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经济学第一章

合集下载

教育经济学重点

教育经济学重点

教育经济学重点第一章绪论教育经济学:研究教育与经济相互作用,以及教育领域内经济现象和规律,并且要用数量的形式来表示的一门边缘学科。

1、科学发展的历史回顾(1)萌芽时期教育经济学萌芽于20世纪20年代初至50年代末,苏联斯特鲁米林于1924年写的《国名教育的经济意义》,是世界上最早用数量统计的方法的论文,是世界上第一篇教育经济学论文,标志着现代教育经济学学科萌芽起点的研究。

美国沃尔什于1935年写了著作《人力的资本观》,它运用现值折算法。

(2)形成时期形成于20世纪60年代。

美国舒尔茨是人力资本的创建者,主要著作有《由教育形成的资本》、《人力资本投资》、《教育与经济增长》、《教育的经济价值》等。

美国丹尼森1962年著有《美国经济增长的因素和我们面临的选择》。

(3)发展时期发展与20世纪70年代。

出现的主要学者有英国的希恩、布劳格、韦锥,美国的罗杰森、鲁什林、戴维斯。

研究的主要特征有:第一,研究的内用和范围有了很的拓展。

第二,出现了许多新的课题。

第三,在研究工作组织方面,国际性研究组织与机构不断增加,许多国家还在高等学校设立专题性研究组织、学会及机构。

第四,在具体计算方法研究方面,数量化、定量化以及数学模型设计等计算方法继续被重视。

第五,国际上许多国家在大学里开设了“教育经济学”课程。

2、学科研究对象。

①西方:教育投资收益及教育对经济增长和发展的作用等②前苏联:经济规律在教育部门所起的特殊作用③中国:厉以宁,教育与经济相互作用杨保民,教育与经济的相互作用及其规律王善近,教育与经济相互作用,及教育领域内经济现象和规律3、学科研究方法一般采用定性分析法和定量分析法。

4、学科产生的历史条件:①是二战后科技和生产力高度发展的结果②是西方增长经济学和发展经济学发展的结果③计量经济学的发展直接导致了教育经济学的诞生第二章马克思主义教育经济思想1.教育在科学技术再生产的作用(1)教育具有传递、积累、发展和再生产科学的社会功能。

教育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

教育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

《教育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第一部分大纲说明I.课程性质与设置目的《教育经济学》课程是教育管理专业的选修课。

选用靳希彬编著、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教育学》一书。

开课目的是为了提高学员的教育学基本理论知识,培养其分析教育经济现象的能力。

《教育经济学》课程主要涉及教育经济学的基本知识,为后续课程提供基础。

本课程主要使学生理解经济学的基本知识与理论,系统掌握教育经济现象的一般规律,为考生今后的学习、工作提供有效的知识与实践能力,使学生能够学以致用。

II.先修课程要求:无III.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建议教育经济学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学科,在课堂教学和辅导中,辅导教师可结合具体的生活和工作实例进行教学。

在讲授基本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多采用课堂讨论和小组学习的形式。

第二部分学时分配(见课程实施细则)第三部分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第一章绪论一、学习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学习,要求理解教育经济学的学科性质和研究对象,了解教育经济学的学科体系和研究方法,了解教育经济学的学科发展历史,初步知晓教育经济学的主要研究成果。

掌握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明确学习教育经济学的意义与作用。

本章重点:1.教育经济学的概念及性质2.教育经济学的研究对象3.教育经济学的体系4.攘育经济学的研究方法5&教育经济学的发展历史本章难点:1.教育经济学的学科性质2教育经济学的发展历史二、课程内容第一节学科性质和研究对象第二节学姑体系与研究方法第三节学科发展的历史第四节很理学的研究方法三、考核知识点(一)教育经济学的学科性质(二)教育经济学诞生的标志(三)教育经济学的发展历史(四)教育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四、考核要求(一)教育经济学的学科性质识记:教育经济学的概念领会:教育经济学的基本性质(二)教育经济学的发展历史领会:教育经济学的主要发展阶段(三)教育经济学的研究方法领会:教育经济学各种方法的主要特点第二章马克思主义教育经济学思想一、学习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学习,要求理解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与教育经济学密切相关的主要理论。

《经济学》教案

《经济学》教案
重点
难点

解决方法
教学重点:基数效用论,序数效用论。需求曲线的推导。
教学难点: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替代效应;收入效应。
针对本章内容有点抽象,授课中采用启发性的传授式教学法,案例讨论教学方法、课后查找资料主动式方法进行讲述。其中边际效用分析法可采取结合案例讲述,并辅以举例生活中的简单经济现象等方式。无差异曲线可结合图形分析。
《经济学基础》教案
教案专用页
本单元标题:第一章 经济学导论
课时
4




本章教学要使学生掌握稀缺性、选择的含义,以及这两个概念与经济学的关系,西方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是资源配置与资源利用问题,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含义;了解西方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与分析工具,西方经济学发展与演变的历史,学生一般了解就可以,不必作为重点。
对重点内容可通过提醒、重复、红笔书写的方式讲授,对于难点概念要求同学做笔记,并提问。
在语言上使用贴近同学的语言,在内容上通过举生活事例、探讨问题的方式对概念进行学习以实现师生互动。
课外作业与要求
见课后习题与补充作业
参考资料
萨缪尔森等,《经济学》,人民邮电出版社,2005;《寓言中的经济学》梁小民著;《应该读点经济学》常青著;《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李宝元等译;《经济学原理》上下册 作者:(美)曼昆 出版社:三联书店/北京大学:梁小民 译
知识目标
理解平均成本曲线与边际成本曲线的关系以及利润最大化的含义等。
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成本和收益的有关概念,平均成本、边际成本有关概念及其关系。
教学方法
授课中采用启发式的传授式教学法、案例讨论式教学法、课后查找资料主动式方法进行讲述。
采用举例、说明、图形描述、归纳总结等分析方法。

第一章经济学导论教案

第一章经济学导论教案

浙江长征职业技术学院教案第一章经济学导论教学目的1.(对学生知识掌握的要求)1.知识要求:了解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基本内容,熟悉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和工具2(对学生能力培养的要求).:能够分析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区别实证性和规范性的问题。

