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名词解释

合集下载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名词解释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上面11个摘自老师的课件1经济全球化:是指在不断发展的科技革命和生产国际化的推动下,各国经济相互依赖、相互融合、相互渗透日益加深,连成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有机整体,所有国家、地区和国家集团的所有经济部门和经济环节都成为这个整体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2区域集团化:是指地理位置相邻近的若干国家(或地区之间,为了促使商品、资本、技术、劳动力、信息等在一定区域内更加自由的流动和有效配置,相互之间采取比对区域外国家更为优惠、开放、自由的政策,并在机制上结成联合体以至国家集团。

3杜鲁门主义: 1947年3月12日,美国总统杜鲁门在国情咨文中宣称世界已划分为“自由制度”和“极权政体”两个阵营,希腊、土耳其问题是“极权主义”对“自由世界”的威胁,美国有领导“自由世界”,援助某些国家“复兴”的使命,以防止共产主义的渗入为理由,美国要向希腊和土耳其提供经济和军事援助,以阻止它们落入共产党之手,这就是人们所称的“杜鲁门主义”。

4马歇尔计划: 1947年6月,美国国务卿马歇尔提出了“欧洲复兴方案”,即“马歇尔计划”。

美国通过“马歇尔计划”共向西欧拨款131.5亿美元。

其目的是通过援助西欧振兴经济,从政治和军事上控制西欧,实现同西欧结盟,遏制苏联,称霸世界。

5华沙条约组织: 1955年5月,苏联、阿尔巴尼亚、保加利亚、民主德国、波兰、罗马尼亚、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等8国在华沙举行会议,缔结《友好合作互助条约》,根据条约建立了“华沙条约组织”,简称“华约”。

华约组织的建立标志着欧洲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并对峙6戴高乐主义: 1959年戴高乐就认法国总统后主张:一、坚持恢复法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大国地位,反对美国充当欧洲的霸主。

二、发展自己独立的核力量。

三、改善同社会主义国家的关系,发展同苏联、东欧和中国的关系。

四、主张以法德为核心实现西欧联合,提出“欧洲人的欧洲”的口号。

7新东方政策: 1969年10月,联邦德国勃兰特政府提出“与西方合作,同东方谅解”的口号,在对外关系上实行“新东方政策”。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中的几个名词解释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中的几个名词解释

世界政治:世界政治是指世界政治行为主体在世界范围内为实现其政治目的而进行的活动,以及由此而形成的政治关系。

世界政治行为主体主要有主权国家、国际组织、政党、跨国公司甚至个人。

其中最重要的是主权国家。

世界政治格局:世界政治格局是指活跃于世界政治舞台充当主要角色的国家或国家集团在一定历史时期内相互作用于政治问题而形成的一种结构、态势。

雅尔塔体系:奠定二战后世界格局和国际秩序的主要基础就是雅尔塔体制。

二战期间,美、苏、英、中等大国通力合作,组成反法西斯同盟战胜了敌人,赢得了战争。

为获得胜利、处置敌人、延续合作,早在战争进行期间,各主要大国就战后安排和大国合作进行过探讨和设计,在有代表性的德黑兰、雅尔塔、波茨坦会议上,取得了一些共识,如:对战败国的处理和对战后世界的安排的原则和具体方案;建立联合国以保障站后国际和平和安全并由主要大国充当国际秩序的“世界警察”。

雅尔塔协定按照势力划分势力范围的强权原则得到了各主要大国的认同。

由以上三次首脑会议确定的以雅尔塔协定为主题的国际关系体系就是雅尔塔体系。

铁幕演说:丘吉尔应杜鲁门邀请,在美国富尔敦发表著名的“铁幕演说”,攻击苏联威胁欧洲和世界和平,鼓吹西方国家“联合起来”,英美“建立特殊关系”,共同对付苏联。

铁幕演说拉开了“冷战”的序幕。

杜鲁门主义:美国总统杜鲁门在国会发表咨文,要求给正遭受“共产主义威胁”的希腊、土耳其提供4亿美元的援助;声称世界已分裂为“极权政体”和“自由国家”两个敌对营垒,“美国的政策必须是支持各国自由人民”抵御共产主义。

杜鲁门的这一演说很快被称为“杜鲁门主义”,它标志着美苏战时同盟关系的破裂,美苏冷战爆发。

冷战:“冷战”特指二战后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大阵营和两大制度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意识形态等方面进行的处直接军事进攻外的紧张激烈的对抗状态。

这种对抗从杜鲁门主义开始一直持续40多年,深刻影响了世界政治形势。

马歇尔计划:1947年6月,美国国务卿马歇尔提出了复兴欧洲经济的马歇尔计划。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

1.世界经济的行为主体包括:主权国家和非主权国家(即跨国公司、世界经济组织、地区性国家集团等)2.名词解释:跨国公司是指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的经济实体组成,从事生产、销售和其他经济活动的国际性大型企业。

3.1944年布雷顿森林协议确立了美元在战后国际金融领域的中心地位。

国际金融体系在70年代初收到了巨大冲击,1971年12月和1973年3月,美元两次贬值,标志着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

4.《欧洲联盟条约》(马斯特里赫条约)的签订标志欧盟的成立。

5.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6.名词解释:经济全球化是指由于生产、贸易等经济行为超越一国领土界限的大规模活动,各国经济相互融合、相互依赖这样一种经济状态,也是指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广泛流动,实现资源最佳配置的过程。

7.经济全球化的表现:生产全球化、贸易全球化、资本全球化技术成果在全球范围内迅速扩散、金融全球化、跨国公司遍布全球,日益成为世界经济的主导力量,对世界经济的影响日益加深、国际经济组织的协调作用不断加强。

8.经济全球化的作用:1)积极作用(1)生产要素得以在全球范围内优化配置。

世界各国在日益密切的经济交往中可以实现优势互补,提高经济效益。

经济全球化加速了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自由流动形成了统一的世界市场,从而推动跨国公司的全球化经营和全球产业结构的调整,并最大限度地实现资源优化配置。

(2)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各国面向统一的世界市场,这会促使各国改善企业经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从而促使全球新一轮产业结构的调整。

(3)有利于科技成果在全球范围内的快速传播。

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投资和技术转让相互促进,不断加快。

这种加速转让在客观上有利于发展中国家的技术发展,有利于发展中国家加快产业结构的升级和工业化进程,加速从传统经济向现代经济的转变。

(4)经济全球化为世界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发展的新机遇。

2)负面影响(1)经济全球化加剧了世界资源配置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名词解释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名词解释

