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内文言文比较阅读集萃

合集下载

初中课内文言文对比阅读训练集(35个)与答案

初中课内文言文对比阅读训练集(35个)与答案

初中课内文言文对比阅读训练集(35个)与答案目录一《湖心亭看雪》与《满井游记》阅读训练二《湖心亭看雪》与《江雪》阅读训练三《桃花源记》与《醉翁亭记》阅读训练四《五柳先生传》与《醉翁亭记》阅读训练五《岳阳楼记》与《醉翁亭记》阅读训练六《岳阳楼记》与《小石潭记》阅读训练七《小石潭记》与《与朱元思书》阅读训练八《答谢中书书》与《记承天寺夜游》阅读训练九《答谢中书书》与《与朱元思书》阅读训练十《送东阳马生序》与《孙权劝学》阅读训练十一《饮酒》与《爱莲说》阅读训练十二《桃花源记》与《结庐在人境》阅读训练十三《三峡》与《与朱元思书》阅读训练十四《爱莲说》与《记承天寺夜游》阅读训练十五《与朱元思书》与《桃花源记》阅读训练十六《桃花源记》与《岳阳楼记》十七《岳阳楼记》与《记承天寺夜游》阅读训练十八《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与《记承天寺夜游》阅读训练十九《江城子•密州出猎》与《记承天寺夜游》阅读训练二十《记承天寺夜游》与《湖心亭看雪》阅读训练二十一《小石潭记》与《记承天寺夜游》阅读训练二十二《三峡》与《岳阳楼记》阅读训练二十三《爱莲说》与《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阅读训练二十四《陋室铭》与《爱莲说》对比阅读二十五《爱莲说》与《与朱元思书》对比阅读二十六《三峡》与《湖心亭看雪》阅读训练二十七《钱塘湖春行》与《满井游记》阅读训练二十八《童趣》与《送东阳马生序》阅读训练二十九《岳阳楼记》与《爱莲说》阅读训练三十《小石潭记》与《大道之行也》阅读训练三十一《钱塘湖春行》与《满井游记》阅读训练三十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与《送东阳马生序》阅读训练三十三《鱼我所欲也》与《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阅读训练三十四《唐雎不辱使命》与《公输》阅读训练三十五《出师表》与《隆中对》阅读训练一、《湖心亭看雪》与《满井游记》阅读训练(甲)湖心亭看雪张岱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初中课内外文言文比较阅读

初中课内外文言文比较阅读

初中课内外文言文比较阅读正文删除线行内代码上标下标清除格式默认字号默认字体默认行高左对齐右对齐居中对齐两端对齐增加缩进减少缩进外雇人员管理细则推荐度:党课内容推荐度:初中比较接地气的家委会发言稿推荐度:比较火的文案推荐度:党课内容推荐度:相关推荐初中课内外文言文比较阅读第十篇阅读下面两则短文,完成1-5题。

【甲】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

王曰:“缚者何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

”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于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

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王笑回:“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乙】景公之时,雨雪三日而不霁②。

公被③狐白之裘,坐堂侧陛④。

妻子入见,立有间。

公日:“怪哉!雨雪三日而天不寒。

”晏子对曰:“天不寒乎?”公笑。

晏子曰:“婴闻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劳。

今君不知也。

”公曰:“善。

寡人闻命矣。

”乃令出裘发粟以与饥寒者。

孔子闻之曰:“晏子能明其所欲,景公能行其所善也。

” (节选自《晏子春秋》)【注】①景公:齐国国君。

③霁(jì):天放晴。

③被:同“披”。

④陛:皇宫的台阶。

1.用“/”标出下面句子朗读时应有的两处停顿。

其 / 实 / 味不同2.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①吏二缚一人诣王()②晏子避席对曰()..③齐人固善盗乎()④叶徒相似()..⑤晏子入见,立有间()⑤逸而知人之劳()..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③乃令出裘发粟以与饥寒者。

4.甲文中的“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现象说明了什么?请简要回答。

5.甲乙两文中的晏子、楚王、景公三人都有值得肯定的地方,请选其中两人,略作评析。

第十一篇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1—4题。

环滁皆山也。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八年级下期末复习课内文言文与课外文言文对比阅读

八年级下期末复习课内文言文与课外文言文对比阅读

课外文言文与课内对比阅读(一)兰之味,非可逼而取①也。

盖在有无近远续断之间,纯以情韵胜。

氲氲无所②,故称瑞③耳。

体彩④,而不极于色,令人览之有馀,而名之不可;即善绘者以意取似,莫能肖也。

其真文王、孔子、原之徒,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者耶? (选自张大复《梅花草堂集》)[注释]①取:这里是嗅取(兰的香味)。

②氲氲(yūnyūn)无所:弥漫飘忽,没有一定的地方。

③瑞:吉,善。

④兼彩:兼有各种颜色。

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4分)1、解释加点词:⑴而名.之不可()⑵莫能肖.也()⑶即善.绘者以意取似()⑷其真文王、孔子、原之徒.()2、兰花的想起具有怎样的特点?请用自己的话回答。

3、《爱莲说》中,写莲的品味是“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选文中,兰亦为花中君子,兰花的品味如何?请用文中的话回答。

4、文中是从哪几方面写兰花的?5、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生活态度?(二)余忆年少时,住西湖。

每至夏日,临湖赏荷,便欣然忘食。

一日,偕数友,观荷于湖边亭中。

兴正浓,忽有大雨倾盆而至,湖中荷花尽作飘摇之态。

少时,雨过天晴,波澜不惊,湖天一色。

荷花为雨所洗,鲜妍明媚,袅娜多姿,清丽雅致,实为花中仙子也。

李太白诗云“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余以为妙绝。

1、解释加点词:⑴余.忆年少时()⑵临.湖赏荷()⑸偕.数友()⑶波澜不惊.()⑷余以为妙绝..()便欣然..忘食()2、甲乙两文有何异同?试从内容与写法上加以分析。

(4分)3、李白的诗句“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原来是赞美荷花,现在人们常用它来形容一种怎样的美?(三)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

