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礼记二则》课件

合集下载

第22课《礼记二则——大道之行也》课件(共23张PPT)

第22课《礼记二则——大道之行也》课件(共23张PPT)
ǔ ) 讲信修睦( mù ) 矜寡孤独( guān )
大道之行 【礼记】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 /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 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 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 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大道之行也》 ——《礼记》
从一段历史记载说起:
昔者仲尼与于蜡宾,事毕,出游 于观之上,喟然而叹。仲尼之叹, 盖叹鲁也。言偃在侧曰:“君子 何叹?”孔子曰:“大道之行也, 与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而有志 焉。”
从上面这段文字可以看出,“大 道之行”象征着美好的时代,但是孔子 未能遇见。因为对“大道之行”充满期 待。变乱纷争的春秋末期,人们也迫切 期望出现一个太平盛世的社会。
呈现学习成果:
示例1: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这不正是当代人所要建设的小 康社会的理想嘛?“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 于身也,不必为己”,这不正是当代社会所提倡的社会公德嘛?
因而,我们当从自身,践行社会风尚的实践;我们当从 理想,不断丰富小康社会的内涵。让这个社会“使老有所终,壮 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 、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财物 厌恶
不一定

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
因此
兴起
作乱害人
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这 称之为;称得上
学习任务3:
本文写作尤为注重文采和表达, 读起来有气势,有意蕴。【请从 表达句式、运用修辞、使用词汇、 表现手法等角度,鉴赏写作特色】
鉴赏写作特色:
示例1:
从句式来看,多用整句,从而形成整齐、铺排的效果,增 强了文章的气势。如,“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 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等等。

第22课《礼记二则》课件(共26张PPT)

第22课《礼记二则》课件(共26张PPT)

本文选自《礼记·礼运》。《礼运》是《礼记》中的篇 名,大约是战国末年或秦汉之际儒家学者托名孔子答问的著 作。本文是《礼记·礼运》开头部分里的一段话,主旨是阐
明儒家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儒家推崇的上古时代的政治制度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主谓之间,取独

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
总领全文,“大道”是治理 社会的最高准则;“天下为 公”是政权属于社会的全体 成员
能够发挥自己 的才能。
所以人们不单奉养自己的父母,不单抚育自己的子女,要使老年人能 终其天年,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让年幼的孩子有可以健康成长的地方,
老而无妻 幼而无父
有残疾不能做事
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老而无夫 老而无子
让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而无 父的人、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能得到 社会的供养
类比论证。因为学习以后就会知道不足,知道不足,然 后就能反过来要求自己;教学以后就会知道困难,知道困 难,然后就能自强不息。所以说:教学与学习互相促进。
运用了类比的手法引出要阐述的观点,指出教 和学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即“教学相长”告 诉了我们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大道之行也》
指儒家推崇的上古时 代的政治制度
半部《论语》治天下,一帧《礼记》誉千秋。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告诉我们要勤于钻研;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启迪我们要做好规划,有的放矢; “苟利国家,不求富贵”教育我们要有为国为民的情怀。
《礼记》二则
戴圣,西汉官员、学者,汉代今文经学的开 创者。字次君,世称小戴,西汉梁国睢阳(今河 南省商丘市)人。与叔父戴德同学《礼》于后苍, 宣帝时以博士参与石渠阁论议,任九江太守,今 本《礼记》,即《小戴礼记》传为圣编。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2课《礼记》二则 课件(共30张ppt)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2课《礼记》二则 课件(共30张ppt)
今天,就让我们亲近《礼记》,领悟为学之道。
22《礼记》二则
学习目标
1.结合注释疏通文意;积累重点文言词语,背诵课文。 (重点) 2.体会两篇短文的句式特点,学习运用类比论证的方法论 述观点。(难点) 3.理解儒家“教学相长”的观念和“大同”社会的理想, 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素养)
文学知识
《礼记》,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战国至秦汉间儒家 论著的汇编,相传是西汉经学家戴圣编纂的。《礼记》 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情况、典章制度和儒家思想的重要 著作。其内容分为两大类:关于礼乐的一般理论和关于 礼乐制度。它阐述的思想,包括社会、政治、伦理、哲 学、宗教等各方面的内容,其中《大学》《中庸》《礼 运》等篇包含较丰富的哲学思想。《礼记》与《仪礼》 《周礼》合称“三礼”。
字词学习
yáo
嘉肴
qiánɡ
自强
yuè
兑命
xiào
学学半

