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史古代教育简明笔记
《简明中国教育史》王炳照北师大版第五章隋唐时期的教育教案教学笔记

隋唐的教育管理体制上确立了两种模式:
I中央和地方分级管理的教育行政体制:中央官学由国子监祭酒负责,地方官学由地方长官长史负责;
II统一管理与对口管理并举,以统一管理为主:国子监统一管理教育事业,一些专科学校由对口部门去管理,比如医科由太医署管理,音乐由太卜署管理等。
二、中央和地方官学体系的完备
3、把学习与独创结合起来,韩愈认为“师古圣贤人”,要“师其意不师其辞”。以古人为师,不必拘泥于章句,而要学习其思想、方法,要活学。
第五节 柳宗元的教育思想
一、文以明道
柳宗元认为文章是为阐明道理服务的,不能片面地追求形式漂亮、文采华丽、音节动听。这就是他的思想内容重于艺术形式的“文以明道”的思想,也是他的教学思想的一个组成部分,认为学习、教育、写作的目的在于明“道”。
唐科举对教育的影响:
六、隋唐科举制度的作用与影响
利:
科举制度促进了学校教育的发展。第一,因为通过科举可以取得名位,一般出身低微的知识分子都强烈要求进学读书。科举制度的产生在客观上推动了封建教育的发展。第二,科举考试主是以儒家经典为内容,这对于结束魏晋以来学校教育所流行的清淡学风和玄虚思想,这对于学校教育学内容的统一和标准的一致,这对于造成当时出现的所谓“五尺童子耻于不闻文墨”的风气,也是具有积极意义的。第三,科目中有明法、明算、童子、武举等,这对于当时社会教育上出现的重文轻武、重经轻算、重成人轻儿童的陈规,或多或少进行了冲击,这也是具有积极意义。
弊:
科举考试的内容局限于儒家的几部经典章句和华丽的诗赋,考试方法又注重死记硬背,在这种风气的影响下,学校的教学工作也就重文辞少实学,重记诵不求义理,充满了教条主义、形式主义的恶习,第二,科举考试把读书、应考和做官三件 事紧密联系起来了。科举成了封建知识分子进入官场的阶梯,形成了“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人生哲学支配了学校教育,严重影响着一般知识分子的思想。科举考试的最后取舍权是由主考官、礼部、吏部、宰相、皇帝决定的,录取标准又多以权势门第为转移。一般知识分子如果没有靠山、门路,就很难有被录取的希望。在这种情况下,名利贪贿之风就公开泛滥起来,这严重地毒害着知识分子的精神面貌,败坏着学校和社会的风气。
简明中国教育史

简明中国教育史1.原始社会的教育特点①教育不是专门的社会活动②教育的社会性和公共性③教育内容的局限性和发展性④教育方式以口耳相传的模仿为主2.古代学校的萌芽学校产生的历史条件:社会生产日益发展;社会事物日渐复杂;文字的产生.(1)五帝时代已有大学,名叫"成均",最初见于<诗书><礼记>二书,董仲舒认为其是五帝之大学.(2)虞舜时代的学校,兼做养老,藏米之所,并且已有了大学,小学之分(3)总之,我国从原始公社制末期到奴隶制社会已经初步形成起专门的教育机构_学校,到了商朝已经有比较完备的学校,但学校的教育内容仍与当时的政治.军事.宗教等活动结合在一起,一般文化知识的教育只有初步分化出来的趋势.3.西周的教育制度(1)教育政策和学制系统:(2)教育制度:官师一体、政教合一。
(学在官府)(3)教育内容——西周“六艺”:礼(类似政治伦理课)、乐(类似综合艺术课)、射(射箭)、御(驾车)、书(书写文字)、数(计算、算法)其中,诗书礼乐称为“大艺”(4)重视家庭教育,但重男轻女的思想十分严重。
(5)学校管理制度:嫡子13岁入小学,20岁入大学;余子15岁小学,18岁大学。
小学应为7年,大学为9年。
每年入学,隔年考查。
养老与视学结合。
4.稷下学宫它是战国时期齐国的一所著名学府,是战国时东方的文化教育中心,也是诸子百家学术争鸣的中心场所。
特点:学术自由;教师待遇优厚;学无常师;制定了历史上第一个学生守则《弟子职》影响:促成了诸子百家的发展、融合和分化;显示了古代知识分子的独立人格;创造了一个出色的教育典范。
5.私学产生的意义冲破了“天子命之教,然后为学”的旧传统,使学校从王宫官府中解放出来;扩大了教育对象;使教育内容与教育方式得到了新的发展;在教育理论和教育经验方面有光辉成就,在中国教育史上有重要贡献,在世界教育史上也有很高的地位。
6.孔子“有教无类”主张春秋末期,面对官学衰落和私学的兴起,“学在官府”变为“学在四夷”的社会现实,从“性相近习相远”的理论前提出发,激励主张扩大教育的对象,明确提出其主张。
简明中国教育史

中国教育史中国教育史可以追溯到四千年前的夏朝时期,夏朝时期已经开始有了师徒制的传统。
在商周时期,出现了“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教育模式。
随着封建制度的确立,儒学成为主流思想,孔子创立了儒家思想并开创了以经典为基础的中国古代教育制度,儒家思想在春秋战国时期得到更加广泛的传播和影响。
汉代是中国教育史上一个极其重要的时期,当时的大规模制度化的措施对中国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经典教育也得到了普及。
唐宋时期,中国教育进入了鼎盛期,许多知名的学者相继涌现,开展了一系列重要的教育改革和科举考试制度改革,为中国教育的长远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明清时期,中国的教育得到了更加完善的发展,清朝实行了科举制度,科举考试成为中国古代的主要选拔人才的方式,并且也影响了中国人的思想和文化。
到了20世纪,西方现代教育思想开始影响中国,并促进了新式教育的发展,如北洋政府创立的“京师大学堂”就是这一时期的代表性学校。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教育得到了革命性的变革,并且逐步从传统向现代转型,创立了基础教育、高等教育等教育制度,其中包括教育公平、普及和发展还有一系列相关的教育改革措施。
当代中国教育主要分为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三个阶段。
其中基础教育包括小学、初中和高中三个阶段,是中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职业教育则是为了满足社会产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而设立的,旨在提高劳动者的技能水平和就业竞争力。
高等教育则涵盖了本科教育、硕士研究生教育和博士研究生教育三个层次,是培养专门人才和推动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渠道。
当前,中国教育面临的挑战包括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教育公平问题、考试制度的弊端以及大规模教育管理等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各级政府和教育部门正在积极采取措施加以解决。
中国教育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发展历程丰富多彩,不同历史阶段的教育思想和制度都对中国教育的进步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也铸就了丰厚的教育文化底蕴。
未来,中国教育事业将继续发扬优良传统,不断创新和发展,为推动中国现代化建设和人民幸福生活做出更大的贡献。
中国教育史知识点归纳

