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合指标法及其在测度中国省域城市化水平中的应用_代合治
我国生态、环境、经济系统耦合协调测度方法综述
我国生态、环境、经济系统耦合协调测度方法综述杨玉珍【摘要】Coupling and coordinating ecology, environment and economy system are important paths to resolve problems of resource restriction and environment depravation. Coupling and coordinating methodologies of ecology, environment and economy systems are reviewed and evaluated in this paper. Methods used are classified into six categories as index addition and computation, variance and elasticity, system evolvement, system dynamics, 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 and structure equation model. The imperfect aspects in current study are pointed out.%实现生态、环境、经济系统的耦合与协调是应对资源约束、环境恶化等问题的重要路径.针对我国生态、环境、经济系统耦合协调测度方法进行综述,将其分为指数加成及计量分析法、变异系数和弹性系数法、模糊与灰色理论法、系统演化及系统动力学方法、数据包络分析法、结构方程模型法等类别,并指出当前研究有待完善之处.【期刊名称】《科技管理研究》【年(卷),期】2013(033)004【总页数】4页(P236-239)【关键词】生态经济学;综述;耦合;协调;方法测度【作者】杨玉珍【作者单位】河南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河南新乡 453007【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120.3耦合(Coupling)原是物理学中的概念,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体系或运动之间通过各种相互作用而彼此影响的现象。
城镇化水平测定方法构建与案例
城镇化水平测定方法构建与案例陈晓倩;张全景;代合治;于伟【摘要】城镇化水平作为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城镇化的指标,其测定方法还不甚完善,对其进行研究成为科学评价我国城镇化水平的一个重要课题.城镇与乡村最直观的区别在于人口的集聚程度、人口的职业构成、土地的利用方式,因此,在既有城镇地域界定标准的基础上,选择人口密度、非农业人口比重、建成区面积比重、人均耕地面积等指标作为判断不同政区是否成为城镇地域的基本指标.通过层层设置临界值,合理地界定了城镇地域范围,并核定了城镇人口,为科学计算城镇化水平提供了依据.以曲阜市为实例,对上述标准进行检验,结果表明,这种城乡划分标准合理,结果符合实际,同时计算简便,利于应用.【期刊名称】《地域研究与开发》【年(卷),期】2011(030)004【总页数】5页(P76-80)【关键词】城镇地域;城镇人口;城镇化水平;临界值;曲阜市【作者】陈晓倩;张全景;代合治;于伟【作者单位】曲阜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山东曲阜273165;曲阜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山东曲阜273165;曲阜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山东曲阜273165;曲阜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山东曲阜27316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291.10 引言科学合理地进行城乡地域的划分和城镇人口的界定,有利于客观评价我国的城镇化水平。
但是,建国以来我国城镇地域界定的标准变化频繁,统计口径不一,造成各时期统计出的城镇人口缺乏可比性[1]。
分析2006年的新规定,主要有两大改变:一是将最小的划分单元具体到村(居)委会,这样做有利于准确地确定城镇地域,客观反映城镇地域的实际城市化水平;二是取消了人口密度标准,这样做一方面有利于消除不同地域人口密度的差异,但另一方面也限制了以定量的标准区分城镇地域和农村地域。
不论是以往规定中的“延伸”还是新规定中的“连接”,均是主观、定性的判断,缺乏客观、定量的标准[2]。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学术界关于城镇化的研究和探讨也日益增多。
基于复合指标法对省际边缘区城市化水平测度——以淮海经济区为例
面 : 1对 城市 化 水 平 测 度 的 研 究 。从 城 市 发 展 的 潜 在 力 、 市 发 () 城 展 经 济 力 、 市 发 展 的装 备 力 多 个 方 面去 测 度 城 市 化 水 平 情 况 f 城 l ' ( ) 人 口城 市 化 的研 究 通过 我 国 的人 口城 市 水 市 化 水平 测 度 的研 究 是 当 今研 究 的 热 点 问 题 之 一 城 市 化 水平 的测 度 反 映地 区城 市 发 展 状 况 市 化 水 平 研 究 表现 这 些 方 城
水 平 的差 异 . 出 近 十年 来 我 国 人 口城 市 化 水 平 提 高 的速 度 相 当 得
pr v n i lM a g na ne Ta eHu i a o o i oAsa a pe o ica r i lZo — k ah i Ec n m cZo n Ex m l
L e ta ( zo r lUnv rt , z o 2 1 , ia ICh ne lXu h uNoma iesi Xu h u2 1 6 Chn ) y 1
国 土 与 自 然 资 源 研 究
2011No 1 .
T RRI ORY & NA E T TUR AL RES OURC TUD ES S Y
・ 1 ・ 2
文 章编 号 :0 3 7 5 (0 1 0 — 0 1 0 10 — 8 32 1 )1 0 2 — 2
基 金项 目 : 州 师 范 大学 研 究 生 科 研 创 新项 目(0 0 L 0 5 徐 2 1Y B 0 )
人 口城 市化 滞 后 于 工 业 化 阻 碍 经 济 增 长P 讨 论 我 国人 口城 市 化 - 1
国城 市 化 水 平 变 动 极 其 动 力 分 析 . 全 国总 体 情 况 看 。 我 国 转 从 在 型 时 期 . 农 业 发 展 推 拉 因 子 、 业 结 构 转 换 因 子 和 出 口替 代外 工 产
采用复合指标法
采用复合指标法引言在实际决策和评估过程中,我们常常需要综合考虑多个指标来进行综合评价。
复合指标法就是一种常用的方法,它通过将各个指标进行加权、综合,得到一个综合评价值来对决策对象进行排序或者评估。
本文将介绍复合指标法的基本概念、应用场景以及具体实施步骤。
1. 复合指标法的基本概念复合指标法是一种通过将多个单一指标进行加权组合,得到一个综合评价值来对决策对象进行排序或者评估的方法。
其基本思想是将各个单一指标根据其重要性进行加权求和,得到一个综合评价值。
这样可以避免只考虑某一方面因素而忽略其他重要因素的问题。
2. 复合指标法的应用场景复合指标法可以广泛应用于各种决策和评估问题中。
以下列举几个常见的应用场景:2.1 企业绩效评估在企业管理中,通常需要对企业的绩效进行评估。
这涉及到多个方面的因素,如财务状况、市场占有率、员工满意度等。
通过采用复合指标法,可以将这些指标进行加权综合,得到一个综合评价值,从而对企业的绩效进行排名。
2.2 项目选择在项目管理中,常常需要从多个候选项目中选择最优的项目。
这涉及到多个因素的考虑,如项目成本、风险、收益等。
通过采用复合指标法,可以将这些因素进行加权综合,得到一个综合评价值,从而对候选项目进行排序。
2.3 城市发展评估在城市规划和发展中,需要对城市的发展情况进行评估。
这涉及到多个方面的因素,如经济发展水平、环境质量、居民生活水平等。
通过采用复合指标法,可以将这些因素进行加权综合,得到一个综合评价值,从而对城市的发展情况进行评估。
3. 复合指标法的实施步骤3.1 确定指标体系首先需要确定一个完整且具有代表性的指标体系。
该指标体系应包含所有相关的单一指标,并且能够全面反映决策对象的各个方面特征。
3.2 设置权重根据实际情况,对各个指标进行加权。
权重可以通过专家评估、层次分析法等方法得到。
这些权重应反映各个指标在综合评价中的重要程度。
3.3 归一化处理由于各个指标的单位和量纲不同,需要对其进行归一化处理,使得它们具有可比性。
城市土地混合利用综合测度及其影响机理
城市土地混合利用综合测度及其影响机理汇报人:2024-01-01•城市土地混合利用概述•城市土地混合利用综合测度方法目录•城市土地混合利用的影响机理•城市土地混合利用的实践案例分析•城市土地混合利用的优化策略与建议01城市土地混合利用概述城市土地混合利用是指在城市区域内将不同功能、不同类型的土地进行有机整合,实现土地资源的共享和高效利用。
