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实验教学案例

合集下载

初中生物教学案例

初中生物教学案例

初中生物教学案例案例一:植物的光合作用现象描述:阳光照射下的绿叶,在一支浓盐水溶液中能够持续生长,而浑浊水中的叶子却逐渐枯萎。

实验步骤及结果:1. 准备两株同样健康的绿叶植物。

2. 将其中一株植物的根部浸泡在浓盐水溶液中。

3. 将另一株植物的根部浸泡在浑浊水中。

4. 每天保持同样的光照时间和强度,观察植物的生长状态。

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可以发现浸泡在浓盐水溶液中的植物依然健康地生长,而浸泡在浑浊水中的植物逐渐变得虚弱,叶片开始枯萎。

这一现象可以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来解释。

植物通过叶绿素吸收阳光的能量,并且在光合作用过程中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氧气和葡萄糖。

然而,浑浊水中含有大量的悬浮颗粒和有机污染物,影响了水中的氧气浓度。

相反,浓盐水溶液中虽然含有高浓度的盐分,但并不影响光合作用所需的基本物质和气体的供应。

因此,浸泡在浓盐水溶液中的植物仍能进行充分的光合作用,保持健康生长。

教学目的及意义:通过这个案例,初中生可以深入理解植物的光合作用及其对环境要求的关系。

同时,也可以引导学生学会进行科学观察和实验设计的能力,培养他们的动手实践和科学思维能力。

案例二:动物的适应生存现象描述:同一种食草动物分布在高山和平原两个地方,它们的身体结构有明显的差异。

实验步骤及结果:1. 选择一种适合的食草动物,如高山地区的黄羊。

2. 观察和比较高山地区和平原地区的黄羊的身体结构特征,如体型大小、皮毛颜色、蹄的形状等。

3. 分析和总结两个地区黄羊的身体结构差异,并探讨这些差异对其在特定环境中的生存和适应的意义。

经过观察比较,可以发现高山地区的黄羊体型较小,皮毛较厚并以浅色为主,蹄形状较为宽大。

而平原地区的黄羊体型较大,皮毛颜色较浅且较少,蹄形状较狭长。

这种差异可以解释为动物根据生存环境的需求而进行的适应性进化。

高山地区的黄羊由于气温低、食物稀缺,需要通过减少体表面积和增加毛发厚度来保持自身的温度。

同时,浅色的毛发也有助于减少热量吸收。

高中生物教学实践案例

高中生物教学实践案例

高中生物教学实践案例案例一:观察和记录生长的豌豆植物在生物课上,老师为学生们分发了一些豌豆种子,并要求他们观察和记录豌豆植物的生长过程。

学生们按照老师的要求,将豌豆种子种在花盆中,并每天浇水、观察和记录植物的生长情况。

他们记录了豌豆植物的种子发芽、茎的生长、叶片的形成,以及花朵和豆荚的出现。

通过这个实践案例,学生们深入了解了植物的生长过程,并掌握了观察和记录科学实验的基本方法。

案例二:进行果蝇杂交实验在遗传学的教学中,老师为学生们准备了果蝇杂交实验。

学生们被分成小组,每个小组分别拿到了具有不同基因型的果蝇。

他们根据老师的指导,用显微镜观察果蝇的外部形态特征,然后将不同基因型的果蝇进行杂交。

随后,学生们观察并记录果蝇杂交后的后代果蝇的表型比例。

通过这个实践案例,学生们进一步理解了遗传规律,并学会了进行科学实验的设计和记录。

案例三:研究光合作用的影响因素在光合作用的教学中,老师组织学生们进行一项实验,研究光合作用的影响因素。

学生们将水生植物浮萍放置在不同光照条件下,分别测量并记录浮萍释放氧气的速率。

他们将光照强度、光照时间以及二氧化碳浓度作为变量,通过实验得出了光合作用速率与这些因素的关系。

通过这个实践案例,学生们深入了解了光合作用的原理和影响因素,并培养了科学实验的设计和数据处理能力。

案例四:观察和研究细胞的结构在细胞学的教学中,老师为学生们提供了显微镜和显微镜玻片,让他们观察和研究细胞的结构。

学生们通过显微镜观察了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的形态特征,观察到了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等细胞器官。

随后,他们还进行了细胞染色实验,观察了染色后的细胞结构。

通过这个实践案例,学生们直观地了解了细胞的结构和功能,并培养了科学观察和实验技能。

案例五:进行DNA提取实验在分子生物学的教学中,老师组织学生们进行DNA提取实验。

学生们按照步骤,从水果或植物中提取DNA,并观察和记录DNA的形态特征。

他们了解到DNA是生物遗传信息的载体,通过这个实践案例,学生们深入了解了DNA的结构和功能,并学会了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

高中生物教学实践案例

高中生物教学实践案例

高中生物教学实践案例案例1:观察和研究植物的光合作用在生物课上,教师安排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和研究植物的光合作用。

学生们分为小组,每个小组使用不同的光照条件,如直接阳光、阴影、人工光源等,观察不同条件下植物的生长情况。

通过实验结果,学生们理解了光合作用的重要性和光照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案例2:研究DNA提取实验为了深入了解DNA结构和功能,教师设计了DNA提取实验。

学生们使用简单的材料如洋葱、盐水和洗洁精等,提取洋葱细胞中的DNA。

通过实验过程,学生们亲手操作,了解了DNA的提取方法和DNA的特点。

案例3:观察和研究细菌生长为了研究细菌的生长条件和繁殖方式,教师安排学生进行观察实验。

学生们在实验室中使用琼脂平板培养基,将不同营养条件下的细菌菌液均匀涂抹于琼脂平板上,观察并记录不同条件下细菌的生长情况。

通过实验结果,学生们了解了细菌的繁殖方式、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以及影响细菌生长的因素。

