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当代大学生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分离现象的分析
从听思想品德课优质课谈学生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的脱节
从听思想品德课优质课谈学生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的脱节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道德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然而,目前教育中存在着一种现象,即学生在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上出现明显的脱节。
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种现象的发生?本文将从听思想品德课优质课的角度探讨学生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脱节的问题。
一、现代社会背景下的道德教育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多元化特点,给道德教育带来了新的挑战。
传统的道德规范已经无法满足现代社会的多样性需求,因此需要更加科学和实用的道德教育方法。
听思想品德课提供了这样的机会,通过丰富的教学资源和实践活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提高道德认知水平。
二、优质课在道德教育中的作用优质课是指教学内容与学生需求紧密结合,教师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活动,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形式。
在道德教育中,优质课可以通过以下方面发挥作用。
1.启发学生思考。
优质课可以引发学生对道德问题的思考和讨论,提高他们的道德意识和道德思维能力。
2.提供道德知识和信息。
优质课可以为学生提供准确和全面的道德知识,让他们对各种道德问题有更为深入的了解。
3.培养道德情感和情操。
优质课通过情感教育,培养学生的善良、正直、宽容等道德情感和情操。
4.激发学生的道德行为。
优质课可以通过情境模拟、角色扮演等方式,激发学生的道德行为,帮助他们将所学道德知识转化为实际行动。
三、学生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的脱节原因然而,尽管思想品德课优质课在道德教育中可以起到积极的作用,但仍然存在学生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脱节的情况。
其中,以下几个方面可能是导致脱节现象的主要原因。
1.教师教学方式的单一。
一些教师在思想品德课上只是简单地灌输道德知识,忽视了学生的实际需求和情感体验,导致学生只是知道道理,但不能真正践行。
2.家庭教育和社会环境的影响。
学生在家庭和社会中接受的道德教育可能与学校的道德教育存在冲突,导致学生存在两种不同的道德标准,从而出现道德行为的脱节。
大学生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脱节的对策研究
大学生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脱节的对策研究摘要道德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它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促进人的自我完善,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动力,也是影响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一种重要的精神力量。
作为当代的大学生,是祖国未来的支柱,更应该时刻坚守道德行为规范。
但是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大学生的道德素质一度下滑,中华民族的道德传承出现了危机。
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是我们每个人的职责,这样才能促进我们的健康成长,才能是民族的精神更加灿烂。
关键词道德认知;行为脱节;坚守;进步1、道德认知1.1道德的含义及道德认知的含义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与规范。
道德往往代表着社会的正面价值取向,起判断行为正当与否的作用。
道德由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所决定,并为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服务。
人类的道德观念是受到后天一定的生产关系和社会舆论的影响而逐渐形成的。
不同的时代,不同的阶级往往具有不同的道德观念。
不同的文化中,所重视的道德元素及其优先性、所持的道德标准也常常有所差异。
道德认知道德认知即对现实道德关系和道德规范的认识,包括道德印象的获得、道德概念的形成和道德思维能力的发展等。
1.2道德的重要性道德对大学生的重要性在当今这个物质富裕的社会里,正确的道德尤为重要。
尤其是大学生人群,有良好的道德素质不仅是大学生立身做人的内在要求,可以促进大学生脚踏实地的套高自身的道德素质。
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个时期的大学生的生理与心理有了较快的发展,总体来说,大学生的社会阅历与社会经验还不是很丰富和成熟,思想也不够深刻。
所以学习思想道德可以不断完善人格,不断提高思想道德境界,对于提高大学生的政治理论素质和思想认识水平,帮助大学生分辨是非有着尤其重要的意义。
加强大学生道德素质,甚至对整个国家和社会有不可估量的影响和意义。
如今,大学生的就业也涉及到个人的道德素质问题,各大企业招聘用人已经把个人的道德素质放在首位。
大学生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分离现象解析
要求和道德评 价方 面采 用双重标准 .比如一些学生痛恨社会 上 的一些行贿受贿现象 , 但 当涉及个人利益时 , 却急于拉关 系
走后 门 . 一方面 愤世嫉俗 , 另一方面逢迎 世俗 , 知行 脱节使部 分学生成 了“ 两面人” 。在诚信方 面, 大学生的举动也是十分令