城市土地混合利用强调土地功能的多样性和复合性,注重土地资源的综合效益,有利于提高城市空间利用效率和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定义与特点特点定义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用地需求不断增加,而土地资源却日益紧缺。
为了满足城市发展需求,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城市土地混合利用成为一种重要的土地利用方式。
背景城市土地混合利用有利于优化城市空间结构,缓解城市交通拥堵,提高居民生活品质,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意义城市土地混合利用的背景和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研究现状国内外学者对城市土地混合利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概念、模式、影响因素和评价方法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
发展趋势未来城市土地混合利用的研究将更加注重实证研究、动态监测和政策制定等方面的研究,以更好地指导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实践。
02城市土地混合利用综合测度方法通过构建层次结构模型,将复杂问题分解为多个层次,对各层次因素进行权重赋值,从而确定土地混合利用的综合测度值。
层次分析法通过降维技术,将多个相关指标转化为少数几个主成分,以反映土地混合利用的主要特征和变化趋势。
主成分分析法根据信息论中的熵原理,确定各指标的权重,从而计算土地混合利用的综合测度值。
熵权法综合测度方法的选取反映土地混合利用中各类用地的比例和分布情况。
土地利用结构反映土地的集约利用程度和承载能力。
土地利用强度反映土地利用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土地利用效率反映土地的生态价值和保护程度。
土地生态保护综合测度的指标体系构建模型构建根据综合测度的指标体系,构建评价模型,确定各指标的权重和综合测度公式。
城市地理思考题集
第一章绪论一.名词1.城市地理学主要研究在不同地理环境下城市形成、发展、组合分布和空间结构变化规律的科学。
2.城市:城市是有一定人口规模,并以非农人口为主的居民点,是一定地域范围内政治、经济、科技、文教、信息中心,是城市内外各部门、各要素有机结合的大系统。
3.城市的本质特征:1.密集性------物质的和精神的密集2.高效性------高效率和高效益3.多元性------特征多样、类型多样4.非农性------非农人口、非农活动5.区域性------区域中心6.系统性------复杂的自然、社会复合系统二.问答题1.简述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研究对象:主要研究在不同地理环境下城市形成、发展、组合分布和空间结构变化规律。
研究任务:揭示和预测世界各国、各地区城市现象发展变化的规律性。
2.简述城市地理学的主要研究内容a)城市形成发展条件研究b)区域的城市空间组织研究c)城市内部空间组织研究d)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e)新方法、新技术应用和新领域的研究3.简述城市地理学的学科性质a)是地理学的三级学科,人文地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b)在我国,城市地理学被认为是自然科学中的社会科学,在发达国家,则把城市地理学归为社会科学。
c)综述,城市地理学是属于社会科学范畴的地理科学,是一门特殊的社会科学。
4.简述城市地理学与城市规划学的关系区别:1.学科性质:城市地理学:地理科学;城市规划学:技术科学2.研究方向:城市地理学研究区域中的城市和城市中的区域,理论性较强;城市规划学从事单个城市内部的平面设计,偏重工程组织和设计,工程性较强。
联系:具有渗透关系的相互独立的学科。
5.简述我国城市地理学的发展特点及研究领域a)注重城市空间结构的研究;b)注重区域城镇体系的研究;c)注重城市化研究;d)注重城市地理新领域与新方法的拓展和应用。
第二章城乡划分和城市地域城镇人口:也称驻地人口。
指占用城镇生活空间,并享受城镇各项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服务的人口群体。
复合指标法及其在测度中国省域城市化水平中的应用_代合治
复合指标法及其在测度中国省域城市化水平中的应用代合治 刘兆德 长期以来,人们习惯于用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来测度城市化水平,应该说,这种方法在单指标方法中是最科学的,在有关资料不够健全的地区也是最可行的,但它也存在诸多弊端与局限性,如城市人口难以包容城市化的全部内涵,且缺乏科学统一的界定标准等,往往造成地区之间或同一地区不同时间测度的城市化水平具有不可比性。
因此,笔者采用复合指标法测度我国省区城市化水平,以图在城市化水平测度方法和客观判定地区城市化差异方面有所突破。
一、复合指标体系的构建1.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第一,全面系统性原则。
城市化过程是人口、经济、社会文化、地域景观等多要素的系统转化过程,既有乡村型地域向城市型地域的转化,也有城市型地域的城市功能进一步强化的转化,因此指标选择应具有全面系统性。
第二,层次性原则。
在众多城市化指标中,其性质和特点各异,反映的城市化内涵也不尽相同,故应合理确定其在指标体系中的层次与位置。
第三,可比性原则。
有些指标在统计口径上不统一或时有变化,故不选取,主要选取近些年我国统计部门稳定使用的指标。
第四,可操作性原则。
确定的指标应能在统计资料中查到或者通过有关资料可以计算获得。
2.指标体系的设置依据上述原则,笔者选取了4大类22项具体指标。
其中人口类(P)包括3项指标,经济类(E)包括5项指标,社会文化类(S)包括7项指标,地域景观类(R)包括7项指标。
每类指标中,由于反映城市化的内涵不同,又分两类,一是反映乡村型地域向城市型地域转化的指标,列为A 类,即外延型城市化指标,二是反映城市型地域的城市功能进一步强化的指标,列为B类,即内涵型城市化指标。
指标体系的基本框架如图1所示。
二、城市化水平综合指数的测定城市化水平综合指数的测定分两步进行,首先确定各指标对于城市化水平的贡献度即权重,其次在对各指标值进行标准化处理的基础上加权求和,获得综合指数。
1.指标权重的确定由于各指标对于城市化的贡献度不同,因此,必须确定适宜的权重。
城市地理学重点归纳
城市地理学重点归纳城市地理学1.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城市。
城市是有一定人口规模,并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居民集居地,是聚落的一种特殊形态。
a.城市是一种复杂的动态现象;b.城市是一种区域现象,是一个“点”;c.城市本身是一个“面”。
2.城市地理学的四个研究领域:城市形成发展条件、城市外部空间组织、城市内部空间组织和城市问题。
3.城市地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1、城市形成发展条件研究:地理位置、自然条件、社会经济与历史条件等;2、区域的城市空间组织研究:城市化研究、区域城市体系研究、城市分类研究;3、城市内部空间组织研究:区域的特点、城市的兴衰更新以及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4、城市问可持续发展研究:人口、自然、环境关系;5、新方法、新技术应用和新领域的研究。
4.城市地理学的学科性质是地理学范畴内的三级学科,属于人文地理学的一个分支。
主要研究城市现象的各种类型和过程;城市地理学虽然更多的属于社会科学范畴,但是却具有很强的介于自然、经济、社会、文化之间的边缘学科的特点,是一门特殊的社会科学,并在与其他学科进一步交叉渗透过程中,朝着一门综合的社会科学的目标发展。
5.城市地理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城市规划学、城市生态学、城市经济学、城市社会学6.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地理学研究特点:注重城市空间结构的研究2、注重区域城镇体系的研究、3、注重城市化研究、4、注重城市地理新领域与新方法的拓展与应用7.中国城市地理学的研究趋势:1、理论研究将进一步加强2、对经济全球化和全球城市的研究将加强3、对城市社会地理学的研究将加强4、对新领域、新方法的研究将加强5、城市规划等应用研究将进一步加强。
8.“城”:最初是指一种大规模永久性防御设施,主要用于防御野兽侵袭。
“市”:最初是商品交易的场所,现代:一级行政建制单元。
