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歌行学案(符春盈)
《短歌行》名师导学案(统编版高一必修上)
知识目标:1.了解曹操生平及《短歌行》写作背景。
2.梳理字词,积累基础知识。
3.理清思路,熟读成诵,理解诗歌的主旨。
4.培养和提高鉴赏古典诗歌作品的能力和方法。
5. 积累曹操名句。
素养目标1.积累基础知识,品味诗歌语言,熟读成诵,培养语言建构与运用素养。
2.理清思路,理解诗歌的主旨、寓意,促进思维发展,培养学生思维发展与提升素养。
3.掌握鉴赏古典诗歌作品的方法,提高鉴赏能力,培养审美鉴赏与创造素养。
4.了解曹操的生平及创作风格,积累曹操名句,培养和弘扬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培养文化传承与理解素养。
1.理解诗歌的主旨、寓意,了解曹操的创作风格。
2.掌握鉴赏古典诗歌作品的方法,提高鉴赏能力。
一、走近作者:曹操(155---220)字孟德,小字阿瞒,沛国谯郡(今安徽亳州)人,是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
作为政治家,他“外定武功,内兴文学”,知人善察,唯才是举;作为军事家,他指挥了官渡之战,逐步统一了中国北方;作为文学家,他是建安(汉献帝年号)文学的开创者和组织者,他精音律,善诗歌,即使在鞍马劳顿中,也常常横槊赋诗,随章命题。
其文学成就颇高,与其子曹丕、曹植成为建安文坛的领袖,开创了一代文风,其诗语言质朴,情感深沉,格调苍凉悲壮,被称誉为“建安风骨”(或“魏晋风骨”),他用乐府古题写时事,继承汉乐府民歌“缘事而发”的现实主义精神,真实反映了汉末动乱的社会现实。
他的诗歌内容较为丰富,风格苍劲悲凉。
有反映战乱和民生疾苦的《蒿里行》等,有反映个人政治抱负的《短歌行》,有写景的《观沧海》和抒情的《龟虽寿》等。
二、了解建安风骨及歌行体:1.建安风骨:指汉魏之际曹氏父子、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
短歌行学案
《短歌行》导学案
班级:姓名:
【学习重点】
1、反复诵读,品味语言,读懂诗意,读出诗情。
2、抓住关键诗句,揣摩诗歌情绪变化,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
【学习过程】
一、复习背诵初中课文《观沧海》《龟虽寿》,感受曹操诗歌的情感基调。
二、诵读《短歌行》,划出节奏停顿,标出韵脚,体会诗歌情感基调。
三、再读课文,品味语言,读懂诗意,读出诗情。
1、从全诗来看,你认为哪个字是“诗眼”呢?
2、诗人究竟在“忧”什么?结合具体诗句来分析。
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什么感情?试找出诗句作分析评价。
4、找出诗中的比喻句,说说它们的含义。
5、找出诗中用典的语句,说说含义。
四、深读课文,合作探究,分组讨论:
有人认为作者忧的是人生短暂,情感基调是积极的;有人认为作者忧的是人才短缺,情感基调是积极的;你觉得那种说法更有道理,为什么?
五、课堂训练
阅读《长歌行》,选一个角度(主题、手法、语言)写50字左右的赏析。
长歌行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新新学案》“基础运用”1--9题。
《短歌行》导学案设计(2)
《短歌行》导学案设计(2)《短歌行》导学案设计4、赏析课文《短歌行》原来有“六解”(即六个乐段),按照诗意分为四节来读。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在这八句中,作者强调他非常发愁,愁得不得了。
那么愁的是什么呢?原来他是苦于得不到众多的“贤才”来同他合作,一道抓紧时间建功立业。
试想连曹操这样位高权重的人居然在那里为“求贤”而发愁,那该有多大的宣传作用。
假如庶族地主中真有“贤才”的话,看了这些话就不能不大受感动和鼓舞。
他们正苦于找不到出路呢,没有想到曹操却在那里渴求人才,于是那真正有才或自以为有才的许许多多人,就很有可能跃跃欲试,向他“归心”了。
“对酒当歌”八句,猛一看很像是《古诗十九首》中的消极调子,而其实大不相同。
这里讲“人生几何”,不是叫人“及时行乐”,而是要及时地建功立业。
又从表面上看,曹操是在抒个人之情,发愁时间过得太快,恐怕来不及有所作为。
实际上却是在巧妙地感染广大“贤才”,提醒他们人生就像“朝露”那样易于消失,岁月流逝已经很多,应该赶紧拿定主意,到我这里来施展抱负。
所以一经分析便不难看出,诗中浓郁的抒情气氛包含了相当强烈的政治目的。
这样积极的目的而故意要用低沉的调子来发端,这固然表明曹操真有他的愁思,所以才说得真切;但另一方面也正因为通过这样的调子更能打开处于下层、多历艰难、又急于寻找出路的人士的心扉。
所以说用意和遣词既是真切的,也是巧妙的。
在这八句诗中,主要的情感特征就是一个“愁”字,“愁”到需要用酒来消解(“杜康”相传是最早造酒的人,这里就用他的名字来作酒的代称)。
“愁”这种感情本身是无法评价的,能够评价的只是这种情感的客观内容,也就是为什么而“愁”。
由于自私、颓废、甚至反动的缘故而愁,那么这愁就是一种消极的感情;反之,为着某种有进步意义的目的而愁,那就成为一种积极的情感。
放到具体的历史背景中看,曹操在这里所表达的愁绪就是属于后者,应该得到恰当的历史评价。
短歌行导学案含答案
《短歌行》导学案班级:姓名:一、【导学目标】(1)、理解曹操“忧”的内涵,感受诗歌的情感变化;(2)、学习并掌握诗中运用比兴、典故等表现手法的鉴赏方法二、【教学重、难点】1、体会诗人曲折表达自己渴望招纳贤才以建功立业的心情。
2、通过诗歌的语言把握诗歌的意境(内容)。
3、学会运用典故及比兴手法表达感情的技巧三、【知识补充】“歌行体”:“歌行”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是初唐时期在汉魏六朝乐府诗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属乐府诗一类.汉魏以后的乐府诗,题名为“歌”和“行”的颇多,如<<大风歌>>、<<燕歌行>>等,二者虽名称不同,其实在形式上并无严格的区别。
后遂有“歌行”一体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
“行”是乐曲的意思。
明代文学家徐师曾在《诗体明辨》中对“歌”、“行”及“歌行”作了如下解释:“放情长言,杂而无方者曰歌;步骤驰骋,疏而不滞者曰行;兼之者曰歌行。