人担忧 .主要体现在大学生不能按期返还 助学 贷款 的经 济诚 信方 面的缺失 、考试作 弊的学业诚信 方面的缺失 和就业 双向 选择时与多家用人单位同时签约的就业诚 信方面的缺失 。这 些都显示 出大学生诚信意识 的危机 。给社会造 成了对 当代 大 学 生诚信度普遍下降的不 良印象 ,从侧 面反 映了大 学生又一 “ 知行分离 ” 的道德现象 , 进而影响了和谐人格的健康发展 。 2 . 大学 生“ 知行分 离” 现象 的成 因 2 . 1 社 会主 义市场经 济构建对 大学生 “ 知行统 一” 所带 来
的 负 面 影 响 在 市 场 经 济 的条 件 下 , 大 学 生 的 道 德 选 择 趋 向 于 市 场 需
卷. 其 中得 出这样 的数据结 果 . 9 0 . 7 3 %的学生认 为道 德修养
会 直 接或 间 接地 影 响个人 的 最终 成就 。 7 9 . 7 4 % 的学 生 认 为
1 . 道 德 认 知与 道德 行 为 的脱 节导 致 大学 生 的“ 知 行 分 离” 现 象 重 庆 邮 电大 学 做 了 一 份 关 于 大 学 生 道 德 现 状 的 调 查 问
地 主等赌博行 为 , 虽从 小就诵读 “ 粒粒 皆辛苦 ” 却仍在食 堂里
的随意抛洒饭菜 。 使用“ 善解人衣” 、 “ 梅川酷子 ” 等庸俗 网名 , 发
大学生应该 具备“ 大公 无私 ” 、 “ 公大 于私” 及“ 公私兼顾 ” 的思 想, 8 0 . 2 %的学生 认为人 应该具 备 “ 真诚” “ 善 良” “ 正直” “ 高 尚” 的品德等 。选项 的结果说 明大学生在道 德行为判断上符 合正 常价 值判断 标准 的比例相 当高 ,这与 中国传统 文化 的 熏陶 以及从 小学就接受思 想品德课 教育是密不可 分的。
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知行分离现象探析
V_ 0 1 . 2 7 N0 . 3
Ma r . 20I 3
当代 大 学 生思 想 道 德 知 行 分 离现 象 探 析
王 宏
( 文山学院 云南文山 6 6 3 1 3 0 0 )
【 摘
要】 针对当代大学生知行分离现象, 运用唯物辩证法内外因关系 进行分析, 揭示出大学生道德知行分离现象产生
一
的要 求却 很强 烈 。学习没 有 内在动 力 , 缺乏积 极性 , 在 日常生 活学 习 中所 表 现 出 的散 漫 、 懒惰 、 野蛮 、 粗 俗等不 良行为 , 与大学生所应该具备 的道德素质形 成 巨大反 差 。在 社 会公 德 的遵 守 方 面 , 时 常 出现 大
学生不 如 小 学 生 的倒 退 现 象 。对 待 公 共 事 务 功 利 我国是传统的文明古国 , 作为当代大学生 , 具有高等 化 、 多元化的倾向显而易见 , 道德观念模糊 , 道德评 知识文化水平 , 理应传承优秀文化传统 , 成为道德 的 价容易 陷人迷 茫与 困惑, 在 理想 与现 实之 间产 生 践行者。面对当前大学生道德知行分离现象的不断 矛盾 。 出现 , 探 析 当代 大 学生 知行 分离 现象 , 找准 大学 生 思 二、 传 统文化 对知 行关 系的论述 想政治工作 的切人点 , 提高思想政治工作 的针对性 《 尚书》 中有“ 知之非艰 、 行之惟艰” 的说法。这 和有 效性 就显 得尤 为重 要 。 是我国历史 中最古老的知行观 , 认为行比知更困难。 知行分 离 的现 状 当时讲 的知行关系特指社会伦理 , 伦理说起来好像 所谓知行分 离就是道 德认知与道德行 为相违 很容易懂 , 做起来却不那么容易。例如孝 , 大家都知 背, 道德修养动机 多元 化 , 道德评价充满 矛盾和 困 道应该孝顺父母 , 如何孝顺却是许多人不太清楚的 惑。2 l 世纪是一个 变革的时代 , 社会在 急剧变化 , 事 。即使是知道 了, 要做起来也 不容易。为什么说 新观念 、 新矛盾、 新问题不断 出现 。随之而来 的大学 “ 久病床前无孝子” ?就是说要长期坚持孝是不容易 生 道德 问题 也 日趋 明显 , 当前 大 学 生 自身 的道 德 修 做 到 的。在 知行关 系上 , 孔 子强调 知行 统一 、 学 以致 养 是一 个不 容乐 观 的 问题 。总体 上我 国 当代 大 学 生 用 。《 论语》 的第一句就是 “ 学而时习之” , 又说 : “ 传 的道 德 主 流是 积 极 的 , 对道德失 范现象极为不 满。 不 习乎 ” , “ 性 相近 也 , 习相 远 也 ” 。这里 的 “ 习” , 表 达 但道德修养动机多元化 , 在道德评价上存在矛盾和 的就是践行的意思 。孔子说“ 听其言而观其行” , 体 困惑 , 道德 上 的 知行 分离 现象 突 出。仅 有 半 数 左 右 现 的是 言行统 一 、 学 以致 用 , 同 时又强 调 了“ 行” 是 检 的大学生道德行为达到了 自律水平 , 其他 的连一些 验认 识 的标准 。 最起码 和最基本的文明修养行为都未达到要求。道 明朝的王守仁是宋 明理 学 中“ 心学 ” 的集 大成 德认 知 和道德 实 践脱 节 , 已经 成 为 当代 大 学 生 中存 者 , 他 的“ 心即理 、 知行合一 、 致 良知” 学说颇具特色。 在的一个普遍 现象。他们在理论上认 同 的道德 规 他 认 为 “ 夫万事 万 物之 理 不 外 于 吾 心 ” , 否 认 内心 之 范, 却不能变成实实在在的行 为 , 不能从 自己做起 。 外 的事物和道理 。“ 心外无物” 是说外物不可以脱离 在道德追求上降低标准, 忽视道德对心灵净化 、 人格 内心而单独存在 , “ 心外无理” 是说道理在心中, 而不 提升 的教化作用 。知行 分离体现在大 学生言行 相 能独立于人 的身体之外 , 以此来表达“ 心即理 ” 的本 悖、 表里不一、 知行脱 节。讲起道理时头头是道 , 但 体论 。“ 知行合一” 是王守仁创立心学体系中的重要 是落实到行动上就全都忘掉。在对道德评价的标准 内容 , 他从“ 知行本体” 的概念 中揭示 出“ 知行合一” 上实行双重标准 , 只知道谈论评价社会和他人 , 而很 的 内涵 。“ 知” 指 的 是人 的意 识 , 其 中最 重 要 的是道 少涉及到 自己。道德责任意识和义务 观念薄弱 , 不 德意 识 。“ 行” 指 的是人 一 切 的行 为 , 包 括 纯 主观 的 认同集体主义的价值观 , 但对于 自 我个性化、 民主化 心理行为 、 主观见之于客观的实践行为。知中包含
当代大学生道德教育与道德行为现状分析
当代大学生道德教育与道德行为现状分析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大学生作为国家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其道德教育与道德行为备受关注。
当前大学生道德教育存在着不少问题,道德行为也呈现出一些不良现象。
本文将从大学生道德教育的现状和大学生道德行为的现状两方面进行分析,以期更好地了解问题所在,找出解决之道。
大学生道德教育的现状大学生道德教育是大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社会责任感非常重要。
当前大学生道德教育存在着不少问题。
大学生道德教育教育内容单一。
在进行道德教育时,往往只强调对学生进行道德规范的灌输,而忽视了道德教育中的情感教育、人性教育、思想教育等方面。
这样导致了学生缺乏对社会和他人的情感体验,缺乏内心的自我认知,缺乏正确的处事原则和正确的处世态度。
大学生道德教育方式陈旧落后。
道德教育的方式还停留在单纯的口头教育和道德规范的罗列之中,忽视了道德教育的启发式、体验式以及行动式教学,无法对学生进行全面和系统的道德素质培养。