案例4:研究遗传变异为了研究遗传变异的原因和作用,教师设计了果蝇实验。

学生们将具有不同基因型的果蝇进行交配,观察并记录后代果蝇的表型特征。

通过实验结果,学生们了解了基因的传递方式和变异的原因,加深了对遗传规律的理解。

案例5:观察和研究植物的生长运动为了研究植物的生长运动及其调节机制,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实验。

学生们选择不同的植物,如豌豆、太阳花等,观察并记录植物对光、重力和刺激等的反应。

通过实验结果,学生们了解了植物的生长运动和植物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案例6:研究酶的作用为了研究酶的作用和特点,教师设计了酶活性实验。

学生们使用不同的酶和底物,观察并记录酶反应速率的变化。

通过实验结果,学生们了解了酶的底物特异性、酶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以及酶在生物体内的作用。

案例7:观察和研究人体的呼吸为了研究人体的呼吸过程和呼吸系统的结构与功能,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实验。

学生们通过测量自己的呼吸频率、肺活量等指标,观察并记录呼吸的变化。

通过实验结果,学生们了解了呼吸过程中的气体交换、呼吸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2023年初中生物教学设计案例7篇

2023年初中生物教学设计案例7篇

初中生物教学设计案例篇一上节已讲遗传,本节讲变异现象。

1、认识到变异是生物界中普遍存在的现象;2、举例说出引起生物变异的原因,举例说出可遗传的变异和不遗传的变异;3、举例说出遗传育种的几种方法,以及在生产中的应用。

4、初步体验调查生物变异的方法;5、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调查结果的能力。

1、变异在生物界中普遍存在;2、科学探究生物变异的原因。

1、深刻认识生物变异在自然界普遍存在;2、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及总结规律。

观察法、比较法、分析和讨论法两个品种的小麦若干,关于变异种类的挂图,和变异现象有关的课件。

1课时导入:一母生九子,连母十个样。

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二片叶子(一)变异的现象与概念在自然界中,与遗传现象一样,变异现象是普遍存在的。

提问,讨论:在我们周围,可以看到哪些现象是变异现象?根据同学们的讨论,什么叫做变异?请做一个小结。

变异:生物的亲代与子代之间、子代与子代个体之间在性状上的差异称为变异。

或生物在生殖过程中,在上下代之间、子代之间表现出的性状差异。

提问:比较遗传和变异两个概念,两个概念有什么共同点,有什么差异?生物的遗传和变异都是通过生物的生殖过程实现的。

在生物的生殖过程中,上下代之间的相似性为遗传。

但是生物的后代不会也不可能完全与祖先一样。

后代在继承亲代特征的主要特点时还会产生一定的差异,这些差异称为变异。

所以,我们所说的变异是在遗传的基础上的变异,变异是在一定范围内的变化。

小猫与大猫的样子有所不同,但是小猫仍旧是猫,并没有变为其他生物。

提出问题:为什么说变异是在遗传的基础上的变异?这种说法是否有根据?(二)变异的原因1.外界环境的影响:播放有关的资料,每个学生发放2--3个花生。

学生讨论热烈。

提问,讨论:产生花生性状变异的原因?(可多让几个学生回答、讨论,最后老师给予总结。

)在我们观察到的变异中,有些是由于外界环境的影响产生的。

在我们刚才提出的变异现象中,哪些是属于这一类?提问,讨论:同一品种的小麦种在不同的田里,小麦的麦穗有大穗、小穗,产生大穗、小穗的原因可能是什么?你如何证明这些差异是由于环境影响造成的?将大穗和小穗上的种子收获后分别种到田里,它们的后代会如何?小结:田中小麦的大穗和小穗的变异是由环境变化引起的,这种变异一般是不能遗传的。

生物教学实践活动案例(3篇)

生物教学实践活动案例(3篇)

第1篇一、背景随着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已成为教育的重要目标。

生物学科作为自然科学的基础学科,其教学实践活动对于学生科学素养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本案例以植物生长环境探究为主题,旨在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深入理解植物生长的基本原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二、活动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植物生长的基本条件,包括光照、水分、土壤、温度等。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记录、分析、总结的能力,以及实验操作技能。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生物学科的兴趣,增强环保意识,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三、活动准备1. 实验材料:种子、土壤、花盆、温度计、湿度计、光源、水等。

2. 实验工具:剪刀、尺子、记录本、笔等。

3. 教学资源:植物生长环境的相关资料、图片、视频等。

四、活动过程(一)活动导入1. 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展示植物生长的过程,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提出问题:植物生长需要哪些条件?这些条件对植物生长有什么影响?(二)分组讨论1.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种植物进行探究。

2. 每组讨论并确定探究方案,包括实验设计、变量控制、数据记录等。

(三)实验操作1. 各小组按照实验方案进行操作,观察并记录植物的生长情况。

2. 实验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四)数据分析与总结1. 各小组整理实验数据,分析不同生长条件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2. 小组内进行讨论,形成结论,并撰写实验报告。

(五)交流与分享1. 各小组进行成果展示,分享实验过程和结论。

2. 全班进行讨论,总结植物生长的基本条件。

五、活动反思1. 活动效果:本次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了植物生长的基本原理,提高了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2. 存在问题:部分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操作不够规范,数据记录不够详细。

3. 改进措施:加强对学生的实验操作培训,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引导学生更加细致地观察和记录实验数据。

人教版初一生物教学案例分享激发学生对生命科学的兴趣与创新能力

人教版初一生物教学案例分享激发学生对生命科学的兴趣与创新能力

人教版初一生物教学案例分享激发学生对生命科学的兴趣与创新能力生物学作为一门关于生命起源、发展和特征的学科,对于学生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然而,由于学科性质的抽象和抽象难度的相对较高,许多初中生在学习生物学时常常感到乏味和无趣。

因此,教师需要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通过案例分享来激发学生对生命科学的兴趣与创新能力。

本文将分享几个人教版初一生物教学案例,旨在帮助教师提供有趣且有效的教学内容,促进学生对生物学的积极参与和学习热情的提高。

案例一:带领学生进行植物实验——绿豆的发芽过程观察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绿豆的发芽过程,并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观察。