”长歌行与短歌行的区别:根据《乐府解题》,其分别在歌声、曲调的长短。
长歌是慷慨激烈的,短歌是微吟低徊的,比较适合抒发内心的忧愁和苦闷。
歌行体的代表作:以“歌”命名的:白居易的《长恨歌》、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以“行”命名的:白居易的《琵琶行》、杜甫的《兵车行》等;以“歌行”命名的:高适的《燕歌行》。
一、【自主检测】1、看课文注解,注意给生字注音:譬如朝露慨当以慷.青青子衿.呦呦鹿鸣鼓瑟吹笙.何时可掇.越陌度阡.契阔谈讌.绕树三匝.周公吐哺.2解释下列加点字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何时可掇.但为君故.乌鹊南飞绕树三匝.3.翻译下列诗句。
(1)去日苦多:(2)何以解忧:(3)契阔谈宴(4)越陌度阡:(5)月明星稀:(6)绕树三匝:(7)山不厌高,海不厌深:(8)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二、【引导鉴赏】赏析“忧思”的内涵1、在这首诗里“忧”字多次出现,上阕中“忧思难忘”中诗人“忧”的是什么?结合诗句分析。
《短歌行》学案 人教版必修2
《短歌行》学案【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作者,理解诗意;掌握比喻、借代、引用和用典的表现手法(修辞);体会诗人感慨人生短暂和求贤若渴,渴望天下统一的复杂情感。
2.过程和方法:分层鉴赏,通过诵读体会情感。
3.情感与价值:树立珍惜时光、积极进取、努力成就一番事业的积极人生观。
【重点、难点】诗歌蕴含的情感和表达情感的手法【课时安排】1课时【课前预习】1.作者和文学常识:曹操(155-220),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瞒,沛国谯(安徽亳州)人。
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三国中曹魏政权的奠基人。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
190年(35岁),曹操参加诸侯联军讨董卓,崭露头角。
196年(41岁),迎汉献帝,挟天子以令诸侯。
200年(45岁),官渡之战,击败袁绍。
208年(53岁),赤壁之战。
(小知识:汉代人平均寿命约25岁。
)《三国演义》第四十八回: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率大军南下,列阵长江,欲一举荡平孙刘势力。
十一月十五日夜,皎月当空,江面风平浪静。
曹操查看水寨,宴请诸将。
酒酣处,忽闻鸦声向南飞鸣而去。
曹操感此景而横槊赋诗——《短歌行》。
也有人认为是此诗作于赤壁之战后。
但两种说法均无史证。
行,古典诗歌的一种体裁。
《短歌行》是汉乐府的旧题。
长歌、短歌是指歌声长短而言。
一般来说,长歌比较热烈奔放,而短歌的节奏比较短促,低吟短唱,适于抒发内心的忧愁和苦闷。
2.重点字词(1)给括号前面的字注音,注意带“__”的字的写法:譬()衿()呦()但为()吟()苹()笙()掇()越陌( )度阡( ) 枉()契( )阔谈䜩( ) 匝( ) 哺( )(2)解释划横线的词语对酒当歌:几何:譬如:去日苦多:慨当以慷:何以解忧:子衿:悠悠:掇:忧从中来: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䜩:三匝:厌:哺:【学习过程】1.初读感知这首诗的“诗眼”是什么?2.品读理解诗人到底为何而“忧”?3.美读鉴赏有感情地诵读你最喜欢的句子,和大家分享你对它的理解。
《短歌行》教学设计及学案
《短歌行》教学设计及学案教学设计及学案:《短歌行》一、教学目标1.了解《短歌行》的背景和作者。
2.理解《短歌行》的基本内容和意义。
3.学习黄河风景的描写和江南渔村的描写。
4.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欣赏能力。
5.通过学习《短歌行》能够启发学生对国家与人民的感情。
二、教学重点1.《短歌行》的基本内容和意义。
2.黄河风景的描写。
3.江南渔村的描写。
三、教学难点1.理解《短歌行》的内容和意义。
2.感受及欣赏《短歌行》的艺术魅力。
四、教学准备1.教案、学案。
2.多媒体设备。
3.《短歌行》的课文。
1.导入通过播放黄河的音乐和黄河的图片,激发学生对黄河的兴趣和好奇心,导入《短歌行》的学习。
2.导读3.阅读与理解教师带领学生一起朗读《短歌行》,并通过问题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意义。
例如,黄河为什么被称为“碛”、蜀道为什么被称为“山”?4.黄河风景描写教师通过课本材料或多媒体展示黄河风景的描写,让学生感受黄河的壮丽和神奇。
5.江南渔村描写教师通过课本材料或多媒体展示江南渔村的描写,让学生感受江南水乡的美丽和宁静。
6.欣赏与评价教师引导学生欣赏《短歌行》的艺术魅力,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和评价。
7.拓展延伸教师引导学生了解《短歌行》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并与其他古代文学作品进行对比,拓宽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
1.师评学生完成的学案,了解学生对《短歌行》的理解和掌握情况。
2.学生通过朗读《短歌行》,展示对诗歌内容和意义的理解。
3.课堂讨论和评价,了解学生对于黄河和江南渔村的描写的感受和理解。
七、学后延伸1.引导学生了解和学习其他古代文学作品,加深对中国文学的认识。
2.鼓励学生进行创作,写一篇以自己所在地为背景的短歌行。
3.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亲身感受黄河和江南的美丽风景。
《短歌行》教学简案 导学案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二)
《短歌行》教学简案导学案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二)西城中学高一张静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有感情的朗诵这首诗,培养鉴赏诗歌的能力。
