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大自然的语言》知识讲解
八年级语文《大自然的语言》说课稿(通用10篇)
•••••••••••••••••八年级语文《大自然的语言》说课稿八年级语文《大自然的语言》说课稿(通用10篇)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说课稿,写说课稿能有效帮助我们总结和提升讲课技巧。
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八年级语文《大自然的语言》说课稿,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八年级语文《大自然的语言》说课稿篇1我是桦川县第四中学的语文教师xx,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大自然的语言》。
《大自然的语言》选自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
下面我就按照说教材、说学生、说教法与手段、说教学过程设计、说教后反思五个部分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一)、教材简介:《大自然的语言》是一篇介绍物候学知识的科普文章。
作者是我过的气象和地理学家竺可桢,文章从一年四季的物候变化谈起,形象说明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在此基础上自然引出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并以具体事例说明物候学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接着谈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最后则说明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
(二)、教学目标简介:根据教材定位特点及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本课设计两课时,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1、知识目标:A、学习阅读科普文章,了解简单的物候知识。
B.初步了解一些说明文的知识,掌握有条理地说明事物和举例说明的方法。
2、能力目标:A.整体感知课文,能按照要求筛选相关信息并概括文章要点,逐步提高学生阅读科普文章的能力。
B.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事理说明文的写作技巧,引导学生有条理地说明事理。
C.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增强语言感悟力,并学习运用生动的语言说明事物。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三)教学重点由以上目标我指定本课教学重点如下:1.理清课文的说明顺序,体会说明的条理性,训练学生快速筛选信息,初步概括内容要点。
2.学习本文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语言,体会说明的生动性。
《大自然的语言》说课稿
《大自然的语言》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大自然的语言》。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大自然的语言》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一篇课文。
本单元以“科学”为主题,选编的都是介绍科学知识的文章,目的是引导学生在学习科学知识的同时,培养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这篇课文是一篇事理说明文,作者竺可桢以生动形象的语言介绍了物候学这门科学,说明了研究物候学的重要意义。
文章条理清晰,语言准确生动,兼具科学性和趣味性,是一篇非常适合学生学习的说明文典范。
二、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说明文阅读能力,能够理解基本的说明顺序、说明方法等知识。
但是,对于物候学这一较为陌生的科学领域,学生可能缺乏足够的了解和兴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三、教学目标基于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积累“萌发、次第、翩然”等词语,了解物候学的相关知识;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掌握举例子、作比较等说明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筛选信息、概括要点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自然的兴趣,培养学生关注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掌握举例子、作比较等说明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物候学研究的意义,培养学生关注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五、教法与学法教法: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难点,我将采用以下教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大自然的语言。
2、问题导学法:通过设置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图片、视频等资料,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
《大自然的语言》知识点总结
《大自然的语言》知识点总结一、作者简介竺可桢(1890-1974),浙江上虞人,是我国卓越的科学家。
他一生在气象学、气候学、地理学、自然科学史等方面有很高造诣。
重要作品有《中国之雨量及风暴说》《中国历史上气候的变迁》等。
二、文体知识按照不同的标准,说明文可分为不同的类别:1.依据说明对象与说明目的的不同,把说明文分为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两大类。
事物说明文的说明对象是具体事物。
通过对具体事物的形状、构造、性质、特点、用途等作客观而准确的说明,使读者认识、了解这个或这类事物。
第三单元的文章都是事物说明文。
事理说明文的说明对象是某个抽象事理。
将抽象事理的成因、关系、原理等说清楚,使读者知其然,知其所以然,明白这个事理“为什么是这样”是其主要目的。
