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生物与环境(3)

合集下载

高中生物学选择性必修2《生物与环境》目录(2019版)

高中生物学选择性必修2《生物与环境》目录(2019版)

科学家访谈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与方精云院士一席谈第1章种群及其动态第1节种群的数量特征探究·实践调查草地中某种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生物科技进展调查种群数量的其他方法第2节种群数量的变化探完·实践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科学家的故事生态学巨匠马世骏第3节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与生物学有关的职业植保员第2章群落及其演替第1节群落的结构探究·实践研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科学·技术·社会立体农业第2节群落的主要类型与生物学有关的职业林业工程师第3节群落的演替第3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第1节生态系统的结构科学·技术·社会黄石公园灭狼与引狼入园的启示第2节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探究·实践调查当地某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情况第3节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探究·实践探究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与生物学有关的职业景观设计师第4节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第5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探究·实践设计制作生态缸,观察其稳定性第4章人与环境第1节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探究·实践调查当地的环境状况,提出保护环境的建议或行动计划科学·技术·社会塞罕坝今昔第2节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探究·实践搜集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实例科学·技术·社会关注生态伦理道德第3节生态工程一生态工程的基本原理二生态工程的实例和发展前景生物科技进展定量评估我国陆地生态系统的固碳效应科学·技术·社会前景广阔的沼气工程。

1.2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第3节)

1.2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第3节)

1、这个实验我们要探究的是什么问题? 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 2、实验探究是需要哪些材料用具?(思考如何使用) 10只鼠妇、小盒、玻璃板(一半遮光)、湿土 3、实验时,应该在小盒中给鼠妇提供那两种不同的环境? 光亮和阴暗 除了光照不同以外,其他条件是否保持一样? 应该保持一样 4、往小盒中放鼠妇时,应放在什么位置?为什么?
巩固练习
三、多选题。 1.下列属于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的是(ABCD ) A.鱼的身体呈流线型 B.鹿、兔等动物奔跑速度很快 C.树蛙随它所栖息的树种不同而具有不同的体色 D.生活在北极的北极狐和白熊,毛是白色的 2.下流属于生物对环境的影响的有( ABCD) A.人类乱砍乱伐 B.大片森林能增加空气的湿度 C.蚯蚓可使土壤疏松,提高土壤的通气和吸水能力 D.柳杉等植物能吸收二氧化硫等有毒气体,从而1.自然界中的生物一般都能_______环境, 影 响 改变 同时也能_________和________环境。 2.现在生存的每一种生物,都具有与其生活环 形态结构 生理功能 境相适应的________和_________。
二、单选:
在潮湿温暖的地区,生物的种类和数量远比那 些干旱地区的多,影响这一现象的主要因素是: A、植物 B、 细菌、真菌 C、光、空气、土壤 D、水和温度
白天常藏身于阴湿的乱石
下或花盆下,怕光,遇光
照常被晒干。夜间出来活
动,以腐烂植物为食。
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
一、提出问题
光会影响鼠妇的生活吗
二、作出假设
三、制定计划
光会影响鼠妇的生活
确定实验方案
制 定 计 划
A B C D 讨 10 10 10 5 5 论 提 5、最后明确该实验如何操作?实验过程应注意哪些问题? 纲 (1)放湿土(均匀)

生物人教版七年级(上册)1.2.2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3(2024版新教材)

生物人教版七年级(上册)1.2.2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3(2024版新教材)
鸟Leabharlann 捕食虫捕食

生物与环境是一 个统一的整体
一、生态系统的概念
生态系统:在一定空间范围内,生物和环境所形 成的统一的整体。
一片森林
一片草原
一片海洋
一个池塘
一滴水
在确定某一空间范围后 生态系统=生物+环境
非生物部分:阳光、空气和水等。 生态系统
生物部分


捕食

捕食
在生态系统中,不同生物之间由于吃与被吃的关 系而形成的链状结构叫食物链

一个生态系统 中,往往有很 多条食物链, 它们彼此交错 连接,形成了 食物网(food web)。 草
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就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
当人类排放的有毒物质进入生态系统,有毒物质可能会通过食 物链不断积累,危害生态系统中的许多生物,最终威胁人类自身。
苹果腐烂的过程
1、苹果为什么会腐烂?
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
这种调节能力有一定的限度,如果外界干 扰超过这个限度,生态系统就会遭到破坏。
为了保护草原生态系统,我国于1985年颁布了
《的中自华然人保民护共区和。草国原草原荒法漠》,化并且建立了有关
细菌和真菌的分解作用
2、它最终会被分解成什么?
从有机物被分解成无机物
细菌和真菌常常 被称为生态系统 中的分解者
生产者、消费者 和分解者之间是 相互依存、相互 制约的关系。
在草原上,当雨量充沛、气候适宜时,草 木生长得十分繁茂,兔的数量会由于食 物充足而大量增加。兔的数量会不会 无限制地增加呢? 在草场上适度放牧,草场会由于牧草的 不断生长面基本维持原状。但是,如果 放养的牲畜太多了,草场会发生哪些变 化呢?

