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观测站
观测站管理制度
观测站管理制度一、观测站管理制度的基本原则1. 科学性原则。
观测站管理制度应以科学为导向,遵循气象观测的科学原则和规范,确保观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2. 法律依据原则。
观测站管理制度应以中国气象法律法规为依据,确保观测站工作符合国家法律法规的规定。
3. 规范性原则。
观测站管理制度应遵循规范化管理的原则,建立科学、严密的管理制度,确保观测站工作有序进行。
4. 连续性原则。
观测站管理制度应具有持续性和系统性,保证观测站工作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5. 创新性原则。
观测站管理制度应鼓励创新思维和方式,推动观测站工作不断发展和创新。
二、观测站管理制度的主要内容1. 观测站设置和建设管理制度。
规定观测站的设置条件和建设标准,明确观测站的职责和权限,确保观测站的正常运行。
2. 观测仪器设备管理制度。
规定观测仪器设备的采购、安装、维护和保养等管理规定,确保仪器设备的正常使用。
3. 观测员管理制度。
规定观测员的选拔、培训、考核和待遇等管理规定,确保观测员的素质和能力。
4. 观测数据管理制度。
规定观测数据的采集、传输、处理、存储和发布等管理规定,确保观测数据的准确性和连续性。
5. 观测站安全管理制度。
规定观测站的安全生产管理制度,确保观测站工作的安全和稳定。
6. 观测站运行管理制度。
规定观测站的日常运行管理规定,确保观测站的正常运行和服务。
7. 观测站质量管理制度。
规定观测站的质量管理制度,建立质量监控和评估机制,确保观测数据的质量。
8. 观测站绩效考核制度。
规定观测站的绩效考核制度,建立科学的考核标准和评价体系,推动观测站工作的不断改进和提高。
三、观测站管理制度的实施与检查1. 观测站管理制度的贯彻实施由观测站站长和相关负责人负责,要求全体观测员严格遵守制度规定,确保观测站工作的顺利进行。
2. 观测站管理制度的执行情况应定期进行检查和评估,发现问题要及时整改,确保各项规定能够得到全面有效执行。
3. 对观测站管理制度的改进和完善应及时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推动观测站管理工作不断发展和提高。
气象观测站的提升方案
气象观测站的提升方案背景气象观测站是关键的气象数据收集和监测点,对于准确预测和理解天气现象至关重要。
然而,一些气象观测站存在一些问题,如设备老化、数据传输故障和数据分析不足等。
为了提升气象观测站的效能和可靠性,我们制定了以下的提升方案。
提升方案1. 设备更新与维护设备更新与维护气象观测站的设备是收集准确气象数据的基础。
因此,我们建议对设备进行更新和维护,确保其工作正常。
定期检修和维护仪器设备,及时更换老化严重的设备。
保持设备的准确度和可靠性对于提供高质量的数据至关重要。
2. 改善数据传输和存储改善数据传输和存储数据传输和存储是关键的环节,需要保证数据能够及时传输到中心数据库并进行存储。
我们建议采用高速稳定的网络连接,确保数据能够在实时和高效的情况下传输。
此外,建立备份存储系统,以防数据丢失或损坏。
3. 加强数据分析能力加强数据分析能力数据分析是提供准确天气预报和气候研究的重要支持。
我们建议提升观测站的数据分析能力,引入先进的分析技术和工具。
招聘专业的数据分析师并提供培训,以提高数据分析的准确性和效率。
4. 建立合作与交流机制建立合作与交流机制气象观测站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是提升整体效能的重要途径。
我们建议建立气象观测站联盟,促进各观测站之间的协作与经验分享。
通过定期会议和培训活动,加强观测站之间的合作关系,并提升整体水平。
5. 加强安全管理加强安全管理气象观测站的安全管理对于设备和数据的保护至关重要。
我们建议加强安全管理机制,确保设备和数据的安全性。
这包括加强物理安全措施、定期进行安全性评估和保障数据传输和存储的安全性。
结论通过设备更新与维护、改善数据传输和存储、加强数据分析能力、建立合作与交流机制以及加强安全管理,我们可以提升气象观测站的效能和可靠性。
这些方案将有助于提高气象数据的准确性和可用性,进而改进天气预测和气候研究的质量。
标准国家气象观测站设备
标准国家气象观测站设备主要包括以下几类:
1. 气象观测仪器:这是气象观测站的核心设备,包括温度计、湿度计、气压计、风速风向仪、降水量测量器等。
这些仪器可以实时监测和记录气象数据,为气象预报和气候研究提供基础数据。
2. 数据采集和处理设备:这些设备用于收集和处理气象观测仪器的数据。
包括数据采集器、数据存储器、数据处理软件等。
数据采集器可以将气象观测仪器的模拟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然后通过数据线或无线网络传输到数据存储器中。
数据处理软件则负责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和展示。
3. 通信设备:为了保证气象观测数据的实时传输和远程访问,气象观测站需要配备通信设备。
这些设备包括有线和无线通信设备,如电话线、光纤、无线电台、卫星通信系统等。
4. 电源设备:气象观测站需要稳定的电源供应,以保证设备的正常运行。
因此,气象观测站通常配备柴油发电机、太阳能电池板等电源设备。
5. 气象站建筑和设施:为了保护气象观测仪器和设备,气象观测站需要建设专门的建筑物和设施。
这些建筑和设施通常包括气象观测塔、气象观测室、仪器设备存放室、办公区等。
6. 其他辅助设备:除了上述主要设备外,气象观测站还需要一些辅助设备,如防雷设备、空调设备、照明设备等,以保证设备的正常运行和工作人员的工作环境。
总之,标准国家气象观测站设备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包括多种类型的设备和设施。
