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知识点

合集下载

三年级上册语文古诗必背全部

三年级上册语文古诗必背全部

三年级上册语文古诗必背全部1.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这句诗出自杜牧的《山行》呀!意思就是停下车来是因为喜爱这傍晚的枫林,那经霜的枫叶竟比二月的鲜花还要火红呢!你看,就像我们看到特别漂亮的东西就走不动道了一样,诗人看到这么美的枫叶,也忍不住停下来欣赏呢!比如我们去公园看到特别美的花,不也会停下来多看几眼嘛!2.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这是苏轼《赠刘景文》里的诗句哦!说的是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只有那开败了菊花的花枝还傲寒斗霜。

哎呀,这就好像比赛中有的人已经不行了,但有的人还在坚持,特别顽强呢!就像我们跑步,有的同学跑不动了,可还有同学在努力向前冲呀!3.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这可是杜牧的又一句好诗呀,在《山行》里呢!意思是沿着弯弯曲曲的小路上山,在那生出白云的地方居然还有几户人家。

哇塞,这多神奇呀,就好像我们爬山的时候,突然在一个很偏僻的地方发现了几座小房子,是不是会很惊喜呀!比如我们去郊外玩,不也可能会有这样的意外发现嘛!4.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叶绍翁在《夜书所见》里这么写的呢!知道有儿童在捉蟋蟀,深夜里篱笆旁有一盏亮着的灯。

哎呀呀,这让我想起我们晚上打着手电筒在外面找好玩的东西的时候呀!就像我们有时候晚上去抓萤火虫一样呢!5.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李白的《望天门山》里有这句呀!说的是天门山从中间断裂是楚江把它冲开,碧水向东浩然奔流到这里折回。

这多壮观呀,就好像有一股巨大的力量把什么东西给劈开了一样。

就像我们看到很厉害的大力士能把很厚的木板劈开一样震撼呢!6.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也是李白那首诗里的呢!两岸的青山相对耸立出现,一叶孤舟从太阳旁边缓缓驶来。

哇,这画面感太强了吧,就好像我们在江边看到对面的山和远处开来的船一样。

比如我们去海边玩,不也能看到船从远处过来嘛!7.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 (部编版) 第 2 单元第 4 课《古诗三首》重点知识归纳

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 (部编版) 第 2 单元第 4 课《古诗三首》重点知识归纳

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部编版) 第 2 单元第 4 课《古诗三首》重点知识归纳一、摘要本重点知识归纳涵盖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部编版) 第二单元第四课《古诗三首》,为同学们提供全面的复习资料。

通过对诗词基本信息、内容理解、结构分析、艺术特色探究以及历史文化价值的深入剖析,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小学语文教材中的经典诗词。

二、诗词基本信息1.《山行》●作者及朝代:杜牧,唐代诗人。

●时代背景对诗词创作的影响:唐朝是中国诗歌的鼎盛时期,杜牧生活在晚唐,政治腐败,社会动荡。

《山行》一诗通过描绘秋天的山林景色,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闲适生活的向往,同时也可能蕴含着诗人对时代变迁的感慨。

2.《赠刘景文》●作者及朝代:苏轼,北宋诗人。

●时代背景对诗词创作的影响:苏轼一生历经坎坷,这首诗是他在元祐五年(1090 年)任杭州知州时送给好友刘景文的。

当时刘景文已年近六十,仕途不顺。

苏轼以诗相赠,鼓励他珍惜时光,乐观向上。

3.《夜书所见》●作者及朝代:叶绍翁,南宋诗人。

●时代背景对诗词创作的影响:南宋时期,国家面临外敌入侵,社会动荡不安。

叶绍翁的这首诗通过描写秋天的夜晚所见所感,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和对童年生活的怀念,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不稳定和人们的不安情绪。

三、诗词内容理解1.《山行》●逐句解析:“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 意思是沿着弯弯曲曲的小路上山,在那白云升腾的地方居然还有几户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 意思是停下车来,是因为喜爱这深秋枫林晚景。

枫叶秋霜染过,艳比二月春花。

●主旨:通过描绘秋天的山林景色,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闲适生活的向往。

2.《赠刘景文》●逐句解析:“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 意思是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只有那开败了菊花的花枝还傲寒斗霜。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 意思是一年中最好的景致你一定要记住,那就是在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秋末冬初的时节啊。

三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三首知识点

三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三首知识点

三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三首知识点三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三首的知识点主要包括:1.古诗的作者和朝代:三首古诗的作者分别是唐朝的杜牧、宋朝的苏轼和叶绍翁。

