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第四章社会知觉.
社会心理学(三)

• 有关社会认同的观点
认同感是一种社会心理稳定感,具有群体性(即社群 性)。 1. 埃里克森:
一个成熟的心理认同的渐进发展是以人所属的团体为条件 的,团体的传统价值对个人的成长而言意义非常。
2.
米勒:
“指出认同的本质不但是‘心理’的,它也包含‘群体’ 的概念,是一项‘自我的延伸,是将自我视为一个群体的一部分’, 这是认同的核心”。
自我知觉
自我知觉的概念:就是个体对自己的认识与评价。它包括两 个基本成分:自我概念与自尊 • 自我概念(又叫自我认知或自我图式):是指个体对自己 所有特征的认识集合,包括社会角色、性格、能力、身体 等的认识。包括理想自我、应该自我和实际自我。 • 自尊:个体对自己的整体评价,可以是积极的或消极的, 它反映了个体对自己是否满意。 • 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 请尽可能多地写出答案。
7. 麦克盖根:
认同是一种集体现象,而绝不仅是个别现象。它最频繁地 被从民族主义的方面考虑,指那些身处民族国家疆域之中的人们被 认为共同拥有的特征。
认同的基本特点:社会性、可塑造性和可共存性。
• 社会认同
广义:社会认同(狭义)、群体认同、文化 认同、民族认同等。 狭义:指“个人的行为思想与社会规范或社 会期待趋于一致的倾向”,表现为三个层面:价 值认同、工作或职业认同和角色认同。 1.价值认同
自尊及其测量
• (一)自尊的建构及其作用
自尊:个体对自己的整体评价,可以是积极的 或消极的,它反映了个体对自己是否满意。
影响自尊高低的因素:
⑴生活中的成败经验 ⑵社会比较得来的信息 ⑶自己的内部标准
• 希金斯的自我差距理论:个体有两种内在的 标准———理想的自我与应该的自我 • 理想的自我:我们想成为的人,它激励我们 实现抱负。 • 应该的自我:我们觉得自己应该成为的人, 它引导我们尽职、尽职、尽义务。
社会心理学 第四章 社会认知

5
9/25/2012
社会心理学
三、社会认知的表征方式:范畴化和图式
(一)范畴化(categorize) 人们并不是把某个人当成独立的个体,而总是自动地将之归到 某一类社会群体当中,可以有效的节省认知资源。
(二)图式(Schema) 基于个体的过去经验,在头脑中形成的的一种心理结构。包括 对所认知物体的知识,以及有关该物体各种认知之间的关系及 一些特殊的事例。
Weiner(1974)认为,人们对行为成败原因的分析可归 纳为以下六个原因:能力,努力,工作难度,运气,身 心状况,其他事关人与事的影响因素。
根据原因的性质,又可将原因归纳到因素来源、稳定性、能控制性 这三个向度之中。 1.因素来源:指当事人自认影响其成败因素的来源,是以个人条 件(内控),抑或来自外在环境(外控)。在此一向度上,能力、努力 及身心状况三项属于内控,其他各项则属于外控。 2.稳定性:指当事人自认影响其成败的因素,在性质上是否稳定, 是否在类似情境下具有一致性。在此一向度上,六因素中能力与工 作难度两项是不致随情境改变的是比较稳定的。其他各项则均为不 稳定者。 3.能控制性:指当事人自认影响其成败的因素,在性质上是否能 否由个人意愿所决定。在此一向度上,六因素中只有努力一项是可 以凭个人意愿控制的,其他各项均非个人所能为力。
2.内隐自尊、内隐社会态度的研究;
3.人际交往中的内隐性别刻板效应的研究; 4.跨文化交流中的内隐种族刻板效应的研究。
9
9/25/2012
社会心理学
四、内隐社会认知研究
(三)内隐社会认知的测量方法 直接测量法 VS 间接测量法 内隐社会认知的无意识、自动化的特征,使之很难通 过传统的,自陈式的方法进行直接测量,而只有通过 间接的方法才能对其进行测量。
自考“社会心理学”各章重点(2)

自考“社会心理学”各章重点(2)第4章社会动机第1节社会动机的研究在心理学体系中的地位与意义社会动机是推动个体具有某种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的原因和力量。
传统的个体心理学把个体理解为自然人、生理的人,即使在谈论人的动机问题时,也多半只从人的生理需要方面来谈论人的动机。
第2节需要、动机和个体的行为需要是个体在生活中缺乏某种东西在人脑中的反映。
需求是客观的,需要则是主观的,是对客观需求的一种主观现象,一种主观意识。
需要是人的活动积极性的基础和根源,动机则是推动个体活动的直接原因。
目的是个体活动所要达到的结果,而动机则是推动个体去达到目的的心理活动。
动机必有目的,而没有动机所引起的和维持的个体活动,也达不到目的。
可以出于不同动机而具有相同目的;也可以出于相同动机而去达到不同目的。
动机和行为的关系:动机推动个体行为,而行为的结果又能使动机得到加强、减弱或消失。
动机是内在的心理,动机的产生与对个体的影响都是个体之外的别人所看不见的,凡能见的只是个体的行为。
但动机与行为密切不可分,所以可据行为来追溯、窥察动机;而对某个个体的动机有相当认识之后,也可据以了解和预测人的行为。
第3节动机的分类动机分类的标准按照四个方面来确定:(1)按照动机的性质来归类,分为自然动机与社会动机。
自然动机:也称为物质性动机,是由人的自然属性引起的,以个体的生理需要为基础。
社会动机:也称为精神性动机,是由人的社会属性引起的,它是人类所特有的,在一定生活条件下形成并发展起来的。
社会动机比自然动机更重要。
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人类有五种不同层次的需要:生理的、安全的、归属与爱、尊重的、自我实现的需要。
生理需要是基础的自然动机,其它几种为社会动机,满足自我实现的需要是人类最高的社会动机。
(2)按照动机的作用来归类,分为主导动机与一般动机。
最强烈最稳定的动机是主导动机,也可叫优势动机,它对个体行为起着支配的作用;其它对个体行为不起支配作用的动机为一般动机,也称辅助动机,或非主导动机。
社会心理学 第四章 社会知觉与归因