这些设备共同协作,确保气象观测站能够准确、高效地完成气象观测任务。
重庆气象站分布
目录一、重庆市国家气象站 (1)(一)地面气象观测站 (1)(二)高空气象探测站 (1)(三)天气雷达站 (1)二、地面气象观测站现状概况 (1)(一)龙宝国家基准气候站 (1)(二)酉阳国家基准气候站 (1)(三)沙坪坝国家基本气象站 (1)(四)合川国家基本气象站 (2)(五)长寿国家基本气象站 (2)(六)大足国家基本气象站 (2)(七)江津国家基本气象站 (2)(八)綦江国家基本气象站 (2)(九)丰都国家基本气象站 (2)(十)梁平国家基本气象站 (2)(十一)城口国家基本气象站 (2)(十二)奉节国家基本气象站.......................................................... 2 (十三)黔江国家基本气象站 . (2)(十四)彭水国家基本气象站 (3)(十五)北碚国家一般气象站 (3)(十六)渝北国家一般气象站 (3)(十七)璧山国家一般气象站 (3)(十八)铜梁国家一般气象站 (3)(十九)潼南国家一般气象站 (3)(二十)荣昌国家一般气象站 (3)(二十一)永川国家一般气象站 (3)(二十二)巴南国家一般气象站 (3)(二十三)万盛国家一般气象站 (3)(二十四)涪陵国家一般气象站 (4)(二十五)垫江国家一般气象站 (4)(二十六)南川国家一般气象站 (4)(二十七)武隆国家一般气象站 (4)(二十八)天城国家一般气象站 (4)(二十九)忠县国家一般气象站 (4)(三十)开县国家一般气象站 (4)(三十一)云阳国家一般气象站 (4)(三十二)巫山国家一般气象站 (4)(三十三)巫溪国家一般气象站 (4)(三十四)秀山国家一般气象站 (5)(三十五)石柱国家一般气象站 (5)三、空间管制规划 (5)(一)空间管制范围 (5)(二)日出、日落方向 (5)(三)盛行风 (5)(四)天气雷达的探测方向 (5)四、规划实施措施 (5)(一)管理职责 (5)(二)行政许可 (6)(三)控规的调整 (6)(四)与已依法取得规划行政许可项目的协调 (6)(五)气象台站的迁移 (6)附表一地面观测场四周不符合要求障碍物登记表 (7)附表二观测场四周土地现状使用情况登记表 (10)附表三地面观测场四周干扰源体登记表 (14)一、重庆市国家气象站(一)地面气象观测站重庆市境内35座地面气象观测站按承担的观测任务和作用分为国家基准气候站、国家基本气象站、国家一般气象站三大类:国家基准气候站(国家气候观象台),简称基准站,是根据国家气候区划,以及全球气候观测系统的要求,为获取具有充分代表性的长期、连续资料而设置的气候观测站,是国家气候站网的骨干。
气象观测站的布局与建设
气象观测站的布局与建设气象观测站是获取气象数据的重要设施,其布局和建设的合理性直接关系到气象观测的准确性、完整性和可靠性,对于气象预报、气候研究、防灾减灾以及社会经济发展都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一、气象观测站的类型和功能气象观测站根据其规模、观测项目和应用领域的不同,可以分为多种类型。
常见的有国家级气象观测站、区域气象观测站、专业气象观测站等。
国家级气象观测站通常具备较为全面和高精度的观测设备,能够对气温、气压、湿度、风向风速、降水、日照等多种气象要素进行连续、长期的观测。
这些观测站的数据对于分析大范围的天气形势、气候变化研究以及为国家的气象服务和决策提供基础支撑具有重要作用。
区域气象观测站则主要侧重于对特定区域的气象状况进行监测,其分布密度相对较大,能够更精细地反映局部地区的气象变化。
这类观测站在中小尺度天气系统的监测、城市气象服务以及为地方的农业、交通等行业提供针对性的气象信息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
专业气象观测站则是针对特定的领域或对象设立的,如农业气象观测站、海洋气象观测站、交通气象观测站等。
它们的观测项目和设备配置会根据所服务的专业领域的需求进行定制,以满足特定行业对气象条件的特殊关注和应用需求。
二、气象观测站布局的原则气象观测站的布局需要遵循一系列科学合理的原则,以确保观测数据的代表性、准确性和可用性。
代表性原则要求观测站的位置能够代表所在区域的一般气象特征。
例如,在城市中设立观测站时,应避免选择在高楼大厦密集、热岛效应明显的区域,而应选择在能够反映城市平均气象状况的开阔地带。
在农村地区,观测站应避开山谷、河流等地形特殊的区域,以保证观测数据能够代表周边广大的农田和自然环境。
均匀性原则是指在一定的地理范围内,观测站的分布应相对均匀,以避免出现观测空白区域。
这样可以更全面地掌握不同地区的气象状况,为气象分析和预报提供更丰富的基础数据。
重点区域加密原则是针对一些气象条件复杂、气象灾害频发或者对气象条件敏感的区域,如沿海地区、山区、大型水库周边等,需要适当加密观测站的布局,以提高对这些重点区域气象变化的监测精度和时效性。
气象观测场技术要求
气象观测场技术要求-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4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环境条件要求地面气象观测场必须符合观测技术上的要求。
(1) 地面气象观测场是取得地面气象资料的主要场所,地点应设在能较好地反映本地较大范围的气象要素特点的地方,避免局部地形的影响。
观测场四周必须空旷平坦,避免建在陡坡、洼地或邻近有铁路、公路、工矿、烟囱、高大建筑物的地方。
避开地方性雾、烟等大气污染严重的地方。
地面气象观测场四周障碍物的影子应不会投射到日照和辐射观测仪器的受光面上,附近没有反射阳光强气象观测场的物体。
(2) 在城市或工矿区,观测场应选择在城市或工矿区最多风向的上风方。
(3) 地面气象观测场的周围环境应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以及有关气象观测环境保护的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的要求。
