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耕地质量保护的文献综述
中国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问题研究
中国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问题研究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土地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已经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特别是耕地的保护与提升更是关系到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
本文将围绕着中国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问题展开研究,探讨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和可行的解决途径。
一、耕地质量的现状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农业国之一,耕地资源丰富,但是受到人口增长、城市扩张、工业用地扩大等因素的影响,耕地面积处于持续减少的状态。
由于长期的过度开发和不合理利用,中国的耕地质量也面临着严重的问题。
据统计,中国耕地资源总面积约为1.35亿公顷,但是受到了土地沙化、土壤污染、水土流失等问题的危害,耕地质量普遍偏低,无法满足农业生产的需求。
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和非农产业的发展,大量的优质耕地被非农业活动占用,导致耕地面积减少、产量下降,不利于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保护和提升耕地质量已经成为关系到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课题。
二、存在的问题1.土地沙化严重中国是干旱半干旱地区居多,土地沙化是一大问题。
据统计,全国共有沙化土地10亿亩,其中有将近2亿亩土地被严重沙化。
土地沙化不仅影响了土壤的肥力和水分保持能力,还威胁着周边的生态环境,是中国耕地质量保护的严重隐患。
2.土壤污染严重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土壤污染日益严重。
据统计,中国超过半数的地表水已经受到各种程度的污染,导致大量的优质耕地被污染,无法继续进行农业生产。
土壤污染不仅影响着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还直接威胁着人民的健康。
土地污染是中国耕地质量面临的严重挑战。
3.水土流失严重由于不合理的农业种植结构,大片耕地受到了水土流失的危害。
据统计,全国水土流失面积达到25亿亩,其中严重水土流失面积达到6.7亿亩。
水土流失既降低了土壤的肥力,又造成了大量的泥沙淤积,导致了河流淤积和洪水的频发,影响了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的稳定。
水土流失是中国耕地质量保护的严重问题。
耕地质量保护若干问题综述
213 耕地 总 量动态 平衡政策 ..
国家实行 耕 地 总量 动态
平衡政 策 , 并通 过科学 分析症 因 , 改造 中低 产 田; 大力 实行 山 、 、 、 林 综 合 治 理 , 高耕 地 质 量 。 土地 整 理 水 路 田、 提 不 仅可 以实现 耕地 的数量 平衡 , 重要 的是实 现耕 地 的质 更 量平 衡 , 以弥补 由 于城 市 化 占用 高 效 优 质 农 田造 成 的损 失 。“ 土地 整理 、 治 , 整 即将 零 碎 、 高低 不 平 和不 规 整 的土 地 或被 坏的 土地加 以 综合 治 理 , 但 可 以 增加 耕 地 面 积 , 不 而且 还可 以提 高土地 产 出水平 。
1 耕 地保护 的 实质
耕 地资源 是 国计 民生 的根本 依托 , 有保证 足 够数 量 只 和 相 当质量 的耕 地 , 保证 国家 的粮 食 安全 , 障 社会 、 才能 保 经 济协调 发展 。耕 地是 土地 的精华 , 业最 基 本 的生 是农 产 资料 , 直接 关系 到全 国十几亿 人 口的生存 。随 着工业 化 、 市化进 程 的加 快 , 城 对土 地 需 求 的增 加 和对 土 地 的 不 合 理利用 , 成耕 地数量 的减少 和质量 的 降低 。 目前我 国 造 是世 界上 耕地保 护制 度 最 为严 格 的 国家 , 耕 地 总量 动 态 “ 平衡 ” 策是 耕地保 护 的重要 政 策 。通 过 土 地整 理 、 政 复 垦 、 资源 开发 等 手 段 实 现 “ 后备 占一 补 一 ” 。在耕 地 数量 上 能基本上 保持 动态平 衡 , 而在 耕地 质量保 护 上未 给 予 然 足够 的重视 , 而造成 耕 地质量 的总体 水平 下降 。 从
经济、 社会 这 3 方 面 , 是这 3个 方 面造 成 耕 地 生产 力 个 正
高标准基本农田国内外研究综述
高标准基本农田国内外研究综述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人口数量的增加,土地资源的稀缺性日益凸显。
为了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保护农田资源,各国政府纷纷采取措施,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
高标准基本农田是指利用科学技术手段,在面积、品种、产量等方面达到一定要求的农田。
这种农田的建设可以有效提高农田的综合利用效率,保障粮食生产能力。
本文将对国内外高标准基本农田的研究进行综述,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
一、国外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现状在国外,许多农业发达国家都非常重视高标准基本农田的建设。
美国通过实施农田保护政策,着力保护农田资源,减少农田的开垦和占用。
美国政府在农田规划中明确了农田的分区功能,对高标准基本农田进行了严格的保护和管理。
美国还积极推进农田的多功能利用,将农田用于生态保护、观光农业等产业,提高了农田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在中国,高标准基本农田的规划和建设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土地资源整理、水利设施建设、田间道路修建等。
土地资源整理是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基础。
通过对土地资源进行合理规划和整理,可以提高农田的利用效率,确保农田的产量。
水利设施建设是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关键。
通过对水利设施进行升级和改造,可以保证农田的灌溉和排水,提高农田的产量和质量。
田间道路的修建是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配套工程。
通过修建田间道路,可以提高农田的通行条件,方便农业生产的进行。
三、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在高标准基本农田的建设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由于农田资源的稀缺性和农业生产的压力,导致农田资源的过度利用和污染。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可以加强土地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推广绿色农业生产技术,减少对农田资源的污染。
