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性詈语的心理及文化分析

合集下载

浅议汉语詈语词

浅议汉语詈语词
自己 的 孩 子 的 意 思 。 3 .生 活 的 调 剂 。 有 些詈语 , 如“ 兔 崽子 ” “ 小混 蛋 ” , 并 不 是表 达说话 者对 于詈骂对象 的不满 或者 怨恨 。有 时候 , 是 为 了让气 氛活跃 或者表达喜爱的感情色彩 。比如关 系非常好 的朋
邦”, 讲究“ 非礼 勿视 , 非礼勿听, 非 礼 勿言 ” 。这 种传 统 观念导致人们 很少 正式谈 论 詈语 。“ 不 可 否认 的是 ,这 种语言现象 以语 言的负样 态形式 出现 ,古来 就有 ,且 随 着社会 的发展变化 而不断 地发展 变化 ,至今 未绝 ,成 为 语言 的有机 组成 部分 。 ” 因此研 究 詈语 及 隐藏 在 行 为 表面下语用价值是 十分必要 的。学 界之前对 于詈语词一 直多 以本体 为研 究对 象 , 鲜 少涉 及对 外汉语 教学 。本文 试从詈语定义 出发 , 阐释詈语 的使用 目的和分类 , 对詈语 教学进行重新定位 。
达工具 , 总 是 不 可 避 免 地 带 着 说 话 者 的 感 情 色 彩 。 而 詈 语作为一种特殊 的社会 语 言 , 其 感情 色彩更 加强 烈 。骂 詈 者 通 过 使 用 詈 语 来 表 达 自身 对 于 事 、 物、 人 等 的 极 度 不 满情绪 。骂詈的 同时往往 伴 随着语音 语调 、 身 体形 态 的
了一个 孩子受到欺负的母亲骂人 的话 : “ 是哪家 的不要 脸 的王八 羔子 , 打了俺 家 的虎犊子 ! ” 其 实要 是这个 母 亲知 道是 谁打了她的孩子 , 也许 她就不会这样骂 了 , 但是 就是 因为她不知道 , 所 以只能“ 站在雪地里 , 不顾天寒地冻 , 亮
开嗓门” 来表达 自己的不 甘 , 另外也有威胁他人不 能再 打
V0 1 . 1 3 No . 4 Ap r . 2 01 3

中文詈语研究

中文詈语研究

中文詈语研究
中文詈语研究是一种语言学研究,主要探讨中文中骂人或侮辱他人的语言。

这种语言使用不仅在口语中存在,也在书面语和其他形式的媒体中出现。

中文詈语研究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语言和社会之间的关系。

在某些情况下,使用詈语可能是不礼貌的,甚至可能引起冲突。

因此,了解和研究这些词语和表达方式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使用语言,避免不必要的误解和冲突。

此外,中文詈语研究也可以提供关于文化、历史和社会价值观的洞察。

不同的詈语和表达方式可能反映了一个社会的价值观和态度,以及它如何看待自己和他人。

因此,这项研究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中文文化和社会。

如果您对中文詈语研究感兴趣,建议您查阅相关的语言学和社会学资料,或者寻找专门研究这个领域的学者和专家进行咨询。

国骂的社会文化心理探索

国骂的社会文化心理探索

国骂的社会文化心理探索作者:查晓芳张积家单位:华南师范大学人类创造了语言,也带来骂人的陋习。

《汉语大词典》收录咒骂语397条,各地又有方言骂语。

[1]“他妈的”能从众多咒骂语中“脱颖而出”,被冠上国字号,可见它的普及程度。

鲁迅这样说道:“这话的分布,大概就是跟着中国人的足迹之所至罢;使用的遍数,怕也未必比客气的‘您好呀’会更少。

……这就可以算是中国的‘国骂’了。

”[2]“国骂”的由来很难考证。

鲁迅通过对《广弘明集》中北魏邢子材的话推见到其使用痕迹:“要攻击高大民族的坚固的旧堡垒,却去瞄准他的血统,在战略上,真可谓奇谲的了”。

国骂如何咒骂一个人的血统?国骂是改良后的版本,由三字组成,简单隐晦。

鲁迅接着分析说:“本可以放笔直干的,然而终于改头换面,削去一个动词和一个名词,又改对称为第三人称。

”[2]从咒骂产生过程看,被骂者行为引发骂者不满。

直接骂当事人最有攻击力,国骂却要绕远:需要第三方介入,需要推理才能产生效果。

骂者不直接说对方来路不明,只告知自己与他母亲发生性关系,让对方推测、怀疑自己的血统。

国人为什么要选择这种隐晦的咒骂方式?骂娘到底有着怎样的社会文化心理?对国骂,人们深恶痛绝。

然而,国骂生命力顽强,甚至与时俱进,有了新写法:TMD。

这是“他妈的”三个字的拼音缩写,但更隐晦、简明,更易传播。

拒绝国骂,必先弄清它为何能大行其道?根植于怎样的土壤?与怎样的社会文化心理状态相联系?一、“国骂”的社会文化心理咒骂是受到不当行为攻击后发泄愤怒进行报复的言语行为。

国骂以对方母亲为对象,期望通过对其母亲施暴来攻击对方的血统。

国骂的对象选择、选择依据及使用者对效果的预期都反映出社会状况、民族文化以及骂者的心理。

(一)咒骂对象的选择国骂以对方母亲为攻击对象,反映出社会上的性别歧视,体现出长幼有序的行为准则。

1.性别歧视国骂使用频率高,产生性强,由它派生的骂语中,绝大多数是女性:奶奶、姥姥、姐姐等。

国骂描绘的是男人如何占有和侮辱女性,反映出传统社会对女性的歧视。

古代詈语与箴言研究

古代詈语与箴言研究

古代詈语与箴言研究摘要:一、古代詈语与箴言的定义与分类二、古代詈语的特点与社会背景三、古代箴言的价值观与文化内涵四、古代詈语与箴言的影响与传承正文:一、古代詈语与箴言的定义与分类古代詈语与箴言是我国古代文化中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和时代特征。

詈语,指的是带有侮辱性质的言语,通常用于指责、咒骂他人。

箴言,则是一种富含哲理、具有启示意义的言论,往往用来劝诫、教育人们。

根据内容的不同,古代詈语与箴言可以分为以下几类:宗教类、政治类、道德类、生活类等。

二、古代詈语的特点与社会背景1.特点:古代詈语具有强烈的攻击性、侮辱性和针对性,言辞尖锐,表达了人们对于被指责者的强烈不满和愤慨。

同时,古代詈语中往往融入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如对仗、排比、谐音等,使得詈语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2.社会背景:古代社会,人们生活在等级森严的环境中,各种社会矛盾和冲突不断。

