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苏教版61观察物体说课稿1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观察物体》教案(一)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观察物体》教案(一)一、教学目标1.了解物体的形状和大小。
2.掌握观察物体的方法。
3.能根据物体的形状和大小进行分类和比较。
二、教学重点1.观察物体,分辨它们的形状和大小。
2.学生能够根据形状和大小将物体进行分类和比较。
三、教学难点1.学生对于物体形状和大小的认知和理解。
2.如何准确分类和比较物体。
四、教学步骤及重点难点解决方法1. 导入新课通过问答交流学生对形状和大小的认知和理解,让学生感受到形状和大小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学习新知(1)观察物体引入学生观察物体的方法,如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物体,观察物体表面的纹理,描绘物体的形状和大小等。
教师可借助图片或实物进行示范,让学生感受不同角度的观察可以得到不同的信息。
(2)物体的分类学习不同的物体形状,并掌握如何根据物体的形状分类。
教师可通过幻灯片等多媒体手段展示不同形状的物体,然后让学生进行分类,将相同形状的物体放在一起。
可以在课后布置一些练习,让学生加深对于分类的理解。
(3)物体的比较了解物体的大小,并学会比较物体的大小。
教师可借助实物,让学生通过比较大小对物体进行排序。
也可以利用多媒体手段,比较图片中不同物体的大小,让学生感受到不同物体的大小。
3. 练习通过小组合作训练和个人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在小组合作训练中,让学生进行分类和比较,同时和同学讨论,交流归纳。
4. 反思总结让学生回顾学习内容,总结物体的形状和大小、观察物体的方法、物体的分类和比较等。
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及时发现和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同时也可以整合和加深对于知识点的理解。
五、教学拓展1.教师可通过学生互相猜测物体,训练学生根据形状进行推断的能力。
2.教师可利用练习册等资源,让学生进行分类和比较的训练,重点增强学生的运用能力。
六、课后作业1.教师可以布置练习册上的练习题,引导学生复习课上学习的知识点。
2.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经验观察周围的事物,归纳总结物体的形状和大小,并将其整理成一篇小文章。
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观察物体》单元说课稿
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观察物体》单元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观察物体》是本册教材中的一个重要单元。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利用观察、操作、思考、表达等方法,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提高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和几何图形的能力,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空间观念和观察能力,他们在日常生活中也能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但同时,学生的个体差异较大,部分学生在空间观念和观察能力方面还需要进一步的培养和提高。
三. 说教学目标根据课程标准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设定如下:1.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表达等活动,掌握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和几何图形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2.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观察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和几何图形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观察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五.说教学方法与手段为了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将以学生为主体,采用启发式、探究式、合作式等教学方法,结合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几何图形等教学手段,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不同的物体和几何图形,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探究新知: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表达等活动,掌握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和几何图形的方法。
3.巩固练习:设计一些具有针对性的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观察方法解决问题,巩固新知。
4.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发挥创新意识,运用所学的观察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5.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和几何图形的方法及其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观察物体说课稿
观察物体说课稿一、教材、学情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国标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内容“观察物体”。
“观察物体”是新课程标准数学教材中“空间与图形”中新设置的一块教学内容,也是较过去教材相比新增的一个教学内容。
本单元的学习是在学生第一学段学习的基础上进行的。
第一学段教学中,学生学习了对一个物体进行前、后、左、右观察(二上),对一个物体进行正面、上面和侧面观察(三上),对几个小正方体组成的物体进行正面、侧面和上面观察(三下)的基础上进行的。
本教学内容是在原有观察物体的的基础上,通过对由一些小正方体拼摆而成的物体上添加小正方体所组织的物体进行正面、侧面和上面观察而形状不变的观察教学。
二、目标1.使学生在观察、操作活动中积累从不同方位观察物体形状的经验,能分别确认或辨认由5个或6个同样大的正方体摆成的不同物体的正面、侧面和上面多看到的形状。
2.使学生经历观察、操作活动的过程,能根据观察物体看到的某个面的形状,用同样大的正方体摆出相应的物体,体会物体与它相应的平面视图的转换与联系,能借助简单物体或看到的形状进行直观的有条理的推理,发展形象思维和空间观念。
三、重难点教学重点:通过观察5、6个正方体摆成的物体的不同的面,丰富学生的观察经验。
教学难点:体会物体的相对位置。
四、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接学生用4个同样大小的正方体摆物体,教师再课件出示4个同样大小的正方体摆成的物体。
2.让学生观察,说说从正面、侧面和上面看到的形状,学生再上黑板用纸片摆出看到的形状,并课件出示相应的视图。