第四单元的文章都是事理说明文。
2. 根据说明语言的不同特色,表达方式的使用情况的不同,把说明文分为平实说明文和生动说明文两种。
生动说明文又叫文艺性说明文。
《大自然的语言》一文在语言上是生动说明与平实说明相结合。
三、理解词义萌发:种子或者孢子发芽。
次第:一个挨一个地。
销声匿迹:原意是不公开讲话,不公开露面。
文中指昆虫都无声无息、无影无踪了。
衰草连天:形容荒草遍地、极其凋敝的样子。
风雪载途:风雪满路,遍地都是。
四、课文结构第一部分(1—3):引出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
第二部分(4、5):说明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6—10):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第四部分(11、12):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五、问题归纳1.课文第一自然段,语言生动形象,哪些地方体现了这一点?写大地回春,用了拟人手法;写燕子归来,用“翩然”形容,给人以轻快敏捷的感受; 写秋天植物叶枯落地,用“簌簌”一词;写昆虫用“活跃”和“销声匿迹”对比,令人仿佛置身于肃杀的秋天之中。
这些生动的词语或状其具体情态,或概括其总体特征,给人以生动形形象的感受。
这几句话通过时间顺序勾勒出一幅诗意盎然的“四季图”,为下文说明“大自然的语言”作铺垫。
大自然的语言课文精讲
大自然的语言一、章节划分《大自然的语言》可以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3段):主要介绍了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以及物候学研究的对象。
作者以一年四季中自然现象的变化为例,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什么是物候,并进一步解释了物候学的概念和研究内容。
这部分内容为后续章节的展开奠定了基础。
第二部分(第4~5段):主要讲述了物候观测对于农业的重要性。
作者通过具体的事例和数据,说明了物候观测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利用物候观测来指导农业生产活动。
这部分内容不仅突出了物候学的实际应用价值,也为我们理解物候学提供了具体的背景。
第三部分(第6~10段):主要分析了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作者从多个角度探讨了影响物候现象的因素,包括纬度、经度、高下的差异和古今的差异等。
通过对这些因素的分析,作者揭示了物候现象背后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这部分内容不仅增强了我们对物候学的理解,也为我们探索自然规律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第四部分(第11~12段):主要阐述了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作者强调了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性,并指出研究物候学可以促进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和利用。
同时,作者还呼吁人们要进一步加强物候观测和研究工作,为农业生产和自然环境保护做出更大的贡献。
这部分内容不仅总结了全文的主旨,也为我们指明了未来研究和探索的方向。
《大自然的语言》可以分为四个部分,每个部分都有着紧密的内在联系和逻辑顺序。
通过对这四个部分的深入分析和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掌握物候学的知识和应用,也可以更深入地认识自然规律和人类与自然的关系。
二、文章赏析《大自然的语言》是一篇生动而富有诗意的文章,作者通过细腻的笔触和深入的思考,向我们展示了大自然中丰富多彩的语言和物候现象。
整篇文章充满了对自然的敬畏和赞美,同时也传达了深刻的哲学思考。
文章的语言优美而富有表现力。
作者运用了许多生动的比喻和形象的描绘,如“大地苏醒”、“冰雪融化,草木萌发”等,让读者仿佛能够亲身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丽和神奇。
大自然的语言知识点梳理
大自然的语言知识点梳理大自然是人类存在的根源,我们的生命离不开大自然的馈赠和影响。
在大自然中,生物们通过各种方式进行交流和沟通。
这种沟通方式被称为自然语言。
本文将对大自然的语言知识点进行梳理,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大自然中的语言。
1. 动物的声音语言大自然中的动物凭借声音来进行交流,这是它们最基本的语言方式之一。
例如,鸟类通过鸣叫来标记自己的领地和吸引配偶;狗通过吠叫传递它们的需求和感受;猫则通过咕噜声表达满意和欢迎等。
不同种类的动物拥有各自独特的声音语言,这使得它们能够在繁衍、寻找食物和警告等方面进行有效的交流。
2. 植物的化学语言虽然植物没有声音器官,但它们通过一种称为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的化学物质在自然界中进行交流。
例如,当一棵植物被昆虫咬伤时,它会释放出一种特殊的化学物质,这些物质可以吸引天敌来捕食这些害虫,保护自己免受伤害。
在大自然中,植物之间也通过这种化学语言进行相互交流,以传递警告、合作和互惠等信息。
3. 雷暴的电信号语言雷暴是大自然中一种常见的气象现象,它产生的时候会伴随着闪电和雷鸣声。
这些闪电在大气中产生的强大电场和电流也被认为是一种语言。
雷暴中闪电的形状、颜色和频率等特征都可以传递不同的信息,例如暴风雨即将来临、气温变化等。
此外,雷声也可以通过声音的响度和音调来传递信息,例如距离的远近、风速的变化等。
4. 自然界的视觉语言除了声音和化学信号,大自然还通过色彩、形状和运动等方式进行视觉语言的交流。
例如,昆虫通常拥有鲜艳的花纹和颜色来进行伪装、警戒和求偶等行为;动物通过身体姿势和动作来传递威胁、亲和力和领地等信息。
此外,植物也利用花的形状、大小和香味等特征吸引传粉者,实现繁殖的目的。
5. 大自然的季节语言季节变化是大自然的一个重要特征,它用来传递时间和气候的信息。
例如,春天的温暖和花朵的盛开预示着冬季的结束和新生的开始;秋天的叶子转黄和温度的变化暗示着冬季的临近。
通过注意和理解大自然的季节语言,我们可以更好地适应和享受自然界的变化。
大自然的语言课文笔记
大自然的语言课文笔记
《大自然的语言》课文笔记
《大自然的语言》是一篇介绍物候学的文章。
作者用平实的语言将有韵味的科学内容讲解得淋漓酣畅,引人入胜。
文章条理清晰,说明有序,逻辑性强。
文章开头没有从一年四季讲起,而是以物候现象同天气的关系为切入点,从具体的自然现象说起,让读者体会到“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物候现象同天气的关系,进而认识到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性。