2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艺术魅力。
过程与方法3疏通诗句,诵读涵咏。
4从知人论世入手,把握意象,进入意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5培养学生健康积极的人生态度。
重点目标1、2、4难点目标5课时一课时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一导入,创设情境1 观赏古典乐府诗歌《短歌行》视频2 解题何谓“短歌行”这一文体(小组展示)二出示学习目标1 了解曹操及知人论世“横槊赋诗”的背景2 朗读诗歌,疏通字词,感知诗意3 吟诵诗歌,品悟诗人的“忧”及诗人抒发的感情三信息发布会,曹操其人(小组展示)四横槊赋诗的背景(小组展示)五朗读诗歌,疏通字词,感知诗意1 读诗,接力读。
读准字音(小组展示)2 纠正字音,积累字词3 听读,欣赏配乐朗读课文《短歌行》注重诗歌情感4 小组自由朗读5 齐读,读出气势、情感。
6 小组自主合作探究诗歌大意(小组展示)六吟诵诗歌,品悟诗人的“忧”及诗人情感(一)文章几次写“忧”?哪些句子写“忧”分别是什么?诗人因什么而“忧”?(小组合作探究)(二)诗人“忧”思不断,何以解忧?诗人通过什么方式排遣内心的忧愁?小组合作探究:一忧1 如何赏析诗中人生苦短的句子?2 面对人生的苦短诗人如何排解忧愁的?3 请把这种苦闷忧伤的感情读出来。
小组合作探究:二忧1 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诗人渴望贤才?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读出渴望之情。
2诗人如何解决“贤才难得”这一忧的?请结合文句赏析。
3最能体现曹操求贤若渴的博大胸襟的诗句是?请读出豪壮、慷慨的语气。
小组自主合作探究:三忧1三“忧”中曹公最忧什么?怎样从根本上解除曹操的“忧”呢?2 体现曹操渴望建功立业的诗句是?如何赏析?你还知道哪些慷慨之气的诗句.3 请读出这句诗的慷慨之气。
七悟主旨1 诗言志,歌言情。
你认为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怀?主旨句是?2 当堂检测(高考题)(小组抢答)2 与曹操对话:曹操,我想对你说八小结九板书十教后记张静。
《短歌行》导学案设计
《短歌行》导学案设计《短歌行》是汉末政治家、文学家曹操以乐府古题创作的两首诗。
分享了《短歌行》导学案,欢迎参考和阅读!一、导学目标1、学习目标①、贯彻两个思想:诵读是基础,尽量让学生自己讨论分析。
②、本诗的思想感情还是较明显的,但如何深入理解,却是个难点;应该通过分析曹操的生平、为人及写作背景来评析,给学生一些相关的补充阅读材料是必要的。
③、全课教学分为三块:初步体味(熟悉内容),深入体味(讨论分析其思想感情),巩固体味(诵读、听音乐)。
深入体味部分用三个问题来结构(你对诗中哪个句子有感触? “忧”、“求贤”各为了什么?曹操何许人也?)。
2、重点难点①教学重点在于:注重古体诗对学生的文化熏陶。
让学生在查找资料、进行综合、展示表达中学体验古体诗的情感魅力和艺术趣味;让学生在迁移阅读名著《三国演义》中了解个性独特的诗人曹操。
②教师指导学生找到资料后要尽量多分析,筛选出自己需要的资料,然后围绕主题进行综合,在上课的时候按照什么思路来展示自己的收获。
这是教学的难点所在。
3、学法吟诵分析法他以海纳百川的胸襟,招集当时的许多著名文人,集中在邺下,公讌倡和,形成一个文学集团。
曹操自己的文学路线和写作态度对于其他作家起着更具体的领导和倡导作用,促进了建安文学的繁荣。
二、导学过程1、字音衿jīn 呦yōu 掇duō 陌mò 阡qiān 讌yàn 匝zā 哺bǚ2、诗歌鉴赏第一节:作者把人生短暂以“朝露”来比,“朝露”这个意象,在古诗文中有特定的含义,即:生命短促易逝,如“人生处一世,去若朝露晞。
”(曹植《赠白马王彪》) “浩浩阴阳移,年命如朝露。
”(《古诗十九首驱车上东门》)讨论:忧人生短暂,因而作者借酒浇愁。
这样一来,全诗的基调是不是消极的、低沉的?明确:不然。
作者的这种忧思,源于内心的焦急。
正因人生短暂,才更渴望招纳贤才、为已所用,建功立业。
第二节:这一节八句中只有两句是作者自己写的。
《短歌行》教学设计及学案(最新7篇)
《短歌行》教学设计及学案(最新7篇)《短歌行》教学设计及学案篇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能用普通话流畅地诵读诗歌;(2)理解曹操“忧”的内涵,感受诗歌的情感变化;2.过程与方法:通过情境创设,反复诵读、质疑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感受文本,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方法归纳等学习能力。
3.情感与态度:体会并学习曹操为实现人生价值而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
教学重点:体会诗人曲折表达自己渴望招纳贤才以建功立业的心情。
教学难点:通过诗歌的语言把握诗歌的意境(内容)教学方法1.读法:反复诵读,教师指导,使学生逐步加深对诗意的理解。
2.提问讨论:师生互动,解决反馈问题。
3.点拨法:以点带面,抓住关键诗句进行点拨。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古人说“诗言志,歌咏怀”,诗歌是文人抒发感情的一种载体。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兼文学家曹操的《短歌行》,感受曹操在这首诗歌当中要言的是何志,抒发何种感情呢?二、读1、品读诗歌,先从朗诵开始。
四言诗节奏:二二节拍,诗歌诵读,要注意语速、语调,要有抑扬顿挫之美感。
学生自由读,请一名试诵读,评。
2、注意个别句子的处理:一般感叹句、陈述句读降调,问句读升调,老师范读。
请学生找出诗文中的问句,加以诵读体会。
3、再请学生读,点评。
三、分析1、同学们再集体诵读一遍,在读的时候思考一个问题:这首诗给你传递出一种怎样的感情?(苦闷,忧愁)从哪里看出来?生1:标题生2:意象词“酒”,还有诗中的“忧”字生3:“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写实,结合背景分析明确诗眼“忧”,找一找。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2、诗人在“忧”什么呢?同学们讨论两分钟,有了结果后展示你的理解。