(二)学习例题:1.分组,先取4个正方体,按照例题的样子摆一摆添1个正方体,从正面看形状不变,应怎样摆?分组操作。
在操作中,思考:你有几种摆法?你发现了什么?全班交流:(1)正面看到的是什么样的?老师随学生回答画一画:(2)你有哪几种摆法?在摆的时候你有什么想法?(因为从正面看到的是3个横着的方块,多出来的这一个,可以分别在前面依次添1个,也可以在后面依次添1个,所以一共有6种摆法。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观察物体》集体备课说课稿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观察物体》集体备课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观察物体》是本册教材中的重要内容,旨在让学生通过观察物体,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观察能力。
本节课的内容包括观察物体的方法、观察物体的顺序和观察物体的角度等方面。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观察物体的基本方法,培养观察和思考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对物体有了一定的认知,但观察物体的方式和方法还不够系统和科学。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观察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掌握观察物体的基本方法,培养观察和思考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物体的实践操作,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提高学生的空间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创新精神。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观察物体的基本方法。
2.教学难点:观察物体的顺序和角度。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问题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实物、图片、多媒体等教学资源,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观察物体的方法。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的物体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引出本节课的内容。
2.新课导入:介绍观察物体的基本方法,如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按照一定顺序观察物体等。
3.实践操作:学生分组进行观察物体的实践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4.总结提升:学生分享自己的观察心得,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5.课堂练习:设计一些有关观察物体的练习题,巩固所学内容。
6.课后作业:布置一些有关观察物体的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从不同角度观察•按照一定顺序观察八. 说教学评价本节课的教学评价主要采用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
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观察物体》(第3课时)说课稿
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观察物体》(第3课时)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观察物体》第3课时,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立体图形的认识、平面图形的认识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的一节课程。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通过观察物体,进一步理解物体的形状,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观察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和观察能力,他们可以通过观察和操作来理解和掌握物体的形状。
但是,学生的观察往往缺乏目的性和全面性,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引导和培养。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通过观察物体,正确地识别和描述物体的形状。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提高自己的空间想象能力和观察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能够积极参与观察物体的活动,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培养自己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通过观察物体,正确地识别和描述物体的形状。
2.教学难点:学生能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物体,提高自己的空间想象能力和观察能力。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和手段: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观察操作法: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实物,直观地认识和理解物体的形状。
3.小组合作学习法: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共同完成观察物体的任务,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设置一个有趣的情境,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探究: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实物,自主地认识和理解物体的形状。
3.小组合作: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共同完成观察物体的任务。
4.交流分享:学生通过交流和分享,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5.总结提升: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提高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简洁明了,能够直观地展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观察物体》共3个课时说课稿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观察物体》共3个课时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观察物体》共3个课时,本单元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物体,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让学生在观察物体的过程中,发现物体的特征,并能用数学语言进行描述。
