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历年高考题

合集下载

高三语文诗歌鉴赏题20套(带答案)及解析解析

高三语文诗歌鉴赏题20套(带答案)及解析解析

高三语文诗歌鉴赏题20套(带答案)及解析解析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寄李儋元锡韦应物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又一年。

世事茫茫雕自料,春愁黯黯独成眠。

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

闻道欲来相问讯,西楼望月几回圆。

【注释】这首诗是韦应物晚年在滁州刺史任上的作品。

韦应物在滁州任职的一年里,对朝政紊乱、国家衰弱、民生凋敝,极为忧虑。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全诗塑造了一个有志而无奈、进退两难的官员形象,披露了一个官员的思想矛盾。

B.首联点明分别的时间,“又”字说明距上次分别已经一年,强调了时间流逝之快。

C.颔联写自己的烦恼苦闷,“世事茫茫”既指国家的前途,也包含诗人个人的前途。

D.尾联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感激友人李儋的问候,急切盼望友人的来访的情感。

(2)诗歌的颈联备受赞扬,范仲淹叹为,“仁者之言”,朱熹盛称“贤矣”。

请谈谈你对颈联的理解。

2.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除夜[唐]来鹄①事关休戚已成空,万里相思一夜中。

愁到晓鸡声绝后,又将憔悴见春风。

元日[宋]王安石②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③。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注】①来鹄:唐朝诗人,豫章(今江西南昌市)人,相传来鹄家宅在南昌东胡徐孺子亭边。

家贫,工诗,曾自称“乡校小臣”,隐居山泽。

师韩柳为文,举进士,屡试落第。

②王安石:宋代政治家、改革家、文学家,作此诗时身为宰相,正在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

③屠苏:药酒名。

(1)下列对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来诗首句“事关休戚已成空”既交代了后面“愁”的所有原因,也奠定全诗愁苦的情感基调。

B.王诗首句“爆竹声中一岁除”,既紧扣了诗的标题“元日”,又渲染了春节热闹欢乐的气氛。

C.王诗用白描手法,极力渲染喜气洋洋的节日气氛,同时又通过元日的习俗来寄托自己的思想。

D.同为辞旧迎新两首诗表现出的思想情感却不同。

来诗愁苦,王诗喜悦,这与他们境遇有关。

高考诗歌鉴赏试题(通用60篇)

高考诗歌鉴赏试题(通用60篇)

高考诗歌鉴赏试题高考诗歌鉴赏试题(通用60篇)高考诗歌鉴赏试题篇1(山东卷)阅读下面的宋词,回答问题。

(8分)卜算子张元幹(注)风露湿行云,沙水迷归艇。

卧看明河月满空,斗挂苍山顶。

万古只青天,多事悲人境。

起舞闻鸡酒未醒,潮落秋江冷。

[注]张元幹,宋代爱国词人。

(1)请对上片前两句中的“湿”“迷”二字分别作简要赏析。

(4分)(2)“起舞闻鸡酒未醒,潮落秋江冷”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作简要分析(4分)十五、14.(1)①“湿”字,描述出地面浓重的风露水汽使行云也充满湿气而显得厚重凝滞,突出了外在环境的潮湿、阴冷,表现了作者凄凉和沉重的情绪。

②“迷”字,描述水面迷蒙的雾气使归舟迷失了航向,烘托出朦胧、迷惘的氛围,表现了作者内心的迷惘。

(2)①化用了祖逖闻鸡起舞的“典故”,表现作者胸怀大志,而报国之志难以实现内心悲愤无奈;②寓情于景,描述江潮的退落和秋江的冷寂,委婉地表达了作者应对国事衰退内心的悲凉,寄寓了浓郁的爱国情感。

高考诗歌鉴赏试题篇2(上海卷)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4—16题。

(8分)春江晚景张九龄江林皆秀发,云日复相鲜。

征路那①逢此,春心益渺然②。

兴来只自得,佳处莫能传。

薄暮津亭下,余花满客船。

[注]①那:同“哪”。

②渺然:广阔辽远的样貌。

14.与诗歌题目中“江”字直接照应的词语有“江林”、“”和“客船”。

(1分)15.对本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本诗用典与写实相结合,含蓄而又自然。

B.本诗以咏物为题材,脉络清晰而且顺畅。

C.颔联、颈联对仗工整,贴合律诗的要求。

D.全诗的语言清新淡雅,又不失朴实之风。

16.从情景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前两联是如何表达作者情感的。

(4分)十四、14.(1分)津亭15.(3分)D【A、单从试卷带给的材料看,很难断定诗歌有用典;即使对第2句作出注释,也不好说这首诗是用典和写实结合。

从全诗看,就应是虚实结合或情景交融的写法。

B、从题目看,这是一首写景诗,而不是咏物诗。

鉴赏诗歌试题及答案高中

鉴赏诗歌试题及答案高中

鉴赏诗歌试题及答案高中一、选择题1. 下列诗句中,哪一项是杜甫的《春望》中的诗句?A.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B.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C.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D.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答案:A2. 李白的《静夜思》中,“床前明月光”下一句是什么?A. 举头望明月B. 低头思故乡C.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D. 月落乌啼霜满天答案:C二、填空题1. 请填写《望岳》中“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前两句。

答案: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2. 请填写《登鹳雀楼》中“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的下两句。

答案: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三、简答题1. 请简述《江雪》中柳宗元所表达的情感。

答案:《江雪》中,柳宗元通过描绘一幅万籁俱寂、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世态炎凉、人生孤独的深刻感悟。

四、论述题1. 请结合《将进酒》的内容,分析李白的豪放情怀。

答案:《将进酒》是李白的代表作之一,诗中通过“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等豪迈的诗句,展现了诗人对人生短暂、及时行乐的豁达态度。

同时,“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等词句,更是体现了李白豪放不羁、热爱自由的个性。

五、诗歌创作题1. 请以“春天”为题,创作一首四行诗。

答案示例:春归何处寻,绿意满枝头。

花开不待时,燕舞新枝柔。

结束语:诗歌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它以精炼的语言和深邃的意境,传达了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通过鉴赏诗歌,我们不仅能够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更能够感悟到生活的美好和人生的哲理。