“镇”:最初:“镇”和“市”有着严格的区别,“有商贾贸易者谓之市,设官防者谓之镇”,现代:镇也表示较低级的城镇居民点。
城市化水平综合测度与空间格局分析
城市化水平综合测度与空间格局分析作者:任跃文蒋国洲许夏冰童来源:《商业时代》2014年第09期内容摘要:城市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
城市化的衡量与比较已不再利用人口或土地等单一指标的方法,而是在复合指标下的人口城市化、经济城市化、社会城市化、环境和空间城市化共同作用的结果。
本文针对2010年我国286个地级市数据,构建结构方程模型对城市化水平综合测度,并运用Arcgis对各城市间的城市化空间格局进行分析,发现我国从东部沿海到西部内陆呈现阶梯状分布,东部沿海特别是环渤海地区、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及其周围辐射地区城市化水平明显高于同期其他城市。
最后就城市化水平综合测度及空间格局进行总结分析与探讨。
关键词:城市化水平综合测度结构方程模型空间格局引言李克强总理多次强调,城镇化是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在我国发展进入新阶段以及面临经济下行压力的新形势下,研讨城镇化科学发展问题十分重要。
目前学界针对城市化水平的测度方法已经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主要是关于人口城市化、经济城市化、社会城市化和环境城市化四个方面,城市化水平的空间格局、区域间差异也有较多研究。
城市化水平测度方面的研究,主要有以单指标测度的研究,常用的方法有非农人口比重法(汤茂林等,1999)和市镇人口比重法(顾朝林,1999;刘伟德,2000),也有土地利用指标法(简新华等,2010),近来大多为以部分省份或城市进行综合指标的复合型研究(刘艳军等,2006;方音等,2006;蒋伟,2009;钟业喜等,2010)。
关于城市化水平测度的研究大多是进行综合指标的测度,但是以全国地级市数据进行整体研究的很少,而关于空间格局研究的以地级市为单位进行的研究也很少,把二者进行结合的研究就更少。
本文利用结构方程模型首先从人口、经济、社会、环境和空间四个方面对全国城市化水平进行综合测度研究,进而根据研究结果进行我国地级市域的城市化水平空间格局分析,从而对我国城市化水平的进步和发展状况有一个更为全面、客观和深刻的认识。
试评价中国现行的城市化指标及测度方法
试评价中国现行的城市化指标及测度方法下载温馨提示:该文档是我店铺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以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的问题。
此文下载后可定制随意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使用。
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各样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如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e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e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them, they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s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our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中国城市化指标及测度方法的评价。
Galster等人的多指标测度方法介绍及对中国城市测度的借鉴
市 测 度具 有 借 鉴 意 义 ,并 初 步 提 出如 何 应 用 于 中国城 市 测 度 。
关键词: 蔓延测度 方法 中国城市测度 l 度探 索 测
动作用 ,引导G O 产业联盟 的成熟 和设备成 本的下 降。 PN 多运营 商虽然看好 光纤接 入技 术 ,但 又不得不 选择无线 接人技术的原 通过分 析 ,我们 可 以得 到如 下 结论 : ( )G O 在 大客 户接 人 因 。 1 PN
方面占据优势,E O —P N更加适合居民和小型商业用户使用; ( ) 2
群度 ( lseig)、中心度 ( e tai cutrn cnrly)、核心度 ( u lai t n ce ry)、用 t
密度 是指 在城市 化地 区 ( ra ra U bnA e )内的居 住用地的单位 面积
上 居住 人 口数 。该 指标 是衡 量蔓 延程 度 巾最 常用 的指标 ,通 常人 口 地 混合度 ( ie ss mx due )和邻 近度 ( rxmi po i t y)。通 过对 这八个 指标 密 度等 于 总人 口除 以总 用 地 ,但 这一 运算 中总用 地无法 排除 城市 化 的测 度来识别 出城市蔓延 的程度 与格局 。 当其 中有一 个或者 多个特征 地 区 ( ra r )内一些 没有 人 口居住 的地区 ,如河 流 、山体 、, u bnA e a 表现 为低水平 ,就认 为土地利用 呈蔓延格局 。 场 等。因此Ga t 等人认 为居 住密度 是一个 衡量蔓延 的更 为精确 的指 le sr
是 多指标 ( 称多指标或综 合测度 ) 。其 中 ,在单指标 中运用 较多的是
城市地理学课后习题整理
地理学课后习题整理目录第一章——绪论 (2)第二章——城乡划分和城市地域 (2)第三章——城市的产生与发展 (3)第四章——城市化原理 (4)第五章——城市化的历史进程 (10)第六章——城市职能分类 (16)第七章——城市规模分布 (18)第八章——城市空间分布体系 (19)第九章——区域城镇体系规划 (20)第十章——城市土地利用 (21)第十一章——城市内部地域结构 (21)第十二章——城市市场空间、社会空间和感应空间 (22)第十三章——城市问题 (22)第一章——绪论1.谈谈你对城市地理学研究对象的理解。
2.结合我国实际,你认为城市地理学的主要任务是什么?3.如何理解城市地理学的学科性质及其与其他相邻学科的关系?4.简述西方城市地理学发展简史。
5.如何评价中国城市地理学的发展?6.你为什么要学习城市地理学?如何才能学好城市地理学?第二章——城乡划分和城市地域1.你认为应该如何定义城镇及城镇人口的标准?定义城镇:产业结构(非农产业为主);城镇人口集聚规模;城镇特征如:①职能(政治、经济、文化职能)、②物质形态(电灯、广场、街道、电话、影剧院等市政设施和公共设施)③文化价值观念等;行政地域划分(某级行政中心所在地)定义城镇人口:从事非农产业;在城镇集聚并且居住在城镇半年以上使用各项城市设施的实际居住人口2.简述城市地域的概念。
①城市地域是城市或城镇作为大型的居民点和各种经济社会要素的聚集区,从不同角度认识城市地域可以得到不同的城市地域概念。
②城市地域包括行政地域、实体地域和功能地域。
行政地域:按一定的标准和程序在行政上分别设置市、镇和乡、村等建制,并确定他们的行政管理边界。
不同国家在空间尺度上标准不一。
实体地域:是城市功能的物质环境、设施等,是人口和各种非农活动高度密集的情况地域,即城市建成区。
功能地域:是城市或城镇组合的功能或部分功能实施所波及的地域范围。
主要有:都市区、大都市带、都市连绵区、城市群、都市圈、城镇密集区等。
复合指标区位商方法的可行性分析
与效益分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析的定量工 具 , 也是一种 较为普 遍的产业 集 聚识别
方法 。哈 盖特( . g et 1 9 ) P Ha g t, 9 6 首先 把 它运 用 于 区位 分 析
中 , 来衡 量某一 区域要 素 的 空 间分布 情 况 , 映某 一 产 业 用 反
区域 经 济 与产 业经 济
复 合指 标 区位 商 方法 的可 行性 分 析
张 志 明 曹 钰 。
(. 1 安徽 大 学管理 学 院, 安徽 合肥 2 0 3 ;. 肥 工业大 学人 文经济 学 院, 3092合 安徽 合肥 2 0 0 ) 3 0 9
摘要 : 区位 商作 为一种判 别产 业集聚 方法 , 一直为人们 所 关注 。但 是 这种 方 法忽视 了单一 指 标测 算 的片 面性 。基 于
需要 进一步改 进 。
数 、 业总 产值 、 工 资产 合计 和 工业 增 加 值 等 四项 指标 进 行 综
合 测算 。
( ) 重 的赋予 二 权
运 用 S S 软件 中 P A模 块 ( PS C 含数据 标准化 )计算 安徽 ,
省3 7个分行业 的 四项 指标 原始数据 ( 表 2 相 关矩 阵 的特 见 )
味着该地 区该产 业 的 地 方专 业 化 程 度越 高 , 比较 优 势 越 明 显 , 聚能力越 强 。 当 幻 集 ① > 1 表 明该 地 区该产 业 具有 比 , 较优 势 , 一定程 度上显示 出该产 业较强 的集 聚能力 ; 当 幻 ②
一
三、 安徽 各产 业复合 指标 区位 商
部 门的专业 化程度 。
