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新村运动的经验与教训
感悟韩国新村运动
一家之言前一段时间,国内忽然兴起了一场向韩国“新村运动”学习的运动,对此我曾相当不以为然,觉得这只是又为少数农业口官员公费旅游增加了一个巧妙借口罢了。
但看了韩国前总理、现任“新村运动”中央会会长的李寿成对“新村运动”的经验介绍后,我发现韩国经验确有不少可取之处,其中有两点特别值得我们借鉴:李寿成说,为了帮助农村培养人才,当时的韩国政府规定,“大学在招生时都必须保证录取一定比例的来自农村的考生,不仅全部免费,政府还提供奖学金。
”这样的规定,对农村来说,至少可以产生两个方面的积极影响:第一,保证了农村青年平等的受教育权。
因为农村的基础教育无疑是远远落后于城市的,如果按照同一分数线录取农村考生和城市考生,实际上就是以形式上的平等掩盖了实质上的不平等。
规定大学对农村考生的录取比例,就是对这种不平等的矫正;第二,对农村大学生实行全部免费并且提供奖学金的做法,确保了这些学生在学成之后能够怀着一种感恩的心情重返农村。
成为“新村运动”的骨干力量。
反观我国的现实,一方面,农村青年平等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目前还没有制度性的保障,一个指标性的数字就是在我国9亿农民中,能够进入北大、清华就读的学生,还不如北京一个城市的多;另一方面,贫困的农村青年同样要支付高额的学费,这些钱主要是他们的家庭靠节衣缩食、借贷乃至卖血、卖肾换来。
他们毕业之后自然首先考虑的就是要赶快挣钱收回成本,这时若要求他们回农村服务,不仅是不现实的,甚至是c)58不道德的。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宏大的事业,需要大量的人才投入其中,如果我们不能建立一套能够有效为农村输送人才的制度,新农村建设也恐怕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了。
李寿成介绍说,“新村运动”的基本精神是“勤勉、白助、协同”,正是这种精神保证了“新村运动”的成功,他还特别强调,“协同就是合作的意思”。
中国农民的勤勉不言而喻,甚至是举世闻名的;中国农民也不缺乏自助精神,至少从“大包干”在全国推广开始,他们就已经习惯了这一点;唯一的一块“短板”,看起来就是“协同”,也就是合作了。
考察韩国新村运动报告.pdf
韩国的新村运动在推动韩国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也得到了国际社会的一致肯定与好评。
那么,新村运动的经验到底是什么?我们在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中应当如何借鉴这些经验?结合这些问题,4月16日至20日,我们胶南市赴韩国学习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全体成员到位于京畿道城南市的韩国中央研修院、农村振兴厅、农村公社及示范村、哈哪罗超市就新村运动情况进行了理论学习和实地考察,并与有关的教授学者结合中国现状进行了讨论,现将有关学习情况及对我们国家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认识体会报告如下。
一、韩国新村运动的背景、做法、成果及存在问题 (一)新农村开始的背景。
韩国新村运动起源于农民自己的创造。
在上世纪50、60年代,韩国因南北战争和秩序混乱等原因,经济发展处于瘫痪状态,人均GDP不足100美元,农村人口占到80%。
直到70年代,韩国农村80%的农民住的是茅草房,70%的农户点的是煤油灯,一些群众吃不饱,甚至于靠草根来维持生活,是世界上最贫穷的的国家之一。
在60年代遇到大灾之后,一些村子的群众为了过好日子,自发组织起来维修通往乡村的公路。
当时的总统朴正熙在视察工作中发现这些典型后,产生了开展新乡村运动的想法。
开始时由政府向全国3.2万个村子每村发放335袋水泥,要求用于改善农村基础设施。
有一半的村庄利用这些水泥集体整修了村庄、房屋、灶台、水井等,还有的村庄将水泥分给了各家各户,也有三分之一的村子水泥被浪费,政府在检查的基础上,对做得好的村子增发了500袋水泥和1吨钢筋。
政府通过差别支援,倡导自立精神,帮助穷困村的群众向富裕村发展,促进了新村运动的全面开展。
当过小学老师的朴正熙总统亲自将“勤勉、自助、协同”确立为新村运动精神,并且谱写了《新村之歌》。
歌中唱到:“清晨钟声响起来,新的一天开始了。
你我咱们快起来,建设我们的新村。
美好家园咱新村,以我们力量造起来。
”还设计制作了有三片绿色叶子、黄色背景的新村运动旗帜和徽章,有新村指导者标志服装。
韩国新村运动
韩国新村运动韩国新村运动,是20世纪60年代朝鲜战争后的一场重要的社会变革运动。
该运动涌现在韩国新村地区,被认为是韩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本文将从背景、主要内容和影响三个方面来探讨韩国新村运动。
韩国新村运动的背景,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朝鲜战争后的韩国社会。
战后韩国遭受了严重的破坏,社会经济困难重重。
为了重建国家,政府推行了以经济工业为中心的发展战略。
然而,这一发展战略使得韩国城市化进程过于急促,导致城市的环境污染、社会不公等问题凸显。
作为反应,韩国新村运动崛起。
韩国新村运动的主要内容是通过自愿者、学生以及社区居民等参与者,在农村地区开展环境整治、社会服务和文化交流等活动。
他们通过种树、搞环保、做义工等方式,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推动社会进步。
这些活动不仅改善了韩国城乡环境,还加强了社区凝聚力,提升了居民的幸福感。
