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化学课件第二章--物质结构基础
合集下载
基础化学第二章
态;
2).纯液体(或纯固体)物质的标准态就是标准压力p下的纯液体 (或纯固体)。
3)溶液中溶质的标准态是指标准压力p下溶质的浓度为1mol.l-1时
的理想溶液。 必须注意!!!!!!!
在标准态的规定中指规定了压力p,并没有规定温度
(3)标准摩尔反应焓变rHm 标准摩尔反应焓:反应物和产物均处于温度为T的热力学标准态下 0 Δ H 表示,单位是kJ· mol-1 反应进度为1mol时的焓变。用符号 r m (T) 即:对于任一反应:
B 表示B物质的化学计量数,其对反 式中B表示反应式中任一物质。 应物取负值,对产物取正值,是一个没有单位的纯数。
B
3、热化学方程式 表明化学反应与反应热关系的化学反应方程式叫热化学反应方程式。 例如:下列反应中的各物质在热化学标准态及298 K下的热化学方 程式为: C(s) + O2(g)CO2(g) ,rHm = -394.4kJ· mol-1 1 O2(g) H2O(l) ,rHm = -285.85 kJ· mol-1 2 1 H2O(g) H2(g) + O2(g) ,rHm = 241.84 kJ· mol-1 2 书写热化学方程式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正确书写出化学计量式,同一反应,不同的化学计量方程式, 其反应热的数值不同 C(石墨)+O2(g)=CO2(g) , rHm=-393.509kJmol-1 H2(g) + 1/2C(石墨)+1/2O2(g)=1/2CO2(g) ,rHm=-1/2393.509kJmol-1
C(s) +
C(s) +1/2 O2(g) CO(g)
可以设计如下过程
, rHmø = -110.5kJ· mol-1
物质结构基础知识 人教课标版精选教学PPT课件
• 续表
晶体 类型
离子晶体
原子晶体
分子晶体
金属晶体 (不要求)
物导 理电 性情 质况
晶体不导 电;能溶 于水的其 水溶液导 电;熔化 导电
有 如 体 金 电的 硅 , 刚S能是石iO导半不2导导电、,晶溶电水电导体于离溶;电不水的液熔导后,可化能其导不电,晶 熔体 化导 导电 电;
氯化钠、 金刚石、晶 实例 氢氧化钠、 体硅、二氧
5
• 2.前18号元素原子结构的特殊性
•
(1)原子核中无中子的是11 H 。
• (2)最外层电子数等于次外层电子数的元
素 元 层有素数BHe、2有、倍BA的er、元H,A素el最、有外C、;层S最电外子层数电等。子于数电等子于层电数子的
6
• 3.特殊粒子
• (1)10电子微粒
•
分子:Ne、HF、H2O、NH3、CH4;阳
32
•
(考查核外电子排布规律和化
学键知识的综合运用)元素A和元素B的原
子序数均小于18,已知A元素原子的最外
层电子数为a,次外层电子数为b,B元素
原子的M层电子数为(a-b),L层电子数为
(为a+b),则氧A,元(或两素O种为) 元素形成的,化硅B元学(或素键Si为)
键。
共价
33
•
当M层有电子时,L层的电子数必
4
电子层序数
1 2 34 5 67
电子层符号
K L MN O PQ
电子层与核的距离 ( 近 )
( 远)
电子能量大小
( 低)
(高)
•
②原子核外各电子层最多容纳2n2 个
电子。
• ③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目最多不超过8 。
大学无机化学课件
化学与化工学院
分压的求解
等温等容下:
nBRT nRT pB = nB = x pB = p= B V V p n nB pB = p = xB p n
χ 音:chi 喜
化学与化工学院
例题
某容器中含有NH3、O2 、N2等气体的混合物。 取样分析后,其中 n(NH3)=0.320mol, n(O2)=0.180mol, n(N2)=0.700mol, 混合气体的总压 p=133.0kPa。 试计算各组分气体的分压。
严格遵守理想气体状态方程的气体称为理想 气体。
化学与化工学院
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式的应用
计算p,V,T,n四个物理量之一。 pV=nRT 用于温度不太低,压力不太高的真实气体。 气体摩尔质量的计算
m mRT pV = nRT ? pV = RT ? M = m M pV n=
本文由zyd6891贡献
ppt文档可能在WAP端浏览体验不佳。建议您优先选择TXT,或下载源文件到本机查看。
化学与化工学院
自我介绍
邢彦军 副教授,留德博士后 化学与化工学院无机化学教研室 Tel: 67792308 (松江校区) e-mail: xingyj@
化学与化工学院
1 物质的量
七个国际单位制中的一个基本物理量 描述物质性质 基本单位――摩尔(mol) 摩尔是一系统的物质的量,该系统中所含的微粒 (基本原体)的数目与12克碳( 12 C )的原子数目相 6 同,则这个系统物质的量为1摩尔。 使用摩尔时,应指明微粒类型,它可以是原子、 分子、离子、电子以及其它粒子,或这些粒子的 特定组合 阿佛加德罗常数(NA): 6.022×1023
化学与化工学院
分压的求解
等温等容下:
nBRT nRT pB = nB = x pB = p= B V V p n nB pB = p = xB p n
χ 音:chi 喜
化学与化工学院
例题
某容器中含有NH3、O2 、N2等气体的混合物。 取样分析后,其中 n(NH3)=0.320mol, n(O2)=0.180mol, n(N2)=0.700mol, 混合气体的总压 p=133.0kPa。 试计算各组分气体的分压。
严格遵守理想气体状态方程的气体称为理想 气体。
化学与化工学院
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式的应用
计算p,V,T,n四个物理量之一。 pV=nRT 用于温度不太低,压力不太高的真实气体。 气体摩尔质量的计算
