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部CT_断层解剖结构(肝、胰腺)
腹部CT影像示意图PPT课件
目录
• 腹部CT影像基础知识 • 腹部脏器的CT影像 • 常见腹部疾病的CT影像表现 • 腹部CT影像的解读与诊断 • 腹部CT影像的临床应用与价值
01
腹部CT影像基础知识
腹部CT影像的定义与重要性
定义
腹部CT影像是指通过CT(计算机 断层扫描)技术对腹部进行扫描, 获取的图像信息。
胰腺常见病变
胰腺炎、胰腺癌等。这些病变在CT图像上会呈现相应的密度和形 态变化。
胰腺增强扫描
通过注射造影剂,可以观察胰腺的血流灌注情况,有助于鉴别病变 的性质。
肠道的CT影像
肠道CT影像特点
肠道在CT图像上表现为形态弯曲、管腔较大的器官,其内容物对密 度有一定影响。正常肠道的轮廓清晰,管壁光滑。
肠道常见病变
类似病变的鉴别
一些病变在影像上可能表现相似,如胰腺癌与胰腺炎,需 要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进行鉴别。
不同设备与参数的影响
不同CT设备的成像质量和参数设置可能存在差异,对影像 解读产生影响。因此,在解读影像时需要注意设备与参数 的差异。
05
腹部CT影像的临床应用与价 值
腹部CT影像在临床诊断中的应用
重要性
腹部CT影像在临床诊断中具有重 要价值,能够清晰地显示腹部脏 器的形态、位置及病变情况,为 医生提供准确的诊断依据。
腹部CT影像的扫描范围
01
02
03
上腹部
包括肝脏、胆囊、胰腺、 脾脏等器官。
下腹部
包括肾脏、输尿管、膀胱 等器官。
全腹部
包括整个腹部的所有器官。
腹部CT影像的成像原理
X射线
CT设备利用X射线对腹部进行多 层扫描,获取不同角度的图像。
医学影像学上腹部CT
医学影像学上腹部CT概述上腹部CT扫描是一种用于诊断上腹部疾病的医学影像技术。
上腹部包括肝脏、胆囊、胰腺、脾脏、肾脏等重要器官,因此上腹部CT扫描对于这些器官的疾病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上腹部CT扫描的技术、适应症、禁忌症以及注意事项。
技术上腹部CT扫描使用X射线和计算机技术,对腹部进行断层扫描。
在扫描过程中,患者需要平躺在检查床上,技师将患者送入CT室,并按照医生的要求进行扫描。
扫描时,X射线会穿过患者的身体,并在计算机中形成图像。
通过断层扫描,可以获得患者腹部各个器官的清晰图像,从而帮助医生诊断疾病。
适应症上腹部CT扫描主要用于诊断上腹部器官的疾病,如肝脏、胆囊、胰腺、脾脏、肾脏等。
具体适应症包括:1、肝脏疾病:如肝癌、肝脓肿、脂肪肝等;2、胆囊疾病:如胆囊结石、胆囊炎等;3、胰腺疾病:如胰腺炎、胰腺癌等;4、脾脏疾病:如脾脏肿大、脾脏肿瘤等;5、肾脏疾病:如肾结石、肾癌等;6、其他疾病:如腹腔淋巴结肿大、腹水等。
禁忌症上腹部CT扫描并非适用于所有人群,以下人群不宜进行此项检查:1、孕妇和哺乳期妇女;2、有金属植入物或心脏起搏器等患者;3、严重心、肝、肾功能不全者;4、过敏体质或哮喘等过敏症状者。
注意事项在进行上腹部CT扫描前,患者需要注意以下事项:1、按照医生要求进行空腹或饮食控制;2、穿着宽松舒适的衣物,避免穿着带有金属饰品或口袋的衣物;3、配合技师进行扫描,保持身体静止不动;4、了解CT扫描的辐射剂量和安全性,避免不必要的担忧。
结论上腹部CT扫描是一种重要的医学影像技术,对于诊断上腹部器官的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在进行检查前,患者需要了解适应症和禁忌症,注意饮食控制和穿着要求。
在检查过程中,患者需要配合技师进行扫描,保持身体静止不动。
通过上腹部CT扫描,可以帮助医生准确诊断疾病,为患者的治疗和康复提供有力支持。
腹部CT影像学检查是一种广泛应用于临床诊断的重要检查方法。
它通过高精度的CT扫描仪,能够提供腹部内脏器官的详细图像,帮助医生准确诊断各种腹部疾病。
腹部CT_断层解剖结构
腹部CT_断层解剖结构腹部CT可以显示以下器官和结构:1.胃:胃位于腹部的上部,位于膈肌之下,是一个呈弯曲状的器官。
腹部CT可以清晰显示胃的形态、位置和大小,帮助医生评估胃的功能和病变。
2.肝脏:肝脏是腹部最大的器官,位于右上腹部。
腹部CT可以显示肝脏的大小、形状和结构,包括肝叶、肝窦、肝小叶等。
此外,腹部CT还可以评估肝脏的血液供应和肿瘤的存在。
3.胆囊和胆管:胆囊是一个位于肝脏下方的袋状结构,储存胆汁。
胆管是将胆汁从肝脏输送到小肠的管道。
腹部CT可以显示胆囊的大小、形状和位置,以及胆囊和胆管是否存在结石或炎症等问题。
4.胰腺:胰腺是一个位于腹部中央的背面器官,主要负责产生胰岛素和消化酶。
腹部CT可以评估胰腺的大小、形态和结构,帮助检测胰腺炎、胰岛细胞瘤等疾病。
5.肾脏和肾上腺:肾脏是两个位于腹部上部的器官,负责排除体内废物和调节电解质平衡。