2.古诗的标题:《山行》、《赠刘景文》和《夜书所见》。

3.古诗中的重点词语和注解:(1)山行:在山中行走。

(2)寒山:指深秋时的山。

(3)径:小路。

(4)斜:倾斜,这里的“斜”需要读xiá。

(5)白云生处:山的高处。

(6)坐:因为;爱:喜欢。

(7)枫林晚:傍晚时的枫树林。

(8)霜叶:枫树的叶子在深秋时会变成红色。

(9)二月花:春天二月的花朵。

(10)红于:比……还要红。

(11)刘景文:人名,是苏轼的好友。

(12)荷尽:荷花枯萎。

(13)擎雨盖:雨伞,这里比喻荷叶。

(14)菊残:菊花凋谢。

(15)傲霜枝:菊花枝干在深秋时仍然挺拔直立,即使霜雪降临时也不屈服。

(16)君:对人的尊称,这里指刘景文。

(17)橙黄橘绿时:橙子和橘子成熟的季节,这里指深秋时节的景色。

(18)夜书所见:夜晚所看到的事物。

(19)萧萧:风吹梧桐的声音。

(20)送寒声:送来寒冷的声音。

(21)江上秋风:秋风从江面上吹来。

(22)动客情:触动了远在他乡的客人的情感。

(23)挑促织:捉纺织娘的声音,这里指孩子们在玩耍。

(24)夜深篱落一灯明:夜已经深了,篱笆下还亮着一盏灯。

(25)挑:挑弄,这里指孩子们玩耍的声音。

(26)促织:昆虫名,这里指纺织娘。

篱落:篱笆的影子,这里指篱笆外面。

一灯明:一盏明亮的灯。

(27)动客情:触动了远在他乡的客人的情感。

表达了作者思念家乡和亲人的情感。

4.古诗的中心思想:这三首古诗分别描绘了秋天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秋天的喜爱和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5.古诗的背诵和默写:要求学生能够熟练背诵这三首古诗,并且能够准确默写。

6.古诗的鉴赏:通过学习这三首古诗,学生能够初步了解古诗的鉴赏方法,包括了解作者和背景、分析意象和意境、体会情感和主题等。

三年级语文上册全部古诗(含译文解析)

三年级语文上册全部古诗(含译文解析)

三年级语文上册全部古诗(含译文解析)(1)所见清·袁枚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注释⑴牧童:指放牛的孩子。

⑵振:振荡。

说明牧童的歌声嘹亮。

⑶林樾:指道旁成阴的树。

⑷欲:想要。

⑸捕:捉。

⑹鸣:叫。

译文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嘹亮的歌声在林中回荡。

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就马上停止唱歌,一声不响地站立在树下。

赏析诗人先写小牧童的动态,那高坐牛背、大声唱歌的派头,何等散漫、放肆;后写小牧童的静态,那屏住呼吸,眼望鸣蝉的神情,又是多么专注啊!这从动到静的变化,写得既突然又自然,把小牧童天真烂漫、好厅多事的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

至于下一步的动静,小牧童怎样捕蝉,捕到没有,诗人没有写,留给读者去体会、去遐想、去思考。

(2)山行唐·杜牧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注释1.山行:在山中行走。

2.寒山:指深秋时候的山。

3.径:小路。

4.白云生处:白云升腾、缭绕和飘浮种种动态,也说明山很高。

5.斜:此字读xiá,为伸向的意思。

6.坐:因为。

译文山石小路远上山巅弯弯又斜斜,白云生发之处隐隐约约有几户人家。

只因爱那枫林晚景我把马车停下,霜染的枫叶胜过鲜艳二月的花。

赏析诗人没有象一般封建文人那样,在秋季到来的时候,哀伤叹息,他歌颂的是大自然的秋色美,体现出了豪爽向上的精神,有一种英爽俊拔之气拂拂笔端,表现了诗人的才气,也表现了诗人的见地。

这是一首秋色的赞歌。

(3)赠刘景文宋·苏轼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

译文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只有那开败了菊花的花枝还傲寒斗霜。

你一定要记住一年中最好的光景,就是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秋末冬初的时节啊。

注释刘景文:刘季孙,字景文,工诗,时任两浙兵马都监,驻杭州。

苏轼视他为国士,曾上表推荐,并以诗歌唱酬往来。

荷尽:荷花枯萎,残败凋谢。

擎:举,向上托。

(经典版)部编版三年级上必背古代诗歌和日积月累

(经典版)部编版三年级上必背古代诗歌和日积月累

(经典版)部编版三年级上必背古代诗歌和日积月累一、古代诗歌1. 《静夜思》 - 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2. 《登鹳雀楼》 - 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3. 《春晓》 - 孟浩然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4. 《赋得古原草送别》 - 白居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5. 《登高》 - 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二、日积月累三年级上学期大家都要在日常生活中积累各种知识和技能。

通过积累,学生可以不断增加自己的学识并提高各种技能。

以下是一些建议的日积月累内容:1. 阅读每天都要进行阅读,读各种不同类型的书籍,可以是童话故事、寓言故事、历史故事等。

阅读可以开阔学生的眼界,培养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

2. 写作每天进行一些简单的写作练,例如写日记、写作文等。

通过写作,学生可以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 数学每天进行一些简单的数学运算练,例如加减法、乘除法等。

通过数学练,学生可以提高自己的计算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4. 社会科学研究一些简单的社会科学知识,例如地理、历史、科学等。

