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人文教育论文

合集下载

新课改条件下对语文教学中人文教育[论文]

新课改条件下对语文教学中人文教育[论文]

新课改条件下对语文教学中人文教育的探讨语文是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是一门工具学科,学生语文素质的高低,不仅影响着其它学科的学习,而且会对他们今后的工作与生活产生重要的影响。

因此,新时期的语文教育必须追随时代的脚步,担负起自身的责任,构建新的适应二十一世纪需要的教育教学体系,特别是按照新课改的要求,语文教学应为人的全面发展设置平台,使人的思维和技术在语文设置的“平台”上获得更大的发展。

一、在语文教学中实施人文性内容的教育之必要性时代呼唤教育改革,教育改革要求从课程改革作为突破口。

按照新课改的要求在语文教学中实施人文教育,在某种程度上能够弥补这种硬管理所带来的弊端。

人文精神在语文教学中有着广阔的空间,语文教学能帮助学生认识自我,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人生。

试想一个思想端正、意志坚强,有着高级审美趣味的学生又怎会每天无所事事惹事生非呢?因此加强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教育,对于中职学生来说,具有非同寻常的重要意义。

因此,通过语文教学改革,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与素养,成为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的主渠道。

二、语文教学中人文性内涵的解析语文教育的人文性可以包含下面两层含义:一是语文教育的内容具有人文性。

语文教育的内容不仅包括了丰富的思想性,还包括了明确的情感意向性以及美感性。

一篇优秀的文章不仅可以包括哲学原理、自然事理、社会伦理、人生理想、民族意识、思想方法、良好习惯,等等,而且语文教材中凝聚了人类丰富的情感(喜怒哀乐、悲欢离愁、亲情、友情、爱情、爱国之情、正义感、理智感等)和个性心理品质(如兴趣、动机、意志、性格、气质等),语文教材还集结了文质兼美的文学作品和实用文章,从中可以欣赏到人性美、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科学美,等等。

二是语文教学方法具有人文性。

语文教学中的教师与学生之间不是对立的两极,而是呈现出交融的趋势,教师必须积极的调动自身的思想感情才能调动学生,使学生真正理解教材,所以语文教学较之其他学科更看重的是感悟和想象。

加强初中语文教育中人文关怀论文

加强初中语文教育中人文关怀论文

加强初中语文教育中的人文关怀分析[摘要]:语文本身是一门文学科目,文学体现的是素养的塑造与人文关怀,要充分发挥语文这门科目的特点,通过教学课堂去把握与确定语文教学中蕴含的人文精神,为学生传授这些知识,达到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教师在整个课堂环境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与想象能力,塑造学生优秀的道德品质.本文针对初中语文教育展开讨论,分析了如何加强初中语文教育中的人文关怀.[关键词]:初中语文教育人文关怀分析在新课标教学背景下,语文教学更加注重人文精神的传播,受到人文精神熏陶的语文课堂,应该是满富生机的课堂,传统的语文教学方式总是将学生放置于一个被动地位,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指导学生分析问题,最后为学生解决疑惑,这样的教学课堂往往比较沉闷,学生无法身在其中感受到语文学习的乐趣.要想改变这种局面就要采取科学的教学方法,活跃课堂,在语文教学中注入人文教育精神,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一、课堂创新:人文关怀的亮点同世界先进国家对比起来,我国教育体制存在的大问题就是缺乏对学生的动手能力的培养,学生没有创新能力,然而,一个民族要想实现振兴与发展就要拥有创新的灵魂,这就需要在教学课堂方面进行改革,注重人文关怀。

第一,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纵观古今中外的名人就会发现,他们都有一个优势特征,那就是,丰富的想象力,在想象力的作用下,科学家创造了伟大的发明,文学家创作了不朽篇章,音乐学家谱奏了一首首旋律千古流传,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也是一样,要注意开发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作为语文教师要灵活讲解与利用语文课本知识,从课文句子与段落的分析,文章中心的把握都要鼓励学生阐明自己的观点与见解,提倡学生从多个角度,多个方面去思考问题,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得到问题的答案,有效锻炼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教师要善于抓住语文课文中语言的空白处以及省略处,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想象空间。

语文教学过程人文教育论文

语文教学过程人文教育论文

浅论语文教学过程中的人文教育摘要:我在多年的语文教学工作中,深切地感受到语文教学上的种种困惑:现在自上而下大讲课改,而学生在中考与高考中,竟连简单的诗文默写都不能通过。

如要写一篇颂扬真善美的文章,学生即使是绞尽脑汁也无从下手,似乎连往日里各种情感也无法领略,更别说用细腻的文笔来表达自己那份“报得三春晖”的朴素情感。

由此,笔者深切地感到,加强语文教学过程中的人文教育,迫在眉睫!我们现在是把语文教育的性质定位在工具教育、知识教育、技能培养上的,所以语文教学教学生的大多是语文知识,教师看重的是学生写作能力、阅读、表达等技能的培养。

