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掠平板湍流边界层对流传热特性解析预测方法

合集下载

5.34边界层型对流传热解析

5.34边界层型对流传热解析
故:湍流换热比层流换热强!
三、边界层换热微分方程组
边界层概念的引入 + 数量级分析 = 简化的换热微分方程组
二维、稳态、强制对流、层流、忽略重力
u v 0 x y
u u p 2u 2u (u v ) ( 2 2 ) x y x x y 2 2 v v p v v (u v ) ( 2 2 ) x y y x y 2 2 t t t t c p u x v y x 2 y 2
u x

雷诺(Reynolds)数
普朗特数

Pr

a
注意:特征 尺度为当地 坐标x
Re:惯性力与粘性力之比的量度。 Nu:壁面上流体的无量纲温度梯度。 Pr:粘性(动量)扩散能力与热扩散能力的量度。
与 t 之间的关系
对于外掠平板的层流流动:
u const ,
2

dp 0 dx
1 1 (1 1

1


1 1 ( 2 1
2
2
1

2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2
v v p v v (u v ) ( 2 2 ) x y y x y
1 (1

1


2

12
) 2
p ~ 0( ) y
p ~ 0(1) x
边界层内的压力梯度仅沿 x 方向变化,而边界层内法向的压力梯度极小
3个方程、3个未知量:
u、v、t,方程封闭
如果配上相应的定解条 件,则可以求解
du dp u dx dx
hx

强制对流换热-外掠平板

强制对流换热-外掠平板

=浮升力/惯性力
Gr Re2 0.1 自然对流的影响可忽略,纯强制对流换热
Gr Re2 10 纯自然对流换热
Gr Re 2 0.1 ~ 10 混合对流换热
小结
一、本课的基本要求 1.掌握管内流动时的对流换热计算。 2.掌握自然对流换热计算。
二、本课的重点、难点 重点:管内流动时的对流换热计算。 难点:强化对流换热措施的分析。
穿透
与中间介质无关 而由电磁波传输
反射
GR
低温物体
11.1 辐射换热的基本概念
2.辐射能的吸收、反射与透过
反射率
Q Q Q Q
Q Q Q 1
QQQ
吸收率
透过率
1
固体、液体:对辐射能的吸收只在物体表 面薄层内进行,可认为其透射率:=0
1
表面辐射
气体:对热辐射几乎不能反射,即:=0
三、作业 习题P149 7、9、10、11
本章小结
主要内容:对流换热的分类及研究方法,牛顿冷却公
式与对流换热系数,热边界层与对流换热机理,流体 流过平板时对流换热,管内流动时的对流换热,自然 对流换热。
重点:牛顿冷却公式与对流换热系数,管内流动时的
对流换热。
难点:热边界层与对流换热机理。
基本要求:掌握对流换热系数的物理意义,管内流动
E1(灰体辐射 ) a1 Eb 灰体吸收
热平衡
Eb 黑体辐射 E1 (1 a1) Eb 黑体吸收
11.2 热辐射的基本定律
E1 a1
Eb
E1 a1
E2 a2
E a
Eb

a E Eb
ε E Eb
分析:
1)黑体 a 1 , 1 吸收能力最大,辐

工程热力学与传热学:10-3 外掠等壁温平板层流换热分析解简介

工程热力学与传热学:10-3 外掠等壁温平板层流换热分析解简介

2. 摩擦系数: ➢ 局部摩擦系数:
cf ,x
0.664
Re
x
1 2
u∞y
u∞
t∞
δ
t∞
δt

t
0 层流边界层 tw
x
➢ 平均摩擦系数:
c f
1 l
l
1
0 c f ,xdx 1.328 Re 2
10-3-2 温度场求解结果
1. 热边界层厚度:
波尔豪森解
对层流流动 Re 5105, Pr 0.6 ~ 50
Re
2 x
Pr 3
1
1
Nu 0.680 Re 2 Pr 3
例题
1. 20℃的空气在常压下以10m/s的速度流过 平板,板表面温度tw=60℃,求距平板前缘 200mm处的速度边界层厚度和温度边界层 厚度δ,δt. 以及表面换热系数h, hx和 单位宽度的换热量。
t
1
Pr 3
u∞y
u∞
t∞
δ
t∞
δt

t
2. 特征数关联式:
0 层流边界层 tw
x
hx
0.332
x
(
u
x
)
1 2
(
1
)2
a
1
1
Nu x
0.332
Re
2 x
Pr 3
努塞尔特准数
1
1
Nu 0.664 Re 2 Pr 3
10-3-3 常热流平板的层流换热
当 Pr 0.6 时:
1
1
Nu x
0.453
10-3 流体外掠等温平壁层流对流换热 分析解简介
边界层换热微分方程组: 适用于符合边界层性质场合, 简单情况; 不适于管内流动。

