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城市空间结构
第五章城市土地利用与空间结构城市经济学徐航dbbc
![第五章城市土地利用与空间结构城市经济学徐航dbbc](https://img.taocdn.com/s3/m/10f35781cf2f0066f5335a8102d276a20129601b.png)
在传统的单一中心城市中,大部分经济活动 集中在中央核心地区,形成以同心圆为基本 模式的中心城市,其功能分区表现为CBD、 工业园区和居民区等。
随着世界范围内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城市地 域空间由集聚走向扩散,现代多中心城市的 兴起和城郊次中心地带得到发展已成为城市 空间结构演变的趋势。
二、城市土地利用的分区制
满足上述几个条件后,城市用地结构达到均衡,从 而就决定了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
一般来说,服务业中非土地要素对土地的替代性较 强,在市中心地区土地的边际生产价值较高,从而 地租出价较高,因而占据了市中心地区的土地。制 造业、住房依次次之,因而分别居于中间和边缘地 带,所以,从理论上,在市场机制下均衡的土地利 用形成了同心圆形的分层结构模式。
城市地租的两种基本形式,即绝对地租和级差地租。 级差地租产生的条件是土地的等级差别,来源是个 别生产价格与社会生产价格的差额; 绝对地租产生的条件是对土地所有权的垄断,来源 是市场价格与价值或生产价格的差额。
级差地租是城市地租的主要形式。城市级差地租主 要是由土地的位置和投资所决定的,由区位形成的 级差地租永远是城市级差地租的主要形式。
4 劳动力市场的均衡。在开放城市模型中,还必 须满足这一条件。即市内工商业的劳动力需求必 须与居住区的劳动力供给相适应,否则就会有城 市人口的迁入和迁出,从而影响地租乃至土地利 用的变动。
5 土地利用边际的均衡。在两类土地利用的边界, 两类土地的地租必须一致,否则边界将会移动。 在城市土地利用边界,城市地租必须等于农业地 租
完全的不受制约的市场会带来一定的问题, 在城市发展中主要表现为: 1 市场只能体现少数集团的短期局部利益, 往往与城市发展的长期方向相悖。 2 市场在不能保证平等竞争的情况下可能助 长投机行为,造成“泡沫经济”。 3 市场虽然促成土地的优化配置,但也可能 危害社会利益和环境利益,产生负的外部 性。
城市空间结构
![城市空间结构](https://img.taocdn.com/s3/m/2e7fa5ddb9f3f90f76c61b82.png)
城市空间结构:同心圆模式、扇形模式、多核心模式。
同心圆模式:揭示城市土地利用的价值分带
扇形模式示意图
扇形模式:重点考虑放射状交通干线的影响。
★ 三种学说都强调了中心商务区在城市发展和功能分区中的主导作用。
城市形态:
1
4 中等住宅2 批发商业区、轻工业3 低级住宅
5 高级住宅
1 中心商务
多核心模式示意图
3 低级住宅区 1 中心商务区
7 次级商务区 5 高级住宅区
9 郊外工业区
8 郊外住宅区 4 中级住宅区 6 重工业区 2 批发商业区、轻工业区 2 3 4 5 1 中心商务区 2 过渡区 3 工人住宅区 4 高级住宅区 5 通勤居民区
同心圆模式示意图。
城市空间结构
![城市空间结构](https://img.taocdn.com/s3/m/dac50d83ad02de80d5d84066.png)
位于河流上游,③地势较高, ④周围是风景 区,⑤远离工业区,环境条件十分优越,(3) 低级住宅区 高级住宅区 20、(1)城市外围,河流、道路沿线 交通 便利 (2)工业用地分布在城郊,住宅用地分布在城 市中心
(3)略(位于城市的中心) (4)合理。 ①长江中下游地区属亚热带季风气 候,
未 来 田 园 城 市 模 式
答案:
• 自我诊断:
• 1、D 2、D 3 、B 4、D 5、D
6、D 7、B 8、A 9、B 10、C
11、A 12、C 13、C 14、B 15、A
16、D
17、A 18、B
二、综合题
19、(1)A中心商务区 B批发与轻工业区 C低级住宅区 D中级住宅区 E高级住
②冬季吹西北风,夏季吹东南风。
③ A处位于季风风向的垂直郊外, 对居民区影响较小。
21、(1)D A C B (2)④ ① ② ③ (3)D 22、(1)D E (2)商业 ①交通方便, ②人口流量大, ③吸引
更多的的消费群体。
(3)住宅 住宅区 (4)工业 工业区 (5)商业 住宅 工业 (6)距离市中心远近 城市功能分区 (7)王府井地处北京的几何中心附近,是北京著
名的商业中心,这里土地租金很高,人口流动量 大,不宜作为住宅用地,但却是商业活动的最佳 区位。
谢谢观看
共同学习相互提高
5、规划建设的功能区是不是只是行政干 预的结果,而不受历史、自然和社会因 素的影响?为什么?
