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心理学期末复习

合集下载

广告心理学期末复习

广告心理学期末复习

广告心理学期末复习一、名字解释填空题相关知识点:1.记忆——经验(过去经历过的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

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2.情感------是人对客观世界的体验,是人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的反映。

它体现了人和需要之间的关系。

3.态度-----是个人指定对象,有一定观念基础的评价性持久反应倾向。

4.能力-----是胜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得心理特征,它总是与人完成一定活动联系在一起的。

5、气质-----是组成认得个性心理特征的关于活动动力方面的特征,也是人一生下来就具有与别人不同的解剖生理上的稳定的心理特征。

6、注意------是指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7、瓦伦达心态------表现了对某一对象的集中和注意,记者指向的过程。

即排除其他干扰的过程。

8、高级情感的分类:道德感理智感美感。

9、注意的分类:有意注意无意注意有意后注意。

10、消费者主体躲避------不愿接受广告信息而产生的躲避现象。

11、投射法-------是心理学中一种内心研究法,用来探讨消费者潜在动机和情感,是一种人格测量的工具。

12、投射方法有:1.语句联想法 2.文章完成法 3.购物表法 4.绘画测验法 5.主题统觉法。

13、气质分类:1、胆汁质2、多血质3、粘液质4、抑郁质。

14、传播效果------是指受众在接受了传播媒介传递的信息后在情感、行为、态度等反面所产生变化。

15、美国路易斯1998年提出AIDA法则,他认为广告的说服功能通过广告信息刺激受众的变化。

1、引起注意2、产生兴趣3、培养欲望。

16、1903年美国西北大学心理学家W,Dscott会编出版的《广告理论》一书问世,标志着广告心理学的诞生。

17、广告心理学有什么研究方法:1、观察法2、询问调查法3、问卷调查法4、实验法5、内容分析法6、问卷量表法7、投射法。

18、人的心理现象分为:1、心理过程2、个性心理3、心理状态。

19、成功广告的心理基础:引起广告受众的注意。

广告心理学期末复习要点

广告心理学期末复习要点

广告心理学期末复习要点广告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广告对消费者心理影响的学科,它以心理学理论为基础,探索广告如何促使人们对产品产生兴趣,并最终购买。

在期末复习中,我们需要重点掌握以下几个方面的知识。

首先,消费者心理过程是广告心理学的核心内容之一。

这包括注意力、认知和评估过程。

注意力是指消费者对广告信息的选择和关注程度。

广告需要通过吸引人们的注意力来传达产品的特点和优势。

认知过程是指消费者对广告信息的理解和解释。

广告应当通过清晰明了的语言和图像来传达产品的重要信息,消费者可以将其与自己的需求和期望进行匹配。

评估过程是指消费者对广告中的产品和品牌进行评价。

广告应当通过正面的形象和权威的证明来增加消费者对产品的好感度。

其次,情感和动机对广告的影响也是我们需要重点关注的内容。

情感是指消费者对广告中的情感体验和情感内容的反应。

广告应当通过温情和幽默等方式激发消费者的情感,增强其对产品的好感度。

动机是指驱动消费者购买产品的内在激励。

广告应当通过挖掘消费者的需求和愿望,激发其购买欲望,从而促成购买行为。

再次,社会和文化因素对广告的影响也是重要的考点之一。

社会因素是指消费者所处的社会环境对广告产生的影响。

广告应当根据不同的社会群体特点和价值观,采取相应的传播方式和内容。

文化因素是指广告所处的文化背景对广告产生的影响。

广告应当尊重并融入目标文化,以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最后,伦理和道德问题也是我们需要关注的考点之一。

广告在引导消费者购买的同时也应当遵循伦理和道德原则。

广告不能误导消费者,应当真实地反映产品的特点和优势。

广告制作和传播过程中应当尊重消费者的隐私权和知情权,不进行过度的调查和侵犯。

综上所述,在复习广告心理学的期末考试中,我们需要重点关注消费者心理过程、情感和动机、社会和文化因素,以及伦理和道德问题。

通过对这些内容的复习和理解,我们将能够更好地理解广告对消费者的影响,从而更有效地运用广告心理学的知识来设计和制作广告。

广告心理学期末复习题

广告心理学期末复习题

广告心理学期末复习题考试题型:论述题,共7题,学生可选择其中的5题作答。

每题20分,共100分。

1、你如何理解广告心理学是广告学与心理学的交叉学科?(该题答案在绪论部分)广告心理学是心理学和广告学的交叉学科,是探索参加广告传播活动的人在广告活动中的心理现象及其存在的心理规律的一门学科,与心理学、广告学都有着密切的关系。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一般心理现象和心理规律的科学。

心理学的研究活动,一方面是从理论上探讨人的心理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另一方面是在各种实践领域中应用、探讨这些规律。

广告心理学把心理学的普遍规律应用于广告活动中,并探讨构成广告活动主体的人的心理现象和他们在广告传播活动中有哪些特殊的心理规律。

虽然广告心理学与基础心理学都是以人为研究对象,但心理学研究的是一般情况下的人,而广告心理学研究的是处于广告活动情境中的人。

广告心理学以基础心理学的研究为基础,但广告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丰富了心理学的学科知识,所以,广告心理学可以说是心理学在应用领域的一个小分支。

广告学是探讨广告活动现象及一般规律的科学,是对广告发生、发展的规律以及相应广告理论的揭示。

广告的目的是要对广告对象的心理与行为产生影响。

广告心理学正是在广告学所描绘的广告活动框架之下,探讨人在广告活动中产生的心理现象和心理规律,为广告活动提供理论依据。

广告学研究的广告活动过程是宏观的,而广告心理学研究的活动中人的心理是微观的。

广告学强调艺术性和科学性,广告心理学更加强调用科学的角度审视广告。

换句话来说,广告心理学是适应广告的科学性要求逐步发展起来的,为广告活动中的各种决策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实证依据。