本单元的内容包括:从不同方向观察物体,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以及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展开图。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他们能够通过观察和操作,发现物体的特征。
但是,学生在观察物体时,往往只看到物体的表面,不能深入理解物体的内部结构。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物体,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观察物体,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2.让学生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并能用数学语言进行描述。
3.让学生学会用展开图表示长方体和正方体,提高学生的空间几何观念。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通过观察物体,发现物体的特征,并用数学语言进行描述。
2.教学难点:让学生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内部结构,以及展开图的制作方法。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本单元的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和手段:1.观察法:让学生通过观察物体,发现物体的特征。
2.操作法:让学生通过操作物体,理解物体的内部结构。
3.讨论法: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察和操作心得。
4.多媒体辅助教学:运用多媒体课件,直观地展示物体的特征和展开图的制作过程。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的物体,引导学生观察物体的特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新课导入:介绍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发现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内部结构。
3.展开图的制作:让学生学会用展开图表示长方体和正方体,提高学生的空间几何观念。
4.课堂练习:设计一些有关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四年级上数学教案-观察物体-苏教版
四年级上数学教案-观察物体-苏教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观察物体,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空间想象力。
2. 使学生掌握从不同方向观察物体和几何图形的方法,并能识别从正面、侧面和上面看到的简单几何图形。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
二、教学内容1. 观察物体:从不同方向观察物体,识别正面、侧面和上面看到的简单几何图形。
2. 观察几何图形:识别从不同方向看到的正方体、长方体、圆柱体和球体。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从不同方向观察物体和几何图形的能力。
2. 教学难点:使学生能够识别从正面、侧面和上面看到的简单几何图形。
四、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有趣的观察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小组合作法:引导学生分组合作,共同观察、讨论和解决问题。
3. 操作实践法: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出示一个有趣的物体,引导学生从不同方向观察,并提问:“你们看到了什么?”(2)学生分享观察到的物体特征,教师总结并导入新课。
2. 探究新知(1)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正方体,并提问:“从正面、侧面和上面看到的图形分别是什么?”(2)学生分组讨论,总结观察到的图形特点。
(3)教师出示其他几何图形,如长方体、圆柱体和球体,让学生分组观察并识别从不同方向看到的图形。
3. 实践操作(1)教师发放观察物体和几何图形的教具,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
(2)学生分组进行观察,并记录下从不同方向看到的图形。
(3)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 总结提升(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分享观察物体和几何图形的方法。
(2)学生展示自己的观察成果,教师给予评价和鼓励。
5. 课后作业(1)让学生回家后观察身边的物体,并识别从不同方向看到的图形。
(2)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反思1. 教师要关注学生在观察过程中的表现,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
《观察物体》数学说课稿(精选8篇)
《观察物体》数学说课稿《观察物体》数学说课稿(精选8篇)说课就是教师口头表述具体课题的教学设想及其理论依据,也就是授课教师在备课的基础上,面对同行或教研人员,讲述自己的教学设计,然后由听者评说,达到互相交流,共同提高的目的的一种教学研究和师资培训的活动。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观察物体》数学说课稿(精选8篇),欢迎大家阅读学习。
《观察物体》数学说课稿篇1一、说教材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观察物体。
这个内容是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的必要基础,对于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教材是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出发以及已学习了位置及左右等知识的基础上,借助于生活中的实物和学生的操作活动进行教学的。
二、说教学目标基于以上认识,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1、知识目标:使学生知道站在不同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一个位置最多能看到三个面;能辨认物体的正面、侧面、和上面;学会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物体形状。
2、能力目标:初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和合作的能力。
3、情感态度目标: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热情,体验学习数学的快乐。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本课的教学重点:能结合具体事物辨认从不同位置看到的物体形状。
本课的教学难点:体验从不同角度看物体,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最多只能看到三个面。
四、说教法、学法发现法:教学时,教师用摄像头演示从各个角度观察最多可以观察到三个面。
再次引导观察发现。
教师的作用是组织发现活动,关注活动中的学生,使学生在探索中学习新知,亲历探索过程。
《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实践操作法、自主探究法也是本节课中学生学习新知识的主要方式,同时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