接着文章从决定物候现象迟早的四个因素:纬度、经度、高下差异和古今差异方面条理分明地加以说明。
最后,文章指出:研究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意义与应用。
在写作过程中,作者综合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语言平实又不乏生动,充分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文章结构严谨,层次分明,条理清晰,按照逻辑顺序进行说明,符合读者的认知规律。
此外,文章还运用了列数字、作比较等说明方法,使读者对物候现象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例如在说明经度对物候的影响时,作者通过具体数字的比较,让读者更加直观地感受到经度差异对物候的影响程度。
总的来说,《大自然的语言》是一篇非常优秀的说明文,它通过生动的语言和严谨的逻辑,向读者介绍了物候学的相关知识,使读者对这一学科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同时,文章也提醒我们:要关注自然环境的变化,保护我们的地球家园。
语文课文《大自然的语言》简析
语文课文《大自然的语言》简析语文课文《大自然的语言》简析《大自然的语言》,本文是知识性小诗。
通过一些自然现象,告诉我们只要仔细观察,就可以发现大自然的一些规律。
全诗共7节,诗歌语言生动活泼,适合朗读背诵。
大自然的语言是人心灵的声音。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语文课文《大自然的语言》简析,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语文课文《大自然的语言》简析1《大自然的语言》是一篇科学小品文。
文章以清新的笔法,生动的语言,向读者介绍了一门方兴未艾的新兴的科学──物候学。
“物候学”对许多青少年读者来说,该是陌生而神秘的;要用很短小的篇幅讲清这门科学的内容、意义、规律和发展前景,又是多么的不容易!而《大自然的语言》在这方面却有其独到之处,它言简意赅地、饶有趣味地把物候学介绍给青少年读者,使他们不但对这门新兴科学有了一些初步的了解,培养了他们热爱科学的兴趣,同时也可使之在学习语言方面受到启示,吸取营养。
从这个意义上看,《大自然的语言》作为语文教材,也是一篇不可多得的佳作。
(一)新颖别致、引人入胜的标题:这篇文章,是要向读者介绍有关物候学的知识。
如果简单地用“物候学知识”一类的标题,对初中学生来说,会有生疏深奥的感觉,不易引起他们的兴趣。
改写时以“大自然的语言”为题,既与科学小品文的特色相合,又十分新颖别致。
它的妙处在于含蓄生动、引人入胜。
“人有人言、兽有兽语”,那只不过是流传于街巷市井中的一句俗话而已,事实上只有人才有语言。
而标题中却让“语言”出自“大自然”之“口”,真是与众不同,引人寻味了。
这个标题,切合了青少年的好奇心理和渴求知识的欲望,具有启发性和趣味性,对小读者们无疑是有着强烈的吸引力的。
(二)眉目清晰、自然精巧的结构:这篇文章的结构十分精巧自然。
第一部分(第1~3自然段)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
文章开头,就把“冬去春来”“入夏趋秋”的四季变化和花木虫鸟的百态千姿生动地展示在我们的面前。
【语文知识点】大自然的语言课文及段落大意
【语文知识点】大自然的语言课文及段落大意《大自然的语言》通俗生动地介绍了物候学及其研究的对象,阐述了物候学现象来临的有关因素以及研究物候学的意义与知识,说明了物候学的特性与本质。
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
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
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
不久,布谷鸟也来了。
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
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
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
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
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
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
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
”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
物候知识在我国起源很早。
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
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
物候学记录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养育往来,如桃花开、燕子来等自然现象,从而了解随着时节推移的气候变化和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
它比气象仪器复杂得多,灵敏得多。
物候观测的数据反映气温、湿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也反映气候条件对于生物的影响。
应用在农事活动里,比较简便,容易掌握。
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就在这里。
下面是一个例子。
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五六天。
根据这些物候观测资料,可以判断北京地区1962年农业季节来得较晚。
而那年春初种的花生等作物仍然是按照往年日期播种的,结果受到低温的损害。
《大自然的语言》课文词语解释
《大自然的语言》课文词语解释大自然的语言大自然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是我们赖以生存的源泉,我们从中汲取着能量和灵感。
而大自然的语言,即自然界中的各种生物、现象和景观,也给予我们丰富而深刻的启示和感悟。
本文将解释一些与大自然相关的词语,希望能带给读者一种对自然界的更深入认识和理解。
一、风风,是大自然中的一种自然现象,通常指的是空气在地球表面上由于巨大气压差异而引起的气流运动。
风常常带给人们快乐和舒适的感受,比如微风拂面、清凉宜人,给人们带来宁静和心旷神怡的感觉。
二、阳光阳光是大自然赐予我们的最宝贵的资源之一。
太阳散发出的光和热能照射到地球上,给予我们温暖、光明和养分。