在这种情况下,詈语作为一种发泄情绪的手段,应运而生。

同时,古代社会的道德观念、宗法伦理等也对詈语产生了深刻影响。

三、古代箴言的价值观与文化内涵1.价值观:古代箴言传达了古代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如儒家的仁爱、忠诚、礼义等,道家的无为而治、顺应自然等,以及佛教的慈悲为怀、因果报应等。

2.文化内涵:古代箴言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既包括对于天地自然、社会人事的观察和认识,也包括对于人生哲学、道德修养的思考和探索。

同时,箴言中还融入了古代诗词歌赋的艺术手法,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四、古代詈语与箴言的影响与传承古代詈语与箴言对于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不仅影响了人们的道德观念、价值观和行为方式,还成为了文学、艺术等领域的创作素材。

口头禅中的脏话的社会语言学解析.doc

口头禅中的脏话的社会语言学解析.doc

“脏话”的社会语言学解析廖德明(西华师范大学四川南充 637002)内容提要:脏话来源于生活,扎根本能,它借助于口语流传,受不同的民俗、民风影响,因而具有一定的生命力。

但脏话建立在贬低、侮辱、打击他人的意识之上,是对我们特色语言的扭曲与变形,终究是不文明的话语。

本人希望通过对脏话的剖析,能够解析出脏话的一些实质性的东西,为我们禁止脏话提供有用的参考。

关键词:脏话侮辱不文明脏话作为一种语言现象已经在现代社会普遍存在,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随处都可听到或看到脏话,街头巷尾、学校、公司、书籍里、电影里……等等,脏话生命之强,流传之广泛,已经到了让人瞠目咂舌的地步。

就常规而言,脏话是处于正规语言的边缘地带,它违反常规、挑战禁忌,明显带有辱骂、侮辱、打击他人的意味,是为正规语言所不容的。

但为什么人们却大量使用脏话,而且大有把脏话当成一种口头禅,当成一种时尚的趋势。

正是基于对这种矛盾境地的反思,既然脏话已经成为了我们语言中不可忽视的现象,那么就有必要对其进行探讨与思考。

因而本人力图从语言层面、社会层面以及文化层面对脏话进行一个初步的剖析,剖析的目的不在于对脏话的全面收集,而是通过剖析引发人们对脏话的使用与禁用进行更深一层的反省,从反面对我们的正规语言进行一种积极的建构。

一,“脏话”的语言解构脏话作为一种语言,那么它就具有语言的某些共同的特点。

Thomas与Wareing(1999: 6-10)指出,语言具有多种功能,人们使用语言,是在行使各种不同的目的,这包括指示(referential)功能、情感(affective)功能、美学(aesthetical)功能及社交(phatical)功能。

(一)指示功能:是关于客体、思想被称作什么以及事件如何被描述(再现)。

(二)情感功能:指语言并非只是传达讯息,说者还会用语言来展现对话双方的权力与社会关系,这也牵涉「谁被允许对谁说什么」。

(三)美学功能:该功能并非传达讯息,而是说者在意图展现他的语言才能,使用声调与押韵来表达意义。

试析当代汉语詈骂语类别兼性别之差异

试析当代汉语詈骂语类别兼性别之差异

试析当代汉语詈骂语类别兼性别之差异本文从语义和语用上对《王朔全集》里的詈骂语做了详细的类别分析,并从詈骂语使用者的性别差异上对各类詈骂语进行了统计和解释,由此说明当代汉语詈骂语研究尚有巨大的发展空间。

标签:当代汉语詈骂语语义语用性别差异“詈骂”应具备两个要素:骂语和骂意。

骂语,立足于语义,一般由贬义词构成。

骂意,立足于语用,体现骂者有意刺激被骂者的某种情绪。

因此,我们将詈骂语概括为三类:有骂语有骂意类、有骂语无骂意类、无骂语有骂意类。

《王朔全集》是一部詈骂语特点鲜明的文学作品。

我们对全集中的《痴人》等7篇小说一一进行了考察,共找到詈骂语294个(重复出现计1个)。

一、骂语的语义类别分析根据骂语所含语义内容的不同,可以将其分为七类:(一)贬称为牲畜或无生命物共33个,占11.2% ,例如:(1)还他妈丈夫呢,还他妈爱我呢,连狗都不如。

(《过把瘾就死》)经统计,此类骂语由女性使用的共计16例,由男性使用的共17例,男女使用比例相当。

(二)用人体部位指称1.用生殖器或与性相关的动作指称共考察到9个,占3.1% 。

例如:(2)“我操,兴奋一下多不容易。

”(《永失我爱》)经统计,使用者皆为男性,为男性专用。

可见,男性在使用时比较粗鲁,爱取与生殖器相关的字眼。

2.用人体其他部位指称共19个,占6.5% 。

例如:(3)“你才不要脸呢,放开我!你干嘛?”周瑾嚷。

(《给我顶住》)经统计,由女性使用的共15例,由男性使用的共为4例,近乎为女性专用。

可见,女性更喜欢用隐晦曲折的方式,体现在骂语上则往往用一些伤害程度不太重的词语。

(三)故意揭人短处这类骂语数量最多,共计124例,可分为如下四类。

1.缺德背俗共78个,占26.5% ,例如:(4)“就是,我也觉得他们特下流。

”董延平说。

(《永失我爱》)经统计,由女性使用的共40例,男性的为38例,男女使用比例相当。

2.低能弱智共27个,占9.2% ,例如:(5)他嘴上还想逞强:“我就骂你这个懦夫,……”(《我是狼》)经统计,由女性使用的为5例,由男性使用的高达22例,且对象皆为男性。

语言学视角下骂詈言语行为分析

语言学视角下骂詈言语行为分析

语言学视角下骂詈言语行为分析骂詈语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文化现象,是整个语言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一种特殊的言语现象。

现今,学术界对骂詈语的研究多集中在对某一具体文本中出现的骂詈言语的探讨。

而特定文本中骂詈语产生的动机与它所具有的功能并不具有普遍性,并且对骂詈语动机的研究多侧重于其消极层面,对其功能的研究更是没有一个较为全面的概括。

在研究了多部骂詈语出现频次较多的作品之后,认为骂詈产生的动机除了宣泄不良情绪之外,还有表示亲密关系、取乐和表现喜悦等;其功能,除了平衡施骂者的不平心理之外,还可以维护社会道德、表现某个社会团体的文化和具备惩戒功能。

