量工具包括满意度生活面试(Satisfaction with Life Scale)、正向情绪和负向情绪测量量表等。

近年来也出现了一些基于大数据和社交媒体的主观幸福感测量方法,例如通过分析社交媒体上的文本数据或使用移动设备的感知数据等。

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多种多样。

个体特征是主要的影响因素之一,包括性别、年龄、教育水平、经济收入等。

研究发现,女性比男性更容易体验到积极的情绪和更高的幸福感;年龄在幸福感中起着非线性的作用,中年人的幸福感相对较低,而年轻人和老年人的幸福感相对较高;受教育程度和经济收入与幸福感正相关。

除了个体特征,社会环境也对主观幸福感起着重要影响。

社会支持、社会关系质量等都与主观幸福感呈正相关。

文化背景也是影响主观幸福感的重要因素。

有些文化强调个体的独立和个人成就,而有些文化则强调集体利益和社会关系,这些不同的文化价值观对个体的幸福感产生了不同的影响。

近年来,研究者还开始探索主观幸福感背后的生物基础。

神经科学研究发现,大脑中某些区域的激活与主观幸福感呈正相关。

前扣带皮层(anterior cingulate cortex)和颞叶前部(anterior temporal lobe)的激活与幸福感呈正相关。

遗传学研究也发现,主观幸福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基因的调节。

主观幸福感研究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主观幸福感往往是个体主观评价的结果,因此结果可能受到主观因素的影响。

由于幸福感是一个复杂的概念,不同的文化和时代会对其有不同的理解,因此跨文化研究和长期研究对于全面理解主观幸福感的本质非常重要。

主观幸福感研究综述

主观幸福感研究综述

主观幸福感研究综述主观幸福感是一个人对自身生活质量的认知和感受,是反映个人幸福状态的综合指标。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许多学者开始关注主观幸福感的研究,以了解这种心理状态的发展和影响因素。

本文将对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做一综述。

一、主观幸福感的定义与测量主观幸福感是指个体对自身生活的整体评价和感受。

常用的测量方法有:生活满意度、主观幸福感量表、积极负面情感量表等。

二、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1. 个体因素个体因素包括年龄、性别、家庭收入、教育程度等。

年龄与幸福感呈现U型曲线,中年时幸福感最低;女性的幸福感比男性低;家庭收入和幸福感的关系呈现正向相关,但仅到一定程度就不再增加;教育程度越高,幸福感越高。

2. 社会层面社会层面包括社会经济水平、社会制度和社会文化等。

社会经济水平与幸福感存在一定正相关,但这种关系不是非常明确;社会制度的公正性和社会文化的支持都会对个体幸福感产生影响。

3. 人际关系人际关系包括家庭、朋友和同事等。

良好的人际关系对个体幸福感的提升有重要作用。

4. 健康健康对个体幸福感的影响非常重要。

5. 其他其他因素包括信仰、社会参与和娱乐活动等。

主观幸福感不仅是个体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还与个体的生理、心理健康以及生产力和经济产出等有着密切的关系。

1. 培养正向情感² 发现自己的快乐源泉;² 关注自己被别人所赞赏的特质;² 把注意力集中在美好和积极的信息上。

2. 培养意义感² 给自己定位,明确自己的人生目标;² 创建自己的权威,内化道德标准和责任感;² 平衡内外环境的压力,以及寻找自己的意义和价值。

² 培养真诚和长久的人际关系;² 意识到亲密关系在人类幸福中的重要性;² 参与到社会活动中去,增加社会参与感。

主观幸福感研究综述

主观幸福感研究综述

主观幸福感研究综述①[美国]威廉・佩沃特1 著 李莹2 译(1.美国西南明尼苏达州立大学,苏达州 马歇尔布 55199;2.天津社会科学院舆情研究所,天津 300191)[收稿日期]2009-02-01[作者简介]威廉・佩沃特,美国西南明尼苏达州立大学心理系教授。

[译者简介]李莹(1975-),女,天津人,天津社会科学院舆情研究所副研究员,硕士。

①本文摘译自William Pavot et al.The Quality -of -Life Research Movement :Past ,Present and Future ,Social Indicators Research (2006)76:383-399,标题为译者所加。

[摘要] 主观幸福感包括人们的情感反应和生活满意度。

近四十年来,对主观幸福感的测量由单项问题测量发展为多项目测量。

在一个非常综合的层面,主观幸福感的多数理论可按其性质归为“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