首先,教师可以向学生分发绿豆种子,并告知他们将在一段时间后观察到发芽现象。

随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记录下实验的开始日期,并每天对绿豆的生长情况进行观察和记录。

在观察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亲眼见证种子的发芽和生长,还可以了解到植物的生命过程和生长需要的条件。

通过这个实验案例,学生们能够亲身参与,提高他们对植物生长和生命科学的兴趣。

案例二:让学生动手实践——昆虫标本制作与观察在学习昆虫的分类和特征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制作昆虫标本。

首先,教师可以向学生展示一些真实的昆虫标本,引导他们观察昆虫的形态特征和分类特点。

然后,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制作昆虫标本的方法和步骤,并提供一些常见昆虫的标本材料。

在制作的过程中,学生们需要仔细观察和处理昆虫,从而深入了解昆虫的特征,并培养他们对生命科学研究的创新能力。

案例三: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自然界的生态平衡与人类的干预在学习生态学的内容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围绕自然界的生态平衡与人类的干预展开科学探究。

首先,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生态平衡的概念,并提供一些具体的案例,如猎物与捕食者之间的关系、食物链等。

然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观察当地的生态环境,并了解人类干预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影响。

通过这个案例,学生们能够意识到自然界的生态平衡的重要性,培养他们关注环境保护和生命科学的兴趣。

初中生物实验教学的案例分析与探索

初中生物实验教学的案例分析与探索

初中生物实验教学的案例分析与探索引言初中阶段是生物学知识的重要学习和实践阶段,而实验教学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对于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通过分析几个具体案例,探讨初中生物实验教学的方法、效果和问题,并提出一些建议。

案例1:植物光合作用实验目的了解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过程及其影响因素。

实验步骤1.准备一棵绿色健康的水培植物。

2.将植物放置在不同光照条件下(如强光、弱光、遮光等),观察植物叶片颜色变化和生长情况。

3.测定不同条件下植物叶片的光合速率。

实验结果与讨论根据观察和测定数据,可以得出结论:强光下,植物叶片呈现较深绿色,生长较好;弱光下或遮光条件下,植物叶片颜色变浅,生长受限制。

光合速率也随着光照强度的变化而改变。

这个实验能够生动直观地展示光合作用的过程,并帮助学生理解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

然而,在实施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一些问题,例如对于光照条件的控制、测定方法的准确性等。

实际操作建议•在进行实验前,设定明确的实验目标,并解释预期结果。

•确保实验装置和材料的质量和稳定性。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植物的变化,并帮助他们分析和解释观察结果。

•强调实验过程中的安全意识和正确操作方法。

案例2:动物消化系统实验目的了解动物消化系统结构及其功能。

实验步骤1.准备一个动物解剖模型或使用虚拟模拟软件来模拟动物消化系统。

2.通过模型或软件,指导学生了解不同部位的消化器官以及其功能。

3.可以使用食物模拟物来演示不同部位对食物加工和分解的作用,例如使用盐水模拟胃酸的消化作用。

通过实验,学生可以观察和了解动物消化系统中各个部位的结构和功能,以及不同部位对食物的加工和分解的作用。

同时,可以展开讨论消化过程中的一些相关问题,如机械消化与化学消化的区别。

实验效果与问题这个实验可以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动物消化系统,并能够直观地展示其结构和功能。

然而,对于真实动物解剖来说,可能存在伦理道德问题;如果使用虚拟模拟软件,则可能受制于软件资源和操作技术。

中学生物优秀教学设计案例5篇

中学生物优秀教学设计案例5篇

中学生物优秀教学设计案例5篇生物(英语:Biology,又称生命体、有机体)是有生命的个体。

生物最重要和根本的特征在于生物进展新陈代谢(又称分泌物)及遗传。

接下来是关于中学生物优秀教学设计案例的文章,希望能帮助到大家!中学生物优秀教学设计案例1一、教学目的:【知识】:说出线粒体的构造和功能说明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异同。

(理解)说明细胞呼吸的原理,并讨论其在消费和生活中的应用。

(理解)【技能】:设计实验,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的探究。

二、教学重难点:有氧呼吸的过程及原理(重点细胞呼吸的原理和本质,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难点)三、课前准备:知道两个小组学生分工完成探究酵母菌细胞的呼吸方式。

四、教学用具:ppt幻灯片五、教学过程教学内容老师活动学生活动(一)引入回忆atp的生理功能,糖类、脂肪被细胞分解后把能量储存在atp的高能磷酸键中。

提出问题:有机物进入细胞后以什么方式分解的呢?在体外,有机物与氧气发生燃烧反响,放出大量能量。

而生物学家发现,有机物在细胞内也是通过复杂的氧化反映产生能量的。

引出细胞呼吸的概念回忆旧知识,受老师的问题所引导,进入新课。

(二)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对引导其他学生对参加实验的学生进展提问,并进展归纳。

(问题如:为什么选用酵母菌作为实验材料,而不选用小白鼠等;naoh溶液的作用是什么)总结出结论:细胞呼吸分为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

引导学生说出酵母菌的有氧呼吸产生co2;无氧呼吸产生酒精和co2对实验的设计、结果进展交流和表达,并答复老师和其他学生提出的问题(三)有氧呼吸提出问题:在学习细胞器的内容中,和细胞有氧呼吸有关的细胞器是什么?说明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是线粒体。

用幻灯片展示线粒体的构造,指导学生进展观察和表述,以问题作为引导:1.线粒体是由多少层膜组成;2外膜和内膜在形态上有什么区别,内膜的特点如何与线粒体的功能相适应;3.内膜和基质上有什么物质。

以幻灯片为辅助,讲授有氧呼吸的三个阶段。

初中生物实验教学案例

初中生物实验教学案例

初中生物实验教学案例引言生物实验教学是初中生物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实验教学,学生可以亲身参与实践,培养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对生物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本文将介绍一些适用于初中生物实验教学的案例,帮助教师更好地设计和组织实验教学活动。