zhǎnɡ
wéi
ɡuān
弗学 教学相长 天下为公 矜


fèn
选贤与能 讲信修睦 男有分
统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
22 虽有嘉肴
整体感知
虽有嘉肴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
2、“教学相长”与“学学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是什么? 两者之间是什么关系?
相同点:两者都强调了“教”是学习、进步和提升的重要环 节。 不同点:前者是从教和学两个方面来说明教和学的关系:二 者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共同提高的,说的直接全面,是 作者要表达的主要观点。后者则只从教的角度来说明,将学 的部分暗含其中,说得含蓄委婉,是对前者的补充论证。 二者关系:前者是全文的观点,后者是引用论据来补充强调 观点的,二者并非并列关系,而是主从关系。

第22课《礼记》二则课件

第22课《礼记》二则课件
⑴中心论点: 教学相长。 ⑵教和学的关系。 ⑶说明实践出真知(教学能相长)的道理。
展示提升
3.本文是怎样论证中心论点的?请结合 文中相关的词句分析本文的论证思路。
本文在开头先以“__虽__有__嘉__肴__,_弗__食__,
__不__知__其__旨__也_”作比喻,类比引出“_虽__有__至__道__,
__弗__学__,不__知__其__善__也__”的道理,强调要学习, 要实践,再从 教与学 两方面进行阐述,指出 存在的“不足”和“困”等问题,进而提出 “自反”“自强”的解决方法,从而得出 “ 教学相长 ”的观点,最后又引用“学学半”深 化强调论点。
展示提升
4.文章采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 结尾引用《兑命》中的话有什么作用? ⑴ 类比论证和引用论证
22觉浅,绝知此事要躬 行。”告诉我们一个真理:实践出真知。 这条真理被历代人所认可,它出现在好 多作品中,同样我们今天要学的《虽有 嘉肴》也蕴含有这样的道理。
作者简介
戴圣,西汉官员、学者, 汉代今文经学的开创者。字 次君,世称小戴,西汉梁国 睢阳(今河南省商丘市)人。 与叔父戴德同学《礼》于后 苍,宣帝时以博士参与石渠 阁论议,任九江太守,今本 《礼记》,即《小戴礼记》 传为圣编。
虽然 美味的肉食
味美 最好的道理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
好处 所以 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
困惑 后知困。
虽然有美味的肉食,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其 味道的甘美;虽然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就 不知道它的好处。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 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有困惑。
解释词语
解释词语 结合课下注释, 疏通文意 解释重点字词,翻译全文。
虽有嘉肴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 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 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 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 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

22 《礼记》二则PPT课件

22 《礼记》二则PPT课件

同“鳏”, 老而无妻
幼而无父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
状元成才路
形容词作名词,老年人,壮年人
老而无夫 状元成才路
老而无子
状元成才路
职分,职守
女子出嫁
状元成才路
者皆有所养,男有
分,女有归。 状元成才路
古义:归宿
今义:回来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所以人们不单奉养自己的状父元成才路母,不单抚育自己的子女状元,成才路 要使老年人能终其 天年,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顺利地成长,使老而无妻的状元成才人路 、老而无夫 的人、幼年丧父的孩子、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能得到供养。男子有职务, 女子有归宿。
三、这两则短文多运用对偶句,造成铺排效果,增 强了文章的气势。试从两篇中各举一例加以分析。
参考答案: 例:“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
道,弗学,不知其善也”,多使用对偶句,句式整齐, 读来朗朗上口,节奏感强,颇有韵律美,其间道理易 于让人理解、接受。
“货物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 于身也,不必为己”,对偶句,结构整齐,增强语 势,描绘了大同社会的美好境界,使文章的论证更 加生动、形象、全面、有力,突出了“大同”思想 的中心。
第二次先学后教:试译课文
自学指导: 根据课下注释,试翻译课文,
8分钟后看谁翻译的准确。
古义:即使 指有骨头的肉
指味美
今义:虽然虽) 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

弗学,不知其善也。
古义:味美 今义:主旨
最好的道理
即使有鲜美的菜肴摆在那里,如果不吃,就不能知道它的 味美;虽然有最好的道理(最好的义理),如果不去学习,也 不能知道它的美好可贵。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22.《《礼记》二则》课 件 (共47张PPT)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22.《《礼记》二则》课 件 (共47张PPT)


同步精读(一)师旷论学
• 译文: • 晋平公对师旷说:“我今年七 十岁了,想要学习,恐怕已经晚 了。”师旷回答说:“为什么不把 烛灯点燃呢?” • 平公说:“哪里有为人臣子而戏 弄自己的国君的人呢?”