3(对学生素质教育的要求).:具备学习经济学的兴趣。

掌握学习要点规定的内容。

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本章的重点包括:资源稀缺性、资源的配置与利用。

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

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含义。

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关系。

2.教学难点:1、资源稀缺性 2、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关系。

教学方法;1、讲授2、案例3、讨论课时;3课时教学内容第一章经济学导论第一节为什么要学习经济学第二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定义第三节资源配置和经济体制第四节经济学的基本内容第五节经济学的主要分析方法(主要知识点和教学过程设计)第一节为什么要学习经济学要学习经济学的理由很多,我们选择比较重要的几点;可以举很多各方面的例子一、学习经济学是进一步发展、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

二、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要求我们学好经济学。

三、学习经济学是专业学习和今后工作的需要。

四、学习经济学也是我们日常生活的需要。

五、学习经济学有助于我们培养新的思维方式。

第二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定义一、人类社会所面临的基本经济问题以下几个问题是任何社会、任何时代、任何国家都必须要面临的问题。

1.生产什么?生产多少?这个问题的实质是效益问题。

2.如何生产?这个问题的实质是效率问题。

3.为谁生产?这个问题实质是社会公平问题。

以上三个是我们所称的资源配置的基本问题。

接着它又引出另外三个重要的问题4.全社会的资源充分利用与否——社会资源充分就业问题?是否存在一些闲置未用的被浪费的资源。

5.货币购买力与储蓄不变还是下降?这是通货膨胀问题。

6.生产能力增长还是不变?是经济增长问题,在长期内,产品与劳务的生产能力是否增长了。

第一章_教育经济学的形成和发展

第一章_教育经济学的形成和发展

第一章教育经济学的形成和发展第一节早期的教育经济思想一、教育经济思想的萌芽教育经济学作为一门学科产生之前,人们关于教育与经济相互关系的思想在古代早已萌芽。

例如在我国,人们很早就认识到发展教育是使经济发展、国家富强的条件之一,先秦诸子都有这类思想。

春秋初期齐国的政治家、思想家管仲(公元前725——前645)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创始人孔子(公元前551——前479)春秋战国之际,思想家、政治家、墨家学派创始人墨翟(约公元前468——前376)战国时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孟轲(约公元前327——前289)在西欧,有关教育经济的朴素思想,早在古希腊的柏拉图(公元前427——前347)那里就有过论述。

上述政治家、哲学家和教育家尽管在实践中看到了教育对生产所起的作用。

但是,在漫长的前资本主义社会,由于生产力水平和科学技术水平的低下,生产劳动还基本上处于简单体力劳动阶段,劳动工具的物质技术性质还更多地依靠劳动者的个人体力和经验技能来体现,知识和科学在生产中的应用还非常薄弱,自给自足的个体自然经济还居统治地位。

因而,人们还不可能充分认识教育在促进经济发展和增加社会财富上的意义,从而不会形成较完整的教育经济思想体系。

二、古典经济学家和庸俗经济学家的教育经济思想马克思主义产生之前的古典经济学,是代表资本主义上升时期新兴资产阶级利益、具有一定科学成分的经济理论体系。

它产生于17世纪下半期新兴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成长时期,完成于19世纪初期的英国和法国。

这一时期,正值资本主义从工场手工业向机器大工业的转变。

机器大工业生产的发展,一方面,要求通过教育提高劳动者的素质,掌握科学知识和生产技能;另一方面,要求通过教育把科学技术转移到生产过程中去,成为现实的生产力,从而使教育成为发展生产的重要因素。

古典经济学的最大贡献在于奠定了劳动价值理论的基础,他们正是从劳动价值论出发,看到教育的经济价值,提出了一些教育经济思想。

经济学1第一章经济学导言

经济学1第一章经济学导言
技术效率、配置效率、动态效率
生产可能性曲线
☺一个社会无法拥有他想要
生产可能性边界
拥有的一切东西,这要受 到资源及可利用的技术的
制约。☺当社会生产效率的充
Y E
分就业状态,当处在生产可
C●
能性边界以内时,表示社会 未能充分利用资源,即存在
闲置资源,也就是存在失业.
实证分析:研究经济运行过程本身的内在规律,并根 据这些规律分析和预测经济主体的经济行为,它通过 研究要回答“it is…”.
规范分析:以一定的价值判断为基础,提出某些标准 作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标准,并研究如何才能符 合这些标准,它要回答“it should be…”.
(一)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
经济学1第一章经济学导言
本课件PPT仅供大家学习使用 学习完请自行删除,谢谢! 本课件PPT仅供大家学习使用 学习完请自行删除,谢谢! 本课件PPT仅供大家学习使用 学习完请自行删除,谢谢! 本课件PPT仅供大家学习使用 学习完请自行删除,谢谢!
第一章 导 言
一、经济学的对象 二、经济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三、象经济学家那样思考问题
因。
(4)研究方法是总量分析。
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 的联系
1.整体与整体由以构成的个体之间的关系。
2.两者是互为前提互相补充的。
3.使用同样的分析方法。
4.微观经济学是宏观经济学的基础。
二、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一)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 (二)边际分析 (三)均衡分析 (四)经济模型
(一)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
#关于理性人的假设
广义而言理性指的是一种行为方式,他同 在给定条件或约束下最有效地实现预期目标相 关。具体地讲,理性大致有以下三项内容: (1)存在一组可供选择的备选或替代方案; (2)每一种方案均对应着某种特定的预期净 收益或满足程度或目标实现程度; (3)人们总是选择那个能够带来最大预期净 收益的方案。 (西蒙,1964)

教育经济学-期末重点

教育经济学-期末重点

第一章绪论1、教育经济学学科产生的理论根源:解开经济增长计算过程中的“经济之谜”,20世纪初到中叶,美国运用传统的计量经济增长的方法计算国民经济增长额,出现了剩余因子,即“经济之谜”。