希望本次试题能够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诗歌的美。

17道高考诗歌鉴赏真题汇总与答案

17道高考诗歌鉴赏真题汇总与答案

17道高考诗歌鉴赏真题汇总与答案一.新课标I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鹊桥仙陆游华灯纵博,雕鞍驰射,谁记当年豪举①?酒徒一半取封候,独去作江边渔父。

轻舟八尺,低篷三扇,占断苹洲烟雨②。

镜湖③元自属闲人,又何必君恩赐与!【注】①这三句是追忆当年军中的生活。

博,古代的一种棋戏。

②占断:占尽。

苹洲烟雨:指长满苹草、烟雨空濛的风光。

③镜湖:即鉴湖,在今浙江绍兴。

唐天宝初,贺知章请求回家乡会稽当道士,玄宗诏赐他镜湖一角。

8.上阕最后两句是什么意思?它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5分)答:那些整天酣饮的酒徒一个个封侯拜将,而自己只能做一个闲散的江边渔翁。

表达了对自己壮志未酬而只能隐居的无奈和牢骚。

9.词的结尾借用了贺知章的故事,这有什么用意?请简要分析。

(6分)答:用来含蓄地表达对统治者的不屑和愤慨之情。

皇帝既置我于闲散,镜湖风月原本就属于闲散之人,又何必让皇帝来恩赐呢?再说,天地之大,何处容不下我一个闲散之人,谁有稀罕你皇帝的恩赐!二.天津卷14.阅读下面这首词,按要求作答。

(8分)鹧鸪天·送廓之秋试①[宋]辛弃疾白苎②新袍入嫩凉。

春蚕食叶响回廊,禹门③已准桃花浪,月殿先收桂子香。

鹏北海,凤朝阳。

又携书剑路茫茫。

明年此日青云去,却笑人间举子忙。

【注】①试:科举时代秋秀举行的考试,又叫秋闱。

②白苎(zhù):用白色苎麻织成的布。

③禹门:即龙六,古时以“鱼跃龙门”喻指考试得中。

(1)“白苎新袍入嫩凉”句中的“嫩”字带给你怎样的感觉?(2分)答:轻微、新鲜、清爽等。

(2)“鹏北海,凤朝阳。

又携书剑路茫茫”怎样体现了辛词的豪放特点?(3分)答:大鹏、丹凤、意象豪迈;北海、太阳、路茫茫、意境开阔;携书佩剑,显示出既儒雅又刚健的气概。

(3)请举一例分析本词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

(3分)答:例:“白苎新袍入凉”“春蚕食叶响回廊”是实写,点明时令和环境;“明年此日青云去,去笑人间举子忙”是虚写,想象金榜题名后轻松愉悦的心情。

历年高考语文诗歌鉴赏题及答案

历年高考语文诗歌鉴赏题及答案

历年⾼考语⽂诗歌鉴赏题及答案 诗歌鉴赏是历年⾼考语⽂必考题型,考⽣需要重视该题型,并强化训练,下⾯店铺给⼤家带来历年⾼考语⽂诗歌鉴赏题,希望对你有帮助。

⾼考语⽂诗歌鉴赏题(全国卷Ⅰ) 1.阅读下⾯这⾸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 咏素蝶诗刘孝绰 随蜂绕绿蕙,避雀隐青薇。

映⽇忽争起,因风乍共归。

出没花中见,参差叶际飞。

芳华幸勿谢,嘉树欲相依。

{注}刘孝绰(481-539):南朝梁⽂学家,彭城*(今江苏徐州)⼈。

⽂名颇盛,因恃才傲物,⽽为⼈所忌恨,仕途数起数伏。

(1)这⾸咏物诗描写了素蝶的哪些活动?是怎样描写的?(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提⽰】追随着蜜蜂围绕着绿⾊的蕙兰飞,为了躲避黄雀藏在绿叶之中,在太阳的映照之下忽然争着飞起,趁着风⼀起归去。

在花中出没,顺着⾼低不同的绿叶飞翔。

写了素蝶的远近⾼低不同⽅位的动作,采⽤细节描写,以蜂、雀、⽇、风、花、叶作衬托。

(2)这⾸诗有什么含意?采⽤了什么表现⼿法?(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提⽰】托物⾔志,写⾃⼰徒负才华,只能追随他⼈,仕途起起伏伏,不能为⼈赏识,施展才能。

2.阅读下⾯这⾸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 梦中作① 欧阳修 夜凉吹笛千⼭⽉,路暗迷⼈百种花。

棋罢不知⼈换世②,酒阑③⽆奈客思家。

【注】①本诗约作于皇祐元年(1049),当时作者因⽀持范仲淹新政⽽被贬谪到颍州。

②传说晋时有⼀⼈进⼭砍柴,见两童⼦在下棋,于是置斧旁观,等⼀盘棋结柬,斧已拦掉.回家后发现早已换了⼈间。

③酒阑:酒尽. (1)这⾸诗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 答; (2)你认为这⾸诗在写作上有什么特⾊? 答: (1)解析:本题考查评价⽂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全国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的综合高考真题分类汇总及详细答案

全国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的综合高考真题分类汇总及详细答案

一、高中诗歌鉴赏试题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读老杜诗集王令气吞风雅妙无伦,碌碌当年不见珍。

自是古贤因发愤,非关诗道可穷人。

镌鑱物象三千首,照耀乾坤四百春。

寂寞有名身后事,惟余孤冢来江滨。

【注释】①镌鑱(juān chán):雕刻,刻画。

②杜甫在代宗大历五年(770年)避乱往郴州依其舅氏崔伟,行至耒(lěi)阳,因贫病交加,卒于舟中,当时草草葬于耒江边。

(1)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王令认为杜甫虽然有堪与《诗经》比肩的诗才,但却平生碌碌,怀才不遇,不被时人所重。