阳光是自然界的一种语言,它不仅支持着生物的生长,还能带给人们快乐和希望。
三、花朵花朵是植物繁殖的器官,它们以各种各样的形态和颜色装点着大地。
不同的花朵有着不同的含义和象征,它们是大自然中无声的语言。
花朵向我们传递着爱情、美丽、和平等信息,也成为人们表达情感的一种方式。
四、河流河流是大自然赋予人类的一种水资源,在大自然的语言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河流源远流长,是地球上最基本的水循环系统之一。
它们的奔流冲刷着大地,给予人们清新和生机。
五、森林森林是大自然中最宏伟的景观之一,它们是地球上最广大的自然生态系统之一,拥有着众多的植物物种。
森林给予人们无尽的资源,也是大自然的语言之一。
森林在呼吸,赋予我们新鲜的空气;森林在守护,保护着珍稀的动植物品种;森林在沟通,让我们与大自然进行对话。
六、山脉山脉是大自然创造的壮丽景观之一,它们更是地球形成过程中的杰作,也是大自然的语言之一。
山脉高耸入云,耐人寻味。
它们的起伏和峻峭,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巍峨和伟力。
山脉也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栖息地,保护着许多珍贵的植被和动物。
七、星空星空是夜晚大自然的另一种语言。
漫天的星星闪烁着光辉,给人们启示和思考。
星空让人们感受到自己的渺小和幸运,引领我们遨游宇宙的奇妙旅程。
《大自然的语言》概念
《大自然的语言》概念
《大自然的语言》是一篇生动的说明文,旨在以语言为媒介,引导读者从气象、动物、植物等自然现象中了解大自然,感受其神奇之处,并激发探索和研究大自然的兴趣。
该文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描述大自然的语言是什么,第二部分解释大自然语言的形成原因和影响,第三部分探讨如何理解和利用大自然的语言。
该文主要运用了生动的语言和丰富的例子来说明大自然语言的奥秘,让读者更加直观地了解大自然语言的美丽和神奇。
同时,文章也探讨了大自然语言的重要性和意义,指出只有通过了解和掌握大自然的语言,才能更好地与自然和谐相处,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
总之,《大自然的语言》一文旨在引导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大自然的奥秘,增强环保意识,珍惜自然资源,为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存贡献力量。
5课大自然的语言笔记
5课大自然的语言笔记
以下是《大自然的语言》的课堂笔记,供您参考:
一、课文内容概述
《大自然的语言》是一篇介绍物候学的文章,作者用平实的语言将复杂的物候学知识娓娓道来,向读者介绍了物候学的意义和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文章结构严谨,条理清晰,语言生动有趣,深入浅出地阐述了物候学的基本知识。
二、重点段落解析
1. 第2段:本段主要介绍了物候学研究的对象和意义,以及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性。
其中,“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季节活动,一定时期的现象……”、“指示季节,预知农时”等语句突出了物候学的实际应用价值。
2. 第4段:本段通过比较古今对“大自然的语言”的称呼,阐述了物候学的意义和用途。
通过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使语言生动形象。
其中,“沉睡”,“苏醒”,“凋零”,“新生”等词语运用得非常贴切。
3. 第6-10段:本部分详细介绍了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纬度、经度、高下差异和古今差异。
作者通过举例子、列数字等方式,具体说明了这四个因素对物候现象的影响。
三、难点解析
1. 如何理解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意义?
答: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意义在于,通过观察和研究物候现象,可以预测农时,指导农业生产。
通过了解自然界的规律,可以更好地适应自然环境,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益。
同时,物候学也可以帮助人们了解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应对气候变化。
2. 如何理解物候学的本质?
答:物候学的本质在于探究自然现象与人类生产生活的联系,通过对自然界规律的了解和掌握,更好地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为人类创造更好的生活环境。
初中语文《大自然的语言》课文详细解析
2.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 生物。(打比方。把活生生的生物比作“活的仪器”, 生动形象的说明了物候观测的重要性,增强了文章的 趣味性。)
3.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 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 天左右,比1960年迟五六天。(作比较。突出强调了 物候现象对农业的影响。)
同意。因为物候现象非常丰富,且物候观测的数据 是对气温、湿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反映,应用起来 比较方便。
不同意。自然现象只是事物的表征,还需对它进一 步分析,而这得靠精密的仪器来完成。
✓ 物候现象确实有它的神秘之处,人们可以据此安排 农事。但是,这些自然现象只是物候的表征,需要 进一步观测、记录、分析,况且有些物候知识的获 得和物候现象的测量必须通过精密的仪器来完成, 所以,二者缺一不可。
其次作者在行文中尽量避免使用专业术语而用大家都能理解的词句来表达并在阐述每一个问题时都有举例把物候学知识介绍得一清二楚便于读者掌握
大自然的语言
作者简介
【竺可桢】(1890—1974),字藕舫,浙 江上虞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近代 气象学家、地理学家、教育家。他是中 国近代地理学和气象学的奠基者。他对 中国气候的形成、特点、区划及变迁等, 对地理学和自然科学史都有深刻的研究,是中国物 候学的创始人。主要著作有《物候学》《中国近五 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等。
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一 本文题为《大自然的语言》,主要是讲物候现 象,你能概括一下“物候”是什么吗?