m mRT pV = nRT ? pV = RT ? M = m M pV n=
本文由zyd6891贡献
ppt文档可能在WAP端浏览体验不佳。建议您优先选择TXT,或下载源文件到本机查看。
化学与化工学院
自我介绍
邢彦军 副教授,留德博士后 化学与化工学院无机化学教研室 Tel: 67792308 (松江校区) e-mail: xingyj@
化学与化工学院
1 物质的量
七个国际单位制中的一个基本物理量 描述物质性质 基本单位――摩尔(mol) 摩尔是一系统的物质的量,该系统中所含的微粒 (基本原体)的数目与12克碳( 12 C )的原子数目相 6 同,则这个系统物质的量为1摩尔。 使用摩尔时,应指明微粒类型,它可以是原子、 分子、离子、电子以及其它粒子,或这些粒子的 特定组合 阿佛加德罗常数(NA): 6.022×1023
化学与化工学院
大学化学电子课件
Atomic radii (in pm)
Li Be
157 112
B
88
C
77
N
74
O F
66 64
Na Mg
191 160
Al Si P S
143 118 110 104
Cl
99
K
235
Ca Sc Ti V
197 164 147 135
Cr Mn Fe Co Ni Cu Zn Ga Ge As Se Br
制作:张思敬等
理学院化学系
8
第2章 物质结构基础 章
Chapter 2 Basic of Substance Structure
本章教学要求
1. 了解原子核外电子运动的基本特征,明确量子数的取值规 了解原子核外电子运动的基本特征, 了解原子轨道和电子云的空间分布。 律,了解原子轨道和电子云的空间分布。 2. 掌握核外电子排布的一般规律及其与元素周期表的关系。 掌握核外电子排布的一般规律及其与元素周期表的关系。 3. 了解化学键的本质及键参数的意义。 了解化学键的本质及键参数的意义。 4. 了解杂化轨道理论的要点,能应用该理论判断常见分子 了解杂化轨道理论的要点, 的空间构型、极性等。 的空间构型、极性等。 5. 了解分子间作用力以及晶体结构与物质物理性质的关系。 了解分子间作用力以及晶体结构与物质物理性质的关系。
制作:张思敬等
理学院化学系
5
课件内容
第1章 化学的发展 章 第2章 物质结构基础 章 第3章 气体反应 大气污染 章 第4章 热化学 能源 章 第5章 水溶液中的反应 水污染 章 第6章 配位化合物 章 第7章 电化学 金属材料腐蚀 章 第8章 金属化学与材料 章 第9章 非金属化学与材料 章 第10章 高分子化合物与材料 章 第11章 表面与胶体化学 章 第12章 生命活动与化学 章
大学普通化学-课件
。
04
化学实验基础
实验安全与操作规范
01
实验安全须知
了解实验中可能存在的危险因素 ,遵守实验室安全规定,确保自 身和他人安全。
02
实验操作规范
03
实验器材使用
掌握实验操作流程,严格按照实 验步骤进行操作,避免因操作不 当引发事故。
正确使用实验器材,了解各类器 材的用途、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
实验设计与数据处理
有机化合物与高分子材料
01
02
03
04
有机化合物是指含碳元素的化 合物,其种类繁多,性质各异
。
有机化合物在工业、农业、医 药、环保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 用,如塑料、合成纤维、农药
等。
高分子材料是指分子量较大的 有机化合物,其具有优良的力
学性能和化学稳定性。
高分子材料在工业、农业、交 通、通讯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 用,如合成橡胶、合成纤维等
化学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
农业
化肥、农药、植物生长调节剂等。
制造业
材料合成、表面处理、电镀等。
能源
石油、天然气、太阳能等的开采和利用。
环保
污水处理、大气治理等。
化学前沿科技与发展趋势
纳米技术
纳米材料、纳米药物等。
绿色化学
环境友好型的合成方法、反应 条件等。
生物技术
基因工程、蛋白质工程等。
新能源
燃料电池、太阳能电池等。
大学普通化学-课件
目录
• 化学基本概念 • 化学反应原理 • 元素与化合物性质 • 化学实验基础 • 化学应用与前沿科技
01
化学基本概念
化学的定义与性质
总结词
理解化学的本质和特性是学习化学的基础。
04
化学实验基础
实验安全与操作规范
01
实验安全须知
了解实验中可能存在的危险因素 ,遵守实验室安全规定,确保自 身和他人安全。
02
实验操作规范
03
实验器材使用
掌握实验操作流程,严格按照实 验步骤进行操作,避免因操作不 当引发事故。
正确使用实验器材,了解各类器 材的用途、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
实验设计与数据处理
有机化合物与高分子材料
01
02
03
04
有机化合物是指含碳元素的化 合物,其种类繁多,性质各异
。
有机化合物在工业、农业、医 药、环保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 用,如塑料、合成纤维、农药
等。
高分子材料是指分子量较大的 有机化合物,其具有优良的力
学性能和化学稳定性。
高分子材料在工业、农业、交 通、通讯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 用,如合成橡胶、合成纤维等
化学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
农业
化肥、农药、植物生长调节剂等。
制造业
材料合成、表面处理、电镀等。
能源
石油、天然气、太阳能等的开采和利用。
环保
污水处理、大气治理等。
化学前沿科技与发展趋势
纳米技术
纳米材料、纳米药物等。
绿色化学
环境友好型的合成方法、反应 条件等。