可以通过观察周围环境、看科普书籍等方式来积累社会科学知识。

5. 体育每天进行一些简单的体育锻炼,例如跑步、跳绳等。

通过体育锻炼,学生可以增强自己的体质和促进身体健康。

以上是部编版三年级上学期必背古代诗歌和日积月累的内容,希望能对学生的学习和成长有所帮助。

古诗三年级上册必背古诗词

古诗三年级上册必背古诗词

古诗三年级上册必背古诗词1. 原文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2. 注释- 牧童:指放牛的孩子。

- 振:振荡;回荡。

说明牧童的歌声嘹亮。

- 林樾(yuè):指道旁成荫的树。

- 欲:想要。

- 捕:捉。

- 鸣:叫。

3.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林中牧童天真快乐的画面。

诗人先写小牧童的动态,高坐牛背、大声唱歌的派头,何等散漫、放肆;后写小牧童的静态,那屏住呼吸,眼望鸣蝉的神情,又是多么专注。

这从动到静的变化,写得既突然又自然,把小牧童天真烂漫、好厅多事的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

1. 原文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2. 注释- 山行:在山中行走。

- 远上:登上远处的。

- 寒山:深秋季节的山。

- 石径:石子的小路。

- 斜:为倾斜的意思。

- 白云生处:白云升腾、缭绕和飘浮种种动态,也说明山很高。

- 坐:因为。

- 霜叶:枫树的叶子经深秋寒霜之后变成了红色。

- 红于:比……更红,本文指霜叶红于二月花。

3. 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和赞美深秋山林景色的七言绝句。

诗里写了山路、人家、白云、红叶,构成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

“霜叶红于二月花”一句,把秋天的枫叶与春天的花朵相比,突出了枫叶经霜后的艳丽,展现了秋天山林热烈蓬勃的景象,成为千古名句。

1. 原文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2. 注释- 刘景文:刘季孙,字景文,工诗,时任两浙兵马都监,驻杭州。

苏轼视他为国士,曾上表推荐,并以诗歌唱酬往来。

- 荷尽:荷花枯萎,残败凋谢。

- 擎:举,向上托。

- 雨盖:旧称雨伞,诗中比喻荷叶舒展的样子。

- 菊残:菊花凋谢。

- 犹:仍然。

- 傲霜:不怕霜冻寒冷,坚强不屈。

- 君:原指古代君王,后泛指对男子的敬称,您。

- 须记:一定要记住。

- 橙黄橘绿时:指橙子发黄、橘子将黄犹绿的时候,指农历秋末冬初。

3. 赏析- 这首诗是苏轼送给好友刘景文的一首勉励诗。

三年级上册古诗词必背可打印

三年级上册古诗词必背可打印

三年级上册古诗词必背可打印三年级上册古诗词必背内容如下:
1. 《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2. 《春晓》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3. 《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4. 《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5. 《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6. 《江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7. 《游子吟》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8. 《悯农》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9. 《咏鹅》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10. 《赠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这些古诗词不仅能够丰富学生的文学素养,还能激发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建议学生在背诵的同时,理解诗词的意境和情感,以更好地吸收和运用。

三年级上册必背古诗及日积月累

三年级上册必背古诗及日积月累

三年级上册必背古诗及日积月累一、古诗部分。

- 原文:“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 解析:- 你看啊,有个小牧童骑着大黄牛呢。

他一边骑着牛,一边唱歌,那歌声可响亮啦,把整个树林都震动了。

这小牧童正高兴地唱歌呢,突然他看到树上有只正在鸣叫的蝉。

他呀,一下子就闭上嘴巴,不唱歌了,站在那儿,估计是想悄悄地去捉那只蝉。

这诗就像一幅画,把小牧童天真活泼的样子写得特别生动。

- 原文:“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 赏析:- 诗人沿着弯弯曲曲的石头小路往山上走,这小路一直通到远远的、云雾缭绕的山上呢。

在那白云飘出来的地方,居然还有人家住。

走着走着,诗人停下车来,为啥呢?因为他太喜欢傍晚时候的枫林了。

你看啊,那些经霜的枫叶,比二月里盛开的鲜花还要红呢。

杜牧可真会发现美,一般人看到秋天可能就觉得很萧瑟,他却觉得秋天的枫叶比春天的花还美,这就是他独特的眼光。

- 原文:“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 解析:- 荷花已经凋谢了,荷叶也没有了,就像没有了遮雨的伞一样。

菊花虽然也残败了,但是它的花枝还傲然挺立在寒霜之中呢。

苏轼这时候就对朋友刘景文说啦,你得记住一年当中最好的景色啊,就是橙子变黄、橘子变绿的时候。

这诗一方面是在写景,一方面也是在鼓励他的朋友呢,虽然人到中年可能就像荷尽菊残一样,但是还是有自己的价值,就像橙黄橘绿的时候也很美好。

- 原文:“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 赏析:- 风吹着梧桐树叶,发出沙沙的声音,这声音就像是在送着寒冷的气息呢。