2、舒尔茨(填空)舒尔茨是西方人力资本理论和教育经济学理论基础的奠基人。

他的理论研究主要涉及农业经济、人力资本理论和经济发展理论三个方面舒尔茨不仅在西方教育经济学的理论观点和理论基础研究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而且在教育经济学计量方法方面也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3、韦锥他于1962年出版了最早以“教育经济学”命名的专著,曾有人认为他的这本专著是教育经济学形成的标志。

4、斯特鲁米林:于1924年在苏联《计划经济》杂志上发表了《国民教育的经济意义》一文,这是世界上第一篇用数量统计的方法,用数量化语言专门论述教育经济意义的论文。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教育经济思想1、社会主义教育经济学是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指导的。

这是社会主义教育经济学的基本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

2、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所谓生产劳动是指可直接生产使用价值的物质生产劳动。

包含两层意思:①生产的是使用价值,是维护社会生产劳动继续进行的劳动、维护劳动能力再生产的劳动;②是物质生产劳动,是人与自然间的过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引起、调整和控制人与自然的相互作用,其内容是物质变换,其结果是物质产品。

总之,凡是直接从事物质生产的劳动,才属于生产劳动的范畴。

3、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的理论、关于生产劳动概念所辖的范围,观察教育劳动的性质以及教育投资的性质,可以得出如下论点:①教育劳动是一种劳务性或服务型的劳动②从扩大了的生产劳动概念角度来看,教育是培养不一定要亲自动手且可以远离劳动对象的生产管理人员、工程师、工艺师、设计师和技术人员的劳动。

③教育劳动对物质生产过程中劳动者的劳动能力的生产和科学知识形态生产力的发展,具有直接生产的性质。

4、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再生产理论着重研究教育在社会生产力中的地位和价值,即教育在劳动力再生产中的功能和教育在科学知识形态生产力再生产中的功能。

教育经济学

教育经济学

第一章教育经济学的定义:是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中孕育出来的一门新兴交叉学科,教育经济学致力于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中的教育发展问题,阐释经济建设和教育发展之间相辅相成的关系,揭示现代经济发展中教育与经济关系之运行规律,提供经济增长中的人力资源配置和教育发展中经济决策与管理技术。

(它是集理论与综合实践于一体,兼容规范与实证研究方法论,开拓理论新领域与提供应用技术相结合的新兴学科)。

第二章第一节早期教育经济思想:1、萌芽:(1)管仲:教育是富国强兵之道。

(教导民众制造和改进农具,传授冶炼术,齐国国力大振)(2)孔子:第一教育重要,第二先富后教。

2、古典经济学:亚当斯密(英国产业革命时期):(1)、认为劳动生产率的水平受制于人们在劳动中所表现出来的熟练、技巧、和判断力,而这又是人们受到教育和培训的结果。

(2)、明确的把人的才能和教育投入的费用看作资本。

(3)、分析了劳动者素质的低下对经济发展的阻碍作用,并由此进一步论述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3、庸俗经济学:李斯特(德国):(1)1841年《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2)、把资本分为两类物质资本和精神资本(个人固有的或个人从社会环境和政治环境得来的精神力量和体力),一国最大的消耗,应用于后一代的教育,应该用于国家未来生产力的促进和培养的。

(3)、把一国之中最重要的工作划分为精神工作与物质工作。

这两种工作是相互依存的:精神工作的成就越大,则物质财富的产量越大。

反过来,物质生产越发达,精神生产就更能获得推进。

(4)、他不仅把人的才智,而且十分明确的把人的体力都视为“精神资本”,及现代意义上的人力资本。

4、新古典学派马歇尔(英国):(1)、1890年《教育学原理》。

(2)、他一再强调教育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主张生产要素,除土地、劳动、资本外,还应该加上教育的因素。

(3)、把人的才能与其他种类的资本并列,认为他们都是重要的生产手段,都是生产力提高的因素。

(4)、人的坚强、决心、精力、和自制力是一切进步的源泉,是工业效率的基础,工业进步依赖于人们的道德、智力和才干。

教育经济学练习题

教育经济学练习题

教育经济学第一章绪论1、教育经济学是一门新兴的边缘科学,它形成于20世纪60年代,我国进入80年代才开始研究。

国外学者关于教育经济学的表述方式:日本学者认为—-——教育经济学是研究教育发展与经济发展关系的一门学科;欧美学者认为-—--—教育经济学是研究人力资本理论的一门学科;前苏联、东欧学者认为——---教育经济学是研究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相互作用的一门学科;国内学者的表述方式--—--认为教育经济学是研究教育与经济及其规律、教育与经济相互关系及教育领域内经济现象及其规律、教育领域内劳动力再生产及其作用等.2、教育经济学:是研究教育与经济相互关系及教育界领域内经济现象及其规律的一门学科。

3(为什么要学习教育经济学?)4、马克思认为:复杂劳动力的工资报酬应该是简单劳动力报酬的多倍或自乘。

5、不同形式的劳动简化比主要有这样几种:①、把复杂劳动者简化为简单劳动者,或把复杂劳动量简化为简单劳动量;②、教育程度简化比;6、为什么说研究教育劳动是教育经济学的逻辑起点?因为教育劳动是教育经济学的逻辑起点。

只有劳动,才能研究投入、产出、成本、效率.教育劳动的对象是:人的素质或劳动能力.教育劳动的结果(产品)是:人的素质的提高或劳动能力的增量.7、劳动能力的增量方式:①、从无到有从不具有某种素质或能力到具有一定的素质或能力;②、从少到多从具有一定有素质或能力到具有较高的素质或能力;8、劳动力的价值包含哪些内容:(或劳动力再生产的费用包含哪些内容)①、劳动力的含义②、劳动力再生产的条件:人的再生产或人的繁衍;教育、训练;③、劳动力再生产的费用费用包含:上下两代人的生存费用;上下两代人的教育训练费用;9、为什么要研究劳动力的再生产的费用?(研究劳动力再生产的意义是什么?)劳动力再生产的费用是确定工资标准的理论依据。

