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翰_邓恩爱情诗中爱的隐喻与爱的原型_潘宇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3卷 第5期2001年10月
湖州师范学院学报
Journal of Huzhou T eachers C ollege
V ol.23 N o.5
Oct.,2001
约翰・邓恩爱情诗中爱的隐喻与爱的原型Ξ
潘宇文
(湖州师范学院外语系,浙江湖州313000)
摘 要:约翰・邓恩是17世纪英国玄学派诗歌的创始人,其诗歌具有典型的玄学诗风。
对于他的爱情诗中运用的隐喻,众说纷纭。
用Searle的隐喻理论对约翰・邓恩爱情诗中典型的爱的隐喻进行分析,可以阐明其隐含的意义不符合常规关系;然后再用荣格的“原型”理论,在诗人对爱进行的隐喻描述与古希腊神话中描述的爱的原型之间进行对比,可以论证约翰・邓恩爱情诗中所运用的隐喻之精妙。
关键词:约翰・邓恩;爱情诗;隐喻;原型
中图分类号:I561.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1734(2001)05-0043-04
约翰・邓恩是17世纪英国玄学派诗歌的创始人。
他早年生活狂放不羁,早期以写爱情诗见称。
他的语言里充满了别具匠心的奇思怪喻,且笔法奇特,意象奇崛,寓情感于理喻,具有典型的玄学诗风。
对于他的爱情诗中所运用的隐喻,众说纷纭。
有人认为其精妙无比,生动贴切;也有人认为其牵强附会,荒诞不经。
因此,对于他的作品,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在G.C.Thorneley and G wyneth R oberts所编著的An Outline o f English Literature中,有这样一段对约翰・邓恩的评价:“…it is difficult to find a com plete poem by him which is faultless.He wrote many things,but no perfect poem.”[1](P28-29)而Ben Johns on(班・章孙)称赞他是“the first poet in the w orld in s ome things”。
[2](P537)文学作品所要揭示的真谛往往不止一个,不同的读者,由于欣赏水平不同,欣赏的角度不同,对同一作品可以得出完全不同的诠释,从而对同一作者可以作出迥然不同的评价。
而对作品的诠释和对作者的评价,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作品中具体的语言形式和作者的创作手段。
本文结合Searle的隐喻理论及荣格的“原型”理论,对约翰・邓恩爱情诗中爱的隐喻作一探讨。
爱情是文学作品中一个永恒的主题,人们力图以最精妙和最富有情感的言辞来描绘人世间的爱,以引起读者广泛的共鸣。
《告别辞:莫伤悲》一诗是诗人约翰・邓恩于1611年赴法国之前写给他妻子安妮的,全诗流露出诗人对理想爱情的认识与追求,该诗最吸引人之处在于一个大胆而奇特的比喻。
诗人把一对相爱人的灵魂比作一副圆规的两脚,无论离合,都紧紧相连。
为了便于理解,在此附上此诗的后三节: 我们俩的灵魂即便是两个,/那也和圆规的两只脚相同/你的灵魂是圆心脚,没有任何/动的迹象,另只脚动了,它才动
这只脚虽然在中心坐定,/如果另只脚渐渐远离/它便倾斜着身子侧耳倾听,/待到另只脚归返,它就直立。
对于我,你就是这样,我象另只脚,/必须倾斜着身子转圈,/你坚定,我的圆才能画得好,/我才能终止在出发的地点。
[3](P49)
(胡家峦译)诗中的“圆心脚”代表诗人的妻子安妮。
毫无疑问,“另只脚”即圆周脚则代表赴法国的诗人自己。
历代文人都好用蝴蝶、鸳鸯、连理枝等有生命的,具有典型的爱情象征物的意象来颂扬爱情,而用无生命的仪器圆规作为爱情的象征物,在一般读者眼里显得陌生、奇特、不可理喻。
圆规在外形上两脚纤细、对称,中国读者也许马上会联想到鲁迅笔下的杨二嫂:“我吃了一吓,赶紧抬起头来,却见一个凸颧骨,薄嘴唇,五十岁上下的女人站在我面前。
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
”
Ξ收稿日期:2001-04-25
作者简介:潘宇文(1971-),女,浙江长兴人,湖州师范学院外语系讲师。
44 湖州师范学院学报 第23卷
(鲁迅:《故乡》)此外,圆规作为一种画图仪器,在特征上精密、机械、规则,根据searle的隐喻理论,读者很难在圆规与爱情之间找到共同之处。