腹部CT可以显示肾脏的大小、形态和位置,评估肾脏的功能和是否存在结石、肿瘤等异常。
同时,腹部CT还可以显示肾上腺的位置和形态。
6.肠道:腹部CT可以显示小肠和大肠的形态和结构,帮助评估肠壁的异常、梗阻和炎症等情况。
此外,腹部CT还可以检测肠道的病变和肿瘤。
7.脾脏:脾脏是一个位于腹腔左上侧的器官,主要负责过滤血液和免疫功能。
腹部CT可以显示脾脏的大小、形态和位置,评估脾血供和是否存在肿瘤等异常情况。
除了以上器官和结构,腹部CT还可以显示腹腔内的血管、淋巴结、神经和腹腔壁等。
腹部CT的图像可以以不同层面、不同方向进行重建和解剖观察,有助于医生进行临床诊断和手术规划。
总而言之,腹部CT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医学影像技术,可以显示腹部各种器官和结构的解剖情况,帮助医生诊断和治疗腹部疾病。
在进行腹部CT检查时,患者需要保持适当的体位,遵守医生的指示,以确保获得清晰的影像。
肝脏正常ct、mri断层解剖
肝移植后的监测和评估。
对脂肪肝和铁过载的诊断 和评估。
CT与MRI在肝脏疾病治疗中的应用与价值
01
02
03
CT在肝脏疾病治疗中的 应用
肝癌的放疗和化疗计划 的制定。
肝血管疾病的介入治疗 ,如栓塞、支架置入等
。
CT与MRI在肝脏疾病治疗中的应用与价值
肝外伤手术前的评估和计划制定。 肝脓肿穿刺引流或手术切除前的定位。 MRI在肝脏疾病治疗中的应用
肝静脉和下腔静脉在MRI平扫中呈现为高信号,而门静 脉则呈现为中等信号强度。
在平扫中,肝脏的信号强度通常与周围组织相近,呈中 低信号强度。
肝脏的边缘轮廓在MRI平扫中清晰可见,有助于判断肝 脏是否存在病变或异常。
肝脏MRI增强扫描
01
肝脏MRI增强扫描是在平扫基础上,通过注射对比剂来提高病变与正 常组织间的信号差异,从而更好地显示病变。
01
MRI的优点
02
无辐射,对软组织分辨率高。
可以多平面成像,提供更多解剖信息。
03
CT与MRI在肝脏解剖中的优缺点比较
对肿瘤和血管的显示较好。
1
MRI的缺点
2
3
扫描速度相对较慢,不适合急诊和重症患者。
CT与MRI在肝脏解剖中的优缺点比较
对钙化和骨骼显示较差。
费用相对较高。
CT与MRI在肝脏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与价值
病变的性质和范围。
在肝脏CT增强扫描中,正常肝实 质的密度均匀增高,而病变组织 的密度变化则会出现异常,有助
于鉴别良恶性病变。
肝脏CT增强扫描可以更准确地诊 断肝癌、肝血管瘤、肝囊肿等肝 脏疾病,为临床治疗提供重要依
据。
肝脏CT血管成像
肝横断层解剖及CT、MRI图像表现
(2)背裂:划出段Ⅰ(尾状叶) 上部:肝左、中V汇入下腔V处与V韧带裂右端的连线 中部:下腔V右前壁至V韧带裂右端的弧形线 下部:下腔V右壁至肝门V分叉处或肝门V中点的连线
(3)左叶间裂:分开段Ⅳ与段Ⅱ、段Ⅲ。 上部:为肝镰状韧带附着点左侧1cm或左叶间V长轴至下 腔V左前壁的连线 中部:为门V左支矢状部的长轴为标志 下部:为肝圆韧带裂,天然标志
(6)右段间裂:分开段Ⅷ与段Ⅴ,亦分开段Ⅶ段Ⅵ。 识别标志:肝门V右支主干平面。 门V右支出现及其以上断面,右半肝为段Ⅶ、段Ⅷ;以下 为段Ⅴ、段Ⅵ。 当门V呈三叉型而无右支主干时,可以门V分叉处确定右 段间裂。
3.在断面上肝内门V与肝V的鉴别方 法
(1)肝V的走行与肝门V相反,肝V越 近第二肝门,其口径越大;而门V愈 近第一肝门,其口径愈大。
176经肝门V左支矢状部
1.下腔V 2.肝中V 3.肝门V左内支 4.肝门V左支矢状部 5.肝门V左外下支
177经肝门VΒιβλιοθήκη 支横部1.胃体 2.横结肠及其脾曲 3.肝尾状叶 4.下腔V 5.肝门 V右前上支 6.肝中V 7.肝门V左支横部 8.肝圆韧带裂 9. 肝门V左外下支
178经肝门
1.胃体 2.横结肠及其脾曲 3.空肠 4.胰尾 5.脾A 6.乳 头突 7.弓状切迹 8.尾状突 9.下腔V 10.肝右后下V 11. 肝门V右后上支 12.肝门V右前支 13.肝门V右支 14.肝中 V 15.肝门V分叉处 16.肝圆韧带
1.膈 2.横结 肠 3.胃底 4.脾 5.食管 6.下腔V 7. 肝右V 8.肝 中V 9.左叶 间V 10.肝 左V 11.镰 状韧带
上腹部CT影像断层解剖
下腔静脉,横沟即肝门内
有门静脉、肝动脉和肝管
等结构。
•.
此层面是肝脏近膈顶层面,左侧是平扫,右侧为增强。可以清晰显 示下腔静脉和腹主动脉,增强早期腹主动脉密度较高而下腔静脉密度稍 高。肝实质密度均匀。
•.
此层面显示第二肝门,可见左肝静脉、中肝静脉和右肝静脉汇入下 腔静脉,胃壁、脾脏亦强化。
•.
此层面门静脉尚未强化,肝实质密度轻度升高,增强早期脾脏密度 可以不均匀,正常肝脏边缘光滑,没有结节状突起,平扫肝实质CT值一 般50-60HU,平均比脾脏高出5-10HU,如果和脾脏密度接近甚至低于脾 脏密度提示脂肪肝或肝硬化。
•.