总之,骂詈的存在并不全是人们眼中的一无是处,它有自己特定的功能,并且对文化研究、社会研究都有所益处,这是其它言语现象所无法替代的。

笔者研究骂詈言语行为的动机和功能是为了总结出骂詈这一特殊言语现象中合理和有益的部分,从而能够指导大家在生活中正确地理解和运用。

一、骂詈的定义“骂詈”其实就是“骂”,《说文解字》:“骂,詈也。

从网,马声。

”“詈”亦为“骂也。

从网从言。

网,f人”。

“f”为“罪”之异体字,故“f人”即“加罪于人”。

因此,“骂”就是“用言语加罪与人。

”(许慎,1963);在《中华字海》中对“骂”的解释是“以恶言加人”(冷玉龙和韦一心,1943);《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是“用粗野或恶意的话侮辱人”(中国社会科学院语音研究所词典编辑室,2005)。

骂詈包括两个基本要素:骂意和骂语。

“骂意”体现骂者消极的意图和情感,包括:抱怨、斥责、嘲讽、憎恨、和侮辱等等(江结宝,2004)。

“骂意”的内容十分广泛,除了以上消极因素之外,还有其它因素会导致骂詈的发生,所以不能只用“恶意”一词就全然包括所有骂詈动机。

二、骂詈的动机在人们的印象中,产生骂詈肯定都是负面的消极因素的发酵。

其实不然,骂詈的动机纷繁复杂,概括地说,有宣泄情绪、痛斥邪恶和憎恨、批评或警示、伤人生非、表现亲昵或喜悦、活跃气氛、无意生骂和口头禅骂詈。

大学生骂詈性称谓语使用情况及认知态度调查

大学生骂詈性称谓语使用情况及认知态度调查

大学生骂詈性称谓语使用情况及认知态度调查提要:骂詈性称谓语是指语言中对人的粗野、恶意的指称和称呼词语,常用于侮辱或斥责人。

由于骂语研究本身的敏感性以及开展广泛调研的可操作性不大,前人的研究基本停留在了静态的宏观描写。

本研究从社会语言学和文化语言学视角出发,选取具体语言变项和调查对象,借助问卷调查和数据分析,发现大学生骂詈性称谓的使用及认知内部具有比较一致的趋向,但同时由于主客观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在实际语言交际中又表现出一定的差异。

关键词:大学生;骂詈性称谓语;使用情况;认知态度;统计分析骂詈性称谓语不同于一般的称谓语,由于语义中突出了“骂意”,以至于常常造成人们正常的社会关系和社会角色的扭曲和异化。

因而对骂詈性称谓语的专门研究至今较为罕见,单从既有的骂詈语或者称谓语研究去观照能得到帮助,但仍然存在一定局限。

曹炜(2010)将骂詈性称谓语与褒扬称谓语、性状称谓语共同归类于社会评价系列的社会称谓语系统,胡剑波(2008)将詈称、蔑称、贬称统归为冒犯性称谓语,其中詈称与本文骂詈性称谓语语义接近。

考虑到本次研究偏向于分析骂称所表达的主观评价及感情色彩,因此我们将骂詈语研究作为回顾和总结的重点。

社会语言学常用的调查方法应用于詈语研究时存在现实困难,简单套用只会适得其反。

为此,本文在整理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选择实证调查以及数据分析手段,从大学生的言语实际中探索骂詈性称谓语的具体表现,分析相关的社会与文化成因。

1.研究背景及本文定义根据前人研究以及《现代汉语词典》对“骂”、“詈”的释义,我们知道“骂”、“詈”二字同源,因此“骂詈”的含义即指用粗野、恶意的话语侮辱或者指责他人。

骂詈行为与骂詈语往往相伴而生。

骂詈语长期而广泛地存在于人类的语言系统中,虽不洁不雅,却是一种言语常态。

傅憎享(1990)认为骂的心理基因接近于被压抑的反抗心理,或者受压机制就是骂詈语的创造机制。

江结宝(2005)指出骂语和骂意是詈骂构成的两个基本要素和充分条件。

汉语言中的性别歧视

汉语言中的性别歧视

汉语言中的性别歧视摘要:通过对一个地域语言的观察,我们可以发现在这个地域文明下所隐藏着的传统观念,社会伦常和基本的道德观念等内容。

性别歧视就是在语言中常见的一种文化表征。

汉语言中性别歧视的内容虽然是有历史的、传统的原因所造成的,但是在现代男女平等观念下,应该积极寻求变革。

如果依旧固守传统语言习惯中的性别歧视,这必然是不利于现代社会男女平等的发展和实现的。

如果这种语言氛围下的性别歧视不能有效的得到化解和注意,那么纵然在政治,经济,文化领域内推行的男女平等运动,最终都会败给从小所接收到的语言文字的影响。

因此需要努力营造出对女性尊重,以及男女平等的语言文字使用习惯。

关键词:汉语言性别歧视影响改进语言不仅仅是一种交流的工具,经过千百年来的使用和演变,语言也成为了一个文明的载体。

“一般认为,语言是属于文化的,或者可以认为语言是文化中的一个特殊组合体,是‘文化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然而语言有其特殊性,它在结构上清晰地表达出文化上的定点,它提供了决定说话者概念世界的分类系统。

” [1]通过对一个地域语言的观察,我们可以发现在这个地域文明下所隐藏着的传统观念,社会伦常和基本的道德观念等内容。

性别歧视就是在语言中常见的一种文化表征。

一、汉语言中性别歧视的表现在汉语言中性别歧视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表现。

首先,在语言的使用上偏向于男性语言的指征。

从现代社会人的主体性来看,男女是平等的,那么指征男女两性的词汇应该在同等场合,同样情况下来使用。

但是在汉语言中,很多时候群体性的称谓是以男性词汇来表述,而较少的用女性词汇来表征群体。

比如表达第三人意思的有“他”与“她”两个词,但是日常语言使用中,表达不特定第三方的时候,我们通常会使用“他们”来指征。

这种现象显然是将男性主导了社会的普遍多数。

其次,语言使用习惯上较多的存在贬低女性的现象。

语言作为交流的工具应该不带有感情色彩的。

但是由于传统观念,历史文化的原因导致了再汉语言中存在较多以女性词汇为主的贬义词,具体来讲比如娘们儿、贱人、祸水、泼妇、悍妇、母老虎、孀妇等等。

浅议詈语

浅议詈语

学术研讨Academic research■ 韩金浅议詈语摘要:詈语是语言的一部分,是特定文化背景下的产物。

骂詈是社会行为,是言语习俗,对研究语言与文化的关系重要重大。

本文通过分析与动物、疾病、鬼有关的詈语、詈语与文化的相互作用、以及詈语近几年的发展趋势,希望促进先进文化的建设。

关键词:詈语文化;言语习俗1中国詈语文化及其存在原因关于詈语,在学术界并没有统一定义,现在大多采用周荣先生的观点:语言中规约性的、侮辱性的粗野或恶意的话[1]。

美国语言学家萨丕尔说过:“语言不脱离文化而存在,就是说,不脱离社会流传下来的、决定我们生活面貌的风俗和信仰的总体[2]。

”詈语是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

詈语深受中国文化影响,在中国形成了独特的詈语文化。

詈语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文化糟粕,但又较为频繁的为人们所用,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1.1表达情感张廷兴认为:“作为交际语言的一部分,詈语有着独特的交际功能,他能够更有力量地表达在特定场合下的特定情绪[3]。