10、教育劳动能力的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简答:①、教育会生产劳动能力;②、教育可以改变人的劳动力的性质与形态;③、教育对人的劳动能力的发展具有高效性和全面必性;论述:①、教育会生产劳动能力;教育的对象是劳动能力,结果是能力的增量;②、教育可以改变人的劳动力的性质与形态;性质指劳动能力的质量和素质,改变劳动能力的性质是为提高劳动能力的质量;形态分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改变劳动能力的形态是指可以使以体力劳动为主的劳动者转变为以脑力劳动为主的劳动者;③、教育对人的劳动能力的发展具有高效性和全面必性;高效性指劳动者个休在短时间内获得能力的提高或指一个个教师可以使大量的人获得能力的提高;全面性指德、智、体、美、劳各方面的提高;11、教育在科学技术生产再生产中的作用?①、科学是间接的、潜在的生产力,具有渗透性和馈赠性;技术是直接、现实的生产力;②、教育具有生产和再生产科学和社会功能;③、教育具有把科学转化为生产技术的中介作用;④、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最有效的形式;12、生产劳动:指直接生产使用价值的物质生产劳动。

自考00451教育经济学自考重点资料自考笔记

自考00451教育经济学自考重点资料自考笔记

主编,辽宁大学出版社第一章绪论第二章马克思主义的教育经济思想第三章西方人力资本理论第四章教育与经济的关系第五章教育与科学技术的关系第六章市场经济与教育改革第七章教育结构与经济结构第八章教育投资来源及分配第九章教育投资比例第十章义务教育投资第十一章教育成本第十二章教育经济效率第十三章教育规模经济第十四章教育经济效益动及其报酬经济学是在20世纪(C)。

A.60年代B.70年代C.80年代D.90年代1.2.日本学者认为,教育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是从(A)。

A.投资角度B.效益角度C.效率角度D.微观角度1.3.欧美学者认为,教育经济学是研究(D)。

A.教育发展与经济发展B.教育投资与教育收益C.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相互作用的表现特点D.人力资本理论1.4.教育与生产力具有直接关系,教育具有生产性,教育投资是(B)。

A.收益性投资B.生产性投资C.消费性投资D.以上答案均正确1.5.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为取得同样的教育成果,教育资源占用和消耗的程度即是(D)。

A.教育投资B.教育经济效益C.教育资本D.教育经济效率1.6.教育经济学各种概念中,西方教育经济学经常使用的概念是(A)。

A.教育资本B.人力资本C.教育投资D.教育收益1.7.关于教育经济学的各种著作,学科体系教育味道比较浓,适合于教育系统教学使用的是(C)。

A.《教育经济学》B.《教育经济学论》C.《教育经济学概论》D.《人力资本论》1.8.在我国国内有一定影响的教育经济学著作是(A)。

A.《教育经济学》B.《教育经济学概论》C.《人力资本论》D.《教育费用》1.9.标志着现代教育经济学学科萌芽起点的研究的是(D)。

A.1965《教育经济学》的出版B.1935年J·R·沃尔什《人力资本观》的发表C.1961年舒尔茨《人力资本投资》的出版D.1924年C·T·斯特鲁米林《国民教育的经济意义》学术论文的发表1.10.中国教育经济学筹备组在安徽省黄山召开学术讨论会暨研究成立大会是在(B)。

经济学原理知识点总结

经济学原理知识点总结

经济学原理名词解释第一章1.稀缺性:社会拥有的资源是有限的,因此不能生产人们希望用油的所有物品与劳务2.经济学:研究社会如何管理自己的稀缺资源3.效率:社会能从稀缺资源中得到的最大利益4.平等:讲这些资源的成果平均地分配给社会成员5.机会成本:为了得到这种东西所放弃的东西6.理性人:能系统而由母的的尽最大努力去实现目标7.编辑变动:对现有行动计划的微小增量调整8.激励:引起一个人做出某种行为的某种东西9.市场失灵:市场本身不能有效配置资源的情况10.外部性:一个人的行为对旁观者福利的影响11.市场势力:单个人或者一小群人不适当地影响市场价格的能力12.生产率:每一单位劳动投入所生产的物品与劳动数量经济学十大原理1、人们面临权衡取舍2、某种东西的成本是为了得到它所放弃的东西3、理性人考虑边际量4、人们会对激励做出反应5、毛衣可以使每个人的状况都变得更好6、市场通常是组织经济活动的一种好方法7、政府又是可以改善市场结果8、一国的生活水平取决于它生产物品与劳务的能力9、当政府发行了过多的货币时,物价上升10、社会面临通货膨胀与事业之间的短期权衡取舍第二章要点1.循环流向图,见书20。

在这个模型中,经济由两类觉得这,家庭和企业组成,2.物品与劳务市场上,家庭是买者,生产要素市场上,家庭是卖者3.生产可能性边界:一个图形,标明在生产要素和生产技术既定时,一个经济所能生产的产出。

大炮与黄油4.微观经济学:研究家庭和企业如何做出决策,以及他们如何在特定市场上相互影响5.宏观经济学:研究整体经济现象6.关于世界的表述有两种类型:一,实证表述:描述性的,关于世界是什么样子的表述;二,规范表述:关于世界应该是什么样子的表述第四章供给与需求的市场力量1.某种物品与劳务的买者与卖者组成的一个群体2、竞争市场:有许多买者与卖者,以至于一个人对市场价格的影响微乎其微的市场3、完全竞争的市场具有的两个特征:可供销售的物品是完全相同的;买者与卖者众多以至于任何一个买者或卖者无法影响市场价格,此时他们被称为价格接受者4、垄断者:一些市场只有一个卖者,由他决定价格5.需求量:买者愿意并且能够购买的该种物品的数量6.需求定理: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价格上升,该物品的需求量减少,价格下降,需求量增加7.需求曲线:把价格与需求量联系一起的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8.市场需求:所有个人对某种特定物品或劳务的需求的总和9.需求变动:需求曲线向右移动为去求增加,向左移动为需求减少10.影响需求量的因素:价格11.影响需求的因素:收入,相关物品的价格,嗜好,预期,买者数量12.供给量:卖者愿意并且能够出售的该种物品的数量13.供给定理:在其他条件不变时,一种物品价格上升,该物品的供给量增加,一种物品价格下降,该物品供给量减少14.供给变动:供给曲线向右移动,为供给增加,供给曲线向左移动,为供给减少15.影响供给的因素:投入品的价格,技术,预期,卖者数量16.分析均衡变动的三个步骤:一,确定该事件是使供给曲线移动还是使需求曲线移动,还是两者都移动;二,确定曲线移动方向;三。