2、简述20世纪广告心理学的发展过程。

(该题答案在绪论部分)(一)20世纪早期,受到以生产者为中心的卖方市场的限制,局限在表层的心理活动。

研究的目的是用于卖方市场,为生产者服务。

营销传播观念是“请消费者注意”。

(1)1900年H·盖尔出版《广告心理学》,开始谈到广告活动中消费者的注意、兴趣等心理现象。

广告心理学复习资料

广告心理学复习资料

注意1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执行和集中。

2:特点:指向性(在一瞬间,心理活动选择了一定对象而远离了其他对象)集中性(注意力在所指对象的保持与巩固)3广告吸引受众注意的方法:增加广告的强度;增加广告各要素之间的对比度;运用动态的广告;增强广告的新颖性。

4注意原理:新异性,强度,对比,运动,重要性感觉1人脑直接作用于人体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2特点:感受性(感觉阀限、绝对阀限、差别阀限);适应性(审美疲劳);对比性(感觉的对比);联觉(由一种感觉引起另一种感觉的心里现象。

又称通感)知觉1在感觉的基础上,通过已有的经验,对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

特点:选择性(双关性图片,双关的注意与忽略);整体性(空白的联想,标志联想);理解性;恒常性(常识来判断,形状和方向的恒常性)。

社会知觉1在人际交往中,根据认知对象的外在特征,判断和推断认知对象的内在属性的心理过程。

影响社会知觉的心里效应:晕轮效应;首因效应;近因效应;刻板效应2知觉的原理运用:主观轮廓,大小知觉,运动知觉,只觉得主动性(把不分组和成整体,不完整的变成完整的,对视知觉对象做出某种解释)记忆个体经验在头脑中积累和保存的心理过程。

记忆的过程:识记—保持—回忆根据持续时间的长短,记忆分为:瞬时记忆(0.25—2s)短时记忆(5—2min)长时记忆(一分钟以上)思维1借助语言、表象或动作实现的的对客观事物的概括的、间接地反映。

2种类1根据思维的凭借依据和解决问题的方式(具体形象思维、抽象逻辑思维)2根据思维探索答案方面的方向(聚合思维、分散思维)根据思维的创新成分(创造性思维、常规思维)创造性思维3特点:流畅性;变通性;独创性;精密性4如何运用创造性思维进行广告活动:表现形式—横向思维,求异思维,想象思维,发散思维,直觉思维。

原则—冲击性,新奇性,包蕴性,渗透性,简单性。

重要作用—选择(产生广告创意的前提)突破(创造性思维的根本手段)想象1人们对已有表象进行进行组织加工,创造新形象的过程。

广告心理 期末复习

广告心理 期末复习

广告心理名词解释阈下知觉广告:刺激对感受器来说。

有一个可觉水平,即极限水平或阈限水平。

超过该水平是阈上刺激,低于该水平是阈下刺激。

通常的广告是阈上刺激。

因为只有阈上刺激,人们才可以看见它或听见它。

相反,对于阈下刺激人们觉察不到,却仍然会有反应,这种情形定义为阈下知觉。

很多广告都是采用阈下知觉。

采用这种方式的广告就是阈下广告。

条件反射的泛化:当受试者学会对某个刺激作特定反应时,这种反应不仅可以由原有的刺激所引起,还可以有类似的刺激所引起。

这种现象称作条件反射的泛化。

泛化的程度与两个刺激的相似有密切相关,即新刺激与原有条件刺激越相似,泛化越明显:相反,两者差异越大,泛化越小。

原型启发:原型启发是一个心理学的概念,意指根据事物的本质特征而产生新的设想和创意。

原型启发是一种创新思维方法。

生活中所接触的每个事物的属性和特征在头脑中可形成“原型”。

原型指进行创造想象时对解决问题起启发作用的食物。

在创造新形象的过程中,在许多场合下,是受到原型启发而成就的。

原型启发理论有助于人们更清楚的认识创造性的思维过程,为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提供。

联觉:联觉是由一种已经产生的感觉,引起另一种感觉的心理现象。

它是感觉相互作用的一种特殊表现。

联觉现象遍及所有感觉,但是,个体之间的差异却很大:有人明显,有人不明显。

(联觉的特性对于广告的设计具有重要的意义。

)如,望梅止渴,色彩的联觉,甜美的歌声,宏亮的笑声等。

认知失谐:认知失谐通俗的讲,就是认知“反常态”。

在现实环境中,人们接触到各种各样的事物,获得了许多经验和知识。

这些熟悉的事物、知识和经验,在人的大脑会形成一定的定势,也就形成了习惯性思维。

当熟悉的事物、经验和知识突然以一种反常的方式出现时,业已形成的思维定势会被破坏,出现认知失谐的现象。

(广告中经常使用的认知失谐的策略有“反时空”、“反常态”、“反比例”等。

)认知反应理论:P136该理论的基本要点是,当接受者接受和加工传播时所产生的思想会影响说服效果。

广告心理学考试重点总结归纳

广告心理学考试重点总结归纳

广告心理学考试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5个,2分/个,共10分)1、光环效应:人们对人的某种品质或特点有清晰的知觉,印象比较深刻、突出,这种强烈的知觉,就像月晕形式的光环一样,向周围弥漫、扩散,掩盖了对这个人的其他品质或特点的认识。

①梦露的鞋子②环效应是把双刃剑2、奥卡姆剃刀:“奥卡姆剃刀”是一种“反动的”哲学。

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就是不断为这个世界增添新的内容,而“奥卡姆剃刀”却不断向我们的文明成果发出挑战,指出许多东西实际上是有害无益的,而我们正在被这些自己制造的麻烦压垮。

