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行政概论论文
公共政策概论小论文[合集5篇]
公共政策概论小论文[合集5篇]第一篇:公共政策概论小论文高考加分政策的公平性研究一、近年来我国高考加分政策的变化趋势及其现状1、高考加分政策的历史沿革我国的高考加分政策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建国初至1976 年的“优先录取”阶段;第二阶段为1977 年至2000 年的“降分录取”阶段;第三阶段为2001 年以后的“加分录取”阶段。
这三个阶段是随着我国高考的发展历程而变革的,推动了高考教育的发展,对新中国的建设和社会主义事业的繁荣发展提供了大量的人才。
2、我国高考加分政策实施现状就现阶段高考加分政策来看,我们可以把加分对象分为三类:第一类是补偿性加分政策。
加分对象包括:少数民族考生;烈士子女;华侨、港澳台学生;报考农、林、地、矿等艰苦高校者。
第二类是鼓励性加分政策。
其对象包括:高中阶段参加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或全国中学生学科奥林匹克竞赛的获奖者;高中阶段获得重大国际体育比赛或全国性体育比赛获奖者与获国家二级运动员(含)以上称号者;获得优秀学生、“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称号者;高中阶段思想政治品德方面有突出事迹者;荣立军功的退役军人;受政府表彰者。
第三类是因特殊时期、地区或部门需要而制定的高考加分政策。
对象如“非典”期间医护人员的子女、三峡库区移民的子女、专家与博士人员的子女、高校教职工子弟、独生子女等。
①以上三类是教育部在高考加分政策的具体规定中对高考加分对象的范围以及加分范围的罗列。
但教育部却没有对同一加分对象的加分幅度做出明确的规定。
据悉,自2000年以来,随着高考改革的推进,高考加分政策的制定权下放到各省,各省可根据各自情况,在教育部规定的范围内自行制定高考加分政策明细。
此外,根据规定,各省的招生委员会还有权制定本地区的政策性高考加分政策。
据统计,2010年,教育部规定的高考加分项目仅14种,但累积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已仅200种。
②全国各省的加分政策各有千秋。
例如山东省2010年取消了省内制定加分政策资格,并争取推进省属重点高校试点自主招生;江苏省2011年规定六类考生可以享受加分,且都在教育部规定的常规范围内,并没有特殊的加分规定;而重庆市堪称高考“送分状元”,2011年高考加分大项超20个。
公共行政学作业论文范文(2)
公共行政学作业论文范文(2)公共行政学论文范文篇三:《谈公共行政管理的发展及运用》一、公共行政演进历程述评(一)公共行政时期行政从政治中分离,便异常“渴望”彰显出自身独特的工具价值,即变革传统的组织结构和采用科学管理手段去最大限度地提高管理效率。
配合上述变革的环境,以理性和高效著称的官僚制应运而生,它以等级分工的形式、非人格化的组织制度、层级节制的权力体系构成了一种法理型的组织模式,极大地适应了工业社会大生产和公共行政追求效率的要求,为行政的良性、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由此,政治―行政二分法和韦伯官僚体制便成了传统公共行政的两大“基石”,在二者的共同作用下,公共行政以追求效率为价值目标,以公共组织的设计、科学管理的原则和先进的管理技术为发展导向,有效地推动了经济、社会的发展。
二战以后,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传统公共行政便遭到了不同学派的批判,被直指是漠视民主价值和人性的。
为此,传统公共行政也结合时局做出了相应的价值转向和理论修正,但改革并未使其理论根基发生质的变化。
20世纪60年代后,以弗雷德里克森为代表的新公共行政理论致力于扭转传统公共行政的价值偏向,强调新公共行政的使命是对影响和削弱社会公平、出色管理、经济的和有效率的各种因素以及组织结构进行变革[1]306。
但碍于当时的社会环境和自身理论影响力有限等原因,新公共行政理论并未能从根本上动摇传统公共行政的基础。
而随后政策科学崛起,政策科学研究虽在谋求和公共行政结合以及促进政策机构管理性向政策执行公共性转变等方面做出了努力,但政策科学毕竟只是作为公共行政发展的一个分支而出现,因此无论从广度还是深度上都无法对传统公共行政形成根本的挑战。
(二)公共管理时期伴随着行政环境的变革,社会由工业文明向信息文明转换,经济的迅猛发展和民主化进程的推进使得官僚制的治理弊端日渐显现。
诸如指挥―服从的管理方式对人性的压制,科层管理对民主价值的冲击,不合理的分工导致的各自为政,内部封闭的管理造成的体制僵化,都成为了公共行政发展的巨大障碍。
公共政策概论论文【精选5篇】
公共政策概论论文【精选5篇】本篇论文快速导航:公共政策概论论文【第一篇】:公共政策概论论文【精选5篇】公共政策概论论文【第二篇】:网络环境下的公共政策:政治参与的视角【第一篇】论文题目: 城市低碳环保的公共政策探讨摘要:城市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促使国内经济发展需要持续提高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 造成资源过度开发、浪费, 自然环境遭到破坏, 有必要进行加强城市低碳环保公共政策方面的法制体系, 分析现阶段相关方面的不足, 提出改善的建议, 为后续研究提供借鉴意义.关键词:低碳环保; 公共政策; 不足; 改善建议;城市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促使国内经济发展需要持续提高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 但是国内经济发展依赖消耗自然能源过度, 造成碳以及温室气体的排放不断上升, 其在空气中的浓度不断增加, 人类赖以生存在自然环境受到严重污染, 其所产生的生存威胁已不容忽视.众多发展中国家包括我国积极采取节能减排、低碳环保的一系列政策和方法, 采取可持续发展战略, 保护环境,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低碳环保是一种新的发展方式也是一种新的环保理念更是一种新的生活方式, 其要求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及高产出, 通过相应的政策手段、生活理念、技术创新以及产品升级等方式方法以节能减排为方向, 实现和谐发展、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目的.从根本上转变人类的发展理念, 能源利用率的提升、能源结构的完善、污染排放的减少、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实现低碳环保的最终理想.实现低碳环保的生活和经济发展理念, 必然要通过公共政策对工业生产、人民活动进行导向、制约和管理.