边界层对流换热微分方程组数量级分析法

边界层对流换热微分方程组数量级分析法

连续性方程:
?u ? ?v ? 0
(a)
?x ?y
1?
1?
动量方程:
?( u
?u
?
v ?u )
?
?
?p
?
? (?2u
?
? 2u )
(b)
?x ?y
?x
?x2 ?y2
1(1 1 1
? 1) ?
1 ? (2 1
12
1)
?2
?( u
?v ?x
?
v
?v )
?y
?
?
?p ?y
?
?
? 2v ( ?x2
?
? 2v ?y2 )
此时动量方程与能量方程的形式完全一致 :
u
?t ?x
?
v
?t ?y
?
a
? 2t ?y2
表明:此情况下动量传递与热量传递规律相似
特别地:对于 ? = a 的流体(定义普朗特数 Pr = ? / a = 1),速
度场与无量纲温度场在形式上完全相似,这是 Pr 的另一层物理 意义:表示流动边界层和温度边界层的相对厚度。
? 3 ? Rex
2 4.64x
?
0.332
?
x
Re x
1 2
Pr
1 3
Nux
?
hx
?
?
1
0.332 Rex2
1
Pr 3
整个平板表面换热系数:
? h ? 1 l
l
0 hx dx ?
2 hl
?
1
1
0.664 Re 2 Pr 3
1
1
Nu ? 0.664 Re 2 Pr 3

5.34边界层型对流传热解析

5.34边界层型对流传热解析
对流传热的理论基础
5.3 边界层型对流传热问题数学描写 5.4流体外掠平板传热层流分析解及比拟理论
对流换热微分方程组:(常物性、无内热源、二维、稳态、不可压 缩牛顿流体,受迫流动忽略重力场)
u v 0 x y
u u p 2u 2u (u v ) ( 2 2 ) x y x x y v v p 2v 2v (u v ) ( 2 2 ) x y y x y
在层流范围内求解上述边界层方程组可得

5.0 x Re x
0.664 cf 1 2 Re x u 2
w
Pr1 3 t
局部表面传热系数的表达式
u hx 0.332 x a
1 x 2 1 3

hx x
u 0.332 a
3个方程、3个未知量:
u、v、t,方程封闭
如果配上相应的定解条 件,则可以求解
du dp u dx dx
hx
t y w, x
t
算例:对于主流场均速 u 、均温 t ,并给定恒定壁温的 情况下的流体纵掠平板换热,即边界条件为
y 0 u 0, v 0, t t w y u u , t t
可视为边界层的又一特性
边界层内任一截面压力与 y 无关而 等于主流压力
p dp x dx
2
u u dp u (u v ) 2 x y dx y
dp du 由上式: u dx dx
du dp 若 0,则 0 dx dx
t t t t u v a( 2 2 ) x y x y
j 称为 j因子,在制冷、低温工业的换热器设计中应用较广

大气边界层湍流热输运特性研究

大气边界层湍流热输运特性研究

大气边界层湍流热输运特性研究大气边界层是地球表面与大气中最接近地面的一层,它是气象学、地球物理学和环境科学中非常重要的研究对象。

湍流是大气边界层中的重要现象,它对热传输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大气边界层湍流热输运的特性。

一、湍流热传输概述湍流热传输是指在流体中的湍流运动过程中,伴随着热量的传输。

大气边界层中的湍流主要发生在对流层和辐射层之间的过渡区域,其特点是速度与温度的涨落。

湍流热传输在大气边界层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直接影响着气候、气象、环境等多个方面。

二、湍流热传输的起源湍流热传输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大气运动的各种驱动力,包括地球自转、太阳辐射、地形和大尺度气候系统等。

这些驱动力相互作用,生成了大气边界层中的不稳定运动。

这种不稳定运动通过涡旋的形式传输能量和热量,形成湍流热传输。

三、湍流热传输特性的观测与研究方法想要深入研究大气边界层湍流热传输特性,首先需要获得准确的观测数据。

常用的观测方法包括航空器观测、气象测量仪器、卫星遥感和数值模拟等。

这些方法可以提供湍流运动的速度、温度和湍流强度等关键参数。

四、湍流热传输特性的影响因素湍流热传输特性受到多个因素的影响,其中包括大气稳定度、地表条件、季节变化、气团间的相互作用等。

较强的大气不稳定性会导致湍流活动增强,从而增加热传输。

地表条件的差异和季节变化也会对湍流热传输特性产生显著影响。

五、湍流热传输特性的意义和应用对大气边界层湍流热传输特性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广泛的应用价值。

首先,它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大气运动和能量平衡机制,为气象预测和气候变化研究提供依据。

其次,对湍流热传输特性的深入认识有助于设计城市规划、农田排水和建筑物排烟等工程项目。

最后,湍流热传输特性的研究还可以改善工业生产和航空航天等领域的技术和流程。

六、未来的研究方向尽管我们对大气边界层湍流热传输特性已经取得了一定的研究进展,但仍然存在许多未解之谜和挑战。

未来的研究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如深入探索湍流热传输与偏差之间的关系、开展更精确的大气运动观测以及利用新技术手段提高湍流热传输预测能力等。

外掠平板湍流边界层对流传热特性解析预测方法

外掠平板湍流边界层对流传热特性解析预测方法

外掠平板湍流边界层对流传热特性解析预测方法引言:外掠平板湍流边界层对流传热特性研究对于航空航天领域具有重要的意义。

对流传热特性的准确解析预测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设计和优化外掠平板的结构,提高其传热性能。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的外掠平板湍流边界层对流传热特性解析预测方法。