①把烦琐累赘一刀砍掉②享受简单的生活③如无必要,勿增实体3、皮革马利翁效应:每一个孩子都可能成为非凡的天才,一个孩子能不能成为天才,取决于家长和老师能不能像对待天才一样爱他、期望他、教育他。

①“雕像”变成“美少女”的故事②不应吝啬对孩子的赞美③学会赞赏别人4、广告心理学定义:心理学是研究人的行为与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心理现象5、AID(M)A:注意—兴趣—欲望—(记忆)—行动AIDAS:引起注意—诱发兴趣—刺激欲望—促进购买—买后满足6、广告心理学的研究方法:(猜测,考2个)①实验法:在严格控制的条件下,给被试者某种刺激,以引起他的某种行为反应,从而加以研究,找出某种心理活动的规律,或者说找出事物的某种因果关系。

②投射法:投射法是心理学研究方法之一,用来探讨消费者潜在的动机和情感,消费者首先接受一个可用多种方法解释的模糊刺激,在其作出反应时,通常会把自己隐藏起来的需要、愿望、情绪投射到对这一刺激的解释上,通过对这些反应的间接推测,我们可以了解其内心的深层想法。

③内容分析法:是一种对二手资料进行分析以揭示其中蕴含规律的方法。

7、理性广告的说服过程:(四选一)①功能一致性理论:消费者接受到广告刺激时,会把从广告中获得的产品性能方面的特点与自己心目中所期望的或理想的产品应具有的性能进行比较,从而判断广告中的产品是否与自己的期望是否相符,这一过程称为功能一致性过程。

广告心理学复习资料

广告心理学复习资料

一、广告心理学定义:就是探索广告活动与消费者相互作用过程中产生的心理学现象及其心理规律的科学。

二、心理学研究内容:1传播心理:广告作用于消费者的心理机制、媒体接触心理2.说服心理:广告诉求的心理依据、广告表现的心理规律3.相关环境影响因素:消费者的心理差异、消费者对广告的反应4.广告心理效果测定:广告构成要素与广告效果的关系、广告效果及其测量方法5.品牌心理:商品的消费心理、品牌资产6广告人创作心理:广告创作的心理活动、广告主的心理三、广告心理学的研究方法:1.实验法:分为实验室实验和现场实验。

主要用于探索心理现象之间是否存在着因果关系,2.是探讨广告传播心理机制、揭示广告活动心理规律的一种重要研究方法。

3.调杳法:调杳法是社会科学的重要研究方法。

4.内容分析法:是一种对第二手资料进行分析以揭示其中隐含的规律的方法。

四、广告心理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1.广告心理学是一门边缘交叉学科,与心理学、广告学、消费心理学等学科都有密切的关系。

2.它在吸收、引用其他学科的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逐步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五、广告心理学发展简史:1.1879年,冯特在莱比锡建立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科学心理学诞生。

2.1895年,美国盖尔率采用问卷调杳法3.1901年,斯科特提出把广告的工作实践发展成为一门学科和心理学4.1903年,斯科特出版《广告原理》,标志着广告心理学的诞生六、20世纪60年代以后广告心理学取得巨大发展的体现1.研究成果越来越丰硕2.研究机构越来越多3.研究队伍越来越庞大4.研究的领域越来越广泛5.研究方法越来越多样七、年龄差异的心理特征:八、简单的品牌选择策略:1•给商品设计一个显眼、让人爱不释手的包装2.借助于大众媒体,努力提高品牌的知名度3.选择适当的时机搞一些促销活动4.高度重视品牌产品的商店中的陈列九、复杂的品牌选择策略:重要变量:各种属性的优劣(信念评价值)和各种属性的相对重要性1.优势模式2.期望值模式3.不连续模式4.连续性模式5.编纂式模式6.理想点模式十、按理性参与程度分类消费者的购买行为:1.非理性购买:忠诚性购买行为,诱惑性购买行为,从众性购买行为2.理性购买行为3.科特勒将购买程序分为五个阶段:A.唤起需要B.资料搜寻,来源:个人来源,商业来源,公共来源,经验来源C•估计行为D.购买决定E.买后感觉十一、一种问题解决分类购买行为: 霍华德:1.例行反应行为2.有限度解决问题3广泛解决问题十二、以消费者的卷入程度分类:卷入是对产品或品牌的关心程度。

广告心理学期末重点

广告心理学期末重点

1.3 广告心理学的研究方法【P6】一、调查法调查法:是社会科学的重要研究方法,采用该方法要求预先拟好调查问题〔或问卷〕,然后通过适当的手段,让受调查者表达他们对事物、观点的态度和意见,常用于广告心理研究中,探讨人们对广告活动的意见和看法,以及广告效果。

早在1917年盖勒斯就用其研究广告对人们购置特殊品牌的影响。

二、实验法实验法:是心理学研究中的一种普遍方法,是指在控制条件下对某种心理现象进展观察的方法,其中有研究者控制的因素称为自变量或独立变量,研究者改变控制变量测得的心理活动和行为称为因变量或依存变量。

用于探索心理现象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是探讨广告传播心理机制、提醒广告活动心理规律的一种重要研究方法。

三、内容分析法内容分析法:是传播学研究中的一种重要方法,是一种对二手资料进展分析以提醒其中隐含的规律的方法。

在广告心理学研究中,它经常被用于广告活动心理策略运用以及民族心理差异的研究。

2.1 各种消费群体的心理特征【P17】一、年龄差异二、性别差异三、经济收入差异〔一〕高收入者消费特点〔高消费〕1、逐名心理;2、攀比心理;3、冒险心理;4、享乐心理〔二〕中等收入者消费特点中等收入者的经济收入大多限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他们的经济收入除了满足维持一般生活水平的需要之外,还有一定的充裕,所以他们以合理消费为特征,其在购置时:1、注重产品的用途;中等收入者的购置活动一般是在一定现实需要的驱使下进展的。