生物技术
基因工程、蛋白质工程等。
新能源
燃料电池、太阳能电池等。
大学普通化学-课件
目录
• 化学基本概念 • 化学反应原理 • 元素与化合物性质 • 化学实验基础 • 化学应用与前沿科技
01
化学基本概念
化学的定义与性质
总结词
理解化学的本质和特性是学习化学的基础。
大学化学精品课件 结构化学
• 黑体辐射实验结果
• 经典理论无论如何也得不出这种有极大值的曲 线。 • ⑸ 能量量子化–1900 Planck: • 黑体辐射能量做简谐振动,只发射或吸收频率 为ν ν、数值为ε= h ν的整数倍的电磁能,发 射能量可以等于0 h ν,1 h ν,2 h ν,…, n h ν(n为整数)。 • 黑体辐射频率为ν的能量,其数值是不连续的, 只能是hv的整数倍即能量量子化。
一个带小孔的空腔可视为黑体表面。它几乎完全 吸收入射幅射。通过小孔进去的光线碰到内和部分漫反射 一个吸收全部入射线的表面称为黑体表面。 …… ,只有很小部分入射光有 一个带小孔的空腔可视为黑体表面。它几 机会再从小孔中出来。
乎完全吸收入射幅射。通过小孔进去的光 线碰到内表面时部分吸收,部分漫反射, 反射光线再次被部分吸收和部分漫反 射……, 只有很小部分入射光有机会再从小 孔中出来。如图1-1所示。
结构化学
• 绪论 • 1、结构化学 • 用化学手段和方法研究物质结构的科学称为结 构化学,又叫物质结构。 • 2、研究对象 • 结构化学是研究原子、分子和晶体的微观结构, 研究原子和分子运动规律,研究物质的结构和 性能关系的科学。
• 3、结构化学的作用 • ★1998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Kohn和 Pople认为:“量子化学已经发展成为广大化 学家所使用的工具,将化学带入一个新时代, 在这个新时代里实验和理论能够共同协力探讨 分子体系的性质。化学不再是纯粹的“实验科 学”了。 • ★当我们从自然界或实验室获得一种新的化学 物质时,首要的任务是测定它们的详尽结构。 结构化学还为我们分析化学物质的性质并进而 进行人工合成打下基础。
• 4、Nobel Prizes ---in structural chemistry • •维兰德(1877~1957) • 德国化学家1924年测定了胆酸及多种同类物 质的化学结构,于1927年获奖。胆酸存在于 动物胆汁中,在人体内帮助油脂的水解和吸收, 降低血液中胆固醇含量。 • •H.费舍尔(1881~1945) • 德国化学家1921至1929年测定了血红素结 构,指出血红素参与生物体内氧的输送; 1927至1939年确定了叶绿素的分子结构。 于1930年获奖。
普通化学-物质结构基础 ppt课件
例5.2 写出Z=24的铬元素的电子排布式
思考:29号元素的的电子排布式如何?
1s22s22p63s23p63d104s1 外层电子的排布式,称为特征电子构型 P207-8
例5.3 写出26Fe原子的核外电子分布式和特征电子构型以及Fe3+离子的特征电子构型。
元素周期表分区
P205-7 207-3
sp3杂化轨道成键特征:
4个键指向正四面体的四个 顶点,键角为109°28'。
例如:
CH4, CX4, C(金刚 石),SiC等。
H
H
CH H
甲烷的空间构型
附图5.16 sp3杂化轨道
杂化轨道的应用(续) P205-11
sp3不等性杂化
氨分子中N原子可以进行sp3杂化形成不等性sp3杂化轨道。
N原子不等性sp3杂化轨道成键特征:
思考:NaCl晶体中钠离子与氯离子之间、金属铜中铜原子与铜原子之间,H2O
中氢原子与氧原子之间各有什么键? 答:NaCl晶体中钠离子与氯离子之间是离子键;金属铜中铜与铜之间是金 属键,在水中, H2O分子中H原子与O原子之间存在共价键, H2O间存在分 子间作用力和氢键。
共价键的特性 P205-10
键
键
图5.15 s键和p键重叠方式示意图
图5.16 氮分子中三 键示意图
5. 分子轨道理论
当原子形成分子后,电子不再局限于原来的原子轨道, 而是属于整个分子的分子轨道。
分子轨道由组成分子的原子轨道组合产生,组合前后轨道总数不变。 组合前后系统的总能量不变 组合前原子轨道中所有的电子在组合分子轨道中重新分布,分 布法则与电子在原子轨道中的排布类似。
分子的空间构型和杂化轨道理论
2) 杂化轨道的应用
思考:29号元素的的电子排布式如何?
1s22s22p63s23p63d104s1 外层电子的排布式,称为特征电子构型 P207-8
例5.3 写出26Fe原子的核外电子分布式和特征电子构型以及Fe3+离子的特征电子构型。
元素周期表分区
P205-7 207-3
sp3杂化轨道成键特征:
4个键指向正四面体的四个 顶点,键角为109°28'。
例如:
CH4, CX4, C(金刚 石),SiC等。
H
H
CH H
甲烷的空间构型
附图5.16 sp3杂化轨道
杂化轨道的应用(续) P205-11
sp3不等性杂化
氨分子中N原子可以进行sp3杂化形成不等性sp3杂化轨道。
N原子不等性sp3杂化轨道成键特征:
思考:NaCl晶体中钠离子与氯离子之间、金属铜中铜原子与铜原子之间,H2O
中氢原子与氧原子之间各有什么键? 答:NaCl晶体中钠离子与氯离子之间是离子键;金属铜中铜与铜之间是金 属键,在水中, H2O分子中H原子与O原子之间存在共价键, H2O间存在分 子间作用力和氢键。
共价键的特性 P205-10
键
键
图5.15 s键和p键重叠方式示意图
图5.16 氮分子中三 键示意图
5. 分子轨道理论
当原子形成分子后,电子不再局限于原来的原子轨道, 而是属于整个分子的分子轨道。
分子轨道由组成分子的原子轨道组合产生,组合前后轨道总数不变。 组合前后系统的总能量不变 组合前原子轨道中所有的电子在组合分子轨道中重新分布,分 布法则与电子在原子轨道中的排布类似。
分子的空间构型和杂化轨道理论
2) 杂化轨道的应用
《化学高二物质结构》PPT课件
l = 1, m = 0 , 1
1/2 3p (3)
l = 2, m = 0 , 1, 2 1/2 3d (5)
n=4 ?