关键词:语文教学人文教育写作能力实际上语文教育不仅仅是语文技能的教育,同时还是价值观的教育,没有价值观的语文是不存在的,语文和价值观是一而二、二而一的东西。

语言教育在一个人的生命过程中,在一个人形成人生观和世界观过程中,发挥的是奠基性的作用,尤其是中学语文教育,它发生在一个人的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这个时候语言范式对他的影响可以说是决定性的,可以说,这个时候一个人掌握了什么样的词就会有什么样的观念,他会说什么样的话,就会有什么样的思想。

因此,语文教育应当更加重视自己作为价值观教育的作用。

语文教育所发挥的价值观功能决不会低于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因为语文中的价值观是潜在的、渗透性的。

现在,写作能力训练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比重太过,我们不应该过多的灌输给学生如何写公文、新闻,如何写记叙文、如何写说明文等等内容,这些内容应该放在高等教育中去解决,公文怎么写可以放在大学文秘专业教,新闻怎么写可以放在大学新闻系教。

中小学语文教学应该把这些职能性的或技能性的要求剥离出去,语文教育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变成一种基础素质教育、基础知识教育,不要逼着学生去写作。

因为学生没有那么多的生活积累、知识积累和思想积累,更重要是还没有相应的语言感受性方面的积累,这时候他写的只能是生搬硬套的模式化、公式化的东西,写不好,写不出,就只能是抄,不是外观上抄,就是精神上抄,要知道写作的本质是自由和创造,离开了这两项,写作就什么也不是,与其让学生在“写不出”的情况下把写作变成抄袭、模仿,还不如不要他们写。

浅谈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与人文性论文

浅谈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与人文性论文

浅谈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与人文性论文浅谈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与人文性论文浅谈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与人文性论文篇1一、什么是语文教学中的工具性与人文性1.工具性学生学习语文就是通过学习祖国语言及各种表现形式(口头语言、书面语言)达到能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的目的,这就是学习语文最根本的目的。

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言:“语文是工具,自然科学方面的天文、地理、生物、数、理、化,社会科学方面的文、史、哲,学习、表达和交流都要使用这个工具。

”这说明了语文学科所独有的学习与工作的基础工具的特征,这就是语文教学中的工具性。

2.人文性人文性的基本内涵一般是指对人自身完善的关注与追求,包括人的尊严、价值、个性、理想、信息、品德、情操等方面。

具体到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教育,我认为主要包括以下几层含义:一是指汉语汉字中所包含的民族的思想认识、历史文化和民族感情;二是引导学生开掘汉语汉字的人文价值,注重体验汉民族独特的语文感受,学习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三是指尊重和发展个性,培养健全的人格。

二、工具性与人文性的辩证关系工具性与人文性既性质不同、相对独立,又相互融合、密不可分。

语文教育工作者的任务就是寻求二者的有机结合,在教学实践中使工具性和人文性相互为用、相互促进,这是语文教学的独特个性。

三、语文教学中为什么要使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语文教学中,工具性与人文性是统一的。

这是因为:1.语文学习过程的特殊性表明,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学科的本质属性。

语文学习的过程是学习者个体的言语行为过程,言语行为及其结果是个人的生命、意志的体现,是个人的愿望、要求、观念等。

即使仅仅是表述客观的事实、规律和真理,也无法避开表述者的认识和态度。

就整体而言,言语是人类文化、心理结构的外化,是人类的生命之声、心灵之声。

言语和语言同思维、认识不但不可分割,而且还决定了人的思维、情感、知觉意识和无意识的格局。

正如卡西尔所说:“在某种意义上,言语活动决定我们所有其他的活动。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文关怀论文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文关怀论文

谈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文关怀语文学科是以促进人的发展为终极目的的人文学科,它特有的人文品格传递着“爱国主义的思想、人格的价值观念、人际和谐的思想、社会的责任观念”。

于漪老师认为:“语文学科作为一门人文应用学科,是语言的工具训练与人文教育的综合……学语文就是学做人,语文教育就是教书育人。

”因此,语文教学要传授语文知识,培养语文能力,但更为重要的是还是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健康个性和人文精神。

那么,怎样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呢?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充分利用语文教材,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学生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和人类高尚精神的陶冶在我们使用的人教版语文课本中,表现中华民族优秀的人文精神的篇章和材料,俯拾皆是。

《寡人之于国也》中“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仁爱”思想——关爱人、同情人、帮助人的人道主义,《鱼我所欲也》中“舍生取义”的献身精神,屈原《离骚》“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执著的爱国精神,《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蔺相如谦恭忍让、廉颇负荆请罪的美德懿行,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高洁洒脱形象,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忧国忧民情怀,毛泽东《沁园春·长沙》中“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体现出来的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和凌云壮志……这些民族文化的精髓,滋养着学生的精神世界,奠定了学生的人生根基。