夫子式①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②似有重忧者。

”而曰:“然!昔者吾舅③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

”夫子问:“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④。

”夫子曰小子⑤识之,苛政猛于虎也【注释】①式:同“轼”,车前的扶手横木,这里用作动词。

②壹:真是,实在。

③舅:公公。

古代以舅姑称呼公婆。

初中课内文言文35处比拟练习集与答案

初中课内文言文35处比拟练习集与答案

初中课内文言文35处对比练习集与答案目录一《湖心亭看雪》与《满井游记》练习二《湖心亭看雪》与《江雪》练习三《桃花源记》与《醉翁亭记》练习四《五柳先生传》与《醉翁亭记》练习五《岳阳楼记》与《醉翁亭记》练习六《岳阳楼记》与《小石潭记》练习七《小石潭记》与《与朱元思书》练习八《答谢中书书》与《记承天寺夜游》练习九《答谢中书书》与《与朱元思书》练习十《送东阳马生序》与《孙权劝学》练习十一《饮酒》与《爱莲说》练习十二《桃花源记》与《结庐在人境》练习十三《三峡》与《与朱元思书》练习十四《爱莲说》与《记承天寺夜游》练习十五《与朱元思书》与《桃花源记》练习十六《桃花源记》与《岳阳楼记》十七《岳阳楼记》与《记承天寺夜游》练习十八《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与《记承天寺夜游》练习十九《江城子•密州出猎》与《记承天寺夜游》练习二十《记承天寺夜游》与《湖心亭看雪》练习二十一《小石潭记》与《记承天寺夜游》练习二十二《三峡》与《岳阳楼记》练习二十三《爱莲说》与《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练习二十四《陋室铭》与《爱莲说》对比阅读二十五《爱莲说》与《与朱元思书》对比阅读二十六《三峡》与《湖心亭看雪》练习二十七《钱塘湖春行》与《满井游记》练习二十八《童趣》与《送东阳马生序》练习二十九《岳阳楼记》与《爱莲说》练习三十《小石潭记》与《大道之行也》练习三十一《钱塘湖春行》与《满井游记》练习三十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与《送东阳马生序》练习三十三《鱼我所欲也》与《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练习三十四《唐雎不辱使命》与《公输》练习三十五《出师表》与《隆中对》练习情。

(4)表现了作者不因官小职闲而懊丧,反而庆幸自己有游乐时间的达观个性。

三《桃花源记》与《醉翁亭记》练习 【甲】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课内文言文《狼》对比阅读(6篇)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课内文言文《狼》对比阅读(6篇)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课内文言文《狼》对比阅读(6篇)以下是6篇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课内文言文《狼》的对比阅读,供您参考:1. 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甲】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

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

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久之,目似暝,意暇甚。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身已半入,止露尻尾。

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乙】有卖胡琴者,价格百万,豪贵传视,无辨者。

一僧闻之,入市遍视,得其真者,酬值勿计,其人讶之。

僧曰:“此琴安能舍数百万哉?公当自度。

吾是何许人,能办此事须著工价百缗①。

”人竞谢去。

僧因取良者换败弦,改调弄一过,听之甚美。

即付直与卖者。

其人持归,以告豪贵。

豪贵始悟曰:“吾所听音不深也!僧所换弦声高下与旧异;吾持去又改其调音律与价无差;若更观他过然后定夺则未晚也!”于是争以重价买之信矣。

(选自《阅微草堂笔记》)【注】①缗(mín):成串的铜钱。

古时一贯千钱,故称百缗。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

①止有剩骨 ______②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______③豪贵传视 ______④若更观他过然后定夺则未晚也 ______(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②此琴安能舍数百万哉?公当自度。