公共政策的导向功能就是引导工业生产提高能源利用率、减少污染气体的排放, 指导人们的生活行为减少资源消耗、保护绿色环境;其制约功能就是限制工业生产超标排放, 禁止人们生活行为上的环境污染;其管理功能就是保证政策的顺利执行以及完成政策中的所规定的任务, 对生产、生活等各方面进行政策上的管理, 包括生产和生活上的行为、产品、排放等方面的管理和制约.一、低碳环保、公共政策对城市发展的意义低碳环保理念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有利于减少资源的消耗、提高经济效益以及促进社会和市场经济发展, 低碳环保在绿色经济发展、提高环境质量、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等方面作用巨大, 城市发展、经济水平提高、环境优化三者可以实现同步进步的目标.国际上从《能源白皮书》到《京都议定书》, 日本、英国、美国等发达国家无时无刻都在关注能源消耗、开发新能源, 积极推动创新技术开发, 促进低碳环保生产生活的发展, 另外还有加拿大、发过、意大利等发达国家也时刻重视着节能减排、绿色发展的目标, 巴西、墨西哥、印度等发展中国家也在主动完成能源结构升级实现节能减排, 我国在减少污染排放、提高资源利用率、创新技术开发方面也做出了积极的工作, 《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的颁布,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更进一步, 但是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实现经济发展、人口增加、环境美好三者之间动态平衡的目标还需努力, 如何创新公共政策促进城市低碳环保理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我国是发展中国家也是人口大国, 低碳环保的理念不仅仅是转变能源结构、调整经济发展方式、优化产业升级、绿色发展等目标实现的基础也是提高我国产品再国际市场的竞争力、促进进出口贸易, 为国际其他国家做出表率和模板作用.低碳环保理念对于国内社会发展中所产生的新问题积极应对的有效措施, 通过公共政策引导、制约、管理生产生活行为, 达到社会、环境、人类三者的和谐发展, 对国内工业产业升级、市场经济提升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实现科学的、有效的、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 创新低碳环保的公共政策才能够实现与时俱进, 持续适应国内各方面的发展, 不断促进绿色经济发展.二、城市低碳环保公共政策方面现存问题(一) 相关法律机制不健全现阶段, 国内城市低碳环保方面的法律体系不够完善, 缺乏低碳环保的基本法, 仅围绕自然资源的开发颁布了一定的法律条款, 至于如何实施以及节能减排、如何提高资源利用率方面没有提出具体的法律规定, 因此, 目前的城市低碳环保相关法律体系不健全.另外在石化节约方面尚未制定, 以及在已存在的相关方面的法律法规体系的执行上与现实情况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 造成了低碳环保法律实施滞后, 未能实现预期的效果, 因此, 在相关法律体系上还不够完善.(二) 相关激励机制不健全城市低碳环保公共政策的有效实施必然需要财政支持, 现阶段, 我国还没有明确在城市低碳环保方面的财政投入机制, 财政投入缺失持续长久性和稳定性;在市场以及产品结构升级方面也缺乏明确的激励机制, 相关方面的税收、扶持、优惠等政策之间的协调性较差, 导致市场调节不积极, 产品结构升级滞后;在创新技术开发方面的财政扶持投入显示出严重不足, 存在盲目投资和投资不稳定的问题, 投入产出比极其不合理, 造成激励机制不健全, 相关公共政策实施效果不佳.(三) 人们低碳环保意识薄弱现阶段, 造成温室气体和大气污染严重的原因就是城市供暖燃煤和尾气排放, 工业生产中的非法排放更是严重破坏生态化境的平衡, 由于低碳环保理念宣传和教育工作不到位, 导致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体验不到自身行为与低碳环保之间的联系, 仍然使用一次性塑料袋等严重污染生态环境的产品以及一次性筷子等严重破坏绿色植被的产品, 人们低碳环保认知度较浅薄导致传统思想上难以扭转以及日常行为中更是缺乏对低碳环保理念的认知.三、关于城市低碳环保公共政策的完善建议(一) 建立健全相关法律体系及其激励机制结合国内实情, 建立低碳环保相关法律机制, 健全相关法律方面的缺陷, 包括自然资源保护以及石化资源和新能源方面的开发, 建立相互协调的强制性法律机制, 保证相关公共政策的有效实施.加强财政方面的投入力度, 保证资金投入的持久性和稳定性, 另外, 对于节能减排产品和新能源技术产品应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和财政扶持, 政府通过减免税收的激励方式进而激发市场和产品升级的积极性.(二) 加强创新技术开发和创新人才引进力度在发展初期对于自然资源的依赖较大, 往往造成自然环境的污染和破坏, 在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 就不能再仅依赖于自然资源的开发, 应该加强新能源开发技术以及节能减排创新技术方面的开发力度, 切实实现节能减排、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 新能源方面包括水能、风能、地热能、核能等清洁能源, 尤其是核能更是蕴藏巨大能力, 但是其开发方面需要高精尖技术, 所以引进创新人才能够有效实现新能源方面的开发利用.(三) 加强人们的低碳环保意识加强低碳环保意识的宣传和教育, 渗透于公民的日常生活习惯中, 改变原来的传统浪费资源的生活方式, 自觉主动地节约能源、减少污染排放、放弃使用一次性污染和破坏环境的产品, 切实创造社会发展、人类生存、自然保护的和谐氛围, 达到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总结现阶段, 国内的城市低碳环保相关的公共政策在制定和实施方面还存在不足, 政策方面的强制性法律和激励机制应继续加强, 低碳环保方面的宣传教育工作应进一步加强, 促使节能减排、绿色发展落实到每一个人的行为上.。
公共行政学作业论文范文
公共行政学作业论文范文1. 引言公共行政学是社会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致力于研究公共行政现象及其规律。
作为一个交叉学科,公共行政学涉及政治学、法学、经济学、管理学等多个领域。
在当代世界,公共行政学在国家治理和民生改善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从公共行政学的角度出发,探讨公共行政学作业论文的书写要点及其论文范例。