江上吹来的秋风,让在外面的诗人心里涌起了思乡之情。

这时候啊,他知道有小孩子在夜里挑着蟋蟀玩呢,因为夜深了还能看到篱笆那儿有一盏灯亮着。

诗人通过描写自己的所见所闻,把那种漂泊在外的孤独和对家乡的思念表现得很细腻。

二、日积月累部分。

1. “灯不拨不亮,理不辩不明。

三年级古诗语文上册

三年级古诗语文上册

三年级古诗语文上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一、解析。

1. 首句“远上寒山石径斜”- “远上”就是向远处延伸的意思。

你看啊,诗人远远望去,那山路一直通到山的深处呢。

“寒山”可不是说山很冷,是指深秋时候的山,因为到了秋天,山上的草木开始凋零,就给人一种清冷的感觉。

“石径斜”,这小路是石头铺成的,而且还是弯弯曲曲的。

就像我们去爬山的时候,那山路很少是笔直的,总是歪歪扭扭的,这样才有趣味嘛。

2. 第二句“白云生处有人家”- 哇,诗人的眼睛可真尖。

在那白云升起的地方,居然还有人家。

“生处”比“深处”更好呢,感觉那白云就像从那些人家那里冒出来的一样,就好像那些人家住在天上似的,超级有画面感。

这也说明山很高,高到都能和白云作伴了。

3. 第三句“停车坐爱枫林晚”- “停车”就是把车停下来呀,那时候的车可能是马车之类的。

“坐”在这里可不是坐下的意思,而是“因为”。

诗人为什么要停车呢?因为他太喜爱这傍晚的枫林了。

你想啊,傍晚的时候,夕阳的余晖洒在枫林上,那景色肯定美极了,就像一幅画一样,诗人都舍不得走了,所以就停下来好好欣赏。

4. 末句“霜叶红于二月花”- 这可是千古名句呢。

“霜叶”就是被霜打过的枫叶。

被霜打过的枫叶居然比二月的鲜花还要红。

二月的花那可是很鲜艳的,像桃花啊,杏花啊,都粉粉嫩嫩的。

可是这秋天的枫叶经过霜打之后,红得像火一样,比那些花还要耀眼。

诗人这么一对比,就把秋天枫叶的美写到极致了,让我们一下子就感受到了秋天独特的美,原来秋天也可以这么有活力,这么艳丽呢。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一、解析。

1. 首句“荷尽已无擎雨盖”- 这里的“荷尽”就是荷花都凋谢了的意思。

“擎雨盖”很有趣,它是指荷叶,你看荷叶大大的,就像一把雨伞,以前下雨的时候,荷叶就像撑起的雨伞一样,可是现在荷花都没了,荷叶也都枯萎了,再也没有那像雨伞一样的荷叶了。

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知识点汇总苏教版

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知识点汇总苏教版

古诗
1、山行 <唐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2、枫桥夜泊<唐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3、夜书所见 <宋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4、竹石 <清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5、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6、梅花 <宋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7、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8、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9、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10、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11、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三年级上册古诗词大全必背

三年级上册古诗词大全必背

三年级上册古诗词大全必背三年级上册古诗词大全必背如下:1、寻隐者不遇【唐】贾岛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2、小儿垂钓【唐】胡令能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3、元日【宋】王安石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4、鹿柴【唐】王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5、江上渔者【宋】范仲淹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6、四时田园杂兴【宋】范成大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7、送元二使安西【唐】王维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8、村居【清】高鼎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9、悯农(其一)【唐】李绅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10、池上【唐】白居易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11、绝句【唐】杜甫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12、兰溪棹歌【唐】戴叔伦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

兰溪三日桃花水,半夜鲤鱼来上滩。

13、独坐敬亭山【唐】李白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14、春雪【唐】韩愈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15、花影【宋】谢枋得重重叠叠上瑶台几度呼童扫不开刚被太阳收拾去却教明月送将来16、江上【宋】王安石江北秋阴一半开,晚云含雨却低徊。

青山缭绕疑无路,忽见千帆隐映来。

17、宿建德江【唐】孟浩然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18、衢道中【宋】曾几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

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

19、秋思【唐】张籍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20、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唐】刘长卿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全]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知识点归纳

[全]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知识点归纳

[全]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知识点归纳古诗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璀璨的一笔,它承载着我们祖先们智慧的结晶,也是我们传承文化的重要载体。

三年级语文上册的《古诗三首》是一篇描写自然景物的诗歌,通过细腻的描写与优美的语言,引发孩子们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诗歌的喜爱。

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归纳《古诗三首》中的重要知识点。

第一首古诗《夜泊左秋容舍弟舍人宅观书有怀》描绘了作者夜晚泊船时眺望舍弟舍人家,心中怀念之情溢于言表。

这首诗中重要的知识点有:1. 描述景物的形象化语言:诗中用词如“皓齿”、“忆烟霞之江山”等,通过物象的比喻手法赋予了景物生动的形象,使读者更容易产生共鸣。

2. 描写感情的抒情手法:作者通过表达自己的思念之情,用词如“平湖”、“哀”等,表达了对亲人的思念之情,激发读者对亲情的共鸣。

第二首古诗《四时田园杂兴》以田园景色为背景,描绘了四季间农田的变化和农民的劳作,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

