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渗透教案
优质物理德育渗透教案含内容
优质物理德育渗透教案含内容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章第一节《机械能守恒》,内容包括:机械能的概念,机械能守恒的条件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了解机械能的概念,理解机械能守恒的条件。
2. 学会运用机械能守恒原理解释生活中的物理现象。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渗透德育教育。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机械能守恒条件的理解和应用。
重点:机械能概念的学习,以及机械能守恒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小车、斜面、滑轮、重物、尺子、弹簧测力计。
学具:每组一个斜面、小车、滑轮、重物、尺子、弹簧测力计。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1)提问:同学们,你们玩过滑梯吗?在滑梯上下滑动的过程中,你们的速度是如何变化的?为什么会变化?2. 新课导入(1)教师讲解:今天我们要学习一个新的概念——机械能。
机械能是指物体在运动过程中所具有的能量,包括动能和势能。
(2)教师提问:请同学们思考,什么是机械能守恒?3. 例题讲解教师出示例题,讲解并引导学生运用机械能守恒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4. 随堂练习(1)教师发放练习题,学生独立完成。
(2)教师点评,指导学生正确运用机械能守恒原理。
六、板书设计1. 机械能的概念2. 机械能守恒的条件3. 机械能守恒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请列举生活中应用机械能守恒原理的实例。
(2)运用机械能守恒原理,解释滑梯上下滑动的速度变化。
2. 答案:(1)如:瀑布、跳伞、自行车下坡等。
(2)滑梯上下滑动的过程中,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速度逐渐加快。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对机械能守恒的概念和条件掌握较好,但在应用方面还需加强练习。
2. 拓展延伸:(1)引导学生思考:除了机械能守恒,还有哪些能量守恒的例子?(2)鼓励学生进行课后实践,观察并解释生活中的物理现象。
重点和难点解析1. 实践情景引入2. 例题讲解3. 教学难点与重点4. 板书设计5. 作业设计6.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一、实践情景引入实践情景引入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的关键环节。
优质物理德育渗透教案含内容
优质物理德育渗透教案含内容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物理》教材第七章第一节《力的作用》,详细内容包括力的定义、力的作用效果、力的测量和力的合成。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将掌握力的基本概念和计算方法,理解力的合成原理,并能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力的定义,了解力的作用效果,能够识别和描述日常生活中的力的现象。
2. 使学生学会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并掌握力的合成方法。
3.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力的合成原理及计算方法。
重点:力的定义、力的作用效果、力的测量。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弹簧测力计、演示用力的合成装置、多媒体设备。
学具:弹簧测力计、三角板、直尺、铅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生活中力的现象,如拉车、推门等,引导学生思考力的作用和效果。
2. 新课导入:讲解力的定义,阐述力的作用效果,引导学生学习力的测量和合成。
3. 实践活动:学生分组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观察力的合成现象。
4. 例题讲解:讲解力的合成原理,结合实例进行分析和计算。
5. 随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力的合成计算方法。
六、板书设计1. 力的定义: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具有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2. 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也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
3. 力的测量:使用弹簧测力计进行测量,单位为牛顿(N)。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力的定义和作用效果。
两个力分别为30N和40N,方向分别为东和南,求它们的合力。
(3)结合生活实际,举例说明力的应用。
2. 答案:(1)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具有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也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
(2)合力的大小为50N,方向为东南方向。
(3)例如:拉力、压力、摩擦力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使学生掌握了力的基本概念和计算方法。
德育渗透教案高中物理
德育渗透教案高中物理
1. 了解德育渗透在物理教育中的重要性;
2. 掌握如何通过物理教学,促进学生德育素质的提升;
3. 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合作意识。
教学内容:
本节课将通过讨论物理中的道德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并反思自己的行为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良好道德品质。
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实例引出物理中的伦理道德问题,例如科学家应如何正确使用科学知识。
2. 探究:让学生在小组讨论中分享自己的看法,并结合物理知识,探讨如何在学习和生活中做出正确的选择。
3. 实践:设计实验或活动案例,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道德选择的重要性,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和团队合作意识。
4. 总结: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收获和体会,强调道德在物理教育中的重要性。
教学评价:
通过观察学生的讨论和实践表现,评价学生对道德问题的认识和理解程度,以及他们在实践中的表现和态度。
延伸活动:
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物理问题,如能源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等,通过展开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爱心。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让学生深刻认识到物理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为他们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高中物理课堂中德育渗透的教学案例
高中物理课堂中德育渗透的教学案例
近年来,德育渗透已成为课堂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物理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也有其德育渗透的必要性。
下面是一些高中物理课堂中德育渗透的教学案例:
1. 引导学生思考
物理学需要有大量的思考,引导学生思考是德育渗透非常重要的一步。
教师在课堂上可以提出一些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并自主探究,不但有助于学生的自我发现和思考能力的提升,也是对学生价值观的培养。
2. 引导学生学会合作
物理学中的实验和探究需要学生之间的合作,到底是集体完成还是分头完成作业等等,都是需要引导的。
这种教学方式鼓励学生合作探究,培养学生交流协作的能力,并能让学生在合作中培养敬业、负责、诚实、守时等优秀的品德。
3. 要求学生尊重和爱护实验设备
物理实验设备的摆放和使用十分讲究,要求学生尊重和爱护实验设备能培养学生的爱物理、爱自然的情感,培养学生的知识与品德。
高中物理课堂中的德育渗透教学案例有很多,但最终的目的都是社会责任、博爱精神、道德伦理等品德素养的培养。