师旷说:“双目失明的我怎么敢 戏弄我的君主呢?我听说,少年时喜好 学习,就如同初升的太阳一样灿烂;中 年时喜好学习,就像正午太阳的阳光一 样强烈;晚年时喜好学习,就像拿着蜡 烛照明,点上火把走路和摸黑走相比, 哪个更好呢?” • 平公说:“说得好啊!
学习目标
• 1、反复诵读课文,熟读成诵。 • 2、能借助注解读懂课文,积累 “虽、嘉、至、道、困、是故、 强、善、学、其”等文言词语。 • 3、感悟“教学相长”的道理, 获得人生启示。
朗读课文,读准字音与停顿
• 虽有嘉肴yáo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 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 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 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 zhǎng也《兑yuè命》曰“学xi ào 学半”其此之谓乎
儒家推崇的上古时代的政治制度 同“举” 培养
1、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在大道(政治上的最高理想)施行的时候,天下 都是公有的,选拔品德高尚的人、有才干的人, 社会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
2、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 1、至道:最好的道理。 • • 2、学:学习。 • 3、善:好处
即使有最好 的道理,不 去学习,就 不知道它的 好处。
3、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 1、是故:所以。 • 所以学习以 • 2、困:困惑。 后就会知道
不足,教学 以后就会知 道困惑。
4、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 自反:自我反思。
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第22课《礼记》二则课件(共26张PPT)

第22课《礼记》二则课件(共26张PPT)

矜、寡、孤、独、废疾者⑤皆有所养,
男有分⑥,女有归⑦ 。
⑥分:职分,职守
⑦归:女子出嫁
所以人不单奉养自己的父母,不单抚育自己的子女,使老人能 够终其天年,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够顺利成长,使老而无 妻的人、老而无无夫的人、幼而丧父的人、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 都能够得到供养,男子有职业,女子都有归宿(婚嫁)。
《礼记》二则
选自《礼记·礼运》。《礼记》, 儒家经典之一,西汉戴圣对秦汉以前各种 礼仪论著加以辑录、编纂而成,共49篇。 礼运,《礼记》篇名,大约是战国末年或 秦汉之际儒家学者托名孔子答问的著作。
“四书五经” 《论语》《大学》《中庸》《孟子》 《诗》《书》《礼》《易》《春秋》
《礼记》是战国至秦汉年间 儒家学者解释 说明经书《 仪礼 》的文章选集,是一部 儒 家 思想的资料汇编。又叫《小戴礼记 》,与 《仪礼》《周礼》合称“三礼”。
(3)能否实现?
世外桃源,美好空想。
7、讨论探究:“大同”社会跟陶渊明描绘的“世外
桃源”有无相似点?
有。“世外桃源”的境界是根据“大同”社会的体制构想出
来的,是艺术地再现“大同”社会的生活风貌。
透过“桃源”中的生活现象来认识这个社会,例如从“黄 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中可以看出“桃源”中的老人和孩子生 活极其幸福、快乐,这就是“大同”社会中“老有所终”“幼 有所长”,由此还可以推知矜、寡、孤、独、废疾者这五种人 同样受到全社会的关爱。
—洪秀全
领导了近代史上最大的农民起义。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

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

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
课 文
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2课《 礼记 二则》课件(共19张PPT)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2课《 礼记  二则》课件(共19张PPT)

不知. 其善也 B. 则知. 明而行无过矣
D.
君子博学而. 日参省乎己 是故谋闭而. 不兴
【解析】A项,代词,代指木。/助词,的。B项,知道。/同“智”,见识。C项,使, 让。D项,连词,表递进关系。/连词,表顺承关系。
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_冰__,__是__水__凝__结__而__成__的__,__却__比__水__还__要__寒__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 木 直 中 绳/ 以 为 轮/其 曲 中 规 11.【乙】文开头就提出了论点“ 学不可以已 ”,主要运用的论证方法 是 比喻论证(或举例论证) 。
3.默写填空。
(1)《虽有嘉肴》开篇以类比引出“ 虽有至道 ,
弗学 ,
不知其善也 ”,进而又从教与学两个方面加以说明,论述了
“ 教学相长 ”的道理。
(2)《大道之行也》中“ 故人不独亲其亲 , 不独子其子