实践操作法:现代教育心理学认为:儿童思维的发展是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观察物体》说课稿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观察物体》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观察物体》是本册教材中的重要内容。
本单元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观察物体,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内容主要包括:从不同方向观察物体,认识物体的相对位置,以及用语言描述物体之间的位置关系。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他们在日常生活中也经常会观察物体,但对于如何用语言描述物体之间的位置关系,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能够清晰、准确地描述物体之间的位置关系。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观察物体,让学生能够认识物体的相对位置,并用语言描述物体之间的位置关系。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精神。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能够通过观察物体,认识物体的相对位置,并用语言描述物体之间的位置关系。
2.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能够用准确的语言描述物体之间的位置关系。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合作法等。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等辅助教学。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实物模型,引导学生观察物体,激发学生兴趣。
2.探究新知:引导学生从不同方向观察物体,认识物体的相对位置,并用语言描述物体之间的位置关系。
3.巩固练习:设计具有针对性的练习题,让学生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知识。
4.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思考物体位置关系的实际应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5.总结归纳: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强化学生对物体位置关系的认识。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1.认识物体的相对位置2.描述物体之间的位置关系八. 说教学评价本节课的教学评价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学生对物体相对位置的认识程度。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观察物体(一)-苏教版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观察物体(一)-苏教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观察物体,理解物体的大小、形状、颜色等特征。
2. 培养学生观察、描述、比较物体特征的能力。
3.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观察物体的大小、形状、颜色等特征。
2. 描述物体的特征。
3. 比较物体的特征。
三、教学重点1. 观察物体的大小、形状、颜色等特征。
2. 描述物体的特征。
3. 比较物体的特征。
四、教学难点1. 观察物体的大小、形状、颜色等特征。
2. 描述物体的特征。
3. 比较物体的特征。
五、教学准备1. 课件或黑板。
2. 实物或模型。
六、教学过程1. 引入:教师出示一个物体,让学生观察并描述其特征。
2. 新课导入:教师引导学生观察物体的大小、形状、颜色等特征。
3. 新课讲解:教师讲解如何描述物体的大小、形状、颜色等特征。
4. 实践操作:学生分组观察物体,并描述其特征。
5. 小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观察物体和描述物体特征的方法。
6. 课堂练习: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7.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8. 课后作业: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物体,并描述其特征。
七、教学反思1. 教师要关注学生在观察物体和描述物体特征时的表现,及时发现问题并给予指导。
2. 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3. 教师要善于运用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八、教学评价1. 学生能正确观察物体的大小、形状、颜色等特征。
2. 学生能准确描述物体的大小、形状、颜色等特征。
3. 学生能比较物体的大小、形状、颜色等特征。
九、教学建议1.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的参与,引导学生主动观察和描述物体。
2.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每个学生充分的表达机会。
3. 教师要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十、教学资源1. 课件或黑板。
2. 实物或模型。
2024年数学四年级上册说课稿观察物体
2、观察法
在教学时,观察目的明确,教师通过让学生观察手提纸袋,观察结束后出示图画让学生说说这是从哪个位观察到的然后组织讨论,同一动物为什么同学们观察的形状不同,这一安排不仅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机会,而且教给学生观察的思维方法。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哪些收获和体会,要与大家一起分享。
四、布置家庭作业
完成练习六第4题
回家观察电视机和微波炉,看看它们的前面、右面和上面分别是什么形状。
板书设计:
观察物体
——前面、右面、上面
数学四年级上册说课稿观察物体 篇2
一、说教材
我说课的内容是小学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观察物体。这部分内容是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的必要基础,对于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教材是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出发以及已二年级下学期已初步学习的观察物体的各个面形状的知识基础上,借助于生活中的实物和学生的操作活动进行教学的。
通过学生交换位置进行观察,让学生了解不同位置不同形状的概念。
3、全方位观察
教师让学生选择在本组中喜欢的角度去观察,让学生自主的学习探究,深刻认识。
4、认识例1中各图的观察点
(三)巩固深化
本环节教学,让学生进行动手操作,比一比,看一看,连一连,组织学生观察分析,在充分实践活动基础上学习新知。亲身探索过程,同时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观察物体》这节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内容,它是一年级下册观察物体的发展。这个内容是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的必要基础,对于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教材是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以及在学习了位置及左右等知识的基础上,借助于生活中的实物和学生的操作进行教学的。