而这种教育方式极大地限制了学生的道德教育效果,也让大学生对道德教育失去了兴趣。
大学生道德教育评价机制不完善。
当前,大学生道德教育仍然以学习成绩和考试成绩作为评价标准,而对于道德素质、道德情操的考量还比较模糊和不明确。
这样让学生们在学习的同时对于道德教育不够重视,也导致了学校在道德教育方面投入不够,道德教育成效不佳。
基于对大学生道德教育现状的分析,现在我们来看一下大学生的道德行为现状。
大学生的道德意识淡薄。
在当今社会,一些大学生的道德意识在一些情况下表现得非常薄弱。
在网上,一些大学生会出现泄露他人隐私、传播不良信息的行为;在现实中,一些大学生会有欺诈、欺负弱势群体、净化宿舍环境的现象。
这种现象表明,一些大学生在道德意识方面存在着不足。
大学生的道德行为多样化。
在当今社会,大学生的道德行为具有多样性。
一些大学生在学习上非常认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对他人乐于助人;而另一些大学生则表现出不尊重师长、违规作弊、对他人不尊重等不良道德行为。
大学生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脱节的原因分析
大学生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脱节的原因分析学术研讨Academic research■ 于天香大学生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脱节的原因分析摘要:大学生的种种道德脱节行为显示出整个大学生群体的道德素质处于比较低的水平,这与肩负着重大历史使命的大学生应该具备的道德素质相差甚远。
深入分析导致大学生道德知行脱节的原因对于当今大学生正确认识自身道德状况,增加提高自身道德修养的积极性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大学生;道德认知;道德行为;知行脱节1社会因素对大学生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脱节的影响1.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弊端市场经济的弊端助长了大学生道德知行脱节现象。
追逐利益的拜金风气往往会驱使大学生跟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其他行为主体的一般行为,使大学生树立起以金钱为标准,以利益为导向的人生价值观,破坏大学生道德的知行统一。
此外,市场经济的发展导致收入差距加大,加重大学生的经济压力,可能增加大学生道德失范现象发生的概率。
1.2腐败问题的影响市场经济下的腐败问题不仅对国家、社会造成了严重的影响,也对大学生的道德知行合一产生了负面影响。
腐败问题屡屡发生使得部分大学生对“走后门”等错误捷径产生依赖心理,如果将其付诸实践,势必会引起大学生道德知行脱节现象发生,最终在学校内部形成浮躁功利等不良风气。
1.3多元文化的冲击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国外的文化大量涌入中国,西方开放的文化与中国人的含蓄情感难免发生碰撞。
大学生自身思想更为开放,在文化交融中更容易做出符合西方道德标准但是突破中国人道德底线的事情,从而表现为外在道德行为的知行脱离现象。
文化与价值取向的多元化导使得大学生群体内出现了各种不良的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大学生的道德知行统一。
1.4网络媒体的固有特性的影响网络的虚拟性使得大学生现实身份虚拟化了,在这层虚拟面纱的保护下,大学生可以肆无忌惮的为所欲为。
网络的自由性使得部分大学生不计后果不受限制发表一些过激言论,成为造成网络暴力的主力军。
当代大学生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断裂的社会学分析
向 。道 德规范 , 从来 不是 一个单 纯 的理 论 问题 。道 德 只有 和人 的行 为统 一起 来 ,才具 有其 社会 意 义 和社会价 值 。【 德 行 为是判 断一个 人 的道德 高低 l 道 与否 的最佳标 准 和最 高境 界 。
和 道德 行为 四个 要 素 。其 中 ,道 德行 为 是道 德 认
识、 道德情感、 道德意志的综合体现。道德行 为是
一
种价值行为 ,体现出道德行为者的一种价值取
度, 而生活追求新潮 , 贪图安逸享乐等功利主义色 彩较重。( ) 3 道德要求和道德评价方面采用双重标
准。道 德 困惑 表现 明显 , 际行 为与道 德认 知结合 实
4 2
出现脱节现象。知行脱节使部分学生成了 “ 两面 人” ,对 于道 德认 知 和道 德 行为 采 取双 重标 准 , 在 要求 自己和要求社会时也采取双重标准。这很容 易形成一种不健康的双重性格 ,形成一种扭曲的
自我认知 和社会 认知 , 不利 于 以后 的成 长和发展 。 二、 道德认 知和 道德行 为 断裂 的社会 学分 析
元化 , 道德 困惑和 冲突 加剧 , 德认 知 和道 德行 为 道
作者简 介 : 刘银行(94 )男, 18一 , 河南虞城人, 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20 级硕士研究生; 08
王彦-(94 ) ,  ̄ 18- , 河南安阳人, , 男 华中师范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 20 级硕士研究生, m iwny f_g2 6.m 08 E a:aga e O1@1 e o - l ni 3o
21 00年第 4 期 总第 8 期 8
徐特 纱印籀立 研 究 学报 学投 ( 专科)
当代大学生道德教育与道德行为现状分析
当代大学生道德教育与道德行为现状分析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大学生道德教育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
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是社会的接班人,他们的道德行为对社会和国家有着重要的影响。
在当代社会,大学生的道德教育和道德行为却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这也需要我们深入思考和分析。
本文将通过对当代大学生道德教育与道德行为现状的分析,探讨其中的问题和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之道。
一、大学生道德教育现状1.1 现有道德教育方式存在问题当代大学生道德教育存在诸多问题,首先是教育方式的单一性。
目前,大学生道德教育多以理论灌输和单向宣扬为主,缺乏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方式,导致大学生对道德教育的接受度不高。