一、湍流模型湍流模型是研究湍流边界层对流传热特性的重要工具,常见的湍流模型包括RANS(雷诺平均应力方程)、LES(大涡模拟)和DNS(直接数值模拟)等。

RANS是最常用的湍流模型,其基本假设是湍流边界层与速度/温度脉动之间存在统计相关性,适用于大多数工程问题。

LES则更加适用于高雷诺数湍流边界层的研究,可以更准确地捕捉湍流结构和湍流能量传输过程。

DNS则是最精确的湍流模型,通过数值方法直接求解湍流方程,能够提供最准确的湍流边界层对流传热特性。

二、湍流边界层模型湍流边界层模型是一种数学模型,用于描述边界层中湍流的空间和时间分布。

常见的湍流边界层模型包括Prandtl-Kármán模型和Cebeci-Smith模型等。

Prandtl-Kármán模型是最古老的湍流边界层模型,它假设边界层中的湍流速度分布服从对数规律,适用于平板流动的湍流边界层研究。

Cebeci-Smith模型是基于湍流边界层的涡旋结构提出的模型,适用于三维流动的湍流边界层研究。

三、流动数值模拟方法流动数值模拟方法是基于流体力学原理和数值计算技术,通过求解流动方程和湍流方程来模拟流动现象。

在外掠平板湍流边界层对流传热特性的解析预测中,常见的数值模拟方法包括有限差分方法、有限元方法和有限体积方法等。

这些方法可以通过离散化流动方程和湍流方程,将连续的流动问题转化为离散的数值问题,并通过数值计算方法求解。

四、实验方法实验方法是研究外掠平板湍流边界层对流传热特性的重要手段,可以通过实验证实和验证理论模型的准确性。

常见的湍流边界层对流传热实验方法包括热电偶法、红外热像法和激光测速法等。

外掠平板层流流动边界层微分方程积分解的实现

外掠平板层流流动边界层微分方程积分解的实现

外掠平板层流流动边界层微分方程积分解的实现
这是一篇关于外掠平板层流流动边界层微分方程积分解的文章。

平板层流是一种特殊的流动,通常表示流体在一个平板的表面上沿一个定向移动。

为了模拟这种平板层流,国际学术界将它划分为多个区域,每个区域都尝试研究由方程式描述的流动现象。

在这些研究中,外掠流动边界层微分方程经常被用于描述平板层流的行为。

外掠流动边界层微分方程实际上是一组常微分方程,这些方程反映了关于一个二维流动的平板表面上的流体质量和温度分布的矩阵。

平板层流中发生的一些物理过程都可以用这组方程来描述。

例如,当一个热流体流经一个冷却器时,可以使用外掠流动边界层微分方程来计算流体的温度和物质的分布状态。

要解决外掠流动边界层微分方程,需要在一定的假设和条件下定义流体行为,并使用数值积分技术来求解出结论。

数值积分需要使用特殊的积分来反映模型,而且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按照某种方式将流体行为表示为均匀的网格,以便有助于求解数值解。

对外掠流动边界层微分方程求解的结果有多个应用场景。

例如,它可以用来计算污染物在水中传播的速度和深度,可以计算汽车在路面的摩擦力,也可以用来研究太阳能表面的热传导。

基于外掠流动边界层微分方程的求解还能够帮助开发新型工业化工装置,例如操作过程仿真,火力发电厂喷气推进动力系统等。

外掠流动边界层微分方程是非常有用的,在很多领域都有应用,但是在求解模型时,仍面临许多技术问题。

尽管在未来有许多改进的模型和技术,但这个模型必须经过精心的研究,才能够充分利用它的有用性。

只有这样,科学家和工程师才能够最大程度地利用这个模型来改善工业过程和工业设施的性能。

外掠平板的流场与换热(fluent)

外掠平板的流场与换热(fluent)

对于外掠平板的流场与换热的数值模拟,这里将简要介绍本例的关键要点,其他详细内容可参考书本。

1.求解器设置
这里选择SIMPLEC求解方法,SIMPLEC算法与SIMPLE算法的基本思路一致,仅在通量修正方法上有所改进,因而加快了计算的收敛速度。

SIMPLEC算法为求解非复杂问题时比较好的选择,使用SIMPLEC算法时,压力耦合算法的欠松弛因子一般应设为1.0,这样能加快收敛。

2.离散格式的选择
在用结构网格计算旋转流动问题时,QUICK格式可以提供更高的计算精度,但是在其他情况下,QUICK格式的精度与二阶格式相当,并没有很大的改进。

对于与流动方向对齐的结构网格而言,QUICK格式将可产生比二阶迎风格式等更精确的计算结果,因此,QUICK格式常用于六面体(或二维问题中的四边形)网格。

对于其他类型的网格,一般使用二阶迎风格式。

如上所述这里选用QUICK格式。

3.Monitors相关设置
默认设置中所有的变量残差都被监视,并在迭代过程中确认其是否满足收敛标准。

收敛将在满足变量的收敛标准后实现。

默认的收敛标准是除能量能量、辐射等方程的收敛标准是
6
10-外,其他变量的收敛标准均为3
10-。

一般而言当选择高阶离散格式时,可将上述标准10-,得到严格的收敛标准。

全部调整至6
4.创建等值面及等值面上的点
为了得到努赛尔数和沿平面方向上的壁面摩擦系数的图,用户应创建沿平板长度方向上的等值面,具体设置在此不再详述。

5.相关参数报告
在Report选项卡中有相关内容,具体设置可参考书本内容。

对流传热的理论基础1216

对流传热的理论基础1216

dxdy

(u)
x
(v)
y
(w) 0
z
二维、不可压缩、稳态(定常)流动:
u
v 0
u x
v 0 y
x y
连续性方程
2 对流传热问题的数学描述
基于动量守恒的动量方程 (纳维-斯托克斯方程):
作用在微元体上外力的总和=微元体中流体动量的变化率 牛顿第二运动定律 F=am
(3) ——对流传热系数、给热系数、膜系数。表征对流传
热过程的参数,影响因数众多,不是物性常数(如λ )。
1.4 对流传热影响因素
对流换热的主要影响因素: 流动的起因; 流体有无相变; 流动的形态; 换热表面的几何因素; 流体的物理性质。
表面换热系数 h 取决于多种 因素,是一个复杂的函数:
v
t y