(4) 地面气象观测场的环境必须依法进行保护。
(5) 地面气象观测场周围观测环境发生变化后要进行详细记录。
新建、迁移观测场或观测场四周的障碍物发生明显变化时,应测定四周各障碍物的方位角和高度角,绘制地平圈障碍物遮蔽图。
(6) 无人值守气象站和机动气象观测站的环境条件可根据设站的目的自行掌握。
硬件设施要求(1) 观测场一般为25m×25m的平整场地;确因条件限制,也可取16m (东西向)×20m(南北向),高山站、海岛站、无人站不受此限;需要安装辐射仪器的台站,可将观测场南边缘向南扩展10m。
(2) 要测定观测场的经纬度(精确到分)和海拔高度(精确到0.1米),其数据刻在观测场内固定标志上。
(3) 观测场四周一般设置约1.2m高的稀疏围栏,围栏不宜采用反光太强的材料。
观测场围栏的门一般开在北面。
场地应平整,保持有均匀草层(不长草的地区例外),草高不能超过20厘米。
对草层的养护,不能对气象观测场观测记录造成影响。
场内不准种植作物。
(4) 为保持观测场地自然状态,场内铺设0.3-0.5m宽的小路(不得用沥青铺面),人员只准在小路上行走。
DB 14 T1985—2020常规气象观测站建设规范
采集箱的下沿应离地0.75 m。
7标识标牌
应在显著位置固定标注站名、经纬度、拔海高度、南北向、建站时间和管理单位等相关信息。
附录A
(规范性附录)
常规气象观测站观测场仪器布局示意图
两要素常规气象观测站布局图见图A.1。
图A.1两要素常规气象观测站仪器布局图(单位:m)
四要素、五要素、六要素常规气象观测站布局图见图A.2
QX/T61地面气象观测规范 第17部分:自动气象站观测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常规气象观测站
以自动观测为手段,对大气温度、雨量、风向、风速、相对湿度、气压进行观测的气象观测站。
3.2
单要素常规气象观测站
对雨量气象要素进行观测的常规气象观测站。
3.3
两要素常规气象观测站
对大气温度、雨量气象要素进行观测的常规气象观测站。
图A.2四要素、五要素、六要素常规气象观测站仪器布局图(单位:m)
4.1站点选址
4.1.1站点位置能保持长久固定。
4.1.2观测站点应能代表周边一定范围内的气象状况,具备必要的通信条件。
4.2探测环境
4.2.1应确保观测数据具代表性、准确性、比较性并满足特定地点的气象服务需求,场地、仪器的通风和光照条件必须得到保证,避免建在高大建筑群、山凹、陡壁等影响资料地域代表性或对观测资料准确性有干扰的区域。
3.4
四要素常规气象观测站
对大气温度、雨量、风向、风速气象要素进行观测的常规气象观测站。
3.5
五要素常规气象观测站
对大气温度、雨量、风向、风速、相对湿度气象要素进行观测的常规气象观测站。
3.6
六要素常规气象观测站
气象观测规程
气象观测规程气象观测是气象学的基础,通过对大气中各种气象要素的测量,可以获得大气的运动、结构、物理性质以及气象变化的过程和趋势等信息,为气象预报、气候研究、环境保护和灾害防控等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
为了确保气象观测数据的准确性、可比性和连续性,各国都制定了严格的气象观测规程。
本文将介绍气象观测规程的主要内容。
一、气象观测的基本原则气象观测的基本原则包括可靠性、准确性、及时性和连续性。
可靠性是指观测系统和设备必须具备良好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保证观测数据的正确性和可比性;准确性是指观测数据必须尽量接近真实情况,偏差要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围内;及时性是指观测数据必须及时传输和处理,以保证及时预报和监测;连续性是指观测要持续进行,不能中断,确保观测序列的完整性和一致性。
二、气象观测要素和方法气象观测要素主要包括温度、湿度、气压、风速、风向、降水、能见度等。
各要素的观测方法也有所不同,常用的观测设备包括气温计、湿度计、气压计、风速风向仪、降水计、能见度仪等。
观测要素的单位也需要统一,如温度的单位为摄氏度,湿度的单位为相对湿度百分比,气压的单位为帕斯卡等。
三、气象观测站的布设和管理气象观测站的布设需要考虑气象要素的代表性和可比性。
观测站应该远离城市和人工设施,尽量选择平坦开阔的地方,避免地形和建筑物对观测的干扰。
观测站的管理需要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和观测的连续性,包括设备的校准和维护、数据的记录和传输、环境的保护等。
四、气象观测数据的收集和处理气象观测数据的收集和处理需要进行质量控制和质量评估。
质量控制包括数据的格式转换、异常值和漏报的处理、时空一致性的检验等;质量评估包括数据的统计分析、观测误差的评估等。
同时,观测数据还需要进行质量认证,确保数据的可信度和可用性。
五、气象观测规程的更新和修订气象观测规程需要根据科学研究和观测技术的发展不断更新和修订。
新的观测技术和设备应及时引入,旧的观测方法和标准应进行评估和调整。
气象观测站运行维护方案
气象观测站运行维护方案1. 简介气象观测站是用于收集和记录天气状况的设施,是气象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了保证气象观测站的正常运行和数据采集的准确性,需要制定运行维护方案。
本文档将提供一份针对气象观测站的运行维护方案。
2. 运行维护流程2.1 每日巡检每日巡检是确保气象观测站正常运行的关键环节。
具体步骤如下:•检查仪器设备是否正常。
•核对观测站设置的参数和标准。
•检查传感器输入是否准确、稳定。
•检查数据采集系统是否正常。
•检查数据传输和存储系统是否正常。
2.2 定期维护定期维护是为了保证气象观测站长期稳定运行的必要操作。
具体步骤如下:•清理观测站周围的环境,确保数据采集不受干扰。
•对设备进行维护和保养,包括清洁、校准等。