( )式 中: 表示 i 2 i 产业 ; 表示 J地 区 ; Q L 为 地 区 i 产
城市化的涵义、城市化水平的测度
复合指标法
城市化水平预测:
由于单一指标法存在某些偏差,难以全面考查城市化进程,学术界提出以 多项指标综合衡量城市化水平。如日本学者提出一19项指标来测算,即地区 总人口、地方财政支出额、制造业从业人数、商业从业人数、工业生产总值、 批发业总额,零售业总额、住宅建筑面积、存储总额、电话普及率等。
我国学者提出9项指标,即城市人口比重、适合人口中学的入学率,人均 国内生产总体、城市第三产业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城市人口均造道路铺 装长度、城市用水普及率、城市人均住房面积、城市万人拥有的医生数、城 市人均公共绿色的面积。
• 这项指标体现了人口在经济活动上的结构关系,反映了生产方式变更的
广度
与深度
,V较城市
人口比重
V
指标,更
具科学性
,其计算
公式为
:
• Y= = V W
N
• 式中:Y为城市化水平;V为非农业人口;W为农业人口;N为地区总人 口。
3、城 市 用 地 比 重 指 标 :
以某一地的城市建成区用地站区域总面积的比重,来反映该地区的城 市水平。
化的水平,体现其社会 经济发展水平。因为城市是区
域发展的 经济中心,能带动区域经济发展;而区域经
济水平的提高,又促使城市的发展。
• 2. 从人口迁移来看,推动城市化发展的动力不外乎推力和拉力。 推力是指那些使得人群离开乡村的因素,拉力是指那些吸引人群 来到城市的因素。由于生产力发展不平衡 ,在不同地区和同一地 区的不同时期,推力和拉力的具体内容可能很不相同,其相互作 用结果也不一样。
• 4.城市主要表现为城市人口增加、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 上升和城市数量增加及城市用地规模扩大。通常以城市人口占 总人口的比重,作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城市化水平的主要标 志。
复合系统协同度模型应用综述
复合系统协同度模型应用综述作者:赵文韬来源:《价值工程》2019年第02期摘要:随着经济发展的全球化、复杂化和多样化,协同发展已经成为新的发展模式,各主体的协同效果需要准确衡量。
本文首先介绍了复合系统协同度模型的基本概念,然后梳理总结了该模型在各个领域的相关应用,最后指出了本文的局限以及未来可供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复合系统协同度模型具有一定的普适性,可为各个领域的协同发展提供科学方法与决策参考。
Abstract: With the globalized, complicated and varied of economic development,synergistic development has become a new development model and the synergy effect of each subject needs to be measured accurately. This paper firstly introduces the basic concepts of the synergetic degree model of the compound system, and then combing the relevant applications of the model in various fields. Finally, the limitations of this paper and the direction for further research are pointed out. The model which has certain universality can provide scientific method and decision reference for many fields in our country and regions.关键词:协同;协同度;复合系统Key words: synergy;synergetic degree;compound system中图分类号:F4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9)02-0191-030 引言当前,全球经济越来越朝一体化的方向发展,各经济体之间的联系与合作日益加强,贸易保护主义的时代早已过去,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也已经近二十年。
从_复合行政_到_复合治理_区域经济一体化与行政区经济矛盾解决的新视角
从“复合行政”到“复合治理”———区域经济一体化与行政区经济矛盾解决的新视角范 巧 郭爱君3内容摘要 在解决区域经济一体化和行政区经济矛盾的几种思路中,“复合行政”理念及其政治结构设计处于上风,但这一理念及其政治结构无论是在理论设计的前提条件上还是在实践操作可行性上均存在缺陷。
文章在分析“复合行政”理念的条件缺失和操作性缺陷的基础上,引入了“复合治理”的概念,并通过设计“复合治理”的政治结构以及分析其在解决区域经济一体化及行政区经济矛盾过程中的效用,得出“复合治理”是解决区域经济一体化与行政区经济矛盾的较为优良的模式。
关键词 区域经济一体化 复合行政 公民社会 复合治理JE L分类:R11,Z13,H11 中图分类号:F12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6249(2009)06200612009一 引言伴随着长三角、珠三角以及京津冀地区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传统的行政区划、行政运行制度以及由其派生的地方保护主义越来越成为区域内生产要素优化配置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障碍,凸显出“行政区经济”这样一种特殊的现象,从而形成了区域经济一体化与行政区经济的矛盾冲突。
所谓的行政区经济是指因行政区划分割而形成的行政壁垒对区域经济形成的一种刚性约束,从而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相悖的现象,它主要具有地方政府企业化、企业竞争寻租化、要素市场分割化、地区产业结构趋同化、资源配置等级化、领域效应内部化等特征,是一种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出现的特殊现象(王健、鲍静、刘小康、王佃利,2004)。
所谓区域经济一体化是指区域内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或地区,在一个由政府授权组成的并具有超国家性质的共同机构下,通过制定一定的对内对外经济政策、财政金融政策等,消除国别之间阻碍经济贸易发展的障碍,实现域内互利互惠、协调发展和资源优化配置,最终形成一个政治经济高度协调统一的有机体的过程。
区域经济一体化可以按照发展层次以及国家间的经济联合程度划分为特惠贸易安排、自由贸易区、关税同盟、共同市场、经济同盟、完全经济一体化等形式。
城市复合生态系统理论及其应用newPPT教案
48
城市建设存在的问题:
城市“摊大饼” 式的扩张不仅导致城市复合生态系统 的紊乱,造成土地资源的极大浪费,也容易导致城市 中心区功能的衰退。
其中: 固体废弃物 547.8 大气污染物 21.2 水污染物 0.012
二氧化碳: 742.5 循环利用量:419.8
电力、柴油、液化气
热
率 耗化 煤、石油、天然气 损 转
原生
次生 损 耗 热
能源
利用
传 输 率
损 耗 热
率
最终
能源
损
传输率
耗
有用
用率 利
能源 热
水的势能
损耗
热
能源
热
机械能,热能
城市复合生态22系统能流的基本过程
• 在热岛效应明显的区域, 气温比城郊高出50C, 近
:
地面温度高出约100C。
01年北京市热岛分布图
热
岛
效
应
11998877
25
2001
2001
佛山市热岛效应比较
26
2.2 高度开放的物流体系
27
各种交通方式的特点
28
自行车/公共汽车/小汽车的生态足迹比较: (假定住房离工作单位5公里)
不同交通方式的生态足迹比较
市
农
产
品
初 级
生活消费品加工业
加
工
业
废水废渣
饲料等进入农业食物链
最
终
产
生产资料深加工
品
产品输出国内外市场 城市人口消费
污染综合整治 废物综合利用
产业链上人作为次级生产者,生产活动所需的物质和能量均来 自于系统外部,输出产品和废物;难以仅依靠自然生态系统
推荐-复合指标法的城市化发展水平测度研究 精品
基于复合指标法的城市化发展水平测度研究——以广东省部分地区为例1. 概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城市化发展水平直接反映了该国家或地区的社会、经济、人民生活水平和环境发展状况,目前国内在确定城市化发展水平指标及测度方法上主要有两种,即主要指标法和复合指标法。
主要指标法是选择对城市化表征意义最强的、又便于统计的个别指标来描述城市化达到的水平。
这种指标主要有人口比例指标和土地利用状况。
复合指标法是选用多种指标对城市的某项特征予以综合分析,以考擦城市发展的不同侧面。