2t x2

2t y 2

u v 0 x y u u v u 1 dp 2u x y dx y2
c( p u
对流传热理论
1、 对流传热过程分析 2、 对流传热问题的数学描写 3、 边界层型对流传热问题的数学描写
4、 流体外掠平板传热层流分析解及比拟理论
对流传热应用背景
自然界中的种种对流现象 电子器件冷却
强制对流与自然对流
沸腾传热原理
空调蒸发器、冷凝器 动物的身体散热
1、对流传热过程分析 1.1传热边界层
实际对流换热 ≈ 热边界层内对流换热
固壁表面附近流体温度剧烈变化的薄层称
为热边界层t ,热边界层外的主流区温度
梯度视为零。
(t tw ) t 99%(t tw )
热边界层厚度 t 的量级与速度边界层 一致,

层流边界层流动与换热的相似解

层流边界层流动与换热的相似解

2、波尔豪森解
对于忽略粘性耗散的常物性不可压缩流体的二维
稳态流动,其边界层能量方程为:
其边界条件为:y = 0, t = tw y→∞, t = t∞
引入量纲一的温度:
复合函数求导
则边界层能量方程变为:
由上节布拉修斯解法中可知:
(8-3-32)
(8-3-36)
上式化简为:
其中努塞尔数
8-3-2 外掠楔状体层流边界层流动与换热的相似解
流体流过一个楔形物的速度变化满足U∞ = cxm ,如下图所示。 若表面与流动方向成β/2角,指数m与夹角β的关系是:
引入伯努利方程:
即:布拉修斯解类似的相似变换得到:
局部摩擦系数为 的数值与β有关。
传热相似解与波尔豪森解类似,得到常微分方程:
从哈里斯用数值方法得到的结果分析可知: ( l ) β =0,即m =0,对应的是U∞=常数,即前面讨论的外掠平 壁的层流边界层流动。 (2 ) β>0,即m>0,是外掠楔形物的边界层层流流动,在x=0处 主流速度为零,沿流动方向速度加速,在壁面上边界层内速度 分布的斜率较外掠平壁时大。随β的增大,速度分布的斜率更大, 边界层愈薄。 (3 ) β=π描述的是面对平壁的流动,称为滞止流动。 ( 4 ) β<0 表明,边界层主流速度在x=0处为无穷大,沿流动方 向减少,夹角是负值。 通过在平壁吸气使边界层消失,保证主流速度恒定,进入扩充 段,主流速度将沿流动方向减少。在β=-0.1988 时,速度分 布呈S形,在壁面处(y=0)速度梯度为零。当β <-0.1988时, 流动边界层从壁面脱离并在贴壁处产生回流,因而β=-0.1988 称为脱体的临界角。
831外掠平板层流边界层流动和换热的相似解布拉修斯解边界层内速度分布摩擦系数流动阻力波尔豪森解边界层内温度分布传热系数换热情况83体温度将在靠近壁面的一个很薄的区域内从壁面温度变化到主流温度该层称为温度边界层

外掠平壁的层流流动和换热的相似解

外掠平壁的层流流动和换热的相似解
η
热边界层温度分布
4.壁面热流密度和表面传热系数
根据傅里叶定律:
5.高Pr数和低Pr数介质的换热
Pr数:动量扩散率对热扩散率的比值。 高Pr数介质的流动,速度边界层发展的要快的多。当速度边界层的厚 度已经较大时,热边界层还只占它很薄的一层。
2 13 Nu 0.339Re1 Pr Pr x
低Pr数与高Pr数相反,它的热边界层发展要快的多。相比之下, 速度边界层的厚度很小时,可以足够近似地把热边界层中的流体 速度取作主流速度。
2 13 Nu 0.564Re1 Pr Pr 0 x
8.5 外掠平壁的层流流动和换热的相似解
外掠平壁的层流流动和换热的相似解
相似变换和相似解 壁面剪应力 外掠平壁层流换热的相似解 壁面热流密度和表面传热系数 高Pr数和低Pr数介质的换热
所图所示的外掠平壁二维定物性的层流边界层,其连续方程式和普郎特 方程式为
u v w divV 0 x y z
当壁面无喷注时f(0)=0,壁面喷注速度:壁面的法向速度。局部阻力系数:
3.外掠平壁层流换热的相似解
能量方程式和相应的边界条件是:
经二次积分得:
C2=0
Pr η exp f d η dη 0 0 2 θ Pr η exp f d η dη 0 0 2
u u 2u u v υ 2 x y y
1.相似变换和相似解