B. 杜甫生逢乱世,国家危难使他在情感上受到巨大的触动,他的诗和古代圣贤一样是因发愤而作C. 中国古代诗人的生活大多是困窘的,所以王令认为杜甫的诗是因“穷而后工”,道出了“诗道”的规律。

D. “三千”与“四百”都是约数,颈联极言杜甫诗篇牵涉的内容广阔,意象丰富,成就卓异,流传久远。

(2)请从诗人“读”的角度入手,结合全诗,分析作者表达的情感态度。

【答案】(1)C(2)①杜诗“气吞风雅”,诗人对杜甫诗歌的成就作出了高度评价,表达诗人的敬佩之情。

②杜诗因“发愤”而作,诗人对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流露出发自内心的崇敬。

③杜甫当年“碌碌”,表达诗人对杜甫的际遇寄予真挚的同情。

④杜甫虽然名垂后世,其诗流传千古,但毕竟是“寂寞身后事”,诗人代鸣不平。

【解析】【分析】(1)C项,“中国古代诗人的生活大多是困窘的,所以王令认为杜甫的诗是因‘穷而后工’”错误。

“自是古贤因发愤,非关诗道可穷人”,进一步表明杜甫诗歌和古代圣贤一样是因发愤而作。

时代的动乱,人民的苦难,国事的艰危,都使诗人在感情上受到巨大的触动。

这就是杜诗创作力量的源泉。

诗人的生活,大多是穷困的,但王令认为不能因此说他们的诗是因“穷而后工”,更不能说是“诗道可以穷人”。

作者并没有认为古代诗人大多是困窘的,也没有认为写诗使人困窘。

故选C。

(2)《读老杜诗集》这首七律,既对杜甫诗歌作出高度的评价,又对诗人一生悲辛的遭际,寄予真挚的同情。

高考诗歌鉴赏专题训练试题及答案(八套)

高考诗歌鉴赏专题训练试题及答案(八套)

高考诗歌鉴赏专题训练试题及答案(八套)诗歌鉴赏专题训练_________(一)黄河罗隐①莫把阿胶向此倾,此中天意固难明。

解通银汉②应须曲,才出昆仑便不清。

高祖誓功衣带小③,仙人占斗客槎轻。

三千年后知谁在?何必劳君报太平![注]①罗隐:晚唐诗人,十多次科举考试不第,史称“十上不第”。

②银汉:本指上天,这里指皇室、朝廷。

③高祖誓功衣带小:汉高祖在平定天下、大封功臣时的誓词,誓词里说:“使河如带,泰山若砺”。

这句话是说功臣的爵位永不失去。

1.本诗前两联所写的“黄河”有何特点?请概括并分析。

(5分)_________2.请结合诗句分析这首诗的“讽喻”特点,并简要概括诗中流露出的思想感情。

(6分)_________(二)水边偶题罗__________________隐野水无情去不回,水边花好为谁开?只知事逐眼前去,不觉老从头上来。

穷似丘柯休叹息,达如周召亦尘埃。

思量此理何人会?蒙邑先生最有才。

[注]①罗隐:晚唐著名诗人,屡试不第。

②丘轲:孔丘、孟轲,周召:周公、召公。

③蒙邑先生:庄子。

3.这首诗的首联在诗中有何作用?请结合内容分析。

(5分)_________4.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颈联对这种情感的表达有何作用?(6分)__________________(三)太常引__________________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辛弃疾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

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

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注]本词约作于宋孝宗淳熙元年(1174),作者此时在建康(今南京)江东安抚司参议任上。

5.“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请简要概括。

(4分)_________6.“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请简要赏析。

(4分)__________________(四)生查子_________独游西岩①__________________辛弃疾青山招不来,偃蹇②谁怜汝?岁晚太寒生③,劝我溪边住。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阅读理解5年真题汇总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阅读理解5年真题汇总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阅读理解5年真题汇总一、(2024·新高考Ⅰ卷·高考真题)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宿千岁庵听泉刘克庄因爱庵前一脉泉,襥衾来此借房眠。

骤闻将谓溪当户,久听翻疑屋是船。

变作怒声犹壮伟,滴成细点更清圆。

君看昔日兰亭帖,亦把湍流替管弦。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的开头交代,诗人之所以会到千岁庵借宿,是出于对庵前泉水的喜爱。

B.诗歌主要是从听觉的角度来描写泉流,与题目中的“听泉”二字相切合。

C.诗人雅趣与古人相通,在听泉的时候,联想到昔日曲水流觞的兰亭雅集。

D.诗人与兰亭诸贤一样,都把对音乐之美的追求寄托于山水而摒弃了乐器。

16.本诗采用了对比的手法,颈联写泉水的声音既响亮又微小,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二、(2024·新高考Ⅱ卷·高考真题)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雨后为山亭独卧叶梦得①过雨虚檐气稍清,卧闻刁斗起连营。

几看薄月当轩过,惊见阴虫绕砌鸣②。

汹汹南江浮静夜,寥寥北斗挂高城。

白头心事今如许,惭愧儿童话请缨。

[注]①叶梦得:南宋文学家,曾致力于抗金防备及军饷勤务。

②阴虫:秋虫,如蟋蟀之类。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雨后空气清新,为山亭的夜晚凉爽宜人,然而诗人的心情却难以平静。

B.本诗第二句与辛弃疾《破阵子》中的“梦回吹角连营”一句立意相似。

C.诗人凭轩望月,浮想联翩,而阶前突然传出的虫鸣声惊扰了他的思绪。

D.颈联通过江水、星空等物象营造出了一个天高地迥、苍茫寂寥的境界。

16.如何理解诗人的“白头心事”?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三、(2024·全国甲卷·高考真题)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次韵钱逊叔泛舟虹桥①吕本中半篙春涨绿平溪,二月江城草色齐。

舟比蜉蝣千顷外,□同斥鷃一枝栖②。

野桥柳线斜风软,曲槛花光夕照低。

却讶探骊人不至③,清樽画航倩分题④。

[注]①次韵:依次用所和诗中的韵作诗。

全国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的综合高考真题汇总附答案解析

全国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的综合高考真题汇总附答案解析

一、高中诗歌鉴赏试题1. (2019•江苏)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学诸进士作精卫衔石填海韩愈鸟有偿冤者, 口衔山石细, 渺渺功难见, 人皆讥造次, 岂计休无日, 何惭刺客传, 终年抱寸诚。

心望海波平。

区区命己轻。

我独赏专精。

惟应尽此生。

不著报睡名。

(1)本读前六句是怎样运用对比手法勾勒精卫形象的?请简要分析。

(2)诗歌后六句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人生态度?【答案】(1)"终年"与"寸诚"对比,表现了决心之坚;细石与大海对比,表现了抱负之 大:任务重与性命轻对比,表现了命运之悲。

