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化学课件第二章--物质结构基础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卢瑟福的行星式原子模型
行星模型的失败在于:按经典物理学,一个绕核急 速旋转的电子,必定要连续不断地发射辐射能,直到 电子落入原子核,使原子失去原有特性,但事实上不 存在这种情形,电子不出现“塌陷”问题。
矛盾:1. 核外电子不会毁灭 2. 原子光谱是不连续的,是线状的
四、氢原子光谱
1.光和电磁辐射
一、古希腊的原子(元素)理论
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哲学家留基波(Leu Cippus )和德谟克里特(Domo Critus)提出: 物质是由最微小、最坚硬、不可入、不可分的微粒 组成,并将这种微粒定义为“原子”。宇宙万物是 由不同数目、不同形状的原子按不同的排列方式而 构成的。
二、道尔顿的原子理论
量的轨道上运动,且不辐射能量。 ②轨道的能量(量子化)假设:离核最近,能量最
低—基态;离核越远,能量越高—激发态;轨道能量 量子化。
③能量的吸收与释放假设:电子获得能量从低能级 跃迁到高能级;从激发态回到基态释放光能,光的频 率取决于轨道间的能量差。
玻尔理论
玻尔的假说解决了如下几个问题: (1)激发态原子为什么会发射出光射线。 (2)原子辐射能量的不连续性,氢光谱波长的不连 续性。 (3)比较好地说明了氢光谱线频率的规律性(即里 德堡公式)。
大学化学
中国矿业大学化工学院
第二章 物质结构基础(上)
要点:
原子结构:氢原子光谱,微观粒子的波粒二象 性,海森堡测不准关系,薛定谔方程与量子数, 多电子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与元素周期律。 分子结构:共价键理论,分子间作用力和氢键。
关键:电子具有量子性、统计性和波粒二象性
16:50
Βιβλιοθήκη Baidu
第二章 物质结构基础(上)
§2-1 氢原子光谱和波尔理论 §2-2 原子的量子力学模型 §2-3 原子核外电子结构 §2-4 元素基本性质的周期性变化
16:50
§2-1 氢原子光谱和波尔理论
原子结构理论的发展简史 一、古代希腊的原子(元素)理论 二、道尔顿的原子理论 三、卢瑟福的行星式原子模型 四、氢原子光谱 五、玻尔理论
红
橙
黄绿
青蓝
紫
连续光谱
四、氢原子光谱
2. 氢原子光谱实验示意图
16:50
五、玻尔理论
玻尔为了解释原子光谱, 将普朗克量子论应用于含核原 子模型,根据辐射的不连续性 和氢原子光谱有间隔的特性, 推论原子中电子的能量也不可 能是连续的,而是量子化的。
玻尔理论
三点假设: ①定态轨道假设:核外电子只能在有确定半径和能
1808年,英国化学家道尔 顿(John Dalton)建立了原 子论。几乎统一解释了当时 所有的化学现象和经验定律 。
二、道尔顿的原子理论
基本要点: 物质的最小组成单位为原子,原子不能创造、不能 毁灭、不能分割; 同种元素的原子其形状、质量和性质均相同,不同 元素的原子则不同; 原子以简单的比例结合成化合物。 缺陷: 不能解释同位素的发现;没有说明原子和分子的区 别;未能阐释原子的具体组成和结构。
波尔模型是带心铁环状原子,后来实验测定的是球形 原子。
返回
§2-2 原子的量子力学模型
一、微观粒子的波粒二象性 二、核外电子运动状态的描述 三、原子轨道和电子云的图像
一、微观粒子的波粒二象性
1、光的波粒二象性
惠更斯的波动学 光是发光体在周围空间里引起的弹性振动而形成
的一种波,不同波长的波产生不同颜色的光,白光 则是各种单色波混合形成的,波动性表现为:光的 干涉、衍射和偏振。
玻尔理论的成功之处与局限性
玻尔理论可以很好地解释氢原子光谱,当电子从n = 3,4,5,6轨道跳回n = 2的轨道时,可以计算出四个 波长恰好为可见光区的四条谱线波长。
玻尔理论虽然引入了量子理论,但没有摆脱经典力 学的束缚,他的电子绕核运动的固有轨道的观点不符合 微观粒子运动的特性,不能解释多电子的原子光谱。
一、微观粒子的波粒二象性
粒子性 波动性
宏观粒子
实物微粒
服从牛顿力学, 不服从牛顿力学,
有可预测的运动 无法预测运动规
轨道
律
无波动性
有波动性,其分 布具有几率性
一、微观粒子的波粒二象性
2、测不准原理
在经典力学中,我们能准确 地同时测定一个宏观物体的位 置和动量。
1927年,德国物理学家海森 堡指出,对于波粒二象性的微 粒而言,不可能同时准确测定 它们在某瞬间的位置和速度(或 动量)。
一、微观粒子的波粒二象性
如果微粒的运动位置测得愈准确,则相应的速 度愈不易测准,反之亦然。这就是测不准原理。
测不准原理其中的一种表达形式为:物质的坐 标位置的不确定度ΔX和动量的不确定度ΔP的乘 积,遵循下面的关系式:
光的传播
一、微观粒子的波粒二象性
牛顿的微粒说 1887年人们发现了光电效应,说明光具有粒
子性。光源是微粒源,不同种类的微粒有不同 的颜色,白光则是各种不同微粒的混合物。微 粒性表现有:光的透射、反射和折射。
一、微观粒子的波粒二象性
爱因斯坦的光子学说 光既有波动性,又有粒子
性:波粒二象性,成功解释 光电效应。
三、卢瑟福的行星式原子模型
卢瑟福(E.Rutherford)提出含核原子模型。他 认为原子的中心有一个带正电的原子核(atomic nucleus),电子在它的周围旋转,由于原子核和 电子在整个原子中只占有很小的空间,因此原子 中绝大部分是空的。
Flash 播放影片
三、卢瑟福的行星式原子模型
原子的直径约为10-10 m,电子的直径约为10-15 m ,原子核的直径约在10-16 m-10-14 m之间。电子的 质量极小,原子的质量几乎全部集中在核上。但卢 瑟福的理论不能精确指出原子核上的正电荷数。
p
h
一、微观粒子的波粒二象性
德布罗依的假设 1924年,法国物理学家德布罗意提出了实物微
粒 (静止质量不等于零的微粒,如电子、中子、质 子、原子和分子等实物微粒) 也有波动性的假设。 这意味着实物微粒运动也具有波动性,与其相适 应的波长为:
= h/p = h/mv
实物微粒波也称为德布罗意波。电子衍射实验证实 了德布罗意的假设,后来采用中子、质子、氢原子和 氦原子等粒子流,也同样能观察到衍射现象,充分证 明了实物微粒具有波动性。由此可见,波粒二象性是 微观体系的普遍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