参考答案: 自然环境中,周期性发生的各种宏观自然现象
称之为物候。如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
二 阅读相关段落,体会课文说明事理的严密性, 回答下列问题。
1.第1-3段是怎样将“物候”这一科学概念一 步步引出来的?
八年级大自然的语言知识点
八年级大自然的语言知识点在八年级的学习中,“大自然的语言”是一个非常有趣且重要的课题。
它让我们走进大自然的奇妙世界,去解读那些隐藏在万物之中的神秘信息。
大自然的语言,其实并不是我们平常所说的人类的语言,而是指自然界中的各种现象和变化,它们就像是大自然在跟我们“说话”,传递着重要的信息。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什么是物候。
物候,简单来说,就是生物的周期性现象与季节气候的关系。
比如,植物的发芽、开花、结果,动物的冬眠、迁徙等等。
这些现象的发生时间和变化,都与气候的冷暖、干湿等因素密切相关。
春夏秋冬,四季轮回,每个季节都有其独特的物候特征。
春天,大地复苏,草木萌动,许多候鸟从南方飞回北方;桃花、杏花等各种花朵竞相开放,告诉我们春天的到来。
夏天,骄阳似火,蝉鸣蛙噪,稻田里的水稻茁壮成长。
秋天,树叶变黄飘落,果实成熟,大雁又开始南飞,准备迎接寒冷的冬天。
冬天,寒风凛冽,许多动物进入冬眠,万物似乎都进入了一种“沉睡”的状态。
那么,影响物候的因素有哪些呢?纬度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一般来说,纬度越高,气温越低,物候现象出现得就越晚。
比如,在我国,南方的春天往往比北方来得早,南方的桃花可能已经盛开,而北方的桃花还在含苞待放。
经度的差异也会影响物候。
沿海地区和内陆地区由于海陆位置的不同,气候有所差异,物候现象也会有所不同。
此外,高下的差异和古今的差异同样对物候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在山区,随着海拔的升高,气温逐渐降低,物候现象也会推迟。
而在现代社会,由于全球气候的变化以及人类活动的影响,物候现象也在发生着一些变化。
研究大自然的语言,也就是物候学,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它可以帮助农民合理安排农事活动。
比如,根据物候的变化,农民可以选择合适的时间播种、施肥、收割,从而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对于林业工作者来说,了解物候可以帮助他们选择合适的时间进行植树造林,提高树木的成活率。
在天气预报方面,物候学也能提供一定的参考。
通过观察动植物的变化,能够对天气的变化做出一定的预测。
初二语文上册知识点:大自然的语言
初二语文上册知识点:大自然的语言
《大自然的语言》
萌发meng fā:开始发芽。
比喻事物的开端。
次第ci di:依一定顺序,一个挨一个地。
翩然piān ran:形容动作轻松迅速的样子。
孕育yun yu:妊娠时胚胎在子宫中发育;虽未显露、表达或发展,但却包含在某物本质中的。
销声匿迹xiāo shēng-ni ji:指隐藏起来,不公开露面。
衰草连天shuāi cǎo lian tiān:枯草满天。
周而复始zhōu er fu shǐ:一圈又一圈地轮转。
形容不断循环。
也作“终而复始。
草长莺飞cǎo zhǎng yīng fēi:草在长,莺鸟在飞舞。
簌簌风雪载途农谚连翘
上文就是小编分享初二语文上册知识点:大自然的语言的全部内容,导学案中每一个问题,每一个环节,都有教师依据学生学习的实际和教材的实际进行有针对性的设置。
最后,小编祝大家学习愉快!