•检查电源系统,确保供电稳定可靠。
•检查通信系统,确保数据传输畅通无阻。
2.3 故障排除当气象观测站出现故障时,需要迅速采取措施进行排除,以确保数据采集的连续性和准确性。
具体步骤如下:•进行初步故障判断,如检查设备是否正常开机、传感器是否工作等。
•进行设备和系统的重启操作。
•若故障无法解决,及时联系维护人员或厂家进行维修。
3. 数据质量控制3.1 数据采集质量检查为保证气象观测站采集到的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需要进行数据质量检查。
具体步骤如下:•建立数据检测和校验的程序,确保数据的有效性。
•检查数据采集系统是否存在漏数或误差。
•对数据进行质量控制,如剔除异常值、填补缺失值等。
3.2 数据质量评估为了对气象观测站的数据进行评估,判断其可信度和可用性,需要进行数据质量评估。
具体步骤如下:•根据国家和行业标准,制定数据质量评估指标。
•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评估数据质量。
•定期进行数据质量报告,汇总评估结果并提出改进方案。
4. 安全管理4.1 设备安全为了保障气象观测站设备的安全性,需要进行设备安全管理。
具体步骤如下:•对设备进行严格的授权管理,确保只有具有权限的人员才能操作设备。
气象观测站仪器设备配置标准
气象观测站仪器设备配置标准一、气象观测设备气象观测设备是气象观测站的核心设备,用于观测气象要素,如温度、湿度、气压、风、降水等。
根据观测站的不同需求,可以配置各种类型的观测仪器,如温度计、湿度计、气压计、风速计、雨量计等。
在选择气象观测设备时,需要考虑以下因素:●精度和稳定性:观测设备的精度和稳定性是保证观测数据准确性的关键。
●适应性:根据观测站所处的环境和气候条件,选择适合的观测设备,以保证其能够在恶劣环境下正常工作。
●可靠性:观测设备需要具备较高的可靠性,以保证长时间稳定运行。
●维护方便性:观测设备的维护和维修应较为方便,以便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
二、数据采集和处理设备数据采集和处理设备用于采集和处理气象观测数据。
它们包括各种传感器、数据采集器、计算机等。
在选择数据采集和处理设备时,需要考虑以下因素:●处理能力:数据采集和处理设备需要具备高速、高效率的处理能力,以应对大量的观测数据。
●数据存储能力:设备需要具备较大的存储容量,以存储大量的观测数据。
●接口兼容性:设备应具备与其它设备兼容的接口,以便实现数据共享和传输。
●可扩展性:考虑到未来的需求,设备应具备可扩展的能力,以便适应不断变化的需求。
三、通信设备通信设备用于将气象观测数据传输至数据处理中心或其它站点。
它们包括无线电收发机、卫星通信设备等。
在选择通信设备时,需要考虑以下因素:●传输速率:通信设备需要具备较高的传输速率,以快速传输大量的观测数据。
●传输距离:根据观测站所处的位置和需要传输的数据量,选择适合的通信方式,以保证数据能够传输到目标位置。
●稳定性:通信设备需要具备较高的稳定性,以保证数据传输的可靠性和连续性。
●安全性:考虑到数据的安全性,通信设备需要具备加密等功能,以防止数据泄露和篡改。
四、供电设备供电设备用于为气象观测站提供电力支持。
它们包括发电机、UPS等。
在选择供电设备时,需要考虑以下因素:●可靠性:供电设备需要具备较高的可靠性,以保证气象观测站的稳定运行。
气象观测场科普讲解
气象观测场科普讲解嘿,朋友们!今天咱来聊聊气象观测场这个神奇的地方。
你可别小瞧它,它就像是大自然的情报站呢!想象一下,气象观测场就像是一个安静的守护者,默默地收集着各种天气的信息。
在那里,有各种各样的仪器,就像一个个小侦探,时刻警惕着天气的变化。
先说说那个高高的百叶箱吧,它就像是一个小房子,里面住着温度计和湿度计。
它们可重要啦,能告诉我们空气的温度和湿度呢。
就好像我们人需要知道天气热不热、潮不潮一样,这些数据对气象学家来说可珍贵了。
还有那个雨量筒,它专门负责收集雨水。
每次下雨的时候,它就会把雨水都装起来,然后告诉我们下了多少雨。
这就好比是个小会计,把雨水的数量都一笔一笔地记下来。
风杯风速计也很有意思呀,那几个转呀转的小杯子,能测出来风的速度。
你看,风看不见摸不着的,但是有了它,我们就能知道风有多快啦。
气象观测场里的这些仪器呀,就像是一个默契的团队。
它们各自发挥着自己的作用,共同为我们揭开天气的神秘面纱。
你说,要是没有这些仪器,我们对天气的了解不就像盲人摸象一样吗?我们可能会被突然的暴雨淋湿,也可能会在大太阳下毫无防备地被晒得晕头转向。
而且呀,气象观测场的工作人员也很辛苦呢。
他们要每天定时去查看这些仪器,记录数据,就像照顾一群宝贝似的。
他们的认真和负责,才让我们能及时了解到准确的天气信息。
你想想,当我们每天早上打开手机看天气预报的时候,那背后可都是气象观测场和工作人员的功劳呀!他们就像是默默奉献的幕后英雄。
所以呀,我们真应该好好感谢气象观测场和那些工作人员。
下次当你看到天气预报的时候,可别忘了在心里给他们点个赞哦!气象观测场,这个看似普通却又无比重要的地方,一直在为我们的生活保驾护航呢!它是不是很神奇呀?难道你不想多了解了解它吗?。
气象观测站网络布局与建设规划
气象观测站网络布局与建设规划气象观测站作为收集和监测气象数据的重要基础设施,对于气象预报、气候研究、防灾减灾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等方面都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科学合理的气象观测站网络布局与建设规划,能够有效提高气象观测的精度和覆盖面,为气象服务提供更加准确和及时的数据支持。
一、气象观测站网络布局的现状与问题当前,我国的气象观测站网络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在布局方面,部分地区的观测站点分布较为稀疏,导致气象数据的空间代表性不足。