道德教育缺乏实践性和针对性,往往只停留在口号和表面,缺少对学生实际生活和行为的引导和指导,难以对学生的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产生深刻的影响。
部分大学对道德教育的重视不够,导致道德教育课程设置不足、师资力量不足等问题。
1.2 道德观念缺失与扭曲在现代社会,道德观念的缺失和扭曲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
大学生作为社会的一部分,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这一影响。
部分大学生缺乏正确的道德观念,对一些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缺乏认识和理解,甚至出现了利己主义、唯利是图的行为倾向。
部分大学生在与他人交往中,存在着道德底线的模糊和违反,比如欺诈、抄袭等行为时有发生,对社会道德风气造成负面影响。
2.1 部分大学生存在的道德问题在大学生当中,存在一些不良的道德行为和现象。
学术不端的行为普遍存在,包括抄袭、作弊、假证等,这严重影响了学术诚信和学术规范的建设。
部分大学生存在着自私自利、缺乏同情心和责任感的现象,他们只关注自己的利益,忽视了他人的利益和感受。
一些大学生还存在着道德行为的低劣和不文明,比如随地吐痰、不守交规等现象,这直接影响了社会的文明程度和道德风气。
2.2 道德行为与价值观念的偏差大学生的道德行为偏差与其价值观念的偏差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当今社会,金钱和物质享受成为了很多人追求的主要目标,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的道德行为和价值观念。
当代大学生道德知行分离的表现及对策探析
摘
要: 知 行 分 离是 指在 道德 生 活 中主体 对道德 知识 性 的把握 与 实践性 的表 达 之 间 的脱 节 乃
至相悖 , 即 道 德 认 知 和 道 德 实 践 的 分 离 。在 当代 大 学 生 道 德 生 活 中 存 在 不 知 而 行 、 知 而 不行 、
第 7卷 第 2期
2 0 1 5年 4月
高 校 辅 导 员 学 刊
囹 硕 博 论5 / j . c n k i . g x f d y x k . 2 0 1 5 . 0 2 . 0 2 4
当代大学生道德知行分离的表现及对策探析
任 园 园
程, 即从单 独关 注“ 知” 或“ 行” 其 中 的一 面 发展 到
同时 关注 二 者及 其 辩 证 统 一 关 系 。之 后 , 当代 心 理 学 提 出了知 行 统 一 的转 化 过程 包 括 知 、 情、 信、 意、 行 等 五个 方 面 , 且 它 们 之 间相 互 联 系 、 相 互促
知 行分 离 的基本 内涵 , 梳 理 其 在 当代 大学 生 道 德
生 活 中 的表 现 , 寻求 相应 的解 决之 策 , 是 提 高 大 学 生 思想 政治 教育 实效 性 的首要 工作 。
一
、
知 行 分 离 的 内涵
道德认 知 与道 德实践 的分离 。若从 道德 评 价 的角
度看 , 它在 道德 生 活 中是存在 的 ; 若 从道 德 活动参 与 的角 度 看 , 是 不存 在 的 , 因为 对一 般 人 而 言 , 任
2 0 1 4年 度 研 究 生 教 育 教 学 改 革 研 究 项 目( 2 0 1 4  ̄g 0 3 5 )
大学生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分离现象解析
大学生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分离现象解析作者:文雯来源:《文教资料》2013年第01期摘要:当代大学生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分离的现象较为普遍,本文拟对大学生“知行分离”的现状进行考察,并分析导致“知行分离”的原因,提出实现大学生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统一的对策。
关键词:大学生道德认知道德行为分离现象大学生道德发展的目标要求学生不仅能灵活运用语言,创造性思维和想象,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而且需要具有高尚的情操,能够做出正确的价值标准选择,能够将外界所有信息经过正确价值取向的过滤,将符合主体价值观念体系所规定的认识、道德判断标准的信息保存下来,并将之内化成自身人格因素。
在社会行为上表现为能够运用正确的社会行为规范和价值标准来控制自己的行为,即追求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行为的统一,避免知、情、行相互冲突的多重人格。
然而,当代大学生本身还处于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不断整合的变动过程中,大学生自身还存在着矛盾性和不成熟性,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其道德认知水平较高而道德行为水平偏低现象的存在。
1.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的脱节导致大学生的“知行分离”现象重庆邮电大学做了一份关于大学生道德现状的调查问卷,其中得出这样的数据结果,90.73%的学生认为道德修养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个人的最终成就,79.74%的学生认为大学生应该具备“大公无私”、“公大于私”及“公私兼顾”的思想,80.2%的学生认为人应该具备“真诚”“善良”“正直”“高尚”的品德等。
选项的结果说明大学生在道德行为判断上符合正常价值判断标准的比例相当高,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以及从小学就接受思想品德课教育是密不可分的。
绝大多数的大学生基本形成了正确的道德认知,但是急剧变革、观念多元化的社会文化亦使大学生的道德行为难以付诸实施,从而使大学生道德素质的养成变得困难与不稳定。
虽然大学生从小接受道德教育,现已具备一定的道德认知水平,但在实际生活中,他们所表现出的行为却常常因其道德选择和整合能力较弱,而出现道德认知无法落实到其行为中的现象,故此“知行分离”已成为大学生道德表现中较为突出的问题。
新时代背景下大学生德育知行分离现象研究
新时代背景下大学生德育知行分离现象研究在十九大报告中,有一段关于青年人的内容十分亮眼,“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
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
中国梦是历史的、现实的,也是未来的;是我们这一代的,更是青年一代的。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终将在一代代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