中国教育史知识点归纳一、古代教育史(一)古代的学制与书院1、学制:(1)太学:汉武帝时设立,我国最高学府。
(2)国子监:隋唐至明清时期国家的最高学府。
(3)乡学:如社学、书院、私塾等。
2、书院:(1)书院的产生和发展:始于唐代,兴盛于宋代。
(2)著名书院: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湖南长沙的岳麓书院、河南商丘的应天书院、湖南衡阳的石鼓书院、江苏苏州的东洞书院。
(3)特点:有教无类;重视教育;师生关系和谐;重视自学和讨论;重视藏书;重视培养封建伦理道德。
(二)科举制度1、科举制度的起源、形成与发展:(1)起源:隋唐时期创立科举制度。
(2)发展:唐朝时,增加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科目;宋朝时,改革考试内容,侧重考察经义和时务策,设明经、进士等科;明清时,实行八股取士。
2、科举制度的特点:(1)自由报考:只要读书人都可以自主决定是否参加科举考试,而不会受到出身、家世等因素的限制。
(2)分级考试: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殿试三级,逐级选拔,最终由皇帝亲自主持殿试。
(3)取士不问家世:科举考试中,不问考生出身,只注重其实际能力和学业水平。
(4)标准统一:科举考试的评判标准统一、明确,保证了公平公正的原则。
(三)教学思想与教学方法1、教学思想:强调“教”与“学”的结合,“知”与“行”的统一。
古代教育家们既重视教师的地位和作用,也重视学生的主动性和独立思考能力。
2、教学方法:以讲授为主,注重因材施教和启发式教学。
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个性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同时,教师也鼓励学生进行思考和提问,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批判性思维。
二、近代教育史(一)教会学校与洋务学堂的兴办1、教会学校的兴办:鸦片战争后,外国传教士开始在中国创办教会学校,进行西方文化的传播和教育。
这些学校主要分布在沿海城市和通商口岸。
2、洋务学堂的兴办:19世纪60年代起,清政府开始创办洋务学堂,学习西方科学技术和文化知识。
简明中国教育史重点笔记

简明中国教育史笔记第一章原始公社和夏、商、西周的教育第一节教育的起源和古代学校的萌芽一、原始社会的生活和教育的起源原始教育的特点:原始社会的教育具有如下几个特点:①原始社会没有私有财产,没有阶级,共同劳动,共同消费,因此教育也没有阶级性。
②原始社会教育的目的是为生产斗争和社会生活服务:基本内容是传授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以及社会生活常识。
③主要途径是通过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实践来进行,没有专门人员和专门机构。
④教育手段是通过语言,口耳相传,观察模仿。
二、古代学校的萌芽学校产生的历史条件:①社会生产日益发展,有可能使一部分人脱离生产劳动专门办教育和受教育。
②社会事务日渐复杂,需要培养专门人员进行管理。
③文字的产生,文化知识更加丰富,有了更便利的学习条件和更丰富的学习内容,这就有必要和可能建立有组织的计划的专门教育机关。
“成均”第二节西周的教育制度一、西周的教育政策和学制系统西周的学校:大概可分为“国学”与“乡学”两种:1、国学西周的“国学”是专为奴隶主贵族子弟设立的。
西周的“国学”按入学年龄和程度分成小学、大学两级,小学设在宫廷附近,大学设在近郊,天子与诸侯的大学名称各异。
2、乡学西周“乡学”是按照当时地方行政区域为一般奴隶主和部分庶民子弟设立的,规模比较简单,只有小学一级。
二、西周学校的老师和教育内容西周教师:教育宗旨主要通过老师来贯彻,通过教育内容来体现,西周的教育制度是政教一体,官师合一的,这是“学在官府”的重要标志。
古代的典章文物,有专官执掌,唯官有书、礼、乐、射、舞所用的器具,由典乐官执掌,唯官有器,欲学者必就官而学,因此学校老师都由官史兼任。
教育内容:西周学校的教育内容涉及到很多方面,特别重视道德教育,以“明人伦”为其核心。
西周“国学”与“乡学”的教学科目如下:(一)“国学”的教学科目1、乐教2、三德3、六艺4、六仪5、六舞(二)“乡学”的教学科目1、六礼2、七教3、八政4、乡三物三、西周的幼儿教育和女子教育幼儿教育:西周时代的幼儿教育极为重视,贾谊认为,中国很早就有“蚤(早)喻教与选左右”的思想。
《简明中国教育史》王炳照北师大版第三章秦、汉教育教案教学笔记

汉武帝所采取的文教政策是符合封建社会政治和经济要求的,因此不仅为两汉诸帝王所延用,就是以后整个封建社会的诸皇朝,也只是做了一些修改和补充,没有什么根本性的大变动,所以我们说,汉代教育对以后两千年中国封建社会的教育起了规范化和定型化的作用。
第三节汉代学校教育制度
汉朝的学校有官学和私学。官学分为中央官学和地方官学两种,中央官学最重要的是以传授儒家经典为主的太学,由九卿之一的太常领导管理。在东汉还曾设有鸿都门学、宫邸学等特殊性质的学校。地方官学主要是指郡国学。私学按其程度可分为书馆和经馆两类。
董仲舒把封建秩序都说成是人性生来就固有的,是上天赋予的
(二)道德教育内容——“三纲五常”、“正谊明道”
董仲舒认为封建道德——“三纲五常”及相应的忠、孝、仁、义等,都出于“天意”,是道德的基本内容。
他说一个人如果有义,那么,“虽贫能自安”,如果不“义”,那么,“虽富莫能自存”。“正谊明道”也是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
在这种情况下,士人不得不请托权门,交游结纳,出现许多沽名钓誉的伪君子,并被操纵选举的官僚大族所利用,所以靠这种制度,选不到真正的人才。
二、汉代选举的科目和手续
第五节 董仲舒的教育思想
一、生平和哲学社会伦理思想
二、三大文教政策的建议
三、关于教育作用的主张
(一)教育对人性的作用
董仲舒 认为人性兼含善恶的要素。
(三)道德教育的原则和方法
1、“正我” 董仲舒提出道德教育的原则——“正我”他认为道德教育中,“治我”要严,不要攻别人的恶,要自责而不要责人。
2、“强勉行道” 意思是说,奋勉地努力进行道德修养,德性就一天比一天好,而且越发成功
3、“明于性情” 他认为在道德教育中,要诱发他们天性中所美好的,抑制天性中所厌恶的
王炳照《简明中国教育史》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鸦片战争到洋务运动时期的教育)