希望我们的物理教育事业越来越好,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和美好未来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
2024年优质物理德育渗透教案含内容
2024年优质物理德育渗透教案含内容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第三章《牛顿运动定律》的第四节,详细内容围绕牛顿第三定律——作用与反作用定律进行展开。
内容包括:理解作用与反作用定律的基本概念,掌握其数学表达式,通过实验和实例分析,体会作用与反作用在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牛顿第三定律的内容,能运用作用与反作用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作用与反作用定律,使学生认识到事物间的相互联系,培养合作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重点:牛顿第三定律的内容及其应用。
教学难点:作用与反作用在生活中的具体应用,如何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牛顿第三定律实验装置,挂图,多媒体课件。
2. 学具:学生分组实验器材,作用与反作用实例分析材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挂图,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人在划船时,船会前进?”激发学生兴趣,引入新课。
2. 新课展开:(1)讲解牛顿第三定律的基本概念,阐述作用与反作用的相互关系。
(3)分析生活中作用与反作用的实例,让学生体会物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3. 例题讲解:讲解典型例题,指导学生运用作用与反作用解决实际问题。
4. 随堂练习:布置作用与反作用定律的相关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牛顿第三定律:作用与反作用定律2. 数学表达式:F12 = F213. 实验现象及结论4. 作用与反作用在生活中的应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解释为什么在划船时,船会前进?a. 拉伸弹簧b. 踢足球c. 摩擦力2. 答案:(1)因为人划船时,桨对水施加一个向后的力,水对桨施加一个向前的力,这个力使船前进。
(2)a. 不是;b. 是;c. 是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作用与反作用定律的理解程度,以及实验操作技能的掌握情况。
物理教学中德育教育的融入(3篇)
物理教学中德育教育的融入(3篇)第一篇:高中物理教学渗透德育教育物理是一门科学性非常强的学科,其中渗透着许多德育教育因素,如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态度、坚韧不拔的毅力等,这些素质对学生的长远开展是十分有益的。
因此,高中物理教师在教学中还需注重对学生德育方面的教育,让学生能够在学习科学理论的同时,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素养,为今后的成长夯实根底。
一、利用物理学史进行德育教育在物理的教学中,教师不仅需要向学生传授书本中的知识,同时也需帮忙学生了解物理史的相关开展历程,一方面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另一方面也能让学生学习物理学家们在探索真理过程中敢于发现、坚韧不拔的精神。
在物理学的开展进程中,涌现出了许多优秀的科学家,示例法拉第在发现电磁感应现象之前,经历过屡次失败,但他以不畏艰难和追求真理的精神继续探索,最终取得了收获。
倘假设教师能够在课堂教学中时常穿插物理学相关的历史或名人事迹,不仅能够鼓舞学生在学习的道路上勇往直前,同时还能活泼课堂气氛,让学生在紧张的学习进程中得到一丝放松,以愉悦积极的心态面对学习和生活。
二、利用实验培养学生严谨的态度和创新精神在物理的学习中离不开实验,与课堂讲授不同,物理实验能够让学生亲自参与其中,近距离的察看实验中发生的变化,更加全面的认识结论是如何得出的,通过物理实验,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进而推动学生个人素质的提升。
在实验的过程中,严谨的态度和科学的办法是根本的要求,倘假设学生在实验中不能做到严谨细心、认真负责,就会导致实验结果出现偏差甚至失败,因此,利用实验可以有效培养学生对于学习以及探索研究的严谨态度,并促使学生的责任心不断增强,为其道德素质的提升注入动力。
三、注重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德育教育不仅在于教师的教导,更需要教师通过情感去感化学生、以身作那么去熏陶学生,这样才能让学生深刻认识到道德品质对于个人和社会开展的重要意义,从而身体力行,去践行每一个要求。
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当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关怀学生的学习与生活情况,对于学生出现的不正确言行,应当给予正确的引导,做到“以理服人〞,让学生在掌握科学理论的同时,也能遵循道德素养的准那么。
2024年优质物理德育渗透教案含内容
2024年优质物理德育渗透教案含内容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第二章第4节“力的作用”,详细内容包括力的定义、力的作用效果、力的测量及力的合成与分解。
涉及的教材章节为《物理》必修1第二章第4节。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力的基本概念,了解力的作用效果,能运用力的合成与分解解决实际问题。
2.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提高实验数据的处理与分析能力。
3. 通过德育渗透,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勇于探索的精神品质。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力的合成与分解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力的基本概念、力的作用效果、力的测量及力的合成与分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弹簧测力计、小车、滑轮组、细线等。
2. 学具:学生分组实验所需器材,包括弹簧测力计、小车、滑轮组、细线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拉力器、弹簧秤等物体,引导学生思考力的概念。
2. 新课讲解:(2)力的作用效果:展示力的作用效果实例,让学生了解力的作用。
(3)力的测量:讲解弹簧测力计的原理,引导学生学会使用弹簧测力计。
(4)力的合成与分解:通过例题讲解,让学生掌握力的合成与分解方法。
3. 随堂练习:设计相关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动手操作能力。
4. 分组实验:让学生分组进行力的测量实验,培养团队协作能力,提高实验操作技能。
六、板书设计1. 力的定义、三要素2. 力的作用效果3. 弹簧测力计的原理与使用方法4. 力的合成与分解方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力的定义及三要素。
(2)力的作用效果有哪些?(3)弹簧测力计的原理是什么?如何使用?(4)力的合成与分解方法是什么?2. 答案:见课后附录。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充分参与课堂,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分组实验中,学生表现出较强的团队协作能力,但在数据处理与分析方面还有待提高。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了解力的合成与分解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斜面、滑轮等,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物理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渗透》教案
《物理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渗透》教案:结合物理学科的特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思想道德、学习习惯、社会责任感的教育。
一、引言:在我们物理课本当中,有哪些发明创造是属于我们中国人?二、共同探究(一)、介绍物理学取得的成就,激发学生爱国热情。
(1)我国古代人的四大发明。
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火药。
介绍四大发明对生产、生活、军事、航海方面的作用。
指南针的发明,不仅在生产、生活中得以广泛应用,而且在航海、军事上作出过重要贡献。
造纸、印刷术使书写、记录、复制的工作量减少很多,使“汗牛充栋”成为了历史。
火药的发明,至今还在军事、生产等领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2)介绍沈括发现的磁偏角他是世界上第一个清楚的、准确的论述磁偏角的科学家,这比西方哥伦布1429年横渡大西洋发现的磁偏角早400多年。
(3)介绍张衡的地动议。
构思巧妙,堪称世界之最。
(4)介绍我国原子弹、氢弹的研制在以邓稼先、钱学深为首的科学家协手努力下,我国先后试验成功了原子弹和氢弹,并把卫星送上太空。