(2)独抒己见,不随大流;但求尽力,不计结果;贵在实干,无意显名。

【解析】【分析】⑴本题要求简要分析诗歌前六句怎样运用对比手法勾勒精卫形象。

已经 明确了手法是对比手法,只需要找出对比手法,并且分析对比手法怎样勾勒精卫形象即 可。

诗歌中“山石细"和"海波平"两词形成对比,嘴里衔着山上的细石,决心把滔滔的海浪 填平,从中表现“精卫”的雄心壮志和坚强的意志;"抱寸诚''的决心"衔纽1日”的举动与“海波 平”的宏图大愿形成巨大反差,在对比中充分表现精卫的心诚志坚。

⑵题目要求结合诗歌后六句分析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

诗中"人皆"与"我独”形 成对比,表现了作者傲然不屈于俗见的鲜明态度:“总计""惟应''体现出作者对精卫坚持不 懈的奋斗精神的肯定,侧而表现了作者孜孜以求亳不妥协的人生追求:尾联作者以“精卫” 与刺客相类比,再次表达了对积极进取、锲而不舍的精神品质的褒扬与欣赏。

故答案为:⑴“终年"与"寸诚”对比,表现了决心之坚:细石与大海对比,表现了抱负之 大:任务重与性命轻对比,表现了命运之悲。

⑵独抒己见,不随大流;但求尽力,不计结果:贵在实干,无意显名。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题20套(带答案)含解析解析(6)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题20套(带答案)含解析解析(6)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题20套(带答案)含解析解析(6)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行舟忆永和兄弟①周必大一挂吴帆不计程,几回系缆几回行。

天寒有日云犹冻,江阔无风浪自生。

数点家山常在眼,一声寒雁②正关情。

长年③忽得南来鲤,恐有音书作急烹!注:①周必大(1126-1206),庐陵(今江西吉安)人,绍兴进士,官至左丞相,以少傅致仕。

永和,隶属于江西吉安。

此诗写于作者乘舟北赴吴地(今江苏)途中。

②寒雁:古人常以雁行作为兄弟之称。

③长年:舟师,犹言船老大。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呼应标题,用语质朴无华,反复言说“几回”,意在突出路途遥远与离家越来越远。

B.颔联寓情于景,天寒、云冻、江阔、浪涌,渲染暗淡凄寒的气氛,烘托诗人孤寂的心境。

C.颈联触景生情,回望家山渐行渐远,仰视大雁翩翩南飞,思乡念亲之情不禁油然而生。

D.本诗用词考究,其中副词“犹”“自”“常”“正”的运用,就显得贴切自然,耐人寻味。

(2)同样是羁旅在外,本诗与晩唐诗人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塘。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

2.阅读下面的这首词,完成各题。

一剪梅·游蒋山呈叶丞相辛弃疾独立苍茫醉不归。

日暮天寒,归去来兮。

探梅踏雪几何时。

今我来思,杨柳依依。

白石冈头曲岸西。

一片闲愁,芳草萋萋。

多情山鸟不须啼。

桃李无言,下自成蹊。

(1)词的上片前三句渲染了①________的氛围,交代这是一首②________的诗歌(填写诗歌题材)。

(2)辛弃疾写词尤擅于用典,往往对其稍加改造便别出新意。

请结合本词,通过用典来抒情的角度试举两例加以分析。

3.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冬末同友人泛潇湘杜荀鹤残腊泛舟何处好?最多吟兴是潇湘。

就船买得鱼偏美,踏雪沽来酒倍香。

猿到夜深啼岳麓,雁知春近别衡阳。

与君剩采江山景,裁取新诗入帝乡。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A.这首诗是作者与友人于冬末泛舟潇湘,以记游述怀的一首清逸之作。

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哲理类诗词鉴赏历年真题及答案

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哲理类诗词鉴赏历年真题及答案

2023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终南别业唐·王维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表明诗人进入中年非常喜好老庄的道家哲学,而到晚年才归隐于终南山边,颇有遗憾之意。

B.颔联表达了诗人经常乘兴独游赏景的情形。

“每”即“常常”,“胜事”指山中美景。

C.尾联写了诗人偶遇一位在山林中值守的老者,与之谈笑言欢,竟使他也忘记了回家的时间。

D.这首诗没有描绘具体的山川景物,重在表现诗人隐居山间时的心境。

语言平白如话,极具功力。

2.颈联“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近人俞陛云说“此二句有一片化机之妙”,请结合诗意说说其中所蕴含的人生哲理。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过沙头杨万里过了沙头渐有村,地平江阔气清温。

暗潮已到无人会,只有篙师识水痕。

论诗绝句元好问眼处心声句有神,暗中摸索总非真。

画图临出秦川景,亲到长安有几人?3.上面两首诗表达了一个共同的哲理:。

4.上面两首诗,表达哲理的方式有何不同?请简要赏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癸丑春分后雪苏轼雪入春分省见稀,半开桃李不胜威。

应惭落地梅花识,却作漫天柳絮飞。

不分东君专节物,故将新巧发阴机。

从今造物尤难料,更暖须留御腊衣。

注:此诗作于神宗熙宁六年(公元1073年),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苏轼自求外放,调任杭州通判。

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雪入春分”点明时令,“省见稀”写出春分下雪十分罕见,“不胜威”表明半开的桃李经不起春雪的欺凌。

B.颔联“应惭”写出跟梅花相比,桃李更应因见识短浅而惭愧,面对突如其来的春雪只能像柳絮一样,漫天飘零了。

C.颈联“不分东君”写出掌管自然造化的东君不按时令行事,“发阴机”写出东君暗设机关图谋摧残半开的桃李。

D.本诗以春雪入题,寓物说理,借题发挥,字里行间虽弥漫着诗人的不满情绪,却也暗含着诗人的旷达乐观。

(语文)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试题(有答案和解析)

(语文)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试题(有答案和解析)

(语文)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试题(有答案和解析)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念奴娇送陈正言①家铉翁②南来数骑,问征尘,正是江头风恶。