由于高标准基本农田的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和技术支持,农民和农村地区的经济收入有限,难以支撑高标准基本农田的建设。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可以加强对农民的经济扶持和政策支持,提高他们参与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积极性。
高标准基本农田的建设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保护农田资源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基本农田保护研究综述
我国基本农田保护研究综述摘要:据数据统计,中国14亿人口共有18.51亿亩耕地,人均耕地少,耕地后备资源的匮乏,是我国如今面临的最基本的资源国情。
18亿亩耕地红线已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贯彻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全面划定永久基本农田迫在眉睫。
为划定永久基本农田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
本文通过梳理分析现有文献,结合当下基本农田保护政策,为基本农田保护提出建议,希望本文可以成为保护基本农田的有益补充。
关键词:基本农田;基本农田划定;耕地红线;保护;研究进展。
1 引言通过划定和保护永久基本农田对耕地进行长久有效的保护,是落实18亿亩耕地红线的应有之义。
尽管耕地保护已上升到法律层面,但政策的实施结果与预期成效仍相距甚远。
笔者希冀通过对现有的文献进行梳理,分析基本农田在划定、保护政策以及监测方面的相关进展,总结归纳出基本农田保护建设未来仍需要深入研究的内容,保障永久基本农田保护政策顺利实施,提高永久基本农田保护成效。
1 基本农田的划定研究基本农田划定的本质是在一定区域的耕地分布图上筛选出一定数量的优质耕地作为基本农田。
划定基本农田,首先要确定基本农田的数量。
在区域基本农田面积数量确定的研究方面,郑新奇等通过区域人口预测和农产品需求量预测来加以推算基本农田的需求量。
在研究计算一定区域时,学者依据人口对农产品的需求及农田的产出能力确定需要的基本农田数量。
鉴于耕地质量影响因素对基本农田的重要性,奉婷等在农用地分等理论基础上,综合耕地质量评价相关研究内容,构建耕地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来划分耕地类型,据此划定基本农田保护区。
基本农田保护制度的主要内容是保护耕地数量和保证耕地质量,其核心目标是保护耕地的生产能力,而基本农田科学合理布局的核心内容是保证耕地的质量要求。
为减少基本农田保护区划定和各类规划的冲突,杨绪红提出从耕地质量条件、交通区位条件、农业生产条件和地块空间形态等方面构建多因素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在其他耕地区内利用综合得分最优法划定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区域。
耕地保护视角下中国耕地“非粮化”研究文献综述
耕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前提与基础,是维系人类生存与发展、推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耕地保护是指运用多方面措施,对耕地的数量和质量进行全方位的保护。
在理论层面上,国内外学者对耕地保护问题的理解和探讨在不断深化。
国外农地保护偏重于农业用地的存在形态和质量的保护[1];而在我国,耕地保护的本质则相对侧重于解决耕地的供求矛盾,协调经济发展[2]。
全国土地调查数据显示,我国现有耕地面积呈不断减少的趋势。
此外,伴随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耕地“非粮化”倾向愈发明显。
通过实地调查并结合统计数据,初步判断目前我国耕地“非粮化”率约为27%[3],耕地过度向“非粮化”方向发展同样会在一定程度上危及我国的耕地保护。
在经济社会层面上,随着土壤地质的破坏和适宜耕种土地数量的减少,耕地资源质量不断退化,耕地后备资源匮乏与开发复垦难度加大,种种现实因素严重影响我国的耕地保护。
而在生态层面上,随着“非粮化”程度不断加深,越来越多优质耕地变为生态脆弱耕地,耕作层变浅甚至土壤盐渍化程度加重;加之农药、化肥使用过度等现实问题,生态环境不可避免地被破坏。
因此,必须重视并妥善处理耕地“非粮化”这一重要的问题。
由于不同国家或体制各有其特殊性,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和对比分析法,重点回顾中国耕地“非粮化”的研究近况,探究耕地“非粮化”的内涵及其与驱动因素的内在联系,进而识别出当前研究的不足并提出相应管控方案,以期在耕地保护视角下助力我国粮食安全稳中向好。
1研究现状1.1耕地“非粮化”的内涵界定随着学术界对耕地研究的不断深入,我国对耕地“非粮化”界定的内涵也在不断丰富拓展。
从狭义上看,“非粮化”仅限于种植经济效益更高的非粮作物[4];从广义上看,“非粮化”应在其基本内涵上加上发展养殖业和开展旅游业[5],或增加种植林木和撂荒等行为[6]。
无论从哪个角度出发,“非粮化”行为在破坏耕作层的同时会严重影响粮食生产甚至危及国家粮食安全,自《关于防止耕地“非粮化”稳定粮食生产的意见》(下文称《意见》)发布以来,“非粮化”也成为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问题。
耕地保护政策的研究综述
Journal of Low Carbon Economy 低碳经济, 2023, 12(3), 67-73 Published Online August 2023 in Hans. https:///journal/jlce https:///10.12677/jlce.2023.123009耕地保护政策的研究综述李正昊河南科技大学商学院,河南 洛阳收稿日期:2023年6月12日;录用日期:2023年6月30日;发布日期:2023年8月1日摘要 耕地为我国的粮食安全和社会稳定提供了重要保证,本文综合运用文献资料法、对比分析法评述了我国耕地保护研究的现状,分析了存在的主要问题。
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城镇化和工业化的不断快速发展,现行土地政策和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导致了一些耕地保护政策的失效。
对国内外耕地保护现状、我国耕地保护政策的措施、耕地保护政策的绩效度量、探索耕地保护新机制等问题进行分析,结合我国实际,以期为我国耕地保护政策的不断完善提供切实可行的实际方案。
关键词耕地保护政策,绩效评价,土地规划,粮食安全A Review of Research on Cultivated Land Protection PolicyZhenghao LiBusiness School, He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Luoyang Henan Received: Jun. 12th , 2023; accepted: Jun.30th , 2023; published: Aug. 1st , 2023AbstractCultivated land provides an important guarantee for China’s food security and social stability. This article comprehensively uses literature data and comparative analysis methods to review the cur-rent status of cultivated land protection research in China and analyze the main existing problems. The