”首先,语言可以表达“满意、兴奋、生气、愤懑、焦躁、烦躁、牢骚、报复”等心理感受。

其次,部分人认为使用詈语可以表示朋友之间的友好程度,增进彼此感情,这种情况在男性朋友之间出现比较频繁。

最后,现代社会中人们在学业、工作、家庭、疾病等各种各样的焦虑和压力之下,重压之下难免需要情绪上的宣泄,因此很多人将骂詈当作一种方式来泄去怒气及压力。

1.2语言习惯在中国有些地区,人们开口便是詈语,无詈语不开口,久而久之形成了一个地区大的语言背景,人们耳濡目染,自然也就形成了语言习惯。

2不同类型的詈语2.1与动物有关的詈语从常识角度来说,人类也是一种动物;但是从生物学角度来说,人类却提出了“高级动物”这一词汇。

“高级”这个词体现出了人类相对于动物而言的优越感,将人类与普通动物区分开来。

相反人们却用“畜生”来形容动物,认为动物不如人。

在这一背景下,很多人在致詈时都有严重的“动物情节”,喜欢用有关动物的词来致詈,以此来达到羞辱,嘲笑等目的。

汉语性詈语的心理及文化分析

汉语性詈语的心理及文化分析

2008年第3期青海社会科学2008年5月No13,2008Q inghai Social Sciences M ay,2008汉语性詈语的心理及文化分析江志全 范 蕊 【摘要】本文对汉语性詈语形成的心理机制和心理功能作了分析,并从传统文化角度对汉语性詈语所隐含的文化内涵做出阐释。

通过对这一类詈词的分析研究,显示了对詈词进一步研究和规范的必要。

【关键词】汉语;性詈语;心理;文化 【中图分类号】H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2338(2008)03—0192—04 詈语指粗野或骂人之语。

《说文》:“詈,骂也。

从网从言,网罪人会意。

”[1]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按,言之触罪网者也。

”[2]骂人的话当然属于极不文明的语言,相信任何文明社会的教育都不会教授骂人之语,但它作为一种社会语言却广泛存在于各个民族的语言中,成为社会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詈骂语的词汇组成、表达方式等反映了不同社会成员的深层心理机制和文化习俗,故观察和研究詈骂语具有重要的社会文化意义。

汉语中也有大量的詈骂词汇,据统计仅在《汉语大词典》中的詈词就有近1000条,此外在各地的方言中还存在大量没有收录的詈词,人们实际使用的詈词数目是非常大的。

[3]但是由于詈骂词汇是粗俗之语,不能登大雅之堂,因此学界往往缺少对詈语的关注。

本文拟从詈语中的性詈语着眼,试探求这些詈语词产生的心理动因及其反映的民族价值观念和文化内涵。

一詈语词汇所涉及的范围很广,其中涉及性的詈语是使用较为广泛和使用频率较高的一类。

性詈语是指涉及性及具有性意味的詈骂词汇,通过考察性詈语可以揭示出隐藏在这些词汇背后的汉民族深层心理模式和文化内涵。

由于性詈语的非正式性和各地方言的复杂性,很难进行精确的统计,我们大体把目前使用频率较高的性詈语简单分为几类:与性器官有关的,如屌、鸡巴、妈的、奶奶的等;与性行为有关的,如日、操、干等;与性心理有关的,如骚货、破鞋、浪货、色鬼等;与性职业有关的,如娼妇、娼妓、婊子等;5.涉性的外围词,尤其是与身体有关的,如放屁、脓包、屁话等。

科尔沁地区汉语方言中詈骂语的文化阐释

科尔沁地区汉语方言中詈骂语的文化阐释

科尔沁地区汉语方言中詈骂语的文化阐释作者:王智杰来源:《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8年第11期摘要:科尔沁地区是蒙古族的原居地,随着汉族人口的大量迁入语言文化随之跟进,在与蒙古族语言文化融合的过程中,不仅凝练了独具特色的汉语方言基本词汇,而且形成了瑰丽多姿的一般词汇,詈骂语就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科尔沁地区汉语方言詈骂语是东北方言中较独特的一支,构词方式以偏正居多,大量后缀的运用更是别具一格。

泼辣、魔性、音韵和谐的詈骂语是科尔沁人喜爱音韵的自然再现,是科尔沁人情感的本真流露,也是对人类自身崇拜与颠覆的深刻再现。

关键词:科尔沁地区;汉语方言詈骂语;构词方式;文化阐释“科尔沁”一词在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含义。

《蒙古秘史》中的“科尔沁”是士兵的名称。

成吉思汗建国后,是对生活在额尔古纳河、海拉尔河、呼伦湖一带哈布图·哈萨尔族群的称谓,明朝末年,是对哈布图·哈萨尔的第14代孙子奎蒙克·塔斯哈喇儿子部落的称谓,其生活的北起嫩江、南到西拉木伦河、西以大兴安岭为界、东与建州女真相接的这片草原,后来被称为科尔沁草原。

“科尔沁”也因此由部落名称变成了地域名称,并逐渐为世人熟知。

现在的科尔沁草原是清代科尔沁草原的一小部分,本文的科尔沁是行政区划的名称,专指通辽市。

科尔沁地区不仅是蒙古族的原居地,也是我国最大的蒙古族集聚地,汉族、满族、回族、朝鲜族等都是于不同时期从不同地方迁徙而来,就汉语而言,是东北、华北、华东等方言与科尔沁本地方言相互渗透融合形成的,这其中也吸收了蒙语、满语等少数民族语言,成就了独具色彩的地域方言与文化。

泼辣、魔性、音韵和谐的詈骂语是其重要组成部分,是东北方言詈骂语中较独特的一支。

一、科尔沁地区詈骂语的构成特点詈骂语属于杂语的一种,是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违背了人们趋吉避凶、趋雅避俗、趋洁避亵的交际规则,用侮辱对方和对方亲人的词语或是把表示人们最厌恶的词语强加到对方身上,从而达到宣泄过激情绪的目的。