相关推荐
初二下册语文复习知识点
初二语文知识点单元练习
语文知识点:生字词注音和成语练习语文知识点:句子翻译。
人教部编版(2017)八年级上册第5课《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难点解析:学生需要学会从繁杂的自然现象中,抽象出具有规律性和代表性的语言信息。
c.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进行实例分析。
-难点解析:学生需要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具体的自然现象分析中,这对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应用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
d.培养学生主动观察、探索大自然的能力。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实验操作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大自然语言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五、教学反思
在本次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们对大自然的语言这一主题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他们在课堂上积极参与,对实例分析和实践活动投入了极大的热情。这让我深感欣慰,也让我意识到大自然语言这一教学内容在激发学生兴趣、培养科学素养方面的重要性。
课堂上,我尝试运用多媒体教学资源,以生动形象的方式展示大自然语言的多样性。从学生的反馈来看,这种方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有助于他们更好地理解抽象的概念。然而,我也注意到,部分学生对一些难点内容的理解仍不够深入,这说明我在讲解过程中可能需要更加细致、生动,以便帮助学生克服理解障碍。
d.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培养他们主动观察、探索大自然的习惯。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大自然的语言》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注意过大自然的变化和信号?”比如,春天树叶变绿、鸟儿迁徙等。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大自然语言的奥秘。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大自然的语言》PPT课件
本文是一篇什么文章?说明对象是什么?
事理说明文。说明对象是“物候”和“物候学”
课题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能否改 为“物候与物候学”?
用了拟人手法。使文章生动形象,富有情趣 和吸引力,吸引人读下去。改后是专业术语, 没有吸引力。
朗读分析第1自然段,概括段意
写春夏秋冬四季更迭的情况
摹状貌
春夏
冬秋
举例子 列数字 作比较
由主 到次
由空间 到时间
纬度对物候的影响 三月的内蒙古草原 三月的海南
经度对物候的影响 四月的内蒙古草原 四月的大连
高下的差异对物候的影响 天山山顶和山腰的差异
古今差异对物候的影响 现代三月的长城 古代三月的长城
朗读11-12段,概括段意。
研 1、预报农时,安排播种日期; 究 2、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种子
次第开放
描写一年四季的词语
春
苏醒 冰雪融化 草木萌发 各种花次第开放
夏
炎热 孕育果实
秋
果实成熟 叶子渐渐变黄 簌簌的落下
冬
销声匿迹 衰草连天 风雪载途
生动形象,如一幅四季风光画
朗读、分析第2、3自然段,归纳 段意,分析说明方法。
(2)、说明什 么是大自 然的语言
杏花-传语-耕地 桃花-暗示-种谷子
快速阅读课文,快速准确地筛选出 所需要的信息:
1、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 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 3、决定物候观测的因素有哪些? 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1、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 (1~3)
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 古代劳动人民称之为物候;
利用物候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 叫物候学。
大自然的语言
竺可桢
《大自然的语言》词语解释
《大自然的语言》词语解释
【翩然】
动作轻快的样子。
【簌簌】
纷纷落下的样子。
【销声匿迹】
这里指消失了鸣叫声, 藏起了形迹。
【载途】
满路, 遍地都是。
【数据】
科学实验中记录的可以作为研究根据的数字。
【孕育】
这里用来比喻酝酿新事物。
【萌发】
动词。
种子发芽。
【周而复始】
固定短语, 绕完一圈再从头开始。
一圈又一圈地轮转。
周;环绕一圈。
复始: 重新开始。
【荣枯】
形容词短语。
指植物的茂盛和枯萎。
【推移】
动词。
(时间、形势、风气等)移动或发展。
【因素】
名词。
决定事物成败的原因或条件。
本文指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原因或条件。
【灵敏】