16
精选ppt
每层 电子
2 8 8
32
3
4、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
• 原子半径 • 第一电离能 • 电负性
精选ppt
4
第二章 化学键与分子间作用力
一.共价键的形成、本质、形成条件、表示方 法、特征、参数、类型
晶体类型 金属晶体
离子晶体
原子晶体 分子晶体
晶体粒子 金属阳离子、 阴、阳离子 原子 自由电子
分子
粒子间作 金属键 用力
离子键
共价键
分子间作用 力
熔沸点 一般较高, 较高 少部分低 ,
很高
较低
硬度
一般较硬, 较硬 少部分软
很硬 一般较软
导电性
良导体
固体不导电, 熔化或溶于水 后导电
不导电 (硅半导 体)
3、色散力:原子核、核外电子不停运动, 当分子靠近瞬间,分子之间产生静电引力。
范德华力的实质: 电性作用
范德华力的特征: 无饱和性,无方向性
精选ppt
30
沸点/℃100
H2O
75
50
25 HF
0 -25
NH3 -50
-75 -100 -125
H2S
HCl
PH3
SiH4×
H2Se AsH3
HBr
×
GeH4
Na Mg Al Si P S Cl Ar
在短周期元素组成的物质中,与NO2-互为 等电子体的分子有: O3 、 SO2 。
精选ppt
21
键的极性 键角 决定 分子的空
大学化学ppt课件
6
Contents
物质可以以固态、液态、气态等状态存在,物质所处的状态取 决于它的温度、压力、密度、组成等状态参数。通常所说的气 体、固体或液体是指常温常压下的聚集状态。 空气是人类和一切生物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了解大气污染原 因、提出防治措施,是工程技术人员的重要任务之一。
7
1.1.1 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式
一是使生物中毒死亡,二是减缓生物正常发育,三是降 低生物对病虫害的抵抗力。 ③.对器物和材料的影响
大气污染物对仪器、设备和建筑物等有腐蚀作用。
④.对能见度和气候的影响 24
几种主要大气污染物
气溶胶污染物
气溶胶是指悬浮在大气中的各种液态或固态微粒。 固体微粒有烟黑、粉尘、重金属及其化合物等; 液体微粒有水滴和酸滴等。通常所说的烟、雾、 尘等都是气溶胶。 烟是引起大气污染最明显,最常见的毒物。烟黑 是燃烧不完全而产生的小黑颗粒,含碳、氢、氧 多种元素,有的烟黑带有多种稠环芳烃—公认的 致癌物。
28
一氧化碳CO 一氧化碳CO主要来自交通运输,特别是汽车尾气。CO对人 体的危害主要是与血红蛋白结合生成羰血红蛋白,使血液 输氧能力降低,造成机体组织缺氧而致急性或慢性中毒。 共存于大气中的各种物质之间可能会发生相互作用,有的 作用使其对环境的危害比污染物简单的相加更为严重,这 类相互作用称为协同作用。
School of Chemical Engineering 大学化学
1
2
大学化学教学内容 第一章 气体、大气污染与防治 第二章 化学反应的基本规律 第三章 水溶液和水污染及其处理 第四章 物质结构基础 第五章 化学与能源 第六章 化学与材料 第七章 化学与生命 第八章 化学与生活
3
参考资料
1. 《大学化学学习指导》 谢克难
Contents
物质可以以固态、液态、气态等状态存在,物质所处的状态取 决于它的温度、压力、密度、组成等状态参数。通常所说的气 体、固体或液体是指常温常压下的聚集状态。 空气是人类和一切生物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了解大气污染原 因、提出防治措施,是工程技术人员的重要任务之一。
7
1.1.1 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式
一是使生物中毒死亡,二是减缓生物正常发育,三是降 低生物对病虫害的抵抗力。 ③.对器物和材料的影响
大气污染物对仪器、设备和建筑物等有腐蚀作用。
④.对能见度和气候的影响 24
几种主要大气污染物
气溶胶污染物
气溶胶是指悬浮在大气中的各种液态或固态微粒。 固体微粒有烟黑、粉尘、重金属及其化合物等; 液体微粒有水滴和酸滴等。通常所说的烟、雾、 尘等都是气溶胶。 烟是引起大气污染最明显,最常见的毒物。烟黑 是燃烧不完全而产生的小黑颗粒,含碳、氢、氧 多种元素,有的烟黑带有多种稠环芳烃—公认的 致癌物。
28
一氧化碳CO 一氧化碳CO主要来自交通运输,特别是汽车尾气。CO对人 体的危害主要是与血红蛋白结合生成羰血红蛋白,使血液 输氧能力降低,造成机体组织缺氧而致急性或慢性中毒。 共存于大气中的各种物质之间可能会发生相互作用,有的 作用使其对环境的危害比污染物简单的相加更为严重,这 类相互作用称为协同作用。
School of Chemical Engineering 大学化学
1
2
大学化学教学内容 第一章 气体、大气污染与防治 第二章 化学反应的基本规律 第三章 水溶液和水污染及其处理 第四章 物质结构基础 第五章 化学与能源 第六章 化学与材料 第七章 化学与生命 第八章 化学与生活