同时,韩国新村运动还倡导了一种简朴、环保的生活方式,引领了一种新的社会价值观。
韩国新村运动的影响深远。
首先,该运动促进了韩国城乡一体化的发展。
通过参与社会活动,农村地区的居民和城市居民之间的距离缩短,增进了相互理解和合作。
其次,韩国新村运动推动了环保意识的提高。
通过环保活动,人们更加关注环境保护,提倡绿色生活。
此外,韩国新村运动还对年轻一代的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激励他们积极参与社会事务,为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总之,韩国新村运动是一场积极向上的社会变革运动。
通过环境整治、社会服务和文化交流等活动,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这场运动不仅改善了韩国城乡环境,促进了社区凝聚力的提升,还推动了环保意识的普及。
最终,韩国新村运动对韩国现代化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韩国社会变迁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韩国的新村运动
村) 。
勤勉精神提倡勤奋,韩国的民族正是处于不勤
劳就不能生存的环境之中。如前所述,如果不通过
春季到秋季勤奋劳动准备吃的和穿的,就不可能越 过寒冷冬季。
在村里,由新村指导者和开发委员一起制定出
同体上。
在于自己”的主人公精神。
协作精神是指合起力量争取更大效率的精神。 比起 自己单干,众人合起来会取得更大的成效。这 里含有集体意识与和谐团结的精神。 新村运动的宗旨是建设美好的家园 ( 区域) 、健 康的社会、自豪的祖国,建立幸福的共同体,进而 实现人类的共同繁荣和世界和平。
城市劳动者的收人 6. 44万韩元还多一点。1 4年 9 7
末, 8 9%的村落达到了自 立村的标准。
( )扩展为全体国民运动 3
新村运动在农村获得如此成功之后, 1 4 从 9 年 7
开始扩展到城市、职场、工厂、学校等各个领域。 在城市,为了消除社会不合理现象,形成健全 的社会风气,建设一个美丽幸福的城市,开展了遵 守三大秩序的运动。 第一,在精神秩序方面,为了克服由城市特性 引起的个人主义和利己主义,主要侧重于加强邻里 关系、宣扬忠孝思想等传统伦理和集体意识。 第二,在行动秩序方面,主要有遵守街道秩序、 遵守公共道德、守约守时、禁止酒后丑态等。 第三,在环境秩序方面,主要是实行门前三包、 整顿大街环境、清理生活环境 、保持河川清洁等。 在职场,通过形成员工整体感 ( 即和谐 与团 结) 、整顿职场环境、改善业务等,开展了职场发展
在农村地区,普及各种务农技术的书籍帮助了农民 增加收人。 2 新村运动的理念与哲学 . 新村是由 新”与 “ “ 村”复合而成的合成语。 “ 新”是指 “ 新的” “ 、 更好的” ,含有脱壳、蜕皮、 变化、改革之意;“ 村”是最小的基础生活共同体, 在区域里是指 “ 里弄、居民小区、乡村” ,根据不同 的生活共同体规模 ,还可意指城市、农村、国家、 地球。而且在空间上还可以表现在职场、学校等共
韩国新村运动的经验与启示
生。 国新村运动大体上包含 了以下4 韩 个主要诉求 : 一 是立足本 国增加农产品供给 ,扩大粮食供应 ,减少对 农 产品外援 的依赖性 ;二是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和 生活
基金 项 目:湖 南省软科 学 重点项 目(0 7 K 0 1;国家社 2 0Z 22 ) 会科 学基金 项 目(7 J 0) 0 BY12 作者 简介 :吴 晓霞(90) 18 一 ,女 ,湖南 湘 阴人 ,硕 士 ,从事 农业 经济管 理研 究 。
庄 推行 了新农村打造试点事业 ,这 次试点包括 1项重 0 点内容 :绿化 山地 ,拓宽村道 ,维修 河堤 ,设置堆肥
和颂扬 。韩 国新 村运 动大体 上包含 了以下 4 政治 诉求 :一是 立足 本 国增 加农产 品供 给 ,扩 大粮食供 应 ,减少 对农产 品 个 外 援 的依赖性 ;二是 改善农 村基 础设施 和 生活条件 ,降低 农村 人 1 3向城市 的流动 速度 ;三是 帮助农 民增 加收 入 ,减少 城
从2 世纪6 年代开始 ,韩国就采取 了出口导向的 0 0 工业化 发展战略 。在这一 战略的推动下 ,韩国工业化 和城镇化得到飞速发展 ,成就 了 “ 汉江奇迹 ” ,为其 跻身亚 洲 “ 四小龙”奠定了坚实 的工业基础 。但 是在
工业化 和城镇化快速发展 的过程 中,农业和农村 发展 相对缓 慢,一些矛盾 1渐 尖锐 。 3
第9 卷第 6 期
吴晓霞等 韩 国新 村运 动的经验与启示
场, 清理河塘 ,管道 和水井的修补和整治 ,村庄卫生 , 建公共洗衣 场 ,钻公共水井 ,消灭 鼠害 。
韩国-日本农村建设成功经验与对我国借鉴
韩国\日本农村建设成功经验与对我国的借鉴摘要:笔者通过分析韩国和日本农村建设的背景和其成功经验,对我国农村建设情况提出借鉴对策,有利于进一步开展新农村建设的研究工作。
关键词:韩国;日本;农村建设;借鉴1 韩国、日本农村建设成功经验1.1韩国新村运动(1)背景自1962年以来,韩国开始大力推进以工业化为中心的五年经济发展规划,经济发展进入腾飞期,但随之带来城镇差距进一步加大。
大量的农业劳动力转移到城市,一方面使城市承受过度的人口负担,带来交通、住宅、教育等方面的短缺,成为一种城市隐患;另一方面,农村劳动力减少直接导致农业生产力下降,农业生产成本的增加,使农业处于停滞状态。
以城市为主的工业化,给城市和农村带来了工业化本身不能解决的问题。
而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从根本上减少城市与农村的经济发展差距。
显然,单靠增加农民收入并不能解决上述问题。