2. 公共行政学作业论文的书写要点(1)研究主题的选择在写作之前,必须明确研究主题。
研究主题的选择应取决于个人兴趣、研究价值和实用性。
还应注意主题的局限性,而不应过于笼统或过于狭窄。
一个好的研究主题应该具有发掘性、新颖性和创造性。
(2)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在论文的开头应该明确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研究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在解决这些问题过程中需要达到的目标。
明确一个清晰的目标和意义可以使整个研究更加精准,同时有助于提高文章的可读性。
(3)文献综述和研究现状在写作之前,必须进行文献综述和研究现状的研究。
这是论文的基础和起点。
它可以帮助我们在更深入的理解研究主题的同时,了解和掌握该领域的最新进展和前沿的研究。
这一步骤可帮助研究人员避免重复工作,同时也有利于挑战已有的理论和研究结果。
(4)论文的结构任何一篇论文都需要有一个明确的结构。
在写公共行政学的作业论文时,研究人员需要遵守论文模板的基本结构,即具有:导言、文献综述、方法、结果和讨论、结论和参考文献等部分。
(5)研究方法和数据公共行政学的研究方法和数据主要来源于问卷调查、案例研究、自然观察等方法。
要能够有效地收集和处理各种相关数据,在方法和数据的选择上需要十分谨慎。
(6)讨论和结论将研究结果与理论和研究现状相结合,进一步讨论研究价值和意义,展示本论文的研究价值和创新点。
在结论部分中,需要总结论文的研究结论,并具体概述下一步研究的计划。
3. 公共行政学作业论文范例经过查阅大量资料和文献,我们得到一个关于公共管理领域的研究主题:中国政府对文化产业的支持政策如何影响文化产业的发展?我们用以下方法进行研究:(1)分析中国政府对文化产业的支持政策以及其实施状况。
公共行政体系结构分析论文
公共行政体系结构分析论文一行政体系的客观结构系统把与人类社会相关的世界划分为客观系统、主观系统和价值系统,是人类出于认识、理解和把握世界的要求。
而且,自从人类社会产生以来,一切因人类社会生活的需求而形成的系统都包含着这三个方面的内容。
从事国家与社会公共事务管理的行政体系也不例外,它是由客观结构系统、主观结构系统和价值结构系统这样三个系统构成的一种特定的有机整体。
行政体系,即行政管理的体系是在社会的发展、人类的进步、社会分工越来越细、社会组织形式和活动方式不断变革中形成和发展的。
原始社会未期,随着国家的出现和社会公共事务的膨胀,提出了设立稳定的经常性的机构来管理国家和处理社会公共事务的要求。
当然,在行政体系产生的早期阶段,行政体系与国家是一体的,行政管理也就是国家的全部对内职能。
只是在随后的发展中,行政体系才逐渐显露出作为国家系统的一个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子系统的端倪。
随着资本主义的出现,国家职能的分化达到了一个相当高的水平,出现了行政体系与立法体系、司法体系分立的态势。
现代科学的发展不满足于从行政体系与立法、司法体系的外缘关系上来认识行政体系和把握行政管理职能。
而是要求对行政体系自身加以深入分析,研究其结构、构成要素、运作方式及其规律,企求建立起合乎理想的行政体制、确立和谐的行政关系,合理地配置行政资源,塑造效率高、功能健全的行政行为模式。
从行政体系的客观结构系统、主观结构系统和价值结构系统三个方面来研究行政体系,既是对行政体系进行科学分析的结果,也是追求行政体系不断科学化、合理化的理论前提。
行政体系的客观结构系统是行政体制、行政组织、行政机构和行政人事资源等物质性客观要素之间关系的存在和运作方式,是行政体系的客观形式。
广义的讲,行政体系的客观物质环境因素也是行政体系客观结构系统的要素。
因为,行政体系的客观物质环境影响或制约着行政体系的客观结构,行政体制的选择、行政组织的建立、行政机构的设置、行政人事的状况都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行政体系的客观物质环境的状况。
公共行政专业毕业论文
论政府行政管理的民主化[内容提要]民主是现代政府公共行政活动所必须奉行的基本原则之一,也是支配政府行为的内在价值取向之一。
公共行政发展所蕴含的民主价值取向是推动政府行政模式从效率至上向社会公平至上和服务至上模式转换的重要因素,并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对西方国家在现存制度框架内推行政府改革、发挥政府的行政效能和体制内各个组成部分的合力、间接维护政治统治起到了有益的作用.在我国由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渡的社会转型时期,分析公共行政的民主化发展模式,对于实现“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政府行政能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公共行政民主发展行政管理是指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官员在管理国家事务、社会事务和机关内部事务的过程中进行的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等各项管理活动①。
换言之,就是除立法、司法以外的行政部门的工作.由于涉及的均是公共事务的管理,所以行政管理又名公共行政。
民主一词源于希腊的“demos”,原意为人民,其本意是:在民主制度下,公民拥有超越立法者和政府的最高主权。
民主是现代政府公共行政活动所必须奉行的基本原则之一,也是支配政府行为的内在价值取向之一。
政府作为“以公民的自愿联合或本质上的强制性为基础的组织”②,其产生源于人民的公意达成和公意授权,其功能在于运用其他社会组织所不具备的强制性公共权威,承担起无可替代的社会责任,这内在地决定了政府的民主取向,必然是现代政府公共行政活动所必须奉行的基本原则之一,也是支配政府行为的内在价值准则。
在迄今为止的各种类型国家中,拥有行政权力、履行行政职能的主体无疑都是政府,但对现代民主制国家而言,政府的这种行政主体地位又是有限的、有条件的,它必然受制于社会、公民或立法机关,由此决定了现代公共行政的民主取向。
公共行政的民主价值取向,还可从政府与公民的关系和政府的内部关系两个层面加以说明.首先从终极根源上看,政府及公共权力产生于人民的直接或间接授权,这是任何一个民主国家所确定的一项根本的宪政原则。
行政公共关系的论文(2)
行政公共关系的论文(2)二、公共关系在政府行政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一)体制不健全。
由于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都需要国际知名度,以便更好地吸引外资,吸引旅游者、吸引人才,推动我国的经济的发展。
所以对于政府形象树造十分重要。