research results show tha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urbanization and industrialization,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current land policies and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is becom-ing increasingly acute, leading to the failure of some cultivated land protection policie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cultivated land protection at home and abroad, the measures of China’s cultivated land protection policy, the performance measurement of cultivated land protec-李正昊tion policy, and explores new mechanisms for cultivated land protection. In combination with China’s actual situation, it is expected to provide practical and feasible practical solutions for the continuous improvement.KeywordsCultivated Land Protection Policy, Performance Evaluation, Land Planning, Food Security Array Copyright © 2023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licenses/by/4.0/1. 引言随着疫情的逐步放开,我国有序稳定的恢复经济任务艰巨。
《耕地质量评价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3000字
耕地质量评价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1国外研究综述耕地质量评价和等级划分方面,大多数西方国家侧重对耕地自然特征的详细分析,如降雨或灌溉形成的田间持水量、种植适宜温度、耕作季节、酸碱耐受程度、土壤盐分含量、土壤透水透气性、地形坡度、是否有较大石块等土壤特性,以及不能够长期存在侵烛、水淹、温度骤变等外部不良因素。
早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Collins (1976)从土地利用规划的角度研究农地保护问题,并正式提出了优质农田(Prime Farmland)的概念。
继而Raup (1976)又进一步对其内涵进行了剖析。
美国农业部结合相关研究,立足于本国国情和资源禀赋,把耕地划分为:优质耕地(Prime Farmland)、特种耕地(Unique Farmland)、州重要耕地(Farmland of StatewideImportance)和地方重要耕地(Farmland of Local Importance),以此确立了全国耕地质量评价和保护识别的标准(Ward, 1991)。
随着人们对生产便利、规模经营、综合加工等经济理念的认识提升,单一地以耕地生产力和粮食产量进行耕地质量划分难以满足从业人员的需求。
区位成为西方社会划分耕地质量的另一个重要因素,若区位适当,即便是耕地质量中等或偏下,只要能与周围未开发土地资源或耕地连片分布,也可视为优质耕地(Olsen and Jones,1989;Nelson,1990;Greene and Stager,2001)。
另外,在资源区划和土地利用规划方面,传统西方社会强调土地利用的分区管制,对于优质耕地的识别与评价停留在集中连片的农业用地地块或分区上(Daniels, 1990;Greene,1997)。
随着都市农业的形成与发展,许多国家认识到在建成区内进行作物种植可以带来经济、生态和景观等多方面的效益,因此逐步将优质耕地的界定与管理向城镇区域延伸,结合周围景观、区位、采光、通风等条件,通过调节土地利用分区的管制规则对分区内的作物种类进行分类管理,以提高这些地块的经济利益、景观效能和美学价值(Schiffman,1983;Wassmer, 2009)。
我国农村土地制度文献综述
我国农村土地制度文献综述摘要:农村土地制度作为农村经济制度体系中的基础,其创新格局的选择与制度绩效的优劣对于农业生产与农村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有着十分显著的影响。
从历史的视角出发,改革开放以来,无论是学术探讨还是实践探索,农村土地制度的创新与优化始终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难题。
关键词:土地制度;农村;流转土地制度是农村的基础制度。
它不仅对土地资源配置及其效率具有重大影响,而且对农村社会稳定和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大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明确界定和保护农民土地权利上取得巨大进展,市场机制在土地资源配置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国家对耕地的保护政策和措施不断强化,政府对土地利用的调控能力不断提高,土地的法律框架也逐步完善。
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及统筹城乡发展上看,我国的农村土地制度还需要进一步改革和完善。
近几年来,理论界对中国农村土地制度问题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本文将从以下四个方面做主要的观点综述:一、关于土地制度国内外相关理论综述(一)土地制度概述西方新制度经济学应是我们进行土地制度创新研究的主要的理论依据,至于什么是土地制度,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看法,并且国内外理论界存在着明显的分歧。
概言之,大致有以下五种代表观点:1、土地制度是一定社会经济制度下一个国家与社会因人们利用土地而产生的人地关系以及其中人与人关系的一种法定的结合形式,即由国家社会制定的人们共同遵守的土地利用法制规范与政策[1]。
2、土地制度是一定社会经济条件下土地关系的总和,是关于土地这一基本生产资料的所有、使用、管理的原则、方式、手段和界限等的法律规范与制度化体系,它反映着因利用土地而发生的人与人、人与地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2]3、土地制度是由土地所有制、土地使用制度、土地流转制度和土地管理制度及其他要素构成的社会经济制度[3]4、土地制度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土地制度包括有关土地问题的一切制度,狭义的土地制度主要指土地所有、使用与政府管理三大制度[4]。
国内外耕地保护问题研究综述
、
耕 地保 护 的 内涵
耕 地 保 护 的 内 涵 比 较 丰 富 , 地 保 护 的 内 容 与 目的 随 时 空 耕 条件 的变化 而改变 , 至今 国内外并 没有形成统一 的耕地保护 内 涵。 ( ) 一 国外 学者 对 耕 地保 护 内涵 的 认 识 在 国外 , 地保 护的范围 比国内广 , 耕 一般称为农地保护 。 国 外 学 者 对 农 地 保 护 内涵 与 目的 的 研 究 主 要 有 以下 两 种 观 点 : 种 观 点 认 为 , 地 保 护 的 目的 主 要 是 对 于 环境 或 土 质 的 农