新农村运动就是在这种时代背景下产生的,它旨在消除工业化带来的经济发展不平衡,从根本上改善农村生产条件和居住环境,并增加农民收入。
(2)成效①农村基础设施得到改善新村运动一开始,全国大部分农村都组织实施了修建桥梁、改善道路的工程。
1971~1975年间,全国农村工架设65 000多座桥梁,各村都修筑了宽3.5米,长2~4公里的进村道路。
到70年代末,基本实现了村村通车,极大的改善了韩国农村地区的交通状况。
同时,兴修灌溉设施和排水沟等生产性基础设施,为发展农业生产发挥了巨大作用。
②农民收入有了较大提高新村运动突出成就在于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城乡收入差距明显缩小。
韩国农民收入明显提高是从70年代开始的。
1970年,农户年人均收入137美元,到1978年,农户年人均收入649美元,进入上世纪90年代以后,韩国的农业与农村经济发生了巨大变化,农村居民和城市居民的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
1993年,农村居民的收入已达到城市居民的95.5%;到2004年,韩国人均gdp己跃升至1.4万美元。
韩国新村运动
韩国新村运动在上个世纪70代初,韩国工农业发展严重失调,城市居民和农民的年平均收入水平差距拉大,农村劳动力老龄化严重,农村人口的大量无序迁移等带来了诸多的城市问题和社会难题。
韩国政府开始实施“新村运动”,其主要做法:一是在“新村运动”发展初期主要采用政府主导型的发展模式,由政府通过对改善农民居住环境和生活质量、新村项目开发和工程建设、新村教育等公共基础设施的投资来扩大内需,消化过剩的产能,逐步缩小城乡差距,充分调动了农民建设新农村的积极性。
二是在“新村运动”发展中期采取政府培育、社会跟进的发展模式,政府把工作重点转移到鼓励发展畜牧业、农产品加工业、特色农业、农村保险业以及农协组织的建设上来,逐步培育社会发展实体,为今后国民自我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是在“新村运动”发展的后期逐步转入国民主导型发展模式,让既具有客观生存与发展规律又有助于农村经济、文化发展的机构,如农业科技推广、农村教育机构、农村经济研究等组织机构在新农村运动中发挥主导作用,政府只是通过制定规划、协调、服务,运用财政、服务等手段,为国民的自我发展创造更有利的环境。
韩国新村运动的发展历程韩国政府在组织实施新村运动的过程中,制定了阶段性目标,至今已开展30年,取得了超出预期目标的效果,实现了一个发展中国家跨越式、超常规发展的模式。
基础建设阶段(1971~1973年):目标是改善农民的居住条件,如改善厨房、屋顶、厕所,修筑围墙、公路、公用洗衣场,改良作物、蔬果、畜禽品种等。
自1970年冬季开始,政府无偿提供水泥、钢筋等物资,激发农民自主建设新农村的积极性、创造性和勤勉、自助、协同精神。
由中央内务部直接领导和组织实施,建立了全国性组织新村运动中央协议会,并形成了自上而下的全国性网络,同时建立新村运动中央研修院,培养大批新村指导员。
新村运动经过基础建设阶段,初步改变了农村的生活居住条件,引起了广大农民的共鸣,调动了他们立足家乡、建设家乡的积极性,妇女也开始参与各种社会活动。
考察韩国新村运动报告3篇
考察韩国新村运动报告3篇考察韩国新村运动报告第1篇韩国的新村运动在推动韩国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也得到了国际社会的一致肯定与好评。
那么,新村运动的经验到底是什么?我们在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中应当如何借鉴这些经验?结合这些问题,4月16日至20日,我们胶南市赴韩国学习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全体成员到位于京畿道城南市的韩国中央研修院、农村振兴厅、农村公社及示范村、哈哪罗超市就新村运动情况进行了理论学习和实地考察,并与有关的教授学者结合中国现状进行了讨论,现将有关学习情况及对我们国家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认识体会报告如下。
一、韩国新村运动的背景、做法、成果及存在问题(一)新农村开始的背景。
韩国新村运动起源于农民自己的创造。
在上世纪50、60年代,韩国因南北战争和秩序混乱等原因,经济发展处于瘫痪状态,人均GDP不足100美元,农村人口占到80%。
直到70年代,韩国农村80%的农民住的是茅草房,70%的农户点的是煤油灯,一些群众吃不饱,甚至于靠草根来维持生活,是世界上最贫穷的的国家之一。
在60年代遇到大灾之后,一些村子的群众为了过好日子,自发组织起来维修通往乡村的公路。
当时的总统朴正熙在视察工作中发现这些典型后,产生了开展新乡村运动的想法。
开始时由政府向全国3.2万个村子每村发放335袋水泥,要求用于改善农村基础设施。
有一半的村庄利用这些水泥集体整修了村庄、房屋、灶台、水井等,还有的村庄将水泥分给了各家各户,也有三分之一的村子水泥被浪费,政府在检查的基础上,对做得好的村子增发了500袋水泥和1吨钢筋。
政府通过差别支援,倡导自立精神,帮助穷困村的群众向富裕村发展,促进了新村运动的全面开展。
当过小学老师的朴正熙总统亲自将"勤勉、自助、协同"确立为新村运动精神,并且谱写了《新村之歌》。
歌中唱到:"清晨钟声响起来,新的一天开始了。
你我咱们快起来,建设我们的新村。
美好家园咱新村,以我们力量造起来。
韩国新村运动的做法和启示
韩国新村运动的做法和启示韩国新村运动始于上世纪70年代初,是由总统亲自倡导、政府强力推动、全体国民参与的一场轰轰烈烈的改革农业、改变农村、改造农民的大变革运动。
一、韩国新村运动的基本历程(一)历史背景。
60年代中期,韩国实施出口工业战略,在美国等国家的支持下,工业原始积累初具规模。