”当前我国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关键期的新时代,大学生不仅应该具备良好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更应该全面发展,其中个人的道德品质就显得尤为重要。
道德行为作为道德品质的外化表现形式,成为评价、衡量大学生道德品质的重要方式。
因此,高校在教育方式上除了传道授业解惑,更需要拓展大学生自主践行道德行为的途径,构建大学生德育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充分发挥高校图书馆的功能与作用。
标签:新时代;大学生;德育;知行分离近几年,大学生的道德认知与自身实践相脱节造成我国陷入道德危机的困境。
据调查,很多大学生具有辨别是非道德的标准,但在个人利益与道德规范相冲突时,却往往难以落实自身道德行为。
他们理解且认同道德理论却不能身体力行,道理讲得头头是道,但在落实到行动上就全都忘掉。
因此,如何引导大学生真正做到由“知”转化到“行”,达到知行统一的有效结合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大学生德育中知行分离现象原因分析1.大学生心理不成熟现今大学生都是“95后”“00后”,由于年纪较小,自然而然会有心理上成熟度偏低、自身定位存在偏差的问题,道德心理素质不健全;学习能力、理解力不足且自制能力差,面对外界干扰盲目从众;意志力薄弱,道德情感不稳定,评价是非曲直的能力不强。
2.单方面注重智育而忽视德育尽管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就提出了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口号,但是在现实的教育过程中,中学的升学压力、大学的就业压力都迫使学校过度重视学生的学业成绩而降低对学生品德的要求。
这样的教育导致学生在步入社会后出现了较大的道德缺失,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均产生了较大的负面影响。
当代中国的道德领域知行分裂现象的分析
中文摘要近年来,道德危机和道德建设困境问题成为我国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
道德建设陷入困境的主要表现是道德生活的知行分裂,即人们对伦理规范的认知与道德践履相互脱节,社会所倡导的伦理规范不能有效地指导人们的道德生活。
其实,我国道德领域的知行分裂并不是一个全新的现象。
自古以来,许多哲学家就发现道德认识与道德实践存在着脱节,并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原因,提出对策。
当代学者也对我国道德生活知行不一的现象的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但是,这些对知行分裂的认识和研究存在着许多局限。
人们大多从个人的认知层面来寻找知行分裂的原因,将知行分裂归因于人们对知行关系的错误认识或道德教育的失误,忽视社会层面的因素。
同时,将知行统一建立在无欲和自我牺牲的基础上,只寄希望于个人的立志、慎独等主观道德努力或空洞的道德教育。
本文认为,知行分裂之所以在当前我国的道德生活领域盛行,关键在于既有的伦理规范的缺陷和现有的道德建设的失误。
一方面,既有的伦理规范体系存在着内在缺陷。
首先,现代社会的交往转型导致前市场时期用于处理家族内部及亲戚朋友关系的家族伦理无法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普遍交往。
其次,无欲求伦理、不平等伦理和义务伦理等消极伦理缺乏号召力和吸引力,减少了民众的道德需求。
第三,精英伦理导致普遍的伪善和道德行为稀缺。
另一方面,现有的道德建设存在着许多误区。
如由政府和单位包揽社会事务的精英政治导致民众倾向于不介入任何社会事务,道德不作为现象普遍,精英伦理与民间伦理发生分化。
同时,长期管教式的道德建设也使许多民众道德认知能力低下,道德水平止步不前,道德水平停留在前习俗和习俗水平的消极服从阶段,未发展到后习俗道德水平。
此外,我们在各种具体的制度建设过程中忽略制度的道德后果,导致一些制度所蕴含的伦理导向与道德价值相悖,制度伦理与道德要求之间形成明显的张力,也是导致知行分裂的原因之~。
在个人独立性不断增强、个人主体意识复苏、批判性思维不断增长、新的道德特质不断涌现的时代。
大学生德育中知行分离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对策
大学生德育中知行分离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对策【摘要】大学生德育中知行分离现象产生的原因主要包括大学生德育意识薄弱、社会导向性强、学校德育工作不到位和缺乏有效监督机制等因素。
为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加强德育教育,提高大学生德育意识,同时建立健全监督机制,加强对大学生行为的监督与指导。
加强大学生德育工作的迫切性日益凸显,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努力,共同解决大学生知行分离问题,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提供坚实的基础。
通过努力,扭转知行分离的现象,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推动社会和谐稳定。
【关键词】大学生德育、知行分离、意识薄弱、社会导向性、学校工作、监督机制、教育、迫切性、共同努力解决问题1. 引言1.1 背景介绍在当今社会,大学生德育中知行分离现象已经逐渐凸显出来,引起了广泛关注和讨论。
德育是大学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是培养学生道德品质、价值观念和社会责任感,使他们成为有素质、有担当的社会新人。
现实中大学生中出现了一些知行分离现象,即一些大学生在道德观念和行为表现上存在偏差,无法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行动相结合,导致德育教育的效果不尽如人意。
这种现象的出现不仅仅是个别大学生个体的问题,更体现出了整个社会对于德育教育的重视不足,以及学校德育工作和社会监督机制的薄弱。
只有深入分析和研究这些原因,才能找到解决知行分离问题的有效对策,为大学生德育工作的全面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1.2 问题提出大学生德育中知行分离现象是当前大学教育中一个比较普遍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学生在道德理念与行为实践之间存在较大差距,德育工作难以取得预期效果。
