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科常见疾病相关知识普及——防护篇
常见传染病知识及防治措施
1.前驱期:从发病至出疹前3~5天。发热、咳嗽、口腔粘膜斑。2..出疹期:发病3—4日耳后、发际渐及耳前、面颊、前额、躯干及四肢,最后达手足心出疹,2~5日布及全身。全身中毒症状加重,肝脾、全身淋巴结肿大。嗜睡或烦躁不安。查体:肺部常闻干、湿性罗音。3.恢复期:3~5d后,发热开始减退,全身症状减轻,皮疹按出疹的先后顺序消退,留褐色色素斑,1~2周消失、留有碎屑样脱皮。
防疫措施
1.管理传染源:隔离病人至出疹后5天,有并发症者延长至10天。接触者检疫3周,曾接受被动免疫者检疫4周。
2.切断传播途径:室内通风、环境消毒,管理幼儿不到人群集中的场所、疫区。
3.增强人群免疫力
预防接种
被动免疫:年幼、体弱儿接触麻疹后,可采用被动免疫。常用的制剂是丙种球蛋白。
(六)肺结核
病原体
(五)麻疹
病原体
麻疹病毒
潜伏期
潜伏期约10天(6~18天)
传染源
病人是唯一的传染源,自发病前2d(潜伏期末)至出疹后5d内,眼结膜分泌物、鼻、口咽、气管的分泌物中都含有病毒,具有传染性。
班级隔离期
医学观察18天
传播途径
主要通过飞沫直接传播,有衣物、玩具等间接传播甚少见。
流行特点
发病季节以冬春季为多,但全年均可由有病例发生。我国以6个月至5岁小儿发病率最高。近年因长期疫苗免疫的结果,麻疹流行强度减弱,平均发病年龄后移。流动人口或免疫空白点易造成城镇易感人群累积,导致局部麻疹暴发流行。
临床表现
1.发热(体温38~39℃),伴有咳嗽、流涕、倦等症状。2.口腔粘模出现红色溃疡性疱疹,手、足、皮肤出现斑、丘疹,后变为疱疹,患者咀嚼时疼痛,拒食3.及少数病例可出现肺炎、无菌性脑膜炎、脑膜脑炎并发症。
院感知识——五项预防措施
一.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R-BSI)的预防措施1、插管时的消毒隔离预防措施(1)插管时尽可能做好消毒防护准备,包括无菌手术衣、手套、外科口罩帽子和手术布单。
深静脉置管时应遵守最大限度的无菌操作要求;插管部位应铺大无菌单;插管过程中严格遵循无菌操作技术。
(2)操作人员应认真执行手消毒程序,戴帽子、口罩,穿无菌手术衣;戴无菌手套,插管过程中手套意外破损应立即更换。
(3)与股静脉和颈静脉相比,锁骨下静脉插管的感染性并发症和血栓性静脉炎的发生率较低,因此要权衡利弊后选择合适的穿刺点,成人尽可能选择锁骨下静脉;穿刺点尽可能选择2%的洗必泰制剂类消毒液局部消毒,而不是选择0。
5%的碘伏或70%的酒精等皮肤消毒液.(4)建议选用抗菌定植导管;使用的医疗器械以及各种敷料必须达到灭菌水平,接触病人的麻醉用品应当一人一用一消毒。
(5)患有疖肿、湿疹等皮肤病,患感冒等呼吸道疾病,感染或携带有MRSA的工作人员,在未治愈前不应进行插管操作。
2、插管后的消毒隔离预防措施(1)对无菌操作不严的紧急置管,应在48h内更换导管,选择另一穿刺点。
用无菌透明专用贴膜或无菌纱布敷料覆盖穿刺点,定期更换穿刺点覆盖的敷料,更换间隔时间为无菌纱布2d,专用贴膜可至7d,但敷料出现潮湿、松动、沾污时应立即更换。
接触导管接口或更换敷料时,应进行严格的手卫生,并戴手套,但不能以手套代替洗手。
(2)保持三通锁闭清洁,如有血迹等污染应立即更换;输液管更换不宜过频,但在输血、输入血制品、脂肪乳剂后或停止输液时应及时更换;怀疑导管相关感染时,应考虑拔除导管,但不要为预防感染而定期更换导管.(3)由经过培训且经验丰富的人员负责留置导管的日常护理;每天评价留置导管的必要性,尽早拔除导管。
为病人洗澡或擦身时注意对导管的保护,不要把导管浸入水中。
3、CR—BSI不推荐的预防措施:不提倡常规对拔出的导管尖端进行细菌培养,除非怀疑有CR-BSI;不要在穿刺部位局部涂含抗菌药物的药膏;不要常规使用抗感染药物封管来预防CR—BSI;不推荐通过全身用抗菌药物预防CR-BSI;不要为了预防感染而定期更换中心静脉导管和动脉导管;不要为了预防感染而常规通过导丝更换非隧道式导管;不要常规在中心静脉导管内放置过滤器预防CR-BSI。
传染病防控知识常见传染病预防知识内容
传染病防控知识常见传染病预防知识内容传染病是指由病原体通过直接或间接的传播途径感染人体而引起的疾病。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了解并掌握常见传染病的预防知识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传染病的预防知识内容。
一、消毒知识消毒是传染病防控的重要环节。
消毒的方法有多种,常见的包括物理方法和化学方法。
物理方法包括煮沸消毒和紫外线消毒等,而化学方法主要是使用消毒剂进行消毒。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需要做好以下消毒措施:1. 食品消毒:生食如水果和蔬菜应在用水冲洗后,使用洁净的餐具和厨房用具进行加热处理,避免食物污染。
2. 餐具消毒:餐具应定期进行煮沸或用消毒剂浸泡消毒,避免交叉感染。
3. 家居环境消毒:室内通风要保持良好,经常对室内进行清洁和消毒,特别是常接触的物件和表面。
二、个人卫生知识个人卫生是预防传染病最基本的措施之一。
以下是一些个人卫生知识内容:1. 勤洗手:要养成经常洗手的习惯,尤其是在接触了公共场所、动物或垃圾后,以及饭前、便后洗手。
2. 使用纸巾:打喷嚏、咳嗽时,应使用纸巾或肘部遮住口鼻,避免直接用手遮挡。
3. 健康饮食:多吃新鲜、煮熟的食物,避免食用生肉、海鲜等易感染病原体的食品。
4. 锻炼身体:适度的运动能够提高身体免疫力,减少疾病感染和传播的风险。
三、室内环境预防室内环境的清洁和预防也是防控传染病的重要环节。
以下是一些室内环境预防的知识内容:1. 保持通风:室内要保持良好的通风,尽量让空气流通,减少病原体滋生的可能性。