4-3 生态工程【教学设计】生物选择性必修2 生物与环境

4-3 生态工程【教学设计】生物选择性必修2 生物与环境

生物选择性必修2 生物与环境【教学设计】第3节生态工程[学习目标]1.举例说明根据生态学原理、采用系统工程的方法和技术,达到资源多层次和循环利用的目的,使特定区域中的人和自然环境均受益。

2.形成“环境保护需要从我做起”的意识。

3.通过对生态农业、生态修复的分析,树立物质与能量的生命观念,形成保护环境、人与环境和谐相处的社会责任感。

【课件自主预习】一、生态工程的基本原理1.生态工程(1)概念:是指人类应用生态学和系统学等学科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对人工生态系统进行分析、设计和调控,或对已被破坏的生态环境进行修复、重建,从而提高生态系统的生产力或改善生态环境,促进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和谐发展的系统工程技术或综合工艺过程。

(2)目的:遵循生态学规律,充分发挥资源的生产潜力,防止环境污染,达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同步发展。

(3)优点:与传统的工程相比,生态工程是一类少消耗、多效益、可持续的工程体系。

2.生态工程所遵循的基本原理(1)自生①由生物组分而产生的自组织、自我优化、自我调节、自我更新和维持就是系统的自生。

②遵循自生原理,需要在生态工程中有效选择生物组分并合理布设。

一般而言,应尽量提高生物多样性程度,利用种群之间互利共存关系,构建复合的群落,这样即便某个种群消亡,其他种群也能弥补上来,从而有助于生态系统维持自生能力。

③要维持系统的自生,就需要创造有益于生物组分的生长、发育、繁殖,以及它们形成互利共存关系的条件。

(2)循环循环是指在生态工程中促进系统的物质迁移与转化,既保证各个环节的物质迁移顺畅,也保证主要物质或元素的转化率较高。

(3)协调在进行生态工程建设时,需要考虑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的协调与适应。

处理好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的协调与平衡,需要考虑环境容纳量。

(4)整体①几乎每个生态工程都是具有多组分、复杂结构及综合功能的系统,这样的复杂系统建设必须以整体观为指导。

自然生态系统是通过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协同进化而形成的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

苏科版七年级上册生物复习题 第二单元 第2章 生物与环境(含答案)

苏科版七年级上册生物复习题 第二单元 第2章 生物与环境(含答案)

第2章生物与环境一、选择题1. 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A. 生物的生存是依赖于一定环境的B. 生物也影响和改变着环境C. 生物在生存和发展中不断适应环境D. 生物与环境是相互影响,相互适应的2. 有些动物如青蛙、蛇等,在冬天要进行冬眠,这是()A. 生物影响环境B. 环境影响生物C. 生物适应环境D. 生物躲避敌害3. 蚯蚓在土壤中活动,可以使土壤疏松,蚯蚓的排出物还能增加土壤肥力,说明( )A. 环境影响生物B. 生物影响环境C. 生物依赖环境D. 生物适应环境4. 仙人掌适宜生活在沙漠里,而不适宜生活在温暖潮湿的环境中,影响它生活的非生物因素是()A. 水分B. 空气C. 温度D. 土壤5. 沙漠中仙人掌,扁平宽大的块茎可储藏水分,刺状叶可减少水分的蒸腾散失,这说明()A. 生物依赖环境B. 生物影响环境C. 生物与环境无关D. 生物适应环境6. 关于生物与环境关系的描述中最完整的是()A. 生物适应环境B. 生物的分布受环境的制约C. 生物对环境无影响D. 生物适应及影响环境的同时,环境也影响生物7. 下列各项中,属于生态因素的是()A. 阳光B. 空气C. 其他生物D. 前述三项8. 有些蝗虫在夏天是绿色的,到了秋末则变为黄褐色.这说明()A. 生物能够影响环境B. 生物的生存依赖一定的环境C. 生物能够适应环境D. 生物能够改变环境9. 山里一块花生地,由于管理不善,杂草丛生,花生产量都较差,这是()A. 杂草与花生树互利共生的结果B. 杂草与花生争夺生活条件的结果C. 杂草寄生在花生上的结果D. 花生的生活促进了杂草的生长的结果10.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主要描述了生物之间的()A. 捕食关系B. 合作关系C. 竞争关系D. 寄生关系11. 下列属于共生现象的是()A. 苏云金杆菌杀灭松毛虫B. 链球菌使人患扁桃体病C. 真菌引起棉花枯萎病D. 真菌与藻类形成地衣12. 植树造林可以减少风沙,这可以体现()A. 生物适应环境B. 环境影响生物C. 环境改变生物D. 生物影响环境13. 在大自然,生物在生存发展中不断适应环境。