生1: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忧人生短暂生2: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功业未成生3: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短歌行》学案
短歌行学案一、背景在中国古代文学中,短歌行是一种短小精悍,富含感情的诗歌形式,常用来表达爱情、家国等主题。
其中,较为著名的有《离骚》、《长恨歌》、《孔雀东南飞》等。
短歌行形式简练,意蕴深刻,是学习古典文学和古汉语的必修内容,也是提高语言操练能力和审美水平的有效途径。
二、学习目标1.了解短歌行的定义、历史背景、特点和分类。
2.掌握短歌行常用的语言表达手法、修辞方法和韵律格律。
3.能够透过短歌行的语言、情感和思想,领略古人的文学和哲学魅力。
4.能够运用短歌行的表现手法,进行文学创作和表达实践。
三、学习内容3.1 短歌行的定义和特点短歌行是一种古代诗歌形式,是从楚辞、汉赋发展演变而来的,主要流行于南朝和北朝的文学中。
短歌行的特点是篇幅短小,形式简练,情感深刻,语言优美。
短歌行通常由两句半句组成,每句的字数和字形都保持相同的韵律和格律,让句子有韵律和节奏感。
此外,短歌行也常常使用夸张、比喻、对仗、排比等修辞手法,以增强表现力。
3.2 短歌行的历史和分类短歌行起源于唐代,源于汉赋、楚辞艺术形式的继承和发展。
与“四声缺一”、“对句押韵”、“平仄相对”、“多情感性”等方面略有差异和变化,形成了小令或小词调,在唐代因采撷大量民间诗歌而风行盛极,宋至元时期更为兴盛。
根据题材和用途,短歌行可以分为爱情歌、离别曲、抒情诗、山水诗、描写春情、反映社会现实等多种类型。
3.3 短歌行的语言表达手法和修辞方法•夸张:通过夸张手法来表现诗意,让读者感受到诗歌所呈现的情感更加深刻。
•比喻:借用诗歌中的比喻手法,以标准之外的形象来表达诗歌中的真正含义。
•对仗:以对仗的方式,让诗歌中的词语或短句在形式上呈现出对称的美感,增加节奏感。
•排比:通过重复使用相同的句式结构,来表现出对诗意的强化和加强。
3.4 短歌行的经典篇目下面是几篇短歌行的经典作品:《长恨歌》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短歌行》精品导学案设计(统编版高一必修上)共3篇
《短歌行》精品导学案设计(统编版高一必修上)共3篇《短歌行》精品导学案设计(统编版高一必修上)1《短歌行》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珍品之一,一首咏史长诗,通过描绘楚国春秋末期的战争、天灾人祸,表现了人民百姓在屈辱和苦难中的生存状态,也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和忧虑。
本文将以《短歌行》为素材,设计精品导学案,旨在帮助学生理解和欣赏这首古代绝唱。
一、教学目标1.了解《短歌行》的文学价值和历史背景。
2.理解《短歌行》反映的社会现象和人生哲理。
3.掌握《短歌行》的语言艺术和情感表达。
4.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综合素质。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短歌行》的文学意义和艺术特点。
难点:把握《短歌行》的叙事结构和象征意义。
三、教学方法探究式教学、讲授结合阅读、小组合作探究、课堂演讲、课外阅读。
四、教学过程1.了解《短歌行》的历史背景通过课文《短歌行》及其他参考资料,让学生了解楚国春秋末期的社会状况及战争原因,导入以下思考问题:(1)楚国的政治制度和国内矛盾是什么?(2)楚、秦之间的军事对抗和资源争夺是如何导致战争的?(3)楚国百姓在战争中承受了什么样的痛苦?2.学习《短歌行》的艺术特点通过解读《短歌行》的语言艺术、叙事结构和象征意义,引导学生发现其中的美感和哲理。
(1)语言艺术欣赏指导学生发现《短歌行》中描写自然景物、人物形象和战争场面的具体描写技巧,如使用庄严肃穆的诗体、运用对仗、顿挫、穿插音乐比喻等手法。
(2)叙事结构解析讨论《短歌行》的叙事结构和情节设置,如“昔我往矣”和“杨柳依依”两个插叙,两者之间的联系和转折,探究为什么诗人要这样安排。
(3)象征意义剖析解读《短歌行》中丰富的象征意义,如“马嵬”、“边走”、“九重城阙”等,探究各自的文化内涵和象征寓意。
3.梳理《短歌行》的情感表达通过对《短歌行》中不同人物的言行和情感描写的分析,进一步了解作者情感的表达和主题的深化。
(1)角色情感推测通过分组讨论,让学生推测《短歌行》中不同人物的情感状态,如百姓、士兵、国君、将领等,分析他们面对战争、灾难和屈辱的感受和表现。
云南省德宏州梁河县一中高二语文《短歌行》学案 人教版
汉魏晋诗三首《短歌行》学案一、学习目标1.认真朗读诗歌,明确曹操在诗中想要抒发的情感。
2.认真品味诗歌,看看诗中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
二、问题与例题问题1:毛泽东在《沁园春-雪》里以吐纳风云的气势,睥睨历代君主:“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诚然,以毛泽东的文治武功,的确可以站在这样的高度去俯视封建君王。
如果历史上只有一个人可以与他相提并论,这个人会是谁呢?问题2:听、读诗歌,注意诗歌的语言形式和前两首有什么不同,之后快速扫描注释,完成所给练习(1)、为下列加点字注音譬如()子衿()呦呦()鼓瑟()可掇()陌阡()契阔谈讌()三匝()吐哺()(2)、解释下列词语中加点实词的含义对酒当歌()鼓瑟吹笙()枉用相存()绕树三匝()山不厌高( )问题3:如何理解“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这四句的思想感情?问题4:如何理解“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这四句诗?问题5:你以为全诗的感情基调和前两首诗歌(《迢》篇哀怨凄楚;《归》篇轻松愉悦)一致吗?问题6:诗人为更好的表情达意都要借助一些艺术手法,通过前面几首诗歌的学习,你一定已有了一些积累,试着分析一下本首诗歌的艺术手法。