2. 室内清洁:经常清洁及消毒门把手、桌面、床铺等易接触的物品和表面。
3. 避免密集聚集:人员聚集的场所容易造成病原体传播,应尽量避免人员密集聚集的场所。
四、疫苗接种疫苗接种是预防传染病的有效措施之一。
针对不同的传染病,疫苗接种的时间和途径也有所不同。
在疫苗接种前,应了解相关疫苗的接种建议和副作用,遵循医生的指导。
五、避免接触传染源传染病的传播途径多样,通过避免接触传染源,可以有效预防传染病的发生。
感染科常见疾病及防控措施
感染科常见疾病及防控措施感染科是医院中重要的科室之一,主要负责处理与感染相关的各类疾病。
在医学领域中,感染科的医务人员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他们需要熟悉各种感染症状、病原体以及相应的防控措施。
本文将介绍感染科常见的疾病以及相应的防控措施。
一、感染科常见病症1. 肺炎肺炎是感染科最常见的病症之一,其常见的病原体包括细菌、病毒和真菌等。
肺炎症状主要表现为咳嗽、气促、胸痛等。
感染科医生通常会通过病史、体格检查和影像学检查来确诊肺炎,并给予相应的治疗方案。
2. 腹泻腹泻是一种常见的感染科疾病,其症状为大便次数增多、稀水样便等。
腹泻的病原体包括细菌、病毒和寄生虫等。
在感染科中,医生通常会进行病原体检测,并根据检测结果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法。
3. 感染性休克感染性休克是一种严重的感染科疾病,其症状包括低血压、心率加快、皮肤苍白等。
感染性休克通常由细菌感染引起,可导致多器官功能衰竭。
在感染科中,医生需要及时进行抗感染治疗并给予支持性治疗,以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二、感染科防控措施1. 洗手洗手是感染科中最基本且最重要的防控措施之一。
医务人员在接触疾病患者前后、接触患者体液、处理污染物品后都需要进行洗手。
洗手能有效杀灭病原体,防止交叉感染的发生。
2. 空气传播防护在感染科中,一些疾病可能通过空气传播,医务人员需要佩戴适当的口罩、手套等防护用品,以减少病原体通过呼吸道进入人体。
3. 隔离措施对于某些高传染性的疾病,感染科医生需要采取隔离措施,将患者单独隔离,避免与他人接触。
同时,医务人员也需要佩戴相应的防护用品,避免被病原体感染。
4. 器械消毒与重用感染科中使用的一些医疗器械需要进行消毒处理,以杀灭潜在的病原体。
医务人员需要按照相关规定进行器械消毒,并合理进行器械的重用。
5. 医务人员接种疫苗为了保护医务人员的健康,感染科中的医生和护士通常需要接种相应的疫苗,以增强身体的免疫力,减少感染风险。
综上所述,感染科是医院中一支重要的科室,负责处理与感染相关的疾病。
感染预防措施
感染预防措施感染病原体对人类健康构成着严重威胁,正确的感染预防措施能有效降低感染的风险。
下面将介绍几种常见的感染预防措施。
一、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个人卫生是预防感染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措施之一。
包括经常洗手、保持清洁、定期更换内衣内裤等。
洗手是最简单有效的感染预防方法之一,特别是在接触食物、外出后、使用洗手间后等情况下,一定要及时洗手。
保持身体清洁,定期更换衣物和床上用品也能有效减少细菌、病毒的滋生。
二、注意环境清洁保持环境清洁也是预防感染的重要手段。
经常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定期彻底清洁卫生间、厨房等易滋生细菌的地方。
饮用水和食品卫生也至关重要,尤其是生食蔬菜水果前要充分清洗。
三、接种疫苗接种疫苗是有效预防感染疾病的措施之一。
根据相关部门的建议和自身疾病易感性,及时接种预防性疫苗,能大大降低感染疾病的风险。
比如乙肝、流感等常见疫苗接种。
四、避免与患者密切接触在疫情高发期间,尤其要避免与患者密切接触。
注意呼吸道及手部卫生,佩戴口罩等个人防护设备。
如发现有感染疾病的症状,及时就医治疗,避免传染给他人。
五、保持健康生活方式健康生活方式是预防感染疾病的基础。
均衡饮食、适量运动、保持良好睡眠,增强自身免疫力。
还要远离烟草和酗酒等不良习惯,预防疾病的发生。
总之,感染预防措施涉及到个人、家庭和社会的多个方面,每个人都应当树立正确的卫生意识,积极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共同维护自己和他人的健康。
希望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建设一个更加清洁、健康的生活环境。
感谢您的阅读。
常见感染性疾病防护
常见感染性疾病防护刘瑛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一、医务人员防护(一)防护原则在标准预防原则的基础上,依据感染性疾病不同的传播方式采取有针对性的防护,根据导致感染的危险性程度采取分级防护。
标准预防:针对医院所有病人和医务人员使用的一组预防性隔离措施。
概念:认为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不包括汗液)、非完整皮肤和粘膜均可能含有感染性因子,需要隔离,以防止传播。
(二)主要措施1.手卫生医务人员洗手指征:(1)直接接触每位病人前后,从同一病人身体的污染部位移动到清洁部位时。
(2)接触病人粘膜、破损皮肤或伤口前后,接触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伤口敷料之后。