随着城市各项统计的不断完善,加上复合指标法更加全面准确的反应城市化的发展水平,近年来复合指标法的运用越来越广,因此本文也应用复合指标法对广东省8个地级市的城市化发展水平进行测度研究。
此外,本文从人口、经济、地域景观和生活质量四个方面构建了一套城市化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这套指标体系对广东省8个地级市的城市化发展水平进行了综合评价测度研究,并将测度结构与城市化率进行比较分析。
2. 城市化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设计2.1 评价指标体系设计的原则城市化发展水平的测度体系是综合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城市化发展水平的手段,在进行评价指标体系设计的时候要遵循以下的原则:一是综合性原则。
城市化发展包括了人口、经济、社会和文化等多方面的内容,所以在评价指标体系设计的时候也要综合地包括这些内容,力求测度结构更加全面综合的反应城市化水平。
二是可比性原则。
本文所设计的评价指标数据均来自《20XX年广东省统计年鉴》,保证了在指标含义、统计口径和适用范围上具有统一的标准。
三是准确性原则。
数据的采集必须确保其准确性才能开展以下的研究工作,所以本文的数据全部来源于《广东省统计信息网》,确保了数据的准确性。
2.2 评价指标体系构成本文从人口、经济、地域景观和生活质量四个方面组成了城市化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一级指标,一级指标下设计了各自的二级指标,如表1。
表1 城市化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2.3 评价指标体系数据采集结果利用《20XX年广东省统计年鉴》分别采集了广州、深圳、珠海、佛山、东莞、中山和江门8个地级市的20XX年统计数据,如表2.1和表2.2。
山东省新型城镇化水平区域差异研究
山东省新型城镇化水平区域差异研究马瑶;代合治【摘要】构建科学合理的新型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是研究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的基础.依据新型城镇化的内涵,从人口城镇化、经济城镇化、基础设施城镇化、居民生活城镇化、生态环境城镇化5方面选取指标建立指标体系,综合运用层次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的方法,对山东省17地市的新型城镇化水平进行测度.从而为各地区因地制宜地制定城镇化战略提供参考.【期刊名称】《曲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15(041)003【总页数】5页(P94-98)【关键词】新型城镇化;层次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山东省【作者】马瑶;代合治【作者单位】曲阜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276826,山东省日照市;曲阜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276826,山东省日照市【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299.21 引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镇化进程迅速加快,城镇化率从1978年的17.92%增长到2013年的53.7%,2013年末城镇常住人口已达73111万人,我国城镇化正处在快速发展的阶段.然而由于传统的城镇化片面追求用地和经济规模的扩大,给资源环境造成了极大地浪费和破坏,城市病等问题日益严重,城镇居民生活满意度较低.因此,传统的城镇化已经不能适应我国城镇化发展的新形势.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走新型城镇化之路,以人为本,提高城镇化质量.对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进行科学地测度和评价是制定城镇化发展战略的基础[1].以往有关城镇化水平的计算方法主要是计算城镇人口或者是非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只是单纯从城镇人口方面反映某一地区的城镇化水平,而不能综合评价城镇化发展水平.建立全面科学的新型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对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进行综合测度与评价已成为目前亟待解决的理论与现实问题[2].对于新型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不同学者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相关研究.卫言(2011)[3]结合四川省新型城镇化现状从经济、人口、资源环境、社会、生活5个方面建立指标体系;孙雪(2012)[4]认为应从城乡发展动力、城乡发展质量、城乡发展公平3方面考虑;田静(2012)[5]建立了由 3 大系统、8项子目标、45项指标构成的新型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牛晓春(2013)[6]提出从人口城镇化、经济城镇化、居民生活质量、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建设、城乡统筹发展6方面来考察新型城镇化水平;牛文元(2013)[7]建立的指标体系包括3大体系、8大状态、21个变量和50个要素;王博宇(2013)[8]从经济动力、人口转移、基础设施、人居环境4方面选取指标,衡量了江西省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赵永平(2014)[2]以我国2000-2011年间30个省(市、区)的指标数据作为观察样本进行分析(因西藏大量数据缺失已剔除),确定了城镇化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其他学者[9-11]也结合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分别建立了指标体系.对山东省城镇化水平的测度,不同学者根据对城镇化的理解建立了各自的评价指标体系.王富喜(2009)[12]从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基础设施、生活方式、人居环境5方面建立指标体系;王琳(2011)[13]从城镇化基础评价、城镇化发展评价、城镇化城乡发展评价来研究山东省城镇化水平;涂永强(2012)[14]建立的指标体系包括城镇发展、经济发展、服务功能3方面.而依据新型城镇化的内涵来建立指标体系,进而衡量现阶段山东省新型城镇发展水平的研究尚不多见.2 新型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评价方法2.1 新型城镇化的内涵不同于传统城镇化单纯追求城镇规模的扩张,新型城镇化内涵丰富且科学.新型城镇化强调要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全面提升城镇化的质量,加快城镇化发展方式的转变,推进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推动大中小城市以及小城镇的协调发展,提高城镇可持续发展水平,释放城镇化的发展潜力,发展以人为本、四化同步、优化布局、生态文明、文化传承的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15].