今天更是实现了中国人的太空行走,也许在不久的将来,在月球或其它星球的表面也将留下中国人的足迹。
学生讨论,补充,畅谈我国从古至今的发明创造(二)通过科学家的故事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1)介绍“两弹一星”功臣邓稼先的事迹邓稼先主要从事核物理、理论物理、中子物理、等离子体物理、统计物理和流体力学等方面的研究并取得突出成就。
他自1958年开始组织领导开展爆轰物理、流体力学、状态方程、中子输运等基础理论研究,对原子弹的物理过程进行大量模拟计算和分析,从而迈开了中国独立研究设计核武器的第一步,领导完成了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理论方案,并参与指导核试验前的爆轰模拟试验。
原子弹试验成功后,立即组织力量探索氢弹设计原理、选定技术途径,组织领导并亲自参与1967年中国第一颗氢弹的研制和试验工作。
1979年,邓稼先担任核武器研究院院长。
1984年,他在大漠深处指挥中国第二代新式核武器试验成功。
《物理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渗透》教案
《物理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渗透》教案第一章:引言1.1 教学背景1.2 教学目标1.3 教学内容1.4 教学方法1.5 教学评价第二章:德育教育在物理教学中的重要性2.1 德育教育的定义和内涵2.2 德育教育在物理教学中的作用2.3 德育教育与物理教学的相互关系2.4 德育教育在物理教学中的实践案例第三章:德育教育内容的筛选与整合3.1 德育教育内容的筛选原则3.2 德育教育内容的整合策略3.3 德育教育与物理教学内容的融合方法3.4 德育教育在物理教学案例中的应用第四章:德育教育在物理教学中的实施策略4.1 德育教育的教学目标制定4.2 德育教育的教学方法选择4.3 德育教育的教学评价设计4.4 德育教育在物理教学中的实践案例第五章:德育教育在物理教学中的反思与改进5.1 德育教育的教学反思5.2 德育教育的教学改进方法5.3 德育教育在物理教学中的长期规划5.4 德育教育在物理教学中的成功案例分享第六章:德育教育在物理实验教学中的应用6.1 物理实验与德育教育的结合点6.2 德育教育在物理实验教学中的实施方法6.3 德育教育在物理实验教学案例中的应用6.4 物理实验教学中德育教育的评价与反馈第七章:德育教育在物理课堂教学中的实践案例7.1 德育教育在物理概念教学中的应用7.2 德育教育在物理规律教学中的实践7.3 德育教育在物理问题解决教学中的运用7.4 德育教育在物理课堂教学评价与反思第八章:德育教育在物理作业与评估中的融入8.1 德育教育在物理作业设计中的应用8.2 德育教育在物理评估中的实施策略8.3 德育教育在物理作业与评估案例分析8.4 物理作业与评估中德育教育的效果评价第九章:跨学科德育教育的整合与应用9.1 物理与其他学科德育教育的关联性9.2 跨学科德育教育的整合策略9.3 跨学科德育教育在物理教学中的实践案例9.4 跨学科德育教育的评价与反思第十章:总结与展望10.1 德育教育在物理教学中的成果总结10.2 德育教育在物理教学中面临的挑战与问题10.3 未来德育教育在物理教学中的发展趋势10.4 持续改进与创新德育教育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重点和难点解析一、德育教育在物理教学中的重要性重点:德育教育在物理教学中的作用和相互关系。
《物理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渗透》教案
《物理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渗透》教案教学目标:结合物理学科的特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思想道德、学习习惯、社会责任感的教育.教学过程:一、引言:在我们物理课本当中,有哪些发明创造是属于我们中国人?二、共同探究(一)、介绍物理学取得的成就,激发学生爱国热情。
(1)我国古代人的四大发明。
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火药。
介绍四大发明对生产、生活、军事、航海方面的作用.指南针的发明,不仅在生产、生活中得以广泛应用,而且在航海、军事上作出过重要贡献.造纸、印刷术使书写、记录、复制的工作量减少很多,使“汗牛充栋"成为了历史.火药的发明,至今还在军事、生产等领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2)介绍沈括发现的磁偏角他是世界上第一个清楚的、准确的论述磁偏角的科学家,这比西方哥伦布1429年横渡大西洋发现的磁偏角早400多年。
(3)介绍张衡的地动议。
构思巧妙,堪称世界之最。
(4)介绍我国原子弹、氢弹的研制在以邓稼先、钱学深为首的科学家协手努力下,我国先后试验成功了原子弹和氢弹,并把卫星送上太空。
今天更是实现了中国人的太空行走,也许在不久的将来,在月球或其它星球的表面也将留下中国人的足迹。
学生讨论,补充,畅谈我国从古至今的发明创造(二)、通过科学家的故事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1)介绍“两弹一星"功臣邓稼先的事迹邓稼先主要从事核物理、理论物理、中子物理、等离子体物理、统计物理和流体力学等方面的研究并取得突出成就.他自1958年开始组织领导开展爆轰物理、流体力学、状态方程、中子输运等基础理论研究,对原子弹的物理过程进行大量模拟计算和分析,从而迈开了中国独立研究设计核武器的第一步,领导完成了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理论方案,并参与指导核试验前的爆轰模拟试验。
原子弹试验成功后,立即组织力量探索氢弹设计原理、选定技术途径,组织领导并亲自参与1967年中国第一颗氢弹的研制和试验工作。
1979年,邓稼先担任核武器研究院院长。
1984年,他在大漠深处指挥中国第二代新式核武器试验成功。
高三物理德育渗透教案范文
高三物理德育渗透教案范文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面向大多数学生,同时注意培养优秀生和提高后进生,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5篇高三物理德育渗透教案内容,感谢大家阅读,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高三物理德育渗透教案1一、说教材1、教材内容要点:第一、安全电压第二、用测电笔辨别火线第三、安全用电常识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安全用电的知识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社会性,也是作为现代公民所必需的知识,让学生掌握安全用电常识,提高安全用电的意识,具有实际意义,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课程理念。
本节的内容不同于前面规律性知识的学习,注重的是科学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很好的体现了STS精神。
3、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知道安全电压知道测电笔的构造,学习使用测电笔辨别家庭电路的火线和零线知道安全用电的常识(2)技能目标通过学习用测电笔辨别家庭电路的火线和零线,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通过学习安全用电常识,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3)情感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体会物理与生活密切相关通过学习,提高学生安全用电的意识,能自觉地执行和宣传安全用电4、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安全用电的原则是学生今后生产、生活中保障自身安全的准则之一,因此是本节内容的重点。
难点:对于触电事故的发生,无论是高压触电还是低压触电都具有不可实验与体验性,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对于学生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是本节的难点。
二、教法和学法教法:依据本节教材的内容,采用师生互动启发式教学方法。
充分利用实例、图片,利用多媒体的直观动态教学手段,通过讨论、问答、练习等一系列的师生活动展开教学。
学法:引导学生采用讨论法、问答法、练习法、记忆法等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动口、动手、动脑的能力,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
三、教学过程(一)事例引课(2 )首先通过多媒体播放一段人体触电事故发生的视频,这样做可以达到两个目的:(1)兴趣是的老师,具体事例引课比语言引课更具有吸引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高二物理渗透德育的教案
高二物理渗透德育的教案教案名称:高二物理渗透德育的教案教案简介:本教案旨在通过物理教学的方式渗透德育教育,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和思想道德素质。