他们对产品的第一要求是具备适合他们需要的某种用途;2、品牌或产品的象征意义,每一个人都有自尊或自我显示的需要,当人们具备一定条件时,就会尽可能地满足自己的这些需要。

中等收入者由于收入有限,在商品选择时,会更加关心产品和品牌的象征意义。

〔三〕低收入者1、讲究节约;2、怕冒风险四、文化程度差异〔一〕媒体接触1、文化程度上下对接触报纸比例的影响很大,但对接触播送电视的影响相对较小;2、文化程度越高,对时事新闻的兴趣越浓,文化程度越低,对消遣娱乐方面的内容越感兴趣。

广告心理学期末复习重点

广告心理学期末复习重点

1.广告心理学:广告心理学是研究广告活动与消费者相互作用过程中产生的心理现象及其存在的心理规律的科学科学的心理观:心理是脑的机能,人的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能动的反映。

一、心理是脑的机能。

二、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三、心理的反映是主观能动的反映,不是镜子式的反映。

四、人的心理具有社会性是人类社会生活的产物,离开了人类社会,即使有人的大脑,也不能自发地产生人的心理。

-狼孩广告心理学的研究领域:1、广告作用于消费者的心理机制 2、广告诉求的心理依据 3、广告表现的心理规律4、广告媒体接触心理 5、广告构成要素与广告效果的关系 6、广告效果及其测量方法 7、消费者的心理差异 8、消费者对广告的反应 9、品牌心理广告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一、调查法 1、访谈包括结构式访谈和无结构式访谈 2、问卷调查包括(1)结构:说明、指导语、问题(2)类别:开放式、封闭式(3)注意事项:为被调查者着想二、实验法 1、实验室实验 2、自然实验三、作品内容分析法 1、确定问题 2、选择资料 3、培训人员 4、评分编码 5、统计分析实验法:指在严格控制的条件下,有目的地给被试者某种刺激,以引发他的某种行为反应,从而加以研究,找出某种心理活动的规律,或者说找出事物的某种因果联系访谈法:是通过访谈者和受访者的交谈,了解受访者对一些问题的看法、态度等的方法。

结构式访谈与无结构式访谈的优缺点对比:结构式访谈优点1谈话易控制2简练,省时3内容可量化。

缺点:1受访者处于被动2不易深入非结构式优点:1气氛轻松2受访者易吐出心中真言。

缺点:1费时费事2难以量化广告心理学的效应模式AIDA:AIDA理论是广告理论中较为经典的观点。

既可以认为是广告创作原则,也可以认为是消费者接受广告的心理过程。

AIDA就是英文Attention(注意)、Interest(兴趣)、 Desire(欲望)、 Action(行为)的头一个字母组成。

意思是广告作用于视听者的心理历程是:首先引人注意,即从周围对象中指向和集中于特定广告,接着对引起注意的广告发生兴趣,而后产生占有广告产品的愿望,最后导致消费者产生购买该广告产品所诉求的行为。

广告心理学复习资料

广告心理学复习资料

一、填空题1、20世纪初,刘易斯就总结了大众接受广告的心理历程,将其归纳为AIDA,指的是广告作用于视听者的注意、兴趣、欲望、行动这几个心理历程。

2、有人根据“桌子”这个刺激词联想到了吃饭、书桌和椅子,在这三个词语中,其中书桌是类似律。

3、视觉策略,旨在加强对广告认知的微观策略。

常用的视觉策略有:对比策略、镶嵌策略、软换策略、特征展露策略等。

二、不定项选择题1、对于吸烟者,印在香烟包装盒上的禁烟忠告往往被“过滤”掉,而戒烟者却一般容易注意到这一忠告,从注意信息的一般动机理论来看,这是因为(信息的支持性)在起作用。

2、知觉组织的特性表现为如下哪几个方面?(接近性、相似性、连续性、封闭性)3、在以下几种现象中,哪些是依据感觉信息进行知觉推论的?(A、人们在挑选服饰时,经常试一试手感,以此判断面料质地的好坏;C、挑选西瓜时,可以通过拍拍西瓜表皮听听响声来判断西瓜是否成熟;D、一般来说,人们会认为价格高的东西相对质量会比较好三、判断题1、在照度、距离和位置等发生变化的条件下,人们对物体的知觉仍旧保持不变的趋势。

知觉的这种不变性,称为颜色恒常性。

(错)2、广告上的人物,一般来说其性别和职业与广告的内容无关,不会影响广告的效果。

(错)3、在条件反射的泛化中,泛化的程度与两个刺激的相似性密切相关。

新刺激与原有刺激相似,泛化越明显;相反,两者的差异越大,泛化越小。

(对)四、名词解释1、创造想象:是指不依据现成的描述,而独立创造新形象的过程。

2、联觉:是由一种已经产生的感觉,引起另一种感觉的心理现象,感觉相互作用的一种特殊表现。

五、简答题1、认牌心理的形成与发展经历了哪些主要步骤?答:(1)知名度的获得。

即部分品牌从众多品牌中进入到“了解的”行列,于是它们获得了知名度。

(2)美誉度的获得。

即获得了知名度的部分品牌进一步深化,消费者相信它们能够提供某种利益,并产生好感,这样它们便有了美誉度,成了“可接受的”品牌。

(3)认牌购买。

广告心理学课程期末复习重点习题与解答.doc

广告心理学课程期末复习重点习题与解答.doc

2007年秋广告心理学课程期末复习重点习题与解答(客观题部分)(部分题冃后面的序号代衣该知识点所在的章节)一、填空题1.当客观刺激物作用于我们的眼睛、耳朵等感觉器官时,人的认识过程便由此开始了,它涉及到感觉、知觉、记忆、思维、___________ 等活动。