三、目标检测完成课后练习二配餐作业一、基础题1、曹操雅好诗章,其作品主要描写汉末的战乱和劳动人民的苦难,抒发了自己的和,充满昂扬进取的,有力地表现了的特色。
2、朗读节奏划分有错误的一项是()A.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B.我有/嘉宾,鼓瑟吹/笙C.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D.对酒/当歌,人生/几何3、下列说法有错误的一项是()A.曹操是汉魏时杰出的诗人,其代表作有《蒿里行》《短歌行》《观沧海》等。
B.有人这样评论《短歌行》一诗:“此叹流光易逝,欲得贤才以早建王业之诗”这种说法是正确的。
C.“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四句,作者把本是女子队情人的深情相思,变成了自己对贤才的渴望。
短歌行导学案(优秀导学案)
《短歌行》学案一、【教学目标】1、反复诵读,读懂诗意,读出诗韵。
2、品味语言,鉴赏本诗的艺术手法。
3、揣摩诗歌情感,感受诗人的志向与情怀。
二、【教学重难点】品味语言,鉴赏写作手法,揣摩诗人的情感.三、【资料补充】1、解题《短歌行》是汉乐府的旧题,现在所能见到的最早的《短歌行》就是曹操所作的拟乐府《短歌行》.所谓“拟乐府”就是运用乐府旧曲来补作新词。
从文题就可看出本文属歌行体,本诗共三十二句,每四句为一章,每两章为一节,共分八章四节。
《乐府题解》根据《古诗》“长歌已激烈”,曹丕《燕歌行》有“短歌微吟不能长”,傅玄《艳歌行》有“咄来长歌续短歌”,一般都认为“长歌”“短歌"是指歌声长短而言。
长歌比较热烈奔放,慷慨激昂;短歌的节奏比较短促,低吟短唱,微吟低徊,适于抒发内心的忧愁和苦闷。
《短歌行》既有短歌的微吟低徊的特色,又有曹操独自的“慷慨悲凉"的风格。
曹操传世的《短歌行》共有两首,本词属第一首。
2、背景补充史实背景:据考证,这首诗作于曹操的晚年,即东汉末年的建安十三年(208)曹操大败于赤壁之战以后。
当时曹操已经53岁了,面对战乱连年,统一中国的事业仍未完成的社会现实,因而忧愁幽思,苦闷煎熬。
但他并不灰心,仍以统一天下为己任,决心广泛延揽人才,招纳贤士致力于建功立业。
文学背景:《三国演义》第四十八回“宴长江曹操赋诗,锁战船北军用武”,有一段曹操横槊赋诗的描写.曹操平定北方后,率百万雄师,饮马长江,与孙权决战。
是夜明月皎洁,他在大江之上置酒设乐,欢宴诸将。
酒酣,操取槊立于船头,慷慨而歌。
歌辞就是上面这首《短歌行》。
3、曹操其人曹操( 155~220).字孟德,沛国谯郡(今安徽毫州人),是三国时候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年二十举孝廉,以参加镇压黄巾起义,迁为济南相。
后起兵伐董卓,复击灭袁术、袁绍。
他实行“唯才是举”的政策,采取抑制豪强、限制兼并、广兴屯田等一系列较为进步的措施,终于统一了北方。
《短歌行》(教案)
《短歌行》(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 能够理解《短歌行》的创作背景和文学特点。
2. 能够分析和欣赏《短歌行》中的修辞手法和诗意表达。
1.2 过程与方法1. 通过阅读和讨论,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 通过写作练习,提高学生的诗歌创作技巧。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引导学生感受诗歌中的情感表达,培养对文学的热爱。
2.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和历史的尊重和理解。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解析2.1.1 诗歌背景介绍诗人曹操的生平和文学成就《短歌行》的创作背景和历史意义2.1.2 诗歌结构分析诗的格律和韵律特点诗的段落划分和主题变化2.1.3 诗歌内容解读诗中的意象和象征意义诗的情感表达和思想内涵2.2 修辞手法欣赏2.2.1 比喻和拟人诗中使用的比喻和拟人手法比喻和拟人手法的作用和效果2.2.2 对偶和排比诗中使用的对偶和排比手法对偶和排比手法的作用和效果2.2.3 象征和暗示诗中使用的象征和暗示手法象征和暗示手法的作用和效果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通过引入曹操的历史背景和文学成就,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3.2 课文解析通过分段阅读和讨论,引导学生理解和欣赏诗歌的结构和内容。
通过分析比喻、拟人、对偶、排比等修辞手法,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3 写作练习布置写作练习,要求学生创作一首以自然景物为题材的短诗。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修辞手法和诗意表达技巧,培养学生的诗歌创作能力。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学生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和写作练习中的参与程度和表现。
4.2 学生理解程度通过课堂提问和写作练习,评估学生对诗歌内容和修辞手法的理解程度。
4.3 学生创作能力通过评估学生的写作练习,评价学生对诗意表达技巧的掌握和运用情况。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课文文本提供《短歌行》的全文文本,供学生阅读和分析。
5.2 相关资料提供关于曹操和《短歌行》的相关资料,供学生参考和扩展学习。
5.3 写作练习提供写作练习的指导和评价标准,供学生参考和自我评估。
短歌行导学案
《短歌行》导学案
一、学习目标
1.反复诵读,领会诗意。
2.品味诗歌语言及人物形象,掌握鉴赏诗歌的方法。
3.体会作者“忧”情,学习曹操积极进取、重视人才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过程
1.课文导入。
2.采取多种方式的阅读,感知全文,领会诗意。
①学生配乐朗诵。
②倾听银屏朗诵,注意语感和节奏。
③学生齐声朗读。
3.梳理文本(分组讨论)。
①把握情感线索,找出全诗的诗眼。
②探究:诗人为何而忧?