保护耕地就是保护我们 的生命 线 。温家 宝在 2 0 0 7年的政 府 工 作 报 告 中强 调 :在 土 地 问题 上 , 们绝 不 能 犯 不 可 改 正 的 “ 我 历史性错误 , 遗祸子孙后代 。 定要 守住 全国耕地不少 于 1 一 8亿 亩 这 条 红 线 。 鉴 于 此 , 文 对 国 内外 耕 地 保 护 相 关 问题 的研 究 ” 本 进行 了综 述 , 以期为我 国耕地保 护提供理论参考 。
明, 国外 耕 地 保 护 主 体 多元 化 , 体 范 围宽 泛 , 地 保 护 方 法 多样 ; 国应 借 鉴 国 外 成 功 经 验 , 宽 耕 地 保 护 客 体 范 围 , 客 耕 我 拓 将
农 户 纳 入 耕 地 保 护 责任 体 系 , 进 一 步 明 确 土 地 产 权 , 强土 地 利 用 规 划 对 耕 地 保 护 的 作 用 。 并 加
国 内外 耕 地 保 护 问题 研 究 综 述
郑 纪芳 , 史建 民
( 东农 业 大 学 经 济 管理 学 院 , 东 泰安 2 1 1 ) 山 山 7 0 8
【 摘 要 】 文章 从耕地保护 内涵 、 主客体及耕地 保护方法等方 面综述 了国内外耕地保护 问题 的研 究, 比分析表 对
(耕地保护重要性论文)(5篇范例)
(耕地保护重要性论文)(5篇范例)第一篇:(耕地保护重要性论文)论耕地保护的重要性【摘要】:我国人多地少的国情决定了保护耕地的重要性,但是近年来经济发展占用了大量优质耕地,协调保护耕地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提高耕地保护绩效是我国政府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
一个国家的国民经济和社会的稳定及健康发展都离不开耕地的合理开发和利用,尤其是像我国这样一个典型的对土地高度依赖的农业大国,耕地的地位与作用就显得特别重要。
【关键词】:耕地保护粮食生产能力重要性耕地保护是指运用法律、行政、经济、技术等手段和措施,对耕地的数量和质量进行的保护。
最近十几年来,中国因为非农业建设占用而减少的耕地大约占耕地减少面积的40%左右(其他的减少原因主要有:农业结构调整、灾毁等)。
耕地面积大量减少直接威胁农业发展。
为此,我们必须确保一定数量和质量的耕地。
目前耕地保护方面的制度主要有耕地占用补偿制度、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制度和基本农田保护制度。
近年来,中国耕地保护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全国已调整划定基本农田面积1.08亿公顷,到2000年底,保护率达到84%左右,基本完成《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确定的基本农田保护任务。
全国近2/3的省份建立了地方政府耕地保护目标责任制,新增建设用地规模基本得到控制。
实现耕地占补平衡的省份达到29个,比1998年增加12个。
1995-2000年间,通过土地开发整理、复垦等,全国累计补充耕地200万公顷。
耕地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面对我国耕地严重不足的严峻形势,采取各种措施,预防和消除危害耕地及环境的因素,稳定和扩大耕地面积,维持和提高耕地的物质生产能力,预防和治理耕地的环境污染,是保证土地得以永续和合理使用,稳定农业基础地位和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
耕地的重要性1、耕地保护关系到国家粮食安全耕地保护关系到国家粮食安全,关系到农民的长远生计。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土为粮之母。
耕地是粮食安全的载体。
耕地质量评价与耕地保护研究
耕地质量评价与耕地保护研究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和农业发展的迅速推进,耕地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成为当前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
耕地质量评价与耕地保护研究为保障粮食安全、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和实践指导。
本文将对耕地质量评价的重要性、评价方法和耕地保护的措施进行探讨。
首先,耕地质量评价在保障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耕地是农业生产的基础,耕地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着粮食产量和农业生产能力。
通过耕地质量评价可以了解土壤的肥力、排水条件、地势及地理环境等因素,为农业生产提供科学依据。
评价结果可以帮助农民或农业管理部门制定种植方案、施肥方案,调整农业结构,合理利用资源,提高耕地利用效率,保障粮食安全。
其次,耕地质量评价的方法主要包括定性与定量评价。
定性评价主要通过观测和实地调查,根据土壤肥力、土壤类型、土壤水分状况等指标,结合相关农业技术经验,进行综合判断。
定性评价方法简单直观,适用于一般的农业生产情况。
定量评价则是通过实验室的化学分析、土壤质地测定、土壤微生物活性等指标的测定,利用数理统计方法,对土壤质量进行细致的分析和评判。
定量评价方法的结果更为准确可靠,但也需要较高的技术要求和费用投入。
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合的评价方法,结合两种方法的优点,可以提高评价的详实性和准确性。
耕地保护是指采取措施保护耕地资源,防止其退化和破坏。
由于城市化进程加速和工业化发展,农地面积减少,土地利用结构调整,农业管理不善等因素,导致耕地资源受到了严重的威胁和损害。
耕地保护要从政策法规、土地利用规划和耕地管理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保护。
在政策法规上,国家应制定相关政策法规,明确耕地保护的重要性,规范土地使用和利用行为,加强对耕地的保护力度。
农地面积减少及农田土地质量下降的地区,可以采取购买农田、耕地占补及土地转用补偿等措施,鼓励农民参与耕地保护。
在土地利用规划上,应根据土地利用现状和发展趋势,科学划定耕地保护区、建设用地、生态保护区等用地范围,确保耕地不受污染和开发侵蚀。
国内外耕地保护问题研究综述
国内外耕地保护问题研究综述保护耕地就是保护我们的⽣命线。
温家宝在2007年的政府⼯作报告中强调:“在⼟地问题上,我们绝不能犯不可改正的历史性错误,遗祸⼦孙后代。
⼀定要守住全国耕地不少于18亿亩这条红线。
”鉴于此,本⽂对国内外耕地保护相关问题的研究进⾏了综述,以期为我国耕地保护提供理论参考。
⼀、耕地保护的内涵耕地保护的内涵⽐较丰富,耕地保护的内容与⽬的随时空条件的变化⽽改变,⾄今国内外并没有形成统⼀的耕地保护内涵。
(⼀)国外学者对耕地保护内涵的认识在国外,耕地保护的范围⽐国内⼴,⼀般称为农地保护。
国外学者对农地保护内涵与⽬的的研究主要有以下两种观点:⼀种观点认为,农地保护的⽬的主要是对于环境或⼟质的保护,侧重于环境质量及与⼟地相关的因素研究。
⼤部分经济学家在研究耕地变化问题时主要关注耕地损失的环境影响,集中在探索宏观经济政策与⼟地利⽤⾏为变化对耕地资源质量与数量的影响以及对⼟地景观⽣态的保护(Van Kooten,J.Graff,1994);Duke and Hyde则通过在美国特拉华州的问卷调查,发现农地保护最重要的原因是保持农业⽣产⽣活⽅式,保护⽔资源的质量等。
另⼀种观点认为,农地保护的主要⽬的是处于粮⾷安全的考虑,侧重于⼟地本⾝数量质量的实证研究。
代表性的有,Krieger(1999)认为在美国芝加哥各个地⽅,农地保护的重要原因是保证将来的⾷品供应,保护家庭农场和控制发展;M axim Shoshany(2002)研究了以⾊列1950年⾄1990年⼈⼝密度变化与建设⽤地扩展的关系,研究表明相对于⼈⼝密度增加的需要,建设⽤地的扩展超过了所需⾯积的50%以上。
可以说,国外以北美和欧洲为研究范围的学者较多关注耕地⾮农化过程的环境影响,⽽以亚洲、中美洲为研究范围的学者更多关注耕地⾮农化对粮⾷供给的影响以及政府的调控措施(唐健,2003)。