通过引导学生思量和讨论,使他们在物理学习的过程中积极思量和反思自己的行为,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 了解物理学科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掌握相关物理实验的操作方法和基本原理;- 理解物理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能力;- 培养学生的合作与沟通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3. 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责任意识;- 培养学生的朴重、诚信和公平意识;- 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二、教学内容:1. 物理学科基础知识的学习:- 物理学科的定义和基本概念;- 物理学中的力学、热学、光学等基本分支学科;- 物理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案例。
2. 物理实验的设计与操作:- 引导学生设计简单的物理实验,如测量物体的质量、测量光的折射角度等;- 指导学生正确使用实验仪器和测量工具;-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数据分析能力。
3. 德育渗透的教学环节:- 在物理实验过程中,引导学生思量实验过程中的道德问题,如实验结果的真实性、数据的准确性等;- 讨论学生在物理实验中遇到的道德困境,引导他们思量正确的道德选择和行为规范;- 引导学生分析物理学在社会发展中的道德问题,如科学研究的诚信、科技应用的伦理等。
三、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 通过引起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介绍物理学科的基本概念和应用领域。
2. 知识讲解与实践:- 介绍物理学科的基本知识,并通过案例分析物理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引导学生进行简单的物理实验,让他们亲自操作实验仪器和测量工具,探索物理现象。
3. 德育渗透环节:- 在物理实验过程中,引导学生思量实验中的道德问题,如数据的真实性和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讨论学生在实验中遇到的道德困境,引导他们思量正确的道德选择和行为规范;- 分析物理学在社会发展中的道德问题,引导学生思量科学研究的诚信和科技应用的伦理。
物理教学渗透德育教育案例
物理教学渗透德育教育案例一、教学背景德育的基本职能就是要为学生将来生存与适应社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培养他们坚强意志力、自信心、自我意识与自我完善能力、良好的行为习惯以及积极的人生价值观、世界观。
物理虽非社会科学,但在物理学中包涵了人类许多伟大的思想,物理学的发展过程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人类对自然的认识过程,而无数的物理学家的艰苦卓绝的严谨治学精神和无私奉献的高尚品格又正是人类所奉信的道德水准。
因此,只要我们在物理学的教学过程中注重德育渗透,那么我们便可以将许多崇高而伟大的思想在不知不觉的潜移默化中传输给学生,在教书的同时达到育人的效果。
二、案例内容(一)引入新课演示实验:几只能水平方向转动的小磁针,静止时它们的N极指向北方。
师:小磁针静止时N极总是指向北,世界各地都是如此,这是什么原因?生:受到地磁场的作用。
(二)讲授新课师:下面请同学们看课件展示:地磁场的存在和地磁感线的指向分布,说明地磁场南北两极与地理的南北两极相反,并不完全重合,存在磁偏角如课本图9.2—5.师:通过观察课件展示,你知道了什么?生:地磁场的形状跟条形磁体的磁场很相似。
生:地理的两极与地磁的两极相反,但并不重合,稍微有些偏差,最早记述这一现象的人是我国宋代学者沈括,比西方国家早了400多年。
师:大家观看很认真,讲的很好。
地磁N极在地理的南极附近,(位于南纬66.5º,东经140º)地磁S极在地理的北极附近(位于北纬75º,西经99º处)对于地磁场,你还想知道什么?生:地磁场是怎样产生的?师:这个问题已经研究了多年,至今还没有满意的结果,只是发现大气层和地壳中流动着各种电流都能影响地磁场的变化,一些人造地球卫星和宇宙空间实验站在飞行期间都十分注意对地磁场的结构、性质进行研究。
学习了下一节电流的磁场以后,也许你会对地磁场的产生多一种猜想。
下面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60~P61科学世界的“动物罗盘”。
2024精选物理德育渗透教案
3
量子力学与不确定性
阐述量子力学中的不确定性原理,启发学生认识 生活中的不确定性,学会面对和应对未知。
物理实验中的团队协作与诚信教育
团队协作的实践
01
在物理实验中,分组进行实验,强调团队成员间的沟通与协作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诚信教育的贯彻
02
在实验过程中,要求学生如实记录数据、遵守实验规则,培养
楞次定律
讲解楞次定律中“阻碍变化”的概念,引申出在团队合作中如何克 服困难和挑战,保持团队的稳定性和凝聚力。
团队协作实践
组织学生进行团队协作游戏或项目,体验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和技巧 ,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光学原理与审美教育
光的反射和折射
通过实验演示光的反射和折射现象,引导学生观察和理解自然界 中的光学现象,培养对自然美的欣赏能力。
科学方法的启示
阐述物理学家们在研究过程中采用的 观察、实验、推理等科学方法,培养 学生的科学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能 力。
物理定律与人生哲理
1 2
守恒定律与人生平衡
通过讲解能量守恒、动量守恒等定律,引导学生 理解人生中的平衡与守恒,学会在变化中寻找稳 定。
相对论与多元视角
介绍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引导学生认识事物的相 对性,培养多元视角看问题的能力。
鼓励创新思维
鼓励学生敢于质疑、勇于 创新,通过物理学习培养 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 力。
塑造学生健全人格
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通过小组合作实验和项目研究,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和沟通
能力。
增强自信心
鼓励学生在物理学习中不断挑战自 我、超越自我,增强自信心和自尊 心。
培养责任感
引导学生在物理实验中承担角色、 履行职责,培养责任感和担当精神 。
高中渗透德育物理教案
高中渗透德育物理教案主题:认识物理与德育的关系教学目标:1. 了解物理学在德育中的作用和意义;2. 探讨物理学中的伦理道德问题;3. 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良好品行。
教学重点:1. 物理学与德育的关系;2. 物理学中存在的伦理道德问题。
教学难点:1. 如何引导学生思考物理学与德育的关系;2. 如何引导学生探讨物理学中的伦理道德问题。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相关的物理学和德育学知识;2. 学生准备笔记书和笔。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我们需要学习物理?物理学与德育有什么关系?二、讲解(15分钟)1. 讲解物理学在德育中的作用和意义;2. 讲解物理学中存在的伦理道德问题,例如科学实验中的安全问题等。
三、讨论(20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物理学中的伦理道德问题在日常生活中如何体现?2. 学生展示讨论结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四、实践(15分钟)1. 学生进行小组活动:设计一个实验,要求在实验过程中做到安全和诚实;2. 学生进行实验,并总结实验过程中的伦理道德问题。
五、总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并展望下节课内容。
六、作业1. 思考:你认为物理学中还有哪些伦理道德问题?2. 完成一篇关于物理学与德育关系的小结。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使学生认识到物理学与德育的关系,及物理学中的伦理道德问题的存在。
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良好品行。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适当增加实践活动的时间,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和体验物理学与德育的关系。
优质物理德育渗透精品教案含内容
优质物理德育渗透精品教案含内容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九章《电》的第一节“电路”,内容包括:电路的概念、电路的组成、电路的种类以及电路图的认识。
具体章节为第九章第一节。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电路的概念,掌握电路的组成和种类。
2. 培养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实践等方法,分析电路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渗透德育教育,培养学生珍惜资源、爱护环境的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电路图的认识和理解。