但却存在美誉度压力,由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改革开放后伴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相应的政治体制也随之调整。
但仍然存在政府职能转变滞后,政企不分,存在官僚主义,形式主义,脱离群众,滥用权力。
政府和公众的关系还未达到和谐状态。
(二)政务信息管理制度未步入正规。
法制化制度与公开化制度未与现实接轨。
公众与政府间没有很好的交流平台,使得公众不知道国家大政方针。
只有公开透明的政府才会受民众的欢迎。
政务信息制度未步入正规影响了政府公关。
(三)公共关系未完全大众化。
公共关系在我国还远未被主流社会和大众百姓所接受与重视,行政公共关系难以在政府与公众之间展开。
政府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没有充分发掘作为无形资产的行政公共关系。
三、行政公共关系存在的问题分析(一)政府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组织。
与公众联系密切对公众的影响范围广泛。
长期的官本位思想使得一些政府工作人员急功近利,使行政效率低下。
官民利益难以协调,矛盾激化。
人民对政府满意度下降,随之美誉度也下降,导致政府组织形象地位打折扣。
行政公共关系发展缓慢,难以充分发挥无形资产作用。
(二)在一个国家的政治生活中,公民有权利参政议政,并对政府部门及政府公务人员有监督的权利。
公众是行政主体就应该有对政务信息的知情权。
但我国信息公开制度依然存在各种层次的矛盾和阻力。
由于传统观念和人为因素影响一直处于封闭,闲置或半封闭状态。
而且长期的官僚政治制度影响使我国信息公开法律观念十分薄弱。
难以有一套健全完善的法制使之规范化。
信息的不对称使得行政公共关系紧张。
(三)19世纪末20世纪初公共关系就在美国及西方国家兴起,并逐渐在政府部门运用。
在外交,领导人选举中起到至关重要作用。
公共行政学论文
公共行政学论文公共行政学论文在需要写一篇关于公共行政学的论文时应该如何写好相关的论文内容呢?下面是小编分享给大家的公共行政学论文,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摘要:人类在地球上生存之久,为了跟随时代的进步,促进经济的发展,久而久之,人类不惜牺牲我们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达到利己的目的。
关键词:环境污染;行政管理一、国外有效区域综合治理的举措制度背景、社会经济结构等方面存在着差异,各国在实践中制定出了各具特色的跨域环境污染治理策略。
对我国跨域环境治理进行有针对性的制度设计和安排,除了了解我国的现状及根源之外,了解和学习其他国家和地区地方政府跨域环境治理的实践经验也是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一)西澳大利亚政府在区域综合治理的执行中做出了一些关键决定。
首先,执行需要通过对现有机构的各种政策和行动加以协调才能展开。
其次,需要建立一个小型秘书处来推进所期望的协调。
第三,应该建立优先权。
西澳大利亚政府认为体制安排不需要过于复杂,最好利用现有能力安排出更多的管理人员,因此不需要建立新的立法和行政机构。
这种协调机制就产生了综合流域管理协调小组,后来由一个称为流域管理办公室的小型秘书处为该小组服务,并且也建立了由具有技术专长的人员组成的技术顾问小组,以便与社区流域小组沟通交流并行工作。
(二)法国多方参与是法国的环境污染跨域治理中的一个重要特征,法国强调多方参与,以增强管理的民主化、科学性与透明度。
各级流域机构中除了中央及地方代表外,还吸纳用水者、相关专家等作为其组成成员,如《水法》规定:“应当由国家代表建立一个地方水委员会,以便起草、修正和监督水开发和管理规划的执行。
此外,在地方政府的职责问题上,规定:“在每个流域,流域委员会总部所在地的地方行政首长应当指导和协调在该地区国家水资源调度和管理方面的政策,以便促进该地区相关部门和地区对中央权利下放后工作的连贯性和协调统一。
”二、实现区域综合治理联动解决环境危机(一)草拟京津冀环境行政立法,有法可依现如今,市场经济日益发展,政治、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环境法存在和发展的经济和社会基础发生了显著的变革,传统的环境行政法律关系在主体、客体、内容方面也产生了一些变化,以环境行政法律关系为基础的环境行政责任制度也随之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创新和完善。
公共行政管理论文(2)
公共行政管理论文(2)公共行政管理论文篇二新公共行政管理模式探析摘要在20世纪80年代末,传统的公共行政遭受到新的外部环境越来越严峻的挑战,公众对政府能力丧失了信心,“政府失败”的呼声此起彼伏。
就是在这样一种背景下,一种新的公共行政理论——新公共行政管理理论应运而生。
新公共行政管理理论主张政府大胆地采用企业管理的方法,并且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但毕竟政府公共部门与企业存在着重大差异,所以在引用时要慎重。
特别是对于转型时期的我国而言更是如此。
“政府官员实行年薪制”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年薪制”本是企业管理中的一个概念,但引入到政府部门来却不合适。
关键词新公共行政管理企业管理年薪制中图分类号: F121 文献标识码:A一、新公共行政管理运动的兴起20世纪80年代是西方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困难重重的时代,同时也是一个变革的时代。
经济停滞,通货膨胀,高失业率与巨额财政赤字可以说是不期而至,严重困扰着各国政府,这迫使西方各国政府纷纷寻求与公共行政范式迥然相异的公共行政管理新模式,探索公共服务专业化和商业化发展的新道路,以期提高公共服务供给的质量,效率,并降低成本。
因此在20世纪80年代,“变革”成为国际社会普遍而迫切的要求。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一场来自政府和公共部门的彻底改革运动,在英国、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拉开了帷幕。
这场来自政府内部的行政改革运动,即新公共行政管理运动。
在这场运动中,各市场经济国家因历史文化传统和政府干预模式不同,其改革的路径和治理模式也各异。
但是,总体而言仍有一些共同特点,如:引入企业的管理方法,探索建立“企业型”政府;广泛推动合同制,实现政府管理的市场化与国有企业的私有化;分散政府管理职能,实施分权化改革;推动公共行政管理信息化改革,逐步建立电子政府等。
二、公共行政管理模式下,政府大量采用企业管理方法与传统的公共行政排斥企业的管理方式不同,新公共行政管理强调政府应广泛采用企业成功的管理手段和方法,这些方法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主张放松传统公共行政管理过程中严格的行政规则。