(二)印象形成中的信息选择倾向 1.自然特征 性别、种族、外表吸引力 2.社会特征 所属群体、社会角色 3.心理特征(具有社会评价意义) 人际关系(真诚 vs 自负)、
A: (3*3+3*2+2*4-3*3)÷4=3.5 B: (3*1+1*3)÷2=3 A>B
多嘴
-3 (3)
d. 中心品质理论
热情、真诚 A>B
注:括号中为权重
(四)对他人的知觉
社会知觉的途径或线索
对他人形成印象,需要通过对他人的言谈举止、仪表神 态以及行为习惯等的观察和了解进行,这些就构成了社 会知觉的基本途径。
2、语言
“口为心苗,言为心声”
由于一个人所说的话能被人有意识地加以控制,言不
由衷的话已司空见惯。 “卖瓜的谁不说瓜甜” “口是心非”。不仅听他说什么,更重要是看他做什 么,如何做?
3、 行为
Jones 与 Davis ( 1965 ) 相 应 推 论 理 论 ( Correspondent Inference Theory) 对应推论是对行为进行归因的一种方式,即人们常由人的外显行为来推 断其内在动机和人格品质,内在动机和人格是外显行为的原因。 程序:先了解行为者动机,若有意的,再推论品性。 影响相应推论的因素: ( 1 )行为的社会合意程度:合乎社会规范或社会期望的行为很难反映 一个人的内在特质。 当一个人的行为不符合社会期望或不为社会所接受时,越能对人做出 本质归因。 (2)行为的自由选择性:非外在强大压力下才做的。 好人=好的行为 坏人=坏的行为
考研社会心理学之社会知觉与社会判断_毙考题

考研社会心理学之社会知觉与社会判断我们学过哲学,都知道意识分为两种,自然意识和社会意识;客观存在也分为两种,物质以及社会存在。
作为一个人,我们也分自然意义上的社会意义上的。
由此可见,不同的社会环境会造就不同的人,也会产生不同的社会心理。
这部分内容很庞杂,2017考研心理学的考生要重点记忆。
社会心理(二)1.社会知觉与社会判断(1)社会知觉的含义:个体对他人、群体、自己以及对他人行为原因的知觉。
(2)印象形成:①印象形成的含义。
②印象形成中的效应:首因效应与近因效应;光环效应,又叫晕轮效应;慈悲效应,又称正性偏差;刻板印象。
③印象形成中的信息整合模式:加法模式;平均模式;加权平均模式;中心品质模式(阿希,通过印象实验)。
(3)社会知觉的图示:图示又称基模,是组织信息的方式,帮助人们认知世界和解释世界。
泰勒和克劳克区分了四种图示,即人的图示、自我图示、角色图示和社会事件图示。
(4)影响社会知觉偏差的因素:①认知启发:代表性启发;可得性启发(易得性启发);调整性(锚定性)启发。
②投射作用。
③情感卷入。
④内隐人格理论(门外汉理论):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都发展了自己的人格理论,即一套关乎人格各种特征是怎样相互适应的、未言明的假定,这种理论之所以是隐含的,是因为它很少以正式的词汇表达出来,甚至个人意识不到。
伯曼等人又把这种理论称作相关偏见。
⑤情绪的泛化。
(5)社会判断的含义:个人对社会性质的自我主观意识,也可以指社会舆论对某人、某事的评论,具有实践性、预见性、稳定性。
(6)社会判断理论:谢里夫和霍夫兰德认为,人们在对它物进行判断时,如果他们自己已经持有某种判断的参照标准,那么在实际的判断过程中,被判断的事物与参照标准相差越大,则人们倾向于将其判断为比实际上相差得更大,即对比效应,如逃课人和摔婴儿的人相比,会得出逃课的人不坏的结论;若被判断的事物与参照标准比较相似,则人们会倾向于将其判断为更加相似的,即同化效应。
社会知觉的名词解释

社会知觉的名词解释社会知觉是人们对社会环境和他人行为的感知与理解。
它是人类与社会互动的基础,有助于我们理解和解释他人的行为动机、情感和态度。
社会知觉涉及感知、推理和判断等认知过程,是社会心理学的重要研究领域之一。
社会知觉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
当我们走在人群中时,我们会观察他人的面部表情、动作和语言交流,从中获得关于他们内心状态和意图的信息。
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我们可以推断他们的目标、态度和价值观。
社会知觉也影响着我们对他人进行评价,形成我们对他人的印象和观点。
社会知觉的过程是复杂的,涉及多个因素的交互作用。
首先,我们的感知系统会捕捉到他人的外部刺激,包括面部表情、语言语调和身体语言。
这些刺激被传递到大脑的感知中枢,然后进行整合和解码。
大脑会自动识别出一些基本的情绪信号,如愤怒、喜悦和恐惧,并产生相应的情感反应。
然后,推理过程介入社会知觉的形成。
推理是基于刺激和上下文信息进行逻辑分析的过程,它帮助我们理解他人的行为动机和意图。
通过推理,我们可以尝试将他人的行为归因于某些内部特质或外部情境。
例如,如果我们朋友生气了,我们可能会猜测他生气的原因是因为工作压力大或感到被忽视了。
推理有助于我们解释他人的行为,并且在互动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除了感知和推理,社会知觉也依赖于我们的社会经验和文化背景。
我们在社会环境中的经历和观察,以及我们所处的文化背景,会影响我们对他人行为的理解和解读。
不同文化对于情绪的表达和展示也存在差异,因此我们对于他人情绪和意图的解读可能会有所不同。
同时,社会知觉也受到一些认知偏差的影响。
人们在社会知觉过程中可能会受到自我中心偏差的影响,倾向于将他人的行为解释为与自己相关,忽视其他可能的解释。
此外,人们的第一印象也往往会对后续对于他人的认知产生持久影响。
社会知觉的理解对于人际关系和社会互动具有重要意义。
它使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他人,建立信任和合作关系。
社会知觉问题也在心理学和社会学等领域引起了广泛的研究兴趣。
第四章 社会知觉与印象管理