(3)穿隔离衣前后,摘手套后(4)进行无菌操作、接触清洁、无菌物品前(5)接触患者周围环境及物品后(6)处理药物或配餐前。
2.物理屏障物的使用:口罩、防护镜、手套、隔离衣、防护服等。
口罩的使用:(1)一般医疗活动,可佩戴纱布口罩或外科口罩;(2)手术室工作或护理免疫功能低下患者、进行体腔穿刺等操作时应戴外科口罩;(3)接触经空气传播或近距离接触经飞沫传播的呼吸道传染病患者时,应戴医用防护口罩防护镜、防护面罩的使用:(1)在诊疗、护理操作中可能发生病人血液、体液、分泌物等喷溅时。
(2)近距离接触经飞沫传播的传染病人时。
(3)为呼吸道传染病人进行气管切开、气管插管等近距离操作,可能发生病人血液、体液、分泌物喷溅时,应使用全面型防护面罩。
手套的使用:(1)根据不同操作的需要,选择合适种类和型号的手套。
(2)接触病人的血液、体液、排泄物、分泌物、呕吐物和污染物品时应戴清洁手套。
(3)手部皮肤破损时应戴乳胶手套。
(4)进行无菌操作或接触病人粘膜或破损皮肤时应戴无菌手套。
隔离衣的使用:(1)接触经接触传播的感染性疾病患者如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等。
(2)对患者实行保护性隔离时,如大面积烧伤患者等诊疗和护理。
(3)可能受到患者血液体液排泄物喷溅时。
防护服的使用:(1)接触甲类或按甲类传染病管理的传染病患者时。
医院感染标准预防措施
标准预防措施标准预防的定义标准预防是针对医院所有患者和医务人员采用的一组预防感染措施。
包括手卫生,根据预期可能的暴露选用手套、隔离衣、口罩、护目镜或防护面屏,以及安全注射。
也包括穿戴合适的防护用品处理患者环境中污染的物品与医疗器械。
标准预防基于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不包括汗液)、非完整皮肤和粘膜均可能含有感染性因子的原则。
二、标准预防的具体措施(一)手卫生1、在以下情况下应洗手或使用速干手消毒剂(1)直接接触每个患者前后,从同一患者身体的污染部位移动到清洁部位时;(2)接触患者黏膜、破损皮肤或伤口前后,接触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伤口敷料等之后;(3)穿脱隔离衣前后,摘手套后;(4)进行无菌操作前、接触清洁、无菌物品之前;(5)接触患者周围环境及物品后。
(6)处理药物或配餐前。
2、在下列情况时应先洗手,然后进行卫生手消毒(1)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和分泌物以及被传染性致病微生物污染的物品后。
(2)直接为传染病患者进行检查、治疗、护理或处理传染患者污物之后。
3、洗手与卫生手消毒应遵循以下原则(1)当手部有血液或其它体液等肉眼可见的污染时,应用肥皂或皂液和流动水洗手。
(2)手部没有肉眼可见的污染时,宜使用速干手消毒剂消毒双手代替洗手。
(二)戴手套1、在以下情况下应戴清洁手套:接触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呕吐物时、接触污染物品时。
2、在以下情况下应戴无菌手套:医务人员进行手术时;为病人进行诊疗技术等无菌操作时;接触病人破损皮肤、粘膜时。
3、诊疗护理不同的患者之间应更换手套。
操作完成后脱去手套,应按规定程序与方法洗手,戴手套不能替代洗手,必要时进行手消毒。
操作时发现手套破损时,应及时更换。
戴无菌手套时,应防止手套污染。
如手部皮肤破损,应戴双层手套。
(三)正确使用口罩、护目镜或防护面罩1、一般诊疗活动、手术室工作或护理免疫功能低下患者、进行体腔穿刺等操作时应戴外科口罩,接触经空气传播或近距离接触经飞沫传播的呼吸道传染病患者时,应戴医用防护口罩或外科口罩。
医院感染基础知识及防控措施大全
医院感染基础知识及防控措施大全在医院环境中,感染成为了一个常见的问题,给患者的健康和生命安全带来了巨大威胁。
因此,了解医院感染的基础知识以及采取相应的防控措施至关重要。
本文将全面介绍医院感染的基础知识,并提供一系列的防控措施,以帮助医护人员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
一、医院感染的定义和病原体介绍医院感染是指在住院期间患者在医疗机构内出现的与住院治疗有关的感染。
常见的病原体包括细菌、病毒、真菌和寄生虫。
其中,细菌是最常见的病原体,如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等。
二、医院感染的传播途径医院感染主要通过直接接触、飞沫传播、空气传播以及间接接触等途径进行传播。
特别是在手术室、重症监护室等高风险科室,传播更加容易发生。
三、医院感染的常见类型1. 院内感染:在医院内范围内感染,如手术部位感染、泌尿道感染等;2. 交叉感染:指不同患者之间通过传染源介导传播的感染,如耐药菌传播;3. 医源性感染:由医务人员通过操作所引起的感染,如医生或护士的手部未洗净导致的感染。
1. 手卫生:医务人员应严格遵守洗手和消毒制度,特别是在接触患者前后要彻底洗手;2. 隔离措施:根据感染性状况,采取不同类型的隔离措施,如空气传播病原体采取呼吸道防护;3. 消毒与清洁:医疗器械和环境表面要进行定期的清洁和消毒,保持无菌环境;4. 医护人员培训:加强医务人员的感染控制知识培训,提高其对感染预防的认识和能力;5. 病原体监测与报告:建立健全的感染监测系统,及时发现和报告感染病例,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
五、医院感染的管理策略1. 制定感染控制方案:医院应建立相应的感染控制方案,明确责任分工和管理流程;2. 药物管理:合理使用抗生素,防止耐药菌的产生;3. 医疗废物处置:医院要建立规范的医疗废物处置制度,避免废弃物污染环境;4. 渗透调查:定期进行医院感染渗透调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5. 宣传教育:加强对患者和家属的宣传教育,提高对医院感染的认识和预防意识。