教育经济学

教育经济学

《教育经济学》辅导纲要第一章教育经济学概论主要内容:1、教育经济学的形成2、教育经济学的发展3、教育经济学的对象和方法重点掌握:1、马克思、恩格斯教育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有:①教育与经济的辨证关系。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它决定着人类的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也决定着教育及其发展。

②教育的社会经济功能。

马克思是把教育的社会经济功能放在社会再生产中加以考察的,指出教育会生产劳动能力,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重要手段。

③劳动价值论与教育的社会经济效益。

马克思在揭示劳动二重性]的基础上所创立的科学的劳动价值论,为我们科学地计量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计量教育的社会经济效益指明了方向。

教育之所以能促进经济增长,带来社会经济效益,其直接的原因就在于教育可以生产和提高劳动者的劳动能力,可以把简单劳动变为复杂劳动,从而可以创造更多的价值。

2、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教育经济学得以产生和发展的历史条件是:第一,二战后科学技术和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科学技术和教育的迅速发展,使得其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战略地位日益提高,并成为社会生产和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由此就为教育经济学的产生提供了深厚的社会基础。

第二,现代西方增长经济学和发展经济学的理论发展,在其发展和深入研究的过程中,都遇到并提出了人力资本问题,都强调了教育对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作用。

3、人力资本理论的主要内容是:全部的资本概念应该包括人力资本和物力资本,人力资本主要指凝聚在劳动者身上的知识、技能及其所表现出来的劳动能力,这是现代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是具有经济价值的一种资本。

人力资本是社会进步的决定性因素,但人力资本的取得不是无代价的,需要耗费稀缺资源。

人力资本是投资的结果,掌握了知识和技能的人力资源是一切生产资源中最重要的资源。

人力资本投资是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是人类增进福利的一条重要途径。

人力资本投资是效益最佳的投资,人力资本投资的收益率高于物质资本投资的收益率。

经济学原理第一章习题及答案

经济学原理第一章习题及答案

第一章导言一、单项选择题1、下列哪一种情况涉及权衡取舍()A、买一辆新汽车B、上大学C、星期天上午看一场足球比赛D、睡午觉E、以上各项都涉及2、之所以要权衡取舍,是因为欲望是无限的,而资源是()A、有效的B、经济的C、稀缺的D、无限的E、边际的3、经济学研究()A、如何完全满足我们无限的欲望。

B、社会如何管理其稀缺资源C、如何把我们的欲望减少到我们得到满足时为止D、如何避免进行权衡取舍E、社会如何管理其无限的资源4、除非一种行为满足下列条件,否则理性人就不会行事()A、可以为某人赚钱B、符合伦理道德C、产生了大于边际利益的边际成本D、产生了大于边际成本的边际利益E、以上每种情况都不是5、提高税收并增加福利支付()A、证明了存在免费午餐B、减少了市场势力C、以损害平等为代价提高了效率D、以损害效率为代价改善了平等E、以上每一种情况都不是6、假设你捡了20美元。

如果你选择把这20美元用于看足球比赛,你看这场比赛的机会成本是()A、没有,因为你捡到了钱B、20美元(因为你可以用这20美元买其他东西)C、20美元(因为你可以用这20美元买其他东西)加上你用于看比赛的时间的价值D、20美元(因为你可以用这20美元买其他东西)加上你用于看比赛的时间的价值,再加上你在看比赛中买饭的成本E、以上每一项都不是7、对外贸易()A、使一国能以低于自己在国生产一切东西时的成本拥有种类更多的物品B、使一国可以避免权衡取舍C、使一国可以更平等D、提高了资源的稀缺性E、以上每一项都不是8、由于人们会对激励作出反应,如果会计师的平均薪水增加50%,而教师的平均工资增加20%,我们可以预期()A、学生将从教育专业转向会计专业B、学生将从会计专业转向教育专业C、上大学的学生少了D、以上每一项都不是9、以下哪一种活动最可能产生外部性()A、学生坐在家里看电视B、学生在宿舍里聚会C、学生为了娱乐而读小说D、学生在学生会吃汉堡包10、以下哪一种东西产生的外部性能力最小()A、香烟B、音响设备C、防止疾病的疫苗D、教育E、食物11、以下哪一种情况描述了最大的市场势力()A、一个农民对谷物价格的影响B、沃尔沃对汽车价格的影响C、微软对台式电脑操作系统价格的影响D、一个学生对大学学费的影响12、下列哪一种关于市场经济的表述是正确的()A、市场参与者仿佛由一只“看不见的手”指引行事,产生了使社会福利最大化的结果B、税收有助于沟通生产者与消费者的成本与利益C、在有足够大的电脑时,中央计划者可以比市场更有效地指导生产D、市场体制的力量倾向于在消费者平等地分配资源13、美国工人享有高生活水平是因为()A、美国的公会维护了高工资B、我们保护自己的工作免受国外竞争C、美国有高的最低工资D、美国工人的生产率高E、以上每一项都不是14、高而持久的通货膨胀原因是()A、公会使工资增加的太多了B、石油输出国组织使石油价格上升的太多了C、政府增加的货币量太多了D、管制使生产成本增加的太多了15、在短期()A、通货膨胀提高会暂时增加失业B、通货膨胀下降会暂时增加失业C、通货膨胀和失业是无关的D、经济周期被消除了E、以上每一项都不是16、你根据销售额为2000美元的估算花1000美元盖了一个热狗店。