第四章社会知觉与印象管理【内容提要】每个人都是社会中的个体,人需要认识、了解自己,也需要在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来认识、理解他人;人会对他人形成印象,人会根据自己对他人的理解对他人作出判断,同时,人也需要管理自己留给他人的印象,以便更好地与他人互动和适应社会。
本章介绍了社会知觉的内涵和印象形成的规则,探讨了知觉他人和知觉自我的过程,以及个体在社会知觉中容易产生的偏差;本章还讨论了社会认知的过程和认知启发,并对内隐社会认知的研究内容和方法进行了简要介绍;最后,本章探讨了印象管理的概念、策略及其与文化的关系。
【学习目标】1.了解社会知觉的概念和印象形成中的信息整合法则。
2.理解知觉他人的过程以及自我知觉理论。
3.了解社会知觉的主要偏差。
4.掌握社会推理的步骤以及三种认知启发。
5.了解内隐社会认知的研究内容和方法。
6.理解印象管理的作用和策略。
【关键词】社会知觉自我知觉理论图式社会知觉偏差认知启发内隐社会认知印象管理个体在与他人交往时,不但要认识、把握对方的心理状态及特征,以便对其作出比较准确的判断,而且还要考察自己的心理特质、动机、态度和情感等,驾驭自己给人的印象,以便较好地与人交往。
为此,个体必须广泛地去搜集关于他人及自己的信息,并对信息进行整理、判断和解释。
这就涉及社会知觉的问题。
第一节社会知觉及印象形成一、社会知觉知觉是人对外界事物的整体反映,是人将感觉获得的信息进行选择、组合,从而形成完整映象的过程。
普通心理学研究的知觉大多是物知觉或一般知觉,即对于自然界各种现象的知觉,而社会心理学所研究的是社会知觉,下面我们将从社会知觉的含义、特征及影响因素三方面来阐述。
(一)社会知觉的含义作用于人的信息有两大类:一类是自然界中的机械、物理、化学和生物等方面的信息,属于非社会性信息;另一类是由人的社会生活实践所构成的社会现象的信息,包括担任社会角色并具有人性的人、人际关系和群体以及各种社会结构和社会事件等,属于社会性信息。
社会心理学(第四版)PPT课件第四章 社会认知

案例:香味:正在消失的非语言线索?——香水的销量虽 然没有爆跌,但是正在稳步下降。
华尔街日报,1998年12月27日——Ari Kopelman 的总经理在拜访朋友时 经常设法看一看主人的卧室。在一个又一个的化妆台上,他看到一大堆 用了半瓶的香水堆积着。“每个女人一定都积压了能用157年的香水。 Kopelman先生说。
慎
让被试判断此人是 否慷慨、幽默,结 果如下
慷慨 第一组 90%
幽默 77%
第二组 10% 75%
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
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 人们根据最初获得的信息所形成的印象不易改变,甚至
会左右对后来获得的新信息的解释,这就是首因效应。 第一印象是难以改变的。 如果事先提醒被试避免作出草率判断,并告知他们要考
虑到全部有用信息,首因效应就可以减弱。 近因效应就会发生,我们就可能注意对方的“现在”表
二、自我知觉及自我概念的形成
自我知觉是社会知觉的原点,任何社会知觉都由自我知觉开始, 都有自我知觉的参与过程。
所谓的自我知觉就是个体对自己的认识与评价。自我知觉的内容 主要有两个基本成分:自我概念与自尊。
自我概念,又叫自我认识,或自我图式,是指个体对自己所有特 征的认识的集合,它包括个体对自己的社会角色、性格、能力、 身体等方面的认识。
人们称它为嗅觉器官的转变。如今,女人们走在走廊上,上班和外出吃 饭,香水的香味少多了。亚特兰大一位31岁的叫Mary Collins的市场主 管说:“我不再像以前那样喜欢香水和在它上面花费大量的时间了。”
香水工业是在二战以后发展起来的,那时作战回来的Ggs为他的情人带来 了经典的Chanel 5。随后昂贵的香水成了梳妆台上必备之物。香水工业 在20世纪80年代达到了60亿(美元)的盛况。但它的发展在90年代初慢 了下来。而且在过去的几年以每年2%到4%的速度下降。
社会心理学社会知觉

• 加权平均法则
• 经过进一步的研究,安德森(1968) 〔A.K.Lampel & N.H.Anderson(1968).Combining Visual and Verbal Information in an Impression-Formation Task.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9(1),1~6.〕 提出信息的加权平均(weighted averaging)加工模 式。根据这一模式,人们将所有品质平均起来形成 印象,但他们给予那些他们认为最重要的品质以更 多的权数。也就是说,人们根据平均法则去形成印 象,但对极端品质予以加权。例如,当公司招聘高 技术开发人员时,招聘者更注重应聘者的“智慧” 品质而不是看其是否具有“魅力”。
各种感觉的有机整合。知觉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比感觉更真实、 更完整。
知觉的含义
• 知觉(perception)是人脑对直接作用 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
• 感觉:个别属性 • 知觉:整体属性
知觉的种类
• 1、物体知觉:即以物或事为对象的知 觉,成为物体知觉。包括空间知觉、时 间知觉和运动知觉。
请注意
• 知觉的四个特点是一体的,在对一个具 体的例子的分析中是不能分割的. 如下图:
• 5、知觉定势:
人们当前的活动常受到前面曾从事
的活动的映像,倾向于带有前面活动的 特点。当这种影响发生在知觉过程中, 就是知觉定势。它一般由早先的经验造 成。当然,知觉者的需要、情绪、态度 和价值观念等,也会产生定势作用。如 人的情绪在非常愉快时,对周围事物也 可产生美好知觉的倾向。定势具有双向 性,积极作用是使知觉过程变得迅速有 效;消极作用则使定势显得刻板,妨碍 知觉或引起知觉误导。
社会心理学复习笔记