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观察物体》(第1课时)说课稿
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观察物体》(第1课时)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观察物体》是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内容。
这一单元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观察物体的不同角度,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观察能力。
在本节课中,学生将通过观察不同的物体,了解物体的不同面,并能够用语言描述物体的特征。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和观察能力,他们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接触过一些简单的几何图形,如三角形、正方形等。
但是,对于复杂的物体,他们可能还不太能够准确地观察和描述。
因此,在本节课中,我将引导学生从简单的物体开始,逐步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通过观察物体的不同角度,了解物体的不同面,并能够用语言描述物体的特征。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通过观察、描述、交流等环节,培养自己的空间想象能力和观察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能够积极参与观察物体的活动,增强对数学学科的兴趣和好奇心。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通过观察物体的不同角度,了解物体的不同面,并能够用语言描述物体的特征。
2.教学难点:学生能够准确地观察和描述复杂物体的特征。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本节课中,我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和手段:1.观察法:学生通过观察物体的不同角度,了解物体的不同面。
2.描述法:学生能够用语言描述物体的特征。
3.交流法:学生之间进行观察结果的交流,互相学习和提高。
4.教学辅助手段:我将使用多媒体课件和实物模型等辅助教学,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观察物体。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我会通过展示一些有趣的物体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并引入本节课的主题《观察物体》。
2.观察物体:我会给学生发放一些简单的物体模型,让他们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物体,并尝试用语言描述物体的特征。
3.交流分享:学生之间进行观察结果的交流,互相学习和提高。
4.巩固练习:我会给学生发放一些练习题,让他们在纸上完成观察物体的任务。
2023年《观察物体》说课稿(15篇)
2023年《观察物体》说课稿(15篇)《观察物体》说课稿1一、说教材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观察物体第1课时。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积累了丰富的观察物体的感性经验,通过第一学段的学习,已经能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本课在此基础上,通过学生观察较为抽象的一个简单立体图形和两个简单立体图形组合的活动,进一步认识到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图形是不同的;并能辨认从正面、上面和侧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能正确辨认两个立体图形的位置关系和形状。
在编排上不仅设计观察活动,而且设计了需要学生进行想像、猜测和推理的探究活动。
例如,课本39页下面做一做,根据看到的一个面进行猜测,可能是两个什么图形,这就要求学生要根据已有的图形表象,不断在头脑中对这些表象进行组合和调整,最后再通过观察进行验证,从而使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得到充分锻炼。
根据上述教材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让学生经历观察过程,认识到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立体图形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
通过观察实物,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两个物体或一组立体图形的位置关系和形状。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实践操作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空间想像力和思维能力。
发展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
(3)情感目标:通过探究活动,注重知识发展和探索的过程,使学生获得数学学习积极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力量;从而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能力;通过创设游戏情境,让学生主动参与,做数学实验,在与他人的合作过程中,渗透互相帮助、团结协作的精神,培养学生全面多角度观察事物的做事原则,以及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思想。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是:学会根据看到的形状正确判断观察的位置。
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两个物体或一组立体图形的形状。
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
教学难点是:辨认两个物体图形的形状和相对位置。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观察物体》教学计划和说课稿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观察物体》教学计划和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观察物体》的内容主要包括利用观察、操作、比较、推理等方法,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提高学生的观察和操作能力。
本节课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相连,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空间观念和观察能力,通过对物体进行观察和操作,能够发现物体的特征和规律。