这首诗中的重要知识点包括:1. 对比描写:诗中通过对比四季的变化、农田的景色,展现了不同季节下的田园景色和农民的劳作场景。

通过对比,让读者感受到四季交替带来的变化和农民的辛勤付出。

2. 唤起感官的描写手法:描写中以“香九里”、“翠竹深山”等词语,让读者通过感官来感受田园的美丽和宜人。

第三首古诗《春夜洛城闻笛》以洛阳城的春夜为背景,描绘了行人听到笛声后思乡的情景。

这首诗中的重要知识点有:1. 情感的描写:诗中通过描写行人听到笛声后产生的思乡之情,用词如“怨”、“万里长云”等,表达了作者对故乡之情的无限思念。

2. 运用修辞手法:诗中通过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如“天涯明月共长哀”、“醉卧沙场君莫笑”等,使诗句更具有表现力和感染力。

以上便是《古诗三首》中的重要知识点的归纳。

通过学习这些知识点,孩子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古诗的美,培养对语文的热爱。

同时,也能够开拓孩子们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提升他们的文学素养。

总结起来,《古诗三首》通过对不同主题的描写,既表现出了作者对家人、家乡的思念之情,也展现了对田园生活和大自然的热爱。

[全]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知识点归纳

[全]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知识点归纳

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知识点归纳学习目标:1.会认“径、斜”等10个生字,会写“寒”、“霜”等13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三首古诗,默写《山行》。

3.借助图片和注释,大致理解诗句的意思。

4.感受古诗中的秋意和秋情。

生字归类:一类字:寒、径、斜、霜、赠、刘、盖、菊、残、君、橙、送、挑。

二类字:径、斜、赠、刘、残、犹、傲、君、橙、橘。

多音字:挑①tiāo 挑选②tiǎo 挑战。

词语解释:寒山:深秋时节的山。

坐:因为。

霜叶:变红了的枫叶。

荷尽:荷花凋谢完了。

擎:托举。

犹:还,尚且。

君:对对方的尊称,相当于“您”。

萧萧:形容风吹梧叶的声音。

挑:用细长的东西拨弄。

篱落:篱笆。

主题思想:《山行》描写了诗人驱车山间所见到的生机勃勃的秋景,表达了诗人乐观豁达的志趣和对秋天的喜爱。

《赠刘景文》突出了菊花傲霜凌寒的气概,表达了诗人勉励好友刘景文能珍惜大好时光、乐观向上、努力不懈的感情。

《夜书所见》通过对秋风梧叶、篱笆下的灯火、儿童拨弄蟋蟀等的描写,表达了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

古诗注释:1.《山行》一条石头小路蜿蜒曲折地伸向充满秋意的山峦,在白云缭绕的山中有一户人家居住。

我停下车来,是因为喜爱这深秋枫林晚景,经霜的枫叶比二月春花还要艳丽。

2.《赠刘景文》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只有那残菊的花枝还傲霜斗寒。

一年中最好的景致你一定要记住,那就是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秋天。

3.《夜书所见》萧萧秋风吹动梧桐树叶,送来阵阵寒意。

江上的阵阵秋风惹起游子思乡之情。

夜深了,篱笆深处灯光闪烁,料想那是孩子们正在拨弄蟋蟀。

课后习题二:这三首诗写的都是秋季的景色。

《山行》里的“寒山”“枫林”“霜叶”,《赠刘景文》里的“荷尽”“残”“橙黄橘绿”,《夜书所见》里的“萧萧梧叶”“秋风”“促织”等,都是深秋时节特有的景象。

课后习题三:1.停下车来,是因为喜爱这深秋枫林晚景,经霜的枫叶比二月春花还要艳丽。

2.朋友,一年中最好的景致你一定要记住,那就是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秋天。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词阅读理解专项综合知识点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词阅读理解专项综合知识点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词阅读理解专项综合知识点班级: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1. 古诗品鉴。

九月九日登玄武山[唐]卢照邻九月九日眺山川,归心归望积风烟。

他乡共酌金花酒,万里同悲鸿雁天。

[1]本诗写于______之际,从诗句中可以了解到此节日的习俗有____,________。

[2]“归心归望积风烟”这句诗中,连用两个“归”有什么好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全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溪边垂柳把溪水当作梳妆的镜子,山溪像绿玉带一样平静。

人影给溪水染绿了,钓竿上立着一只红蜻蜓。

忽然扑腾一声人影碎了,草地上蹦跳着鱼儿和笑声。

[1]文中的比喻句是______,这句话把________比作_________。

[2]这首诗中的小朋友在干什么?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这首诗中描写的景物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

[4]这首诗有静、有动,如一幅水墨画。

请把写“动态美”的语句画上“~~~~~”。

2. 阅读,回答问题。

梅花崔道融数萼初含雪,孤标画本难。

香中别有韵,清极不知寒。

横笛和愁听,斜枝倚病看。

朔风如解意,容易莫摧残。

[1]结合首联、颔联的内容,简要分析本诗中梅花意象的内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结合本诗运用的表达技巧,简要分析诗中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 读古诗,回答问题。

赠刘景文(宋)苏轼荷尽已无擎而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三上第六单元《古诗三首》知识梳理