社会心理学第一章:社会心理学与现代社会社会心理学史是在社会学、心理学和文化人类学等母体学科的基础上形成的一门带有边缘性质的独立学科。
是有关人类社会行为研究的一门现代社会科学。
一、本章主要讨论问题1、研究对象与逻辑框架①吴江霖:(提出较早,被人广泛引述)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或若干个体在特定社会生活条件下心理活动的变化发展的科学;②沙莲香:所谓社会心理,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自发产生,并相互影响的主题反应.其实研究社会心理的基本过程及其变化发展的条件和规律的具体科学.③王康:(最具有特色)社会心理学是研究社会环境对人的思想、情感、态度、行为产生什么影的学科。
后孙晔、李等人简化:社会心理学额是研究个体和群体的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规律的一门科学。
我们认为,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并非是两个独立存在的成分,而是一种从内隐到外显的“连续统"。
④周晓虹:社会心理学应该研究生活在特定的社会生活条件下、具有独特的文化和完整的人格结构的人对各种简单与复杂的社会刺激所作的放映,他研究人的社会后文化ing为U发生、发展、变化的过程及其规律.2、影响社会行为及制约因素的若干因素不同取向的社会心理学家用了来解释人类行为的因素及相应的主要概念有:社会、文化和人格.社会:是通过人们社会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实现的;文化:是在一特定群体或社会的生活中形成的并为其成员所共有的生存方式的总和。
P10人格:(个人的面具)人格是在个人的社会化或曰文化濡化过程中形成的包括各种生理、心理及其他具有社会意义的内在特征在内的完整、统一的系统;人格这个网站同意的内在系统为人们在社会文化情景中的行为提供了稳固、一致的放映模式,或者说,社会或曰文化行为是在具体的社会人格结构中形成的;具体的人格既包含了独特的社会成分,也包含了由个人体现但又为某一群体的成员所有的成分,前者是规定一个人区别于其他人的内在因素,后者这是规定一群体区别于他群体的内在因素.3、学科性质行为与社会、文化等因素的天然的制约与被制约关系,不仅决定了社会心理学具有“边缘学科”的性质,事实上也决定了社会心理学的研对象本身就属于可以从各个方向探索的“边缘问题".4、研究取向从20实际出社会心理学诞生之日起,它就分为以罗斯和麦独孤的著作分别代表的两支:罗斯:社会学取向的社会心理学麦独孤:心理学取向的社会心理学二、社会心理学的形成时期始:19实际下半叶到20世纪初,伴随着工业文明的进步后:德国民族心理学的形成,尤其是黑格尔哲学传统法国的群众心理学.英国心理学家威廉麦独孤提出本能心理学。
社会心理学重点整理章志光版

社会心理学重点整理引言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人类在群体环境中的行为、思维和情感等方面的学科。
它关注个体与社会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揭示了个体在社会中的行为和心理现象。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对社会心理学的重点进行整理,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社会心理学的知识。
社会认知社会认知是社会心理学的核心概念之一,它研究个体对社会世界的认知和理解。
社会认知包括社会知觉、社会记忆和社会思维三个方面。
社会知觉社会知觉是指个体对他人的感知和理解。
它涉及到人们对他人外貌、表情、动作等非语言信息的分析和解读。
社会知觉研究表明,人们在观察他人时往往会从多个方面进行信息收集,并对他人进行判断和评价。
社会记忆社会记忆是个体对社会信息进行存储和再现的过程。
社会记忆包括自我记忆和他人记忆两个方面。
自我记忆研究关注个体对自身经历的回忆和表现,而他人记忆研究则关注个体对他人经历的记忆和表现。
社会记忆研究揭示了人们对他人信息的加工和存储方式。
社会思维社会思维是个体对社会信息进行加工和推理的过程。
社会思维包括归因、模因和心理理论等方面。
归因研究关注人们对他人行为原因的解释和推断,模因研究关注人们对他人观点和行为的学习和模仿,心理理论研究关注人们对他人心理状态的推测和理解。
社会互动社会互动是个体在社会中与他人发生行为和情感交流的过程。
社会互动研究关注个体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下的互动方式和效果。
社会规范社会规范是社会互动中的一种重要因素,它规定了个体在不同情境下的行为标准。
社会规范研究关注人们如何对待和遵守社会规范,以及社会规范对个体行为的影响。
互惠行为互惠行为指个体在互动过程中,基于相互合作和互惠原则进行的行为。
互惠行为研究关注人们如何进行合作、信任和交流,以及互惠行为对个体与群体之间关系的影响。
群体行为群体行为研究关注个体在群体环境中的行为表现和群体动力学。
群体行为研究揭示了个体在群体中的集体决策、集体行动和集体思维等方面的特点和规律。
社会影响社会影响是个体在社会中接受和受到他人行为、观点和情感的影响。
4.1 社会知觉及偏差