人生苦短
忧求贤不得
功业未就
③诗人何以解忧?
广纳人才
善待人才
天下归心
4.诗人用了何种表达技巧来体现自己的情感(穿插在文本解读中体会)?
5.板书设计:
忧愁:人生苦短贤才难得功业未就气魄宏大
解忧:山不厌高招贤纳才天下归心慷慨悲凉
6.课堂小结
7.作业布置
8.播放音乐吟诵,在余音绕梁中结束。
《短歌行》教学设计【精选9篇】
《短歌行》教学设计【精选9篇】《短歌行》教学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诵读诗歌,把握诗歌表达的情感。
2、体会本诗用典、比兴等艺术手法的运用,了解鉴赏诗歌的方法。
3、感知曹操的远大志向和英雄形象,学习他积极进取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分析诗歌中诗人之“忧”。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板块一:课前预习(课前印发资料)(一)看课文注释,给生字注音(幻灯片)譬(pì)如朝露青青子衿(jīn) 呦呦(yōu)鹿鸣何时可掇(duō) 契(qì) 阔谈?(yàn) 绕树三匝(zā) 周公吐哺(bǔ)(二)了解曹操,知人论世(三)曹操“横槊赋诗”的背景(四)解释题目板块二:品析诗歌(怎一个忧字了得)(一)初读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思考下列问题:1、哪一个字可以作为全诗的诗眼?2、文章几次写“忧”?分别是什么?(二)品读师生合作,品析诗歌。
在品析诗歌过程中,把握本诗的表达技巧,体会诗人的情感。
3、作者何以写忧呢?本诗中的艺术手法最为精彩的当属用典和比喻。
可分类归纳诗文中用典句及比喻句,可要求学生用如下的表达方式:例句——释义——效果。
解读:引用典故不着痕迹,巧用比喻,生动形象地表达出作者思贤若渴的急切心情和成就一番伟业的雄心壮志。
(三)美读1、基本二二节拍。
2、注意节奏与轻重的变化。
3、注意停顿与延长的变化。
板块三:课外延伸结合学习过的《奇妙的对联》的相关知识以及本文,撰写一幅评价曹操的对联。
教学难点:篇二1、背诵全诗。
2、理解分析诗人的情感态度。
短歌行教案篇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背诵本诗歌。
2、过程与方法:掌握《短歌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3、态度与价值观: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体会诗人曲折表达自己渴望招纳贤才以建功立业的心情。
2、教学难点:①《短歌行》中,运用典故及引用诗句表达感情的技巧。
②通过诗歌的语言把握诗歌的意境。
教学方法:①诵读法:反复诵读,逐步加深对诗意的理解②点拨法:以点带面,抓住关键诗句进行点拨教学用具:录音机、磁带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语:“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短歌行》学案1
《短歌行》学案1《短歌行》学案【诵读解析】、边诵读,边解析。
对……人……;譬……去……;慨……忧……;何……唯……。
青……悠……;但……沉……;悠……食……;我……鼓……。
明……何……;忧……不……;越……枉……;契……心……。
月……乌……;绕……何……;山……海……;周……天……。
2、按照上面的提示背诵、默写全诗。
【论人说艺】、谈诗论人【对比阅读】生年不满百《古诗十九首》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为乐当及时,何能待来兹?愚者爱惜费,但为后世嗤。
仙人王子乔,难可与等期。
庸人忧——及时行乐长歌行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唏。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智者忧——及时努力步出厦门行•观沧海曹操建安十二年(207),北征乌桓得胜回师途中。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步出厦门行•龟虽寿曹操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巨人忧——求贤创业。
“莫道马上得天下,自古英雄尽解诗”(唐•陈陶)。
刘邦,项羽,曹操,毛泽东,莫不如此。
什么人写什么诗,诗格即人格。
2、谈诗说艺政治诗:形象化,抒情化。
【对比阅读】①《颂神州五号》:围绕党中央,飞向红太阳。
紧跟胡锦涛,掀起建设新高潮。
四句中有三句是政治口号。
②刘邦《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
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首句象征手法,二三句用赋,直说。
③曹操《短歌行》:五处比喻:“朝露”之比,“明月”之比,“乌鹊”之比,“山、海”之比(兼用典)。
四处用典:语典:“子衿”之典;“鹿鸣”之典;《管子》之典。
事典:周公吐哺。
【自读教材】短歌行二首(其二)曹操建安十三年(208)征讨孙权的前夕。
《短歌行》优秀学案(统编版高一必修上)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诵读并背诵全诗
2、培养学生穿透诗文把握文章内涵的能力
3、教育学生自觉珍惜时间,树立远大志向
学习重点:
1、体会一个政治家身处动乱时代的人生感受及求贤若渴的情怀
2、熟背全诗
学习难点:
引句、比兴等艺术手法的运用
学习步骤:
一、导入
二、作者简介
曹操(155~220),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郡(今安徽亳县)人,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他“外定武功,内兴文学”:统一中国北方;他知人善察,唯才是举;也是建安文学的开创者和组织者。
曹操诗歌现存20余首,大致分为两类。
①有的反映当时社会动乱,军阀混战给人民带来的灾难。
如《蒿里行》:“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
②有的抒发个人的政治理想和抱负。
如《步出夏门行龟虽寿》:“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