特别是在一些地形复杂、气候多样的山区和偏远地区,观测站点的覆盖存在较大的空白。
此外,不同类型的气象观测站之间的协同配合不够紧密,数据整合和共享存在一定的障碍,影响了气象信息的综合分析和应用。
在设备和技术方面,一些老旧的观测站设备老化、精度降低,难以满足日益提高的气象观测要求。
同时,随着气象科学的发展,新的观测技术和手段不断涌现,但在观测站网络中的应用和推广还相对滞后,制约了气象观测能力的提升。
二、气象观测站网络布局的原则和目标(一)布局原则1、科学性原则根据气象学原理和气候规律,结合地形、地貌、植被等自然地理条件,合理确定观测站点的位置和密度,确保观测数据能够准确反映区域的气象特征。
2、均匀性原则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尽量使观测站点分布均匀,避免出现观测空白区域,以提高气象数据的空间代表性。
3、重点性原则对于气象灾害频发、气候敏感、经济社会发展重要的区域,应适当加密观测站点,提高气象监测的精度和时效性。
4、协同性原则注重不同类型气象观测站之间的协同配合,实现地面观测、高空观测、雷达观测等多种观测手段的有机结合,提高气象观测的综合能力。
(二)布局目标1、提高气象观测的精度和准确性通过优化观测站网络布局,采用先进的观测设备和技术,减少观测误差,提高气象数据的质量。
2、增强气象监测的覆盖范围特别是加强对山区、海洋、荒漠等偏远和特殊区域的气象监测,实现气象观测的全域覆盖。
气象观测站分类及命名规则
气象观测站分类及命名规则以气象观测站分类及命名规则为标题,我们将介绍气象观测站的分类和命名规则。
气象观测站是用于观测大气条件和气候变化的设施,是气象学研究和天气预报的基础。
根据观测站的用途、位置和功能不同,可以将气象观测站分为不同的分类,并遵循一定的命名规则。
一、按用途分类1. 气象站:主要观测和记录天气现象、气温、湿度、风速、降水量等气象要素的变化,用于天气预报和气象学研究。
2. 气候站:用于长期观测和记录气候要素的变化,包括气温、降水量、日照时数、风向风速等,用于气候学研究和气候变化监测。
二、按位置分类1. 地面站:位于地面上的气象观测站,用于观测地面的气象要素,如地面温度、地面风速等。
2. 海洋站:位于海洋中的气象观测站,用于观测海洋的气象要素,如海面温度、海洋风速等。
3. 高空站:位于大气中的气象观测站,用于观测大气层的气象要素,如高空温度、风向风速等。
三、按功能分类1. 主站:设立在重要城市或地区的气象观测站,具有较完备的气象观测设备和人员,用于提供重要的天气预报和气象数据。
2. 辅助站:设立在主站周边或其他城市的气象观测站,用于补充主站的观测数据和提供更广泛的气象服务。
3. 特殊站:设立在特殊地区或特定用途的气象观测站,如高山观测站、沙漠观测站等,用于观测特殊气象现象或提供特殊气象服务。
四、命名规则1. 地名命名:观测站可以根据其所在地的地名进行命名,如北京气象站、上海气象站等。
2. 功能命名:观测站可以根据其功能进行命名,如主站、辅助站、高空站等。
3. 个性命名:观测站也可以根据其独特的特点或用途进行命名,如珠穆朗玛峰观测站、南极气象站等。
为了方便气象观测站的管理和使用,通常会在观测站的周边设置标识牌或标志,以便识别和辨认观测站的名称和分类。
观测站的命名规则和分类标准有助于建立统一的观测网格,提高气象观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比性,为天气预报和气象研究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持。
总结起来,气象观测站的分类和命名规则主要包括按用途分类(气象站、气候站)、按位置分类(地面站、海洋站、高空站)、按功能分类(主站、辅助站、特殊站)以及命名规则(地名命名、功能命名、个性命名)。
大学生气象站实习报告(2篇)
大学生气象站实习报告预报、气象情报、气候分析有所了解,加强对课本知识的认识和理解。
一.实习目的培养对气候与气象数据资料收集和整理的思维方法,培养良好的学习、观测和研究的科学态度,激发学生对气候与气象学的兴趣。
二.实习概况XX年5月7日上午9时,在信阳师范学院城环学院副院长刘明华副教授的带领下,XX级地理科学1班的学生前往气象观测站进行地面气候要素的综合观测,并且近距离观看了测量仪器,与气象站的有关工作人员进行了一对一的交流。
三.实习内容、过程及完成的任务。
1.气象观测站简介气象观测站位于河南省信阳市浉河区东北方向(北纬32°08",东经114°08"),海拔高度114.5米,建立于1951年1月,为信阳市两个国家基本气象站之一,担负着区域和国家气象信息交换任务,是我国天气气候网中的主体组成部分。
2.地面观测场实习在地面观测场进行观测,实时观测并发布即时气象信息,提供进行天气预报必须的气象要素数据。
气象站实习报告总结。
气象观测站的主要测量项目包括云量测量、温度测量、湿度测量、蒸发量测量、降水量测量和风向风速测量。
这里的观测场设备齐全,自动化和人工化一同发展,由各种传感器将各种收集到的数据经处理后送往终端。
自动气象观测系统是一种能自动地观测和存储气象观测数据的设备,主要由传感器、采集器、通讯接口、系统电源等组成,随着气象要素值的变化,各传感器的感应元件输出的电量产生变化,这种变化量被cpu 实时控制的数据采集器所采集,经过线性化和定量化处理,实现工程量到要素量的转换,再对数据进行筛选,得出各个气象要素值。
经过处理的气象要素数据按规定的格式编排,经资料发送装置用有线或无线方式传回数据中心,有的是存贮在临时的介质上,由工作人电定期回收。
气象站的自动观测项目包括风速和气温,数据采集频率较高,每分钟采集并存储一组观测数据。
3.气象数据采集处实习气象观测站将收集到的地温、草温、气温、风速、风向、气压、降水量、蒸发量等气象要素发往信阳市气象台。
气象观测站分类及命名规则
气象观测站分类及命名规则一、引言气象观测站是用于收集、记录和分析气象要素的设施,是气象学研究和气象预报的基础。
为了方便管理和使用,气象观测站需要进行分类和命名。
本文将详细探讨气象观测站的分类方法和命名规则。