想象P32.在统计学中讲的相关,是指具有相关关系的不同现象Z间的关系程度。

相关的情况可分为三种:正相关、负相关以及____________ o零相关P263.伴随着注意的心理特征包括三个心理过程,它们是认识过程、情感过程以及o 意志过程P44.不同的人在能力、气质、性格上的特点,构成了人们心理上的差异,即个性心理特征。

P45.个性心理特征受人的需要、动机、兴趣、信念和世界观的制约。

需要、动机、兴趣、信念和世界观,又统称为个性倾向性° P46.20世纪初,刘易斯(Lewis)就注意到大众接受广告的心理历程,将其归纳为AIDA, 指的是广告作用于视听者的注意、兴趣、欲望、行动这儿个心理历程。

P97.态度理论的三相心理模型指的是态度有三个成分,即认知的、情感的和意向三个成分。

P118.如果一则实验表明,某广告随着其字体的逐渐变大,而导致消费者对其注意度的逐步提髙。

那么从相关的三种方式上来评判,“广告字体”与“消费者的注意度”属于正相关。

9.随机变量按照其性质不同,可分为命名变量、顺序变量、等距变量、比率变量。

P1810.在统计学中讲的相关,是指具冇相关关系的不同现象Z间的关系程度。

相关的情况可分为三种:正札I关、负和关以及__________ o11.我们投掷破币,结果可能是正面朝上也可能是反面朝上;利用抽奖箱抽奖,抽得的号码可能是5号也可能是10号,从现象的分类来看,这种现彖属于随机现象。

P2012.次数分布,是指在同一批数据中各个不同数值所出现的次数情况。

P1913.通过具体求证,就可能对样本统计值得出的差异做出进一步的一般性结论,即总体参数之间是否确实存在差异。

广告心理学期末重点

广告心理学期末重点

1.3 广告心理学的研究方法【P6】一、调查法调查法:是社会科学的重要研究方法,采用该方法要求预先拟好调查问题(或问卷),然后通过适当的手段,让受调查者表达他们对事物、观点的态度和意见,常用于广告心理研究中,探讨人们对广告活动的意见和看法,以及广告效果。

早在1917年盖勒斯就用其研究广告对人们购买特殊品牌的影响。

二、实验法三、实验法:是心理学研究中的一种普遍方法,是指在控制条件下对某种心理现象进行观察的方法,其中有研究者控制的因素称为自变量或独立变量,研究者改变控制变量测得的心理活动和行为称为因变量或依存变量。

用于探索心理现象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是探讨广告传播心理机制、揭示广告活动心理规律的一种重要研究方法。

四、内容分析法内容分析法:是传播学研究中的一种重要方法,是一种对二手资料进行分析以揭示其中隐含的规律的方法。

在广告心理学研究中,它经常被用于广告活动心理策略运用以及民族心理差异的研究。

2.1 各种消费群体的心理特征【P17】一、年龄差异二、性别差异三、经济收入差异(一)高收入者消费特点(高消费)1、逐名心理;2、攀比心理;3、冒险心理;4、享乐心理(二)中等收入者消费特点中等收入者的经济收入大多限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他们的经济收入除了满足维持一般生活水平的需要之外,还有一定的富余,所以他们以合理消费为特征,其在购买时:1、注重产品的用途;中等收入者的购买活动一般是在一定现实需要的驱使下进行的。

他们对产品的第一要求是具备适合他们需要的某种用途;2、品牌或产品的象征意义,每一个人都有自尊或自我显示的需要,当人们具备一定条件时,就会尽可能地满足自己的这些需要。

中等收入者由于收入有限,在商品选择时,会更加关心产品和品牌的象征意义。

(三)低收入者1、讲究节约;2、怕冒风险四、文化程度差异(一)媒体接触1、文化程度高低对接触报纸比例的影响很大,但对接触广播电视的影响相对较小;2、文化程度越高,对时事新闻的兴趣越浓,文化程度越低,对消遣娱乐方面的内容越感兴趣。

广告心理学广告心理学复习提纲(精品文档)_共2页

广告心理学广告心理学复习提纲(精品文档)_共2页

广告心理学复习提纲一、简答题:1. 广告心理学中所研究的人的心理现象包括哪些具体内容?答: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的心理现象,即人在心理活动中所具有的特征性现象。

它是人们时刻都在产生着的,它存在于人的一切活动之中。

心理现象被认为有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和个性心理。

其中心理过程包括人的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这些认识过程,和情绪与情感过程及意志过程;个性心理包括个性意识倾向性(如:需要、动机、兴趣、信念、理想、世界观等)和个性心理特征(如能力、气质、性格);心理状态则有觉醒状态(如:注意)和非觉醒状态(如:睡眠、催眠等)。

2. 学习广告心理学所遵循的原则是甚么?答:(一)系统性原则在此格外强调,虽然在研究论述中是把各类心理学现象分开而论,而实际上,所有的心理现象都是统一在一起发生作用的,绝不可割裂而定。

人的心理是个大系统。

例如在广告中,不能只考虑如何吸引广告对象的注意,而不去考虑广告对象是否能理解、记住并接受。

也不能只考虑广告的记忆度,而不顾及广告所引起的情感体验以及是否符合广告对象的需要等因素。

因而在广告实践中,用心理学这种微观性的视角去指导,系统的眼光是必备的。

(二)特定性原则心理学的规则与“效应”都是有前提条件的,不是一成不变的,不可盲目滥用。

前提条件变了,这些规则也会有相应的改变。

这是因为人在生理和心理上具有适应性,即在一定的范围内,随外界情况的变化而有相应的变化。

因而在学习广告心理学时,在分析广告中人的心理现象时应遵循特定性的原则。

把广告心理学的某个规则或“效应”应用于广告实践时,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首先要分清它们是在何种特定的时空条件下总结出来的。