实验一:种子发芽实验H2:实验目的通过观察和记录种子在不同条件下的发芽情况,了解种子发芽的要素和影响因素,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

H2:实验步骤1.准备不同种类的种子和容器。

2.将不同种子分别放在潮湿的纸巾上,并将其放入容器中。

3.设计不同的实验组和对照组,为每组设置不同的水分、光照、温度和氧气条件。

4.按照实验设计分别给每组种子提供不同条件,并记录每组种子的发芽情况和生长状况。

5.分析实验结果,总结种子发芽的要素和影响因素。

实验结果显示不同的种子在不同的条件下会有不同的发芽率和生长速度。

光照和温度对种子的发芽和生长具有重要影响,适宜的光照和温度条件有助于种子的早期发芽和生长。

水分和氧气也是种子发芽和生长的必需条件,适当的水分和氧气供应可以促进种子发芽和生长。

H2:实验启示通过这个实验,学生可以了解到种子发芽的要素和影响因素,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

同时,学生还可以学会设计实验和记录实验结果的方法,提高他们的实验技能和数据分析能力。

实验二:光合作用实验H2:实验目的通过观察和记录不同光照条件下水生植物的生长情况,了解光合作用的过程和影响因素,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科学素养。

H2:实验步骤1.准备适宜的水生植物和容器。

2.将水生植物分别放在不同光照条件下,如强光、弱光和无光。

3.每天定期观察和记录水生植物的生长情况,包括叶片颜色、茎长和根长等。

4.分析实验结果,总结光照对水生植物生长的影响。

实验结果表明,适宜的光照条件对水生植物的生长至关重要。

光合作用是水生植物进行生长和代谢的重要过程,适当的光照条件可以促进光合作用的进行,有利于水生植物的生长。

生物教学实践的案例分析(3篇)

生物教学实践的案例分析(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随着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生物教学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本文以“DNA的复制”这一高中生物课程为例,探讨生物教学实践中的一种创新模式,并对教学过程进行反思。

二、案例描述1. 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理解DNA复制的概念、过程和意义,培养学生运用科学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科学探究的精神。

2. 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通过播放一段关于DNA复制的科普视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思考DNA复制在生物体生长发育过程中的重要性。

(2)新课讲授教师采用多媒体课件,结合实验图片和动画,详细讲解DNA复制的概念、过程和意义。

在讲解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分析DNA复制过程中涉及的分子、酶和能量等要素,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3)实验探究教师组织学生进行“DNA复制实验”活动,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观察DNA复制过程中的变化。

实验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4)总结反思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DNA复制的特点,并让学生结合实验结果,反思DNA复制在生物体生长发育过程中的作用。

3. 教学评价本节课结束后,教师通过课堂提问、实验报告、课后作业等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

三、案例分析1. 教学模式的创新本节课采用“问题引导、实验探究、总结反思”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通过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2. 教学方法的多样性教师运用多媒体课件、实验操作、课堂提问等多种教学方法,使教学内容更加生动形象,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 教学评价的多元化本节课采用课堂提问、实验报告、课后作业等多种评价方式,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为教师改进教学提供依据。

四、反思与改进1. 加强实验教学实验教学是生物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进一步丰富实验内容,提高实验难度,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充分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

高中生物实践教学案例(3篇)

高中生物实践教学案例(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中生物实践教学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综合素质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为了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本案例以探究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为主题,通过实验操作和观察,使学生深入了解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1)掌握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2)学会制作植物细胞临时装片,观察植物细胞在不同浓度溶液中的变化;(3)掌握实验记录和数据处理的方法。

2.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实验操作,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分析能力;(2)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团结协作的精神。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激发学生对生物学的兴趣,提高学习生物学的积极性;(2)培养学生严谨求实、勇于探索的科学态度。

三、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实验操作步骤、观察分析。

2. 教学难点:制作植物细胞临时装片、观察细胞在不同浓度溶液中的变化、实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通过提问:“你们知道植物细胞是如何吸收水分的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思考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

2. 实验准备(1)实验器材:载玻片、盖玻片、滴管、吸水纸、刀片、剪刀、镊子、显微镜、不同浓度的蔗糖溶液、清水、碘液等。

(2)实验材料:洋葱鳞片叶、胡萝卜、土豆等。

3. 实验步骤(1)制作植物细胞临时装片①取洋葱鳞片叶,用刀片切下薄薄的片;②用镊子将切片放在载玻片中央;③滴加适量清水,用吸水纸吸去多余水分;④用盖玻片轻轻盖在切片上,避免产生气泡;⑤用碘液染色,用吸水纸吸去多余碘液。

(2)观察细胞在不同浓度溶液中的变化①将制作好的临时装片分别放入不同浓度的蔗糖溶液中;②每隔一定时间,用显微镜观察细胞的变化,记录数据;③重复实验,验证实验结果的可靠性。

4. 数据处理与分析(1)观察细胞在不同浓度溶液中的变化,记录数据;(2)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

生物教学实践案例分享

生物教学实践案例分享

生物教学实践案例分享近年来,生物教学实践在教育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通过实践,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生物知识,培养科学思维和实践能力。

本文将分享一些生物教学实践案例,旨在为生物教师提供一些有益的经验和启示。

案例一:生态环境保护的模拟实验在生物课堂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生态环境保护的模拟实验。

首先,教师可以讲解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和脆弱性,引导学生意识到保护环境的必要性。

然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分组,设置不同的模拟环境,让学生在不同的条件下观察植物的生长情况,并记录数据。

通过实验结果的对比和分析,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环境对植物生长的影响,进而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案例二:遗传实验遗传是生物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遗传规律,教师可以组织遗传实验。