重点:电路的概念、组成和种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电路图挂图、实物电路演示装置、多媒体设备。
学具:每组一套电路实验器材。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电路图片,引导学生关注电路在生活中的应用,提出问题:“什么是电路?它有什么作用?”2. 新课讲解:(1)教师出示电路图挂图,引导学生认识电路,讲解电路的概念。
(2)教师通过实物演示,讲解电路的组成和种类。
(3)学生跟随教师步骤,观察电路图,理解电路的组成和连接方式。
3. 实践操作:(1)学生分组,每组根据电路图搭建一个简单的电路。
(2)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4. 例题讲解:教师出示典型例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5. 随堂练习:学生完成教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电路的概念2. 电路的组成电源用电器导线开关3. 电路的种类串联电路并联电路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列举生活中常见的电路,并说明其作用。
(2)绘制一个简单的串联电路图,并解释其工作原理。
2. 答案:(1)示例:台灯电路,用于照明。
(2)见教材课后习题。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使学生掌握了电路的概念、组成和种类。
但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利用课后时间,观察生活中的电路,思考如何节约用电,保护环境。
重点和难点解析1. 实践情景引入2. 电路图的认识和理解3. 德育教育的渗透4. 教学过程中的学生反馈5. 作业设计的生活化一、实践情景引入1. 选择贴近生活的实例,如家庭电路、手机充电器等,使学生在生活中感受物理知识的实用性。
高中物理德育渗透教案
高中物理德育渗透教案
教学目标:
1. 认识物理学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和热爱。
2. 强调物理学的德育意义,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道德素质。
3. 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教学内容:
本节课将结合物理学知识,引导学生关注物理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以及物理学对学生人格修养的影响。
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介绍物理学对日常生活的影响,引起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
2. 学习:教师讲解物理学中的有关原理和实验,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创新能力。
3. 实践: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操作,鼓励学生动手实践,锻炼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4. 总结: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知识点,强调物理学对学生品德修养的重要性。
教学评价:
1. 通过课堂表现、实验结果和作业情况,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
2. 针对学生的表现,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促进学生的进步和成长。
教学反思:
1. 分析本节课的教学效果,总结教学经验。
2. 探讨如何进一步提高物理德育渗透课的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全面发展。
注:本教案仅作参考,具体教学内容和方式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物理教学中渗透德育共五篇
光的折射凤冈二中物理教研组杨西伦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知道反射定律的确切含义,并能用来解释有关现象.2.知道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并能用来处理有关问题.3.知道平面镜成像特点及作图方法.4.理解折射定律的确切含义,并能用来解释有关的光现象和计算有关的问题.5.知道折射光路是可逆的,并能用来处理有关的问题.6.知道折射率的定义及其与光速的关系,并能用来进行有关的计算.二、能力目标1.会用反射定律解释有关现象和处理有关问题.2.会用折射定律计算有关的问题,能理解折射率与光速的关系,并能用来进行有关的计算.三、德育目标1.通过观察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概括能力,通过相关物理量变化规律的教学,培养学生分析、推理能力.2.渗透物理研究和学习的科学态度教育.●教学重点光的折射定律.折射率概念.●教学难点光的折射定律和折射率的应用.●教学方法本节课成功的关键在于做好实验.通过实验先定性观察再定量测量,引导学生对测量数据进行分析、归纳.再来领略前人所做的思考从而领会数据分析的几种常用方法--比值法、乘积法、加减法、图象法等,为学生今后对实验数据的处理打开思路.最后通过例题练习巩固所学内容.●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我们已经知道了,光在同一均匀介质中是沿着直线传播的,那么,当介质不均匀或当光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中时,会发生什么现象呢?[学生]反射,折射[教师]对,这一节课,我们先简要地复习光的反射,再深入地研究光的折射现象.二、新课教学(一)光的反射现象反射定律1.介绍光学演示仪,指明观察对象--光在从一种介质(空气)进入另一种介质(玻璃)时发生的现象(半圆柱玻璃砖直面柱心正对入射光)2.演示:光在到达空气和玻璃的交界面处时,一部分光被反射回空气中,另一部分光进入玻璃继续传播,但传播方向发生了改变.3.学生边观察边回忆反射定律:转动光具盘以改变入射角,让前排学生读出几组入射角和反射角数据.两者相等.同时提醒学生注意.光具盘面是竖直的,在这个面上同时能看到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说明两线共面,又因为法线也在这个面内.故三线共面.4.归纳反射定律:三线共面两角相等.5.反射光路可逆(二)平面镜成像及作图1.让学生回忆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正立、等大、异侧、虚像、对称.2.教师简述平面镜成像原理、作图方法并予以示范.a.平面镜成像原理:如图19-9,光点S入射到平面镜的光线,其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的交点即为S的像,人眼根据光沿直线传播的经验,感觉反射光都是从S′发出的.b.平面镜成像作图.讲:两条光线即可确定像点的位置.所以无需多画.步骤是:(1)由对称性确定像点的位置;(2)任意画两条入射光线;(3)过像点作出对应的两条反射光线;(4)若是作物体AB的成像光路图,则只需作出A、B点的成像光路图.连接A、B点即可.(三)光的折射折射定律1.实验观察变为看折射光和入射光的相对位置及折射角和入射角关系的观察:a.让学生观察折射光.入射光及界面的法线也是共面的.b.光从空气进入玻璃时,入射角增大.折射角也增大,但入射角始终大于折射角.2.定量测量5组数据,仿照课本列出原始数据表(可让前排的学生读取数据.但要先明确法线)3.分析测量数据:(建议入射角分别取10°,20°,30°,40°,50°)[教师][故意自言自语地]入射角增大,折射角也增大,两者的差是不是定值呢?(有学生开始计算)[学生甲]不是,差值是越来越大的.[师]是不是有规律地增大,比如入射角增大10°,折射角一定增大某一个数值?[生]不是,前两组差不多,后两组又不同了.[师]那么,会不会两角的比值不变呢,大家算算看.(学生计算,有学生算了两组数据说好像是相等的)[师]能不能从两组数据下结论?[生]不能.[师]对,那样太轻率了点.把5组数据都算出来看看.[学生继续计算.发现比值也是不相等的][师]看来我们碰到麻烦了,如果让你来猜的话,你还能猜想它们之间可能是什么关系?[生沉默][师]其实不是你们不够聪明,实在是因为入射角和折射角之间的关系太出乎人意料了.人类从积累入射角与折射角的数据到找出两者之间的定量关系,经历了近1500年的时间[有学生惊叹].[教师抓住机会教育]科学研究是一件很艰苦的工作,需要有持之以恒的毅力和必胜的信念.有时需要几代人的努力.我们要学好物理也需要这样一种恒心和解决困难的勇气.希望大家不畏难,不怕苦,勇于探索,在科学学习之路上能走得很远很远.[教师继续]实际上在公元1400年,托勒密也曾经认为,入射角与折射角存在着简单的正比关系,但只有对比较小的入射角才大致相符,就像我们刚刚在计算中发现的那样.直到1621年,才由斯涅耳找到了这个关系.这个谜终于被解开了,谜底是--入射角的正弦和折射角的正弦成正比. 即=常数.请大家看课本的实验数据及分析.[学生看书30秒]4.师生一起归纳总结折射定律的内容.5.折射现象中光路可逆--直接给出即可,学生能领会.(四)折射率n1.折射率的定义[教师]刚才我们已经知道了.光从空气进入玻璃时,入射角的正弦与折射角的正弦成正比.比值约为1.50.进一步的实验发现.若光从空气进入另一种介质.比如进入水中时,尽管入射角的正弦与折射角的正弦之比仍为常数.但这个常数却不是1.50.而是约1.33,可见这个常数跟介质有关系.它反映了介质的光学性质.