此层面显示双侧肾动脉自腹主动脉发出部,双侧输尿管。两侧腰大 肌。
•.
后3幅图像是增强动脉期和静脉期的比较。右侧是静脉期,可见肝 实质密度明显增高,可较平扫时提高50HU以上,并可见门静脉分支显影, 腹主动脉密度降低。
•.
此层面显示脾脏密度较动脉期降低,但密度均匀;肝实质密度均匀。 肝动脉密度降低。
1、 肝脏由镰状韧带 从失状位将肝分为左右 两份,但镰状韧带并非 左右肝叶的分界标志。
2、真正的分界标志 是下腔静脉左缘与胆囊 底中点连线。才是肝脏 左右叶的解剖分界。
•.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脏脏面解剖标志图
1、肝脏的底面为凹
面,有两条纵沟和一条横
沟,呈H状。左纵沟内有
肝园韧带和静脉韧带,右
纵沟前部为胆囊,后部为
•.
此层面可见肝动脉左支,脾脏密度较高但不均匀。
•.
此层面可以显示胆囊、胰腺,肝动脉右支清晰显示;脾动脉显示清 晰。
•.
此层面可见胰腺,增强时明显强化,胆囊壁强化。双侧肾上腺增强 时清晰显示,肾皮质强化,肾髓质轻度强化。还可见到强化的肠系膜上 动脉,位于肝动脉左前方。
上腹部CT 基础图解(内容详细)
医学精制
28
胆囊体积缩小,
胆囊壁稍厚。
胰
肝
肾
静脉
肾
腹主动脉 医学精制
29
胆囊
肠管
胰
结 石
腹 水
肝
慢性胆囊炎CT平扫示:胆囊体积缩小, 胆囊后壁见一类椭圆形高密度结石
脾 腹 水
肾
医学精制
30
肠管
胆 囊
胰腺体、 尾部
肝右 叶
下腔 静脉
膈脚
正常胰腺CT平扫
脾
腹主 动脉
医学精制
31
下腔 静脉
肝右 叶
胰头
肠管
腹主 动脉
肾 正常胰腺CT平扫
医学精制
32
胆囊
肠管
胰体
胰尾
肝右 叶
脾
脾静
下腔 静脉
脉 肾
静脉注入造影剂后,
正常胰腺CT对比增
强扫描
医学精制
33
下腔 静脉
肝右 叶
胰头 脾静 脉
腹主 动脉
肠管
脾
肾
静脉注入造影剂后,
正常胰腺CT对比增 强扫描
医学精制
34
胰腺
胃 肝
脾
下腔 静脉
腹主 动脉
左肾
急性单纯性胰腺炎CT平扫
肝左 叶
肝尾 叶
胃
脾
下腔 静脉
腹主 动脉
医学精制
13
门静脉 主干
肝左 叶
胃
肝右 叶
脾
下腔 静脉
腹主 动脉
医学精制
14
肝右 叶
门静 脉
胃
膈脚
下腔 静脉
腹主 动脉
脾
医学精制
腹部断层解剖和断层CT(下)
轴位断层标本腹腔动脉(4)左隔脚(5)右隔脚(6)下腔静脉(7)钩突(8)肠系膜上静脉(9)脾静脉(10)肝门静脉(11)胰体(12)胰颈(13)胰头(14)胰十二指肠上动脉(15)胆总管(l6)十二指肠降部(l7)肝右叶(18)胆囊体(19)横结肠(20)胃幽门部(21)空肠(22)降结肠(23)左肾(24)肾窦(25)左肾上腺(26)右肾(27)第1腰椎(28)脊髓(29)马尾(30)竖脊肌(31)背阔肌(32)腹外斜肌(33)腹直肌性)轴位断层标本动脉(4)左隔脚(5)右隔脚(6)下腔静脉(7)钩突(8)肠系膜上静脉(9)脾静脉(10)肝门静脉(11)胰体(12)胰颈(13)胰头(14)胰十二指肠上动脉(15)胆总管(l6)十二指肠降部(l7)肝右叶(18)胆囊体(19)横结肠(20)胃幽门部(21)空肠(22)降结肠(23)左肾(24)肾窦(25)左肾上腺(26)右肾(27)第1腰椎(28)脊髓(29)马尾(30)竖脊肌(31)背阔肌(32)腹外斜肌(33)腹直肌腹部肝脏右叶下部、胰腺头部层面(女性)轴位断层标本(1)腹主动脉(2)左隔脚(3)右隔脚(4)左肾动脉(5)左肾静脉(6)右肾动脉(7)肠系膜上动脉(8)肠系膜上静脉(9)胰头(l0)钩突(11)胆总管(12)下腔静脉(13)有肾静脉(14)右肾(15)左肾(l6)肾皮质(17)肾锥体(18)肾柱(19)肾窦(20)肝右叶(21)右肋隔隐窝(22)胆囊底(23)结肠有曲(24)十二指肠降部(25)横结肠(26)空肠(27)降结肠(28)腰大肌(29)腰方肌(30)第1腰椎(31)竖脊肌(32)背阔肌(33)腹外斜肌(34)腹直肌(1)腹主动脉(2)左隔脚(3)右隔脚(4)左肾动脉(5)左肾静脉(6)右肾动脉(7)肠系膜上动脉(8)肠系膜上静脉(9)胰头(l0)钩突(11)胆总管(12)下腔静脉(13)有肾静脉(14)右肾(15)左肾(l6)肾皮质(17)肾锥体(18)肾柱(19)肾窦(20)肝右叶(21)右肋隔隐窝(22)胆囊底(23)结肠有曲(24)十二指肠降部(25)横结肠(26)空肠(27)降结肠(28)腰大肌(29)腰方肌(30)第1腰椎(31)竖脊肌(32)背阔肌(33)腹外斜肌(34)腹直肌腹部肝脏右叶下部、胰腺头部层面(男性)轴位断层标本腹部肝脏右叶下部、胰腺头部、肾门层面(女性)轴位断层标本(1)腹主动脉(2)左肾静脉(3)左肾动脉(4)右肾静脉(5)右肾动脉(6)肾窦(7)肾盂(8)肾大盏(9)肾小盏(10)左肾(11)右肾(12)下腔静脉(13)钩突(14)肠系膜上动脉(15)肠系膜上静脉(16)胰头(17