• 城市功能区规划的制定,
要充分考虑到地域功能分区的内在地域分 异规律,是历史、经济、社会因素的综 合体现,并不是盲目的主观意志。
7、解决城市化过程中出现问题的措施。 • 加强环保投入,严格环保执法; • 增加城市绿地,保护和治理城市环境; • 分散城市职能,建设新区和卫星城; • 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条件; • 调整产业结构、转化城市功能; • 构建多中心的城市内部地域结构; • 提倡节俭、节能的生活方式。
城市空间结构教学课件
![城市空间结构教学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221089dbdbef5ef7ba0d4a7302768e9950e76e7d.png)
国内外城市空间结构优化与调控的案例分析
国内案例
国外案例
上海浦东新区:通过政策引导和市场机制,实现了从农田 到现代化新城的转变。
深圳前海自贸区:采用紧凑型城市发展模式,高效利用土 地资源,打造宜居宜业的城市环境。
新加坡:通过精心规划,实现了城市绿化与高密度发展的 有机结合,被誉为“花园城市”。
互动关系的案例解析
选取典型案例,详细解析城市设计与空间结构之间的互动关系,加 深理解。
规划实践中的空间结构挑战与对策
空间结构失衡
探讨城市发展中可能出现的空间结构失衡问题,如中心过 度集聚、郊区蔓延等,提出针对性的规划对策。
生态环境保护
分析城市空间结构扩展中面临的生态环境保护挑战,阐述 如何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实现城市空间结构的可持续 发展。
交通网络规划 探讨城市交通网络布局与城市空间结构的关系, 如何合理规划道路、轨道交通、公共交通等,以 支撑城市空间结构的发展。
详细规划中的空间结构设计
街区设计
01
讲述街区尺度下的空间结构设计,如街区形态、街道界面、开
放空间等,营造宜居、友好的城市环境。
建筑设计
02
阐述建筑设计在城市空间结构中的作用,如何通过建筑设计实
日本东京:采用混合功能分区策略,构建多中心、多圈层 的城市空间结构,提高城市运行效率。
05
城市空间结构与城市规划 实践
城市总体规划中的空间结构规划
1 2 3
总体布局 阐述城市总体空间布局的原则,如中心城市、卫 星城市、轴线发展等,以及对应的空间结构模式。
土地利用规划 解析如何通过土地利用规划实现城市空间结构的 优化,包括工业、居住、商业、绿地等功能的空 间分布。
城市的空间结构
![城市的空间结构](https://img.taocdn.com/s3/m/171507f10242a8956bece444.png)
引导或划定不同的功能区
.读下面某城市地域结构示意图, 该城市地域功能分区有限:中心 商务区、 批发与轻工业区、低级住宅区、 中级住宅区、高级住宅区。读后 回答问题:
见赢在45分钟
(1)写出图中字母所代表 的城市地域功能分区的名称
A 中心商务区
B 批发与轻工业区 C 低级住宅区
D 中级住宅区 E 高级住宅区
地 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成原因 租
1、经济因素:
水 平
商业付租能力 各类土地利用 付租能力随距 离递减示意图
住宅付租能力 工业付租能力
距市中心 的距离
工
住
商业区
宅
区
区
距市中心 的距离
业
影响地租高低的因素 1、距市中心的远近 2、通达度 交通干线两侧、街道交汇处、街角
b
区位
b
通达度 最高 较高 租金 最高 较高
a
c d
市中心 从中心延伸 出来的主要 公路的交汇 点 远离公路地 区 b
b
较低
较低
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成
2、历史因素
3、社会原因 4、行政原因
天安门广场交通便捷,却没有高 楼大厦,为什么?