然后再举一反三,根据现有的特定条件具体运用。

(三)教育性原则教育性原则是指广告中的元素(例如广告中所传播的观念、广告中所运用的画面图片等)不应违反广告传播地区的受众所共有的文化道德理念。

广告在表现诉求观念时,要考虑传播地区的文化道德理念,尽可能起到积极的作用。

广告心理学复习资料(二)

广告心理学复习资料(二)

引言概述:广告心理学是研究广告对消费者心理产生的影响和反应的学科。

在现代商业社会中,广告已成为推动市场竞争和消费行为的重要手段之一。

了解广告心理学对于广告从业者和市场营销人员来说至关重要。

本文是广告心理学的复习资料(二),将详细介绍五个重要的主题,包括情感和态度、社会认知、广告刺激、广告与个体差异、以及广告评估。

情感和态度1.情感在广告中的作用:情感在广告中起到吸引消费者注意、建立连接和引发行为的关键作用。

2.情感的类型:广告中常见的情感类型有愉悦、喜悦、激动、恐惧等。

每种情感对消费者产生的影响不同,需要根据目标受众和产品特点选择合适的情感策略。

3.情感营造的手段:通过音乐、图像、文字、演员表演等手段营造情感氛围,从而影响消费者的态度和行为。

4.情感与购买决策:情感因素在消费者决策中的作用,包括影响购买决策的积极情感和消除负面情感对消费者决策的影响。

社会认知1.社会认知的定义:社会认知是指人们对社会和他人的认知、理解和判断。

2.社会认知的影响:社会认知对广告中的信息加工和记忆、情感反应和态度形成等方面产生重要影响。

3.社会认知的决策规则:社会认知中的决策规则包括亲和性、权威性、社会认同等,广告可以利用这些规则来影响消费者的决策。

4.社会认知的变化:社会认知受社会环境和个体经验的影响,需要广告人员了解并适时调整广告策略。

广告刺激1.广告刺激的定义:广告刺激是指广告中的各种视觉、听觉、口味、触觉等感官元素。

2.广告刺激的作用:广告刺激在吸引和引起消费者注意、影响情感和态度、促使购买行为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3.广告刺激的特点:广告刺激需要具备独特性、多样性和稳定性,以保证其在广告中的有效性。

4.广告刺激的设计原则:广告刺激的设计需要考虑消费者的感知特点和认知过程,通过色彩、形状、声音等手段吸引消费者并引发积极反应。

广告与个体差异1.个体差异的概念:个体差异是指不同个体在心理和行为上的差异。

2.广告个性化:个体差异对广告个性化定制的重要性。

(广告传媒)广告心理学期末复习总结

(广告传媒)广告心理学期末复习总结

广告心理学:动机性遗忘理论:为避免不愉快的情绪或内心冲突而遗忘某些事件或人物的现象。

这种遗忘常由一定的有意识或无意识的动机所致,是个体心理自我保护的一种手段。

被遗忘的事物往往与社会道德观念相冲突,或是以唤起个体的创伤性体验。

但动机性遗忘并不意味着有关的经验已从记忆贮存中消失。

感觉阈限:用于测量感觉系统感受性大小的指标,用刚能引起感觉的刺激量来表示。

可分为绝对感觉阈限和差别感觉阈限两类。

那种刚刚能觉察到的最小物理刺激量称为绝对阈限。

感觉阈限和感受性的关系: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叫感受性。

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叫感觉阈限。

感受性是用感觉阈限的大小来度量的,二者成反比,阈客观事物对感觉器官所发生的作用叫刺激。

某种感觉器官感觉最敏锐的那种刺激,就是这种感觉器官的适宜刺激,其他的刺激对这种感觉器官来说是非适宜刺激限值低感受性高,阈限值高感受性低。

形象记忆:感知过的事物形象为内容的记忆。

通常以表象形式存在,所以又称"表象记忆"。

它是直接对客观事物的形状、大小、体积、颜色、声音、气味、滋味、软硬、温冷等具体形象和外貌的记忆,直观形象性是其显著的特点。

形象记忆按照主导分析器的不同,可分为视觉的、听觉的、触觉的、味觉的和嗅觉的等等。

联觉:各种感觉之间产生相互作用的心理现象,即对一种感官的刺激作用触发另一种感觉的现象。

差别阈限:刚刚能够引起感觉差异的最小刺激变化强度被叫做差别阈限。

阈限是指人刚刚能够感觉到的刺激强度水平。

刚刚能够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强度被叫做绝对阈限。

差别感觉阈限:产生感觉体验需要的最小物理刺激量,当刺激量的变化必须达到一定程度,人们才能感觉出有差别。

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的最小差异量,叫差别感觉阈限。

逻辑记忆:以词语为中介、以逻辑思维成果为内容的记忆就是逻辑记忆。

概念、定理、公式、观点等都是以事物的意义和特点、事物的内在规律和事物之间关系为内容,通过思维活动和借助于词语的作用,才能产生高度的概括和抽象,并在脑中留下印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广告心理学基本常识1、视觉的适宜刺激范围听觉的适宜刺激是频率为16—20 000赫兹的音波2、知觉选择性的心理机制–知觉的超负荷:外来刺激超出个体在正常情况下所能接受的能力时,一部分刺激就会受到心理上的排斥–选择的感受性:个体对自己认为有价值的或有兴趣的对象表现出较高的感受性–知觉防御:个体表现出对恐惧或感到威胁的刺激倾向于回避、阻滞或反应缓慢3、引起无意注意的原因•刺激物的特点(刺激物的强度、刺激物之间的对比关系、刺激物的活动和变化、刺激物的新奇性)•人的主观状态(需要、兴趣和态度;情绪和精神状态。