这一现象的产生,既与大学生个体意识及外部环境等因素密切相关,又与学校教育和社会价值取向等内外因素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如何有效解决这一问题,需要深刻分析其原因,并采取切实有效的对策措施。
本文将从大学生德育意识薄弱、社会导向性强、学校德育工作不到位以及缺乏有效监督机制等方面来探讨知行分离现象产生的原因,并进一步提出加强德育教育与建立健全监督机制来共同解决这一问题的对策措施。
道德知行分裂现象的意志维度分析
道德知行分裂现象的意志维度分析道德知行分裂现象指的是一个人在个人道德标准和实际行为表现之间存在的明显差距。
这种现象在现代社会中相当普遍,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研究。
在道德知行分裂现象的背后,涉及到个体的意志维度。
本文将探讨道德知行分裂现象的意志维度,并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提出一些解决之道。
一、自我意志自我意志是道德知行分裂现象的核心维度之一。
自我意志是指个体对自己行为的选择和控制能力。
在道德冲突的情境下,个体需要运用自我意志来平衡道德准则和自身欲望之间的冲突。
如果个体缺乏足够的自我意志,很容易放弃道德准则,选择满足即时欲望,导致道德知行分裂的出现。
二、道德认同道德认同也是影响道德知行分裂现象的意志维度之一。
道德认同是指个体对于道德准则的接受和内化程度。
如果个体在内心深处没有真正认同某种道德准则,那么在行为上就很容易与之发生冲突,导致道德知行分裂。
因此,培养个体的道德认同感,对于预防和解决道德知行分裂现象具有重要意义。
三、社会压力社会压力是导致道德知行分裂现象的意志维度之一。
社会压力是指来自他人期望和社会评价的压力。
个体往往面临着各种各样的社会压力,如亲友的期望、社会舆论的评价等等。
这些压力可能会使个体感到迷茫和无力,从而放弃道德准则而选择自我利益。
因此,减少社会压力,为个体提供更多的支持和认同,对于减少道德知行分裂现象具有积极的影响。
四、道德教育道德教育也是解决道德知行分裂现象的重要途径之一。
通过系统的道德教育,可以提高个体的道德意识和道德素养。
道德教育应该从儿童时期就开始,强调培养个体正确的价值观、道德判断能力和自律意识。
通过道德教育,可以有效地减少道德知行分裂现象的发生,促进个体的行为与道德准则的一致性。
五、建立健康的道德环境建立健康的道德环境也是解决道德知行分裂现象的重要措施之一。
道德环境是指社会和组织对于道德准则的传递和弘扬。
如果一个社会或组织对道德准则持有宽松态度,或者追求短期利益而忽视道德价值,那么个体很容易受到负面影响,产生道德知行分裂的现象。
大学生德育中知行分离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对策
大学生德育中知行分离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对策【摘要】摘要:大学生德育中知行分离现象的产生涉及多方面原因,包括大学生自身素质缺乏、德育教育体制不完善、社会环境的影响、缺乏有效的行为规范和处罚机制等。
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加强德育教育、建立健全的激励机制,以及加强与家庭和社会的沟通与合作。
只有通过多方合作和改革,才能有效地解决大学生德育中知行分离现象,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和道德水平,为他们的成长和发展提供更好的指导和帮助。
【关键词】关键词:大学生德育,知行分离现象,素质缺乏,德育教育体制,社会环境,行为规范,处罚机制,激励机制,家庭沟通,社会合作,关键解决。
1. 引言1.1 大学生德育中知行分离现象产生的重要性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他们的道德水平和实践能力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发展和未来。
如果大学生在德育中出现知行分离现象,就会导致他们在面对各种诱惑和困难时无法正确行动,影响其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
知行分离现象的存在不仅会对大学生的个人发展产生负面影响,还会对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和谐造成影响。
及时解决大学生德育中知行分离现象,对于社会的长远发展和稳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大学生德育中知行分离现象的产生是一个值得高度重视的问题,只有通过深入分析产生原因,采取有效的对策措施,才能有效解决这一问题,促进大学生德育水平的提高,推动社会和谐稳定的发展。
2. 正文2.1 大学生自身素质缺乏大学生自身素质缺乏是导致德育中知行分离现象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现代社会,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社会竞争的激烈化,一些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和自我价值观开始出现偏差。
他们可能过于追求个人利益和享乐,忽视了道德和品德的重要性。
一些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缺乏正确的道德教育和家庭教育,导致其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不够健全。
他们可能缺乏责任感、诚信度和团队合作精神,使得在德育实践中出现知行分离的现象。
针对大学生自身素质缺乏的问题,学校和社会应该加强德育教育,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德育活动和课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
道德知行分裂现象的意志维度分析
道德知行分裂现象的意志维度分析道德知行分裂现象的存在,是人们对于道德行为的认知与实际行为存在差异的表现。
在现代社会中,道德知行分裂现象严重存在,人们往往会自觉或不自觉地违反自己认为正确的道德标准,这种现象不仅会影响到个人的思想品德,也会对整个社会产生不良影响。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如何才能有效地减少道德知行分裂现象的发生?从意志维度进行分析,或许能够为我们解答这些问题。
首先,意志维度是指对于自己的行动目的、决策原则和实践意志的把握程度。
在道德知行分裂现象中,往往会出现认知上的偏差。
例如,一个人可能认为自己的行为是符合道德标准的,但是在实际行动中却违背了自己的这一认知。
这一偏差可能是由于个人在判断时考虑的因素单一、角度狭窄,或是面临冲突时选择了一种最为自私的行为方式。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从多方面促进个人对于道德标准的理解、认知和意识重构。