但农业落后,农民贫穷,工农脱节,城乡差距拉大,贫富差别悬殊。
人均国民收入只有85美元,农业劳动力占就业总人口的63%。
“住草屋,点油灯,吃两顿饭”是当时韩国农民的真实写照。
60年代末,80%的农户住茅草房,50%的村庄无法进汽车,20%的农户通电,80%的农民不能温饱,农民意识消极懒惰。
(二)战略转变。
1970年开始,朴正熙政府开始倡导“新村运动”,把实施“工农业均衡发展”放在首要地位,逐步实施了由先工业化发展战略,向工农并行发展战略的转变。
主要采取农村开发战略和精神开发战略与公民运动相结合,逐步实现了生活条件、居住环境的改变和经济的快速增长,国民精神也得到了极大提高。
(三)发展过程。
1970-1980年为启动推进阶段。
目标是改善农民生活生产条件,改屋顶、改厨房、改厕所、打水井、架桥修路等。
政府无偿提供部分水泥、钢筋等物资,激发村庄和农民自主建设的积极性和勤勉、自助、协作精神。
建立新村运动协会,形成自上而下的全国性网络,并且建立新村运动研修院,大批培养新村指导员。
在继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着力帮助农民增加收入。
1974年农民整体脱贫,城乡差距缩小。
1980-1990年为加速建设阶段。
大幅度调整新村运动的政策和措施,建立和完善全国性新村运动民间组织。
政府通过规划、协调、服务,提供必要的财政、物质、技术支持,着重调整农业结构,发展农村加工业,改善农民生活环境和文化环境,强化民间青年会、老人会和妇女会的自助合作精神。
1988年经济收入和生活水平已接近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准。
1990年以后为全面发展阶段。
城市繁荣发展逐步向农村扩散,新村运动带有鲜明的社区文明建设与经济开发特征。
考察韩国新村运动报告
考察韩国新村运动报告—WORD版
【本文为word版,下载后可修改、打印,如对您有所帮助,请购买,谢谢。
】
考察韩国新村运动报告
韩国的新村运动在推动韩国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也得到了国际社会的一致肯定与好评。
那么,新村运动的经验到底是什么?我们在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中应当如何借鉴这些经验?结合这些问题,4月16日至20日,我们胶南市赴韩国学习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全体成员到位于京畿道城南市的韩国中央研修院、农村振兴厅、农村公社及示范村、哈哪罗超市就新村运动情况进行了理论学习和实地考察,并与有关的教授学者结合中国现状进行了讨论,现将有关学习情况及对我们国家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认识体会报告如下。
一、韩国新村运动的背景、做法、成果及存在问题
(一)新农村开始的背景。
韩国新村运动起源于农民自己的创造。
在上世纪50、60年代,韩国因南北战争和秩序混乱等原因,经济发展处于瘫痪状态,人均GDP不足100美元,农村人口占到80%。
直到70年代,韩国农村80%的农民住的是茅草房,70%的农户点的是煤油灯,一些群众吃不饱,甚至于靠草根来维持生活,是世界上最贫穷的的国家之一。
在60年代遇到大灾之后,一些村子的群众为了过好日子,自发组织起来维修通往乡村的公路。
当时的总统朴正熙在视察工作中发现这些典型后,产生了开展新乡村运动的想法。
开始时由政府向全国3.2万个村子每村发放335袋水泥,要求用于改善农村基础设
第1 页。
韩国新村运动
韩国新村运动韩国新村运动始于上世纪70年代初,是由总统亲自倡导、政府强力推动、全体国民参与的一场轰轰烈烈的改革农业、改变农村、改造农民的大变革运动。
一、历史背景从政治角度看, 近代以来韩国韩国政治一直处于动荡之中, 社会秩序混乱, 腐败盛行。
1961 年朴正熙领导的军事政变的成功为韩国社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机遇,为了建立稳定政治秩序, 必须发展经济, 改变农村地区的极端贫困状况。
从经济角度看, 韩国长期贫穷落后,人多地少。
60年代中期,韩国实施出口工业战略,在美国等国家的支持下,工业原始积累初具规模。
但相比之下, 农业则落后了许多, 城乡发展严重失衡, 社会矛盾加剧, 广大农民面临绝境。
韩国农村的落后状况, 已经成为韩国工业和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
从社会角度看, 当时韩国农村的生活条件非常差。
改善生活环境、缩小城乡差距成为韩国农村发展的重要要求。
二、发展进程在韩国新村运动的30 年中, 政府制定具体的阶段性目标, 其发展进程可分为几个阶段:( 1) 基础建设阶段( 1971~1973 年) 。
这一阶段目标是改善农民居住条件, 政府无偿提供水泥、钢筋等物资, 激发农民自主建设新农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并且建设一些新村建设协会, 推动新村运动, 政府还派新村指导员以进行协调领导工作。
( 2) 扩散阶段( 1974~1976 年) 。
这一阶段, 新村运动迅速向城镇扩大, 成为全国性的现代化建设活动。
同时, 政府派人到新农村进行科技文化推广活动, 帮助农民增收。
( 3) 充实和提高阶段( 1977~1980 年) 。
这一阶段, 随着城乡差距的逐步缩小, 政府推进新村运动的重点放在发展畜牧业、农产品加工和特色农业方面, 更加注重活动内涵和社会实效。
( 4) 国民自发运动阶段( 1981~1988 年) 。
这一阶段, 政府大幅度调整了有关新村运动的政策和措施, 建立和完善全国性的新村运动民间组织, 培训、宣传工作由这些组织来承担, 政府只是宏观规划和引导。