对这些丰富的精神养料,教师可以通过讲授课文内容直接对学生进行教育,可以通过课文作者和背景资料的介绍进行点拨,让学生在获得语文知识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汲取精神营养,逐渐提高做人的修养,养成美好的品质和高尚的人格。

二、加强语文文学教育,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和人文素养语文教学效率不高,学生不爱学语文,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在于语文教育人文底蕴、人文价值的严重流失。

长期以来,过于理性的语文教学不断地把语文推向绝路:用语法分析代替了形象感染,用抽象社会学的说教代替了崇高美的鉴赏,用零打碎敲的讲析代替了艺术整体的把握,用条分缕析和逻辑推导代替了心灵世界的感悟,文章固有的灵动和韵致几乎扼杀殆尽。

初中语文教学与中学生人文教育论文

初中语文教学与中学生人文教育论文

初中语文教学与中学生人文教育摘要:作为一名一线的语文教师,通过对初中生特点的观察和研究,我发现在语文教学中加强对初中生的人文教育,对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对学生的学习和成长有很大的帮助。

关键词: 语文教学人文素养人文教育[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新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作为一名一线的语文教师,通过对中学生特点的观察和研究,发现在语文教学中加强对初中生人文教育,对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对学生的学习和成长有很大的帮助。

初中生处于身体发育的高峰期,身高体重迅速增加,各方面的身体指标逐渐接近成人。

但是在心理方面,初中生的成人感和幼稚感并存,日常生活中表现为心理矛盾的突出,具有明显的不平衡性,在情绪和情感方面,初中生的兴奋性较高.稳定性较差,波动性较大,两极性十分明显,容易激动,十分热情而又经常动荡、变化,容易出现冲动行为。

如果对初中生不加以正确的引导,很可能会让一些学生形成偏执甚至狂躁的性格,对他们的成长非常不利。

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的渗透和培养有重要的意义一、初中生人文素养的现状作为一名与学生长期接触的语文教师,我感到现在的初中生普遍缺乏人文素养。

在为人处事上缺乏宽容的心态,非常自私,稍不如意就使用武力,甚至不尊重家长和老师,总是一味的索取,而不考虑他人的感受,非常敏感和脆弱,容易走极端,冲动不计后果,给家庭和学校带来很大的困扰。

我对这样的现状感到非常的忧虑。

二、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的渗透和教育《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了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基本方法: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情感、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有效开展人文教育论文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有效开展人文教育论文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有效的开展人文教育语文课的意义不仅仅局限于教给学生某种语文知识,主要是通过一篇篇凝聚着作家灵感、激情和思想的文字,深化学生对世界的感受、对生活的体验,从对学生的情感、情趣和情操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这就要求我们要转变教学方式,在重视语文工具性的同时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贯彻人文精神,“唤醒”学生的情感和思想,让学生的心灵和作者的心灵互相沟通,与课文内容发生共鸣,让语文有工具性和人文性有机统一起来,才能说我们进行了真正意义上的语文教育。

那么在教学中怎样突出人文教育呢?一、制定人文教育的教学目标1、要着眼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取向语文教育,实际上就是学生精神培植的过程。

关注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和重要任务。

老师应善于抓住机会,肩负学生对生命的价值进行思考和探讨,使学生真正认识生命的价值,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积极的人生态度、高尚的道德情操。

如在教学《钱学森》一文时,可以通过指导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阅读,使他们感受钱学森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并安排学生在课后多渠道了解伟人、名人或身边的人的成长故事,并在感受他人成长经历的同时,汲取营养,获得启示,主动思考自己成长中的问题。

2、要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美育能使学生的感性素质得到开发和提升,从而使他具有活泼的生命力和创造力。

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充分利用能直接唤起情感的某种具体环境,努力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首先,要让学生学会欣赏美。

语文本身就是一种语言艺术,有很强的感染力。

它通过语言文字的生动描述把大自然之美、社会之美和人类创造的艺术之美再现出来,要让学生欣赏这种艺术之美。

其次,我们要让学生由感受美、接受美、认识美,进而尝试着去创造美。

如用美的语言表现美好的事物、表达美好的感情,用美的行为在生活中实现美的价值等等。

二、立足课堂,把人文精神贯穿于教学的始终1、创设人文情境由于语文中的德育因素分散而又丰富,“渗透”是语文教学中进行民族精神培育的最有效途径,只有以读为本,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发掘语言文字的表现力,发挥文中形象的感染力,才能水到渠成,真正感悟、欣赏到文本的内在价值。

中学语文教育三大人文目标论文

中学语文教育三大人文目标论文

中学语文教育三大人文目标初探【摘要】探讨人文精神的内涵,新课改条件下中学语文教育贯穿人文精神,实现三大人文目标的方法。

【关键词】人文精神内涵三大目标从历史上看,无论是中国古代教育,还是西方古典教育体系,都能够找得到人文精神的痕迹。

“人文精神”一词源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应该是humanism,通常译作人文主义、人本主义、人道主义。