令量纲为1的
将上列公式代入边界层动量方程组,得流函数f的三阶微分方程,也叫勃 拉修斯方程式:
采用龙格-库塔法或其他数值解法求得它的章公式,壁面剪应力
τw 2 ρu
1 1 Re x f 0 f 0 4 Re x

对流传热与传质讨论复习题解答参

对流传热与传质讨论复习题解答参

对流传热与传质期末复习题 请主要3-2、10-2和17题1、结合外掠平壁层流对流换热的求解,试述由边界层控制方程得到精确解和利用边界层积分方程式得到近似解两种方法的主要步骤、特点并比较其结果。

答:对于外掠平壁层流对流换热,由边界层控制方程得到精确解的主要步骤为:先根据外掠平壁流动的边界层动量方程和连续性方程,运用相似变换用流函数将动量方程转化为常微分方程,根据相应的边界条件就可得到速度分布的精确解,在求出速度分布的基础上,根据能量方程式和相应的边界条件即可得到温度分布的精确解,从而得到壁面热流和局部换热系数。

特点是:由边界层动量方程式得到的精确解,它的解依赖于速度分布的具体形式,且只适用于Re>>1的情况,不适用于进口导边附近的区域。

而利用边界层积分方程式得到近似解的主要步骤为:首先假定能满足有关边界条件的无量钢温度分布,在u ∞、t w 和t ∞都是常数的假定下,根据低速定物性流体外掠平壁的焓厚度定义式进行积分,可得到焓厚度及其沿轴向变化,壁面热流即可求出,进一步可得到换热系数。

其特点在于用边界层积分方程式进行求解,它的解并不十分依赖于速度分布的具体形式,且工作量小,简便。

结果比较:两种方法得到的解结果完全一致。

2、同样是层流对流换热,为什么外掠平壁的Nu ~Re 1/2,而管内充分发展的则h X =常数? 答:流体外掠平壁时,从进口处形成速度边界层和热边界层,且随着流体的往前推进而逐渐增厚,到一定距离后会发生层流到紊流的过渡,不会象管内流动那样出现充分发展区,热流密度也不是常数而是和x有关,即('(0)w w q t t λ∞=-,因此局部换热系数w x w q h t t ∞=-,局部努谢尔数()w w q xNu t t λ∞=-,所以可得'(0)Nu θ=,即Nu ~Re 1/2;流体在管内作层流换热时,在充分热发展区,流体的无量纲温度分布不沿流体的推进方向而变化,只是r 的函数,管壁处沿径向的无量纲温度梯度r r rθ=∂∂也不推进方向变化,即w r r m w r rt t rr t t θ==⎛⎫-∂∂=⎪∂∂-⎝⎭=常数,而壁温t w 和流体的混合平均温度t m 不随径向距离r 变化,而换热系数是用壁温和流体混合平均温度之差来定义的,即0w r r w m w m q th t t t t rλ=∂==---∂,显然为常数。

外掠平板层流流动边界层微分方程积分解的实现

外掠平板层流流动边界层微分方程积分解的实现

+
µ ρ
∂2u ∂y 2
(6)
在边界层外缘:
ps
+
1 2
ρus2
= const
(7)
能量方程为:
u
∂t ∂x
+
v
∂t ∂y
= a ∂∂y2t2
(8)
边界条件为:
=y 0,=u
y
=∞,
u
0= , v =us , v
0=, t =0, t
tw =ts
(9)
方程(5)~(8)除可采用量级分析法得出外,文献[11]和[12]分别用摄动法和尺度化分析法导出边界层微 分方程。
外掠平板层流流动边界层微分方程积分解的 实现
林志敏1*,张永恒2,张旭耀2,王良璧1
1兰州交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甘肃 兰州 2兰州交通大学新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甘肃 兰州
收稿日期:2021年2月3日;录用日期:2021年4月2日;发布日期:2021年4月9日
摘要
边界层理论及其在典型流动问题中的应用是流体力学和传热学的重要内容,通过对外掠平板层流流动和 换热等问题的分析,可以揭示流体流动和传热的基本规律,是认识更为复杂流体流动和传热现象的基础。 在分析和介绍边界层微分方程建立方法、相似变量表达式以及边界层方程典型解法的基础上,重点探讨 了外掠平板边界层相似变换微分方程的积分解解法,并给出了相应的MATLAB计算程序。计算结果表明, 边界层相似变换微分方程的积分解法简单、易行,该方法对于教师讲解和学生理解边界层流动和传热特 性有积极作用。
Creative Education Studies 创新教育研究, 2021, 9(2), 285-292 Published Online April 2021 in Hans. /journal/ces https:///10.12677/ces.2021.92045