宗族及性詈语的文化阐释

宗族及性詈语的文化阐释
詈骂的行为尊奉着某种信念体系 。福柯说 :“思想存在 于话语的体系和结构之上 。它经常被隐藏起来了 ,但却为日 常的行为提供了动力 。”[2 ]作为话语和结构 ,詈语里隐藏着怎 样的信念和文明 ? 这套文明又怎样驱动人类的言行 ,包括詈 骂行为呢 ?
文明是约定俗成的社会规范 ,但并不是自然形成的 ,而 是被建构出来的 。权力总是社会规范的叙述者 ,权力通过语 言来叙述 ,并把“他 ”的权力意志写进语言 ,将“他 ”的好恶写 进语言 ,把“他 ”的秩序写进语言 。所谓人际文明 ,就是权力 安插在语言中的“看守 ”和“保安 ”,当然权力也早已把“他 ” 自己安排在线性的语言里了 。以“他 ”作为第一默认的表达 与书写充斥在所有父权制的语言中 。故事是叙述者的故事 , 历史是史官的历史 ,文明是权力的文明 ,话语既为权力役使 , 又为权力的话语 。于是 ,话语成为权力 。权力的更迭和瓦 解 ,也意味着文明的变迁和崩溃 。
(一 )由家族观念促生关于祖先 、后嗣 、长幼尊卑的詈语 1. 从祖先崇拜观念逆生出对他人祖先的咒骂 。例如 : 掘祖坟、砸牌位、祖宗造孽、祖上不积德、祖坟不冒烟 …… “要攻击高门大族的坚固的旧堡垒 ,却去瞄准他的血统 , 在战略上 ,真可谓奇谲了 。”[4 ]其互文语境为光宗耀祖 ,树碑
收稿日期 : 2005 - 01 - 03 作者简介 :王燕 (1962 - ) ,女 ,黑龙江哈尔滨人 ,哈尔滨学院中文系副教授 ,文学硕士 ,主要从事语言理论及运用研究 。
汉民族的詈语是中国社会意识形态的一面镜子 ,汉民族 的清规戒律都反映在里面 。文明在可以做与不可以做之间 , 而以不可以来得更明显 ,边界或外延更清楚 ;文明在这么做 与那么做之间 ,规矩重重 。圣人们的“非礼勿 ……”伙同王道 自上而下地训导教化 ,骂语则以集体无意识的漫骂自下而上 应和 ,在市井阡陌间慑人地咆哮 ,以撒野的方式叫喊着在人 间传布着文明 。

汉语詈语的文化透视

汉语詈语的文化透视

汉语詈语的文化透视孟昭水(泰山学院中文系,山东泰安,271021)来源:/uploadfile[摘要] 詈语是是社会生活的一而镜子,可以折射出一个民族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及文化传统。

诅咒类詈语起源于原始语言崇拜,原始人认为语言具有降祸于人的法力;禁忌类詈语是对禁忌的突破,人类对禁忌的共同维护与遵守是突破禁忌的詈语得以形成的文化心理基础;贬损类詈语则是认准了物、鬼不如人,是对人的价值的肯定和礼赞,是传统的天地万物等级格局带来的人贵畜贱观念的反映;歧视类詈语反映了男尊女卑等传统的观念以及人们的社会价值观;违背伦理道德方面的詈语则能够折射出特定社会的伦理道德规范,这类詈语对于规范人的道德行为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关键词] 詈语诅咒禁忌贬损歧视违背伦理道德文化内涵所谓詈语,就是指侮辱、伤害或斥责他人的话,一般称之为“恶言”、“秽语”或“骂人话”。

它是纯粹情绪化的东西,是强烈感情的毫无掩饰的真实流露。

詈语是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民俗现象,它的使用更多源于一种极富感情色彩的行为活动,因而詈语更能透露出一个民族的性情和心理,更能真接地反映社会的发展和变化,反映一个民族的价值观念和文化传统,反映出中国人特有的思维方式和独特的文化内涵。

本文根据詈语的致詈方式,把汉语的詈语分成了五类,并逐一揭示每一类詈语的文化内涵。

一、诅咒类詈语诅咒类詈语是詈语中最狠毒的一部分。

施詈者往往诅咒受詈者“断子绝孙”、“天打五雷轰”、“碰死”、“不得好死”等等。

从人类学的角度看,咒骂起源于咒语,而咒语则起源于语言崇拜,属于语言巫术。

蒙昧时代的先民们面对严重的自然灾害恐惧害怕,但又无力改变征服自然,于是万般无奈的先民们便幻想并认为万物皆有神灵,是神灵在主宰世界,女娲补天、夸父逐日等一系列的神话故事便是这种原始思维的反映。

原始人认为通过语言向神灵祈祷便能得到神灵的帮助和庇护,就能心想事成,于是语言就具有了一种神秘的魔力,语言就具有了祀神驱鬼、祈福禳灾的魔力,同时也具有了赌咒发誓、降祸于人的法力,于是就出现了咒詈行为以及这种行为的结果——诅咒类詈语。

詈语转化为亲密语言的考察

詈语转化为亲密语言的考察

詈语转化为亲密语言的考察本文首先阐述了詈语生成的语境和文化心理,然后对詈语在人们的语言交际中是如何被用作亲密语言的现象进行了分析归纳,考察了这种现象的分类、特点和作用,最后考察了詈语转化为亲密语言现象产生的原因。

标签:詈语语境亲密语言一、引言语言是人类重要的交际工具,如何运用语言,能彰显出个人的品德与文化素质。

有时候用脏话或詈语也能表示互相之间的亲密关系。

这正是所谓“亲极则恶,疏极则敬”的语言现象。

一般情况下,脏话是不能随便用的,但在特定的语境下这些话不但没有恶意,反倒能增进双方的感情。

詈语存在于每种语言中,它是语言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但是人们囿于传统观念,很少正式谈及它。

课堂上不教,词典里不收,研究者更是寥寥无几(胡士云,1997)。

人们为何要使用詈语?动机复杂多样。

或因为仇恨、憎恶;或因为关心、亲昵;或因为解困自保;或因为消气泄愤;甚至毫无因由,只是语言习惯而已。

考察使用詈语的动机,同时也能洞悉詈语的作用。

许多毒咒恶骂,确实是一些人的性格粗野,品德恶劣,人格低下的反映。

这种詈骂只能挑起事端,破坏事业,践踏人际关系,结果伤害了他人,同时也作贱了自己。

但另有一些詈语,却又是秉承大义,心怀善良,也是性格幽默,言语机智的反映。

第二种詈语,既可伸张正义,指斥顽愚,又可关爱他人,保护自己,有时还能营造轻松愉快的气氛,成为促进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催化剂”(江结宝,1999)。