北京是中国的古都,天安门广场、故宫 都是具有悠久历史的古老建筑。如果在广场 周围建筑起高楼大厦,必然会破坏这一古老 建筑的风格。 ——保护历史遗留痕迹
种族
知名度
收入
唐人街
济南高新区
历史背景影响城市 功能分区 城市地租 的高低 各类经济 活动付租 能力 经 济 主要 因 素 原因
知名度 种族、 宗教
形 基 成 础
城市地域功能 影响住宅区 社 会 因 分区成因 分化 素
干预城市、社会经济的 发展
《城市空间结构》课件
![《城市空间结构》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57d1fc828ad63186bceb19e8b8f67c1cfad6ee0d.png)
交通与基础设施空间规划应考虑 城市的交通需求和发展战略,合 理规划交通网络和基础设施布局
。
交通与基础设施空间布局应注重 提高城市运行效率和安全性,为 城市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有
力支撑。
04
城市空间结构的规划与设计
城市空间结构的规划理念
可持续发展理念
城市空间结构的规划应注重长 期可持续发展,确保城市经济
《城市空间结构》 ppt课件
• 城市空间结构概述 • 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成与发展 • 城市空间结构的构成要素 • 城市空间结构的规划与设计 • 城市空间结构的评价与展望
目录
01
城市空间结构概述
城市空间结构的定义
城市空间结构是指城市中各种实体空 间要素在地域上的分布和组合形式, 包括住宅、商业、工业、交通、休闲 等设施的空间布局。
动态性
城市空间结构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 ,随着城市的发展和人口、经济的变 化,空间结构也会发生相应的调整和 改变。
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因素
自然环境
自然环境是影响城市空间结构的重要因素之一,包括地形 、地貌、气候、水文等自然条件,对城市的布局和形态有 着直接的影响。
人口分布
人口分布是影响城市空间结构的又一重要因素,人口的规 模、密度、分布等都会对城市空间结构产生影响。
经济发展
经济发展是影响城市空间结构的另一个重要因素,随着经 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城市空间结构也会发生相应 的变化。
政策规划
政策规划和政府干预也是影响城市空间结构的重要因素, 政府通过制定规划、政策等手段对城市空间结构进行引导 和调控。
02
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成与发展
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成机制
01
自然条件的影响
2024届高考地理必备考点之城市空间结构
![2024届高考地理必备考点之城市空间结构](https://img.taocdn.com/s3/m/7ea3228f0d22590102020740be1e650e52eacfa1.png)
2024届高考地理必备考点之城市空间结构城市空间结构是指城市在空间上的布局和组织结构。
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成与城市发展的历史、地理环境、经济发展和规划管理等诸多因素有关。
城市空间结构包括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和城市之间的空间结构两个方面。
一、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城市的内部空间结构主要包括城市的居住空间、商业空间、工业空间和公共设施空间等。
不同功能的空间在城市内部形成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空间网络。
1.居住空间城市的居住空间主要包括住宅区、住宅小区、居住建筑等。
居住空间通常分为高档住宅区、中档住宅区和低档住宅区。
高档住宅区多集中在城市中心和繁华商业区附近,而低档住宅区多集中在城市的边缘地带。
2.商业空间城市的商业空间主要包括商业街、商场、超市等商业场所。
商业空间通常分为中心商业区和周边商业区。
中心商业区通常是城市的商业中心,商业活动繁荣,商业设施齐全。
而周边商业区则是中心商业区的辐射区,商业活动相对较少。
3.工业空间城市的工业空间主要包括工业区、工业园区、工业厂区等。