使城镇化的水平和质量不断提高,城镇发展模式更为科学,城镇化体制更加完善,城镇环境和城镇生活更为和谐.2.2 新型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对于山东省的研究,本文在前人研究结果的基础上,根据新型城镇化的内涵,参考《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依据全面性、综合性、科学性、数据可获得性等原则,结合山东省的实际情况,从人口城镇化、经济城镇化、基础设施城镇化、居民生活城镇化、生态环境城镇化5个方面选取指标建立新型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表1),以此来衡量山东省17地市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表1 山东省新型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目标层A 准则层B 指标层C人口城镇化B1全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C1全市户籍人口城镇化率(%)C2山东省新型城镇化水平经济城镇化B2基础设施城镇化B3居民生活城镇化B4全市人均GDP(元)C3全市第二三产业占GDP比重(%)C4全市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元)C5全市人均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元)C6全市当年实际利用外资金额(万美元)C7市区建成区面积占全市面积比重(%)C8全市人均城镇道路面积(平方米/人)C9全市人均固定资产投资(元)C10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C11全市人均电信业务量(元)C12全市万人拥有卫生机构床位数(张/万人)C13全市百人公共图书馆藏书(册/百人)C14生态环境城镇化B5市区建成区绿化覆盖率(%)C15市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平方米/人)C16全市城市污水处理率(%)C172.3 评价方法目前对于多指标的综合评价方法,一般可以分为两类:一是主观赋权法,如层次分析法、专家调查法、德尔菲法等;另一类是客观赋权法,如主成分分析法、熵值法、因子分析法等[16].主观赋权法虽依据专家的知识和经验,符合主观实际需要,但容易人为夸大或降低某些指标的作用,随意性较大.客观赋权法依据数据本身蕴涵的信息,虽能避免人为因素的影响,但客观的研究结果往往忽视了指标的性质和作用.对于城镇化水平的综合测度而言,由于各指标对城镇化的贡献度不同,因此必须确定适宜的权重[17].不同方法的综合运用,可以发挥自身优势,互相弥补不足,使综合评价结果更科学、客观、准确.因此本文采用层次分析与主成分分析有机结合的方法对城镇化水平进行测度.本文将评价过程分为三部分.首先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准则层B的权重.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是美国运筹学家Saaty T L提出的一种定性与定量结合的分析法.通过对决策思维过程的模型化和数量化,可以用来解决复杂的非结构化的地理问题.然后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分别计算出指标层C的各个子系统在准则层B上的得分B1、B2、B3、B4、B5.最后对得到的得分以及准则层的权重系数进行加权综合,得出新型城镇化水平的综合得分.3 山东省新型城镇化水平的测度3.1 区域概况山东省地处我国东部沿海,是我国经济比较发达的省份之一.2012年全省总人口9684.87万人,占全国7.2%,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0013亿元,占全国9.6%,人均地区生产总值51768元,远高于全国平均的38449元.当前,山东省城镇化进程稳步推进,2012年城镇人口达5075万人,城镇化率达到52.4%,比全国的52.6%低0.2个百分点.与经济发展水平相比,山东省的城镇化水平还相对滞后.因此,加快山东省城镇化进程势在必行.3.2 数据来源本文数据主要来源于《中国城市统计年鉴2013》和《山东省统计年鉴2013》,部分数据来源于2013年山东省各地市的统计年鉴以及通过统计年鉴的数据计算获得.3.3 评价结果利用层次分析法,通过构造判断矩阵,进行排序,经CR一致性检验,得到准则层的权重:WB1=0.386,WB2=0.228,WB3=0.056,WB4=0.228,WB5=0.102.然后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利用SPSS19.0统计分析软件,根据2012年山东省17地市各项指标的数据,得出山东省17地市在准则层上的得分(表2).最后通过公式:A=0.386B1+0.228B2+0.056B3+0.228B4+0.102B5,计算出山东省17地市新型城镇化的综合水平,见表3所示.表2 山东省17地市在准则层上的得分及排序地市人口城镇化水平B1排序经济城镇化水平B2排序基础设施城镇化水平B3排序居民生活城镇化水平B4排序生态环境城镇化水平B5排序2.67 1 2.05 3 0.91 2 3.19 1 -1.54 15青岛 2.31 2 3.72 1 0.81 4 2.02 3 0.3 10淄博 1.19 3 1.77 5 0.76 5 0.78 6 0.71 5枣庄-0.79 13 -0.88 10 0.16 7 -0.43 10 -0.45 12东营 0.77 5 3.2 2 1.43 1 1.8 4 0.31 9烟台 0.71 6 1.86 4 0.12 8 2.49 2 0.86 4潍坊 0.23 8 -0.76 9 -0.32 11 -0.23 7 -0.66 13济宁-1.01 14 -1.37 13 -0.57 13 -0.73 11 -1.84 16泰安-0.39 9 -1 12 -0.65 14 -0.81 12 1.1 2威海 0.98 4 1.51 6 0.84 3 1.48 5 2.87 1日照-0.68 11 -0.94 11 -0.19 9 -1.55 14 0.53 7莱芜 0.54 7 -0.48 7 0.63 6 -0.42 9 0.45 8临沂-0.69 12 -1.7 15 -0.94 16 -1.12 13 0.68 6德州-1.28 15 -1.6 14 -0.45 12 -1.78 16 -2.54 17聊城-1.65 16 -2.06 16 -0.8 15 -1.72 15 -0.27 11滨州-0.59 10 -0.66 8 -0.31 10 -0.29 8 0.93 3菏泽济南-2.32 17 -2.66 17 -1.43 17 -2.65 17 -1.43 14表3 山东省17地市新型城镇化水平、排名及聚类层次地市济南青岛淄博枣庄东营烟台潍坊济宁泰安威海日照莱芜临沂德州聊城滨州菏泽新型城镇化水平 2.12 2.28 1.16 -0.64 1.55 1.36 -0.22-1.09-0.49 1.40 -0.79 0.08 -0.89-1.55-1.57-0.37-2.23排名 2 1 6 11 3 5 8 14 10 4 12 7 13 15 16 9 17聚类层次1 1 2 3 2 2 3 4 3 2 3 3 3 4 4 3 4得分越高,说明该地区的新型城镇化水平较高;得分越低,则说明该地区的新型城镇化水平较低.若某地区的主成分得分或总得分为负值,则只是表明该地区的新型城镇化水平低于被评价地区的平均水平.由表3可以看出,山东省17地市新型城镇化水平的综合得分,青岛、济南、东营、威海、烟台、淄博、莱芜7市的得分为正值,说明这些地区的新型城镇化水平较高,且高于全省的平均水平.而剩余的11市综合得分为负值,新型城镇化水平在全省的平均水平之下,尤其是德州、聊城、菏泽等市的综合水平更低,需要加速发展.在人口城镇化、经济城镇化、基础设施城镇化和居民生活城镇化方面,济南、青岛的实力较强,聊城、菏泽等较为落后.在生态环境城镇化方面,威海市的生态环境较好,而济南在这方面较为落后,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应使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4 山东省新型城镇化水平的聚类分析山东省各个地区的资源禀赋各不相同,发展水平差异较大,城镇化进程也呈现出多样性的特点.因此通过聚类分析可以进一步对17地市进行分类,以判断各地区的新型城镇化现状以及其所属的群类,针对各地区城镇化发展的不同现状及其特点,制定符合本地区实际情况的发展战略,有效的推动各地的新型城镇化进程.山东省新型城镇化水平聚类结果如表3所示,可将全省划为四类:水平最高型、水平较高型、水平中等型、水平最低型.第一层次:即新型城镇化水平最高的地区.包括青岛和济南两市.青岛市是全国首批沿海开放城市、副省级城市、计划单列市,是《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中的核心区域和龙头城市.青岛市的新型城镇化综合水平位列全省第一,人口城镇化、经济城镇化、基础设施城镇化和居民生活城镇化都居全省前列.济南是山东省的省会,不仅是全省的政治中心,也是经济、文化和科技中心.济南市的新型城镇化水平仅次于青岛市居全省第二位,经济基础雄厚,基础设施建设较为完善,但在生态环境方面较为落后.青岛与济南同为山东省区域发展的双核心.在今后的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应加快高新技术产业以及现代化制造业的发展,完善现代化服务体系,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发挥在区域中的龙头作用,带动区域发展.第二层次:新型城镇化水平较高的地区.包括东营、威海、烟台和淄博.淄博市工业基础雄厚,在石油化工、陶瓷、制药等领域占有重要地位.东营、威海和烟台都是山东省重要的沿海城市,区位优良,发展条件优越.这些地区应抓住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的机遇,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结合自身优势,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第三层次:包括莱芜、潍坊、滨州、泰安、枣庄、日照、临沂.