)4、有意注意•也称随意注意,是有预定目的、在必要时还需作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其显著特征为目的性、意志性。

•往往由周围环境发生的变化所引起5、注意稳定性指注意长时间地保持在感受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上的能力狭义的注意稳定性◆指注意维持在同一对象上,其时间是相当短的◆注意呈现出周期性变化,也这种周期性变化叫做注意的起伏现象(又称注意的动摇)广义的注意稳定性◆指注意维持在同一活动总的指向上、虽然人接触的对象或行动有变化,但人对整个活动的注意却保持不变◆1-5秒的经常动摇,并不破坏注意的稳定性6、记忆过程◆记忆包括记和忆两个方面,记体现为识记和保持,忆则体现为再认和回忆◆一般认为,记忆由3个环节构成识记:记忆的开端,是主体获得知识和经验的过程保持:是已获得的知识经验在头脑中储存和巩固的过程再认或回忆:是从头脑中提取知识和经验的过程。

其中,已储存的知识一时不能提取出来,但当它重新出现时,能加以确认,这个过程称之为再认。

相互影响、相互依存7、记忆表象的特征:形象性、概括性8、情感(续)的类型(1)我国传统的情绪分类:《礼记》“七情”,即喜怒哀惧爱恶欲;《白虎通》“六情”,即喜怒哀乐爱恶;林传鼎(1994)人的情绪有18类,即安静、喜悦、恨怒、哀怜、悲痛、愤急、烦闷、恐惧、惊骇、恭敬、抚爱、憎恶、贪欲、嫉妒、傲慢、惭愧、耻辱。

(2)伊扎德的情绪分类:基本情绪,先天预成,不学而能的,并具有分别独立的外显表情、内部体验、胜利神经机制和不同的适应功能;复合情绪,则是基本情绪(及与身体驱力、感情-认知结构倾向)的混合,至少上百种之多,甚至难以一一命名。

(3)克雷奇的情绪分类:原始情绪,即快乐、愤怒、恐惧、悲哀视为最基本的或原始的情绪;与感觉刺激有关的情绪,包括疼痛、厌恶和轻快;与自我评价有关的情绪,包括成功的与失败的情绪、骄傲与羞耻、内疚与悔恨等,它决定于一个人对自身行为与客观行为标准的关系的知觉;与他人有关的情绪,指发生在人与人之间的情绪种类似乎无限繁多,按照积极的与消极的维度,可以分为爱和恨两个大类。

9、情感的个别差异性情感,经常被用来描述具有稳定而深刻社会含义的高级感情,指对于一些事物(如祖国、事业、美等)的社会意义在感情上的体验;情感的差异性就是指不同年龄、性别、生理特性、地理位置、社会地位、职业岗位、同胞排行的人具有不同的情感动力特性,这里着重于研究不同性别所存在的情感的差异性。

10、思维的特性思维是物质运动的最高级形态;思维是人脑的机能。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思维是人类认识的高级阶段。

思维是人脑对现实事物间接的、概括的、能动的反映。

思维的脑科学认识11、消费者的购买动机1)情绪动机。

是由人的喜、怒、哀、欲、爱、恶、惧等情绪引起的动机。

例如,为了增添家庭欢乐气氛而购买音响产品,为了过生日而购买蛋糕和蜡烛等。

这类动机常常是被外界刺激信息所感染,所购商品并不是生活必需或急需,事先也没有计划或考虑。

情绪动机推动下的购买行为,具有冲动性、即景性的特点。

2)情感动机。

是道德感、群体感、美感等人类高级情感引起的动机。

例如,爱美而购买化妆品,为交际而购买馈赠品等。

这类动机推动下的购买行为,一般具有稳定性和深刻性的特点。

3)理智动机。

是建立在人们对商品的客观认识之上,经过比较分析而产生的动机。

这类动机对欲购商品有计划性,经过深思熟虑,购前做过一些调查研究。

例如,经过对质量、价格、保修期的比较分析,有的消费者在众多牌号洗衣机中,决定购买海尔牌洗衣机。

理智动机推动下的购买行为,具有客观性、计划性和控制性的特点。

4)惠顾动机。

是指基于情感与理智的经验,对特定的商店、品牌或商品,产生特殊的信任和偏好,使消费者重复地、习惯地前往购买的动机。

如,有的消费者几十年一贯地使用某种牌子的牙膏;有的消费者总是到某几个商店去购物等。

这类动机推动下的购买行为,具有经验性和重复性的特点12、睡眠的每个环节1) delta sleep(迪尔塔),脑电波模式慢而有序; 2) desynchronized sleep(去同步), 这时的脑电波很像觉醒时的模式, 快速眼动睡眠(rapid eye movement, REM)发生在这一时期,它往往与梦的产生有密切关系13、影响广告诉求的基本因素广告诉求=买点产品、品牌、消费者、策划者、地方文化风俗基本概念1、知觉防御个体表现出对恐惧或感到威胁的刺激倾向于回避、阻滞或反映缓慢。

2、逻辑记忆指以概念、公式和规律等的逻辑思维过程为内容的记忆3、记忆表象记忆表象指以前感知过的事物不在面前时,在脑海里出现该事物的形象,它是由其它事物或语词而唤起的。