1、雅尔塔体制:也称雅尔塔体系,是指美、苏、英三大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就结束战争、处理战争遗留问题及战后世界秩序安排等问题,通过德黑兰、雅尔塔和波茨坦等国际会议达成的一系列协议而建立的战后国际体制。

雅尔塔体制确定美、苏两国在欧洲及远东的势力范围和保持均势的各项措施,从而确定了战后世界秩序和政治格局的基本蓝图。

2、经济全球化:指世界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出现的,由于生产、贸易、投资、金融等经济活动相互融合、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的一种经济状态。

所有国家、地区和国家集团的所有经济部门和经济环节都成为世界经济整体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经济全球化是生产力和国际分工高度发展的产物,它是经济生活国际化的一个新阶段。

3、超越遏制战略:布什政府在1989年以后,针对苏联和东欧国家提出了“超越遏制”战略。

其基本内容是:在不放弃对苏联军事遏制的同时,抓住苏联实行“改革”的时机,以经济援助为诱饵,采取政治、经济、文化和意识形态等多种手段,使东欧脱离苏联影响,促使苏联削减军事力量,同美国合作解决全球范围内的地区冲突,最终使苏联国内政治“多元化”,实行西方式的市场经济和私有化。

该战略具有浓厚的“和平演变”色彩和突出的进攻性。

与以往美国所推行的“遏制战略”相比,目标更高;空间更广;手段更多。

成为促进苏东剧变的重要因素。

4、戴高乐主义:戴高乐主义是法兰西第五共和国总统戴高乐提出的思想、政治主张和对外政策。

戴高乐主义的主要内容有:反对美国在西方联盟中的霸权,谋求法国的平等地位;改善同苏联、东欧的关系,谋求东西方的普遍缓和。

争取实现“欧洲人的欧洲”的目标,为促进欧洲联合奠定基础。

戴高乐主义的实质是民族主义,其核心是捍卫国家主权,维护民族独立,重点是恢复法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大国地位。

5、布雷顿森林体系。

该体系的主要内容是实现两个挂钩:美元与黄金直接挂钩;其他国家货币与美元直接挂钩。

为了保证这一体系的运转,成立了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名词解释及思考题参考答案1.世界经济:(P8)它是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出现以后,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形成和发展的。

是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与国家集团所组成的相互联系、相互依赖、共同运动的经济有机整体,也是在世界市场与国际分工的基础上形成的世界范围的生产力、生产关系及与其相适应的国际交换关系的总和。

2.跨国公司:(P21)指在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同时进行经营活动的公司企业,它包括母公司及其在国外设立的分公司,是世界经济舞台上集投资、贸易、金融、服务等经济功能于一身的特殊主体。

它资本雄厚,科技开发水平高,生产销售网络遍布世界经济生活的绝大部分领域,是当代世界经济生活国际化的主要承担者和体现者。

它的出现推动了国际分工深化,加速了先进技术的转移传播,客观上发挥了合理的资源配置者的功能,有利于世界经济的发展。

但它又使世界经济竞争更加激烈,经济全球化趋势更为强劲。

3.世界贸易组织(P10)简称世贸组织,前身是1947年10月成立的关税及贸易总协定。

1995年1月1日正式开始运作,负责管理世界经济和贸易秩序,总部设在瑞士日内瓦。

世贸组织是一个独立于联合国之外具有法人地位的永久性国际组织,在调解成员国争端方面具有更高的权威性。

管理职能通过全体成员达成的一系列协定、协议和规则来实现,内容涵盖货物贸易、服务贸易以及知识产权贸易诸方面,是一个规则导向的国际经济组织,是多边贸易体制的组织基础和法律基础,也是当今世界经济体制的三大支柱之一。

4.世界银行(WBG)(P10)指国际复兴开发银行(IBRD)和国际开发协会(IDA)。

1945年12月成立,总部设在华盛顿。

它的任务开始是提供低息贷款、无息信贷和赠款,帮助重建二战中被破坏的国家。

今天它的主要任务是提供资金和技术援助,满足部分成员国经济发展对资金的需求;资助发展中国家改善基础设施和投资环境,实现开发计划和经济发展。

该机构对缓解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中资金短缺、减轻世界性贫困和提高民众生活水平方面发挥了独特的作用,但西方国家的影响在世界银行中占主导地位。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名词解释:世界经济:世界经济是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与国家集团所组成的相互联系、相互依赖共同运动的经济有机整体,也是在世界市场与国际分工的基础上形成的世界范围的生产力。

经济全球化:是指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自由流动和合理配制,逐渐消除各种壁垒和阻碍,从而使各国经济关联性和依存性日益增强的过程。

他是世界范围内生产力和国际分工向高级阶段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趋势。

时代主题:是指在一定历史阶段内时代的基本特征,世界基本矛盾的本质内容以及时代发展总趋势的集中体现。

霸权主义:是指大国或强国凭借军事力量,经济实力,使用暴力或非暴力手段,肆意干涉别国内政,任意宰割别国,操纵国际关系,从控制、支配或统治其他国家和地区直至全世界的政策和行为。

世界政治格局:是指国际舞台上充当主角的各种力量,在一定时期内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结构、规模和态势。

或者说它是指国际政治中若干中心力量,,包括主权国家、国家集团一国际组织等行为主体,基于自己的经济、政治、军事、科技等实力,在一定时期内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种相对稳定的,但又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全球性整体结构和表现形态。

万隆会议:1954年4月28日至5月2日,印度、印尼、锡兰(今斯里兰卡)、巴基斯坦5国总理在锡兰首都科伦坡举行会议,会议上提出了召开亚非会议的问题,1955年4月18日——24日,在印尼的万隆召开了亚非会议,又称“万隆会议”,参加的共有29个国家。

这是世界历史上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国家参加,而有亚非民族独立召开,讨论有关亚非国家人民的切身利益的大规模会议。

转型国家:指的是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发生了又社会主义到资本主义制度历史性剧变的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国家。

这些转型国家政治上从过去的认一党执政和党政融合为一体特征的传统政治模式向认多党制、三权分立和自由选举为特征的西方民主政治体制过渡转轨,在对外关系上也进行了全面深刻的政策调整。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复习资料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复习资料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一、名词解释世界经济格局:是指活跃于世界经济舞台上充当主角的国家和国际经济组织之间在一定历史时期内相互作用所形成的一种结构和态势。

布雷顿森林体系:1944.7.1 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的布雷顿森林举行有44国代表参加的联合国货币金融会议,内容是美元与黄金挂钩,实行固定汇率制度。