3
参考资料
1. 《大学化学学习指导》 谢克难
浙师大普通化学 物质结构基础ppt课件
基态: 通常原子所处的能量最低形状(电子在离核 较近,能量较低轨道上运动)。
激发态:原子中电子处于离核较远,能量较高轨道 上运动的形状。
电子可在不同的定态轨道间跃迁,在这过程中要吸
收或放出一定的辐射能.辐射能的频率ν与两个定态
轨道间能量差E的关系为:
E E终E始
h
h
式中h为普朗克常数〔6.626×10-34J·s〕
微观粒子的波粒二象性
• 1、氢原子光谱和Bohr实际
• 1.1 延续光谱〔continuous spectrum 〕:一 束白光经过三棱镜折射后,可以分解成赤 橙黄绿蓝靛紫等不同波长的光谱,称之为 延续光谱。例如:自然界中,雨后天空的 彩虹是延续光谱。白炽固体、液体、高压 气体等。
• 1.2 线状光谱〔原子光谱,line spectrum 〕:以火 焰、电弧、电火花等方法灼烧化合物时,化合物 发出不同频率的光线,光线经过三棱镜折射,由 于折射率不同,在屏幕上得到一系列不延续的谱 线,称之为线状光谱。
4 2πa03 a0
1 ( r )er 2a0 24πa03 a0
1 1 (r)er2a0 sinsin
4 2πa03 a0
1 ( r )er 2a0 24πa03 a0
Y( , )
1 4π 1 4π 3 cos 4π 3 sin cos
4π 3 sin sin 4π
2、用四个量子数描画电子的运动形状
通常把电子实践所遭到的核电荷有效吸引的那部 分核电荷称为有效核电荷,以Z*表示
Z* = Z - 式中为屏蔽常数,可以经过斯莱特〔Salter〕规那么 来进展计算 。
对于多电子原子来说,由于屏蔽效应,使每一个电 子的能量为:
E2.181018(z n 2 )2(J)
大学化学(第二版) 曹瑞军主编 第二章课件
过程的着眼点是始终态,而途径则是具体方式。
6. 内能、热和功 ( internal energy, heat, work) 1.)内能
内能是体系内一切能量的总和。用“U”表示。
U= UK + UE + U核
UK:体系内部分子或离子、原子的内动能; UE:分子之间作用能(势能); U核:分子内部具有的能量。 不包括:体系整体运动的动能, 体系整体处于外力场中具有的势能。
§1.1 基本概念
1. 体系 (系统) 和环境 (system and surrounding ) 体系(系统)就是所要研究的对象; 系统以外与系统有密切联系的其他物质或 空间部分,叫做环境。
系统的分类
1.) 根据体系和环境物质与能量交换方式不同, 将体系分为三类:
敞开体系 既有物质交换 又有能量交换
3. 状态函数 的两大特征
体系状态一定,体系的状态函数就有一定值;
终态和始态一定,状态函数的变化是一定值,
(状态函数只与系统变化的始态和终态有关,而与变化 的途径无关。)
状态函数有特征,状态一定值一定, 殊途同归变化等,周而复始变化零。
状态1→状态2: ΔT = 80℃-20℃ = 60℃
1 ) H只是温度的函数,同一物质:H高温 > H低温 2 ) 同一物质的不同聚集态:Hg > Hl > Hs 3 ) 对化学反应而言: Qp =ΔH =ΣH(生成物)- Σ H(反应物) 吸热反应,ΔH > 0 。放热反应,ΔH <0。 4)ΔH逆 =-ΔH正 5)焓与系统中物质的量有关。 (与方程式配平系数有关。)
思考
同样的物质,在相同的温度和压力下, 前者放在10000 m 高空、以400 m/s飞行 的飞机上,后者静止在地面上。 两者内能是否相同? 相同。
物质结构与基础
22
*经典电磁理论不能解释氢原子光谱 经典电磁理论 电子绕核作高速圆周运动,发出连续电磁波→ 电子绕核作高速圆周运动,发出连续电磁波→ 连续光谱;电子能量↓ 坠入原子核→ 连续光谱;电子能量↓ → 坠入原子核→原子 湮灭 事实 氢原子光谱是线状而不是连续光谱; 氢原子光谱是线状而不是连续光谱;原子没有 湮灭
7
核素、 1-2-2 核素、同位素和同位素丰度
核素(nuclide)---具有一定质子数 质子数和一定中子数 中子数的原 ( 1 ) 核素 (nuclide) 质子数 中子数 子称为一种核素 • 分类 稳定核素 --- 单核素元素和多核素元素 放射性核素素 质量数 12 • 核素符号 6C 同位素(isotope) (isotope)---具有相同核电荷数,不同中子数 ( 2 ) 同位素 (isotope) 的核素互称同位素,这些核素在周期表中占同位置 8 • 表示 16O、17O 、18O
13
1-4 原子结构的玻尔行星模型
1-4-1 氢原子光谱
连续光谱 自然界) (自然界)
14
1666年 1666年:牛顿光谱 (spectrum)
15