)十二指肠降部(l8)肝有叶(19)升结肠(20)横结肠(21)大网膜(22)空肠(23)肠系膜(24)肠系膜根(25)降结肠(26)第1~2腰椎间盘(27)左隔脚(28)右隔脚(29)腰大肌(30)腰方肌(31)竖脊肌(32)背阔肌(33)腹外斜肌(34)腹内斜肌(35)腹横肌(36)腹直肌腹部肝脏右叶下部、胰腺头部、肾门层面(男性)轴位断层标本(1)腹主动脉(2)左肾静脉(3)左肾动脉(4)右肾静脉(5)右肾动脉(6)肾窦(7)肾盂(8)肾大盏(9)肾小盏(10)左肾(11)右肾(12)下腔静脉(13)钩突(14)肠系膜上动脉(15)肠系膜上静脉(16)胰头(17)十二指肠降部(l8)肝有叶(19)升结肠(20)横结肠(21)大网膜(22)空肠(23)肠系膜(24)肠系膜根(25)降结肠(26)第1~2腰椎间盘(27)左隔脚(28)右隔脚(29)腰大肌(30)腰方肌(31)竖脊肌(32)背阔肌(33)腹外斜肌(34)腹内斜肌(35)腹横肌(36)腹直肌腹部肝脏右叶下极、十二指肠乳头层面(女性)轴位断层标本(1)腹主动脉(2)左隔脚(3)右隔脚(4)下腔静脉(5)左肾(6)右肾(7)肾盂(8)肾窦(9)肾皮质(10)肾髓质(11)肝有叶(12)升结肠(13)十二指肠降部(14)十二指肠乳头(15)胰头(16)钩突(17)肠系膜上静脉(18)肠系膜上动脉(19)十二指肠升部(20)肠系膜根(21)横结肠(22)空肠(23)降结肠(24)第2腰椎(25)腰大肌(26)腰方肌(27)竖脊肌(28)腹外斜肌(29)腹内斜肌(30)腹横肌(31)腹直肌腹部肝脏右叶下极、十二指肠乳头层面(男性)轴位断层标本(1))腹主动脉(2)左隔脚(3)右隔脚(4)下腔静脉(5)左肾(6)右肾(7)肾盂(8)肾窦(9)肾皮质(10)肾髓质(11)肝有叶(12)升结肠(13)十二指肠降部(14)十二指肠乳头(15)胰头(16)钩突(17)肠系膜上静脉(18)肠系膜上动脉(19)十二指肠升部(20)肠系膜根(21)横结肠(22)空肠(23)降结肠(24)第2腰椎(25)腰大肌(26)腰方肌(27)竖脊肌(28)腹外斜肌(29)腹内斜肌(30)腹横肌(31)腹直肌腹部肝脏右叶下极、十二指肠水平部层面(女性)轴位断层标本(1)腹主动脉(2)下腔静脉(3)十二指肠降部(4)十二指肠水平部(5)十二指肠升部(6)肠系膜上动脉(7)肠系膜上静脉(8)左肾(9)左输尿管(10)肾窦(11)右输尿管(12)右肾(13)升结肠(14)肝右叶(15)横结肠(16)空肠(17)肠系膜(18)降结肠(19)第2腰椎(20)腰大肌(21)腰方肌(22)竖脊肌(23)腹外斜肌(24)腹内斜肌(25)腹横肌(26)腹白线(27)腹直肌腹部肝脏右叶下极、十二指肠水平部层面(男性)轴位断层标本(1)腹主动脉(2)下腔静脉(3)十二指肠降部(4)十二指肠水平部(5)十二指肠升部(6)肠系膜上动脉(7)肠系膜上静脉(8)左肾(9)左输尿管(10)肾窦(11)右输尿管(12)右肾(13)升结肠(14)肝右叶(15)横结肠(16)空肠(17)肠系膜(18)降结肠(19)第2腰椎(20)腰大肌(21)腰方肌(22)竖脊肌(23)腹外斜肌(24)腹内斜肌(25)腹横肌(26)腹白线(27)腹直肌腹部肾脏下极层面(女性)轴位断层标本1)腹主动脉(2)肠系膜下动脉(3)左输尿管(4)左肾下端(5)下腔静脉(6)有输尿管(7)右肾下端(8)升结肠(9)十二指肠水平部(10)横结肠(11)小肠(12)肠系膜(13)降结肠(14)腰大肌(15)腰方肌(16)第3腰椎(17)竖脊肌(18)腹外斜肌(19)腹内斜肌(20)腹横肌(21)腹直肌(22)大网膜腹部肾脏下极层面(男性)轴位断层标本(1)腹主动脉(2)肠系膜下动脉(3)左输尿管(4)左肾下端(5)下腔静脉(6)有输尿管(7)右肾下端(8)升结肠(9)十二指肠水平部(10)横结肠(11)小肠(12)肠系膜(13)降结肠(14)腰大肌(15)腰方肌(16)第3腰椎(17)竖脊肌(18)腹外斜肌(19)腹内斜肌(20)腹横肌(21)腹直肌(22)大网膜1)腹主动脉(2)肠系膜下动脉(3)左输尿管(4)下腔静脉(5)有输尿管(6)升结肠(7)回肠(8)空肠(9)肠系膜(10)肠系膜根(11)降结肠(12)腰大肌(13)第3~4腰椎间盘(14)竖脊肌(15)腹外斜肌(16)腹内斜肌(17)腹横肌(18)腹直肌(19)脐(1)腹主动脉(2)肠系膜下动脉(3)左输尿管(4)下腔静脉(5)有输尿管(6)升结肠(7)回肠(8)空肠(9)肠系膜(10)肠系膜根(11)降结肠(12)腰大肌(13)第3~4腰椎间盘(14)竖脊肌(15)腹外斜肌(16)腹内斜肌(17)腹横肌(18)腹直肌(19)脐腹部腹主动脉分叉水平层面(女性)轴位断层标本(1)左骼总动脉(2)左骼总静脉(3)左输尿管(4)生殖腺动、静脉(5)右骼总动脉(6)右骼总静脉(7)右输尿管(8)肠系膜(9)肠系膜根(1)回肠(11)升结肠(12)阑尾(13)空肠(14)降结肠(15