一:促进了国际贸易和世界经济的发展,二:促进了国际货币关系的相对稳定,三:缓和了国际收支危机,四:有助于生产和资本的国际化,五:促进各国国内经济发展巴黎统筹委员会:1949.11月在美国的提议下秘密成立的,因总部设在巴黎,有17个成员国,简称“巴统”是冷战的产物,宗旨是限制成员国向社会主义国家出口战略物资和高技术。

综合国力的概念:是指一个国家所拥有的全部实力和潜力及其在国际社会中所起的影响力等方面的综合能力。

雅尔塔体制:是指以美、苏、英为首的同盟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为了各自利益,就如何结束战争、处理战争遗留问题以及维护战后世界和平与安全等问题,在以德黑兰、雅尔塔会议和波茨坦会议为代表的一系列国际会议上所达成的谅解和协议。

戴高乐主义:是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末,法国总统戴高乐制定的法国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基本构想和指导原则.戴高乐主义就其本质而言可称为法兰西民族主义,它包括三方面思想:民族主义思想、集权主义思想和独立自主思想. 戴高乐主义以谋求法国在国际政治中的独立自主和世界大国地位为政治目标.新东方政策:联邦德国勃兰特政府推行的改善与苏联、东欧关系的外交政策。

是对联邦德国历来推行的哈尔斯坦主义的重大修正。

多边自主外交:1972年7月,田中内阁提出“多边自主外交”战略,具体内容是:以日美同盟为基轴,谋求与美国建立“富有成果的伙伴关系”;借助中国,抗衡苏联,加强同第三世界国家的经济联系国际秩序:指在一定世界格局基础上形成的国际行为规则和相应的保障机制,通常包括国际规则、国际协议、国际惯例和国家组织等。

万隆会议:又称“第一次亚非会议”,是1955年由印度、印尼、缅甸、巴基斯坦和锡兰(今斯里兰卡)五国发起召开,有18个亚洲国家和6个非洲国家,共29个发展中国家参加的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国家的国际会议。

《当代世界经的济与政治》重点名词解释

《当代世界经的济与政治》重点名词解释

第一章当代世界经济的发展变化与基本趋势答案一、名词解释:1.世界经济格局:是指一定历史时期内世界各国或国家集团的经济力量及其相互关系所形成的一种结构。

2.经济全球化:是指在不断发展的科技革命和生产国际化的推动下,各国经济相互依赖、相互渗透日益加深,阻碍生产要素在全球自由流动的各种比例正在不断削减这样一种历史过程。

3.跨国公司:是一种企业组织形式,是指在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控制有工厂、矿山、销售机构和其它资产,在一个决策体系下从事国际性生产和经营活动的企业。

它是世界经济中集投资、贸易、金融、服务等功能于一身的特殊主体。

4.世界经济的“不平衡” :既是指世界各国发展速度上的差距,又指各国发展水平、经济实力的差距。

二、思考题:1、战后世界经济格局是怎样演变的?战后世界经济的“极格局”的演变大体上经历了美国独霸世界经济领域的时期,世界经济向多极化方向发展时期,三大区域经济集团化的发展时期。

(1)美国称霸世界经济领域时期:从战后初期到20 世纪50 年代末60 年代初,是美国独霸世界经济领域的时期。

(2)20 世纪70 年代后世界经济向多极化方向发展20 世纪70 年代中期到80 年代中期,世界经济的多极化已明显地显现出来。

世界经济格局呈现出美、欧、苏、日彼此抗衡的状态。

(3)世界经济多极化的当今状况及其发展态势20 世纪80 年代后期以来,世界经济多极化趋势加速发展,同时又出现了新的变化。

2、怎样认识世界进入以科技为先导、以经济为中心的综合国力竞争的时期?在当今世界,新科技革命特别是信息技术不仅在发达国家,而且在许多发展中国家都得到极大的发展和运用;不仅在经济领域加速了信息化,而且在其他领域也加速了信息化,人类社会真正进入到信息化时代。

新科技革命不仅极大地提高劳动生产水平,改变了经济的发展方式和经济生活方式,而且极大地改变着人类的社会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它的影响无处不在。

20 世纪80 年代以来,在新科技革命的推动下,引发了世界范围的一场新军事变革,也使得以科技为先导、以经济为中心的综合国力的竞争更加激烈。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一、当代世界经济是指全世界范围内的各个国家和地区相互结成的一种现有关系又有矛盾的一经济体系。

其特点有:1、世界各国经济上的相互依赖,相互联系和相互斗争进一步发展。

2、改革和调整成为世界性浪潮。

3、科学技术对生产力的推动愈加显著。

除此之外,世界经济将来趋向于经济全球化。

二、经济全球化1、推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动因①经济体制障碍逐渐清除,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不断发展,开放的市场机制得到了世界多数国家的认同,各国政府对经济管制逐步放松。

国际贸易中的关税和非关税壁垒不断减少,“无疆界市场”正在形成。

②科学技术不断进步,随着科技进步和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大大缩小了经济活动的空间距离,消除了不同资本市场的时间差和地域差。

传统“原产地”和“消费者”之间的地理界限已失去意义,商品、服务、资金和信息的流通将比过去更加快捷,地球对经济逐渐成为现实。

③跨国公司快速发展,凭借其独有的资金优势、技术优势和管理优势,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设置生产基地和销售机构,建立国际商务信息网络,构建全球研究开发体系,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成为了经济全球化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在国际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实现“全球经济再平衡”是世界各国战胜危机,实现可持续和均衡增长的战略选择,但“全球经济再平衡”,不会是一个自动实现的过程,而将充满博弈与挑战。

世界经济发展长期的不平衡,造成更多的不安全因素。

经济全球化在为加强国际合作,促进共同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同时,也进一步加剧了南北差距,一些发展中国家内部矛盾不断加剧,削弱了其应对危机,抵御自然灾害,严重污染性疾病和跨国犯罪等威胁的能力,并导致难民和非法移民数量急剧增加,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既要警惕“全球经济再平衡”可能带来的挑战,也要利用其带来的机遇,积极推动自身经济战略调整,以增强发展中国家在国际分工体系中的主动权,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成就:A、经济实力有所提高;B、初步改变了过去畸形的国民经济的结构,工业发展比较迅速;C、经济自主性有所增强,许多发展中国家已经能够按照自己的民族意愿制定本国经济发展战略和政策,扶植民族工业,并对外国垄断公司进行监督和管理;D、出现了一批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 名词解释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 名词解释

1、联合国改革联合国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产物,是与雅尔塔体制紧密相连的,冷战期间联合国很难有所作为。

在新的形势下,联合国的能力和获得的资金与它所肩负的任务和不相称,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世纪之交,以美国为首的国家先后发动了科索沃战争和伊拉克战争,是联合国陷入空前严重的危机中,凸显了联合国改革的必要性和迫切性,联合国改革涉及安理会改革、维持和平行动改革、经社理事会改革、财政改革和人事机构改革等重大问题。