工业空间通常分为重工业区和轻工业区。
重工业区通常位于城市的郊区或者远郊,而轻工业区则更多的分布在城市的中心地带。
4.公共设施空间城市的公共设施空间主要包括学校、医院、博物馆、图书馆、公园等公共设施。
这些公共设施通常分布在城市的各个区域,以便为市民提供便利的服务。
二、城市之间的空间结构1.城市体系结构城市体系结构包括中心城市、次中心城市、普通城市和小城镇等城市类型。
中心城市通常是具有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总部功能和辐射功能,次中心城市则是中心城市的辐射区,普通城市和小城镇则是次中心城市的辐射区。
2.城市区域结构城市区域结构包括城市主体区、城市辐射区和城市影响区等。
城市主体区是城市的核心区域,包括市中心、商业中心、文化中心等;城市辐射区是城市的扩展区域,包括市郊区域、工矿区等;城市影响区是城市对周边地区的影响范围,包括城市周边地区的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影响。
城市空间结构课件
![城市空间结构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4dce43b80875f46527d3240c844769eae009a3e1.png)
❖1.城市的空间结构及其形成原因 2.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
【要点突破】 ★「要点一」城市的空间结构
❖ 1.概念:指构成城市的各要素在空间上的位__置_及其 _组_合_状__况。
❖ 2.功能区的形成:不同的城市土地利用方式有着各 自的特点,而同一种土地利用方式对用地空间和位 置需求往往是相同的。这就会导致同一类活动在城 市空间上的_高__度_聚__集,不同类型的土地利用在城市 里分异,就形成了不同的功能区。因此城市功能分 区的实质是 城市内部各功能。活(动5在点城形市成内)的组合
①从经济、安全和环境等方面考虑,通常把一些不宜靠近居 民区的工业企业布局在城市远郊;
②对城市有一定污染、占地多、货运量大、需要采用铁路运 输的工业企业应布局在城市边缘;
③在城区及居住区内,可安排一些污染小、用地少、无需铁 路运输或运输量不太大的工业。
④从工业区与河流、风向的位置关系考虑:严重污染大气的 企业一般布局在主导风向的下风向、季风的垂直风向和最小风 频的上风向;严重污染水体的企业一般布局在城市河流下游。 3.给城市留有发展余地。
❖ 3.城市的三大基本功能区:_商_业__区、_住__宅_区、 _工__业_区_
★「要点一」城市的空间结构 城市的三大基本功能区
功能区 面积、形态
特征
位置
占地面积__, 城市中最为__ 高级 多在城市___,与
住 是城市的最基本 的土地利用方
高坡、文化区相连
宅 区
职能,工业化后 式,高级与低
出现分化
3.甲图中,线段a、b、c依次表示何种城市用地的付租能力 ( )
A.住宅、工业、商业 B.商业、住宅、工业
C.商业、工业、住宅 D.工业、商业、住宅
城市的空间结构
![城市的空间结构](https://img.taocdn.com/s3/m/6216b73f0b4c2e3f57276317.png)
城市的空间结构
一、城市功能分区
(1)城市中的三种基本功能区、和。
(2)特点①功能区之间明确的界线;②某一种功能区以某种土地利用方式为主,可能兼有其他类型的用地。
(3)主要的城市功能区(记忆)
工业区:分布(位置),。
原因(区位要求)①②
③④。
商业区:分布(位置)。
原因(区位要求)①②
住宅区:是城市土地利用最广泛的土地利用方式,占%到%。
(4
二、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成原因
(1)历史原因:北京的故宫,早期是区,现在是区。
(2)因素:是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
在竞争的环境下,每一块土地用于哪一种活动,主要取决于。
影响租金高低的因素是:和。
(3)因素:(4)因素:
三、城市规模与服务功能:城市的规模有和两种表达方式。
城市等级越高,数目越少,服务种类越多,范围越大;城市等级越低,数目越多,服务种类越少,范围越小。
城市空间结构PPT课件
![城市空间结构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e8b62c51974bcf84b9d528ea81c758f5f71f2914.png)
高度集中与高度分散的融合