公共行政论文(2)
公共行政论文(2)公共行政论文篇3浅谈我国公共行政执行的问题分析及对策【摘要】公共行政学中很重要的一个部分就是公共行政执行。
文章通过介绍公共行政执行的含义及作用,并针对公共行政执行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公共行政执行;问题;对策一、公共行政执行的含义及作用所谓公共行政执行就是指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实施国家法律法规、贯彻落实国家权力机关的重大决策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推行国家政务和施行行政决定,以达到预期行政管理目标的全部活动过程。
公共行政执行是一个完整的过程。
一般它包括准备阶段、实际执行阶段和总结阶段三个密不可分的过程。
从公共行政执行的含义可以看出它带有明显的强制性,要求执行者严格按照组织程序来工作。
在执行决策的过程中,同时又要求执行者结合地方特点来合理制定实施方案,所以公共行政执行还是有一定创造性的活动。
公共行政执行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公共行政执行是实现行政管理目标的唯一途径;(2)公共行政执行是检验和修正行政决策的重要标准;(3)公共行政执行是衡量行政管理成效的尺度。
二、公共行政执行中存在的问题(1)公共行政执行的影响因素。
一是客观因素。
所谓客观因素也就是非执行机关和执行人员的因素。
它要求的技术难度大,有些甚至是要改变人们长期以来的历史和文化传统、习惯,所以执行这些问题的决策,自然困难重重。
二是主观因素。
主观因素就是来自公共行政执行机关和执行人员方面的因素。
执行机关的组织结构是很重要的影响因素。
众所周知,一个领导者对一个行政机关的影响是巨大的。
如果公共执行机关的领导者是一个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他作风正派,领导有方,那么在群众中就具有较高的威望。
在他的领导下,执行行政决策的过程中就能调动广大群众的积极性,为决策的顺利执行增添动力。
(2)公共行政执行中的问题。
一是由上到下执行过程中阻挠。
受我国长期传统的封建专制制度影响,现在政策的执行依然是由上到下,一级级的贯彻落实。
公共行政的精神概论
公共行政的精神概论公共行政是指政府机构通过组织、协调和管理资源来履行公共职能,并服务于社会大众的活动。
在现代社会中,公共行政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其精神概念也成为了社会治理的核心之一。
公共行政的本质与作用公共行政的本质在于服务公众利益,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的实现。
通过公共行政,政府能够有效地调动社会资源,解决公共问题,提供公共服务,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经济发展和改善人民生活水平。
公共行政的作用不仅在于管理事务,更在于推动社会进步和可持续发展。
公共行政的核心价值观公共行政的核心价值观包括效率、公正、透明和责任。
效率是指公共行政应高效地执行工作,提高服务质量,节约资源;公正是指公共行政应公正、平等地对待各方利益,保障社会公平;透明是指公共行政应公开、透明地行政决策和决策过程,增加公众参与;责任是指公共行政应对社会和公众承担责任和义务,保障人民权益。
公共行政精神的主要内容公共行政的精神主要包括服务、效能、诚信和责任。
服务是公共行政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公共行政应始终以公民为中心,为人民群众提供高效、优质的服务;效能是公共行政的核心竞争力,公共行政应注重管理创新,不断提高行政效能;诚信是公共行政的基本准则,公共行政应言行一致,信守承诺;责任是公共行政的基本要求,公共行政应坚守岗位,勇于担当,尽职尽责。
公共行政的发展趋势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化,公共行政也在不断演进。
未来的公共行政将更加注重创新、开放、智能和协作。
创新是推动公共行政发展的关键,公共行政将加强制度创新、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开放是公共行政转型的趋势,公共行政将更加开放、透明,加强社会参与和公众监督;智能是公共行政发展的方向,公共行政将借助新技术,提升服务水平和效率;协作是公共行政合作的重点,公共行政将加强部门间、地区间、国际间的合作,解决跨界问题,实现优势互补。
结语公共行政的精神是普遍适用的,无论是政府部门、社会组织还是企业单位,都应当遵循公共行政的核心价值观和精神要求。
公共行政论文
公共行政论文公共行政是在科学与伦理的关系中得到定位的,所要解决的是政府在社会治理中应当基于科学理念还是基于伦理观念的问题。
下文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公共行政论文的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公共行政论文篇1试谈公共行政与公共管理摘要:关于公共行政和公共管理内涵和关系的探讨历来是管理学领域关注的焦点所在,对此不同学者有不同的看法。
本文从公共行政和公共管理的产生、发展、演变历程入手,对二者关系进行了探讨和界定。
关键词:公共行政;公共管理;政府;范式“公共行政”和“公共管理”是管理学领域的两个核心概念。
从公共行政到公共管理,是政府管理模式新旧交替,前后承接的渐变过程。
然而,学界对于“公共行政”和“公共管理”二者的关系始终存有争议,并在长期争论中形成两个对立的阵营。
本文首先介绍从公共行政走向公共管理的历史沿革过程;其次针对学界存有争议的二者关系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观点。
一、从公共行政走向公共管理的历史沿革19世纪20年代,西欧国家早期的商品经济发展带来了封建体制之外的公共领域,公众对于公共领域的自治需求产生了公民社会,并由此导致了公共行政的萌芽。
早期公共行政以私人权力为主,是封建皇权下服从与被服从的人身依附关系,而非我们所认识的以法律为基础的现代公共行政体系。
在19世纪的大部分时间里,美国都存在行政上的“政党分赃制”,从而产生政府更迭频繁、立法与行政的冲突等等,并最终导致早期行政模式的改革。
早期行政模式改革出现在英国,19世纪中期的文官制度改革与议会改革观念对美国公共行政产生了重要影响。
1887年以威尔逊提出的政治――行政二分法为代表,标志着公共行政学的正式诞生。
1900年古德诺发表文章《政治与行政》,进一步完善二分法概念,指出政治与行政均存在所有政治体制中,并发挥着国家意志表达和执行的作用。
此后,威尔逊的政治――行政二分法与韦伯的官僚制、泰勒科学管理原理结合,形成了著名的威尔逊――韦伯范式,并以此奠定传统公共行政的基本模式。