形容词、反应快;能对极其微弱的刺激迅速反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自然的语言》知识讲解梳理运用作者与背景【高清课堂:倾听大自然的语言】竺可桢(1890—1974),浙江上虞人,20世纪卓有成就的科学家、教育家、气象学家、地理学家,被誉为“品格和学问的伟人”。
1910年赴美国留学,1918年获哈佛大学地学系博士学位。
回国后先任武昌高等师范学校教员、东南大学地学系主任、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所长,成为我国近代气象学和近代地理学的奠基人。
1949年10月,他被任命为中国科学院副院长。
著有《二十八宿起源之时代与地点》《我国五千年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物候学》等。
课文是根据《科学大众》1963年第1期竺可桢的《一门丰产的科学——物候学》一文改写的。
竺可桢写作《一门丰产的科学——物候学》的目的在于普及物候知识,帮助困难时期的农业生产,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
知识积累1.翩(piān)然:动作轻快的样子。
2.孕(yùn)育:怀胎生育,用来比喻酝酿着新事物。
3.销声匿(nì)迹:原意是不公开讲话,不公开露面。
文中指昆虫都无声无息、无影无踪了。
销,消失;匿,隐藏。
4.载(zài)途:满路,有遍地的意思。
5.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这是模拟布谷鸟的叫声,赋予它这样的意义。
禾,这里指稻秧。
6.农谚(yàn):有关农业生产的谚语,是农民在长期生产实践里总结出来的经验。
7.数据:科学实验中记录的可以作为研究根据的数字。
8.连翘(qiáo):落叶灌木,春季开鲜黄色花,果实可以入药。
9.生态学:研究生物的生活方式和生存条件之相互关系的科学。
10.萌发:开始发芽。
比喻事物的开端。
11.次第:一个挨一个地。
12.衰草连天:很多草枯黄败落的样子。
13.风雪载途:风雪满路、遍地的意思。
14.周而复始:一次又一次地循环。
15.草长莺飞:形容春天美好的情景。
16.簌簌(sù):象声词,形容风吹叶子等的声音;形容眼泪等纷纷落下的样子;形容肢体发抖的样子。
17.草木荣枯:指植物的茂盛、枯萎。
18.悬(xuán)殊 19.纬(wěi)度 20.海藻(zǎo)考题例析1.(2015•重庆中考)花香鸟语、草长莺飞……这些大自然的语言会在我们心中唤起不同的感受。
请从声音、形态、气味三个角度中选择一个,参照示例写句子,要求具体形象,句式不限。
示例:大自然的色彩语言:金黄色的阳光下,一片美妙的新绿从草地向四面八方蔓延,让人感受到春天的蓬勃与活力。
大自然的语言:2.(2015•湖南长沙中考)下列各组词中字形和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发髻(jì)庸禄恪尽职守(kè)根深蒂固B.祭祀(sì)籍贯鳞次栉比(zhì)消声匿迹C.缄默(jiān)怂恿鲜为人知(xiǎn)闲情逸致D.咫尺(zhì)娴熟草长莺飞(zhǎng)张皇失错还可以联系汉字中形声字形旁声旁练得特点来分析;辨析字音要注意多音误读、形近误读等。
本题选C。
课文讲解理解主旨 本文介绍物候学的研究对象,物候现象来临的有关因素以及研究物候学的意义等知识,提倡进一步加强物候观测和研究,促进农业生产的丰收。
全文条理分明,介绍的物候学知识通俗易懂,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理清结构写作特色1.【高清课堂:倾听大自然的语言】说明性的语言生动、形象,主要体现在第一、二段。
这两段都以时间为序,运用拟人手法,把物候现象写得有情有感,这种寓说明于生动描写中的写法,增强了说明文的生动性、趣味性。
如“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运用拟人化的手法,显得亲切动人。
“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融化”写出了冰雪的动态,透露着暖暖的春意;“萌发”描写小草、树芽生长的情态,显示出草木的生机和活力;“次第”写出了百花竞相开放,争着报春的热闹情景。
“燕子翩然归来”,“翩然”写出了小燕子轻盈飞舞、活泼伶俐的情态,十分形象贴切,让人想到“翩翩新来燕,双双入我庐”的景象。
第一段用词典雅,生动形象地描绘了一年四季丰富的物候现象,展现了一幅四季风光画卷,给人有关物候的丰富联想。
作者把大自然描写得有情有义,富有灵性。
既然有了灵性,也就能说话了,这样第二自然段用拟人手法将物候现象说成“大自然的语言”,也就很自然了。
2.文章语言准确、严谨,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科学性。
如第三段中“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一句中的“许多”一词说数量,有范围,不一概而论,措辞严谨。
在说明物候现象的时候,先分说植物和动物,再概说生物,用词处处经过推敲,在说明影响物候现象的四个因素时列出了精确的数字,举出了确切的例子,并把例子作比较,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1°,但是在大连,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同时还使用了下定义的说明方法,如“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
这叫逆温层。
”把握重点1.课文是从什么节气写起的?写出了什么样的物候景观? 从“立春”写起,然后生动形象地写了大自然一年四季的物候景观,以生动的写景笔调展现了一幅四季风光画卷。
2.【高清课堂:倾听大自然的语言】“大自然的语言”仅仅指的是“花香鸟语,草长莺飞”吗?农事安排与大自然的物象有无关系? 这样写扣住“草木荣枯,候鸟去来”,还举“杏花、桃花、布谷鸟”的例子,说明这些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以此安排农事。
3.把“布谷鸟开始唱歌”前面的句号能否换成分号,为什么? 不能。