我们设想光从空气进入玻璃和光从空气进入水中的入射角都是30°,则有:空气→玻璃:=1.50 空气→水:=1.33显然θ2′>θ2,我们画出光路图如图19-11甲、乙.可以看到,光从空气进入玻璃时.折射光偏离原来的传播方向更厉害.也就是说,这个比值的大小能反映介质对光的偏折程度,比值越大.表明介质对光的偏折作用越大.我们把这个比值叫做折射率,用n表示.定义折射率n=.2.对折射率的几点说明a.引导学生看课本加点字对折射率定义的叙述,强调:光从真空进入介质,若光从介质进入真空.则入射角正弦与折射角正弦之比=b.光从空气进入介质近似于光从真空进入介质c.介质对真空的折射率也叫绝对折射率,简称折射率.若光从水中进入玻璃中,则入射角正弦与折射角正弦之比叫玻璃对水的折射率.也叫相对折射率.若水为介质Ⅰ,玻璃为介质Ⅱ,则写作n21=3.折射率的决定因素a.光折射的原因是:光在不同介质中的速度不同.[做课本后的"做一做"小实验,帮助学生理解这一点]b.折射率n的决定式:n=c.n>1d.仿照n=可写出相对折射率n21===(五)课堂巩固训练三、小结1.光的反射定律和折射定律是几何光学的两大基本规律(另外一个是光的直线传播规律).是研究几何光学的重要法宝.在应用时一定要注意作图,突出几何的特点.2.反射成像和折射成像的原理分别是:平面镜成像是反射光线反向延长线的交点.折射成像是同一光点的折射光线或其反向延长线的交点.为该光点的像.应在明确成像原理的基础上正确画出光路图再行求解.3.折射率是几何光学中非常重要的基本概念之一.它反映介质的光学性质,每一种介质在一定条件下有一个确切的折射率,不同种类的介质在相同的条件下,一般具有不同的折射率.例如:玻璃的折射率是1.50,水的折射率是1.33.4.通常所说的介质的折射率是指介质的绝对折射率,即光从真空射入某种介质的折射率.若光由介质1射入介质2,这时的折射率确切地说应该叫做介质2对介质1的相对折射率.通常用n21来表示.光的干涉凤冈二中物理教研组杨西伦●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通过实验观察认识光的干涉现象,知道从光的干涉现象说明光是一种波.2.掌握光的双缝干涉现象是如何产生的,何处出现亮条纹,何处出现暗条纹.3.掌握明条纹(或暗条纹)间距的计算公式及推导过程.4.知道不同色光的频率不同,掌握波长、波速、频率的关系.5.通过实验初步认识薄膜干涉现象,了解其应用.二、能力目标1.通过了解杨氏把一个点光源发出的一束光分成两束,理解相干光源的设计思想.2.通过根据波动理论分析单色光双缝干涉,培养学生比较推理,探究知识的能力.3.在认真观察实验事实的基础上,加强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三、德育目标通过对光的本性的初步认识,建立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教学重点双缝干涉图象的形成实验及分析●教学难点1.亮纹(或暗纹)位置的确定.2.亮纹(或暗纹)间距公式的推导.●教学方法通过机械波干涉现象的复习,过渡到光波的叠加,进而提出问题,引发思考,在实验观察的基础上通过探究现象成因,总结规律,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最后通过对薄膜干涉成因的分析达到拓展应用,提高能力的目的.●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复习机械波的干涉二、新课教学(一)双缝干涉实验[动手实验,观察描述]介绍图20-2杨氏实验装置(出于时间和观察效果考虑,不在课堂上做这一实验)介绍侧重于单孔的作用,是获得来自同一光源的一束光波,双孔的作用是将同一束光波分成两束"振动情况总是相同的光束".因为两孔相距0.08 mm左右,很近,且与单孔屏上的孔距离相等,所以单孔的光会同时到达这两个孔,这两个孔将同一列光一分为二,因而两个小孔成了"两个振动情况完全相同的新波源,它们在屏上叠加,就会出现明暗相间的条纹".(二)干涉条纹的成因[比较推理,探究分析][师]通过实验,我们现在知道,光具有波动性.现在我们是不是可以根据机械波的干涉理论来认真探究一下实验中的明暗条纹是如何形成的呢?实验并总结:Δr=2n·n=0、1、2...时,出现明纹.Δr=(2n+1) ,n=0、1、2...时,出现暗纹.[师]综合前面分析,我们可以画出右面图示的双缝干涉结果.同时介绍一下相干光源,强调干涉条件.[师]看来大家掌握得不错,下面我们可以讨论一些更复杂的问题.(三)条纹间距与波长的关系[深入观察量化分析]指导学生分别用红色、紫色滤色片遮住双缝,观察线状白炽灯的干涉条纹(课本P101图实-2),比较两种色光干涉条纹宽度,与课本第1页彩图2对照,得出结论:红光干涉条纹间距大于紫光干涉条纹间距.(注意其他条件相同,进行实验)[师]我们知道,不同色光的波长是不同的,那么干涉条纹间距的关系也就反映了不同色光的波长关系,干涉条纹间距和波长之间又有怎样的关系呢?同学们发挥数学方面的聪明才智,我们一起来寻找它们之间量的关系.(板书)推导:(教师板演,学生表达)我们成功了!大家能用语言表述一下条纹间距与波长的关系吗?[生]成正比.[师]对,不过大家别忘了这里l、d要一定.暗纹间距大家说怎么算?[生]一样.[师]结果如何?[生]一样.[师]根据前面的实验结果及推导大家能判断红光和紫光哪一个波长长吗?[生]能.红光.[师]大家能猜一猜用白光干涉会出现什么现象吗?[生](默然)[师]好,不清楚,我们不妨实验一下.引导学生观察白光干涉(抽去滤色片,直接观察)[师]哪位同学能为大家归纳一下观察到的现象.[生](1)彩色条纹(师提示明暗相间)(2)中央为白条纹(3)中央条纹两侧彩色条纹对称排列(4)每条彩纹中红光总在外边缘,紫光在内缘.[师]归纳得很全面,大家能解释吗?(学生积极讨论,气氛热烈,从讨论中基本能掌握了原因)[生]不同色光波长不同,条纹宽度不同,红光条纹最宽;紫光条纹最窄,所以出现上面现象.[师]解释得好.大家还记得机械波波长、波速、频率三者之间的关系吗?[生]记得.v=λf.[师]对,光波也有这样的关系,不过各种色光在真空中的波速是相同的,我们用c表示,那么有:[板书]c=λf[师]请大家比较一下七种色光的频率关系.[生]红光频率最小,紫光频率最大.[师]对,大家看P27的表.(教师介绍波长,频率范围,强调单位,引导学生阅读讨论表右侧的红字)(四)薄膜干涉[拓展应用提高能力][师]大家通过前面的学习,现在我们来探究另一个问题,是不是只有两个双缝射出的相干光才能发生干涉呢?[生]不一定,关键要看路程差.[师]好,我们再来看一个干涉的实验:薄膜干涉[板书]教师演示:点燃酒精灯,在火焰中洒些氯化钠,使火焰发生黄光.把圆环竖直地插入肥皂溶液中,慢慢向上提起形成薄膜,竖直放好,将大烧杯罩住圆环,减小蒸发,以延长演示时间,便于全体观察.将酒精灯移到膜前,调整好位置,在酒精灯同侧观察到肥皂膜上呈现明暗相间的干涉条纹.[师]怎样解释这一现象呢?请大家思考下面几个问题:[投影图20-12及以下问题][生1]膜前后两表面均可反射光.[生2]因为肥皂膜厚度不同,所以不同位置处的反射光路程差不同,有的地方可能是半波长的奇数倍,有的地方可能是半波长的偶数倍.[生3]两表面的反射光线来源于同一光线,振动情况一定相同,是相干光.[师]三位同学回答得非常好,大家能弄清薄膜干涉的原因吗?[生]能.[师]好,请大家把自己的想法与课本P27最后一段的分析比较一下.(学生阅读、理解.教师准备演示牛顿环实验)[师]大家分析得很好,我再加一个实验,奖励大家.(演示牛顿环实验,直接投影在白色墙上,墙上出现了牛顿环反射光干涉形成的一组明暗相间的同心圆,将屏移到环的另一侧,这里可将装置调整,同样可以观察到与反射干涉条纹互补的一组同心明暗相间的圆环)[师]感兴趣的同学课后抽时间自己来实验,深入研究它,同学们也能给我找点例子吗?(学生讨论,思考)[生]水面上的油膜好像也能反射光线,形成明暗相间的条纹.[师]好,同学们课后去认真观察一下,看来干涉现象在我们生活中是见过的,我们真是"视而不见","相逢未必曾相识",生活中有许多现象,看似很普通寻常,却常常蕴含着很深的科学道理,同学们要多观察、多思考、多探究.[师]课本P28给大家介绍了一个干涉现象在技术上的应用实例,我们一起来看看.[投影图20-13引导学生分析][师]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在我们所掌握的知识基础上进行更进一步的探究.我这里为大家提供两个课题,大家可以到图书馆或上网查阅相关资料,然后确立课题进行研究.1.照相机、摄像机的镜头大多是淡紫色的,为什么?2.全息照相是怎么回事?三、小结[归纳总结,撷取精华]四、布置作业1.课本P28.1,2,32.探究性学习:从两个课题中选择一个或自选相关课题进行探究.光的颜色色散凤冈二中物理教研组杨西伦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理解棱镜能使射向棱镜侧面的光线向底面偏折的道理.2.知道光的色散现象.3.理解光的色散现象的成因.4.知道不同色光在同一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5.知道同一介质对红光的折射率最小,对紫光的折射率最大.二、能力目标1.会应用棱镜进行有关的光路控制.2.会根据折射定律分析判断白光色散的结果.三、德育目标通过自然界中的光现象--虹霓的教学及色散现象的教学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以及对自然之谜的求知欲望.●教学重点1.棱镜对光线的作用.2.光的色散现象及其成因.●教学难点用光的折射定律分析不同色光通过同一介质后的偏折情况.●教学方法本节课通过实验观察、理论分析,辅助以CAI课件对棱镜对光的偏折作用、光的色散现象及其形成原因等进行多途径的教学.同时介绍一些相关的科普知识开阔学生的视野,尽量增加学生的观察以达到身临其境、兴趣盎然的效果.●教学用具同上节课的光学演示仪,三棱镜若干.CAI课件(单色光通过棱镜后的偏折情况,白色光通过棱镜的色散现象,虹霓的形成)●课时安排1 课时●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师]同学们看过雨后天空的彩虹吗?(学生有的回答看过,有的回答没看过)(教师用课件播放彩虹图片,学生惊叹其美丽)[师]彩虹的美丽一直是为人们所赞叹的,但是在座的有谁知道彩虹是怎样形成的吗?[无人回答]我们学完这一节的内容大家就会知道了,想知道吗?