1859年 德国海德堡大学的基尔霍夫和本生发明 1859年,德国海德堡大学的基尔霍夫和本生发明 基尔霍夫 了光谱仪, 奠定了光谱学的基础, 了光谱仪 , 奠定了光谱学的基础 , 使光谱分析成为 认识物质和鉴定元素的重要手段。 认识物质和鉴定元素的重要手段。 光谱仪可以测量物质发射或吸收光的波长, 光谱仪可以测量物质发射或吸收光的波长,拍摄 各种光谱图。 光谱图就像“ 指纹” 辨人一样, 各种光谱图 。 光谱图就像 “ 指纹 ” 辨人一样 , 可 以辨别形成光谱的元素。 以辨别形成光谱的元素 。 人们用光谱分析发现了 许多元素,如铯、 铟等十几种。 许多元素,如铯、铷、氦、镓、铟等十几种。 直到本世纪初, 直到本世纪初,人们只知道物质在高温或电激励 下会发光, 却不知道发光机理; 下会发光 , 却不知道发光机理 ; 人们知道每种元 素有特定的光谱, 素有特定的光谱 , 却不知道为什么不同元素有不 同光谱。 同光谱。 16
*经典电磁理论不能解释氢原子光谱 经典电磁理论 电子绕核作高速圆周运动,发出连续电磁波→ 电子绕核作高速圆周运动,发出连续电磁波→ 连续光谱;电子能量↓ 坠入原子核→ 连续光谱;电子能量↓ → 坠入原子核→原子 湮灭 事实 氢原子光谱是线状而不是连续光谱; 氢原子光谱是线状而不是连续光谱;原子没有 湮灭
7
核素、 1-2-2 核素、同位素和同位素丰度
核素(nuclide)---具有一定质子数 质子数和一定中子数 中子数的原 ( 1 ) 核素 (nuclide) 质子数 中子数 子称为一种核素 • 分类 稳定核素 --- 单核素元素和多核素元素 放射性核素素 质量数 12 • 核素符号 6C 同位素(isotope) (isotope)---具有相同核电荷数,不同中子数 ( 2 ) 同位素 (isotope) 的核素互称同位素,这些核素在周期表中占同位置 8 • 表示 16O、17O 、18O
13
1-4 原子结构的玻尔行星模型
1-4-1 氢原子光谱
连续光谱 自然界) (自然界)
14
1666年 1666年:牛顿光谱 (spectrum)
15
1859年 德国海德堡大学的基尔霍夫和本生发明 1859年,德国海德堡大学的基尔霍夫和本生发明 基尔霍夫 了光谱仪, 奠定了光谱学的基础, 了光谱仪 , 奠定了光谱学的基础 , 使光谱分析成为 认识物质和鉴定元素的重要手段。 认识物质和鉴定元素的重要手段。 光谱仪可以测量物质发射或吸收光的波长, 光谱仪可以测量物质发射或吸收光的波长,拍摄 各种光谱图。 光谱图就像“ 指纹” 辨人一样, 各种光谱图 。 光谱图就像 “ 指纹 ” 辨人一样 , 可 以辨别形成光谱的元素。 以辨别形成光谱的元素 。 人们用光谱分析发现了 许多元素,如铯、 铟等十几种。 许多元素,如铯、铷、氦、镓、铟等十几种。 直到本世纪初, 直到本世纪初,人们只知道物质在高温或电激励 下会发光, 却不知道发光机理; 下会发光 , 却不知道发光机理 ; 人们知道每种元 素有特定的光谱, 素有特定的光谱 , 却不知道为什么不同元素有不 同光谱。 同光谱。 16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波尔模型是带心铁环状原子,后来实验测定的是球形 原子。
返回
§2-2 原子的量子力学模型
一、微观粒子的波粒二象性 二、核外电子运动状态的描述 三、原子轨道和电子云的图像
一、微观粒子的波粒二象性
1、光的波粒二象性
惠更斯的波动学 光是发光体在周围空间里引起的弹性振动而形成
的一种波,不同波长的波产生不同颜色的光,白光 则是各种单色波混合形成的,波动性表现为:光的 干涉、衍射和偏振。
§2-1 氢原子光谱和波尔理论 §2-2 原子的量子力学模型 §2-3 原子核外电子结构 §2-4 元素基本性质的论
原子结构理论的发展简史 一、古代希腊的原子(元素)理论 二、道尔顿的原子理论 三、卢瑟福的行星式原子模型 四、氢原子光谱 五、玻尔理论
1808年,英国化学家道尔 顿(John Dalton)建立了原 子论。几乎统一解释了当时 所有的化学现象和经验定律 。
二、道尔顿的原子理论
基本要点: 物质的最小组成单位为原子,原子不能创造、不能 毁灭、不能分割; 同种元素的原子其形状、质量和性质均相同,不同 元素的原子则不同; 原子以简单的比例结合成化合物。 缺陷: 不能解释同位素的发现;没有说明原子和分子的区 别;未能阐释原子的具体组成和结构。
一、微观粒子的波粒二象性
如果微粒的运动位置测得愈准确,则相应的速 度愈不易测准,反之亦然。这就是测不准原理。
测不准原理其中的一种表达形式为:物质的坐 标位置的不确定度ΔX和动量的不确定度ΔP的乘 积,遵循下面的关系式:
三、卢瑟福的行星式原子模型
卢瑟福(E.Rutherford)提出含核原子模型。他 认为原子的中心有一个带正电的原子核(atomic nucleus),电子在它的周围旋转,由于原子核和 电子在整个原子中只占有很小的空间,因此原子 中绝大部分是空的。
Flash 播放影片
三、卢瑟福的行星式原子模型
原子的直径约为10-10 m,电子的直径约为10-15 m ,原子核的直径约在10-16 m-10-14 m之间。电子的 质量极小,原子的质量几乎全部集中在核上。但卢 瑟福的理论不能精确指出原子核上的正电荷数。
一、微观粒子的波粒二象性