2、中欧关系自从1975年欧共体同中国建交以来,双方关系总体发展比较顺利,到20世纪70年代末,除梵蒂冈外的所有西欧国家都与中国建立了正式的外交关系。

90年代末以来,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政局稳定,市场不断开放,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和国际地位日益提高,中国在西欧各国对外关系中的地位得到提高,西欧国家认识到在世界多极化的发展中,中国式在联合国和其他国际事务中重要的伙伴,因此有必要从战略的高度,来发展对华关系。

欧中关系得到进一步改善和发展,欧中关系正处在一个互利共赢的历史最好时期。

这种相互借重日趋成熟的关系必将进一步增强各自在国际力量格局中的地位和分量。

然而由于欧中正在历史、文化传统、社会制度和价值观念的差异,西欧对华政策,具有明显的两面。

作为西方世界的主要力量,西欧一直没有放弃对中国推行西化战略,对中国采取既保持接触又保持压力的政策。

3、日本政治大国战后初期到20世纪50年代,日本政府由于国内政治经济防务的需要,采取“亲美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外交上依附于美国被称作政治侏儒。

随着日本国力的提高和国际形势的变化,日本表明了要做政治大国的强烈愿望,并从政治、经济、军事、外交诸方面为成为政治大国创造条件:1从被动外交走向主动外交(a新日美安全条约的签订,和与美对等条约的签订b积极开展经济外交,增强日本的独立性和自立性c推行多边自立外交,开创日本外交新格局);2政治大国外交(a政治大国目标,就是提高日本在国际上的政治外交地位b向政治大国目标迈进的具体措施)具体措施:政治上提出,战后政治总决算;经济上和科技上,努力保持国际领先地位,以增强对国际事务的支配能力;军事上,开始大力扩充军事力量;外交上,从政治大国目标出发,构筑日本对外关系,树立形象。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

一、名词解释1、世界经济: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

它是世界各国和地区在经济相互联系中所形成的一定的国际生产关系的统一体。

2、跨国公司:是指在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同时进行经营活动的公司企业,它包括母公司及其在国外设立的分公司,是世界经济舞台上集投资、贸易、金融、服务等经济功能于一身的特殊主体。

3、世界贸易:是世界经济活动中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也是世界经济运行状况的一大标志,它是指国际间商品、劳务、技术、管理及其他知识所有权方面的交换关系的总和,由世界各国的对外贸易构成。

4、经济全球化:是指在不断发展的科技革命和生产国际化的推动下,各国经济相互依赖、相互渗透日益加深,连成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有机整体,所有国家、地区和国家集团的所有经济部门和经济环节都成为这个整体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5、世界政治格局:就是国际政治舞台上各种力量(主要是主权国家和国家集团)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在一定历史时期形成的一种结构,它是一定历史时期内国际关系的比较集中而概括的表现形式。

6、霸权主义:是指少数大国或强国通过各种手段,对其他国家进行干涉和控制,谋求对某一地区、某一领域甚至整个世界衽统治的政策和行为。

7、强权政治:是指少数大国或强国,凭借强大的实力,持强凌弱、以大欺小、以富压贫的政策与行为。

8、一国两制:它是指一个统一的国家内,实行两种不同的社会制度,即在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在台湾、香港、澳门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9、世界主题:是具有全局性、战略性的问题,尽管这些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但是,它的提出表明当代国际矛盾的内容、重点和解决矛盾的途径正在发生变化。

10、国际秩序:是与国际无政府状态的混乱相对的,它是指追求国家社会或国际社会的基本或主要目标的行为格局。

11、区域集团:是指地理位置相邻近的国家(或地区)之间,在经济联系愈益密切的基础上,为了促使商品、资本、技术、劳动力、信息等在一定区域内更加自由的流动和有效配置,相互之间采取比对区域外国家更为优惠、开放、自由的政策,并在机制上结成联合体以至国家集团。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名词解释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名词解释

世界政治:国际社会行为主体在政治领域中相互关系的总和。

它包括世界范围内的战争、和平、强权、民主、合作和对话等政治现象。

格局:各种力量对比与组合的结构(态势)世界政治格局:就是国际舞台上各种力量(主要是主权国家、国家集团)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在一定历史时期形成的一种结构。

它是一定历史时期内国际关系比较集中而概括的表现形式。

所谓雅尔塔体系(或称雅尔塔体制),就是美、苏、英三大国首脑主要通过1943年德黑兰会议,1945年雅尔塔会议、菠茨坦会议所确定的战后世界秩序和政治格局的基本蓝图,其实质是大国划分势力范围。

战后两极格局基本是在雅尔塔体系的基础上形成的。

杜鲁门主义:1947年3月12日,杜鲁门向国会提出咨文,公开攻击苏联是极权国家、是美国的主要敌人,宣称美国要遏制苏联的扩张,同苏联展开全面对抗。

后来人们把这一政策称作杜鲁门主义。

它的提出标志着冷战的正式开始。

马歇尔计划:1947年6月5日,美国国务卿马歇尔在哈佛大学发表演说,提出欧洲复兴计划,即马歇尔计划。

北约的建立:1949年4月4日,美、加、英、法、比、荷、卢、丹、挪、冰、葡、意12国在华盛顿签订《北大西洋公约》。

8月24日,公约正式生效。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简称北约),是一个打着集体防御和维护北大西洋区域安全与和平的旗号,实际上旨在遏制苏联的军事集团。

它的成立加剧了欧洲乃至全球的冷战局面第四点计划:1949年1月,杜鲁门在其第二任总统就职演说中,提出美国外交方面的四点行动计划。

其中第四点内容是利用技术和资本输出对不发达国家进行经济和政治渗透。

这就是所谓的第四点计划。

其实质是利用援助的方式来控制不发达国家,是一种新的殖民主义政策。

苏、波、捷、匈、保、罗、阿和民主德国于1955年5月14日签订《华沙条约》,正式结成政治军事同盟,即华沙条约组织,两德分裂。

华约组织的成立标志着社会主义阵营的成立。

“极”主要是指全球或地区中具有广泛而强大的吸引力、影响力、作用力和协调功能的中心,即重要国际关系行为主体。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

【名词解释】1.经济格局:是指活跃于世界经济舞台上充当主角的国家和国际经济组织之间在一定历史时期内相互作用形成的一种结构和态势.2.布雷顿森林体系:1944年7月,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的布雷顿森林召开由44饿国家参加的联合国国际货币金融会议,通过了以怀特计划为基础的《联合国家货币金融会议的最后决议书》以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协定》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协定》两个附件,总称为布雷顿森林体系。