这些地区大部分位于山东省中部,处于中等发展水平.虽然有一定的发展优势,但与第一、二层次相比,限制因素较多,发展动力不足.各地区要立足本地实情,差异化发展,发展特色产业,以人为本,努力提升城镇化质量.第四层次:包括济宁、德州、聊城、菏泽.这些地区大都位于鲁西南和鲁西北,由于历史及自然条件等多方面的原因,经济发展较为落后,城镇化水平较低.今后应加快经济发展,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提升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同时政府应加大这些地区的扶持力度,缩小区域差距,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山东省处于国家“两横三纵”城镇化发展格局中的“一横”(陆桥通道)和“一纵”(沿海通道)的交汇处.京津冀一体化、丝绸之路经济带等战略的确定及实施,为山东省的城镇化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按照山东省“一群(山东半岛城市群)、一带(鲁南城镇带)、双核(济南、青岛)六区(济淄泰莱德聊、青潍、烟威、东滨、济枣菏、临日)”的城镇化发展格局,各地区应依托本地优势,抓住发展契机,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5 结语山东省作为一个区域大省、人口大省,由于各地区的发展条件和发展历史各不相同,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水平差异较大.通过建立符合山东省实际情况的新型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对山东省的新型城镇化水平进行定量评价表明,山东省的新型城镇化水平呈现出以青岛和济南为双核心,东部沿海地区水平较高,中西部地区城镇化水平较低的格局.通过聚类分析进一步表明,山东省的新型城镇化水平可划分为4种类型,其发展基础与发展特点各不相同,需要立足各地实情制定发展战略,提高城镇化水平,提升城镇化质量.尽管通过建立评价指标体系来定量评价新型城镇化水平,但由于受统计口径和数据获取难易等的影响,部分指标对新型城镇化水平的代表性受到制约.且新型城镇化的内涵丰富,因此研究的评价指标体系可以进一步优化和完善,研究的尺度也可以进一步缩小.参考文献:[1]刘鸽,刘复友.安徽省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测度[J].池州学院学报,2014,28(2):65-68.[2]赵永平.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综合测度与驱动机制研究——基于我国省际2000-2011年的经验分析[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14,14(1):116-124.[3]卫言.四川省新型城镇化水平及指标体系构建研究[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09.[4]孙雪.新型城镇化测评指标体系的建立研究[J].地下水,2012,34(2):124-126.[5]田静.新型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四川建筑,2012,32(4):47-49.[6]牛晓春.基于新型城镇化视角的区域城镇化水平评价——以陕西省10个省辖市为例[J].干旱区地理,2013,36(2):354-363.[7]牛文元.中国新型城市化报告2013[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3.[8]王博宇,谢奉军,黄新建.新型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以江西为例[J].江西社会科学,2013(8):72-76.[9]张向东,李昌明,高晓秋.河北省新型城镇化水平测度指标体系及评价[J].中国市场,2013(20):76-79.[10]闫海龙.新疆新型城镇化发展指标体系构建和评价分析[J].改革与战略,2014,30(2):100-104.[11]涂建军,何海林.重庆市新型城镇化测度及其时空格局演变特征[J].西南大学学报,2014,36(6):128-134.[12]王富喜,孙海燕.山东省城镇化发展水平测度及其空间差异[J].经济地理,2009,29(6):921-924.[13]王琳.山东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济南:济南大学,2011.[14]涂永强.基于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的山东省城镇化水平的测度[J].知识经济,2012(7):83-93.[15]城镇化规划编制工作小组.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N].人民日报,2014-03-17.[16]陈嘉立,李学建.基于主成分和层次分析法的银行绩效评价研究[J].系统科学学报,2011,19(1):74-87.[17]代合治,刘兆德.复合指标法及其在测度中国省域城市化水平中的应用[J].城市问题,1998(4):21-24.。
复合型指标
复合型指标
复合型指标,指的是由多个单一指标综合而成的指标。
单一指标只能反映某个方面的情况,而复合型指标则能够综合各个方面的情况,更全面地反映问题的实质和本质,具有更高的实用性和系统性。
复合型指标又称为综合指标、总体指标或综合评价指标,它是将多个有关变量进行加权组合而成的一个衡量标准,旨在更全面、更准确地反映出某个问题的情况。
在现代社会,直观的数据与信息已经成为了企业、组织和政府决策的重要依据。
特别是在行业竞争日益激烈、市场环境变化不断的时代,复合型指标的应用已日益广泛。
在复合型指标的构建中,需要综合考虑各个指标的权重并进行加权求和,通常使用的方法有层次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灰色系统理论和熵值法等。
同时,不同的复合指标也需根据实际情况,经过多次试验和验证来确定其合理性和适用性。
复合型指标的应用十分广泛,包括但不限于政府宏观经济评估、企业战略分析、社会民生状况评价、环境影响评估等方面。
例如,政府在规划某一政策实施过程中,可以利用复合型指标对政策的实施效果进行综合评价,以便及时调整和改进政策内容和方法;企业在战略制定中也可
利用复合型指标来评估市场情况、产品质量、客户服务等方面,以便更好地提高企业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
总之,复合型指标是一种常见的综合评价工具,它能够更全面、更准确地反映出某个问题的实质和本质,具有较高的实用性和系统性,但也需要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处理。
在实际应用中,选择合适的指标,合理地设计权重,保证指标的合理性和有效性,才能真正将其价值发挥到最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复合指标法及其在测度中国省域城市化水平中的应用代合治 刘兆德 长期以来,人们习惯于用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来测度城市化水平,应该说,这种方法在单指标方法中是最科学的,在有关资料不够健全的地区也是最可行的,但它也存在诸多弊端与局限性,如城市人口难以包容城市化的全部内涵,且缺乏科学统一的界定标准等,往往造成地区之间或同一地区不同时间测度的城市化水平具有不可比性。
因此,笔者采用复合指标法测度我国省区城市化水平,以图在城市化水平测度方法和客观判定地区城市化差异方面有所突破。
一、复合指标体系的构建1.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第一,全面系统性原则。
城市化过程是人口、经济、社会文化、地域景观等多要素的系统转化过程,既有乡村型地域向城市型地域的转化,也有城市型地域的城市功能进一步强化的转化,因此指标选择应具有全面系统性。
第二,层次性原则。
在众多城市化指标中,其性质和特点各异,反映的城市化内涵也不尽相同,故应合理确定其在指标体系中的层次与位置。
第三,可比性原则。
有些指标在统计口径上不统一或时有变化,故不选取,主要选取近些年我国统计部门稳定使用的指标。
第四,可操作性原则。
确定的指标应能在统计资料中查到或者通过有关资料可以计算获得。
2.指标体系的设置依据上述原则,笔者选取了4大类22项具体指标。
其中人口类(P)包括3项指标,经济类(E)包括5项指标,社会文化类(S)包括7项指标,地域景观类(R)包括7项指标。
每类指标中,由于反映城市化的内涵不同,又分两类,一是反映乡村型地域向城市型地域转化的指标,列为A 类,即外延型城市化指标,二是反映城市型地域的城市功能进一步强化的指标,列为B类,即内涵型城市化指标。
指标体系的基本框架如图1所示。