二、气象观测站的分类方法气象观测站的分类方法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下面将介绍几种常见的分类方法。
2.1 气象观测站的功能分类根据气象观测站的功能不同,可以将其分为以下几类:2.1.1 普通气象观测站普通气象观测站主要用于进行常规气象观测,包括测量气温、气压、湿度、风速、降水等气象要素。
2.1.2 专业气象观测站专业气象观测站用于进行特定气象要素的观测,如雷达站用于观测雷达回波,探空站用于观测大气垂直剖面等。
2.1.3 气候观测站气候观测站用于长期观测和记录气候要素,主要用于气候变化研究和气候预测。
2.2 气象观测站的地理分类根据气象观测站所处的地理位置不同,可以将其分为以下几类:2.2.1 场地观测站场地观测站位于陆地上,包括山地观测站、平原观测站等。
2.2.2 海洋观测站海洋观测站位于海洋上,包括海上浮标观测站、船舶观测站等。
2.2.3 极地观测站极地观测站位于极地地区,用于观测极地气象要素和研究极地气候变化。
2.3 气象观测站的规模分类根据气象观测站的规模大小不同,可以将其分为以下几类:2.3.1 大型气象观测站大型气象观测站设备齐全,观测范围广泛,人员较多,一般位于大城市或气象研究机构。
2.3.2 中型气象观测站中型气象观测站设备较为完善,观测范围较广,人员适中,一般位于中等城市或地方气象局。
2.3.3 小型气象观测站小型气象观测站设备简单,观测范围较小,人员较少,一般位于农村地区或偏远地区。
三、气象观测站的命名规则为了方便管理和使用,气象观测站需要进行命名。
下面将介绍气象观测站的命名规则。
3.1 命名原则气象观测站的命名应符合以下原则:3.1.1 区域原则气象观测站的命名应包含所在地区的名称,以便进行区域划分。
地面气象观测场
观测仪器的布置(续)
仪器 要求与允许的误差范围 基准部位
百叶箱通风干湿球 高度1.5米
干湿球温度表 最高温度表 最低温度表 温度计 雨量器 虹吸雨量计 高度1.5米 高度1.53米 米 高度1.52米 米 高度1.5米 高度 70厘米 仪器自身高度
±5厘米 感应部分中心
±5厘米 感应部分中心 ± 5厘 ± 5厘 感应
– 新、旧站两地水平距离超过2000米;
– 或海拔高度差在100米以上;
– 或新、旧站地形环境有明显差异。
站址迁移及其对比观测要求(续)
• 对比观测项目: 气温(包括最高、最低)、湿度、风向、风 速、深层地温。 • 对比观测期限和时次: 期限 —— 基准站1年; 其他站1、4、7月,或7、10、1月三个月。 时次 —— 02、08、14、20时四个时次, 80 ~320cm地温仅14时一个时次,02时可用 自记代替。
观测场环境条件要求(续)
1.站址避开局地地形影响,应具代表性;日出、
日落方向障碍物的高度角不得超过5°,附近
不应有强反光体;
2. 应当选在当地最多风向的上风方;
3. 周围环境条件应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气
象法》等法规的要求,并依法保护;
4. 绘制地平圈障碍物遮蔽图,建观测环境 变化档案; 5.无人站和机动站环境条件依设站目的自行 掌握。
要求与允许的误差范围
上导线高度220厘米 ±5厘米
基准部位
导线水平面
水银气压表 (定槽)
水银气压表 (动槽) 气压计
高度以便于操作为准
高度以便于操作为准 高度以便于操作为准
水银槽盒中 线
象牙针尖
四、站址迁移及其对比观测要求
• • 基准站、基本站、辐射站站址迁移报国家 气象局审批; 一般站站址迁移报省级气象局审批;
世界上海拔最高的气象观测站
世界上海拔最高的气象观测站
世界上海拔最高的气象观测站是我国的沱沱河气象站。
沱沱河气象站位于长江源头唐古拉山麓,是一座设备先进而齐全的气象观测基本站。
它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气象站,大约在海拔4700多米处,有“世界屋脊”之称。
这里地势高,天气冷,空气稀薄,一年365天中冰冻期就达331天之久。
它对中国乃至亚洲全世界的气象都有着很深的影响。
所以尽管环境如此恶劣,我们的工作人员并没有退缩,仍然坚持为国家传递很多重要的观测成果。
所以,它既是国家气象站中一个重要的测报、研究站,也是全球资料交换站。
气象站自从1956年成立后,由于担任的任务非常重要,它的设备等构成也极其丰富,这里不但有雷达探空站、气象观测场、预报组、电报房,还有制氢气供气球用的氢气间等大量设施。
由于青藏高原存在的特殊环境,气象站观测到的很多气象数据对中国和亚洲甚至全世界的气象预测和研究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另外,沱沱河气象站从2001年起开始为铁路建设方面提供气象数据,每天对铁路建设施放2次探空气球,记录8次气象数据。
对于青藏铁路的建设有着非常重要的指导价值。
所以这一气象站的工作重要性非同一般。
区域气象观测站建设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
区域气象观测站建设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区域气象观测站是根据中小尺度灾害性天气预警、大中城市、特殊地区和专属经济区的气象和环境预报服务需要,在国家级观测站布局的基础上,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建设的观测站,是国家观测站的重要补充。
主要承担地面时空加密观测和实时要素监测业务,提供区域性高时空分辨率的中小尺度灾害性天气、局部环境和区域气候等观测数据。
区域气象观测站在原加密自动气象(雨量)站基础上组建,以自动观测为主要探测手段。
