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知识总结

合集下载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全册知识点汇总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全册知识点汇总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全册知识点汇总第一单元长度单位1、常用的长度单位:米、厘米。

2、测量较短物体通常用厘米作单位,测量较长物体通常用米作单位。

3、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将物体的左端对准直尺的“0”刻度,看物体的右端对着直尺上的刻度是几,这个物体的长度就是几厘米。

4、米和厘米的关系:1米=100厘米100厘米=1米5、线段⑴线段的特点:①线段是直的;②线段有两个端点;③线段有长有短,是可以量出长度的。

⑵画线段的方法:先用笔对准尺子的’0”刻度,在它的上面点一个点,再对准要画到的长度的厘米刻度,在它的上面也点一个点,然后把这两个点连起来,写出线段的长度。

⑶测量物体的长度时,当不是从“0”刻度量起时,要用终点的刻度数减去起点的刻度数。

6、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

小明身高1(米)30(厘米)练习本宽13(厘米)铅笔长17(厘米)黑板长2(米)图钉长1(厘米)一张床长2(米)一口井深3(米)学校进行100(米)赛跑教学楼高25(米)宝宝身高80(厘米)跳绳长2(米)一棵树高3(米)一把钥匙长5(厘米)一个文具盒长24(厘米)讲台高90(厘米)门高2(米)教室长12(米)筷子长20(厘米)一棵小树苗高1(米)小朋友的头围48厘米爸爸的身高1米75厘米或175厘米小朋友的身高120厘米或1米20厘米第二单元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两位数加两位数1、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法的计算法则:把相同数位对齐列竖式,在把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

2、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的计算法则:①相同数位对齐;②从个位加起;③个位满十向十位进1。

3、笔算两位数加两位数时,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加起,个位满十要向十位进“1”,十位上的数相加时,不要遗漏进上来的“1”。

4、和 = 加数+加数一个加数 = 和-另一个加数二、两位数减两位数1、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减的笔算:相同数位对齐列竖式,再把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减2、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的笔算法则:①相同数位对齐;②从个位减起;③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1,在个位上加10再减。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数字组合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数字组合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数字组合数字组合是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的第一单元内容,主要介绍了数字的组合和排列方法。

本单元的研究能够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运算能力,为后续数学研究打下基础。

1. 数字组合的概念数字组合是指由给定的数字组成的不同排列形式。

在数字组合中,每个数字都可以重复使用,可以改变顺序来形成不同的组合。

通过数字组合的研究,学生可以感受到数字之间的变化和联系。

2. 数字组合的方法在数字组合的研究中,有两种常见的方法:顺序组合和不重复组合。

2.1 顺序组合顺序组合是指数字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可以重复使用相同的数字。

例如,给定数字1和2,可以组成的顺序组合有:11、12、21、22。

2.2 不重复组合不重复组合是指数字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不可以重复使用相同的数字。

例如,给定数字1和2,可以组成的不重复组合有:12、21。

3. 数字组合的应用数字组合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应用。

举个例子,假设小明有3个糖果,他可以用数字组合的方法记录每天吃糖的情况。

假设小明每天最多吃2个糖果,可以用数字组合的方法来记录不同的情况。

比如,可以用11表示小明第一天吃了1个糖果,第二天也吃了1个糖果;用12表示小明第一天吃了1个糖果,第二天没有吃;用21表示小明第一天没吃糖果,第二天吃了1个糖果。

通过数字组合的方法,小明可以用简洁的方式记录每天吃糖的情况,方便回顾和分析。

4. 总结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数字组合主要介绍了数字的组合和排列方法。

通过学习数字组合,学生可以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和运算能力,并在日常生活中应用数字组合的方法。

数字组合是数学学习的重要内容,对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具有积极的意义。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7篇)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7篇)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7篇)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1小学学习数学最简单的方法就是通读数学书上的内容,通读课文能够加深学生对课本的理解,同时在通读过程中形成自己的解题意识。

下面给大家带来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希望对你们有所帮助。

第一单元:观察物体1.通过观察活动,体验站在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

2.我能辨认一个立体实物从前面、侧面和上面所看到的平面图形。

第二单元:加减混合运算(重点)1.连加、连减的笔算顺序和连加、连减的口算顺序一样,都是从左往右依次计算。

①连加计算可以分步计算,也可以写成一个竖式计算,计算方法与两个数相加一样,都要把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