3.关贸总协定:是一个政府间缔结的有关关税和贸易规则的多边国际协定,简称关贸总协定。

它的宗旨是通过削减关税和其他贸易壁垒,削除国际贸易中的差别待遇,促进国际贸易自由化,以充分利用世界资源,扩大商品的生产与流通4.马歇尔计划:又叫欧洲复兴计划,是二战后美国对呗战争破坏的西欧各国进行经济援助、协助重建的计划,对欧洲国家的发展和世界政治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

5.巴黎统筹委员会:6.最惠国待遇7.普惠制8.知识经济:是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基础之上的一种经济。

在资源配置上以智力资源和无形资产为第一要素,在产业结构中以信息技术和高技术产业为主,在消费中以高技术产品和通过信息产生的知识为主9.综合国力:是指一个国家所拥有的全部实力和潜力及其在国际社会中所起的影响力等方面的综合能力.其基本要素包括地理条件,资源条件,经济实力,人口,科技,军事实力,国民凝聚力,外交力,政治制度,政府素质,国家意志等因素,其中科技是先导经济是中心10.两个平行世界理论(???)11.国际政治格局(概念):是指在世界政治舞台上充当主角的国家和国际组织在一定时期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并根据一定规则所形成的结构和态势,政治格局是世界政治形势的最基本特征,借此可以从宏观和整体上把握世界政治形势的现状及其演变的基本脉搏。

12.雅尔塔体系:是指以美,苏,英为首的同盟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为了各自利益,就如何结束战争,处理战争遗留问题以及维护战后世界和平与安全等问题,在以德黑兰,雅尔塔会议和波茨坦会议为代表的一系列国际会议上所达成的谅解和协议。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 名词解释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 名词解释

1、世界政治格局2、国际秩序3、强权政治4、不结盟运动5、和平共处五项原则6、雅尔塔体制7、经济全球化8、超越遏制战略9、戴高乐主义10、霸权主义11、南北关系12、“三个世界划分”的战略思想13、经济互助委员会14、知识经济15、北大西洋公约组织16、双头鹰外交17、尼克松主义18、旧金山体制19、亚非会议又称“万隆会议”20、不结盟运动21、七十七国集团22、布拉格之春23、新经济政策24、苏联模式25、“休克疗法”26、“一边倒”战略27、“两个拳头打人”28、“两个中间地带”的战略思想29、亚洲四小龙30、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行为体31、国家32、国家利益33、生存利益34、综合国力35、世界经济36、布雷顿森林协定37、关贸总协定38、布雷顿森林体制39、马歇尔计划40、军事安全网41、经济安全网42、欧盟43、北美自由贸易区44、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45、东南亚国家联盟46、经济全球化47、一体化48、区域集团化49、新经济50、跨国公司51、可持续发展52、冷战53、传统安全威胁因素54、非传统安全威胁因素55、恐怖主义56、新干涉主义57、“参与和扩展”战略58、霸权主义59、和平演变60、东欧国家的经济转轨61、欧洲煤钢共同体条约62、马约63、1955年体制64、行政导向型市场经济65、《日美安全保障条约》66、新《日美安全条约》67、新经济体制68、8.19事件69、十月事件70、《独联体宪章》71、第三世界72、国际组织73、国际联盟74、联合国75、世界银行76、世贸组织77、区域性国际组织78、八国集团1、世界政治格局就是国际政治舞台上各种力量(主要是主权国家和国家集团)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在一定历史时期形成的一种结构,它是一定历史时期内国际关系的比较集中而概括的表现形式。

所谓格局,就是各种力量对比与组合的结构。

2、国际秩序:是指在一定世界格局基础上形成的国际行为规则和相应的保障机制,通常包括国际政治秩序、国际经济秩序、国际规则、国际会议、国际惯例和国际组织等。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易考名词解释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易考名词解释

1世界经济不同发展水平国家与国家集团所组成的相互联系、相互依赖、共同运动的经济有机整体。

在世界市场与国际分工的基础上形成的世界范围的生产力、生产关系及与其相适应的国际交换关系的总和。

世界经济是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而逐步形成与发展起来的。

2世界经济格局是指活跃于世界经济领域并充当主角的国家及国际经济组织之间,在一定历史时期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种相对稳定的经济力量对比结构态势。

其核心内容是:大国或国家集团之间经济力量的对比关系以及支配世界经济权利的分配状况。

3经济全球化:在不断发展的科技革命和生产国际化的推动下,各国经济突破国界,相互依赖、渗透、实行合作与调节。

各国的生产、流通、分配领域紧密联系,形成一个有机整体。

所有国家、地区和国家集团的所有经济部门和经济环节都成为世界经济整体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经济全球化是生产力和国际分工高度发展的产物,它是经济生活国际化的一个新阶段。

4区域集团化:是伴随着经济全球化而出现的。

是指地理位置相邻近的若干国家或地区之间,为了促使商品、资本、技术、劳动力、信息等在一定区域内更加自由的流动和有效配置,相互之间采取比对区域外国家更为优惠、开放、自由的政策,并在机制上结成联合体以至国家集团。

5综合国力:是指一个国家所拥有的全部的物质力和精神力以及其对国家社会影响力的合力。

具体说是指政治力、经济力、科技力、文化力、外交力、资源力等要素的综合,其中经济力是核心,科技力是主导。

6第四点计划:美国总统杜鲁门就职演说中的“技术援助落后地区计划”,给亚非拉地区不发达国家提供技术援助和投资,从而使其受到美国的控制,扩大了美国的势力范围。

它的实质是通过援助的形式来控制这些国家。

它是“杜鲁门主义”的发展、“马歇尔计划”的补充,是一种新的殖民主义政策。

7布雷顿森林体系: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是指战后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

关税总协定作为1944年布雷顿森林会议的补充,连同布雷顿森林会议通过的各项协定,统称为“布雷顿森林体系”,即以外汇自由化、资本自由化和贸易自由化为主要内容的多边经济制度。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考点概括(1)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考点概括(1)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绪论一、部分概念1.世界政治:是指国际社会中各行为主体为了自身权益的需要实施外向政策的活动及相互作用形成的政治关系的总和2.国际行为主体:它是指能够独立参与国际事务,独立行使国际权利,并能承担国际责任与义务的实体。

国际行为主体分为主权国家和国际组织两大类3.主权国家:国家是具有固定的领土、一定的居民、一定的政权组织形式和主权的政治单位二、影响国际政治关系的基本因素1.国家利益,是影响国际行为的根本因素,国家利益是国家对外行为的最基本动因2.国家实力:指一个国家所拥有的生存和发展的内部力量以及对外部世界发挥影响的能力的总和。