第9章鸦片战争到洋务运动时期的教育9.1 复习笔记一、清末封建教育的衰败与教会教育的开端1.中国社会的变迁与教育向近代化转型的历史趋势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社会政治、经济的变化,是中国封建传统教育向近代教育转型的最根本的社会原因。
封建传统教育发展到这个时期,自身走向衰败;加之太平天国运动中对传统教育进行的直接的冲击,西方列强,依着不平等条约作掩护,披着宗教的外衣,开始在中国办起了“新教育”,强迫中国人接受“西学东渐”。
这一切都酝酿着一场从未有过的教育变革。
2.清末教育的腐败、没落(1)科举制度的腐败、舞弊司空见惯;(2)官学名存实亡,私学教育也空疏腐化;(3)实行思想钳制,大兴文字狱。
3.太平天国运动中的教育太平天国运动在进行军事、政治、经济斗争的同时,在文化教育方面,也对封建主义教育展开了斗争,实行了一系列的文教改革。
(1)对封建主义教育的冲击与批判太平天国起义后,采取了坚决反儒的政策。
奠都南京以后,由坚决反儒的政策,变为改造的政策,有组织地对儒家经典进行修改。
(2)太平天国的文教改革1853年,太平天国在南京奠都以后,在其占领区,废除了清朝的教育制度,实行了文教改革。
其主要措施如下:①实行不分贫富、贵贱、男女的平等的、普遍的教育;②改革教育内容,编辑新教材,基本上废除了原来以孔孟之道为中心的教育内容;③改革考试制度,主要在革命实践中选择人才,也曾延用科举取士的办法,但废除了封建门第出身;④实行文风与文字改革,主张文章要朴实明晓。
(3)洪仁玕的教育主张洪仁玕(1822~1864)在文化教育上提出了学习资本主义的主张。
其教育思想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批判封建文化习俗。
他认为在文化教育上,中国存在着各种“骄奢之习”,必须进行一番移风易俗的革新,并且要自上而下开展,才可取得成效。
②学习西方资产阶级文化教育与科学技术。
③“德才兼备”的教育目的和“三宝”的教育内容。
洪仁玕认为要永保太平天国的江山,必须培养“德才兼备”“文武兼通”的人才。
王炳照《简明中国教育史》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

第4章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4.1 复习笔记一、魏晋南北朝的学校教育制度1.国子学与太学并列(1)完善太学管理制度①完善了太学的考试制度。
为了鼓励学生向心于儒学,魏初设计了一套“五经课试法”,并在太学推行。
它把学校教育与文官考试任用结合起来,以提高教育管理的控制能力,这在古代学校管理发展进程中是十分有意义的。
五经课试法把太学生分为两类:刚入学者为门人,类似今天的预科生或试读生;满两年试通一经才得称为弟子,取得正式太学生资格。
它规定以通五经为太学教育的最高目标,年级越高,通经越多,所授官位也就越高。
这一思路使太学教育管理目标更为具体化,按年分级递进的管理框架初现端倪。
②加强学生管理。
为严肃太学纪律,意欲从两个方面加以整顿。
其一,从纯洁太学生成分入手,使太学成为官僚子弟教育之所,以强化太学生对其身份的荣誉感,促使太学生能珍惜学习机会,进而达到努力向学的目的;其二,加强学校的教学管理制度。
(2)增设国子学晋武帝咸宁二年(276年),在太学之外另立国子学,四年(278年),设置国子祭酒、博士各一人。
这是我国古代在太学之外专为士族子弟另设国子学之始,也是门阀士族享有各种特权在教育制度上的反映。
西晋时期创办国子学以突出贵族子弟的教育特权,使封建教育体制由单一格局发展成为太学与国子学并行的双轨制。
它是魏晋南北朝时期门阀士族与庶族地主对立在教育上的反映。
2.南朝的专科学校(1)魏晋南北朝,教育体制冲破了“独尊儒术”的樊篱,先后涌现了史学、文学、律学、书学、医学、算学、玄学、道学等专科教育学校。
尽管当时专科教育在形式、内容、规模上都还未形成完备的制度,开办的时间也不长,但确实形成了多学科教育的格局,对隋唐专科教育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2)魏晋南北朝专科教育的发展:①魏晋之际,产生了魏明帝创办的崇文馆和律学,西晋的书学。
但这时专科教育没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②南朝时期,专科教育发展比较有名的是宋文帝办的儒、玄、史、文四馆,宋明帝办的总明观,梁武帝办的五馆。
简明中国教育史

简明中国教育史二、历史上的一些重要事件1、公元前124年,博士弟子制的确立,标志着太学的建立。
2、汉代的鸿都门学是中国也是世界上第一所文学艺术专科学校。
3、汉代的文翁兴学是历史上最早的委托培养措施。
4、汉代仅存的蒙学教材是《急就篇》。
5、选士制:汉代——察举制;魏晋——九品中正制;隋朝起——科举制。
6、西晋设国子学与太学并列,体现“贵族士庶皆需教”的原则。
7、三国置律博士——古代法律分科设学之始;宋文帝设医学——医学专科教育之始;宋文帝设四学(玄学、史学、文学、儒学)——我国最早的分专业的综合学校。
8、唐朝孔颖达编《五经正义》——第一部由官方颁布的经学教材。
9、606年,进士科的设置,标志着科举制的创立。
10、隋文帝在中央设国子寺,是我国设立专门的教育行政部门之始。
11、北宋三次兴学:范仲淹——庆历兴学;王安石——熙宁兴学;蔡京——崇宁兴学。
12、明清中央教育行政机关是国子监。
13、明清蒙学教材是:三、百、千、千。
14、1839年创办的马礼逊学堂是中国第一所西式学校。
15、1862年创办的京师同文馆是中国近代第一所新式学校。
16、1872年第一批官派留学生赴美。
17、南洋公学是中国最早包含大、中、小学和师范学校的教育机构。
18、1898年建的京师大学堂是清政府主办的第一所新式普通学校,以高等教育为主,副设中小学。
19、癸卯学制是中国开始实施的第一个近代学制。
20、1905年,清政府设学部,作为中央教育行政机构。
21、1912年,民国成立教育部,蔡元培任教育总长。
22、1920年,北京大学首次招收女生。
23、国民党统治时期以大学院作为全国最高的学术和教育管理机构,实行大学院制和大学区制。
24、1933年,苏区最高学府苏维埃大学创办。
三、其它一些重要内容1、我国奴隶社会的教育特征:学在官府。
2、西周学校教育制度(国学、乡学、大学、小学、泮宫)和教育内容(六艺)3、私学兴起的原因:经济;政治;士阶层;学术下移。
简明中国教育史