耿耿孤忠磨不尽,惟有老天知得。

短棹浮淮,轻毡渡汉,回首觚棱③泣。

缄书欲上,惊传天外清跸。

路人指示荒台,昔汉家使者,曾留行迹。

我节君袍雪样明,俯仰都无愧色。

送子先归,慈颜未老,三径有余乐。

逢人问我,为说肝肠如昨。

【注释】①陈正言是南宋朝廷派来的使者。

②恭宗德祐二年(1276)正月,元军从水陆大举入侵,南宋朝廷投降,并派出三千余人官兵赴元祈请有关事宜,家铉翁即是其中一位祈请使,他从此被迫羁留北方,直到1294年以八十二岁的高龄被放归。

此词即是作于羁留期间。

③觚棱:本指殿堂屋角上的瓦脊形状,这里代指宫阙。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句写作者对南方形势的关心。

遇南来者即询问消息,但询问的结果却是“江头风恶”,即形势不好。

B.“磨不尽”三字,指耿耿孤忠坚如磐石,也包含了他在北方所受的各种磨难,更加突显了他的品质。

C.“短棹浮淮”写诗人眺望京城时所见的淮水之上船来船往的景象;“泣”表达了思归不得的痛苦。

D.此词上片虽从眼前落笔,但主要还是叙写对那段惊心动魄的历史的回忆;下片重在抒写自己的心迹节概。

(2)作者身羁异域,送归而自己却不能归,下片并未见伤悲沉沦之情。

请分析词作的下片是如何抒发这种情感的。

2.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咏怀(其四十三)(三国·魏)阮籍①鸿鹄相随飞,飞飞适荒裔。

双翮临长风,须臾万里逝。

朝餐琅玕②实,夕宿丹山际。

抗身青云中,网罗孰能制。

岂与乡曲士,携手共言誓。

【注】①阮籍(210年-263年),三国魏人。

字嗣宗。

陈留(今属河南)尉氏人。

竹林七贤之一。

曾任步兵校尉,世称阮步兵。

②琅玕:中国神话传说中的仙树,其实似珠。

(1)本诗从体裁上看,属于____体诗。

以下不能作为本题判断依据的一项是()A.时代B.韵脚C.句数D.平仄(2)对本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题20套(带答案)及解析解析(5)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题20套(带答案)及解析解析(5)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题20套(带答案)及解析解析(5)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凉州①馆中与诸判官夜集岑参弯弯月出挂城头,城头月出照凉州凉州七里十万家,胡人半解弹琵琶。

琵琶一曲肠堪断,风萧萧兮夜漫漫。

河西幕中多故人,故人别来三五春。

花门楼前见秋草,岂能贫贱相看老。

一生大笑能几回,斗酒相逢须醉倒。

【注】①凉州:甘肃武威,河西节度使设于此地,写作此诗时,岑参在凉州做客。

凉州河西节度使幕府中,使人有许多老朋友,常欢聚夜饮。

(1)下列对这首唐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句写月亮从地平线上升起,次句写月亮在城头升高。

月光的照耀,清晰地呈现出了凉州城的全貌。

B.诗歌四五句两次出现琵琶声,所指内容情感相同,都表现了琵琶演奏的缠绵悱恻,哀婉动人的特点。

C.诗歌前六句写环境,用顶针手法,句句用韵,两句一转,构成轻快咏唱的情调,表现凉州的宏大繁荣。

D.本诗和范仲淹的《渔家傲》都写边城,写秋天,写少数民族音乐,但二者表现的时代气氛有很大不同。

(2)岑参是盛唐诗人,本诗的“盛唐气象”是从哪些方面表现出来的?请结合具体诗句分析。

2.阅读下面一首词,回答下列各题。

点绛唇·县斋愁坐作①葛胜仲秋晚寒斋,藜床香篆横轻雾。

闲愁几许,梦逐芭蕉雨。

云外哀鸿,似替幽人语。

归不去,乱山无数,斜日荒城鼓。

【注】①公元1108年(宋徽宗大观二年),葛胜仲因故被贬到歙州休宁县(今安徽休宁),这首词便作于此时。

县斋:县衙斋室。

(1)下来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句“秋晚寒斋”,点出了词人愁坐的时间、地点,不待言情而情已十分。

B.香篆,一种香,因焚香时所起的烟缕曲折似篆文而得名。

室内燃香,室外薄雾,迷茫之感油然而生。

C.“梦逐芭蕉雨”,芭蕉雨是个愁意象,在梦幻中仿佛觉得淅沥的雨不是滴在叶上,而是敲击着他的心头,增添几许愁绪。

D.词的上阙和下阙,不管描景还是抒情,都围绕着题目中的“愁”而写。

(2)结合全词,简要分析“闲愁几许”中“愁”的内涵。

近十年(2012年-2021年)全国高考古诗词鉴赏题汇编含答案及解析

近十年(2012年-2021年)全国高考古诗词鉴赏题汇编含答案及解析

近十年(2012-2021)高考古诗词鉴赏真题汇编(含答案及解析)【2021年】一、(2021·全国甲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和南丰先生出山之作①陈师道侧径篮舁两眼明②,出山犹带骨毛清③。

白云笑我还多事,流水随人合有情。

不及鸟飞浑自在,羡他僧住便平生。

未能与世全无意,起为苍生试一鸣。

【注释】①南丰先生:即曾巩,陈师道敬重仰暮的师长。

②侧径:狭窄的路,篮舁:竹轿。

③骨毛清:谓超凡脱俗,具有神仙之姿。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出山之初的曾巩,展现出来的是一个明净爽利、风骨秀异的高土形象。

B. 颔联两句使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表现白云和流水对于曾巩出山的态度。

C. 住在山中的僧人虽然不能像飞鸟一样自由自在,但其生活也令人羡慕。

D. 陈师道在诗中书写了曾巩的人生志趣与处世情怀,笔端饱含敬佩之情。

15. 在陈师道看来,曾巩是如何处理“仕”与“隐”的关系的?请简要分析。

【答案】14. C 15. ①在曾巩那里,仕与隐并非截然对立,而是可以兼容于一身的;②曾巩向往离世高蹈、超凡脱俗,但他又不能忘情于天下苍生,原意承担社会责任,有深厚的济世情怀。