软实力(政治、外交、文化)×硬实力(经济、军事、力量)3.国家战略:各国战略特别是大国的国际战略的确立和实施会对世界政治产生最直接最重要的影响4.国际事件:各类战争、突发事件以及为此而召开的国际会议进而达成的协议和条约往往成为世界政治发展的转折点国家利益是根本国家实力为基础大国战略起主导重大事件促转折一、当代世界政治一、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雅尔塔体制的建立与两极格局的形成国际力量的分化与改组世界政治格局开始从两极向多极化方向发展两极格局的终结,世界进入格局转化的新时期(一)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形成1.定义:世界政治格局,就是指国际政治舞台上各种力量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在一定历史时期形成的一种相对稳定的结构和状态。

2.特点1)格局形成的基础是一定时期的世界主要矛盾2)世界格局是由大国主导的3)世界格局是一种相对稳定的结构和状态(雅尔塔体制:奠定了两极格局的基础)3.以美国为代表的资本主义阵营政治上(1)八千字电报(2)铁幕演说,和平的中流砥柱演说(3)杜鲁门主义的实质:遏制共产主义,干涉别国内政,加紧控制其他国家的纲领和政策经济上:实施“马歇尔计划”,提出“第四点计划”军事上:北约4.以苏联为代表的社会主义阵营政治上:工人党发展为经互会经济上:“莫洛托夫计划”军事上:华约(二)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化1.对抗中出现一定缓和,局部的危机、热战与和平解决争端相互交错2.社会主义阵营分裂3.资本主义阵营分化4.第三世界崛起(三)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两极格局的松动与瓦解1.美苏争夺世界霸权2.多种力量快速发展3.两极格局瓦解戴高乐主义:1958-1969年戴高乐执政期间,执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反对美国对欧洲事务的控制和干涉,被称为“戴高乐主义”,其实质是民族主义,即捍卫国家主权,维护民族独立,恢复法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大国地位。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

名词解释:世界政治格局:就是国际政治舞台上各种力量(主要是主权国家和国家集团)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在一定历史时期形成的结构,它是一定历史时期内国际关系的比较集中而概括的表现形式。

区域经济集团化:某个国家和地区之间通过一套机构在经济方面打破国界实行一定程度的合作与调节,使该地区的国家在生产、流通、分配等领域想立体化的方面发展。

从而实现彼此间资源的优化配置,经济上互利互补,增强国际竞争力。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是一个打着集团防御和维护北大西洋区域安全与和平的旗号,实际上旨在遏制苏联的军事集团,1949年4月4日,美国、加拿大、英国、法国、德国、比利时、荷兰、卢森堡、丹麦、挪威、冰岛、葡萄牙、意大利共12国在华盛顿签订《北大西洋公约》,8月24日正式宣布生效。

进口替代战略:是指一国采取各种措施,限制某些外国工业品进口,促进中国有关工业品的生产,逐渐在中国市场上以本国产品替代进口品,为本国工业发展创造有利条件,实现工业化。

又称进口替代工业化政策,是内向型经济发展战略的产物。

出口导向战略:也称出口替代战略。

是指国家采取种种措施促进面向出口的工业部门的发展,以非传统的出日产品来代替传统的初级产品的出口,扩大对外贸易,使出口产品多样化,以推动工业和整个经济的发展。

可持续发展战略:是指既满足与现代人需求与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求的能力。

换句话说就是说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

戴高乐主义:就其本质而言可称为法兰西民族主义,它包括三方面思想:民族主义思想,集权主义思想和独立自主思想。

戴高乐主义以来法国在国际经济中的独立自主和世界大国地位为政治**新东方政策:放弃主张东西方对立的哈尔斯坦主义,在加强与西方合作的基础上达成和东方的谅解,承认战后欧洲的边界现状,改善与苏联东欧的关系,正视存在两个德国的现实,力图实现两个德国关系正常化,并表示希望以和平关系实现两个德国的统一。

杜鲁门主义:1947年3月12日,杜鲁门总统在致国会的关于援助希腊和土耳其的咨文中,提出了以“遏制共产主义”作为国家政治意识形态和对外政策指导思想,这个咨文被称为杜鲁门主义。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名词解释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世界经济格局指活跃于世界经济舞台充当主角的国家和国际组织之间在一定历史时期内,相互作用形成的一种经济结构与态势。

不同的世界经济格局是由于各经济大国之间的相对经济实力、相互关系以及它们对世界市场占有情况的变化而形成的。

2,世界贸易组织世界贸易组织成立于1995年1月1日。

它的前身是关税及贸易总协定,简称关贸总协定,是一个关于关税和贸易准则的多边国际协定。

(1948年1月1日协定正式生效)关贸总协定的宗旨是:通过实施普遍的最惠国待遇,削减乃至取消关税和其他贸易壁垒,促进自由贸易,以便充分利用各国资源,扩大商品的生产和交换,从而促进世界经济的发展和广泛就业,以及提高生活水平。

为实现此宗旨,各缔约国须接受以下基本原则:第一,最惠国待遇原则。

第二,无歧视待遇原则。

第三,关税减让原则。

第四,取消数量限制原则。

第五,透明度原则。

第六,互惠即对等原则。

1995年1月1日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标志着统一的世界贸易组织与规则的诞生。

3,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是各国政府间国际货币金融组织,1945年12月成立。

1947年11月成为联合国专门机构,在经营上实行独立运作。

它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货币体系的核心。

宗旨是:第一,在国际货币问题上进行磋商与合作,促进国际金融的发展。

第二,促进国际贸易的均衡发展。

第三,促进各国汇率的稳定。

第四,为经常性交易建立一个多边支付和汇兑制度。

第五,为会员国融通资金。

第六,争取减轻各成员国国际收支的不平衡。

4,经济互助委员会1949年1月,为了对付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经济封锁和禁运,苏东六国在莫斯科举行会议,成立了经济合作机构――经济互助委员会(简称经互会),经互会是社会主义经济体系的重要表现形式。

经互会的成立,把社会主义国家从经济上紧密联系起来,成为社会主义国家抗衡帝国主义国家经济封锁的重要阵地,标志着社会主义经济体系的诞生。

5.世界政治世界政治是指国际关系行为主体在政治领域中相互关系的总和,包括世界范围内战争、和平、强权、民主等政治现象。

世界经济、政治概念解释和辨析

世界经济、政治概念解释和辨析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一、概念解释1.世界经济(1)形成:世界经济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