教育经济学作业参考

教育经济学作业参考

第一章:教育经济学研究对象、内容、方法。

第二章:1、教育的经济功能。

2、沃尔什“现值折算法”的三个假设前提。

第三章:1、人力资本的概念。

2、人力资本与物力资本的区别和联系。

3、人力资本理论的主要内容。

4、教育在人力资本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

第四章:1、经济对教育发展的制约作用。

2、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含义。

3、经济发展的衡量指标。

4、教育结构包括的内容。

5、产业结构如何制约教育的专业结构。

第五章:1、教育需求和教育供给的概念。

2、需要和需求的区别。

第六章:1、教育投资的性质和特点。

2、教育投资合理负担的原则。

第七章:1、什么是教育投资比例,确定教育投资比例的必要性。

2、影响教育投资的诸因素。

第八章:1、教育资源利用效率的含义。

2、提高教育资源利用效率的途径。

第九章:1、教育成本、教育间接成本的概念。

2、教育成本的核算程序。

第十章:1、教育经济效益的概念和类型。

2、余数分析法的计算过程。

3、劳动简化法的计算过程。

第十一章:1、希克斯—马歇尔派生需求定理。

2、教师劳动的特点及形态。

3、影响教师工资的主要因素。

4、提高教师待遇必须坚持的三原则。

第十二章:1、学生资助的含义、来源及意义。

2、学生贷款制度存在的问题。

第十三章:1、教育发展的战略目标及措施。

2、教育发展的两种形式。

3、教育与经济、社会非协调发展的表现。

4、二元经济结构对教育发展的影响。

参考:第一章:教育经济学研究对象、内容、方法。

研究对象:马克思主义教育经济学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方法论基础,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阐述教育与经济之间的关系的原理和规律。

同时,它根据设定的前提,运用数量分析方法,对数据资料进行计算、分析,检验有关教育与经济之间的关系和预测这一关系的变动趋势。

教育经济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有:教育与经济的关系的表现形式及规律性;教育的投资方向及内部结构;教育领域中劳动的特点与分配原则;教育投资的经济效果;教育经济学的方法论等。

范先佐:教育经济学

范先佐:教育经济学

教育经济学——范先佐著(1999年12月第一版)一、目录第一章教育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第一节早期的教育经济思想第二节教育经济学的形成第三节教育经济学的发展第二章教育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第一节教育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基本内容第二节教育经济学的研究方法第三节我国教育经济学的形成和发展第三章教育与经济发展第一节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第二节教育与经济发展第三节教育、劳动力与经济增长第四章教育与人力资本形成第一节人力资本及其在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第二节人力资本理论评说第三节教育在人力资本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第四节我国人力资本发展的若干问题与对策思路第五章教育供给与需求第一节教育与劳动力供求第二节教育供给与需求第三节教育供求的矛盾运动及其调节第六章教育与就业第一节就业问题存在的客观必然性第二节教育在解决就业问题中的作用第三节我国教育结构的改革和发展第七章教育投资的负担第一节教育投资的性质与特点第二节教育投资的合理负担与补偿第三节我国教育投资负担与补偿模式的构建第八章教育投资的合理比例第一节教育投资的外部比例第二节教育投资的内部比例第九章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第一节教育资源利用效率的含义第二节教育资源利用效率的考核与评估第三节教育资源的浪费第四节提高教育资源利用效率的途径第十章教育成本与效益第一节教育成本概述第二节教育效益分析第三节教育效益的计量第四节关于探讨我国教育经济效益计量方法的思考第十一章教师的劳动与报酬第一节教师劳动的性质和特点第二节教师的职责与任职条件第三节确定教师劳动报酬的理论依据和原则第四节我国现行的教师工资标准第五节改善和提高教师的经济待遇第十二章学生资助制度第一节学生资助制度的含义、来源及其作用第二节学生资助制度的形成和发展第三节我国学生资助制度分析第四节进一步完善我国学生资助制度的对策思路第十三章教育发展战略的选择第一节二元经济结构与教育发展战略的选择第二节现代经济社会的转型与教育发展战略的选择第三节教育发展战略的选择与确立所应遵循的原则第四节面向21世纪的中国教育发展战略选择二、教材主干内容走近教育经济学:教育经济学是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中孕育出来的一门新兴边缘学科,它致力于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中的教育发展问题,阐释经济建设与教育发展两者之间相辅相成的关系,揭示现代经济发展中教育与经济关系之运行规律,提供经济增长中的人力资源配置和教育发展中经济决策与管理技术。

教育经济学(靳希赋)读书笔记 第一章

教育经济学(靳希赋)读书笔记 第一章

第一章:绪论1.知识概念图2.内容精要学科性质:○1经济学:对财富的生产,分配和消费的社会研究。

(稀缺资源效益的最大化,人类做出最优的选择)a.经济理性人。

b.效益最大化(边际效益)。

c.机会成本。

○2教育学:研究人类教育现象及其一般规律的科学。

○3教育经济学:部门经济学。

主要是运用经济学的规律和理论,以及经济学的计算模式和方法,观察研究教育部门中的经济问题,经济现象和经济规律。

(最大贡献:把经济学的数量计算方式引入教育学中)学科研究对象:研究教育与经济的相互作用,以及教育领域的经济现象和规律,并用数量形式来表示。

○1教育与劳动在生产○2教育与人力资源开发○3教育与智力开发,科技发展○4数量统计和计算方法学科体系:○1研究对象,内容方法及学科历史。

○2学科确立的理论基础。

○3宏观层面阐述教育与经济的关系。

○4微观层面的教育与经济。

○5人力资源配合及报酬。

○6教育事业的发展规模速度,规划制定及教育未来发展的战略问题。

研究方法:○1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2经济分析法○3教育研究法○4经济计量法和教育统计法(数量方法)○5比较方法○6概算法(估算法,简化法)研究原则:教育经济学必须以科学的认识论和辩证法为基础。

○1学科思想性与学科科学性相结合的原则。

○2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3批判与吸收相结合的原则。

学科的兴起与开拓:○1理论根源:西方教育经济学是社会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新的经济理论影响下的产物。