城市中心区持续发展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中心区仍然是城市发展的重要支撑点,商业、金融、文化等 重要功能仍集中在中心区。同时,由于交通拥堵和环境污染等问题,城市中心区的发展也 面临着挑战。
郊区化与边缘化发展
随着城市空间的扩展和交通技术的进步,郊区化和边缘化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趋势。人们 开始向郊区迁移,导致郊区人口增加,城市边缘不断扩大。
工业革命时期
城市规模迅速扩大,出现功能分区 和交通组织的初步规划,但空间结 构仍不够清晰。
现代城市规划
随着城市规划学科的发展,城市空 间结构逐渐重视土地利用、交通组 织和功能布局的协调发展,出现了 多种城市空间结构模式。
CHAPTER 02
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态
集中式城市空间结构
01
02
03
04
城市中心
实现城市发展和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例如,加强废弃物的分类回收和
利用,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等。
智能科技的应用与推广
智能化建筑与智能化家居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智能化建筑和智 能化家居成为城市空间结构中的重要组 成部分。智能化建筑通过智能化系统实 现能源管理、设备维护等方面的自动化 控制,提高建筑的能源利用效率和舒适 度。智能化家居则是通过智能设备实现 家庭生活的自动化控制,提高生活质量 和节约能源。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城市功能布局
城市空间形态
研究城市各种功能区域的规划和设计,包 括商业、居住、文化、教育、医疗等区域 的功能定位和空间布局。
研究城市空间形态的构成和演变规律,包 括城市天际线、地标、景观等的设计和管 理。
城市空间结构的发展历程
城市空间结构
![城市空间结构](https://img.taocdn.com/s3/m/8f9c94e332d4b14e852458fb770bf78a65293a14.png)
二、城市功能分区
1、类型:
商业区、居住区、市政与公共服务区、工业 区、交通与仓储区、风景游览区、城市绿地、 特殊功能区等。
居住区
1.地位:是城市最基本的一项职能,也是城市中最广 泛的土地利用方式。 2.分化过程
工业革命前;居住区与工业区混杂在一起 工业革命后;工厂集中,住宅相互聚拢 3.发展趋势 ⑴在建筑质量上,出现了高级居住区和低级居住区。 ⑵在位置上,出现了高级居住区和低级居住区背向发 展的状况。同时,低级居住区往往与工业区相联系, 高级居住区则与文化区相联系。在一些特大城市,兴 建了卫星城。 注意:工业和交通的发展是形成居住区的主要原因, 它也是推动居住区分化的重要原因。
服务范围——中心地提供货物和服务的 作用范围。
门槛——某一级中心地正常存在所必需 的服务范围或服务人数。
最便于提
供货物和服务 的地点,应位于 圆形商业区域 的中心。为了 避免竞争,获取 最大的利润,每 个供应点间的 距离不会太近, 它们的服务范 围都是圆形的。
只要有利 可图,在利润的 吸引下,新的供 应商会不断地 进入,直至达到 饱和状态,每个 供应点的服务 范围都是圆形 的,并且彼此相 切。
读图观察:
3 中心 地等级高低 与其服务范 围大小有何 关系
读图观察:
3 中心 地等级高低 与其服务范 围大小有何 关系
中心地等 级越高,服务范 围越大,六边形 数目越少.
从区域整 体来看,高级中 心地包容低级 中心地,高级服 务范围覆盖低 级服务范围,从 而构成层次分 明的空间网络 系统。
活动
2、利用类型 城市土地利用类型通常可分为:商业用地、工业用 地、政府机关用地、住宅用地、休憩用地及绿化地 带、交通用地和其他公共事业用地、农业用地和水 面。
城市空间结构
![城市空间结构](https://img.taocdn.com/s3/m/191bcbe9b1717fd5360cba1aa8114431b80d8e7f.png)
城市空间结构城市空间结构是指城市内不同地区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布局特征。
城市空间结构是城市规划和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直接影响着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居民的生活质量。
本文将探讨城市空间结构的特点、影响因素以及优化方法。