例如,教师可以选择果蝇作为实验对象,通过交配实验观察和记录不同基因型果蝇后代的表型特征。

通过实际操作,学生可以亲自体验遗传规律,深入理解基因的传递和表现。

案例三:植物生长观察为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植物生长观察。

学生可以选择不同种类的植物,在不同环境条件下观察植物的生长过程,并记录观察结果。

通过对观察结果的分析,学生可以理解植物生长与环境因素的关系,培养对植物生态的认识。

案例四:生物分类鉴定生物分类是生物学的重要内容,也是学生认识生物多样性的基础。

为了帮助学生熟悉生物分类的方法和原理,教师可以组织生物分类鉴定活动。

例如,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到校园或周边自然环境中采集不同种类的植物或昆虫标本,然后引导学生运用分类鉴定的方法,将标本分类并记录相关特征。

通过实际操作,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生物分类的理论和方法。

案例五:植物光合实验光合作用是植物生长的重要过程。

为了让学生深入了解光合作用的原理和过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植物光合实验。

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在不同光照强度和不同二氧化碳浓度条件下,测量植物光合作用的速率。

通过实验结果的对比和分析,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光合作用对植物生长的重要性。

生物教学实践的案例(3篇)

生物教学实践的案例(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生物科学已成为当今世界最为热门的学科之一。

在我国,生物课程已成为中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了提高生物教学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本案例以探究细胞膜的流动性为主题,设计了一堂生物教学实践活动。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细胞膜的结构特点,掌握细胞膜的流动性概念及其影响因素。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生物学的兴趣,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团队合作精神。

三、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细胞膜的结构特点、细胞膜的流动性及其影响因素。

2. 教学难点:细胞膜的流动性实验操作及结果分析。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细胞膜的结构示意图,引导学生回顾细胞膜的基本结构。

然后提出问题:“细胞膜为什么具有流动性?其流动性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实验准备(1)实验材料:细胞膜模型、肥皂水、滴管、试管、镊子等。

(2)实验步骤:①将细胞膜模型放置在试管中。

②用滴管吸取少量肥皂水,滴加在细胞膜模型上。

③观察肥皂水与细胞膜模型的相互作用。

④用镊子轻轻搅拌试管中的液体,观察细胞膜模型的变化。

3. 实验操作(1)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操作,每组实验步骤相同。

(2)教师巡视指导,确保实验顺利进行。

4. 结果分析(1)观察实验现象,引导学生分析细胞膜的流动性。

(2)讨论肥皂水对细胞膜流动性的影响。

(3)总结细胞膜流动性的影响因素。

5. 总结与反思(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细胞膜的结构特点和流动性。

(2)学生分享实验心得,反思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3)教师点评学生的实验操作和结果分析,指出优点和不足。

五、教学反思1. 教学效果本节课通过实验探究的方式,让学生亲身体验细胞膜的流动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实验操作过程中,学生学会了观察、分析、总结等科学探究方法,为以后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初中生物实验教案

初中生物实验教案

初中生物实验教案【篇一:初中生物实验教学案例】七年级(上册)生物实验教学案例课题:第四章第一节——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实验: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摘要】以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为实验课题,在生物实验教学中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课堂教学,在实验过程中学生自主发现新知识,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以期使得生物实验教学更为科学和有效。

【关键词】生物实验教学案例教材分析:光合作用是本章的教学重点之一,光合作用对自然界的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可以说,没有光合作用就没有丰富多彩的生命世界。

因此,探究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奥秘就成为最具吸引力的课题。

学生在学习了绿色植物的蒸腾作用之后,继续学习植物的光合作用这一重要的生理现象。

通过一系列的实验设计、操作、探究和讨论,使学生对实验的设计原理、技巧,有更深层次的感悟。

通过实验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合作精神和探究能力。

学情分析:初一学生虽然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但光合作用的原理比较抽象。

学生相应的知识铺垫不够,动手能力较弱,而且光合作用是生物圈中有机物的来源之本,通过光合作用的学习,可以使学生从理论上认识到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重要性。

所以本节知识要用具体的,形象的实验进行教学。

让学生体验到由现象到理论的过程,即通过感性认知上升到理性知识。

学法、教法分析: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体验科学家们探索光合作用的历程,激励他们努力获得与科学家结论相似的结果,在这节课中,我把验证性实验改为模拟探究实验,以培养学生像科学家那样不断深入思考问题的思维方法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初步学会一些科学研究的方法,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和尝试做“小科学家”的愿望。

《探究绿叶在光下合成淀粉》是初一学生刚接触不多的一种探究实验,而且操作的准确性强,由学生独立完成有一定难度。

对此,在教学中我有放有收,既有老师的指导,又还给学生自由发展的空间,让学生独立进行探究;而且这个实验也是初一学生第一次接触这么多种类的实验用具,第一次点燃酒精灯并隔水加热。

初中生物教学实践案例(3篇)

初中生物教学实践案例(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初中生物教学越来越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光合作用作为初中生物教学中的重要内容,是植物生理学的基础,也是生物学中的重要概念。

为了提高学生对光合作用的理解和应用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本案例以“植物光合作用探究”为主题,设计了一堂实践活动课。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光合作用的概念、过程和意义;掌握光合作用的条件和影响因素。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实验、合作等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生物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科学态度。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1. 展示一张绿色植物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绿色植物为什么能保持绿色?2. 提出问题:绿色植物是如何制造养料的?(二)新课讲授1. 讲解光合作用的概念:光合作用是指绿色植物在光照条件下,利用光能将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同时释放氧气的过程。

2. 讲解光合作用的过程:光合作用分为光反应和暗反应两个阶段。

3. 讲解光合作用的条件:光照、二氧化碳、水。

4. 讲解光合作用的影响因素:光照强度、温度、二氧化碳浓度。

(三)实践活动1. 实验一:探究光照强度对光合作用的影响(1)分组: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6人。

(2)实验材料:绿色植物、不同强度的光源、计时器、测量工具等。

(3)实验步骤:每组选择一种不同强度的光源,照射绿色植物,记录光合作用过程中产生的氧气量。

(4)数据处理:比较不同光照强度下,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量。

2. 实验二:探究温度对光合作用的影响(1)分组: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6人。