赖晨-论韩国新村运动的得失
论韩国新村运动的得失及其启示赖晨摘要:本文论述了韩国新村运动的积极性和消极性效果及其原因,并对我国新农村建设提出几点建设性意见。
首先,制度改革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前提。
其次,国家应当限制“黑洞”行为,保护农民利益从而调动农民的积极性。
最后,科学规划、科学决策,因地制宜,反对封建家长制的瞎指挥、一刀切、形式主义花架子和官僚主义弊政。
关键词:韩国;新村运动;新农村建设一韩国新村运动的经过为了解决城乡差距带来的政治、经济、社会等问题,韩国进行了新村运动。
韩国的新村运动从1970开始,到1979后走向消亡,一共经历了十年的时间,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1970—1973),主要是环境改造阶段。
其主要目标是改善乡村居民的生活环境条件。
第二个阶段(1974-1976),主要是发展生产和增收阶段。
这个阶段的主要目标是发展生产和增加农民的收入。
第三个阶段(1977-1979),精神启蒙阶段,其主要目标是精神启蒙,通过启蒙,全面地提高和巩固运作成果。
二韩国新村运动的积极性效果及其原因十年间,韩国政府投入2.8万亿韩元,参加新村运动人次达到11亿人次,取得了一定的积极性效果,可以说其积极性效果超过了其消极性的效果。
首先,农民的生活环境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这是最为明显的成果,到1977年,作为农村贫穷标志的稻草、麦杆房全部更换为砖瓦房。
所建立的供水系统和排污系统,大大改善了农村的卫生条件,减少了由水源引起的疾病。
村庄的重建工程,改变了村庄不合理的布局,美化了村庄环境。
其次,农民的收入迅速增加。
1970年,农户的人均收入是137美元,到1978年,农民的人均收入达到了649美元,8年增长了4.8倍。
在七十年代中期,农民的人均收入甚至超过了城市居民。
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有三方面:一是来自农业收入。
如扩大经济作物、饲养、专业化生产区、合作耕种和售卖提高的收入。
二是通过创造非农业就业机会来提高收入。
农村进行的一系列基础设施建设,环境改造建设吸收了大量的农村闲散劳动力。
考察韩国新村运动报告
考察韩国新村运动报告近年来,韩国新村运动备受关注,这场运动致力于通过建设新的城市和社区,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和环境。
为了更好地了解这场运动的背景、特点和影响,本文将对韩国新村运动进行考察和分析。
一、运动背景韩国新村运动始于20世纪50年代,当时韩国的城市和社区面临着严重的基础设施和环境问题。
长期的战争和过度的工业化,使得城市、社区的环境极为恶劣,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健康受到了严重的影响。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政府开始实施新村运动,将人们从城市转移到新建的社区。
运动的目的是通过优化城市规划、提高环境质量、改善生活条件,以及促进社会和谐与发展。
二、运动特点1.创新城市规划:韩国新村运动采用了全新的城市规划理念,通过科技和现代化手段,建立了更加高效、舒适、安全和生态化的城市。
例如,新村运动提倡多层次建筑,将不同的功能分层,使城市空间更加合理和有序;新村中各种公共设施、交通运输系统的建设也大有改善,使得居民出行更加便利和快速。
2.提高居民生活质量:新村运动以人为本,注重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
政府通过建设更多的豪华住宅、提供优质的教育和医疗条件、改善城市环境和交通状况,使得居民的生活更加舒适和自由,同时也带动了经济的发展。
3.注重环境保护:环境问题是韩国新村运动的一个关键点。
运动中政府加大了环保投入,通过改善空气和水质,减少污染物的排放,提高垃圾处理效率等手段,让新村的环境变得更加清洁、安全和宜居。
三、运动影响1.改善城市环境和生态趋势:新村运动给韩国城市带来了很大的改变,一方面大大改善了城市环境,另一方面,新城市以低碳、环保为特点,更加注重生态平衡。
因此,韩国成为了一个维护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的国家。
2.提高人民生活水平:韩国成为了世界上一个最具发展潜力和生活水平的国家之一。
这与韩国新村运动有着密切的关系。
政府通过新村运动等措施,大力推进了城市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繁荣,让更多的人享受到生活的美好。
3.创造了新的城市发展模式:韩国新村运动的成功,让全世界看到了一个新的城市发展模式。
韩国的新村运动
韩国的“新村运动”是什么?他的经验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什么积极意义上世纪60年代,韩国仍然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
1962年人均GDP仅为82美元,农业增加值占GDP的43%,农业劳动力占就业人口的63%。
全国2 50万农户中80%住茅草房,只有20%的农户通电,5万个自然村只有60%通汽车。
“住草房、点油灯、吃两餐”是当时韩国农民生活的真实写照。
经过40多年的发展,到2004年,韩国人均GDP已跃升至1.4万美元,在工业化、城市化快速推进过程中,实现了城乡经济协调发展和城乡居民收入的同步提高。
这些成绩的取得与韩国“新村运动”不无关系。