Searle(1993)关于隐喻理论的其中一些观点是:就简单的结构而言,隐喻的基本形式为:说话人的一个“S is P”的句子,其隐喻意义为“S is R”。
这就涉及对S、P、R三个成份及其相互关系的分析。
而隐喻的其中一原则是:P事物的根据意义就是R,即如果是隐喻,R是P的显著特征之一。
听话人可依此原则来寻找该句的隐含意义即R的可能值。
[4](P7-8)。
在《告别辞:莫伤悲》一诗中,说话人即诗人,听话人即读者。
从诗中我们可以得出S is P的句子具体表现为:一对相爱的人的灵魂是圆规的两股。
根据上述的隐喻理论及原则,S代表两个相爱的人的灵魂,P代表一副圆规的两股,R代表圆规的显著特征———精密、机械、规则,那么S is R就代表了两个相爱的人的灵魂即爱情是机械的、无感情的,这与爱情的浪漫和激情显然格格不入。
另外在《跳蚤》一诗中,诗人一反传统而独创一格。
按传统,向女性求爱的人特别强调精神方面的爱慕,而邓恩在这首诗中则是着眼于肉体的结合。
他的写法是借助一个奇特的比喻,以跳蚤吸取两人的血象征两性的交接。
在诗中,他这样描述道:
它先咬了我一口,现在又咬你,/我俩的血融合在跳蚤的身体里。
/你知道这不算是罪恶,/亦非耻辱,亦非贞操的破裂;/它未求婚之前就如了意,/任两人的血把它涨得鼓鼓的;[2](P534)
(梁实秋译)跳蚤先吸了一口“我”的血,接着又吸了一口“你”的血,给人一种恶心感和血腥味。
历来也有诗人把跳蚤写进他们的诗篇,跳蚤在情人身上自由自在地跳来跳去,触摸到情人的肌肤,最终死在情人的手心里。
但用跳蚤吸取两个人的血来象征令人销魂的肉欲之爱,实在太不相称。
隐喻在形式上是相合(be)关系,是以此喻彼。
“一个好的隐喻意味着在千差万别中直觉地认出相同之处。
”(亚里士多德:《诗学》)而在上述两例隐喻中,我们很难找出本喻和喻体之间的相同之处,更不用说凭直觉了。
这些不符合隐喻理论,违反常规的隐喻在许多读者看来是荒诞不经的,但在邓恩的爱情诗中比比皆是,而奇思怪喻也正是玄学派诗歌的显著特征。
它通常是在两个显然不同或不一致的事物或情境之间作一种非常巧妙或富于想象力的对比。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使诗人产生这些奇思怪喻?我们或许可以从希腊神话中描述的爱的原型即“背对背球形人神话”中得到一定的启发。
“按照这一神话,人最初有男人、女人和阴阳人三种,与现在人不同的是,他们在形体上‘是一个圆团,腰和背都是圆的,每个人有四只手,四只脚,一个圆颈上安着一个圆头,头上有两副面孔,朝着前后相反两个方向,而形状完全一样,耳朵有四只,生殖器有一对,其他器官的数量都依比例加倍。
’由于这些背对背圆形人力大无比,宙斯‘象截青果做脯和用头发截鸡蛋一样’将他们全部一分为二。
这样,对于由球形生物截开而成的人类来说,他们中的每一个都只是‘一半’,他们总想与另一半重新合拢,一见面就拥抱在一起,人类便产生三种恋情:男同性恋、女同性恋、异性恋。
其中,异性恋就是原阴阳人截开后这男女两半之间产生的恋情,也就是现在常见的一种恋情。
阿里斯托芬说,从此以后‘人与人彼此相爱的情欲就种植在人心里,它要恢复原始的整一状态,把两个人合为一个,医好从前截开的伤疼。
’因之,爱情被等同于一种希望恢复他所失去的整一状态的期待,它源于‘整一态的缺失’。
它要通过对于完整的恢复来实现这种期待。
”[5](P28)柏拉图认为“这种原始的追求完整和合二为一的欲望和过程就是爱。
”[6](P108)。
荣格把这种追求统一体完整的欲望和过程认为是一个爱的原型模式。
邓恩在他的爱情诗中运用奇特隐喻来体现这种爱的原型。
诗人用圆规的两脚象征两个相爱的人的灵魂。
借助原型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从圆规的形状来看,圆规是球形人的变体。
圆规分开时的两脚分别代表球形人被截开的两半。
画圆的过程则是宙斯截开球形人过程的变体,也是球形人被截开后的两半寻求相聚的过程。
圆规的两脚互相牵制,两脚有分有合,但只有圆心脚能坚定不移,圆周脚才能画出完整的圆。
同样,也只有圆周脚志矢不渝循着圆的轨迹,圆心脚才能站稳脚跟,不会偏移。
在古希腊神话中,圆心是黄金的象征。
黄金具有不分裂、延展的特性,它可以被打成极薄的金叶,以至于能不断延展开来与周围的圆周会合,从而融为一体。
被截开的球形人中其中的“一半”只有坚定不移地寻觅从前与自己连成一体的另一半,且双方步调一致,最终两半才能互相拥抱,合二为一,两人相爱的灵魂才能得以完美的结合。
圆规的分合也代表了人间的聚聚散散。
情侣的离别被喻为死亡。
死亡不能把两个相爱的人的灵魂分开,何况是短暂的离别呢?在邓恩看来,死亡并非意味着生命的终止。