公共行政学的论文
公共行政学的论文篇一:公共行政学论文对现今社会公共危机管理的探索与思考论文摘要:当前,我国仍处在社会转型时期,这一时期各种社会矛盾相对集中,公共危机事件时有发生。
所以我们应当要了解什么是公共危机管理,和如何去提升改善公共危机管理能力以便更好的解决公共危机。
下面我会从什么是公共危机管理,我国所面临的公共危机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并提出几点建议。
论文关键词:公共危机、公共危机管理、提升管理能力一、公共危机的概念公共危机是一种具有公共性质的紧急事件和紧急状态,这种事件和状态是指因不可抗拒或突然袭来的严重的自然灾害、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冲突对抗以及战争、恐怖主义、极端主义、宗教狂热分子和其他极端主义引发的各类事件,它的出现和爆发严重影响正常的社会生产、生活秩序,对人民生命财产、社会环境和政府执政等众多因素造成冲击。
公共危机的发生往往具有不可预测性,进入新世纪以来,公共危机事件不断发生,2003年“非典”公共卫生事件,2007年南方特大暴雪,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2009年新疆打砸抢烧事件。
公共危机事件影响之大,危害之深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
二、公共危机管理能力的概念公共危机管理是指在面对上述公共危机时,政府迅速整合社会资源,快速反映,并进行高效处置,尽快恢复正常的社会秩序的一种能力。
而高效的公共危机管理能力,是政府执政能力的重要体现,也是我国各级政府当前面临的一个十分紧迫的现实问题。
三、我国政府公共危机管理存在的问题(一)某些地方政府公共危机管理意识淡薄理论界认为:当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均GDP处在500美元至3000美元的发展阶段时,往往对应着人口、资源、环境、效率与公平等社会矛盾较为严重的瓶颈时期,比较容易出现经济失调、社会失序、心理失衡的现象,社会伦理需要重新调整,是各种公共危机的多发期。
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经济转轨期,危机出现的领域会越来越广,出现的频率会越来越高,但在2003年SARS未发生前,某些地方政府不知道公共危机的概念,公共危机管理意识严重缺乏。
公共行政概论论文
公共行政概论论文安阳我国公共行政学经过近30年的发展,取得了十分可喜的成就,与此同时,也产生了许多需要重视和解决的问题,如公共行政学研究本土化问题。
推进公共行政学本土化进程,一要转变公共行政学研究者的观念,这包括强化其反省-批判意识、责任意识及发展意识;二要推进公共行政学研究的理论创新,这包括在深入调查中催生公共行政学理论创新,在面向世界、博采众长中实现理论创新;三要强化公共行政学理论对公共行政实践的指导性作用,这包括发挥公共行政理论对行政实践的描述与解释性功能、批判与创新性功能及规范与引导性功能。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公共行政学研究得到了迅速发展,社会影响日益扩大。
随着研究内容的不断深入和研究队伍的不断壮大,公共行政学作为一门应用性的社会科学,在促进社会发展、推动社会进步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但是,在我国公共行政学的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如一些人盲目崇拜西方公共行政学,对我国传统公共行政学思想缺乏研究兴趣,对我国公共行政改革与发展的现实问题缺少关注等。
这些问题直接导致了我国公共行政学的研究很难植根于现实土壤,其理论研究的广泛性和深刻性明显不够,行政科学的理论研究与现实中的行政改革和发展存在着较大差距等。
我们应该建立一个什么样的公共行政学?应该如何借鉴西方的公共行政学理论和方法?应该怎样对待我国公共行政学的遗产?应该怎样处理公共行政学研究中理论与实践的关系?这些问题归纳起来,可以总括为公共行政学本土化问题。
笔者认为,公共行政学本土化就是,在立足本国公共行政现实的基础上,借鉴国外的公共行政理论、方法,汲取本国的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念的公共行政理论并使其有效地服务本国社会。
公共行政学本土化问题的解决,关系到我国公共行政学发展的前途与命运。
因此,开展公共行政学的本土化研究在当前是非常必要的。
公共行政学本土化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推进这一进程需要做很多工作。
我们认为,当前需要解决这样三个问题:转变公共行政学研究者的观念,推进公共行政学研究的理论创新,强化公共行政学理论对行政实践的指导作用。
国家行政与公共行政界分论文
国家行政与公共行政界分论文行政法是关于公共行政的法,它与公共行政之间应存在良性互动的关系。
行政法应该从总体上动态地考察公共行政过程中所出现的所有法现象,找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探究其解决办法。
随着公共行政的发展,势必引起行政法学范式的转变,本文就此作些探讨。
一、国家行政与公共行政的界分(一)公共行政、私行政与行政公共行政(publicadminitration)与私行政(privateadminitration)都是属于行政(adminitration)的范畴。
而对于“行政”,人们从不同的角度赋予它不同的含义。
有的从“三权分立”的角度来理解行政,认为“行政”是指与立法、司法并立的“三权”之一的部分。
有的从政治与行政分离的角度来解释行政,认为政治是国家意志的表达,行政是国家意志的执行。
有的从管理功能的角度来解释行政,认为一切管理都是行政。
《现代汉语词典》对“行政”的释义是:行使国家权力的(活动);机关、企业、团体等内部的管理工作。
《英汉大辞典》对该词的释义除“行政”外,还有“管理”、“执行”、“实施”等意义。
《俄华大辞典》对该词的释义除“行政”外,还有“管理”、“执行”、“处理”等意义。
由此可见,行政可以用“执行”、“管理”予以注释。
行政是组织的一种职能,任何组织(包括国家)其要生存和发展,都必须有相应的机构和人员行使执行和管理职能(行政职能)。
1行政是指社会组织对一定范围内的事务进行组织与管理的活动,它存在于所有的社会组织之中。
行政有公行政(公共行政)和私行政之分。
所谓公共行政,是指那些不以营利(不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的,旨在有效地增进与公平地分配社会公共利益而进行的组织、管理与调控活动。
所谓私行政,是指社会组织非基于公共利益对其内部事务进行的组织与管理活动。
公共行政与私行政区分的关键在于是否基于“公共利益”和是否具有“营利性”.其中“公共利益”是中外学者争议最大的对象。