“村”——新村运动的基本单元韩国新村运动始于1971年初政府实施的一个实验性项目。
其内容很简单:政府向每个村免费提供335包水泥,让各村自行决定如何用它们来改善村民的生活环境。
同时,政府也提出了十大建议性项目,但不要求强制执行。
有的村庄利用这些材料进行公共设施建设,如修建公共饮水设施、修路架桥等;有些村庄把水泥平分给农户让农户自行决定其用途,而有些农户则干脆把水泥拿到市场上卖了。
这一项目的实施也使政府坚信,政府的投入若要取得比较好的效果,必须有广大乡村民众的积极响应,因此必须加强对民众的“训导”,对他们进行“精神启蒙”。
于是,“精神启蒙”成为开展新村运动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内容。
新村运动的基本动员单元是村,所有新村运动项目都是在村级水平上开展的,因此,所有项目的工程规模也不超出一个村的范围。
有研究者指出了这种动员方式的优点,如熟人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度较高,因而容易处理和协调合作中的利益关系等问题,但其缺陷也很明显,即上不了大项目导致低水平重复和浪费,这在第二阶段的发展生产和提高收入项目方面体现得比较充分。
鉴于新村运动的基本单元是村,韩国政府根据各村在实验项目中利用政府投入的效率对其进行分级(全部村庄被分为3个等级,分别为自强村、自助村和基础村),由此决定政府今后对其“自助项目”的补贴水平,即政府通过项目补贴(包括贴息贷款)来鼓励先进和促进后进。
韩国新村运动的背景、社会特征及其启示韩
韩国新村运动的背景、社会特征及其启示提要:韩国在60年代迅速推进了国家的工业化和城市化,工农业发展严重失去了均衡,农村问题十分突出。
韩国政府和学者们基于国情和农情,经过科学论证,组织实施了新农村建设与发展运动,把经济发展、科技发展和国家伦理道德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在一个资本主义体制和发展中的国家成功地实现了国家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值得我国学习和借鉴。
本文着重对韩国新村运动的发起依据、社会特征、社会效益和如何借鉴进行了分析、评价和比较,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韩国新农村建设一、韩国新村运动的背景(一)国民伦理水平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1945年韩国光复后,国家的科技水平日益提高,为60年代和70年代的经济高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但是,韩国国民的生活伦理水平严重滞后于经济、科技的发展速度。
毁灭性的朝鲜战争,加上长年的政治动乱,以及循环往复的通货膨胀严重地破坏了韩国国民勤俭节约、相互信任的良好社会风尚和民风民俗。
自60年代以来,韩国工农业发展、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的发展严重失衡,因贫富差距暴发户和贫困户之间的矛盾加剧,社会分配不公、官员腐败,加上学潮频繁,社会不断动荡,民愤一触即发。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大批农村年轻人纷纷涌入大城市,一次又一次冲击着农村原有的传统文化、伦理和秩序。
一到政界选举之际,政治家们为了增加选票,提出很多不能兑现的口号作为政治资本,腐蚀了农民健康、淳朴、自助、自立精神。
韩国人多地少,耕地只占全国国土面积的22%,平均每户只有1公顷多。
韩国的人口密度很大,每平方公里480人。
由于人口对有限国土面积的压力日益增大,从而导致地价不断上涨,这种现象尤以城市近郊为显著。
此外,韩国资源匮乏,只有劳动力资源。
基于这种国情,韩国的决策者们一致认为,依靠人力资源开发发展农业与经济是韩国得以快速、持续发展的最佳途径。
人才资本的形成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其中有两项至关重要:(1)国民的科技水平;(2)国民的生活伦理(work ethic)水平。
韩国新村运动的经验及启示
标性与实施的 阶段性结合起来 , 乡统筹发展 , 城 重视对广大农 民的精神培养 , 断增加农民收入 , 不 强化政 府公共
服务 的职能。 [ 关键词 】韩国新村运动 ; 社会 主义新农 村; 勘勉、 “ 自助、 同” 主体 协 ; [ 中图分类号 】F 1.3 32 6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17 55 ( 06 0 0 1 0 62— 9 6 2 0 )5— 0 7— 5
活非常困难 的情况下 , 为提高农 民生活水平而开
展起 来 的。
情况下 , 能踊 跃地拓宽村庄前 面 的马路、 良屋 改 顶、 整顿围墙 , 非常感动。他认 为, 无论政府怎样
支援 , 如没有村 民们 的 自觉性都 是没有用 的。 假
当时韩国农 村的情况可 以概括为这样 3点:
一
因此 , 他产生了用提升农 民的 自助精神和合作精
神来开发农村的想法。17 90年 4月 2 2日, 朴正熙
是农村建设基础差 , 民生活水平低 。16 年 农 92
农民人均 G P仅 为 8 D 2美元 , 全国 20万农户 中 5 8%住茅草房, 0 只有 2 %的农户通 电。“ 草房 、 0 住 点油灯 、 吃两餐 ” 是当时韩国农 民生活 的真实写 照。二是国家实行非均衡的经济发展 战略 , 工农、 城乡差距拉大。韩国的城乡差距在殖 民地时期就
维普资讯
20 0 6年 1 2月
山东工商学院学报
J u n lo h n o gIsi t fB sn s n e h oo y o ra fS a d n n tueo u iesa dT c n lg t