一句与 《孟子》中“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一句
有异曲同工之妙。
4.写出出自 《<礼记> 二则》的成语。(至少写5个) _教__学__相__长____鳏__寡__孤__独____夜__不__闭__户____选__贤__举__能____老__有__所__终____天__下__为__公____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乙】劝学(节选)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① ② 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③,不复挺者, 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 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④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选自《荀子》) 【注释】①中(zhònɡ)绳:合乎木匠用来取直的墨线。② (róu): 同“煣”,用火烘烤木材使之弯曲。③槁暴:晒干。④参:检验。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2课《礼记二则》课件(共21张PPT)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2课《礼记二则》课件(共21张PPT)

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矜 同:鳏)
整体感知
2、文章翻译
4.与:通
大道:古代指政
“举”,选
治上的最高理想。 举,推举。
意动用法,以为...亲,亲近。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
行:施行。 为:是,表判
修:培养。
断。
分(fèn):职分,
指职业。
恶(wù):憎恶。
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
旨:味美。
学习目标
• 诵读课文,读准字音,把握节奏,读出感 情,积累重点文言实词。
• 理解课文大意,联系实际明白“教学相长” 的道理;理解大同社会的三个特征。
• 形成正确的社会理想,学习古人敢于冲破 现实的羁绊,大胆追求理想的精神
作品简介
• 《礼记》,又叫《小戴礼记》,儒家经典著作之一,秦 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的选集,相传为西汉戴圣编纂。全 书用记叙文的形式写成,一些篇章具有相当高的文学价 值。有的用短小生动的故事表明某一道理,有的气势磅 礴,结构严谨;有的言的格 言、警句,精辟而深刻。
• 《学记》是《礼记》中的名篇,是古代教育史上比较有 价值的教育论著。主要讲述教育制度、教学内容和方法, 阐述了教学相长、循序渐进、长善救失等教学经验。
《 虽 有 嘉 肴 》
整体感知
1、朗读文章,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yáo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
jiāo
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
深入理解
1.开头一句“虽有嘉肴”有什么作用?

22.《礼记二则》课件

22.《礼记二则》课件

古今异义
孤独 古义:是两个词, “孤”为幼而无父的人, “独”为老而无子的人。
今义:是一个词,独自一人、孤单的意思
归 古:女子出嫁
乱 古:造反
今:归来,归属
今:杂乱,捣乱
是 古:这
今:判断动词
词类活用 故人不独亲其亲 ,不独子其子 亲:动词意动用法 以……为亲 子:名词意动用法 以……为子
• (从“嘉肴”写起,是为了由“嘉 肴”、“至道”。引出下文对教与 学关系的论述,有“嘉肴”、“至 道”作类比,教与学的关系就浅显 易懂了,这种说理的方法叫做“类
•(类比比推论理证”-。-)比较两种相似的事物,主张
因为两事物相似,因此在其中之一成立的现象, 在另一事物身上也应该成立的推理过程。
• 作者是怎么论述的?(论证思路)
《礼记》 二则

《礼记》是战国至秦汉年间 儒
家学者解释说明经书《仪礼》的文章选集,
是一部 儒家 思想的资料汇编。又叫《 小戴
礼记 》。《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
的典章制度书籍,儒家经典之一。该书编定
是西汉戴圣对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著加以辑录,
编纂而成,共49篇。 《礼记》与《 周礼 》
《 仪礼 》合称“三礼”。 内容主要是
一、以类比强调要学习,要实践, 二、论述教和学的关系。 指出“学”和“教”的作用(知不足和 知困),再由此进一步讨论其效果(自 反和自强), 三、得出教学相长的结论。 文气贯通,层层递进。
“教学相长”的结论在前面已经道明, 课文最后《兑命》中的一段话是否多余?
《兑命》曰:“学/学半。”
• 不多余,“学学半”的意思是 “教人是学习的一半”,这是对本文 观点的补充说明。《兑命》的话进一 步论证了“教学相长”的道理,增强 了文章的说服力。