例如可以加强对于道德标准的教育宣传,让个人从不同角度对道德标准进行思考,在遇到问题时能够考虑多方面的影响因素,并选择更符合道德标准的行为方式。
其次,意志维度还包括行动的力度和持久性。
在道德知行分裂现象中,很多人可能虽然意识到自己的行为违背了道德标准,但却没有足够的力度去改变这种状态。
例如,一个人在领导面前撒谎,后来发现自己的行为不当,但因顾及面子和利益等因素,不愿意承认错误。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建立更加完善的道德约束机制,让个人在道德危机中能够及时意识到错误,并采取积极补救措施;二是提高个人的意志品质,增强他们改正错误、坚持道德标准的意志力和决心,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意识。
最后,意志维度还包括道德情感的决定作用。
在道德知行分裂现象中,个人所处的环境和社会氛围等均会对个人的道德情感产生重要影响。
例如,一个人在不良环境中长大,容易受到不良习惯和不良行为的影响,导致其形成一定的恶习和道德惯性。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通过扶持良好的社会风气和文化氛围,为个人提供健康、积极的道德情感环境,引导个人积极培育自己的道德情感,从而减少道德知行分裂现象的发生。
关于大学生道德观念与道德行为分离的分析与对策
关于大学生道德观念与道德行为分离的分析与对策
李允福;秦清芝
【期刊名称】《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0(016)004
【摘要】@@ 如今的大学毕业生将主要通过劳务市场就业,这种就业的非定向性,要求高校所培养的人才不能是单一专业性的,而应当具有全面的素质和较强的实际工作能力,尤其要有较好的道德素质和规范的道德行为.通过问卷调查,我们发现当代大学生在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上,出现许多分离现象,所以应当加强大学生道德观念的教育和道德行为的控制.
【总页数】2页(P70-71)
【作者】李允福;秦清芝
【作者单位】济宁医学院,山东,济宁,272100;济宁医学院,山东,济宁,2721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41
【相关文献】
1.大学生创业者“人档分离”现象分析及对策 [J], 夏唯畏
2.关于当代大学生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分离现象的分析 [J], 闫春娥
3.高职大学生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的实证研究与对策分析 [J], 谢清
4.浅析大学生道德观念与道德行为的分离与协调 [J], 寇鑫
5.职大学生道德观念的调查、分析与对策 [J], 张道理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认知性德育背景下大学生知行分离现象研究
认知性德育背景下大学生知行分离现象研究[摘要]大学生德育教育的目的,是为现代社会塑造有道德的人才。
本文从个案调研切入,对大学生德育过程中的知行分离现象进行剖析,反思当前德育现状,结合德育介体、德育环境、德育教育的本质,分析了现象背后的深层次原因。
[关键词]知行德育道德知行分离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把加强党性修养作为优良作风养成的重要基础和动力”,作为党性修养的组成部分,道德品质是一个重要部分。
大学生作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坚力量,是未来的可靠接班人,其道德品质必须经得起时间和历史的检验。
道德品质是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四个要素构成的综合体。
所以,知、情、意、行四个方面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缺少任何一个环节都会影响道德品质的形成。
: 道德品质养成与否的检测标准在于道德认知转化为道德行为的程度,道德行为是道德培养的归宿,是判断一个人道德好坏与否的最佳标准和最高境界。
目前,我国高校的知行道德教育主要还是依托课堂教育进行“认知性德育模式”。
认知性德育模式的教育逻辑为:“知”为“行”始,“知”必致“行”。
它认为道德“知”、“行”是德育过程中的两个关键阶段,道德认知是道德行为的基础和先导,道德行为是道德认知的产物和外在表现。
当前,我国社会处于转型期,新旧文化、社会思想发生多元碰撞,各种价值观念交锋交融,社会成员普遍面临着道德品质的重新思考。
基于当代知行德育的背景,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分离是目前德育面临的普遍问题,大学生群体尤为突出。
一、大学生道德“知、行”分离现象调研基本情况本次调查在参阅了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设计了有针对性的问卷,在成都理工大学就大学生道德认知和道德践行现状展开调研。
本次调研对象是理工科学生和艺术类学生,大一、大四学生,按比例随机抽测,男、女生比例均衡,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问卷共发放160份,回收152份,有效问卷152份,有效回收率95%。
通过对调查数据的汇总统计分析,对大学生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实践现状有了更为清楚的认识和了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当代大学生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分离现象的分析
[摘要]大学生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分离是高校德育工作面临的突出问题。
分析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采取有效的教育对策,实现大学生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的统一,是高校德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关键词]大学生知行分离原因对策
“道德规范,从来不是一个单纯的理论问题。
道德只有和人的行为统一起来,才具有其社会意义和社会价值。
”①高校德育的任务之一是向大学生传授道德理论,使他们能够正确地进行道德认知,了解社会对个人行为的道德要求,从而选择正确的道德行为,做到知行统一。
但现实中却普遍存在大学生道德认知能力较强、行为能力较弱,即知行分离的现象,这让高校教育工作者深感焦虑。
一、大学生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分离是高校德育工作面临的突出问题