感染病防控措施
感染病防控措施引言:近年来,感染病成为全球范围内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
为了有效应对感染病的威胁,各国纷纷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的防控措施。
本文将从个人防护、公共卫生管理、病毒监测和药物研发等角度,展开详细阐述感染病防控措施,并分析其背后的科学原理和实施效果。
一、个人防护措施:个人防护是感染病防控的基础,确保每个人充分了解疾病的传播途径和自身的防护措施至关重要。
其中包括:1. 规范的手卫生:经常洗手,尤其是在接触咳嗽、打喷嚏或触摸公共场所后,使用肥皂和流动水洗手至少20秒钟,或使用含酒精的洗手液。
2. 礼貌性咳嗽和打喷嚏:用纸巾或手肘遮住口鼻,避免直接用手掌捂住。
3. 戴口罩:在公共场所或人群密集的地方,佩戴合适的口罩,尤其是有呼吸道症状或暴露风险的人群。
4. 避免接触病原体:尽量避免与病源患者密切接触,尤其是在咳嗽、打喷嚏或发热期。
5. 合理膳食与良好的生活习惯:保持营养均衡的膳食,增强身体抵抗力,规律作息,保持充足睡眠。
二、公共卫生管理措施:为确保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公共卫生管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公共卫生管理措施:1. 及时信息发布:提供准确、权威和透明的信息,向公众及时通报疫情进展和防控措施。
避免发布不实信息,以免引起恐慌。
2. 医疗机构感染控制:建立规范的感染控制制度,包括隔离措施、个人防护用品的供应与管理、医疗废物处理等。
3. 大型活动限制:对于疫情严重的区域,暂停和限制大型集会和活动,以降低病毒的传播风险。
4. 公共场所消毒:加强公共场所的清洁和消毒工作,尤其是高频接触区域和物品,如门把手、电梯按钮等。
5. 社区防控:加强社区层面的感染病监测、筛查和管理,实施必要的封控措施,并提供心理援助和物资支持。
三、病毒监测与溯源:及时监测感染病病毒的传播动态和变异情况,对于防控措施的调整和疫苗研发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病毒监测与溯源措施:1. 核酸检测:利用PCR等核酸检测技术,检测感染病病毒的存在和拷贝数,判断感染病的传播情况,并进行疫情溯源。
呼吸道传染病预防措施
呼吸道传染病预防措施呼吸道传染病是指通过空气中的微小飞沫或气溶胶传播的疾病,包括流感、麻疹、肺结核等。
这些病毒或细菌通常通过呼吸道进入人体,可以通过一些简单的预防措施减少感染的风险。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呼吸道传染病预防措施。
1. 外出时佩戴口罩外出时佩戴口罩是最基本的呼吸道传染病预防措施之一。
口罩可以阻挡飞沫和气溶胶的进入,减少呼吸道传染病的风险。
特别是在人群密集的场所、公共交通工具上或者有人咳嗽、打喷嚏的情况下,佩戴口罩尤为重要。
在选择口罩时,一次性医用口罩是较好的选择,因为它们有较高的过滤效果。
同时,佩戴口罩时要注意正确使用,保证口罩完全覆盖口、鼻,并紧贴脸部。
2. 避免接触患者和病原体避免接触已经感染呼吸道传染病的患者和病原体,是预防传染的重要措施。
如果你接触到患者或怀疑某人患有呼吸道传染病,应尽量远离并戴上口罩。
另外,注意个人卫生也非常重要。
经常洗手、勤换洗衣物、避免触摸面部等,可以有效地降低呼吸道传染病的感染风险。
3. 健康生活方式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也有助于提高身体的免疫力,从而减小感染呼吸道传染病的风险。
•保持充足的睡眠,有规律的作息时间可以增强免疫系统的功能。
•均衡饮食,摄入足够的营养,并注意增加新鲜蔬菜和水果的摄入。
•加强体育锻炼,适当运动可以增强身体的免疫力。
•避免疲劳和过度劳累,合理安排工作和休息时间。
4. 加强室内通风室内空气污染是呼吸道传染病传播的重要途径之一。
加强室内通风是预防呼吸道传染病的有效措施之一。
定期打开窗户,让新鲜空气进入室内,排出潮湿、污浊的空气。
在有人大量聚集的场所,如办公室、教室、商场等,要确保有良好的空气流动,减少空气中病原体的浓度。
5. 尽量避免烟尘和雾霾烟尘和雾霾是呼吸道传染病的重要诱因,对呼吸道有刺激性和损害性。
因此,尽量避免接触烟尘和雾霾,特别是那些患有呼吸道疾病的人。
如果你在高污染环境中生活或工作,可以考虑佩戴N95口罩,因为这种口罩可以过滤掉大部分的颗粒物。
感染科医护人员个人防护要点
感染科医护人员个人防护要点感染科医护人员在日常工作中接触到各种高风险的传染病患者,对于个人防护要点非常重要。
以下是感染科医护人员在工作中需要注意的个人防护要点:1.正确佩戴口罩在与传染病患者接触时,感染科医护人员应佩戴医用口罩,尤其是在进行呼吸道病原体检查、呼吸道护理、气管切开导管护理等操作时必须戴口罩。
口罩戴好后要保证口罩与脸部完全贴合,避免气体从边缘渗透,严格按照规定时间更换口罩。
2.穿戴防护服在进行与传染病患者直接接触的情况下,感染科医护人员要穿戴好防护服,包括隔离衣、手套、护目镜等。
防护服要做好穿脱顺序,避免出现感染交叉。
操作结束后要正确脱下防护服,并及时进行消毒处理。
3.严格洗手洗手是最简单、有效的个人防护方法之一。
感染科医护人员在接触传染病患者前、后、操作清洁的工作台前后均应洗手。
要使用肥皂充分揉搓双手,包括指缝、指尖、掌心等,保持至少20秒再冲洗干净。
4.做好环境清洁对感染科工作环境要定期消毒清洁,尤其是经常触摸的地方如门把手、床围、医疗器械等。