22、礼记二则PPT课件

22、礼记二则PPT课件
22
2.满足发展的需要,人人都能安居乐业。“有 分”就是有稳定的职业,能安心工作;“有归” 就是男女婚配及时,有和乐的家庭。 3.满足精神愉悦的需要,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是说人们珍 惜劳动产品,但毫无自私自利之心;“力恶其 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说人们在共同劳动 中以不出力或少出力为耻,都能尽心竭力去工 作,工作着并快乐着,把共同劳动看作是分享 快乐。
教学相长也
古义: 推动,促进 今义: 增长
15
大 道 之 行 也
16
《桃花源记》中那个美、乐、奇的世界大 家还记得吧?世界上任何一个人都盼望自 己生活在一个安定、和平的“大同”社会, 没有权、利的纷争,没有名誉的搏斗,没 有人与人之间的尔虞我诈,社会中人人都 和睦相处、各尽其责。在这样的社会里生 活是快乐的,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就 是这样一个人人幸福快乐,个个相处融洽 的理想社会。在秦汉以前,我国的先哲们 就已经对这样的社会进行了论述,先哲们 把这样的理想社会命名为——大同。
17
初读课文
听课文朗读录音 疏通字词
18
整体感知
理清文章整体思路。
19
全文文字,共6句话,根据文意, 可以分为几层?
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 讲信修睦。” 概述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 第二层“故人不独亲其亲……不必为己。” 详述“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第三层“是故谋闭而不兴……是谓大同。” 总结全文。
本文论述了学习要重视实践的重要 性,要求把明白了的道理付诸行动, 通过行动来证明道理是否正确,即 实践出真知。另一方面,论述了 “教学相长”的道理。
12
通假字
学学半
“学”同“敩”,教导
13

第22课《礼记二则》课件

第22课《礼记二则》课件

任务二:合作解惑,梳理整合。
在朗读两则短文的基础上,学生提出 预习中有疑问的地方,先在小组内解决, 不能解决的,再在全班求助。
《虽有佳肴》疏通文意
虽然 美味的菜
味美
最好的道理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
好处 所以
困惑
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译文:虽然有美味佳肴,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它的味 道甘美;虽然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 的好处。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 才知道自己有不懂的地方。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
财物
因此、所以
作乱害人 兴起
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
这 称作、叫做
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译文:财物,厌恶把它扔在地上,不是一定要据为己有;力气,厌恶
它不出于自己,但愿多出力并不是为了自己的私利。因此,图谋之心 闭塞而不会兴起,盗窃和作乱害人的行为也不会兴起,所以,家家户 户只是把门从外面带上而不是从里面闩上。这就叫做“大同”社会。
同“举” 培养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译文: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公共的。选 拔推举品德高尚、有才干的人,讲求诚信,培 养和睦的气氛。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
所以
以……为亲 以……为子 有终老的保障
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
能够发挥自己的才能,为社会效力。 同“鳏”,老而无妻
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的人
职分、职守 女子出嫁
译文:所以人们不只是敬爱自己的父母,不只是疼爱自己的儿女。 这样使老年人能有终老的保障,壮年人能够发挥自己的才能,为社 会效力,幼童能顺利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而 无父的孩子、老而无子的人和残废而不能做事的人都能得到供养。 男子要各尽自己的职分,女子要及时婚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道之行也 》
选自《礼记•礼运》,该书大约是战 国末年或秦汉之际儒家学者托名孔子答 问的著作。 《礼记》,儒家经典之一,西汉戴 圣对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加以辑录、 编纂而成,共49篇。礼运,《礼记》篇 名,大约是战国末年或秦汉之际儒家学 者托名孔子答问的著作。
检查预习
给下列划线字注音
选贤与能(
四、一词多义 学学半—— 教 学 学学半—— 向别人学习 表示推测,大概。 其此之谓乎 —— 其 不知其旨也—— 代词,代指嘉肴。 它的 五、文言句式 1.判断句 判断句 弗食,不知其旨也。 2.倒装句 其此之谓乎?(倒装句宾语前置)
拓展延伸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兑命》曰:“念终始典于学”。其此之 谓乎! 玉石不经雕琢,就不能变成好的 器物;人不经过学习,就不会明白道理。 所以古代的君王,建立国家,统治人民, 首先要总是把教育放在首要位置。 《尚书· 兑命》篇中说:“始终如一地 想着要以学习为主”,大概说的就是这 个道理啊!
因为两事物相似,因此在其中之一成立的现象, 在另一事物身上也应该成立的推理过程。
• 作者是怎么论述的?(论证思路)
一、以类比强调要学习,要实践, 二、论述教和学的关系。 指出“学”和“教”的作用(知不足和 知困),再由此进一步讨论其效果(自 反和自强), 三、得出教学相长的结论。 文气贯通,层层递进。
jǔ )
gu ā n 矜寡孤独( )
mù 讲信修睦( ) 男有分 ( fèn ) )
w ù 货恶其弃于地也(
大道之行也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 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
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 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
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 是谓大同。
————《礼记》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中那个美、乐、奇的世界大 家还记得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 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 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那么,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是一个怎样的世界呢?
四书:《论语》、《大学》、《孟子》 《中庸》 五经:《诗经》、《尚书》、《礼记》 《周易》、《春秋》 (简称:诗、书、礼、易、春秋)
“教学相长”的结论在前面已经道明, 课文最后《兑命》中的一段话是否多余? 《兑命》曰:“学/学半。” • 不多余,“学学半”的意思是 “教人是学习的一半”,这是对本文 观点的补充说明。《兑命》的话进一 步论证了“教学相长”的道理,增强 了文章的说服力。