2023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生物与环境小题通关练(3)群落的结构

2023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生物与环境小题通关练(3)群落的结构

(3)群落的结构——2023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生物与环境小题通关练【配套新教材】1.下列关于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调查的叙述,正确的是( )A.可用五点取样法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B.若土壤中大多数小动物不知名,则无法统计其丰富度C.用诱虫器采集土壤小动物时未开灯,会导致调查的丰富度偏低D.利用吸虫器采集体型较大的土壤动物并置于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溶液中2.科研人员对鄱阳湖周围森林不同土壤动物群落进行了调查和研究,结果见下表。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土壤动物群落中小型土壤动物类群数大型土壤动物类群数Ⅰ层Ⅱ层Ⅲ层Ⅰ层Ⅱ层Ⅲ层茶林21 11 8 20 12 7阔叶林17 12 10 17 12 8竹林18 14 9 21 13 9A.土壤动物类群既有垂直结构,也有水平结构B.三种植被类型中,阔叶林中的物种丰富度最小C.常采用带灯罩的热光源收集样土中的小动物是因为其具有避光、趋湿的特性D.取样器取样后可以调查土壤小动物的种类和某些种群的密度3.如图,甲、乙、丙分别表示在有限空间内培养(或饲养)两种生物的实验结果,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图甲表示的是共生关系,图乙和图丙表示的是竞争关系B. 猞猁和雪兔的种群数量变化关系如图甲所示C. 噬菌体与细菌的种群数量变化关系如图乙所示D. 双小核草履虫和大草履虫的种群数量变化关系如图丙所示4.某地棉田中发现了棉铃虫,它们取食棉花的花蕾、叶等。

在引入某种蜘蛛后,棉铃虫和蜘蛛的种群数量发生了变化。

下列能合理解释这两种生物种群数量变化的是( )A.棉田中蜘蛛的种群数量快速增加,则两个种群是共生关系B.引入蜘蛛后,棉铃虫的种群数量减少,则两个种群是捕食关系C.施用杀虫剂后,蜘蛛和棉铃虫的种群数量都减少,则两个种群是竞争关系D.引入蜘蛛后,棉铃虫的种群数量先减后增,则两个种群是偏利共生关系5.长白山北坡从山麓到山顶依次出现针阔叶混交林、针叶林、岳桦林和高山冻原。

初二生物学(人教版)专题复习二-生物与环境、生物多样性-生物与环境-3学习任务单

初二生物学(人教版)专题复习二-生物与环境、生物多样性-生物与环境-3学习任务单

《生物与环境》学习任务单【学习目标】1. 应用生物学术语描述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并能具体问题具体分析;2.说出生态系统的组成、功能,并能在特定的情境中分析;3.关注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和稳定性;4. 认同生物圈是人和动物的共同家园,体会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并能从自己身边的小事做起,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

【课前预习任务】1. 回顾生物与环境的关系;2.回顾生态系统的概念并列举熟悉的生态系统;3.回顾生态系统的组成、功能、自我调节能力、稳定性相关知识内容;4. 关注自己感兴趣的某些生态环境问题,思考其形成原因及严重后果。

【课上学习任务】1. 根据材料,描述生物与环境的关系;2.准确理解生态系统各组成成分之间的内在联系、生态系统的功能,并能在特定的情境中分析;3.通过材料分析及生活经验,理解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及稳定性;4. 学会在较复杂的新情境中利用生物学知识分析、解释和推理。

【课后作业】1.野鸭湖是北京最大的湿地自然保护区。

曾经由于过度放牧、土石开采等原因,自然面貌被严重破坏。

建立保护区后,经过多年的人为保护和自我修复,植被恢复,鸟类回归。

目前鸟种总数近 300 种,有国家一级保护鸟类黑鹳、金雕等,高等植物近500 种、鱼类近 40 种,重现“苇荡深处闻雀鸣”的景象。

以下叙述正确的是()A.鸟类、高等植物、鱼类构成湿地生态系统B.“阳光→水藻→鱼→黑鹳”构成一条食物链C.野鸭湖保护区的物质和能量不与外界交换D.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具有一定限度2.街头绿地对调节城市生态系统局部小气候有着重要的作用。