(⼆)国内学者对耕地保护内涵的认识在国内,学者们对于耕地保护内涵的认识主要有以下⼏种观点:1.耕地保护主要是为提⾼地⼒。
中国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问题研究
中国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问题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耕地在中国的农业生产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和工业化发展的加剧,中国的耕地面积不断减少,而且受到土壤污染、土地沙化等问题的影响,耕地质量面临严峻挑战。
中国的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当前,我国的耕地资源面临严峻的挑战,如何有效保护和提升耕地质量,已经成为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之一。
开展对中国耕地质量问题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提高我国农业生产效率,保障粮食安全,还有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在这样的背景下,本文旨在对中国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探讨耕地现状、影响因素、保护对策、提升技术以及耕地利用方式优化,为我国耕地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促进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1.2 研究意义中国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问题研究的研究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耕地作为农业生产的基础和保障,其质量对于农业发展、粮食安全和国民经济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保护和提升耕地质量,不仅可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保障粮食生产安全,还可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改善农民生活水平。
随着人口增加和城市化进程加快,中国耕地面积不断减少,耕地质量受到各种压力和影响。
进行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研究,可以有效保护耕地资源,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实现可持续发展。
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问题研究能够促进农业现代化进程,推动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提升农业竞争力,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
也可以推动我国农业技术创新,提高农业科技水平。
中国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问题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对于促进农业生产持续发展、实现农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1.3 研究目的中国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问题研究的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当前中国耕地质量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探讨造成耕地质量下降的主要因素,并提出科学有效的耕地质量保护对策和提升技术,以实现耕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高效生产。
耕地质量相关研究综述
【创新与发展】住宅与房地产2019年6月耕地质量相关研究综述范佳旭,汤江龙(东华理工大学测绘工程学院,江西 南昌 330013)摘要:耕地是我国土地资源重要组成的一部分。
当前我国耕地利用存在诸多问题:耕地质量整体较差,耕地利用效率较低,长此以往,我国粮食安全问题将受到严重威胁。
文章结合国内外学者的相关研究内容探讨耕地质量、耕地质量评价等问题,为耕地的提质建设提供理论基础。
关键词:耕地质量;评价;耕地空间中图分类号:F323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6012(2019)06-0248-03耕地资源安全问题与地区的经济发展息息相关。
目前,虽然我国耕地面积为1.2亿公顷,但是相比1997年的1.299亿公顷已经减少了0.099亿公顷,同时人均的耕地面积由十多年前的0.1公顷减少到目前的0.08公顷。
不仅如此,随着二胎政策的开放,我国未来的人口将会不断增加,再加上洪水旱涝等天灾对粮食产量的影响及土壤的污染对粮食安全的威胁,这使得我国粮食生产的形势更加严峻。
自20世纪90年代我国正式开展有关土地整治的工作以来,田、水、路、林、村的全面整治,耕地的相关基础设施得到完善,这些相关的举措虽然提高了耕地数量与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但是,对于耕地质量的关注程度还远不够深刻[1]。
本文总结前人的研究内容,对耕地质量情况进行分析,为耕地质量的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1 耕地质量涵义国外对于耕地质量的定义主要是从土地质量出发定义的,有根据土地生产力进行定义的,如Bouma等[2]认为土地质量是对农作物的现实与潜在生产力之间的差距的描述;而Pieri等[3]认为耕地质量应从土壤、气候、生物等方面考虑,耕地应当具有满足土地的生产保护与环境管理的性能;Rossiter等[4]则将土地质量定义为用来衡量满足某种利用需求的能力。
同时国外对于耕地质量的建设与保护与国内有一些不同的,比如美国将集体耕作、土地储备与资金投入为一体的综合性耕地保护计划,主要分为三方面:首先,政府鼓励农民或短期或长期对部分耕地进行休耕;其次是土壤储备计划的实施;最后是政府对耕地保护投入大量的资金。
耕地质量评价文献综述
耕地是维系和加快社会经济发展和繁荣的土地资 源[1]。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始终是中国建设发展的 根本问题。乡村治理作为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环节之 一,其治理水平直接影响中国治理的现代化水平。乡 村治理的重要体现途径之一就是通过提升耕地质量改 善农业效益,因此对耕地质量评价的研究意义重大。
源的功能对人类需求满足程度的体现。耕地质量评价 可以充分体现耕地质量的空间异质性、变异规律和驱 动因素的作用程度,为耕地质量的保护提供依据[8]。 耕地质量评价首先由国外的土地质量评价和土壤质量 评价演变而来,经过国内学者对其内涵和评价体系的 不断完善,逐渐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科学体系。
[2] BAKR N,WEINDORF D C,BAHNASSY M H, et al. Multi-temp oralassessment of land sensitivity to desertification in a fragile agro-ecosystem: environmental indicators[J].Ecological Indicators,2012,15(1):271-280.