本文在论述时先以“-------------
表示推测语气。 大概,恐怕。
“此……之谓乎”是一种 固定句式,通常翻译为 “大概说的就是……吧。”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
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
即使
甘美
所以
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
这样以后 反省自己
不通,理解不了
足,然后能自反;知困,然后能自强
qiǎng勉 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 励 学半.” 此之谓乎? xiào教 表示推测
• 3读完本文,你有哪些体会? • (提示:教者的角度:
教者的角度:1“教学相长”指教人 之后自己经过亲身学习、体验。才 能知道自己有理解不了的地方,这 样才能自我勉励,不断提高自己、 努力改进。2其实这时“教”也是在 学习,是“学”的一种途径和方法。
字词句归纳
一、通假字 兑通“说”,指的是殷商 《兑命》曰 时的贤相傅说。 二、古今异义 1、虽有至道。 古:即使。今:虽然。 古:甘美。今:意义。 2、不能知其旨也。 3、教然后知困。古:不通,理解不了。 今:困难。 4、教学相长也。 古义:促进.今义:增长。 三、词类活用 名词作形容词,甘美。 1、不知其旨也。 2、不知其善也。 形容词作名词,好处。
虽 有 嘉 肴

本文节选自《学记》(《礼记集 解》)。《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 是中国教育史上,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第 一部教育学的专著。文字言简意赅,喻 辞生动,系统而全面地阐明了教育的目 的及作用,教育和教学的制度、原则和 方法,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以及同学 之间的关系。
《学记》内容有:发虑宪、玉不琢,不 成器、虽有嘉肴、古之教者、大学始教、大 学之教、大学之法、学者有四失、凡学之道 、善学者和记问之学。
合作探究
• 1、本文主要论述了什么道理?(你同意 这个观点吗?
“教学相长”--教和学是相互促进 的,二者相铺相成。重视实践,在学和 教的实践中“知不足”、“知困”,明 事理,出真知,得到进步与发展。 • 2、开头“虽有嘉肴”一句有什么作用?
2、文章开头写“虽有嘉肴”有何作用? • (用“嘉肴”作喻,由浅入深,引 出要论证的道理。) • (从“嘉肴”写起,是为了由“嘉 肴”、“至道”。引出下文对教与 学关系的论述,有“嘉肴”、“至 道”作类比,教与学的关系就浅显 易懂了,这种说理的方法叫做“类 比推理”。 •(类比论证--)比较两种相似的事物,主张
《礼记》的内容主要是记载和论述先
秦的礼制、礼仪,解释仪礼,记录孔子 和弟子等的问答,记述修身作人的准则。 实际上,这部九万字左右的著作内容广 博,门类杂多,涉及到政治、法律、道 德、哲学、历史、祭祀、文艺、日常生 活、历法、地理等诸多方面,几乎包罗 万象,集中体现了先秦儒家的政治、哲 学和伦理思想,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 资料。
翻译
即使
(1)虽有嘉 肴 (2)弗食,不知其旨也 好,美 ( 3)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吃,品尝 (4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最好的道理
所以,因此
用鱼、肉做的菜。 (味道)甘美 好处
不通,理解 不了。
即使有美味的肉食,不吃是不会知道它味道的甘美;
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也不知道它的好处。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剑虽利,不厉不断;材虽美,不学不高。
课外延伸
• 1、学习过程五步骤:博学之、审问 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 2、学者有四失:或失则多,或失则 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 • 3、教育教学九原则:教学相长、豫、 时、孙、摩、长善救失、启发诱导、 藏息相辅、因材施教。