三上第六单元《古诗三首》知识梳理

三上第六单元《古诗三首》知识梳理一、唐诗的开端1. 唐代诗人擅长以简洁的语言表达深刻的思想和感情,其诗歌风格简洁明快,流畅优美,影响深远。

唐代诗人对自然、人生、社会和政治等各个方面都有深刻的观察和思考,这使得他们的诗歌作品在后世一直备受推崇。

2. 《唐诗三百首》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有名的一部诗歌选集,记录了唐代诗人的杰出作品。

其中不乏具有深刻思想和独特艺术魅力的佳作,被誉为“唐诗之宝”。

二、《登鹳雀楼》赏析1. 《登鹳雀楼》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的代表作之一,诗人以壮丽的山河、旷远的视野和自由飞翔的雄鹰形象,来抒发自己对人生的追求和对世界的关怀。

诗中“白发”、“青山”,以及“振翅”等意象都寄托了诗人对人生奋发向上、不畏困难的理想追求。

2. 诗歌中的“回眸”、“振翅”等形象寓意着诗人对过去的回忆和对未来的向往,具有广阔的时代意义和情感张力,极具震撼力。

这些形象的运用,使得诗歌既具有深刻的时代感,又具有超越时空的永恒意义,从而使得这首诗歌成为了我国文化的经典之作。

三、《春晓》赏析1. 《春晓》是唐代诗人孟浩然的代表作之一,诗人以清新的春景和愉悦的心情来描绘一幅生机盎然的春日画卷。

诗中自然界的万物生长和蓬勃的景象,与诗人内心的愉悦、欣喜相互辉映,构成了一幅明快、清新的春日景象。

2. 诗歌以“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开篇,交错着山川、花草和人间的关系,表达了诗人对周围环境的喜爱和美好生活的向往。

诗人以简洁明快的语言展现了生活的真实和美好,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人文关怀性,被誉为我国古代诗歌中的佳作。

四、《凉州词》赏析1. 《凉州词》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的代表作之一,诗人以遥远的凉州沙漠和枯草黄沙的景象,抒发了对家乡和亲人的深深思念之情。

诗人以深沉的感情和激昂的笔墨,描绘了凉州的荒凉和寂寥,以及自己的孤独和思念,形成了一幅悲凉而婉转的画面。

2. 诗歌中“落日”、“斜阳”等生动意象,增强了诗歌的意境和音乐美感,使得整个诗歌充满了浓烈的乡愁和思乡之情。

三年级上册语文书古诗三首笔记

三年级上册语文书古诗三首笔记

一、《登鹳雀楼》1. 唐诗名篇《登鹳雀楼》是王之涣所作,以描绘登高远眺之景象。

2. 诗中通过“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表达出大好河山的壮丽景色。

3. 作者借由登高远眺的场景写出了壮丽的自然景色和人生百态。

4. 诗中的“白日依山尽”和“黄河入海流”形象地描绘了大自然的无穷魅力,勾勒出气势磅礴的壮美景象。

二、《静夜思》1. 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静夜思》反映了作者抒发孤寂之情、寄托思念之情。

2. 诗中通过“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表达出作者在寂静的夜晚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3. 作者在诗中巧妙地运用了孤寂寄托的意境,表现出一种怀念家乡和亲人的情愫。

4. 诗人借用“明月光”和“疑是地上霜”等意象,同时突出了他对亲人的深深思念之情。

三、《春晓》1. 唐代诗人孟浩然的《春晓》是孟浩然以春日和和风描绘家乡景色的诗篇。

2. 诗中通过“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表达出春日田野和谐宁静的氛围。

3. 作者通过诗篇表现出少年时代对乡愁的怀念之情,以及对家乡美好风光的向往。

4. 诗篇通过“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等细腻描写,展现了诗人对家乡美好景色和幸福生活的向往之情。

总结:三年级上册语文书中的古诗三首,完美地展现了古代诗人以自然景色、孤寂寄托、乡愁怀念等为主题的诗篇。

每一首诗都以精炼的文字描绘出了作者对自然景色和家乡的深深眷恋之情,对人生百态的深切思考。

这些诗篇在启发孩子们对于诗歌的理解和鉴赏能力的也给他们带来了对自然和生活的深刻思考,对于培养他们的情感和审美情趣有着积极的作用。

古诗三首:《登鹳雀楼》、《静夜思》和《春晓》,这三首诗无疑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精华之作。

它们以简洁而深邃的语言,描绘出了作者对自然景色和人生的独特领悟,展现出了我国古代诗人在审美情感和诗歌艺术方面的高超造诣。

而这些诗篇,也正是通过语文课本传授给学生,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激发他们对文学艺术的热爱和探索欲望。

《登鹳雀楼》是王之涣所作,以描绘登高远眺之景象。

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原文、翻译及赏析)

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原文、翻译及赏析)

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原文、翻译及赏析)_三年级语文知识点_
夜书所见(作者:叶绍翁)
原文萧萧①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⑥客情②。

知有儿童挑③促织④,夜深篱落⑤一灯明。

注释
①萧萧:风声。

②动:打动。

③客情:旅客思乡之情。

④挑:捉。

⑤促织:俗称蟋蟀,在其他地方又名蛐蛐。

⑥篱落:篱笆。

译文萧萧秋风吹动梧叶,送来阵阵寒意,使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因为他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