(2)实验材料:绿色植物、不同温度的容器、计时器、测量工具等。

(3)实验步骤:每组将绿色植物放置在温度不同的容器中,记录光合作用过程中产生的氧气量。

(4)数据处理:比较不同温度下,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量。

3. 实验三:探究二氧化碳浓度对光合作用的影响(1)分组: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6人。

初中生物实验教学案例

初中生物实验教学案例

初中生物实验教学案例实验教学案例: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在本次生物实验教学中,我们将以“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为课题,让学生了解绿色植物在光下能制造有机物——淀粉,并认识到光照是绿叶制造有机物不可缺少的条件。

通过实验,归纳出光合作用的概念及其对生物圈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爱护植物的情感。

教材分析:本章的教学重点之一是光合作用,它对自然界的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因此,探究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奥秘就成为最具吸引力的课题。

通过实验设计、操作、探究和讨论,使学生对实验的设计原理、技巧,有更深层次的感悟。

学情分析:七年级同学对生物科学有着浓厚的兴趣,实验探究积极主动,愿意与同学合作性探究研究,敢于大胆质疑。

但是,光合作用的原理比较抽象,学生相应的知识铺垫不够,动手能力较弱。

因此,我们需要用具体的、形象的实验进行教学,让学生从感性认知上升到理性知识。

学法、教法分析: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体验科学家们探索光合作用的历程,激励他们努力获得与科学家结论相似的结果,我们将验证性实验改为模拟探究实验。

通过这种方法,培养学生像科学家那样不断深入思考问题的思维方法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初步学会一些科学研究的方法,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和尝试做“小科学家”的愿望。

本节课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光合作用的过程和产物,同时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我们先让学生清点了本节课的材料用具,然后播放了《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视频文件,让学生了解实验的步骤和注意事项,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和思考能力。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体验科学家们探索光合作用的历程,我们将验证性实验改为模拟探究实验,让学生像科学家一样深入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方法和探究兴趣。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首先让学生将天竺葵放在黑暗处2-3天,这是为了让叶片中的淀粉分解完毕,以便观察光合作用的产物。

然后我们用黑纸片将叶片的一部分夹紧,这是为了遮光,使得只有正常光照射到叶片上。

高中生物老师教学案例【7篇】

高中生物老师教学案例【7篇】

高中生物老师教学案例【7篇】高中生物老师教学案例(篇1)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概述细胞膜的成分和功能,体验制备细胞膜的方法。

2.理解细胞膜作为系统的边界,对细胞生命活动具有重要意义。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利用哺乳动物红细胞制备细胞膜的实验,提高科学实验设计的严谨性,增加概述和归纳总结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认同细胞膜作为系统的边界,对细胞生命活动具有重要意义。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细胞膜的成分和功能,体验制备细胞膜的方法,细胞膜对细胞生命活动的重要作用。

【难点】细胞膜对细胞生命活动的重要作用。

三、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老师展示地球与宇宙、中国与外国、生物与外界环境、细胞与外界环境、细胞的结构图,提问:(1)地球与宇宙的边界是什么?(2)中国与外国的边界呢?(3)生物与外界环境的边界呢?(4)细胞与外环境的边界呢?(过渡语)细胞作为一个基本的生命系统,它的边界就是细胞膜,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系统的边界——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

环节二、新课教学研究细胞膜的化学组成,首先要把细胞膜与细胞的其他组分分开,怎么样获得细胞膜呢(一)细胞膜的成分体验制备细胞膜的方法(1)学生思考要制备细胞膜,应该选择什么细胞作为实验材料呢?PPT呈现植物叶肉细胞、神经细胞和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的图片?请学生选择并说明原因,之后PPT呈现人体正常的红细胞,人的圆涨的的红细胞和人的涨破的红细胞图片(2)确定了哺乳动物的红细胞作为实验材料,那又该选择什么方法制备细胞膜呢?PPT呈现3种方法:①用针扎破,让细胞的内容物流出?②用镊子把细胞膜剥下来?③细胞内的物质是由一定浓度的,如果把细胞放在清水里,水会进入细胞,把细胞涨破,细胞内的物质流出来,这样既可得到细胞膜。

(3)确定了实验材料和试验方法,该如何做实验呢,学生看教材“实验”这一模块,思考总结实验步骤,并在大屏幕呈现人正常红细胞和光镜图片和人部分红细胞已涨破的光镜照片。

2023初二生物实验课例教学案例或流程

2023初二生物实验课例教学案例或流程

2023初二生物实验课例教学案例或流程以下是一份初二生物实验课例教学案例,供您参考:
实验名称:观察植物细胞
实验目标:
1. 让学生了解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
2. 学会制作植物细胞临时装片的方法;
3. 掌握显微镜的使用方法,观察植物细胞并绘制观察到的图像。

实验器材:
1. 显微镜;
2. 洋葱鳞片叶或黄瓜表皮;
3. 刀片、镊子、滴管、载玻片、盖玻片;
4. 碘液、清水。

实验步骤:
1. 教师讲解实验目的、方法及注意事项;
2.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每组取一块洋葱鳞片叶或黄瓜表皮;
3. 用刀片将植物组织切成薄片,用镊子取一片放在载玻片上;
4. 用滴管滴一滴清水,用镊子夹起盖玻片,轻轻盖在载玻片上,避免产生气泡;
5. 将制作好的临时装片放在显微镜下观察,调节焦距,找到清晰的细胞图像;
6. 用碘液染色,再用清水冲洗干净;
7. 绘制观察到的植物细胞图像,标注各个结构。

实验总结:
1. 教师总结实验结果,强调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和特点;
2. 学生提交实验报告,包括实验过程、结果及结论。

注意事项:
1. 在制作临时装片时,要避免产生气泡,否则会影响观察效果;
2. 在使用显微镜时,要保持镜头的清洁,避免刮花镜头。

生物实践教学设计模板(3篇)

生物实践教学设计模板(3篇)