中国最有代表性的教育是西周的六艺教育,“六艺既重视思想道德,也重视文化知识;既注意传统文化,也注意实用技能;既重视文事,也重视武备;既要符合礼仪规范,也要求内心情感修养”。

中国的中学语文教育,在人文精神的内涵上面,兼具中国古代教育和西方古典教育的双重特点:一方面,强调语言文学的实用性和功能性,另一方面,强调人和艺术之间的关系和影响。

然而,一直以来,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中学语文更多被视作一门语言学科,而不是一门文化学科,这就导致了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片面追求语言文字的教学传授,而忽视了对学生人文精神的传递,导致语文教育本身出现严重的背离,失去了应该达到的效果。

在新的时代,新的教育环境下要求我们重新审视人文性的内涵。

如何在中学语文教育中贯穿人文精神,笔者认为,主要从下面三个方面入手,也是在中学语文教育中应该达到的三大人文目标。

一、教师应该学会“因材施教”这里的“材”是指教材,这里的“教”是人文精神的传递教育。

教师需要针对不同的课文,从不同方面去挖掘其内在的人文精神,以适当的方式传递给学生。

比如李煜的《虞美人》、李清照的《一剪梅》,可以从中国古典文化的角度出发,让学生了解,古人在诗词歌赋和个人情感上面是如何结合的,是如何达到“寓景于情”的。

笔者就曾经拿上述两篇诗词和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进行对比,同样是描述一种离别感怀的思绪,同样带有淡淡的忧伤,但古人在情感表达上显然要含蓄得多,而作为近现代诗人的徐志摩,则更多带有近现代文学的人文情怀,更加外露,更加直白。

通过这样的方式,用不同课文去传达不同的人文特质,不但能够有助于学生迅速理解课文,感受内在的人文精神,而且能够让学生对语文教育产生浓厚兴趣,进一步推动语文教育的顺利开展,这无疑是一个双赢的过程。

初中语文教学中人文情怀论文

初中语文教学中人文情怀论文

探析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情怀【摘要】针对初中生的心理生理特点,语文教学应围绕人文情怀的构建,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强化人文精神的驱动力培养,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为学生创设充满人文情怀的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学习方式。

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应该让学生在充分自主学习的基础上,以人文情怀为基础,采用自由合作、自主探究等方式进行学习。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人文情怀一、注重传输人文知识人文知识是人文素质中最基本的内容和层次。

中学语文教材既是各种语文知识的载体,也是各种文化知识的载体,其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知识,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因此,语文教材既是学生学习汉语言文学的范本,又是了解和吸取中外社会、政治、历史、地理、文化等方面知识的教材。

语文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的实际,结合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介绍和讲解相关的人文知识和信息,指导学生去了解、认识、思考、联想,从而学习和借鉴。

比如教材中的诗、词、文、赋、小说、戏曲等中国古典文学中蕴含着传统的审美文化,道德、风俗、礼仪文化、建筑、音乐、工艺文化等,内容十分广泛。

教学中,教师对这些内容稍加点化,让学生从中接触到传统文化,了解其丰富和悠久,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认识其价值,从而自觉地接受优秀的文化传统。

特别是教材中那些包含着传统的人生观、价值观,展现中华民族传统的性格、精神品质的优秀篇章,更值得启发学生去思考,引导他们从中感悟人的内心世界,思想情感,人性的真、善、美与假丑恶等;思考社会的变迁和发展及其规律;体认大自然和客观物质世界的奥妙,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建立起初步的与人、社会和世界发展相一致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尤其要发掘和利用教材中弘扬的科学而正确的思想观念和人文理想,纠正学生思想言行上存在的不良倾向和模糊认识,从而使科学的知识,科学的理念和正确的价值观念、道德情愫、行为规范等转化为学生的内在素质。

二、大力培养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是人文素质的高级层次。

中学语文教育在人文精神培养中作用论文

中学语文教育在人文精神培养中作用论文

浅谈中学语文教育在人文精神培养中的作用【摘要】语文教育作为基础性教育,它不仅发挥着传授知识的作用,也是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重要基地。

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环境下,正处于价值观形成关键时期的中学生,将形成怎样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是语文教育者深思的问题和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

人文精神的培养需要整个社会全方位长时期努力,语文教育是人文精神培养的重要切入点,是提升全民人文素养的第一推动力。

【关键词】人文精神语文教师文学作品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与此同时频发的社会问题,折射出人文精神的困境。

2001年国家颁布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为全面开展人文教育、构建精神家园指明了方向。

中学阶段是人生的重要起点,中学教育的影响会辐射到人的一生,可以说,学校给予什么样的教育就会有什么样的学生。

教师仅仅把知识传授给学生,是远远不够的,作为教育工作者,应当秉承教书育人的精神,寓人文精神培养于语文教学中。

培养德才兼备的下一代,我们责无旁贷。

一、语文教育是开展人文教育的前沿阵地鲁迅先生说:“教育是要立人”。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人精神境界的提高和人格的发展与完善。