)腰4~5椎间盘(16)第5腰椎(17)腰大肌(18)腰方肌(19)竖脊肌(20)腹外斜肌(21)腹内斜肌(22)腹横肌(23)腹直肌腹部腹主动脉分叉水平层面(男性)轴位断层标本(1)左骼总动脉(2)左骼总静脉(3)左输尿管(4)生殖腺动、静脉(5)右骼总动脉(6)右骼总静脉(7)右输尿管(8)肠系膜(9)肠系膜根(1)回肠(11)升结肠(12)阑尾(13)空肠(14)降结肠(15)腰4~5椎间盘(16)第5腰椎(17)腰大肌(18)腰方肌(19)竖脊肌(20)腹外斜肌(21)腹内斜肌(22)腹横肌(23)腹直肌标本(3)左输尿管(4)左骼内动脉(5)左骼外动脉(6)乙状结肠系膜根(7)右输尿管(8)右骼总动脉(9)右骼总静脉(10)右骼内动脉(11)右骼外动脉(12)盲肠(13)回盲瓣(14)回肠末端(15)阑尾(16)回肠(17)空肠(18)肠系膜根(19)乙状结肠(20)第5腰椎(21)第5腰神经(22)椎管(23)有腰大肌(24)竖脊肌(25)骼峪上缘(26)腹外斜肌(27)腹内斜肌(28)腹横肌断层标本(3)左输尿管(4)左骼内动脉(5)左骼外动脉(6)乙状结肠系膜根(7)右输尿管(8)右骼总动脉(9)右骼总静脉(10)右骼内动脉(11)右骼外动脉(12)盲肠(13)回盲瓣(14)回肠末端(15)阑尾(16)回肠(17)空肠(18)肠系膜根(19)乙状结肠(20)第5腰椎(21)第5腰神经(22)椎管(23)有腰大肌(24)竖脊肌(25)骼峪上缘(26)腹外斜肌(27)腹内斜肌(28)腹横肌后序1、本ppt为综合各家图片后由青岛大学2011级肝胆外科研究生整理而成,为提倡资源分享,特设一定的财富币。
腹部常见病变CT-肝胆胰脾
承德市中心医院 高腾蛟
腹部CT检查技术与应用
腹部CT检查前应充分做好胃肠道准备工作。
(一)胃肠道常用对比剂 1.阳性对比剂:1%~2%碘水对比剂 2.中性对比剂:水加20mg 654-2口服 3.阴性对比剂:脂肪密度对比剂或气 体
(二)CT平扫 1.体位与范围:仰卧位,双臂上举;扫描时屏气,常规
• 3.常合并急慢性胆囊炎
胆囊炎
• 1.急性胆囊炎:体积增大,直径大于5厘米, 胆囊壁弥漫性增厚大于3毫米,并有明显均匀强 化。胆囊周围常有低密度水肿带或液体潴留。
• 2.慢性胆囊炎:体积缩小,胆囊壁增厚,可有 钙化,增强扫描有强化
• 2.肝血管
• 肝内有三套血管系统:即肝静脉、肝门静 脉及肝动脉。
• *肝脏双重供血系统:肝门静脉及肝动脉。
• 平扫示静脉呈分支状或类圆形低密度影, 增强时呈高密度影。
3. 2.
1..
⑴肝静脉:平扫示静 脉呈分支状或类圆形 低密度影, 长4.8~8.8mm,在肝门 处分左右 两支
假包膜 肝硬化
1.可见肝硬化,边 缘轮廓局限性突起
2.类圆形边界模 糊的低密度肿块
3.“肿瘤假包 膜”—低密度透亮带
4.巨块型肝癌: 可见中央更低密度坏 死灶
• 增强: *快显快出 动脉期:肿瘤明显斑片状、结节状强化,迅速达到 峰值
门静脉期:肿瘤增强密度明显迅速下降,肝实质不 断逐渐强化
平衡期:肿块密度继续下降,在强化的肝实质背景 对比下呈低密度
进行横断面扫描。 ①肝脏、胆囊、脾:从膈顶开始扫至肝右叶下缘; ②胰腺:范围自膈顶开始扫至胰腺钩突下缘十二指肠
水平段,层厚、层距应为5mm ; ③肾脏:范围自肾上腺区开始扫至肾下极下缘; ④肾上腺:范围自膈顶扫至肾门平面,层厚与层距为
正常腹部ct解剖
于中央的髓质,呈现特有的豹纹状,称为“花斑脾”;在门静 脉期和实质期,脾则呈均匀一致强化,通常情况下要高于肝。 实质内的脾动、静脉在增强扫描时也不易分辨。
正常脾脏CT表现
边界清楚,密度均匀,呈三角锥体 约15~40%的人有副脾存在 密度低于或等于肝脏
3.肝门静脉左支矢状部 4.肝左叶 5.胆囊 6.结肠肝曲 7.胃窦
12
13 14
8.胃体 9.膈 10.角切迹 11.横结肠 12.空肠 13.升结肠 14.肠系膜
1
2
5
3
4 6
8
7
12
10
9
11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经胰的冠状层面CT(增 强)
1.肝右前叶 2. 肝中间静脉 3.肝左内叶 4. 肝左外叶 5.胃底 6.胆囊 7.十二指 肠上部 8.肝门静脉 9.腹腔 干 10.胃体 11.脾 12.结 肠肝曲 13.胰头 14.胰体 15.肠系膜 16.肠系膜上静 脉 17.腹主动脉 18.降结 肠 19.肠系膜上动脉 20. 空肠 21.回肠
胰尾的后发为脾静脉,再往后为肾上腺、左 肾,脾静脉是胰体为的界标。
脾脏增大CT标准
大于5个肋单元 脊柱前缘与脾脏前缘平行线超过8cm 脾前缘不超过腋中线 脾脏下缘超过肝脏下缘 脾脏增厚:男大于4cm,女大于3.5cm (脾门至对侧缘的垂直线即脾脏的厚度) 体积测量
1 5
6
8
2 7
3 4
11
10
1.肝右后叶 2.脾 3.脊髓末 端 4.左肾 5.左腰大肌 6. 左腰方肌 7.第4腰椎棘突 8. 右骶髂关节9.乙状结肠 10. 左骶翼 11.左髂骨