耕地质量评价是对耕地资源的质量状况或耕地资
收稿日期:2021-11-08 作者简介:卢润可(1997—),女,河南汝州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 为土地管理理论与实践。E-mail:1126328493@。
2.1 土壤质量评价 20 世纪 90 年代末,土壤质量概念的引入,使我
国耕地质量保护理论和技术得到发展[9]。孔祥斌等学 者从耕地利用系统角度,基于要素—过程—功能的物质 能量循环与人类需求的匹配,构建了耕地质量认识框架, 并提出了未来发展趋势[10]。在分析土壤质量评价方法 的基础上,胡月明等学者基于 GIS 与灰色关联综合评价 模型相结合,解决了土壤评价中的变权问题[11]。 2.2 土地生产潜力评价
耕地质量评价的研究综述与趋势
耕地质量评价的研究综述与趋势1 引言耕地约占全球陆地表面积的10.20%,是农业生产最重要的资源,对保障粮食安全、生态安全以及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1].截至2012年底,我国耕地面积为1.35亿hm2(20.27亿亩),但耕地质量总体偏低且难以可持续地维持,耕地利用中存在着保障粮食安全与撂荒趋势加重、耕地保护政策与实践中“占优补劣”、保证农产品安全与土壤环境污染等矛盾。
由于受到土地限制、消费增长及工业发展的影响,近年来我国农产品呈现“进口多、出口少”的局面[2];而国内由于农业比较效益低、农村劳动力流失及土地流转困难等造成大面积耕地撂荒[3].为保障粮食自给,保护耕地已成为一项基本国策,但在实践中,各类建设大量占用优质耕地,而补充的耕地大多质量较差。
此外,我国拥有全球7%的耕地,而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却全球占比高达35%,2014年首次土壤环境质量普查结果显示耕地污染超标率达19.4%,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已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这些都对耕地质量评价提出了新的要求。
耕地质量评价起源于历史上为制定赋税而定性地将土壤分为三六九等[4].1961年美国农业部颁布的世界上第一个全面系统的土地生产能力评价系统[5]使耕地质量评价从定性走向定量。
之后出现了多目标的评价,包括耕地地力监测、土地生产潜力分级、土地承载力评价、全国分区评价等。
近年来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感(RS)技术的应用,推动了耕地质量评价向多尺度、高精度发展。
但目前耕地质量评价尚存在许多问题,如较多考虑生产目标而轻视生态安全及可持续性;缺乏统一标准使得评价结果比较性差,对我国耕地质量是变好还是变差仍不能确定[6];静态的大尺度评价难以指导实际农业生产;对于新增、搁置耕地的质量评价不足,出现“占优补劣”的现象等。
因此,推动耕地质量评价向综合化、标准化、动态化及实践化转变应成为今后努力的方向。
本文在总结国内外耕地质量评价文献的基础上,探讨耕地质量的内涵,梳理了耕地质量评价的主要方法和技术,分析了不同尺度耕地质量评价的现状,并提出未来发展趋势,以期为未来耕地质量评价理论提升和精细化农业发展提供支持和依据。
我国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问题研究
我国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问题研究新疆乌鲁木齐市830000摘要:新时期下,耕地作为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物质基础,以及其所关联的生态安全问题,都要求加强对耕地质量保护和提升的探究工作,针对问题进行专业分析,在实际的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过程中,首要的便是加强对耕地的质量保护措施,完善配套设施,同时加强检查控制,做好定期的随机抽查,其次便是要规范化学投入品的使用,做好污染的监测工作和预警机制,有效实现耕地质量的提升,为生态文明建设做出积极贡献。
关键词:耕地质量保护;意见建议;提质改造引言土地资源是民生之本。
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在现代社会背景下,耕地资源愈发紧张,但是整体形势不容乐观,存在着诸多不利于农村耕地保护工作发挥功能作用的现实问题。
面对农村耕地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各级政府也要加以重视,以实现在满足各类建设用地需求的同时,完成相应的农村耕地保护目标,实现耕地的高效利用。
1耕地保护的重要性1.1耕地是人民生活的基本资源以及国家发展的基础我国人口数量庞大,但是人均耕地面积仅有1.4亩,占世界人均耕地面积的三分之一。
中国人口预计会在2030年达到14.5亿,截至2017年,我国共完成15.5亿亩永久性的基本农田改造,人均耕地面积仍旧只能有712.64m2。
这说明我国耕地红线无法再退,任何时候14亿人口的粮食问题以及耕地保护问题都是必须重视的一大国情。
1.2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为了确保我国能够长期安定、巩固,必须将保障粮食安全置于首位。
所以,保护耕地即为保护人们的生命线,在确保耕地不被破坏的前提下才可以提高粮食产能,维系社会稳定的同时,也能够满足人民的日常需要。
1.3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不仅需要保护耕地质量,还需要综合治理多种土地问题,比如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等,以此改善耕地的生态环境,减少人民生产生活给土壤带来的污染。
2当前农村耕地保护存在的问题2.1耕地保护意识有待提升虽然受我国教育体制不断改进、改革不断优化的影响,农民的学历与综合素质水平得到了一定提升,但仍缺乏一定系统性耕地保护和占补平衡意识以及相应的社会责任意识,农民的耕地保护红线主体责任不够强,更多只关注自己的耕地的情况。
基本农田保护研究综述_赵亚莉
收稿日期:2007-05-11作者简介:赵亚莉(1984-),女,硕士研究生,从事土地经济与管理研究。
通讯作者:吴群(1964-),男,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土地经济与管理研究(Email:wuqun@njau.edu.cn)。
基本农田保护研究综述赵亚莉,吴群(南京农业大学土地管理学院,江苏南京210095)摘要:通过综述前人在基本农田的概念内涵、基本农田的保护政策、基本农田的划定方法与技术研究等方面的现状,得出:我国基本农田的保护任务艰巨而道路漫长,应该将理论研究与技术运用相结合。