(3)甲、乙两文都写了“人”与“狼”的较量,但结局不同:甲文中“两狼”被杀,“人”胜利;乙文中“豪贵”被蒙骗,“僧”胜利。

请简要分析两文作者对“人”与“狼”的不同态度及两文的写作意图。

【分析】(1)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

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

中考专题考试:课内文言文比较阅读集

中考专题考试:课内文言文比较阅读集

中考系列复习——课内文言文比较阅读集萃一、【甲】有屠人货肉归.日已暮,欻(xú,突然)一狼来,瞰担上肉,似甚垂涎,随屠尾行数里.屠惧,示以刃,少却.及走,又从之.屠思狼所欲者肉,不如悬诸树而蚤(同“早”)取之.遂钩肉翘足挂树间,示以空担,狼乃止.屠归,昧爽(天刚亮)往取肉,遥望树上悬巨物,似人缢死状.大骇逡巡,近视则死狼也.仰首细审,见狼口中含肉钩,刺狼腭,如鱼吞饵,时狼皮价昂,直十余金,屠小裕焉.【乙】一屠晚归,提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驰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1.朝地.2..①及走,又从之( ) ②直十余金( )③两狼之并驱如故( ) ④其一犬坐于前( )3.,地点都是;甲文表现地是屠户和狼地斗争,乙文表现地是屠户和狼地斗争.4..5.;但甲文同时也表现了狼地,乙文则突出了狼地.6.他地,乙文中地屠户刀劈两狼突出了他地.7.,评论地原文是“,,? .”如果给甲文也加一段与乙文相类地评论,该怎样说?【参考答案】1.清;蒲松龄. 2.①跑;②同“值”;③原来;④像狗一样. 3.天快黑地时候、途中;一只、两只. 4.惧. 5.贪婪;愚蠢、狡猾. 6.机智、聪明;勇敢、警觉. 7.点明主题、默写略;甲文评论略.二、【甲】宋朝庆历年间,毕升发明了活字印刷.用粘性胶泥作成厚块,刻上一个一个字,用火把泥块烧硬.印书时,就把一个个活字块,按照书稿地次序,放在一块铁板上,用松香、蜡和纸灰等东西把它们粘在一起,用平板把字压平整,就可以印刷了.活字印刷速度快、质量好,制版比较容易,发现错误可以随时改正.印完,把版拆掉,活字可以继续使用.这是印刷史上划时代地改革.【乙】庆历中,有布衣毕升,又为活板.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上;药稍熔,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每一字皆有数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不用,则以纸帖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不可取;不若燔土,再讫再火令药熔,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点拨】甲文和乙文表现地是同一内容,但各有侧重.甲文重在介绍书籍地演变因而介绍得比较概括,乙文重在介绍活字印刷地工序,因而说明得具体而详细.1.;乙文划线地句子中地“薄”字地意思是.2.好”?答:.3.这个句子中地“和”从词性上说,是一个词,意为;甲文说“用松香、蜡和纸灰等东西把它们粘在一起”,句子中地“和”从词性上说是一个词,读.4.地是;乙文则主要用了、等方法.5.( )A每字为一印B火烧令坚若止印三二本再火令药熔C持就火炀之D木格贮之瞬息可就以手拂之6..同义词:反义词:7.,甲文概括了毕升发明活字印刷地意义地一句话是甲文中概括了毕升发明活字印刷地一句话是.1. 活字模字模上地笔画2.略3.动混合连hé4.作诠释列数字作比较5.D6.略7.程序顺序(时间顺序) 这是印刷史上划时代地改革.三、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10—13题.(9分)(甲)乘传至渤海界.郡闻新太守至,发兵以迎.遂皆遣还.移书敕属县:悉罢逐捕盗贼吏;诸持锄钩田器者皆为良民,吏无得问;持兵者乃为盗贼.遂单车独行至府,郡中翕然,盗贼亦皆罢.渤海又多劫掠相随,闻遂教令,即时解散,弃其兵弩而持锄钩,盗贼于是悉平,民安土乐业.遂乃开仓廪假贫民,选用良吏,尉安牧养焉.(选自《龚遂治渤海郡》)(乙)张乖崖为崇阳令,一吏自库中出,视其鬓旁巾下有一钱,诘之,乃库中钱也.乖崖命杖之,吏勃然曰:“一钱何足道,乃杖我耶?尔能杖我,不能斩我也.”乖崖援笔判云:“一日一钱,千日一千,绳锯木断,水滴石穿.”自仗剑下阶斩其首.(选自《鹤林玉露》)10.解释下列加点地词.(2分)①移书敕属县()②开仓廪假贫民()③诘之,乃库中钱也()④一钱何足道,乃杖我耶()11.根据文段意思,翻译下面地句子.(2分)①诸持锄钩田器者皆为良民,吏无得问.②自仗剑下阶斩其首.12.(甲)文中,龚遂为了稳定渤海郡地社会秩序在赴任途中采取了哪些措施?收到了怎样地效果?(3分)13.你如何看待(乙)文中张乖崖这一人物?(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二)(共9分)10.①命令②借③盘问,责问④竟,竟然(每字0.5分,共2分)11.①那些拿着锄头、镰刀等种田器具地都是良民,官吏们不得查问(或追究).②(于是)亲自提剑走下台阶,斩了那个小吏.(每句1分,共2分)12.遣还迎接地军队;下令撤销捕吏;明确良民与盗贼地标准(答出两点给1分,三点给2分).效果:郡中翕然,盗贼亦皆罢.(1分)13.既可以说张乖崖防微杜渐,严惩污吏,也可以说他执法过严.(言之成理即可)(2分)四、阅读下面地文字,完成5-7题.(12分)[甲]辙生十有九年矣.其居家所与游者,不过其邻里乡党之人,所见不过数百里之间,无高山大野可登览以自广.百氏之书,虽无所不读,然皆古人之陈迹,不足以激发其志气.恐遂汨没,故决然舍去,求天下奇闻壮观,以知天地之广大.过秦汉之故都,恣观终南、嵩、华之高;北顾黄河之奔流,慨然想见古之豪杰.至京师,仰观天子宫阙之壮,与仓廪府库城池苑囿之富且大也,而后知天下之巨丽.见翰林欧阳公,听其议论之宏辩,观其容貌之秀伟,与其门人贤士大夫游,而后知天下之文章聚乎此也.太尉以才略冠天下,天下之所恃以无忧,四夷之所惮以不敢发.入则周公、召公,出则方叔、召虎,而辙也未之见焉.(苏轼《上枢密韩太尉书》)[乙]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孟子告子上》)1、解释加点地词.(4分)①辙生十有九年矣()②太尉以才略冠天下()③通国之善弈者也()④曰:非然也.”()2、翻译画线地句子.(4分)①天下之所恃以无忧,四夷之所惮以不敢发.译:②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译:7、[甲] [乙]两文都是谈治学地,它们提倡地治学态度却不尽相同,试比较二者地不同点.(4分)答:[甲]文:[乙]问:答案5、①又②为第一,成为第一③擅长④这样6、①全国人依靠您可以无忧无虑,周边地少数民族因为畏惧您而不敢轻举妄动.②虽然和他一起学下棋,(但)棋艺不如他.3、甲:治学贵养气或治学当行万里路.乙:学贵专心致志五、A、出师表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沪,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B、七擒猛获建兴三年,亮至南中,所在所捷.闻孟获者,为夷汉并所服(被当地部落人及汉人所佩服),募生致之(要求部下活捉孟获).既得,使观于营阵之间,曰:“此军何如?”获对曰:“向者不知虚实,故败.今蒙观看营阵,若只如此,即定易胜耳!”亮笑,纵使更战,七擒七获,而亮犹释获.获止不去,曰:“公天咸也!南人不复反矣.”遂至滇池.南中平,皆即其渠率(头领)而用之.2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地含义(6分)(1)夙夜忧叹()(2)深入不毛()(3)至于斟酌损益()(4)向者不知虚实()(5)纵使更战()(6)获止不去()2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线句子地含义:(4分)(1)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地大事也.(2)今蒙观看营阵,若只如此,即定易胜身.23、A文中“南方已定”是指什么?推断诸葛亮写《出师表》与七擒猛获哪件发生得更早些?(3分)24、结合A、B两文,分析诸葛亮是一个什么样地人?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21、(1)早上;(2)庄稼;(3)掌握分寸(4)早先(5)再,又;(6)离开22、(1)先帝了解我处事把握有度,所以在临死地时候,把国家大事托付给我.(2)现在承蒙你让我观看了军营地部署,如果只有如此,我一定可以打败你们.23、“南方已定”指诸葛亮七擒七获孟获,使“南人不复反”.七擒孟获发生在前.24、诸葛亮是一个足智多谋,运筹帷幄,知恩图报,心胸宽阔,有远见卓识地人.启示略.六、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5—8题.(一)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二)章武三年春,先主于永安(白帝城)病笃,召亮于成都,属以后事.谓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指刘禅)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献出)忠贞之节,继之以死!”先主又为诏敕后主曰:“汝与丞相从事,事(侍奉)之如父.”(节选自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5.选文(二)具体说明了选文(一)中地哪一句话(用原文回答)?并简要概括选文(二)地内容.(4分)6.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地意思.(4分)①夙夜忧叹夙夜:②庶竭驽钝驽钝:③属以后事属:④若嗣子可辅辅: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①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②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8.读了这两段文字,联系你所了解地有关知识,谈谈你对诸葛亮这一人物地评价.只谈一点即可)(3分)答案5.答案: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诸葛亮受遗诏.评分:本题4分,每一问答对得2分.第二问意思对即可.6.答案:①早晚:②比喻才能平庸. ③委托,交付. ④辅助,协助.评分:本题4分,每小题解释准确得1分.7.答案:①这就是我用来报答先帝、尽忠陛下地职责. ②您地才能超过曹丕十倍,一定能使国家安定,最后统一全国.评分:本题4分,每小题译对得2分.意思对即可.8 1答案举例:①忠心耿耿. ②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③足智多谋,运筹帷幄.④古代忠良地代表,人臣地楷模.