De .2 o c 06 V0 . O N . 12 o 6
一
韩国新村运动的经验与思考
为落实省政府与韩国忠清北道政府签署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黑龙江省与大韩民国忠清北道新农村建设交流协议书》,应韩国忠清北道政府邀请,我省由省农委牵头,组成赴韩国新农村建设培训考察团,于4月17日至4月23日在韩国进行了新村运动理论与实践成果的培训考察。
现将考察韩国新村运动的有关情况介绍如下:一、韩国开展新村运动的基本情况韩国自上世纪70年代兴起,至今旗帜高扬的新村运动是以倡导过好日子为主旨,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运动,是培育“勤勉、自助、协同”精神,塑造民族思想文化和道德的运动,是发端于农村、农民和农业逐步延展到城市经济社会的全体国民运动。
20世纪60年代,韩国政府重点扶持工业和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工业化、城镇化步伐明显加快。
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落后,农民生活水平低下。
80%的农户住茅草房、用不上电,40%的村庄不通汽车。
农村人口年均收入137美元,是城市居民的61%,“住草屋,点油灯,吃两顿饭”,是绝大部分农民生活的真实写照。
农民普遍缺乏自信心,离弃农业农村的风气蔓延,年轻人纷纷涌入大城市,工农业和城乡发展失调日益加剧。
加之市场开放和西方文化浪潮的冲击等因素,使失业、学潮、收入分配不公等一系列社会矛盾凸显,严重影响社会稳定,制约经济健康发展。
支援农业,稳定农村,致富农民,以缩小城乡、工农和区域之间的差距,已经成为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
在这种背景下,韩国政府于1970年4月提出,在全国农村开展新村美化运动,要求农民“用我们的自身力量重新建设我们的农村”,拉开了新村运动的序幕。
韩国新村运动已有30多年历史,经过了由政府主导转向民间主导,由农民运动转向全民运动,由物质基础建设转向现代文明社会建设的重大变化过程,其发展走势大体可分为四个阶段:(一)起步阶段。
20世纪70年代前期,韩国政府倡导农村从生产生活需要、投资少、易见效的事情做起,组织农民开展改善环境,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活动,改良稻草房顶,更换区域围墙、修桥铺路、安装自来水、设置公共洗衣处,建立村会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韩国新村运动的经验与教训
1.新村运动的背景与动因
韩国的“新村运动”,由朴正熙总统在1970 年发起,主要是在政府的主导下,以“勤
奋、自助、合作“为宗旨,旨在改变韩国当时农村落后面貌的一场农村运动。
政治因素:朴正熙通过1961年的军事政变上台后,急需通过政治改革和大力发展经济来证明自己领导的政府的合法性。
城市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同时,需要对农村地域开发来赢得农村居民对其政权的支持。
经济因素:
城市工业化的快速发展使得城乡差距不断扩大:
大量的农村人口流入城市:
社会因素:
农村人口老龄化、妇女化现象严重
社会保障落后:医疗、保险、社会福利等方面城乡差距大。
2.新村运动过程简介
基础设施建设阶段(1971-1973):改善生活环境工程,重点是拓宽村内道路,开设户外洗衣设施,将传统的屋顶、围墙、厨房、厕所更换成更耐用、更现代的设施:1970年11月到1971年7月,韩政府为全国3.5 万个村每村分配335袋水泥,要求开展政府拟定的20个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换房顶,修整村内小巷,建公共澡堂、公共洗衣处、公共饮水设施,绿化荒山,改善厨房、厕所,修筑围墙、公路,改良作物、蔬果、畜禽品种等。
)。
由中央内务部直接领导和组织实施,建立了全国性组织新村运动中央协议会,并形成自上而下的全国性网络,同时建设新村运动中央研修院,培养大批新村指导员。
扩散阶段(1974-1976):新村运动向城镇扩大,出现了工厂新村运动、公司新村运动、学校新村运动、街道新村运动等形式,演化成了全国性的现代化建设活动。
新村建设重点从基础阶段的改善农民居住生活条件发展为居住环境和生活质量的改善和提高,修建村民会馆和自来水设施,以及生产公用设施,新建住房,发展多种经营。
着力帮农民增加收入:调整种植业结构,政府在财政和技术上支持开发21 种经济作物,在山区发展牧业、造经济林;推广农业技术,广泛普及高产水稻新品种“统一稻”。
新村教育,推广科技知识充实提高阶段(1977-1980):政府重点鼓励农民发展畜牧业、农产品和水产品加工业与特产农业,并积极推动农村保险业发展。
同时,为推动乡村文化的建设与发展,政府提供各种建材,支援农村文化设施和开发区建设。
国民自发运动阶段(1981-1988):政府大幅调整政策措施,建立完善全国性新村建设民间组织。
新村建设的培训和信息宣传工作改由民间组织承担,政府的工作重点定位为制订规划、开展协调以及提供必要的财政、物质、技术支持,着重调整农业结构,进一步发展多种经营,大力发展农村金融、流通业,继续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生活和文化环境。
这一时期农村居民普遍认为,其经济收入和生活水平已接近城市居民的水准。
自我发展阶段(1988年后):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韩国新村建设的社区文明建设与经济开发特征逐渐强化,政府致力于国民伦理道德建设、共同体意识教育和民主法制教育,倡导公民自觉抵制社会不良现象。