第1篇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 学生能够掌握本次实验或实践活动的基本理论知识。

- 学生能够了解相关实验或实践活动的原理和操作步骤。

2. 能力目标:- 学生能够熟练操作实验仪器和设备。

- 学生能够通过实验或实践活动提高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 学生能够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科学探究精神。

3. 情感目标:- 学生能够对生物学产生兴趣,激发学习热情。

- 学生能够树立科学严谨的态度,培养良好的实验习惯。

二、教学内容1. 理论教学:- 介绍实验或实践活动的背景知识。

- 阐述实验或实践活动的原理和方法。

2. 实践教学:- 实验或实践活动的具体步骤和注意事项。

- 实验或实践活动的预期结果和分析方法。

三、教学过程1. 导入:- 结合实际生活,提出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 简要介绍本次实验或实践活动的目的和意义。

2. 实验或实践活动准备:- 学生分组,明确每组任务和分工。

- 教师演示实验或实践活动的操作步骤,强调注意事项。

- 学生熟悉实验或实践活动的仪器和设备。

3. 实验或实践活动进行:- 学生按照实验或实践活动的步骤进行操作。

-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纠正操作错误。

- 学生记录实验或实践活动数据。

4. 实验或实践活动总结:- 学生分组讨论实验或实践活动结果,分析原因。

- 教师总结实验或实践活动中的关键点和注意事项。

- 学生撰写实验或实践活动报告。

5. 课后拓展:- 鼓励学生查阅相关资料,深入了解实验或实践活动的背景知识。

- 学生之间交流实验或实践活动的经验和心得。

四、教学评价1. 过程评价:- 观察学生在实验或实践活动中的操作是否规范、认真。

- 评估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2. 结果评价:- 检查学生实验或实践活动报告的完成情况。

- 评估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反馈与改进:- 教师根据评价结果,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

- 学生根据反馈,提高实验或实践活动的技能。

五、教学资源1. 教材与参考书:- 相关生物学教材和实验指导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教学案例
课题:真菌
实验:观察酵母菌和霉菌
八年级(上册)生物实验教学案例
课题:第四章第三节——真菌
实验:观察酵母菌和霉菌
酵母菌是一类单细胞真菌,一般呈圆形、椭圆形,无性繁殖以芽孢为主,也有少数是裂殖,有些酵母菌能产生囊孢子,有的能形成假菌丝。

酵母菌的菌落似细菌菌落,但较大且厚,多呈白色,少数为红色。

酵母菌在液体中生长可形成菌膜、菌环、沉淀和浑浊。

酵母菌的细菌结构较完善,即有壁、膜、质、核等结构。

酵母菌的细胞形态、繁殖方式和培养特征均为菌种鉴定的依据。

酵母活细胞新陈代谢旺盛,活力强,还原力也强,若无毒的染料进入细胞,既被还原脱色,但死细胞及代谢作用缓慢的老弱细胞无此还原力。

美兰是无毒染料,且能被活细胞还原成无色,故可用来区别细胞的死活。

霉菌是一些小型丝状真菌、单细胞(根霉、毛霉)或多细胞(曲霉、青霉),其细胞结构与酵母类似,同属真核细胞。

霉菌形态较复杂,个体较大,具有分枝的菌丝体和分化的繁殖器官。

其菌丝分为气生菌丝与营养菌丝(菌丝比放线菌粗得多)观察时请注意菌丝是否具有横膈膜、有无假根、无性繁殖时形成何种孢子,孢子着生方式以及孢子头的构造等,以区别各种不同霉菌的形态。

霉菌菌落由分枝状菌丝组成,较疏松,呈毛状、棉絮状、绒毛状或毡状。

由于不同霉菌形成的孢子均有不同颜色、构造、性状,故菌落表面呈现出不同的结构和色泽特征。

菌丝一般呈白色或灰白色,菌落中心的菌丝较老,先产生孢子,故常形成同心圆。

教材分析:
《酵母菌和霉菌》实验课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生物“真菌”教学单元的一项重要内容。

它对于帮助学生把这些知识运用于生产、生活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学情分析:
1、八年级同学对生物科学有着浓厚的兴趣,实验探究积极主动,愿意与同学合作性探究学习,敢于大胆质疑。

2、八年级学生虽然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但对酵母菌和霉菌的
认识比较抽象。

学生相应的知识铺垫不够,动手能力较弱,而且酵母菌和霉菌在生活中有所涉及,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可以使学生从理论上认识真菌。

所以本节知识要用具体的,形象的实验进行教学。

让学生体验到由现象到理论的过程,即通过感性认知上升到理性知识。

学法、教法分析:
依据以上分析,本课我准备采用谈话法、讲解法、观察法、实验法、比较分析法、讨论法来组织教学。

一、教学目标
1.了解酵母菌和霉菌(青霉或曲霉)的形态结构,营养方式和生殖方式及酵母菌和霉菌对自然界的意义和与人类的关系。

2.通过指导学生观察酵母菌、青霉或曲霉,继续培养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和观察能力。

3.通过了解酵母菌和霉菌与人类的关系,学会用一分为二的方法分析事物。

二、重点、难点
1.酵母菌和霉菌的形态结构和生活特点,酵母菌和霉菌对自然界的意义和与人类的关系是本章的重点知识。

因为:
(1)通过学习酵母菌和霉菌的形态结构,让学生与所学过的植物细胞结构、细菌细胞结构进行比较分析,归纳总结出它们在细胞结构上的异同。

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和综合能力。

(2)通过学习酵母菌和霉菌的生活特点,有利于了解酵母菌和霉菌对自然界的意义和与人类的关系,使学生懂得研究微生物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用其利,避其害。

了解真菌在经济上所蕴藏的潜在价值是巨大而多样的。

2.酵母菌的营养方式是本章的教学难点:
酵母菌既是异养(腐生)厌氧型真菌,又是异养需氧型真菌,由于初一学生知识水平有限,教师要讲清酵母菌获得能量的方式有一定难度。