感染科医护人员要做好环境清洁消毒工作,确保工作环境干净卫生,减少交叉感染的机会。
5.个人卫生感染科医护人员要求健康的生活习惯,保持良好的体质和免疫力。
合理饮食、定期锻炼、充足睡眠等都是提高免疫力的重要因素。
另外,要避免接触野生动物、禽类和家禽,避免在高风险地区吃未煮熟食物,避免去人群密集场所等。
通过以上措施,感染科医护人员可以有效降低接触传染病患者后感染的风险,保障自身和患者的健康安全。
希望广大医护人员严格遵守个人防护要点,共同抗击传染病,为人民群众的健康做出贡献。
感染科常见疾病相关知识普及与防护PPT课件
,还要按时给婴幼儿接种卡介苗,以使机体产生免疫、减少结核病的发生。 • (3)发现有低热、盗汗、干咳、痰中带血丝等症状,要及时到医院检查。确
诊结核病以后,要立即正规治疗。 • (4)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打喷嚏时要用手帕捂住嘴,避免面对他人;房内
手的消毒 正确选择消毒剂七步洗手法
被褥衣物的消毒 被褥每周更换1~2次。被
污染时及时更换,
感染科常见疾病相关知识普及与感染复发而 出现带状疱疹
5、食源性感染应检查厨师的抗HAV-IgM,确诊后应隔离治疗。
6、发现甲肝、戊肝病人应及时报告当地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采取有效措 施隔离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控制传染病的流行, 早期报告对控制疫情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感染科常见疾病相关知识普及与防
8
护
病 毒 性 肝 炎——乙肝
传染源
潜伏期1~6月, 平均3个月
行
传播途径:类似乙肝,但由于体液中HCV含量较少,且为
RNA病毒,外界抵抗力较低,其传播方式较乙肝局限,
主要是通过血液、性、母婴、其他途径传播。潜伏期为
2周~6月,平均40天。
1、有报道80%以上的静脉毒瘾者为抗HCV阳性。
2、性传播:多个性伴侣及同性恋者为高危人群
3、其他途径:15%~30%散发性丙肝,其传播途径不明
易感人群
人群未注射甲肝疫苗者对HAV普遍易 感,患过甲型肝炎或感染过甲型肝炎 病毒的人可以获得持久的免疫力
感染科常见疾病相关知识普及与防
6
护
病 毒 性 肝 炎——戊肝
其流行特点似甲型肝炎,经粪-口途径传播。以水型流行最常 见,少数为食物型暴发或日常生活接触传播 ,多见于雨季或洪水 之后;发病人群以青壮年为主,孕妇易感性较高,
常见病的预防安全教案(15篇)
常见病的预防安全教案(15篇)常见病的预防安全教案篇1班会目标:1、通过本次学习,为同学掌握秋季疾病流行和健康的生活提供了知识保障。
2、使同学知道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在预防疾病中的重要性,并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活动过程:一、谈话导入秋冬季节,是呼吸道传染病的高发季节,由于天气多变,时暖时寒,气候仍旧寒冷、干燥,特别简单引起流感、流脑、流腮等呼吸道传染病,同时随着气温转暖,手足口病等传染病也渐渐抬头。
假设平常不留意熬炼,再加上室内空气不流通,很简单发生呼吸道传染性疾病的流行。
二、介绍常见的传染病以及特点1、流行性感冒2、急性出血性结膜炎3、流行性脑脊髓膜炎4、流行性腮腺炎5、麻疹6、猩红热7、手足口病三、传播途径1.空气、飞沫、尘埃——以呼吸道为进入门户的传染病,如麻疹、流感、水痘等 2.水、食物、苍蝇——以肠道为进入门户的传染病,如菌痢、伤寒等 3.手、用具、玩具——又称日常生活接触传播,如手足口病 4.虫媒传播——蚊子、跳蚤等,如乙脑等 5.血液/体液/血制品——见于乙肝、艾滋病等 6.土壤——被虫卵、芽孢等污染时,成为传播途径四、争论:我们应当怎样更有效的预防疾病的产生?采用哪些措施?1、把好“病从口入关”,做好“三管一灭”,加强自身防护:管好饮食不吃腐败变质的食物;不吃苍蝇叮爬过的食物;不暴饮暴食;饭前便后洗手;隔夜的饭菜和买回来的熟食要重新煮沸;餐具、食物要防蝇;餐具要煮沸消毒;生熟刀板要分开;生食瓜果蔬菜要洗涤消毒;杜绝生吃水产品。
从事餐饮业、保姆等工作的人员应定期体检。
2、在收购食品时,应选择新鲜食物,病死的家禽、家畜、不新鲜的水产品不要购买。
管好水源自来水要按规定消毒;不喝生水;消灭苍蝇保持室内外环境卫生,清除和掌握苍蝇孳生地;采用各种措施消灭苍蝇、蟑螂、老鼠。
加强个人防护了解肠道传染病的相关知识。
充分的.睡眠和丰富的营养可加强体力;保持良好的心情有助于预防夏季肠道传染病。
适当进食蒜、醋可预防胃肠道传染病。
感染科院内感染预防措施
感染科院内感染预防措施
感染科是医院中非常重要的科室,该科室主要负责治疗各种传染病
和感染性疾病。
在这样的工作环境中,院内感染的预防工作显得尤为
重要。
以下是感染科院内感染预防措施的一些重点内容:
1. 严格执行手卫生制度:医务人员在与病人接触前后必须严格执行
手卫生措施,包括使用洗手液、洗手液或酒精消毒剂。
这样可以有效
地减少细菌和病毒的传播,提高医务人员及病人的安全性。
2. 定期消毒医疗设备和器械:感染科内的医疗设备和器械必须定期
进行消毒和清洁,确保无菌状态。
尤其在治疗不同病人之间要进行及
时更换,避免交叉感染。
3. 严格隔离患者:对于感染科内的患者,根据其感染病原体的传播
途径和传染性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如空气传播疾病要采取负压隔离
措施,接触传播疾病要采取密切接触隔离措施等,确保感染不会传播
给他人。
4. 做好院内环境消毒工作:保持感染科内的环境整洁,并定期进行
消毒工作,包括地面、墙壁、门把手等各种容易受到污染的地方,以