现代教育理念要求,以人为本的教育应当全面关怀人的成长,培养真正的人、完整的人。

我们教育工作者不仅仅要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仅仅让他们学习先进的文化知识,是远远不够的,教书以育人,应当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切实肩负起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重任。

语文学科是开展教育的基础,它不仅担负着语言文学的教育责任,更是几千年中国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承传者。

语文教育侧重功利教育忽视人文教育为多年诟病,由此导致学生文化课成绩上去了,但社会生活能力却很差。

面对时下出现的种种社会问题,我们是时候转变教育作风了。

作为新时期的教育工作者,应该认识到,语文学科是完成新课标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重要载体,语文教学活动是对学生德育渗透、培养人文精神的主阵地。

语文教师应如何把教文与育人在语文课上演绎,使语文教学成为对学生道德、情感培养不可或缺的活动过程,语文教师的重要任务乃是将教书育人渗透人文精神的教学机制,转化到语文教学实践中去,寓人文精神培养于语文教学中。

语文教学中人文渗透论文

语文教学中人文渗透论文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渗透语文课程标准首次提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因此,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必须体现人文精神,即关注人的价值、张扬人的个性、提升人的精神,这样,才能真正激活语文课堂教学。

如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呢,我从以下几方面入手进行了试探。

一、挖掘教材的人文因素,陶冶人文之美语文是一门饱含浓郁人文特色的学科。

每一篇课文都蕴含丰富的文化内涵与人文精神。

这些作品或是抒发对大自然的热爱,如《小小竹排画中游》《四季》《荷花》《找春天》;或是对集体、祖国的热爱,如《我多想去看看》《我们成功了》;或是反映关心他人、健康成长的,如《自己去吧》《棉鞋里的阳光》《看电视》等。

这些作品无不闪烁着人文之光。

针对这些蕴涵着丰富情感的语言文字,教师要善于“披文入情”,通过语言文字让学生徜徉于课文的意境,以陶冶学生的情操,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教师进一步引导“那要怎么去关心呢?”“给爸爸倒茶”“给老师送一朵鲜花”“借笔给同学”“在车上给老人让座”……在那一刻,孩子们的语言是朴素的,但内心却是最真诚的!整堂课洋溢着“关心他人”的人文魅力,师生都沐浴在荡气回肠的“人文”情境中。

课后我布置了一个课外作业,要求每个孩子在家做一件关心家人的事情,没想到第二天收到了许多家长的信息,家长们都说孩子懂事了,知道关心父母了,其中有一个家长这样写着:“感谢老师的教育,孩子今天的表现让我终身难忘,以前孩子从来不懂得关心父母,认为父母对他的关心和爱护是理所当然的,今天孩子一回家就给我倒了一杯水,说:‘妈妈您辛苦了,我以后要天天孝敬您!’孩子有您这样的老师,我们家长真的很放心。

”教师的一个小小引导,却让我们的语文教学处处流淌着感情,让课堂内外充溢着浓浓的人文情怀。

二、尊重学生的生命个体,凸现人文关怀语文学习是一种个性化的内心旅途,是一个生命的体验和感悟的历程。

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应该重视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充分体验、感悟。

试述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怎样加强人文教育论文

试述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怎样加强人文教育论文

试述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加强人文教育摘要:语文学科作为一门人文学科,其内容本身蕴含着人类关于生命的种种体验与思考,关联着人类生活世界的无限丰富性和复杂性。

本文力图在正视中学语文教学现状的基础上,针对中学语文教学中人文教育被忽视的问题,阐明中学中语教学倡导人文教育的重要意义,并提出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进行人文教育的策和方法。

关键词:中学语文人文教育策略思考教育理念作为一个中学语文教师,总是在心底问:语文到底是什么呢?放眼世界,湛蓝的天空朵朵白云,让你觉得心胸开阔,这就是语文;宽阔的大海波涛起伏,让你觉得激情澎湃,这就是语文;初升的朝阳光芒万丈,让你觉得生机勃勃,这也是语文;语文是“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的豪情;语文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恬淡;语文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苍凉……在课程改革的浪潮中,语文教育开始寻求人文精神的支撑。

中学阶段是人文教育的关键阶段,语文教学是我们的母语教学,在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占有很大的优势。

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涵养学生的人格十分重要。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离开了人文性,语文教育将褪去生命的色彩,丧失人性的魅力,枯竭生活的源泉,毁灭艺术的创造。

作为语文教育工作者,如何高扬语文教育的人文性,还语文课堂以生命的活力和创新精神呢?我认为:在语文教学中,不仅要对学生进行文化知识的传授,而且要不断培养学生的审美力、感悟力、鉴赏力。

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感受崇高的传统美德,体悟博大的文化底蕴,继承凝聚的民族精神,形成深邃的思维体验,为学生养成健全人格和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一、中学语文教学中人文教育存在的问题分析语文学科是人文学科中的基础学科,语文教育说到底就是人文教育。