研究发现,主观幸福感与个人性格因素、环境与人口统计因素和文化因素等相关。

系统化和综合性的国民幸福指数,能够进一步提升主观幸福感测量的影响。

[关键词] 主观幸福 测量 理论[中图分类号] B842.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6917(2009)06-0133-04 一、主观幸福感的哲学基础与定义(一)哲学基础当代的研究者已将幸福概念的哲学起源追溯到古希腊时代。

“快乐主义幸福观”(hedonic view )始自阿里斯底波(Aristippus )的哲学。

阿里斯底波提倡将快乐的最大化作为生活的目标和幸福的源泉。

伊壁鸠鲁学派(Epicureans )后来追随这一观点,虽然是以更温和的方式来阐释。

这是与现代主观幸福感的概念联系最密切的观点。

另一种观点———完善论的幸福观(eudaimonic view ),来自亚里士多德学派(Aristotelian )的视角。

主观幸福感研究综述

主观幸福感研究综述

主观幸福感研究综述随着社会经济、科技及环境等变化,人们对于生活的幸福感也在不断发生变化。

主观幸福感是人们对自己生活的一种评价,是一个涵盖身体、心理、社会、经济及文化等多种因素的综合性概念。

近年来,主观幸福感被越来越多地引起了研究者的关注,尤其是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等领域。

本文旨在综述主观幸福感的定义、影响因素、测量工具以及研究现状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一、定义主观幸福感是指个体对自己生活的总体评价,包括对于生活满足、幸福感、自我满足感及生活质量等的主观体验。

主观幸福感受到外界物质、社会、文化等因素的综合影响,是一种具有多维性的概念。

主观幸福感的构成因素包括生活的物质水平、健康状况、人际关系、工作状态、文化素养等。

二、影响因素1.个体因素个体因素是主观幸福感的一个重要因素,包括性别、年龄、婚姻状态、教育程度、收入水平、健康状况等。

在个体因素的影响下,女性、老年人、已婚人士、受过高等教育、收入较高、身体健康的人群更容易拥有较高的主观幸福感。

2.社会因素社会因素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也很显著,社会支持、社会资本、社会比较等因素都会影响个体的主观幸福感。

社会因素中的社会支持是影响主观幸福感的重要因素之一,社会支持可以提高个体的自尊心、自信心和安全感,从而提高个体的主观幸福感。

3.文化因素文化因素也是影响主观幸福感的重要因素之一。

文化因素包括国家、民族、宗教等因素,这些因素会影响人们对主观幸福感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方式。

在西方文化中,金钱往往是衡量幸福感的关键因素,而在东方文化中,亲密关系、家庭、信仰等因素更容易关联到幸福感。

三、测量工具主观幸福感的测量工具有很多,包括常用的生命满意度问卷(Life Satisfaction Scale)、主观幸福感量表(Subjective Happiness Scale)、正向情感量表(Positive Affect Scale)和负向情感量表(Negative Affect Scale)等。

主观幸福感的研究综述

主观幸福感的研究综述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研究综述摘要: 主观幸福感是个人根据自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的总体评价。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状况是大学生生活质量的反映,对其身心健康及其发展都有积极影响,研究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具有重要意义。

本综述对主观幸福感念、结构、特点及研究的回顾与发展等进行了梳理,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基础进行了综合述评。

通过述评,一方面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研究进行综合评价,丰富和深化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研究;另一方面有助于改善大学生的生活质量,提高他们对各生活领域的满意度,让他们体验到更多的积极的心理状态,塑造他们良好的心理素质。

关键词: 大学生; 主观幸福感; 综述目录主观幸福感的研究概述 (2)国内外主观幸福感的研究进展 (2)三 (2)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测量工具 (3)五、影响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因素 (3)六、 (4)主观幸福感的研究概述主观幸福感研究大致自20世纪50年代在美国兴起,80年代中后期开始进入我国研究者的视野,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简称SWB)是指个体依据自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的整体的评价。

这是Diener(1984)提出来的在心理学界得到公认的概念. 它包括生活满意度和情绪体验两个基本成分,前者是个体对生活总体质量的认知评价,即在在总体上对个人生活做出满意判断的程度;后者是指个体生活中的情绪体验,包括积极情绪(愉快、轻松等)和消极情绪(抑郁、焦虑、紧张等)两方面.主观性、整体性、相对稳定性是SWB有三个特点。