腹部断层解剖及注意点
(五) 肝门平面在腹部横断层面中的标志意义
腹腔结构配布发生较大变化的转折平面 紧邻该平面下方的是胆囊、左肾、胰体和网膜孔等首次出 现的层面
肝的断面逐渐缩小,肝内管道明显变细 右段间裂出现的平面
第3 肝门的标志平面
识别肝左、右管的重要平面
二、胰的横断面解剖学特点
1.胰头
胰右端的膨大部分, 横断层面上呈圆形或椭 圆形,胰头右侧的十二 指肠降部及其后方的下
肝胰壶腹括约肌
三、肾、肾上腺和脾
(一) 肾
1. 肾kidney 的形态
实质性器官,形似蚕 豆,左右各一。 可分上、下两端,内、 外两缘,前、后两面。
内缘中部凹陷,称肾门,是肾血管和肾盂等结构出入的部 位。 出入肾门的结构合称肾蒂。
2.肾的位臵和毗邻
成年人的两肾位于腹膜后间 隙、脊柱两旁,呈“八”字形排 列,通常为左高右低。 左肾在第11胸椎体下缘至第
1)镰状韧带 2)冠状韧带
3)左三角韧带
4)右三角韧带
(2)胃的韧带
1)肝胃韧带 2)胃脾韧带
3)胃结肠韧带
4)胃膈韧带
(3)脾的韧带 1)胃脾韧带
2)脾肾韧带
3)膈脾韧带
(二)腹膜隐窝和陷凹
腹后壁的隐窝 :十二指肠上隐窝 、十二指肠下 隐窝 、肝肾隐窝等 男性 直肠膀胱陷凹 盆腔的陷凹 女性 直肠子宫陷凹 膀胱子宫陷凹
2. 胰的分型
一般型 约占74%,分型标准:胰头低于胰体,而胰体又低
于胰尾;在连续横断层面上,各断面只切到一部分胰组织。
特殊型 约占26%,分型标准:胰头、体、尾部在冠状位上
的位臵高低顺序反常或胰腺外形上的畸形;在连续横断层
腹部CTppt课件
第一节正常断面CT表现
一、肝
第一肝门:位于肝下面的中心部, CT图像可见门静脉、肝动脉和胆管 断面所成的三角关系。门静脉最粗, 位于肝动脉和胆管的后方; 肝动脉 在左、肝管在右。 第二肝门:位于肝顶部,由肝左、 中、右三条静脉组成,在第一肝门 上方,CT图像能清楚显示。
二、脾 脾的大小变异很大,通常CT横断面以5个肋单元作为正常标准,其外侧 缘光滑,内侧缘形态不规则,呈波浪状或分叶状,平扫密度均匀一致。
【CT诊断要点】
1. 平扫 多表现为低密度肿块,约12%为等密度病灶;病 灶多呈单发、多发结节,肿块或呈弥漫病变;病灶的边界 模糊不清,有包膜者境界清楚。 2. 增强扫描 ①动脉期:血供丰富的小肝癌表现为弥漫性 增强,血供不丰富的肝癌,并不出现高密度。②门静脉期: 多数表现为边界较平均更清晰的低密度,可发现门静脉、 下腔静脉是否有瘤栓形成,瘤栓表现为充盈缺损的低密度。 延迟期,肿瘤包膜呈环状高密度。
(三)肝炎性假瘤
【典型病例】 患者,女,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0岁,右上 腹疼痛3周。
【CT 诊断要点】
1. 平扫 病灶形态可为为圆形、葫芦形或不规则形的 低密度,病灶边界清或不清楚,常为单发。 2. 增强 动脉期病灶绝大多数无强化表现。门脉期病 灶常有强化表现,形态各异,可为周边环状强化,中心 核样强化,偏心结节样强化,有些病灶可见粗细不均的 低密度间隔。延迟扫描有些病灶可见周边强化。
(三)肝局灶性结节增生
【典型病例】 患者,男,50岁,无任何其他不适,体检B超 发现肝右叶肿块。
【CT诊断要点】
1. 平扫 肝内低密度或等密度改变,边界清楚。当中 心存在纤维性疤痕时,其特征为从中心向边缘呈放射 状分布的低密度影像。 2. 增强 可为高密度、等密度或低密度不等,主要因 其供血情况而不同。病变内纤维分隔无增强,动脉晚 期病变呈低密度。
腹部正常断层影像图谱
以肝裂等为解剖标志的肝叶段划分:
肝右叶下段水平轴位切面CT图
5.肝右叶前下段S5 6.肝右叶后下段S6 C.下腔静脉
注:S5与S6大体以下 腔静脉前缘冠状线 为界
门脉及其分支三维CT轴位 重建图
1. 门脉主干 2. 门脉右支 3. 门脉左支
4. 脾静脉 5. 肝动脉 6. 脾动脉
门脉分支超声图
1. 门脉右支 2. 门脉左支 3. 胆囊 4. 下腔静脉 5. 门脉左支脐部
门脉及其分支轴位切面CT图
1. 主动脉 2. 腹腔动脉 3. 脾静脉 4. 肠系膜上静脉 5. 右肾上极
黑箭头:子宫圆韧带
子宫水平轴位切面CT图
1.膀胱 2.子宫 3.直肠
男性盆腔正中矢状切面MRI图
1.膀胱 2.耻骨 3.阴茎海绵体 4.直肠 5.前列腺
男性盆腔.耻骨联合上方水平 轴位切面CT图
1.提肛肌 2.前列腺 3.膀胱 4.直肠
男性盆腔.精囊水平轴位切面CT图
1. 膀胱 2. 精囊
3. 直肠
以肝静脉为解剖标志的肝叶段划分:
第二肝门超声图
3.肝左叶前外侧段 4.肝左叶内侧段(方叶) 7.肝右叶后上段 8.肝右叶前上段
注:1.肝左叶内外侧段以肝左静脉为界。2.肝右叶前上段与后上段以 肝右静脉为界。3.肝左右叶以肝中静脉为界。4.肝左叶前外侧段又叫 外侧下段,后外侧段又叫外侧上段。说明两者的关系是:一个在后 上方,一个在前下方。