强制对流换热-外掠平板

强制对流换热-外掠平板

0 Eb 0 Eb 0
维恩定律:
λmax ·T=2897. 6 µm·K
11.2 热辐射的基本定律
<500~550℃ 600℃ 800~850℃ 1000℃ 1300℃ 不发光 暗红色 鲜红色 桔黄色 亮白色
应用:
一定, Eb T
光学高温计 红外温度计
11.2 热辐射的基本定律
Nu f
0.116
Re
f
2 3
125
Pr f
1 3
1
d L
2
3
f w
0.14
层流对流换热 Re 2300
Nu
0.186 Re
Pr
d L
1
3 f
f w
0.14
定性温度为Tf ;
Re Pr d 10 L
例 10-3 P144
10.5 自然对流换热
自然对流换热特点
不依靠泵或风机等外力推动,由于流体内部 存在温度差导致流体中质量力分布不均匀 所引起的流动,称为自然对流。
Tw=常量

u
u x
v
u y
g T
T
2u y 2

模 型
u T x
v T y
a
2T y 2
边界层外流体 压力为静压力
边界层外流体 速度为零
u 0, v 0,T Tw, y 0
u 0, v 0,T T, y
10.5 自然对流换热
驱动 (受热层) 摩擦力~浮升力
被驱动 (未受热层) 摩擦力~惯性力
10.5 自然对流换热
自然对流换热经验公式: Nu CGr Prn
C、n取决于流动性质、表面形状、表面朝向

5-3-3外掠平板层流受迫对流换热分析解(徐)

5-3-3外掠平板层流受迫对流换热分析解(徐)
Re 5 10 5
hl
Nu Re ul

Pr
a
计算时注意: 1)Nu与Nux、h与hx的区别
2) 定性温度和定型尺寸; 3) 雷诺数的范围
c)各准则数的物理意义:
努谢尔特数:
Nu h l 壁面上流体的
无量纲温度梯度
雷诺数:
Re

ul

惯性力 粘性力
l
Nu 0.664 Re 1/ 2 Pr 1/ 3
a)定性温度:用以确定各准则中流体物性的温度值。
tm (t f tw ) / 2
b)定型尺寸(特征尺寸):对换热有决定性影响的尺寸。
外掠平板: 板长l
Nu 0.664 Re 1/ 2 Pr 1/ 3
定性温度: tm (t f tw ) / 2 特征尺寸: 板长l
外掠平板层流 受迫对流换热
分析解
外掠平板受迫对流换热边界层方程组:
u 0
x y
u
u x

u y

2u y 2
u
t x

t y

a
2t y 2
hx



tx

(
t y
)

,
x
求解结果:
1)由连续性方程和动量方程,可求得速度场,
进一步可求得边界层厚度及局部摩擦系数cf,x 。
普朗特数:
Pr


a

运动扩散能力 热扩散能力
反映对流换热 过程的强度 判断流态
物性准则
THANKS

x

5.0
Re
1/ 2 x

流体力学中的流体中的湍流边界层传热

流体力学中的流体中的湍流边界层传热

流体力学中的流体中的湍流边界层传热在流体力学中,流体的湍流边界层传热是一个重要且复杂的研究领域。

湍流边界层传热现象不仅在自然界中普遍存在,而且在工程和科学领域中也具有广泛的应用。

本文将从湍流边界层传热的概念、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湍流边界层传热的概念湍流边界层传热是指在流体运动中,当流速达到一定阈值时,流体会在固体表面形成湍流,从而增强固体表面与流体之间的传热效果。

湍流边界层传热的主要机制包括湍流速度场的非均匀性和湍流涡的产生与传递。

湍流边界层传热除了在大气中的天气系统中起着重要作用外,还广泛应用于航空、电子、能源等领域中。

例如,飞机的气动性能和发动机的热力特性都与湍流边界层传热密切相关。

二、湍流边界层传热的特征湍流边界层传热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的特征:1. 高传热强度:湍流边界层传热时,相较于层流传热,能够实现更高的传热效果。

湍流的非均匀性使得热量能够更快地从固体表面传递到流体中。

2. 非线性:湍流边界层传热是一个高度非线性的过程,其传热特性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如湍流强度、壁面条件以及湍流尺度等。

因此,湍流边界层传热的研究和模拟都需要考虑这些非线性因素。

3. 局部尺度效应:湍流边界层传热时,流体与固体表面之间的传热效果通常在边界层内部最强。

在离壁面距离较远处,流体的传热效果会逐渐减弱。

4. 温度剖面的不均匀性:在湍流边界层传热过程中,流体温度呈现明显的剖面变化。

通常,在流体靠近固体表面时,温度梯度较大,而在边界层外部,温度梯度则较小。

三、湍流边界层传热的影响因素湍流边界层传热受到多个因素的综合影响,其中最主要的影响因素包括以下几个:1. 流体性质:流体的性质直接影响湍流边界层传热的强度和特性。

不同流体的传热性能不同,如粘度、热导率等。

2. 壁面条件:固体表面的状态对湍流边界层传热起着重要作用。

不同的壁面条件会改变流体与固体之间的摩擦和传热特性,如粗糙度、表面温度等。

3. 湍流强度:湍流的强度直接决定了湍流边界层传热的强度。

5.34边界层型对流传热

5.34边界层型对流传热

当 Pr = 1时,则 u* 与 应该有完全相同的解,此时:
u *

y * y* 0

y * y * 0
u* y*
y* 0

u y
y0
l u
u
y
l
y0 u
w
l
u
cf
Re 2
w cf
u 2
2
u* y*
y* 0
u y
y 0 u 0, v 0, t tw
y u u, t t
在层流范围内求解上述边界层方程组可得
5.0
x Re x
cf

w
1 2
u2

0.664 Re x
Pr1 3 t
局部表面传热系数的表达式
1
1
hx

0.332

x

u

x

2
St

Nu
Re Pr
j 称为 j因子,在制冷、低温工业的换热器设计中应用较广
此时的准则数为:
Nux

cf 2
1
Rex Pr3
c f 0.0592Rex1 5
41
Nux 0.0296 Rex5 Pr3
当平板长度 l 大于临界长度 xc 时,平板上的边界层由层流段和 湍流段组成。其Nu分别为:

y x l
v ~ 0( )
u v 0 x y
1 1
(u
u x

v
u y
)


p x


(
2u x2

2u y 2

边界层流动特性分析

边界层流动特性分析

▪ 边界层厚度测量方法
1.热膜风速计法:通过测量热膜上的热量传递来推算流体的速 度分布,从而得到边界层的厚度。 2.皮托管法:利用皮托管测量总压和静压差,计算出平均速度 ,再根据速度分布推导出边界层厚度。 3.激光多普勒测速技术(LDV):通过发射激光束并接收反射 光的多普勒频移信号,精确测量流场速度,进而确定边界层厚 度。
边界层内速度分布的理论模型
1.普适方程:描述边界层内速度分布的理论基础是NavierStokes方程,通过引入边界条件可以求解得到特定情况下的速 度分布。 2.对数定律:对于不可压缩、稳态、层流流动的边界层,其速 度分布遵循对数定律,即速度与距壁面的距离的对数成正比。 3.湍流效应:在湍流边界层中,由于流动的不规则性和随机性 ,速度分布更为复杂,需要借助湍流模型和统计方法进行描述 。
边界层控制技术
1.边界层控制技术是通过改变边界层的流动特性来提高流体机 械效率、降低能耗和减少环境污染的一类技术。 2.常见的边界层控制技术包括流动诱导分离控制、湍流减阻技 术和热边界层控制等。 3.边界层控制技术在航空航天、能源、交通等领域具有广泛的 应用前景,对于推动相关行业的技术进步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 要作用。
流体运动的基本方程
▪ 流动稳定性理论
1.流动稳定性理论研究流体在受到扰动时的动态行为,以预测 流体从稳定状态转变为不稳定状态的条件。线性稳定性理论是 研究流动稳定性的常用方法,通过求解线性化后的纳维-斯托 克斯方程来分析流动稳定性。 2.非线性稳定性理论考虑了扰动发展过程中的非线性效应,适 用于分析复杂流动现象,如湍流的发生和发展过程。 3.近年来,流动稳定性理论的研究逐渐转向多尺度耦合问题, 如气液两相流动、热流固耦合等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对于工 程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School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 Sichuan University, Chengdu Sichuan 2Engineering Research Center of Combustion and Cooling for Aerospace Power, Chengdu Sichuan
∫ ∫
ρ
d dx
δ1 0
u1
(u1

uL
) dy
+
ρ
duL dx
δ1 0
u1dy= + µ ∂∂uy1 y
− µ ∂u1 0= ∂y y
δ1
= 0
(层流底层)
(1)
∫ ∫ ∫ ρ
d dx
δ δ1
u2
(u2

u∞
) dy
+
ρ
d dx
δ1 0
u1
(uL

u∞
) dy

ρ
duL dx
δ1 0
u1dy
+
An Analytical Method of Convective Heat Transfer Prediction in an Incompressible Turbulent Boundary Layer on a Flat Plate
Yipeng Wang1, Bo Zhao1,2*, Kaiyong Li1
µ
∂u1 ∂y
y =δ1
= 0 (湍流核心区)
∫ ∫ ( )
ρcp
d dx
u ∆1
01
T1 − TL
dy
+
ρcp
dTL dx
∆1 0
u1dy
+
λ
∂T1 ∂y
y=0
−λ
∂T1 ∂y
y = ∆1
= 0
(层流底层)
(2)
∫ ∫ ∫
ρ
c
p
d dx
∆ ∆1
u2
(T2
− T∞
) dy
+
ρcp
d dx
u ∆1
DOI: 10.12677/met.2020.93024
227
机械工程与技术
王翼鹏 等
2. 理论模型 2.1. 动量方程、能量方程及其边界条件
图 1 和图 2 分别将湍流速度和温度边界层划分为层流底层和湍流核心区,划出一固定控制容积 1-4-5-8 如图 3,其中区域 3′-4-5-6′ (3-4-5-6)为速度(温度)边界层中的层流底层,区域 2′-3′-6′-7′ (2-3-6-7)为速度(温度) 边界层中的湍流核心区,这里 l 为流体层厚度, δ ( ∆ )为湍流速度(温度)边界层总厚度,δ1 ( ∆1 )为速度 (温度)边界层中层流底层厚度, u∞ 和 T∞ 分别为主流区流速和温度, u1 和 T1 、 u2 和 T2 分别为层流底层、 湍流核心区的流速和温度。理论模型中速度和温度均采用时均值,湍流速度(温度)边界层的总厚度在临界 位置处与层流速度(温度)边界层厚度相等,并假设:流体不可压缩且物性参数均为常数,主流区流速 u∞ 和 壁面温度 Ts 保持恒定,忽略粘性耗散热,忽略速度和温度在层流底层外缘处的速度差异,不考虑转捩区, 设湍流从层流末端开始,取临界雷诺数 Rec = 5×105 [14] [15] [17],湍流初始处( x = 0 )速度(温度)边界层 中的层流底层厚度 δ0 极薄,参考 Khademi [14] [15]的零厚度假设,这里认为 δ0 是一个无限接近于零的正数, 理论和数值计算结果表明这种处理对模型预测精度几乎没有影响。
Figure 3. Elemental control volume for integral analysis of turbulent boundary layer 图 3. 外掠平板湍流控制容积
DOI: 10.12677/met.2020.93024
228
机械工程与技术
王翼鹏 等
采用与外掠平板层流边界层完全类似的积分方法[18] [19],分别得到动量方程和能量方程如下:
Received: May 17th, 2020; accepted: Jun. 2nd, 2020; published: Jun. 9th, 2020
Abstract
The study on the steady turbulent flows over a flat plate is one of the basic problems of convective heat transfer processes, which has the key theoretical significance and wide engineering applications. The incompressible turbulent boundary layer is divided into the laminar sublayer and turbulent core zone, respectively, for steady turbulent flows over a flat plate, and both of the velocity and temperature profiles in respective zone are characterized by the cubic polynomial or power function. The momentum and energy equation groups are accordingly established by the integral method, and the analytical solutions of the integro-differential equation groups are obtained by carrying out the fourth-order Runge-Kutta method. It is shown that a 1/5 power function has the best agreement with the previous classical models in the turbulent core zone. The convective heat transfer characteristics and profiles on the wall are also obtained for steady turbulent flows. It is indicated that analytical solutions of the present model are in good agreement with the experimental measurements by Blackwell, Moffat & Kays, respectively, as well as Prandtl-Taylor’s turbulent two-layer theoretical model and Schlichting’s empirical formula, which validates the present theoretical solutions.
01
(TL
− T∞
) dy