一、社会知觉的定义社会知觉指人对各种社会性的人或事物形成的直接的整体性印象。
其中主要是指人知觉(person perception),即对各种担负社会角色并具有个性色彩的人,或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或对群体所建立的最初印象或概念,这种印象通常是关于对象的外表特征的认识。
二、社会知觉的途径1. 面部表情:是个人内心的态度、情感、动机等心理活动的基本线索2. 言语活动:语音、语调、语速以及节奏的变化体现一个人的性格等心理特征3. 体态表现:个体身躯各部位表现于外的状态4. 行为方式:做事待人处世的方式三、社会知觉的内容(一)对他人的认知1.知觉他人的过程(1)寻找意义。
对所获得关于他人的信息赋予一定的意义。
(2)注重显著性信息。
(3)对信息进行类别化。
(4)运用图式。
2.知觉他人的内涵(1)对他人情绪情感的感知了解他人情绪,需要借助一定的线索。
研究发现,面部表情、身体动作和姿势、言语表情是推测、判断他人情绪状态的重要线索。
(2)对他人人格的认知要增强认知准确性,要考虑三方面因素:一是认知者的评价标准;二是行动者:三是认知者与行动者的特殊关系。
(二)对自我的认知1.自我觉知理论代表人物:贝姆。
主要观点:(1)个体对自己的态度、感情和其他内在状态的认知部分是根据对自己的外显行为和该行为发生的环境进行观察而推断出来的(2)内在的线索是微弱的、模糊的,个体要站在外界观察者的位置上依据外部线索去推断个人的内在状态2.自我觉知的内容(1)态度:通过自愿做出的行为来推断自己的态度。
(2)情绪:从生理唤起水平和认知判断两个角度来推断自己的情绪。
3.个体对自我信息的易受暗示性。
人们常常认为一种虚假的、一般的人格描述十分准确的揭示了自己的特性,这种倾向为“巴纳姆效应”四、社会认知启发偏差(一)认知启发1.表征性启发人们根据当前信息或事件与其认为的典型信息或事件的相似程度进行判断。
但是,当个人特征与其所在群体其他成员不一样时,表征性启发会产生基率错误,即个体因忽视事物发生概率而做出错误判断。
社会心理学第四章

第四章社会认知第一节社会知觉一,社会知觉的含义1,感觉和直觉:•感觉:是客观事物作用于人的感官而引起的一种最简单的反应,是对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应或者体验。
•知觉:是当前直接作用于人的感官的整个客观事物在大脑中的反应2,社会知觉的含义•社会知觉是人对社会群体的知觉•社会知觉是主体的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他影响主题的心理活动。
调节主题的社会行为•社会知觉指个人在社会环境中对他人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和意向作出推测与判断的过程。
•社会知觉包括四方面的内容:*对人知觉*人际知觉*角色知觉*因果关系知觉•社会知觉的独特性:*认知对象的独特性*对他人行为的期望会影响社会知觉的过程*社会知觉加工过程的特殊性二,自我知觉以及自我概念的形成自我知觉是社会知觉的原点•自我知觉:就是个体对自己的认识与评价,分为两个基本成分:自我概念和自尊。
•自我概念又叫自我认识,或是自我图式指个体对自己所持有的特征的认识结合。
•自尊是个体对自己的整体评价,反映了个体对自己是否满意。
1,自我概念形成的信息来源•他人的反馈•反射性的评价•根据自己的行为来推测•社会比较:与自己相似的人比较。
2,自我概念的作用•自我概念一旦形成就不会轻易改变,还影响个体的想法,情绪,行为。
•自我表达的动机,即人们试图通过自己的行动来表达与反映自己对自己的认识,及自我概念。
•自我监控是一种人格特征,是指个体对于社会情境的需要及据此采取的相应行动的敏感性及灵活性。
3,自我概念的测量1,田纳西自我概念量表2,自我描述问卷1,2,3三,自尊及其测量1,自尊的构建•生活中的成败经验•社会比较得来的信息•自己的内部标准:人们对自己的评价不一定完全正确。
2,自尊心的测量•罗森伯格自尊量表•德克萨斯社交行为调查表四,自我认同1,认同的含义•认同理论有三大取向:生物取向,心理取向,社会取向•认同在心理学上只认识与情感的一致性,经过认同,帮助形成人的自我概念。
•认同在社会学上泛指个人与其他人有共同的想法,在人们交往的过程中,为他人的情感和经验所同化,或者自己的爱情和经验足以童话他人,彼此间产生内在默契。
社会心理学4章-社会知觉

彩之处;使得别人不会对你印象恶劣,却也不会产生很强的吸引力。 如果你希望提高自己的魅力,首先必须在心理重视。 分数为16~24:第一印象好。
你的适度、温和、合作给第一次见到你的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无论对方是你的工作范围还是在私人生活中的接触者,他们都有与 你进一步接触的愿望。
7/6/2020
另一项实验发现“对比作用”是否有效,还要视两人的关 系而定。如果是陌生人,没有什么感情因素在里面,很容 易有“对比作用”。但如果两人是好朋友,则会出现爱乌 及屋的“辐射效应”。也就是说,即便是相貌普通的人, 会受其漂亮的朋友“辐射”,显得比较可人。就象我们总 想,他是老总身边的人,即便水平再差,也差不到那儿去。
眼睛 12、你选择的交谈话题是? A自己所热衷的 B两人都喜欢的 C对方所感兴趣的
7/6/2020
评分标准和分数:
A为0分,B为1分,C为2分,累加为你的总分。
分数为0~8:第一印象差。 很可能你只是依着自己的习惯行事,你本心是很愿意给别人一个美好 印象的,可是你的不经心或缺乏体贴、言语无趣,无形中让别人做 出了关于你的错误的勾勒。
(一)分类(认知路径之一)
人们在社会认知过程中,会立即且自动化地把接触到的人 或事归到(已有认知的)某一类别中的过程。 分类的作用:
分类依据已有的认知使认识过程简化;也使概念教条化。 如,人们把人群按照性别、职业、地区等把人群简单分类,
对新近接触的人有了群体特征的共性认知后,忽略其个性 特征,即不客观也易形成偏见。“外群体同质效应”“内 群体偏好”。如,生意人都比较奸诈,“东北人都是活雷 锋”。
第三章 社会认知
周 靖 2014-10
社会心理学复习笔记