②连减运算可以分步计算,也可以写成一个竖式计算,计算方法与两个数相减一样,都要把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

2.加、减混合算式,其运算顺序、竖式写法都与连加、连减相同。

3.在一个算式里,如果有小括号,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

4.加、减法估算:在日常生活中有些情况不需要进行精确计算,只是算出大致的结果就可以了,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估算。

估算时,把这个数估成与他最接近的整十数再去计算。

5.解答应用题的步骤:①先读题;②列横式,写结果,千万别忘记写单位(单位为:多少或者几后面的那个字或词);③作答。

6.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的应用题用加法;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的'应用题用减法计算(注意:用大的数减小的数)。

7.关于提问题的题目,可以这样提问:①……和……一共…….?②……比……多多少/几……?③……比……少多少/几……?第三单元:表内乘法(一)(重点)1.乘法的含义:乘法是求几个相同加数连加的和的简便算法。

如:计算:2+2+2=6,用乘法算就是:2×3=6或3×2=6。

乘号左右的两个数分别是加法算式中的相同加数和相同加数的个数。

2.乘法算式的读法:读乘法算式时,要按照算式顺序来读。

如:6×3=18读作:“6乘3等于18”。

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

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

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主要介绍了数学中的加法和减法运算。

这个单元主要包括了数的认识、数的排序、加法法则、减法法则等内容。

下面我将详细介绍这个单元的内容。

首先,在数的认识这个部分,我们学习了从0到100以内的数,以及数的读法和写法。

我们通过认识数,理解数的大小和顺序,为后面的加法和减法做好准备。

接下来,我们学习了数的排序。

我们通过观察一些物品的个数,并按照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的顺序进行排列,来帮助我们理解数之间的大小关系。

这对于我们后面进行加法和减法运算很有帮助。

然后,我们学习了加法法则。

加法是数学中最基础的运算之一,我们要学会使用加法法则进行加法运算。

我们通过使用算盘、计算器和手指等工具,来实际操作加法运算。

我们学会了先算个位数的加法,再算十位数的加法,最后得出结果。

在学习加法的过程中,老师还教给我们一些小窍门。

比如,我们学会了快速计算凑十法和横式计算法。

凑十法是指当我们遇到加法的计算时,可以通过补数的方式使得加法运算更简单。

横式计算法是指我们将加数和被加数竖直排列,然后从右往左进行逐位相加的方法。

这些方法都能帮助我们在加法运算中更加灵活和快速地得到结果。

最后,我们学习了减法法则。

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我们要学会使用减法法则进行减法运算。

我们通过使用减法算法和实际生活中的例子,来帮助我们理解减法的概念。

我们学会了从被减数中逐位减去减数,最后得出差的方法。

在学习减法的过程中,老师也给我们介绍了一些小技巧。

比如,我们学会了快速计算减一法和横式计算法。

减一法是指将减数和被减数相差的数减去一个数,从而使减法运算更简单。

横式计算法是指我们将减数和被减数竖直排列,然后从右往左进行逐位相减的方法。

这些方法都能帮助我们在减法运算中更加灵活和快速地得到结果。

通过这个单元的学习,我们不仅学会了数的认识和排序,还掌握了加法和减法的基本概念和运算法则。

这些知识将为我们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通过不断的练习和实践,我们相信自己能够在数学中取得更好的成绩。

二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归纳总结

二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归纳总结

二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归纳总结第一单元长度单位1、厘米和米(1)厘米和米是常用的长度单位。

测量较短物体的长度时,用“厘米”作单位,测量较长物体的长度时,用“米”作单位。

(2)米用字母“m”表示;厘米用字母“cm”表示。

(3)1米=100厘米。

(4)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把尺子的“0”刻度对准物体的左端,再看物体的右端对着几,就是几厘米。

(5)在比较物体的长度时,要看长度单位是否统一,如果不统一,要先统一单位后再比较。

如:1米>98厘米(1米=100厘米)2、线段(1)线段的特征:①线段是直的②线段有两个端点③线段可以测量出长度。

(2)画线段的方法:从尺子的“0”刻度开始画起,需要画几厘米长的线段就画到尺子的几厘米处。

(没有直接给出画几厘米,要先算再画最后标记)比如:画比5厘米短2厘米的线段。

(就是画5-2=3,3厘米长的线段。

)第二单元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1、笔算加法(1)相同数位对齐;(2)从个位算起;(3)个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向十位(前一位)进1;(4)在计算进位加法十位上的数时,不要忘记加进位上来的1。