(西方人力资本理论是教育经济学产生和形成的直接理论来源。

计量经济学的进步与发展直接导致了西方经济学的诞生。

)○2社会条件:教育经济学的产生,是以现代生产发展和科技进步为其社会条件的。

○3国际政治背景:西方教育经济学的研究与建立反映了资本集团的经济利益和要求。

学科的发展历史:○1萌芽时期:苏联的斯特鲁米林—1924《国民教育的经济意义》美国哈弗大学教授沃尔什—1935《人力的资本观》○2形成时期:英国韦锥—1962《教育经济学》初步形成的标志国际经济学会讨论—1963《教育经济学选集》舒尔茨,丹尼森。

自考00451《教育经济学》考前复习重点(保密资料)

自考00451《教育经济学》考前复习重点(保密资料)

《教育经济学》考前复习资料第一章绪论知识点1.教育经济学的概念【P68】【名词解释】教育经济学是研究教育与经济相互作用以及教育领域内经济现象和规律,并且要用数量的形式来表示的一门边缘学科。

知识点2.教育投资的含义【P68】【名词解释】教育投资,也称教育投入、教育资本、教育经济条件等,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根据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向教育领域内投入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总和及其货币表现。

知识点3.教育效率的含义【P68】【判断、名词解释】教育效率又称教育经济效率、教育机构内部效能、教育资源利用效率等,是指教育投入与教育产出之比,即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为取得同样的教育成果,教育资源占用和消耗的程度。

知识点4.教育收益的含义【P68】【判断、名词解释】又称教育社会经济效益、教育社会经济价值、教育经济收益等。

是指教育领域内劳动消耗同教育所得到的经济报酬在数量上的对比。

知识点5.教育经济学的研究范方法有哪些?(1)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2)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方法;(3)经济分析法;(4)教育研究法;(5)经济计量法和教育统计法;(6)比较研究法;(7)概算法。

知识点6.教育经济学在西方萌芽于20世纪20年代,产生于50年代,形成于60年代,发展于70年代。

【P73】【单选、判断】知识点7.标志着现代教育经济学学科萌芽起点的研究,是前苏联C·T·斯特鲁米林于1924年写的《国民教育的经济意义》学术论文。

【P74】【单选、判断】知识点8.西方“人力资本论理论“是教育经济学产生和形成的直接理论来源。

【P74】【单选、判断】知识点9.西欧北美各国最早讨论教育经济意义的论文,是美国哈佛大学教授J·R·沃尔什于1935年撰写的《人力的资本观》,他主要采用的是”现值折算法“。

【P75】【单选、判断】知识点10.20世纪70年代之后,教育经济学学科发展的特点有哪些?【P76】【简答】(1)研究的内容及范围有了很大的拓展;(2)出现了许多新的研究课题,重视研究教育对社会需求和职业岗位的适应问题;(3)在研究工作组织方面,国际性研究组织与机构不断增加,许多国家孩子高等学校设立专题性研究组织、学会及机构;(4)在具体计算方法研究方面,数量化、定量化以及数学模型设计等计量方法继续被重视并且有了计算方面的专著;(5)国际上许多国家大学里开设了“教育经济学”课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这是各国教育发展中经常遇到的,不易解决
的经济和社会重大问题。
(六)教育产出和教育资源利用效率与效 益
教育经济效益:又叫教育经济收益、教育经济收 效等,指教育领域内劳动耗费同教育所得到的经 济报酬在数量上的对比。简单讲,是把社会向教 育的投资或依赖这种投资所得到的国民收入加以 比较,所得到的国民收入抵消教育投资后所剩下 的余额。
①20世纪80年代以来发 展中国家教育投资趋势 的研究; ②大、中、小学教育投 资比例的变化趋势; ③教育投资与经济增长 的相关关系。
二者是教育经济学研究中常用的方法
动态分析的目的?
随着时间的变动,寻找事物或现象的变化规律, 或预测某些教育经济现象在未来一定时间内的 发展变化。
1
4、宏观分析与微观分析相结合

4、对受教育者及其家庭进行教育投资决策 的作用
有人说,中国的高等教育是全世界最贵的教育, 对此,你做过考证吗?同意吗?
1

5、对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的作用
培植
人力资源开发
培养
配置
第二节 基本内容和研究方法
一、基本内容 二、研究方法
一、教育经济学研究的基本内容


(一)教育和经济的相互关系和作用 1、经济对教育的决定和制约作用 2、教育对经济发展的促进和制约作用
(四)教育体制和经济体制
体制问题的实质:

资源配置方式问题。关系着稀缺资源如何合理 有效地分配和使用。教育经济学要研究教育体 制和经济体制的关系。
教育财政体制 教育投资体制 招生体制 分配体制 办学体制
教育体制包括

(五)教育投入和教育资源配置
又称教育投资、教育成本、教育经济条 件、教育资源等,指一个国家、地区和 单位,根据教育发展的需要,向教育领 域内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总和及 其货币表现。

③在教育投入不足的情况下直接导致教育质量下降 ④使教育管理工作复杂化,增加管理难度。
一是教育促迚经济的发展;
教育经济学将深刻 揭示教育和经济的 相互关系及其规律
二是教育的发展要受经济 发展的制约。
•只有二者发展相适应才能使二者持续稳定发展

3、可以促进教育工作数量化,防止教育工作的 盲目性、随意性,减少浪费,提高效益,使教育 行政干部明确提高办学效益的途径与方法,提高 管理水平。
第一章 教育经济学概述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1
研究对象 基本内容和研究方法 教育经济思想的发展 产生和发展
教学要求:识记本章的基本概念;明晰
教育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主要内容和研究 方法;掌握学科发展的历史及其与临近学 科的关系。
教学重点:研究对象、主要研究内容

教学难点:教育经济学家思想学说的现实 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以上是教育经济学研究的对象。

总之,教育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运用经济 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教育领域中的经济 问题、经济现象、经济规律以及教育和经 济的相互关系,幵且用数量的形式来表示 的一门边缘学科。
二、学习和研究教育经济学的意义