二、城市化水平综合指数的测定城市化水平综合指数的测定分两步进行,首先确定各指标对于城市化水平的贡献度即权重,其次在对各指标值进行标准化处理的基础上加权求和,获得综合指数。
1.指标权重的确定由于各指标对于城市化的贡献度不同,因此,必须确定适宜的权重。
指标权重的确定分为两步,第一步确定中间层人口类、经济类、社会文化类、地域景观对城市化水平的权重,采用层次分析法,构造出判断矩阵,进行排序,经CR一致性检验后得出中间层的权重,分别为:W P=0.390,W E= 0.152,W S=0.068,W R=0.390;第二步确定各指标对城市化水平的权重,每类中间层指标中均包含A和B两类指标,依据其重要程度,A类指标(外延型指标)的权重确定为所属中间层指标权重的60%,B类指标(内涵型指标)的权重确定为所属中间层指标权重的40%,那么每项具体指标对于城市化水平的权重就等于其所属中间层指标的权重乘以60%(A类指标)或40%(B 类指标)再除以同类指标的个数。
如市区非农业人口占省域人口比重这一指标,属于人口类中的A类指标,该类中同类指标只有一项,故其权重为W PA1=W P×60%÷1=0.390×60%÷1=0. 234,同理可以计算出各指标对于城市化水平的权重,如表1所示。
总第84期城市问题1998年第4期 图1城市化水平的指标体系表1 各项指标对城市化水平的权重指标P A1P B 1P B2E A1E A2E A3E B1E B2S A1S B1S B2权重0.2340.0780.0780.0300.0300.0300.0300.0300.0410.0050.005指标S B 3S B4S B5S B6R A1R A2R A3R B1R B2R B 3R B4权重0.0050.0050.0050.0050.0780.0780.0780.0390.0390.0390.039 2.城市化水平综合指数的计算方法城市化水平综合指数采用加权求和方法计算,为消除量纲差异的影响和使综合指数介于0-1之间,需对各项指标的原始值进行极大值标准化处理,获得相应的标准化值,然后依据公式L i =∑W j・Xij求得各省域城市化水平综合指数,式中L i 为i 省域城市化水平指数,W j 为j 项指标的权重,X ij 为i 省域j 项指标的标准化值。
三、复合指标法在测度我国省域城市化水平中的应用分析 依据上述方法,我们计算了全国各省市区城市化水平的综合指数和相应的外延型指标指数、内涵型指标指数以及人口类、经济类、社会文化类、地域景观类的指标指数,详见表2、表3、表4。
表2 各省域城市化水平综合指数省 域综合指数位次城市人口比重位次省 域综合指数位次城市人口比重位次上海0.889158.2%1宁夏0.3221616.8%13北京0.639248.8%3内蒙古0.3181720.0%8天津0.637350.3%2青海0.3101814.1%15辽宁0.542438.0%4安徽0.308199.9%24广东0.517522.4%7广西0.307208.1%27吉林0.468631.4%5湖南0.2992110.1%23黑龙江0.446730.8%6河南0.296229.6%25江苏0.443817.8%11河北0.2952311.3%21山东0.430917.6%12四川0.273249.6%26浙江0.4041013.5%16陕西0.2702512.2%18湖北0.3971118.7%10江西0.2702610.7%22海南0.3851212.4%17甘肃0.2662711.5%20福建0.3561311.8%19贵州0.249287.8%28山西0.3271416.2%14云南0.22629 6.7%29新疆0.3251519.2%9西藏0.055306.0%30 西藏因资料不全,综合指数仅用市区非农业人口占全区人口比重等7项指标比照推算而得。
22城市问题1998年第4期 1.综合指数客观反映了我国省域城市化水平的发展现状1994年我国各省域中,上海、北京、天津三个直辖市的城市化水平综合指数遥居全国前列,分别达到0.889、0.639和0.637,超出各省区平均值近1倍,尤其是上海超出平均值1.36倍,三个直辖市成为我国城市化水平最高的地区显然是符合实际的。
省和自治区中,东北三省、苏、浙两省和广东、山东等城市化水平较高,综合指数均在0.4以上,位居各省区前列,它们与三个直辖市组成的长江三角洲、环渤海、珠江三角洲、东北地区等成为我国大型城市群的主要分布地区,也是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
广大的西南地区城市化水平最低,既使该地区城市化水平最高的四川省,综合指数也仅0.273,居全国第24位。
从三大地带分析,城市化水平存在东高西低的规律,东部沿海省域城市化水平综合指数平均为0.487,而中、西部地带分别为0.347、0.255,综合指数居全国前10位的省市中有8个位于沿海, 2个位于中部。
同时我国城市化水平地域结构还具有复杂性特点,如东部地带虽然整体水平较高,但也存在城市化水平较低的省区,广西、河北的综合指数反为0.307和0.295,居全国第20位和23位,中西部地带虽然整体水平较低,但也有较高的省分,吉林、黑龙江、湖北等,综合指数分别为0.468、0.446和0.397,居全国第6、第7和第11位。
2.复合指标法测定的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具有更强的相关性以30个省域为样本,以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代表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进行相关分析,结果显示,综合指数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相关系数为0.949,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相关系数为0.855,说明用复合指标法测定的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具有更强的相关性。
对比两种方法测定的各省域城市化水平在全国的位次,有11个省域的位次没变或只变动1个位次,有11个省域综合指数的位次较其城市人口比重的位次提高2个位次以上,它们多为经济较为发达、人口稠密的省域,有8个省域综合指数的位次较城市人口比重的位次降低2个位次以上,它们多为人口稀疏的地区,因此,复合指标法克服了人口比重法的不足。
3.外延型指标和内涵型指标分值印证了我国现阶段城市化进程的特点处延型指标反映城市化由乡村型向城市型的推进过程,内涵型指标反映城市型地区城市功能的强化程度。
从各省域两类指标得分情况看,外延型指标分值差异程度大于内涵型指标,外延型指标满分为0.6,得分最高的上海市为0.553,得分率为92.2%,得分最低的云南省为0.129,得分率为21.5%,最高与最低得分率相差70.7个百分点,内涵型指标满分为0.4,得分最高的上海市为0.336,得分率为83.9%,得分最低的云南省为0.097,得分率为24.1%,最高与最低得分率相差59.8个百分点,较外延型指标少10.9个百分点。
从各省域两项指标分值分布看,外延型指标的离散度为0.432,内涵型指标的离散度为0.347,前者相当于后者1.24倍;外延型指标分值最密集的0.12~0.20区间(占整个得分区间的13.3%)内仅有16个省域,而内涵型指标分值最密集的0.10~0.15区间(占整个得分区间的12.5%)内多达23个省域。
以上分析表明,我国省域间城市化水平的差异主要表现为由乡村型向城市型的推进过程上,而城市型地区城市功能强度差异较小。
1990~1994年我国城市化水平综合指数提高26.2%,其中外延型指标分值提高34.5%,内涵型指标分值提高15.7%,表明90年代以来我国的城市化仍主要表现为由乡村型向城市型的推进。
表3 各省域外延型和内涵型指标得分状况省 域外延型指标(0.6)内涵型指标(0.4)省 域外延型指标(0.6)内涵型指标(0.4)北京0.4160.222河南0.1760.120天津0.4440.193湖北0.2900.107河北0.1750.120湖南0.1920.107山西0.1970.130广东0.3840.133内蒙古0.1890.128广西0.1710.136辽宁0.3930.150海南0.2500.136吉林0.3620.106四川0.1650.108黑龙江0.3170.129贵州0.1510.098上海0.5530.336云南0.1290.097江苏0.3090.134西藏浙江0.2830.121陕西0.1500.120安徽0.1980.110甘肃0.1560.110福建0.2470.109青海0.1510.160江西0.1630.109宁夏0.1770.144山东0.3090.122新疆0.1860.139 4.人口城乡构成和市镇规模是我国省域城市化水平差异的主导因素从表4可以看出,省域间人口类指标和地域景观类指标的分值差异最大,其离散度分别为23复合指标法及其在测度中国省域城市化水平中的应用0.521和0.382,明显高于经济类和社会文化类指标,而人口类指标中最重要的是非农业人口比重和二三产业人数所占比重等城乡构成指标,地域景观类指标中最重要的是市镇建制的增加和市区、建成区面积的扩大等因素,因此,人口城乡构成和城市规模是我国现阶段省域间城市化水平差异的主导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