生物小组的同学们在石景山区内选取了4块大小相同但植物种类不同的样地,进行了日平均气温和相对湿度的测量,结果见右图。

下列关于街头绿地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可通过降温和增加湿度调节局部小气候B.对局部小气候的调节,体现了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性C.增加街头绿地的面积有利于城市生态系统的水循环D.植物种类越复杂,调节局部小气候的能力越强3.下列诗句或谚语中体现出自然界中物质循环的是()A.落花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B.穿花峡蝶深深见,点水蜻蜓点点飞C.一母生九子,九子各不同D.螳螂捕蝉,黄雀在后4.生物课上制作生态瓶,老师给出的材料用具有透明且可以密封的广口瓶、蒸馏水、河水、菹草、金鱼藻、沙土、小鱼、小虾等。

生物七年级上册教案:第二章第一节《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3(人教版)

生物七年级上册教案:第二章第一节《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3(人教版)

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教案一、教学目标:1、简述生态系统的概念及组成。

2、说出生态系统中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概念。

3、能正确连接食物链和食物网。

4、认同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二、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描述生态系统的概念及组成。

描述生态系统中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概念。

能正确连接食物链和食物网。

认同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2、教学难点:能正确连接食物链和食物网。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老师上课前先在黑板上写下30、29%、2048三个数字)同学们请看黑板,为什么老师要在黑板上写这些数字呢?难道老师今天不上生物而改上数学了吗?其实今天不是要上数学课,这些数字与我们人类息息相关。

这些数字是加拿大一位海洋生物学家对海洋生态系统进行研究的最新的研究报告中的数字。

据这份报告显示,30年后人类可能没有鱼吃了。

因为海洋生态系统正在遭受着不断的破坏和污染。

由于人类的过度捕杀及各种污水的胡乱排放,海水质量急剧下降,死海区增多。

海洋生物多样化消失的速度正在加快,到目前为止,人类消费的海产品已减少了29%。

照这样下去,30年后人们将会很少捕到鱼或根本捕不到鱼。

到2048年人类可能再也吃不到海产品了。

同学们为了以后我们能吃到海产品,为了海洋能变得越来越美丽,我们一定要行动起来,大家携手保护海洋生态系统。

要保护海洋生态系统,我们首先要先了解什么是生态系统,生态系统是由什么组成的。

这节课老师将带领大家一起来学习第二节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

2、讲述新课通过前面学习了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我们知道生物的生活会受到环境的影响,生物在适应环境的同时也会影响环境。

因此生物与环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我们将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叫做生态系统。

在生态系统的概念中提到了两个重点词汇,一个是生物,一个是环境。

前面我们已经学了生物是指具有生命的物体。

而环境是指生物的生存空间及其周围的各种影响因素。

一片草原、一块农田、一个湖泊、一条河流、一片海洋等等,都可以看做一个个生态系统。

(新教材)部编人教版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2《生物与环境》课后“练习与应用+复习与提高”汇总(附答案)

(新教材)部编人教版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2《生物与环境》课后“练习与应用+复习与提高”汇总(附答案)

(新教材)部编人教版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2《生物与环境》课后“练习与应用+复习与提高”汇总(附答案)第1章种群及其动态.第1节种群的数量特征练习与应用一、概念辨析1.判断下列表述是否正确。

(1) 一块草地中所有蒲公英的数量就是这个蒲公英种群的种群密度。

(×)(2)调查青蛙等活动范围不大的动物的种群密度可以用样方法。

(√)(3)年龄结构为增长型的种群,种群数量一定会越来越多。

(×)2.下列关于样方法的表述,错误的是( D)A.样方要有代表性B.样方数量不宜过少C.可以任意设置样方D.样方面积大小应适当3.2003年,我国颁布法律,禁止“非医学需要的胎儿性别鉴定”和“非医学需要的性别选择性人工流产”,请简要说明这一规定的意义。

答案提示:在自然情况下,新生儿的男女性别比例大致为1 : 1。

禁止“非医学需要的胎儿性别鉴定”和“非医学需要的性别选择性人工流产”,有利于维系性别比例均衡,进而有利于维持社会的和谐稳定。

二、拓展应用1.在某池塘中,第一次捕获鲫鱼106条,做上标记后放回,第二次捕获鲫鱼91条,其中有标记的25条。

请估算这个池塘中共有鲫鱼多少条。

答案提示:约386条。

2.假如要调查一块农田中某种鼠和蚯蚓的种群密度,你将分别采用什么方法?说说你的理由。

答案提示:调查蚯蚓的种群密度,采用样方法。

因为这种小动物的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采用样方法调查正适合。

调查鼠的种群密度采用标记重捕法。

因为这种动物的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不宜用样方法来调查它们的种群密度。

常用的方法之一是标记重捕法。

3.下图A、B分别为两个国家人口的年龄结构图,纵轴示年龄,横轴示各年龄段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