在一些权威的工具书中,对“公共”一词的解释,有的是“共同”之意;有的是“公有、公用”之意;还有的解释为“公众共同”.这些解释虽有差别,但其基本的词干是“共同”.若把它们与“利益”结合在一起,则形成了“公共利益”与“共同利益”.因此,人们通常把“公共利益”与“共同利益”不加区别地运用,其实,它们之间是存有差别的,公共利益是共同利益,但共同利益并不一定都是公共利益,它们的差别体现在“公”字上,只有那些具有社会共享性的共同利益才是公共利益。
公共行政研究论文
公共行政研究论文摘要:随着西方公共行政思想和理论的引入,颠覆和改变传统中国几千年来的以熟人社会为基础的圈方式的行政伦理,对当下中国行政伦理形成巨大冲击和改变,为了梳理现代社会的行政伦理思想,结合中国本土化的行政思想,重新拾回根植于中国社会土壤传统又符合现代时代气息的行政伦理。
公共行政伦理包括公平正义、责任意识、协调与利益整合、服务精神等伦理精神。
关键词:公共行政行政伦理组织和个人1.公共行政伦理的来源和涵义公共行政对于中国社会来说是一舶来词汇。
最早的文官出现在英国,叫做“宫廷的仆人”。
以“仆人”定位公务员,明确为谁服务的问题之后,便有一个更需明晰的问题――在为主人服务的时候,需要秉承哪些服务理念,遵循哪些行为规范。
此时,行政伦理以一个职业伦理的形象展现出来。
与此同时,“为谁服务”的问题则体现出行政伦理的价值角度。
公共行政伦理,指的是“在公共行政领域,公共行政主体为确保公共行政的公共性和民主性而在行使公共权力进行公共政策制定、公共事务管理、公共服务提供的过程中所应遵循的总体伦理准则和规范,以及所应确立和坚持的道德价值取向”。
[1]公共行政伦理体现的是一种行政精神,是公务行政中正义、奉献、责任、利他的精神和品德的具体表现。
公共行政的作为一种管理实践,它的核心内核为职业价值取向,最初出发点的层面上解决行为的动机和理想;更外一层表现为公务员的职业精神,如公仆精神,奉献精神,服从精神等;进一步外化为公务员职业道德修养;而具体到公务员的工作上表现为公务员某一职业行为。
因此,做一件事情的动机是最行动最根本的初始起点,同样,研究公共行政的初衷和行政理念是非常具有价值的。
正如著名哲学家康德曾指出,“一个行为的道德价值并不是随之而来的结果所构成,而是由完成这一行为的意图所构成。
重要的是动机,而且这种动机必须是特定种类的。
重要的是,我们要因为一件事情是对的去做这件事情,而并不是由于某些隐晦不明的动机去做它”。
2.公共行政伦理的品质公共行政伦理的品质并非一种强制行约束规范,也不是伴随公共行政发展的社会历史性价值追求,而是从公共行政诞生伊始,公共行政伦理的品质就天然内生于公共行政的本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公共行政学论文Public administration in China after nearly 30 years of development,has made gratifying achievements,at the same time,also produced a lot of need to pay attention to and solve the problems,such as public administration science research localization problems.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China's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search obtained the rapid development,the social impact of expanding.As the research content and the deepening of the research team has grown,public administration as an application of the Social Sciences,in the promotion of social development,promoting social progress is playing an increasingly important role in.我国公共行政学经过近30年的发展,取得了十分可喜的成就,与此同时,也产生了许多需要重视和解决的问题,如公共行政学研究本土化问题。
推进公共行政学本土化进程,一要转变公共行政学研究者的观念,这包括强化其反省-批判意识、责任意识及发展意识;二要推进公共行政学研究的理论创新,这包括在深入调查中催生公共行政学理论创新,在面向世界、博采众长中实现理论创新;三要强化公共行政学理论对公共行政实践的指导性作用,这包括发挥公共行政理论对行政实践的描述与解释性功能、批判与创新性功能及规范与引导性功能。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公共行政学研究得到了迅速发展,社会影响日益扩大。
随着研究内容的不断深入和研究队伍的不断壮大,公共行政学作为一门应用性的社会科学,在促进社会发展、推动社会进步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但是,在我国公共行政学的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如一些人盲目崇拜西方公共行政学,对我国传统公共行政学思想缺乏研究兴趣,对我国公共行政改革与发展的现实问题缺少关注等。
这些问题直接导致了我国公共行政学的研究很难植根于现实土壤,其理论研究的广泛性和深刻性明显不够,行政科学的理论研究与现实中的行政改革和发展存在着较大差距等。
我们应该建立一个什么样的公共行政学?应该如何借鉴西方的公共行政学理论和方法?应该怎样对待我国公共行政学的遗产?应该怎样处理公共行政学研究中理论与实践的关系?这些问题归纳起来,可以总括为公共行政学本土化问题。
笔者认为,公共行政学本土化就是,在立足本国公共行政现实的基础上,借鉴国外的公共行政理论、方法,汲取本国的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念的公共行政理论并使其有效地服务本国社会。
公共行政学本土化问题的解决,关系到我国公共行政学发展的前途与命运。
因此,开展公共行政学的本土化研究在当前是非常必要的。
公共行政学本土化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推进这一进程需要做很多工作。
我们认为,当前需要解决这样三个问题:转变公共行政学研究者的观念,推进公共行政学研究的理论创新,强化公共行政学理论对行政实践的指导作用。
一、转变公共行政学研究者的观念推进公共行政学本土化进程,首先必须转变公共行政学研究者的观念,强化其反省-批判意识、责任意识和竞争-发展意识。
如果公共行政学者的观念与认识没有一个根本性转变,公共行政学本土化就难以取得实质性的进展。
(一)强化公共行政学研究者的反省-批判意识。