在《死》一诗中,诗人这样写道:“死亡使我的躯体得到安息,/灵魂得到解放。
”“死如同短睡一场,/我们永生
在天堂”。
[7](P1330-1338)诗人把死亡看作是一种特殊的别离,意味着在天堂的永生与相聚,离别今生,进入来世。
离别———死亡———离别的模式,极近似圆规的合———分———合。
圆规终止在它出发的地点,最终完成自己的圆。
而这个圆是双方共同努力的结果,象征着美满的爱情。
两个相爱的人,心心相印,虽然要分离,但那不是分裂,而是延展。
他们的灵魂融为一体,不可分割。
诗人借助圆规这一隐喻,表达了他对妻子挚热的情感以及对理想爱情的认识与向往。
除了追求精神之恋外,邓恩也坦率地肯定并强调了肉欲之爱即肉体的交接。
跳蚤分别咬了“你”和“我”,将“你”、“我”的血融合在它的躯体里,使之成为渴望结合而非单纯肉欲的象征。
小小的一只跳蚤,使两人结合在一起,创造了一个崭新的个体。
这一个体既是“你”也是“我”,我中有你,你中有我,是两人合二为一的产物。
至此,被两人的血涨得鼓鼓的跳蚤可被视为是球形人的另一变体,是由“你”“我”两个一半组成的一个整体,不可轻易被分离。
作者在诗中写道:“这跳蚤即是你和我,/即是我们的婚床,/亦即是婚礼的大礼堂。
”婚床、举行婚礼的大礼堂,是神圣不可侵犯的,而“你”如宙斯截两面人一样猛的一下杀死跳蚤,这也就等于将“你”和“我”组成的整一体分开,残忍地破坏了“我们”的结合。
杀死跳蚤的“你”被看作是宙斯的另一变体。
诗人进一步以跳蚤这一奇特的隐喻作为论述的基础,迫使“你”接受“我”的要求。
表达了诗人期待恢复原始人整一状态、希望与情人结合的强烈愿望。
类似的隐喻例子还很多,如在《出神》一诗中一对情人在相对凝视:
我们的视线交缠,/拧成双股线穿入我们的眼。
[7](P1330-1338)(梁实秋译)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
视线的交缠就是心灵的冥合,灵魂的融为一体,合二为一。
同样,在《告别辞:请哭泣》中,眼(视线)使两人结合在一起的功能也得以充分体现:
当我还在这里,/让我当着你的面把眼泪倾倒,/因为我的脸创造了它们,它们拥有你的容貌,/就凭这一创造,它们产生了价值,/因为这样我的眼泪里,/犹如怀孕而拥有了你;
它们是多忧的果实,并象征着更多,/当一滴泪洒出,里边的你也掉落,/所以,到两岸相隔时,你是什么?什么是我?[8](P52-53)
(李正栓译)
当着“你”的面哭泣,“你”的眼看到“我”的泪水,这样“我”的泪水中便拥有了“你”,“你”、“我”便结合在一起。
诗人借助视线、泪水这些奇特的比喻,表达了诗人期待与爱人互相拥有对方、不忍分离的愿望。
此外,同样在《出神》一诗中,诗人还把由爱情合二为一的两个灵魂喻为一棵接种的紫罗兰,其活力、颜
色、大小都比以前增加了一倍,而且繁殖得更好。
[7](P1330-1338)这棵接种的紫罗兰,就是力大无比的球形人
的又一变体,是球形人中两个“一半”的组合。
心心相印、坚贞不渝的爱能创造奇迹,是任何外界力量所不能战胜的,即使双方被分开,最终也能凭双方的坚贞不渝结合在一起。
正如球形人一样,虽然被宙斯残忍地分开,但是由于心灵的相通,灵魂的融合,两个“一半”总是志矢不渝地期待恢复原始的整一状态。
诗人用画圆的仪器———圆规、被血涨得鼓鼓的跳蚤、眼睛、泪水等作为爱情的象征物,这些物体都具备一定的圆的意象。
这些圆形物体的意象都可被视为“背对背球形人”的变体。
通过对爱的原型的分析,读者对邓恩爱情诗中那些奇特的隐喻也许有了一个新的认识。
这些隐喻所表达的涵义精巧而深入,令人惊讶的同时又倍感贴切。
诗人言前人之所未言,从大自然中撷取这些“不入诗”的比喻,从无生命的物体到自然界中的昆虫、植物,把抽象的爱情借助具体的意象展开动态的、连贯的、合乎客观事实和逻辑的联想。
想象突兀,不落俗套;类比奇特,别具一格。
而且推理奇崛,是一般人难以企及的。
邓恩爱情诗中爱的隐喻具有普遍的象征意义的主题,而这个主题是建立在原型的基础上的。
只有明白了这一点,读者才能在邓恩的爱情诗中找到共鸣,才能体会到这些隐喻的独到精妙之处。
通过分析对比邓恩爱情诗中爱的隐喻及爱的原型,读者在领悟到奇思妙喻使邓恩的爱情诗生动活泼、魅力无穷的同时,也许可以更深地了解诗人的爱情观,即:坚定不移地去追求一种永恒的、完整的结合,最终达到灵魂的合二为一,融为一体。
54第5期 潘宇文:约翰・邓恩爱情诗中爱的隐喻与爱的原型
64 湖州师范学院学报 第23卷
参考文献:
[1]G.C.Thornley G wyneth R oberts.An Outline o f English Literature(New Edition)[M].England:Longman G roup Limited.1984.