请根据此图回答,哪一个国家未来的人口增长率高?答案提示:B第2节种群数量的变化练习与应用一、概念辨析1.判断下列表述是否正确。

(1)将一种生物引人一个新环境中,在一定时期内,这个生物种群就会出现“J”形增长。

(×)(2)种群的“s" 形增长只适用于草履虫等单细胞生物。

生物和环境知识点总结

生物和环境知识点总结

生物和环境知识点总结生物和环境是息息相关的,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影响是生态系统中的重要内容。

生物和环境的关系对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从生物和环境的关系、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气候变化等方面进行总结。

一、生物与环境的关系1.生物对环境的影响(1)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二氧化碳转化为氧气,为环境提供氧气,维持了地球的氧气平衡。

(2)微生物能够分解有机物质,促进土壤的形成和更新,有利于土壤的肥力和生物多样性的维持。

(3)植物和微生物对水循环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植物蒸腾作用的影响下,大量水分蒸发到大气层,成为云雾和降水的来源。

2.环境对生物的影响(1)气候对植物和动物的生命活动有着直接的影响,比如气温、湿度的变化会影响植物的生长,而繁殖和觅食行为等。

(2)土壤的质量和肥力会影响植物的生长和繁殖,同时也影响着食草动物的生存。

(3)水资源对生物有着重要的影响,水的质量和数量对生物的生存和繁殖有着直接的影响。

二、生态系统生态系统是指生物群落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包括生物圈、地球、生态环境和人为干扰等多个方面。

1.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主要由生物群落和生物种群组成,生物群落是指一个地理区域内具有相对稳定性的生物分类单元,而生物种群是指同一种生物种群体的集群。

2.生态系统的功能(1)能量流动:生物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来取得能量,能量从一种生物传递到另一种生物。

(2)物质循环:生物通过新陈代谢过程将环境中的元素、离子等物质转化为自身生物组织,这样循环利用了地球资源。

(3)稳态:生态系统通过负反馈调节机制,控制生物种群的数量,维持生态系统的稳态。

三、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是生物学的一个重要概念,是指地球上所有生命形式的多样性,也叫生物多样性。

1.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1)稳定性:生物多样性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有着重要的影响,物种的多样性可以增加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2)生态平衡:生物多样性可以维护生态平衡,降低生态系统的脆弱性。

1-3 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教学设计】生物选择性必修2 生物与环境

1-3 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教学设计】生物选择性必修2 生物与环境

生物选择性必修2 生物与环境【教学设计】第3节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学习目标]1.通过研究环境因素、种内关系及种间关系,明确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

2.通过研究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认同种群研究的重要社会意义,提升社会责任感。

3.基于对生物学过程中存在因果循环关系的认识,探讨人类活动对种群及环境的影响。

【课件自主预习】一、非生物因素1.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等特征直接决定种群密度,因此,凡是影响种群重要特征的因素,都会影响种群的数量变化。

2.在自然界,种群的数量变化受到阳光、温度、水等非生物因素的影响。

3.干旱缺水会使许多植物种群的死亡率升高,种群密度降低;动物种群在寻找水源的过程中也常常发生个体的死亡,种群密度下降。

而对东亚飞蝗来说,气候干旱正是种群爆发式增长的主要原因。

4.非生物因素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往往是综合性的。

二、生物因素1.随着种群的增长,种内竞争会加剧,从而使种群的增长受到限制,这说明种群数量的变化受到种群内部生物因素的影响。

2.大草履虫和双小核草履虫在单独培养时,两者的数量都呈“S”形增长;混合培养开始时,两个种群数量也都有增长,但随后双小核草履虫个体数目继续增加,而大草履虫的个体数下降,最后完全消失。

说明二者之间的关系是竞争,而且在食物不足时,大草履虫在竞争中占劣势。

3.在自然界,任何一个种群都与其他种群有着密切的关系,其中捕食与被捕食的关系、相互竞争的关系都是十分常见的。

除顶级捕食者外,每种动植物都可能是其他某种生物的捕食对象,每种动物都需要以其他生物为食。

4.作为宿主的动物被寄生虫寄生,细菌或病毒引起传染病,也会影响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等特征,进而影响种群的数量变化。