研究者要通过对西方外来公共行政学知识的反省,批评那种对西方公共行政学的错误认识,揭示机械照搬西方公共行政学知识的危害性,坚信我国公共行政学研究本土化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西方公共行政学知识主要是在我国以外的社会研究中形成的,它既包含着普遍性成分,又包括着大量的特殊性与个别性成分。
片面地吸收、引用西方行政学知识,不仅无法解释清楚我国公共行政实践中的问题,而且将导致对西方公共行政学的畸形依赖,最终使公共行政学无法在我国社会中生根和成长。
实际上,目前国外的公共行政学研究仍然没有发展出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公共行政学理论。
正如美国公共行政学家法默尔指出的,美国的公共行政学也只是一种“特殊主义”的知识体系。
〔2 〕(P123)(二)强化公共行政学研究者的责任意识。
研究者要增强公共行政学服务于我国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责任感与使命感,不断提高公共行政学研究的社会关联性。
责任意识是公共行政学研究主体活动的内在动力,是公共行政学者自立为主体的突出表现。
这种自觉的责任意识就是要把公共行政学的研究活动与我国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与我国公共行政的改革与发展的现实需要结合起来,提高公共行政学的应用水平,拓展公共行政学的应用范围,从而推进公共行政学的本土化进程。
这就需要理论研究直接介入公共行政现实,关注公共行政现实问题,从现实出发并以现实为基准丰富和发展理论。
在这个过程中,公共行政学研究者要敢于直面公共行政现实,以实事求是的态度承认其客观存在。
(三)强化公共行政学研究者的发展意识。
研究者在研究中要努力取得高水平的研究成果,积极参与国际学术交流,在此基础上拓宽视野,更好地推进公共行政学的本土化。
为此,研究者必须具有发展意识。
在研究活动中,发展意识是主体基于自身利益的要求而产生的对先进和优胜的强烈追求,它是主体能动性由潜能向现实转化的直接驱动力。
当前,我国对发达国家的公共行政学理论介绍和引进速度不断加快,基本上能同步跟进国际前沿问题,但我国自身的公共行政学理论没有得到及时输出,对行政实践中的成功典型理论研究不够,长期形成的对本土公共行政实践落后的认识惯性还在许多人的头脑中根深蒂固。
树立发展意识,有助于研究者加强本土公共行政学理论与国际公共行政学理论的互动,基于研究、解决本土问题的公共行政学理论才可以得到丰富和发展;反过来,得到丰富和发展的公共行政学理论又能指导和引导本土公共行政实践的发展。
二、推进公共行政学研究的理论创新转变公共行政学研究者的观念,是全面推进公共行政学本土化进程的一项基础性工作。
但是,推进公共行政学本土化的重要问题之一还在于如何使公共行政学的理论研究获得进一步的突破与创新。
因而,理论创新是公共行政学本土化进程中的一项艰巨任务。
我们认为,推进公共行政学的理论创新,既需要公共行政学者在对我国行政实践进行深入调查的基础上提出新的理论与方法,又需要公共行政学者在面向世界、博采众长中实现公共行政学的理论创新。
(一)在深入调查中催生公共行政学的理论创新。
在本土化进程中,推进公共行政学的理论创新,离不开公共行政实践。
公共行政学研究者只有深入公共行政实践进行调查,才能突破其过去所坚持的理论以及个人的意识形态立场所构成的认识框架,让公共行政学理论在具体的调查中受到洗礼,从而提升到一个新高度,或从中催生出新的理论。
对我国行政实践进行深入调查,需要选择相应的调查方法,田野调查法就是其中之一。
田野调查又叫实地调查或现场研究,其最重要的研究手段之一就是参与观察。
田野调查法一直是社会科学家们看重的研究方法,它是直接观察法的实践与应用,也是研究工作开展之前,为了取得第一手原始资料的前置步骤。
在我国公共行政学发展的今天,由于公共行政学研究本土化的需要,田野调查的方法愈来愈重要。
在调查内容方面,应注重行政实践中的前沿性课题。
当前我国的社会变革和政府改革与创新提出了许多亟待回答的问题,如:如何平衡政府与市场的作用,实现政府职能的优化;如何处理政府与公民的关系,实现民主行政;如何优化公共治理体系;如何提升政府能力;如何创新社会管理体制;如何实现依法行政;如何确保责任的实现;如何确保执行力和公信力……诸如此类问题需要研究者在调查中予以充分的关注和回应,也需要理论上的创新作指导。
因此,公共行政学研究者要从我国现实的行政场域出发选好研究课题,找准研究的突破口,即选择的研究课题应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重大学术价值,这是公共行政学科知识得以丰富、理论得以创新的必然要求。
在调查研究中,要注重采用实证研究与量化分析、比较研究和系统分析、统计分析等方法。
当前,应围绕政府管理理念、运行机制、体制架构和管理方式等进行实证研究,拓展实地调查领域,采用问卷调查、数据统计、个案研究、深度访谈、重点关注等手段与方式收集第一手资料,致力于因果分析与理论验证,优化公共行政的方法与技艺,从中揭示我国行政实践的原则与体系,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与手段,从而致力于公共行政学理论的验证与构建(二)在面向世界、博采众长中实现公共行政学的理论创新。
首先,本土化并不意味着全盘否定西方公共行政学,相反,对其要认真研究,在批判中借鉴,从而更好地推进本土化。
这就要求我们从本土实际出发,发现西方行政学理论所难以解释的现象、变量或反例,而这些特殊现象、变量或反例,恰恰提供了创新具有本土特色公共行政学理论的绝好机会,并同时限定了西方公共行政学理论的适用边界(效度边界)。
因此,公共行政学研究者要树立世界眼光,增强时代意识,以马克思主义的宽广眼界和胸怀把握世界发展趋势,海纳百川,博采众长,这是公共行政学理论创新的必要条件。
其次,学术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推陈出新。
从事任何一项研究,首先必须熟悉该研究领域已有的研究成果。
如西方公共行政学在其100多年的发展中,已初步形成了一套基于西方文化和社会历史背景的理论和方法,得出了许多经验和教训,这些都是我国公共行政学发展的宝贵的可供借鉴的资源。
不能否认,无论是公共行政理论研究,还是公共行政改革实践,西方国家都走在我们前面。
我国的公共行政学者必须先当学生,进入西方公共学者已经开拓的园地,系统了解西方公共行政学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熟悉各种研究理论与方法,从而了解其优点与不足,进而结合我国的行政实践,更快地建设本土化的公共行政学。
总之,我们既要坚持本土化,又要善于在批判中学习与借鉴,并在二者良性互动的张力结构中提炼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公共行政学研究新范式。
三、强化公共行政学理论对行政实践的指导性作用理论创新是推动公共行政学本土化的重要动力,但理论创新的根本价值在于指导并服务公共行政的改革与发展实践。
因此,强化公共行政学理论对行政实践的指导作用是公共行政学本土化的内在要求,这种指导作用的发挥就是要对我国的行政现象与问题作出公共行政学的独特透视。