过去感知过的事物在回忆时多数是以表象的形式出现的。

表象的特征:形象性、概括性表象与直接知觉的对象的区别:模糊性、片断性、不稳定性表象比知觉更恰当、更有效地代表了客观事物,是由感知到思维的必要的过渡环节4、再造想象依据语言的描述或图示,在人脑中形成相应的新形象的过程5、情感倾向性情感是态度这一整体中的一部分,它与态度中的内向感受、意向具有协调一致性,是态度在生理上一种较复杂而又稳定的生理评价和体验。

情感包括道德感和价值感两个方面,具体表现为爱情、幸福、仇恨、厌恶、美感等等。

情感倾向性,是与理智倾向性相对应的。

是指消费者在对待或选择某样东西、某个事件时的判断主要是受情感因素的影响,而非理智的选择。

6、潜意识潜意识是潜藏在我们一般意识底下的一股神秘力量,是相对于“意识”的一种思想,又称“右脑意识”、“宇宙意识”,脑内革命作者春山茂雄则称它为“祖先脑”。

有学者认为,潜意识聚集了人类数百万年来的遗传基因层次的信息。

它囊括了人类生存最重要的本能与自主神经系统的功能与宇宙法则,即人类过去所得到的所有最好的生存情报,都蕴藏在潜意识里,因此只要懂得开发这股与生俱来的能力,几乎没有实现不了的愿望。

潜意识的世界是超越三度空间的超高度空间世界。

因此,潜意识一经开启,将和宇宙意识产生共鸣,宇宙信息就会以图像方式浮现出来,心灵感应等(ESP能力)也将一一出现。

与非意识过程形成对照,它所涉及的信息并不在现时意识中,但却在记忆中,并可以通过一定的方式从记忆中抽取出来基本问题1、消费者风险知觉的类型功能风险:指消费者担心产品质量不过关,担心产品功能达不到期望水平而感到的风险安全风险:指消费者担心产品使用时不安全,会伤害自己或他人,会造成环境污染等风险资金风险:指消费者担心产品价格不合理,或担心自己不能合理地使用有限资金的风险社会风险:指消费者担心购买了不良产品会在他人面前出洋相、被人脓不起、或与他人不相称等风险心理风险:与不能确定购买商品能否提高消费者的幸福感、价值感或是否挫伤消费者的自尊心、自信心密切相关2、态度的特性•态度是后天习得的•态度必有对象:具体的(人、物、事件)或抽象的(思想、理论等)•态度一旦形成,将持续相当长的时间•态度有结构,即由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性构成•态度是内在的体验,只能通过言语、行为来间接地推测•态度有方向(好恶的性质)、强度(好恶的程度)和信任度(对特定对象的确信水平)3、性格极其特征原指人的特征、标志、属性和特性等,现代心理学家对性格定义的表述比较宽泛,一般指个人较为稳定的对待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

性格是个性中最重要的心理特征,是一个人的本质属性的独特结合,是人与人之间相互区别的主要方面;性格反映在人对现实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了的行为方式之中;性格是一个独特、稳定的个性心理特征;性格是具有核心意义的个性心理特征。

性格的心理特征可以大致分为四个部分,即性格的态度特征(是人们在处理各种社会关系方面表现出来的性格特征)、性格的意志特征(表明对自身行为的调节、控制水平)、性格的情绪特征(表明人情绪活动的特点)和性格的理智特征(表明个人认识活动的特点与风格)。

4、如何提高广告记忆的效果:在广告宣传中为了增强消费者对广告内容的记忆,可以采取以下几方面的策略。

1 .运用押韵的广告文案。

2 .采用广告歌的广告表现手法。

3 .尽量用干净的、纯净的广告内容,适当减少广告识记材料的数量。

4 .提高广告受众的涉入程度。

5 .充分利用图象记忆,声音记忆,嗅觉记忆等综合感官的识别。

6 .根据遗忘的时间规律适时重复广告。

7 .提高消费者对广告的理解。

8 .合理编排广告重点记忆材料的系列位置。

9 .尽量运用一些消费者平时所熟悉的内容。

5、消费者需要的特征(1)多样性。

这是消费者需求最基本的特征。

由于消费者的收入水平、文化程度、职业、性格、年龄、民族、生活习惯等的不同,自然会有多种多样的爱好和兴趣,对于商品和服务的需求也必然千差万别和丰富多彩。

消费需求多样性不仅表现在同一消费者的需要是多方面的,既有吃、穿、用、住的需要,又有娱乐消遣的需要;而且表现为同一消费者对某一特定消费对象常常同时兼有多方面的要求,例如,既要求商品质量好,又要求其外观新颖美观,具有时代感,能满足身份要求等。

这就决定了市场的差异性。

这是企业进行市场细分和选择目标市场的基础。

(2)发展性。

消费者的需要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商品和服务的需求无论是从数量上,还是从质量或品种上,都在不断地发展着。

一种需要被满足了,又会有新的需要,总的趋势是由低级向高级、由简单向复杂、由追求数量满足到追求质量充实发展。

某些现在的热门货,有可能在一定时期以后变成过时商品而被淘汰;许多潜在的消费需求,不断地变为购买行为。

(3)层次性。

人们的消费需求一般地说是由低层次向高层次逐渐延伸的。

当低层次、最基本的生活需要,即满足生存的需要被满足后,就会产生高层次的社会需要和精神需要。

(4)伸缩性。

人们的消费需求受外因和内因的影响。

内因包括消费者本身需求欲望的特征、程度和货币支付能力等;外因主要是商品的供应、价格、广告宣传、销售服务和他人的实践经验等。

两个方面因素都可能对消费者产生促进或抑制作用。

这就使消费需要只能是有限地得到满足,表现出一定的伸缩性,即并非只能增加不能减少。

在特定的情况下,人们可能满足某种而放弃其它需要。

一般地说,基本日常生活必需品的消费需求弹性较小,而非生活必需品或中高档消费品的消费需求的伸缩性较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