建安文学:
建安是汉献帝的年号,建安文学以诗歌成就最为显著,此期许多作品反映当时社会的动乱和人民流离失所的痛苦,体现了要求国家安定统一的愿望和理想。
其情调慷慨悲凉,语言刚健有力,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建安诗歌的这种杰出成就和特色,形成后来被称为“建安风骨”的传统。
代表作家:“三曹”:曹操及其子曹丕、曹植。
“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短歌行》学案(2010.10)主备人:符春盈审批:一、【文学常识】《短歌行》属《相和歌•平调曲》,是曹操按旧题写的新辞。
《短歌行》是汉乐府曲调名,歌行是我国古代诗歌中的一种体裁,分为“长歌行”和“短歌行”。
长歌、短歌是指歌词音节的长短而言。
二、【路径点拨】(一)整体感知诗眼指的是作品中点睛传神之笔。
它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诗词句中最精炼传神的某个字,以一字为工;一种是全篇最精彩和关键性的词或句子,是一篇诗词的主旨所在。
1.思考:通读全诗,请找出诗中的一个词来概括诗人的情感,并划出相关诗句。
2.曹操在诗中如何抒发这种情绪?:(二)艺术手法鉴赏⑴明明如月,何时可掇?⑵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⑶山不厌高,水不厌深。
⑷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⑸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4.高考链接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两题。
岁暮①[唐]杜甫岁暮远为客,边隅还用兵。
烟尘犯雪岭②,鼓角动江城。
天地日流血,朝廷谁请缨?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 [注]①本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末,时杜甫客居阆州(今四川阆中)。
②雪岭:又名雪山,在成都(今四川成都)西。
雪岭临近松州、维州、保州(均在今四川成都西北),杜甫作本诗时,三州已被吐蕃攻占。
8.诗人为什么会发出“寂寞壮心惊”的感慨?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4分)9.这首诗使用了多种表达技巧,请举出两种并作赏析。
(4分)5.思考讨论(二选一)(1)谈谈曹操在本诗中流露的对人生的情感态度,对你的人生有什么启示?(2)历史上,对曹操的评价众说纷纭,他曾讨董卓为汉除奸;他曾挟天子以令诸侯,叱咤风云;他曾广聚贤才,横槊赋诗。
他是奸是忠,是善是恶,你是如何看待历史人物曹操的?6.拓展阅读曹操,字孟德,小名阿瞒。
20岁举孝廉而入仕途,十数年间,先后击败吕布、袁术、袁绍等豪强集团,征服乌桓,统一北方。
建安二十一年封魏王。
谥号魏武帝。
建安十三年,曹操率大军南下,列阵长江,欲一举荡平孙刘势力。
大战前夕,酒宴众文武,饮至半夜,忽闻鸦声望南飞鸣而去。
曹操感此景而持槊作此歌。
此诗气格高远,感情丰富,是诗人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
诗中以感人的真诚和慷慨悲凉的情感咏叹了生命的忧患,以貌似颓放的意态来表达及时进取的精神,以放纵歌酒的行为来表现对人生哲理的严肃思考,以觥筹交错之景来抒发心忧天下和渴慕人才之情。
——《三国演义》这首诗作于曹操的晚年,即东汉末年建安十三年(208)曹操大败于赤壁之战以后。
当时53岁的曹操年岁渐高。
面对战乱连年,统一中国的事业仍未实现的社会现实,因而忧愁幽思,饱受苦闷煎熬,但并不灰心丧气,仍以一统天下为己任,决心广泛招揽人才,以建功立业。
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感叹时光易逝,去日苦多,功业未成的苦闷和要求招纳贤才、建功立业的情怀。
155-220),即魏武帝。
三国时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县(今安徽毫州市)人。
人物事略疑杀华佗晚年的曹操患了头脑痛风症,僚臣华歆向他推荐了神医华伦。
遗憾的是,当华伦指出其症因风而起,病根入脑,风涎不能出,枉服汤药,须利斧开脑取风涎方可根除时,曹操竟疑心华佗是想乘机害他性命,遂将华佗杀了,一代神医命绝于世。
废除寒食节“寒食节”相传起于春秋时严明文公悼念介之推之事。
以介之推抱木焚死,人们就定于是日禁火寒食一百余天。
曹操有一年视察并了解当地百姓的生活民情时,发现民间百姓每年度过“寒食节”的方式,己经非常严重地影响和危害了老百姓的身体健康,于是下令废除。
提倡薄葬218年,曹操颁布了一道《终令》,提出死后不要厚葬,要将自己埋葬在瘠薄的土地上,依照地面原有的高度作为圹基,陵上不堆土,不植树。
一年后,他为自己准备了送终的四季衣服,并留下遗嘱说:我如果死了,请按当时季节所穿衣服入殓,金玉珠宝铜器等物,一概不要随葬。
曹操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提出“薄葬”的帝王。
割发代首有一次,曹操大军经过农田,看见田里庄稼丰收在望,于是下令凡践踏麦田的,就斩首示众。
不料自己的马受惊而一下子蹿入麦田中,践踏坏了一块麦田。
为了实践自己的命令,取信于民,于是就割了自己的头发来代替。
望梅止渴曹操征张绣时,路上缺水,将士皆渴,于是他以鞭虚指着前面说有梅林,军士听说后均感到口中生津,不那么渴了,最终走出了困境。
煮酒论英雄一日,曹操与刘备边喝酒边评论天下英雄,曹操说:“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刘备闻言,吃了一惊,手中所执匙箸,不觉落于地下。
时正值天雨将至,雷声大作。
刘备于是从容俯首拾箸说:“一震之威,乃至于此。
”操笑:“丈夫亦畏雷乎?”刘备说:“圣人迅雷风烈必变,安得不畏?”意即连圣人对迅雷烈风都会失态,我怎能不怕呢?将闻言失箸缘故,轻轻掩饰过了。
曹操于是不疑刘备。
裸足迎才许攸来投曹操,曹操正在睡觉,一听旧友许攸来投,连忙从床上跳下来,鞋袜不穿,跑出恭迎。
遥见许攸,抚掌欢笑,携手共入,操先拜于地。
许攸一见,感慨万千。
东临碣石公元207年,统一北方的大局已定。
仲秋八月,秋高气爽,曹操亲率威武之师,满怀胜利豪情,长驱东进。
渤海西南岸有一山突兀,灵秀独钟,曹操跃马扬鞭,登山观海,面对沧海,歌以咏志。
于是写下了千古传诵的名篇《观沧海》。