粒子性 波动性
宏观粒子
实物微粒
服从牛顿力学, 不服从牛顿力学,
有可预测的运动 无法预测运动规
轨道
律
无波动性
有波动性,其分 布具有几率性
一、微观粒子的波粒二象性
2、测不准原理
在经典力学中,我们能准确 地同时测定一个宏观物体的位 置和动量。
1927年,德国物理学家海森 堡指出,对于波粒二象性的微 粒而言,不可能同时准确测定 它们在某瞬间的位置和速度(或 动量)。
大学化学
中国矿业大学化工学院
第二章 物质结构基础(上)
要点:
原子结构:氢原子光谱,微观粒子的波粒二象 性,海森堡测不准关系,薛定谔方程与量子数, 多电子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与元素周期律。 分子结构:共价键理论,分子间作用力和氢键。
关键:电子具有量子性、统计性和波粒二象性
16:50
第二章 物质结构基础(上)
三、卢瑟福的行星式原子模型
行星模型的失败在于:按经典物理学,一个绕核急 速旋转的电子,必定要连续不断地发射辐射能,直到 电子落入原子核,使原子失去原有特性,但事实上不 存在这种情形,电子不出现“塌陷”问题。
矛盾:1. 核外电子不会毁灭 2. 原子光谱是不连续的,是线状的
四、氢原子光谱
1.光和电磁辐射
光的传播
一、微观粒子的波粒二象性
牛顿的微粒说 1887年人们发现了光电效应,说明光具有粒
子性。光源是微粒源,不同种类的微粒有不同 的颜色,白光则是各种不同微粒的混合物。微 粒性表现有:光的透射、反射和折射。
一、微观粒子的波粒二象性
爱因斯坦的光子学说 光既有波动性,又有粒子
性:波粒二象性,成功解释 光电效应。
玻尔理论的成功之处与局限性
玻尔理论可以很好地解释氢原子光谱,当电子从n = 3,4,5,6轨道跳回n = 2的轨道时,可以计算出四个 波长恰好为可见光区的四条谱线波长。
玻尔理论虽然引入了量子理论,但没有摆脱经典力 学的束缚,他的电子绕核运动的固有轨道的观点不符合 微观粒子运动的特性,不能解释多电子的原子光谱。
一、古希腊的原子(元素)理论
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哲学家留基波(Leu Cippus )和德谟克里特(Domo Critus)提出: 物质是由最微小、最坚硬、不可入、不可分的微粒 组成,并将这种微粒定义为“原子”。宇宙万物是 由不同数目、不同形状的原子按不同的排列方式而 构成的。
二、道尔顿的原子理论
红
橙
黄绿
青蓝
紫
连续光谱
四、氢原子光谱
2. 氢原子光谱实验示意图
16:50
五、玻尔理论
玻尔为了解释原子光谱, 将普朗克量子论应用于含核原 子模型,根据辐射的不连续性 和氢原子光谱有间隔的特性, 推论原子中电子的能量也不可 能是连续的,而是量子化的。
玻尔理论
三点假设: ①定态轨道假设:核外电子只能在有确定半径和能
量的轨道上运动,且不辐射能量。 ②轨道的能量(量子化)假设:离核最近,能量最
低—基态;离核越远,能量越高—激发态;轨道能量 量子化。
③能量的吸收与释放假设:电子获得能量从低能级 跃迁到高能级;从激发态回到基态释放光能,光的频 率取决于轨道间的能量差。
玻尔理论
玻尔的假说解决了如下几个问题: (1)激发态原子为什么会发射出光射线。 (2)原子辐射能量的不连续性,氢光谱波长的不连 续性。 (3)比较好地说明了氢光谱线频率的规律性(即里 德堡公式)。
p
h
一、微观粒子的波粒二象性
德布罗依的假设 1924年,法国物理学家德布罗意提出了实物微
粒 (静止质量不等于零的微粒,如电子、中子、质 子、原子和分子等实物微粒) 也有波动性的假设。 这意味着实物微粒运动也具有波动性,与其相适 应的波长为:
= h/p = h/mv
实物微粒波也称为德布罗意波。电子衍射实验证实 了德布罗意的假设,后来采用中子、质子、氢原子和 氦原子等粒子流,也同样能观察到衍射现象,充分证 明了实物微粒具有波动性。由此可见,波粒二象性是 微观体系的普遍现象。
返回
§2-2 原子的量子力学模型
一、微观粒子的波粒二象性 二、核外电子运动状态的描述 三、原子轨道和电子云的图像
一、微观粒子的波粒二象性
1、光的波粒二象性
惠更斯的波动学 光是发光体在周围空间里引起的弹性振动而形成
的一种波,不同波长的波产生不同颜色的光,白光 则是各种单色波混合形成的,波动性表现为:光的 干涉、衍射和偏振。
§2-1 氢原子光谱和波尔理论 §2-2 原子的量子力学模型 §2-3 原子核外电子结构 §2-4 元素基本性质的论
原子结构理论的发展简史 一、古代希腊的原子(元素)理论 二、道尔顿的原子理论 三、卢瑟福的行星式原子模型 四、氢原子光谱 五、玻尔理论
1808年,英国化学家道尔 顿(John Dalton)建立了原 子论。几乎统一解释了当时 所有的化学现象和经验定律 。
二、道尔顿的原子理论
基本要点: 物质的最小组成单位为原子,原子不能创造、不能 毁灭、不能分割; 同种元素的原子其形状、质量和性质均相同,不同 元素的原子则不同; 原子以简单的比例结合成化合物。 缺陷: 不能解释同位素的发现;没有说明原子和分子的区 别;未能阐释原子的具体组成和结构。