语文教育的本质就是教人如何做人,这种观念古今中外从来都没改变过。

但是当前中学的语文教育却发生了偏差。

人文素养教育论文六篇

人文素养教育论文六篇

人文素养教育论文六篇人文素养教育论文范文1(一)提升同学在社会生活中的适应力量老师要尽量指导同学懂得更多的思想内容,使语文这一门与生活息息相关的课程能够发挥它的价值和意义,指导同学更好的进行学习和生活,使同学形成一个健康、乐观的思想道德体系,更好地适应生活并学会生活。

(二)提升同学在课堂中的主动性和制造性传统的教学方法中,是以老师为主体,同学围围着老师进行学习。

这样的教学方法具有肯定的局限性,忽视了同学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没有充分激发出同学的主动性和制造性。

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当注意通过组织同学进行合作、探究的方式,在同学学习的过程中,呈现同学的共性化意识和语文学习潜能,加深同学对人性化意识的重视,形成肯定的体验感悟。

二、高中语文教育中人文素养培育的措施学校和老师要加强对高中语文教育中人文素养培育的重视,在提升同学语文力量的同时,使同学良好的思想品质,促进同学德、智、体、美、劳的全面进展。

(一)结合教材内容,培育人文意识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社会中消失了太多的物质诱惑和思想诱惑,使人易于产生浮躁的心理心情,使人陷入思想的迷途。

当前我国许多高中同学对肯德基、麦当劳、香奈儿等内容较为熟识,而不能清楚地说出我国优秀思想哲学家孔子的理论。

大部分同学属于独身子女,家长的溺爱使同学缺乏良好的奉献主义精神和团队精神,自我意识剧烈。

所以在高中语文教育的过程中,老师要加强对同学的人文素养培育,老师可以通过结合教材内容,应用一些中国传统经典作品或者名言,使人文素养在教学中的渗透,加深同学对人文素养的直观熟悉和理解。

例如,在指导同学对高中语文教材中,的《沁园春·长沙》这篇内容的学习中,老师在指导同学对课本内容学习的同时,要指导同学深化感受当时的爱国主义情怀,老师可以为同学播放《恰同学少年》等相关电视剧的视频片段,加深同学对《沁园春·长沙》这首诗词的直观理解。

另外,老师可以引入杜甫的《春望》,温故而知新,引领同学对古代诗人爱国思想的理解,从而形成自己的思想理念,不断丰富自己的人文素养。

中学语文教学论文7篇

中学语文教学论文7篇

中学语文教学论文7篇第一篇:中学语文情感教学探究一、情感教育应用与中学语文教学的作用1.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语文的学习,学生情感态度不同,产生的学习效果就不一样。

学生学习时带有积极地情感,那么他们就会积极地思考,思维比较活跃;如果他们带有消极的情感,学生学习的热情就会大大降低,影响学生思维的发展。

因此,在中学语文教学中,与学生进行情感的交流与沟通,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而且中学生的已经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以及相应的内心体会,当语文作品中的某些场景与自己身边的实际生活相似的时候,学生就会对学习产生比较积极地情感。

学生带着依据实际生活得来的感悟去学习语文,更加深刻的感受文本中的情感因素,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

2.有利于提高学生鉴赏文学的能力鉴赏文学需要一种比较活跃的思维,是读者在深入了解一个文学作品的基础上,对该文学作品进行评判的过程。

在中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在学习某一篇课文的时候,加入学生觉得这个文章写得特别好,而要他们说明写的好在哪里呢?学生又说不出来,这就说明学生的鉴赏文学的能力有待提高。

新课程标准下,语文教学的目标之一就是具有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因此,语文教师需要在教学中引导学生鉴赏作品,理解作品中的人生真谛,不断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更好地把握文章的主旨与内涵。

因此,情感教育有利于提高学生鉴赏文学的能,教师需要高度重视。

例如,在学习《包身工》这篇课文的时候,文章的主题是旧社会压榨童工的丑陋罪行。

教师在讲解时候,需要先对学生进行历史知识的介绍,让学生了解时代背景,学生具有初步的体会。

然后引导学生比较自己的生活与包身工的生活,突出包身工恶劣的生存条件,学生情感上受到极大的触动。

3.有利于加深学生的语文认知教育心理学的相关知识显示,教育过程是认知过程与情感过程相统一的过程。

同时情感过程对认知过程具有重要的影响。

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任何内容、手段与方法都要注意与学生自身的学习情况相结合,从而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兴趣和态度,以此来引起学生的内心感受,如果在教学中忽略学生的情感因素,那么学生只是单纯的获得了知识与技能,但是学生的学习态度可能是消极的,学习兴趣也比较低迷,语文学习的认知停留在比较浅显的层面。