[2]梁实秋.英国文学史(第一卷)[M].香港:协志工业丛书,1944.
[3]胡家峦.英语诗歌精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4]胡壮麟.有关语用学隐喻观的若干问题[J].大连:外语与外语教学,1998,(1).
[5]王钦峰.柏拉图与二十世纪文艺思潮[J].北京:外国文学评论,1996,(3).
[6]蒲若茜.对《呼啸山庄》中希斯克利夫与凯瑟琳的爱的原型分析[J].北京:人大复印资料(J4):外国文学研究,1997,(6).
[7]梁实秋.英国文学选(第二卷).香港:协志工业丛书,1974.
[8]李正栓.邓恩诗歌中的三角意象[J].大连:外语与外语教学,1998,(8).
The Metaphor of Love and Prototype of Love in the Poems of John Donne
PAN Y u-wen
(Department of F oreign Languages,Huzhou T eachers C ollege,Huzhou313000,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firstly gives a brief analysis of the metaphors of love in John D onne’s poems on the basis of Searle’s theory on metaphors,and then em ploys the theory of prototype of love to make a com paris on between D onne’s metaphors and the prototype of love depicted in the mythology in ancient G reece,thus proving the elegance of D onne’s em ployment of metaphors in his poems.
K ey w ords:John D onne;poems of love;metaphor;prototype
[责任编辑 沈 艺] (上接第42页)
参考文献:
[1]吴芳和,张真弼.2002年要基本完成全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N].北京:中国教育报,2000-12-19.
[2]李再扬.中国产权改革问题研究述评[J].西安:当代经济科学,2000,(5).
[3]井辉.国有企业的两种产权理论比较[J].成都:财经科学,2000,(5).
[4]徐杰.经济学概论[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0.
On the Property Rights and Attributes in the Socialization of
the College Life-service Department
CHE N S ong-yuan,ZHOU G u-yu
(Huzhou C ollege of V ocation and T echnology,Huzhou313000,China)
Abstract:The decision of the property right is a key step in the realization of the college life-service department with an ultimate aim of its s ocialization.An analysis of the internal structure of the college life-service enterprise on the basis of the decision of the property and attributes will be conducive to running the enterprise and fulfilling the re2 form in the environment of the market economy.
K ey w ords:life-service department in colleges;m odern enterprise;attributes of the property right
[责任编辑 沈 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