简明中国教育史简明中国教育史1.原始社会的教育特点①教育不是专门的社会活动②教育的社会性和公共性③教育内容的局限性和发展性④教育方式以口耳相传的模仿为主2.古代学校的萌芽学校产生的历史条件:社会生产日益发展;社会事物日渐复杂;文字的产生.(1)五帝时代已有大学,名叫"成均",最初见于<诗书><礼记>二书,董仲舒认为其是五帝之大学. (2)虞舜时代的学校,兼做养老,藏米之所,并且已有了大学,小学之分(3)总之,我国从原始公社制末期到奴隶制社会已经初步形成起专门的教育机构_学校,到了商朝已经有比较完备的学校,但学校的教育内容仍与当时的政治.军事.宗教等活动结合在一起,一般文化知识的教育只有初步分化出来的趋势.3.西周的教育制度(1)教育政策和学制系统:(2)教育制度:官师一体、政教合一。
(学在官府)(3)教育内容——西周“六艺”:礼(类似政治伦理课)、乐(类似综合艺术课)、射(射箭)、御(驾车)、书(书写文字)、数(计算、算法)其中,诗书礼乐称为“大艺”(4)重视家庭教育,但重男轻女的思想十分严重。
(5)学校管理制度:嫡子13岁入小学,20岁入大学;余子15岁小学,18岁大学。
小学应为7年,大学为9年。
每年入学,隔年考查。
养老与视学结合。
4.稷下学宫它是战国时期齐国的一所著名学府,是战国时东方的文化教育中心,也是诸子百家学术争鸣的中心场所。
特点:学术自由;教师待遇优厚;学无常师;制定了历史上第一个学生守则《弟子职》影响:促成了诸子百家的发展、融合和分化;显示了古代知识分子的独立人格;创造了一个出色的教育典范。
5.私学产生的意义冲破了“天子命之教,然后为学”的旧传统,使学校从王宫官府中解放出来;扩大了教育对象;使教育内容与教育方式得到了新的发展;在教育理论和教育经验方面有光辉成就,在中国教育史上有重要贡献,在世界教育史上也有很高的地位。
6.孔子“有教无类”主张春秋末期,面对官学衰落和私学的兴起,“学在官府”变为“学在四夷”的社会现实,从“性相近习相远”的理论前提出发,激励主张扩大教育的对象,明确提出其主张。
《中国教育史》考试复习笔记(代表性的知识点)

《中国教育史》考试复习笔记(代表性的知识点)一、有关常识:1、四书、五经:四书为儒家主要经典《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五经为儒家经书《诗》、《书》、《礼》、《易》、《春秋》。
2、西周形成“学在官府”,“官守学业”的局面,政教一体,官师合一,以“明人伦”为教育宗旨,培养治术人才。
3、春秋时期齐国创建的著名高等学府“稷下学宫”,实行教学、研究与咨议相结合。
其学则《弟子职》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个学生守则。
4、《史籀篇》是著录于史册的最早的蒙学教材。
5、中国近代的留学教育始于1872年,最早提出建议的是容闳。
6、1877年,在华基督教传教士于上海举行了第一次传教士大会,各教派联合组成了“学校教科书委员会”,负责为教会学校编写、出版教科书,并规定以宣扬基督教为编写的“最重要”原则。
1890年,在华基督教传教士又在上海举行了第二次大会,并进一步明确议订传教士利用教育作为侵略工具的重点。
这次大会将“学校教科书委员会”改组为“中华教育会”。
7、古代官学名称:商代:序、庠、学、瞽宗西周:国学(辟雍、泮宫)和乡学(塾、庠、序、校)汉代:太学(鸿都门学、宫邸学、邸第学)、地方官学(郡国学)隋唐:儒学(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专科学校(律学、算学、书学、崇玄学、医学、兽医学、天文学、音乐学、工艺学)、地方官学(府学、州学、县学)宋元明清:中央官学(国子学、太学、四门学、武学、画学、回回国子学、四译馆、俄罗斯学堂)、地方官学(府学、州学、军学、监学、县学、社学、卫学)。
(社学:古代地方官学的一种。
元代首创,各县村庄一般50家为一社,每社立学校一所。
择通晓经书者为师,利用农闲空隙时间,使子弟入学。
明承元制,农村普设社学。
)古代私学名称:高等私学(精舍、精庐),初等私学(书馆、学馆,村学、村塾、冬学,坐馆、教馆、家塾、私塾、义学、义塾)8、墨、道、法家的教育思想:墨家的教育内容以“兼爱”的基本思想为主,同时重视文史知识的学习及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还注重实用技术的学习,也重视武艺和自然科学技术的教育,大大突破了儒家教学内容的范畴,但忽视礼乐教育与美育在陶冶道德品质和审美力方面所产生的作用。
简明中国教育史

论述1、《学记》中总结了一套教育、教学的原则和方法:(原文+解释)1)教学相长原文:“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
《兑命》曰:‘学半’,其此之谓乎。
”解释:“教学相长”深刻地揭示了教与学之间的辩证关系:两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学”因“教”而日进,“教”因“学”而益深。
2)尊师重道原文:“能为师,然后能为长;能为长,然后能为君。
故师也者所以学为君也。
”“凡学之道,严师为难。
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
”解释:《学记》强调尊师、严师,并不否认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认为学习好坏与善学不善学关系极大。
“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
”3)藏息相辅原文:“大学之教也,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
”解释:“藏”意为校内正业,“息”则指在家的居学(业)。
《学记》认为正课学习与课外练习必须兼顾,相互补充,相互促进。
课外学习(包括各项课外活动和课外作业)是正课学习的继续和补充,可以深化课内学习的内容和提高对课内学习的兴趣,但是课外练习应当适量,并与正课学习有机配合,学习与休息兼顾,使学生乐学而亲师。
这些经验是十分宝贵的。
4)豫、时、孙、摩原文:“大学之法,禁于未发之谓豫,当其可之谓时,不陵节而施之谓孙,相观而善之谓摩。
此四者,教之所由兴也,发而后禁,则扞格而不胜,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脩;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燕朋逆其师,燕辟逆其学。
此六者,教之所由废也。
”解释:这里包括了四项具体原则,指出成功的经验与失败的教训。
第一,豫。
就是预防,在不良行为和习惯发生、形成之前,教育措施就走在前头,以便禁于未发,消灭在萌芽状态。
第二,时。
就是及时,善于抓住适当的时机,及时施教。
否则,时过境迁,就会造成“勤苦而难成”。
第三,孙。
就是顺序,也就是通常说的循序渐进。
中国教育史读书笔记