5.一般来说,食物和天敌等生物因素对种群数量的作用强度与该种群的密度是相关的,这些因素称为密度制约因素;而气温和干旱等气候因素以及地震、火灾等自然灾害,对种群的作用强度与该种群的密度无关,因此被称为非密度制约因素。

选择性必修2+生物与环境(人教版2019)知识清单

选择性必修2+生物与环境(人教版2019)知识清单

高二生物选择性必修2 知识清单第1章种群及其动态1.种群:生活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

2.种群密度(1)概念: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

是种群的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2)调查方法:①调查分布范围小、个体较大的种群,用逐个计数法。

②调查植物种群密度常用样方法;调查动物种群密度常用标记重捕法,调查具有趋光性的昆虫常用黑光灯诱捕法,这三种方法都是估算法。

项目样方法标记重捕法黑光灯诱捕法适用范围双子叶植物和活动范围小、活动能力弱的动物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较大的动物具有趋光性的昆虫步骤(1)随机取样(2)计数每个样方个体数(3)以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作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估计值(1)在被调查范围内捕获一些个体并做标记后放回(2)一段时间后重捕(3)计算公式:N=M×n/mM:标记个体数n:重捕个体数 m:重捕标记数——注意事项①样方数目随调查地段的大小而定②选取的样方大小随植物类型而定,如乔木100 m²、灌木 16m2、草本植物1m2③样方法中的五点取样法适用(1)调查期内没有新的迁入和迁出,没有出生和死亡(2)标志不能过分醒目,标志物和标志方法必须对动物没有伤害,且不易脱落——第1章种群及其动态(13条核心知识背记)第2章群落及其演替(20条核心知识背记)第3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35条核心知识背记)第4章人与环境(24条核心知识背记)于正方形或不规则形地块,等距取样法适用于长方形或长条形地块④一般不选不容易计数的丛生或蔓生的单子叶植物,而选个体数目容易辨别的双子叶植物⑤必须随机取样(3)样方法常用的取样方法有五点取样和等距取样。

①样方法计数原则:统计样方内的所有个体数;位于样方边线上的个体,“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

②调查昆虫卵的密度、蚜虫的密度、跳蝻的密度,采用样方法。

③样方的选择要随机。

(4)误差分析①样方法的误差分析a.对调查对象认识不准,导致统计时有偏差。

高中生物选修2《生物与环境》(人教版)种群及其动态单元教学设计

高中生物选修2《生物与环境》(人教版)种群及其动态单元教学设计

高中生物选修2《生物与环境》种群及其动态单元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学生掌握种群的概念、特征及种群动态的形成机制。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分析和解读数据的能力,使学生能够描述种群数量的变化,并解释原因。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生物与环境相互关系的认识,认识到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

二、教学内容1.种群的概念及特征2.种群动态的形成机制3.种群数量的变化及影响因素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难点:种群动态的形成机制,种群数量的变化及影响因素。

2.重点:种群的概念,种群数量的变化规律。

四、教具和多媒体资源1.投影仪及PPT课件2.种群动态模拟软件3.实验工具:显微镜、培养皿、计数板等五、教学方法1.激活学生的前知:回顾生物种类的基本概念,引出种群的概念。

2.教学策略:采用讲解、示范、小组讨论和实验探究相结合的方式。

3.学生活动:观察种群动态模拟软件,进行实验数据收集和分析。

六、教学过程1.导入:故事导入—讲述一个生态系统中,某种群数量发生变化的实例,引发学生的思考。

2.讲授新课:首先讲解种群的概念及特征,然后介绍种群动态的形成机制,最后引导学生探究影响种群数量的因素。

3.巩固练习:提供几个种群动态的实例,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并预测其数量变化趋势。

4.归纳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种群动态的重要性以及人类活动对种群数量的影响。

七、评价与反馈1.设计评价策略:通过小组报告、观察学生的讨论和回答问题情况进行评价。

2.为学生提供反馈:在小组报告后,对学生的表现给予肯定和指导,帮助他们了解自己的学习状况,并指导他们如何改进。

八、作业布置1.完成教材上的相关练习题。

2.搜集一个近年内种群数量变化的实例,分析其变化原因。

3.思考人类活动如何影响种群数量,写出自己的观点。

九、教师自我反思本节课通过实例引导学生理解种群动态的概念和影响因素,但在讲解过程中,部分学生仍对某些概念存在困惑。

人教版高中生物学选择性必修2生物与环境精品课件 第1章 种群及其动态 第1节 种群的数量特征 (3)