但在观察物体时,部分学生可能会受到主观意识的影响,无法全面、客观地观察物体。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观察物体,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观察和操作,让学生掌握从不同方向观察物体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2.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积极参与的学习态度,提高学生的观察和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全面、客观地观察物体的习惯。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从不同方向观察物体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观察物体,克服主观意识对观察结果的影响。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合作交流、操作实践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操作卡片等教学辅助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关注物体观察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探究新知:让学生从不同方向观察物体,发现物体的特征和规律,培养学生空间观念。
3.巩固练习:设计具有层次性的练习题,让学生在实践中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观察和操作能力。
4.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观察物体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热爱。
5.布置作业:设计富有思考性的家庭作业,让学生在课后继续巩固所学知识,提高空间观念。
四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观察物体(一)-苏教版
四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观察物体(一)-苏教版一、教学目标1.观察认识常见物体的形状和颜色,感性认识几何图形的特点,培养观察事物的能力;2.培养学生分类的能力,提高学生整体认识的能力;3.学会用简单的语言描述物体的形状和颜色,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通过观察物体,感性认识几种常见几何图形的特点,培养学生观察事物、分析问题的能力,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分类的训练,提高学生的整体认识能力。
三、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观察、分类能力,并掌握用简单的语言来描述物体的形状、颜色。
四、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物体模型、几何图形卡片,课件。
2.学生准备:铅笔、橡皮、直尺、彩笔等绘画用品。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知识首先,教师和学生一起察看教室里的物品,呈现几个不同的形状,例如圆形的时钟、桌子的长方形、黑板的矩形等等。
老师可以让学生合作,用手指指出物品形状的特点。
接下来,老师可以通过图示三角形等其他常见几何图形,引导学生在应用中对各种几何图形有一种感性的认识。
2. 观察实物随后老师可以将各种形状的木块、球、三角形、圆形等模型放在课桌上,然后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感知,把它们按“形状的种类”和“颜色”两个方面进行分类。
3. 初步总结老师依次请学生报出同种形状和颜色的物品名称,每选出一种物品,都要要求学生回答:“它们比较相似,因为它们都是XXX的,它们的颜色都是XXX的。
”然后老师再把这些物品从桌面上移开,然后在新位置上重新摆放,让学生根据摆放位置找出哪些物品属于同一类。
4. 继续总结学生通过老师的引导,可以自由地将那些类别相同的物品放在一起。
老师还可以给学生一些其他的物品,让他们自己判断它们应该属于哪个分类。
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可以适时地强调各种物品的形状和颜色的特点,鼓励学生发现和总结。
5. 小结当所有物品被分类完后,老师在黑板上画出一张表格或图片,让学生把分类的结果填写进去。
然后,老师引导学生自己发言,总结本节课的感受和体会。
四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3.1 观察物体 丨苏教版
四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3.1 观察物体丨苏教版一、说课背景1.教学目标本节课主要通过观察物体的形状、颜色、大小等属性,让学生进一步认识物体的特征,加深对“形、色、大、小”的理解,以及数学中定量和比较的基本概念。
2.教学重点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通过观察物体的形状、颜色、大小等属性进行认知,能够正确地进行一些简单的比较和分类。
3.教学难点本节课的难点是让学生学会以多种方式进行物体的简单比较,如旁边比较、对比差别等,深入理解和认知数学中的定量和比较的概念,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类和排序。
4.学情分析本节课主要面向四年级学生,第一次进入小学数学,对定量和比较的概念还不够熟悉,需要通过实物的观察进行深入理解和认识。
二、教学内容1. 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老师拿出一些不同形状、颜色、大小的物体展示给学生观察,并引导学生对这些物体进行认知和描述。
(2)观察物体的形状:老师手中拿着一个物体,问学生这个物体的形状是什么,让学生给出答案,并进行讲解。
(3)观察物体的颜色:让学生观察不同颜色的物体,进行学习与认知,并引导学生给出用语描述这些颜色。
(4)观察物体的大小:让学生观察不同大小的物体,进行学习与认知,并引导学生用大小语言进行描述。
(5)分类和比较:让学生根据物体的形状、颜色、大小等属性进行分类和比较,并学习如何使用数学的定量和比较的概念来描述物体。
2.教学方法教师引入观察物体的方法,自主学习后,老师以教师提示,学生自己找两个物品,根据教师提示分别用手上物品进行比较,学生思路独立,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找出解决办法。
3.教学手段教师准备好需要观察的物品,如大、中、小三种大小的水杯、球、魔方等,还有不同颜色的小球等。
三、教学反思与下一步工作通过本节课程的教学,学生对物体的形状、颜色、大小等属性进行了深入的学习与认知,能够使用数学中的定量和比较的语言描述物体,初步体验到了数学的思维方法。
下一步工作,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接触数学中的限定和程度等概念,提高其对数学思维的认识。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3单元《观察物体》说课稿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3单元《观察物体》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3单元《观察物体》是本册教材中的重要内容。
本节课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通过观察物体,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教材内容丰富,既有基本的观察物体和几何图形的学习,又有通过实际操作解决问题的练习。
内容由浅入深,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思考能力,通过前几册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数学运算和简单的几何知识。