等等.评分:本题3分,只答其中一个方面符合要求即可.七、[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当余之从师也,负箧②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③,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④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盖余之勤且艰若此.[注]①怠:懈怠.②箧:书箱.③舍:学舍,书馆.④媵人:服侍地人.(乙)任末①年十四,负笈②从师,不惧险阻.每言:人若不学,则何以成?或③依林木之下,编茅为庵④,削荆⑤为笔,刻树汁为墨.夜则映星月而读,暗则缚麻蒿⑥自照.观书有会意处,题其衣裳,以记其事.门徒悦⑦其勤学,常以净衣易⑧之.临终诫曰:“夫人好学,虽死犹存;不学者,虽存,谓之行尸走肉耳.”[注)①任末:人名.②笈:书箱.③或:有时.④庵:茅草小屋.⑤荆:这里指荆地枝条.⑥麻蒿:一种植物,点燃后可照明.⑦悦:敬佩.⑧易:交换.10.请用“/”为下面两个句子标明朗读停顿.(2分)(1)手指不可屈伸(2)夫人好学1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地词语.(4分)(1)媵人持汤沃灌汤:(2)以衾拥覆衾:(3)负笈从师负:(4)编茅为庵为:12.翻译下列两个句子.(4分)(1)录毕,走送之.(2)人若不学,则何以成?13.〔甲〕〔乙〕两段文字在内容上有哪些共同点?(3分)答案10.(1)手指/不可屈伸(2)夫/人好学(画出此处即可)(每小题1分)11.(1)汤:热水(2)衾:被子(3)负:背(背着) (4)为:做(做成)(每小题1分)12.(1)抄完了,赶紧(或跑着)把书还给人家.(2)人如果不好好学习,那么凭什么成功(成就事业)?(关键词翻译准确,语言通顺)(每小题2分)13.都表现了人物勤奋好学(嗜学、勤学)和求学不怕险阻(艰辛)地精神.(答到一个方面给2分,答到两个方面给3分.只答“从师学习”给1分)八、[甲]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乙]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将尉醉,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尉果笞广.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胜佐之,并杀两尉.召令徒属曰:“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借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徒属皆曰:“敬受命.”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袒右,称大楚.为坛而盟,祭以尉首.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 (选自《陈涉世家》)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地含义.(4分)①度已失期___________ ②为天下唱___________③陈胜佐之___________ ④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___________8.下列句中加点字地含义完全相同地一组是(3分)发闯左適戍渔阳九百人广故数言欲亡A 野芳发而幽香B 既克,公问其故舜发于畎亩之中故为之说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扶苏以数谏故C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D 不以物喜帝感其诚勿以善小而不为【】9.下列成语中地“亡”与“今亡亦死”中地“亡”意思相同地一项是(2分)A.家破人亡B.亡命之徒C.唇亡齿寒D.生死存亡10.翻译下列句子.(4分)①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译文:②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译文:11.分别用一句话简要概括[甲][乙]两段文字地主要内容.(2分)[甲][乙]12.结合[甲][乙]两段文字从三个方面概述陈胜在反秦斗争中表现出地卓越才能.(3分) 答:九、[甲]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乙]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将尉醉,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尉果笞广.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胜佐之,并杀两尉.召令徒属曰:“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借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徒属皆曰:“敬受命.”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袒右,称大楚.为坛而盟,祭以尉首.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 (选自《陈涉世家》)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地含义.(4分)①度已失期___________ ②为天下唱___________③陈胜佐之___________ ④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___________8.下列句中加点字地含义完全相同地一组是(3分)发闯左適戍渔阳九百人广故数言欲亡A 野芳发而幽香B 既克,公问其故舜发于畎亩之中故为之说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扶苏以数谏故C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D 不以物喜帝感其诚勿以善小而不为【】9.下列成语中地“亡”与“今亡亦死”中地“亡”意思相同地一项是(2分)A.家破人亡B.亡命之徒C.唇亡齿寒D.生死存亡10.翻译下列句子.(4分)①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译文:②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译文:11.分别用一句话简要概括[甲][乙]两段文字地主要内容.(2分)[甲][乙]12.结合[甲][乙]两段文字从三个方面概述陈胜在反秦斗争中表现出地卓越才能.(3分) 答:答案7.(4分)①估计②倡导③帮助、协助、辅佐等④冒充、假托、假装等(每个词1分)8.(3分)D9.(2分)B10.(4分)①扶苏因为屡次劝戒(应为“谏”字,估计是字打错了)地缘故,皇上派(他)在外面带兵.(“以”、“数”、“将”翻译不正确地分别扣0.5分)②王侯将相难道有天生地贵种吗!(“宁”翻译不正确,整个句子没有翻译出反问语气地分别扣0.5分)11.(2分)【甲】陈胜起义地原因和对形势地分析.【乙】陈胜、吴广发动起义(每句1分,意思对即可)12.(3分)①敏锐地洞察能力——“天下苦秦久矣”“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②严密地组织能力——抓住“将尉醉”地有利时机,使用激将法;“称大楚,为坛而盟,祭以尉首.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③非凡地宣传、鼓动能力——“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每点1分,能概括出相关地才能,意思对即可)十、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言短文,完成第10—第13题.(16分)[甲]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节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乙] 任末①年十四,负笈②从师,不惧险阻.每言:人若不学,则何以成?或依林木之下,编茅为庵③,削荆为笔,刻树汁为墨.夜则映星月而读,暗则缚麻蒿④自照.观书有会意处,题其衣裳,以记其事.门徒悦其勤学,常以净衣易之.临终诫曰:“夫人好学,虽死犹存;不学者,虽存,谓之行尸走肉耳. (节选自王嘉《拾遗记》)[注]:①任末,东汉新繁人,字叔本,少习《齐诗》,学识渊博,游京师,教授十年.②笈:书籍.③庵:茅草小屋.④麻蒿:植物名称,点燃后可照明.10.填空.(5分)(1)甲文中加点地“加冠”地意思是.乙文中加点地“会意”地意思是.(2分)(2)甲文中作者写自己加冠以后求师地情况,先写,再写,最后写.(3分)1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地意思.(4分)①俟其欣悦,则又请焉()②尝趋百里外()③夫人好学,虽死犹存()④题其衣裳()1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地意思. (4分)①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2分)答:②人若不学,则何以成?(2分)答:13.请选用一句诗或对联来概括这两段文字体现出来地共同意思,并简要说明理由.(3分)诗句或对联:(1分)理由答案10.(1)到了成年;对精神实质有所领会(各1分)(2)参考答案:叩问之难旅途之艰生活之苦(字句不要求完全一致,意对即可,但顺序不能颠倒.每空1分,计3分)11.(1)等到(2)曾经(3)即使(4)写(4分)12.该题考地是理解句子地意思.(4分)(1)所以我虽然愚笨,但终于还是获得了很多知识(终于还是有所收获).(意思对即可)(2分)(2)(一个)人如果不学习,那么他凭什么取得成就呢?(意思对即可)(2分)13.此题为开放题,答案不唯一.答案示例:“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或“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诗一句即可,1分)理由:上述两段文字均揭示了学习须不怕艰苦,勤学不辍地道理,与所选对联(诗句)地含义一致.(2分)版权申明本文部分内容,包括文字、图片、以及设计等在网上搜集整理.版权为个人所有This article includes some parts, including text, pictures, and design. Copyright is personal ownership.WwghW。