三、教学准备
教学具六组:酵母菌培养液,培养好的青霉和曲霉,显微镜,解剖针,载玻片,盖玻片,吸管,镊子,稀释的碘液,吸水纸,放大镜,
纱布。

四、教学过程
1.课前准备:
①由教师介绍青霉和曲霉的简易培养方法。

布置学生在课前2~3天用橘子或陈旧的馒头培养青霉或曲霉。

②教师需要做的课前准备:要利用二次接种的方法培养较纯净的青霉或曲霉。

另外在课前2~3天,制备好青霉或曲霉的培养装片。

具体操作方法详见教参。

2.讲述霉菌的形态结构时,运用讲述与实验结合的方法。

把教材中的课后实验课融入在讲课的过程中,采用边观察、边讲解、边讨论的方式。

具体方法如下:
3.(1)首先进行实验观察:
①取一块长有青霉的橘皮或长有曲霉的馒头,用放大镜进行观察(如果没有放大镜也可以用老花镜代替)观察青霉或曲霉的形态和颜色;②有条件的学校可指导学生制作橘皮培养出的是青霉装片,让学生在显微镜下观察。

注意以下问题:取材要用解剖针挑取少量,要从颜色很浅的绿色部分取材做装片,这样既能看到无色的分枝菌丝,又能观察到菌丝顶端的绿色孢子。

通过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③教师用课前制备好的青霉或曲霉的培养装片做好示范镜,让学生观察。

(2)学生观察后教师提问学生看到了什么?
让学生描述青霉或曲霉的形态和颜色。

告诉学生在镜下观察到大量绿色成串的青霉的孢子,曲霉的孢子常见的是是黑、黄和橙红色,无色的部分是菌丝。

然后教师进行青霉和曲霉形态结构的讲解。

指出青霉和曲霉呈现出的不同颜色是孢子的颜色,而它们的菌丝是无色的。

青霉和曲霉的菌体是由许多菌丝组成的,分为直立菌丝和营养菌丝。

由于上有横隔,是多细胞个体。

但不是所有霉菌都是多细胞个体。

青霉和曲霉的每个细胞中都有细胞核是真核生物。

另外参照书中插图让学生比较青霉与曲霉分生孢子梗的区别,找出青霉孢子便顶端无膨大,曲霉分生孢子梗顶端膨大成为球状。

(3)关于青霉与曲霉营养方式的讲述,要强调由于青霉和曲霉
菌丝体中无叶绿素,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只能吸收现成有机物,进行腐生生活,所以为异养生物。

(4)在讲述青霉和曲霉的生殖方式时,让学生从孢子梗的形态及孢子的颜色上分辨青霉和曲霉,指出它们是靠孢子生殖的,这种孢子可在空气中传播,每个孢子落到适宜的环境中,都可以发育成新个体。

在温暖潮湿的季节里衣物有时会发霉,正是霉菌孢子大量繁殖的结果。

(5)讲述青霉、曲霉与人类的关系时,可先组织学生讨论青霉和曲霉对人类有益和有害的地方是什么,而后教师归纳总结。

教师要着重指出:曲霉是发酵工业及食品加工方面的重要菌种。

2000年以前我国就已利用曲霉制酱,也是我国民间用以酿酒、制醋曲,制某些副食品的重要菌种。

例如我国生产的腐乳有白腐乳、青腐乳和红腐乳之分,当你看到红腐乳时不要以为染了化学颜料,其实它是红曲霉分泌的红曲加工而成,由于人们选用了不同工艺,因而使腐乳各具特色。

青霉除了用于提取青霉素外,还用于制造有机酸、葡萄糖氧化酶和淀粉酶等。

(6)讲完课后根据教学目标进行检测,及时反馈,并请学生回答“动动脑”中提出的问题,而后指导学生看课外读物“青霉素的来历”。

五、教学反思:
我通过讲解、分析、示范,让学生们知道实验的操作要领和步骤,学生们按要求去做,知道真菌的繁殖过程,真菌中的酵母菌、霉菌的结构、形状,两者的区别,总结出霉菌、酵母菌等细胞中都有细胞核,是完整的细胞结构,他们是真核生物,实验室座位有限,学生人数比较多,在操作过程中有些学生不能全部参与,最后利用教学视频让学生观看实验操作,尽最大能力上好本节课。

附实验报告单(下页):
观察酵母菌和霉菌
姓名------- 时间 -------
目的要求:
认识酵母菌、霉菌的形态结构
材料用具:
酵母菌培养液,培养皿中培养好的青霉,吸管,镊子,显微镜,解剖针,载玻片,盖玻片,放大镜,稀释的碘液,吸水纸。

方法步骤:
1、观察酵母菌
(1)、取一滴酵母菌培养液,滴在载玻片盖上盖玻片,用显微镜观察,就能看到一个个()的细胞,细胞中有明显的(),这就是酵母菌。

(2)、在盖玻片的一侧滴一滴碘液,用吸水纸从另一侧吸引,对酵母菌染色,在显微镜下能看到酵母菌细胞中染上颜色的
()和()。

有的细胞上长出大小不一的突起,这是酵母菌在进行
()。

2、观察青霉
(1)、从培养皿中取出一块长有青霉的橘子皮,垫上白纸,用放大镜观察,可以看到一条条直立生长的
(),这就是青霉的(),菌丝的顶端长有成串的()的孢子。

(2)、用解剖针挑取少许长有孢子的菌丝,制成临时装片,置于显微镜下观察。

注意观察直立菌丝的颜色是(),直立菌丝的顶端有()的结构。

实验记录:
1、绘图:画出酵母菌细胞的镜像图
2、酵母菌细胞是单细胞还是多细胞?酵母菌细胞结构有什么特点?
3、青霉孢子的颜色和着生状态有什么特点?
分析与结论:
1、酵母菌细胞和青霉的细胞在结构上有什么相同点?
2、真菌的主要特征
合作与交流:
将你画的酵母菌细胞的结构图与其他同学画的进行比较,谈谈你对这次实验的心得与体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