2、笔算减法(1)相同数位对齐;(2)从个位算起;(3)个位上的数不够减时要从十位上退1当10,并和个位上的数合起来后再减;(4)计算退位减法十位上的数时不要忘记减去被个位借走的1后再相减。

3、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从左到右依次计算。

对于有括号的算式,要先计算括号里面的,再计算括号外面的。

第三单元角的初步认识1、角的初步认识(1)角是由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组成的;(2)画角的方法:从一个点起,用尺子向不同的方向画两条直线。

(3)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没有关系,与角的两条边张开的大小有关,角的两条边张开得越大,角就越大,角的两条边张开得越小,角就越小。

2、直角的初步认识(1)直角的判断方法:用三角尺上的直角比一比(顶点对顶点,一边对一边,再看另一条边是否重合)。

(2)画直角的方法:①先画一个顶点,再从这个点出发画一条直线②用三角尺上的直角顶点对齐这个点,一条直角边对齐这条线③再从这点出发沿着三角尺上的另一条直角边画一条线④最后标出直角标志。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知识点汇总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知识点汇总

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知识点汇总人教版)
长度单位:
1、常用的长度单位:米、厘米。

2、测量较短物体通常用厘米作单位,测量较长物体通常用米作单位。

3、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将物体的左端对准直尺的“0”刻度,看物体的右端对着直尺上的刻度是几,这个物体的长度就是几厘米。

4、米和厘米的关系:1米=100厘米 100厘米=1米
5、线段
⑴线段的特点:
①线段是直的;②线段有两个端点;③线段有长有短,是可以量出长度的。

⑵画线段的方法:先用笔对准尺子的’0”刻度,在它的上面点一个点,再对准要画到的长度的厘米刻度,在它的上面也点一个点,然后把这两个点连起来,写出线段的长度。

⑶测量物体的长度时,当不是从“0”刻度量起时,要用终点的刻度数减去起点的刻度数。

6、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

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的必背知识点

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的必背知识点

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的必背知识点
一、长度单位的认识
常用的长度单位:米和厘米。

单位选择:
测量较短物体时,通常用厘米作单位。

测量较长物体时,通常用米作单位。

二、测量方法和工具
测量工具:尺子(米尺)是测量物体长度的常用工具。

测量方法:
将物体的左端对准尺子的“0”刻度。

看物体的右端对着尺子上的刻度是几,这个物体的长度就是几厘米(或米,如果使用的是米尺并测量较长物体)。

如果不是从 “0”刻度量起,要用终点的刻度数减去起点的刻度数来得到物体的长度。

三、米和厘米的关系
进率:1米= 100厘米。

换算:能够进行米和厘米之间的换算,如2米= 200厘米,400厘米= 4米。

四、线段的初步认识
线段的特点:
线段是直的。

线段有两个端点。

线段有长有短,可以量出长度。

画线段的方法:
先用笔对准尺子的 “0”刻度,在它的上面点一个点作为
起点。

再对准要画到的长度的厘米刻度 (或米刻度,视需要而定),在它的上面也点一个点作为终点。

然后把这两个点连起来,就画出了一条线段。

五、实际应用
在日常生活中,能够用厘米或米来估计和测量物体的长度,如小明身高1米30厘米,练习本宽13厘米等。

通过这一单元的学习,学生将建立起对长度单位的初步认识,并掌握使用尺子进行测量的基本方法,为后续的数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归纳总结

二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归纳总结

二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归纳总结第一单元《长度单位》1、测量物体的长度时,要用统一的标准去测量;常用的长度单位有:米和厘米。