为规范区域气象观测站站网规划、站点选址、设备性能、基础设施、组网传输、质量控制、运行保障等系统工程建设,确保区域气象观测站观测资料的代表性、准确性、可同化性和长期、稳定运行,根据《中国气象局业务技术体制“三站四网”实施方案》(气测函[2005]247号)、《中国气象局业务技术体制改革气象综合观测体系分方案》(气发[2006]45号)、《中国气象局业务技术体制改革多轨道业务和功能体系任务分解和进度表》(气发[2007]17号文附件2)等文件,对区域气象观测站的要求,并参照《地面气象观测规范》、《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保护办法》对自动气象站的有关规定,对全国区域气象观测站的建设提出以下指导意见。
一、现状与需求分析1、现状分析我国现有的国家级气象站网是为获取天气尺度系统信息而设计的,气象台站的全国平均站间距为60多公里。
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地形和气候复杂,现有站网在空间密度和观测频次上,远不能适应中小尺度天气系统监测、预警的需求。
为了满足各级气象服务特别是短时临近预报服务的需要,近年来,各省(区、市)气象局积极争取当地政府支持,投资建设了一定数量的以加密自动气象站(包括单雨量自动站)为主的中小尺度天气监测网。
高时空密度的加密气象观测资料在气象服务特别是决策气象服务中越来越发挥着重要作用,加密自动气象站的建设越来越得到各级政府的关注和认同。
2、存在问题受经济条件不平衡因素的影响和对中小尺度天气系统的监测与气象服务关系认识的不一致,各省(区、市)的加密自动气象站建设极不平衡,西部天气气候资料空白及敏感区内站点稀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动气象站自动气象站是由电子设备或计算机控制的自动进行气象观测和资料收集传输的气象站,通常有以下两种形式:(1)有线遥测自动气象站:仪器的感应部分与接收处理部分相隔几十米到几公里,其间用有线通信电路传输。
由气象传感器,接口电路、微机系统、通讯接口等组成。
传感器将气象信息转换成电信号由接口电路输出。
微机系统是它的心脏,负责处理接口电路及观测员通过键盘输入的信号,并将处理结果输出显示、打印、存盘,也可通过接口送到信息网络服务系统。
这种自动站早期用于实时查询气象资料,现在逐渐取代气象站日常主要观测工作。
(2)无线遥测气象站:又称无人气象站。
它包括测量系统、程序控制和编码发射系统、电源三部分组成。
气象要素转换成电信号的方式常见有机械编码式和低频调制式两种,前者多使用机械位移的感应元件,使指针在码盘上位移而发出不同的电码;后者多使用电参量输出感应元件,使它产生一个低频变化的信号,然后将此信号载于射频上发射。
无人气象站通常能连续工作一年左右,每天定时观测4─24次。
可在1000公里之外的控制中心指令或接收它拍发的电报,也可利用卫星收集和转发它拍发的资料。
该站通常安置在沙漠、高山、海洋(漂浮式或固定式)等人烟稀少的地区,用于填补地面气象观测网的空白处。
高空气象观测测量近地面到30公里甚至更高的自由大气的物理、化学特性的方法和技术。
测量项目主要有气温、气压、湿度、风向和风速,还有特殊项目如大气成份、臭氧、辐射、大气电等。
测量方法以气球携带探空仪升空探测为主。
观测时间主要在北京时7时和19时两次,少数测站还在北京时1时和13时增加观测,有的测站只测高空风。
此外其他不定时探测内容有2公里以下范围的大气状况的边界层探测、测量特殊项目的气象飞机探测和气象火箭探测等。
气象气球用橡胶或塑料制成的球皮,充以氢气、氮气等比空气轻的气体,能携带仪器升空进行高空气象观测的观测平台。
气球的大小和制作材料由它们的用途来确定,主要有以下几种:(1)测风气球 气象上称小球,用橡胶制作,球皮重约30克,主要用于经纬仪测风或边界层探空,最大升空高度在10-15公里。
(2)探空气球 用橡胶或氯丁乳胶制作,球皮重0.8─2.0千克,携带1千克仪器升速为5─6米/秒,最大升空高度可达30公里。
是日常高空观测使用的气球。
(3)系留气球:用缆绳拴在地面绞车上,能控制浮升高度的气球。
通常用聚脂薄膜做成流线形,缆绳长度及与地面交角可以估算气球距地面高度,它可以携带测量仪器在指定高度作数小时连续测量,用完后收回作多次使用。
特别适用于大气污染监测和研究大气边界层等。
(4)定高气球:在大气中保持在等密度面上平稳地随气流飘移的气球,也称等密度气球或等容气球。
气球由塑料制成多层复合膜,耐压性强,保气性好。
在地面施放时仅部分充气,升到预定高度时,因球内气体量不变因而密度不变,保持在一个等密度面上飘行,气球大小视飞行高度和所带仪器的重量而定,其直径小至一米,大至数十米不等,在空中可飘行数天至数月。
大型定高气球直径22米,距地高24公里,可携带200个探空仪,能接受卫星指令,每隔一定飘浮距离投下一架探空仪,下投的探空仪带降落伞,观测数据由无线电信号发到母球,再由母球转送到卫星,最后由卫星播发到地面站接收。
这种与卫星结合的定高气球称为母子定高气球系统,在测量气团属性变化和大气电学特性等方面已广泛应用。
无线电探空仪测定自由大气各高度的气象要素,并将气象情报用无线电讯号发送到地面的遥测仪器。
由于仪器是在上升(或下降)过程中测量的,空中气象要素随高度有较大的空间变率,要求探空仪感应元件应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准确度、感应快、量程大,仪器整体体积小、重量轻、牢固可靠,能经受风云雨雪和减少高空强辐射的影响。
依据测量内容不同,探空仪分为如下两类:测风气球系留气球(1)常规探空仪:借助探空气球携带升空,是测量高空对流层、平流层气象资料的主要仪器。
它由感应器,转换器和发射装置三个部分组成。
感应器感应大气温度、气压、湿度等参数,采用变形元件(双金属片,空盒、肠衣)和电子元件(热敏电阻、空盒、湿敏电阻或电容)两类。
转换开关轮流将感应元件依次接入变换器,将气象信息变换成电信号。
中国制探空仪的变换器采用电码式和变低频式两种。
发射装置是一个高频或超高频发射机,以载波方式将气象信息发到地面。
(2)特种探空仪:在常规探空仪的基础上,根据不同的目的(如测定臭氧、平流层露点、各种辐射通量、大气电场,监视低层大气污染等)或不同仪器施放方式(如气球升空或气象飞机、气象火箭、定高气球下投等)派生了多种特殊探空仪,如臭氧探空仪,火箭探空仪等。