一、城市空间结构的特点1. 聚集性:城市中人口、建筑和产业往往呈现“大而集中、小而分散”的特点。
市中心区域通常是商业、金融和政府机构的集中地,而住宅区则分布在市中心周围。
2. 分层性:城市常常呈现明显的分层结构,高层建筑主要集中在市中心,而低层建筑则分布在市中心周围的住宅区。
3. 辐射性:城市的交通和通信网络往往呈现辐射状结构,市中心作为核心区域,向外辐射至远郊区域。
4. 线性结构:一些城市沿着河流或海岸线逐渐发展成长条形的线性结构,这种结构通常由历史和地理因素所决定。
二、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因素1. 土地利用政策:土地利用政策对城市的空间结构起着重要的影响。
例如,限制市中心区域的建筑高度和密度,可以促进住宅区的分散发展。
2. 交通网络:城市的交通网络对空间结构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良好的交通网络可以促进城市不同地区之间的联系和发展,缓解拥堵问题。
3. 市中心的功能:城市市中心通常是商业、行政和文化活动的集中地。
市中心的功能布局直接影响城市的空间结构。
4. 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发展水平也会影响城市的空间结构。
发达的经济中心通常拥有更完善的城市空间结构,而欠发达地区则可能出现不合理的布局。
三、优化城市空间结构的方法1. 混合用途开发:通过在同一地区内建设住宅、商业和办公区域,可以减少通勤距离,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
2. 公共交通建设:加强公共交通系统的建设,促进城市不同地区之间的联系。
建设高速铁路、轻轨、地铁等交通设施,可以减少私人汽车的使用,缓解交通拥堵问题。
3. 发展多中心城市:通过在城市中心周围建设次级中心,可以分散市中心的功能,促进城市的均衡发展。
4. 提倡可持续发展: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注重生态环境保护、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第五章 城市空间增长与中心—外围结构 《区域经济学》PPT课件
![第五章 城市空间增长与中心—外围结构 《区域经济学》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cbb3462b178884868762caaedd3383c4bb4cb4ac.png)
• 2、边缘区不断接受核心区的创新信息,参与创新活动 ,自身也会生成新的核心区或强化原有的较低能源的 小核心区,最终形成与原有高层级核心区相连接的“ 城市群体”
二、克鲁格曼的中心—外围结构模型
• 2.“借鸡生蛋”。 新增长中心完全有可能利用原增 长中心的资金和成功的经验和技术,保持较高的发展 速度,在较短的时间内赶上原增长中心,改变现有的经 济实力的布局。
• 3.“创造性破坏”。新技术的逐渐改进和日臻完善, 技术相对落后的地区最终赶上并超越领先者。
(三)新增长点向新增长中心的转移
• 1.选择新增长点的条件(亚中心成长起来条件) • 第一,亚中心区必须要比原有的经济中心具有更强的比
传统城镇、工业卫星城与新城之间的关系
新城
卫星城
传统市镇
目的
疏解城市中心人口、吸 疏解中心城市工业和人 城市与乡村的枢纽、农
引农村转移劳动力就业
口压力
村城镇化的承载地
区位
独立于中心城区,与中心 城区有永久性的绿地分
隔
处于大城市远郊区
分布零散
功能
人口和就业岗位相对平
衡,具有居住、就业和购 物等城市功能
其作用也是有限度的。
城—区经济非均衡增长与空间结构
• 区域经济空间的运动,是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区位选择 的结果;是各种社会经济活动在地域空间分化、组合 、聚集的动态过程;是社会经济系统与其环境之间、 系统内部各子系统之间经常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在
地域空间的表现;也是它们之间的劳动力流、物质流 、资金流、能源流、信息流等传输的动态的过程。区
第五章 城市空间增长与中心—外围结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口和设施集中 较优越的空间位置
—— 大型商业、金融业、
服务业和官方机构所在地
2、离心运动:现代城市 边际区位的形成 城市中心地带人口、 机构趋向饱和 重工业的再发展 ——高级住宅区(新建的
居民小区)、重工业区、 小型的商业服务区