社会心理学复习笔记(1—5)第一章,社会心理学概述第一节,社会心理学的概念及研究对象1,¥概念: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和团体在社会互动过程中,社会心理、社会行为发生、发展和变化规律的一门学科2,社会心理学是现代心理学的一门基础性分支学科,其母体是社会学、心理学和文化人类学(1)社会心理社会心理是由社会因素直接或间接引起的个体和团体心理活动它反映了社会事物和社会关系,对社会行为产生了导向作用,并对社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社会心理师社会情境与社会行为之间的中介变量。
社会心理活动不仅与个体所处的即时情境有关,而且与其过去形成的经验以及个体的人格特征有密切关系。
(2)二者的主体都是生活在社会中的人**社会行为:外显的、客观存在的比较容易观察**社会心理:内隐的、属于个体的主观世界、不能直接观察3,侧重于心理学的定义(1)F。
H.奥尔波特(1924)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的社会行为和社会意识的学科"(2)G.W。
奥尔波特(1954)社会心理学试图了解和解释个体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怎样受现实的、想象的和隐含的存在所影响4,侧重于社会学的定义(1)艾尔乌德(1925)社会心理学是关于社会互动的科学,以群体生活的心理学为基础。
强调群体行为,以及历史和社会环境的影响5,我国学者有关社会心理学的定义(1)吴江霖(1982)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或若干个体在特定社会条件下心理活动发展和变化规律的科学(2)潘菽(1983)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人们在一切社会活动中所产生的心理活动的科学(3)沙莲香(1987)社会心理学是研究社会心理的基本过程及其变化发展的条件和规律的具体科学(4)周晓虹(1997)社会心理学是研究生活在特定的社会生活条件下,具有独特文化和完整的人格对各种简单与复杂的社会刺激所作的反应6,两个方面的社会心理学特里安德斯等人:社会心理学是研究社会文化因素对个体心理与行为的影响、调节作用的一门学科7,社会心理学与相邻学科的关系(3)社会心理学和普心的关系*对象、范围普心研究个体心理形成的一般形式、过程及一般规律:社会心理不仅研究个体在社会中的心理,也研究群体心理*角度与侧重普心注重研究一般形成过程,条件,机制;社会心理学注重社会环境中的地位、角色和影响*研究方法普通心理学强调实验室法:社会心理学则根据具体情况使用多种研究方法(4)社会心理学与人格心理学的关系*共同点**研究对象是共同的,人的心理活动作为研究重点,研究人的微观层面**在学科理论研究上,有共同的理论假设*差异点**人格心理学关注的是个体的内部功能以及个体间的差异,社会心理学研究更关注社会因素对个体心理行为的影响**在研究方法上,人格心理学强调观察法、测量法等的运用:社会心理学重视现场实验研究,心理测量法,观察法等实证研究方法的运用(5)社会心理学与社会学的关系*对象、范围社会学研究社会生活中的全部事实极其本质,结构及个现象之间的关系;社会心理学研究个体及群体在相互交往中产生的一些社会知觉、态度、情绪变化,仅是社会生活中的部分事实*角度与侧重社会侧重宏观分析,探讨一个问题与社会制度、经济基础等的关系;社会心理学侧重微观分析,注重一个问题与社会心理的关系*研究方法社会学侧重社会调查;社会心理学有多种研究方法8,有关社会心理学定义的若干规律性认知(1)首先,长期以来社会心理学家有其学科对象的争论,焦点并不在是否研究社会行为上,而是在怎样研究社会行为上。
第四章 社会知觉2011

二、社会知觉的特点
(一)认知对象的独特性——掩饰内在动机)
人能体验其内部世界,而物不能,所以社会知觉
的主体可能同时还是社会知觉的对象。换句话 说,社会知觉的对象是有意识的人、复杂的社会 环境和人际关系,而人们对这些对象的知觉又是 通过一些特殊的介质进行的。例如,通过他人的 言行、表情、态度等来认识、判断,但是,无论是 知觉的主体,还是知觉的对象,都会掩饰自己的内 在动机,所以,人们的社会知觉判断常常可能是不 准确的。
亲昵区 个人区 社会区 公众区 0cm-45cm 2 背景参考 夫妇、恋人 3 自我表演 (主动影响) 45cm—1.2m 朋 友 1.2m—3.6m 熟 人 3.6m以上 陌生人 公共场所
第二节 自我知觉
一、自我知觉的涵义 二、自我概念 三、自尊 四、自我认同
课堂活动-1
自我测验:每个同学在一张白纸上写下关 于自我描述的10个句子:“我是…..”前五 个是关于身高,体重,体型,外貌的评价,后 五个是关于智力、优点、特长的评价。 在不署名的情况下,让周围十名同学猜测, 并作评价。
(一)社会知觉的定义
——社会知觉是是指个体在社会环境中对
第一节 社会知觉
人(某个个体或某个群体)的心理状态、行为 动机和意向(社会特征和社会现象)作出推测 与判断的过程。 社会知觉是主体对人和社会群体的知觉, 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它影响着主体的心 理活动,调节主体的社会行为。
(二)社会知觉内容
物质自我:身体、衣服、房子、家庭和所有其 它的物质所有物; 社会自我:社会评价,我们从熟人或朋友那里 获得的承认,特别是有利的评价。 精神自我:个人内心的活动、能力、感觉、价 值观和理想,是自我感觉中持续时间最长的部 分。 再由此引出“自我感觉”和两种涉及自我的行 动“自我追求”和“自我保存”。
社会心理学名词解释

第一章社会心理学导论社会心理学:是一门关于个体的思想、情感和行为如何受真实的和想象的他人存在影响的学科。
(主要研究社会思维、社会影响、社会关系)第二章社会情境中的自我自我概念:就是自己对自己的意识,是自己对自己存在的觉察,即认识自己的各方面的特征. 生理我、社会我、心理我.自我图式:是个体按照特定方式组织与自我有关的信息的概念结构。
社会比较的效应同化效应:当社会比较信息对界定自我提供解释框架时,个体会把信息融入到自我概念中,产生同化效应。
对比效应:当社会比较信息是一种比较标准并对个体的自我评价有伤害时,个体会把信息排除在自我概念之外,产生对比效应。
自我效能:自我效能主要指个体关于自己能够处理不同情境问题的乐观信念。
控制点:人们认识到的致使自己行为结果的原因的可控程度。
认为内在因素具有控制力的人即内控者……对控制力所在位置的稳定认知倾向即控制点.习得性无助:将多系失败无条件地归因于自身因素的个体,会习得一种自我失控感,认为自己的一切努力都是无效的,因此会放弃努力,被动屈从,变得淡漠而毫无激情。
即从自己的行动中习得了无助感.自尊指个体对自己的态度.包括三个含义:整体自尊:个体对自己的积极态度.自我评价:个体对自己能力和特性的评价,为自己骄傲。
自我感受:瞬间的情绪状态和自我体验。
印象管理:指个体通过一定的方式控制别人对自己形成印象的过程。
虚假普遍性效应:在道德方面,当人们行为不佳时,人们会高估自己观点和立场的普遍性。
虚假独特性效应:在能力方面,当人们成功时,人们会把自己的才智和品德看成是超乎寻常的.自我设妨:指人们为自己制造障碍和借口,以便在表现不佳时避免自责的策略。
第三章社会知觉与社会判断社会知觉:指个人在社会环境中检索相应的信息,并对社会性信息赋予意义,从而对他人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和意向做出推测与判断,决定自己的反应的信息加工过程。
图式:指围绕某个中心主题,帮助人们组织社会信息的心理框架。
信念固着:人们关于自己和社会世界的观念会保持下去,即使知道支持这些信念的证据是虚假的,固有的信念也还会继续保持。
简述社会知觉的分类