【14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赏析诗歌内容及艺术手法的能力。

C.“住在山中的僧人虽然不能像飞鸟一样自由自在,但其生活也令人羡慕”错误,原文“不及鸟飞浑自在,羡他僧住便平生”指的是身在官场,终不如山中飞鸟那般自由自在,隐居山中的僧人,这一生就可以悠然闲适地度过,这种生活真令人羡慕。

并不是僧人不像飞鸟一样自由自在,而是作者自己身不如飞鸟自在。

故选C。

【15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作者思想感情及处世态度的能力。

颈联和尾联转到曾巩对“出”与“隐”的看法。

颈联说:身在官场,终不如山中飞鸟那般自由自在,隐居山中的僧人,这一生就可以悠然闲适地度过,这种生活真令人羡慕。

可以看出,曾巩对隐居生活是充满了向往的。

尾联“未能与世全无意,起为苍生试一鸣”可见,他与红尘俗世也并非全然了断,为了替天下苍生发声鸣不平,他最终还是放弃了隐居生活,决然出山。

高考诗歌鉴赏试题及答案

高考诗歌鉴赏试题及答案

高考诗歌鉴赏试题及答案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3题。

《春夜喜雨》唐代杜甫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1. 这首诗的作者是谁?A. 李白B. 王维C. 杜甫D. 白居易答案:C2. 诗中“润物细无声”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A. 拟人B. 比喻C. 夸张D. 排比答案:A3. “花重锦官城”中的“花重”是什么意思?A. 花朵很重B. 花朵繁多C. 花朵颜色深D. 花朵盛开答案:B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4-6题。

《登鹳雀楼》唐代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4. 这首诗的作者王之涣是哪个朝代的?A. 唐代B. 宋代C. 元代D. 明代答案:A5. “白日依山尽”中的“白日”指的是什么?A. 太阳B. 白色的日历C. 白天D. 雪答案:A6. 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A. 爱情B. 友情C. 人生哲理D. 自然风光答案:C三、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7-9题。

《静夜思》唐代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7. 这首诗的作者是谁?A. 李白B. 杜甫C. 王之涣D. 王维答案:A8. “疑是地上霜”中的“疑是”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A. 怀疑B. 惊讶C. 疑惑D. 好奇答案:B9. 这首诗中“思故乡”的“思”字是什么意思?A. 想念B. 思考C. 思念D. 思考答案:C。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试题(附答案)解析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试题(附答案)解析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试题(附答案)解析一、高中诗歌鉴赏试题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石鼻城①苏轼平时战国今无在,陌上征夫自不闲。

北客初来试新险,蜀人从此送残山。

独穿暗月朦胧里,愁渡奔河苍茫间。

渐入西南风景变,道边修竹水潺潺。

【注】①石鼻城即宝鸡东北30里的武城镇,相传是诸葛亮所筑,曾是蜀、魏的战场。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首联写曾经是古战场的石鼻城,如今一派太平的景象,路上行人各自奔忙。

B. 颔联写南来北往的人到此的感受,用“新险”“残山”突出石鼻城地势险峻。

C. 颈联写“暗月朦胧”“奔河苍茫”,形象地表现了“独穿”“愁渡”的黯然迷蒙。

D. 尾联写向西南行进,风景逐渐优美,路旁是修长的翠竹,耳畔是潺潺的流水。

(2)宋诗富含理趣,常在具体的形象中蕴藏抽象的哲理。

谈谈你从这首诗中读出了哪些理趣。

【答案】(1)B(2)①首联借石鼻城古今变迁,表达对变与不变的思考;②颔联借南北旅人来到石鼻城感受差异,表明角度不同导致体验不同;③末两联借石鼻城两侧景色和旅人感受的变化,形象地表达逆境会转为顺境的信念。

【解析】【分析】⑴本题中,颔联的意思“石鼻寨对北方人来说,是刚涉秦岭的险要之处,可对经剑阁栈道而来的蜀人来说,只不过是小丘陵”,所以“新险”“残山”是不同行进方向的人的感受。

故选B。

⑵本题中,“从这首诗中读出了哪些理趣”,其实是对诗人情感的把握,要多方位把握,这首诗的意思:现在祖国统一了,但南来北往的旅客们依然闲不住,石鼻寨对北方人来说,是刚涉秦岭的险要之处,可对经剑阁栈道而来的蜀人来说,只不过是小丘陵。

在月色朦胧中渡过奔腾的渭河,渐向西南,风景渐变,修竹萧萧,流水潺潺。

由此可概括为答案为:①首联借石鼻城古今变迁,表达对变与不变的思考;②颔联借南北旅人来到石鼻城感受差异,表明角度不同导致体验不同;③末两联借石鼻城两侧景色和旅人感受的变化,形象地表达逆境会转为顺境的信念。

故答案为:⑴B;⑵①首联借石鼻城古今变迁,表达对变与不变的思考;②颔联借南北旅人来到石鼻城感受差异,表明角度不同导致体验不同;③末两联借石鼻城两侧景色和旅人感受的变化,形象地表达逆境会转为顺境的信念。

近六年全国卷诗歌鉴赏真题

近六年全国卷诗歌鉴赏真题

近六年全国卷高考诗歌鉴赏题【2023 年高考课标Ⅰ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 14~15 题。

题许道宁画[注] 陈与义满眼长江水,苍然何郡山?始终万里意,今在一窗间。

众木俱含晚,孤云遂不还。

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

[注]许道宁:北宋画家14.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3 分〕A.这首题画诗写景兼抒情,并未刻意进展雕琢,却能够于简淡中见颖。

B.山水是这幅画的主要元素,特别是江水,占据了画面上大局部的篇幅。

C.诗人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赏识这幅画作,领会其表现的宽广万里之势。

D.颈联具体写到苍茫暮色中的树木与浮云,也蕴含了赏识者的主观感受。

15.诗的尾联有什么含意?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对这幅画有什么样的评价?〔6 分〕“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意思是画作里蕴含着奇特的诗句,但是怎么吟诵也难以与画意相合,也吟不尽画作包含的丰富意蕴。

从中可以看到诗人对这幅画高度赞美,赞扬画之精妙。

【2023 年高考课标Ⅱ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14~15 题。

投长沙裴侍郎杜荀鹤此身虽贱道长存,非谒朱门谒孔门。

只望至公将卷读[注],不求朝士致书论。

垂纶雨结渔乡思,吹木风传雁夜瑰。

男子受恩须有地,终生不受等闲思。

[注]至公:科举时代对主考官的敬称。

14.以下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3 分〕 A.诗人表示,虽然自己的社会地位低下,但对儒家思想的信奉坚决不移。