[生回答想]那就好好的跟我学吧.二、新课教学(一)棱镜棱镜对光线的作用1.介绍棱镜教师出示若干个棱镜(大约十几个)给学生传着看.让学生知道什么是棱镜.2.棱镜对光线的作用a.在黑板上画出棱镜的截面如图19-44,让一个学生到黑板上画出在光线从空气入射到AC 面时的折射光.再请一位同学画出从棱镜进入空气时在AB面上的折射情况.b.用实验演示验证一下同学画的对不对.c.归纳结论--光在棱镜的两个侧面发生折射时,每次折射都使光线向棱镜的底面偏折.d.让学生猜想出入射光的偏折程度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学生]与折射率有关.e.入射光方向不变,若折射率比原来大,再让一位学生画出此时光线的两次偏折情况.得出折射率越大,偏折越大的结论.(二)光的色散1.光的色散现象[教师]刚才我们是用红光做的实验.如果让一束白光通过棱镜你能想象出将是什么样的吗?[生甲]还是白色.(其他学生犹豫)[教师]猜的不是完全没有道理.因为刚才红光折射后出来时还是红光嘛.但是还是让我们用实验来验证一下.这样心里才踏实对不对?(1)实验演示白光通过三棱镜后的色散现象.(2)再让学生用发给他们的棱镜对着太阳光转动.可在教室墙壁上看到鲜艳的彩色亮带.(3)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出白光是复色光.(4)给出光的色散定义及光谱概念.2.光的色散原因分析(1)重做课本图19-25甲所示的实验,让学生仔细观察,在光屏上最上端是红色,最下端是紫色.(2)分析现象背后的实质性原因.[教师引导]白光通过棱镜后变成了彩色光除了说明白光是复色光外,还说明棱镜对不同色光的折射率是...[学生]不同的.[教师]折射率不同.说明不同色光在棱镜中传播时速度是...[学生]不同的.[教师]红光在屏上最上端,表明红光的偏折程度...[学生]最小.[教师]棱镜对红光的折射率...[学生]最小.[教师]对紫光的折射率...[学生]最大.(3)光在真空中传播速度相同.[教师]我们现在看到的太阳光是太阳现在发出的吗?[学生]不是[教师]如果不同色光在真空中传播速度不同.则将先后到达地球.那么我们看到的还是白光吗?[学生]不是[教师]因此可以知道光在真空中传播速度都是相同的.c=3×108 m/s而在介质中传播速度是不同的.(根据n=)(4)归纳总结如下表颜色红橙黄绿蓝靛紫频率ν 低高折射率n 小大介质中速度v 大小临界角C 大小(三)课堂巩固训练1.课本练习四第(1)题.2.如图19-45,ABC 为一玻璃三棱镜的截面,一束光MN垂直AB射入,在AC面发生全反射后从BC射出,则在屏PQ上的彩带DE的D点是________光,E点是________光.(填颜色)3.在上题中,若∠MNB变小,最先从AC透出的是________光.参考答案:1.略2.紫红3.红(四)知识拓展--虹霓的形成虹的形成雨后初霁,我们常常看见天上出现美丽的七色彩虹,虹是太阳光沿着一定角度射入空气中的水滴引起的比较复杂的折射和反射所造成的一种色散现象.如图19-46(a),假设太阳光水平射向一水珠,光线经两次折射和一次全反射后射出水珠.霓的形成经过了二次折射和二次全反射,如图19-46(b).虹和霓一般同时出现.但两者还是有区别的,不能混为一谈,虹霓有两个弓形彩带,内彩带较亮,其外圈是红色,内圈是紫色,称为虹;外彩带较暗,有时看不见.其颜色分布与虹恰好相反,即外紫内红,称为霓.[用CAI课件展示虹霓的图景及形成过程]讲:夏天常常下雷阵雨,雨后半边天空露出了太阳,另外半边天空却仍有厚厚的云层.同时,夏天地面温度较高.蒸发很快,雨后天空还飘浮着水汽和小水滴.因此,当太阳光穿过云层中和空气中的小水滴时,就被折射出七色虹霓来.冬天大多是连绵不断的小雨.而且雨后太阳不会立即出现.同时,冬天气温较低.蒸发较慢,雨后天空中不会像夏天那样充满水汽和小水滴,故冬天不易出现虹霓.虹霓在地面上看起来是彩色的弧状,但在天空中看起来,却是彩色环状,异常美丽.有时当太阳靠近地平线时,在高山顶上也可以看到虹,如我国著名的风景区峨眉山的一大奇景--"峨眉佛光",其成因与虹霓相似,宝光紫色在内、红色在外,圈中的"佛"实际上是由于日光从人的背后射来,把人的身体投影于云层上.三、小结[用CAI课件打出]1.横截面为三角形或梯形的透明体叫棱镜.2.光线通过棱镜后将向棱镜的底面偏折.[CAI课件再现]3.光的色散现象是指复色光分解为单色光的现象.[CAI课件再现]4.不同色光在真空中传播速度相同,在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其中红光最快,紫光最慢.5.不同频率的光颜色不同,光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颜色不变因而频率不变.6.不同色光对同一介质的折射率不同,红光最小,紫光最大.7.发生全反射的临界角红光最大,紫光最小,所以红光较不易发生全反射.四、布置作业1.课后自学阅读材料《全反射棱镜》并在课本上完成练习四第(2)题及第(4)题.2.计算红光和紫光在冕牌玻璃中的传播速度.(折射率参照课本)五、板书设计光的衍射凤冈二中物理教研组杨西伦●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通过实验观察,让学生认识光的衍射现象,知道发生明显的光的衍射现象的条件,从而对光的波动性有进一步的认识.2.通常学习知道"几何光学"中所说的光沿直线传播是一种近似规律.二、能力目标1.通过讨论和对单缝衍射装置的观察,理解衍射条件的设计思想.2.在认真观察课堂演示实验和课外自己动手观察衍射现象的基础上,培养学生比较推理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三、德育目标通过"泊松亮斑"等科学小故事的学习,培养学生坚定的自信心、踏实勤奋的工作态度和科学研究品德.●教学重点单缝衍射实验和圆孔衍射实验的观察以及产生明显衍射现象的条件.●教学难点衍射条纹成因的初步说明.●教学方法1.通过机械波衍射现象类比推理,提出光的衍射实验观察设想.2.通过观察分析实验,归纳出产生明显衍射现象的条件以及衍射是光的波动性的表现.3.通过对比认识衍射条纹的特点及变化,加深对衍射图象的了解.●教学用具JGQ型氦氖激光器25台,衍射单缝(可调缝宽度),光屏、光栅衍射小圆孔板,两支铅笔(学生自备),日光灯(教室内一般都有),直径5 mm的自行车轴承用小钢珠,被磁化的钢针(吸小钢珠用),投影仪(本节课在光学实验室进行).●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复习水波的衍射[投影水波衍射图片(试验修订本第二册P14图10-26,10-27)][师]请大家看这几幅图片,回忆一下相关内容,回答下面两个问题:1.什么是波的衍射?2.图10-27中哪一幅衍射现象最明显?说明原因.[生1](议论后,一人发言)波能绕过障碍物的现象叫波的衍射.图10-27中丙图衍射最明显,因为这里的孔宽度最小.[师]前一个问题回答得很好,后一个问题有没有同学还有其他看法?[生2]我认为丙图中孔的尺寸虽然是最小,但不一定就是发生明显衍射现象的原因,我们应该用它跟波长比.[师]很好,大家一起来说说发生明显衍射现象的条件是什么?[生总结]障碍物或孔的尺寸比波长小或者跟波长相差不多.二、新课引入。
优质物理德育渗透优质教案含内容
优质物理德育渗透优质教案含内容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高中物理教材第九章第一节《力的合成与分解》。
详细内容包括力的合成原理、力的分解方法、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及其应用。
通过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了解力的合成与分解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力的合成与分解的基本原理,能够准确应用相关概念解决问题。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沟通表达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力的合成与分解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力的合成原理、力的分解方法、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三角板、直尺、图钉、细线、小球。
学具:三角板、直尺、图钉、细线、小球。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展示力的合成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如拉杆箱、斜拉桥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例题讲解:讲解力的合成原理、力的分解方法、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结合实际例题进行分析。
3. 随堂练习:让学生分组讨论,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教师巡回指导。
5.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回顾,巩固知识点。
六、板书设计1. 力的合成与分解1.1 力的合成原理1.2 力的分解方法1.3 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2. 实际应用:拉杆箱、斜拉桥等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已知两个力F1和F2,求它们的合力F。
(2)已知合力F和一个分力F1,求另一个分力F2。
(3)分析生活中的实例,说明力的合成与分解的应用。