鉴赏
萧萧的秋风吹动梧桐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这首诗写羁旅乡思之情,但作者不写如何独栖孤馆、思念家乡,而着重于夜间小景。

他深
夜难眠,透过窗户,看到不远处篱笆间有盏灯火。

于是他明白了原来是有孩子在捉蟋蟀。

挑,读一声,指以细枝从缝穴中轻轻挖出蟋蟀。

这幅图景令他倍感亲切,也许他由此想起了自己的家乡和童年吧。

“挑”字用得极为准确。

这首诗在最后两句用了一个修辞手法,“之所以知道有儿童在捉蟋蟀,是因为:夜深了,但篱笆下面还有一盏灯在发亮。


钱钟书《宋诗选注》说:“这种景象就是姜夔《齐天乐》咏蟋蟀所谓:lsquo;笑篱落呼烟,世间儿女。

”若补上陈廷焯评姜词所云:“以无知儿女之乐,反衬出有心人之苦,最为入妙”(《白雨斋词话》卷二),便可想见诗人此时内心深处的悲哀了。

三年级上语文必背古诗及注释

三年级上语文必背古诗及注释

三年级上语文必背古诗及注释1. 《所见》【清】袁枚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注释:林樾(yuè):指道旁成阴的树林。

樾,树荫。

意欲:想要。

鸣蝉:鸣叫的知了。

闭口:闭上嘴巴,不说话。

捕:捉。

鸣:叫。

立:站立。

2. 《山行》【唐】杜牧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注释:山行:在山中行走。

寒山:指深秋时候的山。

径:小路。

坐爱:因为喜爱。

坐,因为。

枫林晚:傍晚时的枫树林。

霜叶:被霜打过的枫叶。

红于:比……还要红。

二月花:二月的花。

二月,盛春时节,百花盛开,景色怡人。

3. 《赠刘景文》【宋】苏轼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注释:荷尽:荷花枯萎,残败凋谢。

擎:举,向上托。

雨盖:旧称雨伞,诗中比喻荷叶舒展的样子。

菊残:菊花凋谢。

犹:仍然。

傲霜:不怕霜动寒冷,坚强不屈。

4. 《夜书所见》【宋】叶绍翁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注释:夜书所见:夜晚写下所见的情景。

书,写下。

萧萧:风声。

梧叶:梧桐树叶。

寒声:因风而发出的声音。

江上秋风:江上的秋风。

动客情:触动诗人思乡之情。

挑:挑弄,引动。

促织:蟋蟀。

篱落:篱笆。

5. 《望天门山》【唐】李白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注释:天门山:位于安徽省和湖北省交界处,长江由此地流入安徽省。

中断:被切断。

楚江:长江流经楚地,故称楚江。

回:指回旋,旋转。

出:出现。

帆:船帆,代指船只。

日边:指太阳升起的地方,远方。

6. 《饮湖上初晴后雨》【宋】苏轼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注释:饮湖上:在西湖上饮酒。

初晴:天气开始晴朗。

后雨:下雨了。

潋滟(liàn yàn):水波荡漾、波光闪耀的样子。

方好:正显得美。

空蒙:云雾迷茫的样子。

奇:奇妙。

欲:想要。

比:比作。

西子:即西施,春秋时期越国的美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望天门山(作者:李白)】
【原文】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注释】
天门山:位于安徽省和县与芜湖市长江两岸,在江北的叫西梁山,在江南的叫东梁山。

两山隔江对峙,形同门户,所以叫“天门”。

中断:指东西两山之间被水隔开。

楚江:即长江。

古代长江中游地带属楚国,所以叫楚江。

开:开掘;开通。

至此:意为东流的江水在这转向北流。

回:转变方向,改变方向。

两岸青山:指博望山和梁山。

日边来:指孤舟从天水相接处的远方驶来,好像来自天边。

【译文】高高天门被长江之水拦腰劈开,碧绿的江水东流到此回旋澎湃。

两岸的青山相对耸立巍峨险峻,一叶孤舟从天地之间飞速飘来。

【赏析】
该诗为725年(开元十三年)作者赴江东途中行至天门山时所作。

李白无比热爱祖国的壮丽山河,一生遍游名山大川,留下了许多不朽的杰作。

该诗描写诗人舟行江中溯流而上,远望天门山的情景。

天门山为今安徽省芜湖市的东梁山与和县的西梁山的总称。

《江南通志》记云:“两山石状晓岩,东西相向,横夹大江,对峙如门。

俗呼梁山曰西梁山,呼博望山曰东梁山,总谓之天门山。


前两句用铺叙的方法,描写天门山的雄奇壮观和江水浩荡奔流的气势。

诗人不写博望、梁山两山隔江对峙,却说山势“中断”,从而形象地写出两山峭拔相对的险峻:“楚江开”,不令点明了山与水的关系,而且描绘出山势中断、江水至此浩荡而出的气势。