在研究理论问题的同时,更应注重技术上的创新,在具体的保护工作中,结合运用计算机技术,最为普遍的是“3S”技术,将此技术运用到实际中,建立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基本农田保护体系。
关键词:基本农田;基本农田保护技术;综述中图分类号:F301.2文献标识码:A近几年来,我国一方面因人口大量增加造成耕地的明显减少,另一方面,各项建设和事业发展导致耕地净减少问题十分突出,基本农田保护受到严重威胁。
基本农田保护的结果直接关系国计民生,关系国家的粮食安全和社会稳定,因此,我国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仍然遏制不了耕地面积的锐减,基本农田保护也受到了严重的挑战,粮食安全受到威胁,经济建设和粮食安全的矛盾更加尖锐[1]。
本文从基本农田的概念内涵、理论研究与技术研究三方面概述了目前的研究现状。
一、基本农田的概念在我国,最早提出“基本农田”一词,可追朔至1963年黄河中下游水土保持工作会议上关于“建立旱涝保收、产量较高的基本农田”的决议中[2]。
1998年的《基本农田保护条例》所称的基本农田,是指按照一定时期人口和社会经济发展对农产品的需求,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不得占用的耕地[3]。
由于基本农田内涵的界定是一个不断更新的过程,与土地利用理论和技术发展,可持续发展理论和社会经济发展过程密不可分,黄贤金学者就从三个方面对基本农田的内涵进行了界定,即从生产利用的角度定义以质量为核心的基本农田,从战略意义和生产利用的角度定义基本农田,从可持续发展和战略意义的角度定义基本农田[4]。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业文献综述题目: 当前我国耕地保护质量研究综述**: **学院: 公共管理学院专业: 土地资源管理班级: 土管102学号: ********指导教师: 王群职称:副教授2013年6 月13日南京农业大学教务处制当前我国耕地保护质量研究综述指导教师:王群作者:张朕摘要:耕地是土地的精华,耕地保护是关系我国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全局性战略问题。
我国是一个人多地少的国家,在耕地高强度开发和耕地数量日趋减少的背景下,如何保护耕地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因此,无论后备耕地资源丰富与否,国家和政府均应把保护耕地质量作为缓解耕地供需矛盾、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措施。
基于这样一种态势,本文对耕地质量保护现状进行论述,并提出一些切实可行的对策,期望对更好的保护耕地质量有所裨益。
关键词:耕地保护;质量;存在问题;综述Present Research Summarization on Cultivated Land QualityProtection in ChinaZhang Zhen Wang QunAbstract:The essence of the land is cultivated land.Cultivated land protection is a global strategy for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China's economy and society. China is a country ,more people and less land.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high strength development of cultivated land which keeps decreasing,how to protect the quality of cultivated land is of importan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Whether reserved cultivated land resources are rich or not, therefore, countries and governments should regard the protecting the quality of cultivated land as the fundamental measures to ease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supply and demand of cultivated land and realizing the sustainable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Based on that,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problems of cultivated land, and puts forward some practical and feasible countermeasure, expecting to protect the quality of cultivated land well.Key words: protection of cultivated land;quality ;existing problems;ways of protection引言耕地保护不仅关系到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而且直接牵扯到子孙后代的生存。
对耕地保护的重要性、迫切性,可以说在中国上下已经形成共识。
从社会和经济角度来看,耕地保护强调的是耕地质量的保护和提高。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土地管理切实保护耕地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规定:“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必须严格按照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要求,做到本地耕地总量只能增加,并努力保护和提高耕地质量。
”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无论在思想意识上,还是实际运作中,当前对耕地质量动态平衡的认识和做法与中央的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