中国教育史读书笔记中国教育史是一部宏大的历史篇章,记录着我们中华民族教育发展的先后进程。
在长达几千年的时间里,中国教育经历了几个不同的时期,每一时期都为后世教育奠定了基础,对今天的教育事业有着不可磨灭的影响。
本篇读书笔记,将从中国教育史的几个关键时期入手,简单分析中国教育史的主要特点,以期更好地理解中国教育发展的历程与意义。
1.古代教育时期中国古代教育时期算得上是中国教育史的鼻祖,它以儒家思想为主流,严格规范教育内容和方式。
这一时期的主要特点是:教育内容广泛,包括文、史、经、子、诗五经等,在此基础上,又以四书五经为主干;教师被赋予了非常高的社会地位,教书育人的职责也成为“君子之道”之一;此外,此时期的教育还有种姓制度,即割裂了贫富之间的机会,并依靠财政支出来保证在维持统治之下的贵族阶层子弟的幼稚园教育。
2.封建教育时期封建社会是中国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它随着政治建制的形成而形成。
这一时期的主要特点是:学制逐步完备,私塾普及,儒家思想仍然是主流;私塾中的书生在财富到足够水平后,学生们登基为状元,成了当时知识分子和政治人物;地方政府则由体制内的文人担任,勉力提供教育资源以使贵族子弟接受基本教育;通过应试考试制度,社会排斥了许多人才,高考日后得这个制度充分恢复了封建主义下等级制度的坚定与不屈不挠。
3.现代教育时期中国现代教育正在构建中,此时期的主要特点是:学制逐渐规范,学校制度逐渐形成;教育模式开始多样化,大学成为独立的教育机构,洋务运动和改良派推进科学技术教育,各种主义势力进入学校而带来多组份互相背离的教学内容;国民教育政策的颁布和执行以及高等教育慷慨就业政策等措施共同推动了现代化教育的发展;然而,教学模式的创新仍然是不足的,教育的社会功能也没有发挥出来,而教育从业者对学生的教育能力却不足以使教育成为一个民族的命运。
中国教育史是一部充满变革、创新与探索的历程,在历史的波澜中,我国的教育始终保持着积极向上的态势,以更好地适应民族命运的需求。
中国教育史-笔记

中国教育史笔记1、四书为儒家主要经典《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五经为儒家经书《诗》、《书》、《礼》、《易》、《春秋》。
2、西周的教育制度是“学在官府”,官师合一,政教一体是“学在官府”的重要标志。
西周学校的教育内容涉及很多方面,特别重视道德教育,以“明人伦”为其核心。
“六艺”教育是西周教育的内容和标志,这些教育内容都是由造就“修己治人”的治术人才的总目标决定的。
西周天子所设的五学中的中心学校是辟雍(太学)。
3、春秋时期齐国创建的著名高等学府“稷下学宫”,实行教学、研究与咨议相结合。
4、春秋战国时期私学兴起的社会原因是士阶层的崛起和百家争鸣。
战国时期并称显学的两大学派是墨家学派和儒家学派。
5、《史籀篇》是著录于史册的最早的蒙学教材。
(中国最早的一部字书)6、夏代是我国奴隶制学校教育的创立的开端。
夏代学校序的主要内容是军事教育7、《弟子职》是稷下学宫的学生守则,也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个较完备的学生守则。
8、《书》即后世儒家称之为《书经》,又名《尚书》,它是中国最古的记言的历史。
我国最早的一部资料汇编,保存着有关殷周二代的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方面的重要资料。
9、《春秋》又名《春秋经》,它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编年史。
《大学》中提出大学教育的最终目标是至善。
10、《学记》世界教育史上最早的系统的教育理论著作。
主要论述教育的实施,其着眼点偏重于教育过程内部的关系。
11、汉代太学的建立,标志着我国封建官立大学制度的确立。
12、汉代文教政策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建元五年,汉武帝将儒家经典列为官学,设立五经博士。
完成了史称“罢黜百家,表彰六经之举,”标志着“独尊儒术”文教政策的确立)13、汉代教育体系可分为中央官学和私学两大类。
中央官学包括太学、鸿都门学、四姓小侯学(官邸学)、文翁兴学。
文翁兴学是汉代最早的官方办学举措,比太学的兴办还要早十余年,它又是汉代地方官学的先导。
14、汉代的人才选拔制度是察举制。
最新《简明中国教育史》王炳照北师大版第三章秦、汉教育教案教学笔记资料

西汉私学兴盛的原因:
①汉初缺乏官学设置,私人讲学承担了传播文化、发展学术、培养人才的责任,对私学的发展起了先导作用。②汉自武帝以后,实行“独尊儒术”的文教政策,士人必读儒家经典,在政治上才有出路,才能有出仕做官的机会,而太学路途遥远,进入地方官学也受一定的条件限制,不得不求助于私人传授。③有一批学术造诣很深,但仕途不得志,或罢官在家的儒家学者,在地方上聚徒讲学,对私学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④西汉末年产生今古文经学之争,官方支持今文经学派,对古文经学派采取冷淡的态度。古文经学者为了提高自己的学术地位,扩大学术影响,不得不到民间传授。
(2)鸿都门学和宫邸学鸿都门学创设于东汉,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所传授书法绘画艺术的专科学校,同时它也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学艺术专门学校。鴻都门学是宦官集团培植私人势力的场所,有政治斗争的背景,但从中国教育发展史尤其是专科教育史上看,它的设置具有重要意义。宫邸学可分为两种:一种是政府专为皇室及贵族子弟创办的贵胄学校,如专为外戚子弟办的四姓小侯学(“四姓”,即樊、郭、阴、马四大氏族,因他们不曾列侯,故称“小侯”);另一种是以宫人为教育对象的的宫廷学校,为邓太后所办。
5、掌握董仲舒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
6、了解王充的教育思想
重
点
与
难
点
重点:掌握汉代独尊儒术文教政策的确定
了解识记察举制度
掌握董仲舒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
难点:掌握董仲舒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
教
学
方
法
讲授
使
用
王炳照《简明中国教育史》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维新运动和清末“新政”时期的教育)

第10章维新运动和清末“新政”时期的教育10.1 复习笔记一、维新运动时期的教育改革甲午战争失败以后,早期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潮,开始转变为救亡爱国运动,即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等领导的维新变法运动。
从1898年6月11日进入高潮,至9月21日,慈禧发动政变结束,共103天,史称“百日维新”。
1.维新派与顽固派、洋务派在教育问题上的论争以康有为为首的维新派要求改变封建专制政体,实行君主立宪,兴办新式工业,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改变取士制度,学习西方文化等。
这一切都受到封建统治者的抵制,双方展开尖锐的论战。
这场争论反映在文化教育上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要不要反对三纲五常为中心的封建伦理道德;(2)要不要提倡西学,批判中学;(3)要不要废八股,变科举,改革封建主义的教育制度。
2.维新派在变法运动中的教育活动自1888年,康有为上第一奏折开始,维新派屡用上书请愿的办法,希望能说服光绪皇帝接受变法主张。
另外,他们还在社会上广泛地制造舆论,通过组织学会、兴办学校、设立报馆、著书、翻译等办法,宣传维新变法的主张,培养变法人才。
(1)兴办学堂维新性质的学堂包括以下两类:①是维新运动的代表人物为培养维新骨干、传播维新思想而设立的学堂,著名的有万木草堂(1890)、湖南时务学堂(1897)。
万木草堂、时务学堂等资产阶级维新派办的学校,反映了资产阶级对教育的要求,在教育目的、教育内容和方法上都有别于封建主义的旧教育。
从这些学校里,培养出一批变法人才。
但这些学堂,也还存在一些封建主义因素,在课程上还有不少封建主义的内容,在道德训练的方法上,不少是出自宋明理学家的教育主张。
②是在办学类型与模式、招生对象、教学内容等某个或某些方面对洋务办学观念有所突破,领风气之先。
著名的有北洋西学堂(1895)与南洋公学(1896)、经正女学(1898)。
其他具有维新性质的学堂如严复协助张元济在北京创办的通艺学堂(1897)、徐树兰捐资创办的绍兴中西学堂(1897)、谭嗣同发起创办的浏阳算学馆(1897)等也都较为著名。
《中国教育史》复习要点