2. 答案:(1)F = √(F1^2 + F2^2 + 2F1F2cosθ)(2)F2 = √(F^2 F1^2 2FF1cosθ)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力的合成与分解的理解程度,以及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能力。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思考力的合成与分解在桥梁、建筑等领域的应用,提高学生的物理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实践情景引入2. 教学目标的第三条: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3. 教学难点:力的合成与分解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4. 教学过程中的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5. 作业设计中的题目设置和答案解析6.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中的学生物理素养提升一、教学内容的实践情景引入实践情景引入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参与度的关键环节。
德育渗透教案初中物理
德育渗透教案初中物理学科:初中物理年级:八年级课题:《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课时:1课时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基本原理。
2. 通过实验和观察,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3. 渗透德育教育,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科学探究精神。
教学内容:1. 声音的产生:振动与声音的关系。
2. 声音的传播:空气、液体、固体三种介质中的传播。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如敲鼓、吹笛子等,引导学生关注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2. 提问:你们知道声音是如何产生和传播的吗?二、探究声音的产生(15分钟)1.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不同物体振动时产生的声音。
2.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振动与声音的关系。
3. 学生演示实验,教师点评并总结。
三、探究声音的传播(15分钟)1.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声音在空气、液体、固体三种介质中的传播。
2.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声音传播的规律。
3. 学生演示实验,教师点评并总结。
四、德育教育渗透(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团队合作精神,如在实验过程中,需要互相配合、共同完成任务。
2. 强调科学探究精神,鼓励学生敢于质疑、勇于探索。
3. 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认识到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知识。
2. 学生分享自己在实验过程中的收获和感悟。
3. 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鼓励他们继续努力。
教学评价:1. 学生对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知识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3. 学生在团队合作和科学探究精神方面的表现。
注意事项:1.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2. 在德育教育渗透方面,教师要抓住时机,结合具体实验和现象进行教育。
3. 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每个学生充分的关注和指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物理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渗透》教案
教学目标:结合物理学科的特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思想道德、学习习惯、社会责任感的教育。
教学过程:
一、引言:在我们物理课本当中,有哪些发明创造是属于我们中国人?
二、共同探究
(一)、介绍物理学取得的成就,激发学生爱国热情。
(1)我国古代人的四大发明。
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火药。
介绍四大发明对生产、生活、军事、航海方面的作用。
指南针的发明,不仅在生产、生活中得以广泛应用,而且在航海、军事上作出过重要贡献。
造纸、印刷术使书写、记录、复制的工作量减少很多,使“汗牛充栋”成为了历史。
火药的发明,至今还在军事、生产等领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2)介绍沈括发现的磁偏角
他是世界上第一个清楚的、准确的论述磁偏角的科学家,这比西方哥伦布1429年横渡大西洋发现的磁偏角早400多年。
(3)介绍张衡的地动议。
构思巧妙,堪称世界之最。
(4)介绍我国原子弹、氢弹的研制
在以邓稼先、钱学深为首的科学家协手努力下,我国先后试验成功了原子弹和氢弹,并把卫星送上太空。
今天更是实现了中国人的太空行走,也许在不久的将来,在月球或其它星球的表面也将留下中国人的足迹。
学生讨论,补充,畅谈我国从古至今的发明创造
(二)、通过科学家的故事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1)介绍“两弹一星”功臣邓稼先的事迹
邓稼先主要从事核物理、理论物理、中子物理、等离子体物理、统计物理和流体力学等方面的研究并取得突出成就。
他自1958年开始组织领导开展爆轰物理、流体力学、状态方程、中子输运等基础理论研究,对原子弹的物理过程进行大量模拟计算和分析,从而迈开了中国独立研究设计
核武器的第一步,领导完成了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理论方案,并参与指导核试验前的爆轰模拟试验。
原子弹试验成功后,立即组织力量探索氢弹设计原理、选定技术途径,组织领导并亲自参与1967年中国第一颗氢弹的研制和试验工作。
1979年,邓稼先担任核武器研究院院长。
1984年,他在大漠深处指挥中国第二代新式核武器试验成功。
翌年,他的癌扩散已无法挽救,他在国庆节提出的要求就是去看看天安门。
1986年7月16日,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李鹏前往医院授予他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2)介绍钱学森的事迹
钱学森,中国科学家,中国著名物理学家,世界著名火箭专家。
被誉为“中国导弹之父”。
1935年赴美国研究航空工程和空气动力学,1938年获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博士学位。
后留在美国任讲师、副教授、教授以及超音速实验室主任和古根罕喷气推进研究中心主任。
为了报效祖国,放弃美国给于的各种优越条件的诱惑,励志为祖国的强大而奋斗。
1950年开始争取回归祖国,当时一位美国海军的一位高级将领金布尔说:“钱学森无论走到哪里,都抵得上5个师的兵力,我宁可把他击毙在美国也不能让他离开。
”因此钱学森受到美国政府迫害历经5年,1955年10月冲破种种阻力才回到祖国。
195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58年起长期担任火箭导弹和航天器研制的技术领导职务。
为我国火箭技。
术的腾飞,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学生讨论,补充,畅谈我国科学家的感人事迹
(三)、通过特定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1)速度——超速的危害。
(2)压强——超载的危害
(3)惯性——超载、超速的危害
(4)能源——节能的意识
(5)噪声的危害——在公共场所如医院、学校等公共场所不大声喧哗
学生讨论,补充,畅谈物理知识对我们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的影响(四)、通过危害社会的现象,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
(1)次声波——地震的危害。
结合5.12地震测感受地震带给人类的危
害是毁灭性,当地震发生时,作为新世纪的青年应该挺身而出,做些力所能及的事,献出我们的一份爱心,帮助受灾人民度过难关。
(2)避雷针——通过讲解它对高大建筑物的保护作用,平时我们在楼顶上看到的一圈钢筋,也就是起到了避雷针的作用,所以不能破坏这些设施。
(3)能量守恒——针对目前我市农民对桔杆焚烧的危害认识不到位,我们加强相关知识的宣讲,让学生把焚烧桔杆的危害传达到每一个家庭,特别是借助能量守恒的学习让学生明白节约能源和有效利用能源的必要性。
学生讨论,补充,畅谈我们应该怎样从身边小事做起,提高自己的社会责任感。
三:教师总结
从物理中,我们不仅学到了知识,还学到很多以外的东西。
四:小结:通过这节课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你最崇拜哪位科学家?他有哪些事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