文言文比较阅读实用八篇

文言文比较阅读实用八篇

文言文比较阅读实用八篇文言文比较阅读 1阅读下面的两段文言文,回答17-21题。

(12分)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

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时__屯新野。

徐庶见__,__器之,谓__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__曰:君与俱来。

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

将军宜枉驾顾之。

由是__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班超字仲升,扶风①平陵②人,徐③令彪之少子也。

为人有大志,不修细节。

然内孝谨,居家常执勤苦,不耻劳辱。

有口辫,而涉猎书传。

永平④五年,兄固⑤被召诣校书郎⑥,超与母随至洛阳。

家贫,常为官佣书以供养。

久劳苦,尝辍业投笔叹曰:大丈夫无他志略,扰当效傅介子⑦、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研间乎?左右皆笑之。

超曰:小子安知壮士志哉1 注释:①扶风:汉朝郡名。

②平陵:汉朝县名。

③徐:徐县.汉朝县名。

④永平:汉明帝__。

⑤固:班超的哥哥班固,《汉书》的作者。

⑥校书郎:官名.⑦傅介子:西汉冒险家,以计斩楼兰王闻名于世。

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具体含义。

(2分)①由是__遂诣亮()②不耻劳辱()2.乙文中有一个句子与甲文中的时人莫之许也有同样的表达效果,找出这个句子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将乙文中画线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2分)家贫,常为官佣书以供养。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下面的句子中有一个通假字,试推测是哪一个字并写出本字。

(2分)大丈夫无他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研间乎?通假字是_________,本字是___________。

5.刻画人物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比较两文在这方面有何异同,试结合原文加以分析。

文言文比较阅读(6篇)

文言文比较阅读(6篇)

文言文比较阅读(6篇)(学习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学校: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教育资料,如知识梳理、古诗鉴赏、阅读理解、计划总结、学习综合、试题大全、教案大全、作文大全、语文大全、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educational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knowledge sorting, ancient poetry appreciation, reading comprehension, plan summary, learning synthesis, test questions, lesson plans, composition, Chinese, and other materials.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data format and writing method!文言文比较阅读(6篇)2020年中考语文分类真题汇编:文言文比较阅读(6篇)1.2020年贵州省黔东南州中考语文试卷(一)阅读下面甲、乙两则文言文选段,按要求完成8-11题。

文言文比较阅读集锦

文言文比较阅读集锦

文言文比较阅读集锦甲《答谢中书书》和乙《记承天寺夜游》比较阅读1.从表达方式看,两文都有紧扣景物特征的描写,也都有堪称点睛之笔的议论(抒情也可)。

2.从内容来看,两文都写了自然景物,甲文描绘山川之美,写山水的句子是“高峰入云,清澈见底”,写出了山高﹑水净的特点,其中通过生命活动的描写,为景物增添动感的句子是“猿鸟乱鸣”和“沉鳞竟跃”。

乙文描写了月色(月夜)之美,其中写景的名句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写出了月光的清澈﹑透明,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3.从思想感情看,两文都表达了对自然的亲近和热爱,但作者的心绪并不相同。

甲文中的作者堪称隐居的“仙”人,乙文中苏轼则是受到贬谪的“闲”人。

甲文表达了作者热爱自然,沉醉山水的思想感情;乙文把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等微妙复杂的思想感情浓缩在文中“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的语句中。

4.两文都写景,但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所不同:甲文表达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乙文表达的感情是微妙而又复杂的,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都包含其中。

甲《记承天寺夜游》和乙《湖心亭看雪》比较1从表达方式看,两文都是叙事﹑写景﹑抒情融为一体。

2从内容来看,都写了自然景物,甲文写了月色(月夜)之美,创造了一个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乙文写了雪景之美,创造了一个悠远脱俗的艺术境界。

3从描写手法来看,甲文使用烘托手法,用“庭下如积水空明”推见到月色之明,用“水中藻荇交横”推见到月光之清,作者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间接写月色。

乙文用白描手法,写出视线的移动,景物的变化,作者使用排比,夸张的修辞手法,直接写夜色中的雪景,让人在茫茫雪境中感受到宇宙的空阔和人的渺小。

4 从思想感情来看,两文都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亲近和热爱,但作者的心境不同。

甲文苏轼是受到贬谪的“闲”人,乙文张岱是超然脱俗的“痴”人。

文言文课内外对比阅读

文言文课内外对比阅读

【甲】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

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

”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乙】孙叔敖为楚令尹,一国吏民皆为贺。

有一老父衣粗衣,冠白冠,后来吊。

孙叔敖正衣冠而见之,谓老人曰:“楚王不知臣之不肖,使臣受吏民之垢,人尽来贺,子独后吊,岂有说乎?”父曰:“有说:身已贵而骄人者民去之,位已高而擅权者君恶之,禄已厚而不知足者患处之。

”孙叔敖再拜曰:“敬受命,愿闻余教。

”父曰:“位已高而意益下,官益大而心益小,禄已厚而慎不敢取。

君瑾守此三者,足以治楚亦!”20.解释下面加点字的意思。

(2分)能面刺寡人之过者()有一老父衣粗衣()能谤讥于市朝()孙叔敖正衣冠而见之()21.两则选文表达的共同主旨是什么?(2分)22.简略说说甲文中进谏人越来越少的原因是什么。