从总体上看,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的主流是健康务实、积极向上的。
然而,部分大学生在观念上认可道德要求的合理性,却并不付诸行动或不按道德要求去行动,“知而不行”或“知而错行”,说一套,做一套,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之间存在着严重的分离现象和相悖特征。
在政治态度上,政治认知和政治行为取向呈现矛盾状态。
首先,通过各种学习,大学生具备了一定的政治理论知识,但运用所学理论观察、分析和说明现实问题的能力不强,不善于透过现象去把握本质。
其次,大学生具有较强的批判意识,对社会上的腐败等丑恶现象深恶痛绝,但在牵涉到自身利益时,有些人又忙于走后门,千方百计地请客送礼,一边愤世嫉俗,一边逢迎世俗,在认知和行为上呈现出二律背反。
再次,在入党问题上,有些大学生在功利思想的驱使下在入党申请书上写得真真切切、诚诚恳恳,为了捞上“党票”,一度表现出异乎寻常的积极,可一旦达到目的,行动上很快就松弛下来,表现出崇高理想与现实追求的相悖性。
在文化素养上,大学生尽管认同严肃文化或高雅文化,却偏好世俗文化甚至亵渎文化。
面对文化建设,他们的认识和评论独到而深刻,但不少大学生注重专业知识的学习,轻视自身文化素养的提高,被人称为“有知识,没文化”,更有极少数大学生只看以武打、言情、凶杀为主要内容的书刊,对凡是少赌、无毒、缺黄等不“刺激”的书刊,一律提不起兴趣。
在道德立场上,大学生接受或认同“正直”“诚信”“责任心”“礼貌”等优秀道德品质,但在行为层面体现出的道德水平却偏低。
据《中国青年研究》报道,近日,一份对892名大学生进行的抽样调查显示,有82.77%的大学生曾有过作弊行为(包括夹带纸条、给别人传答案、替考、高科技舞弊等)②。
虽然多数学生在观念上接受了遵守社会公德对个人乃至社会的重大意义,但是在具体的学习和生活中却很难做到“慎独”“笃行”,甚至无视社会公德。
在人生价值取向上,大学生认同先公后私的道德观念和“重义轻利”的价值取向,但道德行为选择却低于理性认识水平。
表现在:一是行为价值功利化较为明显,注重外在的物质享受,忽视精神的内在素养的提高;二是在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发生冲突时,相当多的学生奉行“主观为自己,客观为他人”的道德信条,以个人为中心,崇尚自我,集体观念淡薄,价值追求短期化、实用化、功利化。
以上现象说明,当前大学生的道德认知水平与道德行为选择极不相称,知行分离已经成为实现高校德育目标的突出阻碍。
二、大学生道德知行分离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
(一)由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本身的特性所致
从伦理学的角度讲,道德行为与道德认知相比,前者比后者更难以实现。
人们道德品质的形成,是知和行相互作用、辩证发展的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道德认知是前提和基础,它对道德行为起支配和调节作用。
道德行为则是人的道德认识和道德品质的外在表现。
从道德认识到道德行为的转化,需要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作为中介。
道德行为要在知、情、意的基础上,通过一定训练才能形成。
这个过程需要主体将道德认知付诸实践,需要道德情感的支撑作用和道德意志的定向作用,同时还需要排除各种外界环境中不利因素的困扰。
因此,即使有了正确的道德认知,如果作为知行转化内部条件的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弱化,也必将使道德知行转化出现困难,从而使道德表现出知易行难的特征。
(二)学校与家庭的不当教育
高校德育中存在着一定的“失真”现象,刺激了大学生德育知行分离现象的蔓延。
在不少高校,德育被当成了“软指标”,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成了人们讽刺的“形象工程”,华而不实。
德育理论与实践脱节现象也比较严重:德育工作者在教育理念上,注重对学生进行一般道德观念的教育,忽视对运用道德知识解决各种问题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眼高手低”;在内容传授上,过分重视先进性道德的提倡,忽视宣传广泛性的道德要求,致使部分大学生感叹德育“可敬而不可行”;在德育方法上,过分突出教育者的主体地位,教育对象过于
客体化,在工作中奉行命令主义和单向灌输,忽视了受教育者自我发展、自我进步的内在需要,严重挫伤了学生在德育中的积极性,导致部分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在德育评价上,许多高校在考核方式上只强调“知”的评价标准,忽视甚至几乎没有“行”的评价指标,容易使学生停留在“知”的层面上,忽视道德行为能力的提高,进而造成知行脱节。
家庭德育的处境极为尴尬。
现在的大学生几乎都是独生子女,在成长过程中长期处于父辈或祖辈的宠爱之中,家长不遗余力地为孩子提供优越的生活条件,无原则地满足孩子的不合理要求,甚至随意偏袒孩子的过失,致使一部分子女在价值判断上往往从个人出发,严以待人,宽以律己,无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久而久之,使青年学生在行为选择时茫然无措。
另外,受就业等因素的影响,有些家长在家庭教育上与学校教育相对立,对子女的学业只强调技能培养,忽视对他们的思想道德品质和精神品格的塑造,甚至有意无意地向子女灌输一些与社会道德要求格格不入的错误观念。
在这样的家教下,子女出现“知行分离”现象也就不足为怪了。
(三)社会道德环境的不利因素
目前,社会的道德环境正面对着道德相对主义的威胁和物欲横流、正不压邪等现象的污染。
在道德生活中,非道德甚至是不道德的因素在某些方面占据了上风,往往使人“知德而不行德”。
大学生们难免要受到不良因素的感染和暗示,从而导致道德知行脱节。
1.受社会转型的影响,道德评价标准出现混乱。
马克思指出:“在利益仍然保持着彻头彻尾的主观性和纯粹的利己性的时候,把利益提升为人类的纽带,就必然会造成普遍的分散状态,必然会使人们只管自己,彼此隔绝,使人类变成一堆互相排斥的原子。
”③社会转型时期出现了许多新的利益群体,不同利益群体中的个人往往用本集团利益的道德评价标准来衡量道德行为,导致个人道德行为与社会或他人道德评价标准的冲突。
同时,受到强烈冲击的传统道德未能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出现新的调适和生长点,失去了对人们的社会生活行为的约束作用,而新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德体系又没有完全被人接纳,新旧社会体制和道德观念的摩擦较多,这是相当一部分大学生产生“主体迷失”“知行不一”现象的温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