但是,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还不够成熟,需要通过实际的操作和观察来进一步培养。
同时,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也需要进一步激发。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会用不同的方法观察物体,能正确辨认从不同方向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学生能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积极参与观察物体的活动,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增强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会用不同的方法观察物体,能正确辨认从不同方向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
2.教学难点:学生能通过实际的操作和观察,培养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五.说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节课采用“情境导入-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总结提升”的教学模式。
教师通过实物、图片、几何模型等直观教具,引导学生观察、思考、交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同时,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提高教学效果。
六.说教学过程1.情境导入:教师通过展示生活中的物体图片,引导学生观察物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探究: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自主探索从不同方向观察物体的方法。
3.合作交流: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观察物体的心得,交流如何正确辨认物体的形状。
4.总结提升: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观察物体的方法,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观察物体说课稿
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观察物体说课稿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观察物体》说课稿一、说教材:1、说课内容:苏教版小学数学实验教材第七册P52-55页——观察物体。
2、教学目的:根据新的国家课程标准和教材特点,结合四年级学生的实际水平,本节课可确定以下目标:(1)使学生经历摆一摆、看一看的过程,继续探究三视图(正面、上面、侧面)之间的相互转换。
(2)在摆正方体的活动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像水平和辩证思维水平。
(3)使学生在分组相互交流合作中体会到团结的重要,激发热爱数学的情感。
4、教学重点:训练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辩证思维水平。
5、教学难点:能准确使用视图表示物体的位置关系。
二、说教法:本节教材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以实物操作为主,多媒体演示为辅。
教师适时地演示,使用电教媒体化静为动,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逐步推导归纳得出结论,使学生始终处于主动探索问题的积极状态,从而培养思维水平。
三、说学法:摆一摆、看一看是本节课最主要的学习活动。
四、说程序设计: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激苏教版四年级数学《观察物体》说课稿随着小学数学教育改革的深化,数学课程标准把课堂教学改革的实践目标定在探索、创造充满活力的课堂教学氛围,强调要把学生的“学”作为教师“教”的基础。
在本课教学中,我努力树立科学的教学指导思想,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放手给他们一个自行探索的空间和机会,让学生在自我发展中发现,在自我发展中创新。
从数学知识、方法的角度看,“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是在直观理解了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实行教学,它是“空间与图形”中新增加的一个内容。
以前的几何教学,教材上主要是对形体的具体理解的设计,对学生的空间观点的培养没有一定的落实措施,教师在教学中的随意性较大,而现在根据“空间与图形”这个领域的内容标准编排的“观察物体”,就为培养学生的空间观点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载体。
“观察物体”一课与美术有很密切的联系,但不等于美术课,它是教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待世界,与纯粹的美术上要求的使用一定的艺术手法表现世界是不一样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观察中发现在发现中创造——《观察物体》教学“说课”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国标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内容“观察物体”。
“观察物体”是新课程标准数学教材中“空间与图形”中新设置的一块教学内容,也是较过去教材相比新增的一个教学内容。
本单元的学习是在学生第一学段学习的基础上进行的。
第一学段教学中,学生学习了对一个物体进行前、后、左、右观察(二上),对一个物体进行正面、上面和侧面观察(三上),对几个小正方体组成的物体进行正面、侧面和上面观察(三下)的基础上进行的。
本教学内容是在原有观察物体的的基础上,通过对由一些小正方体拼摆而成的物体上添加小正方体所组织的物体进行正面、侧面和上面观察而形状不变的(四上)观察教学。
本单元涉及两个教学内容,一是在几个小正方体组成的物体上添加一个小正方体,使正面、侧面和上面观察,形状不变;二是同时对两个物体进行正面、侧面和上面观察,观察比较观察所得形状。
这一部分内容的学习,学生是有一定的生活和学习经验积累的。
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使学生更进一步学会对物体观察的方法,形成观察的思维、技能,培养空间观念,并进一步形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以后的进一步学习与研究复杂的物体打下基础。
检于以上分析,在本课教学时,我特预设以下教学目标:1.通过对添加小正方体摆成的物体的正面、侧面和上面的观察,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在观察视图不变的情况下的物体组成方法,正确添加、摆放小正方体;进一步积累辨认物体视图的经验,并能正确进行物体的三视观察,说出对应的观视图,辨认相应的观视图;能根据观视图正确摆放出所对应的物体,体会物体的相对位置关系。
2.通过组织猜想、验证等学习活动,使学生进一步形成参与观察、操作、交流等探究活动能力,进一步学会利用实物或图形及视图进行直观和有条理的思考,发展空间观念。
3.使学生更好地认识自己生活的空间,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关系,体验操作、推理、发现和创造的成功快乐并积极地参与学习活动,体验克服困难、战胜困难的过程及成功快乐,不断形成积极的问题解决学习情感。