简述社会知觉的分类引言社会知觉是个体对他人及其行为进行察觉、认知和理解的过程,是社会心理学中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
社会知觉有助于我们理解他人,预测他们的行为,并通过交互来建立和维护社会关系。
社会知觉可以基于多种信息和特征进行分类,本文将从不同角度对社会知觉的分类进行探讨。
根据信息类型的分类1. 非文言语信息的社会知觉非言语信息是人际交往中常常使用的一种方式,它包括身体语言、面部表情、姿势等。
通过观察这些非言语信息,人们可以获得对他人内心状态和意图的一定了解。
例如,通过观察他人的面部表情,我们可以推测他们的情绪状态,从而更好地理解他们的行为。
2. 言语信息的社会知觉言语信息是人际交往中最常用的一种方式,它通过语言来传递意思和信息。
通过分析他人的语言表达和语速、音调等特征,我们可以推断他们的情感、意图以及对话的含义。
言语信息的社会知觉在日常生活中非常常见,比如在工作中和他人交流时,我们通过语言判断对方是否在说谎或者是否对某个主题感兴趣等。
3. 社会信息的社会知觉社会信息是指与特定社会组织或群体相关的信息,包括社会地位、群体认同、规范等。
通过社会信息的社会知觉,我们可以对他人的身份、归属感和行为的合理性进行判断。
例如,当我们遇到一个穿着华丽的人时,我们会根据他们的外貌、服饰来判断他们的社会地位。
根据认知过程的分类1. 面部特征的社会知觉人类是高度视觉化的物种,面部特征是社会知觉中最常见和重要的信息来源之一。
通过观察他人的面部特征,我们可以推断他们的性别、年龄、情绪状态等。
面部特征的社会知觉在日常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比如我们可以通过观察他人的微笑来了解他们的友好程度。
2. 行为特征的社会知觉行为特征是指他人的行动和举止。
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特征,我们可以获得关于他们的个性、能力和意图的信息。
行为特征的社会知觉在人类的互动中非常重要,它可以帮助我们预测他人的行为并作出相应的反应。
3. 语言特征的社会知觉语言特征是指他人言语中的语言风格、语速、音调等特点。
社会知觉