高空风观测测量近地面直至30公里高空的风向风速。
通常将飞升气球作为随气流移动的质点,用地面设备(经纬仪或雷达)跟踪气球的飞升轨迹,读取其时间间隔的仰角、方位角、斜距,确定其空间位置的座标值,可求出气球所经过高度上的平均风向风速。
根据地面测风设备不同,分为如下几种:经纬仪测风:有单经纬仪测风和双经纬仪测风两种。
单经纬仪只能测出气球的仰角和方位角,气球高度由升速和施放时间推算。
气球升速是根据当时空气密度、球皮等附加物重量计算出气球净带力,按照净举力灌充氢气来确定。
但由于大气湍流和空气密度随高度变化,以及氢气泄漏等因素的影响,气球升速不均匀导致高度误差大,测风精度低。
在配合探空仪观测时,气象站用探空仪测得的温度,气压、湿度资料计算出气球高度。
双经纬仪测风是在已知基线长度的两端,架设两架经纬仪同步观测,分别读出气球的仰角、方位角,利用三角法或矢量法计算气球高度和风向风速。
经纬仪测风只适用于能见度好的少云天气,夜间必需配挂可见光源,阴雨天气只能在可见气球高度内测风。
中国制探空仪探空仪即将拖放701雷达待命工作无线电经纬仪测风:利用无线电定向原理,跟踪气球携带的探空仪发射机信号,测得角座标数据,气球高度则由探空资料计算得出。
因此无线电经纬仪适用于全天候,但当气球低于其最低工作仰角时,测风精度将迅速降低。
③雷达测风是利用雷达测定飞升的气球位置。
它不仅测定气球的角座标,而且能测定气球与雷达的距离,即斜距。
由仰角、方位角、斜距计算高空风。
雷达测风法又可分为一次雷达测风法和二次雷达测风法。
前者是利用气球上悬挂的金属反射体反射雷达发射的脉冲信号,测定气球角座标和斜距;后者利用气球悬挂的发射回答器,当发射回答器受雷达发射的脉冲激励后产生回答信号,由回答信号测定气球角座标和斜距。
显然,在相同的发射功率下,二次雷达比一次雷达探测距离更远,可测更高的高空风。
但随着技术的发展,发射功率已不是大的技术障碍时,着眼于提高测风精度和经济效应等方面,一次雷达测风也有其独特优势。
气象飞机探测为科学研究或为完成某项特殊任务,用飞机携载气象仪器进行的专门探测。
使用飞机的种类要根据任务性质来选择。
必要时需添加特殊装备。
例如远程大中型飞机适用探测台风、强风暴等天气;进入雷暴区要用装甲机,小型飞机和直升飞机适用于中小尺度系统和云雾物理探测,民航机可兼作航线气象观测,探测飞机高度以下的大气状况需携带下投探空仪,探测云、雨、风、湍流需装设机载雷达,了解云中雷电现象、含水量、云滴谱、升降气流时,均需分别配备相应的仪器。
气象火箭探测用火箭携带仪器对中高层大气进行探测。
探测高度主要在30公里以上,80公里以下自由气球所达不到的高度。
探测项目包括温度、密度、气压、风向和风速等气象要素,以及大气成份和太阳紫外辐射等。
当火箭达到顶端时,抛射出探空仪,利用丝绸或尼龙制成的降落伞使仪器阻尼下落,可探测20─70公里高度的气象要素,如果火箭上升到顶端,放出金属化尼龙充气气球或尼龙条带或其它轻质材料,用精密雷达跟踪,可探测30─100公里上空风、密度,再推算出温度、气压等气象要素。
此外,还有用取样火箭测定大气成份和臭氧含量等,以及用火箭来研究电离层、太阳紫外辐射等。
气象测站网大气是个整体,要掌握大气变化的规律,就必须了解从地面到高空大气中尽可能多的情况。
由于纬度、海陆、地形地势、地面覆盖的不同,各个地方各有自己的天气、气候特色。
为了整体和当地的需要,监视天气、气候变化的气象台站遍布全球。
无论天涯海角,到处都有气象人员在坚持工作,气象仪器在监视探测,夜以继日、年复一年连续不断地获取大量气象信息。
由气象观测所取得的数以亿计的气象数据,要为当前及今后全世界所公用,必须有代表性、准确性和比较性,因此从观测场址的选择、仪器的安装布置、仪器的性能型号、观测的手续、方法、观测的时间和时限、观测数值的精确程度,到计算、记录、统计、编发报的方法,都有国际上统一的规定。
同时,为了及时的应用,大量信息又必须通过各种传送手段,迅速地集中到一定的机构。
在这里经过编排、加工,生产出可供各方面使用的气象产品有组织地向外传送出去。
气象信息网络遍布全球的气象台站和各种探测设施,组成监视天气变化的观测网,昼夜不停地捕捉地球大气中的各种气象信息。
这些网点获取的信息通过有线、无线电报电传,迅速集中到各国的气象中心或通信中心,有时是经过几次中转后达到。
从各个中心里又以有线或无线的电报、电传、广播发送出去,供各地气象台站、业务单位使用。
气象台站、天气中心和各种业务单位把这些信息制作成各种成品,向世界范围或向本国、本地区范围,以及向某特定地区、特定部门和局地的各个用户,用各种通信手段传送出去,供使用或进行气象服务。
这样,在环球上就组成了层层叠叠的,大的覆盖全球、小的限于局地,不同规模、不同作用的气象信息网;在这些网上,日日夜夜有数以亿计的气象信息不断地交流着。
从下面介绍的其中几个部分,也可以略见一斑。
国际气象信息网国际气象信息的传输,主要由世界天气广播网和气象电传线路网承担。
全球各处通过各种探测手段取得的气象情报,其中一部分供国际公用,分别集中到世界各地86个气象通信中心,然后分区广播出去。
全球共分8个广播区,每区有8—11个中心。
这些中心部分是各国的首都,我国的北京就是其中的一个。
各地的气象台可以根据需要选收任一中心的广播,把收到的气象电报填绘在天气图上,五洲风云便尽收眼底了。
除上述的无线广播网以外,现在又建立起国际有线电传网络。
华盛顿、莫斯科、墨尔本为三个世界中心;布拉克内尔、巴黎、奥芬巴赫、布拉格、内罗毕、开罗、新德里、巴西利亚、东京、北京为区域通信枢纽。
由中心和各枢纽又联接许多国家、地方的气象中心、气象台、气象业务单位,组成了电传气象情报网。
通过这个网的数据信道和传真信道传输了大量的正规和非正规的各种气象资料、天气实况图和预报图。
这种电传网络载荷量大,收发方便,传送迅速及时,而且还传送大量无线广播所不能传送的内容。
我国的气象通信网我国的气象通信网于五十年代后期起,逐步发展建成国内和国际的有线电传线路。
以北京为中心,国际上通奥芬巴赫、莫斯科、乌兰巴托、伯力、平壤、东京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