B.“朱门”“孔门”分别代指世俗的权势与精神的归依,形成鲜亮的比照。

C.诗人期望自己能凭借真才实学通过正常渠道进身,而不愿去查找捷径。

D.诗人表达了自己对待恩惠的态度,不任凭承受别人的恩惠,受恩必报。

15.诗歌的颈联描写了两个具体场景,与其他各联直抒胸臆的写法不同,这样写在情感表达和构造安排方面有什么作用?〔6分〕①情感表达:颈联所写场景是作者孤高耿介情怀的形象化表达,可使读者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作者的心志。

②构造安排:舒缓诗歌全篇的节奏,使整首诗歌有委婉沉着之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歌鉴赏一、阅读下面一首唐代的边塞诗,然后回答问题。

(6分) (2004 江苏卷)征人怨柳中庸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1)为什么说这是一首边塞诗?结合诗句具体说明。

(2)诗题为“征人怨”,通篇虽无“怨”字,但句句有“怨情”,请作简要赏析。

答案:(1)诗句中有金河、玉关、青冢、黄河、黑山等边塞地名,写了征人的戍边生活。

(2)①怨年年岁岁频繁调动,②怨时时刻刻练兵备战,③怨气候酷寒,④怨景色单调。

解析:第16题考查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能力层级为E级。

(1)解答此题,关键是写出边塞地名和征人的戍边生活,就能说明“为什么说是一首边塞诗”。

(2)解答此题,能够理解“不著一字,尽得风流”的特点,就能把握题意。

回答时要扣住“岁岁”“复”,“朝朝”“马策”“刀环”,“白雪”,“黑山”等进行思考归纳。

二、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 (2005江苏卷)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李益微风惊暮坐,临牖思悠哉。

开门复动竹,疑是故人来。

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

何当一入幌,为拂绿琴埃。

【注】苗发、司空曙是李益诗友。

(1)诗以“微风”开头,并贯穿全篇。

请对此作具体说明。

(2)“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两句渲染了什么样的氛围?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⑶诗中哪一句可以使人联想到“知音”的故事?答:(1)颔联:微风吹开门,吹动竹子(引起怀念故友之情)颈联:微风吹落枝上露水(清在阶下青苔上)尾联:希望微风吹进帘幔(拂去琴上尘埃)析:题中所谓"贯穿全篇",即"微风"在以下三句诗中都有体现。

按照这个思路去揣摩下面三句:推开门又使竹动的不可能是"故人",因为作者用了个"疑"字,应该是微风;枝上露何以滴下,本来没风也可以自然下滴的,但想到题目的提示,当然就可以理解为是微风吹下的,"入幌""拂绿琴埃"主语是什么,不可能是人,难道要让朋友来替自己拂去琴上的尘埃?所以主语也应是微风,作者希望微风掀帘进屋拂去琴上的尘埃。

(2)清冷、幽静孤单、寂寞析:喧闹的环境又如何会有"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如些细腻的感知?景语即情,把环境渲染得如些清冷、幽静,是为了表达孤单、寂寞的心情。

(3)"为拂绿琴埃"析:明确知音的典故,一个弹琴,一个听琴,可以确定具体的句子。

三、请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8分)(2006江苏卷)鹧鸪天室人降日,以此奉寄[元]魏初去岁今辰却到家,今年相望又天涯。

一春心事闲无处,两鬓秋霜细有华。

山接水,水明霞,满林残照见归鸦。

几时收拾田园了,儿女团圞夜煮茶。

【注】室人降日:妻子生日。

⑴词的前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第二句中的“又”字用得好,好在哪里?(2)“满林残照见归鸦”一句,在表达技巧上有什么特点?请略加分析。

⑶有人认为词的最后两句写得极为感人,请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1)表达了作者漂泊中深切思念家中亲人之情。

“又”字暗示作者不止一次浪迹天涯,饱含愁苦与无奈。

(2)这里以鸦归巢与人不能归家对比,运用的是反衬手法。

(3)作者企盼与家人一起自食其力,共享天伦之乐。

语言朴素平实,亲切动人,能唤起读者强烈共鸣。

【解析】太太生日,相望天涯的先生送上的是什么礼物?一首词,一首情真意切的家常小词。

“何时收拾田园了,儿女团圞夜煮茶?”在这明白如话的笔墨中,洋溢着家的温暖,爱的馨逸。

这是一首情真意切、明白晓畅的小令。

总体而言,命题点角度不大,具体实在。

【考点】这道题考查考生“鉴赏评价”的能力,能力层级为E级。

【易错点】不能结合原诗有关内容进行分析。

【备考指导】该题可先读题干,带着问题读材料,一时不能完全理解,可以考虑这首诗的类型,借助同类型作品尤其是教材中出现的作品加以分析。

特别注意:①认真研究古诗的题目,有的题目实际上就概括了诗的主要内容。

或者给你理解该诗提供了感情基调。

②赏析诗句时注意用词的巧妙、修辞手法及其作用(尤其是常见8种修辞)。

③仔细阅读全诗,注意诗中出现的意象(即描写的对象),调动常识储备,揣摩形象的象征意味。

④评价要恰当,严禁人为拔高。

围绕人之常情考虑诗歌的感情基调。

⑤储备一些诗歌鉴赏中常用的名词术语,要敢于大胆使用,不懂也要装懂。

四、阅读下面首宋词,完成下面两题。

(8分) (2007江苏卷)鹧鸪天送人辛弃疾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

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

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

(1) “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蕴含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 (2)这首词以送人为题下片写出了哪两层新意?(1)翘首远望,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路途艰险,祝福平安的关切之情;山高水长,前程迷茫的郁闷之情。

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2)不应把离别(相聚)视为人世间唯一悲痛(欢乐)的事。

人世间的风波远比路途风波险恶得多。

解说:这首词见于四卷本《稼轩词》的甲集,是作者中年时的作品。

那时候,作者在仕途上已经历了不少挫折,因此词虽为送人而作,但是所表达的多是世路艰难之感。

上阕之“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两句写送别时翘首遥望之景,景显得生动,用笔也很浑厚,而且天边的流水远送无穷的树色,和设想行人别后的行程有关;雨中阴云埋掉一半青山,和联想正人君子被奸邪小人遮蔽、压制有关。