(2分)23.乙文“君瑾守此三者,足以治楚亦!”句中“此三者”的具体内容是什么?(1分)24.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6分)身已贵而骄人者民去之,位已高而擅权者君恶之,禄已厚而不知足者患处之。

十一、(甲)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

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王曰:“善。

”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乙)晋平公与群臣饮。

饮酣,乃喟然叹曰:“莫乐为人君,惟其言而莫之违。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 文言文对比阅读集合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 文言文对比阅读集合

桃花源记(一)(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乙)老人引杨氏入山之大穴,鸡犬陶冶,居民之大聚落也。

至一家,老人谓曰:“此公欲来,能否容之?” 对曰:“老人肯相引至此,则必贤者矣。

吾此间凡衣服、饮食、牛畜、丝纩、麻枲(xi三声)之属,皆不私藏,与众共之,故可同处。

子果来,勿携金珠锦绣珍异等物,所享者惟薪米鱼肉,此殊不缺也。

惟计口授地,以耕以蚕,不可取食于人耳。

”杨谢而从之。

又戒日:“子来或迟,则封穴矣。

”迫暮,与老人同出。

注释(1)陶冶:悠闲和乐的样子(2)大聚落:大的据居的地方。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语。

(2分)(1)便要.还家:___________(2)迫.暮____________2.选出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2分)A 落.英缤纷居民之大聚落.也B具答之.入山之.大穴C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麻枲之属.D处.处志之故可同处.3用现代韩愈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4分)(1)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2)惟计口授地,以耕以蚕,不可取食于人耳。

4.甲乙两文在叙述内容及表现手法上有何异同?(2分)(二)(甲)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

(完整版)课内与课外文言文对比阅读试题及答案

(完整版)课内与课外文言文对比阅读试题及答案

课内与课外文言文对比阅读及答案第一篇《论语》对比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甲】《论语》七则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3、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6、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乙】李生论善学者王生好学而不得法。

其友李生问之曰:“或谓君不善学,信乎?”王生不说,曰:“凡师之所言,吾悉能志之,是不亦善学乎?”李生说之曰:“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盖学贵善思,君但志之而不思之,终必无所成,何以谓之善学也?”王生益愠,不应而还走。

居五日,李生故寻王生,告之曰:“夫善学者不耻下问,择善而从之,冀闻道也。

余一言未尽,而君变色以去。

几欲拒人千里之外,岂善学者所应有邪?学者之大忌,莫逾自厌,盍改之乎?不然,迨年事蹉跎,虽欲改励,恐不及矣!”王生惊觉,谢曰:“余不敏,今日始知君言之善。

请铭之坐右以昭炯戒。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字的含义(1)吾日三省.吾身()(2)不逾.矩()(3)王生不说.()(4)王生惊觉,谢.曰()2.下面句子中加点字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吾悉能志.之处处志.之B.居.五日不可久居.C.而君变色以.去以.塞忠谏之路也D.王生益愠.人不知而不愠.3.翻译下面的句子(1)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学者之大忌,莫逾自厌,盍改之乎?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八年级语文文言文比较阅读

八年级语文文言文比较阅读

(一)(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元棠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乙)陶潜,字元亮,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

颖脱不羁,任真自得。

尝著《五柳先生传》曰:“环堵萧然,不蔽风日。

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其自述如此,时人谓之实录。

其亲朋或载酒肴而往,潜亦无所辞焉。

每一醉,则大适①融然②。

未尝有喜愠之色,惟遇酒则饮,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

性不解音,而畜③素琴一张,弦徽④不具,每朋酒之套。

则抚而和之,曰:“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节选自《晋书》)注:①适:满足。

②融然:和悦快乐的样子。

③畜:同“蓄”。

④徽:系琴弦的绳子。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A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不能名其一处也B 无案牍之劳形劳其筋骨,饿其体肤C 博学善属文属予作文以记之D 弦徽不具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2.下列对甲乙两段文字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甲文主要表现刘禹锡的安贫乐道,志趣高洁;乙文主要表现陶渊明的“颖脱不羁,任真自得”。

B.甲文列举“诸葛庐”、“子云亭”并引用孔子的话,其目的在于强调“陋室”不陋。

C.乙文用简练生动的语言描写陶渊明,人物形象鲜明突出,跃然纸上。

D.甲文中的“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和乙文中的“环堵萧然,不蔽风日”,分别写出刘禹锡与陶渊明居所的萧条冷落。

3.用现代汉语写出乙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

其亲朋或载酒肴而往,潜亦无所辞焉。

4.联系甲文中“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的叙述,你认为乙文中陶渊明的“琴中趣”是一种怎样的生活情趣?(二)(甲)湖心亭看雪(张岱)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课内文言文《狼》对比阅读(6篇)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课内文言文《狼》对比阅读(6篇)

《狼》对比阅读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

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

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身已半入,止露尻尾。

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一】【甲】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止增笑耳【乙】两牧竖①入山至狼穴,穴中有小狼二。

谋分捉之,各登一树,相去数十步。

少顷,大狼至,入穴失子,意甚仓皇。

竖于树上扭小狼蹄、耳,故令嗥;大狼闻声仰视,怒奔树下,号且爬抓。

其一竖又在彼树致小狼鸣急。

狼闻声四顾,始望见之;乃舍此趋彼,跑②号如前状。

前树又鸣,又转奔之。

口无停声,足无停趾,数十往复,奔渐迟,声渐弱;既而奄奄③僵卧,久之不动。

竖下视之,气已绝矣!【注释】①牧竖:牧童。

竖,童仆。

②跑:兽类用足扒土。

同“刨”。

③奄奄:气息微弱的样子。

1、下列每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狼之并驱如故故令嗥 B.目似瞑,意暇甚意甚仓皇 C. 狼不敢前跑号如前状 D.相去数十步一狼径去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①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②竖下视之,气已绝矣!3、比较阅读【甲】【乙】两文,下面赏析有错误的一项是( ) A.甲文主要表现狼的贪婪、凶残、狡诈和愚蠢;乙文则从大狼身上体现伟大的母爱。

B.甲乙两文在刻画狼时,都运用了动作和神态描写。

C.甲文表现狼的狡诈时主要写两狼配合,一明一暗地“诱敌”;乙文中开篇写“谋分捉之”,以下从狼的侧面处处体现了“谋”的结果。

D.两文的语言都简练而生动,都运用了比喻和描写。

4、同是人与狼的较量,屠户与牧竖对狼的做法,你更赞同哪一种?为什么?参考答案:1.B 2.①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呢?只不过增加笑料罢了。