本文将对这种现象进行考察。

二、詈语产生需要特殊语境语境是语言运用的舞台,语言的表达时时刻刻都会受到语境的影响。

“橘生淮南则为桔,生于淮北则为枳”。

同样的一句话,在不同的语境里说出所表达的意思是不同的(马云霞、温伟华,2007)。

詈语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在言语交际中时有发生。

人们通常视詈语为不良行为,有失大雅,所以往往对其嗤之以鼻。

不过,詈语还有其在特殊语境下的特殊含义。

在这些特殊的语境下脏话不“脏”。

因此,在考察特殊语境中的脏话意义时,会发现詈语在特殊语境下的得体性(张发祥,2007)。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詈骂词教学探讨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詈骂词教学探讨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詈骂词教学探讨詈骂词在每种语言中都客观存在,是语言的有机组成部分,但因其用词不洁不雅,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一贯给予回避。

这造成留学生出现阅读理解障碍,在口头交际中也容易出现语用失误。

本文在阐述了汉语詈骂词产生的原因及功能的基础上,探讨了对外汉语教学中对詈骂词的态度及应对策略。

我们认为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让学生接触一点詈骂词是十分必要的。

同时,我们认为挑选使用频率高的詈骂词进入教材并标注准确的解释及具体用法、在教材中增加汉民族禁忌文化内容、讲解中更多带入社会文化以避免孤立讲解詈骂词的不便与尴尬、扩大课外阅读量、编写汉语常用詈骂词词典等方法有助于帮助留学理解和学习詈骂词。

标签:对外汉语教学詈骂词必要性应对策略詈骂词在每种语言中都存在,汉语也不例外,它是语言的有机组成部分。

但人们囿于传统观念,认为詈骂词是“不干净的语言”,是语言中的糟粕,过去常被视为禁区,有关研究或欲言又止,或蜻蜓点水,深入研究者并不多见。

这一现象近十多年来有所改观,有关詈骂词的研究日益受到重视,从社会语言学、民俗学的角度对詈骂词的研究比较丰富,但是从对外汉语角度对汉语詈骂词的研究却寥寥无几。

对外汉语教学中需不需要让学生学习一些詈骂词,学习多少,教材中如何体现,教师如何教授,都是目前鲜有人涉及但需要探索的问题。

本文在阐述汉语詈骂产生的原因、功能的基础上,探讨了对外汉语教学中对詈骂词的态度及应对策略。

一、詈骂词产生的原因与功能(一)詈骂词产生的原因“凡存在的必然是合理的”,詈骂词能如此顽固地存在于每一种语言中也自应有它存在的道理。

詈骂一般都是说话人的情绪处于“刺激——冲动”的情况下发生的。

当说话人受刺激而产生愤怒、怨恨、厌恶、轻蔑、烦躁、失望、鄙视、焦虑、沮丧等不满情绪且无法平复时,使用简短、有力、爆发力强、表达对事物或人绝对否定的詈骂词往往是宣泄情绪的冲动回应。

因此我们可以断言,只要人类还有表达愤恨、怨恨、厌恶、轻蔑、烦躁、失望、鄙视、焦急、沮丧等不愉快情感体验的需要,詈骂词就不可能从语言中完全消失。

汉语詈骂词的语力及所折射出的汉民族文化心理

汉语詈骂词的语力及所折射出的汉民族文化心理

高 ,定 为二 级 詈 骂词 ; 5 8 — 7 3 分值 段 的 詈 骂词 的粗 野 、 恶 证 。 由此 可见 , 中 国人 的幸福 观 中最重 要 的一条标 准 在于 意 程度 中等 , 定 为 三 级詈 骂 词 : 4 2 — 5 7 分 值 段 的詈 骂词 的 “ 多 子多福 ” 、 “ 子孙 满堂 ” 。 粗野、 恶 意 程 度 次低 , 定 为 四 级詈 骂词 : 2 5 4 1 分值 段 的 詈 骂词 的粗野 、 恶 意程 度 最低 , 定 为 五级 詈 骂词 。下 表为 不 同语力 等级 在各 大 詈骂词 语 义类别 中的分 布 。 表 1 不 同语 力分 级在 各大 语义 类属 中的 分布
4 7 0 个 。限 于篇 幅 , 我 们择 要分 类举 例如 下 : ( 1 ) 禽兽 类 。如 : 癞皮狗、 狗 腿子 、 龟孙 子等 。
( 2 ) 什 物类 。如 : 废物、 贱货 、 屎 盆子 等 。 们在受试的选择上 , 力 图做到具有代表性和广泛性 , 受试 ( 3 ) 妖魔 鬼 怪 类 。如 : 、 短命 鬼 、 穷鬼 母 夜 叉 、 扫 帚 星 的选 择尽 量避 免 同一城 市 、 行业、 性别 、 年龄 、 学历。
上 ,通 过调 查 问卷 方式 对汉 语 詈骂 词 的语力 进 行等 级评 本 上 涵盖 了汉语 詈 骂词所 涉及 的所 有 内容 。
本文 通过 调查 问卷方 式对 搜 集到 的 4 7 0 个 汉语 詈 骂 词 的粗野 或恶 意程 度 进行 打分 。并 根 据分 值对 汉语 詈 骂
据曹炜统计 , “ 《 现代汉语词典 》中标注为 ‘ 骂人的 词 进 行语 力等 级评 定 。 话’ 、 ‘ 也用 作骂 人 的话 ’ 等 的词 共有 5 3 个” [ 4 ] 。 显 而易 见 , 1 、 问卷 说 明

脏话现象的差异心理学解析和文化心理学研究路径

脏话现象的差异心理学解析和文化心理学研究路径

第15卷第1期(2010)Vol.15No.1(2010)脏话现象的差异心理学解析和文化心理学研究路径张万里胡志军(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甘肃兰州730070)摘要:脏话,一种独特而普遍的社会现象,同时也是一种心理现象,它反映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个体的不同心理特征。

说脏话的积极作用在于宣泄情绪、促进群体认同、折射心理状态,但不利于和谐社会精神文明建设。

脏话现象有中西、城乡、区域、性别差异,出于心理学本土化的思考,需要从心理学,特别是文化心理学的角度对脏话现象进行心理学的系统研究,为本土心理学学科建设和社会的和谐建设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关键词:脏话;心理学;功能;文化心理学中图分类号:B8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9020(2010)01-140-03收稿日期:2009-11-20作者简介:张万里(1986—),女,甘肃通渭县人,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2008级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社会心理学、文化心理学。