《中国教育史》复习要点
中国教育史是中国教育发展的历史纪录,对于考生而言,掌握中国教育史的要点是备考的重要内容之一、下面是《中国教育史》的复习要点。
一、古代教育
1.诞生于战国时期的两个特点教育思想:儒家和墨家
2.格致教育和家庭教育在古代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3.受到重视的古代教育内容有经学、文学、音乐、书法等
二、封建时期教育
1.通过科举制度推动儒学的流行
2.私塾教育和义务教育的出现及其特点
3.寺庙教育的兴起及其作用
4.科举制度的影响和局限
三、近代教育
1.近代教育的起源:西方教育传入中国和教育的推动
2.中国的近代教育思想和代表人物:康有为、章太炎、梁启超等
3.晚清教育制度的演变和特点
4.清末教育的几个重要事件:戊戌变法、康梁变法、戊戌政变等
5.新教育的兴起和代表人物:严复、黄炎培、陈独秀等
四、现代教育
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教育制度和方针政策:义务教育、高等教育、终身教育等
2.教育思想和教育规划:德育为先、素质教育、科学发展观等
3.教育和发展:教育产业化、大众化、国际化等
4.教育困境和问题:教育公平、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等
五、后现代教育
1.后现代主义对教育的冲击和改变
2.教育的多元化和个性化发展
3.技术的应用和数字化教育的兴起
4.跨文化教育和国际教育的发展趋势
以上是《中国教育史》的复习要点,希望能够对你的备考有所帮助。
尽量详细地掌握这些要点,加上课堂笔记和相关教材的复习,相信你一定能够顺利备考,并取得好成绩。
古代教育知识点总结

古代教育知识点总结一、古代教育的起源和发展古代教育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最早的教育形式是家庭教育和宗教教育。
在古代的氏族社会和封建社会,家庭是最基本的教育单位,家长负责教育子女,传授生活知识和道德规范。
同时,宗教团体也承担了教育的功能,通过宗教仪式和祭祀活动传授信仰和道德。
随着社会的发展,古代教育逐渐形成了独立的教育制度。
在中国,早期的教育机构主要是庙堂学校和私塾。
庙堂学校是在宗教寺庙中设立的教育机构,主要教授儒家经典和礼仪规范,培养士人。
私塾则是由私人创办的小规模教育机构,主要面向富家子弟,传授文化知识和文学艺术。
随着封建社会的兴起,宫廷学校和官学成为主要的教育机构。
宫廷学校是皇帝亲自管理的教育机构,培养皇子和宫廷官员。
而官学则是由地方政府设立的教育机构,培养地方官员和士人。
在这些教育机构中,主要传授儒家经典和政治理论,强调道德修养和治国安邦。
二、古代教育的内容和特点古代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文化教育、道德教育和体育教育。
文化教育是古代教育的重点,主要包括文学、历史、数学、音乐、书法等学科。
文学是古代教育的核心,主要通过学习儒家经典和古代文学作品,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和审美情操。
同时,数学和音乐也被视为重要的学科,用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艺术修养。
道德教育是古代教育的另一个重要内容,主要通过学习儒家经典和礼仪制度,培养学生的品德和行为规范。
古代教育强调“立身行道”,注重培养学生的修养和道德品质,强调忠孝仁爱,礼义廉耻。
体育教育在古代教育中也占有一席之地,主要通过武术和射箭等体育活动,培养学生的身体素质和战斗力。
古代教育注重“文武并重”,强调“文以载道,武以御外”,认为体育活动是培养学生意志品质和民族精神的重要途径。
古代教育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重视传统文化,强调传统价值观念和礼仪制度;二是注重德育,培养学生的品德和道德修养;三是重视体育锻炼,培养学生的身体素质和战斗力;四是注重选拔人才,重视选才标准和选拔机制。
中国教育史读书笔记

中国教育史读书笔记中国教育史可以追溯到古代,这段历史一直以来都是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
在中国教育史上,可以看到许多重要的事件和变革,这些事件和变革对中国的教育体制和教育理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最早的中国教育可以追溯到夏朝和商朝时期,当时的教育主要是由贵族阶层的子弟接受的。
这些子弟主要学习礼仪、音乐和经书等基本知识。
随着时代的变迁,周朝时期出现了著名的儒家学派,其教育思想对中国教育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儒家强调以德育为主,注重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提出了“教育无疆”的理念。
儒家教育理念深入人心,成为中国教育的基石。
在中国古代,教育主要由私塾和家庭教育为主。
私塾是负责教授经书和文化知识的地方,学生们通过背诵和解读经典来接受教育。
这种教育形式在中国历史上长期存在,并一直延续到现代。
尽管私塾教育在初级阶段的发展相对有限,但它为中国教育体系的建立打下了基础。
清朝时期,封建统治加重,教育体制进一步落后。
只有士人阶层才有机会接受正规的教育,而普通百姓往往没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
这一时期,科举制度成为中国教育的核心。
科举考试被用来选拔官员,只有通过考试才有机会进入官僚体系。
这种形式的选拔和教育制度在中国延续了近一千年之久,影响深远。
近代以来,中国教育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和现代化进程。
在清朝末年,中国遭受了列强的入侵和侵略,教育体制也受到了很大冲击。
随后,中国的教育改革逐渐兴起,西方教育思想开始被引进。
新式学堂、现代学制和新课程都被引入中国的教育体系中。
其中最为重要的是五四运动后的教育改革,这一运动催生了以民主、科学和人文主义为核心的新教育思想。
中国的教育体制逐渐现代化,教育普及率也得到了大幅提高。
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中国的教育体系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高等教育得到了大规模的发展,教育资源得到了进一步的优化和整合。
现代技术的应用也为教育带来了巨大的变革。
中国的教育体系已经逐渐走向国际化,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不断深入。
总结来说,中国教育史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中国教育经历了多次的变革和创新。
中国教育史稿