3、接替行为:维持城市空间结构的稳定力量
一些人群和机构从中心区外迁后,空下的地区会得 到另外一些人和机构的自觉接替。 但接替的不大可能改变原来的区位性质。 ——向心运动的变形
4、侵入行为:改变城市空间结构的活跃力量 直接侵入(离心运动的变形):
工业区代替农田和村舍
间结侵入(向心运动的变形):
接替行为改变了原来区位的性质。如工厂区变成商业 区
小结
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成,是 向心运动与离心运动相互 作用的结果,反映的是城 市社会的变迁。 接替和侵入行为的互相作 用是对向心运动和离心运 动造成后果进行补充。
研究 方法
社会区研究方法:社会阶层、城市化、社会隔离 因子生态分析法:通过对变数群统计分析抽取主要因子
第二节 城市社会空间结构模式
一、城市空间结构划分经典模式
同心圆模式
伯吉斯(美国芝加哥大学社会学 教授)于1925年提出的“同 心圆”城市地域结构模型 城市的各功能区围绕城市 中心呈同心圆状分布。 其中I为中心商务区 (CBD);II为过度地带; III为低收入工人居住区; IV为中产阶级和从事机关 商业的人们的居住地;V为 通勤地带。 (成都市 )
扇形模式
H· 霍伊特(H.Hoyt,美国土地 经济学家)1939提出扇形模 式,认为工业区从市中心呈 条带状向外延展,居住区则 通过“过滤”(filtering)演 替而达到相对稳定。 其中1为中心商务区(CBD), 2为批发、轻工业区,3为低 收入者住宅区,4为中收入者 住宅区,5为高收入者住宅区。 (沈阳市 )
二、现代城市空间结构模式
1、迪肯森三地带模式
R· E· 迪肯森于1947年进一步提出了三地带理论, 将城市地域结构区由核心到外围分为中央地带、城 乡边缘中间地带和城市外缘地带或郊区地带,开创 了城市边缘区(即所谓中间地带)研究的先河。
2、塔弗的理想城市模式(P128) 3、麦吉的殖民化城市模式(P129) 4、洛斯乌姆的区域城市结构(P129) 5、穆勒的大城市结构(P131)
行为学派:
通过人类购物和迁居 行为研究城市地域空 间结构。
结构主义学派:
认为人的行为绝对不是自由的,受社会制度 的制约,从而影响城市空间结构。
时间地理学派:
围绕人们活动的各种制约条件的分析,在时 空轴上动态的、连续地研究人类活动对空间 结构的影响。
二、城市社会空间结构研究方法
景观分析法:从城市区域的角度研究 城市填图法:用方格法表示城市土地利用
第五章 城市空间结构
城市空间结构(P119)
由居民、政府、各种社会组织以及物质 实体空间组成,它是人类主要聚居场 所。也是社会、经济与文化发展到一 定阶段的产物和反映。
第一节 城市社会空间结构研究理论与方法
一、城市空间结构研究流派
流派
景观学派:外观研究
社会生态学派: 芝加哥学派
行为学派:主观行为
区位论学派:ຫໍສະໝຸດ 结构主义学派时间地理学派
景观学派
通过观察城市建筑物、 广场、道路、河流等 空间配置情况研究城 市,即景观学派。
社会生态学派:
不同的社会集团在各 种人类活动的竞争中 逐步出现了由空间特 色的结构。
区位论学派:
区位作为绝对的术语,是指由经纬线构成的网格系 统中的某个位置;作为相对的术语,是指就其他位 置来说所限定的位置。它是地理学的重要概念。 区位论学派通过人类各种行为如居住、采购、出行、 娱乐、心理等因素研究区位的形成。 农业区位论、工业区位论、运输区位论、市场区位 论
多核心模式
1945年,美国地理学家哈里 斯(C.D.Harris)和乌尔曼 (E.L.Ullman)提出了多核 心模式,他们认为城市有时 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中心, 如双城、三城等。 其中1为中心商务区(CBD), 2为批发、轻工业区,3为低 收入者住宅区,4为中收入者 住宅区,5为高收入者住宅区, 6重工业区,7次级商务区,8 郊外住宅区,9郊外工业区 (重庆市 )
第三节 城市空间结构变化的影响因素
一、城市社会空间结构的变化因素
影响空间结构的变化因素 经济因素: (1)新的劳动地域分工的 形成 (2)经济结构的转化
社会因素
(1)家庭结构的变化 (2)城市人口负增长 (3)老龄化社会 (4)社会极化和进一 步分层
二、城市空间结构特征的社会学分析
1、向心运动:现代城市 中心区位的形成
讨论:北京城市空间结构的状况以及形成这种结构的影 响因素分析
我认为应该……
我认为应该……
三、中国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因素
历史因素
经济因素 社会因素 行政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