世界经济的形成与发展是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出现和发展紧密相连的。

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出现之前,自然经济占据统治地位,虽然有一定程度的国际经济交往,但只是偶然的、个别的、局部的现象,不能形成真正的世界经济。

第一次工业革命后,工业生产大幅增长,铁路、轮船等交通运输业迅速发展,从而扩大了国际商品流通,社会分工也日益超越了一国的范围,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获得了世界范围内的胜利。

生产力的懵懂和世界市场的扩大,把各种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国家和地区卷入了资本主义国际分工的范围,这就初步形成了各国之间相互依赖的经济联系。

第二次工业革命使工业结构发生变化,重工业比重急剧增加。

与此同时,生产更加集中,股份公司和联合企业不断涌现,出现了垄断销售市场、原料产地和投资场所的组织,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垄断取代自由竞争,并成为经济生活的主要现象。

进入垄断资本主义后,在工业垄断和银行垄断融合基础上形成了金融资本实现了对各个经济部门的控制。

金融资本不仅扩大了商品输出,而且开始大量输出资本。

各国的垄断集团为了追求高额利润,不但从经济上分割世界,而且从领土上将世界瓜分完毕,建立起帝国主义殖民体系。

20世纪初,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的意味着世界经济的最终形成。

(2)组织构成:它是世界各国和地区在经济相互联系中所形成的一定的国际生产关系的统一体。

包括世界市场、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国际投资和国际经济协调等。

当代世界经济基本包括三类国家经济:发达国家经济、发展中国家经济和社会主义经济。

世界经济的行为主体主要有主权国家和非国家行为主体两大类,其中非国家行为主体又可分为国际经济组织(包括世界经济组织和区域性经济组织)和跨国公司。

2.世界政治世界政治有广义和狭义概念之分。

所谓广义概念,是指世界政治的内涵、外延等于国际关系,即世界政治就是国际关系,国际关系最普遍的意义是独立国家的政府之间的事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行为体:指能够独立地参与当代世界经济政治事务,具有影响世界经济政治能力的经济政治实体。

国家:是最基本、最活跃、最普遍的世界经济政治行为体,其活动遍及国际社会的一切领域和一切过程,并发挥着基础性的作用。

国家利益:指满足国家生存与发展所需的一切物质和精神条件。

生存利益:即国家的安全利益,是指满足国家生存所需的一切物质和精神条件,包括国家领土完整不受破坏,主权独立不受损害,民族文化、社会制度和生活方式得以保存,人民生存不受威胁等等。

世界经济:指世界经济行为体超越国界进行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活动的总和,是世界各国的经济在相互联系中形成的全球范围内的有机总体。

布雷顿森林协定:1944年7月,在美国的新罕布什尔州布雷布雷顿森林召开了有44国参加的“联合国家国际贷币金融会议”,会议通过了“布雷顿森林协定”。

其主要内容是美元和黄金直接挂钩,使美元成为了主要的国际储备贷币,可替代黄金作为国际支付手段,从而确立了美元在战后世界贷币金融领域中的中心地位,为美国进行对外经济扩张,控制西欧等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提供了有利条件。

关贸总协定:1947年,美国推动23国签署了《关税及贸易总协定》,其主要目的是使各国努力达成互惠互利协议,大幅度削减关税及其他贸易障碍和取消国际贸易中的歧视待遇。

其性质是一个多边性的国际贸易协定。

它一直起着一个国际经济组织的作用,对推动国际贸易和世界经济的发展也起了一定作用。

布雷顿森林体制:关贸总协定作为布雷顿森林会议的补充,连同布雷顿森林会议通过的各项协定,统称为布雷顿森林体制。

马歇尔计划:美国对西欧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扶植政策。

1947年6月5日,美国国务卿马歇尔在哈佛大学发表了援欧演说,提出了“复兴欧洲计划”,后被人们称为“马歇尔计划”。

军事安全网:指建立美国和西方国家之间多边或双边的共同军事安全条约体系,美国向西欧国家和日本提供“核保护伞”。

经济安全网:指美国向西方国家提供稳定的美元和自由汇兑制度,提供开放的市场和贸易制度,以及提供廉价的石油稳定供应制度。

欧盟:即欧洲联盟(EU)。

它是目前最为完备、最有成效的区域化集团。

1993年1月1日,欧洲统一大市场正式启动,实施商品、劳务、人员和资本“四大自由流通”,成为经济集团化的最高层次。

1995年1月1日欧盟扩大到15国,对外贸易总额占全球贸易总额的48%,是美国的2.4倍,日本的4.3倍。

1995年12月,欧盟马德里首脑会议决定,欧盟从1999年起实行单一市场,即“欧元”(Euro),并制定了实施的具体时间表。

1999年1月1日欧元如期启动。

2004年至今欧盟成员扩大至25国,这必将对世界经济和国际关系产生深刻影响。

北美自由贸易区:是由美国、加拿大、墨西哥三国组成的统一大市场。

1992年10月,三国首脑签署了北美自由贸易协定,该协定经三国国会批准扣已于1994年1月1日起正式生效。

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由澳大利亚提议,1989年11月,在堪培拉举行了首次亚太经济合作部长会议,亚太地区有组织的经济合作正式起步。

1993年6月,亚太各国正式启用“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的名称,并开始每年举行一次非正式首脑会晤。

该组织通过共同参与、自主、自愿、协调一致和承诺机制来推动成员国的合作。

但它的多样性也有负面影响。

东南亚国家联盟:由1995年1月1日正式启动的南方共同市场和扩大为10个成员国组成。

该联盟作为发展中国家的经济集团,近年表现活跃,地位有所上升。

经济全球化:指贸易、投资、金融、生产等活动的全球化,即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最佳配置。

一体化: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领域出现的一种重要现象,它是指世界各国由国别差异所带来的制度障碍逐步被消除的过程,表现在经济领域,是指为适应经济全球化而产生的国家间的经济联系,它依据各国间的协定而建立,以集团的形式而存在,并拥有一套超国家的机构。

区域集团化:地理上接近、经济水平、经济体制、经济政策趋同的国家在平等的基础上通过协定,制定共同的行为准则,甚至部分让渡国家的经济主权,建立超国家的机构,实现经济上的联合。

跨国公司:指在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同时进行生产经营活动的公司企业,一般由母公司及其在国外设立的分公司组成,是世界经济舞台上集投资、贸易、金融、服务等各种经济功能于一身的特殊主体。

可持续发展:即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子孙后代满足其自身需要的能力。

它强调保持经济的适度增长,认为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互联系,不可分割,应将环保作为经济发展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越是要经济高速增长,越要加强环境保护,以获得长期持续的发展能力。