男性盆腔.精囊水平轴位切面CT图
1. 膀胱 2. 精囊 3. 直肠
注:直肠内充盈 液体和气体
腹部断层影像解剖学
腹部血管疾病的诊断与评估
血管狭窄和阻塞
01
断层影像可以检测到腹部血管的狭窄和阻塞,有助于诊断动脉
粥样硬化、血栓等疾病。
血管畸形
02
通过断层影像,可以观察到血管的异常走行、分支和结构,有
助于诊断血管畸形。
血管瘤
03
断层影像可以清晰地显示血管瘤的位置、大小和形态,为治疗
提供依据。
腹部炎症性疾病的诊断与鉴别
通过不同的成像序列,可以获取腹部 不同组织器官的多种信息,有助于全 面评估病情。
MRI能够提供高分辨率的软组织图像, 有助于观察腹部软组织的结构和病变。
腹部影像解读基础
熟悉正常解剖
熟悉腹部正常解剖结构是准确解 读腹部影像的基础,能够识别异
常病变。
观察病变特征
通过观察病变的大小、形态、边缘、 密度或信号等特征,能够对病变进 行初步定性分析。
精确度提升
随着影像技术的不断进步,腹部断层影像解剖学的精确度得到了显 著提高,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更加可靠的依据。
应用范围扩大
腹部断层影像解剖学在临床上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大,不仅用于腹部 脏器的检查,还涉及到泌尿系统、生殖系统等多个领域。
标准化与规范化
随着研究的深入,腹部断层影像解剖学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标准与规范, 为该领域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腹部断层影像解剖学
目录
• 引言 • 腹部解剖学基础 • 腹部断层影像学 • 腹部断层影像解剖实例 • 腹部断层影像诊断与临床应用 • 总结与展望
01
引言
目的和背景
目的
通过断层影像技术,深入了解腹 部各脏器的形态、位置及毗邻关 系。
背景
随着医学影像技术的发展,断层 影像已成为临床诊断和科研的重 要手段,尤其在腹部疾病的诊断 中具有重要价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肝
脾 下腔 静脉 腹主 动脉
右肾
急性单纯性胰腺炎CT平扫
胃
胰头 胆囊
肝 肠管
脾
下腔 静脉
腹主 动脉
左肾
急性单纯性胰腺炎CT平扫
胃 胆囊 胰腺
肝
下腔 静脉
脾
腹主 脾静 动脉 脉
急性单纯性胰腺炎 CT对比增强扫描
左肾
胰头 胃 胆囊
脾静 脉
肝
肠管
脾
下腔 静脉
腹主 动脉
左肾
急性单纯性胰腺炎 CT对比增强扫描
脾 右肾 右肾 静脉 腹主 动脉
左肾
慢性胰腺炎CT增强 扫描示:胰管扩张
肝左 叶
胰腺
胃
肝右 叶
脾 下腔 静脉 腹主 动脉 胰腺体 积缩小
左肾
谢谢!
慢 性 胆 囊 炎
胆囊体积缩小, 胆囊壁稍厚。
胰
肝 肾 静脉
肾
腹主动脉
肠管 胆囊
胰
结 石 腹 水 肝 慢性胆囊炎CT平扫示:胆囊体积缩小, 胆囊后壁见一类椭圆形高密度结石 肾
脾 腹 水
肠管 胆 囊
胰腺体、 尾部
肝右 叶
脾
下腔 静脉
膈脚
腹主 动脉
正常胰腺CT平扫
胰头
下腔 静脉
肠管
腹主 动脉
肝右 叶
胰腺的断层
门静脉或者是肠系膜上静脉右壁是区分头 颈的标志,左壁是颈、体的标志
胰腺的断层
胰腺的断层
胰腺的断层
胰腺的断层
胰腺的断层
横膈
腹 部 断 层
肝右 叶
食管
肋骨 肺 脊 髓 胸椎
腹主 动脉
肋骨
肺
肝右 叶
食管
腹主 动脉
肝尾 叶
肝左 叶
胃
肝右 叶
腹主 动脉
脾
门静 脉
肝左 叶
胃
脾 肝右 叶 膈脚 尾叶
肾 正常胰腺CT平扫
胰体 胆囊 肠管 胰尾
肝右 叶
脾 脾静 脉 静脉注入造影剂后, 正常胰腺CT对比增 强扫描
下腔 静脉
肾
胰头 脾静 脉
下腔 静脉
腹主 动脉 肠管
肝右 叶
脾
肾 静脉注入造影剂后, 正常胰腺CT对比增 强扫描
胰腺
胰 腺 炎
胃 肝
脾
下腔 静脉
腹主 动脉
左肾
急性单纯性胰腺炎CT平扫
胃 胆囊 胰腺
肝脏的分段
胰腺的大体解剖
长12-15cm,宽3-4cm,厚1.5-2.5cm 头、颈、体、尾部,但无明显界限
肠系膜上静脉 是区分钩突的 标志
胰腺断层解剖
CT上胰腺多呈弯曲带状结构,轮廓光滑, 可分叶 密度均匀,CT值略低于肝脏 胰头最大,体、尾逐渐变细
胰腺的断层
胰腺的断层
胰腺的断层
胃 胰腺
肝
脾 下腔 腹主 静脉 动脉
右肾
急性渗出性胰腺炎 CT平扫
胆囊
胰腺
胃
肝
脾
右肾
下腔 静脉
腹主 动脉
急性渗出性胰腺炎 CT平扫
肾前筋 膜增厚
胆囊
胰腺
胃
肝
脾 右肾 下腔 静脉 腹主 动脉
左肾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急性渗出性胰腺炎 CT平扫
肾前筋 膜增厚
胆囊 增大
胰腺
扩张 胰管
胃
肝
左肾 静脉
胰 管 的 宽 度 ?