高中语文教学人文性论文

高中语文教学人文性论文

浅谈高中语文教学的人文性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积。

因此,我们既要重视知识的教育,也应该重视人文素质的教育。

语文是一门人文学科,语文教师更需要注重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性教育。

人文性和工具性乃语文教学的基本特征。

现在,高中语文教育围绕高考这根指挥棒,“应试教育作的扎扎实实”。

这已经和素质教育要求走的太远,回顾这几年的高中语文教学,人文教育已成为缺憾。

那么要不要在语文教学中进行人文教育?回答是肯定的,而且必须要加强,因为高中学生正处于人一生成长中最关键的时期,他们有初步判断事物的能力,但易偏激;是“三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倘若缺失人文教育的熏陶和引导,可能出现个人成长中的异化现象。

诸如却乏信仰,少正义,爱国,集体主义精神等人文理念。

或许进入狭隘的个人主义圈里。

从一个国家培养后继人才的角度来看,中学阶段进行人生、世界观教育显得很有必要,高中阶段显得尤为迫切。

因为他们即将成为这个社会的建设者,一个高素质的建设者在当代社会中显得多么重要,而我们的教育呢?围绕高考的轴心不变,部分语文教育者只顾语言要素的讲解,忽略或者回避人的教育。

一个个体要成长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在基础教育阶段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则大有必要。

这是语文探究学习的一个重要方面。

如何才能更好的在语文教学中进行人文性教育呢?首先,要提高语文教师的人文素养。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只有人能教育人,只有具备高人文素质的教师,才能培养出高人文素质的学生。

不能只教书不育人。

教育人贫寒,但灵魂伟大,自己应有高尚的道德水准。

教育人应有足够的知识储备,语文老师不是知识的集大成者,但却是涉猎者。

试想一个知识储备不够者何以引导学生摄取知识呢?一个思想卑下者能够看到文章的积极性吗?能否发觉人间的真善美吗?语文教师在语文课堂中,要通过自身独立的思想,渊博的学识,健全的个性,宽广的胸怀,深厚的爱心,得体的谈吐,潇洒的举止,优雅的风度,以及对待工作、名利、生活等的积极态度,展现良好的人格形象,散发强大的人格魅力,以自身良好的人文素养,才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浅谈论文摘要:人文教育是以人文精神为教育内容和价值取向,实施人文关怀,塑造人文品格,培养“真”、“善”、“美”人格的教育活动。

语文教学中应渗透人文精神教育。

就必须充分关注学生心灵,尊重学生个性,培养情感取向,通过理解、欣赏达到更高的境界。

关键词:语文教学渗透人文教育中图分类号:h09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教育在呼唤以人为本,提倡人文精神,进行人文教育,是我们语文教育教学“阵痛”后的思索。

在语文教学中倡导人文教育的理念,渗透人文的教育,理应成为当前语文教学改革和实践的必然选择。

语言是交流思想的工具,这更加突出了这门课的思想性和人文性。

在中学各学科中,语文应该首先挣脱以理性工具为基础的教学体式,由只注重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转变为重视对文化意义和人文价值的揭示;由只注重培养学生作为社会所需要的职业技能,转变为重视对人的精神世界的培育与发展;由只注重对学生个体的改造,转变为重视人的全面发展。

真正实现从应试教学到素质教育的改变,是我们的教学越来越具有人情味。

有鉴于此,我认为在学科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我们的语文教师是更有所作为的,并从以下三方面做过有益的探索。

一、关注心灵。

真正的教育是“人对人的主体间灵肉交流的活动”,而不是“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积”。

(雅斯贝尔)师生关系不是一种改造与被改造、占有与被占有的关系,师生之间倡导的是灵魂之间平等的交流。

关注学生的心灵,首先要处理好师生关系。

现在一般的提法是,师生在课堂上是“主导性和主体性”的关系,在平时则是朋友关系。

但我认为,师生之间应该是主体与体间的“对话性”关系。

地位是平等的,交流才是相互的;其次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学会关注自己的心灵。

在教学中,我把题材相同的课文罗列出来让学生比较。

结果发现,不但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如《归园田居》从田园风物的描绘中洋溢出一种精神解放的喜悦。

《桃花源记》则重点描绘出桃花源的社会风气一没有君主,没有剥削,没有压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学语文人文教育探究
摘要在语文教学中融入人文素质教育,强调人文精神,提倡人文关怀。

提高学生道德修养、审美情趣、健康个性、健全人格是非常重要的。

笔者通过在教学中榜样感召,强化人性关怀素质,获得精神砥砺、活化教学环节,在多样化的学习中渗透人文精神等多方面来探讨。

关键词中学语文人文教育探究
教师的天职就是“传道授业解惑”,“传道就是启迪人类的智慧,传播人类文明。

”“解惑”就是传授知识。

“传道授业解惑”就是教书育人。

怎样教书育人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和关键,一直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研究、探讨的重大课题。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在1996年就提出“语文学科是一门应用学科,抽掉人文精神,只有在形式上兜圈子,语言文学就失去了灵魂和生命,步入了排列组合文字游戏的死胡同”。