2、测量较短物体通常用厘米作单位,用字母(cm)表示;测量较长物体通常用米作单位,用字母(m)表示。

3、测量时:一般是把尺子的“0”刻度对准物体的左端,再看物体的右端对着几,对着几就是几厘米。

例:画一条4厘米长的线段,一般应从尺的( 0)刻度画起,画到(4 )厘米的地方;还可以从尺的( 4 )刻度画起,画到( 8 )厘米的地方。

45、拉紧的一段线,可以看成一条线段(1)线段的特征:①线段是直的②线段有两个端点③线段可以测量出长度。

(2)画线段的方法:从尺子的“0”刻度开始画起,需要画几厘米长的线段就画到尺子的几厘米处。

(没有直接给出画几厘米,要先算再画最后标记)比如:画比5厘米短2厘米的线段。

6、图钉的长大约1厘米;食指的宽大约1厘米;田字格宽大约1厘米;7、常考:课桌宽60厘米黑板长4米教室长8米操场长200米铅笔长20厘米跳绳长2米数学书长26厘米灯管长50厘米房间高3米字典厚4厘米大树高8米旗杆高15米升国旗的旗台高60厘米;小朋友的肩宽大约30厘米爸爸的身高(1米75厘米)或(175厘米)小朋友的身高(120厘米)或(1米20厘米) 在比较物体的长度时,要看长度单位是否统一,如果不统一,要先统一单位后再比较。

如1米>98厘米(1米=100厘米)8、(尺子)是测量(长度)的工具。

要知道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尺子)来量。

三角形由(3)条线段组成,正方形由(4)条线段组成。

第二单元 100以内的加减法一、100以内的笔算加法和减法知识点:1、用竖式计算两位数加法时:①要把(相同数位)对齐。

②计算时从(个位)加起。

③如果个位满10,向十位进1。

2、用竖式计算两位数减法时:①要把相同数位对齐。

②从个位减起。

③如果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1和个位组成两位数再减,计算十位时要记得减去退掉的1。

2024年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单元知识点总结

2024年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单元知识点总结

2024年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单元知识点总结第一单元:认识数1. 自然数:从1开始的数,用来计数。

2. 整数:包括自然数、0和负自然数。

3. 数字的阅读与写法:熟练掌握数字的阅读与写法。

4. 数的比较:掌握数字的大小比较,包括大于、小于和等于。

第二单元:加法与减法1. 加法的定义与性质:理解加法的含义,掌握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

2. 数的相加与相减:掌握两个数的相加与相减。

3. 进位与退位法:理解进位和退位的概念,通过进位和退位解决加法和减法问题。

第三单元:幂1. 幂的概念:理解幂的含义,掌握幂的写法与读法。

2. 乘方的运算:通过乘方解决简单的幂运算。

3. 幂的性质:理解幂的乘法性质、相反数和零的幂的特殊性质。

第四单元:数的顺序关系和大小比较1. 数的顺序关系:掌握数的顺序关系,包括大于、小于和等于。

2. 数的估算:使用数的顺序关系估算数的大小。

3. 数的大小比较:通过比较符号(大于、小于、等于)完成数的大小比较。

第五单元:数的拆分与组合1. 数的拆分:将一个数拆分成若干部分。

2. 数的组合:将若干数相加得到一个数。

3. 数的问题:通过数的拆分与组合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第六单元:乘法与除法的基本概念1. 乘法的定义与性质:理解乘法的含义,掌握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

2. 乘法的计算:掌握两个数的相乘。

3. 除法的定义与性质:理解除法的含义,掌握除法的性质。

4. 除法的计算:掌握两个数的相除。

第七单元:分数的认识1. 分数的概念:理解分数的含义,包括分子、分母和整体的概念。

2. 分数的比较:掌握分数的大小比较,包括大于、小于和等于。

3. 分数的读法与写法:熟练掌握分数的读法与写法。

第八单元:分数的计算1. 分数的加法与减法:掌握分数的加法和减法运算。

2. 分数的乘法与除法:掌握分数的乘法和除法运算。

3. 分数的化简:将一个分数化简为最简分数。

以上是2024年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的单元知识点总结,希望对你有帮助!。

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一、二单元知识点总结

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一、二单元知识点总结

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一、二单元知识点总结人教版第一单元长度单位1、常用的长度单位:米、厘米。

2、测量较短物体通常用厘米作单位,测量较长物体通常用米作单位。

3、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将物体的左端对准直尺的“0”刻度,看物体的右端对着直尺上的刻度是几,这个物体的长度就是几厘米。