减少病原体的滋生和传播。
5. 医务人员个人防护:医务人员在工作过程中务必做好个人防护,
包括戴口罩、手套、隔离服等,避免被病原体污染,保护自己的安全。
以上是感染科院内感染预防措施的一些重点内容,只有全体医务人
员和患者共同努力,才能确保感染科内的安全与健康。
希望各位医务
人员能够严格遵守相关规定,为感染科内的患者提供更加安全有效的医疗护理服务。
感谢大家的努力和配合!。
医院感染如何预防呼吸道感染
医院感染如何预防呼吸道感染医院感染是指患者在接受医疗或住院治疗期间在医疗机构内感染上的疾病。
其中,呼吸道感染是医院感染的一种常见类型。
预防呼吸道感染的方法有很多,主要包括加强个人防护、保持室内空气清新、遵循医疗机构感染控制政策等。
本文将介绍医院感染如何预防呼吸道感染的相关措施。
一、加强个人防护个人防护是预防医院感染的基本措施,对于呼吸道感染的预防也不例外。
首先,医务人员应该正确佩戴口罩,并且及时更换,特别是在与患者接触时。
其次,医务人员在执行呼吸道病人的护理过程中应注意洗手,并且使用消毒液进行手部消毒。
此外,医务人员还应定期接受呼吸道感染的防控知识培训,提高自身的防控意识和能力。
患者也应该加强个人防护。
当患者在医院就诊或住院期间,应尽量减少外出,避免到人员密集或者通风不良的地方。
同时,患者应注意锻炼身体,增强自身免疫力,避免过度疲劳。
此外,患者在咳嗽或打喷嚏时应使用口罩,以防止飞沫传播。
二、保持室内空气清新医院的室内空气质量对于呼吸道感染的预防至关重要。
为了保证室内空气质量,医疗机构应加强通风系统的维护和管理,及时清洁空调和加湿设备,定期更换过滤网,并保持通风设施的正常运行。
此外,医院的病房、手术室和其他诊疗区域也要加强清洁工作,定期对相关区域进行彻底的清洁和消毒,特别是经常接触的物体和表面。
三、遵循医疗机构感染控制政策医疗机构感染控制政策是预防医院感染的关键措施之一。
医院应建立健全的感染控制制度,明确责任分工和工作流程,加强对医务人员的监督和培训。
医疗机构还应加强对呼吸道感染病例的监测和报告,及时采取隔离措施,阻止疾病的扩散。
医院还应推广使用一次性医疗器械,减少交叉感染的风险。
除了医疗机构的措施外,患者和家属也要积极遵循医院的感染控制政策。
在就诊和住院期间,患者和家属应主动配合医务人员,按照医嘱完成相应治疗和护理措施。
同时,患者和家属也要具备基本的卫生常识,妥善处理垃圾和病人体液等废物,避免交叉感染的发生。
感染科常见病原体及防控
感染科常见病原体及防控感染是指由病原体侵入并在机体内繁殖引起的一类疾病。
感染科作为医院的重要科室,负责管理各种感染性疾病的治疗和防控工作。
在感染科中,常见的病原体包括细菌、病毒、真菌和寄生虫等。
为了提高感染防控水平,降低医院内感染的发生率,感染科必须熟悉这些常见病原体的特点,并制定相应的防控策略。
一、细菌感染细菌是最常见的感染病原体之一,包括革兰阳性菌和革兰阴性菌两大类。
革兰阳性菌主要有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出血性链球菌等,革兰阴性菌主要有大肠杆菌、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等。
为了控制细菌感染,感染科应采取以下策略:1. 严格执行手卫生制度:医护人员在接触患者前后必须正确洗手,特别是在执行无菌操作前,手部消毒要彻底。
2. 合理使用抗生素:感染科医生必须掌握抗生素的种类、适应症和使用原则,在治疗感染时合理选药,避免滥用和误用。
3. 加强环境清洁消毒:对病房、器械、床上用品等进行定期清洁、消毒,保持良好的环境卫生。
二、病毒感染病毒是感染科常见的病原体之一,常见的病毒感染包括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乙型肝炎病毒等。
对于病毒感染的防控,感染科需注意以下方面:1. 增强机体免疫力:通过科学合理的膳食、充足的睡眠和适当的运动等措施,提高机体的免疫力,减少感染的风险。
2. 加强个人防护:医护人员在接触有病毒感染患者时,应戴口罩、手套等个人防护用品,防止病毒通过呼吸道或接触传播。
3. 推广疫苗接种:针对一些常见的病毒感染,如流感、乙肝等,感染科应积极宣传并推广相应的疫苗接种,加强预防工作。
三、真菌感染真菌感染多见于免疫力低下的患者,例如白色念珠菌、隐球菌等。
感染科应采取以下措施进行防控:1. 避免交叉感染:对于真菌感染的患者,应进行隔离护理,防止交叉感染的发生。
2. 保持环境干燥:真菌喜欢潮湿的环境,感染科应加强通风,保持病房、病床等环境的干燥,减少真菌的滋生。
3. 合理使用抗真菌药物:对于真菌感染的患者,感染科医生应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抗真菌药物进行治疗,严禁滥用和误用。
感染科常见疾病及防控措施
感染科常见疾病及防控措施感染科是医学领域中专门研究感染病的科室,针对各种感染性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等方面进行研究。
在感染科中,存在着一些常见的疾病,本文将就这些常见疾病及其防控措施展开讨论。
一、流感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其主要传播途径为飞沫传播。
患者常表现为发热、咳嗽、流感和全身乏力等症状。
为了预防流感的传播,人们可以采取以下几项措施:1. 注重个人卫生:勤洗手、避免接触患者的呼吸道分泌物等;2. 接种流感疫苗:流感疫苗是预防流感最有效的方法之一;3. 避免人群聚集:特别是在流感季节,尽量避免去人多拥挤的场所。
二、肺炎肺炎是一种常见的呼吸道感染疾病,主要由细菌、病毒、真菌等引起。
肺炎的症状包括发热、咳嗽、胸痛等。