ρcp
dTL dx
∆1 0
u1dy

∂T1 ∂y
y = ∆1
= 0 (湍流核心区)
式中 uL 和 TL 分别是速度和温度边界层中层流底层外缘处的速度和温度, ρ 、 µ 、 cp 、 λ 分别为流体的 密度、动力粘度、定压比热容和导热系数。考虑到多数情况下流体普朗特数 Pr < 1 ,故设 δ1 < ∆1 ,在控 制容积 dx 范围内 δ1 、 ∆1 沿 x 保持不变。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 机械工程与技术, 2020, 9(3), 226-234 Published Online June 2020 in Hans. /journal/met https:///10.12677/met.2020.93024
收稿日期:2020年5月17日;录用日期:2020年6月2日;发布日期:2020年6月9日
王翼鹏 等
摘要
外掠平板湍流流动特性是研究湍流传热特性的基本问题之一,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工程应用价值。将 不可压缩湍流边界层划分为层流底层和湍流核心区,分别采用三次多项式和幂函数代表两个区域的速度 场(温度场)分布,利用积分方法建立了动量方程和能量方程组并获得显式解析解,通过四阶龙格–库塔 法得到速度和温度边界层厚度分布。与以往模型对比表明,选择1/5次幂函数在湍流核心区符合得较好。 以此为基础同时获得了湍流边界层的对流热传递特性。获得的解析解与Blackwell、Moffat和Kays等人 的试验结果,以及普朗特–泰勒二层模型和Schlichting经验公式对比表明具有较好的一致性,证明了理 论模型的正确性。
Keywords
Turbulent Boundary Layer, Integral Method, Analytical Solutions, Velocity Field, Temperature Field, Convective Heat Transfer
外掠平板湍流边界层对流传热特性解析 预测方法
Open Access
1. 引言
湍流边界层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能源动力和冶金等领域[1] [2]。外掠平板湍流流动特性是研究湍 流速度场、温度场和对流热传递特性的基本问题之一,具有重要的理论研究意义[3]。湍流边界层形成 的物理机制极为复杂,常用的湍流模型包括 BL 代数模型(零方程模型)、SA 一方程模型、k-ω 和 k-ε 等 二方程模型,以及雷诺应力模型等[4] [5]。目前,外掠平板湍流问题研究主要采用数值模拟和试验分析 的方法[6] [7] [8],理论研究方法的文献相对较少,典型的包括:Rubesin [9]研究了变壁温不可压缩湍流 边界层内对流换热问题,采用 1/7 幂律描述速度和温度分布,但需以速度边界层厚度作为已知条件。 Reynolds [10]对比了 Rubesin 等人的求解过程,通过积分分析研究了具有壁面阶梯温度分布的平板传热。 Thomas [11]采用基于表面更新模型的速度和温度分布,获得了均匀壁面处不可压缩湍流边界层的换热 特性。崔杰[12]根据不可压缩湍流边界层内的 Reichardt 立方律得到了湍流边界层内速度分布显式表达 式。Sucec [13]考虑了尾迹强度对速度和温度分布的影响,利用积分法研究了零压力和逆压力梯度条件 下湍流边界层的对流传热。Khademi [14] [15]利用积分法研究了湍流边界层流动换热特性。上述研究尽 管对复杂的湍流机制进行了合理简化,但是大多数模型仍存在相对复杂、求解困难、部分输入参数需 要依靠试验结果等不足。为此,本文将在课题组以往研究基础上[16],拟采用积分方法,试图建立一种 新的解析模型,它无需以试验结果作为已知输入条件,分别采用三次多项式和 1/5 次幂函数描述层流底 层和湍流核心区的速度/温度分布,利用四阶龙格–库塔法获得湍流速度场和温度场的解析解,以此为 基础分析对流换热特性分布规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