1、可以使人们认识到教育在经济发展中的战略地位, 推动教育事业发展,充分发挥教育在经济活动中的 作用,提高教育的社会经济功能和效益。 具体表现: ①可以改变人们的传统教育观念,改变人们把教育 仅仅看着是“消费事业”、“福利事业”和“行政 事业”等旧观念,树立起“教育发展、教育改革、 教育创新、教育市场”,以及“竞争意识、效益原 则”等新观念; ②充分认识教育对人力资源开发、智力开发、智力 投资所具有的特殊意义,教育与生产力有直接关系, 教育具有生产性,教育投资是生产性投资。
3)经济规律在教育领域的作用和特点 在不同生产方式中,有不同的经济规律。


在社会主义生产方式中,社会主义经济规律在教育领域 中的作用及特点,是教育和经济相互关系的一个重要方 面。如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决定教育的内容和目的, 价值规律决定教育部门必须运用价值杠杆来计量培养人 才的费用,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高办学效益。
节 约


2、教育和经济的关系
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教育在社会再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
教育的基本功能: 生产人的劳动能力
这决定了教育在社会再生产中具有重要地 位和作用,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手段, 是社会再生产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是扩 大再生产的前提条件。
1

2)教育与经济相互制约、相互作用
教育的发展
第一节 研究对象

一、研究对象 二、学习研究教育经研究对象
教育经济学是运用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教育 和经济的关系及其变化发展规律,研究教育领域中 资源的优化配置与投入产出规律的科学。 研究重点 是教育领域中稀缺资源的筹措、分配 和使用结果,并致力寻求提高教育资 源使用效率与效益的有效途径。


教育的进行必须投入一定量的社会劳动和社会资源, 在市场经济下表现为教育投资,是教育的物质基础。
①教育投资的来源、负担、结构组
对此,教育经 济学要研究:
成。 ②要研究一个国家一定时期内一定 经济发展水平下,教育投资在国民 生产总值中的比例,以及在教育投 资总量中,教育投资于三级教育的 合理比例与有效使用问题。
教育经济学
教育学院 全校公选 36学时 2学分




第一章教育经济学概述(5学时) 第二章教育与人力资本(4学时) 第三章教育结构与经济结构(2学时) 第四章教育成本与管理(4学时) 第五章教育投资来源、分配与管理(5学时) 第六章教育投资的合理比例(3学时) 第七章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3学时) 第八章教育收益(5学时) 第九章教师劳动与教师工资(4学时)
1


教育投资的需求和供给取决于哪些因素?
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科技发展水平、国家地区和人民生活的富 裕程度、教育和经济的联系程度等。
3、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相结合
对某一时期的教育经济现 象做分析考察,对其状况 和特点做出分析和结论。 如: ①某国、某地、某年按人 口平均教育投资量分析; ②某年某地在校生均教育 经费的比例分析; ③某年按人口平均国民生 产总值与教育投资相对量 的分析等。 对教育和经济的发展过程、 运动变化做分析,考察教育 和经济发展变化趋势。如:
总之,教育经济学是运用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教育领域中的经济问
题和经济现象以及教育与经济关系的一门学科。那么,又如何理解教育和 经济的关系呢?
(二)教育与经济的关系 1、教育和经济的含义


1)教育
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是教育者根据 一定的目标,有组织、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 者传授知识技能,发展其智力、体力、培养其思想 品德的活动。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是教育经济学的基本理论问题,是教育经济学其他问题的理论基础。
西方教育经济学在 这方面讨论的重点

教育对受教育者个人的经济收益 教育对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作用
1
我国2005年11月份的统计表明,受教育年限 每增加1年,其年收入增加700多元。
(二)教育和经济联系的基本途径
教育和经济联系 的基本途径
二、研究方法

1、调查和统计方法 2、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 3、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相结合 4、宏观分析与微观分析相结合 5、比较分析方法
1、调查和统计方法
• 收集和占有资料的基本方法。 ①收集大量教育与经济的原始资料 ②再分析、比较和整理,找出教育和经 济的联系
2、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
教育经济学重点研究: 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益;社会和个人的经济收益,包括二者的评
价指标、计量方法、影响因素和提高途径等。
• (七)教师的供求、流动及其调节机制
• 教师是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基本投入要素——劳动 力和专门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 • 教育经济学要研究与经济发展,教育发展相适应 的教师工资、教师供求与合理配置等问题。 • 问题:教师的供求、流动受哪些因素的影响? • 1、经济规模、速度、结构和发展水平。 • 2、教育规模、速度、结构和发展目标。 • 3、教育的地位和作用。 • 4、教师职业的地位,收入水平,职业声望等。
我国的实际情况是: ①各级各类教育投资短缺。尤其是中小学 教育投资不足。如《法晚》2006年2月25日转载《东

方早报》报道。全国有113个县区小学,142个县区初中 生预算内公用经费为0。

②在各级各类教育中教育投资利用效率不高,人 力、物力、财力浪费现象严重。
2
教育经济学微观方面的研究包含了有关校内资源如何配置 等方面的内容,教育经济学的研究为教育管理提供了经济 管理上的方法论基础和经济规律等方面认识论基础,许多 研究成果被学校管理者直接采用。
问题:教育的规模过大,速度过快会带来很多社会 问题,为什么? ①占用过多的社会资源,影响其他行业的发展 (世
界不少国家的经验得以证明)




②增加就业压力
如2007年新增2400万人就业,当时预计有一半左右不能就 业;2008年中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达559万左右,比2007年增 加64万,增幅12.9%,劳动部统计数据,当年实际需要大学 生社会岗位不足300万;2009年大学毕业生达611万;2010 年普通高校大学毕业生为631万人;2011年为660万。



宏观分析:
从整个社会和国家的角度对教育经济现象迚行考 察分析。
如教育与经济相互制约的研究;教育投资总量与社会经济 收益的研究;教育结构与经济结构的研究;教育的发展与 劳动力供求的研究等。



微观分析:
从某一局部出发研究教育经济问题,是对教育内 部的经济现象做分析。
如受教育者的个人成本与收益研究;学校人力资源利用效 益的研究;教学设备利用效率分析;家庭教育投资的分析 等。教育活动一般通过微观教育单位进行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