一、微观粒子的波粒二象性
如果微粒的运动位置测得愈准确,则相应的速 度愈不易测准,反之亦然。这就是测不准原理。
测不准原理其中的一种表达形式为:物质的坐 标位置的不确定度ΔX和动量的不确定度ΔP的乘 积,遵循下面的关系式:
三、卢瑟福的行星式原子模型
卢瑟福(E.Rutherford)提出含核原子模型。他 认为原子的中心有一个带正电的原子核(atomic nucleus),电子在它的周围旋转,由于原子核和 电子在整个原子中只占有很小的空间,因此原子 中绝大部分是空的。
Flash 播放影片
三、卢瑟福的行星式原子模型
原子的直径约为10-10 m,电子的直径约为10-15 m ,原子核的直径约在10-16 m-10-14 m之间。电子的 质量极小,原子的质量几乎全部集中在核上。但卢 瑟福的理论不能精确指出原子核上的正电荷数。
一、微观粒子的波粒二象性
粒子性 波动性
宏观粒子
实物微粒
服从牛顿力学, 不服从牛顿力学,
有可预测的运动 无法预测运动规
轨道
律
无波动性
有波动性,其分 布具有几率性
一、微观粒子的波粒二象性
2、测不准原理
在经典力学中,我们能准确 地同时测定一个宏观物体的位 置和动量。
1927年,德国物理学家海森 堡指出,对于波粒二象性的微 粒而言,不可能同时准确测定 它们在某瞬间的位置和速度(或 动量)。
大学化学
中国矿业大学化工学院
第二章 物质结构基础(上)
要点:
原子结构:氢原子光谱,微观粒子的波粒二象 性,海森堡测不准关系,薛定谔方程与量子数, 多电子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与元素周期律。 分子结构:共价键理论,分子间作用力和氢键。
关键:电子具有量子性、统计性和波粒二象性
16:50
第二章 物质结构基础(上)
三、卢瑟福的行星式原子模型
行星模型的失败在于:按经典物理学,一个绕核急 速旋转的电子,必定要连续不断地发射辐射能,直到 电子落入原子核,使原子失去原有特性,但事实上不 存在这种情形,电子不出现“塌陷”问题。
矛盾:1. 核外电子不会毁灭 2. 原子光谱是不连续的,是线状的
四、氢原子光谱
1.光和电磁辐射
光的传播
一、微观粒子的波粒二象性
牛顿的微粒说 1887年人们发现了光电效应,说明光具有粒
子性。光源是微粒源,不同种类的微粒有不同 的颜色,白光则是各种不同微粒的混合物。微 粒性表现有:光的透射、反射和折射。
一、微观粒子的波粒二象性
爱因斯坦的光子学说 光既有波动性,又有粒子
性:波粒二象性,成功解释 光电效应。
玻尔理论的成功之处与局限性
玻尔理论可以很好地解释氢原子光谱,当电子从n = 3,4,5,6轨道跳回n = 2的轨道时,可以计算出四个 波长恰好为可见光区的四条谱线波长。
玻尔理论虽然引入了量子理论,但没有摆脱经典力 学的束缚,他的电子绕核运动的固有轨道的观点不符合 微观粒子运动的特性,不能解释多电子的原子光谱。
一、古希腊的原子(元素)理论
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哲学家留基波(Leu Cippus )和德谟克里特(Domo Critus)提出: 物质是由最微小、最坚硬、不可入、不可分的微粒 组成,并将这种微粒定义为“原子”。宇宙万物是 由不同数目、不同形状的原子按不同的排列方式而 构成的。
二、道尔顿的原子理论
红
橙
黄绿
青蓝
紫
连续光谱
四、氢原子光谱
2. 氢原子光谱实验示意图
16:50
五、玻尔理论
玻尔为了解释原子光谱, 将普朗克量子论应用于含核原 子模型,根据辐射的不连续性 和氢原子光谱有间隔的特性, 推论原子中电子的能量也不可 能是连续的,而是量子化的。
玻尔理论
三点假设: ①定态轨道假设:核外电子只能在有确定半径和能
量的轨道上运动,且不辐射能量。 ②轨道的能量(量子化)假设:离核最近,能量最
低—基态;离核越远,能量越高—激发态;轨道能量 量子化。
③能量的吸收与释放假设:电子获得能量从低能级 跃迁到高能级;从激发态回到基态释放光能,光的频 率取决于轨道间的能量差。
玻尔理论
玻尔的假说解决了如下几个问题: (1)激发态原子为什么会发射出光射线。 (2)原子辐射能量的不连续性,氢光谱波长的不连 续性。 (3)比较好地说明了氢光谱线频率的规律性(即里 德堡公式)。
p
h
一、微观粒子的波粒二象性
德布罗依的假设 1924年,法国物理学家德布罗意提出了实物微
粒 (静止质量不等于零的微粒,如电子、中子、质 子、原子和分子等实物微粒) 也有波动性的假设。 这意味着实物微粒运动也具有波动性,与其相适 应的波长为:
= h/p = h/mv
实物微粒波也称为德布罗意波。电子衍射实验证实 了德布罗意的假设,后来采用中子、质子、氢原子和 氦原子等粒子流,也同样能观察到衍射现象,充分证 明了实物微粒具有波动性。由此可见,波粒二象性是 微观体系的普遍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