因为杏花、桃花是植物,布谷鸟是动物;杏花、桃花开在春季,布谷鸟叫在夏季;前后句式不同。
4.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
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
”这三个例子说明了什么道理? 说明一些普通的自然现象,在农业生产那里,起着预报农时的作用。
5.【高清课堂:倾听大自然的语言】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 纬度、经度、高下的差异和古今的差异。
6.【高清课堂:倾听大自然的语言】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预报农时,安排播种日期;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种子的日期;引种植物到气候条件相同的地区;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
7.本文说明决定物候来临的四个因素时,是按照纬度、经度、地势高下、古今差异这样的顺序排列的,这个顺序是否可以变动? 说明的顺序是十分重要的,合理安排说明顺序才能使说明条理清晰。
课文中影响物候来临的四个因素排列顺序是合理的,有一定根据。
文章先指出不同纬度的物候现象有差异,再指出同纬度不同经度的物候现象有差异,第三点比较同纬度、同经度但海拔高度不同的差异,第四点则从时间角度来比较古今的差异。
这样的安排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
总起来看,前三点从方位、地理环境角度比较,第四点从时间角度分析;前三点,先比较明显的差异,再比较某些相同之中的不同,层层分开,极有条理,不可以随意变动。
8.举例的多少要按需要而定,可以举一个,也可以举两个甚至更多些。
本文在多数情况下只举一个例子,为什么在说明经度差异对物候的影响时却举两个例子? 举例的多少,要看需要,可以举一个,也可以举两个甚至好几个。
本文在多数情况下只举一个例子,在说明经度差异对物候的影响时举了两个例子,这是因为近海地区的气温,一般人笼统的以为比内地暖和,事实上近海地区春天比内陆反而寒冷,这是读者比较陌生的现象,只举一个例子,读者还会以为有偶然性,举两个,读者就确信无疑了。
拓展阅读作者简介 竺可桢(1890—1974),浙江上虞人。
1910年赴美国留学。
1913年毕业于伊利诺伊大学农学院。
1918年获哈法哈佛大学研究院地学系博士学位。
同年回国。
后任武昌高等师范学校教员、东南大学地学系主任、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所长、浙江大学校长。
建国后历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科协副主席,中国气象学会理事长、名誉理事长,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长。
建国后为中国科学院的创建做出了重要贡献。
领导并指导了我国自然区划综合考察、国家大地图集编纂、地学规划规定、自然科学史研究等工作。
在物候学研究中有创造性的贡献。
《二十八宿起源之时代与地点》一文,基本解决了国际上100多年的争论,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高度评价。
他还是我国自然资源综合考察事业的倡导者和奠基人,是“可持续发展”思想与时间的先觉先行者。
竺可桢是我国著名的科学家、教育家。
他在地理学、气象学、资料考察、科学史、科研管理、科学普及和教育事业等方面都有重要建树。
竺可桢的著述和各类文字非常丰富。
据不完全统计,他的学术论文、科普作品等著述多达200万字以上,对我国近百年来社会、科技、教育、文化的发展都有如实的记录,是难得的研究资料和文化遗产。
竺可桢一生积极倡导并身体力行地从事科学普及工作,他一直认为科学普及事业是整个科学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他经常在各种场合提出:科学研究的提高与普及是互为因果、相辅相成的。
越是高级研究人员,越应带头向群众进行科普宣传;一个科学家从事科普工作的成绩,应该计入他对科学事业的贡献内。
自1916—1974年的半个多世纪中,他坚持带头进行科普工作,撰写科普讲稿、书籍约160余篇,内容除地学、气象学、物候学外,还涉及天文学、生物学、科学技术史等许多学科,读者对象从科学技术人员到少年儿童多个层面。
建国后,他在公务十分繁忙的情况下,仍然对科普工作倾入极大的热情,除积极进行科普创作之外,还为广播电台作科普讲演,对天文馆、自然博物馆的创建也付出了很多精力。
他晚年与宛敏渭合著的《物候学》,可谓科普创作中之珍品,获“第二届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
竺可桢不仅在科学界、教育界受到人们广泛的尊敬,在科普界也有崇高的威望。
竺可桢是我国科学普及事业卓越的开拓者和领导者之一,是我国科学技术工作者从事科学普及工作的典范,他为科普事业辛勤耕耘,作出了不朽贡献。
1918年竺可桢由美回国后,在历任高等学校教授和创建气象所期间,一本初衷,仍积极从事科普活动。
他结合教学与科研工作,就自己专长的气象学、地理学、天文学等方面撰写了30多篇科普文章,作了多次科普报告,《论早婚及姻属嫁娶之害》《空中航行之历史》《彗星》等优秀科普文章,不仅在当时产生了巨大影响,在今日看来仍为科普方面的上乘之作。
1936—1949年竺可桢在任浙江大学校长期间,虽身处内忧外患动荡艰辛年代,仍始终坚持发动广大师生面向社会开展科普工作,在浙大西迁途中,尽管条件异常艰苦,除继续举办各种科普报告外,还举办科学展览会。
在《科学画报》《教与学》《大众科学》《气象杂志》刊物上发表科普文章,还为大中小学作科普报告,受到好评,不仅普及了科学技术知识,且增强了学生抗战救国信心。
建国后,担任科学院副院长和中华全国科学技术普及协会和科协副主席期间,仍不遗余力地倡导和动员广大科技工作者,特别是高级技术人员从事科普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