为了有效预防肺炎的发生,人们可以采取以下几项措施:1. 提高免疫力:均衡饮食、加强锻炼、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2. 避免吸烟和 passivsmoking:吸烟会降低肺部的自我清洁能力,增加感染的风险;3. 定期进行检查:及时发现并治疗呼吸道疾病,有助于预防肺炎的发生。
三、结核病结核病是一种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慢性传染病,主要累及呼吸系统。
结核病的患者可表现为咳嗽、疲劳、低热等症状。
为了有效控制结核病的传播,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 接受结核菌素试验:及早发现结核病的潜伏感染者;2. 遵医嘱进行治疗:按时进行抗结核药物治疗,避免随意停药;3. 加强卫生宣教:提高人们的卫生意识,避免结核病的传播。
综上所述,感染科常见疾病包括流感、肺炎、结核病等,有效的防控措施有助于减少这些疾病的发生和传播。
通过加强健康知识的普及和个人防护措施的落实,能够有效保护人们的健康,减少感染病的发生。
我们应该时刻关注自身的健康状况,积极采取预防措施,共同维护社会的公共卫生安全。
感谢阅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预 防
管理传染源
急慢性病人和带菌者应隔离或定期进行访视管理,并给予彻底治 疗,直至大便培养阴性。对炊管人员、水源管理人员、幼托机构 人员等重点行业中的病人应立即调离工作岗位并彻底治疗。
切断传播途径
搞好个人及环境卫生,注意饮食及饮水卫生
保护易感人群
口服含福氏和宋内志贺菌“依链”株的FS双价活疫苗可刺激肠粘 膜产生特异性分泌型IgA,对同型志贺菌的攻击保护率为80%, 免疫力维持6~12月,但与其他菌型无交叉免疫
3、其他途径:15%~30%散发性丙肝,其传播途径不明
预
防
疫苗接种
切断传播途径
乙肝疫苗和乙肝免疫 球蛋白 关键性措施是用乙肝 疫苗预防。
1、采用一次性注射器、针 头、针灸针、采血针等 2、严格筛选和管理供血员 3、严格掌握输血和血制品。
消 毒 方 法
病人的用物及被单等可煮沸20分钟消毒
粪便及呕吐物可加1/5份漂白粉搅拌均匀后放置2小时
消毒与 隔离
手的消毒 正确选择消毒剂七步洗手法
被褥衣物的消毒 被褥每周更换1~2次。被 污染时及时更换,
水 痘
潜 伏 期 传 染 源 途传 径播
感染复发而 出现带状疱疹
传 染 源
预 防
管理 传染源
患者应在家隔离治疗直至疱疹全部结痂 或出疹后7日
切断传 播途径
应重视通风换气,避免与急性期病人接 触,消毒病人呼吸道分泌物和污染用品 ,幼托机构应用紫外线消毒
甲肝
传播途径
易感人群
人群未注射甲肝疫苗者对HAV普遍易 感,患过甲型肝炎或感染过甲型肝炎 病毒的人可以获得持久的免疫力
病 毒 性 肝 炎——戊肝
其流行特点似甲型肝炎,经粪-口途径传播。以水型流行最常 见,少数为食物型暴发或日常生活接触传播 ,多见于雨季或洪水 之后;发病人群以青壮年为主,孕妇易感性较高, 传播途径:潜伏期2~9周,平均6周。 1.食物污染 2.多经粪-口渠道传播:多因为水源被粪便污染所导致的 3.平时生活接触传播。 4.输血渠道:研究表明通过静脉输入含戊肝病毒血液或血浆,也 会使受血者发生HEV感染。
易感人群
传播途径
早 发 现
早 诊 断
早 报 告 早 隔 离
传染病的 预防与控制
早 治 疗
常见疾病种类
病毒性肝炎 肺结核 各种急性病:麻疹、水痘、猩红热、 手足口病、腮腺炎、菌痢
病 毒 性 肝 炎——甲肝
传染源
甲型肝炎患者和无症状感染者 潜伏期为2~6周,平均4周。隔离期 为自发病之日起不少于21 天,密切接 触者应进行检疫45 天 粪口途径为主要传播途径,日常生活 接触传播是主要传播方式 在集体单位如托幼机构,学校和部队 中甲型肝炎发病率高
麻 疹
1、传染源:病人是唯一的传染源 2、传播途径:呼吸道飞沫。
潜伏期约10日(6~18
天) 。曾接触过麻疹患 儿或在潜伏期接受被动 免疫者,可延至3-4周
3、易感人群:任何没患过麻疹又没接种过麻疹 疫苗的人,多见于6个月至5岁的婴幼儿。
消毒隔离
• 一、病室:每日开窗通风2~3次,每次不少于30min。 • 二、物体表面、地面的清洁和消毒 • 1、进行湿式清洁,所有清洁后的物体表面、地面应当保持干燥,抹 布、拖把要分区使用, • 2、物品表面和地面的消毒可用有效氯500mg/L的含氯消毒剂溶液。 • 三、物品的清洗与消毒 • 1、诊疗、护理患者过程中所使用的非一次性的仪器、医疗用品(如 听诊器、血压计等)可用含有效氯500mg/L消毒剂溶液擦拭,遇污染 及时处理。 • 3、可复用医疗器械及医疗装置密闭运送至消毒供应中心集中处置。
预 防
预 防
应对病人进行6 日隔离治疗。对 接触者医学观察 7日。
流行期间应避免 到人群密集的公 共场所,接触病 人应戴口罩。
细菌性痢疾
潜伏期为1~3天
传染源
传播途径
易感人群
急慢性患者 和带菌者
粪---口传播
人群普遍 易感
消毒隔离
• 1)食具、用具消毒如同甲肝。 • 2)病人和护理病人的家属必须做到饭前用流动水肥皂洗手。处理完 病人的大便后,必须用消毒水(如5%的优氯净等)泡手2分钟,然后 用流动水将药液冲洗干净。 • 3)认真做到粪便消毒:痢疾病人的大便要排在便盆内。粪便要用1:5 的漂白粉混合均匀,放置2小时后再倒掉。便盆及搅拌棍要用同样的 消毒药液浸泡、洗刷。 • 4)凡从事主食、副食、水源工作及托幼保教的工作人员,发病后要 离开单位隔离治疗,待症状消失、大便镜检阴性,停药后大便培养两 次阴性,由区卫生防疫站开据“痊愈证明”方可恢复工作。
病 毒 性 肝 炎——乙肝
潜伏期1~6月, 平均3个月
•急慢性乙肝患Leabharlann 及病毒携带者传染源•急性患者潜伏期末及急性期有传染性, 但不超过6个月
• 母婴(父婴)传播、血液、体液传播
传播途径 易感人群
•医源性传播、性传播?