肝血 管瘤
肝血管瘤CT平扫呈低密度灶, 密度均匀,边缘较清。
腹主 动脉
肝血 管瘤
肾
静脉注入造影剂后CT扫描,动脉期示:病 灶由边缘向中心结节状强化,逐渐填满,其密度 与同层腹主动脉相似。
肝血 管瘤
静脉期示病灶进一步强化填充,呈密度 较均的高密度灶,显示更清楚。
肝血 管瘤
2分钟后,平衡期CT扫描示病灶仍呈较高 密度,显示清楚,表现为“早出晚归”征
腹主 动脉
肝右叶 癌灶
静脉注入造影剂后CT扫描,静脉期 示下腔静脉内癌栓呈低密度充盈缺损表现。
门静脉左 支受压变形
肝内 癌灶
静脉注入造影剂后CT扫描,静脉期示:由于 造影剂洗脱,肿瘤呈较低密度。本例见癌肿 侵犯门静脉,门脉左支受压变形,门脉右支 未见显影。
门静脉左支 及其内癌栓
肝内 癌灶
静脉注入造影剂后CT扫描,平衡期示:肝内癌 灶随造影剂进一步洗脱呈低密度表现。本例 门静脉左支内还可见稍低密度癌栓。
肝右叶及 肝右动脉
肝尾 叶
脾
下腔 静脉
腹主 动脉
胃
腹主 动脉
脾 肝右 叶 下腔 静脉
膈脚
肝右叶
肝静 脉
食道
下腔 静脉
腹主 动脉
肝左 叶 肝尾 叶
肝静 脉 肝右 叶
胃
脾
下腔 静脉
腹主 动脉
门静脉 主干
肝左 叶 胃
肝右 叶
脾
下腔 静脉
腹主 动脉
门静 脉
胃
腹主 动脉 肝右 叶
脾
膈脚 下腔 静脉
常 见 疾 病 的 影 像
肝门
第一二肝门
第三肝门
肝脏的分叶、分段
依门静脉、肝静脉分布划分 (门内肝间) 肝中静脉分左右半肝 肝左静脉分左半肝内、外两 叶 肝右静脉分右半肝前后两叶
肝脏分段的表面投影
肝脏的分段
肝脏的分段
肝脏的分段
肝脏的分段
肝脏的分段
肝脏的分段
肝脏的分段
肝脏的分段
肝脏的分段
CT平扫示肝脏左右叶普遍增大。
门静 脉
静脉注入造影剂后CT扫描, 静脉期示肝实质 呈不均匀强化。
肝裂 增宽
肝硬化:CT平扫示肝脏 左右叶体积缩小,边缘 欠平整,肝裂增宽
肝左 叶 脾门静 脉曲张
门静脉宽度?
肝右 叶 肝硬化并门静脉高压, 静脉注入造影剂后 静脉期CT扫描示:脾门静脉曲张。
脾
肝内结 节状癌灶
肝右叶 巨大癌灶
肝癌CT平扫示:肝脏体积明显增大,边缘 不平整,肝实质密度不均,内见结节状、 团块状低密度癌灶,边缘模糊,密度不均。
癌灶增强, 密度增高 肿瘤 假包膜 瘤内坏 死部分 呈更低 密度
静脉 早显
肿瘤 血管 静脉注入造影剂后CT扫描,动脉期示:肝内 癌灶不均匀增强,密度增高,其内见肿瘤 坏死部分不强化,呈更低密度。
腹部CT断层解剖(肝、胰)
主讲人:张晔
肝脏的基础
两面、四缘
肝脏的比邻关系
上下、 左右
肝脏的管道
肝门的概念
肝门: 1第一肝门:门静脉出入肝脏(门静脉、肝 固有动脉、肝总管) 2 第二肝门:腔静脉窝的上部,左中右肝静 脉汇入下腔静脉处 3第三肝门:腔静脉窝的下部,右半肝脏面 及尾状叶的肝小静脉入下腔静脉处
胆 囊 长 径 不 超 过 9c m, 宽 径 2~ 3c m, 壁 厚 度 小 于 0.3 cm
胃 胆囊
腹主 动脉
肝右 叶
膈脚 脾
胃
脾 肝右 叶
下腔 静脉
腹主 动脉
胰腺
强 化 后
心脏
肝 右叶 食管
肺
下腔 静脉 脊髓 腹主 动脉
肝左 叶
胃
肝右 叶 脾
下腔 静脉
脊髓
腹主 动脉
肝左叶及 肝左动脉 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