温儒敏也强调中学语文是人文教育而非文人教育,提出中学生当然也应当追求向善的道德,在物欲横流的时代里,人的欲望很容易受到诱惑。

拒绝诱惑的根本途径只能求助精神的健康。

素质教育的需要都在呼唤语文教育不仅要教给学生以语文知识和
语文能力,更要承担起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教育的重任,中学语文课是一门非常特殊的课程,要注重提高学生道德修养、审美情趣、思想品质和文化品味,注重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

笔者对此进行探讨,提出一些建议,求教于方家。

一、榜样感召
运用语文教材或其它语文作品中的榜样人物的人格魅力,对学生的思想品德进行培养一般说来,凡是对社会和人类的进步有贡献的人物,都可以视为榜样人物。

由此看来,中语文教材中可供提炼的榜样人物是不胜枚举的。

如:弃医从文,为民呼告,直击中华民族灵魂深处最脆弱神经的鲁迅:以天下为己任,有高尚爱国热情的毛泽东等一代领导人;有“三寸不烂之舌,强于百万之师”的战国纵横家;西汉鸿儒贾谊,在他短短的一生中,旷世才情的激昂和怀才不遇的沉郁互相碰撞,构成了他独特的人生风景;《藤野先生》中藤野先生教学认真,治学严谨,是一位师德高尚的长者。

《最后一课》的都德老师典范形象;有《史记》、《三国演义》、《水浒传》中一连串鲜活的人物;“孟母三迁”、“老骥伏枥”、“冯唐易老,李广难封”、“杜鹃啼血”等历史典故。

这些形象和人物时刻鞭策着学生正在成长,渐趋成熟的心。

语文教师要积极创造良好的情感氛围,使学生在“美”的熏陶感染中,懂得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重要性,学会处理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同时产生积极向上努力进取的动力,以培养他们尊敬长辈、关爱他人的意识,从而增强生存能力。

二、强化人性关怀素质,获得精神砥砺
在语文教学中融入人文素质教育,强调人文精神,提倡人文关怀。

优秀的文学作品是人的生活的教科书。

优秀的文学作品往往能凭藉它丰富的思想内涵调节着人们的精神生活,影响着人们的心灵世界,使人们的精神状态——理想、信念、情感、意志等发生深刻的变化,启示并指导人们更好地生活。

许多优秀人物的成长都离
不开对文学优秀形象的学习,都从文学作品中汲取了有益的力量。

所以,在课本之外,应该适当借助课外阅读和媒体的力量,让学生更广泛的从文学作品中获得崇高的思想感情,坚强的性格培养和积极的人生教育。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热潮席卷大江南北的时候,大家都在热切地讨论着英雄保尔的崇高形象,从中学习种种直面人生的性格之美,培养健全人格,树立崇高理想。

三、活化教学环节,在多样化的学习中渗透人文精神
古希腊生物学家、散文家普罗塔戈曾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被点燃的火把。

”中学生学生底子相对薄,学习兴趣不浓厚,学习缺乏耐力,要想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就必须进行语文教学方法的改革。

根据语文学科特点,我可以把语文课变成表演课、朗读比赛课、演讲课、讨论课。

比如,在教学曹禺先生的《雷雨》时,首先采用朗读比赛的方法,学生既了解了课文的内容,又增强了他们竞争的意识。

提高理解人文性格形象的能力,让学生接受了人文精神的教育。

教材是教学的抓手,课文是学生阅读训练的平台。

在人文知识的含量上,应该说,语文学科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学习《劝学》一文时,学生领会了“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的学习意义,明白了学习要长期积累,要坚持不懈,要用心专一的学习方法和态度;只要教师有心,总能找到契机,因为人文知识、人文精神是一个比语文知识、思想道德更为广阔的天地。

教会学生能看到和感受到美,使他们处于情感感染之中,引起共鸣,在愉悦中得到陶冶,产生强烈的审美欲望。


语文教学中应注意汉字审美,要学会欣赏汉字形体声韵美的风景。

这是实现语文教学这一目的的有效手段。

温儒敏教授强调语文教育是人文素质教育,但并不是只有语文课才有人文精神,物理也有人文精神。

要防止一种错误认识,语文课不等于文学课,人文精神不等于文人精神。

在大家都讲语文的人文性时,我们还要注意语文的工具性。

语文教学不能以培养文人、培养作家为目标,连大学中文系都不能以此为目标。

学语文是要学会表达,学会熟练准确地使用汉语。

借助人文精神的教育,我们将学会更真切地关注自己、关注世界、关注历史、关注我们永远的未来。

因此,语文教师要时时刻刻在语文教学中融入人文素质教育,强调人文精神,提倡人文关怀。

参考文献:
[1]莫雷,张卫.青少年发展与教育心理学[m].暨南大学出版社,1997.
[2]雅克·德洛尔.教育——财富蕴藏其中: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报告[m].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