人教版高中生物学选择性必修2生物与环境精品课件 第1章 种群及其动态 第1节 种群的数量特征 (3)
第1章 种群及其动态
第1节 种群的数量特征
1.通过分析资料、思考与讨论,说出种群的各个数量特征,并说明它们之 间的关系。 学习目标 2.通过模拟实验和情境探究,能够独立运用样方法和标记重捕法调查种群 密度,概述两种科学方法的使用范围,发展科学思维和科学探究的学科核 心素养。
01 考点一 种群的数量特征 02 考点二 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
致用
视角1 种群的数量特征及关系
1. [2023江苏盐城高二校考期末改编]下图为种群特征的概念图,下列有关分析正确的 是( C ) A.①是种群密度,能反映一定时期内种群 数量的变化趋势 B.⑤是性别比例,通过影响③出生率来间 接影响种群密度 C.研究某市人口的变化,迁入率和迁出率 是不可忽视的因素 D.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雄性害虫, 破坏了④
2. [第2页图示拓展]利用黑光灯诱捕昆虫的原理是什么?用这 种方法得到的某昆虫的种群密度准确吗? 提示 黑光灯诱捕法利用了昆虫的趋光性。该方法得到的种群密度 只是一个粗略的估计值,因为黑光灯的诱捕效果不能达到百分之百, 另外所诱捕的都是昆虫的成虫,不能捕捉到其他年龄期的昆虫。
结论语句 辨一辨
(1) 调查土壤中蚯蚓的种群密度可用标记重捕法。( × ) (2) 用样方法调查蒲公英的种群密度时,应在分布较密的地区取样。( × ) (3) 重捕间隔时间越长,最终所得数据越准确。( × ) (4) 用标记重捕法调查田鼠的种群密度,若标记的田鼠部分被鼬捕食,则会导致种群密 度估算结果偏低。( × )
视角2 年龄结构
2. [多选][2022江苏盐城高二校考阶段练习]种群的年龄结构大致可以分为图示①②
③三种类型,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农业生产上应用性引诱剂来干扰害虫交尾的措施,有可能使该种害虫种群的年龄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水是生物生存的重要条件
– 水是任何生物体的重要组成部分 – 水是生命活动的基础 – 水对稳定环境温度有重要意义 – 水是光合作用的原料 – 水使生物保持一定的状态
9
2. 水对生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 水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 水分影响:种子萌发;生理代谢(蒸腾、呼吸和光合 作用)
– 水分对植物生长有最低、最适和最高值三基点
极地干燥带等。 我国降水量的地域分布
华南地区;长江流域;秦淮地区;兴安以西行秦岭以 北地区;黄河上游;内蒙西部和新疆南部。
6
图:中国年降雨量
7
(2)相对湿度 定义:空气中水汽压与饱和水汽压的百分比。 变化规律
随温度变化、昼夜变化、季节变化及其地区 差异、地理位置差异而变化。
(二)水的生态作用
21
• 沉水植物
• 浮水植物
• 挺水植物
3. 动物对水的适应
(1)水生动物
保持盐分与水分的平衡是水生动物适应环境的基础, 主要通过调节体内的渗透压来维持水分平衡 。
① 淡水动物
– 淡水动物对环境是高渗性,导致水不断渗入动物体 内。
– 补充丢失的盐分方法:食物补充、鳃主动吸收盐类
25
② 海洋动物
2生物与环境(3)
2.4 物质因子的作用及生物的适应
一、水因子的生态作用与生物的适应 二、土壤的生态作用与生物的适应 三、大气的生态作用
2
一、水因子的生态作用与生物的适应
(一)地球上水的存在形式与分布 (二) 水的生态作用 (三)生物对水的适应
3
(一) 水的存在形式与分布
1. 水以多种形式存在与地球
–湿生植物 –中生植物 –旱生植物
14
湿生植物:不能长时间忍受缺水,抗旱能力差,多生长在水
边或潮湿的环境中。如水稻、秋海棠。
中生植物:适于生长在水分条件适中的环境中,形态结构及
适应性介于湿生植物与旱生植物之间,种类最多、分布最广 和数量最大的陆生植物。
旱生植物:生长在干旱环境中,能忍受较长时间的干旱,且