国内外主观幸福感的研究进展1.国外主观幸福感的研究进展国外对主观幸福感的研究以Wilson(1967)撰写的第一篇综述《自称幸福的相关因素》为标志。

Diener(1997)在其论文《主观幸福感研究新纪元》中,把西方幸福感研究划分出描述比较、理论建构、测量发展三个主要的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主要是集中在人口统计学的维度,描述与比较不同人群幸福感; 第二个阶段主要是将研究重点转向内部因素,建构有关的理论框架,探讨获得幸福的各种途径和跨文化研究; 第三个阶段主要是将研究方法、途径和主观幸福感测量的理论进行整合,形成了以自陈量表为主体,并结合其他评估技术,以正面评价为主,并兼顾负面指标的新格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研究综述
摘要: 主观幸福感是个人根据自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的总体评价。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状况是大学生生活质量的反映,对其身心健康及其发展都有积极影响,研究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具有重要意义。

本综述对主观幸福感念、结构、特点及研究的回顾与发展等进行了梳理,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基础进行了综合述评。

通过述评,一方面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研究进行综合评价,丰富和深化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研究;另一方面有助于改善大学生的生活质量,提高他们对各生活领域的满意度,让他们体验到更多的积极的心理状态,塑造他们良好的心理素质。

关键词: 大学生; 主观幸福感; 综述
目录
主观幸福感的研究概述 (2)
国内外主观幸福感的研究进展 (2)
三 (2)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测量工具 (3)
五、影响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因素 (3)
六、 (4)
主观幸福感的研究概述
主观幸福感研究大致自20世纪50年代在美国兴起,80年代中后期开始进入我国研究者的视野,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简称SWB)是指个体依据自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的整体的评价。

这是Diener(1984)提出来的在心理学界得到公认的概念. 它包括生活满意度和情绪体验两个基本成分,前者是个体对生活总体质量的认知评价,即在在总体上对个人生活做出满意判断的程度;后者是指个体生活中的情绪体验,包括积极情绪(愉快、轻松等)和消极情绪(抑郁、焦虑、紧张等)两方面.主观性、整体性、相对稳定性是SWB有三个特点。

国内外主观幸福感的研究进展
1.国外主观幸福感的研究进展
国外对主观幸福感的研究以Wilson(1967)撰写的第一篇综述《自称幸福的相关因素》为标志。

Diener(1997)在其论文《主观幸福感研究新纪元》中,把西方幸福感研究划分出描述比较、理论建构、测量发展三个主要的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主要是集中在人口统计学的维度,描述与比较不同人群幸福感; 第二个阶段主要是将研究重点转向内部因素,建构有关的理论框架,探讨获得幸福的各种途径和跨文化研究; 第三个阶段主要是将研究方法、途径和主观幸福感测量的理论进行整合,形成了以自陈量表为主体,并结合其他评估技术,以正面评价为主,并兼顾负面指标的新格局。

2.国内主观幸福感的研究进展
国内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由90年代到本世纪初,研究逐渐由老年群体开始逐渐向其他人群发展.在理论方面,理论综述和有关主观幸福感结构的讨论都取得了很多成果.在测评工具的建设来看,主要是引进和修订国外量表,也有较少研究者自编问卷进行测量。

三、我国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研究现状
国内对大学生人群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在90年代中后期逐渐展开,主要是应用国外研究工具小范围测查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状况,测查样本都在400人以下,目的是引入量表。

段建华(1996)在我国部分大学生中试用了Fazio修订了总体幸福感量表(GWBS)。

通过《CNKI全文期刊、专利库》中的《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进行检索,从1997-2011年检索到最早关于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实证研究的是1997年景淑华、张积家在《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研究》中对烟台师范学院224名本科生进行的测查。

调查工具采用美国国立统计中心制定的总体幸福感量表(1977)和kamlnan和FIett(1983)制定的情感量表,调查方法为问卷调查法。

何瑛(2000)应用总体幸福感量表和单项人面量表对重庆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状况进行了调查。

2000年后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比较系统深入的研究逐渐出现,集中于郑雪、严标宾等近几年的系列研究,其研究基本一致使用Diener编制的国际大学调查量表.本世纪初至今是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研究飞速发展的阶段,研究者们不仅探讨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状况,还开始研究相关变量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

通过对大量实证研究的分析,可以发现大学生实证研究的变化趋势,即由最初的人口统计学变量等外部因素的研究逐步深入到人格、归因方式等内部因
素的研究,一些学者还开始探讨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跨文化研究。

如中国大陆、香港、美国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比较(严标宾,郑雪,邱林,2003)等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测量工具
我国学者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测量工具主要有引进国外量表和修订国外量表、自编量表两种。

常用的国外量表有:1、Fazio(1977)编制的总体幸福感量表(GWB)是美国国立卫生统计中心指定的一种定时性测查工具,用来评价被试对幸福的陈述。

2、Diener、Emmomns、Larsen和Griffin(1985)编制的《生活满意度量表》(The satisfaction With Life),测量大学生生活满意感。