长期以来,语言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在人类文明和个体智慧的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同时,语言也是一种心理现象,它是个体心理活动的外在表现形式之一,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中,语言可以帮助人们表达思想、交流感情,也可以调节人的各种情绪。

脏话作为语言的一种变体,在生活中普遍存在,但是对于脏话的研究却很少。

本文试图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对脏话的功能、差异等方面进行阐述。

一、社会心理学角度的“另眼相看”说脏话脏话作为一种语言,在社会上普遍存在,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听到、街头巷尾、学校单位,文艺作品、电视电影里,甚至已经成为一种时尚,广泛流传。

然而在中国社会,就常规而言,脏话有违社会伦理道德。

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全社会上上下下都在提倡使用文明用语,杜绝污言秽语。

但是事实证明,脏话难以杜绝,从心理学的角度讲,它还存在一些小小的功能和价值。

首先,说脏话可以帮助人们宣泄愤恨,舒缓情绪。

日常交往中,人与人之间难免产生误解和纠葛,这也就难免引起人们情绪上的波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8年第3期青海社会科学2008年5月No13,2008Q inghai Social Sciences M ay,2008汉语性詈语的心理及文化分析江志全 范 蕊 【摘要】本文对汉语性詈语形成的心理机制和心理功能作了分析,并从传统文化角度对汉语性詈语所隐含的文化内涵做出阐释。

通过对这一类詈词的分析研究,显示了对詈词进一步研究和规范的必要。

【关键词】汉语;性詈语;心理;文化 【中图分类号】H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2338(2008)03—0192—04 詈语指粗野或骂人之语。

《说文》:“詈,骂也。

从网从言,网罪人会意。

”[1]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按,言之触罪网者也。

”[2]骂人的话当然属于极不文明的语言,相信任何文明社会的教育都不会教授骂人之语,但它作为一种社会语言却广泛存在于各个民族的语言中,成为社会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詈骂语的词汇组成、表达方式等反映了不同社会成员的深层心理机制和文化习俗,故观察和研究詈骂语具有重要的社会文化意义。

汉语中也有大量的詈骂词汇,据统计仅在《汉语大词典》中的詈词就有近1000条,此外在各地的方言中还存在大量没有收录的詈词,人们实际使用的詈词数目是非常大的。

[3]但是由于詈骂词汇是粗俗之语,不能登大雅之堂,因此学界往往缺少对詈语的关注。

本文拟从詈语中的性詈语着眼,试探求这些詈语词产生的心理动因及其反映的民族价值观念和文化内涵。

一詈语词汇所涉及的范围很广,其中涉及性的詈语是使用较为广泛和使用频率较高的一类。

性詈语是指涉及性及具有性意味的詈骂词汇,通过考察性詈语可以揭示出隐藏在这些词汇背后的汉民族深层心理模式和文化内涵。

由于性詈语的非正式性和各地方言的复杂性,很难进行精确的统计,我们大体把目前使用频率较高的性詈语简单分为几类:与性器官有关的,如屌、鸡巴、妈的、奶奶的等;与性行为有关的,如日、操、干等;与性心理有关的,如骚货、破鞋、浪货、色鬼等;与性职业有关的,如娼妇、娼妓、婊子等;5.涉性的外围词,尤其是与身体有关的,如放屁、脓包、屁话等。

为什么会产生詈骂和性詈骂呢?心理学的精神分析理论认为,在人的潜意识中存在有大量的利比多能量即性能量,性能量在本我和超我的调节下得到合理的释放、达到心理能量的平衡是保持心理健康的重要途径,然而一些本能的性能量由于不符合我们的道德和社会规范不能得到有效释放,因此就被压抑了起来,这些受到压抑的性能量本身并没有消失,而是不断地在潜意识中寻找突破口。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的心理能量一般是平衡的,但在特殊的情况下,如受到外界的威胁、刺激或攻击时,这种潜意识的能量平衡就被打破。

利比多或性能量必须通过某种方式宣泄出来,才能达到心理的平衡和健康,否则就可能致病。

[4]这种宣泄当然有许多途径,其中表现在行动上则可能是攻击和破坏的行为,表现在语言上就可能产生詈骂语。

性詈语是与潜意识性能量联系最紧密的语言,所以很多时候人们冲口而出的詈骂语便常常与性有关,性詈语成为了一种最直接、最有效的宣泄方式。

有时候许多人口中的口头语,如“妈的、丫的、奶奶的”,也可以看作是一种利比多性能量的宣泄方式。

二任何语言行为都有其指向和目的,性詈语也并不单纯是一种心理能的宣泄,它有时也具有特定的291目的,《说文》中认为詈语是为了“罪人”,自然性詈语也包含有这种目的。

根据心理学动机理论的社会交换原理,人的行为是为了追求更大的利益,当双方互动时它们交换了利益和代价,互动的代价可以是物质也可以是精神的满足。

詈语包括性詈语的产生也是这种“社会交换行为”的结果。

社会心理学家弗罗姆(V 1H 1V r oom )建立了一套动机强度效应公式:F i =f i 〔Σn =1j =1(E ij V j )〕,(I =n +1……m ) F i >0;(inj =<(0≤E ij ≤1))其中F i 为I 行为的动力;E ij 为I 行为j 结果所产生的期望强度,V j 为j 结果所具有的效价;E 代表期望;F 代表力。

该模式认为,个人想要进行某种行为的动力是其结果的效价,其行为是由达成这种结果而同时产生的期望强度的积的代数和的单调递增函数。

[5]根据这一模式,个体的期望越强,导致其行为越激烈。

当受到负面期望的激励时,便会产生负效应,即个体通过负面行为或语言来同外界交换,达到自己的目的。

这便是詈骂行为和詈骂语产生的另一种心理机制。

因此,当个体受到负面情绪的激发、导致其对行为对象产生厌恶或仇恨的心理倾向时,詈骂行为便含有伤害他人的欲望,它的目标指向是他人或者外部事物。

詈骂词的选择和其效应的高低与社会成员对该词的心理排斥度的大小有关,排斥度越高,它的效用越强。

性能量是人潜意识中比较强的心理能,它释放的力比多能量的强度比较大。

人们一般对它是排斥的,尽量避免使用涉及性的词汇。

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许多人在选择詈骂语时常常会选择性詈语来达到自己的詈骂目的———伤害别人的心理。