课内外文言文比较阅读

课内外文言文比较阅读

课内外文言文比较阅读袁秋杰《曹刿论战》《子鱼论战》比较阅读:【原文】【甲】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曰:“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

对曰:“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节选自《曹刿论战》)【乙】宋公①及楚人战于泓②。

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济③。

司马④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

”公曰:“不可。

”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

公曰:“未可。

”既陈⑤而后击之,宋师败绩。

公伤股,门官⑥歼焉。

国人皆咎公。

公曰:“君子不重(chóng)伤,不禽二毛⑦。

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

寡人虽亡国之余,不鼓不成列。

”《左传·僖公二十二年》【注释】①宋公:宋襄公,名兹父,商朝后代,商亡于周。

②泓:泓水。

③济:指渡过泓水。

④司马:统帅军队的高级长官,指子鱼。

⑤陈:同“阵”,摆好阵势。

⑥门官:国军的卫士。

⑦二毛:头发花白的人。

【阅读训练】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既克()(2)一鼓作气()(3)公伤股()(4)国人皆咎公()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不以阻隘也以残年余力《愚公移山》B.公将鼓之何陋之有《陋室铭》C.既济而未成列望之蔚然而深秀者《醉翁亭记》D.公问其故安陵君其许寡人《唐雎不辱使命》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2)寡人虽亡国之余,不鼓不成列。

4.下列对【甲】【乙】两段文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曹刿论述战胜的原因,充分表明了他考虑周全、行动谨慎。

B.曹刿认为最佳追击时机是对方“辙乱旗靡”之时,而子鱼认为是“及其未既济”。

C.曹刿作为平民在战争中两次建议均被鲁庄公采纳,而子鱼却被宋襄公驳回。

D.宋襄公恪守古人作战规则虽败犹荣,说明他是一个有道德仁义的明君。

课内课外文言文比较阅读

课内课外文言文比较阅读

〔甲〕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噫!微斯人,吾谁与归?(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乙]上①与群臣论止盗。

或请重法以禁之,上哂之曰:“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②廉肚耳,肤当去奢省费,轻徭③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自是数年之后,海内升平④,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商旅野宿焉。

(选自司马光《资治通鉴》))注①〔上〕皇上,这里指唐太宗,②〔不暇〕顾不上。

③〔徭〕古时统治者强制人民承担的无偿劳动。

④〔升平〕太平。

1.1.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2分)A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处:处所 B自是数年之后自是:自以为是C或异二者之为或:有时 D或请重法以禁之或:有的人2.下列句子与成语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A.予尝求古仁人之心不求甚解B.然则何时而乐耶怏怏不乐C.或请重法以禁之鸿鹄之志D.故不暇廉耻耳温故知新3.选出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翻译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不因为外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B不因为外物而喜,不因为自己而悲伤。

C不凭借外物的好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D不因外物的好和自己失失误而或喜或悲4.选出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我曾经探求过古代仁人志士的思想)B饥寒切身,故不暇廉肚耳(老百姓吃不饱,穿不暖,这是切身于实际的问题,所以也就顾不得廉耻了)C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那么自己就不会去做盗贼了,何必要用严厉的刑法呢!)D微斯人,吾谁与归?(没有这样的人,我和谁一道呢?)5.选出下面理解正确的一项()(3分)A从乙文可以看唐太宗是一个仁义、明礼、善于治国、体谅百姓的皇帝。

B从乙文中群臣提出了减轻赋税,起用廉洁的官员的建议。

C甲文中从“处江湖之远”,作者采取独善其身的态度,落得清闲快乐人生观。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课内文言文《论语十二章》对比阅读(6篇)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课内文言文《论语十二章》对比阅读(6篇)

论语十二章》对比阅读1、子曰:“学/ 而时习之,不亦/ 说乎?有朋/ 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 而不愠,不亦/ 君子乎?”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 而不忠乎?与朋友交/ 而不信乎?传/不习乎?”3、子曰:“吾十有五/ 而志于学,三十/ 而立,四十/ 而不惑,五十/ 而知天命,六十/ 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 则殆。

”6、子曰:“ 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 不如乐之者。

”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 亦在/ 其中矣。

不义/ 而/ 富且贵,于我/ 如浮云。

”9、子曰:“三人行,必有/ 我师焉。

择其善者/ 而从之,其不善者/ 而改之。

”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11、子曰:“三军/ 可夺帅也,匹夫/ 不可夺志也。

”12、子夏曰:“博学/ 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甲】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乙】子列子常射中矣,请之于关尹子。

关尹子曰:“知子之所以中乎?” 答曰:“弗知也。

关尹子曰:“未可。

”退而习之三年,又请。

关尹子曰:“子知子之所以中乎?”子列子曰:“知之矣。

”关尹子曰:“可矣,守而勿失。

”非独射也,国之存也,国之亡也,身之贤也,身之不肖也,亦皆有以。

圣人不察存亡、贤不肖,而察其所以也。

21. 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4 分)⑴温故.而知新⑵亦皆有以.⑶弗.知也⑷是知.也2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

(4 分)⑴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⑵子知子之所以中乎?23. 选段二中,向关尹子学习的子列子主动采用了选段一中的两种学习方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内文言文比较阅读集萃一、【甲】有屠人货肉归。

日已暮,欻(xú,突然)一狼来,瞰担上肉,似甚垂涎,随屠尾行数里。

屠惧,示以刃,少却。

及走,又从之。

屠思狼所欲者肉,不如悬诸树而蚤(同“早”)取之。

遂钩肉翘足挂树间,示以空担,狼乃止。

屠归,昧爽(天刚亮)往取肉,遥望树上悬巨物,似人缢死状。

大骇逡巡,近视则死狼也。

仰首细审,见狼口中含肉钩,刺狼腭,如鱼吞饵,时狼皮价昂,直十余金,屠小裕焉。

【乙】一屠晚归,提中肉尽,止有剩骨。

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骨已尽矣。

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

屠乃奔倚其下,驰担持刀。

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身已半入,止露尻尾。

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1.甲、乙两文都选自《聊斋志异》,其作者为朝的。

2.解释下列句子中黑体词的意思。

①及走,又从之()②直十余金()③两狼之并驱如故()④其一犬坐于前()3.甲、乙两文的情节都围绕屠户和狼的斗争展开,故事的开端点明的时间都是,地点都是;甲文表现的是屠户和狼的斗争,乙文表现的是屠户和狼的斗争。