“碧”字明写江水之色,暗写江水之深;“回”字描述江水奔腾回旋,更写出了天门山一带的山势走向。

后两句描绘出从两岸青山夹缝中望过去的远景,“相对”二字用得巧妙,使两岸青山具有了生命和感情。

结尾一句更是神来之笔,一轮红日,映在碧水、青山、白帆之上,使整个画面明丽光艳,层次分明,从而祖国山川的雄伟壮丽画卷展现出来。

第一句“天门中断楚江开”,着重写出浩荡东流的楚江冲破天门奔腾而去的壮阔气势。

它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天门两山本来是一个整体,阻挡着汹涌的江流。

由于楚江怒涛的冲击,才撞开了“天门”,使它中断而成为东西两山。

这和作者在《西岳云台歌》中所描绘的情景颇为相似:“巨灵(河神)咆哮擘两山(指河西的华山与河东的首阳山),洪波喷流射东海。

”不过前者隐后者显而已。

在作者笔下,楚江仿佛成了有巨大生命力的事物,显示出冲决一切阻碍的神奇力量,而天门山也似乎默默地为它让出了一条通道。

第二句“碧水东流至此回”,又反过来着重写夹江对峙的天门山对汹涌奔腾的楚江的约束力和反作用。

由于两山夹峙,浩阔的长江流经两山间的狭窄通道时,激起回旋,形成波涛汹涌的奇观。

如果说上一句是借山势写出水的汹涌,那么这一句则是借水势衬出山的奇险。

有的本子“至此回”作“直北回”,解者以为指东流的长江在这一带回转向北。

这也许称得上对长江流向的精细说明,但不是诗,更不能显现天门奇险的气势。

试比较《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

黄河万里触山动,盘涡毂转秦地雷。

”“盘涡毂转”也就是“碧水东流至此回”,同样是描绘万里江河受到峥嵘奇险的山峰阻遏时出现的情景。

绝句尚简省含蓄,所以不象七古那样写得淋漓尽致。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这两句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上句写望中所见天门两山的雄姿,下句则点醒“望”的立脚点和表现诗人的淋漓兴会。

诗人并不是站在岸上的某一个地方遥望天门山,他“望”的立脚点便是从“日边来”的“一片孤帆”。

读这首诗的人大都赞赏“两岸青山相对出”的“出”字,因为它使本来静止不动的山带上了动态美,但却很少去考虑诗人何以有“相对出”的感受。

如果是站在岸上某个固定的立脚点“望天门山”,那大概只会产生“两岸青山相对立”的静态感。

反之,舟行江上,顺流而下,望着远处的天门两山扑进眼帘,显现出愈来愈清晰的身姿时,“两岸青山相对出”的感受就非常突出了。

“出”字不但逼真地表现了在舟行过程中“望天门山”时天门山特有的姿态,而且寓含了舟中人的新鲜喜悦之感。

夹江对峙的天门山,似乎正迎面向自己走来,表示它对江上来客的欢迎。

青山既然对远客如此有情,则远客自当更加兴会淋漓。

“孤帆一片日边来”,正传神地描绘出孤帆乘风破浪,越来越靠近天门山的情景,和诗人欣睹名山胜景、目接神驰的情状。

由于末句在叙事中饱含诗人的激情,这首诗便在描绘出天门山雄伟景色的同时突出了诗人的自我形象。

【饮湖上初晴后雨·其二(作者:苏轼)】
【原文】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译文】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微波粼粼,波光艳丽,看起来很美;雨天时,在雨幕的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也显得非常奇妙。

若把西湖比作古美女西施,淡妆浓抹都是那么得十分适宜。

【注释】
1、潋滟:波光闪动的样子。

2、空蒙:云雾迷茫的样子。

3、奇:奇妙。

4、西子:即西施,春秋时代越国的美女。

【赏析】这是一首赞美西湖美景的诗,写于诗人任杭州通判期间。

原作有两首,这是第二首。

首句“水光潋滟晴方好”描写西湖晴天的水光: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波荡漾,波光闪闪,十分美丽。

次句“山色空蒙雨亦奇”描写雨天的山色:在雨幕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非常奇妙。

从题目可以得知,这一天诗人在西湖游宴,起初阳光明丽,后来下起了雨。

在善于领略自然美景的诗人眼中,西湖的晴姿雨态都是美好奇妙的。

“晴方好”“雨亦奇”,是诗人对西湖美景的赞誉。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两句,诗人用一个奇妙而又贴切的比喻,写出了西湖的神韵。

诗人之所以拿西施来比西湖,不仅是因为二者同在越地,同有一个“西”字,同样具有婀娜多姿的阴柔之美,更主要的是她们都具有天然美的姿质,不用借助外物,不必依靠人为的修饰,随时都能展现美的风致。

西施无论浓施粉黛还是淡描娥眉,总是风姿绰约的;西湖不管晴姿雨态还是花朝月夕,都美妙无比,令人神往。

这个比喻得到后世的公认,从此,“西子湖”就成了西湖的别称。

这首诗概括性很强,它不是描写西湖的一处之景、一时之景,而是对西湖美景的全面评价。

这首诗的流传,使西湖的景色增添了光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