(8)其此之谓也 。 其:表示推测语气,大概;此之谓 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此……之 谓也”是一种固定句式,通常翻译为 “大概说的就是……吧。” (9)“学学半”。 第一个“学”指教人,第二个“学”指 学习;学学半”意思是教育别人,是学习的 一半。 (10)兑命 。
兑,通“说”,指的是殷商时 的贤相傅说。
脉络梳理
类比引入
虽有嘉肴 逐层论证 弗食嘉肴,不知其旨 弗学至道,不知其善 学知不足,教后知困 不足自反,知困自强 教学能相长 实践出真知
引用作结
——学学半,此 之谓
结合自身的学习经验,请谈谈 “教学相长”的道理给了你怎样的启 示? • 参考:1学是第一位的,不学,则无法获 得知识,也无法知道自己的不足,也就 没有完善自己的机会。 2、“教学相长”还意味着学习中的互动和 交流。有时候,可以采用教的方式学习。 比如尝试把自己的理解讲给同桌听,看 看他的反应。如果他能明白,可能表明 你确实理解透彻了;如果他仍有疑惑, 可能表明你懂得理解中存在漏洞或缺陷, 这时就可以“知困”而“自强”。
解释下例加点词语
(1)虽有嘉肴
虽:连词,即使;佳:美好;肴:用 鱼、肉做的菜。
(2)弗食,不知其旨也 ; “食”,动词,吃。“其”代词,指 代“食”的对象。“旨”,味美。 (3)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
至道:最好的道理;“至”,达到极点的。 善:好处。良好。
(4)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是故:连词,因此,所以;困:不通,理解不了。
(5)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 然后能自强也 自反:反,反省;“自反”,意 思是反过来要求自己。自强:“强”, 勉励。自强,自我勉励。 (6)故曰:教学相长也 “故”,连词,所以。长:促进。
(7)“教学相长” 意思是教和学互相促进,教别人, 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
预习检测
1、给下列红字注音:
嘉肴 jiā yáo 自强 qiǎng 兑命 学学半 2、借助工具书及课下注释解释下列字词。 虽 即使 旨 甘美 至道(最好的道理 ) 善 好处 困( 不通,理解不了 ) 是故 所以 自强 自我勉励 自反 反省自己 故曰:教学相长 教和学互相促进…… 《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 “教别人,是学习的一半。”大概说的 就是这个道理吧!
主题

文章运用类比的手法引出 要阐述的观点,指出教和学的关 系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即 “教学相长”,告诉了我们实践 出真知的道理。严密,条理分明。先是以类 比强调学习,要实践,接下来指出 “学”和“教”的作用(知不足和知 困),再由此进一步讨论其效(自反 和自强),最后得出结论。文气贯通, 层层递进。 • 多使用对偶句,读来朗朗上口, 节奏感强。文章共五句,就有三句采 用对偶句。
yuè
xiào
朗读课文
虽有嘉肴 jiā yáo
fú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qiǎng 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xiào yuè 《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礼记》 二则

《礼记》是战国至秦汉年间 儒 家学者解释说明经书《仪礼》的文章选集, 是一部 儒家 思想的资料汇编。又叫《 小戴 礼记 》。《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 的典章制度书籍,儒家经典之一。该书编定 是西汉戴圣对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著加以辑录, 编纂而成,共49篇。 《礼记》与《 周礼 》 《 仪礼 》合称“三礼”。 内容主要是 记载和论述先秦的 礼制、礼仪,解释仪礼 , 记录 孔子和弟子 等的问答,记述 修身做 人的准则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