并积极推动城乡流通业发展。
运动初期为启动农村经济、文
化活动而建立的政府机构、活动内容和形势逐渐弱化,科技教育、综合开发、经济研究等促进农村经济文化发展的组织机构(农业科技、推广、培训组织,农村教育机构、农协、流通、、、)应运而生并逐步发挥出积极的作用。
3.新村运动的主要内容
基础设施建设:新村运动的初级阶段,主要是一些改善乡村居民生活环境的项目:(1)改善乡村公路:1971-1975年间,全国农村共新架设了65000多座桥梁,各村都修筑了宽3.5米、长2~4公里的进村公路。
(2)改善住房条件:1971年,全国250多万户中约有80%住在茅草屋里,到1977年,全国所有的农民都住进了瓦片或铁片屋顶的房屋。
由于改善了农村周围的公路,水泥和钢筋等物资的运费也大大降低,很多农民从外地运来水泥和沙子,改善屋顶工程逐渐转变成以建新房为开端、建设新农村的事业,政府也积极给予贷款支援农民改善居住条件和环境。
(3)农村实现电气化:由政府补助一部分,农民借用低息贷款,加速实现了农村电气化。
农民的生活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家电得到了普及,农民为了购买彩电、冰箱、洗衣机就要储蓄,这又促进了农村储蓄业的迅速发展。
(4)普及自来水:新村运动开始时,村民们自觉地动员起来,把山上的水引到村里的蓄水池后用水管接到每家每户。
因地势高,不宜引水的村庄,就深挖井,再用水管接到每家厨房,用抽水泵取水。
80年代,普及使用汲取地下水的井管挖掘机,农村的饮水条件进一步得到改善,农村环境卫生条件也明显得到改善。
产业发展:主要是农业方面的投入和改善。
(1)丰产新品种的不断开发种植:高产水稻的推广。
同时引进栽培灌溉、排水等技术,整理耕地,进行土壤改良。
(2)区域特产品开发运动:与日本“一村一品”有相似之处。
农村振兴厅于1990年在374个地区推动农村区域特殊产品示范事业,其中包括生产、加工、贮藏、流通等内容。
农村振兴厅并于1990-1992年派遣驻示范区域的指导人员承担该区域的技术指导。
流通问题:韩国新村指导员中央协议会9个道的协议会各自建立市场进行销售。
(3)观光农业:对南北韩直接交流的关口——统一路周边的京畿道高阳市的20个里(村)定位特别开发区进行综合开发。
改善住宅环境;农业开发主要为设施园艺栽培;农业基础设施整备;文化观光设施建设(观光园艺农场、自由休养林、老人休养村、体育设施)。
(4)进入21世纪,发展环境友好型有机农业:建立环境友好型有机农业综合援助机构;回归农业的青年农民教育,开发农业经营教材;饲料生产、加工、储藏机械化;建立有机大米处理设施;开发品牌农产品;建立城乡消费者信赖的直销场地;建立城乡居民交流设施;发展农村旅游业。
福利保障:(1)生活:1978年农业振兴厅内设置农村营养改善研究院,实施有关农村人口营养状况的调查,在原有的222名生活指导员外,增补120名营养指导员,修订营养改善的具体计划与营养指导方法。
(2)居住环境:建设乐园村,包括村庄道路建设、树林带,居住面积未达标准的可以增加,并修建仓库、厕所、澡堂饲育室等基本设施,建立完善读书室、运动场等公共设施。
(3)医疗卫生:90年代以来,国家财政负担农村居民医疗保险的比例由原来的40%提高到60~70%。
定期对农民进行体检,通过合并相邻农协,共同承担重病患者和老人的医疗费。
(4)教育:每年减免一定数量农村困难高考生的注册费、学费,减免农村高中生30%的学费,为农村教师提供优惠条件,改善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优先到农村办专科大学。
此外,建立新村协作幼儿园。
(5)生活:建立福利年金制度,补充或修改生活保护制度,制定合理的农户补偿制度。
新村教育:韩国为配合日益高涨的新村运动,培养大批新村运动的骨干指导员,教育全体国民树立勤勉、自助、协同、自立的新村精神和民主市民意识,于1972年1月14日成立了研修院,1973年5月31日该院曾改为新村指导员研修院,1990年1月1日正式定名为现在的新
村运动中央协议会中央研修院。
(1)地区社会开发教育:培养能带动地区社会发展的新村指导员、地区共同体负责人、公职人员。
(2)意识革新教育:培养全体国民积极向上的时代精神和生活态度。
(3)经营革新教育:培养现代企业所需要的实践能力强、勇于竞争的新时代企业家和公司职员(4)青少年教育:培养富有时代精神和使命感、创造精神和进取心,确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和忠诚、自律、勤奋的青少年。
(5)外国人新村教育:向外国研修人员教授新村运动的做法和成功经验(6)幼师培训教育(7)市民教养教育。
据上世纪90 年代中期统计,培养新村指导员134,627人,社会各界负责人29,335人,职能机关团体3555人,青少年33,258人,外国人1036名,其他行业59,473人,民主市民教育48,867人,共培训1,341,742人。
政府作用:
4.新村运动的问题和教训
与中国的比较:
1.韩国山多耕地少,耕地占国土面积的22%,人口密度大,每平方公里480人。
2.60年代韩国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城乡差距不断被拉大,城市对周边地区人口吸引力越来
越强,大量农村人口流入到城市。
农村中老龄化、妇女化现象严重
3.
参考文献:
1.李水山.韩国新村运动及启示.广西教育出版社.2006
2.陈刚华.韩国“新村运动”起因研究.安徽农业科学.2008
3.石磊.寻求“另类”发展的范式——韩国新村运动与中国乡村建设.社会学研究.2004
4.李水山、黄长春、李鹤.韩国新村运动的核心——新村教育.教育与职业.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