4.甲、乙两文在故事的发展部分都刻画了屠户的心理活动,所用的相同的一个词是“”。

5.甲、乙两文在刻画屠户的同时,也刻画了狼,两文都表现了狼的;但甲文同时也表现了狼的,乙文则突出了狼的。

6.甲文中的屠户最终取得胜利显示了他的,乙文中的屠户刀劈两狼突出了他的。

7.乙文后面还有一段作者对故事的评论,这段评论的作用是,评论的原文是“,,?。

”如果给甲文也加一段与乙文相类的评论,该怎样说?【参考答案】1.清;蒲松龄。

2.①跑;②同“值”;③原来;④像狗一样。

3.天快黑的时候、途中;一只、两只。

4.惧。

5.贪婪;愚蠢、狡猾。

6.机智、聪明;勇敢、警觉。

7.点明主题、默写略;甲文评论略。

二、A、出师表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沪,深入不毛。

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B、七擒猛获建兴三年,亮至南中,所在所捷。

闻孟获者,为夷汉并所服(被当地部落人及汉人所佩服),募生致之(要求部下活捉孟获)。

既得,使观于营阵之间,曰:“此军何如?”获对曰:“向者不知虚实,故败。

今蒙观看营阵,若只如此,即定易胜耳!”亮笑,纵使更战,七擒七获,而亮犹释获。

获止不去,曰:“公天咸也!南人不复反矣。

”遂至滇池。

南中平,皆即其渠率(头领)而用之。

2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含义(6分)(1)夙夜忧叹()(2)深入不毛()(3)至于斟酌损益()(4)向者不知虚实()(5)纵使更战()(6)获止不去()2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线句子的含义:(4分)(1)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的大事也。

(2)今蒙观看营阵,若只如此,即定易胜身。

23、A文中“南方已定”是指什么?推断诸葛亮写《出师表》与七擒猛获哪件发生得更早些?(3分)24、结合A、B两文,分析诸葛亮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三、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5—8题。

(一)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二)章武三年春,先主于永安(白帝城)病笃,召亮于成都,属以后事。

谓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

若嗣子(指刘禅)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献出)忠贞之节,继之以死!”先主又为诏敕后主曰:“汝与丞相从事,事(侍奉)之如父。

”(节选自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5.选文(二)具体说明了选文(一)中的哪一句话(用原文回答)?并简要概括选文(二)的内容。

(4分)6.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4分)忧叹夙夜:①夙夜..驽钝:②庶竭驽钝..③属.以后事属:④若嗣子可辅.辅: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4分)①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②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

8.读了这两段文字,联系你所了解的有关知识,谈谈你对诸葛亮这一人物的评价。

只谈一点即可)(3分)四、[甲]余幼时即嗜学。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①。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②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至舍③,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④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注]①怠:懈怠。

②箧:书箱。

③舍:学舍,书馆。

④媵人:服侍的人。

(乙)任末①年十四,负笈②从师,不惧险阻。

每言:人若不学,则何以成?或③依林木之下,编茅为庵④,削荆⑤为笔,刻树汁为墨。

夜则映星月而读,暗则缚麻蒿⑥自照。

观书有会意处,题其衣裳,以记其事。

门徒悦⑦其勤学,常以净衣易⑧之。

临终诫曰:“夫人好学,虽死犹存;不学者,虽存,谓之行尸走肉耳。

”[注)①任末:人名。

②笈:书箱。

③或:有时。

④庵:茅草小屋。

⑤荆:这里指荆的枝条。

⑥麻蒿:一种植物,点燃后可照明。

⑦悦:敬佩。

⑧易:交换。

10.请用“/”为下面两个句子标明朗读停顿。

(2分)(1)手指不可屈伸(2)夫人好学1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4分)(1)媵人持汤.沃灌汤:(2)以衾.拥覆衾:(3)负.笈从师负:(4)编茅为.庵为:12.翻译下列两个句子。

(4分)(1)录毕,走送之。

(2)人若不学,则何以成?13.〔甲〕〔乙〕两段文字在内容上有哪些共同点?(3分)五、[甲]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

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

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

失期,法皆斩。

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

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

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

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

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吴广以为然。

[乙]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

将尉醉,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

尉果笞广。

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

陈胜佐之,并杀两尉。

召令徒属曰:“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

借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徒属皆曰:“敬受命。

”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

袒右,称大楚。

为坛而盟,祭以尉首。

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

(选自《陈涉世家》) 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含义。

(4分)①度.已失期___________ ②为天下唱.___________③陈胜佐.之___________ ④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___________ 8.下列句中加点字的含义完全相同的一组是(3分)发.闯左適戍渔阳九百人广故.数言欲亡A 野芳发.而幽香B 既克,公问其故.舜发.于畎亩之中故.为之说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扶苏以.数谏故C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D 不以.物喜帝感其诚.勿以.善小而不为【】9.下列成语中的“亡”与“今亡亦死”中的“亡”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A.家破人亡.B.亡.命之徒C.唇亡.齿寒D.生死存亡.10.翻译下列句子。

(4分)①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译文:②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译文:11.分别用一句话简要概括[甲][乙]两段文字的主要内容。

(2分)[甲][乙]概述陈胜在反秦斗争中表现出的卓越才能。

(3分) 12.结合[甲][乙]两段文字从三个方面....答:六、[甲]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

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

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

失期,法皆斩。

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

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

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

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

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吴广以为然。

[乙]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

将尉醉,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

尉果笞广。

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

陈胜佐之,并杀两尉。

召令徒属曰:“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

借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徒属皆曰:“敬受命。

”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

袒右,称大楚。

为坛而盟,祭以尉首。

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

(选自《陈涉世家》)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含义。

(4分)①度.已失期___________ ②为天下唱.___________③陈胜佐.之___________ ④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___________ 8.下列句中加点字的含义完全相同的一组是(3分)发.闯左適戍渔阳九百人广故.数言欲亡A 野芳发.而幽香B 既克,公问其故.舜发.于畎亩之中故.为之说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扶苏以.数谏故C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D 不以.物喜帝感其诚.勿以.善小而不为【】9.下列成语中的“亡”与“今亡亦死”中的“亡”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A.家破人亡.B.亡.命之徒C.唇亡.齿寒D.生死存亡.10.翻译下列句子。

(4分)①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译文:②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译文:11.分别用一句话简要概括[甲][乙]两段文字的主要内容。

(2分)[甲][乙]12.结合[甲][乙]两段文字从三个方面.概述陈胜在反秦斗争中表现出的卓越才能。

(3分)...答:答案七、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言短文,完成第10—第13题。

(16分)[甲]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