• 抗HBs阴性者 •婴幼儿时期是获得HBV感染的最危险时期
病 毒 性 肝 炎——丙肝
3. 患者衣、被单:煮沸20分钟或用500mg/L含氯消毒剂作用30分钟。不能用 水洗的物品可放在阳光下暴晒也有很好的作用。
4.地面、墙面:用500-1000mg/L有效氯含氯消毒剂擦洗。 5.通风保持空气清新是对空气消毒最好的方法。紫外线灯消毒每次不少于30 分钟。 6.患儿的家庭应对日常用品可进行煮沸消毒。衣被可在阳光暴晒,室内保持 通风换气。
预 防
1、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食品要高温加热,一般情况下,加热100℃一 分钟就可使病毒失去活性。 2、食用如螺蛳、贝壳、螃蟹,尤其是能富集甲肝病毒的毛蚶等海、水产 品,食用时一定要煮熟蒸透,杜绝生吃、半生吃以及腌制后直接食用 等不良饮食习惯。 3、接种疫苗(戊肝暂无疫苗),可以提高人群免疫力,预防甲肝发生和 暴发流行。 4、对密切接触者,可及时给予丙种球蛋白注射。注射时间越早越好,最 迟不宜超过接触感染后7~10天,免疫效果可以维持35天。隔离期限 为甲肝21天,戊肝4周,对密切接触者应进行医学观察45天。 5、食源性感染应检查厨师的抗HAV-IgM,确诊后应隔离治疗。 6、发现甲肝、戊肝病人应及时报告当地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采取有效措 施隔离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控制传染病的流行, 早期报告对控制疫情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它不可单独 进行繁殖, 必须在活细 胞内才可进 行
传播途径:类似乙肝,但由于体液中HCV含量较少,且为 RNA病毒,外界抵抗力较低,其传播方式较乙肝局限, 主要是通过血液、性、母婴、其他途径传播。潜伏期为 2周~6月,平均40天。 1、有报道80%以上的静脉毒瘾者为抗HCV阳性。
2、性传播:多个性伴侣及同性恋者为高危人群
消毒
护理过病人后可以手快消擦拭双手 厕所可用0.5%过氧乙酸液喷雾
门、窗、家具、玩具等可用0.5%过氧乙酸液擦洗及浸泡
肺 结 核
传 染 源 传 播 途 径
无明显 潜伏期
排菌者为其重要的传染源 空气-呼吸道、食物传播、垂直传播 人群普遍易感
易 感 人 群
密切接触者 尤其是儿童
免疫力低下的人 糖尿病、矽肺、艾滋病 长期使用免疫抑制
预 防
• 1. 勤洗手,尤其是饭前便后、外出后。避免接触患病儿童。 • 2.看护人接触儿童前、替幼童更换尿布、处理粪便后均要洗手,并妥善 处理污物。 • 3.婴幼儿使用的奶瓶、奶嘴使用前后应充分清洗。 • 4.流行期间不宜带儿童到人群聚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如超市、室 内游乐场。 • 5.儿童出现相关症状要及时到医疗机构就诊。患儿不要接触其他儿童, 父母要及时对患儿的衣物进行晾晒或消毒,对患儿粪便及时进行消毒处 理;轻症患儿不必住院,宜居家治疗、休息,以减少交叉感染。 • 6.托幼单位每日进行晨检,发现可疑患儿时,采取及时送诊、居家休息 的措施;对患儿所用的物品要立即进行消毒处理。 • 8.患儿增多时,要及时向卫生和教育部门报告。根据疫情控制需要当地 教育和卫生部门可决定采取托幼机构或小学放假措施。
猩 红 热
• 1、传染源:主要是病人和带菌者 • 2、传播途径:主要是空气飞沫传播
潜伏期通常 2~3天
• 3、易感人群:普遍易感,感染后可产生抗菌免疫和抗 毒免疫。
消毒隔离
⒈患儿应在家休息,不要与其他小儿接触。隔离期自发病日起,不少于7 天。有化脓性并发症的患儿需隔离到炎症消退。
⒉托幼机构及学校内发现猩红热患儿应立即隔离。患儿接触过的食具、 玩具、家具要消毒。室内通风换气,每天不少于3次,每次15分钟。 ⒊家中患儿的鼻涕和痰要移到纸里烧掉。手绢要用开水烫。日常用具在 太阳下暴晒,至少30分钟。食具煮沸消毒。 ⒋托幼机构的工作人员有扁桃体可疑带菌的,要做咽拭培养,阳性带菌 者用抗菌素治疗,连续用药7天。
手足口病
潜伏期:为2~10 天,平均3~5天
传染源
传播途径
易感人群
病人 隐性感 染者
消化道 呼吸道 接触传播
主要发 生在4岁 以下的 儿童
消毒隔离
1.生活用具、书籍、玩具、交通工具:用500mg/L有效氯成分的消毒剂溶液 擦拭消毒,作用时间30分钟,或用紫外线灯直接照射30分钟。 2.食具、饮具:首选热力消毒法,如用选红外线或煮沸消毒法,热力消毒不方 便实施时可选消毒药物消毒。可用500MG/L有效氯含氯消毒剂溶液浸泡 作用30分钟。
预 防
• 1.被动免疫:在接触麻疹后5天内立即给于免疫血清球 蛋白,可预防发病;超过6天则无法达到上述效果。 • 2.主动免疫:采用麻疹减毒活疫苗是预防麻疹的重要措 施,其预防效果可达90%。 • 3.控制传染源:要做到早发现,早隔离。一般病人隔离 至出疹后5天,合并肺炎者延长至10天。接触麻疹的易 感者应检疫观察3周。 • 4.切断传染途径:病人衣物应在阳光下曝晒,曾住房间 宜通风并用紫外线照射,易感儿尽量少去公共场所。
感染科
常见疾病相关知识普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