4、米和厘米的关系:1米=100厘米100厘米=1米5、线段⑴线段的特点:①线段是直的;②线段有两个端点;③线段有长有短,是可以量出长度的。

⑴画线段的方法:先用笔对准尺子的’0”刻度,在它的上面点一个点,再对准要画到的长度的厘米刻度,在它的上面也点一个点,然后把这两个点连起来,写出线段的长度。

⑴测量物体的长度时,当不是从“0”刻度量起时,要用终点的刻度数减去起点的刻度数。

6、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

小明身高1(米)30(厘米)练习本宽13(厘米)铅笔长17(厘米)黑板长2(米)图钉长1(厘米)一张床长2(米)一口井深3(米)学校进行100(米)赛跑教学楼高25(米)宝宝身高80(厘米)跳绳长2(米)一棵树高3(米)一把钥匙长5(厘米)一个文具盒长24(厘米)讲台高90(厘米)门高2(米)教室长12(米)筷子长20(厘米)一棵小树苗高1(米)小朋友的头围48厘米爸爸的身高1米75厘米或175厘米小朋友的身高120厘米或1米20厘米第二单元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两位数加两位数1、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法的计算法则:把相同数位对齐列竖式,在把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

2、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的计算法则:①相同数位对齐;②从个位加起;③个位满十向十位进1。

3、笔算两位数加两位数时,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加起,个位满十要向十位进“1”,十位上的数相加时,不要遗漏进上来的“1”。

4、和=加数+加数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二、两位数减两位数1、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减的笔算:相同数位对齐列竖式,再把相同数位上的数2、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的笔算法则:①相同数位对齐;②从个位减起;③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1,在个位上加10再减。

二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总结

二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总结

二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总结第一单元长度单位1、常用的长度单位:米、厘米。

2、测量较短物体通常用厘米作单位,测量较长物体通常用米作单位。

3、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将物体的左端对准直尺的“0”刻度,看物体的右端对着直尺上的刻度是几,这个物体的长度就是几厘米。

4、米和厘米的关系:1米=100厘米100厘米=1米5、线段⑴线段的特点:①线段是直的;②线段有两个端点;③线段有长有短,是可以量出长度的。

⑵画线段的方法:先用笔对准尺子的’0”刻度,在它的上面点一个点,再对准要画到的长度的厘米刻度,在它的上面也点一个点,然后把这两个点连起来,写出线段的长度。

⑶测量物体的长度时,当不是从“0”刻度量起时,要用终点的刻度数减去起点的刻度数。

6、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

小明身高1(米)30(厘米)练习本宽13(厘米)铅笔长17(厘米)黑板长2(米)图钉长1(厘米)一张床长2(米)一口井深3(米)学校进行100(米)赛跑教学楼高25(米)宝宝身高80(厘米)跳绳长2(米)一棵树高3(米)一把钥匙长5(厘米)一个文具盒长24(厘米)讲台高90(厘米)门高2(米)教室长12(米)筷子长20(厘米)一棵小树苗高1(米)小朋友的头围48厘米爸爸的身高1米75厘米或175厘米小朋友的身高120厘米或1米20厘米第二单元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两位数加两位数1、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法的计算法则:把相同数位对齐列竖式,在把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

2、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的计算法则:①相同数位对齐;②从个位加起;③个位满十向十位进1。

3、笔算两位数加两位数时,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加起,个位满十要向十位进“1”,十位上的数相加时,不要遗漏进上来的“1”。

4、和 = 加数+加数一个加数= 和-另一个加数二、两位数减两位数1、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减的笔算:相同数位对齐列竖式,再把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减。

2、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的笔算法则:①相同数位对齐;②从个位减起;③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1,在个位上加10再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单元:长度单位知识要点归纳
1、常用的长度单位:米、厘米。

2、测量较短物体通常用厘米作单位,测量较长物体通常用米作单位。

3、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将物体的左端对准直尺的“0”刻度,看物体的右端对着直尺上的刻度是几,这个物体的长度就是几厘米。

4、米和厘米的关系:1米=100厘米100厘米=1米
5、线段:
⑴线段的特点:
①线段是直的;
②线段有两个端点;
③线段有长有短,是可以量出长度的。

⑵画线段的方法:先用笔对准尺子的’0”刻度,在它的上面点一个点,再对准要画到的长度的厘米刻度,在它的上面也点一个点,然后把这两个点连起来。

⑶测量物体的长度时,当不是从“0”刻度量起时,要用终点的刻度数减去起点的刻度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