景句关联词中的两种不同的思想感情,不但联系紧密,而且含蓄不露,富有余韵。

上阕写送别,下阕抒情本应该是以“别恨”为主调的,但是作者笔锋拗转,说今古恨事有几千般,岂只离别一事才是堪悲的?用反问语气,比正面的判断语气更含激情。

作词送人而居然说离别并不是唯一可悲可恨的事,显示出词的思想感情将有进一步的开拓。

作者写出词的最后两句,包含了更多的伤心经历,展示了更广阔、更令人惊心动魄的艺术境界,情已淋漓,语仍含蓄。

五、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2008 江苏卷)登金陵凤凰台李白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注]①一水:亦作“二水”。

(1)分别概括这首诗颔联和颈联的内容,并说说其中寄寓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慨。

(4分)(2)“总为浮云能蔽日”—句中用了何种修辞方法?尾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4分) 【答案】10、(1)颔联写六朝古都的历史遗迹,颈联写金陵美丽的自然风物;寄寓人事沧桑、自然永恒以及六朝兴废的感慨。

(2)比喻。

①忧君王为奸邪所蒙蔽,忧奸邪为非作歹;②忧贤者包括自己不得任用,忧国忧君忧民。

【解析】(1)颔联“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抓住关键词“吴宫、晋代”,可知写的是南京作为六朝古都时的情况。

颈联“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抓住关键词“山、青天、水、白鹭洲”可知写的是南京的自然景色。

前一句是昔,后一句是今,目的显而易见,古今对比,抒发作者古今兴亡盛衰之感。

(2)结合作者经历及诗歌内容,可以推知是比喻的修辞手法,“浮云”比成那些蒙蔽君王的奸邪小人,遮住了自己望长安,自己不得见长安,自然不会被统治者所重用。

六、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2009 江苏卷)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岳飞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

想当年,花遮柳护,凤楼龙阁。

万岁山前珠翠绕,蓬壶殿里笙歌作。

[注]到而今,铁骑满郊畿,风尘恶。

兵安在?膏锋锷。

民安在?填沟壑。

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

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

却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

【注】万岁山、蓬壶殿:指宋徽宗时构筑的土山苑囿、亭台宫殿。

⑴这首词中的对比是由哪两个句子领起的?“万岁山前珠翠绕”一句中用了哪种修辞手法?(2分)⑵词中写了哪些“风尘恶”的景象?(4分)⑶词的开头写作者登黄鹤楼遥望中原,结尾说“再续汉阳游,骑黄鹤”,反映出作者的思想感情有何变化?(4分)【答案和解析】⑴想当年,到而今。

借代。

⑵铁骑满郊畿,士兵“膏锋锷”,百姓“填沟壑”,千村寥落。

⑶由开头对昔盛今衰的悲慨,对外敌人侵践踏大好河山的愤恨,对统治阶层奢侈误国的隐隐痛心,对抗击敌人收复失地的决心,转到想象中“提锐旅”“清河洛”之后再登黄鹤楼的舒畅心情。

【鉴赏】这首词创作时代较“怒民冲冠”略早,写于绍兴四年(1134)作者出兵收复襄阳六州驻节鄂州(今湖北武昌)时。

这首词采用散文化写法,可分四段,层次分明。

从篇首到“蓬壶殿里笙歌作”为第一段。

写在黄鹤楼之上遥望北方失地,引起对故国往昔“繁华”的回忆。

“想当年”三字点目。

“花遮柳护”四句极其简练地道出北宋汴京宫苑之风月繁荣。

万岁山亦名艮岳。

据《宋史。

地理志。

京城》记载,徽宗政和七年始筑。

积土造成假山,假山周围十余里,堂馆池亭极多,建制精致巧妙(蓬壶其中一堂名),四方奇花珍竹异石,悉聚于此,专供皇室游玩。

“珠翠绕”、“笙歌作”,极力写作了歌舞升平的壮观景象。

第二段由“到而今”三字起笔(回应“想当年”),直到下片“千村寥落”句止。

写北方遍布铁蹄的占领区,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人们的惨痛情景。

与上段歌舞升平的景象强烈对比。

“铁蹄满效畿,风尘恶。

”二句,花柳楼阁、珠歌翠舞一扫而空,惊心动魄。

过片处是两组自成问答的短句。

“兵安在?膏锋锷”、“民安在,填沟壑”。

战士浴血奋战,却伤于锋刃,百姓饥寒交迫,无辜被戮,却死无葬身之地。

作者恨不得立即统兵北上解民于水火之中。

“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这远非“风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异”的新亭悲泣,而言下正有王导“当共戮力王室,克复神州”之猛志。

所接二句直写作者心中宿愿——领军率队,直渡黄河,肃清金人,复我河山。

这两句引用《汉书》终军请缨典故,浑成无迹。

“何日”云云,正见出一种急切的心情。

最后三句,作者乐观地想象胜利后的欢乐。

眼前他虽然登黄鹤楼,作“汉阳游”,但心情是无法宁静的。

或许他会暗诵“昔人已乘黄鹤去”的名篇而无限感慨。

不过,待到得胜归来,“再续汉阳游”时,一切都会改变,那种快乐,唯恐只有骑鹤的神仙才可体会呢!词的末句“骑黄鹤”三字兼顾现实,深扣题面。

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2010年江苏卷)送魏二唐王昌龄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1)找出诗中点明送别季节的词语。

由送别季节可以联想到柳永《雨霖铃》中直抒离别之情的哪两个句子?(2分)(2)一、二两句诗中“醉别”“江风引雨”表达了惜别深情,请作简要说明。

(4分)(3)三、四两句诗,明人陆时雍《诗镜总论》云:“代为之思,其情更远。

”请作具体分析。

(4分)。

答:(1)橘柚香。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2)惜别知音,借酒浇愁;凄凄风雨烘托悲凉的心情。

(3)由眼前情景转为设想对方抵达后的孤寂与愁苦,通过想象拓展意境,使主客双方惜别深情表达得更为深远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