这从今年来报刊上论及耕地质量的文章尚不及耕地数量的文章的十分之一就可见一斑。
因此,亟待全面认识我国耕地资源的现状及其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性,完整、准确地理解和贯彻《通知》精神,保护和提高耕地质量,确保我国农业持续高效地发展。
1、耕地质量保护的实质耕地资源是国计民生的根本依托,只有保证足够数量和相当质量的耕地,才能保证国家的粮食安全,保障社会经济协调发展(张凤荣,2004)[1]。
耕地是土地的精华,是农业最基本的生产资料,直接关系到全国十几亿人口的生存(徐彬彬、李德成,1999)[2]。
目前我国是世界上耕地保护制度最为严格的国家,“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政策是耕地保护的重要政策[3]。
通过土地整理、复垦、后备资源开发等手段实现“占一补一”,在耕地数量上能基本上保持动态平衡;然而在耕地质量保护上未给予足够的重视,使得土地的不合理利用行为增多,从而造成耕地质量的总体水平下降。
目前耕地质量概念及内涵没有统一提法。
赵登辉和郭川[4]从耕地的自然属性角度认为耕地质量是耕地的综合属性,主要由耕地土壤肥力和耕地位置决定,其中耕地土壤肥力是耕地的本质属性,包括满足农作物生长和发育所需要的水、营养、空气和热量的能力; 耕地的位置由耕地空间地域性决定。
刘友兆等[5]认为耕地质量是构成耕地的各种自然因素和环境条件的总和,表现为耕地生产能力的高低、耕地环境状况的优劣以及耕地产品质量的好坏。
李丹等[6]认为耕地质量包含耕地本底质量、健康质量和经济质量3个方面,其中本底质量构成耕地质量的基础,是耕地质量的自然属性; 健康质量是耕地质量的环境属性; 经济质量是用来衡量经济发展对于耕地质量所带来的影响。
赵春雨和朱永恒[7]则认为耕地质量是指满足人们生态需求和生产需求的耕地状况和条件。
孔祥斌等[8-10]认为耕地质量是自然、社会、经济与技术进步综合影响结果,具有多种属性和功能表现形式。
吴群等[11]认为耕地质量是一个综合的概念,包括耕地的自然质量和耕地的利用质量两个方面,其中耕地的利用质量是指耕地利用的集约程度、投入产出能力、经济效益和环境污染状况。
陈印军等[12]认为耕地质量是耕地土壤质量、耕地环境质量、耕地管理质量和耕地经济质量的总和。
我国行业标准《全国耕地地力调查与质量评价技术规程》中将耕地质量定义为耕地满足作物生长和清洁生产的程度,包括耕地地力和土壤环境质量两个方面[13]。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不同研究角度对耕地质量的定义侧重点是不同的。
例如从土壤研究角度,耕地质量主要是指耕地基础地力和耕地的土壤肥力,而从土地利用研究角度来看耕地质量主要是指土地环境、土地区位和土地的投入产出等方面。
耕地基础地力是由耕地土壤的地形和地貌条件、成土母质特征、农田基础设施及培肥管理水平、土壤理化性状等综合构成的耕地生产力[14](王蓉芳,1996)。
传统的土壤肥力概念是指土壤从营养条件和环境条件方面供应和协调作物生长的能力,肥沃土壤能平衡地向植物供应养分元素,并不引起毒害[15-16]。
土壤肥力分为自然肥力和人为肥力。
前者指在五大成土因素( 气候、生物、母质、地形和年龄) 影响下形成的肥力,后者指长期在人为耕作和其他各种农事活动影响下表现出的肥力。
耕地质量、耕地基础地力及土壤肥力三者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土壤肥力是耕地基础地力形成的基础,而耕地基础地力则是耕地质量的主要部分。
综合以上研究结果,笔者认为,耕地质量是多层次的综合概念,是指耕地的自然、环境和经济等因素的总和,相应地耕地质量内涵包括耕地的土壤质量、空间地理质量、管理质量和经济质量四个方面。
具体而言,土壤质量是指土壤在生态系统的范围内,维持生物的生产力、保护环境质量以及促进动植物和人类健康的能力[17],耕地的土壤质量是耕地质量的基础; 耕地的空间地理质量是指耕地所处位置的地形地貌、地质、气候、水文、空间区位等环境状况; 耕地的管理质量是指人类对耕地的影响程度,如耕地的平整化、水利化和机械化水平等; 耕地经济质量是指耕地的综合产出能力和产出效率,是土壤质量、空间地理质量和管理质量综合作用的结果,是反映耕地质量的一个综合性指标[18]。
2、耕地质量保护存在问题在耕地质量保护上尽管采取了很多相关的积极措施,但问题依然存在。
2.1法律、法规仍不够完善目前,我国已出台多部与土地相关的法律、法规及政策文件,但笔者认为,详细描述耕地质量保护的并不多,大多数只是把耕地总量中的数量和质量统一起来,在耕地减少的过程中数量的减少是显性的,质量的减少是隐性的,在强调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时往往会忽视耕地质量的动态平衡,使得耕地质量未得到足够的重视或者说硬性度不够。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土地管理切实保护耕地的通知》、《土地管理法》和《基本农田保护条例》主要针对的是耕地的数量管理而对耕地的质量管理相对不够明确,至今尚无可操作的耕地质量管理法规,对提高耕地的质量,改土培肥的经费投入少,导致各地在耕地的保护管理上存在重数量轻质量的倾向。
土地法律、法规、制度等缺乏可操作性的技术规范造成耕地隐性流失。
在耕地质量保护相关法律上国家机关没有相应的管理和保护依据,使土地利用者在耕地质量保护方面没有相关法律法规的明确规定。
笔者建议: 尽快制定《耕地管理法》,通过立法确立耕地管制、利用、保护、开发和监督管理等法律制度。
2.2从全局来看耕地质量保护在动态平衡中仍存在问题在重视耕地总量动态平衡以来,也逐步认识到了耕地质量平衡的重要性,并采取了相应的有效措施。
但我国是一个地大人多的国家,而且耕地的自然条件相差很大,耕地分布不合理,造成耕地总体质量水平不高,生产水平低,北方人均耕地的数量多于南方,但耕地产出率南方明显高于北方。
由于我国南方城市化、工业化过程较北方快,大量耕地尤其是城市郊区,交通沿线优质良田大量被征用,而补充耕地质量存在不平衡,使得耕地质量降低或退化。
同时,对我国西部而言,土地盐碱化、沙化、水土流失、荒漠化比较严重,后备资源较南方等发达地区丰富,但其发展难度较大,质量明显跟不上。
因此,今后协调区域内部以及区域之间的耕地质量难度较大。
2.3相关技术还不够成熟通过土地整理、复垦、后备资源的开发,可以增加相当数量和质量的耕地,通过建立耕地质量评估制度和耕地占补平衡质量评价标准体系,以及农用地分等定级制度,可以对存量或增量耕地进行检测和质量评价,从而建立保护机制。
然而国内耕地质量保护评价体系尚不完善,缺乏可操作性强的耕地占补平衡质量评价标准。
耕地占补平衡的验收,尤其是质量平衡的验收,缺乏可操作性强的、切合实际的考核标准和办法[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