社会知觉社会知觉,又称社会认知,即个体对他人、群体以及对自己的知觉。
对他人的群体和知觉是人际知觉,对自己的知觉是自我知觉。
此外,对行为原因的认知也属于社会知觉的范围。
社会知觉与普通心理学的知觉的含义有所不同。
后者是指个体对直接作用于自己的客观刺激物整体属性的反映,不包括想象、判断等过程;前者则包括整个认知过程,既有对人外部特征的知觉,又有对人格特征的了解以及对其行为原因的判断与解释。
社会知觉是一种基本的社会心理活动,人的社会动机、社会态度、社会化过程、社会行为的发生都是以社会知觉为基础的。
原来这个术语主要用来指人际知觉,即个人对个人的知觉。
苏联社会心理学家г.Μ.安德烈耶娃认为,社会知觉的内涵更加广泛。
从知觉客体来看,它不仅指个人对个人的知觉,而且也包括对群体的知觉。
从知觉主体来看,不仅个体,而且群体也可以视为知觉主体,如群体对其成员的知觉,群体对其他群体的知觉,群体对其他群体成员的知觉,群体对自身的知觉等。
社会知觉的概念是美国心理学家J.布鲁纳于1947年在知觉研究中采用的,用来指知觉的社会决定性,即知觉不仅仅决定于客体本身,也决定于主体的目的、态度、价值观和过去经验。
这种用法与社会心理学中的用法有所不同。
在社会心理学中,社会知觉主要用来表示对人、对己和对社会群体的知觉。
社会心理学中社会知觉的知觉一词,其含义与传统普通心理学中的知觉也有所不同。
在传统普通心理学中,知觉不包括判断、推理等认识过程。
这里的知觉既包括对人的外部特征的知觉,也包括对人的个性特点的理解,对人的行为的判断和解释。
这里的知觉相当于认识,因此在社会心理学书籍中有人主张用“社会认识”一词来代替社会知觉。
苏联社会心理学家Α.Α.包达列夫认为,人际知觉过程具有两个层次,表现为反映社会现实的两个水平,即感知水平和逻辑水平。
前者指形成关于某人外貌的形象,如外表、衣着、表情等。
后者指在感知基础上对该人个性特点的推论。
苏联的研究查明,在感知水平上对人知觉和对物知觉也有所不同,如人面辨认阈限低于物体辨认阈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 印象形成过程
二、印象形成中的信息选择倾向
(一)自然特征 性别、种族、外表吸引力
(二)社会特征
所属群体、社会角色 (三)心理特征(具有社会评价意义) 人际关系(真诚 vs 自负)、智力(聪慧 vs 笨拙)
第二节 印象形成过程 三、总体印象形成模式
(一)加法模式
人们的总印象形成,首先遵循加法模式。一个人在肯定评 价上的 特征越多,强度越大,则给人的总体印象也越好,越易 为人所接纳。相反,一个人在消极评价上的特征愈多,强度愈大, 那么他留给人的总体印象就越差,也越难为人们接纳 ( Fishbein ,1964 )。 (二)平均模式 安德森(Anderson,1978)研究发现,有些人在总印象形成 上,并不是简单地将人们各个特征的评价分值进行累加,而是通 过将各个特征的分值加以平均,然后根据平均值来形成对一个人 的总体印象。
个人属性 对个人的知觉 个人状态 团体属性 对团体的知觉 团体状态 身体特征:容貌、体形、年龄 心理特质:能力、人格 生理状态:疲劳、饥饿、觉醒水平 心理状态:注意、情绪、意向 表现行为:动作、姿势 部分特性:成员资格、人际关系、角色 全体特性:规范、领导、团体特性 团体气氛、士气、活动
第二节 印象形成过程
第一节 社会知觉的概念
一、社会知觉的定义
二、社会知觉的分类
三、社会知觉与有关概念的联系与区别
第一节 社会知觉的概念
一、社会知觉的定义
社会知觉(Social Perception): 人对各种社会性的人或事物形成的直接的整体性印象, 主要是指对人的知觉(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群体)。
硬币实验 布鲁纳(Burner et al.,1974)
社会心理学
社会知觉
本章要点
*社会知觉的概念
*印象的形成过程 *中心品质 *首因效应与近因效应 *晕轮效应 *预言自动实现
*认知启发
*印象管理 *情境同一性 *自我监控理论 *内隐社会认知
第六章 社会知觉
第一节 社会知觉的概念 第二节 印象形成过程
第三节 社会知觉偏差
第四节 印象管理与自我表现 第五节 内隐社会认知
材料:一套大小不同的硬币;一套硬纸片,大小形状和硬币相对应。 对象:30个贫富不同家庭的孩子。 程序:将材料投射在银幕上,孩子依次观看,之后移去刺激物,让孩 子画出看到的东西。 结果:孩子们画出来的图形与实际的硬纸圆形大小较为一致,但所画 的硬币圆形却远比他们看到的真正硬币大,贫困家庭的孩子所画的硬
三、总体印象形成模式
四、对他人情绪与个性知觉
第二节 印象形成过程
一、印象及其定向作用
印象 人在最初遇到新的社会情境时,主观上按照自己以 旧有经验为基础的理解,将情境中的人或事物进行归类 所形成起来的对有关人或事物的概念,是社会知觉过程 的结果。
印象形成
对别人或事物进行归类,明确其对于我们的意义, 使自己的行为获得明确定向的过程。
第二节 印象形成过程
特征
真诚
A
+3 (3) +3 (2) +2 (4)
特征
理解
B
+3 (1) +1 (3) 0 (3)
a. 加法模式(特征多少)
A:3+3+2
b. 平均模式(特征强度)
A: +5÷4=1.25 B: +4÷2=2
热情
自信
A<B
聪慧
多嘴
c. 加权平均模式(特征重要性)
第二节 印象形成过程
(二) 对他人个性的知觉 有研究者提出了社会关系模型(social relations model)( Kenny & Voie, 1984;Kenny & Albright, 1987),它强调,要增强认知准确性,评价行为的标准要 考虑三方面因素: 一是认知者的评价标准;
(一)对他人情绪的知觉 研究发现(Krech, 1974),面部表情、身体动作、姿 势是推测、判断他人情绪状态的重要线索。这些线索被 称为表情线索(expression cues)。 按照表达情绪的身体部位来区分,可分为三种类型: 其一,面部表情(facial expression),即面部的情绪表达; 其二,身段表情(body expression),是身体各部分姿态 的情绪表达;其三,言语表情(speech expression),是 言语中声调、快慢、音色随情绪产生的变化。
二、社会知觉的分类
(一)对自我的知觉
第一节 社会知觉的概念
根据知觉对象的不同,将社会知觉大致分为以下三大类:
个体必须对自我有较为清晰的感知与认识,进而形成一定的 自我概念,解释自我的心理与行为。
(二)对他人的知觉
社会知觉中,个体通常会依据他人的外表、语言、行为、形 态、情境等,对他人状态、心理与行为等进行了解与认识。
(三)对人际的知觉 人际知觉中不但包括自我知觉、他人知觉,还包括对交往情 境的知觉。
第一节 社会知觉的概念
三、社会知觉与有关概念的联系与区 别
1、社会知觉 vs 社会认知 社会认知是社会知觉的上位概念,包括推理 等;社会知觉仅是社会认知的一部分。
2、社会知觉 vs 一般知觉
一般知觉针对物、时间、运动等;社会知觉 则更关注人。 3、社会知觉 vs 印象
第二节 印象形成过程
(三)加权平均模式 对人的总体印象不是依据简单的平均结果,而是首 先按在总体评价中的重要性,确定出每一个特征的权数, 然后再将权数与每一个特征自身的明显度相乘。最后进 行平均计算的结果,正是权数与明显度相乘的积。 (四)中心品质理论
人们在总体印象形成过程中,并不平等看待各个特 征的重要性,某些特征比另一些特征更能影响人们的总 体印象。这已经为许多研究证实(Kelley,1950) 。
A: (3*3+3*2+2*4-3*3)÷4=3.5 B: (3*1+1*3)÷2=3 A>B
多嘴
-3 (3)
d. 中心品质理论
多嘴 B>A
注:括号中为权重
第二节 印象形成过程
四、对他人情绪与个性知觉
对他人形成印象,需要对他人的某些方面进行知觉 或认知。对他人的知觉内容,经历了从个体到群体的发 展变化:
四、影响社会认知的因素 (一)认知对象本身的特点
心理学家布鲁纳的社会知觉实验。
(二)认知者本身的心理特点
1、个体的原有经验。 2、个体的价值观念。 3、个体自身的情感状态。 4、各种各样的认知偏见。
(三)认知的情境
第二节 印象形成过程
一、印象及其定向作用
二、印象形成中的信息选择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