滥杀无辜董卓败乱朝纲,曹操带领儿个人逃回乡里,经过友人成皋吕伯奢的家。
伯奢出去了,只有他的五个儿子。
夜晚听到他们食器碰撞的声音,误以为是想谋害自己,于是在夜里杀了他们。
而且还凄怆地说:“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由此可见曹操阴险冷酷的权谋。
曹操焚稿《三国演义》第六十回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张松出许都求见曹操,曹操见张松矮小,相貌又丑,便有意冷落他,边洗足边接见,使张松憋了一肚子气。
次日,曹操掌库主簿杨修拿出曹操新著兵书《孟德新书》给张松看,意欲示曹操的大才。
张松看了一遍即记了下来,故意笑曰:“此书吾蜀中三尺小童,亦能暗诵,何为新书?此是战国时无名氏所作,曹丞相盗为己能。
”杨修不信,张松说:“如不信我试诵之。
”遂将《孟德新书》从头至尾朗诵一遍,并无一字差错。
杨修大惊,就去告知曹操,曹操奇怪地说:“莫非古人和我想的都一样?”认为自己的书没有新意,就让人把那本书烧了。
生性多疑曹操死后采取了“疑冢”的措施。
布臵疑冢,一方面为了防止盗墓,另一方面,也和他生性多疑有关。
传说,在安葬他的那一天,邮城所有的城门全部打开,七十二具棺木从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同时从城门抬出。
从此,曹操之墓的千古之谜随之悬设。
【名家点评】(晋)陈寿: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
(梁)钟峡:曹公古直,甚有悲凉之句。
(《诗品》卷下)(清)刘熙载:曹公诗气雄力坚,足以笼罩一切。
建安诸子,未有其匹也。
(《艺概•诗概》)章太炎:信智计之绝人,故虽谲而近正。
(《魏武帝颂》)鲁迅: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
(《魏昔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毛泽东:殷纣王(通常称之为“暴君”)精通文学和军事,秦始皇和曹操全都被看作坏人,这是不正确的。
郭沫若:他是一千七八百年前的人,据史书所载,他能够不信天命,不信鬼神,毁灭邪祠,破除迷信,禁止厚葬,禁止复私仇,讳不避权贵,举能扬侧陋,敢于公开下令要选用被人称为“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的人。
范文澜:他是拨乱世的英雄,所以表现在文学上,悲凉慷慨,气魄雄豪。
沈伯俊:文学形象曹操不是历史人物曹操的真实复制品,但他却是历史人物曹操基本特征的演绎,既有雄才大略、志在统一的杰出政治家的一面,又有极端利己、残民以逞的封建统治者的一面:既有精通韬略、长于用兵的一面:又有忌贤妒能的一面。
素材运用话题1: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记得历史上常有这回事。
比如说某政权到了不得不更替之际,某些人便兴兵起义,等到江山到手,便口口声声称他的“起义”是顺天应命,大势所趋,而当其治下的百姓因食不果腹、衣不蔽体起来反抗了,则为大逆不道,是造反,当诛九族!明明同是起事,却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说法,何也?"顺我者昌,逆我者亡"也!事且如此,况于人乎?我不得不怀疑史书上记的某某欺师灭祖,某某体恤万民的真实性。
鲁迅曾就关于曹操的记载而说因为曹魏运短,歌功颂德的少了,而作史的又大半是后朝之人,口诛笔伐的多了,所以我们看到的戏台上那面目可憎的曹操并不是真正的曹操。
(2003年安徽高考优秀作文《偏心》节选)话题2:规则死守成规也难成方圆。
恰当的规则使世界更加有序,然而随着不断的发展、变化,也要有突破才能发展。
昔日汉人宽袍大袖,看上去风度翩翩,却被夷狄之人打得落花流水,于是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成就霸业。
魏武曹操提于禁于亡卒之间,识许褚于荒野之际,得到了大批有才干而身份低下的下级军官,才破袁绍,败吕布,建立强魏,但这种制度使大批士族支持汉帝,曹操一生不得称帝。
其子以九品中正制收尽天下官宦,完成了朝代更替的使命。
前面说过秦以严以定民,却因苛律失天下,汉高祖约法三章以定民心,以老庄之道休养生息,儒家之道得天下人才。
可见,突破了陈旧的束缚,才有长足的发展。
(2002年北京高考优秀作文(何成方圆》节选)话题3:人才"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短歌行》中的这句诗可以说是曹操人才观最重要的体现。
曹操身为一个领导者,对人才更是极端的渴望。
首先,曹操是爱才的,因为他自己就是一个成大事的人才。
惟才是举,是曹操既出于他爱才的天性,更出于三分天下形势所逼,三分天下,得人才者居之。
其次,曹操尊重人才,不苟求,不求全责备,这是他吸引人才、使用人才的一种气度和自信。
如果没有这种思想,曹操怎么能从一个逃难京官,从手下不过几个亲随,足下不曾有寸土,臼手起家做到扫灭群雄拥有北方天下?而他手下的谋臣猛将大多是敌人营中的人,或因某种机遇集合到曹操麾下,如程昱、许褚;或冲着他雄才大略,能治乱定天下的名声而来,如郭嘉、荀彧;或神往他轰轰烈烈,言必行战必克的实绩而来,如满宠、董昭;或被曹操击破营垒俘虏而来,如张辽、张郃;或从行伍之中提拨上来,如于禁、乐进。
试想曹操如果没有足够的人格魁力和博大的胸襟气度,怎么能够做到?因为爱才,才会不顾众人反对,舍得放关羽回去。
因为爱才,才会真诚录用曾经发檄文骂曹操祖宗的陈琳。
因为爱才,才会在郭嘉病重时期百般照顾,怜惜他。
(《由价值观的角度来谈曹操的爱才论》节选)话题4:英雄英雄还是奸雄?你招贤纳杰,知人善用。
你聚荀彧、郭嘉、程昱于帐下,收许褚、张辽于阵前,座下文有能臣,武有良将,"山不厌高,水不厌深",你是想海内之士都越陌度仟来归。
军帐前,盈樽独饮,举剑问天,汉邦才俊,何不尽归我耶?你行于“蒿里”,但见“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于是从心里悲恸,“念断人肠”;你东临喝石观沧海时,沉吟“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敞开胸怀想把天地包容:你江心横槊,旋即生发了“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感叹;你指点江山、激扬文字,风骚独领:你挥洒笔墨,笑傲文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