能维护水分平衡和正常的生长发育。主要分布在干热草原和 荒漠地区。
15
旱生植物的适应特征 • 形态适应
– 发达的根系、叶面积很小、发达的储水组织
• 生理适应
– 原生质渗透压特别高
➢ 水生植物2-3Pa ➢ 中生植物<20Pa ➢ 旱生植物40(60)-100Pa
16
• 植物 根系 和水 分的 关系
• 为土壤生物提供栖息场所和基质; • 提供生物生活所必须的矿质元素和水分; • 维持丰富的土壤生物区系; • 土壤是污染物转化的重要场地
2. 土壤质地与结构对生物的作用
• 土壤质地 :土粒按直径大小分为粗砂、细粒、粉砂和粘粒, 不同大小土粒的组合称为土壤质地。土壤分为砂土、壤土 和粘土三大类。
• 土壤结构:指土壤固相颗粒的排列方式、孔隙度以及团聚 体的大小、多少和稳定度。
• 等渗动物:动物血液和体液的渗透浓度与海水总渗透 浓度大致相等,如海胆、贻贝等;
• 高渗动物:血液和体液的渗透浓度略高于海水,如海 月水母、枪乌贼等。
• 低渗动物:动物的血液和体液大大低于海水的渗透浓 度,如鲱、鲑等。
(2) 陆生动物
• 保水、储水机制:减小皮肤的透水性;减少身体的表 面蒸发;减少呼吸失水;减少排泄失水;利用代谢水
17
• 骆驼刺:发达的根系
与矮小的植株
• 仙人掌:退化的叶刺与发达的储水组织
(2)水生植物
• 水体环境的特征:
– 弱光;缺氧;粘性高;密度大;温度变化平缓。
• 水生植物的适应特征:
– 发达的通气组织 – 机械组织不发达或退化不发达甚至脱化 – 水下叶片很薄,且多分裂成带状、线状 – 水生植物的类型 :沉水植物;浮水植物;挺水植物
11
全球植被分布
(三)生物对水分的适应
1.生物体的水分获得与损失途径
• 水分的丧失途径 – 植物:蒸发(蒸腾作用、扩散作用)失水, 分泌失水。 – 动物:蒸发失水,排泄、分泌失水。
• 水分获得途径 – 植物:根部吸收,叶面吸收。 – 动物:食物,体表吸收。
13
2. 植物对水的适应
• 根据栖息地不同把植物分为水生和陆生植物。 (1)陆生植物 • 根据水分条件划分的陆生植物的类型
• 土壤质地与结构常常通过影响土壤的其它理化性质来影响 生物的活动
36
3. 土壤的水分、空气和温度对生物的作用
(1)土壤பைடு நூலகம்分
– 土壤的矿质营养必需溶解在水中才能被植物吸收利用 – 植物水分的主要来源,太少引起干旱,太多又导致涝害 – 影响土壤内无脊椎动物的数量和分布
(2)土壤的空气
作业1:
• 请分析骆驼和仙人掌如何适应沙漠的干热 环境.
二、土壤因子的生态作用与生物的适应
(一)土壤的生态学作用及性质
– 土壤的生态学意义 – 土壤的理化性质对生物的作用 – 土壤中的生物特征
(二)植物对土壤的适应
– 植物的生态类型 – 盐碱土植物
(一)土壤的生态学作用及性质
1.土壤的生态学意义 土壤是具有决定性意义的生命支持系统。
• 水对动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 水分不足时,引起动物的滞育和休眠 – 许多动物的周期性繁殖与降水季节密切相关
10
3. 水对物种数量和分布的影响
• 对动植物种类与数量的影响
– 降水量最大的赤道热带雨林种的植物达52种/公顷,而 降水量较少的大兴安岭红松林中,仅有植物10种/公顷
• 对植被的分布的影响
– 我国从东南到西北可分为3个等雨量区,因而植被类型 也分为3个区:湿润森林区、干旱草原区和荒漠区
形态结构适应
昆虫具有几丁质的体壁,防止水分的过量蒸发; 两栖类动物体表分泌粘液以保持湿润; 哺乳动物有皮质腺和毛,防止体内水分过多蒸发。
行为的适应
沙漠动物昼伏夜出或穴居。 迁徙:在水分和食物不足时,迁移到别处。
生理适应
储水的胃; 储藏丰富的脂肪,在消耗过程中产生大量的水分; 血液中具有特殊的脂肪和蛋白质,不易脱水。
–海洋、冰盖 –大气中水蒸气 –陆地各种水域及地下水、冰雪 –无机化合物中的水 –生物体中的水
4
2. 陆地上水的分布
(1)降水量 定义:降水量是指液态和固态(经融化后)降水,没有经过
蒸发、渗透和流失而在水平面上积聚的深度。单位:mm。 变化规律
主要受海陆位置、地形、季节的影响 可分为低纬度湿润带、低纬度少雨带、中纬度湿润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