雅尔塔体制:指1943年11月、1945年2月和1945年7月,美国、苏联、英国三国首脑先后在伊朗首都德黑兰、苏联雅尔塔、德国波茨坦等举行的国际会议上,达成的关于彻底击败法西斯国家,安排战后世界秩序以及划分三大国在战后世界中权力的谅解、协议、协定的总称。

雅尔塔体制的实质是美、苏、英依据实力划分势力范围,对世界秩序重新作出安排。

冷战:相对热战而言,是指除直接武装进攻以外的一切敌对政策和行为,诸多经济上的封锁与制裁,政治上的对抗,军事上的遏制等。

传统安全威胁因素:主要是指国家面临的军事威胁及威胁国际安全的政治、军事因素,如军备竞赛、军事威慑,战争,民族、宗教矛盾和冲突,边界领土纠纷等。

非传统安全威胁因素:是指除军事、政治和外交冲突以外的其他对主权国家及人类整体生存与发展构成威胁的因素,包括经济安全、金融安全、信息安全、恐怖主义、走私贩毒、武器扩散、海盗、洗钱等等。

恐怖主义:指为了达到某种政治或社会目的,通过制造恐怖气氛来引起社会注意,以威胁有关政府或社会,无论弱者或者强者都可以采用的,针对非战斗目标特别是无辜平民的各种形式的违法或者刑事犯罪性质的暴力破坏行为。

新干涉主义:冷战后,美国等西方国家继续推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提出了“新干涉主义”,变本加厉地打着人权的旗号干涉主权国家的内政,甚至不惜使用武力。

“参与和扩展”战略:苏联解体、冷战结束后,美国克林顿政府提出了冷战后美国的第一个全球战略。

其目标和核心内容是:以振兴美国经济,军事力量和扩展民主为支柱,实现美国的世界领导地位,将21世纪建设成为美国的世纪。

霸权主义:指大国或强国凭借军事实力,按照本国意志,对他国内政进行干涉、控制,侵犯他国领土,统治他国的一种政策。

强权政治:就是以强凌弱,以追求控制、统治、支配他国为目的,以侵略、干涉、威胁、制裁为主要手段,奉行“强权即公理”的哲学,处处插手他国内政。

国际秩序:指处理世界经济政治行为体之间相互关系的准则、规章和相互作用机制的总和。

新经济:20世纪80年代以后,为了在竞争激烈的国际经济中巩固其主导地位,美国掀起了一场以高新技术为中心、以信息通讯为先导的新技术革命。

在这场技术革命中迅速发展起来的,将信息通讯技术、互联网和计算机软件结合起来的经济被称为“新经济”,其核心是信息产业。

“新经济”的发展,使美国在全球经济中继续占据主导地位。

和平演变:指西方国家通过宣传资产阶级的思想意识和生活方式,对社会主义国家进行经济、文化渗透,促进社会主义国家内部“和平演变”。

“和平演变”战略是美国集团在武力消灭社会主义受挫后,改用和平手段推翻共产党、颠覆社会主义的战略。

东欧国家的经济转轨:指东欧国家从公有制为基础的计划经济体制向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

欧洲煤钢共同体条约:1950年5月9日,法国外长舒曼提出了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计划,主张以法国和联邦德国的煤钢工业为基础,联合其他的西欧国家的煤钢企业,建立一个超国家的行业联合体,对煤钢进行了统一管理,此设想被称为“舒曼计划”。

据此,1951年4月18日,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比利时、荷兰、卢森堡六国在巴黎签署了《欧洲煤钢共同体条约》,1952年7月25日条约正式生效。

它使欧洲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了民族国家通过把部分权力委托给某一超国家机构来开展国家间合作的范例;使法德关系的改善出现转机,标志着作为西欧联合先决条件的法德和解的开始。

马约:是《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的简称。

1991年12月9日、10日,第46届欧共体首脑会议在荷兰的马斯特里赫城进行,会议通过并草签了《欧洲经济与货币联盟条约》和《欧洲政治联盟条约》,统称《欧洲联盟条约》,又称《马约》。

1992年2月与会各国正式签字仪式,1993年11月1日《马约》正式生效,标志着欧共体的发展进入了欧洲联盟的新阶段。

其主要内容是:确定了加紧实现经济货币联盟的目标和步骤;在政治一体化方面基本确定了政治联盟的目标和内容;确定加强司法和内政方面合作。

《马约》表明西欧一体化正经历着质的飞跃,堪称欧洲一体化进程中的一个里程碑。

行政导向型市场经济:指日本经济模式,主要是政府干预经济,一方面,维护和鼓励企业之间竞争与合作,另一方面,采取行政手段对企业进行保护和扶植,如对重点产业在税收、信贷、政府采购、津贴、资源分配、贸易保护方面给予优惠待遇。

《日美安全保障条约》:1951年,日美两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条约规定美军可以无限期地留驻日本,并且可以出兵镇压日本的“内乱”,日本实际上仍处于被美国半占领的状态。

新《日美安全条约》:即1960年1月,日美签订的《日美共同合作和安全条约》。

该条约删去了1951年签订的《日美安全保障条约》中美军可以镇压日本“内乱”等不平等条款。

新条约使日本政府基本上恢复了对国家的统治权,日本获得真正的独立。

新经济体制:1964—1982年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把经济放在首位,先后三次进行完善经济体制的工作,包括:(1)重新改地方管理为中央部门管理,但给企业更大的自主权;(2)在经济改革中注意运用经济杠杆的调节作用和加强企业的经济核算;(3)建立包括生产、科技在内的联合公司等。

此被称为“新经济体制”改革。

8.19事件:戈尔巴乔夫改革使苏联面临着日益严重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民族危机,传统派再度向戈尔巴乔夫发难。

1991年8月19日,当时的副总统亚纳耶夫发表声明说,鉴于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由于健康原因已不能履行职务,根据宪法,即日起由他本人行使总统职权。

他同时宣布,成立由他等八人组成的苏联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

苏联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发表《告苏联人民书》,呼吁公民支持该委员会力图使国家摆脱危机的努力。

这就是“8.19”事件。

十月事件:1991年12月俄罗斯独立后,总统和议会之间围绕建立总统制国家还是议会制国家以及私有化等问题展开了激烈的斗争,流血事件时有发生,形势非常严峻。

总理叶利钦于1993年10月动用武力打议会所在——白宫,死伤数百人,逮捕了以议长哈斯布拉托夫和副总统鲁茨科伊为首的反对派人士,解散了各级苏维埃,禁止反对派政党和组织的活动,将权力集中在自己的手里,结束了“双重政权”并存的局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