中国教育史稿中国教育史稿一、古代教育1.1 传统教育在中国古代,教育被视为非常重要的事情。
在早期,传统的教育主要关注文化、礼仪和道德方面的教育,包括“五经”、“十三经”和“四书五经”等经典。
这种传统的教育模式一直延续到明清时期。
1.2 科举制度宋代开始出现科举制度,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考试制度。
这种制度的实施,使教育与社会地位紧密联系在一起,为后来的文化和社会变革打下了基础。
1.3 名流私塾名流私塾在古代教育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这些私塾由一些著名的学者和士人创建,通常是通过邀请年轻人来接受教育。
很多著名历史人物,如孔子、荀子、朱熹都在私塾里接受过教育。
二、近现代教育2.1 西学东渐19世纪,中国觉醒,开始接受西方教育。
作为西学东渐的一部分,一批有志者被派往海外接受教育,引入了一些西方的教育模式和理念,如自然科学和现代哲学等。
2.2 新式学制1905年,清政府成立了“西学所”,制定了“新式学制”,标志着中国的近代教育体系的建立。
这个体系包括了小学、初中、高中、职业教育和大学等层次,并使用了西方的科学教育模式,帮助中国走向现代化。
2.3 教育革命20世纪初,教育革命开始在中国普及,其中最著名的革命是“五四运动”。
这次运动标志着中国的知识分子和学生抵抗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念,主张新的科学和民主价值观。
这种思想体系影响了中国的教育系统,思想的放飞也未曾停止。
三、现代教育3.1 教育行政管理现在的中国教育体制比以往更加规范化和行政化,直属于教育部下面的地方教育部门来管理。
这些部门做出决策,从基础教育开始,包括小学和初中等学习阶段,学生在不同的教育阶段会接受不同类型、不同阶段的教育。
3.2 教育技术面对当前技术的发展,中国的教育也附带了把握。
很多学校采用了智能教育板、虚拟教室和电子课本等新技术,帮助学生新媒体交互、多元移动学习,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益。
3.3 教师职业化随着现代化的进一步发展,中国教师的职业化程度也得到了显著提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简明中国教育史经典笔记【2013辅导班】【参考书目】【考研大纲】【历年真题】【免费资料】【凯程名师】本文章整理自网络。
非酷考的官方讲义。
第一篇中国古代教育第一章官学制度的建立和“六艺”教育的形成第一节教育起源与学校萌芽的传说一、教育的起源教育起源于原始社会的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的需要及人类自身身心发展的需要。
原始社会教育的特点有:1.原始社会没有私有财产,没有阶级,共同劳动,共同消费,因此教育没有阶级性,除了年龄、性别和初步的社会分工引起的差别外,没有阶级的界限。
2.原始社会教育的目的是为生产斗争和社会生活服务,因此其基本内容为:传授生产劳动技能、生活习俗教育、原始宗教教育、原始艺术教育、体格和军事训练等。
主要途径是通过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实践来进行,没有专门人员和专门机构;教育手段是通过语言、口耳相传、观察模仿。
二、古代学校的萌芽(一)时间与历史条件:我国的学校萌芽于原始社会末期或奴隶社会初期。
学校产生的历史条件是:1.由于青铜器的使用,大大提高了社会生产力,劳动生产有了剩余,贫富差别、脑力劳动分工初步出现,使一部分人得以脱离生产劳动专门办教育;2.社会事务日渐复杂,需要培养专门人员进行管理;3.文字的产生为日益繁复的社会知识和自然知识的积累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同时也造成了产生学校的现实需要。
(二)原始学校的形态1.舜、虞时期:——萌芽——庠庠是我国学校教育最初的形态,标志着我国教育的萌生。
2.夏朝:——雏形——序、校3.商朝——发展时期,较为完备——庠、序、学、瞽宗第二节西周的教育制度官学机构与政治机构联系在一起,没有分离独立,历史上称这种现象为“学在官府”。
西周,政教一体,官师合一,以“明人伦”为教育宗旨,培养治术人才。
西周建立了两大系统的学校,即国学和乡学。
“国学”是专为贵族子弟设立的,设在天子、诸侯所在的都城;乡学是按照地方行政区域为一般奴隶主和部分庶民子弟设立的。
“国学”又分为小学和大学两级。
小学高在王宫内。
大学设在都城过郊。
教育内容包括德、行、艺、仪四个方面,而以礼、乐、射、御、书、数等六艺为基本内容。
家庭教育:父母就是幼儿最初的教师。
当时重男轻女的现象非常严重。
女子在社会上和家庭里都没有地位,也没有受学校教育的权利和机会。
第三节“六艺”教育六艺:夏、商、西周时期教育的基本内容。
“礼”,后世称之为周礼,包括周代的典章制度和以孝、悌为核心的道德规范以及各种礼仪。
“乐”包括歌咏、舞蹈和演奏乐器等。
“礼”和“乐”密切配合,“礼”是外在的政治原则、道德行为规范,是其思想行为准则,具有强制性。
“乐”则陶冶人的感情,使强制性的礼转化为人们内在的道德和精神的需求。
“射”即拉弓射箭的技术。
“御”即驾驭战车的技能。
“书”是读书、写字。
“数”计数。
“六艺”体现了文武兼备、诸育兼顾的特点,反映了中华文明发展早期的辉煌。
第二章私人讲学的兴起和传统思想的奠基第一节私人讲学的兴起一、私学兴起的原因1.封建私有制促进了奴隶制解体,“学在官府”的垄断形式失去了原有的经济支柱和政治依据。
2.原在周王宫里的一批有文化知识的人,失去了原来的地位和职守,把原来秘藏于官府中的典籍文物、礼器乐器带到了民间。
出现了“学术文化下移”的趋势。
3.养士之风盛行,进一步促进了私学的发展。
二、私学兴起的意义1.私学使学校从官府中解放出来,打破了“学在官府”的教育垄断局面,教育过程与政治活动有所分离,教师成为独立的职业;2.教育内容与社会生活发生了紧密的联系;3.扩大了教育对象,培养了各类人才;4.私学的发展在教育理论和教育经验方面有辉煌的成就,在中国教育史上有重要贡献,为百家争鸣奠定了基础,在世界教育史上也有很高的地位。
第二节诸子百家私学的发展一、养士之风盛行封建制取代奴隶制,大量奴隶的人身得到解放,扩大了士阶层的来源。
诸侯国之间争雄加剧,士阶层成为各方争相利用的重要力量,因之养士之风大盛。
想成为士就要拜师求学,这就促进了私学的在发展。
二、百家争鸣私学在教学时各自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社会理想、伦理观念等,形成不同的思想体系,发展成为不同的学派,各派都有自己的代表人物,我们常称之为“诸子百家”。
各家各派之间因立场和解决社会问题上方法的不同,相互斗争,相互批评,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
在“百家争鸣”中教育始终是中心问题之一。
不同的学派往往就是不同的教育团体;各家各派又因对教育在社会改造和人性改造等方面作用的不同认识而相互辨论。
因此,“百家争鸣”必然推动教育实践的活跃、教育思想的繁荣、教育理论的发展。