为什么作为快感的性却成为了语言对心理的伤害呢?语言作为思维的物质外壳,它当然是人心理活动的载体和产物。

性词汇成为詈语的首要原因是它突破了一种社会的禁忌。

社会因为某种需要通过成员之间的共同约定形成了许多不能突破的禁忌,禁忌是各民族普遍存在的一种社会文化心理现象,各社会成员必须严格地遵守和维护这些禁忌。

禁忌语凝结了各民族的文化心理取向,体现了不同民族的独特心理观念和价值追求。

当个体在语言上突破了某种禁忌时,便违反了共同的约定,是对社会共同价值的否定。

若把此类语言施加于其他个体时,就会给其他成员造成心理的压力、不快甚至伤害。

[6]性是人类生活较为原始和隐秘的部分,在大部分文明社会中都是需要避讳的禁忌之一。

人们通常会避免在公共场合中直接谈及性,在交际中必须提及的时候一般使用委婉语来进行回避;在特定的情况下,如果突破这种禁忌、使用涉及性的词汇来攻击别人时,那么马上就变成了赤裸裸的骂人的话,对被骂者产生心理上的压力和伤害。

三性詈骂的心理功能有哪些呢?詈骂既然是发自内心的情感需要,自然具有它不可替代的心理功能。

简单归纳为几点:(一)情感的宣泄和平衡。

在日常生活中人的情感需要保持平衡状态,如若失衡则可能产生心理压抑,严重时则可能导致心理疾病。

通过性詈语可以有效地宣泄心理的情感能量,重新达到心理平衡。

如很多人经常使用的詈语“他妈的”,鲁迅先生称之为“国骂”,类似结构的还有“他奶奶的”、“他××的”等性,都是情感能量的宣泄方式。

(二)语言攻击和报复。

性詈语在许多情况下都成为语言攻击的武器,施詈者语气加重、言辞激烈可以产生强烈的效果。

性詈语暗含对另一方的强烈否定,因而经常被用来攻击别人。

如选择“破鞋”、“浪货”、“色鬼”等詈语骂对方,意指对方不贞、性生活放荡,成为被唾弃的对象,从而大大贬低了对方。

(三)以戏谑和娱乐为目的或者表达友好亲昵的情感。

在我国许多地区,特别是在很多农村地区,文化教育水平相对较低,缺乏相应的文化娱乐内容,性成为了人们之间玩笑和娱乐的对象。

人们之间用性詈语开玩笑,以说脏话、互相骂人为乐。

这时的性詈语也就负载了戏谑、娱乐等功能,甚至在有的情况下还可以增强人们之间的联系和亲密关系。

(四)无特定意义的口头语。

在很多情况下,性詈语还可能变异为没有特定意义的口头禅,作为一种语言习惯被人无意识地使用,如在文学和电影中有许多人物常常是出口即骂。

特别是一些草莽英雄的口头语经常带有性詈语,如很多文艺作品在塑造张作霖的形象时经常使用他的口头禅“妈了个巴子”,还有电影中蒋介石的经典詈骂语“娘希皮”,都可以归为这一类。

四性詈语在汉语詈骂行为中被广泛使用与传统文化和中国人的深层心理积淀有关。

中国的传统文391化对人性是长期压抑的,宋明理学更是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的口号。

封建的道德观念对性是非常保守和限制的,在日常生活中“男女授受不亲”,更是避免谈及性和与性有关的语言。

这种对人性的长期压抑造成了人们的不正常心理。

事实上,人的欲望是不可能消失的,只能得到暂时的压制,越是受到压抑的东西越会产生反弹。

从整个人类的历史来看,每当有一时期存在对人性的压抑,便会相应地产生一段对欲望的放纵时期。

性詈语作为一种宣泄的途径,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和长期的压抑环境中有特殊的作用。

《红楼梦》中贾府的焦大便是通过粗俗的性詈骂语,倾泻他对贾府压迫的不满和反抗,揭露贾府封建贵族在表面上维持着诗书礼仪,背后里却偷鸡摸狗、男盗女娼,生活放荡糜烂。

中国是一个曾长期处于封建社会集权统治下的国家,封建文化根深蒂固,宗法血统观念深入到人们的心理深处。

宗族观念具有很强的制约性,人们遵守“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社会伦理秩序。

在整个家族中,家长的权威是绝对的,晚辈对长辈要绝对地尊敬,施行“孝道”,甚至连对方的名字都不能提及,“子为父讳,臣为君讳”。

所以,汉族人的家庭成员之间表达亲近的方式不是拥抱和亲吻,而是通过称谓。

在这种心理下,如果辱骂对方的家庭成员、特别是长辈的成员,便可以对对方造成难堪和伤害。

性作为隐秘的私生活就更不能提及,如若在詈骂中与对方的长辈有性关联,那便会极大地贬低对方、抬高自己的地位。

在汉语性詈骂中常有诸如“日你妈”、“干你娘”之类的詈骂语,而像“日你奶奶”、“日你十八辈祖宗”等则是程度非常厉害的骂人话。

对此西方人很难理解。

西方人宗族观念相对比较淡,缺少此类的詈骂语,故常常比较迷惑为什么在詈骂语中要和对方的长辈发生性关系。

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视血统的纯正,以血统高贵纯正为荣、非纯正为耻。

所以,屈原在《离骚》中唱道:“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

”就连阿Q也说自己和赵太爷是本家。

[7]这种文化心理也体现在汉语的詈骂语中,如“婊子养的”、“杂种”等,甚至还有“狗日的”之类的违反常理的骂人之语,都意指对方的家庭血统不纯,是低贱的血统,从而达到对对方的侮辱和心理伤害。

五在社会组织中,阶级社会出现后就出现了社会分层和分化。

在封建的等级社会中,社会上的职业也被划分为三六九等,身份低微的人只能从事低贱的职业,“贩夫走卒、引浆卖流之徒”受到社会的歧视。

从事性服务的女性更是处于社会的最底层,她们从事的职业是极不光彩的,受到社会的唾弃和辱骂,而男性去嫖妓也被看作是道德沦丧的表现。

因此,辱骂别人是“娼妓”、“婊子”便可以有效地贬低对方,表达轻蔑和对其道德的否定。

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职业的等级划分不存在了,很多职业也已经消失,但是对一些职业的詈骂语在一段时期内仍将存在,“奴才、丫头、娼妓、乞丐”等詈骂语到现在还被使用。

从某方面来说,这些詈骂语发挥了对社会丑恶的鞭挞作用,但是同时它的负面作用也被保存了下来。

大部分关于性的詈骂语,其指向都是女性。

女性作为第二性在长期的历史时期中一直是处于被压迫被侮辱的境地,在封建的家族里女性成为被使用的对象或家族繁衍的工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