同时,渗透辨正唯物注意及一一对应思想的教育。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在观察视图不变的情况下,添加组成物体的摆放方法,并能正确添加、摆放小正方体;进一步积累辨认物体视图的经验,并能正确进行物体的三视观察,说出和辨认对应的观视图;能根据观视图正确摆放出所对应的物体,体会物体的相对位置关系。
本课的教学难点是:准确依据观视要求添加和摆放小正方体,正确进行物体的三视观察,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为了有效组织学生的拼摆、观察和发现等学习活动,本课教学前须作如下教学准备:一组小正方体、正方形教学具;每两生6个小正方体;多媒体课件和实物投影仪。
为了较好地实现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预设以下教学程序:一、呈现经验,联想操作,为探索新知进行思维嫁接。
学生的学习是有经验支撑的,教师的教学就要了解和十分清晰来自于学生的生活和学习经验,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把握学生对数学知识、数学问题和数学规律探索与发现的可能性,才能把握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使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通过经历探索与发现的过程,使数学的知识、技能、思维和情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1.自由拼摆,构建物体。
组织学生以两人为一组,用4个小正方体面对面地摆放成一个物体,并交流各自的摆法,感受所能得到的不同形状的物体。
2.视面观察,化体为面。
组织各组学生,从正面、侧面和上面观察各自所摆的一个物体,并交流分别看到的形状。
3.观察推理,定位物体。
为了了解和挖掘学生三视观察的知识经验和体面转化能力,也为了有效提出和发现物体观察的新问题,教师通过一一提供从正面、侧面和上面对物体进行观察所得到的形状的信息,组织学生依据信息寻找所摆物体的可能性,猜想所对应的摆放的物体,定位物体。
即:从正面、侧面和上面观察看到的视图形状分别是物体的可能性,使学生在同中求异,在异中求同的过程中,发展思维、深化思维、矫正思维和形成思维,得出所对应的物体。
即:二、提出问题,拼摆物体,探索发现变与不变规律。
1.添加猜想,激活情趣。
教师提出问题,组织学生思考、讨论与交流。
,再面对面地添摆一个正方体,所得到的新的物体从正面、侧面和上面分别观察,它看到的形状与原来的物体看到的形状是否会发生变化?这一开放性的问题的提出,有效地引发了学生的思维兴趣与矛盾,提供了学生空间想象的生长点,为学生的自主探索及问题解决,创造了联想的空间。
2.引导探索,发现规律。
教师针对学生的不同意见,组织学生动手操作。
试一试,摆一摆,探索将前面的物体添加一个正方体,使得从正面观察形状不变。
我将设计如下几个环节的教学,组织学生自主探索与发现。
①学生先独立思考,想一想摆的方法,再两人一组动手操作,拼摆物体。
②组织学生在小组里进行交流,展示不同摆法,研究摆放结果。
③进行全班交流反馈,通过实物投影提取学生各种摆放信息,进行展示交流摆法,并针对不同的意见进行讨论与研究。
④教师通过提问“怎样摆添加的小正方体,才能使得到的物体从正面看形状与添加前看到的一样(不变)?”组织学生思考交流,从而发现“只要摆放在原物体的前或后面,并与其中的小正方体面对面地对齐”这一摆放规律。
在此基础上,教师针对学生的发现,通过课件,以动画的形式一一展示摆放的过程,将学生的思维有序化、系统化。
即:3.迁移推理,形成技能。
⑴在以上思维活动的基础上,教师组织学生对上述所摆出的物体作进一步的观察与研究,引导学生观察与思考:如果从上面看这些物体,看到的形状与前面的物体是否一样?上添加一个正方体,从上面看看到的形状不变。
在学生独立思考、动手拼摆、小组交流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在全班交流,并由学生通过实物投影一一展示所摆的各种情况。
在此基础上,教师组织学生思考交流与发现“只要面对面地摆在物体的上面,摆放得到的新的物体,从上面看与原来的物体上面看的形状不变”的规律。
教师根据学生的发现,利用课件一一展示各种物体添加摆放的过程,从而帮助学生建构思维。
即:索,在物体上添加一个正方体,从侧面看形状不变。
在学生分组自主探索,动手摆出可能的物体并观察、交流所摆的物体后,教师组织学生全班反馈,展现探索结果,讨论和发现符合条件的摆放规律。
即:对应原有物体的左或右边的小正方体面摆。
根据学生的发现,教师利用课件有序地一一出示各种摆放情况,再现学生思维。
即:以上教学活动,教师通过设计“提出问题——引发思考——实践探索——发现规律”的探究过程,让学生在“猜一猜,摆一摆,看一看,比一比,理一理”的自主、合作探究过程中,发现知识,发现规律,形成变与不变的空间思想,构建空间观念。
三、深化探究,拓展外延,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发展思维。
1.摆摆、看看、连连,完成P53第1题。
组织学生先摆一摆,再分别从正面、侧面和上面看一看,连一连,然后小组交流。
正面侧面上面2.摆摆、看看、比比,完成P53第2题。
先组织学生用小正方体摆出物体,再对三个物体分别从正面、侧面和上面看一看,判定观察到的形状是否相同,并进行交流。
为了交流思维,教师组织学生在实物投影机上用小正方形拼摆展现这三个物体从正面、侧面和上面看到的形状。
即:正面侧面上面3.想想、猜猜、摆摆,组织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信息,猜、摆物体。
5个同样大小的正方体摆成的;从正面看到的;请一位学生上实物投影机操作,并结合学生猜摆的物体情况,进行可能性的交流,从而使学生明确先把4,再对齐这排正方体中的任意一个正方体,在前或后面摆一个的思维。
信息二:从侧面看到的是;教师采集学生调整情况,并组织学生交流调整的思想方法,及符合条件的物体的可能性。
即:。
数学课堂应该是充满活力、生机、情趣、好奇、猜想、碰撞、探究、智慧和创造的课堂;数学教师应该是一个能唤醒、激情、欣赏、开放、养成、合作、激活和陶冶学生的教师,应该是一个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学习习惯、数学基础、数学思想、数学能力、数学品质和数学智慧的教师;学生数学学习的方式应该是积极参与,独立思考,主动探索,自主选择,自由表达,富于想象,敢于否定,充满情趣的方式。
本练习的设计教师把教学的注意力,放在组织、引领和提供学生机会进行猜想、矫正和定思上,一石多鸟,有利于学生思维发展。
4.交流讨论P53页第4题。
先组织学生独立数个数,再交流。
针对学生可能出现的少计隐藏的个数,教师组织学生交流讨论,并摆一摆,认定个数。
5.组织学生回顾学习过程,谈谈自己的收获。
四.创意与感受今天的社会需要开放的人才,开放的教育才能培养开放的人才,开放教育,就要开放课堂,就要开放学生的学习方式。
本课的教学,教师志在通过开放教学内容、方式、评价和师生关系等方面入手,抓住教学的主线,通过问题引路,充分创设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和动手操作等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思维碰撞中欲思,在追寻答案中动手,在探索过程中发现,在在发现和观点交流中得到发展。
另外,良好的课堂教学需要教师精心的去设计,需要教师结合教材、结合学生、结合生活,去精心组织和创造可开发、可发展的学生教学活动;去精心预设课堂教学的策略及根据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学习状况,课堂感受和实际反应,去捕捉和采集教学信息,处理和利用信息,机智地生成有效的教学随机策略。
本课的教学内容,问题解决策略与方法,具有一定的开放性、灵活性和学生间的思维差异性,这就更需要教师关注学生学习信息,利用学生学习信息,去生成切合学生学习实际的教学方略,去容忍学生的不同意意见,容忍学生的错误,甚至鼓励学生大胆尝试错误,从而让学生认识、分析和纠正错误。
因为,能听到不同的声音的课堂才是拥有活力的课堂,尝试过错误的学习才是完整的学习。
为此,本课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对学生所呈现的某些学习信息延迟作出判断。
因为,等待也是一种教学的智慧和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