3、Ed Diener(1995)等人编制的《国际大学调查》(TCS)问卷(分A卷和B卷) 4、Campbcll(1976)编制的幸福感指数量表用于测查受试者目前所体验到的幸福程度,包括总体情感指数和生活满意度两个问卷。

5、Kozamz和Albert(1980)编制的《纽芬兰纪念大学幸福度量表》(MUNSH)。

其理论结构是情感平衡理论,即正性情感与负性情感之间的平衡正性情感增加一个人幸福度,负性情感降低一个人幸福度,总的幸福度是两者之间平衡的结果。

6、Kammann和Flett(1983)编制的,情感量表是以被试近期内体验到的积极和消极情感之间的平衡为基础,测查其主观幸福感;我国学者自编和修订的国外量表有: 1.段建华(1996)对总体幸福感量表(GenralWell-Being GWB)进行修订. 2.郑雪等对Diener《国际大学调查》量表进行修订. 3.盖晓松对Campbell等的幸福感指数量表进行修订4.尹海兰2004年编制了《大学生总体幸福感问卷》5.吉楠,李幼穗2006年编制了《大学生主观幸福感量表》等。

五、影响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因素
1.人格
主观幸福感的研究最初集中在外部因素的影响,但研究发现如性别、年龄等外部因素只能解释SWB变化很少部分。

许多研究者将注意力转移到内部因素,尤其是人格上。

在人格和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中,在人格的结构走了一条有上由大三人格(神经质、精神质和内外倾)向大五人格(外倾性、神经质、经验的开放性、宜人性和严谨性)过渡的过程。

在大三人格的研究中,众多研究一致表明,外向性与幸福感存在正相关,能够增进幸福感;神经质与幸福感存在负相关,会降低幸福感。

尽管大量的研究探讨了大三人格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但是正如有的心理学者说的那样,单独地集中于外倾和神经质可能会过于简单地陈述人格和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复杂的联系模式。

一些宽泛的维度和范围相当较窄的特质均显示与主观幸福感有一致的相关。

在这种背景下,大五人格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得到重视。

五个因素全部与幸福感存在着显著相关。

其中,经验的开放性同时与正性情感和负性情感存在正相关,宜人性和严谨性与幸福感的关系模式是一致的,即与生活满意度和正性情感存在显著正相关,与负性情感存在显著负相关,因而能提高幸福感。

2.文化差异
很多研究表明不同文化群体之间,大学生幸福感存在显著的差异整体上发达国家被试的幸福感显著高于发展中国家被试,西方文化中的被试显著高于东方文化中的被试,女性被
试显著高于男性被试;文化因素对被试幸福感的影响远大于经济和姓别因素的影响。

这个研究结果明确肯定了文化对于不同群体之间幸福感差异起到了重要作用。

3.家庭经济状况
在家庭经济状况是否影响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这个问题上存在不同的研究结果.有研究表明,家庭经济收入不是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主要影响因素。

但更多的研究者却发现,经济状况对大学生SwB的影响非常显著,低收入大学生的SwB明显低于经济状况普通的大学生之所以存在不同的研究结果,可能与经济和swB的特殊关系有关。

六、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展望
近几年,我国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但现有研究还存在某些不足,有几个方面的问题在今后的研究中值得深入探讨。

1.完善测评工具,进一步提高研究的科学性,目前我国学者在研究中所用的测量工具主要还
是以国外的为主,由于文化异质性的影响,这些量表仍需要做进一步的中国化修订。

2.要认真探讨目前研究中的矛盾结论,明确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状况和影响因素目前关于
广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研究中,有不少结论具有完全不同的观点。

如经济因素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到底有怎么的影响,学习成绩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是否有促进作用等。

3.要探讨中国文化背景下的主观幸福感理论构建,由于在文化和教育体制上存在较大的差
异,不同国家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的研究都应该有自己的特点。

国外关于主观幸福感的理论有:比较理论、目标理论、人格物质理论等。

这些西方文化背景下产生的理论,是否可以用于具有几千年积淀的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背景下的大学生?这有待于进一步研究,更期望能有在中国文化背景下土生土长的主观幸福感理论出现。

4.积极开展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干预研究研究,主观幸福感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增进大学生
的主观幸福感。

因此,如何提高大学生的学校生活满意度及幸福感值得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

目前有关提高大学生幸福感的科学研究尚未见到,只看见在研究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时顺便提些建议或看法,这些缺少实证的研究,实际应用价值不高,今后应进行科学的干预研究,为增进大学的主观幸福感奠定基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