三、私学发展战国时期,各家各派都重视教育活动,都不同程度的开展教育活动。
在各家之中,儒、墨、道、法影响最大。
四家之中,儒、墨更被称为“显学”,这不仅因为这两家的学说影响大,也因为这两家教育活动的规模大。
道家和法家虽然在理论上不重视教育,但为了扩大学说的影响,也都有授徒讲学活动。
第三节齐国的稷下学宫一、性质特点1.性质:稷下学宫是一所由官家操办而由私家主持的特殊形式的学校。
(1)稷下学宫由齐国官方出资举办,始终不改变养士、用士的基本目的。
从其主办者和办学目的来看,稷下学宫是官学。
(2)稷下学宫是由养士制度发展演变而成的教育机构,它保持了充分尊重士人之讲学,不加干涉与限制的风范,其教学与学术自由,体现出私学的性质。
(3)稷下学宫是一所集讲学、著述、育才活动为一体并兼有咨政议政作用的高等学府。
2.特点:(1)学术自由,(2)待遇优厚,政治、物质。
二、历史意义:(1)促进战国时期思想学术的发展。
(2)显示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独立性和创造精神。
(3)稷下学宫创造了一个出色的教育典范。
它所独创的官方举办、私家主持的办学形式,集讲学、著述、育才与咨政为一体的职能模式,自由讲学和自由听讲的教学方式、学术自由和鼓励争鸣的办学方针,尊重优待知识分子的政策,都显示了它的成功之处。
(4)留给后人的思考:稷下学宫尊重贤士,尊重学术,其思想学术、文化教育的成功却未带来齐国政治的成功。
第四节孔子的教育思想孔子,名丘,字仲尼,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也是思学的创始人。
孔子是我国教育史上第一个将毕生精力奉献给教育事业的人,在文化教育上的贡献主要有两个:第一,编定六经,整理保存了我国古代文化的典集;第二,开创了私人讲学之风,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成为我国古代教育思想的奠基人。
一、孔子理论体系的思想基础1.“仁”的思想把“仁”视作最高的道德规范,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德政”;另外一个是“忠恕”。
2.“礼”的思想“礼”是就政治而言的,集中表现在“正名”思想中。
君臣和父子都应严格恪守各自的名分和尊卑长幼的次序要求统治者提倡礼教。
二、孔子论教育的作用1.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孔子政治主张的基本出发点是“为政以德”,他认为教育工作本身就是一种政治工作,通过文化教育工作可以把社会的政治思想、伦理道德,传播到民众当中,这样就会对政治发生重大影响。
同时,孔子还阐述了他的“庶、富、教”的施政大纲。
治理好一个国家,要有这三个条件:庶、富、发展教育事业。
2.教育在人的成长中的作用孔子承认人的成长教育起了决定作用,“性相近,习相远”。
不是教育万能论者。
三、论教育对象孔子认为教育对象应当“有教无类”。
“有教无类”的本意是在教育对象上,无分贵族与平民,不分华夏与华夷诸族都可以入学。
孔子“有教无类”的提出是针对奴隶主阶级有教有类而言的,不仅把教育扩展到蛮夷之邦,而且打破了“礼不下庶人”的等级制度,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
四、论教育目的“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从理论上概括了孔子教育目的的一个重要方面。
主张把官职与学习紧密联系起来,可见孔子教育的目的是仕途,要培养的是治国安民的贤能之士。
五、孔子的教学思想(一)教学内容以“六艺”为教学内容,即:《诗》、《书》、《礼》、《乐》、《易》、《春秋》。
其中他特别注重的思想品质和道德教育,把道德教育作为其教育思想的核心。
(二)教学方法论孔子认识到教学过程不仅是教师教的过程,更重要的是学生学的过程,他提出了一系列的教学原则和方法:教学三个过程:学—思—行1.因材施教解决教学中统一要求与个别差异的矛盾。
实现因材施教的关键是对学生要有深刻、全面的了解,准确掌握学生的特点。
2.启发诱导解决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调动学生积极性间的矛盾的。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在教学前务必先让学生认真思考,已经思考相当时间但还想不通,然后可以去启发他;虽经思考并已有所领会,但未能以适当的言词表达出来,此时可以去开导他。
3.解决学习与思考或掌握知识与发展思维的矛盾。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4.由博返约解决学习的广度和深度的矛盾,或者说解决知识的广博与专一的矛盾。
知识要广,但必须有一个中心加以统帅。
六、孔子的道德教育思想(一)道德教育内容“仁”是最高的道德概念。
其道德教育思想体系大体是以“孝悌”为本,以“礼”为规范,以“忠恕”为一贯,以“中庸”为准则。
此外还提倡智、勇、信、义等道德。
(二)道德教育原则1.立志乐道“立志”就是要确立人生的远大理想和宏伟目标,找到前进的动力;“乐道”就是要要决心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政治信心心甘情愿为之奉献。
教育学生正确处理远大理想与眼前利益的关系,政治理想与物质享受的关系。
能经受磨练,有恒心。
2.克己内省(自省自克)在处理人际关系时,主张重在严格要求自己,约束和克制自己的言行,使之合乎道德规范,他把这称之为“克已”。
积极开展主观的思想分析活动,强调自觉地进行思想监督,把被动遵守变成为内在的自觉要求,而不受外来强加的限制,他把这种主观的思想活动,称之为内省。
3.身体力行道德的认识与道德行为问题。
孔子强调的是道德的行动,他提倡身体力行,言行一致。
4.改过迁善在处理过失和改过的关系方面,孔子强调改过,他把道德修养过程也看作是改过迁善的过程。
七、关于教师的论述(一)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强调教师要尽职尽责(二)热爱学生对学生无私无隐。
(三)以身作则,身教重于言传。
(四)教学相长。
第五节孟子的教育思想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鲁国人,为仅次于孔子的“亚圣”。
思孟学派。
研究孟子教育思想的主要资料是《孟子》一书。
孟子在政治上的主要主张是劝说统治者施行“仁政”。
一、教育的理论基础:性善论孟子认为人性生来就是善的,有不学而能的“良能”和不虑而知的“良知”,君子和庶人的区别就在于使保存还是丧失这种“善性”,仁、义、礼、智等道德观念,就发源于先天就有的恻隐之心、休恶之心、辞让之心和是非之心,但是由于后天接触的环境不同,有人因各种物欲影响,失去其善性,从而为恶。
二、教育的作用和目的(一)教育的作用1.从“性善论”出发,孟子认为人人都先天具有仁、义、礼、智四个“善端”。
但是,仅有这些“善端”是不够的,必须加以扩充,使之达到完善的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